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妙祥法师: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二)


 2012/7/18    下载DOC文档    

  • 妙祥法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  

    问题十一

    第二个问题:弯曲心重怎么对治,老有一种想对别人说谎、掩盖、讨好,有时还自己骗自己,怎么直心求道?

    弯曲心怎么对治?弯曲心的来源,不是说你突然有个弯曲心,是我们平时做事情有个弯曲心。比如说吃饭吧,不次第食就是弯曲心。比如这个碗里有辣椒,他怕辣,一看到辣椒,赶紧拐过去,“我先吃别的吧,然后我再吃辣椒,别把自己辣坏了。”这就是弯曲心。比如走道,前面有个石头,要捡石头还得弯腰,“得,我绕过去走吧。”这就是弯曲心。

    弯曲心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表现不同。特别是我们平时怕苦、怕累、怕风、怕雨,这都是一种弯曲心。只要你回避了问题,自然就形成了弯曲心。在事物上有了弯曲,在任何事上都会弯曲的,特别在持戒上更弯曲。本来我想好好持这个戒律,但是到做的时候,自己就拐弯了,后悔莫及。到事后一旦发现自己错的时候可后悔了,“我怎么可以这么做呢。”但已经形成事实了。为什么形成事实?就是因为平时的弯曲产生了因果。在重大的问题上,特别了生死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弯曲,因为这时的压力比以前还大,所以顺着弯曲道就走了。也就是说弯曲心不纠正过来对我们持戒和修行、成佛是非常障道的,我们必须要把它纠正过来。

    纠正的方法就是不要回避。比如走路,路上有水、有石头不绕着走,直接走过去,对石头我们该捡起来放到一边,就捡起来放到一边。想到该做的事情马上就做,不要犹豫。特别是如果说谎了,更不要去掩盖。昨天我和亲藏师说一个事。有个居士打电话问:“头两天给你们邮的棉被收没收到?”后来一查收到了,告诉:“收到三十个。”那个居士又问:“你们现在多少僧人?”我说:“是三十二。”他说:“还差两床,我再给你们捎去。”说完以后,我就生起了一种怀疑,“我说话准不准啊?是不是三十二个僧人?”我就在禅堂查了一遍,上殿的时候也查,怎么查也查不清楚。这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和学习不好有关系,就是三十来个数字也查不明白。后来和亲藏俩掰着手指算,一个一个点名算。最后还是亲藏说,哪里还有一个,一查这才够数。为什么要反复地查?就怕自己妄语。虽然是在电话里答应三十二个,怕万一不是三十二个怎么办?所以这都得时时加小心,不能说谎。有一个事说谎,就有下一个事说谎。所以说一个都不让它有,才能不说谎。

    不说谎,我们就是不要面子,不要利益。这样我们就不会有什么掩盖了。如果我们有所求,就会对谎言进行掩盖,怕别人知道啦,还有别人如何如何,千万不要这样,这样就违犯了佛的教导,应该是直来直去。如在森林里拖树,直来直去,树才能拖出来。就是说我们的毛病得靠什么来消除呢?得靠直来直去消除,不能靠弯曲,不能靠说谎来消除。因为弯曲、说谎、掩盖都是顺着我们的无明走了,我们不应该那样,应该勇于承认错误。

    讲一个事情。就是在非典时期,咱们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卫生部,曾经宣布这个感染非典的人,一共是两名,还是几名?已经得到控制。后来就是控制来控制去,最后联合国就对中国进行通告了,说不允许搞旅游了,就不允许中国对外开放了。为什么呢?联合国调查的数目和卫生部报的不一样,它掩盖了事实。最后这个问题反映到国务院和中央,就是胡锦涛那儿去了。最后据说领导一讨论,公开地处理这个问题,处理了卫生部,而且公开地承认了中国有多少个人感染非典。而且还有吴仪副总理也加大了处理力度,把这个事实公诸于众,没有任何掩盖。过去有的事都是掩盖,他没掩盖,这个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更可贵的就是这种道德精神,赢得人们的一片称赞,和国内外的赞成。就是说掩盖的结果,只是搬石头砸自己脚。而敢于承认错误,不掩盖,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名誉。最后国外马上对中国撤销了这个禁令,而且老百姓对这一届的政府非常信任。

    这就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明我们不应该撒谎,掩盖只能是自己骗自己。直心是道场,修道也是一样,做事务也一样,不要掩盖。有的人说:“我多不好意思啊,多丢人哪!”我们既然修道了,就应该把“我”放下。你所掩盖的不是“你”,你掩盖的是毛病。掩盖毛病了,将来会更重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直来直去。但对这个直来直去也要注意,不能用直来直去掩盖自己的自私,有的人就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完了就掩盖:“我的心可直了,我这人就不撒谎,我是说真话。”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需要,把毛病推给别人,说别人过失。怕别人不接受,说自己直,说自己耿直。那既然耿直的话,直就是智慧,既然直的话为什么别人不接受?既然是直,那你怎么不放光动地呢?所以你那还是不直,有时候借着这个“直”去掩盖自己另外一个方面的毛病,我们不应该这样。

    问题十二

    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不频繁地笑,这个笑的毛病怎么克服?

    这笑啊,也是无明的一种。这也是自己老起妄想,看到什么事情就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自觉不自觉就笑了。有时下意识地笑,这是不是毛病?也是毛病。

    怎样克服啊?有几个方法。我讲第一个方法,就是经常在外面活动。比如现在天冷,到外面干活去,在外面风吹雨淋哪,特别是寒冷。把这个表情肌,什么叫表情肌呢?就是脸上表情的这种肌肉,随着表情活动好笑的这种肌肉,都给它冻麻木了,变僵了,它自然就不笑了。另外你成天地乞食,你笑也笑不出来了。今天没饭吃,明天没饭吃,人都撵你走。哭都哭不过来,还笑哪,是不是?它就没有笑头。

    我记得九五年从五台山走回来,最后不知道笑。你叫我笑,我也不知道笑。我一看到别人笑我就烦,我说:“这人还起心动念。”所以说要想克服这个,最好是常乞食,常到外面活动。另外别人表扬自己的时候要远离,别人骂自己的时候要坐下来听,这是一个办法。

    还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不应该说,本来是应该偷偷告诉谁的。现在我也跟大家讲吧,讲出来大家保密啊,因为这个办法有点拿不上桌面。就是你找个人,雇个人,告诉他:“我一笑哪,你就给我个嘴巴子。”打你两回就不笑了。一看他过来了,别说笑,得赶紧跑,所以就不笑了。这个办法有点太干嘛——太霸道了,只能做参考啊,千万别这么做。这么做有时候就会造成矛盾了,一笑他就打,说:“这是师父告诉我打的。”打人也犯戒呀,是不是?这也是不允许的。

    笑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心,好起心动念。平时我们一般人都有个笑的习惯,因为我们定力还不足。当我们定力足的时候,他不笑。但是一个人清净了,不笑反而有一种笑模样。因为清净本身就是一种真笑。我们那个笑不是真笑,是一种假笑,带有情感的一种笑。不是嘲笑别人啊,就是高兴的笑,终归都是不正常的。所谓的欢喜的笑也不是真正欢喜。真正欢喜,佛教的欢喜,是一种清净。你看佛那种清净面容,怎么看怎么像笑。但是你仔细一看,佛没笑,没笑也笑了。就是这种清净,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我刚才讲了几个方法。再一个就是去打扫卫生间,我想你去掏厕所不能笑吧。你呆上两小时,我看你一会儿也不能笑,你能瞅着这个埋汰、不净还去笑,皱眉头还皱不过来哪,是不是?他就不能笑,这也能克服一些。主要是有个对治方法,知道笑是个毛病就好了。

    问题十三

    第四个问题:怎么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怎样不急不缓地修道?

    这个急于求成的毛病,主要是我们对事物理解不准确所造成的。比如说现在有人讲“即身成佛。”我们就着急了,“是不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指的是你这个身就能修成佛法,但不是说你今天就能修成佛法。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今天,或是今生,我就修成佛法。甚至说往生西方,说:“我今生必须达到目的,不达目的我誓不罢休。”他就发愿了,以为发愿了就得完成,佛就得满他的愿,不满愿佛就不真实了。这不是你发愿,你说怎么的就怎么的,要根据你的修行来决定。另外成佛也有规律,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才成佛。

    从南传佛教记载来看,释迦牟尼佛在菩萨地,就是“掩发布泥”的时候,已经成为菩萨了,已经具有五神通。看到燃灯佛过来,他掩发布泥。燃灯佛给他授记,说:“当来下生成佛。”再成佛就是他了,“号释迦牟尼。”从授记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有多长时间?这段时间是十万大劫。

    但是在咱们中国的佛教,从来不提这些事情,光说授记成佛。最后这各宗各门派:密宗讲“即身成佛”;那个净土就是“马上生西方”;那个禅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光讲了最终的修行结果,并没有把修行需要的时间考虑进去,所以造成了我们的急。为什么着急呢?就是我们对成佛的过程不了解,充满了一种急切。越急实际上越误事,因为有很多事情是一步步走的。就像吃饭似的,你能一口吞个馒头吗?像今天的包子,你能一口把它吃进去吗?你不得一口一口嚼啊。即使不嚼,你也得一口口的咬下来,才能咽下去吧。你不能说一口吃个包子,都得一口一口咽,这才行。

    当然了,也不否定我们前生修了多少劫。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和释迦牟尼佛被授记的时候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释迦牟尼佛从授记至成佛经过十万大劫。那我们得离多长时间,我们连一神通都没有哪,释迦牟尼佛授记时还具备五神通,已经成为菩萨了。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成佛的时间是很长远、漫长的一条路,不应该着急。这是一个不应该着急的问题。 

    第二个不应该着急的问题。我们知道世间火车的速度非常快。你看看如果从海城坐车,开起来都是一百多速,甚至二百多速,现在还有提速的,越提越高,越来越快。虽然快,但到北京以后,到了目的地,它还得返回来,又回海城来了,最后还等于原地没发,你想想这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满足了我们一时的需要,最后还得回来。所谓的快,实际上还是原地没动。我们从世间法对比来想一想,快对我们没有意义。

    第三个问题。一个老修行和一个年轻人,这两个修行人一起走路。年轻人就走得很快,老年人走得很慢,一步一步的往前慢慢地走。年轻人在前边就着急了,说:“老师父快点走,你走得太慢了。”这老师父就回答:“我不想死得那么快。”就是说你急什么,我不想死得那么快。为什么说这老修行说的话很有道理呢?人的生死啊,就在于心动。心动得快,轮回就快。为什么有轮回?就是因为心动。你心要不动,它就没有轮回,心动才有轮回。你越急,好像是这个事往急里求,早点就好。实际上你不知道,反而是心动了,心动轮回就快了,反而与了脱生死相反了。所以说急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不着急。

    什么叫不着急呢?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生死无常,应该安心修道,不再去追求心里的那种急,外面急心必急,所以不着急正是修道用功的好方式。

    什么叫不缓哪?就是不懈怠。不能因为不着急,干脆我睡觉得了。就像现在似的,有的人听法打瞌睡,他就寻思“既然师父说不着急,那我就不急了,我先睡一觉再听。”是不是那么回事,睡觉的人?可能是我冤枉大家了。

    不急不缓,不缓的意思就是不要懈怠,知道生死无常。但是知道生死无常,也不允许你过分着急。过分着急,反而与道相违背。我们既然要往生西方,什么时候往生我们不要管,今生能不能往生也不要管,管的是眼下能不能去做,这是主要的。你不去做,说多了是没有用的。你着急,说:“我又着急,我又去做”。你那个做就被破坏了,着急能破坏你那个做,你做而无功。为什么呢?心急去做,正好是劳而无功。因为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心急,减少心动。你反而用心动,再去着急,这就是错误的一种做法。所以说这点应该注意。就是要不急,不管天大的事情心不动念。往生西方也好,成佛也好,我先不管它。佛既然说得对,我就先把眼前的做好,一步步往前走。哪怕剩最后一口气了,我也这么走。这就是正确的,佛在《佛说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心不乱”,就是让你不要着急,不要起心动念。

    有的说“往生西方极乐不是要恳恳切切吗?”恳恳切切呀,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让你着急,不是连喊带叫的叫恳恳切切。恳恳切切就是没有杂念,就像老鼠啃木头,就啃这一头,别的地方不啃了。我就是一个劲儿盯着这地方,叫恳恳切切。不是说着急就叫恳恳切切:“我赶紧往生西方吧!”成天喊哪,连叫带跺脚的。我看你哪儿都去不了,弄不好还堕地狱里去了。因为这种思想是起心动念,是一种堕落的思想。千万不要走错路。修行佛法,更应该谨慎,一念之差,有可能就错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我们自己就知道该不该着急了?既然着急没好处,那我们还着急吗?他就不着急了。就像人吃饭似的,这饭很烫,你要着急吃进去,马上把嘴烫个泡。一听烫泡说什么他也不着急了,就是怎么饿也得慢慢吃啊。一旦烫泡,这一口饭造成以后的饭都吃不了。为了吃得更多,怎么办?只好不着急。我们把道理弄清楚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就解答到这里。

    问题十四

    下一个问题:有人说持戒,戒在心里,外表要恒顺众生,这样说法是否正确?

    这个持戒在心里,没有错。那外表是不是心?也是心哪。心无内外,有内外就不是“心”了。为什么说是“外”呢?因为“外”它没有心,没有内,所以说“外”。为什么说是“心”呢?因为心没有内外,说是“心”。

    有人说:“持戒外表要恒顺众生。”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心里持戒,但外表我可以不持戒,不持戒叫恒顺众生。”这是错误的。他不知道什么叫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众生?持戒本身就是恒顺众生。大悲寺的这次的行脚报告,大家都听到了。亲密(比丘尼)去没去听?

    亲密比丘尼:去了。

    你去听行脚报告了。你看那行脚报告讲的,有的师父乞食时严格持戒不要钱,最后的结果呢,众生受到感动,这就叫恒顺众生。为佛教增辉,令众生增加了信心,这就叫恒顺众生。不是说众生吃肉你吃肉,众生吃骨头你喝汤叫“恒顺众生”,把这些美其名曰“恒顺众生”。把别人进宾馆,你出家人进旅店叫“恒顺众生”。众生去的地方你出家人也去,歌厅、舞厅、茶馆都去,然后叫“恒顺众生”。不等你恒顺众生,早就破坏了教化众生的因缘,所以说让人家瞧不起你。

    什么叫恒顺众生?持戒就是恒顺众生。只有戒在心,外表才能恒顺众生。如果戒不在心,外表不能恒顺众生。有的人以所谓的戒在心,而外表上不再持戒,实际上他是要舍掉戒,而随顺众生的业力去走,那就不叫恒顺众生了。恒顺众生,用什么来恒顺?应该是用心来恒顺。心里清净,外表的形象必然清净。心里不清净,外表的形象也不清净。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体会。原先有一个能运老和尚,他在讲法的时候,讲这个顿悟法门。我在下面听的时候,突然就发现:“哎呀,这老和尚太清净了,太伟大了。不管一投足,一抬手,都给人一种清净,那种潇洒,那种力量,特别干嘛……”等平时看老和尚的时候,就没有这种现象。后来一思惟,原来就是老和尚在讲法的时候,忘我了。而且完全的精神力量投在讲法上,心里特别清净,就给人有一种光辉的感觉。

    就像佛似的,你看佛像后面有一个光圈,只要我们心里清净了,外面自然有光芒。你看佛是常光一丈,周围有一丈的光芒,能让众生生起欢喜,生起清净,这叫恒顺众生。不是众生造业你也造业,众生去抢东西你去骗别人,那不是恒顺众生。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心里清净,严持戒律必然能恒顺众生。所以打着“戒在心里,外表要恒顺众生”(而不再持戒)的说法,都是借口,都是在破坏佛法。

    下面继续解答问题。

    问题十五

    下一个问题:对父母的依赖,总也舍不得怎么办?和妹妹在一起总打架,而分开又想,请问师父这是什么因缘?想让家中的奶奶吃素,应该用什么方法能让她吃素?家里让我出家,但因为业障太深,不想出家,应该怎么办?

    对父母的依赖是正确的,不是对父母依赖就不正确了。因为我们都知道,父母所生,必有恩情,而父母能教育我们。我们出家了,皈依佛法僧,那佛法僧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我们对法身父母依赖有什么错的,没错。但是我们对世间的父母有点放不下怎么办?你想,在世间你的肉身父母是父母,还有所有的众生都是你前生父母。你这样看这个问题,就没有舍不得这种概念了。因为你没有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是父母,所以就唯独对一个人,或两个人有依赖,恋恋不舍,这样心地太狭窄了。一个人修行,如果把所有的众生,包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包括其它众生,旁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就没有那种舍不下的感觉了。因为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为什么舍不下?就是自己有那种逃避的心理,对众生没有认可,就有那种依赖感。我们要把依赖化成慈悲,这样就好了。

    “和妹妹在一起总打架,而分开又想”,看来你和妹妹一起打架,你是老赢啊!所以说你分开又想她。她要把你打哭了,你再也不想了,是不是?这个因缘和刚才讲的一样。什么是眷属?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眷属,都是我们无始劫就存在的姐妹。我们今生在寺院里和这些师父在一起,那又是父母又是姐妹,多生多世难遭难遇,遇到一起了,我们不珍惜就不合适了。所以说我们有这种想法就放下了那个。因为那个和这个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你那种依赖心,没有地方发泄,才产生了想自己的妹妹。如果发现所有的众生都是你的姐妹,都是你的父母,就没有这种心了。这种心得到满足,他就不会再想了。

    “请问师父,这是什么因缘?”什么因缘?都是助道的因缘。如果你克服了,就是助道因缘。你不克服,就变成了障道因缘。

    “想让家中的奶奶吃素,应该用什么方法能让她吃素?”对这个问题,就是说吃也好,不吃也好,刚才我讲了,要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你奶奶,也都看成是你爷爷。吃素也是你爷爷,不吃素也是你爷爷。所以对这个事情你不要求,不求那因果反而能转过来。你越求越苦恼,反而求不得,还耽误了修行。众生都有自己的业力和因缘,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办得到的。

    比如刚才讲了,你对父母的依赖。那父母未必依赖你呀。你看看你对奶奶的依赖,想叫奶奶吃素。你奶奶倒不吃,为什么呢?她不依赖你,她认为你没有用,她不想你。她要想你不就吃素了吗,是不是?我这不是挑拨你,是应该把这个事看开。所以说各有各的因缘,你不要自作多情,应该把它看开。要把所有的众生看成是自己的长辈,这样谁吃素,或谁不吃素,都是他们的因缘。也就是说今天不吃素,不等于明天不吃素。今生不吃素,不等于来生不吃素。凡是吃素的人都是和我们奶奶一样,我们生欢喜、赞叹。所有不吃素的人,也都是我们的奶奶,我们都应该帮助,不是只帮助自己家的人。眼前遇上什么人,我就帮助什么人,这样就没有那些分别和挂碍,这么想比较好。

    “家里让我出家,但因为业障太深,不想出家,应该怎么办?”没出息呗,那怎么办!太没出息了,家里都支持你出家,你反而不出家,那不是没出息嘛!“应该怎么对待?”还是出家呗!有时候不想出家是因为什么呢?是他的因缘来得太快了,所以不想出家。你看有的人家里不让出家,他拼命地出家。家里越拉他,他越要出家。就像毛驴似的,你越拉它越往后退。所以说有时候顺缘太好了,对他发心出家反而障道。有时候有逆缘哪,家里又拉又劝的不让出家,反而他更着急。我听说那个“小二”出家了是么?小二出家前被家里抓回去了,她在家里炕上一躺,装死,是么?他们家一看,又给送回来了。你看到底抓得对还是不对?我看抓得对。她原先心里还有挂碍,所以被抓走了,这一下道心就坚定了。所以说很多的逆缘是助道。有时候遇到顺缘这人不好走,遇到逆缘反而能走过去。所以说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业障太深,就是因为这个逆缘太少了,应该多吃点苦就知道了,应该多观察世间的苦。

    今天早晨我和张书勇居士开车过来的时候,看到那个做小买卖的,可能一两点钟就起来了。我们过来时是三、四点钟,他们都是(取货)往回来了。取了菜,蹬着车,迎着大风的天气(零下二十多度),不管男的、女的,呼呼地就往回赶。你看看他们多辛苦,为个世间利益都这么辛苦。现在出家人还能够安心修道,来之多不容易呀,是不是?所以说觉得业障太深,就要观察世间的苦,为了蝇头小利都得拼命,想一想我们为了了脱生死,不拼命能行吗?既然拼命,你还怕什么出家,是不是?自己慢慢思惟这个。

    问题十六

    第一个问题:佛法讲人类从光音天来。可不学佛的人,说考古都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人从猿类变的。

    我们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发现北京猿人进化的时间距现在是多长时间?也就是几万年吧,从猿人到人的进化,也就几万年的时间。最多说他只是发现了几万年的时间。佛说人类从光音天来,这多长时间,从地球刚一形成就说了,它们之间相距几百万亿年,这不是在一个时间上所讨论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把它弄到一起来讨论,就像用现在人来讨论古代人似的,这个时间差没有拉开。所以说佛讲的人从光音天来,这没有错。从地球形成,成住坏空,到“住”的时候,人从光音天来。后来呢,现在考古只是向前发现几千年、几万年的时间。发现有猿人的化石,而推断出来的。这近代的推断,不能和佛所说的几千万亿年前来相比的。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佛是从智慧中看的,现在人从哪儿看哪?从石头中看的,从显微镜看的。他没法和智慧相比,他的工具也不同。就像我们用肉眼看水里没有细菌,用显微镜一看,那里面有很多细菌。所以它不在一个层次里,它里边的讲法必然有所不同。另外佛是出世间,三千世界都了知。不光包括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上,包括整个宇宙,没有什么不知的。那我们现在人类知道啥?连个月球才爬上去,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所以说,他怎么能确定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有待于以后的考察再说,现在的科学只是一种推断。

    这都不是从同一个角度,一个起跑点而论起的,我们硬给混在一起,对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很多的疑惑。我们看这个问题就应该知道佛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解,佛讲的是究竟。现在的这种唯物的讲法,它只能讲到唯物,深一点讲不了。它们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说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的必要。我们就相信佛说的,就完事了。

    至于现在人类从这个科学的角度说人从猿类演变,现在的研究,它的工具,和它的能力、它的时间都是有限度的。对有限度的东西,我们也不必否认它,它只从有限度去看。就像世间人,你不必否认世间人的看法,他就那么看,那有什么办法,因为他没学佛,是不是?我们学佛就不那么看了。所以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我们对佛要坚定信心。

    问题十七

    第二个问题:佛说我们人类现在的寿命是百年减一岁,越活越短的时期。但不学佛的人说,乾隆时千叟宴,七十岁都算活得长了,现在人比几百年前活得更长。

    对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啊,乾隆千叟宴,你知道千叟宴都是谁去了?他不是请平民百姓去了。这个千叟宴哪,都是请那些在朝为官的人,武将文职,或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见到乾隆皇帝。他请了那么一个尊重老人的一个宴。另外千叟宴,那里所请的人七十岁都算活得寿命长的,是不是八十岁以上的人都不要啊?有没有这个必要我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地位,是不是?这是一个原因。

    现在的人比几百年前活得寿命长。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有所保证,人活着逐渐趋于正常了。那时候人活得不正常,并不是人家寿命不长,是这个业障太大,所以活得不长。所以说佛讲的“人的寿命,百年减一岁”,是在正常情况下,这么减一下。不包括于疾病、荒灾啊、战争啊,并不包括这个之内。是正常情况百年减一岁。我们看佛说得非常有道理,没有疑问。我成了考古学家了。

    问题十八

    下一个问题:受完大戒应该怎样做?

    受完大戒应该怎么做?受完大戒应该学戒啊,应该努力踏实地学菩萨行。受大戒时你同时受了两个戒,你要记住,自己不是只受了一个比丘(尼)戒,还同时受了菩萨戒哪。你不能就光看着比丘(尼)戒,就等着我说这句话,“你应该学戒。”“好了,以后我什么活儿也不干了,我就学戒。”我明白你那个心,是不是啊?但是你同时还受了菩萨戒。要为众生,为大众去发心行菩萨道。这两个都得做,既要学戒,还得行菩萨道,应该这么做。

    你光学一个比丘(尼)戒,而不去发心,犯了另外的菩萨戒,也不行。光去发心干活不学戒,你这个菩萨戒看着像守住了,比丘(尼)戒还犯,也不行,两个都要做。有的说:“那时间来不及。”时间来不及你就少睡一会儿,去努力,尽心尽力就行。受完大戒,要把应该学的戒完成,应该更好地行菩萨发心,这才能够完成“戒”。

    问题十九

    第二个问题:忠孝心和情怎样来理解?

    为什么要有忠孝心呢?忠孝心是根据什么提的?是根据情提的。我们人类很容易堕入情里。因为生死轮回里,情就是一种欲。所以说百分之五十的欲望,也就是百分之五十的情,就会堕落为人,“立为人,横为畜生。”如果情少了就升天,如果情多了,就堕落。情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障道因缘。为了对付情,包括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就提出了一个忠孝的问题。让我们远离情感,要理智的做事情,就提出了一个忠孝心。

    世间有个忠孝,也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帝王、孝敬父母、孝敬帝王……如何如何。出家以后,要忠于自己的誓言、忠于佛教的事业、要孝顺师长,这都是让我们去掉情。因为情是堕落的因缘,我们可以利用忠孝来抵制情。如果你要是没有情,那忠孝心也不用提了,因为剩的必然全是忠孝,但名不叫“忠孝”,它也没有名。所以说我们如果有情就是众生,无情不成为众生嘛?有情众生。情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很隐蔽的一个业障。一个人很难完全做到没情,只有佛能做到,“业尽情空”,那就是佛。所以说我们应该把忠孝心作为克服情的一个方便途径,这是可以的。

    问题二十

    下一个问题:请恩师慈悲开示,如何消除我慢心?

    什么是我慢心呢?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大家听大悲寺的行脚报告,里面提到我说过:“谷子之所以低下头,因为它长满了丰硕的果实,所以就会低头了。”为什么有我慢心?就是我们这个果实还不丰硕,没长满,所以就有慢心。等你长满了所有的果实,慢心就没有存在的地方了,它会被挤出去。所以说我们应该多理解佛法,不断地诵经、诵咒,多学戒律,就会除掉慢心。当然在除的过程中,不是一蹴而成,也得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才可以去掉慢心的。

    去掉慢心的方法很多,主要一个是不断地苦作。比如说打扫卫生啊,擦地,别人的衣服我给叠起来,别人的袜子破了我给补上,不断去努力做,慢心必然会被除掉的。去掉我慢心再就是多忏悔、多观察。就是说什么呢?一个人永远不要做胜利者。要做“常败将军”。让谁胜呢?都是别人胜,我永远是失败者。为什么我要成为失败者?因为“我”没破呀。“我”要胜了,那就是我执胜了。“我”要败了,那就是佛法胜。所以说应该做常败将军,不要让“我”字抬头。不能说:“这个事我感受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样。”这不行,不能有半点的“我”。不管正确的也好,不正确的也好,都不能有“我”字。有我就有慢心,它是必然产生的,因为“我”字本身就是无明。无明它必然要产生我慢,产生我慢就进一步地发展,就是行使无明了。无明就发作了,慢心就是发作的过程。所以说想除掉我慢心,首先得除我执,不管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比如说,讲今天中午的例子吧。今天中午我过完斋,张书勇居士因为给我行堂,所以还没过斋。刚开始他在屋站着,也没人招呼他过斋,他也不吱声。我问他:“你怎么还没过斋呢?”他说:“噢,都过斋了吗?”我出去一看,人家居士早就过斋了,斋堂里的人可能都已经吃一半了。张书勇和我进去了,也没人跟他打招呼。他到后面找个位子,自己坐下了。斋堂有一个居士啊,我瞅了半天,最后告诉那个居士给拿个盆,这才拿个盆。完了是给点菜没给点菜,我就不知道了。这样才坐下来吃饭。

    他回来以后我问:“你吃饱了没有?”“啊,吃饱了,吃饱了。”这就是没有慢心。要叫我们呢,如果不招呼过斋,特别跟师父出来的,这早就提意见了。“师父,他们瞧不起你。你看看跟你出来,他们都不招呼我吃饭,是不是?你看人家女居士都吃了,我堂堂给师父开车的,连饭都没人管,没人招待我。”人家就是没有慢心,啥想法没有,也没说“吃的东西这没给我,那没给我。”啥也没说,进斋堂的时候也没有人招呼,自己坐过去,给打饭后,这才开始过斋,这就是一种考验。我们有没有慢心就看自己的了,任何环境都会发生。这件事不是说我们的斋堂没做好,也不是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执事人没有招呼好。就是因为我上午讲了这个问题,“吃饭哪,如果不招呼你,你应该守着。”可能我这一讲,就发生事了,给我凑点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就这么个原因。

    所以说对慢心得这么看,千万不要有我。我所得到的和不得到的,我们最好不要计较这些小事。有时候一点小事,本来就不成事的事,但是心里非得计较不可。说大事我不计较,就计较点小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就是大事不计较,小事计较了才伤人哪,没有意义的伤人。我说你还不如大事计较计较,对大事计较它很快就过去了。对这个小事在生活中,各种考验都会来的,所以就不能计较。

    问题二十一

    下一个问题:楞严咒有传承吗?如何修持楞严咒法?弟子只是每天诵楞严咒一百遍左右,可是弟子没有一个正确的楞严咒法。请师父慈悲指点,弟子正确修楞严咒的方法。在您慈悲加持下,相信弟子持咒效果会更好,能更快地帮助弟子消除业障,改掉弟子不良习气。敬请恩师您慈悲指正,教导弟子。

    “楞严咒有传承吗?”有传承,这个传承是五方佛啊。《楞严经》里说得很明白,楞严咒来自于五方佛。这就是传承,也是根本的传承。楞严咒只有这一个传承,不会再有第二个传承。只有佛才能创造楞严咒,别人谁也创造不了楞严咒。

    “如何修持楞严咒法?”楞严咒就是去掉我们的妄想,不让我们打妄想。为什么楞严咒能去掉妄想,被称为咒中之王呢?就因为楞严咒长,没有间断。你比如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这句佛号和下一句佛号中间,它有一个空隙。我们觉得这个空隙不大,但在我们起心动念里,它可就长了,一刹那有无数个妄想在形成。所以说楞严咒就是这一刹那机会也不给你,这个咒就是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完成,所以对妄想就控制得非常好,又长又不间断,这就是楞严咒的特点。

    不间断的目的,就是不让我们的妄想在空隙中生出来,所以说这个楞严咒非常殊胜。这是我自己理解的,佛经中没有这么解释。我有时候建议念佛的人先诵一遍楞严咒,然后再念佛。为什么呢?因为你诵一遍楞严咒就能找到你那个心,就是你那个清净心在哪儿,怎么样来用功夫?因为楞严咒咒长,能把你的妄想断了,等断了以后形成一种持咒的心。通过这种感觉就能找到用功的方法,如果用这个心或这种感觉去念佛,必然很殊胜,很深入。

    我们有时念佛,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一声没一声的,有一气没一气的,打着妄想、困着,哼哼叽叽去念佛,老是不入心。所以说很难加入种子识里去。如果诵完楞严咒你就知道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在这个空隙的时间,我们脑子还是应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劲恳恳切切地念。要把这一个佛号和下一个佛号紧连着,不让妄想在这个期间起来,能找出这种感觉。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楞严咒充满了信心,知道它是去掉妄想的法。既然是去掉妄想,那我们不打妄想,就是修持楞严咒的最好的法。不管环境如何,也不管你坐着,站着,跪着,也不管你走路,也不管你睡觉,只要是你能够不打妄想地去诵楞严咒,就是最好的修持,最好的方法。

    当然了,修持楞严咒还有一些仪轨,那得建楞严坛场,才能办到。建楞严坛场需要白牛粪,就是白牛拉出的粪便。《楞严经》里说白牛在雪山上吃香草,喝清净水才会有这种粪便。这个粪便我见过,咱大悲寺就有,有机会拿出来给你们看看。不长,一段一段的。这个确实闻着有一股清香味。这是一个密宗师父在四川甘孜州那块儿,他有两头白牛,没想到这个牛的粪便真是香的,后来就给大悲寺捎了一包。这个因缘也很殊胜,原先想佛在世时才有白牛,现在哪有,还真有。我也动过念儿,将来想法把那白牛给弄过来,给咱造点儿。但估计咱这儿的环境不行,还是随缘吧。那个密宗师父还拿来两张白牛照片。(编者注:图片见溯源佛教网站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96

    这些因缘就是说我们在末法时期,要修持楞严咒法,是完全可能的。原先都想不到还有白牛,以为是没有这个因缘了,没想到还真就碰到了因缘,你说这不就是咱们的福报因缘?所以你们好好持楞严咒,等将来要建立楞严坛场时,考虑是否要把这白牛粪分给你们一点儿。

    “你每天诵楞严咒一百遍左右”,这非常了不得。我在打“楞严七”期间,刚开始一天一宿还能诵一百零八遍,等后来连八十遍也诵不到。为什么呢,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到晚上刚诵两句,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然后醒来又继续诵。最后一想,有时候一晚上两三遍都诵不下去,都是得硬诵。但大家不要误解,打“楞严七”期间虽然一晚上诵两遍,但比你睡足觉了诵一百遍还强。因为你是在睡足的条件下才诵的,我那时候是困了,眼睛睁不开时诵的。所以说不是根据遍数决定诵楞严咒的质量,而是根据心里能诵和不能诵决定的。但是你这种每天诵楞严咒一百遍,我是非常随喜赞叹的。

    刚才我讲了这个问题,所以说只要你诵楞严咒,佛就加持你,不是我加持你,你加持我还差不多。你只要诵楞严咒,就很快的业障消除了。

    但这业障消除并不是说我们(表面上)明白什么,而是内心的消除,对这点一定要知道。有时候表面上还有一些习性没有改掉,但内心早已改变。只不过是表面的习性没有去掉,所以说希望诵楞严咒坚持下去。

    原先很想建两个楞严坛场,在大悲寺建一个,在道源寺的山里也建一个。叫女众也打“楞严七”,叫居士也打“楞严七”。这都是以后的因缘吧,现在不敢说太多了,说太多了怕做不到,犯妄语。

    问题二十二

    下一个问题:弟子认为“边学戒,边持戒。”有人说“先学戒,后持戒。”没学会怎么持?对此争论。请师父开示。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戒?就是说心里清净是戒,不打妄想是戒。戒在心里。

    “边学戒,边持戒”正不正确?正确。有人说:“先学戒,后持戒”,对不对?也对。它俩本来就是一个。心即是戒,戒即是心。你学戒也是修心,你持戒也是修心。就像两条腿走路,左腿也是走路,右腿也是走路,你缺哪个腿也不行。学和持都必须完成。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哪一点呢?要立足于持戒开始。

    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以学为主,以持为次,这是不对的。很多的戒律学完了,但落实不了。就是因为他以为先学,什么时候学圆满了,三藏十二部都学完了,我再持戒。在没有持戒之前,我照样可以犯戒,(过午后)又喝茶水,又想喝点儿牛奶,还想弄点水果吃一吃。然后说等我学明白就持戒,我一定好好持。等他三藏十二部都学完了,或是都学明白了,恐怕他也该死了。你说他上哪儿持戒啊?而且一边学戒一边犯戒,所以说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先保证不犯,你学戒才能不漏。就像这个水,我不断地往杯里倒水,这杯底下有个眼儿,水全漏出来了,你是先堵眼儿还是先倒水?我问问大家,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的举手。是不是觉得太简单了?怕丟人?亲传(比丘尼)回答。

    亲传:阿弥陀佛,师父先堵杯眼儿后倒水。

    这么好懂的问题大家都不明白,就她一个人明白。就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问出“先学戒还是先持戒”。所以说我们要先堵杯眼儿啊?学戒与持戒就如同既要往杯里倒水,同时又要堵眼儿,持戒就是学戒,就这么个关系,它俩最好是同时完成。学一点儿持一点儿,首先要立足于持,佛法不在于多。为什么戒律越来越多?是因为我们不持戒才定了那么多的戒律,如果我们持戒的话一条戒都不用定。犯得越多,定得越多。如果你不犯,就用不着定那么多了。

    所以说应该知道,先有持戒的精神,才可以学戒。学戒是为了明白怎样去持戒,一切都是为了持戒去服务。不是学而无用,束之高阁,那不对的。当然学戒它必然要在心里起作用,要不然学不进去,学进去了必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要落实在行为上,光学不改,那叫屡教不改,那个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持戒,边持边学。现在的口号都是先学后持,这就有一个毛病在那儿,把佛法束之高阁,而且学而无用,最后把自己的善根都会毁掉。

    为什么有的人学戒,越学越好呢?因为他持戒。学一点儿持一点儿,越持就越有智慧,越有智慧学得越深。学得越深呢,他越持戒,最后很快成就。你如果光学不持,都是在表面学,最后就像熊瞎掰玉米一样,这边拿一根,再拿下一根时这根就掉了,哪根也没拿住,最后两手空空,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要是拿桶打水它就不会一场空。

    你要先持戒,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就是以持戒为准。如果你学了(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但是你没有一条持的,等于没学。如果你学一条戒,就能持一条戒,虽然你没有受那么多戒,只受了五戒,能持一条就等于真正学一条。当然了,我们如果既有持戒的精神,同时又能学戒,那就更圆满,那就会变成两足尊。

    问题二十三

    下一个问题:如果业力使病治不好的话,就应该不去治它。来了一位按摩师,一、二十人要做。像这样劳民伤财的治病有什么意义。只是松松筋骨,缓解一下,还是不缓解的好。有时男众给我们做,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有时他们说,我们一天一顿饭会生病,无意之中让他们谤法。有信佛的女医师,医术很好,怎么不请来一次治好了完事。请师父对此问题开示。

    这个“业力使病治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业力能帮助你修道,帮助你持戒。要治好了,你就不持戒,你就不修道了。所以说有很多的病苦,能让我们感受到无常。应不应该去治它?你应该看作治它就等于没有治它,是在消业。给自己也好,给大家也好,有一个缓冲、一个矛盾的发泄。有的人有病,“我就不治,我就硬咬着牙不治”。你会使大家很痛心,大家为你揪心。说“你们揪心正是我要求的”,这就不好了。都希望大家为他流泪伤心,那哪儿行啊?应该使大家有所安慰。

    有时候人得需要一种缓解的方法,比如说有很多病苦,治疗可能治不好,但是你不能拒绝人家治疗。心里明白治不好,但你不能抹杀别人的发心,你得给别人种福田,让他去治疗。比如说现在,咱们这里的师父,也是弟子,每天晚上都要给我烫脚,又要给我按摩,天天晚上都来。有时我都盼着今晚上最好别来,但是不敢说,也怕伤他们心。他确实一片孝心,很了不得,确实能缓冲很多的事情。但不一定说每天都必须烫。有时候他们来了很强迫:师父你赶紧起来。你不烫,给你拉起来,把袜子给脱下来。

    有时候告诉,“把烫脚的机器温度调低点儿吧!”他也装听不见。等说多了才给你拨一拨,那时候都烫完了。要烫三十分钟,有时候他故意不把时间固定,装忘了。我瞅了半天,说:“这时间怎么还有三十分钟呢?”他乐了,说:“我故意没弄。”这就是师徒大家和合,要和合,要缓解矛盾。不一定你需要就是需要,那别人需要就不行啊?

    你是什么都是以自己为主,我有病,我需要治那才行。我不需要治,但别人需要发心,那就不行,那就犯罪了?这不行。有时这个病苦啊,也是众生,虽然长在你身上,它也是众生的一部分,有时候你也得糊弄它。像我在闭关的时候,需要诵戒、诵咒,嘴起了口腔溃疡,没有药。怎么办呢?拿牙膏往上抹。牙膏没有了,把牙膏皮扒开了,一点点儿抹。再没有了,看有时候衣襟粘着些白的,拿它抹一抹。再把牙膏皮使劲儿刷一刷,又抹点儿。就能念一句话又疼了,但也去做,尽心尽力就完了呗,是不是?我不是没做啊,我告诉那“病”我已经做了,不是我不做,没有牙膏那怨不着我。你要找啊,找(护关的)亲藏去吧,他不给,那不是我的事儿。(众人笑)

    现在亲藏师满嘴尽口腔溃疡,嘴上一个大泡一个大泡的,其他师父看完以后都吓一跳,但是他照常上殿,照常诵咒,照常坐禅,一点都不耽误。那口腔溃疡一块就像手指甲那么长,嘴唇上就有那么大,那里面的都还不算呢,很长时间都不好。诵戒时也那样。但一点儿怨言都没有。虽治不好,但是谁去帮着上点药,他都不拒绝。好不好,这个事情就是因缘,这笔账你得还。不是治疗就是罪过了,有时候随缘随缘,随缘了旧业,就是你对任何事情不要起分别心,不能治好我了就要治疗,治不好就不要治疗,你这叫什么态度?

    什么时候看病都是从治不好逐渐治好的。你现在要求一下就治好,什么事情不得有个实验过程吗?你不要实验过程,就一步到位,你想吃饭一下就能饱啊?不得一口口吃啊。所以说我们有时候违反了因果,病能不能治好,都在于自己业力消不消的问题;我们是否以一个清净心对待的问题;是否不起嗔恨心的问题;是不是在考虑别人发心的问题。该治的,就应该治。不该治的,有人想来治就让他治,豁出去,让对方治呗!无非就这一个身体,他治不好还能学点儿本领,你做一个实验品也是好的,给别人长点儿经验也是好的。这你就不干了,“我凭什么给人家攒经验?我凭什么做他实验品?”所以你那是害怕病苦,并不是不怕病苦。治不好就不治了,是恐惧心,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比如说体清老和尚在往生的时候,有很多病苦。我就坚持给他治疗。老和尚不拒绝,治就治。有一个居士就生气了:“净土宗有个大德说的,有病就不要治了,赶紧让往生得了。”对这个观点我不太赞成。我们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有“请佛住世”啊。为什么要给老和尚治?至于老和尚能不能治好,我们先放一边,但我们“请佛住世”的心不能灭掉,我们尊重师长的心不能灭掉。老和尚为什么让我们治?因为老和尚知道在世时间不长了,要给这些后来的人种上福田,让后来的人把孝敬心一定要发挥出来,佛法才会延续。所以说应该治疗的,要治疗。我赞成这个观点。是,治疗时对身体扎一下恐怕有痛苦,会影响他的,但同时要知道,由于你的慈悲心,同样能感动他。互相和合,而且给我们种下了修道的福德资粮。

    我觉得体清老和尚在往生前的这一段治疗,很成功,很说明问题。打破了我们见死不救的那种思想,打破了没有孝心的那种固执,和一种法执的那种固执。在治病这块我来说这个例子。

    “来一个按摩师,一二十人做治疗,这劳民伤财”,这种说法我刚才讲了,大家可能明白,这不是没有意义,它有它的意义。世间每个人都要发心,要让他为三宝发心。为三宝发心,他必然要种下恭敬三宝、尊重三宝、为三宝服务的福田,他将来会获得更好的益处。所以说这不叫劳民伤财,给你治不好不等于给别人治不好。另外也缓解了很多矛盾,并不是松松筋骨的问题,是一个互相帮助的问题,另外给众生种福田的问题。

    我们作为被治疗者应该有一种什么心态呢:无所谓,给治就治,不给治就算了,无所求。缓解一下矛盾我看还是很有必要的,在修道中不是都硬挺的,有时也需要必要的治疗。前两天我还想有按摩器,叫他们找一找。咱们道源寺有些老师父了,需要肌肉松弛,谁给松弛呢?大家都自个顾自个,如果有个按摩器,自已也能处理,别人也能帮着处理处理。在家人有儿女孙子,帮着护理。我们这年龄大了,有时候确实身体很难受,还是小病,不是大病,有时腰背直不起来,缓解缓解是不是也挺好的?当然这个事不是你们要求,是作为执事人和师父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应该解决的好。

    “有时男众给我们做”,这不好,就是男众只能指导,指导一下应该怎么做就完事了,要避免男众给治。

     “有人说我们一顿饭会生病,无意中让他谤法”,你怎么不看成他是在求法呢?他说一顿饭会生病,你告诉他:“你看我们一顿饭没生病啊?”这样他不就得法了,是不是?有很多的事情不一定人家一说,提出疑问的时候,就以为是谤法。现在有很多人对咱们持日中一食都生起了信心。将来还会有人来采访这个问题,要探讨这个日中一食。昨天还有三个居士来,我给他们讲这个日中一食。有海城的,还有两个忘了什么地方的。提到日中一食的问题,我说日中一食第一个能增强免疫能力,因为你空腹,肠道的蠕动有了充分的空间,蠕动加快,而免疫能力随之就提高了,不像吃三顿饭、两顿饭,硬往下压,本来就没吸收硬压下去,整个肠道是充满的,而没有它的自由活动。

    而且过多的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支配了我们人体的活动。靠外在的能量活动,内在的免疫能力反而低下,这是个弊病。后来我给他们讲长寿,现在报导广西有个长寿乡,最基本的秘诀就是饥饿。过去有时候在众人面前肚子咕噜咕噜响,觉得不好意思,(怕别人以为)你怎么饿了呢?现在不是,我一看这肠音响了,寻思,“你们听一听,你看这里面多好,多清净多自在。”所以说这个饥饿感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饥饿。你不信,你看似觉得饥饿,给你吃饭,马上就会消化不良的,会难受的。当然我们不能去做这个实验,一实验就破戒了,就不合适了。所以说日中一食是无价之宝。这个很难得。

    最近听说这网上,一个叫“网易”的网站有“大悲寺和某处的对比”, 有人弄了个帖子,弄了些图片来对比,就是修行方式等各方面的对比。现在已经达到了九十七万点击率,马上就要超过百万,已经提到网上新闻的地步了。现在转载这一篇文章的有多家网站。现在寺院的电话半夜有时都响起来,很多个地方都来打电话。对我们来讲,既是弘扬了佛法,同时也是给我们提高了标准。这不是我们操作的,但是无意中也确实帮着弘扬了佛法。我们应该更加谨慎。他们对于坚持佛制传统修行,日中一食,(网上投票)调查显示,赞成率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百分之二点几的不赞成,百分之二点几的人持保留意见,可以说反对的不成比例,这是可喜的事情。就是说末法时期人心并不末。只要是正法出来,人心一下就会振作起来。就在于我们敢不敢领头的问题。我们只要领头做,就没有问题。这个事情给大家说一下。

    所以说一顿饭会生病的问题,它不是一顿饭所生的病,是你吃三顿饭时候所带来的病。那时候的病通过这一顿饭正把它清除了。这个不是谤法。他们有时候说给我们听,就是为了求法,让我们说一说,日中一食到底有什么好处?你详细给他讲一讲,心平气和讲一讲。你看那网上,对坚持佛制传统修行,对于一顿饭、不摸金钱的反应。我们原先想,(末法时期)一百个人有十个称赞就不错了,甚至十个人中有一个人称赞,或是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称赞都不错了,没想到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赞成,那点击率是一百万。你想想这么大的数字,在佛教史上都是罕见的一件事情。他们对于坚持佛制传统修行,对于日中一食、不摸金钱生起了一种恭敬。所以说这个真理在人的心中,不是我们想象的认为它是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真理还是在人的心中。

    “有信佛女医师医术很好,如果请她一次治好就完事了”,信佛的女医生她不一定来啊,这个事别求。至于男医生来了,叫他指导就行了。咱们这里有会医术的,让他指导,“你看我这么做对不对?”他说对,这么做就行了。至于来不来女医师治疗——你看前面刚说不需要治疗,这会儿又要女医师来治疗,主要是回避男的。但对女医师来治疗也不能要求,有时候你越要求她就越不来,这事儿才怪呢!所以说别有所求,她来就来,不来就不来。不来有不来的好处,来有来的好处,我们随缘了旧业。什么叫随缘了旧业?不分别,在这上面应该不分别。

    “一次治好就完了”,你这个要求更不对了。还要一次治好,它可能吗?有的病能一次治好,有的不能。我脚疼,疼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治好,我也不想治好。因为啥?治不好啊,等到行脚时我还能背轻快一点的背包,大家还能给我弄个拐杖拄着,治好了,这些条件都没了。治好有好的好处,治不好有不好的好处,这个都没多大的意义。修行佛法啊,把这个好坏放到一边去。下面休息十分钟。

    问题二十四

    下一个问题: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以戒为师,要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

    这个就是说大家对依教奉行的疑惑,看出来有些人对这一条还有他自己的想法。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为准绳。但是不是依你认识的那个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的根本、究竟为准绳。(你认识的)戒律从表面上的戒条戒相,讲了一些,但是我们更应该体会佛的根本戒律所在。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深入戒律、深入经藏的问题。佛曾经说:“我讲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就是说有的人对戒律的理解,或是对经文的理解,往往都处在于表面,不是佛的真正本义。也就是说,表面持戒,心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要心持戒,身也持戒才可以。

    所以说依教奉行,就是要求我们强行地、毫无折扣地按照戒律去做,不允许打半点折扣。比如说师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去拿戒条对照师父,本身就是犯戒行为。应该是尊师重道,师父就是善知识,这在菩萨戒讲得很清楚, ,就是说谁来成就你?只有善知识。有的人说:“善知识, 成就我一半。”佛说:“不对,整个都是善知识来成就的。”

    所以说我们到这里依师修行,让你们观察了一年、两年或多年,观察认可以后,才在这出家修行。既然在这出家修行,就要无条件地依教奉行,无条件地依教奉行就是行持戒律。为什么无条件呢?因为我们对戒律的理解是有限度的,有局限性。特别是从整体来看是不犯戒,在局部来讲好像是不对,有犯戒的可能性,但整体来讲不犯戒,所以说这个问题只有师父在当时看得很清楚。这是从戒相来讲。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能够依教奉行,首先是心不犯戒。我们在依教奉行期间,如果有犯戒的行为,或是与戒律相抵触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再探讨、再研究,这才是允许你研究的空间。必须先依教奉行,再去研究。比如师父说:“你去打水。”你说:“师父,不行。没有过滤网,(怕水中有虫)我不能去打。”你这就是不依教奉行。应该是怎么样呢?应该是先把水打出来,再去找过滤网。问师父:“你看我这没有过滤网,哪儿有过滤网?”师父说:“哪儿也没有过滤网。”那你采取办法找块布,想法来过滤。戒律上规定甚至可以用袈裟角过滤。你还没有找就否定了过滤网的存在,否定了过滤水的可能性。你先以过滤网为理由而不依教奉行,这一下犯了两个错误。所以说我们认为没有过滤网就不打水,表面上是持戒了,实际上只是表面去行持戒律,并没有真正去行持戒律。行持戒律,要这两条戒都得执行。不是说师父叫我打水,没有过滤网我也打,打完水没有过滤我也使用,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在依教奉行中来改变它。

    如果师父不在,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过滤网把水过滤了,再使用。这样的话,事情既能办成,在没有现成的条件下,我们也努力把它办成守戒的条件,这就是我们依教奉行的目的。因为依教奉行了,我们才能去改变它的环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被动的去持戒,反而不能持戒,还破坏戒律。只有主动去持戒,才会真正的持戒。

    所以说依教奉行啊,不是盲目地服从。依教奉行,“教”是什么?就是戒律。“奉行”是什么?就是去行持,以戒律去行持。戒律是戒心,首先要把心戒住,要保护好,把我们持戒的心要保护好。什么是持戒心?不是对戒律的分别是持戒心,最主要的是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个心,是持戒的心。毫无条件的要持戒,首先第一点要依教奉行,第二点才能考虑我们这里还有什么缺陷或做不到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依教奉行叫我们抓住了机会去持戒。

    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而在戒相上反复地分别,可行不可行?最后我们会失去行持的机会和主动性。主动性是什么呢?主动性就是动力啊,成佛的动力,快速成就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主动性,就不会有这种快速成佛的(可能性)。有的人虽然同样修行,但是为什么不成就?因为他没有主动性,都是被动性。你叫我干活我就干活,你不招呼我我就睡觉。完全是一种懈怠,有一种抵制的情绪在里面,用世间法讲就是混。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就不一样。而去挖掘自己的智慧,敢于向自己的无明习气作斗争,也就敢于破我执和法执。

    所以说依教奉行,表面上看着好像是盲从,实际上这和盲从绝对是两回事。依教奉行就是戒律,是实行戒律最好的一个保证。就像那个部队作战似的,有很多的电影(中提到),作战命令下来以后,都是毫无条件地去了。如果你不去,或不执行,是什么结果呢?只能是被淘汰,或是被后面的督战队给枪毙了。人没在战场上立功,反而被自己人给打死了。在战场上,可能死也可能不死,但是你退下来只有死路一条。

    持戒也是一样,如果你主动去持戒,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期间再研究怎么完成这个戒律,你就有了主动性,也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如果你是被动性的,也就是说挑挑拣拣地,去分别这个戒律持和不持的问题,有可能没在修行中成长起来,反而被自己这种分别心给灭掉了。所以说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主动性,也就是菩萨精神,和无我的精神,应该主动去做。这个大家可以体会。

    “以戒为师,要是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以戒为师,与戒律不相符,那不叫依教奉行。依教就是戒律,依佛的教导去做、去奉行,这叫依教奉行。如果与戒律不相符时,这就不叫依教奉行,也叫盲从,或是一种糊涂,或是破坏戒律,这我们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去做。刚才我已经讲了,我们为什么要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是在行中要改变一切。戒律是什么?是难行能行。是在认为不能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行。

    就像受戒似的,刚才讲了,在戒场上人家可能都不持日中一食,人家说:“你不能持日中一食。”那你到底是依教奉行,还是不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应该以戒为师,应该按照戒律做,这就叫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导去行持。那是不是和我说的有矛盾了呢?也不矛盾。因为有不让日中一食的,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圆满的把它解决。第一个,我们不起嗔恨心,第二个,不起分别心。不是我日中一食就老大,不是我日中一食我说了算,我日中一食,比别人高。而是对谁说话,我都要依教奉行,他要我们破坏日中一食,我们不能去执行,但是我们不执行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坚持这个戒律。

    比如说(今年夏天大悲寺的沙弥出去)受戒的时候,本来是日中一食,人家说:“你(早上)吃不吃饭都给我去斋堂。”这些师父就去啦,到斋堂是怎么样呢?他是坐那儿瞅着,不吃。最后左瞅右瞅,人家执事人一看,你也不吃,得了,你也别来了。这样既持戒了,又宣传了佛法,又依教奉行,一举多得。如果叫你上斋堂,你说:“我就不去”。人家说:“你不去,那你就得出去。”你说你怎么办?戒也受不上了,戒律也没行持到底。怎么行持到底?我去,同时还能坚持我的戒律,不光是自己行持,同样还要感化别人。所以说我们要有这个持戒的精神,然后再有我们的方法。

    再说一个,他们上五台山受戒期间,不让用钵,让用碗。打电话问师父,师父也没办法。受戒期间不让用钵是暂时的,但受戒(得戒体)是长期的,怎么办?现在都这个因缘,那咱们就开始做吧。最后他们用碗,就用一个碗。本来发给两个碗,一碗打菜,一碗打饭,他们把饭菜都合在一起,(不分别食)就用一个碗,把碗当成钵使用,这就是在难行中能行,依教奉行的结果。他们如果不依教奉行,能不能知道把两碗变成一碗呢?能不能早上不吃饭,你硬让我去吃,我去斋堂坐着看呢?能不能行持成这样?为什么他们能生出这么多的智慧,就因为他们灌输有一个思想,就是依教奉行。他们在道场上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之中严守了戒律,所以生起了很大的智慧。

    你放心,能真正的依教奉行它必然有智慧。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是我们过于担心,要立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对标准哪,你可以想象,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很多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个严持戒律的精神,没有依教奉行,不会在(戒场的)斋堂上示现用一个碗。所以说,它俩是在同样一个条件中完成的事情,既有依教奉行的心,又有严持戒律的决心。所以这俩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硬要给它分开看,把它割裂来看,实际上与事实有很多的不相符,而且我们不能采取主动,完全是一种被动。比如说道场让他们用碗的时候,本来完全是个被动,但是由于他们持戒的精神,依教奉行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就把佛的戒律发挥到一定的程度。

    比如说(大悲寺的沙弥在戒场时)过斋,快要过点了,人家告诉:“十二点半才过午呢。”他们没有听这个,宁可不吃饭,这也是个大智慧,这就是依教奉行。与戒律相违背的事决不做。依教,依什么教?依佛的教育去执行。所以说我们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这些个实践的例子,我们就知道,依教奉行啊,这个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在依教奉行的心的基础上,我们又能严持戒律,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我们又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成为我们的宝贝了。你要按照这么去做,无往不利。我们可以减少我们的法执和我执,又能光大戒律。

    为什么要讲这个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就是听话干活,这就是去掉我执啊。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有人不是讲吗,看到这个依教奉行,这是一个市里的一个秘书,他说:“这和赵州茶、云门饼是一样的。”我都没想到,他就说出来了。“云门饼”、“赵州茶”——咱们不可能和祖师比,但确实它有它的特点,就是毫不留情,而且无条件地放下我。为什么我讲一个小孩骗你,你也去做。有很多的事情,因为我们心地不真,戒律不能实行,所以说才产生种种违逆的外缘。外缘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是我们的心地不真所产生的。为什么不能得道?我们的心地不真。

    我们知道佛经有那么个故事,有一个穷人就想成仙,到处找仙人要成仙。后来一个财主骗他,你在我这干一年活,就告诉你在哪块儿成仙。后来他干满一年活,财主就想出一个办法骗他,说你站在一棵树上,往那悬崖下跳。因为这个人什么都没想,就毫无条件地跳下去了。当跳下去的时候真的就飞升了。就是“心真一切真”。本来是应该摔死的,反而没有摔死,成真的了。这就是他依教奉行的结果,依教奉行能转外境。当这个财主看穷人成仙了,他也跳下去了。他用一个假心去跳,最后摔死了,他不知道这个心的作用。

    佛经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跟一个罗汉说,“我要跟你学习佛法,我要修行。”罗汉说:“修行,好。你上树吧。”上树了,说:“你往下跳。”他一看树底下是万丈深渊啊!罗汉告诉他:“你放下你的手。”他就放下一只手。再告诉说:“那一只手也放下来。”他说什么也不敢放,说这放下就掉下去啦?他就没放。后来师父说:“你不放我就走了。”他后来一使劲儿,一咬牙:“得,死就死吧,放下吧。”当他放下落到地一看,就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山啦,大坑的问题。一下就把自己的幻境就破了。那什么是幻境?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活都在幻境中。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幻境之中?就因为我们放不下我们那只手。

    我们出家修行,我们放下一只手,另一只手说什么也不敢放下来。说你依教奉行啊,“不行啊,万一我犯了戒怎么办?”他不知你真放下,它不犯戒。他不想那个,他就光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说他就不敢放了。你放下来,依教奉行必然要生起大智慧。有的人可能讲:“万一不生起智慧我怎么办呢?”那你还按照戒律去做吧。你哪怕走到头再说。

    比如师父告诉:“你跳下井去吧。”你只能说“好,那我依教奉行。”你不能还没到井边呢,就吵着:“我不跳啊、我不跳啊!”你应该先往井那边走,手也扶着井边了,腿也放井边了,这时你看他不来救你,你再说:“我不去了。”那才行。你不能都没往井边走呢,就开始吵着:“我不去了。”你走到井边一看,如果是个枯井,那你就跳进去呗,没事了,是不是?

    有的人他就害怕,想象为是。为什么我们的心不真?就是我们想象为是。为什么说小孩骗你,你也要上当?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强盛了,不相信任何人。我们相信谁呢?相信佛菩萨。相信哪个佛菩萨?铜像啦,木像啦。因为它不会说话,它不会对我们有任何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是对我们稍稍有点儿要求,我们都不相信。实际上我们的信佛啊,是信不能说话的佛,稍稍一说话他就不信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心真一切真,心不真一切不真。”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念观世音菩萨最灵感。我也念过,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牙疼,后来念观世音菩萨,才念两句还是一句,牙马上就不疼了,一天都没疼。给我乐得:我可捡了个宝贝,可知道这个止疼的药方,不光能止疼,将来干什么都有用。将来想干点儿什么,我一持咒,它就能起到我想象的目的,这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太灵了。到第二天牙疼的时候我再念观世音菩萨,怎么念它还是疼,也不止疼了。因为啥呢?心先起分别了,认为观世音菩萨灵,能为我服务,能使我牙止疼。所有的想法都会造成不灵。我们也是,只要你依教奉行,没有别的想法,他肯定能够真正的依教奉行(圆满)。如果你有分别,它就不灵。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小孩骗你,他骗你,那心不骗你,心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你越害怕骗,就越被骗。你越不害怕骗,就没有人骗。所以说这个问题也很深奥,里面有一些好像是哲理,实际上是个因果的关系,就是心真和不真的问题。这个得慢慢体会。不要求大家全能够去做得怎么样。但是我要求大家,就是可以按照你所想象的,在违反戒律的情况下不去做。可以用这个方法。

    但是你这种做法并不是最圆满的,有很多的依教奉行(圆满)的例子。刚才我讲了,只要真心,它会改变一切。我们要修行(成佛)目的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持戒是为了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所以说在戒律面前,我们怎么取得戒和真心(融为)一体,这是我们更主要、更深入的目标。当然了有些事得慢慢做,一点点儿做。要求一下子做到,大家恐怕也有困难。因为这个依教奉行还有很多的说头,这个体会不是一时能说完的,先不说那么多了。

    问题二十五

    下一个问题:YIN欲心重怎么办?自己老起烦恼。有时候见到男众就生不净念头。做梦还会梦到,该怎么办?请师父开示。

    这是众生的一个无明,一个大无明。只要生到人类,这个无明它就存在。没有YIN欲不会生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到娑婆世界,这个YIN欲心就会生成,有百分之五十的YIN欲心才生为人类。首先要知道我们出家修行已经远离了YIN欲,从相上已经远离了YIN欲,我们已经在进步,已经快走向光明了,就差一个坚持和断YIN欲时间的问题。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要鼓励起自己的信心。

    但是我们还有一些习性,包括不自觉的一种想法,或是看到事物所生起的一种想法。要知道想法只是暂时的,今天的想法不等于明天的。因为我们已经走到清净这条道路,这个清净必然要把这些污浊的东西扫除的,只差一个时间和坚持的问题。首先对自己要生起信心。不要自己烦恼,而产生了恐惧,产生了退道心,那就上当了。

    应该知道YIN欲只是烦恼的一部分,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包括我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就算它有一点儿想法,那也是假的,我们说什么也不承认它。这个很重要、很重要。有的人就不是,刚起心动念,马上就认可它:“哎呀,我怎么办呢?”垂头丧气的,“我没有好好修行,我不行了,我如何如何……”生起了一种好像是惭愧心,实际上包括着退道心。而且对这个敌人生起了恐惧。你想在战场上两军相逢勇者胜。你在和它面对面的时候,能够挺起腰杆,咬住牙冲过去,那就是勇者胜,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创造了YIN欲心的加大。由于我们的恐惧心,和过分的想象,最后都会造成YIN欲心的加大。这就是我们修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该瓦解的问题。

    怎么瓦解?把周围挖一挖,看看哪些不属于YIN欲心的范围,应该把它刨掉。属于嗔恨的,属于贪吃的范围,都给它刨掉,给它去掉,最后就剩下那一点儿YIN欲的念头,再把这个念头空掉,这时就很容易空了。如果你不去瓦解分化敌人,而是一味地全都打成YIN欲心。这也是YIN欲心,那也是YIN欲心,YIN欲心本来没那么大,最后弄得像房子那么大,自个儿根本就承受不了,也破除不了。自己就画地为牢,把自己圈里了,这不行。必须从这里不断地减少,把不该是这里的问题分别对待。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减轻我们心理的压力,同时也好对治了。有时候见到男众就生起不净的心,这就是我们应该低头不看(的原因)。长期地不看,慢慢地这个念头就会死了。另外做不净观。这个人,除了那张皮,汗毛孔儿,里面就是血管、肉,肠子里面就是粪便,什么也没有。仔细一想想,都是自己在骗自己。不是别人骗,都是自己凭自己的感觉骗自己。真正让你去瞅了,你早就不瞅了。让你拿放大镜去瞅,你也不瞅。拿显微镜,你更不看了,一看就能把你吓死。

    男人(相)女人(相)都是一样,就是我们这个心里念头起来以后,没有正确的对待。盲目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YIN欲心那块。最后造成YIN欲心的气势,我们再去处理它就处理不了了,所以应该分别对待。分别对待就找到了这个YIN欲心的根。什么是它的根?就是虚妄的那一念,什么也没有,所以说很快就会压下去。

    “做梦会梦到”,这个不奇怪,从无始劫就有这种业障。梦到男人不一定就是男人,可能是一种慈悲,所以你别做男人想。(知道)梦到男人这是梦见慈悲,可能明天我需要对某个人慈悲,或某个人对我慈悲,这是慈悲的表现。男为慈,女为悲嘛,用慈悲来解释这个男女相。这样的话就使我们远离了,避免在识田中种一回种子,就会对梦里的事情看得很轻,就不执著这个梦里的事情。

    再一个刚才讲了,就是多打扫厕所,多见一些不净的东西,最后也能让我们放下。为什么呢?这个所谓的“好”,就是YIN欲心的种子。所以我们应该纠正能生起这个念头的一切不正确的习性。比如睡觉侧身卧,还有穿的衣服紧和松啊,有些病该治疗啊,还有饮食不要吃过饱啊,等等的事情。或是女人和女人说话要远离世间法,还有诵经等等对治方法。还有楞严咒是很好的对治方法,如果你真心地诵楞严咒,就几句,这个YIN欲心马上就没了。为什么咱们行脚途中规定要诵楞严咒呢?其中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走到世间,要看到很多这个男女相。怎么样对治?诵楞严咒来对治,这不光是行脚中要求完成的一个早晚功课,也是对治我们眼根、耳根的问题。

    要有信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年不行,我两年,两年不行我三年。三年不行我十年八年,我二十年行不行?再不行我今生一世跟它拼了,今生过了我来生还拼。你得有个长远心,别今天拼得不行了,失败了,明天就苦恼了,后天就不行了。对这样无始劫的业障,不是一天、两天就解决问题,甚至是几大劫才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长远心。另外再一个就是多提起正念,多打坐,要增加定力,这个YIN欲心必然要少。

    另外多诵《金刚经》,晚上诵几句《金刚经》就会离相。另外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和别人过多密切地诉说感情。女人有个特点,喜欢感情的寄托依赖。不要这样,要远离这个,要敢于孤单、孤独。这都会远离YIN欲心。所以说这个在我们学佛来讲,是完全可以去掉的。特别是在咱这里日中一食,就是对大家去掉YIN欲心的保证,还有只睡眠四个小时都是保证。只不过是断除的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有了什么问题,要及时跟师父讲。不要和别人乱讲,要跟师父讲,由师父给我们一点点儿开示,一点点儿讲,来破除我们这个念头。如果有病的话,要及时地治疗。有的人,比如说害羞啊,还有的不方便说,这个不要紧,师父就是父母,要敢于跟师父讲。因为去掉毛病为第一,该看病的看病,该科学的科学,该卫生的卫生。

    问题二十六

    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我一起烦恼,身心俱疲。从手指尖到全身,每一个部位都疼。

    是你起烦恼手指尖就疼,还是手指尖一疼你就起烦恼?所以对这个问题你得弄明白。有时候往往以为自己起烦恼它才变的,不知道它要疼了你就起烦恼。如果是要疼才起的烦恼,我们把这个疼痛解决了,你烦恼就轻了。要是烦恼所带来这些东西,那我们就有意念的东西在这个里面。

    意念的东西,也就是像大仙似的,说这个身体如何如何,就会如何。所以说这个应该把它弄清楚。就是说不管疼痛也好,还是烦恼也好,既然前面念了阿弥陀佛(纸条中写了“阿弥陀佛”),那我们就用阿弥陀佛来对治。疼痛也好,疲惫也好,我们念阿弥陀佛。人啊,要有个奋斗的精神,当我们身心难受的时候,要挺起来。你得跟妙融师父学,得爬起来,有那种精神。

    以前我在医院看见过这样一个人,这人喝醉酒了,被人打伤了,血流满地。抬到医院的时候正好赶上是我值班,一看那血流得满大厅都是,脸上挂着都是血。但这个人有一种精神,就是在别人都认为他不能起来了,虚脱的情况下,他能弓着腰又起来。不是头支撑着起来,也不是手支撑着起来,是腰部先起来,就是说他尽最大的能力又起来了。起来以后还能举起一个长凳子来。当时我一看,心里都非常佩服。我们往往是还没遇到这么大的事的时候,心里早就吓趴下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这些困难和疼痛吓住。要有个顽强精神。生命就在于争夺,在于自强,你越自强,身体越好,而且还能克服困难。

    问题二十七

    下一个问题:道场中大柴、蔬菜、粮食等小虫特别多,挑不过来。是什么因缘?应怎样处理?

    是什么因缘?父母多呗!(众人笑)这么多父母,你还不高兴?这么多姐妹来你还不高兴?是吧,很好的。应该生起欢喜心。它们来我们这儿,我们能救护它,去别的地儿别人不都杀它们吗,是不是?所以说应该这么想。怎样处理?就是说能救护起来的,我们要尽量救护。如果为了救护容易伤害它呢,我们就要把整个东西舍掉。会造成一点儿浪费,浪费也没办法,浪费和救命相比,还是救命重要。我们主要掌握救护众生不遗余力,就行。

    问题二十八

    下一个问题:师父,弟子不爱打七不爱绕佛,到打七绕佛时总是闹心,是不是造业太多的障碍?

    为什么不爱打七?就因为打七太专注了。为什么不爱绕佛?就是念佛时不散乱。凡是集中精力的不散乱的他都不爱做。这就是我们心的散乱和不散乱互相斗争的过程,有时候并不是爱不爱的问题。在反应中,好像我们不爱这个、不爱那个,实际上都不是。就是像他所说的,自己这个业障,就是闹心,太散乱,所以就不爱打七。如果你要心不散乱,既爱打七又爱绕佛,无所谓。你想叫它散乱,它也不会散乱。所以说像这些问题吧,应该是硬打七,硬绕佛,慢慢给它坚持住,把这个业障克服过去,就没有这种感受了。

    问题二十九

    下一个问题:弟子李飞请教师父关于睡眠的问题:按佛制,僧人一天只睡四个小时足够,从二十二点到凌晨二点。但是四个小时之外,有很多昏沉的现象,中午要有空,还会午休。请问师父,这样做违不违反戒律?如果违反戒律,哪怕昏沉一分钟,后果是什么?昏沉现象是干活累出来的还是业障?如何克服昏沉?

    这个是李飞提出来的,李飞爱提问题。佛制让僧人一天睡四个小时,让很好地、充分地睡眠,这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为什么四小时之外还有昏沉现象?因为我们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重,睡眠本身就是烦恼的一种,地狱五条根嘛。有人不认为睡眠是烦恼,认为睡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种所谓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实际上是烦恼所变来的。所以说我们在末法时期每天睡四个小时觉,这叫难行能行。有时候人到中午吃完饭,脑子的血液都到胃肠消化来了,脑部缺血就容易昏沉,这个现象确实有。我看我们这儿(道源寺)是中午九点半左右吃饭,吃完饭也就是十点多钟。这时候很多人就回到寮房里,连刷牙带坐着,一坐呢就昏沉。

    你不信,这时间要出外去捡点柴火,或是往山里走一圈,从这山沟走到后面“老荒岭”那块,回来他就不会困的。运动开就好了,把这个困劲儿顺过去就好了,打岔过去就好了。因为我们总有一个恐惧心理:“我肯定要困。”它就困了,而且困得非眯着不可。这就是个敢不敢和习性斗争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在道场共修时能坚持这些戒律,自己修行的时候就不能坚持?因为他自己的控制能力差。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对治方法,中午的时间尽量要做一些户外活动。不单坐到床上就困,你什么时候坐什么时候困。人就是这样,他喜欢睡眠,越睡越有。所以我们要克服睡眠的问题,克服昏沉的现象。克服昏沉就是克服无明,昏沉和无明是一个东西。这样认识我们就会慢慢克服。

    至于“违不违反戒律”,佛制规定是每天四个小时睡眠最好,称赞四个小时睡眠,但戒律上并没有完全要求你必须四个小时。超过一个小时结什么罪?超过一分钟结什么罪?这个没有特殊的规定,这就在于我们自觉了。

    哪怕只昏沉一分钟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只昏沉一分钟,我想还比别人强吧,那就很不错了。昏沉决不是干活累出来的。干活多容易疲劳,但是疲劳和昏沉是两个概念。疲劳会带来一种昏沉现象,但是昏沉不是疲劳,它俩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说这个昏沉不是干活干出来的,有时候不干活更昏沉,吃完饭在屋里一坐,眼睛闭上马上就睡着了,有时候吃饭时还睡着了,吃着吃着停了就睡着了,这就是昏沉的现象。不干活他也昏沉,有的上殿也昏沉,就是因为他没有努力去克服。认为上殿是个很好的机会,站在后面谁也看不着我,我就昏沉。像这样的人应该让他领殿,领殿他就不敢昏沉了,领错了一回丟人,脸通红,下回他就不敢昏沉。所以说对这个现象要长时间的克服,要自己坚持,要想办法。

    过去刚到大悲寺时(二〇〇〇年)我想了个办法。拿铁丝做个钩子,拿一个编织袋,就到沟里捡垃圾。到处走捡垃圾,来回活动干点活儿,还清理了环境,这就挺好的。应该主动去找活干,来克服这个昏沉,时间久了就好了。再一个多打坐,但是打坐时别昏沉,这个得慢慢克服。

    问题三十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客僧就可以不守常住规矩或开缘?例如讲法时,上面师父讲,下面她讲。她有问题不自己问,净让旁边的人帮她问。人家不帮就一直捣乱,让人家也非得说话。人家怕下地狱,可还被逼得说话。其结果客僧还是客僧,旁边的人被罚。甚至她再碰人,人家就恐惧。请问师父,什么情况下给客僧开缘,什么情况不给开缘?

    这个问题挺不好办。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是不是?你说他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回来还要这么说。我们应该学会帮助人,人家求到我,那是瞧得起我,你干嘛不帮人家?小心眼儿不行。帮人家忙还给人家告了,这恐怕不好。

    问题三十一

    下一个问题:有挂单的师父打坐时睡觉,人家打她香板,她不动生气了,人家只好不打她。可她执香板时人家有因缘也不起来,她就站在那打几十下或故意使劲打。甚至把香板给师父送去。这样行吗?

    就是说她打瞌睡的时候你打她,她生气,这是人之常情。有时候一时理解不了,这也是难免的,也是她的不对。但是你只好不打她,那是你的错。她生气那是暂时的,就像人似的,突然打她的时候生气,但是她心里感谢。我打坐有时候人家也捅过我,倒不打我香板,一捅我,我直点头:好好,太好了。

    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不能因为她生气了,只好不打她。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她既然明白过来,下回她还昏沉时,就让过她一次,让她自已觉悟一次,因为已经警告一次了。让过一次,如果还这样,就再帮一下。为什么要执香板?人有个惯性,不是一下子能扳过来的。

    等你不起来时,她打你几十下,还使劲儿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你帮助人家,人家感谢你呗!感谢你就要好好帮你,要帮就帮到底。她心里寻思:“你看你打我,打那几下子就不打了,叫我还得等半天。我以为还打呢,你还不打,告诉我一声也行啊。我要打啊,一气就把你打完得了,省得你挂碍。”(众人笑)她怕你挂碍就使劲打。

    而怕你生气怎么办?就把香板给师父送去,叫师父告诉你得了,人家很客气的。

    问题三十二

    下一个问题:《楞严经》中,佛说“若大妄语,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这里“永”是“永远”的意思吗?若是,这是否与“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这话矛盾呢?

    佛说的“永殒善根”是时间很长的意思。这个很长,就是说不是人们记忆所能计算过来的。你比如说地狱苦,打大妄语下无间地狱,这个地狱的时间无量无边,讲有多少劫多少劫,不是人们所能记忆出来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佛用“永远”来表示。并不是说这样的众生就永远不能成佛。佛说“永殒善根”就是长远的意思,不是彻底没有善根的意思。为了说明长久在翻译上就用了一个“永殒善根”,这个并不矛盾。

    问题三十三

    第二个问题:《楞严经》说“以火净食,无啖生气”是什么意思?我们生吃的如白菜、生菜之类是否也算“生气”呢?

    对这个“生”啊,我的看法,它指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指这个蔬菜的“生”,是我们意念里的“生”。“以火净食,无啖生气”,就是指用火的方法来去掉我们意念的“生”的念头,也是我们的心里的念。因为我们对生有破坏性,所以佛告诉用火净的方法,来把我们心念里的这个“生”破除。你不生,它就不灭。有生,它就有灭。

    所以说生,特别是生吃的蔬菜,表现的生更多一些。生命是生,蔬菜是生,水果等等。所以佛经说用火净,就是叫它变熟,来去掉我们心里的意念。所以这个火净很重要,很深入。食物一旦做了火净,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是否做了,它都会比较清净。

    这不是说我们不允许吃生菜,吃生的水果。但是食用前必须做火净,必须要把这个知见纠正,不能落在种子识里。如果落在种子识里,会参与我们的生死轮回。就像有的人成天说死、死,他很快就死去了;有的人说生、生,他就不断地繁衍。这两个都是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生”的概念,就不会再有轮回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克服生灭法。

    以火净食这种做法,它的功德非常殊胜。对于我们的心念的摄受,和破除我们知见的执著都很有用处。所以我们在饮食上一定要这么做,一定要坚持戒律。它对于我们在身体上,在修行上各方面都有好处。包括在行脚的时候,遇到生菜,乞来的苹果啊,蔬菜啊,也要做火净。不是拿起就吃。那都不行。

    问题三十四

    第三个问题:佛已经说了“二十五圆通”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为何又说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念佛法门,得易成就?

    (编者注:讲法结束后,提此问题的人向师父忏悔,说记忆错误,《楞严经》中没有“入菩萨乘,求无上道,念佛法门,得易成就”,只有“二十五圆通”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此人可能是记忆中混淆了“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的说法。)

     《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每个圆通都是佛的法门。主要是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决定。众生喜欢哪个,哪个就能成就。众生不喜欢哪个,他不修能成就吗,是不是?所以说实无优劣。

    法门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素质来决定。不是佛的法门有优劣。是我们的素质有大小,这么来决定的。为何说“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念佛法门,得易成就。”这个我还没太注意。

    佛在这“二十五圆通”法门,每一个圆通法门里都会讲这种话。在这个法门,佛就称赞这个法门的殊胜。在那个法门,佛就称赞那个法门的殊胜。最后都称赞完了,佛就讲实无优劣。就这么个意思。先说实无优劣,后去称赞。

    佛经往往都是把重要的放在前面说,后面再详细地讲述法门,这就是佛经的特点。你看看这个《楞严经》,刚开始就讲心,反复地论证心。最后反而不讲心了,而讲四种清净明诲,还包括后面五十种阴魔啊,越讲不是往深的讲,而是往具体的讲。

    这也是一样,佛说“二十五圆通”实无优劣,就像个总篇章,已经把这“二十五圆通”的特点告诉你了,实无优劣,不让你起分别心。佛在哪一个法门都说容易成就,那个容易成就、这个容易成就。佛称赞圆通法门,说耳根是最容易成就的、最殊胜的;说持戒是最清净的;说念佛是最容易的。佛最后到底说哪一个法门好,得出的结论都好。

    就是这么个道理。因为在这个法门问题上有很多的争执,而确实产生了很多的误解。以前曾经有一句话,我上回已经给大家讲过。有人说,“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后来我给别人讲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亿万人修行指什么说的呢,指外道说的。因为修佛的少,修外道的多。亿万人修行就是说很多人都在修行,因为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只有一种是佛道,一和九十六比,那就是少了。所以说“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独念佛得度生死”,这个念佛就不光是称佛名号,念法、念僧等都是念佛。所以说只要修行佛法都能得道,应该这么解释。

    但是有的人老想显得自己修的法门最殊胜最好,他就回避了这个外道的问题,所以就给错解了。错解以后就会导致一个诽谤佛法的问题,有自赞毁他这种不正确的想法和知见,这都是不正确的。

    这“二十五圆通”也是这样。我们在看《楞严经》的时候,一定要法法平等地称赞。佛都讲了实无优劣。这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一定要坚信这一点。至于佛说的,哪一个容易成就,哪一个不容易成就。要成就还不好吗?是不是?念佛法门要成就还不好吗?那修禅成就不好吗?圆通最容易得道还不好吗?知道佛是用各种方法不重复地称赞,这就可以了。我们在这里非要选出高低来,你这不是在搞斗争吗?我们不应该这么思惟,应该有正确的思惟。这也就是我们僧团所强调的五宗平等弘扬。

    你称赞别人,别人就称赞你。你不称赞别人,别人就不称赞你。我们对佛法都不平等,怎么能对天下众生平等?是不是?这不就是个问题吗?所以这个问题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咱们不必在这里说多了,一说多了就容易过分。

    问题三十五

    下一个问题:听话干活,依教奉行是对常住居士的基本要求,居士对僧值依教奉行有哪些条件、范围吗?居士对僧值都依教奉行了是否会增长僧值的大我慢,怎么避免,是否需要轮流做僧值?

    这个问题,对居士这一块,要求依教奉行是无条件的。不管对错,你就得依教奉行。即使错了,错不在于你。常住既然选出一个僧值了,就有他的责任。即使他错了,错在他,不错在你。你要是不依教奉行,就错在你。首先,一个居士对僧值如果有看法,说“僧值的决定是否有对错的问题,或是僧值会生起大我慢的问题”,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刚才我已经讲了,僧值不会生出我慢,是他自己在除我慢。所以说,你不能认为依教奉行会增加僧值的我慢。

    依教奉行是什么呢,就像太阳似的,太阳不会给人带来乌云。太阳能带来乌云吗?它不会带来乌云,反而会去掉乌云。所以说我们都是以相取相来解释问题,这样就会远离了佛法的深意。依教奉行就是心平,心平是道。也就是心平天下平,心净国土净。你只要依教奉行,一切都在你依教奉行中改变。怎么会生起大我慢呢?他不但不会生起我慢,还会生起惭愧心。他会把你看成什么呢?看成未来的佛、菩萨来恭敬。看着是说你,实际上是在教育你、帮助你。

    有这种“依教奉行会增加僧值的我慢”的知见就会有问题,人家没增长我慢,你却先增长我慢,怕人家我慢而回避了僧值的管理,这就不对了。有人管理我们,是求都求不得的事情。所以说这种说法不正确,应该改。

    “是否轮流做僧值?”这是像孙悟空讲的啊,“皇帝轮流做,今年到老孙。”他想做皇帝,想造反就编出一套理论来,是吧?所以孙悟空就被压在五指山下去了。什么原因?就是他想当皇帝,有野心才会编出这套嗑。

    所以说这里提出轮流做僧值,是不是也有野心了?僧值是不能轮流做的。僧值得具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的,不是谁都做。这也不是说做买卖或是什么交易,不是这回事情。佛法中,这个僧值如果做得好可能做一辈子。如果做不好,一天也不让他做。这是涉及到常住法身慧命的问题,用轮流做这种世俗的方法,就破坏了佛法。

    不过你说的不是没有根据。我听说有一个寺院就是轮流做。今天他做僧值,明天去值班去了。他那个僧值不是真正的僧值,是打扫卫生的那种。就是今天你打扫卫生了,就叫僧值。明天他打扫卫生,就是僧值。那个僧值和清洁工差不多,所以轮流做。我们这个僧值的职责是管理僧众,必须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的。不能轮流做,轮流做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问题三十六

    第二个问题:整个僧团的素质重要,还是不断个别人的法身慧命重要?

    什么叫僧团的素质?就是整个僧团的法身慧命。一个僧团重要还是个别人重要?这个我们想想就知道,就是说大海重要,还是一条小河流重要?大海如果不干,小河就满。要大海干了,小河就不存在了,是不是?我们要维护整个僧团的素质,才能成就每个人的法身慧命。僧团如果不存在了,个人的法身慧命也遭到破坏,集体就是这样。所以说有的人过于强调了个人的法身慧命。

    什么叫法身慧命?就是个人的要求没达到。比如说僧团需要一种素质,这两天我给大悲寺新剃度的沙弥,还有老沙弥进行军事训练,出外站排,向右看、向前看、向右转、向左转,转圈,来回的训练队形。有的人还需要背功课,但是背功课也暂时放下了。为什么?整体的素质起来了,个人的素质才会起来。我们生活在整体之中,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庭和睦了,个人才能成就。大家庭是由个别人组成的,大家要不和睦,你个人不可能成就,所谓的成就那也是假的。

    所以说僧团的素质很重要。僧团的素质重要的目的在哪儿?就是能成就每一个人真正的法身慧命,这样看才是正确的。如果一个人光想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不考虑僧团的素质,他本人的法身慧命也是不存在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外面就是你,你就是外面。僧团就是你,你也是僧团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波浪和大海的关系,你是个波浪,僧团是个大海。你离开了僧团,离开了大海还有波浪吗?没有。波浪它生存在大海之中。

    问题三十七

    第三个问题:从个人修行角度来讲应完全依教奉行,但确实影响到常住利益时怎么办?

    就是说常住利益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维护常住利益就是我们的修行。因为常住与我们是一体的。就是说我个人的修行和常住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依靠常住,成全常住。一人为大家,大家必然为一人。这个道理我以前反复讲过,比如说大山,有一个人喊了一个口号:“我要为大家。”周围的山会反应说:“我要为了你。”如果一个人说:“我只管我自己修行,我才不管你。”周围大山会怎么反应呢?就说:“我修行我自己,我才不管你呢!”它也都会这么喊。最后你就成了孤家寡人了。你这个孤家寡人是不完整的。

    什么是完整的?整个僧团就是你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往往不认识自己的法身。佛讲:你的心外洎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何况僧团了。我们有时候忽略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佛让我们行菩萨道,要广度众生?就是以此来成就我们真正的法身,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认假为我。你这个“我”是一个小我,是一个点,或是一个虚妄,而不知道整个法界都是你。心外无众生,你如果不度众生,不行菩萨道,怎么能成佛呢,是不是?

    所以说我们应该完全地依教奉行,以常住的利益为第一。在个人角度,应该牺牲个人来成就常住。有时候在这个感觉上,认为今天我可能没修行,没打坐,为常住干活了。在表面上你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暂时的牺牲会换得什么呢?全体常住对你的加持。这个常住是什么?不是说我们这些人就是常住,天下所有的僧人都是常住。你为了一个僧团去付出的时候,整个儿天下的僧人都要为你付出,来成全你。

    就像我刚才讲的,为什么我能坐在这里讲?我来讲,就因为我为了常住,为了僧人来讲。所以必然最起码的要能讲一点儿。这是谁给我的呢?就是常住给我的,不是我有这种力量。如果我想自私,想自个儿修行,我一句话都会讲不出来,一讲就错了。这个我深有体会,绝不是一种自我的谦虚。

    现在所说所谓的天才,什么是天才?就是你把常住看做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那就是天才,也就是智慧。有集体利益的人,那就是菩萨,那就是成佛的种子。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常住利益大于一切。看常住利益大于一切的时候,你的利益自在其中了。有人就是恐惧心:“万一为常住服务,甚至服务十年八年的,将来我能成就吗?”你想一想,因果不昧,当你为别人的时候,别人能不为了你吗?

    咱们就说密宗的宗喀巴大师,天天讲经讲法,很难去闭关修行。一天最多时讲了二十七座法。差不多一个小时一换,二十七座。你想想,不断地讲,成天把心血都浪费在这上面了,度众生上了。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在中阴身成佛。为什么他在中阴身能成佛?就是他为了众生,所以说必然要成就。我们大家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法身。千万不干那些吃亏上当的事,我们要做就做大利益。

    问题三十八

    下一个问题:想常住的活儿,是精进还是执著?

    想常住的活儿还是有执著的。常住的活儿该不该想?该想,但是该放下的时候也得放下。我们凡夫有很多的时候,就是一旦常住有活,就放不下了,左想右想,自己不知道精进了。这是我们的毛病,这个问题也得克服。比如亲舟师就比较好,你看他想干活时可认真了,常住活儿这么安排那么安排想了很多主意。等到事儿完了,或是没有完但不该想的时候,他像没那个事儿似的,连想都不想,就放得一干二净。该睡觉睡觉,别人都睡不着他都能睡着。这就是该放下的放下,他就是很好一个例子。

    问题三十九、

    下一个问题:上殿为什么昏沉,应怎样对治,打坐昏沉怎样对治?

    这个刚才已经讲完了。

    问题四十

    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不愿上殿或诵戒、绕佛?

    为什么不愿意上殿?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上殿的功德,他不知道上殿最消业了。比如说一个人昏沉,甚至困得不得了,如果这时你去上完一堂殿,这脑子马上就非常清醒。比如有的胃很难受,上完殿,这胃也舒服了。有的人是要感冒了,上完殿以后他不感冒了。所以众人熏修有力量。上殿会去掉很多的毛病,诵戒更是这样。有人不愿意诵戒,为什么呢?他恐惧戒。一旦诵戒的时候,就害怕有很多做不到,怕自己妄语,又怕对治自己,所以他不愿意诵戒,不愿意诵戒是恐惧。恐惧不是办法,只有不断地诵戒改变自己的毛病,最后才会戒律清净。戒律清净的时候,那可愿意诵戒了。为什么呢?告诉别人:“我可清净了。”

    绕佛也是这样。如果你要知道生死无常,就会愿意绕佛了。说,“你绕一圈佛,无常就远离你一步。”要是这样的话,你叫他休息他都不爱休息。他怕无常找他,主要是对问题不认识。

    问题四十一

    下一个问题:请恩师长住于世。

    这个长住啊,什么能长住?就是戒律能长住。都是一代代心心相传。所以说这个长住不长住不是哪个人身能长住,主要是戒律。只要大家能够持戒,佛法就会住世,这就够了。

    问题四十二

    第二个问题:请恩师再度开示《四十二章经》。

    这个《四十二章经》别人也劝过我,再去把头三篇给补上。我发现一个规律,当我认为讲最好的时候,再怎么讲,最后也会被破坏掉。头两天我还跟亲融师说,我们大家开玩笑,也讲到这个《四十二章经》的事。

    以前有一次给沙弥开示,讲了一些,觉得这几年这个开示讲得自己比较满意。我就找亲融师,赶紧给复制下来,别时间长了再坏了,再丟了。亲融师也很心急赶紧复制,就交给亲实师,说:“你赶紧复制。”亲实师马上复制。复制完一听没有,一看装错仓了,把那个原带给装到复制仓了,全给洗没了。最后就剩个结尾,结尾啥内容也没有。

    《四十二章经》就是前三章我讲得最满意,一点儿没有录音,谁也想不起来录音。不是他们不录音,是想不起来。这有个因缘,当你把心摄住的时候或是干嘛,一切都不动了,就想不起来。是不是这个因缘,我不太清楚。所以说这个前三章,又想讲又不想讲,等以后考虑好再说吧。因为你要想很好地讲,有可能又得破坏掉,这是个因缘。

    问题四十三

    第三个问题:粮、菜、柴都发现了很多虫子,有人因此烦恼,应以何种心态面对此事?

    刚才我讲了。当做父母,父母越多越好, 。你以为光剃度都是僧人就好了?那虫子越多也越好,大家庭才热闹。为什么我们有吃有喝,不就是爱护虫子来的吗?为什么我们的疾病很快就好了,不就是放生来的吗?都是这些因缘,只是我们有时候观察不到而已。

    问题四十四

    第四个问题:如何保持长远心?

    保持长远心,我刚才讲了,只有戒律清净,才能保持长远心,也是真正的发出长远心。                

    问题四十五

    下一个问题:易犯口业,在说话时总是喜欢刺伤别人,没有耐心。

    易犯口业有两种毛病,一个是满足心理的需要。把别人说得很痛苦,很烦恼,自己反而生起欢喜心,这有一种故意的行为。他虽然明知这人并没有那些事情,但为了逞一时之快,故意说了很多,所以这个应该改。因为口业犯罪,它是有因果的。另外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亲人,你刺伤谁,都等于伤害自己的家里人。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你用左手伤右手,最后的结果都会疼在自己身上,因果也会在自己身上。所以不应该犯口业。

    第二点,在说话的时候,应该提前把话想好,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个语言怎么说。要提前写出来,要背下来,再去说话。有的人有个习惯,一张口,话就不好听。别人听着不是做作,就是挑刺儿,或是语言没有得体。你看很多有文化的人,他说话不伤人,就是满心不高兴,他也不伤人。他最多只是:“怎么的啦?怎么的啦?”这样就完事儿,不会过多地说什么,这是人有文化有素质。

    我们有的人不行,素质低,“敢作敢为”,急了什么话都说,甚至都敢骂人。所以说这个不行啊,这个是口业。一定要把该说什么话,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要编出来,编出来几句话。这样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就会说得很得体很得当。这是不是故意做作呢,是不是不直心呢?不是。因为得体的话,反而把我们的心念能摄住。别人听了也舒服,而且自己也少起心动念,这个是很正确的。

    现在也都讲语言美,国家也提倡语言美,而且现在各个工作单位,我看都写个小牌,对人应该怎么说话,都列出一条一条的。我看这个方法挺好,咱们也应该列出来。他怎么问话,你怎么说,这样很快就和合了。将来可以搞个表演,说一说。有人出来表演,你俩走在一起对话,见面怎么说,他碰你怎么说。别不好意思,应该养成一个语言美的僧团。咱们这僧团有时候的语言确实伤人。一见面:“你干啥啊?”“你找谁啊?”这些话就来了。“请”、“您”这些词句都没有。都是地方方言:“你出去吧!别呆这里,我们这里不放心。”你所说的很伤人很伤人。实际上不放心的事儿是有,但是你搁心里存着,你别说出来、全告诉人家。人家说,你看这人,我到那去烧个香,他把我看成阶级敌人,还说修行,这是什么修行?所以说这个语言美很有用处。

    有一回在大悲寺,我正好往客堂里走,有一个人是信佛的还是做什么的,看着我,他也不认识我,完了他就说:“师父,你赶紧把接待处那个女的换掉。你看她,像要打人家似的,太凶了,简直太不像话了,你赶紧给她换掉。”

    这个居士我不说她,大家也想象到是谁,她说话比较冲一点儿,可能没满足这个居士的心愿。这个外来的人可能也是个“横儿”,从来没受过这个气,所以告诉说:“师父你赶紧给她换掉,你不换掉不行啊。这太不像话了,这将来不完了吗?”我说:“换掉可以,你来啊!”他寻思寻思,乐了,走了。(众人笑)

    你看,一句语言,我说:“换掉,你来,你来不来啊?”他不来。因为咱们没有人,不做正面解释,我说换掉她你来,他一寻思:哦,对,是那么回事,没有人啊!他自个儿乐了就走了。你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句很普通的话就把人家的烦恼消除去了。如果你说:“你别胡说乱说了。”他马上就会跟你干:“你这人太不像话了,我这么跟你反映问题,你也不谦虚。”是不是这就干起来了?

    我告诉他,换掉他来。语言又美,又给他种下善根了,他也可以出家,是吧。他回家老想着:“师父让我去……”(众人笑)这挺好的事情,一举多得的事情,那为什么不做呢?是不是啊?

    问题四十六

    第二个问题:打坐时观呼吸可以吗?如何观才好?

    对这个观呼吸啊,我有疑问,佛经中也讲过观呼吸。观呼吸的目的是控制心念的波动。有时候我们的心念在一呼一吸有多少个起伏,七次八次或是几十次的动念。但是通过观呼吸,一呼一吸就变成两次了,起心动念变得很少。用这个方法把心念摄住,这是很好的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你没有呼吸了怎么办?你还到处找呼吸啊?你执著在呼吸里,这里也有它的弊病。

    原先我看到一个老师父观呼吸,他观给我看,说:“你看我的呼吸。当时他呼出的气,在大白天都是“白练”。一个白条的呼吸,就像蒸汽似的,那呼的挺长挺长的,一呼一吸的,呼出来是白的,吸进去就没了,这确实不是一般的功夫。最后结果他也放下了,他也不观了,而参话头。

    这个在于自己吧,不能说这个方法不好。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它执著的一方面。主要是为摄心,不是观呼吸能了脱生死。是因为把呼吸观住了,用呼吸这两个念头来把自己的心摄住,这是观呼吸。所以我们不观也是这样,我们静静地一放,心里不想就行了,不执著任何物质。而且是观念佛,妄想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妄想没了,就放下了。妄想又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妄想一来,把佛号就提起来。这样直接用在意念上,或是用在耳根上。妄想一来就念佛,念佛就用耳朵听,就是用这个反闻的功夫和观的功夫来修持。这个我觉得比较好。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弘扬呼吸法门。原先很少。就是体清老和尚这么观过,以后咱也没听说过。突然这一下全都爆发起来了,对这个问题要谨慎。我只能给你提供这个看法。

    问题四十七

    下一个问题:如何经行?

    我那个《经行》上写得很详细。最近要做出一个《经行》的碟片儿,要印《经行》的书,这个书究竟什么时候出来不知道,不过最近说已经发心要印。如何经行那里面讲得很详细,大家慢慢看,我只是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的玉还得你们去执行。我只不过是初步走一下,给大家作个介绍。

    问题四十八

    第一个问题:请问早上可不可以吃小食?

    这个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这是不允许的。我们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也包括过午不食。它俩是一条戒,并不是两条戒:有一个过午不食,还有一个日中一食戒。实际上这两条戒是包含在一起的。就是日中一食也不允许过午,是这个意思。小食是指什么说呢?是指我们在中午过斋时可以把小食吃进去,不是早晨再吃小食。那不等于吃零嘴吗?就是说任何的食物都会起心动念。你看戒律上有这么一条规定,就是我们吃完饭,引磬一响的时候,这个食物就得停。嘴里有食物,得马上咽下去,桌面的食物不允许再吃了。等结完斋以后,口腔里的东西不允许再往下咽了,只允许过了喉咙的食物可以咽,没过喉咙的都不允许往下咽了,包括牙缝的东西都不允许吞咽。何况还允许你早上吃小食,可能吗?我们结斋后,不允许吃任何食物,戒律是很清净的,所以说这是不允许的。

    有的人说别的寺院可能这么吃,那是他的问题。因为他不想去成佛,或是想晚成佛,他想升天,上天以后再成佛。人家有这个愿望,那愿意去就去呗。佛制没有这个规定。

    有的人把小食挪到早上来吃,佛不是讲了:早晨是天食,中午才是佛食。佛讲得这么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呢?你要升天你就去做。在咱们道场,是绝对不允许的,包括(非过斋时间)喝茶水都不允许。昨天还有个居士供养茶,接待处的人告诉他:“你拿回去吧。”他说给居士喝。接待处的人告诉他居士也不喝。

    你不用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人身体非常好。不是说小食就不是食物,小食它也是食物,也会增加人的欲望。有时候小食比正食还好吃,特别是现在有的地方(非过斋时)的小食,你看看,又搁糖,又香,多好,要是正食全这样,大家都爱吃,所以说这些东西都是贪欲。不能利用佛教一些戒律上的语言为自己找方便。因为生死的事情自己修、自己得、自己了,和谁都没关系,不是给别人修。

    亲融比丘:师父,刚才那小食的问题,是不是说道场的小孩啊?

    刚才说吃小食是不是指道场年龄小的?比如说咱们寺院有个规定,儿童期间,在十八岁以下,或身体不太好的,允许早上喝一点儿稀粥。不是吃小食,是喝一点儿药粥,是为了生长的需要。再一个就是过了六十岁,身体不好的,可以给方便。这个不光咱们这样规定,万佛城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年龄大的人给予方便。当然有的人年龄大,他也不吃,那是更好。吃这个食物主要是为了治病,绝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

    问题四十九

    第二个问题:怎样持戒,才不能持偏?

    持戒呀,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以不惜生命来持戒。要严谨,不该做的绝不去做,用这个心持戒。那为什么说持戒有开遮持犯呢?师父你这样讲不是否定开缘吗?不是。只有持戒的人,才有开缘。对不持戒的人不存在开缘的问题,他本来就在犯戒之中,他哪来开不开缘的问题呢?所以说只有严持戒律不犯的人才有开缘。这个怎么开?在救人的时候,可以开缘。

    所以说持戒一定要严谨。这是咱们一致要求的一种精神。把戒律看成天下第一重要,比生命还重要,这样持戒才能不偏。如果你不把戒律看成生命一样重要,这本身就是偏。因为戒律在你心里的份量,还不如生命重要,不可能不偏。你虽然没犯也偏,犯了更偏。所以说佛法的开缘都在于严持戒律以后,才有方便。什么是方便?是善方便,不是恶方便。什么是善方便?是护持戒律的方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特别是看看那些祖师大德,咱们主要看看菩萨吧,像那菩萨行为。光看祖师大德他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主要看过去的佛菩萨。

    你看弥勒菩萨为了持不杀生、不食肉戒。兔子自动滚到火里,把自己烤熟了来喂弥勒菩萨,让他继续修道,弥勒菩萨为了不杀生,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吃众生肉。他不光连活的不杀,就是死了,自己烤熟了的也不吃。最后结果是弥勒菩萨就成了当来下生佛,一生补处。为什么能到一生补处?就因为他严持戒律才这样。这就是最大的方便。我们一切方便都是为了成佛方便。

    问题五十

    第三个问题:如果师父不在家,饮食比较好。我们以惭愧心舍那样的食物,应不应该?

    这个不应该。师父在寺院的时候饮食不好,这也正常。师父不在寺院的时候,饮食好,也比较正常,这个不奇怪。有几回我出门了,回来都告诉我:“师父你不在家,今天又包包子了,今天又吃好东西,你又没赶上。”这个事很正常,师父在不在寺院都一样,好坏不分别。不应该师父不在寺院的时候,饮食比较好了我们就不吃,那师父不在寺院的时候我们都吃坏的?那也不对。都等着师父回来吃好的,也不行。就是应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分别。

    什么叫师父不在?师父永远在。不要老想着师父不在。所以这个饮食也不要舍。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别怕起贪心。你只要按次第吃就可以了。你回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面对问题。不断地面对,而且不起贪心,这才是修行。就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你如果没有这个物质,怎么能应无所住?不能凭空应无所住吧。就是见到好的你不起贪心,那就是应无所住。如果见到好我就舍了,这样也不正确,也是有所住。

    问题五十一

    第四个问题:如果心上起恶念,自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说每天晚上要忏悔,天天找。你不忏悔怎么知道起恶念呢?恐怕一天不知道,两天也不知道,很长时间就忘掉了。所以每天都要写忏悔,这样时时提高自己。

    问题五十二

    第五个问题:弟子总是乱发脾气,这时应该怎样把它消灭?

    老爱发脾气,诵诵《地藏经》。一看地狱苦,就不敢发脾气了。有的人就是不怕,谁也不怕,觉得我的脾气就应该发,天老大我老二。但是一看地狱苦他就害怕了。有时诵诵《地藏经》,还真能把脾气改不少。

    问题五十三

    第六个问题:为什么我对佛教总生不起信心?我总爱挑别人的毛病?

    这个信心不是冲动,不是冲动了就有信心。实际上对自己要鼓励,因为有的人他有自卑感,老说自己没信心,实际上他的信心很坚强,只不过对自己老以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像印光大师说的,自己永远是个凡夫,永远有毛病。他错误的理解这句话,老这么想,最后对自己就失去信心了,对佛教也生不起信心。你只要在常住呆一天,能够出家修行,本身就是信心。行为就是信心,你自己要克服这个否定的毛病。

    爱挑别人的毛病,这个就是错误。应该把爱挑别人毛病的念头转过来,爱挑自己的毛病才对。就是每天晚上写忏悔,这样慢慢就消灭掉了。

    问题五十四

    第七个问题:为什么弟子总有种感觉说不出来,好像所有的事情我都做过,这种感觉让弟子烦心苦恼,希望法师给予解答。

    是,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做过。佛也讲过,我们无始劫做过多少事情,无量无边。包括杀生罪、其它罪啊,什么罪都做过,所以说这个不奇怪。但是过去心不可得,做过了,我们放下,今生不做就行了。今生我们既然能出家,就说明我们已经有了善根。做过的同时,我们又增加了善根,所以说不能考虑过去的事情,只考虑我们今天怎么样努力的问题。不能老追求过去,老追求过去就会烦心、苦恼。

    所以过去的永远叫它过去,放下,不管它。不管(过去生曾经)杀人放火等等,我一概不管,甚至有多少条人命我也不管。我就管我现在,目前我掌握自己怎么好好修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要放下。

    问题五十五

    第八个问题:过斋起贪心,是立即不吃呢,还是忏悔以后不吃?

    这个贪心过大了,先放一下。比如说一看这个馒头好:“哎呀,这太好了!”今天又发芋头,那个芋头有个典故,据说皇帝想吃芋头,那个刘宰相弄个假的糊弄他,皇帝吃得很苦。我想我们今天能吃到芋头,比皇帝都强。像这种东西,来了以后如果起贪心,你要放一放。放个几秒钟,把心定住:不起贪心,不起贪心。然后再吃,这就可以了。要想一切念头不起,那不可能的。你想不起,那念头自个儿就往外蹦。

    主要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不要瞅,念供养文的时候,不要瞅食物。别行堂的人端着盆来了,你的眼睛顺着食物就走了。人家放这块儿,看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瞅一会儿,就是不放那个芋头,放馒头你都会起贪心。就那么点儿菜,一过来,“哎哟,这个菜是什么味道?是不是咸的、辣的?”一会儿就进鼻子了。实际上那个菜并没有味儿。为什么进鼻子呢?是你的妄想生出来的,你要不瞅,那味儿根本就没有。你要闭眼睛在那念供养文,食物都打满了你都不知道。说“怎么没闻到味儿呢?”什么原因?就是你没有分别的时候它没有味儿。你一分别,味儿马上就生出来了。不在于菜有味儿,也不在于空中有味儿,是因为分别心你的鼻子而生起的味儿。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关键。

    问题五十六

    第九个问题:怎样坚固道心和信心?

    就是戒律要清净,另外对自己要鼓舞。有的人就需要鼓舞,每个人对自己都要鼓舞,要鼓励自己。在这个漫长的修行道路上,有时感觉似乎很枯燥,很无聊,没有意义。这都是我们修道必然要经过的过程。因为我们和外面断绝了联系,不再攀缘,必然要产生枯燥。在修道中,我们本来就去掉一切有意思的东西,必然要产生没意思这种下意识的反应,这都是很正常的。没有意义正是我们追求的了义。了义,把所有的意思都了了,那才是真正的意义。在真正的意义没有生起来之前,也就是说,在法水没有真正的到来之前,我们必然要经过一个枯燥、没有意思的过程,这很正常。我们要认识到它是个过程,知道后面有很好的前途和无限的前景。所以我们对它就会生起信心、道心。想道心坚固,就要多看戒律,多禅定,心静,就会有道心。

    问题五十七

    第十个问题:对师父起疑惑心怎么办?

    这个问题啊,有很多的人都爱生这毛病。我们对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应该起疑惑的,何况对师父。对道友之间都不应该起疑惑。我讲过,对一个小孩,你都不应该怀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的说话都是自己业力的一部分,连怀疑的对象都没有,你怀疑谁啊?

    为什么起怀疑?就是我们老创造怀疑的环境,我们又参与了怀疑。就像自己演戏,自己看着流泪。最后养成了演戏的习惯,这是我们养成的一种毛病,所以说应该放下。依教奉行,就是告诉你去掉疑心。

    这里可不是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对师父越怀疑越能悟,不是这个意思。越起疑心,就反而造成一种痴业。对善知识你都产生怀疑,你怎么能成佛呢?

    什么是你的善知识?师父就是你那个善心。外面的表相是师父,实际上就是你内心善业的一部分。所以说因缘来聚,因为你有了善业,才有这样的师父,你没有这样的善业,不会有这样的师父。你不能把自己的长城毁掉,不能把自己的善业毁掉。这并不是毁掉师父,而是毁掉自己。所以说疑心是修道最大的毛病。

    我刚才已经讲了,一个傻子求道心切,不起疑心,反而升天。那财主起疑心,还要去做,最后被摔死了。你是想被摔死还是升天?没有一个想被摔死的,所以这个疑心要克服。

    问题五十八

    第十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老磨我,怎么办?

    这个“老磨”是什么意思,我就不明白了。可能是指这个人老缠着你,老说三道四,可能是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这个要克服。我们对谁也不要有情。没有情就是对大家有情,对一个人有情就是对大家无情。所以说我们只要慈悲。像这种情况,你不理他就行了。如果你能把脸放下,他就不会磨你了。另外你也不要去创造被别人磨的因缘,别人不理你,你还要去逗人家,找人家谈话。人家要跟你聊天,你就说:“你别烦我”。这也不合适。自己要克服自己的毛病,这样就好了。

    问题五十九

    第十二个问题:如果自己说话表达出来,别人理解错了,算不算打妄语?

    就是我们说话,别人理解错了,这个不算打妄语。因为你没有说错,没有想妄语的心,不算打妄语。但是为什么别人理解错了?是我们表达不准确,我们是有责任的。心里想的一回事,含含糊糊地就给人家说了,最后造成人家的误解,我们还是有过失的。

    问题六十

    下面一个问题:弟子有很多需要干的活,因为时间紧干不过来,我就让师兄弟们和我一起干,这样做好吗?

    这要看是常住的活,还是你个人的活?你别自己的袜子破了干不过来,就招呼大家:“都来帮我补袜子!”这个不行。如果常住的活干不过来,你也不能去招呼大家,应该通过执事人。因为集众的事情,要通过集体,由执事人来决定,这样以免乱了。不是说你的发心不好,有的人就执著:我既要干活,还要领导大家,但还不是执事人,最后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干活重要是一方面,但一定要有规矩。跟执事人打个招呼:“你看这个活这么多,今天干不过来,大家能不能帮着干一干?”僧值或是当家师说了:“行,可以。你安排吧。”这时才可以。安排以后,如理如法去做,大家同心合力的完成。你别活干完了,最后师父批评你,那个也批评你,受累不讨好。是不是?不能干那种傻事。另外干活,别指望别人帮你干,自己能干多少就干多少。不指望别人干,别人才能帮你干。

    问题六十一

    下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出家人和白衣分开诵咒,可不可以?

    是可以的,必须分开。出家人必须跟白衣分开诵咒,不可以在一起,这戒律上也有规定的。按道理来讲,小众和大戒师诵咒也是应该分开的。但是咱们现在分不开,没这个条件。怎么办?就由大戒师领头,起腔,就行了。起带头作用,由小众跟着诵,这可以。

    以后盖房子的时候,都给他分开,小众、大戒师全都分开,小众是小众诵咒,大戒师是大戒师诵咒,这样比较好。要不然大戒师有过失了,小众就会讥嫌,小众有过失,大戒师去管他,他也不好意思。

    问题六十二

    下一个问题:您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是指内在的烦恼习气有一个不除,也不能成佛,还是指什么?

    这个人很聪明。所以说指的都是内心的贪嗔痴,外无众生。如果你认为外面有众生,那就是错误的。当然了,外面的你也要考虑到,因为在我们的自性中,没有一个内外的问题。我们说成佛不成佛,指我们的自心做佛。自心圆满了,那就是佛,自心不圆满,就不能成佛。

    问题六十三

    下一个问题:上晚殿为何将“大众勤精进”改为“忏悔”或“惭愧当勤精进”?

    这个“忏悔”可能是因为领殿的人不一样。如果是大戒师领殿有一种说法,小众领殿要喊“忏悔”或“惭愧”, 这不一样。这个可能有一点儿说头,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

    问题六十四

    下一个问题: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鲁莽冲动。这该怎么解释?

    这个三思而后行,指的是让我们不要鲁莽。特别是对容易鲁莽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佛教讲的是无念,做事情直接了当,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三思而后行,就会产生多念。本来没事,想:“这碗刷不刷?不该刷。刷不刷?不该刷……”等你想完,别人都刷完了,这就不行。这就有点太多虑了。但是对重大问题一定要考虑周全,这也是必要的。如果你要当执事人有很多事情,没有考虑到后顾之忧,那是不行的,必须要考虑到以后的种种事情。

    有些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同时要无念而行,无念而行就是为了更准确。三思而后行是为了准确,但是三思也不如无念而行准确。所以说世间就是三思而后行,佛教就是无念而行。无念而行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就会脱离了我执和法执,就不会鲁莽。

    三思而后行是指没有佛法的教育,需要谨慎再谨慎。但是过分的谨慎也是不行的,不谨慎也是不行的。所以说这事情不好办,世间法是最疲劳的、最没有意义的。佛法是最清净、最直接、最省事的事。所以有很多人出家以后都能长寿,就是这原因,他没有那么多的考虑,掌握了根本的问题。

    问题六十五

    下一个问题:为何您要求大悲寺外来的护持男居士比要求尼众严?

    要求大悲寺外来的护持男居士没有这么严吧?我觉得对尼众要求比我们还严。这可能是大家的传说,实际上还是要求尼众严。居士这一块儿呢,虽然是有要求,但是不如尼众严。只是大家不常在我跟前,看到我老笑呵呵的,以为挺不严。实际上你在跟前就知道了,我是挺“不讲理”的一个人,一点儿都不客气。谁不叫我骂过吗,好几个叫我骂过,但是我那骂都是最轻的,因为没法拿香板打你。但是从心里讲,对你们要求实际上是最严的,因为出家人必须有出家人的威仪。

    问题六十六

    下一个问题:为何晚上一个人会感到恐惧害怕?如果小食中有五辛味的,师父没吃出来,没制止大众,有无过失?如果师父没吃出来自己吃出来,是否不吃?还是应该顺从师父,跟师父学?

    “一个人为什么晚上会恐惧”,就是因为定力不足,要是定力足就不会恐惧。老想到自己如何如何,从前面进一个猫,后面进一个狗,那面又来个鬼。一会儿自己就把自己吓得呆不了了。这主要是自己的心里造成的。为什么心里能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定力不足,定力不足就会胡思乱想,定力足他就会变得直,不会想那些事情。

    “小食中有五辛味,师父没吃出来,没制止大家”,师父没有吃出来,说明这可能是你的错误感觉。以前咱们也有一次,吃花生感觉有点儿像大蒜的味儿,但是吃下一个花生又没有大蒜的味儿,所以说没法定。没法定怎么办?那继续吃吧。后来看看包装,包装上也没有写大蒜。虽然是没有,最后还是把那个花生换掉了,避免大家动念。因为师父在吃饭的时候有标准,不是以你为标准,要是以你为标准就乱了。你怎么知道师父没吃出来呢?

    所以说感觉有五辛味,有的人就自作主张不吃了。是不是可以呢?就是没有五辛味,你不吃也可以,谁也没有拉着你。是不是?你舍一顿没有关系,不是小食都得强迫吃。你认为有味儿,有疑,可以不吃。

    但是主要的,我想你还是看师父怎么做你怎么做。这样的话就不会生出过多的过失,或是自己起了慢心或是起了分别。有时候起了疑心:“这就是师父错,他错也不改,我吃出他也不知道。”最后往往就会对师父生起疑,或是不恭敬,最后破坏了整个法,这是不合适的。当然有时候很多的事情,倒不是说师父都做得对,但我们必须随顺师父。

    以前行脚的时候,有一回我和性空吃有个居士供养的一锅豆腐。之前告诉居士说:“你千万不要放蒜,不要放葱,不能放荤油,不能放肉、鸡蛋。”他说:“我都明白。”吃豆腐的时候,我吃到有一个东西像什么呢,像葱花。后来我想了想,不可能,都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居士不能骗我,居士怎么能骗我呢?就把它咽下去了。性空在那儿吃着,吐出来几个葱花来。我一看他吐出葱花,哦,看来我说不可能的,那也可能了。往后吃着我也吐了。事后我就问居士:“你是否放葱花了?”他说,“我没放啊。”我说:“那怎么吃着有葱花?”他说:“剩一个葱叶,我顺便剁了扔里面了。”

    你说这个事,是犯还是不犯呢?因为我相信居士他不可能放,所以不犯,没有故意的意思。我特别相信这位居士。我觉得虽然吃了,不如性空能分别出来,但是我心里很满意,我对这个居士这种相信程度,觉得很满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在相信他,这就是修行最好的一个方式。

    问题六十七

    下一个问题:乞食时前院特别长,后门与屋子连着,可以看见家里有人,可不可以敲后门乞食?

    尼众乞食最好不要上后门。因为什么呢?后门虽然是能敲,敲前门需要时间长,但是我们不光是要乞食,同样要度众生,要所有人看到光明正大。敲后门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起心动念。后院往往隐蔽,尽量不敲后门。如果前门封死了,长时间不走,他家就走后门,改后门变为前门,那我们就上后门去敲。或是人家站在后门那块,这可以。尽量是敲前门,不以乞到食物为主要目的,要以教化众生为主要目的,要注意威仪。

    问题六十八

    第二个问题:“乞食余分施饿众生”如何解释?

    就是我们乞到食物,吃剩的时候,要舍给其它的众生。其它的众生这里面也包括人,还有其它饿的众生,你可以舍给他。是余分舍给其它饿众生,但是有时候也有特殊情况。

    有一年,也是行脚从五台山走回来。刚下了一座山,走到一村子,好不容易有一个供养的,供养了这么一堆新煮的地瓜,非常好。而且头一天晚上还做梦,梦见这个人供养地瓜。然后我和性空就找个地方过斋。

    他们那儿村子里有一个就像流浪儿似的,傻呼呼的,就这么一个人。看我们坐在那儿吃饭,他也过来了。过斋我给分食,我给性空一块,我留一块,我们这么吃。为什么那样儿呢?因为性空谦虚,他个儿大,体力大,另外吃得也多。如果他分就平均分。平均分我吃不了,他还得挨饿。我分呢,给他多一点,他就能少饿一点儿。

    当我分食物的时候,给性空,流浪儿也伸手要。这个地瓜有新有旧的,我顺手就递给他一个旧的。他告诉我不要那个,他要新的。(众人笑)就得给他个新的。所以说人家不傻,还是我傻。所以说有时候遇到饿众生跟你要的时候,应该给他。有些东西我们吃剩了,应该分给其它饿众生,就是草里的虫子什么的,要撒得远一点儿,这都是可以给的。

    还包括什么呢,现在我养成一个什么习惯,每天吃饭时桌子要放一张纸,吃饭的时候从口中要省出一块放纸上,舍给饿众生。这块食物要不超过一寸左右,非常小,而且要从自己口中省出来的。就是说要合计一下自己所吃的,这口食物吃进肚里,它不会过饱,而是正好。是从自己份里省出来的,绝对不是常住的食物,这可以。就是施给其它众生。

    乞食余分,一个是剩余的,还有从口中省出来的,也可以称为余分。余出一块给其它的饿众生,就是说我们要有慈悲心。这种方法只是提给大家建议,愿意做就做,不愿做可不做。但是绝不可以拿常住的食物去做,那你犯盗了。有的人喂鸽子,因为鸽子非常白,他喜欢。第二天拿一穗苞米自己不吃,他都塞给鸽子。实际上他自己已经吃得基本差不多了,那穗苞米就是拿常住的。就是你饿着,也不能拿一穗苞米给鸽子,这样容易引起讥嫌。只能是一少部分,一口左右,这样避免讥嫌,又长期地培养了自己慈悲心。不然你今天给一个馒头,你明天还能给一块饼吗?你不能高兴就给多,不高兴就给少。我们主要是通过给食物,来进行无相的布施,就是说布施出我们的舍离心。食物吃不吃这是一方面,关键是我们用咒语加持以后,它会广大无边,令众生早日得解脱,这是主要的。并不是以喂饱为准,就是我们即使都给,也不见得喂饱。这要求有个原则,不能过分。

    如果你拿出一个馒头舍给其他人,在你没吃饱的时候,其他人就会动念了,以后别人再不布施。说布施给他食物,他全都扔给别人了,他不要,嫌不好。或是他都给喂狗了。这都不合适。所以我们留出一口,人家说是有慈悲心,事情要恰到好处才可以。这是我的一种体会,是对或不对,你们自己看着办。

    题六十九

    第三个问题:在沟里有小草有虫,过斋如法不?

    看看在秋天,这草是不是枯黄。如果是枯黄,而且有虫子可以撵跑,就可以了。在外面行脚的时候,找一个过斋的地方也是很难的。所以说要看看是不是枯黄的草,要是枯黄可以。还有就是小路上,人经常走的道,在这儿过斋,别人都走过了,往上踏草这不为犯。

    问题七十

    第四个问题:咖啡能不能喝?

    我想过斋时可以喝吧。它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兴奋剂,但是少喝没有问题,不能贪恋这种。平时不能喝,必须得过斋时喝。我考虑是可以喝的。

    问题七十一

    下一个问题:顶礼师父,《楞严经》讲的道理非常好,可我看不明白。我们学佛连罗汉果都证不到。像《楞严经》所讲的自然现象,我们看不明白。师父能不能给讲《楞严经》?

    这我也看不明白。

    这个《楞严经》非常好。因为我们还没证到罗汉果,所以才要看《楞严经》。我刚才讲了,《楞严经》不要求你明白,要求你去看。要求哪个“明”呢?要心里明白,不要你思惟明白,我们往往都要求思惟明白。这个脑子想:“这是什么意思呢?哦,是这么讲的,这个佛像坐上面,是铜做的,这叫佛像……”“这是什么呢?”这叫辩聪,这叫知见,是无明。我们看经为了是什么?去掉无明。

    应该怎么看《楞严经》?就是看《楞严经》,看到这一段,放下,思惟它是什么意思呢?多少带一点儿疑,什么意思呢……但绝不是用脑子思惟。明白就是明白,明白不是用思惟明白,不用对比的明白,这样来叫它明白。实际上往往很长时间并不明白,不明白,过一会儿我再重新看,还不明白,过一会儿再看。今天不明白明天再看,看三天还不明白,就翻过去,我再诵下一段。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我们就会有一个真明白,远离了知见的明白,它就会入心。我们为什么不入心?就是因为前面有个知见挡着。我们还没想去和心沟通的时候,那知见它就反应了:这个事儿这么做。就把你领到旁边的道儿去了,领到知见里去了,领到无明里去了。我们看经不要求明白,你就回避了知见,让知见不起作用,思惟不起作用,而直接就入心。

    这种方法我觉得非常好。有的人甚至一部《楞严经》没有看完,看到一半的时候,可能就见佛了。这时来个总的明白:哦,原来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远离了知见才能见佛。

    这就是我教给你们的,给你们讲的依教奉行也好,听话干活也好,诵经也好,经行也好,全是这么一个目的:远离知见。

    为什么有人修行很长时间没有成果?说“我老不见佛,甚至最多就是梦中见佛”,那是你的幻觉。我们要求的是什么呢?眼睛要看到,要亲眼看到,而且知道这个佛是怎么来的。这个佛像也好,看到佛也好,我们知道是怎么来的,还不允许分别。更主要还要进一步,要见到自性,要离相。这就是所要求的修行的目的。

    我们不能远离知见,就是不能见佛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人很苦修,不是不苦修,拼命的念佛、诵咒、拜佛。拜完佛拜大仙,整天就是拼命,甚至弄得很痛苦,确实是用全身的力气了。你就是把所有的力气都用上,知见不正,还是等于白费一样。所以说一定要远离知见。

    《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句话对于我们太重要了。看《楞严经》首先要明白这一句话。所以我想对这个体会啊,大家应该很好地记住。就是说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讲理。讲理就是知见,你讲出所有的道理都是知见,应该学会没有知见。什么叫没有知见?别人骂你,一听完事了;别人批评你,一听完事了;别人说你这个事无中生有,没有事儿。佛说:真正的忍辱,是对于诽谤而不起嗔恨。这才行,这才是大人行为,这样才能成佛。

    你看看,佛在因地,被歌利王割了四肢都不起嗔恨,最后成佛。我们别说割四肢,别人多说一句都不干,怎么能成佛呢?为什么多说一句都不干?因为我们这个基础建立在知见上,你说如果被割身体,能不疼吗?能不起嗔恨心吗?因为我们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不可能不起心动念。如果你建立在远离知见的基础上,就不会起这种心。就是割了你,也会远离这种念头,因为你远离了知见,就有了一种定力。所以说众生从知见而生,佛法就是从远离知见而出。

    所以说我们在知见上一定要多注意。我刚才跟大家反复讲,以前也讲,就是说要依教奉行,就是远离知见。这不是说你讲不讲理的事,那讲不讲理说老实话都是小事,你成佛才是大事。你就是讲得道理都非常有理,说老实话我也不爱听,因为你讲的东西都是从知见生。

    比如说咱们寺院有个居士,发心四年了还没能剃度,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爱讲理。人家批评他这事情,他说“不对,师父,这个是这么回事。”他倒不为自私,也不为自己。他就认为这个理,我说的就是对,别人说的就不对,就认为我这个事就是事实,他从知见出。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是无穷无尽的,你说这个道理,他说那个道理。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这一块,所以说我们的功德是有限度的,是八百功德啊还是一千二百功德啊,都是有限度的。

    如果远离了知见,我们的功德会圆满的,周围都可以观察到,前后左右上下,这个才是佛的知见。所以我说,你的眼睛不能周布四方的时候,不要相信你的知见。你光看前面,左右都看不明白,后面就更看不明白了,你怎么能说出你的知见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对过去、未来你都不清楚,怎么能说你的知见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怎么样能成佛,怎么样不能成佛,过去七佛是怎么成佛的?你都不清楚,怎么能说你是正确的?我们起心动念都在知见上,怎么能说是正确的?

    所以说“我”是常败将军,因为“我”从知见生。我们大家在学佛道路上一定要远离知见。不分别才是远离知见最好的方法,孝顺心、恭敬心才是远离知见最好的方法,严持戒律是远离知见最好的方法。

    好,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大家如果有疑问,以佛经、戒律为标准。我谈这些只供给大家参考。

    维那: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众等:依教奉行。

      众等唱赞:

      听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回目录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