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1)(《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1(第二品) 能遮者,不好的东西,这个人要想动恶念,想去做坏事。陀罗尼总持的力量能够使得你不去做,得到陀罗尼的好就在这里。你的这个功德,这个善能让你相继续保持不失,你要想作坏事,他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把陀罗尼的含义解释啦。就是能持,能遮之义。三昧,说是三昧,三摩地。三昧是定,定的力量发生了智慧,就叫陀罗尼,所以这个比定多了智慧。《智度论》讲,三昧修行入了定,他修行这样久了以后,就能成陀罗尼。陀罗尼是得三昧以后的事,这些的三昧跟诸法实相的智慧,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这个"共"字在这里是个动词啦。三昧与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就能够生陀罗尼,所以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殊胜陀罗尼。这是龙树菩萨的话。还有这陀罗尼殊胜之处,这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也不可以。什么叫相应法呢?就是你必须是心的专法,你三昧才出现。比如说你这个人要入定,你这个摄心入了你这个定,某一个禅定,定中这些清净甚至种种神通才能出现。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有个师傅,能自得,得了五种神通。他能飞行,他就受供。国王不在,让国王女儿公主给他上供。公主给他接引。公主给他顶礼时候摸他的脚,给他顶礼,他的凡心一动,一动他的飞行神通就没有啦。他这就是不相应,就不行了啦,三昧一动凡心,飞不起来了。就跟公主说,今天我不飞了,我去找个地方转个弯,他撤谎。这个陀罗尼就不是这样啦。陀罗尼就是你的心这时候生气,骂人,那也不丢。他心里不清净,心在烦恼,可是陀罗尼中所有功德,你不丢,所以你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啦。还有三昧,他说你今生得到,来生就没有啦。所以你不往生,不得了。云门是禅宗武功的祖师,三次当了国王,第四次就没有神通啦。不能老保持,往生法门是殊胜,这慢慢来得体会。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不管多少生,你永得也。所以陀罗尼,得了陀罗尼两个特点。今生你虽然不清净,你动了凡心你或者在烦恼中,你这个陀罗尼的功德不失。三昧就显现不出来啦。今生你有来生就失掉三昧,但是陀罗尼多少生也不失。
所以来会的这些人都得了无生无灭的种种三摩地,又得了一切陀罗尼,很了不起。这十六个在家居士为代表的在家人,优婆塞众,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现这种身,一些大菩萨都是这样的。"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他就不需要,我怎么样悟了禅定之后才入三昧。不用这样,随时都能悟入华严三昧。看《首楞严经》,这个大定没有出入,随时都在大定之中,这是入了华严三昧。我们就来说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三昧是一真法界。一真法,。一切法界称之为一真法界。这一切进入一之中,真实无妄称为真,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这法门都是从因缘生。缘起之法,无穷无尽的缘。一真法界就是一切本空,无尽的缘起,就是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以这个为理为趣,理是本体,趣是去向。开达这个理趣,摄解而起万行。我们为什么要学教,就是为了我们要摄解起行,不然你是盲修瞎练。有一个气功师很有名,叫严新。有一个病人,病的要死。两次病的要死,昏迷过去,都是他给看好了。这位气功师很有名,最近他来看我,我就告诉他别练了,念念经。他是想学密,后来看了《金刚经》,非常欢喜。他说要是不看《金刚经》,我就在里头糊里糊涂学密了。你要摄解起行,不要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结果不是自觉,觉他,是自误,误他。耽误的误。所以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还领着一群瞎子:跟我走吧!走到那去,都掉火坑里,有的人他很热心,其实他就是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只能如此。我们说要摄解起行。我们要从这些个殊胜之解,从这个解上起行。底下还有一句话,行起解觉,这更不是一个学者所理解的啦。因为他不解,他不起行,一起了行之后,还是这些解,他都背着。行起解觉,这才是善于修学的人,真正起了行之后,这些解没有,可是从解上起行,这就对啦。所以华严三昧,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达到理趣,摄解起万行,以这个万行,这个是因。以这个万行来庄严佛果,这个叫华严。所以华严两字含意,什么叫华严三昧。现在解说华严两字含义,华就是咱们这开花的花,严就是庄严的严。我们用万行如花来庄严佛果叫华严。一心修持,一心一意的,不是散乱的昏沉,一心一意的精修叫做三昧。华严三昧的含意就解释啦。《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八十《华严》也说:"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六十《华严》翻译得最早,还有四十《华严》。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佛华严三昧,正是普贤菩萨所入的,也就是这一切菩萨,德遵普贤的菩萨都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法界记》的解释,说华严三昧华者,就是开的花,就是菩萨的万行。开的花种种的庄严,花众人都喜欢,作为譬喻,最恰当,一些善行。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如开桃花,结桃子,这是果实,就是万行。咱们的行要有果,这不就相同了吗。花要结果,咱们行也要有果,虽然花跟咱们的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咱们的行是内,花是外,但是所生的感应是相似。都要得果,所以都以法托事。就是开的花,来表达这个法,叫华严。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行都成就啦,果实都圆满啦。契合相应,垢障永远消除啦,不再生啦。证已圆满。我们现在就是常常时进时退。所以说常常扭秧歌,前进几步,后退一步。有的后退几步,才前进一步,总是有退,这个垢障永消就不退了。到了华严三昧,这一切都功德圆满,垢障永消。我们以这个来赞叹,所以称之为严。三昧者,理智无二,本体和智慧是一个。就跟珠子发光,珠子发光,光所显的就是本体。所照的就是本体,光就是珠子,珠子的本体所生,光生出后先照的是本体,把珠子显出来啦。所以珠子本体跟珠子光不是两件事。你说是两件事实际也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如此,也没有二。珠子和珠子光一样,交彻融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这个就很深了。到这个时候,这一切都不二啦。所以说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叫二呀。所以就没有彼此了。没有能所啦。我们要到了离能所,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外边一些人修的非常热闹,他们都是在这个"所"里头,都有一个所修,一个所观,所照,所觉,所得,所显,因为你有一个凡有所,就有能,但是你怎么知道,问题还是在初步还远远的不行呢!都在所字里头,所以一部《楞严》,所一立,照境就没有照啦。观世音菩萨修行首先是入流亡所,他所亡啦。下边为什么本来是佛而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有所就没有照啦。《心经》是"照见五蕴皆空"。你有所,所得所体会所什么,所得的神通,还有所得的境界,甚至又怎么样,怎么变化,又什么周天啦,什么婴儿啦,小孩啦。小孩不是所生出来的吗?明显的所,要彼此俱绝,一亡能所斯绝,能跟所都绝啦。所以这个三昧,是殊胜的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称为华严三昧。下边这个《华严经》本身也在赞叹华严三昧,"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入华严三昧一切都自在啦。《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特殊的。这是他独特的见解,佛华严就是法界唯心。一真法界,什么是一真法界,一真是什么,就是每个人当人的自心,所以一真法界就是自心,于此了达,即华严三昧。所以用此三昧来庄严法身,法身就是本妙明真心,就是自心。所以一切法,无不是从此法界流出,而又回归此法界。一切法没有不是从自心所流出,反又回归于自己。这是《合赞》前后可合参。种种一真法界,无尽的理趣,根本上这一真法界就是真心。这个就解释了"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上次我说陀罗尼不要以为它就是咒,下边说啦,有四种都称为陀罗尼。一叫法陀罗尼,又叫闻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记住不忘,叫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意,真实之意都能够总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对于咒能够不忘。咒是什么?咒是佛菩萨,从禅定所发出来的秘密言句,唯有佛与佛才能知,才能究竟。日本大德《判教》说秘密庄严心。所以这些咒都是从佛菩萨禅秘密庄严心所流出来的。所以三乘四秘密宗之教,这些咒有不可测的神验,是你凡情所测不到的。现在最新仪器都没法去计量去推测。这种神验就叫咒陀罗尼。从咒的含义翻译有四个意思。第一为明,明是光明之明,这个智慧能够破暗,这个智慧能破除人的愚痴就是咒。第二个含意就是咒,这个咒本来中国的话就是咒,外道也有咒,念咒语,太上老君念道教的咒,急急如律令。这个就是佛教的咒。如我们看电视里头巫婆那个天灵灵地灵灵,那是老的巫术的咒语,咒在中国古代就有。第三,是密语。这佛菩萨的密语。《秘藏记》说:凡夫二乘不能知。这个密什么意思,是凡夫二乘阿罗汉都不知道。现在有人翻咒这是多此一事,画蛇添足,凡夫二乘不能知。你把它注解成一个什么很简单的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这么翻译过来,那不变成凡夫也能知了吗?它有无量的含义在里头,就这么念就对了。四,是真言,什么叫真言。因为如来的话,真实无虚,所以称为真言。所以陀罗尼有四种,第三种是咒语,咒有四个含义。第四是重要陀罗尼,第四含义是忍陀罗尼。忍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呢?是安住于法的实相。诸法实相他能够安住叫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亡失。持忍称为忍陀罗尼,这个忍陀罗尼就是真正相当于禅宗的破重关的境界。现在大家把禅宗的三关解释得很降低,降低的快不成个东西了。这事不是那么容易的,破初关见法身,破重关安住于法身,就是忍陀罗尼,安住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上不动摇。很多人自己觉得破重关了,其实他连梦都没梦着呢!就把定义降低了,安住法身不解决。还有什么第三关,还有法身向上的事,这个禅宗很特殊,法身还要向上事。所以中国许多东西都甚深,甚微妙。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德。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你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因为众生根器种种不同,你要像做个大夫要治病,病情太多了,要预备种种的药,这个意思。又如众生太穷了,需要的太多了,你要满足众生愿望,你要有种种财宝,种种的东西来满足大家的索取,所以就叫百千三昧。这个百千三昧,一个三昧中《大智度论》说,都可以从中得到这个陀罗尼,得到总持,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因为要度众生,所以就要百千三昧。三昧之后,出生种种陀罗尼,因此出生无量的总持,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的禅定,悉睹无量诸佛,这跟一般浅的,再浅的说,我入了禅定,就不应当再所见所成,太浅了就不一样了。我这儿来了,这儿冻了,这儿热了,这通那跳等等,这些境界这是有所识,都不是,没有深入,深入之后就真正寂然不动。寂然不动那一切都空啦,所以他就无所住呀,有所住不生心呀,生心就无所住,无住时能生心,生心时就无住。这种情况要在地上菩萨能达的到。地前三贤都做不到。这个我们看出住深禅定就无所住。可是悉睹无量诸佛心生啊,他不是槁木死灰,这都是显示,很重要的一些境界和哲理。《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奥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这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初心的没有达到乘位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这里对深禅定做了一个解释,不是一般的禅定。《甄解》他参考唐译,说:"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有三智,三种智慧。阿罗汉所得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所得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的一切种智,甚深禅定,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这个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全部的理体所成的事,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故云"甚深、甚深"。《会疏》说这是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甄解》再进一步说是佛的智慧的禅定。我们说这个甚深是理定,不是事定。所以我们念佛有理念,有事念。所证可以证事一心,理一心。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啦。现生就是法身大士。禅定也有理定,事定。所以这都是甚深禅定是理定。《净影疏》说:"住深禅定起行所依,无心往来"。这也是对深禅定的一种解释,是深禅定,是一切行,依于这个禅定,无心于往来。心中没有一切往来之相。没有去,没有来,完全是从三昧法门的力量自然而起。不需要造作,因此这样体现三昧是从定中出现,所以住定。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现行。悉睹诸佛就是行。因为这样的禅定所产生的殊妙之行,就在这个禅定之中不起于座,就看见,悉睹,全部看见无量的佛。所以有理有事,弥陀的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十方的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都可以得到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他都在定中能够供无量无边的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世界的这些菩萨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能得到三昧和总持。所以这个名的功德非常之大。所以闻名的功德,大家都要知道。我们现在也闻名也是得到极殊胜的功德,不过我们表现没有像佛、菩萨表现的明显。我们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先消。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马上就得到种种的三昧,种种的总持,定中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不失定意。而我们供佛一忙,一乱心里就不定啦。就说在事上不失定意跟这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见会中诸大菩萨和往生之后是一样的,因为听到弥陀名号都得到种种甚深的定和无量总持百千三昧。所以就跟定中供佛的这个同等的情况。可以在这个深禅定之中一睹无量诸佛。定中既然供佛,既然供佛就一定见佛嘛,跟这是一致的。《般舟经》云:"是四众不持天眼,就可以彻见十方,不持天耳可以彻听,不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不于这个地方寿命终而生那个世界去,便于此坐见之。不起于坐,不是非死之后才去生到那个国土。我就在这个座上实现这些事。佛言:释迦牟尼佛对大会说,四众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我们四众,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在咱们北京城这个地方,你念阿弥陀佛,你专念,要专念,心中专一来念。专一的去念,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今天念念之,又念念那,要专念就见,见什么,见十方一切诸佛。下边阿弥陀佛道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想来生我这个国土的,你们要念我这个名字。说到名字的功德。道绰法师,也是禅师,他讲两个譬喻非常好,他说持名又有什么用啊。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个人要是被狗咬啦,治的方法那就是舒虎骨,虎骨也可以作药,舒虎骨去按摩被狗咬的地方。但是还配点别的什么药就可以好。但是虎骨不常得,过去交通不方便,那有那么多虎呀!得不到虎骨怎么办呢?就用手按并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啦。老虎来,一样可以治狗咬。还有一个例子是他自己亲身试验过的,他脚扭了,用木瓜,木瓜属于药,很香的,烤一烤,揉,可是买不着木瓜怎么办呢?就用双手搓热了揉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嘴里念木瓜来了,木瓜来了,他就这么着好啦。他说名字的作用,这个事相都含了极深的理,这个理一时不容易全接受,但这个事今天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道绰,这个大德,用不着说大话,他说亲身经历,必然是真实的,他说这个骗人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大德,我们过去推崇他为净土中的四祖。他是善导的师父,日本人对善导看得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呀,尊敬极啦,善导的师父。所以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是故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嘛。所以这样认识,"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也归到念佛三昧,知道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一念"指时间的长短。说法不一,有三个说法,也可以说四个说法。《仁王般若经》上解释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是一个说法。又《往生论注》上说:"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两者说法都以一念中具多刹那。《大智度论》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六十刹那就是六十念,那么一念就是一刹那,那么这就三个说法。一念是一刹那,一念是六十刹那,一念是九十刹那。说简单的好记,咱们就取后两个相同的,一念就一个刹那,一个弹指就六十个刹那,六十念。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所领会的,这一个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个里头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是六十分之一,这六十分之一《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往生论》说一刹那有一百个生灭。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悟了,禅定什么都不想。你只是什么都不想,不可以说我心中不动念。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刹那吗?你更能知道,这一个刹那中有一百多个生灭吗?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他没有?这个就像电锯一开之后,那锯条飞转。你看不见东西动,看那轮子飞,何以故,动的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又比方,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体会。你不觉得动,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那个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不知道。你看不出动也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你用肉眼就看这种东西它是在动。现在我们讲一念顷,以一念顷即是一刹那,总之是很短的时间,一念顷是一弹指,一弹指里有六十分之一是一念顷。至于刹那一念之间,即能遍游诸佛国土者。这个就打破了时间的概念。如善财童子,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的手。善才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国土,经过了无量无量的时间,无量无量劫,等到毗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咦,他就在这没动窝,还是刚才那个时候。拉着他的手时,他已经过了无量的劫,无量的国土做了好多好多的事。就跟人做梦似的,我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听人家讲,说他做了一个梦,在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梦见他和邻居吵起来啦,两个就打架,他把邻居的那个孩子打倒了,那个孩子生气跑到屋里拿出一把刀,一刀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了。他一吓,醒了。他害怕极了,他说我作个梦,他妈说,你作什么梦,你刚才还在玩。他说我刚一闭眼,只是刀把我怎么怎么打伤。他妈说我这凉衣服竹竿掉到你脖子上啦。你刚还在床上闹了,就这么一会,已经醒啦,没有多少时间。没有多少时间,可他已经作了一个很长的梦,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又如,一个人的好朋友死了,是商道上的,这个人来了之后就说:你死了,还是先走一步,跟着我就来啦!其实没有什么先后,时间是错觉,这一点科学证实了。说以后弘扬佛法,我们要注意这一些,最新的这一些进展,对于弘扬佛法十分有利,非常难懂,非常不能接受的,那是世间常识阻碍你,那些错觉在阻碍你。他们称为错觉,时间、空间、物质,爱因斯坦的话说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佛教说由于妄想,一念妄动,他有无明,他才有出入世界,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都是对立起来,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念嘛,妄和错不是相对的吗?相类似的,觉跟想不是相对吗?相类的,他说错觉我们说妄想,当然他很难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大法趋进,这一点是很殊胜的。这就是说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阿弥陀佛第十五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于一念顷不能超过多少呢?于一念顷是多少个亿那由他,那由他是很大的数。百千佛刹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刹。周遍巡历,周遍是都到之意,巡游不是说乘电梯,一个门进,一个门出,而是一念顷周遍巡历供养诸佛。一念顷的时间是多长呢?只是一弹指六十分之一,一切佛国都去,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是于一念遍游诸佛国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五愿。往生之后就有这种境界。这个三昧刚才讲过都住华严三昧。这个三昧也叫海印三昧。我们称为印什么意思?因为世间我们都靠印,一个官,官要官印,盖上他的印,丢了印把子,问题就大了。说盖上图章就生效。过去存款留印锱,印锱对了,付你钱,不对就不行啦。印很重要,还有印上的文字,不像咱们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按上去一时全部都出来啦。这是个含意,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什么一个地方遗漏,没有一个地方一会显一会隐,像大海一切什么东西都可以图中出现。虽然出现种种,但大海还是那个水,万相繁兴,万相繁兴种种差别,可是水之体,水为体,还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是甜的,湛然一味,没有差别相。没有差别相,还现万相,宛然万相,宛然无相,宛然是没有差别之相,也没有前后。就像图章一见一切都现了。所以延促同时,就是短时间和长时间是一样的。三世古今,古今过去,未来当前一念,不相离别。不相分别,所以三世不离一念,一齐就现在印之中,一切都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这样我们心胸就广大了。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所以我们需要这一念清净。一念净心成正觉呀,所以一念非常重要。《甄解》说:"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因为他们所到的是阿弥陀佛国土呀。"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归结念佛三昧也。"归到极乐世界,归来无量寿世界,归到念佛三昧。这个就是说你念佛生到极乐,生到极乐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可以出现一刹那之间遍到一切国土。周遍巡历,不失定意。就是说来会的大众于一念顷遍游一切国土。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净影疏》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这是辩才。说的话大家能够很清楚,能够理解,能够辩了,使人明白。说的话很巧,很有才华,说的很巧,大家愿意听,很容易让人接受,有说服力,叫辩才。《嘉祥法华疏》说:"速疾应机名辩。"很快的能够应机叫辩,什么叫辩才,说很快的就能够知道你,用什么话来对答更合适,叫应机。应机是很快知道。大夫也是望闻问切,要看看你,问问你才知道你有什么病,才给你药。大家回答也是跟大夫一样,你来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他很快就知道你需要吃什么药,他就是这样子的。叫辩才。言含文采,言论里头含着文采,叫才。《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我说的话能让他离开疑惑为辩,是随机巧妙,我们随着他的机,他是什么机,我们相随,有的人喜欢禅宗,我就偏于禅,有人喜欢净土,就偏于净土,有的人特别注重戒律,我们就偏于戒,有的人不能够偏,但是他最需要什么,我就把他最需要的告诉他。这是两头说,就是应他的机,而我很巧妙,说了之后他能够信服。有的人,你越劝,他越动火,吵起来了。这就不是应机,常常抬扛,最后变成了斗争,这不是才,这不是应,那个是抬扛。"无不皆出于圣智",这也是从圣智里流露出来的。这样的才称为佛辩才。《会疏》的解释超出前两个,补充《净影疏》,说得了如来四种无碍的智慧,这无碍的智慧兴出了四种无碍的辩才,称为四无碍辩。辩才叫四个无碍:一、义无碍辩,一切法他通达,所有说的没有不服的,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都分别无疑,很正确,都能表达,善于分别。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一些名词义理,诸法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这个只有菩萨能办,都能给他说不需要翻译。就是从前说,从前古德到了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译成文字,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做不到。一切诸殊方异语各种语言,都能通达。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分得法而为说之,这是说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乐闻的法而为他说。他喜欢什么,你知道你给他说正是他喜欢听的。因为这是诸佛所喜欢的。咱们指的都是佛法。他跟这个喜欢,他就是多生和这个有缘。多生和这个缘今生再继续努力,那不是好吗?这个很正确呀!但是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的到,他是这种四无碍辩。法会上诸大士都契合于圣智,得四种无碍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以上就把种种的解释综合起来,理解得佛辩才。《甄解》还有进一步之说:"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他是把咱们这个净土宗作为根本教,以十八大愿为根本教中的根本。他说依了根本教,只说一个字也叫作佛辩才,为什么?以传如来,如实言。说这个只说一个字,但是这是如来的真实语言,你也得佛辩才。不但此菩萨,而不但是到了法会上的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德遵普贤诸大菩萨来听讲是这样。今天咱们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的,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说的很好,我希望大家,诸位都是要当法师的,都是要广为诸方说法的。这根本教中能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法门很深呀。
"住普贤行"。当然啦,这些菩萨都是德尊普贤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住普贤行,普贤之德最重要的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一部《华严》经之王,经中之海,最后才到诸国。这个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品,清凉大师等参加翻译八十《华严》,这部分也不全,又把四十《华严》的最后补进去,搁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华严》里头有八十一卷。这个很不容易到中国,普贤行愿品这里就是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部《华严》的总结。净土法门法师给大家讲很多,什么都讲,讲了好多,后来读普贤行愿品,就看到这里,忽然有所悟。现在他专弘净土,说专修专弘,以前不是这样,他就是由于普贤行愿品里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讲这么多,但是最重要的,普贤行愿品,普贤之愿,普贤之行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界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