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成就捷径(汇总)
南怀瑾先生传的成就捷径 (一) 那么回转来说,晓得了这些道理,再回到我们打坐修行,为什么要修白骨观、安那般那?白骨观,包括不净观,是破除身见,破除你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乃至很多念头,这些都是以这个身体为基础的。 安那般那以修风大观为基本,因为风大这个气,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八识的根本依,八个识所根本依止的,这个生命就是一口气。你不从根本依上去解决,就得不了定。物理世界的生起,也是风轮先起的,研究《楞严经》就知道。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四大作用跟进,各种感受、念头、境界跟着来。反过来,你念头真的止了、专一了,就会转化四大业报之身。 修安那般那、白骨观是先转化你的四大,由风大、由气来转变你的地水火风,转化习气,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转了,因为这个业报之身转了,超越了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禅定。简单明了,就告诉你们这个大原则。所以叫你们好好修安那般那,从修小乘禅观入手。 这是佛学讲修证之路的一个科学系统,同生命科学连起来,是一个根本的道理。这个不懂,所有学佛都是白搞的,所有打坐也是白坐的。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都没有用。 (南怀瑾先生:《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二)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现在我们讲的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和白骨观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老是在大小乘经典中讲,修四禅八定而证果位的人,一定要走这两个法门?你看显教里头再没有其他的,密宗自认为密法了不起,你不要上当,所有密宗的修法,最高的还是这两个东西变的。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04页) 以我的经验,除了走安那般那、白骨观这个路线以上,其他的方法我懂得太多了,告诉你们,那些都是闲家伙,闲家具,听懂了吗?我那个百货公司里头什么都有,但是我都摆在那里,放在那里让它烂的,因为都是次级货。正统所卖的,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店里的安那般那,不净观与白骨观。这两个一配合,一下就到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42页) (三) 南老师的学生李淑君的《佛说入胎经释》有很明晰的讲解: 怎么样不再被轮回所转?为了正视这个问题,有几点我们必须再作强调说明: (1)真能从生死的轮回中跳出来,不再被生死、烦恼所转,才叫解脱。解脱不完全等于悟道。照见一念无明,觉悟到生命的本来,这是“般若”,又叫悟道。 悟道之后,配合修证,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照见五蕴皆空,都在“常、乐、我、净”的境界,这才是“解脱”。解脱了,连解脱这个概念都放下,不认为自己在解脱,不认为自己在修行,这才算真正证到“不生不死”“不垢不净”的“法身”。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虽然是三位一体,却也是一体的三面。唐朝的永嘉大师针对这个关键,就作过很精辟的解说,“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 (2)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生命是由性欲关头的一念无明,配合父亲的精虫,母亲的卵子,由这三缘和合而来。神识一旦转进去了,这三缘一旦结合起来,就好像奶粉、白糖和水搅在一起。水里有糖,有奶粉;奶粉里有水,也有糖;糖里又有水和奶粉。这三样东西混成一体了。不经过特别的处理,是分不开了。 神识一旦转入胚胎里,又好比一只苍蝇,停到电扇中间的转轴上。停上去之后,电扇转动了,这么一转动,里面那只苍蝇再也飞不出来了。 神识在入胎前,属于心灵--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的状态;而精虫、卵子则是有形有状的“物质”的状态。神识和受精卵一结合,就成为质、能的结合。这个之后,“能”就受到“质”的制约,也就是精神(心)被物质(物)所困;心被物所转了。 (3)我们要求解脱,就是要做到不被物质所困,甚至于翻转来,从心所欲的主导物质、调配物质,这也就是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关于这点,《楞严经》作了非常扼要的提示,那就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要想解脱,必须从色法上下手。 (4)色法上下手,也就是调理色身、修炼气脉。 佛学把色法(物理部分),归纳成五大:地、水、火、风、空。 不论从那一大种下手起修--譬如不净观(属地大),水观(属水大),火观(属火大),安那般那(属风大),到最后都要通到“空大”,才可能超越了物质、色法的束缚。 而“四大”当中又以“风大”和“空大”最为接近。“安那般那”则是利用“风大”起修。比较起来,最容易证到“空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安那般那”,认为这个修法特别奥妙的关键所在。 (5)除了“色法”部分,我们生命还有“心法”部分。因此《楞严经》在“五大”之外,又加了“觉、识”,而成为“七大”。如果从风大起修,进入“空大”,超越了物质、生理方面的障碍,同时配合心智上的觉悟,解脱“觉、识”这两大,那才算是真正得了自在。 所以,“安那般那”的修法,不是只练呼吸,而是从呼吸下手,然后通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是究竟。 (6)尽管佛法一再强调“唯心”,但是严格说来,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般的修证上,不论见解,或者功夫、境界,差不多都在“唯物”方面转。 究竟心如何变成物?心物怎么样一元?无法求证到,这是个大问题。真求证到,真的心转了物,心物圆融无碍了,才算真正见了道,证了道。 (7)我们不能见道,不能证道,简单说,就是业力的关系。我们这个后天生命活动,整个都是业力的作用。所谓“力”,就是一股力量。虽说是唯心的,但同时联带着物,所以严格说,它(业力)也是心物一元的。 所谓业力,所谓习气,不单单指我们现在的思想。我们现在所想的,所感受的,都还是这股业力的现象、外表。促使每种思想模式、喜好类型不同的那个根源,才是业力所在。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思想清净了,念头停止了,没有了,就以为没有业了。要知道,整个睡眠状态,都是业;即使断了气,死亡的境界,也还是在业中;甚至于打起坐来,一念清净,那也是业。 总之,我们现在活动,所有的细胞,任何心理状态,里里外外,整个都是业力、业气所形成。一般说习气转不了,很难转得过来。这是过去多生累积的习惯、习性,也叫业习。转得过来,才叫修行。 (8)所以,听到一句“灭从色除”,千万不要又被这句话所误,一味的只管色身气脉,而不注意心理结使的去除。那就真要驴年才得解脱了。 (禅客李志君。2008-10-6夜。深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