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蔚为大观的行善修法动机
行善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标(动机)也千差万别。此处,可将所有这些动机归纳为三种:不善、无记和善。 (1)不善的动机。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它的善报。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大圆满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是,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机称为不善动机。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因为,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是达到目的以后,虽然健康长寿了,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多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此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无法离开痛苦,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我们听闻的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之中。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磨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我吃饭后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我吃饭后要去放生、磕头……;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目的不同,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头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有善果;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的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如前所讲,如果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等等,就是不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坐、念经,都是世间法,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这么可怕嗔嗔即使修大圆满法都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对动机的选择。 凡是为获得这一世的幸福、或者为遣除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这样的动机都是不善的。虽然这样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却与解脱毫无关系。故尔,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而言,绝不能有这样的目的。经书里讲过,这种动机是需要断除的。所以,我们在每次行善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比如,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磕头(或我要去放生),这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磕头(放生)呢?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是错误的,就必须及时纠正。 (2)无记的动机。无记是指没有善恶的记录,既非善,亦非恶。例如,一个人去放生,邀请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并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应邀同去放生,心里没有任何目的。放生结束后,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业就称为无记。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他不是同样也解救了生命吗?为何是无记呢?因为,他虽然与大家在行为上毫无二致,但是他的内心却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无记的。在世间,也有类似这样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杀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无意中杀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没有那么严重。在这一点上,世间法与佛法是一致的。 经书上讲,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机是无记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断除它。因为无记与善比较接近,而不善与善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后者只能断除。平时我们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如果发现动机是无记的,就必须改善它。因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为解脱法,与解脱毫无关系。以无记动机所造的善业虽然有些世间善报,但却很微弱。 (3)善的动机。这是三种动机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动机又可分为低、中、高三种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这种动机是三种善的动机中层次最低的。具有这种动机的人不是考虑解脱,而仅仅是为了下一世不堕地狱、饿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报,为了来世能得到健康、长寿,获得有地位、有财产、有名誉的人身而去行善。这虽然是善,但仍与解脱没有关系,所以是最低层的。 有人会想不明白,前面讲追求健康、长寿的动机是不善的,而现在又讲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前面的动机根本没有考虑后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为下士道发心的人,虽然没有追求解脱,但是也没有顾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间圆满,所以叫善。 但对希求解脱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动机来行善。现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烧香、拜佛……请你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目的究竟为何?是否是为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抑或是为下一世的健康、长寿、不堕地狱?如果是这样,则一切所作永远跟解脱无关。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也绝不可能解脱。因为这些善业都不是解脱的因,此因成熟时,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以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长寿、不堕地狱等等之外,没有其它善报。 因果是有一定法则的。譬如,大米的种子长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样,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脱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脱之果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经常在念《金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心经》……,就一定是学佛、修行的人。其实是不一定的。念这些经固然很好,佛也赞叹了念诵这些经文的功德。但是,动机是很重要的。动机不正,则一切都不正;动机若正,则做一切都是正确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学佛较早,有些人近两年才学佛。无论时间长短,我们都要回头看一看,学佛以来,自己行善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前面所讲的动机,虽然这会有善果,但与解脱却没有关系。现在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有办法将已做善业变为解脱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起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刹那刹那生灭的角度来看,以前的所做所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种子的相续却已经留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一旦我们能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阿赖耶识中的相续就可以立即转变。以前所做的善业,也能因此而成为菩提之因。如果我们不去改善,那么,它将永远是世间法,永远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这实在太可惜了。 我们所讲的不能以上述动机行善,并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间利益,也不是指绝对不能将佛法用于世间法。比如皈依,无论怀有何种动机,皈依后都可以避免人与非人的违缘,可以清净许多罪业,也可以获得健康长寿,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时遇到痛苦或困难时,祈祷上师三宝是很正常的,是作为学佛人所应该作的。我们并不排斥有时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间或为长寿、发财而做适当的法事。但是,如果将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间圆满方面,那就不对了。只有解脱,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声闻、缘觉的动机,也即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不是考虑健康、长寿等而修行。因为这种发心的人,对世间圆满以及自身五蕴(肉身等)怀有恐慌厌离之心,极其渴望能早日摆脱五蕴的束缚。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但是,他也从未考虑过众生的解脱。那么,阿罗汉是否没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认为众生非常可怜,但因为其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没有勇气度众生,只是想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他们不愿发菩提心,为众生而修法。故尔,这种动机是中等的。以这种修法除了能使自己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它的果报。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学大乘的、学净土的、学禅宗的、学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没有什么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胜,密乘的法才了不起,并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也许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发现,自己连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归纳于大乘和小乘当中,没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出离心,非常讨厌世间圆满,并不遗余力地希求解脱,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菩提心,能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作到吗?如果不能,则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们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么,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么,我们是什么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释迦牟尼佛,平时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强一筹的人而已。虽然我们听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顶,拜见了很多高僧大德,却与解脱了无关系。当我们反观自省时,如果发现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学佛人没有那么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离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里的帝释、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实并非如此。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象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够做到的。如果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萨的专利,凡夫根本无法办到,那么,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无济于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些发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们既不用太气馁,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实地衡量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时刻激励自己:“我必须努力改善、不断进步,决不再做名誉上的修行人!”当我们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是,并有了压力之后,才会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实实地付诸于行动,我们才会成功。 不重视这些问题,是会走错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听大圆满等高深之法。是否听闻这些法没有利益呢?不是,这样做也可以在心田里播下一些好的种子,也有闻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好处。所以我认为,在基础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地去听这些法,并没有很大意义。当务之急,是调整动机。 当然,是否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里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则,其他人即使通过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们必须成为在监督自己方面不讲情面的纠察员。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是善的动机中难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见来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人从无始至今,都对自己珍爱有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打算,很少考虑别人。即使考虑,也是有条件的,从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想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不是很难,而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却并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无论发菩提心如何艰难,我们也要向这个方面努力,要挑战自我,挑战自私心,坚持不懈地与它作斗争。如果肯下功夫,我们最终必定是会胜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深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佛将这些真理告诉了我们,在依靠佛陀教言进行观察抉择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以前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错误!就能由此而发起菩提心。由此可见,菩提心是最关键的,也是善的动机中最殊胜的。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人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无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人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处。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作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走。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为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不是浅显的论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窍诀。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都是从五部大论等众多经论中提炼出来的。以上观点,也是华智仁波切从中归纳出的一个重要开示,大家一定要重视。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仪轨念得再多、再动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开示录《慧灯之光(一)》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来。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其它助缘,如听闻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修四无量心嗔嗔慈悲喜舍。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是很难。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学佛的人必须要过这一关。 正如以前所讲的比喻一样,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围绕,假如城墙只有一个城门,那么,所有进城的人都必须通过此门,才可以到达城内的任何一户人家,否则一家也去不了。同样,如果没有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一关,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法修习真正的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等法;如果过了这一关,修净土、禅宗、中观、大手印或大圆满,便可由我们任意挑选。 在家居士修出离心,与上班工作并没有任何冲突。一个现代人所要养活的家口,顶多只有七八个。而在佛住世的时候,即使日理万机的印度国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适当安排下,使管理国家与修学大乘佛法齐头并进。同样,在我们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后,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处理家务、放弃世俗的一切,只要对世间没有贪执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间工作的同时进行修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但与平时的工作没有冲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处理得更加完美。 当然,对于那些虽然相信因果轮回,但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圆满而作善事,却不愿意修解脱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对于修解脱道、修菩萨道的修行人而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特别强调的首要问题。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菩提心本身,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忏悔清净罪业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开启大乘佛法门扉不可或缺的“万能”钥匙。 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前面所讲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办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萨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无自私地奉献、毫无条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难、艰辛之时,能保持这种精神是极难的。平时我们在顺意安适之时,于修法打坐之中,偶尔生起“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头也许不是很难,但这种菩提心是不稳定的。只有反反复复地修炼,才会生起真实、稳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脱道,这是真正的依处。无论是谁,都应该有一个依处。那么,我们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依处呢?每个人都知道,以金钱、名誉和地位为依处是靠不住的。亲人、朋友、同事可以作为依处吗?亲眷好友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世的生活问题,但是,在了脱生死的难题上,他们却无能为力。佛经里将此比喻为:两个不懂水性的人同时溺水,是谁也救不了谁的。同样,亲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他们连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么能拯救我们呢?所以,把他们作为依处也是靠不住的。那么,以一些社会团体等为依处,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获得解脱的问题上,谁也帮不了我们。唯一值得我们依靠的就是解脱道,特别是菩提心。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有的人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为来世作准备,却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而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他们没有想过,毕竟我们已经投生到人间,日子过得再苦,与三恶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下一世我们会投生何处,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获得人身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下一世做充分的准备,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所谓充分的准备是什么呢?既不是发财,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虽然小乘的法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众生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开示里,我都没有特别强调大圆满等密法。现在我本人,也没有奢求证悟大圆满。为什么呢?是不是大圆满不殊胜呢?不是。大圆满、大中观等密法是非常殊胜的,但我的根基还不够,出离心、菩提心等基础还没有打好。这就好比一个人要画壁画,如果墙壁都没有,又画什么壁画呢?所以,首先要把墙壁砌好,然后才能于其上作画,目前我的状况就是如此。所以,虽然大圆满、气脉明点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须的,但我现在只能处于希求、向往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阶段当中,暂时不去追求、向往大圆满等密法,因为即使向往,也是无济于事的。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基础打牢。而基础的修法只有两个,一是出离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内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围绕这两个修法而展开,都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而进行的。 我当前的境界就是这样,不知道你们的境界如何?你们在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些只有你们自己才了解。我想,作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听闻过许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标决不应该是金钱,决不应该是现世生活中所谓的圆满。在座的很多人或许都是像我这样离大圆满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离的人,这种人应该从基础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开始。 出离心要从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个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后,出离心自然而然就会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为门径,以此修法即可产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离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遥了。只有像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我们才会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应该自我审视,问问自己究竟在希求什么,树立了怎样的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不正确,就等于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么,我现在就只能算是一个尚未入门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将永远是凡夫。如果现在肯踏实地去做,每个人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因为,释迦牟尼佛所传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针对像我们这样没有入门、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讲的一系列开示,几乎都是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虽然我也会讲五部大论或密宗的修法,但这些法目前对在座的许多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厨师应该做食客能够消化的饭菜一样,假如厨师做了很多,食客的肠胃却不能消受,又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我之所以现在不太愿意讲许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但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这些基础修法呢?因为这样反复,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视这些基础。如果我只是轻描淡写地随口带过,你们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或许有人已经因为我的唠叨而厌烦了,但无论怎样,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是贯穿于修行始终的中心要点。 有些人将这些基础修法弃置不顾,在不知道何为灌顶,不知道灌顶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情况下,不辞辛劳地奔波于藏汉两地,到处去接受灌顶。但这样的结果,却与解脱道没有多少关系。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个人,应该以出离心、菩提心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修出来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坚持不懈地在这两个修法上下功夫。只有过了这两关以后,才能考虑大中观、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妙法。在藏密里,殊胜的法多如牛毛,应有尽有,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是没有资格修这些法的。总之,目前对我们而言,唯一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