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2012.1.23 大年初一 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2012/1/22    下载DOC文档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弥勒的事迹

简介  

 

 

    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历史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地位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接班人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异见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未来

  据说,再过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一万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详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洒扫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著。

下世

  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两大特色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

  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解说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绝不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无能胜一名的含义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瑜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瑜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弥勒在我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西元497——569年),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傅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因命临水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轕(编者按:此地是否为“轕”字存疑)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书进,诏遣迎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会否?’答曰:‘不会’。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著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姓氏,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之。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撒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姿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共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视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有大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贞明三年(西元917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宋绍兴间,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弥勒菩萨偈语选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赞颂弥勒诗歌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弥勒菩萨章

  痴根爱种力锄除,一段灵明是旧基。插草天人深会意,拈花尊者笑开眉。鱼行大士须珍重,布袋憨僧且伏惟。处处鼻头相撞磕,唯心境界你谩谁。 

弥勒的济喜精神 

  弥勒菩萨全名弥勒阿逸多菩萨,在菩萨的名字已经体现,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充分流露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弥勒,慈氏也。慈能济喜。菩萨教授我们要在财物和精神上施与众生,令大家快乐、欢喜、富贵。我们就会得到慈的力量和荣华富贵安乐的果报。

  二:阿,无量,广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宽恕大家过失,有容忍力量。我们就会得到相貌圆满的果报。

  三:阿逸多,无能胜。菩萨教授我们学习最殊胜的智慧,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无能胜。要帮助苦难的人,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要有观机说法的最胜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我们就会得到最胜尊贵喜悦的果报。

年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首先看到的,便是那个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佛。

在中国老百姓中,弥勒与观音,是人们最喜闻乐见、最虔诚信仰的佛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在佛教大菩萨之中,弥勒代表大慈——给予人们以欢乐;观音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难。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慈氏菩萨。

 

弥勒为什么既是菩萨、又是佛呢?为什么所有的佛都无比庄严神圣、所有的菩萨亦极尽华美高贵,唯独弥勒“不修边幅”,活脱脱就是一个平常人的模样呢?

弥勒,与文殊、观音、地藏等其他大菩萨不同,他不是传说人物,而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出了家。然而,他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因此,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三世佛: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代表着明天。

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陀天弥勒内院,等待将来机缘成熟,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根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为《弥勒大成佛经》)记载,弥勒下生之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变得环境优美,四海大同,国土富盛,五谷丰登,自然祥和,社会安宁。那时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寿命长达八万余岁,无病无灾,福乐安康……

这就是说,弥勒代表着美好的希望,是圆满幸福的象征,他从兜率陀天下生,将给人间带来一片净土——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世界。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的弘传,西晋时期弥勒经典的翻译,弥勒净土信仰十分流行,“弥勒出现,国土丰乐”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但下层劳苦大众,对弥勒净土无限神往,强烈期盼,就连道安、玄奘这样的一代宗师,也都一心向往弥勒内院,祈求往生兜率陀天。

 

在佛教净土信仰中,弥勒信仰特别注重改造现实,完善社会。这在佛教思想之中是独树一帜的,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这种积极入世、建立人间净土的思想,源自于大乘佛教的的实质——般若。般若,可以勉强翻译为“大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可以使得我们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把握自然规律,从而使我们具备不畏生死、不屈不挠、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使我们的生命迸发出璀璨的光辉。

在中国历史上,弥勒信仰的这种完善自我、积极入世、改造现实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赋予了浓重的政治意味,不但像隋文帝这样帝王以弥勒的影响迷惑天下百姓耳目,就连民间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往往也利用弥勒信仰兴兵造反。于是,我们看到,先有武则天利用弥勒当来下生——以自己是慈氏菩萨——弥勒应身的名义,制造了“神示天授”的神话,从而代唐而立,登上了女皇宝座,开中国政治历史空前之创局。其后,在元朝末年,红巾军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名义相号召,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起义狂飙。在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起自己的明王朝之后,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深切感受到,一旦弥勒信仰与困苦的民众相结合,必将对自己的封建专制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他不但下诏取缔了弥勒教,而且他还将容易令人联想起“明王弥勒”的明州,更名为了宁波——象征安宁平静。

朱元璋之所以将明州改称宁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明州,是中国化的弥勒佛——布袋和尚的故乡。

历史上,尽管各色人物自称为“弥勒”化身,以弥勒降世临凡自居,武则天更是把自己的尊号名之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然而,在真正的佛教徒眼里,惟有明州布袋和尚,才是真正的弥勒菩萨应化。

布袋和尚,系唐末五代时期的僧人,法名“契此”,号“长汀子”——因为他是奉化县城北长汀村农民张重天的养子。契此长大后在岳林禅寺出家,曾经在海边的天华寺常住。由于他宿具灵根,很快就大彻大悟,豁然领会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悟之后的契此,在江浙、福建一带云游多年,直到公元900年前后,才重返明州。此时的契此,形体肥胖,宽心大肚,语默无常,举止癫狂,时常以禅杖荷一只布袋出入街市。他所有的用具尽数存放布袋之内,所乞讨到食物也塞入其中。有的时候,他把布袋里东西倒在地上,一一个展示给人们看,并询问:“是什么?”他的那只布袋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十分神奇,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居无定所,随地坐卧,但居雪水中而衣不湿,处暑寒而无炎凉;只要他身穿蓑衣在街道上疾走,片刻之后就会下雨;而他脚踏木屐在大桥上倒立,天气则会由阴变晴;他无意之中示人祸福,无不应验……他身边经常围绕着十六个小儿,与他在街头追逐嬉戏。人们却不知这些孩子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布袋和尚貌似疯癫,但他的话语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他的举止看似荒唐,却更像禅者的作略,举手投足都在演示禅机。蒋介石的第二十七代先祖蒋宗霸,号“摩诃居士”,是布袋和尚的俗家弟子,跟随他云游多年。在布袋和尚的启迪下,蒋宗霸明心见性,契入了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

后梁贞明二年(一说三年)三月三日夜,布袋和尚跏趺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顺化。

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更神奇的是,在他死后,人们还经常在其他地方,例如杭州、越州(今绍兴)、天台山等地,看到他杖头挑着布袋,招摇过市……

于是,人们争相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化过的广大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的弥勒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元符元年,赐号为“定应大师”。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中国的布袋和尚形象。

中国民间之所以更喜爱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佛,是因为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大都让人肃然,惟有大肚子弥勒给人以安然、和蔼、平等的感觉。而这,也的确更符合弥勒大慈——给人欢乐的表征。

弥勒作为佛,他与释迦不同;作为菩萨,也与观音有别。他的宽容、亲善、智慧,诙谐、轻松、愉悦,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他所倡导的那个和平美好、丰盛安乐的国土,正是人们所盼望的;他乐观向上的根本精神表明,人生是美妙的,社会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那个理想的人间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到来。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期盼弥勒早日出世,给世界带来光明与幸福。各个寺院在新年伊始——正月初一要举行弥勒法会,念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表示学佛人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同发愿:祝弥勒佛早日下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

佛经中明明记载,弥勒菩萨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降生娑婆世界。那么,人们为什么希望弥勒佛早日降生呢?弥勒果真能提前临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弥勒菩萨的本愿。

《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释迦牟尼佛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YIN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YIN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

这就是说,“若有众生,薄YIN怒痴,成就十善”的时候,弥勒菩萨即可下生成佛。

“YIN怒痴”,即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心中智慧未明故而愚痴。此三者是我们人类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本,人人都应该舍弃。“十善”是指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骗人、不搬弄是非、不恶语骂人、不惑乱人、不贪、不嗔、不邪见。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远离烦恼,奉行十善,这将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世界啊。而这,正是弥勒菩萨从兜率陀天降生人间的条件。这就表明,人间净土,不是佛菩萨恩赐给我们的,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净化心灵、扬弃邪恶,完善自己、改造自己,丢掉空想、努力实干,从而构建出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因此,人们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不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弥勒净土,不在天上,不在幻想中,就在我们人世间,要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用我们人类的智慧去创造完成!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

嗡 美镇达楞 梭哈

(按:此咒乃新龙乌金之美上师传于楞严上师,楞严上师复又传于慈宗弥勒弟子,为广大利益有缘众生,上师劝令广为受持,如见弥勒。)

又,上师开示:美镇达楞=梅怛梨耶(梅-美镇;怛梨耶-达楞)=弥勒的梵名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佛经云:

弥勒菩萨于佛前愿曰:

若有人念彼心咒,无论口诵心念,或耳闻此咒音者,自释迦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于其中间,若堕三恶道者,菩萨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诸恶趣。

一切众生,若耳闻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其所获福德,能成转轮圣王,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前。

如生其他善处,无诸障碍,能得一切如愿,寿命财宝,长远丰饶,无不具足。

此乃弥勒菩萨于佛前担任之誓,故诵此咒者,必获如上功德利益,真实不虚。

有耳闻此咒,或翻阅或读诵,或闻忆观想者,弥勒菩萨均以大菩提与之,并于三界之内,一定觅得是人而度脱之。

纵落地狱,亦使脱离,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闻此咒音,亦均示以无上清净道。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其福德一大劫为金轮王,犹不能尽,所获道种功德,无量无边。

弥勒,梵名Maitr=eya ,巴利名Metteyya 。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

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

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号长汀子,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

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

未来弥勒佛下生时,父名修梵摩,为大臣;母名梵摩越,为公主,可见其出身高贵。

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

弥勒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两晋所译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也都有类似的内容。

而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合称“弥勒三部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表达了上生信仰。
弥勒菩萨本来为释迦牟尼佛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便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当上生到兜率天宫。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此处又称为弥勒净土。

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称念弥勒名字,死后即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不入轮回,还可以常听弥勒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

上生信仰,主要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达的目标(死后即可往生),但此处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见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

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

弥勒下生之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说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由于此时的弥勒尚为菩萨,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其后,也出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中国的大佛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宁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

早期的弥勒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可以说是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弥勒信仰也不例外。

由于人民渴望弥勒早日下生,因而这种宗教热情往往为人利用,不少人打着“弥勒佛出世”的旗号鼓动起事,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又有别有用心者迷惑群众、乘机叛乱,或者借此敛财骗色等不法行为。

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些作乱者多假托弥勒下生,以白衣长发的形象出现,这表明“白衣长发”成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弥勒新形象,可以称之为“白衣弥勒”。

白衣弥勒,意味着弥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弥勒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经典的依据,但作为弥勒的一种标准形象在印度并没有出现过。白衣不仅仅包含着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从其留有长发更足以表明这一特征。

白衣居士也可以作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开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又经常显弄神异,道俗归心,一时影响极大。

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县人(今宁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

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这又与傅大士公开宣称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并以此惊动朝野、大获名利形成鲜明的对照,亦与那些以此迷惑群众、煽动叛乱的白衣长发的假弥勒完全不同。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一偈语反映了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对待知己与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他还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弥勒佛】

【弥勒佛】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 ,巴利名Metteyya 。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所说,弥勒与佛陀之另一弟子阿逸多为同一人;然据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出曜经卷六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为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关于其形像有种种异说,如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身呈金色,左手持军持,右手掌向外上扬,作施无畏之势。三昧耶形为瓶或塔,密号迅疾金刚。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弥勒佛圣诞 弥勒佛圣诞在农历正月初一。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意译作慈氏。在印度,早就开始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480年,阿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尤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

中国佛教信奉弥勒,始自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不及阿弥陀佛信仰,但并未消失,影响及于中国近现代。历来,中国佛教之弥勒信仰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据《梁高僧传·道安传》卷五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还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玄奘、窥基等。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卷十二载,刘宋明帝(465-4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之所以有此惯例,是因为相传布袋和尚的诞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则传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相传他的圆寂很是奇特,这一天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在一块盘石上端坐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联系契此日常的不平凡行为,遂认定契此为弥勒化身,并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安放在天王殿正中。这样,弥勒菩萨也就有了自己的诞日。


【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跡】

 弥勒佛累劫累世都与无量眾生广结天缘、佛缘、道缘,以下是 弥勒佛在人间所留下的化跡:

○无量劫以前的一切智光明仙人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有记载,在无量多劫以前,曾经有一位佛出世,佛号為 弥勒,祂常演说慈、悲、喜、捨四无量法来教化眾生。当时有一位大修行人名叫一切智光明仙人,他精通各种技能,智慧非常广达,后来受 佛所度化,诚心奉持佛经,并且发下心愿,将来一定要成佛,而且也要同样号為 弥勒。因此便捨离家业,带髮进入深山修行,被当时的人称之為仙人。

 一切智光明仙人入山修行以后,有一年,遇到洪水氾滥,山中的农作物相当缺乏,仙人乞讨不到食物,足足有七日没有东西吃。

 当时山上有五百隻兔子,兔王妈妈看见仙人快要饿死了,就发心捨身供养仙人以护持佛法之留传。兔王妈妈一一交代各兔子:「我要捨身供养佛法,你们各自解散后,要好好照顾自己!」而山神、树神此时亦配合兔王,準备了火灶。兔王妈妈又叮嚀小兔子:「妈妈现在要离开你,好让仙人活下去,使佛法留传万世,造福更多人;你自己要好好珍重啊!」可是小兔子说:「妈妈,供养仙人护持佛法,这是善事,我也要做!」正在这个时候,山神、树神来通知火灶已经準备好了。没想到小兔子就「噗!」地一声,比兔王妈妈还先跳进火灶裡,兔王妈妈随即也跟著跳入火坑中。

 等到兔肉烧熟了,山神就告知一切智光明仙人,仙人一听见山神所说,心中悲痛欲裂!就说了一段偈言:「寧可自己杀身破眼目,受种种痛苦,也不忍食眾生肉!」也就是说寧愿自己毁了眼目,受种种的痛苦,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忍食眾生肉!他同时又发下誓言:「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想,常不食肉,而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远守住不食肉戒!」说完此誓,仙人自己也投身火中,跟白兔母子一起命终。 
释迦牟尼佛向大眾解说:「当时的母兔即是我的前身,兔儿即是我子罗(目侯)罗,一切智光明仙人即是今日之 弥勒菩萨。」

 此段经文叙述了 弥勒佛从初发心即不食眾生肉的因缘,故今日人们欲效法 弥勒佛修持慈心者,应同样护持此大慈因地心,即是时时关怀爱护一切眾生,并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生生世世不食眾生肉。

○释迦佛时代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 释迦佛时代的弟子之一,祂不修禪定,也不断烦恼,却被 释迦佛认可必定成佛,且授记為后补佛,意指祂将是在 释迦佛之后第一位成佛的大佛祖,故当时又被称為未来佛。此位 弥勒菩萨即是 弥勒佛的前身。

 当时的弥勒菩萨发下鸿慈大愿,欲化混乱的世界為大同世界、化污浊的人间為人间净土、化罪恶黑暗的世间為世间天国、化红尘苦海為弥勒佛国。亦即在 弥勒佛成佛之时,人间即成就大同世界、人间净土。故所以三千餘年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善信,皆发愿要跟随 弥勒菩萨的脚步,共来人间净土。


弥勒菩萨概述 (印如居士 著)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世尊同时代人。

据《贤愚因缘经》载,弥勒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辅相之家,生而庄严三十二相,十二种好,具足转轮圣王相,身紫磨黄金色,姿容挺特,聪慧异常。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曰善。因尔立名。则问儿生时凡有何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儿以来。慈予今苦见。相师喜言。是儿者必慈心。因此为立名。号曰弥勒。就弥勒之字,阿难曾问佛。此文载于《贤愚因缘经》中:何因缘故。得弥勒字。佛答。过去久远。于阎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时有国王。名昙摩留枝。往佛所时。见一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静。放大光明。王见则问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尔。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闻此语。信增钦仰言。此慈心定魏魏乃尔。我亦修习此慈心三昧。尔时。昙摩留枝王。今弥勒是。于世则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久习性故。至成佛时。犹名慈氏。

下面这段摘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食肉经》中的经文,更能体现久劫以前弥勒修慈心三昧的慈悲特点,也更能说明弥勒“慈氏”的由来。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曰华敷,佛号弥勒。有一大婆罗门人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心不乱。

时世间有雨星现,连雨不止,洪水暴发,一切智光明仙人不得乞食。历经七日,粒米未进。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未食,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为护无上大法久住,不惜生命,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仙人闻睹,悲不能言,心痛欲碎,即语慈偈: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总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偈了,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

以上这个生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弥勒菩萨爱怜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弥勒菩萨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以金刚之志持修慈心,还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弟子不得食肉,开了古印度修行食素的先河。

上述两则摘自佛经的叙述表明,母怀弥勒而能改其不善变得慈悲贤良,乃因弥勒久劫以前修行大慈的愿力所致。从昙摩留枝国王随弗沙佛修慈心三昧,至光明仙人拜华敷国佛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都说明了弥勒“慈氏”的由来。随兔王母子并命,“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更体现了弥勒“慈氏”的含义。这既是弥勒“慈氏”的由来,也是弥勒修行的特点。

因此,当他遇到释迦世尊,跟随他出家时,才能向世尊提出修慈心观的问题。这一问答,记载于《华严经修慈分》篇里。佛告弥勒:“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今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习六波罗密。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诸业重障…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知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以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这段世尊对弥勒首肯赞扬的经文,进一步表明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一贯的思想。

而弥勒名阿逸多,又译为无能胜,则体现了弥勒重修慧学的特点。“无能胜”译名的由来,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万法唯识,一切唯心。弥勒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在《楞严经》中,弥勒菩萨曾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知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婆娑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呈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无能胜。

弥勒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仅大乘信仰他,小乘也信仰他。这一论述可在大、小《阿含经》中略见一斑。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弥勒菩萨随释迦世尊出家时,常与大乘菩萨为伍,和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等同事。在大乘法会上,弥勒菩萨都占有重要席位。如《华严经》中,弥勒故现楼阁,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中,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与文殊共任流通。他还得世尊瑜伽了义之教,九百年后由其弟子无著宏扬于世,此经乃《解深密经》。又创瑜伽学派,将自己的思想、修证的方法论全部付诸弟子无著,使其弟子得以汇成旷世巨著《瑜伽师地论》。后世学子根据此论又衍生出诸多门派,不断发扬光大。

弥勒菩萨求道、行道、得道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国土布施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弥勒菩萨行道的方法在于庄严国土,护法利生,宏扬释迦教法,拔苦施乐,开启众生智慧,宏播慈心。他取佛果的宏愿则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YIN怒疑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从弥勒菩萨的发愿、修行的过程可以看出,弥勒菩萨具有与众不同的大智大慧。也正基于此,释迦世尊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菩萨总是另眼看待,并选中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并重申,弥勒将来定成佛无疑,接释迦世尊之位,作众生的大归依主。


弥勒信仰
指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此信仰,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佛兴立品等,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四八○年,呵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忧长国(佛国记之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那烂陀寺供有弥勒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亦载,战主国都城西北之伽蓝供奉弥勒像。摩揭陀国佛陀成道之菩提?树东方有精舍,以白银铸十余尺高之弥勒像。

 中国关于弥勒信仰之译经,始自西晋,先后共十余种译本,可归纳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玆列举如下:西晋大安二年(303),竺法护译之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之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464)译之弥勒上生经;东晋时,译者不详之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菩提流支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唐代大足元年(701),义净译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代景龙二年至开元元年(708~713),菩提流志译之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以上诸多译经,可知弥勒信仰?之普及。

 弥勒信仰又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宏扬兜率上生信仰,而成为法相宗之传统。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刘宋明帝(465~471 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则天武后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另据历代史书所载,藉弥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经文,纠众叛乱者亦不少。隋代大业九年(613),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集愚民叛乱,袭击炀帝鸾驾而被捕。又陕西扶风人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生,号召谋反。唐代开元(713~755)初年,贝州(河北)王怀古自称新佛(解作弥勒佛),举事被捕。唐僖宗(873~888 在位)时,弥勒教徒于西蜀地方扩展势力,组织弥勒会。北宋仁宗(1022~1063 在位)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藉弥勒下生之名谋反,迄至明、清时代,尚流行于各地。

 由于弥勒信仰之普及,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祐于天监十五年(516)完成,世称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中国弥勒之造像形式,甚至透过朝鲜半岛影响及于日本。

 中国弥勒信仰于南北朝时开始,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然十九、二十世纪之民间宗教社团犹深受弥勒信仰之影响。又古来韩国、日本之弥勒信仰亦颇为盛行。

 
 
-----------------------------------------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在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以后,将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尊称为弥勒佛

他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释名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1]。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2]。现代学者从语言学分析起步展开联想,认为弥勒可能与在中亚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罗(Mitra)神有关,有人还进一步认为他们与弥赛亚(Messiah)的音义相似[3]

早期记载

在佛教史上,弥勒的记载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汉译《阿含经》中可见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和法藏部的《长阿含经》。“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4]这是各个佛教部派皆认可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在南传佛教《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5]。《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授记他们两位,一位成佛,一位成为转轮圣王[6]

弥勒信仰

弥勒菩萨降世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8]。据说弥勒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9],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10]兜率内院[11]修行、说法[12]。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13],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14]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出家修道,觉悟成佛[15]。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16],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17],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18];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经典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此经宣扬弥勒下生信仰,有弥勒在后世人寿达八万四千岁时会降生人间,建立人间净土的预言。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此经描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情形,对兜率净土有生动描写。又点明欲往生兜率者所应行的修行善业,念佛形象,口诵弥勒圣名等修法。此经与《观无量寿经》观点相通,可视为同一时代背景下之作品。

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其与《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相近,然内容更丰富。

以上三部经,合称“弥勒三部经”,若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

则合称“弥勒六部经”。也有观点认为弥勒经典还应加上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译者不详)、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等经典。

唯识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19]。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著、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著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20]

在4世纪至5世纪间的中观派中,由僧护的弟子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对《般若经》的注解,据说也由弥勒所传。其后的师子贤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般若波罗密多释》,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至清辨门下的寂护、莲花戒论师时,以清辨中观自续派理论,加上瑜伽行派的教义,成立了顺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同样尊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此派后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产生很深的影响。

弥勒五论

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信仰

塑化形象中国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

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宫为诸天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形弥勒则是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继承如来,形象与如来差别不大。

 
大肚笑口佛

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华人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其塑像常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

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韦驮菩萨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刚杵的武士。

发展简介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结合政治

弥勒教最早于梁武帝时期创立,创始人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为弥勒转世化身,广弘菩萨道,门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扬大乘佛教,并未有政治运动甚至是反抗君主之举。

由于佛典中有弥勒佛必定到来人间救苦救难的预言,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一种类似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救世思想,不少农民起义军利用这种迷信,遂打着“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起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两个著名教派弥勒教和白莲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的摩尼教,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活动。

由于和民变存在牵连,朝廷帝王对弥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这个信仰,唐玄宗就曾经发布《禁断妖讹等敕》,对那些“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样。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采访,“严加捉搦”。这纸敕令给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弥陀西方净土信仰的不断冲击,在此双重压力下,弥勒信仰逐渐衰落,与民间秘密宗教逐渐并合。

据中国历史记载,借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而意图发起动乱或篡夺政权的事例有很多。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扶风人宋子贤、向海明“带兵作乱”,“自称弥勒佛出世”,借弥勒下生说起事作乱,唐宋以后不绝如缕。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中国人编造《大云经》,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从而成为武周夺取李唐政权的舆论工具。唐朝之后,以弥勒下生作为信仰而发动民变的层出不穷。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则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起义。

元代蒙古人对宗教信仰较为开明,并不太禁止,故以烧香礼弥勒聚众结社的“香会”在华北活动频繁。当时的明教与白莲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弥勒思想。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彭莹玉等人便以弥勒教为号召,后形成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势力。明教起义军明玉珍在蜀时曾经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

而在同时期,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因事迹败露,韩山童死,其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成为元末红巾军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弥勒教被禁,其余党与白莲教渐渐合流。而在明清时期,仍不时有白莲教徒利用“弥勒下世”的传说起义,比如嘉庆时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此后在清末民初,又改名为先天会。

太虚大师与演培大师

1922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太虚大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以后但凡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奉行这一做法。他于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学院编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师地论·瑜伽真实义品》明境,《瑜伽菩萨戒本》次轨行,《观弥勒上生经》以明果。

1932年12月25日,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借演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机缘,发起成立“厦门慈宗学会”,设立慈宗坛尊奉弥勒菩萨。此后,太虚大师于1936年在奉化雪窦寺开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刊行《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在第四节《慈宗的名义》里,略释了慈宗的举设,源流、影响、作用,以弘扬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1938年冬季,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计划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从而以弥勒为尊。

太虚圆寂后,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慈宗在中国一直无法弘扬。直到近期,才重新有两岸僧人组织学会、刻印经典、发愿广传弥勒净土法门。而太虚的弟子演培法师,长期在新加坡宣讲弥勒,并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传世。

日韩弥勒信仰

 
位于韩国的弥勒菩萨像

韩国自古以来,其国人信仰净土者,大多是信仰弥勒净土。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三国时代,新罗的花郎道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21]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22]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莜善珠,发愿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莲宗派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回鹘弥勒信仰

回鹘佛教主要是在汉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故其经典、教义都与汉族地区略同。其弥勒信仰亦源自汉地[23],但远比汉族地区流行,特别在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而在回鹘却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回鹘人写有众多弥勒崇拜的文献,如《赞弥勒诗》、《弥勒会见记》、《Insadi经》等。回鹘人在译经时,往往会特意在文末加入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有意强调、扩充玄奘的弥勒崇拜[24]

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也是这个姓。

^ 季羡林说,在吐火罗文中加上词尾-ik,可以将一个抽象名词转变为具有这个名词属性特征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爱)加上吐火罗词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为慈爱者。故弥勒又直接意译为慈氏。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 季羡林:佛家的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弥赛亚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长阿含经
·转轮圣王修行经》: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 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
增一阿含经》: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

^ 汉译《杂阿含经》中提到过《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和《波罗延那阿逸多所问》。

^ 《中阿含经》卷13:“尊者阿夷哆在众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译。汉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皆属于上座系说一切有部,而南传《尼柯耶》则是上座系分别说部,同属于上座部传统。

^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一:“弥勒,《西域记》云梅哩(呾之误)丽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第三节佛陀观的开展,第一项三世佛与十方佛

^ 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 长阿含经》: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

^ 玄奘大唐西域记》: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 杂阿含经·861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持斋经》: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四千岁是兜率陀天寿。

^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瑜伽显扬。数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智度论十万为亿。

^ 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卷、《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

^ 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卷、《佛说弥勒下生经》: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 大史》第三十二章:此时僧众开始诵经,众天神拉着六辆车子来到这里,车上坐着六位天神。众天神在车上分别向国王哀求:“请到我们愉快的天国吧!国王啊!”国王听了他们的话,打手势阻止他们:“等我听完佛法。”比丘们想:“他可能是让停止念经。”比丘们停止了念经。国王问为什么停止?“是因为你向我们打手势“安静””他们回答说。国王说:“并非如此,尊敬的先生们。”他告诉他们真意。他们听了这些话,有的人想:“他由于濒死而恐惧,他在说呓语。”为了消除人们的怀疑,无畏长老这样对国王说:“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车来了?”聪明的国王命令,把花鬘投入空中,让它们分别缠在车辕上,再在车辕上挂下来。人们看到在空中自由飘浮的花鬘,就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而国王对长老说:“在天界什么东西最美丽?尊敬的先生们!”其他人回答说:“兜率宫最美丽,国王啊!虔诚的人都这样想,大慈大悲的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宫,等待成佛的时机。”最聪明的国王听了长老的这些话,看了看大窣堵波,躺着合上了眼。

^ 三国吴支谦译《惟日杂难经》:“有菩萨字和须蜜,难一阿罗汉经,阿罗汉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问弥勒。已问,便报和须蜜言:卿所问事,次第为解之。和须蜜觉知,便诘阿罗汉,卿适一心上问弥勒耶。阿罗汉实然。”

^ 大唐西域记》: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无著菩萨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

^ 《佛光大辞典》第4387页:“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弥勒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年),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佛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

^ 如丰前国、加贺国加贺郡等地就有许多弥勒寺,而以大宰府的弥勒寺最为出名。

^ 回鹘文佛典中,弥勒以未来佛的身份流行于世,写作Maitri(弥勒)Burxan(佛),这种情况与汉传佛教接近而迥异于印度。

^ 玄奘临终前,弟子问他“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他简单地答到:“得生。”而在回鹘文写本中,增加了玄奘详尽描绘兜率天宫的内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佛教知识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