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为大连居士开示
(本文录音见: 溯源法宝音频 >> 中篇音频 >> 为大连居士开示 )
目录 问题一、我的父亲是一位聋哑人,我用什么行动和态度让他认识佛法? 问题二、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是看书还是靠平时多观察戒律清净的同修?还是以后自己悟? 问题三、戒体是什么?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三皈依也有戒体吗? 问题四、十二头陀有提到节量食。如果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就没力气。吃饱又昏沉,不睡的话没法集中精力,还容易发脾气。 问题五、睡四个小时的话,下午就多半会昏沉,如果睡多点就有精神干活,如何是好? 问题六、刚背会“楞严咒”的时候,特别爱诵。时间久不爱诵了。 问题七、弟子发心出家了,在了解了僧团的修持之后,发现差得太远了。 问题八、说诵“楞严咒”可以去掉妄想烦恼。为什么我诵就增加烦恼妄想呢? 问题九、无所求就是不求,不求又是什么? 问题十、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问题十一、发心快,但退道心比发心还快是怎么回事? 问题十二、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须搭衣呢?有时间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吗? 问题十三、自从看了戒YIN欲的书后,感觉挺可怕,请问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YIN欲心呢? 问题十四、初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听话干活吗?那不明白道理怎么办? 问题十五、佛、儒、道三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宣化上人说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老子是佛家的迦叶祖师,怎么会有区别呢? 问题十六、诵咒总打哈欠是怎么搞的? 问题十七、提不起恭敬心,别人提醒还烦,应该怎么做? 问题十八、自己没有主见,总听别人的,是好事吗? 问题十九、往往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老找我。 问题二十、吃全素了,这个奶还能不能喝啊?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辽宁省大连地区、鞍山市、大石桥市等地居士约九十多人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维那:恭请法师升高座 大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维那:诸佛子等,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法师三拜! 法师: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法师:大家请坐! 大众:阿弥陀佛! 今天来了很多大 问题一、 这个问题是:请师父慈悲开示,我的父亲是一位聋哑人,就是有一个耳朵不好使,心里想的,嘴巴表达不清楚。我想让他识字诵经,但是每次教他识字的时候,他就笑了,认为:“你有知识有文化就可以了,不要管我。”有一次听师父讲法的时候说,死后闻到佛经,人就会清醒。那么我用什么行动和态度,去让我父亲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呢? 这个问题啊,就是说什么是佛法?佛法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一种知见,是我们世间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方便,它和佛法来讲是两个概念。你有这种孝心非常好,对于你父亲虽然是聋哑人,但是想叫你父亲能够闻佛法。那什么叫佛法?不是文化就是佛法,而是远离了知见,那就是佛法,你应该用心来给你父亲讲佛法。 什么是用心来讲佛法呢?就是说你首先要严持戒律,对佛法有个真正的理解,这样的话,你父亲就会感受到佛法,这是主要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具体的做法,我的想法,因为他是个聋哑人,而且年龄大了,要想闻到佛法,可能在听力、视力上都有一定的障碍,视力恐怕没有问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给他讲,比如说看图识字,讲故事,也可以通过你的行为,来不断地给他做表演、做示范,这都可以。关键的问题就是,你在给你父亲讲的时候, 一定要心里清净。这样的话,慢慢的你父亲就会得到佛法。 更主要还有一条,通过不少人做过,很好的,就是给你父亲顶礼。你父亲虽然是聋哑人,但父母就是福田。不是你教你父亲在学佛法,而是你父亲成全你在学佛法,要这么认识。所以你对你父亲的恭敬,要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可以给父母顶礼。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可以不当他面顶礼,这样的话,你那个心平静了,你父亲自然他心里也会感受到。 过去有一个居士,她父亲有病,父女俩处得不好,矛盾很大。女儿怎么孝敬父亲,父亲也是骂人,就是不听,给吃的也骂,见面就骂。后来她根据僧人给她讲的,她就每天给她父亲顶礼,最后她父亲走的时候非常好。虽然是一天也没有念佛,但是走时有瑞相,甚至比有的修行人走得还好。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从真实意义来讲,她父亲实际上成就了她的忍辱,也成就了她修行佛法。所以说这两个人共同成就,最 所以说把我们的心态要端正,一定要认为这是父母在成全我们,不是拖累我们。有的人认为:父母有很多不足,和别人的父母比差得很多。比如别的父母有钱、有势、有地位。这自然是他的一种方便。但是应该知道往往贫困出孝子。有时在很多贫困的环境中,会生出很多的孝子。我们越是在自己父母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动力,在修行中更应该去恭敬父母,更应该尽我们的责任,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从这个福田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为什么是这样呢?一切法都从恭敬中得,所以说这个恭敬很重要。我们恭敬父母的意思是什么呢?不光是要恭敬父母,通过恭敬父母,逐渐地扩大到恭敬亲属,到老人,到年轻人,到小孩,甚至到一切众生,他们都是我们前生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最终达到离相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恭敬的真正目的,也是恭敬父母的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更真实的利益。 问题二、 下一个纸条,请师父慈悲开示: 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是看书还是靠平时多观察戒律清净的同修?还是以后自己悟?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础,也是我们成佛的基础,没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心非常好。“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实际上你只要有了“怎样才能去持好”的这种决心,这就是你最好的知识。 三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基础,也是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我们有一个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来换取三皈五戒的决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决了。关键就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决心,这是关键。因为一切唯心造,有和没有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的心非常坚定的话,这样相关的知识都会有,也就是说这种因缘都会逐渐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实;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这样的话,就给你相关知识和解释,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说这个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决心。比如说,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决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从三皈五戒;当我生命和这个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宁可牺牲生命,来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这种决心,也就是说你决心已定,整个宇宙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万事万物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看书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在这点上很重要。 当然啦,看书也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要指望看书,也不是要观察别人怎么做。而是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说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这碗饭和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别这碗饭和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没有嫌弃心,没有分别心,好和坏都是平等的。吃的时候要次第吃,什么叫次第吃?从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这样,饭也是这样。同一桌吃饭,别人吃什么不要管,不要考虑,就考虑我吃的这一块,眼睛不往外瞅。持戒应该从这里开始,从吃饭、睡觉、走路、说话……看它们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这个三皈五戒讲起来要很长时间,我简单跟大家讲一讲。比如说,我们去上街,当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嗓子里有痰了,这口痰是随便就吐呢?还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纸里,包好,送到一个装垃圾的地方?如果条件都不具备,既没有带纸,又没有找到合适地方,那这口痰怎么办?既然我们学佛了,是佛的弟子,国家也有一个卫生文明的要求,我们这口痰应该怎么办?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们的持戒精神应该是这样。 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比如说走在马路上,我们应该右侧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机动车道上走。虽然机动车道没有车,周围也没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为国家既然有规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红绿灯,不管有人没人,只要是红灯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来,遇到红灯我也要停下来。虽然是没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萨在看着你,有很多的众生在看着你,你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真实。 走在路上,我们要求的是不该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场,买菜的时候是否去讲价,这个问题我讲了几次了,但是还要讲。因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场讲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作为你是一种乐趣,但作为卖菜的人,就是一种胆战心惊的挑战。 当看到你来的时候,手不断地在菜里挑来挑去的时候,你想他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是一种恐惧、害怕。另外,你又不断地跟人讲价钱,他为了叫你买菜,就不断地撒谎。 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这个菜,从他要获的利,和他的运输费用等等条件来讲,应该一块钱就可以买走。但你非要给人八毛钱,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块二,留两毛钱的余地和你讨价还价。就是说这种撒谎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给人家造成的。所以说他撒谎必然有责任,但其中主要的责任还在于你。你不断地促成别人的撒谎。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坏了。 因为佛教徒是拔苦予乐的,对所有众生都能帮助他去拔苦,给予乐,这是我们的持戒精神,不要给对方造成痛苦。有时候我们甚至带着念珠,到人家的菜里不断地挑拣,这面嘴里讲着价钱,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坏的留给人家。我们平时都说学佛,佛绝对不会让我们干这种事情。 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不要挑,要把坏的留给自己,把好的留给别人。这样的菩萨行为,这样的学佛行为,我们何乐不为呢?如果就买一次菜,这么点小小的利益,我们都不肯放下,我们怎样为众生去舍血、舍肉、舍生命,去救护呢?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另外,买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给多给少,生怕吃亏。本来我们就应该找亏吃,学佛人千万千万不要占便宜。当你占了便宜的时候,你心里就吃了一个大亏,道德的亏。当我们不与他人计较,而且宁愿吃亏。别人欢乐的时候,表面上你在物质上亏了,但你内心反而是一种收获,是一种大的收获,超越你所得物质的千百万倍。那是真正的快乐,可能你这一生都会永远快乐下去,这样的快乐何乐不为呢?佛教徒只有能认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会享受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大利益。所以说三皈五戒就给我们带来了根本、永久的快乐。 特别是买菜以后,临走又拿人家几个。秤已经够了,又拿人家几个,这本身就犯盗戒。当你走的时候,人家在背后就骂:“你看看,这个人还信佛呢?临走还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连唾带骂,眼神都非常不对。所以说这个毛病千万千万要改过来。一定不要给人家卖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给也不要,就白给你,你也不要。为什么?来之不易。给我们怎么办?好,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再给钱,一定要平等对待。这样我们就真正地学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乐。只有给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快乐,只有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才会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关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去找,从每一言、每个动作、每句话去找,这才可以。 比如说,妄语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宁死不妄语的决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说卖服装,本来就不是进口的,他说是进口的。本来价钱和它的实际成本,就是差距很悬殊,他说很高的价钱,等别人来讨价还价,这样都犯妄语。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是实话实说。 即使你有些话不能告诉别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谎,不能为一点利益,就失掉了我们真正做人的品德,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品德。当然了,很多的女同志,还有一些话是不能跟人讲的,人家问你钱放哪?你不能跟人讲,但你可以打闲岔。比如说,他问你:“你钱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这个手指盖很漂亮。”他说:“你钱到底放在哪?”你说:“我这手指盖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这上说,就拉倒了。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语。 千万千万不能犯妄语。特别值得注意一点,就是说所谓的“方便妄语”可不可以打?为了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方便妄语吗?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做不到实语者、如语者,因为我们没有证到实相。佛手里虽然是空拳,但佛说我这个拳头里有糖,它就会生出糖来,因为佛是实语者。而我们不是,我们说手里有糖,其实它没糖。所以我们不能有任何妄语的行为,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 特别关键的时候,比如说亲人有病,得了重病,这个病如果告诉他,可能会打击很大。等亲人问我:“我这是什么样的病?”为了这个亲情就撒谎了,哦!没有问题,就感冒等等,或一点小病。这话可不可以讲?是不可以讲的。说我要是直接告诉他,是不是对他的一种伤害呢?从我们的理解,确实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打击,会有一点伤害。但是更主要的,由于你心里的真实,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药。如果你去妄语了,表面上是帮助他,实际上你就失去了这副药。这才是一个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个利益,将来我们还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这种方便妄语,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当你犯一句妄语的时候,你的前程上,就会出现了无数的障碍,阻挡你再进一步地修行佛法。 这个问题跟大家这么探讨,它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有时候,在生活中会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为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认识,和持戒的决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别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成就,所以说不可小视。 佛的戒律来不得半点虚伪,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来得半点虚伪,所以说不能妄语,要实话实说。当你实话实说的时候,佛菩萨都会帮你解决问题。当你撒谎的时候,佛菩萨就会离你而去。虽然你是方便妄语,佛菩萨也不会护佑你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佛所说的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实语者,不可以妄语。 平时,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也不可以妄语。比如说,出门经常问候的话,说:“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难受了,你不能说挺好。你说:“可以。”只能说可以,不能说我挺好。问你:“你是否吃早饭了?”你没吃,只能说没吃:“噢,今天还没吃。”你不能说:“噢,已经吃过了!”我才不想上你们家吃呢,我嫌你们家埋汰。这话绝对不能说。就记住不管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妄语,除非为了救人,佛菩萨允许开方便,在没有救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能够证果?就是因为他真实,宁可牺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证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果?就因为我们处处都给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证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不断地展开。看着五戒很简单,因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多条的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它们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个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萨戒,是不可能的。 这个持戒基础从哪开始?从五戒开始。只有五戒你受持严谨了,你才会持好其它戒。这个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坏了,你再往上盖,这个墙早晚要塌的,所以说必须打好基础。也就是说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条就要落实一条在行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后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从第一条戒律开始,那就从三皈五戒做起。只有从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资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佛中,有很多人学一学就偏了?就是把这个三皈五戒,没放在心上。他认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顿饭,那他这二十四小时都在守戒,不管是醒着或是睡觉,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两小时、三小时,他下了坐,这个定力就逐渐地消失了,满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时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说一条戒律,就是一个大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们很多学佛人已经听过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毒龙危害一方。后来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力驱它不走,就是五百罗汉用禅定力要把它撵走,这个毒龙也不动弹。后来来了一个尊者,也没有入定,而就是说了一句“贤善远去。”当他叫它远去的时候,这个毒龙马上就走了。 后来这五百罗汉就问他:“我们这么多人撵它不走。为什么你一句话,叫它走,它就走呢?”这个尊者说:“因为我把小戒当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条戒律都当重戒去持。所以我们知道,由于他严持戒律的精神,所产生的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是一个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看五百罗汉都驱它不走的毒龙,被他一句话就驱走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大定力是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戒律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说,我们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这种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须把每条戒律,都要落实在行为中,如果跟佛菩萨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骗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实在行为中,不断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么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对自己持戒的精神,都会产生了“是否是对啊?是否是过分的执著?”得有这种精神才可以。因为持戒的精神,必须超越自己的思惟。 我们的思惟是什么?是知见。我们知见不破,佛法就不会进入。首先我们应该破的是自己的知见,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思惟。你想了脱生死,必须要超越自己的知见,知见就是众生。佛在《楞严经》上讲:“知觉乃众生。”就是说你所谓的知、你所谓的感觉,那就是众生。必须超越它,你才能了脱生死。你不超越它,“适当就可以了,方便就可以了,慢慢修吧!”你有这种想法,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糊弄它,因果也会糊弄你。 你想不昧因果,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难,包括利益,包括嘲笑,甚至来自于亲属的嘲笑,甚至儿女的嘲笑、父母的嘲笑、丈夫的嘲笑、妻子的嘲笑。说你这人精神病,不正常了,快疯了!谁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领导说、甚至路人骂,都不要在乎。你有这种精神才能持好三皈五戒。 我只能是跟大家实话实说,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和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几个“傻子”,多出几个“愚人”。我就这么愚,我就这么傻,你说我执著也好,我就这么执著。“持戒不是执著,不持戒才是执著。”这个是否执著,不是用我们的凡夫的知见来判断的,是用佛法,用戒律来判断的,这才为正确。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三、 第二个问题:戒体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三皈依也有戒体吗? 戒体,它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它就是清净,就是我们如来藏性。 “什么样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果你没有刚才我讲的严持五戒的基础,我想你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挂名而已。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受戒时候怎么没感觉到我得戒体呢?”就是你在持戒的精神上、基础上不具足。 这个戒体也得互相感应,一个要有好的授戒师父,必须是严持戒律的师父;第二个,必须你能够接受,这个严持戒律的师父所传授给你的一切。你具备这个条件,你才能得戒体。 就像一个杯,你必须把杯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能装进干净的水。你这杯里有脏水,你想再装干净水,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如果有一方面条件不具足就不会得到戒体。老想开方便,说,明天我去受戒吧!这个师父挺好,我会得戒体。我得了戒体,我不用怎么修就可以往生西方了,我就如何如何……你有这种想法它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一切仪式都做了,但是你那个心是一个欺骗的心,不是一个真心,所以得不到戒体。 所以这个很重要。有很多人已经修行了很长的路程,但是由于在三皈五戒上没有引起注意,而且走了弯路,甚至回头都晚了,浪费了很长时间,这就是很大的遗憾。所以说要想得戒体,必须从严持三皈五戒做起。 “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如果你得到戒体,它怎么会失去呢?因为得戒体,必须有长远心,不退心,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戒体。得到戒体,他怎么还会失去呢?他就不会失去了。也不会得了戒体以后,再去犯错误,再犯戒。他只能是越走越坚强,越走越更上一步。得戒体的人,他就有了不退心。所以说要想不失掉戒体,就得严持戒律。不管受戒前,受戒后,都得严持戒律。受戒前严持,受戒以后更不含糊,这才行。要进一步去持戒,这样的话就不会失掉戒体。 “三皈依也有戒体吗?”一切戒体都从三皈依成就。不管哪个戒,它的戒体都必须从三皈依成就的。比如受五戒,当师父念到三皈依的时候,戒体就在这里成就。受沙弥十戒的时候,也在念到三皈依时成就。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轻视三皈依,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三皈依。比如说这一杯水,如果我早晨没有供佛,我就拿来喝、做饭,甚至洗手、洗脸、刷牙。严格来讲,你就没有进行三皈依。包括一杯水都要供佛,这就是三皈依。为什么要供佛?就是要进行三皈依。比如说,我们都说信佛了,我们要供佛,供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三皈依。 我们有时候给佛供点蔬菜,供点水果,为什么?就是进行三皈依。因为我们成为众生,我们有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万事万物,这都是我们的依报。这些依报都是由于我们的妄想,不断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三皈依,它才能够回到真实的如来藏性中,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可以离开三皈依,如果一个人能够认真地按三皈依去做,他就会达到了水火不侵的地步,水不能害你,火不能烧你,一切灾难对你来讲,它都不能害你。 为什么我们会有很多的伤害?就是我们三皈依没做好。有的人吃饭噎着了,或是吃出了一种什么病来,或是大水淹着了,或是如何如何,那都是因为没有进行三皈依的结果。世上的万物都是空相,地水火风,都是空相,为什么受到地水火风的侵害?就是我们没有进行三皈依。你轻视了它,它就伤害你,如果你去尊重它,它就不会伤害你。 当然我们要区别于外道那种拜火、拜水,不是这个。因为一切的地水火风,就是我们的本体,都是从如来藏性中所产生的一种幻觉,它没离开如来藏性,所以必须进行三皈依。如果不进行三皈依的话,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三皈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那我们怎么样叫三皈呢?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离开了佛法僧就不能称为三皈依。如果说佛法僧,我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行不行?那三皈依也不成立。说:“这些和尚啊,我没看好,我就看好了佛法,就看好了佛。我就皈依佛和法,我也不上寺院,也不去礼拜僧,我看他们就来气!”这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僧”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僧人,包括凡夫僧、圣贤僧,不能因为几个人的不如法,我们对僧就失去了信心。佛法僧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的位置也不可以颠倒。现在有一种说法:“你们不可以到寺院去,到寺院反而不能成就,在家能成就。”你这样就破坏了佛法僧三宝。你首先就破坏僧,轻视僧,实际上就是轻视法,对佛所讲的法你不信。法你也不信,对佛你也是不信的。因为三宝的成立,是由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度了五比丘,才有真正的僧人出现,你这不是也在轻视佛吗?所以你把佛法僧全都破坏了,你怎么能成就呢?这种敌对的心理,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对于佛法僧,不管外面做得如何,我们一定要对僧人有恭敬心,千万不要那样。 因为我们在家修行,家只是火宅。佛说法,讲了一定要远离火宅。佛设了各种的方便,讲了鹿、羊、牛三种车,来让我们远离这个火宅,三宝地就是远离火宅最好的清净地,你反而不去,要在火宅里去修。你所谓的修只是贪恋火宅的借口。 有几个能做到把火宅看成道场的?现在还找不出哪一个人来的,除了维摩诘居士能做到,恐怕还没有几个能做到。你能看到你的房子,说不是你们家的房子吗?你能看到你的板凳,说那不是你们家的板凳吗?你能看到你的妻子,你说那不是我们家的人,你能说那孩子我不认识,只要你有一念,说这房子是我的、这板凳是我的、这丈夫是我的、这妻子是我的、这孩子是我的。你想一下,这“我”字一下就起来了。你怎么修啊?还没等修呢,那“我”已经充满你整个的思惟里去了,做任何事情你都有“我”在那起着主导的作用。你怎么修?所以说你再不到寺院去清净一下,怎么能得到三皈依的戒体呢? 当然了,我只是据理分析,倒不是说要你们都得出家。当然我希望你们都能出家,但你们也不可能都听我的。我只是说实话,主要是看你们怎么来克服这个问题。对佛在世时的维摩诘居士,问他:“你有妻子吗?”他说:“妻子是方便,儿女是众生。”人家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比作维摩诘:“我在家修如何成就。”你的想法挺好,想成为一个菩萨,但是你得具备他那种能力和认识。你首先得把你的房子看成不是你的,儿女看成众生,这才行。你没有这点认识的话,妄称维摩诘,我想还差得很远。所以说我们在家修行,一定要知道这个三皈依的重要。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 那么不可分割也行,我把它们的次序颠倒可不可以?我把僧放在佛的前面?那不可以。那我把法放在佛的前面,行不行?也是不允许的。虽然包括佛也好,僧也好都是因法而成,但是没有佛,这个法也讲不出来。所以说佛必须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僧放在第三位,这个次序不可颠倒,颠倒就结罪。你看颠倒都结罪,何况你给少了一个呢?我今天关于三皈五戒的戒体问题就给讲到这里,这里要详细讲起来很长。 问题四、 第三个问题:十二头陀有提到节量食。弟子请师父开示,有种说法:不要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吃饱、吃好,只要不贪求即可。但是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做事没法集中精力,还容易发脾气。如果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时就会起烦恼,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 这个十二头陀支,也有讲十三头陀支的。其中节量食支就是为了去掉我们的贪心。因为我们众生往往有一个特点, ,就是要吃饱、吃好。这个要注意什么呢?过分的吃饱、吃好。有时候光说到吃饱、吃好,实际上他已经吃好和吃饱,但是一看这个菜、这个饭挺好吃,“我再吃点吧!”他已经过量吃了。所以佛提出了节量食。节量食,就是对食物不要产生贪恋。我们节量食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身体,能够维持生命即可。 当然了,光提到节量食还不够,头陀里的节量食是对什么讲的呢?首先对头陀行里的日中一食讲的。头陀支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还要节量食,日中一食还得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对日中一食说的,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所受的吃饭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是根本戒。 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日中一食,还不许过午,并不是说吃两顿饭叫过午不食。两顿饭那是有病才允许开的,没有病是不允许开的。而且只能开粥,粥还不允许用正食,这里说头很多,不详细说了。但是我刚才讲了,头陀里讲的节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讲的。日中一食也不允许你过分吃饱,那下午更不允许吃了。 佛法里有,早晨吃是升天道,你就种天道的因,你成佛就困难了;中午吃,指的中午一顿饭,这样的话是成佛的因,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说无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不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末法时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无量劫以来,佛都是日中一食,也可以说三世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什么叫三世如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日中一食,这是根本戒,不会改变的。 虽然是日中一食,也要节量食,要想到很多众生还没有吃到。所以说当我们在吃饭要达到量的时候,还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饱,也可以九分饱,总得留一点,不要过分满足自己的食欲,抵制食物对你产生的吸引力。我们不讲三皈依嘛?这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虽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对食物有所贪恋的话,他也会堕落的,这不可取的。 对这个大家的感觉恐怕不太深。什么样能感觉出来呢?我有一次感觉,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当乞到食物的时候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什么惭愧心呢?就是我觉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顿饭我也生惭愧心。我觉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况两顿饭、三顿饭,那我连想都不敢想。就一顿饭,就要饭吃,乞食吃,我都生惭愧心。 佛制定的这个节量食,是让我们生起惭愧心,不要贪恋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转,所以说这是无价之宝。这种法是对什么讲的呢?对日中一食讲的,并不是对那个两顿饭、三顿饭讲的。为什么不对它讲呢?因为它没有日中一食的基础,还没法去做到节量食这一块,还没到这块。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饭实际上对身体并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这也是对的。有的过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饱就行,只要不贪就可以。另外,吃饭时要留一口食物。就是咱们过斋的时候,我每次吃饭都要留一块,要舍给众生。并不是我去讨好众生,而是断掉我过分的贪欲、吝啬。因为我留一口,就是时刻的要警惕自己,随时要把这顿饭舍去。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就这一顿饭,怎么办?应该舍给他。要提醒自己。 另外,天天要想到,还有很多众生要吃饭。要生惭愧心,所以说这个做法很好。留一口的时候,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东西算。“我也留一口,吃饱了我再拿一块。”那就要犯盗了。这一口必须是从你口里省出来的,不允许从别的地方拿,所以这叫节量食。 吃饱,这个“饱”啊,指的是八九分饱,也可以说六分饱、五分饱,或是不饱。吃好这个没法说的,什么叫好?那皇帝啊,吃得再好他也不说好。当我们挨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大家可能看到咱们寺院做的那个《解脱之路》光碟了。其中有一段,就是你看乞食时,他认为饭馊了,他不给,后来我们硬给它要下来了,说:“馊的也不要紧!”这个食物我们吃的时候没有感觉到酸。那个人撒谎吗?也不是撒谎,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 你们大连的一个居士,他那回跟着了。我们打走这个食物以后,他用手拿几个饭粒,放嘴里嚼了嚼,说:“没酸,师父!”他吃也不酸。所以说这个酸不酸还是根据我们那个心,有没有贪心来决定的。 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馒头,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这个馒头没有比它再香的。等我们吃饱的时候,没有比这个馒头再烦人的。特别是已经把胃吃坏了,甚至造成了一种堵塞,看到馒头简直烦得就像仇人似的,有这种想法。所以说馒头本来是空相,主要根据我们的心,来决定外面食物的好和坏。 所以说乞食生活就能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能使我们舍去贪心。不要要求吃好,那我们要求吃坏?那也不对。而是不管它好坏,来什么是什么,无所求。好了我也不分别,坏了我也不分别,这是我们所要做的中道义。并不是说我就为了吃坏,我就不要好的,见好的我就扔,不是那个意思。 好的和坏的没有区别,因为什么呢?佛法只是一味,就是清净。它就是一味,没有第二个味。所以说我们在乞食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个感觉,就感觉清凉。所谓的“吃饱”,这个对我们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饱。为什么不要求吃饱呢?你要求吃饱你就有所求,有所贪心,如果吃不饱你会起烦恼。因为我们既然出家修道,就要做好忍饥、挨饿、挨冻的准备,如果你要做不到,是不允许出家的。包括他们出家的时候,我都要问:“忍饥、忍饿,没有道场住,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出家?能不能跟着师父走?”如果不行,不允许你出家。是佛的戒律,不允许出家的。所以说忍饥、忍饿这个是非常好。你越能去忍受——实际上我还真没挨过饿。 在乞食的时候,特别是九五年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吃得不是那么饱,但是从来没少过饭。我都觉得奇怪了,我成天做好准备,今天乞不到食物,被撵走啦,吃不上。但没有那时候,所以我都觉得奇怪。这为什么呢?你越是这样无所求,越是容易得;你越是有所求,越是不得。 你不信,你回去试验。你说:“今天啊,我这菜炒得特别好!”保证这个菜你就吃不点儿,不归你,别人都给你要走了。你刚一吃,来人啦,“得了,给你吃吧,你看这菜炒得可好了!”最后一合计,辛辛苦苦想得到一个很满足的需要,最后反而没吃着;或是你想着做得很好,反而没做好。所以说不求是求,你越有所求实际上就是失。这个事应该知道,佛法是无为法,所以说不要贪求。 “吃饱了每天下午就会昏沉?”不是每天吃完了都会昏沉的。从医学上讲,吃饱了,你吃了食物了,脑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里,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肠进行消化,它会造成脑部缺血而昏沉。这是医学上讲的,也是对现代人讲的。过去的人可没有那事儿,吃饱他也不会昏沉。为什么呢?他哪有时间去休息,他得去干活,所以他就不昏沉了。是我们吃饱了还要坐一会,你说他能不昏沉吗,是吧? 所以吃饱了会昏沉啊,这是对那个闲着没事儿的人说的,对有事的人,他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要不信你就试验,你吃饱了,只要你出去干活,收拾院子啊,打扫卫生啊,甚至忙活着上工厂开工资去,你看看他一点昏沉也没有。所以这个昏沉不昏沉,都是现在的富裕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如果克制不睡的话,接下来的时间就会恍恍惚惚”,这个恍恍惚惚啊,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过,而是你养成的一种习惯,中午非睡一觉,下午就有精神了。是养成的一种习惯。更主要的是什么原因呢?恍恍惚惚,是因为晚上你睡觉太多了,尽做梦了,做梦这个睡眠质量就不好。从睡觉就开始做梦,睡八个小时,睡十几个小时,还睡。睡得起来,表面很精神,过一会又进入梦乡去了。虽然眼睛睁挺大,但是还在梦中呢,所以做什么事情他都恍恍惚惚。 为什么我们寺院要求睡四个小时觉?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休息质量又非常好。因为四个小时睡眠的时间它没有梦,这段时间没有梦。你超过四个小时,你哪怕四个小时十分钟它都会做梦的。你说我晚起来一会,那马上就是个梦。四个小时睡一觉醒了,它就没有梦。 我们世间人就是醒来以后,再翻过去睡。这样便宜干嘛不占呢?他就非要占便宜,占来占去这梦就来了,不断地做梦。等到第二天睡觉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是梦,所以睡眠反而不好,没有质量。佛制规定,僧人的睡觉时间为四个小时。所以我们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个小时,不是说我们是为了苦修,而是捡个大便宜。所以发现这个睡眠原来是这么回事。过去那个老修行人,都是睡一觉就醒,有的半夜时就醒。醒了以后就打坐、诵咒,这才行。 你想一想,一天你要睡四个小时,和一天睡八个小时来讲,你省了四个小时。如果你再吃一顿饭,一顿饭连做再吃,就得两小时,和三顿饭相比,又省了四个小时,一天光睡觉、吃饭就省了八个小时。省了八个小时的时间,你想你的生命会延长多长时间?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费,二十四小时之中就浪费了八个小时,实际上你活一百岁,也就顶多能算活六十岁吧!有的人活六十岁,实际上就活了一百岁,因为他的生命不断延长,所以说不要浪费。所以这个恍恍惚惚啊,就是睡眠过多,和吃饭没有什么关系。 “做事没法集中精力”,是你产生了恐惧。那你说我们一顿饭都不能集中精力啊,我看那精神头比谁都集中,主要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 原先闭关的时候,有一次亲藏师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指那个地下,地下有虫子,叫他捡起来。他告诉说,师父,这是石头,这不是虫子。就是我精神过于集中了。所以说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块?集中和不集中在于你的心。 这个发脾气啊,就是你吃饭多了才发脾气。为什么吃饭多发脾气?因为你过多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呢?产生能量。因为你一天如果吃三顿饭,三顿饭的能量它没地方消耗,特别咱们现在体力劳动特别少,没地方消耗,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处发泄的这种能量,所以很容易生气、打仗,甚至动手。你看饥饿的人很少打仗。我们就观察一下要饭的人,你看他很少去打仗,有时候光动嘴他不动手。你看他要饭吃,吃还来不及呢,哪有力气去打仗啊!就吃饱了的人才去动拳头、动手,是吧?他不怕浪费,因为他没地方发泄。所以说这个发脾气,是我们修行的问题,也和食物过多有关系。 “吃七八分饱,干活就没力气?”这个还是心理的作用。心里有了分别心,他就会没力气,如果没有分别心,这个力气还是有的。有个别时候能产生一点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食物所带来的,还是由我们这个分别心所影响的。“我今天吃了八分饱,我肯定没劲,这个柱子我肯定扛不起来。”他到那真扛不起来。你看一看,他心里先有一个防备在那块搁着呢。“我肯定扛不起来”,所以他必然是先产生了这种想法,然后才扛不起来。 你不信,比如他没吃饱,说哪块有一捆钱,这捆钱二百斤,他保证能扛起来,是吧?他一点都没想扛不动的问题。“这个东西说什么我得扛走,不能让别人抢去!”他也能扛动,那个力气哪来的呢,是不是?所以说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由于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 我们干活,不在于你有力气没力气,就在于你的心是否分别。我们都看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看愚公要移山,他有多大力量,是不是?他要把一座山移走,而他说:“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他有那种决心,最后那座大山被移走了。所以说外面的物质只是一个空相,就看你决心大小的问题。 过去有这么个故事:有个法师(鸠摩罗什)很小的时候,进一个寺院里,他发现了一个法器,还是一个什么记不清楚,可能有二百多斤,他一个小孩一下就给举起来了。但他举起来以后,说:“我这么小,没有力气,怎么可以举这么大东西?”马上放下了。动了这个念以后,就再举不起来了。最后他从这个就悟到佛法了,噢,原来这个力气多和少,是分别心在起主导的作用。 我们世间人很难去考虑到分别心所起的作用,就像人这个生理一样。有人说:“我这腿盘不上,盘一会就得拿下来,疼!受不了,谁说也不好使,我怎么锻炼也不好使。”有人给出主意了,说:“警察拿个枪,在后面对着你脑袋说,不许动!”你看坐多少时间也没事。还是他这个心理在起作用,你看他一点事儿也没有了。所以说,完全是心理的作用。我举这么个例子。 所以干活有力气没力气,还在于自己的决心。就是没力气我也要干,你看你的力气就会生出来。别等到没力气的时候,“你看没力气了!”自己就退道了,刚有点表现他就退道了,这就完了。所以说有很多的事情,这个心理会影响生理活动,生理也会影响心理,我们应该知道一切唯心所造。 这个“怕别人说我为常住做事不发心,不尽心尽力?”这个问题就在于自己怎么看,至于我力气大小无所谓,我只要尽心尽力,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 什么叫尽心尽力?就是说把你所有的力气,都要使出来。但是我们所说尽心尽力只是名词,只是嘴上说尽心尽力。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遇点困难他就退缩了,刚有点疲劳的时候,他就不行了。他就说他尽心尽力了,实际上他没有尽心尽力。 比如说:一个木头,你扛不动可以拖着走,你站着拖不动,你可以爬着拖。你没有力气可以爬着拖,你为什么不做呢?说明你没有尽心尽力。你像愚公那种精神,你要真能爬着也要把它拖走,有这种决心,世上的事情就会产生变化,力气就会生起来,力气也是空相。当一个人不打妄想的时候,他力气就大了。如果打的妄想越多,他的力气就越少。所以说这个力气大小,是根据我们是否分别决定的。 为常住发心不发心,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尽心尽力的问题。我们尽心尽力了,还怕什么别人说发心不发心呢?我们做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说,我只要做到尽心尽力就行。这个问题,大家慢慢会体会的。 问题五、 第四个问题:佛制每天晚上十点到两点休息。睡四个小时的话,下午就多半会昏沉,如果小睡片刻,算起来一天超过四个小时睡眠了,这样的话再坚持晚间四小时睡眠还有意义吗?要是随顺大众三点以后起来,下午就有精神,不是还能多干活吗?该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我刚才也讲了,四个小时它正好是睡一觉的时间,就醒了。睡四个小时起来经行就完全可以。当然了,刚开始睡眠四个小时的时候,可能心里有障碍就困,有时候中午吃完饭稍眯一点儿,稍打个盹,这样下午可能精神一点儿,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放松,也是暂时的一个现象。如果你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获得了大利益。 第一个,不被睡魔所骗。睡魔本身也是五盖之一。什么叫五盖?财色名食睡,睡也是地狱种子。就像这个杯有五个眼,财色名食睡,如果我堵住四个眼,剩一个眼不堵,这个水还能不能漏下去?还照样会漏的。所以要堵眼你就得全部得堵上,这水才能装满。你不能说我堵住四个,那个我就不堵了。所以说这些问题只是修行的需要,不能根据我们现在生理产生的一点反应,而来要求改变佛的这种制度。 佛的制度既然已经成为事实,第一个我们要听佛的话,要随佛学嘛。佛怎么说我们怎么做,无条件地接受。佛是大智慧者,连佛都不相信,那还行了,是不是?我们绝对得相信佛法,佛说的必然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我现在做不到?是我现在还有贪睡的心,还有很多的习气未克服,我应该克服。只是克服,克服也要有一个过程。当然了,他在克服中会觉得睡眠少,那是自己觉得,有心理障碍。你看有很多人打麻将,一打一宿,第二天他还不困。他这个心理就不一样。你说他为什么就不困了?有的一连打好几宿,是不是?赌博,生怕钱没了,所以他就不困了。 你要修行佛法,如果你想了脱生死,这个生死就在眼前,火烧眉毛一样,你还能说只睡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已经就不少了,佛才睡一个小时。就是我们没有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上,还是在考虑身体的问题。 “随顺大众”这句话,我赞成随顺大众。但什么是大众?是你那几个人,还是那几百个人,还是几千个人算大众?还是末法时期,不遵守佛的戒律算大众呢,还是佛在世那叫大众呢,是不是?什么是大众?佛法就是大众,佛的僧团就是大众,正法就是大众。所以说不要理解错了,不是人多就是大众,而是真理才是大众,这样才随顺。我们随顺这个,但不随顺错误的东西。 所以说睡五个小时这不可取。佛已经开了四个小时,这已经给了很大的方便。佛是大智慧者,看到众生的苦恼,和众生的贪恋,但还要修道,佛开到四个小时已经恰到好处,再睡就多了,所以不能再睡。 当然了,有病的情况除外。有的病了,必须多休息一会,这是可以的。比如说,年龄特别大、脑萎缩、或是血压过高等等,有时候需要适当的多休息一会,这是又一回事。但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开方便的,所以说要堵漏洞,你就得真实的堵,哪个也不能少。 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随顺大众三点起来以后,下午就有精神了,还能多干活,该如何是好”。我们修行是为了干活吗?你为了干活,你就不为了成道吗?成道重要,还是干活重要?首先得看干活和成道哪个重要,你放在前面,是吧?我们不能因为世间的利益,而放弃了根本的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就宁可不干活,也不能说我三点钟起来。确实是困得不行了,我这确实是受不了,但宁可活不干了。活可以不干,但是佛的戒律不能破,你得坚持,这才对。你轻重不分,那还行?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要因为别的一个世俗的利益,或是一个旁岔儿,而失去了根本的利益,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你想克服地狱的因,这不是一件小事啊!所以说我们不要产生任何往地狱去的这种趋向,一定要克服。 问题六、 第五个问题:刚背会“楞严咒”的时候,特别爱诵,走道、干活常常默诵,感到特别摄心、清净,也很殊胜。时间久了,发现自己不爱诵了,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妄想纷飞,念得再快也不提神,照样昏沉,弟子很惭愧,该如何是好? 刚诵 “楞严咒”的时候,因为它比较陌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全在“楞严咒”这块。另外他又想成道,道心特别强,又知道了诵 “楞严咒”的利益。这时候由于他对自己要求得比较严,希望心也比较大,所以说也爱诵,常常诵,所以他比较摄心。为什么觉得摄心?因为他刚开始是杂乱的心,突然收住的时候,所以这个反差特别大。 比如说:一个人跑累了,突然给一个板凳坐的时候,他觉得:哎呀,太舒服了!等到坐久了,起来,你叫他再坐下,他觉得怎么坐也不舒服,因为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刚开始的感受,是因为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感受。 “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妄想纷飞”,这个问题是这样,他对自己诵咒刚开始为什么诵得那么好,那么摄心,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诵的时间越长,实际上诵咒的程度越深入。我们没发觉,老觉得还在原地方诵呢,嘴诵而心不诵。他自个觉得是在懈怠了,因为他没有发现自己在不断地深入。 就像老鼠掏洞似的,你掏一寸它也是那个洞,你掏一尺它也是那个洞。老鼠掏洞的时候它只看前面那一块,它没看后面。等到扭过头回去看后面的时候:噢!后面已经掏那么一大块,对深入这块方面他没看到,光看到眼前这点。 就像插秧,不断地插,左一棵往前插,右一棵往前插,他插了半天觉得没插多少,前面还是那么一大块地方。最后回头一看:“哎呀!这田快插满了!”这心里算是舒了口气,“我这没少干。”这种感觉和这有点相似。所以说应该自己调整,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就可以了。 “大众一起诵的时候总诵错”,什么原因爱错?偷懒了。就是说一边想诵咒,一边还想睡觉,所以他就一边迷糊一边诵。什么叫大众诵咒?大众诵咒并不是你和大众一起诵。是大众在一起的时候,他诵他的,你诵你的,这叫大众诵咒。 为什么呢?大家诵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听你自己诵,并不是让你听大家诵。他在听大家诵的时候,完了,大家诵到哪我诵到哪。他随着大家去走,反而这个心就散了。如果大家诵的时候,你诵你的,我不听你的,我在听我自己诵,这样的话,这个心它反而得到更大的一个定力,这样效果就非常好,在任何情况他都不会被左右,不会散乱,这就好了。觉得“妄想纷飞,念得再快也不提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应该这样做就可以了,就解决问题了。 问题七、 第六个问题:弟子发心出家了,但是听师父讲的有关修行的开示后,在了解了僧团的修持之后,弟子发现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差得太远了。有人说:“那你就还没有发心出家。”僧人行住坐卧都在为众生表法,自己既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发心出家,对这个僧团也不负责任。应该生起不退道心,再发心出家吗? 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被眼前的困难给吓住了,也就是说被眼前所看到的现象,给欺骗了。他不相信自己。应该看到,别人能做到我就能做到。不是做不到,是完全能做到,就看你有没有决心。既然发心出家了,当然了,我们心里对僧团的修持,感觉到有很多难处。实际上难处在哪?是你没往前走,你往前走它就没事了。 就像看到一条河,觉得那河很深,“我说什么也过不去!”走到半道他就回去了。实际上,他并没有到河岸边来试验,“我要趟水,到底是能过去,还是过不去”。他就回头了,是自己在精神上被吓倒了。所以这就不行。 你应该有个什么精神呢?就是不撞南墙绝不回头。“就撞南墙我也不回头,我一头就撞死那块就完事了!”你若有这种决心,没有过不去的。有句话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是不是?过去还有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你看着山好像没路了,但到山跟前保证能找出路来。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做和不做。 也不在于你平时怎样。你说“我过去在家里都是条件优越,娇生惯养,很多事情没做到”,都不存在的。你的这个决心,就是无价之宝,你有决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你比如说,燃指,你说疼不疼?搁火烧一下肯定疼。你看咱的僧团和咱的下院,那么多燃指的,他们觉得也不疼,就是疼也是一阵就疼过去了。他们有那个决心,他们敢于做的时候,这个疼痛它就会降低。要平时我们别说碰一下,火柴燎一下就觉得受不了了,烧个水泡就得歇几天。你看看一个指头燃掉了,他都能克服,所以说关键是在于你的决心。你决心大了,外面的一切事物就会相对的退下了。所以佛讲,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相,都是假的,只是根据你自己的决心大小,来决定事物的难和易。 所以说既然发心出家,你就应该说“僧团这些修持我一定做到,我甚至比这还要做得好,还要努力。我生生世世不生退道心。我身体不行,或有什么毛病我会克服。真有一天,我就躺那块,我爬着也要走下去”。你得有这种决心,说:“我爬不了,我滚着走。”你有这种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原先我闭关时想过那么一个事。因为从五台山走回来这个脚受伤了,又非常凉,那时候就给自己判断可能是脉管炎。也想过一旦是脉管炎怎么办?就得截肢啊。要截一条腿,我说这个有拐杖;如果要截俩腿呢?可以坐那个独轮车,或用两个拐杖,也可以走,还可以乞食;如果要是没有胳膊了怎么办?你还能去乞食吗?后来我一想,还可以滚着走呢!就做这样想。做这样想之后,现在脚也没锯掉,手也在,反而比以前还好了。 所以有句话:“置于死地而后生。”你不要害怕,就看你敢不敢去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问题,一切事物都看我们决心的大小,你决心大了,困难就往后退;你决心小了,困难就往前拱。你面对的就是一个纸老虎,把它当作真老虎你就被吓破胆了。你不就是个老虎吗?你不就是想吃我吗?我就喂你得了!你就把脑袋伸到老虎嘴里,老虎它就不吃了。我这么说,但你可别试验。你要真试验,真吃了,那我就妄语了。 但是我讲的就是,你真心去布施的时候,必然有一个好结果。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就因为看到老虎饿了,小虎崽要饿死了,他就以身去喂虎,以身饲虎。他的师父和同修都劝他,说,你不用去喂虎,你好好修行,将来你修成了,度他不一样嘛!你说多有道理。释迦牟尼佛不这么想,等我修成了,它早就饿死了。我现在不舍身,什么时候舍身?都说慈悲、慈悲,我不能等到将来去慈悲,慈悲只有眼前,没有将来。于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把自己身体扔给虎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成佛了。他的师父可能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比他晚成佛。 他为什么成佛那么快?他就是当下那个心,没有第二个想法,什么快和不快,成道不成道,我先不管他。老虎现在就有困难,我现在就是为了老虎去做事情,为了众生的利益去做,成不成佛我先不放在眼前。我先看看怎么解决老虎饥饿的问题。他这一念心,成佛就快。等我们要打好几个念:“这一旦死了,这道修不成了?那些亲属会怎么说我?朋友怎么看我?”三想两想就退道了。 所以说我们不成就,就是因为没有这一念心的关系。生死在哪啊?生死不是你整个的生命在生死之中,就在于你念念之间。你一念正确,就了一个生死;念念生死,你念念了,它必然能了脱生死。所以说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不要被困难吓住。 问题八、 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弟子有以下几个问题,请和尚开示: 一,说诵“楞严咒”可以去掉妄想烦恼。那为什么我诵,就不断地增加烦恼妄想呢?要说和快慢有关的话,那我诵得越快妄想越多是怎么回事?对此很苦恼。 诵“楞严咒”会不会生起妄想呢?它不会生起妄想。就像太阳一样,它能不能给人带来黑暗呢?它不会带来黑暗。那黑暗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没有太阳才有黑暗。“楞严咒”就像太阳,它不会带来妄想。 那妄想是怎么来的呢?原先你没诵“楞严咒”的时候,你整个就是个大妄想。他说,我没感觉到。那是因为你以妄想不会感觉到妄想。妄想它怎么能知道自个是妄想呢?它没有对比,所以它不知道自己是妄想。当诵“楞严咒”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有妄想。就像照镜子一样,脸上埋汰了,拿镜子一照的时候,有没有那样人,说这镜子埋汰了,自己脸上才埋汰,他把镜子砸了?没有那种愚蠢的人。照镜子,人都知道,看镜子埋汰了,知道自己脸上埋汰了,他不去擦镜子而是擦自己的脸。这就正确了。 诵“楞严咒”也是这样。通过诵咒我们的心一部分清净了,一部分还是原先的妄想;通过诵咒发现了妄想,就像一面镜子,发现自己有了妄想;当你不诵咒的时候,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妄想,整个都是妄想;诵咒的时候是把我们从妄想中逐渐地分离出来,妄想已经少了一大部分,说明我们已经在逐渐地脱离妄想。所以你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反而埋怨“楞严咒”,我们就颠倒行事,就会失去机会。 有的甚至不诵了,说:“我不诵,你看可清净了。我上外面溜达溜达,散散步,甚至跳跳舞、打打麻将,心里可愉快了,一点儿妄想都没有,可舒服了!”就这个“可舒服,一点儿妄想都没有”正是你最大的妄想。我们人养成了一种惯性,以什么为生活呢?以贪图享受为快乐。他不知道这种快乐是站不住的,像水泡,今天刚有了点快乐,明天就是个大烦恼,就起来了。 你不信可以试验。你今天早上起来特别高兴:“哎呀,今天太好了!今天睡眠也足,吃的饭也非常好。今天我太愉快了!”保证你出去上班,不是和同事吵一架,就是叫领导批评一顿。因为乐极生悲啊,福祸相依。你追求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实际上最后就生起更大的烦恼。如果你不追求它,你认真地去诵咒,你心平静了,这个烦恼反而就无孔可入。所以说诵“楞严咒”不会增加烦恼。说“楞严咒”会增加烦恼,那就是错误的知见,就像说太阳会增加黑暗一样,这个知见要改。 和诵咒快慢没有关系,只要是不打妄想就行。打妄想也不要怕,因为我们原先本来整个就是妄想,它打妄想是正常的,它打就打去呗!我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就不去控制它。我诵“楞严咒”,诵一句就清净一句,我能诵一句就得一句,我诵半句得半句,要不诵一句都不得。以这个心去诵,它就没有问题了。这个一定要正确地看待,要不自己就把自己骗了。 有很多修行人,修一修不修了,“哎呀,我不学佛啊,还没那么多事,这一学佛啊,那么多事。”学佛会带来不好的事情吗?你不学佛的时候,你所做那些错事,你都认为是对的。学佛以后有了标准,才发现原先做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不对,发现整个都不对。于是他起烦恼了。他不恨自己,他恨这个学佛,不学佛还不知道。那你干脆糊涂到底就完事了。 就像一个病人似的,说:“我不到医院检查这还啥事没有呢!我该吃该喝啥事没有,一检查我这身体还有病了。”这检查到底对是不对?你检查出来才能采取方法对症治疗呢!你不检查,疾病不断地蔓延,最后夺取你生命的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谁也不会愚蠢到那种程度。所以说我们诵咒也是一样。 诵咒就像看病似的,我们发现了问题,再去掉问题。还有一个比喻:就像人得了肿瘤,这个肿瘤如果拿下去,他就没有肿瘤了,生命会延长;如果这个肿瘤不拿下去,他就没有痛苦,为什么没有痛苦?不用开刀啊,皮肤也不用破坏,肿瘤还继续搁那搁着,但是你的生命很快就没了,一旦恶化的时候你就不行了。我想世上不会有那种人,因为怕开刀的那点疼痛,而不肯把那个肿瘤拿下去。宁可疼,他也应该把它拿下去。 我们诵咒也是一样。虽然诵咒在不断地生起了一些烦恼,但是不是咒带来的烦恼,而是在去掉烦恼的过程中,我们才逐渐清净了。你要不诵咒永远也不会清净。只有不断地诵,挖掘出的烦恼不断地增加,越增加实际上你越应该感到高兴。 为什么高兴呢?就像打井似的,你要打井的时候往外挖土,挖一土篮土,你会高兴吗?你说这地面有一土篮土,这地还没有多大损失,但是你不会高兴,因为啥?因为你明知道,打出一土篮的土,它的深度也就一土篮的深度。如果打出一车的土,它的深度就会下去很多很多的。根据外面出的土量多少,里面深度会进去多少。所以说我们看到外面的土越多,我们反而生起欢喜心了,那井肯定快要挖到水了,这不是一个好事情吗? 所以我们诵咒一样,它妄想越出来,你就越生欢喜心:我可把你抓出来了!你这狐狸尾巴我可抓住了,你跑也跑不掉,我一定穷追猛打。你越起越好,让你起再多才好!甚至还鼓励它,赶紧起!你不起我找不着你了。你让它起,它反而就不起了。所以说就在于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事物上,就在于转念不转念的问题,如果一转念事物就开始变化了。 问题九、 第二个问题:无所求就是不求,请问法师,不求又是什么? “不求又是什么”,不求啊,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不求就是没有“是”和“不是”。有求就有了是非,有求就有了烦恼。所以说什么是无所求?我们都说要成佛,你无所求就是成佛。 那什么是“不求”呢?不求就是“求”,有求实际上是求不到的。世上的事情越求越不得。当你无所求的时候,反而能得。当然了,我们倒不是为了“得”。无所求就是要成佛。为什么说无所求是成佛呢?因为佛是现成的,不是修成的,本来就在那儿。是由于我们不断地起心动念,达到了有所求,最后生起了种种的烦恼而不能见佛。 就像水似的,不断地波动,所以说不能见(水中的)月亮。如果水平静了,反而能见到月亮。我们有时候就是采取了一种什么方式?使劲晃荡水,“它怎么还没有呢?”翻江倒海去找月亮,实际上找不到。只要是水平静了,月亮自然就现前了。 这也是一样的,我们有一个无价之宝,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它既然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无价的,这种自性的法宝,你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求来它不是真的,只有不求才是真的,也没有必要去求。你不求反而能见到我们的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为什么没有显现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起心动念,有所求,有所贪恋,所以说不现。佛大智慧制定了很多戒律,不让我们这也求,那也求,要把自己捆死,把我们的心念平静下来,这样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佛法。一切本来具足,所以说无所求,这才是真“求”。 所以说修行方式千万不要颠倒。外道就是为了求,左弄一个方式,右一个方式,不断地求,求财,求这个求那个的。最后求到的结果,生死大限来了,求了一堆什么呢?无明。无明越求越厚,如来藏性越求越不见,只有无所求才会见。所以说无所求就是无价之宝,第一个能成佛,第二个品自高。 什么叫无所求?“宁死我也不求人,我死也不求人”,有这种决心。说涨工资啊,你得到领导那送礼。“我宁可不涨也不送礼。”说你送一点礼,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是一分礼我也不送,一句求的话我也不说,我就是无所求。”你得有这种决心,这才能行。 我以前跟他们讲过,九五年行脚的时候有病了。那时候有病,因为也没有钱,还要饭吃,你说这哪有药啊?一点药也没有。这时候有病感冒,想法挺多,“万一是流行性感冒,老住草垛里,你说这个鼠疫啊等等这些病,如果一旦发生,这个命就没了。”但是平时老要求自己无所求。佛只告诉我们去乞食生活,又不到乞食的时候,又不能去乞药,这怎么办?求是不求?后来就决定还是不求吧!但说是不求,这妄想还是不断。后来走到一个大石头跟前,就坐着歇息,我们那时是俩人。 我这一低头的时候,看见那草地上放了十一片药。因为我对药比较懂,这个药放在草地上,如果没字,谁也不敢吃,你不知道什么药。因为我见到很多吃错药的,这个药对病的作用正好相反。所以说漫不经心的就顺便拿起一片。一看那写着字“安乃近”。它实际上是十片药,其中有一片掰成两半了。后来把那九片就拿起来了,那两片就没要。 我寻思找找瓶子吧,看周围有没有药瓶,也没有药瓶。这个药一点也没有损伤,露水浸的痕迹都没有,就像刚放上似的。我想这个挺怪的,捡起来了。因为草地也没有人,又不是扔垃圾的地方。要是扔垃圾的地方,谁家顺手一扬,就扬到那地方。你说扔垃圾,这可以解释,它也不存在这问题,非常干净。药也得到了,也没吃,病也好了。 当时我对这个无所求就有所感受。你看,你不求,反而满你的愿了,你不求,病它就好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事情,颠倒行事,就以为有所求就能满足我的需要了。有时候有些事看着是满足你的需要,实际上你不知道,你不求更能满足你的需要。求来求去,最后把自己的自性就求没了。自性是无价之宝,是摩尼珠,它可以生出万事万物,都能满你愿。 所以我想大家在生活中要体验这个无所求。无所求,那腰可直了,对谁他也不低贱,但也不高傲。没有谁说,看到领导我就非得哈腰不可,看到比自己差的就挺胸仰脖的,他也没有这个。越是无所求的人,他这个态度就是外柔内刚,不为困难所吓倒。多大的困难,大不了就是一个死,是不是?无所谓的事,除了死就没有别的了,就完事了。所以说我们大家慢慢体验,绝处逢生啊! 问题十、 第三个问题: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人生要说真谛啊,就是修行。如果你在人生中能够认真去修行,你就抓住了这个真谛。如果你要是为了生活去求生存,你就会失去这个真谛。如果你在人生中修行,但你抓不住戒律也会失去真谛。在修行中你抓住戒律,你就抓住了人生真正的真谛——要持戒修行。如果你能够无所求的去做,就真正的抓住了这个真谛。 真谛在哪啊?你本来具足,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怎么找到它?无所求,严持戒律地去做,就能找到它。要去苦修,这就可以了。不是很难,就是看你敢不敢做的问题。 有个鸟窠禅师曾经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当时请法的人就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这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岁老翁他也做不到。”就是说你不去做,一点用都没有。这个真谛啊,就得靠我们去做,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如果你不去做,就不存在真谛的问题了,就会失去机会。 问题十一、 第四个问题:发心快,但退道心比发心还快是怎么回事? “发心快”,为什么自己觉得发心快?他的发心是建立在一种思惟上。他思惟:“哎呀,这个出家太好了,这个修道太好、太殊胜了!”究竟怎么好?怎么殊胜?他没考虑。什么了脱生死,只是嘴说了脱生死,但并不懂得什么叫了脱生死。所以说往往他建立的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不肯用实践去走这条路。 平时做事也是一样,遇到水他就拐弯;遇到个石头他也躲开;谁有病了,他才不管哪!谁有困难了,躲得远远的,别沾到边。所以说他这就发心快,退道也快。因为他遇到困难就回避了,养成一种惯性。 你比如说,吃一顿饭。刚一来吃一顿饭,“哎呀,这不行!这饿,我挺两天吧!”挺了两天。“不行,还饿。得了,我就不是这块料,我得走了。”他就走了。他没有一种把生命扔在这块,甚至我就得了胃病,胃溃疡、胃出血,哪怕要手术,我也坚决这么去做。你挺过去,它就没事了。三天以后它就不怎么饿了。当然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修成的,要很长时间。你为了了脱生死,就别怕饥饿。 有的是生病了。一看生病,感觉这个胃不舒服:“这得吃点饭,吃点饭就舒服了!”确实这个胃舒服多了,但是他也会产生一个错觉,“啊,这个人不能吃一顿饭,得吃两顿饭。”他就被骗了。所以说往往由于他平时的习性,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准确,而产生了退道心。 另外呢,他以为他的发心快,退道心比发心还快,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不是退道心快,退道心给人的感觉是很快的,但是发心更不容易。发心是从无始劫来,不断地攒了一点资粮才有个发心,好不容易发起心了,千万不要被这个退道的念头给骗了。 有时候在修道中,必然要生起各种思想的斗争。比如说生病啊、饥饿啊、寒冷啊,还有其它的痛苦啊,想亲人啊等等的思想。他都会生起一种那个想法的。这种想法正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根子,应该把它灭掉才对。他不是,发现这些根子,把它保护起来了,所以退道心就快。如果生起一种欢喜,发现自己还有退道心,“啊,原来你在这呢。我找你还没找着呢,你原来是潜伏在我这儿的一个特务,要离间我修道,让我退道,那我坚决不退道。”你跟它斗,最后这个道心就起来了。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为什么发心快,退道心更快呢?就是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你的发心,不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都建立在一时的冲动上,所以你那个发心是有漏的。如果建立在戒律上,它是无漏的,二十四小时它都不会退失的,他怎么会发生退道心呢?他不会的。再一个,发心不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了脱生死,这样他就不会退道了。当然这里的原因还有很多,简单的说这么几个。 所以说我们发心快,应该生欢喜,但是要注意平时的习性培养。不要走路遇到水就拐弯,遇到坑你就躲开,遇到事就躲得远远的,这样的话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将来就会吃个大亏。 问题十二、 第五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须搭衣呢?有时间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吗? 这个指的在家居士搭衣的问题,可以搭可以不搭。出家人是必须常搭衣。对在家人是不要求常搭,诵戒啊,或各种佛事活动可以搭衣,平时不允许搭,如果平时搭衣还犯戒。这个问题是这样。没有说时间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 对这个搭衣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搭衣?它就是法。佛法中不光文字是法,那衣服也是法。搭衣就是让我们的心要按照佛法去修行。比如说,这出家人的袈裟叫福田衣,割了很多的块。什么叫做块呢?就是说我们的无明,要把它破掉,它叫破无明。搭上衣,我们出家人搭上坏色衣。居士搭的也是坏色衣,虽然是缦衣。我们应该知道不要贪恋正色,大红、大黄、大绿、大黑,这不要贪。你不贪这些东西,本身就能够了脱生死。 韦陀菩萨曾经发过愿:如果时时搭衣,就算你不会修行,将来因为搭衣的功德,也会到韦陀菩萨那个佛国去成佛。搭衣就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说搭衣是无价之宝。 (编者注:《大悲经》中佛言:“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至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卢至如来即是韦陀菩萨成佛后的名号) 所以说三衣,你看着简单,那是宝贝啊,那就是修行。你看世间那么多人,有几个能搭上衣的?那有个缦衣,都不可能的事。成天就穿着花花绿绿的,他以为是很漂亮,实际上对了脱生死没有帮助,只能不断地增加他了生死的难度。 穿坏色衣,是减少他了生死的难度,会加快了生死的速度,它也是一种表法,那法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特别是搭衣那很殊胜、很殊胜。所以要求受在家菩萨戒的居士要供三衣,要供锡杖、要供钵,有出家人你必须得布施出去;而没有出家人来,必须在家供养。不单是为出家人给个方便,更是让你能够早日了脱生死,是这么个目的。 有很多人就不愿意干,他以为,一个是这衣服得花钱买,不合适,这何必还弄件衣服供着。完了出家人要,我还得给,或是我发现出家人缺衣服,我还得给,完了我还得请,这多麻烦。他以为麻烦,不知道你是请了个无价之宝搁家供着,请个“佛”在家供着,请了个保证书在家供着,请个了保证。所以在家居士一定要恢复这个供三衣的法。特别受菩萨戒的居士,一定要恢复这个法,它的功德非常殊胜。 问题十三、 第六个问题:自从看了戒YIN欲的书后,, 感觉挺可怕,请问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YIN欲心呢? 那男的就得远离女人,女人就得远离男的。这里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作不净观等等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在饮食上。就是说YIN欲为正因,饮食为助因。为什么佛告诉我们要日中一食?就是因为多一顿饭,多一分YIN欲心。所以你早晨吃饭升天因。为什么升天因?因为你晚上不吃,YIN欲心没达到最高程度,所以说还可以升天。如果你下午吃就堕落畜生道。为什么堕落畜生道?因为你的YIN欲心加重了,堕落畜生道。为什么晚上吃就堕入饿鬼道?因为你YIN欲心更重,所以这个食物实际上是YIN欲心的助因。所以说日中一食,为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因为就在断YIN欲心这块,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但有很多人没认识到,就以为只是个温饱的问题,一个品尝的问题,不知道它连带着起了很多的作用,特别在去YIN欲心这块就特别的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说,吃饭越少,它越会提高你的免疫能力,越激发你的免疫能力。吃饭越多,你免疫能力越低下。因为过多物质的能量,代替了你的免疫能力。你看这个广西的长寿乡,活得岁数很大的老人,有一百四十岁的,有一百二十岁的人都上山干活呢。他们主要的秘诀就是饥饿,不吃饱。看着挺瘦的,但是他长寿啊。你看现代人吃得很胖很胖,他走都走不动,你看脸色都发紫。外面是胖了,里面窄了,里面五脏六腑收缩得没有多大地方了,睡觉都躺不下,而且完全是脂肪和这些物质的能量在起作用,那免疫能力有点感冒就是大事,有点病就是大事。所以说对这个饮食一定要控制。 想断YIN欲,首先一个,“不净观”。但是这个“不净观”要注意。不是说你男的去观女的,女的去观男的,这不允许。应该是男的观男的,女的观女的,这样观比较好。对女人要生起父母想、姐妹想。就是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对一个小虫子都作自己父母想,你这个YIN欲心还从哪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讲到的睡眠的问题。睡眠越多YIN欲心越重。你睡一觉起来了,它不做梦,不打妄想,YIN欲心从哪起?它就没有那些YIN欲心了。你睡得越多,胡思乱想,想来想去就想到歪道上去了,最后YIN欲心就起来了。所以这个睡眠不光是争取时间的问题,同样也是断YIN欲心的问题,这都是很关键!很关键!所以佛讲的这些法,都是为了断掉YIN欲心,都是为成佛做准备的。 你比如说,你们看到《解脱之路》,其中有乞食给食物的那一段,僧人不直接从女人手里接过来,这都是为了断YIN欲心,不允许直接去接受食物。在南传佛教呢,他的钵是这么拿着,打开盖,你往里放,但是从来不瞅布施的这个女人的手。他不瞅你脸也不瞅手,你搁里就完事了,不瞅。等到坐着那时候,你布施物品他有块布,你放在布上,他把布一拉就拉到跟前了,这都是断YIN欲心的很好的办法。另外多看看戒邪YIN的书,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才能够清净。 你看特别是古人,像狄仁杰不被美色所诱惑,这都非常好。还有这个伽蓝菩萨,就是我们说的关老爷,你看他一生从来不结婚。那个皇嫂曾经试验过他,叫他上自己的车。他就说:“我眼睛认得你是皇嫂,我的剑不认得你。如果再啰嗦,我的剑就要杀人了。”你看看,他就那样,他这一下子就保全了两个人,另外一个保全了和刘备的兄弟之情,同时又断了这两个夫人所产生的这种邪念。 所以说不管作为一个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带把剑。现在都不让配剑了,但心里有把剑,对这个男女情要快刀斩断。常常思惟一下,伽蓝菩萨的这种雄风,就得这么样断,一点不客气。不管你是谁,如果有这种行为,不管你出于好心,还是出于什么心,一点不客气。遇到这种情况,撵出去,打出去,骂出去,就得这样。就像这个关羽似的,不行我就动刀。当然了,现在的人他反倒觉得挺自豪,“你看我这个人还挺有价值”,这就不好了,生起这个心就不合适了。应该心里有把剑,有这种心,这样的话,YIN欲心就容易断了。 另外,这个饮食也很重要。饮食指的是吃大葱啊、大蒜啊……为什么不让吃葱蒜?就是这个葱蒜,熟吃生YIN欲心,所以佛不让吃。有很多的食物都不让吃,包括让吃的东西也不能过分吃。特别是得病的人,身体比较虚,中医就给开了什么人参、肉桂……这些大补药就上来了,病没治好呢,YIN欲心起来了。有很多的出家人就犯戒了,为什么犯戒?就是误食这个中药,他以为只是补补身体,大夫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给使劲补。他是世间的大夫,不是出家人的大夫,所以他不懂得这个守戒的道理。有的补完了,生起了火,YIN欲心起来了,有的最后没办法就还俗了。你说坑了多少人?所以说有病吃药也得加小心,不是什么药都可以乱吃的。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问题十四、 第七个问题:初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听话干活吗?那不明白道理怎么办? 学佛法,什么是佛法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为了去掉我执,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说我们要学习佛的理论?学习佛的理论,不是理论能成佛,是通过学佛的理论,而去掉我们所产生的知见,也就是去掉我执,不要老有“我”,不要有“我”。所以说佛的理论,这个道理是为了去掉“我”。 那听话干活是什么?是最直接的理论,不用理论的“理论”。听话干活,不允许你思考,不允许你再进行思惟,去讲理,而不讲理就是听话干活,而把你就忘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受不了“你看我存在也没有价值啊?人家没拿我当回事。当牛当马似的,想往哪牵就往哪牵,想用一下就用一下子。”实际上你不知道,这正是去掉你对你的身体,和所谓你的贪恋,也就是说你对这个外壳的贪恋。 他就把这个外壳当成“我”了,外壳受一点损伤,累一点他就不干了,所以他就离不开这个外壳。对外壳越护持我执越深,越护持我执越坚固,所以说他怎么能了脱生死?所以佛在《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怎么去掉我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我去依教奉行,听话干活,这就是最深的道理。但是要给你把这话说破了,给你讲道理,对你的作用反而小了。有时候不讲,就是听话。你愿意在这修就修,你想修就这么修,不讲理,和尚就是不讲理。就让你当牛作马,你愿意当就当,你不愿意当就回去。 为什么不讲?一讲,反而破坏了这句话的内涵。所以说它是成佛最好的一个方法。它让人有时候很难接受的。一天两天行,等到疲劳不堪的时候,师父告诉你:“你去把那事做了。”那也行。等到事情做了很多,师父还得批评你:“你看你怎么没做好啊?”你看那么多人都没做,师父都不说,就他做,还说他。那师父是什么意思?是去掉你的执著,在成全你。但他没把这个依教奉行当回事,没把这个听话干活当无价之宝,所以有时候生气了,有的就跑了,最后失去机会。 过去有一个船子德诚,撑船的时候已经开悟了,他撑船是为了度人。曾经有一个禅师,后来也成为一代祖师,去向他请教佛法的问题。他俩在河上见面了。他上船子德诚的船上去。 上船以后,那个开悟的船夫就问他:“什么是佛法?”因为他学的是教理,能讲出很多佛法的道理,他就要跟他(船子德诚)讲,佛怎么怎么回事,从理论上讲。刚一讲,这个船夫拿桨,一桨就给他打到水里去了。打水里了,一会从水里浮出来。又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张口又讲,刚一讲,又一桨给打水里去了。浮上来他还讲,还打。三打两打,他就不敢上来了。 “这不要憋死吗?”后来没办法又上来了。浮上来以后,说“什么是佛法大意?”他说什么也不讲了。不讲了,这时候就开悟了。后来就把他扯上来了,说:“你走吧!”他来请教佛法,这几分钟就完事了,完了,就这几桨就完事了。 后来他走了半道,说:“佛法这么简单吗?不能吧?”他就回头瞅一瞅这个船子德诚。船子德诚知道他不放心,还以为佛法哪能这么简单?船子德诚就把船弄翻了,跳河自杀了。但他不是真自杀,可能在水底潜泳就跑了。但他一看,船也翻了,人也掉水里了,“这就告诉我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一句话。”什么话?“不是语言,就是把你嘴闭上。”没有人相,不允许任何思惟,你任何思惟都远离了佛法。 所以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佛讲得很明白,你那个知见,就是一个生死的壳子,所以必须把你知见破掉。我们的听话干活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破掉你的知见。但这些话,这是因为你们来了,给你们讲。要出家人来,不给他讲。讲完他知道了:“啊,我就想听话干活!”效果反而就不好了。你看船子德诚以后再也不在船上度人了,都知道他要拿桨打人,都往水里猫着,它就没那效果了,是不是?心里有准备效果就不好了。 所以这个“听话”呢,给你们讲的目的,就是说你们在平时做事情别分别。小孩骗你,你也接受,大人骗你,你也接受。谁能骗谁?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它能骗你吗?所谓的骗,是你害怕被骗而已。换句话说也就是:人骗你,天不骗你。唯独你的妄心能骗你,你只要真心相信别人,永远不会受骗的。 问题十五、 第八个问题:佛、儒、道三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看宣化上人讲的《水镜回天录》,儒家和道家都是来奠定佛教的基础。儒家的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道家的老子是佛家的迦叶祖师,怎么会有区别呢? 这个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教?我们看看教义,就看看教义。咱别管是迦叶啊,还是水月童子,来中国怎么成为了孔子和老子,咱别看这个,咱们先看看教义。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们修行最高的层次就是升到天上。那升天能不能了脱生死?它不能了脱生死。佛呢是超出三界,是不是? 虽然道教和不信教的人来讲,道教要比不信教的要好;儒教也是这样,比不信教的要好,但是要和佛教相比,它俩还是比不了的。因为佛是超出三界的,不是一条线上的,所以说它们不能是一教。如果是一教的话,就会把道教的教义和儒教的教义,混入到佛教里去,整个佛教就会改变了。就像牛乳似的,纯净的牛乳,如果你不断地加水,最后这个牛乳会什么样?最后空有其名啊,全变成水了,虽然也叫“牛乳”,但它就是水了。所以说不能改变,不能混为一谈。 因为他们所修的只是升天,在佛法里讲还属于外道,不属于内道,所以说不能成为一教,不能这么误导众生。误导众生就会使很多人失去了目标,我们有的人搞道教的东西,很多道教的东西,也当成佛法来修持,最后这一生就白瞎了。 佛法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最高学府,它完全具备,它是完整的。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悟道以后马上救度了多少人,特别是破外道而成了佛道。我们现在有些人糊涂,就是想把儒教、道教都划入佛教里来。“这样的话,我们人不就多了?”人是多了,质量没了,佛法的教义就会被改变了,这是不行的。 但是道教的人如果舍掉道教,如果他来学佛,这我们欢迎。但是不能以道和儒来代替佛教,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教义有根本的区别,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一定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往往在家里供仙堂,甚至老道也供,天上也供,土地也供,什么都供,以为这就是佛法呢!最后弄得佛法没学着,学了一些外道出来,最后把佛法也变成外道,你说这一生不白瞎了吗?所以这个不应该。佛教的教义就是佛教的教义,不可改变,也不可以混入,混杂。佛法不是大杂烩,佛法是究竟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最深的真理,不是升天和在世间做个好人所能代替的。 至于说这个儒教的孔子是水月童子,道教的老子是迦叶祖师化现的,这些祖师大德这么讲。因为众生也需要教化,需要这些世间的圣人去教化众生。但他只是教化,绝不是以它来代替佛教。它只是以它的面目出现,以它的教义,以它的方便来这么教化世人。不可以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把外道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你就会失去三皈依戒体,这是不允许的。 (编者注:《优婆塞戒经》净三皈品云: 一、受三皈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皈。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皈。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 我们对儒教和道教都是非常尊重。因为儒教最起码在教人做人方面,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弟子规》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做人得有孝心,知道上下,知道怎么来为社会做事情,但它只是世间法里的一部分,我们尊重它。道教也讲修行,我们也尊重它。但是和佛教有很多的教义,是不一样的。佛教是最彻底、最究竟的,不能混在一起,这个必须区别。 特别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就盲目地把它引入佛教里了。好像是各个宗派都往一起合,大团结啊!但是这些事情,尊重是尊重,绝不能乱,一旦乱了就不好了,最后佛教的教义就会被改变。 佛法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虚假,真的就是真的,对的就是对的。就包括有的写着“佛经”但是不真实,有些教义不彻底,那都不行;包括二乘佛法,还有一些外道,这些佛在戒律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去学;包括有一些教义都是不允许学的。佛讲了,这样就会断菩提种子。 问题十六、 下面一个问题:请问法师,诵咒总打哈欠是怎么搞的? 这个打哈欠,我想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是疲劳过度,但这样事不太多。往往都是什么呢?自己有正念不足的情况,就因为自己过去学的,你比如说,你学儒教,学道教,再学佛教的时候,它们的教义,和它的心里的修持方法完全不同,所以说它们就有一个互相排斥的过程,他就会哈欠连天。 特别信仙的,你要是给他讲佛法,他就哈欠连天。就包括我们初信佛,或不信佛的人,如果诵佛经,即使诵个《心经》,他眼泪也会淌下来,哈欠一个接一个,完了就困了,就睡着了。诵一诵就睡着了,睡得可香了,比平时睡得都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用佛法不断地来排除这个外道的心,所以说佛法是很了不起的。 有很多人信仙,或是知见不正的时候,通过不断地诵经,最后就能把这些排除。在诵经的过程中,有的打哈欠,不要怕,一个劲诵,坚持诵,诵过去就好了。每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都会有这种现象。当然大根基人他没有这种现象,一般的认真修行的人都有这种现象,这不是坏事,是好事。关键就是你诵的经是否是正确的,一定要诵正确的,特别是《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因为我们很多都是在有为法之中,当用无为法来纠正我们有为法的思想的时候,他自个心理上、生理上必然有一种反应。这个不要怕。 但是也有一些老打哈欠的,你像大仙他一上神的时候也打哈欠。他为了上仙,是故意养成了一种惯性。他以为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不是他的行为了,是别人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他在那鼓弄这些事,所以和这个要区别开。 问题十七、 第二个问题:提不起恭敬心,别人提醒还烦,应该怎么做? 这个恭敬心提不起来,就是有一个慢心。我想,你要有慢心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作为居士,没事可以掏厕所、扫大街……就是说别人都爱面子不愿意做的事,你就别爱面子,就去做。这样的话,你的面子就下来了。面子下来了,它这个恭敬心就会随着生起。更主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持戒的精神。 因为戒律本身就是清净,清净以后才有恭敬心。对众生的恭敬心从哪来?不是说我想恭敬你,就恭敬了,我想尊重谁,就尊重谁了。你恭敬别人都是有求的,有的是考虑这个人有用处,他就恭敬,他是根据用处来恭敬。有的对厂长恭敬,因为能领导他,能给安排好工作,能给他涨工资,他有恭敬心。但这都不是真正的恭敬心,都是在弄虚作假。 真正的恭敬心来源于心里的清净。什么是来源于心里的清净?那只有一个,严持戒律。只要心里清净,那恭敬心自个就生起来了。他见到所有的众生就像看到自己父母一样,所有众生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包括舍血、舍骨、舍肉、舍财产什么都无所谓,那才是真正的恭敬心。有了恭敬心就会有了菩提心。没有恭敬心,哪来的菩提心?都应该这么样去努力。首先从戒律开始,这个比较好。 另外,把自己的面子要放下,多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比如说,出门口,两人出门正好相遇了,你应该让别人先进来,你后进来,要给人让路。又比如走到一个胡同里,或走在一个桥上,对面来个女(异性)的,你走到一半了,人家刚进来。但那女的不往后退,你怎么办?你主动退回来,特别窄啊,你给人让路。这样的话,慢慢时间长了,这恭敬心都会起来。 坐什么车也好,都给别人让座。上火车也好,上汽车也好,拎个包第一个抢上去的就是他,就完了。就以为恭敬,得我愿意才恭敬你,不愿意就不恭敬,那不行。上车就在旁边站着,让别人先进,你最后进。 那是有一回在天津坐火车,排队,大家都往前挤,往前走,正好往里收票。我也坐那趟车往太原去,我一看人多,就站在后面了,你们抢,我在后面站着。我最后一个进去的,几乎就没有几个人了,他们都进完了我再进去。当时售票员在旁边就看着。我过去以后,那几个售票员就说:这才是真正出家人,你看看人家始终没抢。最后等到我上了车以后,肯定是没座了。没想到一个人说:“你过来吧!我这还有一个座。”主动给你让座,所以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后来那个列车长也过来了,说:“我信佛,你有什么事,你跟我说。”就让我上他那个列车长的小屋坐一坐,和我谈谈东西,完了又给我买了水。你看我得到的这一切的恭敬,就因为我恭敬大家。实际上一个所谓的恭敬,就换来了无数的恭敬。所以你恭敬别人,自然别人就恭敬你。你想叫别人恭敬,你必须先恭敬别人。这是个因果互换的道理,这个应该知道。 不是说我得特意恭敬谁,才会有恭敬心。应该从平时做起。特别是公共场所,买菜或是挤汽车等等的事情,都让别人先去做。这样的话,你自然就受别人恭敬。就像我刚才说的上火车,我根本就没想到在那有个座,我寻思在边上站着就行了,无所谓的事情。没想到,还有座,还有人去招待你。你说这上哪得,是吧?这个恭敬心都得从恭敬别人做起。 问题十八、 第三个问题:自己没有主见,总听别人的,是好事吗? 我觉得是好事。这个没有主见啊,就是“主见”。但是你别耳朵太软了,人说坏事你也去做去,那不行。人家说偷银行你也去偷,那不行。只要是正事我都听。 什么叫主见呢?有的人认为:我的思惟,我的决定那就是主见。那是狭隘的东西,那是个人知见。真正的主见是大家的意见。因为他没有自己,大家就是我,谁说我都听,那就是我。哪个小孩说的那也是我,一个小虫说的那也是我。所以我说依教奉行,就是说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是自己,都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这就是主见。 有时候可能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较吃亏的地方。你吃亏,那谁占便宜了?你这面吃亏了,心里占了便宜。你吃亏,他便宜了,他不就是你吗?就像左手和右手的关系,那你右手拿东西给了左手,你说这个就给别人了吗?这不还是你的吗?只不过手和手换了一个方式而已。你以为右手是你,左手就不是你了?我们往往就容易犯这种错误,最没有意义的就是这点。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我们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就会发现,真正的主见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真正的主见。 问题十九、 第四问题:往往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老找我。 你想做什么事情啊?我们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是想持戒,这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努力。 不想做的事情老找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想持戒修行,刚想持戒,别人就来破坏了。比如家属吧,很多女居士,你刚想要修行,丈夫告诉你:“去买肉去!”或者他拿来肉:“你给我做了。”你可能认为这种事情不好。虽然是不好,但是你把它看成一种好事情。为什么看成好事情?是对你一场考验。 叫你去买肉,你买回点豆腐就完事了。买肉你就给买点豆腐,他钱交给你,主动权在你那块,他这顿饭不能不吃吧,所以他就得吃顿豆腐。表面是说你、恨你,但是他心里感谢你,因为你叫他吃素了,他就能够少欠一次债,是不是?本来是好事,你的心通过这个又考验了一次,又坚定了。顶多回家挨点骂呗!是不是?无所谓的事。 如果他拿肉给你,让你做,你就给他做糊了,做坏了,叫他不能吃。他不能吃,以后再也不找你做了,所以这不是坏事,另外也成全你的道心。所以说这个事情,往往没有好和坏,诸法空相,就看你怎么来处理的问题。 你比如说:摔个跟头。滑倒了,摔个跟头,脑袋也磕破了,也磕出包来了,衣服也磕破了。那你可能起很大烦恼,认为自己很倒霉。如果你换个想法:“这个跟头摔得挺好,脑袋磕破了,差一点就开悟了。”这一想心里就平了。“再摔重一点就好了,这一下就悟了,是不是?这样我就省得费事情”。所以说这个心马上就平了。裤子磕破了,“本来我就想缝块补丁,学学大悲寺,这正好有机会,我补上就完事了,挺好,找机会还找不着呢!”另外还知道生死之苦,人生无常啊,不能得意忘形,要知道提起正念,要好好修行,这样就好了。 刚才讲了这些,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提起正念,知道诸法空相,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道理。我们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应该严持戒律。从戒律入手你才能走通这条路;不从戒律入手,你就修得再好,你在虚空中飞行,那也是罗刹道,也是外道,所以这个很重要。末法时期必须以戒为师,只有以戒为师,才能真正地修到佛法里去。 今天可能时间的关系,大家还要提问题吗?谁要提问题,咱限制一个问题到两个问题吧,好不好?谁要说坐着说。 问题二十、 一居士问:现在有些老居士,吃全素了,这个奶还能不能喝啊? 奶,这个佛制没有完全遮止。它是动物体内所产生的。这个奶如果身体有病可以喝,如果没病不要喝。因为啥?因为牛奶和羊奶,它们都有动物的习性在这里。比如说,喝牛奶的人他有牛脾气,长期喝的,那个犟劲就出来了;喝羊奶恐怕要顶撞人;等到喝牛奶的人,你和他说半天话,他也不吱个声,他有这个性格。所以说还尽量要少喝,有病可以。你比如说,老年人啦,缺钙啦,他可以喝的。是这样。 谁还有问题?大家如果没有问题,今天就到这里。我刚才讲的这些只能作为大家的参考,不能作为根本。我们的根本还是佛的戒律,一切按照佛的戒律为标准,作为最后的标准。好,就到这里吧! 维那:大众起立! 听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维那:礼谢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回目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