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许士群居士:四圣谛  

四圣谛
 
许士羣 主讲  
侯碧霞 整理
 
今天上的课是四圣谛。谈到佛法,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烦恼,能够透过四个次第自我回馈或给予别人回馈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具体,能够自我开发、自我提升,甚至自我管理的方法,摒除玄虚、高深的佛学理论,以比较实际、能够在生活上用的方式来展现佛法。
 
修行的定义,是你能够很实际以四圣谛来展现你个人对烦恼的断除,尤其在道谛,如何以八正道来斩断个人习气使贪嗔烦恼断尽就是修行要做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有烦恼,那么修行对每个人是必要的。除非你认为烦恼对你不重要。我个人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人必须有两件事情要做到,第一是谋生技巧要学会。如何谋生、照顾家庭或调养你的身体,在你的专业工作岗位,好好的做。第二是解脱烦恼的技巧一定要学会。在整个生命开展过程中,只要他对烦恼有确实的体验,能深刻的感受到。基于这个原则,四圣谛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
 
四圣谛的定义    很多经典都提到四圣谛,而且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生活上要怎样来灵活运用,可能并不多,那么我们今天就以这角度来切入问题。四圣谛第一个是苦圣谛,第二个是苦集圣谛,第三个苦灭圣谛,第四个是苦灭道圣谛。简单说苦谛是你确实领受到苦,而且你非常实在非常深刻确定这个是「苦」。集谛就是你确定感受到这个苦所产生的根源、症结以及造成苦的因缘性。灭谛是说透过修行,我们确定可把苦的根源拿掉,去体验解脱烦恼之乐,烦恼的根源可斩断这,体验到快乐。道谛是指要斩断烦恼,必须有方法及顺序,去体会在每个顺序中所领受到的感觉。烦恼有十分,你能够清清楚楚,你断了五分,剩下有多少分你要非常清楚,苦、集、灭、道就是这样展现。如作系列分类,就是说苦的形成跟苦的灭都是有因有缘,可以讲苦、集、灭、道,也可讲苦、集、道、灭。
 
 
 
苦圣谛
 
  佛法讲缘起指的是说因缘条件俱足时,就会产生某种状况,这状况包括身体、感受、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动态跟自我感情理智的互动性,都是有因有缘的。当一个烦恼来时,我们首先看到烦恼本身是什么情况,去感受那个烦恼,而不要马上跳到烦恼的思考,或是我不要这个烦恼。第一个主题所谈的苦是对一个不如意的状况,能够非常实在的体会到。通常苦大概是指一种色身,我们肉体的苦,另外是外在事象的不如意,如制度的不健全、人事的变迁,这种无常不圆满也会体验到苦。
 
    佛法讲的苦,最深刻是我们本身这个五蕴的「行苦」,五蕴本身及跟外在境界互动的当下,所产生的那个苦或不如意,包括在机关服务人事制度安排不如意和你的利益起冲突,那样会产生苦受。苦受里面可能是情感或既得利益与你自己所要求的不一样,那你在内在感觉上会产生苦,在修行上要解决,首当其冲是这个。至于外在无常,人事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能够完全去主宰的、改善的。在苦谛的理论上我们是这样的诠释。
 
    在真正修行时候重点是摆在苦来的时候,你感受到了,而且捉住它,不要放掉它,有人会用逃避方式说不要去想它就算了,或是说冲冷水澡,或到海边走走,能够帮助冷静下来。
 
事实上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提议是面对这样的感受去感受,该有多深刻就多深刻不要用一个观念去扭转了它或故意放弃它。当你确定这个感受是苦受,掌握它时,进一步要作的是,可以从你身体上的感受,发现身体可能会有变化,有时觉得胸闷,或是有嗔心起来。真的不如意,身体有些较细微的东西,若感受不
 
出来,可能是有拒绝的念头或想捉一个东西。这样,它都是在反应你对那样的外在事象或事象的展现不能接纳,或跟它有对立性。这样的苦,可能的话,要把它的范围扩展到,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完美的事,我们要体会这一点,世界上的任何制度、人、观念,都没有百分之百完美,如果是百分之百完美就无需改善,就算有一剎那的完美,也是无常的。因缘条件变化,马上变成不完美。所以在追求一个完美的过程,我们可能会落入一种自我期许,得不到的苦境,我要期许什么东西一定要完美,事实上是得不到那个情景我们只是从当下因缘去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子而已,这是苦谛所要谈的内容。
 
 
 
苦集圣谛
 
    探讨集谛,并不摆在外在事象为什么这样子,因为在修行上所谈的苦受,主要是指本身行蕴,所谓五蕴互动上的苦受。为什么遇到情景时,我的感受会苦?我到底在苦什么?为什么让我形成这个苦?从这里探讨、追查,到最后可能都是有自我中心的东西在引发。自我中心会造成人的贪与嗔,如我要与我不要这样的展现,贪、嗔潜藏在内在,它跟外在的人、事、物情景产生互动的时候,当下内外因缘俱足而产生一个苦受出来。当我们确定这个苦受,接下去我们透过思惟来分析,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苦受?在作分析时不要去逃避任何已知或未知的原因,我们都以如实的态度了解,不断的自我回馈,我们给予一个名词叫「翻箱倒柜」。不断的自我回馈,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要给予自己假设,也不要有预设立场,想当然耳,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以如实的态度来追察,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苦受,然后外在事象跟自己内在贪、嗔相应的点在哪里。
 
    在平常日常生活中没有办法很专注当下定下来察觉,可以过了一段时间,才自我回馈。透过「情景再现」方式,如前天或昨天发生的事,让你产生苦受,因为当时忙,可能你忽略掉或一闪就过去,你可隔一天或两天比较宁静时,再把情景调出来。当情景调回来看时,也许身体上、念头上、感受上会跑出跟它相应的东西,从相应的点上会找出苦的感受;相对的,那感受来时,可追忆情景中跟它相应的某一点,再从那里面自我回馈,在生活上不断的这样来运用。
 
    另外,可透过笔记书写方式,几点发生什么事,当时起个嗔或什么念头,这样的记载可帮助你,经过一段时间,等于是给自己较具体的记忆。在记载时,尽量背景数据交待一下即可,不必像写生活日记一大堆,主要记载起情绪的内容及整个过程、变化、感觉,整个情绪的成住异灭,最好能掌握的非常清楚,甚至情绪经过了多久你才消失,在什么情况之下你起的情绪会较强或较弱,有帮助于你了解内在业力的东西。
 
 
 
苦灭圣谛
 
      在灭谛方面,我们讲的是自我中心的破除。自我保护的东西破掉了,当破掉之后以中性的态度去面对外在的因缘时,你本身的内在不会跟外在的因缘相应。
 
    一般讲你的身跟心能够分开时,你就不会心随境转。人透过修行可以体会身跟心可分开来处理,你的心等于可以跳出来以看电视态度来看你的身的变化。人跟人我之间可以喻为,自己是心,对方是身,你以自己来看对方的态度,那小团体对大团体也可以这样来看,人我──身心可分开来看,你要达到这样,基本上要建立中性的态度。
 
    中性的态度讲究的是,不要以个人喜好,或自以为是的态度去追查一件事情,你能就事论事,能够以当时展现什么就是什么,而不加上预测或不真实信息而伧促下了定义,或一个观念转不过来,也都是有自我中心的东西存在,你能够以中性的立场来思考与观察的话,妳会看着那件事情的发展,那当下你内心的烦恼就不会起相应。在事象上,你如果能掌握到正确的信息,而以实事求事的态度来追查的话,较不易掉入个人的成见,这样判断出来的才是客观的。一般讲起来灭谛是说烦恼的解除,也有人说是一个涅槃。过去佛教有人谈到涅槃,把它讲成高僧大德死掉就是涅槃,或是高深莫测的境界,事实上以修行的立场来谈涅槃,只不过是烦恼的断除,感受的当下就是,也就是你当下的贪嗔已经止息掉的那一剎那。在涅槃方面可分好几个层次来探讨,一个是所有烦恼都已断除,真正做到完全没有自我中心,可以做到对任何人、事、物都没有,那是最高境界。在修行的次第过程当中,我们可给自己分期付款方式,我先断一分、二分、三分,或这类烦恼先断掉,人会碰到无限多的情景、状况会产生烦恼,那我们一样一样断,或一分一分断,修行时要断烦恼丝、自我期许,不必给自己一下子统统断掉,给自己压力,可一分一分断。事实上一个真正做修行的人,以我个人的感受要一次把烦恼断掉,认为不可能,必须分类或分断。
 
 
 
苦灭道圣谛
 
    如何达到解脱烦恼的境界?一般佛教指的是八正道的实践,八正道首要的是正知正见。你对任何一件事,任何观念,造成一个苦或问题的症结点,它的原因与展现你要如实的知道,在某些观念上我们会冲突。例如常常有人会告诉你说生病时找乩童,画个符吃吃就会好,在我们没有办法证明会不会真的有效以前,我们可以保留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
 
     医学上每一个时代,每个阶段都在改变,对于还没法医治的病,不讲它绝对没办法医或绝对能医,因为有些必须你去体会、求证才能真正知道清况是如何。可能是我们过去传统教育与懒得去追究的态度,认为说这样好了或接受了,事实上都有危险性因为你追查力道不够强,或探讨真实知见力量、意志力不强,往往你的下手处是摆错了。所以要得到正知先要有如实的态度,知道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把一与二扯在一起。
 
    所谓正知正见:对一件事情的展现过程与变化情况都充分了解,而且知道是这样子,不给予跳跃或断章取义式定义,这样叫正见,正确见解。如中国话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另外以科学态度来探讨事情的本末,也是个正见。
 
    正见之后所谈是正思惟,较简单定义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带有贪、嗔,也就是说没有个人的喜好在里面,所作的考虑是中性的,就事论事。人可能会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那对于没有办法了解的范围,以保留的态度来思考,不要妄加论断。
 
      在整个学佛过程中,主要是正见与正思惟,正定正念这些都是辅助的东西,但缺一不可。个人认为要把握的是正见与正思,先俱备慧,戒、定都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烦恼,正念、正定、正勤,牵涉到戒、定问题,当然也要加强。
 
    八正道本身是缺一不可,而且是互动性的,就像轮子每支杆子都有它的作用,一旦缺少轮子就不会动了。在《新雨》的修行法门上,我们谈的苦、集、灭、道不只是这部份,前面讲的是观念,真正修行中是把它引到日常生活上用,有实在例子很快就能展现四圣谛苦、集、灭、道的东西。
 
(以下作讨论)
 
   李哲远:不去攀缘有可能吗?
 
   许士羣:当然有可能。
 
   李哲源:完全断除烦恼达到涅槃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许士羣:清净自在,那些造成烦恼之根源找到,且就是这些所产生。那这当中可透过认知,辩别出不好的,把它改善,且改善方法出来了,以四正勤来说,未起之恶令不起,已起之恶令断,它可透过修持与定力让你正确的认知来断掉,我想每个人都受过教育在世间学方面都知是非善恶,在修行上可能较严谨或不一样,但有些是相通的。如法律、道德观念,不好之事会防止,当小偷不好,我们就不会当小偷,我们就不会因为当小偷而引起的烦恼,如偷窃是不好,把偷窃之原因斩断,就不会有烦恼。
 
    林清玉:刚才你在灭谛中谈到有个方法是身、心离析,把自己当心,把他人当做身,是以他的语言或他的表达,然后接受他的展现?
 
    许士群:看清楚他的展现,普通习惯,我们以为心,外在事象为身来看,我们通常看到一件事情展现时,很容易会说这是怎样,那是怎样,那时未看到实相,或听到别人讲一件事情,马上加上一个判断或评语。
 
    我所要讲的是身与心分开时,当我们听到一件事情发生或一个理念展现时,我们要作判断以前先慢下来,先看清楚,到底是怎样发生,怎样演变,那它的事实是怎样,看了之后,我们回来反照自己,我认为它是怎样子,有没有好恶之心为基础,如果没有的话,就是中性的判断,如还有不正确,那是个人学术基础问题,那以后再改善,事实上学习背景不够,只好这样子,但真正要探讨的症结点是有没有贪、嗔东西潜藏在里面。
 
    大团体与小团体之间,例如国家法律跟我们团体所制定的或有些冲突,那怎么办?那要看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律法,如果我们了解后,我们是小团体,是整个国家大团体因缘之一的话,我们团体就要配合它,而不是说国家法律与我们团体利益不一样,那么就要抗争,抗争是基于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是基于整个因缘的需要,那不是中性的配合,只考虑小团体利益,而忽视大团体的需求性,那就是一种嗔,团体的嗔。
 
   个人有嗔,团体也有嗔,所以要协调团体与团体,或人与人的冲突,通常要考虑处理的人,仲裁者是否带有好恶心,对那个较偏坦,再来,要进一步了解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当中谁有情绪先拿掉,如果双方没有情绪,探讨可能较客观。
 
    林义文:有一天晚上9点多,在路上骑摩托车,突然听到发动摩托车的声音,整个人吓一跳,好像那声音让我马上反应它会撞到我,察觉到心跳加快,且对这种声音特别敏感,观察到整个人有跳起来的感觉,在等红绿灯时,回想为何会这样,然后觉得是自己的无明,我听到声音,当下反应它离我很近,快要撞到,我对这件事没有查清楚,并不很明白,有个预设,让自己紧张起来,此时心跳加快慢慢降服下来。
 
    许士群:在修行上一听到声音,就想到要撞上,可能这是比较快,应该是说有声音,因那时只有听到声音,怎么会想到被撞上?声音进来时,等于是音色,一接到它时,跑到想蕴,才会想到有声音进来,而不是想到要撞、有被撞这东西,这不叫是本能反应,而是业力,它不外乎来自过去被撞或曾经听到别有类似情况,那这种东西曾经在脑中变成永久记忆了,那个反应,认为会被撞,如没有经验,像小孩子,没碰到这种经历,会非常好奇,想:那是什么…。所以第一个听进去是声音,而不是我快被撞了,要撞到我了,可能过去的害怕或经验,而变成这样的反应,在这时的反应要看的是自身的变化,自身变化是什么东西没有说出来。
 
    林义文:心跳加快,肌肉紧绷。
 
    许士群:就是怕,这样的怕是不要这种东西,可能是来自过去业力,听到声音,就联想被撞,事实上还没有发生,那是想象在怕,掉入自我假设,会被撞上的情景,事实还没有被撞,那心跳是怎样化解掉?
 
   林义文:因那种声音冲击很大,整个人跳起来感觉反应也很大但没停车,而去思考,为何会这样,而思考后觉得有跳跃,然后分析可能我对这东西有无明,也有观察色身,而这心跳慢慢减弱,肌肉紧绷也放松。
 
   许士群:要撞到我,观那个身体变化,那心跳加速。有怕,就是种苦,怕、担心、心跳加快,那是苦受,集谛是观察色身变化时,在红绿灯下思惟,为何会怕,思惟出来根源性的东西,就是集谛,有没有想出来,结果如何?
 
   林义文:在想本身有猜测的东西,因只有听到声音,就想到会撞到,这中间有预设。
 
   许士群:所以集谛是来自于预设。无明的见解一种假设的东西,一个身见、我见。再来要如何把这怕拿掉,知这是身见,不如实的东西,那如何把自我假设斩断?如何解脱的?
 
   林义文:我当时听到声音应该回头看清楚,他离我距离有多远,他在发动什么车子,而不是只听到就跳跃到他要撞上我。
 
   许士群:所以道谛要如何展现?
 
   林义文:看清楚。
 
   许士群:对。然后告诉自己,这样的预设是不必要的,你可透过知见(观念)把它拿掉,这个是不好的,现在如再回到情景中,再把它调出来看。刚刚在报告时有没有一些怕?
 
   林义文:不会。
 
   许士群:那是确定解脱了。
 
   许士群:这里给个建议,以后听到声音时,我们先确定这是声音,给自己十分之一秒「看」,看清楚,碰撞上时,就如实知撞上,第一个感觉,去感觉那身体的感觉「痛」,那时是在「正念」,若去世是在正念去世,比寿终正寝更好。(1992.1.12.于《台南新雨》道场。侯碧霞整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