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王雷泉教授:《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王雷泉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三十册,近代欧阳渐著。收录作者晚年手订二十六种著作,支那内学院蜀院于一九四二年印行。通行本有金陵刻经处木刻本。

    欧阳渐在《谈内学研究》中,规定内学(即佛学)有三义:一、无漏为内,有漏为外;二、现证为内,推度为外;三、究竟为内,不究竟为外。外学,此指儒学。欧阳渐于深通程朱陆王之学后研究佛学,然后以佛摄儒,阐孔佛之同归,本内外之两明,故将一生著述编定为“内外学”。然儒佛两家学说虽有相似处,但就实践是否趋向人生究竟而论:孔行而无果,佛则是行即是果。对自己生平治学,主张:一、不可以以凡夫思想为基础,而必以等流无漏为基;二、不可主观而必客观;三、不可宥于世间见,而必超于不思议;四、不可以以结论处置怀疑,而必以学问思辨解决怀疑(《孔佛概论之概论》)。

欧阳渐备尝人世凄苦而栖心佛学,故将学问与生命体验和医民救国结为一体,“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内学杂著·内学序》)书中充溢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悲凉之感,而又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媚时俗、穷未来际的豪迈情怀。全书分装三函。

甲函收九册:

    册一为《内院院训释》。一九二六年,欧阳渐为支那内学院作为居士道场而立“师、悲、教、戒”四字院训,“师、悲”着重对于人群社会的责任,“教、戒”强调学佛的理论与实践。自次年始,陆续为院训作《释师》、《释悲》、《释教》,规划办学理念和治学方向。认为佛法为一切教育之极,教育首在于确立师道,“师体曰慧,所谓知见;师道曰悲,所谓为人之学,充人之量。”在《释师·辟谬五》中,列举经证,驳斥唯许声闻为僧、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居士非福田、在家无师范、白衣不当说法、在家不可阅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学、比丘绝对不礼拜、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等十条为谬,而倡居士堪以住持正法之说。《释教》作于蜀院时期,形成成熟的佛学思想和教学体系,提出“证智无戏论,佛境菩萨行”,以顿境渐行之论,期由言教史实之真,以求观行实践之真。并确立毗昙、戒律、瑜伽、唯智(般若)、涅槃五科院学大纲,后由弟子吕澂发展为五科三周教学体系。

    册二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三卷。本书原文四卷三万余言作于一九二八年,以四门概述《大般若经》:一、五周以叙事,取篇幅适中之《大品般若经》,分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等五类般若概述(以上为卷一至卷三);二、十义以抉择;三、诸经之所系;四、诸家之所明。卷首论《般若经》曰:“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槃义之空,空则非空。般若之相无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一九四一年欧阳渐重订时,删削二、三、四门,收入集中的为〈五周以叙事第一〉和〈绪言第五〉,并重写了其中《方便般若》部分。

    册三为《瑜伽师地论叙》二卷,以四门概述《瑜伽师地论》:一、五分以叙事,以〈本地分〉为本论,其余〈抉择分〉、〈释分〉、〈异门分〉、〈事分〉等四分为释论而概述全书;二、十要以提纲,说唯识、法相、平等殊胜、相应、依、用、渐、无种姓、异门、依经等十大要义;三、十支以畅义,凡本论不及处,资于《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摄大乘论》、《杂集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庄严论》、《显扬圣教论》而详阐之;四、十系以广学,叙述唯识学源流传承,标举弥勒、无著、世亲、陈那、安慧、护法、戒贤、真谛、玄奘、窥基等十个代表人物。在本文中,明确提出唯识与法相是两种学派的思想,以十义区别唯识、法相二宗:(一)对治外小心外有境义,建立唯识义;对治初大恶取空义,建立法相义。(二)缘起义建立唯识义;由缘生义建立法相义。(三)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四)八识能变,是唯识义;三性所变,是法相义。(五)约有为无为一切法归于一识,是唯识义;约一识心开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等万法,是法相义。(六)就识所生法因果相属、宛若为一,开为唯识义;就万法各称其位,约为法相义。(七)了别义,是唯识义;如如义,是法相义。(八)理义,是唯识义;事义,是法相义。(九)流转真如、实相真如、唯识真如义,是唯识义;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义,是法相义。(十)今论言境独标五识、身地、意地,是唯识义;古《阿毗达磨》言境多标三法,是法相义。

    册四为《大涅槃经叙》,认为“诸佛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涅槃经》是秘密藏”等三句话摄尽全经大意,并以法句、法行句、法义句、法用句四句判读全经二十五品。自第三〈哀叹品〉至第十七〈一切大众所问品〉,为法句所摄;法句者,指在十五品中以三十四问答反覆讨论“常住、佛性、秘密”三句主旨。自第十八〈现病品〉至第二二〈高贵德王品〉,为法行句所摄;法行者,指五行(病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及所得之效利十德。第二三〈师子吼菩萨品〉,为法义句所摄;法义者,指对佛性、涅槃等意义的讨论。最后〈迦叶品〉〈憍陈如品〉二品,为法用句所摄;法用者,指“如来大力无边,大雄无畏,大智无前。无规可范,无则可循,无险可言,恣肆纵横,奇哉不可思议,是之谓涅槃用也。”晚年自述治佛学自《瑜伽》而《般若》,至六十岁上完成本叙,知无余涅槃为佛法唯一宗趣,从此确立一生学问之重心。

    册五为《阿毗达磨俱舍论记叙》二卷,以九品叙事、阿毗达磨、五天时学、俱舍称学不称宗、舍有部义取经部义、舍经部义取俱舍义、舍余部义取俱舍义、舍俱舍义取大乘义、称赞世亲、略说其余等十事,概述《俱舍论》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无我等九品大意,在学术思想上疏理出通过小乘经部通向大乘唯识学的各要点。

    册六为《藏要·经叙》。自一九二七年起,欧阳渐即组织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经中选择要典,校勘文字,编辑一套精要的佛经丛书《藏要》。原计划将菩萨藏、声闻藏中之经律论、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为六辑,然后以此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较可靠的定本。实际上编成三辑,其中,一辑收经十一种,律三种,论十一种;二辑收经八种,律六种,论十三种;三辑收经十种,律二种,论十种。本册收录欧阳渐为三辑《藏要》所作经叙为:《大般若经第二分》及《第五分》、《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上一辑)、《华严经·十回向品》、《大涅槃经·师子吼品》、《无尽意菩萨经》、《维摩诘所说经》(以上二辑)、《大般若经第十六分》、《合部金光明经》、《大涅槃经·师子吼品》、《大乘密严经》(以上三辑)。《大乘密严经叙》为晚年所作,将一代时教系属于境行果三,“果之为《大涅槃经》,行之为《大般若经》、《华严经》,而境之为《大乘密严经》。”

    册七为《藏要·论叙》,收录欧阳渐为《藏要》第一辑所收十一种论典作的内容简介或提要:《中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集论》、《摄大乘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因明正理门论》、《品类足论》、《异部宗轮论》。卷首为《藏要》第一辑总叙,认为本辑所收十一经三律十一论,为经律论三藏中“要中之要”。并叙述所收论典的要义:“摩诃衍义,创始于龙树,充量于无著。合之则相圆,分之则义窒,岂空有之或异,实偏依之各详。《中论》谈遍计空,《中边论》谈依他有,中之义备也。《大智度论》,释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对小;《瑜伽师地论》,宗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自大。龙树毗昙为《智论》,无著毗昙为《集论》,是则乘之事备也。唯识为入道之体,《摄论》创始于其先,《二十唯识》、《成唯识论》昌于其后。因明为拣外之用,而《理门论》者,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种,六足为精,《集论》为大乘毗昙之终,《品类足论》为小乘毗昙之始,龙树无著皆所宗矣。其余部执,则《异部宗轮论》亦足知概。”

    册八为《法相诸论合刊》,收录《百法五蕴论叙》、《瑜伽·真实品叙》、《摄大乘论释叙》、《杂集论述记叙》、《佛地经论叙》、《成实论叙》。据吕澂《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欧阳渐在其女欧阳兰病卒后,哀伤悱愤,治唯识学常达旦不休,稿久乃晓然法相与唯识两宗本末各殊,并叙刻上述法相诸论,反覆阐明。此观点唯国学耆宿沈曾植深赞之,故每《叙》成,必赴上海谒沈畅究其义而返。

    册九收录《五分般若读》和《心经读》二种,皆作于晚年。《心经读》发挥“妄真一味”之旨,吕澂称为“最后精至之作。”

    册十收录《唯识抉择谈》(另文解说)、《唯识研究次第》。

    乙函收十一册:

    册十一、十二为《内学杂著》,收录《〈内学〉序》、《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瑜伽法相辞典〉序》、《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精刻大藏经缘起》、《得南藏初刻记》附考、《辨方便与僧制》、《辨虚妄分别》、《辨二谛三性》、《辨唯识法相》、《与章行严书》、《覆陈伯严书》、《覆魏斯逸书》、《答熊子真书》、《覆欧阳浚明书》、《与李正刚书》、《答陈真如书》二则、《覆梅撷芸书》七则、《杨仁山居士传》等佛学文章与书信。《与章行严书》中,向当时教育总长章士钊备述支那内学院办学特点及研究成果,并以“教育不以兴国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为人之量为的”,视为“教育神髓”。认为自唐韩愈以来诸儒,乃至门下熊十力背弃师说,皆在于误认寂灭为断灭,以清谈废事为禅而恶之,故在《答陈真如书》、《覆梅撷芸书》等晚年书信中,反覆讨论涅槃、佛性、法界、法身等佛教的终极命题,为一生佛学思想之总结。

    册十三为《中庸传》。作于一九四○年,认为孔学有系统谈之概论,止是《中庸》一书。沿明代憨山德清之说,以寂灭般若为自本体,以法相唯识释性天情欲,谓舍染取净即是教。性无顿渐,教有等差。离位育参赞,是个人事,亦天下人事。故中庸之道,实为大乘菩萨道。值此抗战时期,尤应提倡“狂狷中庸”,慨叹“中国自孟子后数千年来,曾无豪杰,继文而兴,盖误于乡愿中庸也。”在《跋〈中庸传〉寄诸友》中,认为孔佛相通,通于此册,此非积七十年之学不能说此,将《中庸传》与《心经读》同视作晚年定论之作。

    册十四为《孔学杂著》,收录《孔佛》、《孔佛概论之概论》、《夏声说》以及收于丙函内之《四书读》、《论孟课》、《毛诗课》的《叙》,《论学书》为致陶闿士、蒙文通、熊子真、张溥泉、万君默、王化中、李贞白、冯超如等人讨论儒学的书信。认为一切学问,都是在求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道体,其差异不过在求道的深浅、广狭而已,即“佛学渊而广,孔学简而晦”。然根据真俗、体用不二的关系,儒学若无超世出世之精神,则不能排除意、必、固、我之封执;佛学若无入世治世之方便,则流入顽空守寂的小乘境界。因此,“知孔道之为行者说生生,生生,行也,非流转于有漏,奔于习染也。知佛法之为果者说无生,无生,果也,非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之无也。淆孔于佛,坏无生义;淆佛于孔,坏生生义。”(《孔佛》)

    册十五、十六分别为《竟无诗文》和《小品》。收录《词品甲叙》、《词品乙叙》、《心史序》等,以及自作诗、文、小品。标举孔佛两家标语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认为“孔子救世于明德,非救世于饱食暖衣逸居;佛度生于涅槃,非度生于有涯之福。”(《小品》)

    册十七、十八为刻于一九二五年的《楞伽疏决》六卷,以为“读《楞伽》有四难六利四最,难者疏而通之,利者最者抉而出之,名之曰《楞伽疏决》。”全书分作百八品(卷一)、知法义、辨中边(卷二)、解深密(卷三)、超一切量(卷四)、五法三自性(卷五)、八识二无我、陀罗尼(卷六)等八品。

    册十九为刻于一九二四年的《解节经真谛义》二卷,从唐代圆测《解深密经疏》中辑出真谛所著《解节经记》、《翻译目录》、《般若记》、《七事记》、《金刚般若疏》、《金光明记》、《九识章》、《无上依经释》、《部执论记》、《梁摄论疏》等十部佚书,系于《解深密经》的相关经文下。

    册二十、二一为《在家必学内典》,应戴季陶之请,连附属共收录十五部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教养品》、《佛说孛经》、《佛说演道俗业经》、《中阿含经·大品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以上男子必读)、《佛说鹿母经》、《银色女经》、《玉耶女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佛说七女经》、《佛说月上女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以上女子必读),附《四十二章经抄》。

    丙函收九册:

    册二二至二三为《经论断章读》,为初学者从经论中选出十五章片断,加以断句,并略作提示。本书为十分精要的佛典选读,所选经论皆为权威的大乘典籍,且依境行果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所选篇章及标准为: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犹儒者义利之辨,入德之门,如是读《维摩经·方便品》和《密严经·胎藏生品》;以解空法方能舍生死身,如是读《大智度论·十喻》;与空相应应先观无常、数息以定心、不净以入境,如是读《大般若经·念住品》;修定应先有念佛、法、僧、戒、舍、天、出入息、死等基础,如是读《大智度论·八念》;三学之慧,般若真谛,瑜伽俗谛,如是读《大般若经·空性品》、《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瑜伽师地论·胜义伽他》;佛之知见,方便为究竟,如是读《法华经·方便品》;一乘绝唱,在不舍离一切众生,明地前菩萨行愿,如是读《华严经·净行品》及《梵行品》;地上菩萨自在无碍行,如是读《华严经·十忍品》;佛前佛后,皆本一行,如是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佛在决定死心,如是读《金光明经·舍身遍虎故事》;学佛所忌在决定死法,如是读《涅槃经·阿阇世王故事》。

    册二四至二六为《四书读》:《论语十一篇读》,类聚《论语》原文,重新编排为劝学、君子小人、为学、仁、礼、性天、达道、为政、圣德、群弟子、古今人等十一篇。《中庸读》,对《中庸》句读解释并分段提示,以“诚”之一字概括《中庸》全书,叹“千有余年中庸不明,人不务诚,失其本心,大义不行,浩然之气不存。”《大学读》,先录王守仁《大学古本旁注》,然后阐明《大学》十义:一、大人之学,二、天下之欲,三、孔子之志,四、忠恕之道,五、得国之宝,六、格物之功,七、孔颜之乐,八、真实之知,九、《学》《庸》之事,十、《学》《庸》之序。《孟子十篇读》,类聚《孟子》原文,重新编排为气、士、民、义利王霸、仁政(上)(下)、孝弟、君臣朋友、学、非彼、自宗等十篇。

    册二七到三十,分别为《论孟课》、《毛诗课》、《词品》(甲)(乙),为自编内学院诗文课本。欧阳渐精于文学,晚年因国难而倡忠义救国之心之气,选《毛诗课》叙曰:“绸缪在作新,作新在作气,作气在观感而愤悱。”认为中国数千年神圣之教可归结为“忠恕”,忠于己曰自由,以之抗敌,恕于人曰平等,以之建国,二者又相辅相成。“抗敌以不受尔汝之忠,气不愤悱不能忠,《词品甲》语悲歌慷慨。建国以不受尔汝之恕,气不和顺不能恕,《词品乙》语清净幽闲。非相违也,而相从也。不娴斯意,不能读是词也。”

    欧阳渐在杨仁山之后,尽毕生精力主持金陵刻经处和支那内学院,一生校刻佛典千余卷,尤以刻完杨仁山未竟的《瑜伽师地论》并作长叙,使自明代以来久已晦塞的唯识宗学说,得以重新昌明,当时梁启超、吕澂、王恩洋、黄忏华、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皆受学于欧阳渐门下。奉行“讲学以刻经”方针,平生所学主要体现在对佛典的选编校订及叙论中。尤在晚年感到来日无多,故将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在讲学和书信中,以《内学杂著》和《孔学杂著》最为精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于一九七六年出版《欧阳大师遗集》四大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亦收录欧阳渐部分论文,主要选自《内学杂著》,另有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王雷泉选编的《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