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佛法与教育(一)

于自由时报91.08.06(二)刊载

佛法是一种真理,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

所谓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法。教导大众能得解脱,超凡入圣,由坏人变成好人,由好人变成贤人,由贤人变成圣人。

不论天上、地狱都是佛法教化之处,即使众生堕入地狱,佛还是不舍一众生,到地狱里面去救度众生。例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是慈悲、平等、广大无有边际,佛的慈心广大包容一切,什么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

佛法是一种真理,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研究佛陀的教法,能令众生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对于人生非常重要而有意义;就如同人间甘露,润泽群生。从天文学、宇宙观,乃至于文学、哲学、医学、心理学……;范围含盖了各层面的广度,及融摄真常不变真理的深度,所以佛法是教育中的教育。

佛法与教育(二)

于自由时报91.08.08(四)刊载

佛陀透过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以教化人心。

所谓教育:教,就是教化;育有生育、养育、教育、训育之意。佛法教化大众由良而善,由善而贤,由贤而圣;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各类社团的教育。就教化的功能而言,佛法便涵盖了以上的教育,而学校是培育人格发展之处,所以佛法更是和学校的教育不谋而和。谈到佛法与教育,最明显相关的便是学校教育。

佛法有宗教的仪式、礼拜、供养、及信仰,表面上观察佛教和一般宗教团体一样,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便会发现,佛教除了这些宗教活动、宗教情操以外,还有佛法的内涵。这些内涵是转化人的性格及心灵的教育,非单指心理学、医学、或天文学等专门学术的范畴。

佛陀透过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以教化人心。运用佛法了解每件行为、事情背后的真理,对于佛法信受奉行,进而亲身体会佛法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

佛法与教育(三)

于自由时报91.08.10(六)刊载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

让人人具足威仪,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

使身心皆庄重合宜,这也是一种教育。

教育包含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佛法当中的言教是指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累积起来而成的经、律、论三藏。言教并非空泛的学说,而是将佛法的言论、思想付诸实行。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但将佛法的弘扬表现在说法上,而且以身作则落实佛法。所以佛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教义,蕴含无限的道理与智慧。

儒家提到:「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圣人不随便讲话,每一句话,都值得每个人去遵行;一举一动,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佛是圣中之圣,觉者不随便乱语、乱行,所以佛的身教与言教,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以身教的落实为例,佛经中提到,佛的弟子,乃至于一切圣者,行住坐卧都具足四威仪。四威仪指的是:「行如风」:走路的时候,犹如清风徐拂,自在安详;「坐如钟」:坐时身体保持端正,不随便东摇西摆、前弯后仰;「卧如弓」:睡觉时以右侧卧姿睡觉,又称为吉祥卧,能令身心安稳、夜无恶梦;「站如松」,我们站要有站相,挺立不轻浮、摇摆或歪斜,就像松树一般。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让人人具足威仪,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使身心皆庄重合宜,这也是一种教育。

佛法与教育(四)

于自由时报91.08.13(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

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

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

佛法教导众生,第一个就是告诉大众,行、住、坐、卧要有四威仪。在学校里,老师也会规劝学生,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轨范。这些都是一种教化,佛法与学校教育就此点来观察,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教化大众。

学校老师要教化学生,不仅要教导道理,身行更要作学生的表率,言教与身教一致,教育才能成功。佛法也是如此的,不仅口说,身体更要力行,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体悟,才能教化大众如何修行。如果佛陀、乃至一般法师,讲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表里不一,如此必定无法度化众生。老师上课会讲,能说会道,可是平日的私生活并不如法,所教导的学生在品德学业上,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所以不但要说到,而且要做到。能够做到就是身教。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由于能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佛法的清净妙用,因此能摄受众生,使人改邪归正,转凡成圣,确实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

佛法与教育(五)

于自由时报91.08.13(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

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

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

佛法教导众生,第一个就是告诉大众,行、住、坐、卧要有四威仪。在学校里,老师也会规劝学生,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轨范。这些都是一种教化,佛法与学校教育就此点来观察,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教化大众。

学校老师要教化学生,不仅要教导道理,身行更要作学生的表率,言教与身教一致,教育才能成功。佛法也是如此的,不仅口说,身体更要力行,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体悟,才能教化大众如何修行。如果佛陀、乃至一般法师,讲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表里不一,如此必定无法度化众生。老师上课会讲,能说会道,可是平日的私生活并不如法,所教导的学生在品德学业上,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所以不但要说到,而且要做到。能够做到就是身教。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由于能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佛法的清净妙用,因此能摄受众生,使人改邪归正,转凡成圣,确实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

佛法与教育(六)

于自由时报91.08.15(四)刊载

教育的成功,

除了教导者的言教与身教,

环境的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成功,除了教导者的言教与身教,环境的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空间愈来愈狭隘,多是水泥、钢筋的建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待,难免觉得身心烦躁,因此一到假日,就会有许多人到郊外踏青,呼吸新鲜空气。由此可见,外在环境对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学校里面有清净、广大,乃至于安定的环境,在道场中也是一样。如果处于一个狭窄、骯脏、空气污染的环境中,身体一定会受影响,心中也会觉得烦躁不安,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如果道场不清净、不庄严,心中也会起烦恼,身心无法安定,很难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在广大、安定的环境,心境会随之开阔,感觉身心愉快、平静,对于种种道理、学问更能思惟通达。学校、道场中对环境、绿地的规画,都是为了藉外在清净的因缘,来启发、养成健康的身心。由此可知,佛法与教育在施教的方式与目的上,是一致的。

佛法与教育(七)

于自由时报91.08.20(二)刊载

在僧团中思想也要一致,以佛的思想为思想。

佛法中提到八正道,首要为正见。

六和敬当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戒和同修」而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佛陀的教化,修戒、修定、修慧;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居士都有该遵守的戒律。

学校的校规也是如此,师生都有该遵守的规定。若不遵守校规,学校的秩序便会混乱。而佛法中有出家及在家四众弟子,如果没有戒法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也会失去准则。所以每个人都能奉行戒律,道场才有纪律,才能树立僧团的良好形象。

其次,在僧团中思想也要一致,所谓「见和同解」,以佛的思想为思想。佛法中提到八正道,首要为正见。如果一个道场有邪知邪见,便会混乱难以管理。相对于学校,假使校园中有了邪知邪见,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能安定,所以一致的知见也非常重要。

「利和同均」,是指对钱财的管理使用能均和,「十方来十方去」,道场中的财物都是十方大众的供养,当归常住与大众统一运用。所有的衣食住行,不能有高低之分,等同于政府的社会政策及福利,是大众所共同均享,这些规定都适合应用于现在的教育。

佛法在三千多年前,推行六和敬应用于僧团,这个制度本身即包含教育的道理。如果学校里面,依据这些道理来实践,学校一定会安定,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成效。

佛法与教育(八)

于自由时报91.08.22(四)刊载

佛法中修学的方式,

是运用闻、思、修三慧,达到开悟的心境。

佛法中修学的方式,是运用闻、思、修三慧,达到开悟的心境。这三种智慧,在学校或任何学习的因缘,都是一种不变的真理。无论是在家、出家,本着这三个大原则来修行,一定能有所成就。

闻慧;佛陀说法,弟子听法,就是「闻」。闻要专注,不能东张西望、打妄想,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听闻的道理,经过思考,想一遍、二遍、三遍……,不断的重虑缘真,归纳、分析,就是思慧。假使不经思惟,虽然当场听得很有意义,经过一段时间,便会遗忘。所以听闻的道理必需藉由思考,这些道理才能生根落实。

修慧;佛陀教育弟子,应机施教,因修习的根器不同,分成上根、中根、下根。如果是善根利智之人在听法的当下,便具足闻思修这三种智慧,很快就能开悟证果;若是中下的根机,只要循序渐进,不断将道理实践落实,也一定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最后终能成就道果。

修行,落实闻思修三慧以成就道业,学生在学习课业的过程中,能依据闻慧、思慧、修慧这三个步骤,不断的学习、实践,学业也一定能有所成就。

佛法与教育(九)

于自由时报91.08.24(六)刊载

闻、思、修三慧中的修慧,

是指依着佛陀所说的道理思惟落实。

闻、思、修三慧中的修慧,是指依着佛陀所说的道理思惟落实。

举例而言,人的烦恼痛苦,源自于「我执」,所以佛就讲「空」的道理来破除众生的执着,思惟空的道理,即是在落实修证。

思惟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心由受、想、行、识所组成。一般人不了解,把四大假合的身体、变化无常的心念当作「我」,妄想分别,成了我执、我所;始终在颠倒执着当中,见不到本具的心性,因此无法契悟人生的真理。

佛陀教导大众用分析的方法破除我执。头发、指甲、骨头等坚硬的部份属于地大,地大就归地,不再起执着。体内的眼泪、汗水、血液等,属于液态,归于水大;身上的体温、热量,归于火大;而我们的出入息属于风大,与外在的空气性质相同,风大就归风。

外面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以树木为例,树的表皮、枝干、花果等,属于地大;树里的水份属水大;另外,树木早上释放氧气、晚上释放二氧化碳,此即树的光合作用,这个就属于风大。树里面也有热量,所以才能藉由钻木来取火,热量就属火大。透过归类分析,树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组成。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最后,外面所有一切,皆是假名、假相、假有,体性本空。

听法时,依此道理归类思惟便是思慧。常如是思惟,能想这念心和所想这个四大假合之理相应。就能破除我执,证得空性,得清凉、解脱自在便是修证。

佛法与教育(十)

于自由时报91.08.27(二)刊载

佛法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和教育的确是密不可分。

佛法提到启发智慧的方法很多,目的都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例如静坐思惟四大假合的道理,一旦心与理相应,便能破除执着开启智慧。分析身体与外面的物质,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但契悟此理,破除我执,悟到诸法空性,智慧自能开显。所以闻思修三慧能帮助我们契悟道理,明悟心性,在修行及学习上确实非常重要。

要增强记忆,同样要运用闻思修的道理。上课的时候,心要专注、不打妄想,对老师说的道理不仅要听闻,听闻了以后还要想一想,回想今天老师上课的内容,将它分析归类。想一遍、二遍、三遍……,这样经过思惟以后,这些道理就能融会于心中,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否则,心归心、书归书、理归理,始终是南猿北辙,没有办法契入道理。

明白此理,彻底实践闻、思、修三慧,在思的时候就能豁然贯通,马上就能了解书上的道理。将道理明白了,便始终不会遗忘。由此可知,佛法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和教育的确是密不可分。

佛法与教育(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8.29(四)刊载

贤人、圣人与凡夫,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别。

贤人、圣人与凡夫,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别。契悟到诸法性空的道理,心与这个道理相应了,就称之为入理圣人,所以理的明悟与否非常重要。

直接从悟理入门是一种修习的法门,但一般人的心念较粗、根机较浅;道理很微细,心太粗,便无法直接契悟理。要慢慢地经过闻慧、思慧,不断的思虑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经过持续的加功用行,静坐思惟,时节因缘具足便能豁然贯通。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经过闻慧、思慧、修慧不断的熏习,最后一定能有所收获。明白此理,便要运用我们这念心,落实道理的熏习与修行。

佛法,一是要明白我们的心在那里,契悟能听、能看的这念觉知。第二是要运用我们的心,运用了以后还要把心归回原点,安住在不动、清楚明白的这念心。归回原点,要时时保持正念,人在那里、心在那里。由此可知佛法和教育一样,在学习上都是有脉络可循、是贯通一至的学习观念。

佛法与教育(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8.31(六)刊载

佛陀教我们要透过闻、思、修三慧来修习佛法,

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佛陀教我们要透过闻、思、修三慧来修习佛法,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儒家中孔子也是这么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是学、一个是思。假使我们只知道学,不明白当中的道理,就是死记、硬记,这样子是不能融通的,对于道理始终不明白,自然也不清楚落实的方向。如果只思惟而不学习,眼高手低,空有满腹道理,没有办法把这个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沦为空谈,也是不圆满。

就如同开车一样,只知道车子的性能、原理,始终不去学如何开、不去操作,就永远无法上路。学开车也有程度之分,只要学会驾驶的话,几个钟头也许就学会。如果在驾驶技术上要更了解,就要更上一层楼。不仅会驾驶,又了解车子的性能、原理,相信驾驶的技术,一定能百尺竿头再进步。所以不仅要学会原理,也要学习技术,事理兼具,学习才能专精,这正说明事理圆融的重要性。

佛法与教育(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9.02(二)刊载

佛法的道理,恒久不变,真实不虚,所以称之为真理。

佛法是一种真理。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法的真理,上智的人不得不信,因为上等智慧的人,就是要追求真理,佛法所说的就是人生的真理。」

人生的真理很多,家庭有家庭的道理;学校当中,老师和学生也有要遵循的道理;社会有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有一些真理;国家有法律、制度,这也是真理,但是这一些道理并非绝对。因为这些道理,会随着时节因缘的不同而改变,制度会改变、家庭的伦理与道德也会改变。

佛法的道理,恒久不变,真实不虚,所以称之为真理。佛法,可分为三类: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任何一法皆不离俗谛、真谛与中道第一义谛。佛法当中提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俗谛是随顺时节因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在变化当中,真谛的道理,如缘起性空之理,并不随因缘变化而改变;中道第一义谛,本具不动的心性之理更是绝对不变。

每一个事情都有它的真相,真相就是它的真理,这些都要靠我们在实践佛法中,去契悟、领会。

佛法与教育(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9.05(四)刊载

佛陀教化弟子会依根机、因缘时节而有不同的教法。

佛陀教化弟子会依根机、因缘时节而有不同的教法。而弟子们常因佛陀启发式的教育而有所体悟,放下执着与习气,因此成道证果。例如佛陀的弟子罗〔目*侯〕罗尊者,在没有成道以前,常说谎骗人。有些居士想去礼拜供养佛、向佛请法,问罗〔目*侯〕罗佛陀现在在那里?佛陀若是在竹林精舍,罗〔目*侯〕罗便会故意说佛现在在灵鹫山,让这些居士东奔西跑,汗流浃背,却无法见到佛陀。

佛陀知道了罗?罗爱说谎的行为,想要教化他。一次托钵回来,佛就到精舍去教化罗?罗。罗?罗一见到佛就帮佛打了一盆洗脚水。在印度那个时代,佛和出家众都是打赤足,一到精舍里面一定要洗脚。佛洗完脚就问罗〔目*侯〕罗:「这盆洗脚水可不可以喝?」罗〔目*侯〕罗回答:「世尊,洗脚水这么脏,怎么可以喝?」佛借着这个机会说:「罗〔目*侯〕罗,你心中充满了愚痴、邪见,没有诚信,就和洗脚水一样,又混又浊。」

佛又叫罗〔目*侯〕罗把洗脚水倒掉。倒掉以后,佛又问:「这个洗脚盆可不可以装汤、装饭?」罗〔目*侯〕罗讲:「世尊,这个洗脚盆又脏又臭,是不能拿来装汤、装饭的。」释迦牟尼佛接着开示:「罗〔目*侯〕罗,你的心中充满欺瞒妄语,就如同这个洗脚盆一样,里面又脏又臭,没有戒、定、慧,无法接受出家众的善法。」罗〔目*侯〕罗听到佛这么说,心中真是惭愧忏悔,马上就能领悟佛陀所说的道理。

佛法与教育(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9.07(六)刊载

佛陀的智慧圆融,其教化都是深具启发性的。

经过佛陀的教导,罗〔目*侯〕罗心中充满了惭愧,佛陀看罗〔目*侯〕罗懂得悔过,马上进一步教导。用脚踢这个洗脚盆,使水盆倾覆。借着这个机会问罗〔目*侯〕罗:「你看这个脚盆,现在快坏掉了,该如何是好?」罗〔目*侯〕罗说道:「世尊,这洗脚盆是洗脚的用具,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是破掉、烂掉了,也不会令人不舍痛心。」佛陀说道:「罗〔目*侯〕罗,你的心中没有善法、都是恶法,缺乏诚信到处骗人。这种行为,就像坏掉的盆子,不会有人肯定你、关心你、护念你;现在谎言妄语的因,将来一定是堕落的果。」罗〔目*侯〕罗一听感到惊慌恐怖,立刻跪下来请佛慈悲开示。

佛便教诫他要修戒、定、慧,要修十善:不挑拨离间、不恶口、绮语、妄言;心中和谐、平静,无贪、瞋、痴;身不做杀、盗、YIN等恶业。经常静坐思惟,检讨反省。改过之后的罗〔目*侯〕罗,依佛所教诲的法门用功,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由此可知,佛陀的智慧圆融,其教化都是深具启发性的。佛法是一种教化,这就是一种教育。如果明白这些道理,把佛法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定可以达到教育的成果。

佛法与教育(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9.10(二)刊载

佛陀善用启发式的教育,

藉由种种言喻,使弟子们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

佛陀善用启发式的教育,藉由种种言喻,使弟子们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有一位善生长者生了大病,临终时跟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除了继承我的财产以外,还必须要礼拜六方。每天早上要穿干净的衣服,到房屋外面去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善生长者往生以后,他的儿子善生子,每天早上一早起来,就向六方各三拜。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经过这个地方,看到善生子在拜六方,就问他拜六方是什么意思?善生子说:「我父亲往生前教我要每天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我只是依从他的遗嘱而做罢了!」,佛就讲:「其实你父亲叫你拜六方,是有道理的。你现在不懂这个道理,拜六方有什么用?」于是善生子就请世尊开示礼拜六方的道理。

佛回答:「东方属于父母,要礼拜、孝顺、尊重自己的父母,对于父母要尽孝道、有责任;相反地,父母对于子女也是一样,也要尽义务,有责任心。做到这些,就等于是在礼拜东方。」

善生子又问:「那拜南方是什么意思?」佛就说:「师生属于南方。所以要尊师重道:对于自己的师长要尊敬,向师长学习,并且要恭敬、供养、关心。而为人师长也要关心弟子,关心他的健康、学业,这是礼拜南方的道理。」

佛法与教育(十七)

于自由时报91.09.12(四)刊载

佛法是一种教化,

不仅事上要行,理上也要清楚明白,

落实事与理,除去我们的执着烦恼,

使每一个人的慈悲及智慧开显。

经过佛陀的开示,善生子学到拜东方及南方,代表着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更进一步问佛陀:「西方是什么意思?」佛回答:「西方属于夫妻,夫妻之间要和合。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就是在拜西方。」

善生子接着又问北方所代表的意思?佛告诉他:「北方属于亲朋,对你的亲戚朋友,也要有诚信,要关心、关怀,就是在拜北方。」

善生子又问:「那拜下方又是什么意思?」「下方属于主人和仆人,做主人的对属下要有慈悲心,关心他的生活、工作;同时做仆人对于主人,也要顺从、恭敬,有责任感,这就是拜下方的道理。」

善生子最后问道:「世尊,拜上方是什么意思?」佛就告诉他:「上方就属于沙门、出家众。对于三宝要恭敬、布施;相对地,三宝对于一般人民的教化,要具足慈悲、智慧,使在家的居士能够知因识果、了生脱死,成就福德、智慧,做一个贤人、圣人。」当佛开示完,善生子明白礼拜六方的道理,更能了解该如何藉由礼拜六方,在生活中落实礼敬一切。

由上述公案可知,佛法确实是一种教化,不仅事上要行,理上也要清楚明白,落实事与理,除去我们的执着烦恼,使每一个人的慈悲及智慧开显。

佛法与教育(十八)

于自由时报91.09.14(六)刊载

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宗教家、教育家;

也是提倡人权、平等,开民主的先驱。

宗教的仪式是「事」,「事」当中还有「理」。修行学佛如果只有「事」而没有「理」,虽然有种种礼仪形式,心当中还是容易起烦恼、生无明;如果只有「理」没有「事」,就会流于空谈,而不去实践。佛法中具含事理、因果的道理,所以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

目前是民主的时代,讲求人权、平等、尊严。不仅是台湾,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追求。而早在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谈到这个问题。当时印度有四大阶级??即婆罗门(僧侣、贵族)、剎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其中首陀罗是最低贱的。这四种阶级,不通婚嫁,所受待遇及生活文化,各不相同,且为世袭制,没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及地位。

释迦牟尼佛为改革此制度,就倡导平等,但不是用武力抗争的方法。佛以圆融的智慧,倡导人人都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当成佛。佛经中记载:「四流入海同一咸性,四姓出家同一释姓。」当时印度有四大河流,每一河流的性质及源头都不一样,但一流入海里就都是海水,同一咸性。无论是那一种阶级的人来出家,就都是释姓,人人佛性平等,人人都能成佛。因为佛性平等的角度,自然而然打破印度四姓阶级的制度。

因此,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宗教家、教育家;也是提倡人权、平等,开民主的先驱。

佛法与教育(十九)

于自由时报91.09.19(四)刊载

「人人都有佛性」,

说明佛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我们也有,这就是佛性,

由此而言,人人都是平等的。

释迦牟尼佛自三千多年前,提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以此观念打破印度四大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实是开民主的先河。但是有些人错解了当中的义理,把「人人都能成佛」这句话,当成是口号。或者认为既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也有心、我也有心,大家平等无差,就不恭敬三宝,也不礼佛了,如此又偏到一边了。

「人人都有佛性」,说明佛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我们也有,这就是佛性,由此而言,人人都是平等的。但佛的觉性所产生的用,远离贪、瞋、痴、颠倒、邪见,心当中有无量的光明和神通智慧;一般人的佛性被执着、妄想所覆盖,显现出来的作用多是贪、瞋、痴,而非清净利他之行。由佛性的作用而言,佛是已觉悟的圣者,众生则是不知不觉,所以我们仍要向佛学习,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但不经过事上的学习改进,众生仍无法提升成佛的境界。

明白了这些道理,确实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上,一定可以显发佛性的作用,提升自己的心灵。真正体悟到佛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道理,人生就会有源源不绝的自信与力量,愈走愈光明。

佛法与教育(二十)

于自由时报91.09.21(六)刊载

佛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

思惟种种的感受并非永久存在,

即使得到也很快会失去,种种感受都是不实在、虚妄的。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物质属于色法,就是指我们的身体;精神是指受、想、行、识。《心经》中提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五蕴,即指色、受、想、行、识。若能破除对此五法的执着,就能得解脱、自在。

一般人执着身体为实有,其实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经由分析的方法,地大归地、水大归水、火大归火、风大归风,了知因缘和合的身体本为幻有,本性即空,就破除了对身体、对色法的执着。

而我们的心也是由受、想、行、识所组成的。受就是感受,每个人都有感受,却认为快乐的感受是实在的,为了要追求种种感受,许多人不择手段拼命去享受。看到别人拥有富贵、权势,高高在上、很威风,自己没有,就拼命去追求,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乃至去偷、去抢、绑票勒索,只希望满足享乐的欲望。就是因为不知道感受是虚妄的,所以为此造下种种恶业。

佛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思惟种种的感受并非永久存在,即使得到也很快会失去,种种感受都是不实在、虚妄的。了解这个道理,时时刻刻回光反照,便不为感受所牵制,远离所有苦厄,得到究竟解脱。所以透过佛法的教育,改变价值观,自然能放下烦恼与执着,使人生处处光明、自在。

佛法与教育(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9.24(二)刊载

了解诸法虚妄不实,

就不会执着,就能看破、放下,

不再追求不实的假相,生命就能更踏实。

所谓「法」就是诸法。例如茶几、茶杯是一种法;男众、女众也是一种法。宇宙中凡是有名有相者皆称为「法」,佛法中提到万法的观念,即是含摄宇宙诸法。

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法是空性、是假有,所以拼命巧取豪夺,拼命想占有,贪求不到,彼此之间因而产生嫉妒、排斥、仇恨,甚至引发战争,造成全世界的不安及混乱。佛法告诉我们,世间一切法离不开因成、相续、对待的假相,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所谓因成假,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例如办一场演讲即是因缘和合,发起单位就是因,请法师来开示,还有讲堂及来听开示的大众,这都是缘。等到时间过去,因缘散掉了,这个演讲、开示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场演讲是假有,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因缘和合所组成的,相是假有,性是空性。

了解诸法虚妄不实,就不会执着,就能看破、放下,不再追求不实的假相,生命就能更踏实。

佛法与教育(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9.26(四)刊载

明暗是相对的,

相对的也就是假有,是虚妄不实的假相。

从因成假、相续假、对待假三方面来分析万法,便能彻底了解万法不实的道理;了解因成假,进一步要了解相续及对待假。

相续假,世间一切法皆是相续的假相,以时间为例,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有现在才有未来,这就是相续。例如:每天吃的稻米,因为有过去的稻谷,才有现在的稻榖;因为有现在的稻谷,才有未来的稻谷;而过去的稻榖也不是现在的稻榖,现在的稻榖也不是未来的稻榖,它只是相续的假相。

对待假,如男、女,就是一种对待,假使这个世界通通是男众,字典里绝对找不出一个女字;相反地,如果这个世界通通是女众,字典里绝对找不出一个男字,因为这是相对的。再举例来说,白天、晚上也是一种相对。如台湾现在是晚上,但美国现在就是白天;我们人类看到是晚上,能见度低,但有很多动物晚上看得一清二楚,对它们而言,人类的晚上等于是它们的白天,所以明暗也是虚妄不实的。现在把电灯一开,所处的地方就是很明亮;把电灯一关,马上就黑漆漆的,所以明暗是相对的,相对的也就是假有,是虚妄不实的假相。

佛法与教育(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9.28(六)刊载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缘、净因净缘才能成就,

这都要靠自己在每个当下努力。

明白因成假、相续假、对待假这些道理,知道世间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假有,当下就能看破,看破就能放下,对于是非、善恶、名利、财色不再计较,心念不再追随外境起伏,烦恼销融;如此就能成就如来佛的智慧。

一方面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都是因成假、对待假、相续假,能够不执着。一方面悟到,既然是因成假,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以一切都要从因当中去努力,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缘、净因净缘才能成就,这都要靠自己在每个当下努力。世间上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因为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缘、仗因托缘所产生出来的。

这些都是佛所说的道理,以此教化每一个人,从这些道理去看破、放下,去建立、去努力,将这些道理,确实落实在生活中,自己的福德、功德能成就,事业、道业就能有所成就。

佛法与教育(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1.10.01(二)刊载

明白能听能闻的这念心始终都存在,

对于修行便有坚定的信心,

始终在这念觉性当中用功,

由迷转悟,成就自己的道业。

人人都有佛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是佛性,虽然人人本具,但迷悟有别,必须靠每个人自己去契悟。

首先在道理上要了解「佛性空」和「法性空」的不同;所谓诸法皆空,这「空」指的是法性空,把世间所有一切法分析到最后,都是没有自性的空相。以现今科学而言,把所有的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能和量的组合。所谓能就是热量,量就是光。佛法认为能量也是虚妄的,所以说万法皆空。

法性空,是随因缘而成的假有,在因缘变化中不断的经历生灭变异,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说是空性。而佛性空是指有情所具有的觉性,这念觉性本性是空,但空中又能生妙有,例如觉性无形无相,但我们又能写字、又能说话,这些都是觉性的作用。例如我们听声音,如果能听的是耳朵,耳朵坏掉了,换一个人造耳,我们依然能听,这就代表能听的其实不是耳朵,耳朵是四大假合的物质,真正能听闻的是我们的觉性,不论耳朵是否存在,能听的这念心始终存在。

正确的认知这念灵知灵觉的心性,明白能听能闻的这念心始终都存在,对于修行便有坚定的信心,始终在这念觉性当中用功,由迷转悟,成就自己的道业。

佛法与教育(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1.10.03(四)刊载

能听、能知痛痒这念心,就是我们的觉性。

每个人都有觉性,如果契悟到这个觉性,就是始觉,代表现在已经开始觉悟了。从开始觉悟到对心性的体悟达到究竟,佛法将觉悟的过程分为本觉、始觉、分证觉、无上正等正觉。

能听、能知痛痒这念心,就是我们的觉性。依这念觉性来返照,照见万法皆空,除去心当中的贪、瞋、痴、慢、疑。从始觉到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都离不开能知的这念心。这念觉性虽然人人本具,如果不知觉悟,不知觉察反省,从早到晚都在生无明、起烦恼,心猿意马没有安定过,虽然有这念心,但无法作主,有就如同失去一般。如果觉悟了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这念心就是无始终、无有边际。

大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意喻每个人这念心无始终、无有边际。只要懂得依觉性返照,转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由染为净,就是阿弥陀佛。所谓「念佛有个自性佛,诵经有部无字经」,念佛就是始觉,始觉照本觉,到一念相应了,就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了。藉念佛,体悟当下这念自性;藉诵经,体悟这念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心性。

佛法与教育(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1.10.05(六)刊载

佛法中提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道理,

就是在证明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

现今社会型态的变迁,使得有些人对自己,乃至对社会没有信心,更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人如果对生命失去信心与希望,终日迷迷糊糊,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与时间。

佛法中提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是在证明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这念心当中,更有无量的智慧、功德与神通妙用。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契悟这念心性,成就佛菩萨的果德。透过佛法,了解佛性平等的道理,就能建立我们的信心与希望。

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人活在这世界上是非常宝贵的,一定要爱惜生命、尊重自己。既然懂得爱惜生命,尊重自己,就绝对能够尊重所有的人,乃至所有一切有情生物。如此不仅自己的人生愈走愈光明,社会也能祥和、有朝气,国家就会日益兴盛、充满活力。

佛法与教育(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1.10.08(二)刊载

这念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性平等,本自具足。

这念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性平等,本自具足;佛经中记载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成道。如佛陀所度的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年纪有一百二十岁,原本修习外道,一天当他听到释迦牟尼佛要入涅槃的消息,深知佛住世是稀有难得的,因此不辞辛劳地赶到佛陀面前,请佛开示法要。当佛陀开示完之后,须跋陀罗心中豁然开朗,立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另外,佛经里提到均提沙弥七岁就证阿罗汉果;三昧水忏里也记载悟达国师十岁时,唐宪宗就拜他为国师,对他相当礼遇、敬重。著名诗人李商隐,曾经写一首诗赞叹悟达国师:「十岁沙弥解讲经,似师年纪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悟达国师十岁就能讲解经论,连出家很久的沙门比丘都来听他说法。一般在僧团中,十岁的小沙弥只能为师父拿瓶子、端茶递水;而悟达国师却已能通达经中的道理,并在大众当中讲经说法,可见他的智慧必有过人之处,所以说「不在年高在性灵」。

佛法是以道为根本,悟道不限年纪大小;小沙弥也能悟道,这就是佛性平等的道理。只要能体悟自性,了解人生的真生命,生命就会有源源不绝的信心和力量,人生也会愈走愈踏实、光明。

佛法与教育(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1.10.10(四)刊载

佛性平等,因此不分贫穷贵贱,人人都可以成道。

佛性平等,因此不分贫穷贵贱,人人都可以成道。富贵如一国之尊,如清朝顺治皇帝、梁武帝及等,都发心修行学佛,乃至于出家追求人生的真理。而莲花色比丘尼出家之前操持贱业,后来体悟无常,于是舍弃世间的一切出家修行,最后也成道证果。

无论贫穷富贵、男女老幼,都可以修行,所契悟的心性平等无二。且不仅是出家众,在家居士也可以成道;不但是人,而且连畜生闻道也可以开悟、也可以成佛,如佛经中所记载,龙王之女虽年仅八岁,因其宿世善根及愿心,发菩提心时,顿悟自性,直了成佛,这些都证明佛性是平等的。

佛性平等就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不论时间、空间如何转变,都绝对不会变动,就等于儒家所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百试于圣人而不惑」,所以佛法不但是宗教的情操、宗教的仪式,而且是无上的真理,具有平等性与教育性,的确是「教育中的教育」。

佛法与教育(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1.10.12(六)刊载

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制度,

更有应机施教的内容,如同教科书一样分门别类。

佛性虽然本具、平等,仍须假修证而体悟。佛陀说法前,会先观察众生的根机,有方法、有步骤的宣说佛法,应机施教,令众生体悟自性落实修行,进而开悟证果。

学校依学生的程度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佛法也是如此,依众生根机分小乘、中乘、大乘。由开始学习佛法,落实修证到最后成道证果,不同的修证成就不同的果德。在家居士初学佛法,先受三皈、五戒,五戒持守好了,来世就能成就为人的福德。求生天福的人,佛就劝修十善;宿世熏习佛法善根利智者,佛就为说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道理,得证声闻果位,如根机再更上一层者,就修十二因缘,证缘觉果位。

若是菩萨的根机,佛就宣说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功德圆满便能成就佛果。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制度,更有应机施教的内容,如同教科书一样分门别类。佛法中三藏十二部经,分小乘、中乘、大乘,每一乘要理解的道理及内容皆有层次的不同,由此观察佛法与学校的教育制度确实是不谋而合。

佛法与教育(三十)

于自由时报91.10.15(二)刊载

佛法中注重善调身心,身体健康,心情会平稳;

相同的心灵安定,身体才会健康,身心调适好,道业就能增进。

佛法中注重善调身心,身体健康,心情会平稳;相同的心灵安定,身体才会健康,身心调适好,道业就能增进。世间学校里有庭园及种种设施,使学生能够安心读书,增长体能、智慧与技能。佛法也是如此,道场和学校一样,有种种设施:禅堂、讲堂、斋堂、图书馆、藏经楼,也有经行的环境与庭园,让每个人调身调心,如此住在道场中,既能身体健康、心也能够安定、平静。

佛经中提到「饭食经行」;中国也有一句谚语,「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刚吃饱饭,借着走路经行,一方面定心,一方面帮助消化,对身心健康都很有助益。所以佛法不仅着重心灵的启发,更着重身体的调适。

以科学的观点来看身心的健康,就是要动静调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此调适,身心才会平衡、健康。道场里的环境,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调身调心,看到道场的清净、庄严,心中便获得宁静。我们的心,尚未超凡入圣、没有禅定,无法保持随遇而安,忍心不动的心境,就必须靠外境来调适身心,身心善调道业就能够增进。同样的学校的环境清净、宁静,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适,对课业的学习一定能有所助益。

佛法与教育(三十一)

于自由时报91.10.17(四)刊载

我们这念心,太紧或太松都不好。

所谓平常心是道,保持中道、祥和愉快,

心中能够平静,一定能与无为法相应。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二十亿耳」。二十亿耳为了要成道证果,十分精进,白天晚上不眠不休。打坐时若遇昏沉、妄想,就拼命经行,脚走到皮破血流,也不愿休息。二十亿耳如此精进,却始终没有开悟成道,心中因此产生退悔,想要舍戒还俗。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二十亿耳的心念,便问他:「你还没出家以前,喜欢做什么?」二十亿耳回答:「世尊,我以前喜欢弹琴。」佛就问:「琴弦如果太紧,声音好不好听?」二十亿回答:「琴弦太紧,声音很难听,而且弦会断掉。」佛就讲:「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把自己绷得太紧,过度精进,没有办法悟道,心中起烦恼、生无明,就会退失菩提心,如同琴弦会断掉一般。」佛接着又问:「如果你弹琴,弦太松声音好不好听?」二十亿耳就讲:「弦如果太松,声音不仅不好听,而且也弹不出声音。」佛就告诉他:「修行也是如此的,心里面太懈怠、太放逸,就如同琴弦太松一般,也会退失菩提心。我们修行就等于弹琴一样,要合于中道、不松不紧。」

我们这念心,太紧或太松都不好。所谓平常心是道,保持中道、祥和愉快,心中能够平静,一定能与无为法相应。佛所说的这番道理,不但修行人适用,一般人做任何事情,本着这个原则来做人做事,也一样能够成功。专心努力,不缓不急、不快不慢,时时刻刻在定慧当中。身体健康,心中平静,什么事情都会看的清楚,更能够为人生做出最好的决定。

佛法与教育(三十二)

于自由时报91.10.19(六)刊载

佛法的教育,是透过佛法的熏习,

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为法门龙象,

为贤为圣,利益无数众生。

在二十亿耳的公案中,佛陀藉由二十亿耳弹琴的经验,让他了解身心对修行的重要,身心调适得当自能与佛法相应;由此来看,所以佛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

世间上的教育,透过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希望每个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家庭的教育,一般人都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教育子女,希望儿女将来事业有成。而佛法的教育,是透过佛法的熏习,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为法门龙象,为贤为圣,利益无数众生。是具足清净、慈悲、智慧的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因为佛性本具,每个人透过佛法熏习都可以转凡成圣,这念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平等无二。常常发愿救护一切有情,更是一种愿心的教育,所以佛法实是教育中的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慈悲、智慧、平等、愿心这几个方向去努力,实践佛法的教育,相信我们的道业,一定能够成功。就如同学校里面的学生,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闻慧、思慧、修慧专心的学习,学业、事业一定能够成就。

佛法与教育(三十三)

于自由时报91.10.22(二)刊载

「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若能以慈悲心、平等心,使每一个人都欢喜且增长善法,

诸佛菩萨一定很欢喜。

佛法的教育有其脉络性。一般的宗教,也具有教育的特质,但佛法的教育却更为精辟、高深且广泛。所以,学佛除了学习宗教的情操、佛法的仪式外,更进一步要向佛学习广大无边的智慧,如此一定能得到佛法当中的利益。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无论世间法、出世法,离开了社会及广大的群众,想要成就个人的功德,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在佛经中记载,每一尊佛都是在这个世间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经中提到:「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若能以慈悲心、平等心,使每一个人都欢喜且增长善法,诸佛菩萨一定很欢喜。相反地,如果只知道供养、布施、修福报,而不知道以慈悲心、平等心来对待大众,仍是不圆满。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检讨反省,并将这些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个人的福报、功德都能增长,事业、学业及道业也会有所成就。

佛法与教育(三十四)

于自由时报91.10.24(四)刊载

佛法当中提到,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业障;

消除一分业障,就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

中台禅寺以中台四箴行,为修行的方针,把佛法高深、广大的道理,取其精华,简化成四个实践的方向。四箴行指的是「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如果本着这四个原则来做人做事、修习学问及佛法,一定有所成就。

所谓「对上以敬」,「上」指的是辈份、社会地位、学识涵养,乃至于修行德行,较自己有成就者。在下对上的关系中,例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部属对主管,都要保持恭敬的心念及态度。

佛法当中提到,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就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消除十分业障;消除十分业障,就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因为至诚恭敬的态度,为人处事自然知进退、守礼仪,与人相处圆融谦恭,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福德,智慧,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生活与事业自能左右逢源,愈来愈光明、吉祥。

佛法与教育(三十五)

于自由时报91.10.26(六)刊载

做善事时,以恭敬心、慈悲心而行,

成就广大、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才是「真」。

中台四箴行中的第二项是「对下以慈」。佛法中对慈悲心的探讨非常彻底,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仅要慈悲对待与自己有缘的人,进一步还要慈悲对待一切动物及有情众生,乃至于一草一木都要爱惜,不随意伤害。当慈悲心具足时,就能化除瞋心,使人心情平和。所以在上位的人,例如父母、师长、主管,对于子女、学生、部属要有慈悲心,实践仁民爱物的精神。

第三是「对人以和」,对任何人都要客气、和谐。现今社会因为缺乏和合,所以有怨气、嫉妒、排斥。一般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若能以和合的心对待他人,心中平和,身体也能健康、长寿,所以「和」对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

第四是「对事以真」。无论是上班、家庭,为公、为私,乃至于学习功课都要认真负责。如果在学校时只知以小抄方式应付考试,等到毕业真正要学以致用时,便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真」,修行也是一样要真,打坐时,不打瞌睡、妄想,时时安住正念,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如此持续努力用功,一定能成就三昧、成就道业。做善事时,以恭敬心、慈悲心而行,成就广大、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才是「真」。

佛法与教育(三十六)

于自由时报91.10.29(二)刊载

佛法博大精深,要想道业成就、超凡入圣,

必须要从日常生活上开始学习、开始用功。

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用恭敬心去除我慢;「对下以慈」,用慈悲心去除瞋恚;「对人以和」,用和合的心去除粗暴;「对事以真」,用真诚之心去除虚伪。依此四个方向在生活中落实,便是一种教育。以此为原则反省检讨,不断改进,提升自己,便能增长无量的智慧和福报,人生肯定会有所收获。

佛法博大精深,要想道业成就、超凡入圣,必须要从日常生活上开始学习、开始用功。如同儒家所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切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努力,如此无论为人处世、学业、事业、道业,都能有所成就;由世间法来看,绝对可以广结善缘。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进一步超凡入圣,圆满如来万德庄严、福慧具足的果位。

佛法与教育(三十七)

于自由时报91.10.31(四)刊载

「当下即是」、「动念乖真」,

一切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

唯有觉性始终不生灭、是真实的。

中国有一位庞蕴,是一位已开悟的在家居士,他曾说过一首诗偈,「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坐,不似直求真。」前两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没有我、没有自己的存在,就没有对方,如此,自然没有相对的境界。然而若不能通达此理,念念在分别中,生活上便处处都是相对的境界:人我、是非、彼此、美丑、善恶等,此时我们的心和外面的境界,就产生了对立。既然没有人相、我相,那内外都不可得了,哪里还有远近、亲疏之分。明白此理,平时与人的恩怨、是非得失,就能够化解。

「劝君休历坐,不似直求真。」,历坐是指离开当下能知能觉的这念心。一般人以为,心里面有烦恼,要把烦恼舍掉,另外去找一个清净心、菩提心,其实要另外去求一个真心,是求不到的。「当下即是」、「动念乖真」,一切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唯有觉性始终不生灭、是真实的,只要安住当下这念觉性,菩提心、清净心就现前了。

佛法与教育(三十八)

于自由时报91.11.02(六)刊载

如果真能做到不想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

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

 

一般人从早到晚,念头始终没有停过。如早上起床时,是一个心念,起床后,穿衣服的心念现前,起床的心念又过去了。穿袜子、鞋子的心念生起时,穿衣服的心念又过去了。始终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念起念灭,究竟那个心念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想到过去美好的境界,只是空欢喜一场,因为不论好事、坏事,都是生灭的现像,都会过去,如同作梦一样,虚妄不实。而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对于未来做种种的虚妄像想,也没有必要。

所谓「现在心不可得」,例如,没有看到茶杯的时候,不会升起茶杯这个念头;现在看到了,心中才会出现这个念头。所以茶杯这个念头,也是遇缘而生,剎那生灭,像水泡一样虚妄不实。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以对治我们的无明妄想。

如果真能做到不想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悟到此理,便是在理上开悟,进一步在事上保任,保持能知的这念心,知而不着,始终做主,长期保持下去,就能真正的自在解脱。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