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收于大乘律部,是故此经三藏之中毗尼藏摄,二乘之中菩萨乘摄。若约教相,方等熟酥之味也。

三转译因缘者。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父难陀译

唐者,李唐。于阗者,今新疆和阗县,梵云矍萨旦那国,昔阿育王子被抉目已,迁流比间,始建国邑,流行大乘,广如《西域记》卷十二所说。沙门者出家之都称,此云勤息,精通经律论,故号三藏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唐武后遣使往于阗求《华严经》并译人,以证圣元年迎师至京,至圣历二年译出《大华严经》八十卷。功毕,自久视元年至长安四年,复译出大乘《人楞伽经》等一十九部。以母老表请归省,再上方许,敕使送还。和帝时再往征召,以景龙二年至都,上亲至开远门外迎之,敕置大荐福寺。未遑翻译,遇疾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寂,年五十九。茶毘尽,其舌不灭,敕送其余骸及灵舌至于阗起塔供养。后人于茶昆处建七重塔,号华严三藏塔云。

四解释经文,大判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之中有六成就。为证信故,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临涅槃时,阿难受阿(少+兔)罗驮教,问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述经》等说。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故。如名不异,是言无非,阿难所传与佛所说一种不异名如,文中之理允当无非称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为令众生起信乐心,随顺修学,故言如是。

△二闻成就。

我闻,

阿难对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离增减失,故云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法王启运嘉会之时,圣不虚说,言必会机,令人开悟。故云

一时。

△四主成就。

佛者大师之称,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总称佛。

△五处成就。

在娑竭罗龙宫,

娑竭罗龙王为八大龙王之一,此云海龙王,住须弥山北大海中,宫广八万由旬,七宝所成,墙壁七重,栏楣罗网严饰其上,金壁银门,门高二千四百里,广二千二百里,彩画殊好,有五百鬼神守护,广如《楼炭经》卷三中说。

△六众成就。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比丘者,《智度论》卷三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人涅槃。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维摩经肇注》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萨埵。

△二、正宗分有二:初,明义趣;二,明正行。初中又二:初明因果,二明性空。初中又二,初明法。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心想者,惑道也,谓无明、贪、嗔、痴等烦恼是也。业即业道,依于烦恼发善恶所作也。诸趣轮转者苦道,以善恶诸业为因所获生死苦果也。《金光明经玄义》云:“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诸趣者,《俱舍论》卷三云:趣谓所往。《大乘义章》卷八云:“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也。轮转者,旋转三界六道生死,无脱出期,与轮之转无穷已也。

△二举证。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同,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形色种类各别不同者,苦道;心者,烦恼道: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者,业道也。

△二明性。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心如幻。

无色者,无质碍故。不可见者,不可示现故。不可取者,不可执着故。集者集聚,起者生起,是心但由众缘和合而生,故云集起。主者谓体是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用,即是我义,无主故无我。我所者,我所有法,无我故亦无我所。作者谓有我能用手足等作众事者,无我所亦无作者也。幻者谓世有幻术,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术灭,还成草木,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心亦如是,无其实体,但彼因缘变现诸法也。《维摩经》云:诸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大乘起信论》云:虽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本来寂灭,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

△二,明正行,有二:一总明善业致福,二别明十善功德。初中又三,一标。

智者知己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蕴者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者积聚之义。五蕴和合,假名为人。处者十二处,谓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处者心、心所生长门义,六根六境为生心、心所用之处故,即开彼色蕴为五根、五境及法处之一分,合彼受等四蕴为意处、法处也。界者十八界,谓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界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于十二处中开彼意处、法处为八界:意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也。

△二证,有四,初以佛德为证。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天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一切善法总名福德。自在梵天者,即魔醯首罗天,居色界顶,为三千大干世界主。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如来圆满无量善行,故相好光明亦无有边,超过一切世间也。

△二以菩萨为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无量福德而生。

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故称曰妙。庄严清净,故曰严净。菩萨位居学地,故云修习无量福德也。

△三以八部为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八部众者:一天;二龙;三药叉,此云勇健,鬼道所摄;四乾闼婆,此云香阴,嗅香而长养故,为天帝释乐神;五阿修罗,此云非天,果报类天而非天故;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七紧那罗,此云非人,为天帝释歌神;八摩喉罗伽,此云蟒神。

△四以众生为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大集经》云:或有诸龙所受乐报,犹如诸天,或有受乐如人,或如饿鬼,或如畜生,或如地狱,受大辛苦。又《长阿含经》云:龙有三患,一者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烧其皮肉,并及骨髓,受大苦恼;二者恶风暴起,龙宫之内,宝饰衣服均被吹失,龙身自现,受大苦恼;三者龙王在宫娱乐,金翅大鸟辙人宫中搏而食之,诸龙恐怖,受大苦恼。

△三劝。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非颠倒见,名为正见,即是通达性空,深信因果也。断见者,谓执身心一期,断绝不续。常见者,谓执身心三世,常住不灭,此‘二总名边见,皆是拨无因果,既是邪见。既于正见坚固不动,则应于诸福田广修善业。田以生长为义,能生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福田有三:一者敬田,即恭敬三宝也;二者悲田,即布施贫穷也;三者恩田,即孝养成父母师长也。或云八福田:一佛、二法、三僧、四父母、五师长、六贫人、七病人、八畜生。

△二别明十善功德有三:初总明善法,二广明业道,三结示宗要。初中有五;一标宗、二征释、三明益、四定义、五列名。今初。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诸恶道者: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也。

△二征释。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思惟者,心缘于境,思量分别也。观察者,心缘其事,彻照分别也。《梵网经》云:诸佛子当行、住、坐、卧日夜六时,常生大乘善信,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遗教经》云:“汝等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昼夜亦无有废。”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三明益。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以恒念善法无有间杂故,所得三种胜利:一者断一切恶,二者成一切善,三者得亲近一切善知识。

△四定义。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

人界之生名为人身,天界之生名为天身。声闻者,生于佛世,间佛声教,悟四谛法,断见思惑而人涅槃,故名声闻。独觉者,出无佛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觉悟无常,断惑证真,故名独觉。菩提此云觉悟,《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云:“无学智慧,清净无垢,名为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云:“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若法能成就此五者,是为善法也。

△五列名。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言业道者。《大乘义章》卷七云:“起作名业,能通名道。”总相如是,于中别论,释有三义:一对思以辨,不善业思能起杀等,故名为业。杀等十种通畅前思,名为业道。二对果以辨,杀等十种能起来报,故名为业。通人至果,称曰业道。三当相辨释,杀等十种缘中集起,故名为业。若望业思,通思名道。若望后报,通人至果,故名为道。断众生命,隔绝相续,名曰杀生。于他资财,非理侵夺,名曰偷盗。非己妻妾,奸行违礼,名曰邪行。言不当实,妄有所谈,名曰妄语。间离彼此,名曰两舌。言辞粗鄙,名曰恶口。邪言不正,名曰绮语。顺境乐受,名曰贪欲。违境忿嫉,名曰嗔恚。迷正道理,邪心推求,名曰邪见。永离此十,即是十善业道也。

△二广明业道有三:初明人天十善业道,二明菩萨十善业道,三明如来十善业道。初中有十,一离杀生报。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杀生之法,恼害众生。不杀生故,报得离恼也。施无畏者,无杀害心,故使众生无所畏也。大慈心者,与乐之心也。习气者,现行气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非人者,天龙八部等之总称。此十为人天福报。言回向者,回转所修善法,趣向所期,名为回向。佛所得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即无上正等正觉。若以不杀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乘愿而得寿命自在者,如来十自在之一,为度众生,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心无墨碍也。不杀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蓄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离偷盗报。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美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偷盗之法,亏损他财。不偷盗故,报得可保信法。保信者,谓坚固可恃也。财者资财,命者寿命,色者色相,力者气力,安乐者身心安乐,辩才者言辞善巧也,此十为人天福报。若以不盗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果愿得清净智也。不盗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三离邪行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欢,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邪欲之行,智人所呵。不邪行故,报得智人所赞。诸根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调顺者,调伏善顺也。丈夫隐密藏相者,亦名马阴藏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男根隐藏腹中,不现于外也。不邪YIN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妄、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道及非道?

△四离妄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人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妄语之法,世人所讥。不妄语故,报得人天所赞。优钵罗者,此云青莲华。爱语者,善言慰喻,使闻者爱敬也。意乐者,性欲也。不妄语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五离两舌报。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之法,离间彼此。不两舌故,报得不可坏法。不坏法者,谓崇信三宝及戒也。法行者,如法之行也。善知识者,良师益友,化导于善者也。不两舌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令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六离恶口报。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恶口之法,粗恶鄙陋。不恶口故,报得清净言辞。梵音声相者,如来三十二相之一,《长阿含经》卷五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远,五者其音遍周普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火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人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七离绮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三种决定行。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学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绮语之法,无有义利。不绮语故,报得决定正行。授记者,佛为发心众生,授与当来成佛之记别也。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之语,是菩萨乃至喜笑,当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语。

△八离贪欲报。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行。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贪欲之法,无有厌足。不贪欲故,报得威神自在。三界特尊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为尊故。不贪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无所愿求。”

△九离嗔恚报。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贤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嗔恚之法,心常恨怒。不嗔恚故,报得喜悦。圣者,谓三乘见道以上,发无漏智,证正理故。得圣者慈心,谓常怀慈心,等于贤圣也。和忍者,柔和安忍也。梵世者,色界诸天之总称,离欲清净故。无碍心者,一切智自在通达也。不嗔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观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十离邪见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见之法,颠倒虚伪。不邪见故,报得功德。等侣者,同类伴侣也。皈依者,归投依凭,如子归父,如民依王也。事正师而舍邪师故,唯归依佛,不事余天也。直心者,质直无谄也。正见者,离诸邪倒也。非理之行,名无为邪道;三乘之行,名为圣道。身见者,即是我我所见,固执实有我身,实是我所有物故。诸难者,谓八难障,于见佛闻法,难于修行故。不邪见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无恶戒取,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二明菩萨十善业道有二:一广明施严,二略显众严。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天,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诽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信,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于中“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者,行施之报,以十善业庄严施故,别得十种胜利。若不具足斯十胜利,则于施度不能圆满也。

△二略明众严有六,一明六度庄严。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集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人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以六度庄严十善也,施度已如前说。戒者,受持戒行,防护身口及意诸恶,由此报得能生法益,度诸众生。义利者现益名义,当益名利。言大愿者,深众生愿也。忍者,忍耐怨害及诸苦楚,心不动摇。言圆音者,谓如来能以一音演说一切差别之法,能同一切差别言音使诸众生随类等解也。言相好者,色相庄严,相大严身,好小严身也。精进者,策动身心,勇猛修行,断恶迁善也。言魔怨者,魔为佛怨,故云魔怨。佛法藏者,真如理体,如来藏也。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名佛法藏。定者,止心一处,拂去妄念,思惟真理也。念慧者,内心存意,守境为念,于法简择,观达为慧。惭愧者,依自尊重,崇尚贤善,羞耻过罪,止息恶行为惭,畏世诃厌,轻拒暴恶,羞耻过罪,止息无行为愧。轻安者,身心轻乐安稳也。慧者,分别真理,通达诸法,断惑证真也。分别妄见者,思量推度名为件分别,身见边见等名为妄见也。

△二明四无量庄严。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违顺境无爱恚心。

此以四无量心庄严十善也。慈者,与乐之心,悲者,拔苦之心。喜者,见人修习善行离苦得乐,生庆悦心。舍者,怨亲平等,于顺无爱,于违无恚也。

△三明四摄庄严。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者,一布施,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二爱语,谓善言慰喻;三利行,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四同事,谓同其所作使沾利益。言摄者,谓以此四使生亲爱之心,依附受化也。

△四明道品庄严。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常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惑尽惑尽灭,无能坏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此以三十七道品庄严十善也。一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念为观智,处为观境,以知察境,名为念处。二四正勤者,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令灭、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也。四神足者,欲神足,依欲乐力而引发定故;勤神足,勤修习力而引发定故;心神足,一心专注,依心之力而引发定故;观神足,观察真理,依观之力而引发定故。言神足者,《俱舍论》卷二十五云诸灵妙德所依止故。又云:“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四五根者,信、精进、念、定、慧也。深信坚固是信根报,精进匪懈是进根报,常无迷忘是念根报,寂然调顺是定根报,断诸烦恼是慧根报。根者,能生善法之义。五五力者,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能断五障,故名为力。六七觉支者,择法觉支,以智简择法之真伪;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离于邪行,修行真法;喜觉支,于诸善法心生喜悦;念觉支,定慧均等,明记不忘;轻安觉支,能除身心粗重,而得轻利安适;舍觉支,舍诸妄谬,心行平等;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前三觉支以治昏沉,后三觉支以治掉举,念觉支为定体觉之分,故名觉支。七八正道者,正见,明见四谛之理,心为体;正语,离于邪语,清净口业;正业,离邪身业,住于清净身业;正命,清净三业,随顺正法以自活命。此三以无漏戒为体。正精进,用于真智,强修涅槃,以无漏精进为体;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以无漏定为体;正定,以真智人于无漏清净禅定,以无漏定为体。此三十七法品类差别,共通涅槃,故名道品。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长茎,觉支如开华,正道如结果也。

△五明止观庄严。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陆。

止者,梵云奢摩他,止息妄念诸境界相,止心一处也。观者,梵云昆钵舍那,推求简择观达真理,破灭烦恼、契会真如也。结使者,烦恼之异名,系缚身心、结成苦果名结,驱使众生、随顺生死名使。性者不变为义,诸法白性,即是真如也。

△六明方便庄严。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法。

方便者,梵云沤和,方者方法,便者便利,应物施则,权巧逗机。名为方便。为者造作之义。有为即是因缘生灭而有所作也。无为者,离于因缘,无有生灭,虚寂常住,名无为,即是涅槃也。

△三明如来十善业道。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皆如来所证之法。十力者,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如一切是理非理故;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故;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一切禅定;八解脱,三三昧等故;四知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故;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故;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世间众生种种境界故;七知一切所至道智力,知一切善行正道无漏法等行因所至故;八天眼无碍智力,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善恶因缘故;九知宿命智力,知种种宿命共相因缘故;十知漏尽智力,知诸惑永断余习不生,无漏涅槃故。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畏,佛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我是一切智人,无所畏故;漏尽无畏,佛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我已断尽一切烦恼,无所畏故;说障道无畏,佛在大众中作师子吼,是法障道,无所畏故;说尽苦道无畏,佛在大众中作师子吼,是法能尽诸苦,无所畏故。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佛无量阿僧只劫已来持戒清净,故身口无失;三念无失,善修四念处,甚深禅定,心不散乱,故于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分别,观一切众生如己身,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槃,常行不二人法门,故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常摄心善法中住,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故;六无不知已舍,佛于念念中觉知苦乐等受生住灭相,寂静平等住故;七欲无灭,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精进无减;九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故念无减;十慧无减,佛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悉成就,故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佛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无师智相应,一切烦恼尽,故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于三业,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三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智慧照于三世,尽于三际,所有一切众生非众生法,遍知无碍故。

△三结示宗要。

龙王当知,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天人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中有喻有合,一切天人依于十善而立,喻如城邑聚落依地而住,声闻如药草,独觉如卉木,菩萨诸佛如丛林。此三皆依十善而得成就,喻彼草林丛林地生长也。

△大文第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皆大欢喜,佛是一切智人,说者清净;所说经教如理相应,所说清净;听者一心正信受行,受者清净,具三清净,所以欢喜。信受奉行者,净信受持,奉承修行,以明服膺拳拳无失也。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终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