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关於「四相」之03:《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一)  

《金刚经》中的四相真义(一)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佛友: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来过「依法精舍」,今年又来到这里和各位见面,心里非常高兴,也非常珍惜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向各位报告我对《金刚经》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今天我要讲的是《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金刚经》特别说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我、人、众生、寿者这四个相没有除去,那么这个人就不是菩萨;他若想做菩萨,就要把这四个相去掉。既然释迦牟尼佛这么重视要除四相,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这四相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除去。这是《金刚经》里面一个重要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宗旨。

《金刚经》是我们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重要性相当于佛教思想的指导原则,所以能够把握《金刚经》的要点,对我们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就佛教而言是如此,对中国佛教徒来说,《金刚经》又有另一层意义,因为在唐朝的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因为悟了《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成道,得到五祖的认可,因为懂到这里就是成佛了——《金刚经》和禅宗之间是有这么一段渊源。

六祖以后,禅宗大兴,许多禅师曾经互相对答,留下一些有名的公案,其核心都是在表现《金刚经》的精髓,所以这部经典对我们中国佛教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此外,《金刚经》对于东南亚的华人,又有另一层意义,因为东南亚的华人大部份是从中国广东来的,而六祖就是广东人,所以和各位又有一段渊源。

《金刚经》最重要的是「破相显性」,也就是破除形相,显出这个形相内的本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特别教导佛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现如来」。

这个偈子斩钉断铁地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一切的相都是虚假的——这对修行还没有成功的人而言,是很困难的。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有形有相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具体的,那些无形、抽象的则是虚假的;可是《金刚经》的说法却相反,认为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假的,没有形相的才真实,所以一般人很难了解这种说法。

为了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清楚,我现在把原文稍做修改:凡所有相,皆是牢笼」,让大家更容易了解其中真正的内涵。凡是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心灵的「牢笼」,会把我们的心关住、锁住;也就是世间所有的相,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像监牢一样,会把我们的心关起来,而不得自由。

我现在做一个更清楚的比喻,让大家能够了解实际的状况:像大家坐在这里,如果往上看,就可以看到这个篷子和屋顶,这就是「相」。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当你一看到这个屋顶或是篷子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就停留在上面,不会超过这个屋顶和篷子,是吧?也就是你的心一碰到这些相的时候,就停滞在这些「相」上面,出不去了!

所以如果我们是在一间房子里面,就会看到房间四周的墙壁、地板和屋顶,心就封闭在这间房间内,而出不去了。那么我们的心要怎么出去呢?只要把门窗打开,就可以出去了;也就是把这些「相」拿开,没有了「相」,我们的心就可以超出了。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了解,我们的心是会被有形的「相」所阻挡和封闭的,也就是会被「相」关住。又如我把手里的这只杯子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里就有了一只杯子的「相」;大家一注意,就被这只杯子的相所吸引,这样一吸引,你的心就被这只杯子的「相」吸住了。心被吸住就是被关了,也就是被封闭在这个相的笼子里头。

事实上,「相」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常常会锁在自己的「我相」里。所以当我们穿了一件很好的衣服时,就会很注意、很珍惜这件衣服;如果有人毁坏你的衣服,你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本来这件衣服受到毁坏时,应该是不会痛的,可是很多人会心痛,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你的心和这个相已经合一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经被关在「衣服」这个「相」上面,所以才会心痛。

此外,像我们的姓名或名誉也是「相」,也会把我们的心关在里面的。比如有人叫你的名字,然后又骂你,说你是坏蛋,你听了以后就会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已经和这个名字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你的心已经关在这个名字的「相」里面。

我们对金钱也是一样的,一看到金钱的时候,心里面会非常喜爱,就想要拿;而且我们也知道,过日子就得有钱,所以去工作也是为了赚钱,这样就会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其实看得重要没有关系,问题是「钱」这个相会像牢笼一样,把我们的心关在里面,而不得自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内心就会痛苦,即使赚了很多钱,还是很苦,因为它把你的心关在里面了。

所以所有的相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可以把我们的心关在里面,所以我说「相」是心的牢笼!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相」?凡是会像监牢一样,能把我们的心关起来的就是「相」——这是「相」的特质。

既然我们了解到「相」有这种关人心的特性,那么我们的心怎么脱离这个「相」的牢笼呢?

有一个办法,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一间房间及其四周围的墙壁、屋顶和地板,这些「相」就可以把我们的心关在里面了;要如何才能离开呢?就是把门窗打开!如果没有窗和门,就把墙壁打一个洞,心就可以出去了。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祇要把那些相一拿掉,心就自由了,那么「相」就关不住你了。

当然用手和工具把门窗打开,或是把墙壁打一个洞,这是一般人用的办法,这个办法对佛教徒来讲并不好,我们可以用「观」的方法。怎么「观」呢?把这些相观成「没有」,也就是把它「化空」。

我们现在试验看看,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篷子和屋顶化空,心里想象地化空;一旦真的做到了,就会觉得自己的心超出去了,那么就会看到、感觉到现在外面夜晚的天空。各位可以试试看,你就想「这个屋顶没有了」,然后你觉得到了外面,看见了黑暗的夜空,这样心就是出去了。所以祇要把相想成「没有」,它就关不住你了。

这些「相」如果不能把你关住,你的心灵就自由了;能够彻底地自由,就是「解脱自在」!

佛陀自己的心早已解脱自在,他也希望我们能够彻底地解脱自在,这就是佛陀讲经最重要的目的。所以他在《金刚经》里面一再教导佛子离相,要我们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一旦能「若见诸相非相,即现如来」。

像各位看见的篷子,就是「诸相」当中的一种,如果能够看出这个篷子不是篷子(若见相非相);这点你能看得出来,就是把它化空了,这一化空,就「现如来」,也就是你的心自由了。所谓「现如来」,就是你的心是解脱自在的。所以佛陀讲的这段话,是非常实际的,试一试马上就可以兑现,祇不过他要求得很彻底而已。

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并不是很彻底地把一切相(见诸相)都看成是「非相」,那只是一部份而已;虽然只是一部份,我们就已经可以感觉他所说的真实性!所以佛陀所讲的佛法,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马上就可以实践的,你去试一试,立刻知道他讲的是对的。

所以我们只要能见到相不是相,就是「若见诸相非相」,那么你的心就自由解脱了。所谓「我们的心就自由解脱了」,就是「即现如来」;所谓「现如来」,就是「来去自由」,也就是这个心是自由来去的。「如来」的意思就是「来」如「不来」,「不来」如「来」,来去自由,这就是「自在解脱」的意思。所以了解了「相」是心的牢笼,就必须把它化空,如此心就不会被关住,那么「相」就不再是牢笼了。

一旦「相」不再是心灵的牢笼,那是什么呢?是我们入世度生的工具。

因为相一化空,并不表示就没有了。大家可能会想,若把金钱看成不是金钱,那不就没钱了吗?不是这个意思,你还是会有钱的,但你是钱的主人,不是它的奴才,这样心就不会被钱关住了,不是关在钱牢笼里的奴隶了!此时你是自由自在、自己做主的,是一个自由的心灵!所以从钱的牢笼中超出,反而更知道善用金钱、享用金钱,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

但是佛教徒通常都容易误会,以为佛都是无相的、空的,那么以后就什么都空空的、没有了,这样做佛教徒不是很吃亏吗?这是对佛法的了解有所偏差造成的。事实上,不再被相的牢笼束缚,不再做关在里面的奴才,反而能够在相中任运自在,挥洒自如!我们要深刻地体会这件事情。

可是要把相化空是很难的,没有一点修行的功夫是化不空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相化空呢?就是把它看假。这并不是说相没有一点实质,所以是虚假的;而是相对于佛性来说,它就是假的。

如果从相与相之间来比较,它还是实在的,因此牢笼也是实在的。我们之所以要把相看假,就是不要被它关起来;当我们能够把相看假时,就不被它绑住而能超脱出来。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有相的法。我们应该把「一切有为法」看成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为什么要如此?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可以逃出相的牢笼。如果做得到,心就可以逃出来了,那么相就不再是牢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举个例子大家一听就会明白,例如你到银行提款,结果发现拿到的钱是假钞,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你一定会都不想要了,对不对?不会说:「这个假钞我怎么办啊?」不会想很久,才说不要。

事实上,你一发现钞票是假的,立刻反应——不要,连考虑都不需要。所以如果你真的能观相是假的,立刻就不要了,这个相也就关不住你,也就是你把这个笼子丢弃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离相方法。

如果把相当作是真的,认为钱是真的,人家要从你身上抢都抢不走,你还能丢得掉吗?一定丢不掉的。因为祇要一把它当作是真的,你就和它粘在一起,拿不掉了;但是只要你认为它是假的,马上就可以拿掉。这一拿掉,并不是我们不要钱了,而是拿掉这个钱牢笼,那么金钱对你来讲,就不是牢笼了,你也不再是金钱的奴隶了;这些金钱就可随你运用,因为你是主人,不会受金钱控制,也就不受这个相的控制了。

从以上的说明,大家一定很容易了解「相是心的牢笼」。要脱开牢笼并不困难,祇要能把它「化空」或「看假」,就能够脱离这个牢笼。一旦脱离并不表示就没有相了,「相」还是有的,祇不过你不再是被关在相里面的奴隶,而是个能够解脱自在、任运自如的主人——任运这些相,也就是把这些牢笼变成玩具,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至于「相」是非常复杂的,有各种形式的相,《金刚经》里面提到「相」有四种层次,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说明了关心灵的牢笼有四个层次,一个比一个抽象、难懂!首先,「我相」是最容易懂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大家大概都被这个「我相」的牢笼紧紧关住。

什么是「我相」?大家会觉得自己懂,但实际上并不是很懂。「我相」一般人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我这个身体」。

至于我所解释的「我相」,并不是只指这个身体而已;「我相」很多,像自己的姓名、金钱、名誉等等,都是「我相」。凡是以「我」为立场,也就是站在「我」的立场,所看见、想到和感觉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我相」;也就是只要是从「我」这个立场做出发点,来想事情和看事情,那么所想、所看和所感觉到的都是「我相」——这样说明相信大家就可以了解。

如果「我执」、「我相」很强,就很容易和别人的「我执」、「我相」起冲突。因为我们会站在「我自己」的立场来想事情,别人也会站在他所谓的「自己」的「我相」来想事情,那么他所想的,有他自己的角度、范围和立场,我们想的又是另一个角度、范围和立场,所以同一件事情,两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想出来的东西也不同,因此他们如果要共同工作就很麻烦!也就是你说的,和他说的都不一致,彼此不对胃口,这样就很容易起冲突。

我们常常看见有些人在争执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就是对方那个人的脑筋怎么那么死!究竟是怎么搞的?他那样的想法真奇怪!同样的,对方也是这么想: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死板,好奇怪!所以双方很容易起冲突。

事实上,只要大家都站在「我相」的立场想,事情就很难做,经常会争吵,原因在哪里?就是人人以自己的立场来想事情,觉得别人的想法不对,自己的才对,彼此没有交集,在这种状况下,就没有办法共事了。

所以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的「我执」、「我相」很重,那么这个团体的事情就做不成了。要如何解决「我相」这个牢笼的问题呢?其实要解「我相」的问题很容易,但是要完全没有「我相」就很难。我们只要进入「人相」,「我相」的问题就立刻不见了。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感受和想事情就是「人相」,其实我们平常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法,也很懂得用这个方法。比如说有两个人在吵架,有一个人来劝架,怎么劝呢?一般人常会这样说:「你们互相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嘛!就会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了。」这就是「人相」,只要如此,你就了解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样想了。

这个方法平常人都会用,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因此「我相」没有了。一旦进入「人相」,就可以把「我相」的牢笼丢了。虽然没有「我相」的牢笼了,此时「人相」又成了一个新的牢笼,但是这个牢笼比「我相」牢笼大。我们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可以善用这个方法。

记得我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小朋友应该同情眼睛瞎的人。」但是这样讲没有用,我们不会有感觉。所以老师就用了一个办法,他要大家都拿毛巾把眼睛蒙起来一天,让我们实际去体会一下走路、上厕所、吃饭和做事是多么不方便;如此一来,小孩子就能够了解眼睛瞎的人生活真的很苦、很困难,这样就很自然会同情盲人了。

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用「人相」来取代「我相」,一旦站在盲人的立场去感受事情、想事情,就自动会有同情心。如果一个人是在「人相」的状态,他是从「我相」提升到「人相」,处处都能替别人着想,那么他周围的人自然觉得这个人很好、很体贴,就会非常感谢他。

这样的人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老板。如果一个社团的领导人,或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的领袖,是在「人相」的阶段,他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我相」和员工的「我相」起冲突,而认为自己的「我」比较大,员工的「我」比较小,所以就用他这个大的「我」来压人——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这样他的助手和员工一定非常喜欢他,向心力会很大,那么他们的事业自然很成功。

以上我说的这些话是有根据的,不是推理想象的。所以老板如果像我刚才说的,能站在「人相」的立场处处替员工着想,那个企业一定赚钱;一个社团领导者,如果也能站在「人相」处事,这个社团一定是欣欣向荣的。

我的根据在哪里呢?因为我注意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偶然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是美国两个专门帮人改造企业经营的企业顾问所写的,在台湾有人把它翻成中文,所以我就买来看。

这本书里面统计了美国很多企业,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开始时成功后来失败,有的开始时失败后来成功,各种情况都有;他们就把每一个个案拿来研究,想找出来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统计分析了很多企业以后,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虽然它的内容不是讲佛法,所用的也不是佛法的语言,可是我一看,觉得它仍在讲佛法,因为书中讲到一位企业家经营企业,什么时候会失败?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我执」、「我相」(即「自我中心」、「自我意识」或「个人主义」)很强的时候,就会失败。如果他的「我执」比较淡,能够进入「人相」的层次,就会赚钱,也会成功——所有分析的结果都是如此。

而有人先是成功、赚钱,后来却失败了,这乃是因为他先是用「人相」来处事,后来又落入「我相」,所以失败了。至于先失败、后成功的人,就是他先是「我执」很强,后来经过反省,变得不强了,那么事业就成功了,全都是如此。

那本书的作者分析为什么「我执」、「我相」太强就会失败,因为一个人「我执」、「我相」强的时候,他经营的重点是放在:这个企业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而不是只要让这个企业经营成功,管他是谁做的,我都很高兴——「我执」很强的人,不能接受这个想法,因为他的重点是放在「这个企业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所以如果事情不是「我」做成功的,而是别人做成功的,他就觉得没有意思;也就是站在「我执」「我相」的立场来看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当一个人经营企业的时候,有这个「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想法后,结果会怎样呢?别人想帮他成功,他会拒绝,不要人家来帮;因为这样会伤害到他「是我把这个企业做成功」的想法,所以他不接受人家的帮助。

刚才讲的这种人,还算是一个好心肠又公正的人;但是有些人「我执」很强,心又不善良、不公正,会是什么情形呢?就是人家帮了他,他也知道人家真的帮了他,使他的企业成功,但是他会想尽办法掩盖或否定,而说别人没有帮他,或是说别人所帮的是没有用的——他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讲出这样的话来。

帮他的人,看他这种态度,就不肯再帮第二次了!一定会有这种结果的。所以一个「我执」很强的人,做事业或做任何东西,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如果「我执」不强,或是站在「人相」的立场来做事业,就会有很多人一起来做。一个人做和很多人做,哪一个会成功呢?这个太简单了,不用再分析下去,就知道结果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晓得「我执」其实是有害的,而「我相」会限制你的能力,让你事业不成功的。我们想要事业成功,最好把「我执」、「我相」放掉,进入「人相」。虽然完全放掉「我执」、「我相」很难,但是想要进入「人相」是很容易的!

从这里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把「我执」、「我相」放掉。

然而很多人就想:「哎哟!『我执』、『我相』都放掉,没有了我,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太吃亏了嘛!学佛法又赚不到钱,不太合算。」事实上是你自己没弄清楚,「我执」、「我相」放掉才会赚钱,因为这个「我相」、「我执」是牢笼,就像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面怎么会活泼、有生气呢?只要把笼子打开,让它逃出去,它就活泼、自由自在起来了,能力也就变大啦!

所以只要把「我相」这个笼子放掉,换一个「人相」的笼子,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老板或主管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所以佛陀不但没有害我们,反而还帮我们解脱自在、了生脱死,甚至赚钱发财,只要你遵守去「我执」的教导。

但是这样做只到「人相」,是不会了生脱死和成道的,还要进一步把「人相」也放掉。

「人相」放掉以后就进入「众生相」,「众生相」是什么?我只要说明一下大家就可以了解,「众生相」就像新加坡这个国家,「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众生相」,它和「人相」的区别在于「人相」还是一个一个不同的「我」,是站在一个一个不同的「我」的立场去感受事情;而「众生相」就不是这样了,「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众生相」,你站在整个新加坡的立场去感受事情和想事情,这就是「众生相」。

所以当一个人是以整体国家的立场去感受事情,这就是「众生相」。如果一个人能够站在整个国家的立场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这个人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总理、首相或总统,所以他比老板更厉害啦!

最大的「众生相」,应该是人类(人类还是一个「众生相」);所以在「众生相」这个阶段是有很多菩萨的,因为菩萨就是在度众生,度什么众生?就是度「众生相」。他们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去感受事情,然后来解决问题的;或者是以一个国家的立场去解决问题,所以会很敏感。

一个人以「众生相」为主的时候,就肯牺牲自己「我相」的生命。当年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时,很多先烈就是为了「中国」这个「众生相」而牺牲奋斗;他们为了救中国,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抛弃。也就是一个人的心在「众生相」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会忽视「我相」,所以连「我相」的生命都是可以牺牲的——这个层次的影响力就是那么大。

「众生相」很抽象,各位真的能感受到吗?当真的感受得到时,就可以把「我相」毁了,牺牲了没有关系,觉得这才是要做的事情,这样做才是值得的。我觉得在行菩萨道的政治领袖里中,印度的甘地做得最好。但是这样还是不够,还要再上一层,超越「众生相」。超越「众生相」会到哪里?就到「寿者相」;到了「寿者相」,就可以超越「众生相」的牢笼了。

什么是「寿者相」?这就很难解释了,但是我还是尽量把它讲清楚。

「寿者相」可以是「时间相」,你觉得有「时间」就是有「寿者相」,「时间」是「寿者相」当中的一个。此外,它还是「生命相」。凡是能够站在一切生命的立场来想事情和感受事情,所感受以及所想的就是「寿者相」。也就是站在一切生命,包括人、动物、昆虫、细菌……等所有生命的立场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就是「寿者相」;所以这个相又比「众生相」更大、更宽阔、更深远了。

现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在「众生相」的层次呢?有!虽然他不是完全在「众生相」,但是他有相当重要的成份是在「众生相」的层面。并不是说其他的相完全没有,但是他会有相当多「众生相」的成份。

至于我们目前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是在「寿者相」的层次呢?以我的看法就是那些推动生态保护运动、提倡绿色革命的人,也就是反对穿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衣服的那些人,他们是站在「寿者相」的立场来考虑事情的。

这样的人,是替整个地球和所有的生命来考虑的,他们认为这个地球如果一直污染下去,很多动物、植物都会灭绝,那么人类也会有灭绝的危险——他们考虑的是这一点;所以他们主张不应该为了穿一件比较好看的衣服就杀了那些稀有动物,这是不对的。因为既然人类有「人权」,动物也应该有「动物权」,所以他们提出「动物权」的想法和主张,这都是站在「寿者相」的立场来考虑事情的,如果只站在「我相」的立场,就想不到这里了。

站在「我相」的立场来看就是:我有衣服穿,管它是谁的皮,只要我这个「我相」比较好看就好啦!但是站在「寿者相」的立场来想就会觉得:这怎么可以呢?牺牲其他生灵的生命,只不过是为了要炫耀自己的漂亮,这是不对的!

站在「寿者相」立场的人,会不会对一切动物的生命比较好,唯独对人类不好呢?不会的!他们对人也是友好和善的。如果让人类这样污染地球、破坏生态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人类也有灭绝的一天,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他们是以「寿者相」的立场,才会感受到这个危机;若是站在「我相」的立场,根本就感受不到!

像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心胸是非常深远开阔的,他会考虑到世上所有的生命。比如在《金刚经》中,他曾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种胸襟是很伟大的。

在其他许多经典中,大乘菩萨也常以这种心态启请佛陀开示:「我为现在参加这个法会的人请问佛陀这个问题,同时也替末世一切众生向佛陀请教」,我们在佛经中经常可以读到这类句子。

也就是说两、三千年前我们还没有出生,那些菩萨在向佛陀请教问题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两、三千年后的我们,在替我们,甚至更晚生的众生发问了,由此可知他们的心量是非常广大恢宏的。可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只顾赚钱而把地球污染了,后代的子孙能不能活下去就不管了;你看,他们之间的差别多大呀!

所以如果是站在「众生相」的立场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做。若能从「寿者相」的立场来思考,地球才会永续经营,人类才会一直生存下去;如果大家不从「寿者相」的立场来考虑,人类是有灭绝危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到了「寿者相」,人是不是变得更伟大、更神圣了呢?这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寿者相」仍是一个牢笼,如果还有「寿者相」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要成佛,连最后这个牢笼都要放掉和超越;超越以后就是「无相」,没有相了!没有相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牢笼了!

到了这个境界,所有的相都是你入世度生的工具,可以任你用了——这种状况就是佛陀出菩提路,乘愿再来,游戏神通了。

这一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却是我们修行最终的目标。这个最终极的境界告诉我们:心不能有任何一点点牢笼,不管这个牢笼多伟大,都不能要!如此心灵才能够彻底自在解脱。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希望我们学佛的原因,也就是他为什么要努力让佛教流传在世间的真正目的。

今天的主题就讲解到这里,以上三点其实就是《金刚经》最重要的核心,因为时间不多,无法让我按照经文仔细讲下来,但是我已经把它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向各位介绍了,希望各位能够欣赏、喜欢,谢谢各位!以上所说的,各位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请提出来,我尽可能为各位解答。

问:刚才您一开始讲的《金刚经》,怎么把「我相」忘掉,那个有讲稿吗?

答:我说法向来是没有稿子的。你是不是要问怎样脱离「我相」这个牢笼?很简单的,我们祇要从「我相」进到「人相」,「我相」就忘掉了;也就是只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感受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感受事情。

问:这样就可以了?

答:就可以了。

问:但还是很难做到没有「我相」啊?

答:是的!开始先不把「我相」拿掉,站在「人相」就好了。

问:很难啦!

答:站在「人相」,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不难啊!是很容易的。

问:所谓脱离牢笼,脱离自我,是否可以看成是:好像人看镜子,一切世上的色相,皆为镜中形相,所以是虚假的。

答:可以这样看。事实上这比我刚才讲的方法难!如果你已经可以这样看了,当然是可以的。

问: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

答:这个满难的,好!我现在就来解答这个问题。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

刚才说过「寿者相」是以一切生命的立场来感受事情和想事情的,这样仍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当然他「住」得非常广大,也就是「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场上,这是一种「住心」的状态,所以还是「有所住」的。

当然他比只是以「我」为立场、「住」在「我相」上面来说,心量要广大很多;但是他「住」在一切生命的立场去感受事情,所感受到的这些感觉,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所以还是「有所住」的。

那么要如何「无相」呢?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就不「住」在任何一个立场,不从某一个立场、某一个根据来的,是「无所住」,也就是没有任何立场;而没有任何立场、任何根据所感受到的,以及所生出来、想出来的事情,就是「无相」。

所以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禅宗六祖惠能听五祖弘忍为他介绍《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大彻大悟而成佛了。中国佛教界也承认他是佛,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我们尊《六祖坛经》为「经」,这就表示尊敬他是佛、承认他是佛了。所以怎样才能进入「无相」?进入「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进入了「无相」。

问:(以纸条发问)「寿者相」是否保护人类生命之物?保护地球环境是否反对杀生?是不是反对吃肉?稀有动物,那是否相矛盾?

答:这里写的我看不太懂。就是说要尽量保护生命,尽量不吃肉或少吃肉,要爱护生命,这并不矛盾啊!所以我不太懂这个问题,可以说明一下吗?

问:有害的动物我们是不是要去保护?是不是可以杀呢?

答:我要说明一下,这些站在「寿者相」的立场想事情的人,所关心的是「物种」,而不是个别的动物。所以某个物种如果要灭绝了,他们希望加以保护,并不是一只动物都不可以杀,他们的重点是在保护物种。这「寿者相」也是生命延续相。

此外,在自然界中,不断有新的物种生出来,也有旧的物种灭绝,这种状况一直在进行,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一直生存下去。现在物种灭绝的问题之所以会这么严重,是因为近两百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太快了,好像是两百年前的一百倍,灭绝得太快了,问题是在这里,所以不是单纯的杀生问题。

佛法讲的杀生,重点还是放在个别动物,一个一个的生命上,而不是指物种的延续。现在热衷生态保育运动的人,他们的重点是在物种的延续,而不是一个一个动物的生命(每一个个别生物的生命都是会生会死的),所以我说他们是「寿者相」,原因是在这里。好!这个问题回答到这里。

问:上师讲做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那些人是在「寿者相」,是不是?

答:他们是在「寿者相」这个层次。我这么讲,只不过为了让各位了解什么是「寿者相」,并不是要标榜这些具「寿者相」的人多伟大。因为「寿者相」很难了解,所以我想举一个大家都可以了解、掌握的例子,所以就以他们为例。

他的问题是说这些主张环境保护的人,好像满高超、满善良的,但那是在他们的生活环境允许之下,才会这样做的;如果他们的生活很困苦,连自己「我相」的生命都快不保了,恐怕也顾不了那么多,还是会去杀害或不保护这个生态环境的——没错,这是可能的。但是也可能有人不这么做,虽然没有钱,却仍然坚持环保的理想,这种人就比较特别而显得难能可贵了。

问:总结一句话,对任何相都不执着就是「无相」,对吗?

答:对的。

问:我们想要做到「无相」,必须经过「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或是直接可以达到?

答:如果你有办法,当然可以直接达到,不需要经过每一个阶段;但是我今天不能这样子讲,因为我这样讲,一下子就讲完了,大家就没有机会了解《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了。

问:原始佛教与现代佛教有何不同?

答:我现在不管它是古早的佛教,或者是现在的佛教,我想没有办法用时间来划分他们有什么不同;如果要用时间来划分,那么他们的不同就只是时间前后的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只能说原始的佛教和现在的佛教,只要它是正确的,那么在基本心性或佛性上,应该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外形上会有差异,因为时代不同,外形就会改变。也就是为了要适应环境、适应现代的社会,所以在外相上会作调整和改变;但是它核心的佛性这个特质,是不可能有差别的。

问:根据近代学者的说法,阿弥陀佛类似波斯太阳神的传说,所以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的看法是宇宙中是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捏造的。

问:请您详细解说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的境界。

答:我试着来讲,也就是要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样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要做到「无所住生心」是很难的,这也是《金刚经》最难、最深的地方,但是我试图来解说一下。

我们平常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住」的,比如说肚子饿就想吃东西,我这个想吃东西的心,是因为肚子饿而生的,所以这个「想吃东西」的心,就是住在「肚子饿」的这种状态所生出来的。

我这样子解释,各位就会知道,大家平日所思所想,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那么我们有没有「无所住」而生出来的心呢?是不是一万个心念里面有一个,或者是百万个心念里面有一个?只要有一个,我们也可以晓得嘛!

是的!我们有些人是有灵感的,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灵感,那个灵感就是「无所住」而生的。因为我们这些灵感都是没有根据突然间就生出来了,没有什么理由——这样子的心就是「无所住」的,也就是没有根据的,不知道为什么,讲不出什么道理。有些人的灵感很多,就是他比较容易有这种「无所住」而生的心。

我们要如何进入「无相」的境界呢?不一定要从「寿者相」这个程度进去,只要离相就可以进去了。至于我们要怎么做呢?就是去实行,《金刚经》希望我们做的一件事情——视一切相如梦如幻,慢慢地就可以进入「无相」了。

还有一个办法,也是《金刚经》里面的,那就是《金刚经》中最常用到的句型:「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

譬如经中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你能够做到「是名庄严(佛土)」,这个「是名庄严(佛土)」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的;所以我们可以应用《金刚经》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方法来离相。

像佛说「庄严佛土」,就是等于「没有庄严佛土」,如此就无相了,就没有被「庄严佛土」的相给关住、绑住了。但是「庄严佛土」要等于「没有庄严」,这会令人想不通啊!是不是?

之所以想不通,就是你的心有所住;一旦「有所住」的心息掉了、停止了,这一停止,你心里面就觉得空空的,此时你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的心,这就是「是名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就是空空的,没有相了,脑筋也停顿了,其实是心静下来了,这就到了无相。希望这样讲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问: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如何从「寿者相」进入「无相」,应该就直接进入「无相」成佛;但仍要回来度众生,仍要以「寿者相」的姿态出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不知上师以为对吗?

答:是可以的。我以前讲的「摄心内证的方向」就是这么做。而我今天演讲的主旨之一,是要让大家认清《金刚经》中四相的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至于我所讲的一步一步离四相的步骤,是提供另外一种修行的方法。

问:作为一位佛教徒应如何提升自己?

答:多读《金刚经》,能够把相的牢笼丢掉,能够从相的牢笼里逃出来,逃得越彻底,就提升得越高。

问:学佛与拜佛有何不同?

答:学佛是我们要去实践、去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在学佛。至于拜佛是学佛当中的一个活动和方式。

问:请问是否对一切事务毫不关心,才算是「无四相」?

答:不对!对一切事务不是毫不关心,而是不会被这些事务所牵绊、限制;也就是一切事务和一切相都不能牵绊、拘束或限制你,这些「相」对你来讲就不是牢笼了,这样你就可以在相中自由自在地进进出出,自由活动,而不受到影响,这才算是「无四相」。

问:由「我相」进入「人相」,由「人相」进入「众生相」,再由「众生相」进入「寿者相」,最后由寿者相进入「无相」,那么进入「无相」便是心中无拘无束、 无烦劳、如如自在吗?

答:是的!就是如此。

好!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今天就到这里。

资料记录-锺福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