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8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现在我把一些名相归笼一下,列成个表格分别解释一下:罗汉有三种,菩萨有三种,佛亦有三。心性罗汉、小乘罗汉和大乘罗汉的分别是什么呢?

心性阿罗汉,就是这个人啊,在这个世界上面,他非常的喜欢寂静,喜欢安住,喜欢清净的状态,他本身具足解脱。他过去有这种善根存在,他这个人喜欢寂静。比如有人喜欢念佛,有人喜欢打坐,有人喜欢学佛,但是也有人喜欢去造恶业。这种信心罗汉呢,众生本身心中有这种佛性清净亮点,而这种亮点不需要发心的,本身就具足了,所以他过去善根因缘马上就喜欢安住。就像在社会上很多人,你要跟他讲行菩萨道他也行不通,你叫他做凡夫他也不愿做,但是你跟他讲阿罗汉,他马上就相信欢喜,这叫他信心里面本身具足的阿罗汉的这种善根。有人没有这善根,有人具足了此。

小乘阿罗汉,是对于发心的人来讲,首先有这个小乘理念,理念已经通达了。他通过文字观察,破我见,破人我知见,达到心空万物,活在一种清净之中,他依涅槃而住,安住在涅槃自性上面。像这样的呢,属于是小乘阿罗汉,他一般是住在三十三天,是不能出来的。三十三天叫识空,识空那个地方很难遇到佛法,大菩萨都不能度他,只有佛才能度他。心性阿罗汉他只是信心里面具足了,但是他没有像小乘阿罗汉一种强烈的安住在那个法上。

大乘阿罗汉,比如缘觉菩萨,发起了大乘的善信,像缘起性空,修因缘乘的,缘觉菩萨,或者独觉菩萨,见法而识空,他喜欢清净,但是他信心里面有大乘的根机,他有功德具,住在须弥山,跟弥勒菩萨同住的。大乘的阿罗汉基本上都是见弥勒菩萨。

小乘的阿罗汉大部分都在三十三天。心性阿罗汉,就是你自性中本来具有的这个体,在生活中往往你有善根具足,会显现出来。但是一般在讲法,讲阿罗汉的时候,你如果都非常欢喜,你信心具足了。

心性菩萨,比如那些当官的啊,皇帝啊,很多帮助穷人的人啊,但是他也不信佛,但是他信心里面又知道做善事,像基督教啊,那些做好事的啊,做医院啊,他都是心性菩萨。心性菩萨就是每个众生,像警察啊,或者你能带领一帮人,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啊,都属于是信心范围之类。社会上人认为我不做坏事多做善事就可以了,其实他信心里面已经有了菩萨体。社会上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修十善业啊,但是他不信佛,但是他信心里面已经有了菩萨体。一旦信佛的时候,拿起就是。就像一个坏人,他能够有很大的力气把地球放在手上,可以把它坏掉,但是他一旦信佛了以后呢,他可以让很多人得到幸福。心性菩萨本身是社会上的一个善人。菩萨不是佛教的专门的词语。菩萨是代表一个利他的精神,是觉有情。但是在没有信佛之前,他已经具足觉性体。不受菩萨戒,但是他心中做善,就是心性菩萨。心性菩萨是心里面本身具足的

凡夫菩萨,过去我讲菩萨戒,什么叫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就是凡夫菩萨。。凡夫菩萨就是我们这些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又通达于教义,了解了菩萨是什么,但是你又受了这个戒,信了佛受了戒,有求无上菩提心的人。像这样的人,虽然身体是在凡夫的体里面,但是确实这个菩萨是通的。

大乘菩萨就不一样了,发了无上的菩提心,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求实证者,像普贤行愿,就是大乘菩萨,像观音菩萨倒驾慈航,这都属于是大乘的菩萨再来,有实证的。

大乘也好,小乘也好,中乘也好,这种体属于是三,但是菩萨体是一,这个是通的。菩萨是属于通法,不通的是:心性,本来具有的;凡夫,已经发了愿了;大乘,是实证的。证而无证,他证到的正好是无证的体。如果你证了体性,你认为不能和这个无证的众生相应,菩萨不能一体,这个菩萨一定是在凡夫范围之类。真正的了解了这个法,明心达体了,你知道三是一,证诸法是一体。因为究竟法,不因为你的生灭而产生生灭。所以这个名字并不退失,并无障碍,所以没有多也没有少一点。心性罗汉虽然没有发心,但是他这个罗汉的自性并没有失去。小乘发觉心了,可以证,阿罗汉住在识空里面,识空就是我们众生的心识境啊。我们的识哪个不是空的?昨天今天明天哪天不是空的?他证的正好是我们现前所讲话的声音,他这个体是空的。不可能说阿罗汉证到识空而没有证到我现在这个本幻境空吧?所以阿罗汉证空的时候,正好证我空,当下的体阿罗汉的体是一,绝对不是三。所以一证,三个全部证。如果无证识空境界的时候有分别想,分别认为说有证的人,没有证的人。有这种分别想的时候,就有住,有住就是凡夫。而在凡夫位,就是在幻的体里面,在虚幻里面捞月亮,永远捞不到东西。只有在刚刚学佛的初步的时候,就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你在妄的体里面去修,怎么修都在虚幻的体里面,跟这个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阿罗汉的解脱与菩萨的解脱是无二的。

但是阿罗汉的乘和菩萨的乘绝对是不一样的。阿罗汉人我空,没有众生。而大乘的阿罗汉是大乘善信,但是他喜欢安静,但是也有大心在那个地方。不舍,他不舍自己那个清净体。他随缘,我能度你就度你,我不能度你我就不度。我有缘跟你在一起,因为大乘的菩萨发愿的体是要度一切众生的,阿罗汉是随缘性的,叫缘起性空的。他能帮助你他就帮,帮助不了他绝对不会勉强,为什么呢?他了解缘起性空。他没有什么帮和不帮的体。所以阿罗汉是自了汉。菩萨的解脱跟阿罗汉的解脱是没有二的。但是我们众生想,这个解脱跟解脱无二,难道我们心性的菩萨,利益众生的菩萨的清净,跟阿罗汉的清净,难道是一样吗?为什么阿罗汉坐在那里那么清净呢?为什么这些大乘的菩萨怎么不清净呢?这个里面有一个差距,以意识清净都是错误的,在法上面的清净才是真实的。所以阿罗汉获得的这个识空叫做识空清净。识空境上的清净确实获得一种大福报。在世间可以享受到一种清净的福田。

但是大乘菩萨的这种善信,这种信心是在法上的一种信心,法空境上的这种信心,这个解脱啊,是与众生心是相应的。阿罗汉识空境上的这种信心呢,只有自解脱,不能利他。但是菩萨的这种信心呢,是利他的。大乘的菩萨所住的这种信心,做这个善事,而对善事生起无上的信心的时候,在利他的这种信心的体上面,、利乐有情,获得的一种清净,往往在自利上面,清净是同等的,除非你利他的心不重。举例来讲,如果你爸爸妈妈在火里烧的时候,和你现在很快乐的这个体,这个时候是哪一种心安呢?还是把你妈妈从火里救出来那种欢喜,和你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的那种欢喜,这种清净解脱是不二的,但是乘上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一个是把妈妈救了,一个是没有救妈妈。但是解脱欢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解脱是不二的。

自性即佛,每个人都有心中佛性,我们凡夫都是叫自性即佛,就是我们的本来,金刚经就是讲自性即佛。而你经过观察,进入菩萨道,从始到终,自性即佛就是分证即佛,从头开始的时候你就是佛的时候,在分证的过程中都是解脱体,都是解脱的佛,在这个解脱达到究竟的时候,他还是佛。分证即佛,就是相上现的是不一样而已。凡夫现的是生灭相,我们菩萨现的是分证相,究竟佛现的是圆满相,佛是一证全证。分证佛,先证觉性即佛,然后证报身庄严,第三证自己自性清净法身佛,第四证如来解脱佛,第五生起解脱知见一切众生佛,叫五分法身一起证。这个佛是一,但是前面的是三,三即一,一即三。只要是一,我们就好办。为什么呢?这个一的体里面,不管是自性,还是分证,还是究竟,不管是心性、凡夫与大乘,它是通达于自性,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呢,不管是信心罗汉,没有发菩提心的小乘的罗汉的心,也没有发出大乘阿罗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你一旦遇到实相,比如遇到金刚经,而解脱是无二的。就是说,任何一个凡夫遇到金刚经,获得的解脱是无二的。因为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在分别相上面,我们好像是三,但是这个体里面是一,但是我们要对这个罗汉的一生起信心,这个三心就是我们众生现前的业里面显现出来的法而已。每个众生,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女这个体我们很难改变的,但是我们对于阿罗汉的心性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讲话,大家都能听得到,这个声音是一样的,但是你们现的这个相,绝对不是一样。既然不是一样,何必勉强不一样的东西呢?为什么不选择一样的体呢?所以我们要选择的是一样,不要勉强的在不一样的相上面下功夫,因为每个众生的业力不一样。还是我们的解脱重要呢?还是我们现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这个体很重要呢?所以分别体这个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我们心性的解脱。

为什么要讲佛菩萨?为令佛法不灭故。不管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后来菩萨所造,还是佛陀当时说。释迦牟尼佛终究在众生心中也会灭,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定会看得到,因为他与一切众生是通达的,他现在过去未来无所不知。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通达一切众生心,证明释迦牟尼佛不是完全知者,既然不是完智者,我干吗要去跟这个佛走呢?所以大乘教法,释迦牟尼佛一定会说,他要说究竟的一个尽未来际的佛,就是法身跟报身。化身佛是众生生灭之体,在印度示现一下而已。但是真正要示现的是什么呢?一定是菩萨之法,一定是究竟之佛,尽未来际不生不灭。而菩萨还是有生灭的相,阿罗汉更有生灭相。不可能佛陀重视生灭,不重视不生不灭吧?如果释迦牟尼佛不重视不生不灭的这个体,那释迦牟尼佛叫什么佛呢?所以大乘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其他一定是方便而立,是因众生心。小乘阿罗汉是众生,菩萨是众生,唯有佛陀示现佛的究竟,是佛陀因地中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要给与众生的东西。

在《无量寿经》里讲,佛陀出世大因缘,唯说弥陀洪愿海。就是为了说阿弥陀佛。在《法莲华经》讲,释迦牟尼佛出世因缘,为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在般若经《金刚经》里面一再强调,大乘善信,舍去二乘。

离言说相,在言上观实相故。在释迦牟尼佛口上说出来的时候,这叫言。但是不可以执着于这个言,要依言观相,就是观实相。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说实相的时候,应该是没有言辞,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无法可说,说众生当下的实相故。说实相即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无为,无为即涅槃。一切众生、一切法界以无为为根本。一切圣贤皆以无为而有差别,无为是根本体啊,一切众生以无为而立。只要离言说相即无为,究竟觉。

离名说相即如来,只要你活在当下的这一念里面,,所以叫做离名说相,离开这个名字,常福也好,东林寺也好,无量寿寺也好,你我他都叫名字,离开这个名说相。这个法界没有名字,有名字即有攀缘。比如山,这个山字叫攀缘相,而山的实体没有名字。你说山,山在哪里?如来说微尘非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世界为大,微尘为小。山为大,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树木、土很多东西在一块,所以取名为山。你说在里面哪个地方去找山呢?找到里面去,什么都找不到了,这叫离名说相。本如来体,法界本来是如来体。我们应该在当下,不应该建立这个名字,离名说相,这是《圆觉经》里面说。

离心缘相,无缘,什么叫无缘呢?无缘就是不攀缘之意,就是无缘,无缘就是实相,即真如。所谓离心者,就是离言说相。所谓缘相者,就是离名说相。两者合起来,叫做真如知见,就是真如体,连见都没有了,就是寂静体。真如就是一大实相。如来究竟觉。对我们这些众生来讲,叫做究竟觉。对于法界的实相来讲,叫如来。理事如来即究竟觉,觉一定是如来,如来一定是觉。你不觉就不如来,实相也就妄生,就像云遮盖一样,妄生就起分别,事实上哪有分别体呢?分别体是不存在的。一明即悟,一旦明了了,立即悟道。所以千万不要一根筋,那就把门给堵死了。

昨天晚上讲到:“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就是离相、离念。离相就是离言说相,离念就是离名说相。无相为体,无念为宗,这个叫做如来。无相为体就是究竟觉,究竟觉如来体,即是真如,你就识到实相了,则般若门开。从般若之大门走进去,不能离开这个般若,如果离开这个般若大门,你就走向妄生。有念生则妄生,有相生还是妄生。除此之一念之外,全是妄生。除了这个般若之门之外,另外还有门开,全是妄的。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文字,不要执指为月,因为一通百通,举一反三。于一切事,一切境界,一切行为,都以此三心观察,就是以实相观察。

“须菩提,菩萨不应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救度无量众生,我要灭度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断灭我们有灭度众生的概念。你有众生,本身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要灭度众生,则不名菩萨。它不是讲不要灭度众生,前面不是讲吗“我当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面有双意,不离开灭度众生,但是又不能说自己在灭度众生,这里面是一个大智慧的显现,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无住之心。破除我们度众生的执着。为什么有度众生的执着?因为你心中实实在在的有众生可度的话,从离言说相究竟觉上来讲,是以离名说相真如里面显现出来的。实相里面,如来知见,法界这个体本来是如来,无取无舍。既然没有取没有舍,哪有众生灭度呢?灭度不是舍吗?如果有众生可度不是取吗?有取有舍怎么会叫如来呢?所以说,度一切众生实在是无众生可度,你这个无众生可度的体恰恰相反的正好是灭度一切众生。就是说,你讲这个法的时候,我们跟人家讲金刚经,那是讲法不讲法呢?为什么呢?讲如来。因为前面讲,前天有人问我,讲我要度众生,做菩萨难道有错吗?

须菩提已经问过这样的话了。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证明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要立出来,因为众生一定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怎么样的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后面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实无所得,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是代表我们的念啊,发心是对,怎么样的去证到,这是两回事。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你都没有发愿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东西讲得天花乱坠都没有用的。这句话首先就告诉我们,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道,但是一定要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体一定要显现出来,你要悟到真如才有度众生实无所度之本钱,你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如果你有念生,你不能发真实菩提心。你有念生就发菩提心出来了,你不能得到菩提。

你口上的呼叫,和你心上的行为,要相合一。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不念阿弥陀佛能去吗?你念阿弥陀佛,你不信阿弥陀佛能去吗?你说你信阿弥陀佛,你不闻阿弥陀佛哪来的信呢?你闻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呢?你闻到阿弥陀佛以后,啊!原来阿弥陀佛是这个样子的!懂了这个叫做菩提心啊,我终于发出来了。所以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一发就成佛了。为什么在华严境界,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你一受菩萨戒,位同大觉已。你现在受了菩萨戒没有?如果你们受了菩萨戒,位同大觉已,那你就是佛了!那你为什么不是佛呢?你为什么不敢承认呢?因为你心里面还有怀疑啊,没有闻到菩萨戒体,你只是受了它的相,但是没有受到它的体,你不知道体是什么。包括我们将来要受戒的人。如果你受相上的戒,不闻戒体,你戒就没有闻到。得到戒是闻到戒体,相上是无相,怎么得呢?你想一想,我不杀生那有戒得呢?我现在不杀生,你说我有没有戒?你不知道戒体就在当下啊!如果你识此戒体的话,戒无处不在,原来吃饭穿衣睡觉都是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YIN戒、不喝酒、不妄语戒,都在我们这一念善心里面。啊!尽未来际都是戒体啊!识得戒体就是得戒之时。受戒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体。为什么受比丘戒要二十位清净大德?不断的传授给你无相之戒体,把这个体给你。我们能不能得到菩萨戒呢?需要法师传承,一定要有大德传承,如果不懂得戒体怎么传承给你呢?拿什么给你呢?就像传法,传法是无相之法。如果我没有无相之法,怎么传给你呢?以为传一张纸给你就可以了?现在就是传一张纸给你,传一个本子给你就算了,这是没有得到戒体的。所以为什么丛林出家要三年学戒呢?就是出家以后一定要三年时间来思维这个戒体的问题,不断的闻法,然后一受即得!在佛面前一发愿我就得到戒了!所以戒在传授过程之中,心悟到戒体信受就是。

菩萨不得此体,不知道众生即佛啊,不得真如。连自己都没有找到真如,怎么令众生见真如呢?自己都没有究竟觉,怎么令众生觉呢?自己跟真如都不相应,怎么会令众生跟真如相应呢?这个是危险的。所以呢,发菩提心、出家都是对的,因为这个是众生的发起点、动力。你做阿罗汉也好,你做菩萨也好,你做佛也好,都是一种动力,发心是一种动力,所以叫须菩提问:“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但释迦牟尼佛没有这样的答,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无得体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菩萨灭度众生,你不了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体,那你怎么灭度呢?你不了解真如,怎么灭度呢?怎么令众生灭度呢?到哪个地方去灭度呢?根本没办法让众生去灭度,自己还是凡夫。当然你有这种心是不错的。

就像我们讲,有大乘的善信,有这种信心,闻法就很容易,有强烈的执着,我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像十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八地以下的菩萨都是资粮,九地菩萨才得愿,十地菩萨才得智,八地菩萨才得体,就是力的体,力体不具足,怎么会得九地菩萨的愿成就呢?你没有愿哪来的智呢?智更不能成就了。我们要去度众生,先要有资粮,你自己要闻法,得到这个法以后,随意度众生很快了因为信心具足了。菩萨得此信心,得此当下的信心,就是得到金刚经般若之门。得到此般若之门,众生已经度尽了,佛已经成了。因为所有众生是你寂静相,叫自性众生,所有的众生跟你心相应。

是诸佛以法身而应之,是菩萨以报身而应之,是众生以生灭相而应之。现在我们在这个生灭的体里面,当然以生灭相而应之了。但是在生灭相里面有无上的信心,这也是菩萨,并不碍。因为你悟到以后,现在的一念信和佛的体,和菩萨的庄严,和众生的大悲心,并没有障碍,因为菩萨是一体故。菩萨上会于诸佛智,下会于众生大悲心,中间会于菩萨空性大庄严。我们以生灭相必定就见生灭相,因为我们现在在化身的体里面。但我们所悟的,并不是我见,是法见。我能不能见到众生呢?菩萨能不能见到众生呢?我悟的体能不能见到众生呢?很简单的。菩萨一定能够见到众生。我能不能见到众生?我的报身常与众生打成一片。那我能不能像佛一样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如来无取无舍,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念佛心中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眼耳鼻舌身意里面充满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呢,此相微显,你对佛有信心时,眼睛放光,耳朵聪明,鼻子无瞋,嘴巴无贪,身体柔软,意里面悲心生出来,这个就是化身。为什么?意有悲心与佛意无二故,身心柔软与佛身无二故,嘴巴无贪与佛嘴无二故,鼻子无瞋与佛鼻同故,耳朵是听音的,听法平等,听到一切音声与实相相应的,是佛的耳。你眼睛见到的,无见之见,你没有见。你眼睛的见体与佛清净是平等相应的。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化的体并不一定要你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现这六根这种相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我们的三十二相,但是有人看得到,像鬼通神通菩萨通佛通啊,很多有神通的众生,可以看到我们现前之相。比如鬼看到我们,众生善恶有黑相有白相有红相有黄相,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很多的众生都能见得到,天人都能见得到。但是我们众生分别心非常强烈故,以相为重,不了心故。所以我们现不出释迦牟尼佛现在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心性里面已经具足了。

所以呢,只要我们眼睛平等,耳朵平等,鼻子平等,嘴巴平等,身体、意里面平等,只要你闻这个金刚经,你就会得到这样的体,与化身相应故,示现三十二相。所以佛陀问:有佛眼否?有法眼否?有慧眼否?有天眼否?有肉眼否?佛陀心眼具足这五眼。所以一切众生所有的眼如来都见,所有众生之心念如来都见到。所以众生心从哪里来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见到外面的东西生起妄心。所以佛陀对一切众生念头通达无碍。每个众生动念,佛陀都知道,因为如来心眼具足一切眼。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眼睛打开的时候呢,就是如来心眼。耳朵打开的时候呢,就是如来天耳。眼耳鼻舌身意都跟佛陀是相应的。如果不相应的话,如来不是有取有舍吗?那怎么叫离名说相呢?什么叫离言说相?离名说相是无来无去,无取无舍。既然无取无舍,他的心眼跟我们这个肉眼不会有违背。所以我看到之时,就是如来知之时,所以它是无取。那如来有烦恼吗?如来没有烦恼,不取妄故。你在烦恼,是一个妄的体。但是你见到的这个体,并不碍如来。所以呢,烦恼不烦恼,完全是妄生。如来的清净和我们的妄生,难道烦恼会障碍我们的清净吗?就是我见的这个体和如来的体有违背吗?但是我的烦恼是从哪里出来的?烦恼实在如空中之花,水里面的月亮,实在是没有的。没有的东西在如来心中不会显现出来。因为如来心中无有妄生,哪来你的烦恼的体呢?只有你的真见体,没有烦恼的体,所以如来跟我们的心永远是同一的,叫无取无舍。所以呢,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发心是对,但是我们不发心遇金刚经,也是如聋如哑。因为你不发心故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乘善信啊。如果你不发心,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几种:心性里面本发心体,你遇佛就生欢喜,马上内心发心,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发心,他就是欢喜,证明这个众生心中有大乘的善信,就是心性里面本具足了。所以我们心上说,不一定要口上呼。就象有人念父母,有人口上念:我的父母啊,我的父母啊,口上到处宣说。有人口上不说,心里面不断思维,他们俩心性里面已经都具备了,但是口上有说有不说。但是我们众生说:你不发菩提心,你不能成佛的!他说:我不懂什么叫菩提心啊,怎么发?但是他心性里面有了,你一讲他就通达无怀疑了,但是他嘴巴上就说不出来什么叫发菩提心。就像过去有个人说:你一定要知道苦才能够成佛,你不知道苦怎么能成佛呢?那人说:我成佛我愿意,我往生我都愿意,你叫我怎么知道苦我不知道。他没办法知道自己苦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你叫他成佛他绝对有信。这在《涅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众生有贪瞋痴,见自己的孩子掉到水里面去了,他急迫的去救他,结果自己淹死了。阿难问佛:此人当生何处?佛说:此人生到三十三天中。此人有贪嗔痴,为什么生到三十三天?一念诚心故,自然生到三十三天去,这个人不懂得好多,但她心性行为里面具足了。

所以我讲金刚经的时候,你信心会到的那一刹那,你发大心显前时,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一定要口上面发起,是你心里面发起,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最重要的是心,如果你嘴巴上呼心里面没有,再呼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有,这种人成就率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呢?要转的是我们的心,并不是我们的相(口);所以菩萨的心是没有障碍的,为什么讲阿罗汉没有障碍?乘是代表我们的妄心,但他的体是不二的,所以“舍妄即全部是真”,因为化身里面不舍众生故,报身里面不舍菩萨故,法身里面不舍诸佛故,是故他无取无舍,只有我们现在落在化身里面,我们悟此法必能成就。

不要对这个生起怀疑;既然是化身,就以化身度。前面讲:“若人恶业,应堕地狱,但闻金刚经为人诽谤,先世罪业定当消灭;”不但你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你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不要闲扯你现在能够还是不能够帮助别人的问题,最重要的尽力而为,最重要的你要对实相相应;如果你与实相不相应,会失去极大的利益;为什么呢?一旦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你法身报身化身现前之时,就是说你不能度这方众生,不等于你不能度另一方众生;一转身你变异生死的这个体里面,有转化的过程之中,可能此处无缘,彼处有缘,众生有无量之缘;所以呢报身也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信心的这种强烈,可以现生中做佛啊,那么说他的转世就是不可思议的。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