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月溪法师:楞伽经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  

月溪法师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 《 楞伽经 》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谓之『禅』,离义而谓之『玄』。故学佛者必诋禅,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且禅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之奇以为禅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禅,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禅以救之。学禅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 《 楞伽经 》 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 《 金刚经 》传授。故六祖闻客读 《 金刚经 》 ,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 《 金刚经 》,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 《 金刚经 》 者,始于五祖,故 《 金刚 》 以是盛行于世,而 《 楞伽 》遂无传焉。今之传者,实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 《 楞伽 》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 《 楞伽经 》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故因读 《 楞伽 》- 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帷 《 楞伽 》 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 难经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 《 难经 》不学而可,岂不误哉? 《 楞伽 》义趣幽渺,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 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尝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楞伽山名,此云「难往」。阿跋多罗,此云「无上」,意谓有藏宝之地,极难往。譬佛性乃无上至宝,但地位至高至妙,极难达到也。本经有三译,此系宋译本。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菩提流支,此云「希觉」;实叉难陀,此云「觉喜」。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过去未来一切佛语,皆以心为宗,由真心发露妙理,能度五性三乘成佛。五性者,阐提(不信)、声闻(小乘)、缘觉(二乘)、不定、菩萨,是也。皆有定性与不定性之别。定性不能成佛,不定性者能成佛。相宗分前三为「三无」,后二为「二有」,不正确。道家「绝圣弃智」是相对;佛家「凡圣不二」是绝对。儒家「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是相对;佛家「烦恼、菩提不二」是绝对。西洋宗耶教上帝与人是相对;佛众生我平等是绝对。西洋哲学大我、小我是相对;而佛众生我不二是绝对。相对是不平等,绝对是平等。不平等故有争斗、有争论;平等故无争斗、无争论。

释迦六年雪山修行,其所得之结果,即见此「佛性」。毕生奔走宣说者,其目的亦即欲人共见此「佛性」也。此乃佛之一大发明,亦人类史上一极大发明,照耀于千古,故亦即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一先决问题。倘对「佛性」无明晰之了解,则必陷于二乘谬误之途。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自佛灭度以来,若干祖师大德因对此问题未能深切认识,以致造成错误之理论者,不可胜数。甚至对佛经之注疏,亦多误解,使佛之本意陷于歪曲。故余特先提出此一大问题,作扼要之阐明。并于大乘各重要经典中,举出若干显明之解释以证明之。于各宗重要祖师之言论著述中,举出若干正当或错误之解释,以反复阐明之,使读者于此得一明晰之概念。此「佛性」问题如能解决,则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矣。

什么叫做绝对真心?就是佛经里面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说佛性无有那样比对得上。经里又说:「譬如真如,无有对比。」

真心绝对的佛性,究竟是甚么样子?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做真如。《华严经》发挥真如佛性之理尤详。<十回向品>云:「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对比。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譬如真如,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譬如真如,转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如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如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度,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按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言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然不知所云,或略知其大意。

佛性不能离开万物,万物亦不能离开佛性,佛性和物体合一,便是绝对的实在的存在。

佛性是终极的真实,所以如如不动。第一运动者,是不动的,因为一切运动,由此发生。倘佛性能变动,则必探求其动之原因,而不是终极的实在了。所以真实和最后的原因,必须是不动的。

佛性是无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没有言语,没有思想,可以相当佛性之无限。他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本质不是理性之所能达到的。佛性不在内不在外,而是无所不在,存于宇宙万物之内,亦存于众生心内。人人明心见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超乎思想感觉的顿悟。

西洋人认为绝对乃指本体论,相对乃指现象论。此说不圆,因为绝对之中亦有现象,但其现象乃绝对者耳。

相对之中若有本体乃相对者耳。

佛家之有宇宙论,乃为欲说明之,而后加以否定。亦可说是在觅否定之理由。相对界小乘所研,绝对界大乘所研。

由相对而生矛盾,由矛盾而生否定。

由否定进于肯定,而达绝对。绝对无矛盾,故不再被否定,不会再变为相对,而永远是绝对者,永不退转。这样宇宙才有着落,人生才有归宿。

要记住这一条原则:凡存于时间空间者,便等于存于思惟感觉之中;凡存于思惟感觉之中,此皆虚妄无实,皆是相对。

换言之即是有思惟感觉,然后才有时间空间;有时间空间,一切现象(相名)才有地盆来活动建立。但皆受时间空间所限制,随着时间空间而变迁,无有标准,无有归宿,故名相对。

思惟感觉的本体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思惟感觉。但他隐伏着思惟感觉的种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后,便生出一念来。这一念之发动(名一念妄动性),便是思惟感觉的开始。继续发展,完成整个相对的宇宙。

相对的宇宙,既是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所完成,但它最后的本体,仍是以绝对为本体,并无二个。如果只有这一个相对宇宙,那便变成唯心论了,心之外的物被取销了。但大乘读者毋坭纸墨,见月忘指可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剎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种种宝花以为庄严,譬自性万德圆满。从彼种种异佛剎来,譬依任何一法门皆可成佛。

大慧菩萨本是婆罗门首领,佛在世时,婆罗门分六派哲学:一、理想派,又名冥想派;二、祈祷派;三、祭祀派;四、自然派,又名天然派;五、有常派;六、无常派,又名断灭派。大慧属于理想派,理想派乃全凭脑筋思想,不住一切想。其功用即在四句中,即不执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即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不落两边。祈祷派谓人最初在天上,有大梵天神为主,因欲念堕尘世,故祈祷以冀生天。祭祀派以神我为主,即数论师,计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而此胜妙,即彼神我也。自然派谓宇宙万物皆出自然,故人应听其自然,不必修行,近老庄。有常派谓宇宙一切皆有轮回,不能避免,故劝人去恶迁善,以获福报,近儒家。无常派谓人死归于消灭,一死即了,故不须修善,但求断灭。

大慧认为一切不住见闻知觉为佛性。手灌其顶,即授手相引以荷大法。

外道

外道   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在今称者名哲学,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如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二天三仙   一、韦纽天外道,以韦纽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二、摩酰首罗天外道,以摩酰首罗天之生因者。三、伽毗罗仙外道,即数论师。四、优楼伽仙外道,即胜论师。五、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九十六种中举此五师,余均略。见《百论.上》,《百论疏.上之中》。

三外道   即《百论》所说之三仙也。《止观.十上》举此三外道而判宗计。「一、伽毗罗外道,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法外道,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三种外道   天台智者,于外道立三种。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种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者。三、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之教门,而陷于邪计者。见《止观》(十上)。

外道四宗   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伽毗罗,计一。二、优楼僧佉,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外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二、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着弊衣,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为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脯刺擎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布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呢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图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六种苦行外道   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炙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十三外道   一、劫比罗,即数论师也。二、温露迦,即胜论师也。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为生因者。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生万物者。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虚空外道,以虚空为生因者。十、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从此生万物者。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了即为常住者。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于四大者。见《唯识论(一).述记一末》。

十六外论   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三、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论,是如数论、胜论、尼犍子、兽主、赤衣、遍出、犊子之七外道、计实我者。五、计常论,是如数论师等,计我及世间为常住者。六、宿作因论,是如尼犍子外道,计现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现之苦行,而吐宿恶者。七、计自在论,即自在天外道。八、害为正法论,是如浊世之诸婆罗门,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为正法者。九、有边生边论诸外道入禅定所见,计世界有边际无边际者。十、不死矫乱论,有外道言我事不此之净天,问其不死之理,则为矫乱之答者。十一、无因见论,执诸法无因者邪见者。十二、断见论,计身死而后断灭者。十三、空见论,一切拨无之邪见外道也。十四、妄计最胜论,如诸婆罗门计我是最胜之种类,剎帝利等,是下劣之种类,我自梵王之口而生,余不尔者。十五、妄计清净论,如某种外道,计入恒河沐浴,则除诸恶而清净者。又持狗戒牛戒,食粪食草以为清净者。十六、妄计吉祥论者,供养日月星辰,诵咒烧火,以求吉祥者。见《瑜伽论.六、七》、《瑜伽论记.二》

二十种外道   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二、方论师,以方角为诸法之生因者。三、风仙论师,以风为万物之生因者。四、韦陀论师,以《韦陀经》所说之梵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五、伊赊那论师,以伊赊那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六、裸形外道,以裸形为正行者。七、毗世师,即胜论师。八、苦行论师,以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九、女人眷属论师,计摩酰首罗天先作女人生一切万物者。十、行苦行论师,计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者。十一、净眼论师,以智为涅槃者。十二、摩陀罗论师,以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者。十三、尼犍子外道,计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万物者。即六师外道之一。十四、僧佉论师,即数论师。十五、摩酰首罗论师,以摩酰首罗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十六、无因论师,计万物无因而然者。十七、时论师,计万物由时而生者。十八、服水论师,计万物以水为本者。十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之力为生万物者。二十、本生安荼论师,计由安荼生万物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三藏法数.四十六》。

三十种外道   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其我者。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转运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如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二十七、声显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主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经论中举出西域道外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趋向者。如来之法所趋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摩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如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两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纪.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惟《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 (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 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 (《辅行》曰:大论二十五) 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十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 (《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

外道十一宗   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证菩提。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德,即道也。三、业,即作用也。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则异,水火风等亦然。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三、涂灰,计自在天在万物。涂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剎利,自两( 月坒)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语。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物。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细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此外道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暖,由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还归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报业。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见《华严经演义.九》。

外学   学外教之典籍及世间法也。 《 毘奈耶什事.六 》记舍利弗降伏拨无后世之外道,佛因听比丘学外论。其文 曰:「佛告诸比丘:『非一切处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听诸比丘学卢伽耶等诸外俗论。』时诸比丘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类亦学外书。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摧外道者。方可学习。』诸明慧者,习学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应如是常习外典。』佛言:『当作三时,每于两时读佛经,一时习外典。』比丘遂于年月分作三时。佛言:『人命迅速,剎那无定。不应年月分作三时。可于一日分为三分。』比丘朝习外典,暮读佛经。佛言:『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比丘即便暂时寻读,不诵其文。寻还废忘。佛言:『应诵。』」 《 僧史略 . 上 》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

自心现境界二句以自己意见解佛义

五法:一、相。森罗万象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二、名。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盖相为所全,而名为能全也。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三、分别,旧译妄想。是分别所变二相之能变心也。以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也。四、正智。杂无漏心之一切妄想者。以上四者,共为有为法有漏、无漏之别也。五、如如。由前之正智而证得之真如也,为由如理证得之真如。故曰「如如」,是无为法。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而无余矣。

三性:遍、依、圆。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二、依他起性。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妄情而自存也。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恰如绳之实性为麻。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有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五法、三自性等,后人加上大慧问,句中无。

八识:眼、耳、鼻、舌、身 (前五识) 、意 (六识) 、末那 (七识) 、阿赖耶 (八识) 。末那识是传送识;阿赖耶,譬如电话总机;前五识是分机;意识是说话。

二无我。一、人我见。一切凡夫,不了人身为五蕴假和合。固执人常有一我体之恶见也。一、法我见。一切凡夫,不了诸法之空性,固执法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我见即我相;人见即人相;法见即法相。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剎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大慧为当机,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智不得有无者,有无皆非智可得,即不落二边。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不思量。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

断:无轮回,常:有轮回,皆外道。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烦恼即「事障」,尔焰即「所知障」,即「理障」。

常清净无相。

落空。

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指过去。

无有佛涅槃。

指将来。

远离觉所觉。

离觉所觉,即到无始无明境界,大慧所达之境。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谘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不)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百八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道外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

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

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然皆迷悟边事。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斯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剎土化。

佛在世说法。

相及诸外道?

问佛以何法化外道。

云何无受次?

无生死阶级。

何故名无受?

怎样才能免生死?

何故名佛子?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剎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无受,通指三乘无学。佛子,单指菩萨。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起念。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由定山 (?) 定。

云何所作生?

投胎。

进去及持身?

进,生,去,灭,持身,住世。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十地也。

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缘起」问正法。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

三有即三界。

何处身云何?

破三有后,身在何处?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

最胜子即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处?既舍此身,又受何身?毕竟住于何处?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

藏即真心。

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轮回停止。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坏?云何胎藏生?

入胎。

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幻化假城。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

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

修证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佛性从何而生。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

五明论,一、声明,谓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谓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谓禁咒闭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谓考订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

伽陀乃十二部经中之字句经典。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解释也。

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梨?

模范师。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印度异学外道有九十六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自性即佛性,心指闻知觉。

云何施设量,

譬喻设。

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

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外道有六节师。

云何一阐提?

一阐提,此云「不信」。

男女及不男,

五种不男,即非男非女。

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云何长苦仙?彼 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剎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剎,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

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谓帝释殿有众宝珠网。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皆身法(法身 ? )。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

善逝,佛之别名。

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

佛为天人师。

「善逝」至「久如」四句,指传正法眼藏。

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

悉檀译遍施,有四:一、世界。二、为人,三、对治,四、第一义。

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佛定律亦出于因缘。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

十地前七地,未了生死,通世间法。

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因病施药。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佛曾说古佛即我,我即古佛,乃指法身平等,外道未明此理。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

男女林,亦名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净观。

诃梨阿摩勒?

二果名,皆可为药。

鸡罗及铁围 山名 ,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仙人干闼婆。

以上大慧所问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  月溪法师讲

无上世闻解 指佛 ,闻波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生及与不生,

生:指六道四生,不生:指佛性不生灭。

涅槃空剎那。

剎那之间了却生死。

趣至无自性。

自佛性上看,六道、四生皆没有。亦即众生即佛,大地皆净土之意。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

达无始无明境界,乃二乘行。

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

先正思想,后将思想灭尽入定,小乘法也。

三昧起心说。

将入定境界传说。

心意及与识。

识指见闻知觉。

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 指见性者 。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一佛指娑婆世界 。 智尔焰得向。 为所知障所碍 。 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 丛林譬喻众众生思想 。 心量不现有。 真心无法发挥。

诸地不相至, 前七地与后三地不相通 。 百变百无受。 思想百变不容受 。 医 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剎几尘,

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尘虮。羊毛 [ 麦广 ] 麦尘。钵他几 [ 麦广 ] 麦。

阿罗 [ 麦广 ] 麦愧。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有几阿 [ 少 / 兔 ] 。

名舍梨沙婆?几舍利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几迦利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

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焰几阿 [ 少 / 兔 ] ?

风阿 [ 少 / 兔 ] 复几?根根几阿 [ 少 / 兔 ] ?毛孔眉毛几?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

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

及非有无因? 有因有果非无因能成果 。 云何现已灭? 造因不受果外道之说也 。 云何净诸觉? 净即灭也 。

云何诸觉转? 将思想改变 。 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

云何三昧起? 起正受 。 破三有者谁? 三有即三界 。 何处为何身? 身在何处 。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

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六道四生。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剎? 种种不同 。

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咤成? 色究竟天名 。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剎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

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

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不生句, 灭 。

生句, 生 。 常句, 生 。 无常句。

相句。 有相 。 无相句。 无相 。

以上即四句是也。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不生句是无,生句是有,常句是亦有,无常句是亦无,相句是非无,无相句是非有,佛所答以此为纲。

住异句。

世界生住异灭。

非住异句。

佛性无生住异灭。

剎那句,非剎那句。

自性超时间空间,故无剎那。剎那乃脑筋作用耳。

自性句,离自性句。

佛性本来圆满,不必求,亦不难,不必头上安头。

空句,不空句。

空即真如佛性,故不空。所谓实相。

断句,不断句。

佛性不断灭。

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自性非中边,中边乃脑筋作用。

常句,非常句。

自性不变易,常与非常等。

缘句,非缘句。

自性乃绝对者,故无因缘。

因句,非因句。

同上。

烦恼句,非烦恼句。

自性中无烦恼,烦恼即菩提。

爱句,非爱句。

自性无憎爱。

方便句,非方便句。

方便乃为众生而设,佛性中本无所谓方便。

巧句,非巧句。

佛说法开权显实,设化城引入宝所,自性体中本无也。

净句,非净句。

佛性本无净染。

成句,非成句。

佛性究竟坚固无成坏。

譬句,非譬句。

佛性譬喻,乃随顺众生根器机缘。佛性本非言语所能譬喻。

弟子句,非弟子句。

师句,非师句。

诸佛及众生佛性不别,古人云:「老僧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故无师(徒 ? )弟之分,故佛说:「拘那含是我。」

种性句,非种性句。

众生虽具种种心性,而其佛性不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三乘句,非三乘句。

《法华经》:「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所有句,非所有句。

所有,即寂静见。经云:「寂灭最乐。」佛性本来寂灭,不必再求寂静。

愿句,非愿句。

自佛性上看,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

三轮句,非三轮句。

三轮,即过去、现在、未来。佛性超于时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

相句,非相句。

相即形相。相本无名,名皆假设。

有品句,非有品句。

即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佛性离四句,绝百非。

俱句,非俱句。

「我空」「法空」俱空,佛性本无二见,不必再求空。

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自证得境界不可得。经云:「无智亦无得。」又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剎土句,非剎土句。阿 [ 少 / 兔 ] 句,非阿 [ 少 / 兔 ] 句。

剎土国土,阿 [ 少 / 兔 ] 尘也。指法身净土与秽土无二无别。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

弓,印度尺度名,四时为一弓,实指四大。

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

佛性不可以算数计量。

明句,非明句。

明指神通,佛性本来具足六通,不再求神通。

虚空句,非虚空句。

佛性不能比量。

云句,非云句。

云,集也,佛性无集散。

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伎术明处句。

佛性无五明。

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

佛性无四大,亦不离四大。

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

皆假名。

自性句,非自性句。

真如本体,本不可名,自性不过假名而已。

阴句,非阴句。

五蕴皆是佛性。

众生句,非众生句。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乃自佛性上看。

慧句,非慧句。

不假修持,不重己灵。

涅槃句,非涅槃句。

涅槃生死了不相干。

尔焰句,非尔焰句。

佛性不受所知障。

外道句,非外道句。

佛性无内外。

荒乱句,非荒乱句。

世间与出世间无别。

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

佛性真妄不二。

像句,非像句。

无影像。

轮句,非轮句。

轮,即火轮,极快。佛性不转。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

仙人化城,佛性无此。

天句,非天句。

佛性超过二十八天。

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

佛性无饮食男女。

见句,非见句。

佛性无知见。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金刚经》:「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戒句,非戒句。

佛性是无上菩提心戒,不必再持戒。祖师云:「我这里无此闲家具。」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皆是佛性。

谛句,非谛句。

真如佛性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

灭起句,非灭起句。

佛性无起灭,无缘起。

治句,非治句。

佛性乃绝者,故无对治。

相句,非相句。

佛性非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支句,非支句。

七觉支。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佛性无五明。

族句,非族句。

无种族最平等。

仙句,非仙句。

仙未脱三界,佛已超三界。

王句,非王句。

佛性平等,众生与佛平等无王。

摄受句,非摄受句。

三摄受,誓修一切善,誓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生。佛性中无善恶,无众生可度。

宝句,非宝句。

本来具足。

记句,非记句。

记忆非佛性。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信与不信,了不相干。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无男女相,无五不男相。

味句,非味句。

无色、声、香、味、触、法。

事句,非事句。

无事障。

身句,非身句。

无眼、耳、鼻、舌、身、意。

觉句,非觉句。

无见闻知觉。

动句,非动句。

语默动静,皆是佛性。

根句,非根句。

无六根。

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

有为、无为,皆是两头话。

因果句,非因果句。

佛性超出轮回因果。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色即是佛性,与佛性无别,故曰:「色即是空。」

节句,非节句。

无时节。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佛性无杂无乱,离种种言说。

说句,非说句。

离四句,绝百非,《维摩经》:「乃至无有言说。」

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

佛性不持戒,无比丘相。

处句,非处句。

佛性不必住持。

字句,非字句。

佛性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以上佛所答,皆就佛性发挥。

以上禅宗结束。达摩印证悟道者,用以上一段。

以下讲法相唯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诸识指见闻知觉,即阿赖耶识。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二种即生灭二种,明心见性后才能知。

诸识有二种生,

识指业识、阿赖耶识。

谓流注生,

即九相中六粗,细分别之相续相。

及相生。

即九相中三细,──境界相,──现识印象收进。

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

印象停留。

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印象消灭。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

即能见相。

业相、

即境界相。

真相。

即九相中之三细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

三细。

及分别事识。

六粗,真识念未动即业相,现识念已动即能见相与境界相。分别事识即细粗分别,即智相至业系苦相。

大慧,譬如明镜。

比阿赖耶。

持诸色像,现识处现。

现识即七识,将印像送入阿赖耶识处,阿赖耶将印像由八识表现出来。

亦复如是。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不坏者,不断也,有现识将印像 ( 象 ?) 经验积集,然后能生判别,即相生及流注生,互相为因,相续生灭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现识境界,皆由不思议微细熏变所成,故为现识因,乃由外入,熏变乃外界种种变幻印像之谓。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尘积集于内谓之「取」,取者记住也,加以无始以来原有之妄想酝酿于内,然后能生分别,故为分别事识之因。乃由内自生,「取」字出第七识。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真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生虚妄分别,亦能灭种种虚妄分别。阿赖耶灭,则前七识俱灭,一切相皆灭,即前文所谓二种灭中之相灭是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相续即流注义。相续以九相为因缘。因缘灭则相续无由生,故谓二种灭为相灭及流注灭,而阿赖耶不灭不可断。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无始妄想是三细。自心见等识是六粗,即分别事识。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具。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泥团微尘,譬相及流注。异而实同,皆阿赖耶所生。金庄严具譬佛性。一切皆不离佛性,山河大地,皆妙明真心也。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转识,即前五识转六识,六识转七识,七识转八识,八识转九识。(庵末罗识,即白净识)前八识不可破,九识可破。九识破后,即见其相。藏识即含藏识,包括八识。真相指佛性。明心见性之后,八识皆变为佛性。藏识非因者,谓藏识非生灭之因,故不灭。灭者,乃业相耳。故相及流注有生住灭,而八识及佛性则无生住灭,但有转识成智。一入佛性,则皆变为佛性,故自其异者观之,则生灭者,乃相与流注耳,藏识无关也。自其不异者观之,则皆一佛性耳,无所谓生灭也。

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摄受境界,即含藏识。外道以为断六根八识可以成道,乃落空。即落于无始无明境界。

不能成佛,佛性乃不生不灭者。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佛说流注乃因缘和合而有,而外道则以为别有生因。如数论师以神我为胜性,即「胜妙」。胜论师以大自在天能生诸法为起因。「士夫」即大梵,谓大梵天能生一切。「时」,七种外道之一。微尘乃顺世外道所计。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

外道有七种自性。

所谓集性自性。

集谓聚集,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

性自性。

数论师立胜性,以为自性。

相性自性。

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等质,碍法为生起因。

大种性自性。

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谓微尘能生粗色是也。

因性自性,缘性自性。

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

成性自性。

此指许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

外道七种自性,总不出四句,谓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种性自性,缘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无因生。总之有生即有灭,不出生灭,而佛说自性乃无生无灭。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

常住真心本体。

慧境界智境界、

常住真心之妙用。

见境界、

真知真见,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超二见境界。

超我见法见境界。

超子地境界、

超十地境界。

如来自到境界。

大圆觉境界。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应供即出现世间成正觉。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

在世间成道。

出世间上上法。

随拈一法,皆是自性,即不二法门。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圣慧眼所证共相,共相即一合相,凡圣情绝,内外一体之相所建立。

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外道以妄想见故有生灭之见,以为定一定异而不通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愚痴凡夫,以生灭为自性,皆落于我执、法执二见。

复次大慧,妄相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无知即一念无明能起爱业而不能断。

明心见性之后,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皆变为佛性。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是也,故不必断。倘不见性,则妄想虽暂时断灭,不久之后,自心幻境又现。故外道断六根及一念无明,皆非澈底办法。惟佛以圣慧眼证入,佛性本体后所建立之共相境界,乃能真妄合一,不生不灭也。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佛所建立之第一义境界。乃离于生住灭及因果有无者。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共相,皆是佛性,五阴亦变为佛性。而外道则执于断常二见,故认生住灭及因果有无为实有,而误认五阴为一切生住灭之本,故欲断灭之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现前皆非其实,而不能见根本实相,成道无分。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破无因外道。谓五阴可断灭,皆自心妄想见。若无因,则无果,何有次第耶?

大慧,若复说无 (灭) 种、有 (生) 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此破转计。外道转计云:一切诸法,虽本无种,但由识、根、境三缘和合,则便得生;或转计云:一切诸法,虽有胜妙、士夫、自在、时方、微尘以为其种,仍须识、根、境三缘和合,才得生。故今破无种云:若本无种三缘合生者,则龟本无毛,三缘合时亦应生毛,既违决定义。

即真理。

汝无种宗,岂不坏乎。次又破有种,云若先有胜妙、士夫等诸法种,更俟三缘合生者,则胜妙等既有毛种。三缘合时,龟应生毛;沙应出油矣。故实云云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不知自心种规。

即阿赖取种子。

互为因果正义。遂使自己所作苦行,不得结果,空不实益矣。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

教理也。

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

即外道所立各种教理。

从本已来成事相承。

外道六大师相承受。

觉想地转。

俱是依自觉妄想地转,以推测假设各种自性。

自见过习气。

邪见恶习所熏。

作如是说。

故作如是断常之论。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

作种种曲解。

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本无实智,而妄自称己之学说,乃一切智说。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

见诸法离于自性。

浮云、大轮、干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自心指阿赖耶识发现,由无始种子所熏。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先将一切法归纳于阿赖耶识,再于识境忘却能所,则离生住灭矣。

于识境界,摄受,

能取之心。

及摄受者。

所取之境。

不相应。

能所双忘也。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

能所双忘,则离生住灭。

自心起,随入分别。

离生住灭之后,则是真心,再起真心以分别,则无往而非自性,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大慧,彼菩萨。

如此用功则。

不久当得生生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四十九年说法,未说着一字。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

无众生可度。

不勤因缘。

自性离缘起。

远离内外境界。

内外合一。

心外无所见。

一切皆是佛性。

次第随入无相处。

入自性本体,无相即实相。

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自劫地至佛地得正定境界。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

已至佛地正定境界,则三界皆常寂光净土,无异无别,故曰「如幻三昧。」

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此时自心所现,皆是佛性,佛性之外别无所有。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

即已明心见性,得住般若三昧,得不消再修,一切法门方便,皆无甪处,故应舍离。

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

金刚喻佛性不坏,如来身即法身,遍满虚空,无所不在。

随入如如化。

一切现成。

神通自在。

超脱妄境,无有障碍,故能神通自在。

慈悲方便,具足庄严。

以慈悲方便度众生,具足无上庄严。

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佛性无所不遍。

离心意意识。

心意意识等,已转为四智;八识已得八解脱。

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八识渐次转四智,得入真如本体。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

欲得解脱者,当知佛性中无五蕴,一切虚妄生灭,皆因缘所生,明此然后能渐次解脱转识成智。

唯心直进。

既明因缘所作虚妄,然后直进向前看。

观察无始虚伪过。

便到无始无明境界,即第九庵末罗识境界,此为最紧要关头,众生所以不能见佛性者,皆此识所蔽也。

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

三界乃无始妄想,习气所成,本无体性,庵末罗识一破,则可超出三有,到如来境界。

佛地无主。

无生灭。

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

山河大地,皆如来妙明真心。

到无开发行。

到此无修,佛性无缘起。

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

佛性如摩尼宝珠,随方显色,入于五浊恶世众生之心,而化度之。

而以化身随心量度。

随众生根器种性而化度之。

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故十地随次相续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以上自度度他法门最善,故当依此修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下疏 月溪法师讲

[卷三上]   [卷三下]    [卷四上]   [卷四下]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

所修。

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

诸佛菩萨境界不同。

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

称真实义。

一切佛语心。

诸佛教心。

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海浪藏识,即境界法身转识成智之谓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

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乃所缘缘也。谓心心所法,立托缘而生起,是自心之所缘虑。

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

无始以来,取着于色,虚妄习气,即眼识习气种子,乃视因缘也。因缘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随生是也。

识性自性。

识本性如是,即前念眼识现行,乃等无间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又名次第缘。

欲见种种色相。

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乃作意分别依等,乃增上缘也。增上缘者,谓六根能照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

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阿赖耶如大海,眼等诸识,因四缘而转,有如波浪。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

眼识者,能缘之见分也。一切诸根微尘毛孔者,所缘之相分也。俱生者,顿生也。随次境界生者,渐生也。此顿渐二生,共有二义。一者,但约一识,或顿缘多境,境即顿生,或渐缘诸境即渐生,然皆识外无境。譬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海譬能缘,像波譬所缘。二者,通约诸识,或诸缘顿具,识即顿生,或缘有具缺,识即渐生。然皆藏识之外,无诸转识。亦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海譬藏识,像波喻转识也。故云亦复如是。(录《楞伽义疏》)

譬如明镜现众色相,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八识如明镜能现外境众色像,因四缘而转,遂如猛风吹水兴起识浪,此为起因。因因而生,异不异相,与无始业混合,遂深入计着。不能知五识等之自性,乃因像合成,故五识遂相续辗转互为因相,再生差别分段相,则为六识之因,六识与五识俱转矣。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起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彼身转,指五识六识转,尚未起分别,至第七识,随起执着,转入第八识,则各各众相俱转。混合之后,再分别种境界生分段差别。如大海与波浪混合一体,其初实各不相知,故曰:非异、非不异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味,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修小乘二乘者,入禅定,乃微细习气转耳,然不自知,而认为识已灭尽,故入禅三昧。其实无始以来习气种子仍未灭,其所认为识灭者,不过不受诸境,妄计为灭而已。如欲澈底达于大圆觉境界,仍须将无始种子 (即无始无明庵末罗识) 打破,此等微细藏识 (即庵末罗识) ,究竟边际,惟佛及住地菩萨乃能决了,非其余小乘二乘外道等所能测量决了也。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

谓修如实行者,才能了诸地相,善达句义,善根成熟,打破无始无明窠臼,(无)始无量劫种子和盘托出,则大事决了矣。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剎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谓宴坐山林,修下中上法之士,所能见者,自心妄想流注之境而已。若欲得其解脱,应学诸佛所授手之真正法门,打破无始无明,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超过阿赖种子所现之一切虚妄生死境界,则入如来境界矣。故诸修行人,应亲近明心见性之最胜善知识,才免错走路途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胜跃而转生。

藏诸海本不动,因境界风而动。境界风者,即四缘转识,而风浪腾跃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明见二分,非异、非不异;藏识转识,亦非异、非不异也。青赤诸色,眼识所缘境也;珂贝等声,耳识所缘境也;乳蜜咸淡诸味,舌识所缘境也;华有色香,果有香味,触目鼻舌身识等所缘境也,日月光明,亦眼识所缘境也。此等六尘,皆是唯识所现,故非异。

阿赖耶所现,而没各有差别,故非不异也。

六识所现。

又即以此喻藏识转识者,如青赤不同,而同是色;乳蜜不同,而同是味;华果不同,而同在树;光明日月不同,而不相离。可譬诸识不同,而同由藏识所起也。由藏识起,故非异。如种种波浪皆是海水也。眼识非耳识等,故非不异。如海上波浪,此波非彼波也。又波浪必与海水俱,不能离海;转识必与藏识心俱,不能离心。亦如光明必与日月俱,不能离于日月,故云:「亦如是」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谓波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七识波浪,生于藏识海中。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诸相由和合而生,由意识、思惟、计执而成,皆是能坏。而诸识之根性不坏,譬如大海,风静浪定,水性不变,觅波浪之相,了不可得,故曰:「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七识与八识,如海水与波浪,其性无差别,所谓:非异、非不异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心指第八识能受熏持种,为生死主,故名「采集业」。第七意识以偏执我法,收纳一切种子业相于藏识中,故名「广采集」。诸识指第六识能起分别,前五识则能现诸尘境。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大慧闻前世尊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心境皆空。今闻说心名采集业等,遂疑世尊句语相违。故以心境皆有为难,意谓既云青赤等六尘境界,风起七识波浪,是境实有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唐云: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

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谓能发识之青赤诸识,所发识之于海波浪,悉本无有实法。而云「采集业说心」者,不过为开悟凡夫耳,被所采集之业悉亦无有,但是自心妄生摄取,而取摄所取,其性本离。譬如翳目所取空华,本无有也。所摄既无所摄,则能摄亦无能摄,故与彼波浪同,全即是水,非别有波浪也。只今所受之资财,所建立安住之身器,皆是众生现识所现,而凡愚不了唯识现故,计执为有,实则无相亦无相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由波浪,依彼譬类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疑佛说法不平等也。谓如来既如日照世间,应为愚夫说真实法,何故分三乘诸法,而不但(单)说一乘真实法耶。

伽陀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心指阿赖耶。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谓如来应机说法,因众生心不实,则说实反滋疑不信,故先假以显实耳。故下偈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识者识所识,谓能识及所识。」意指第七识执我自以为然,五识则对现五尘,互相因果,无有次第。如画师画像,弟子填彩,因形而施,本非实法。喻三乘但随顺众生根器而说,种种譬喻为悦众生,使起信修行耳。

言说别施行。

说三乘方便。

真实

指佛性。

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以应初机。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佛性真实须自己证悟。

觉想所觉离。

自悟之处,非觉想所能至,能所皆离。所谓:「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以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也。」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

愚人所分别者皆幻境也。

虽现无真实。

乃由八识所现而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欲破愚人幻心,故随顺施行,作种种说法。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说了不懂,等于白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根器不同,容量亦异。

妄想非境界。

如空中华。

声闻亦非分。

非分者,无分懂得。

哀愍者所说。

为哀愍众生,而说种种法。

自觉之境界。

佛性境界。

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心中想着法界体性智。生来就是智。智与识是两样,不是一样。不是忽而智忽而识。识作主就有生死,智作主将识转为智,就没有生死。

用前五识向内转第六识,六识转七识,七识转八识,八识转九识,九识的境界,是白净一无所有。到此时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无所有那里继续下去,九识一破,当下就可以看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普遍体,光明遍照,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从前阿赖耶识作主,我们就有生死,譬如乱世;现在法界体性智作主,我们就没有生死,譬如世界太平。法界体性智,譬如国家;大圆镜智,譬如总揽机关及组织;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譬如被总揽表现人;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譬如独立人。法界体性智,是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大阳一样;大圆镜智,是我们的思想,无所不有,周围无际,名自受用土;平等性智,是我们起一个思想,名他受用土;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随思想的变化,名变化土。法界体性智,名法身,即自性身;大圆镜智,名自报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想;平等性智,名他报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想。自报身、他报身,总名报身;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名应身,即变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动,绝对的,叫做真如;报身,即应身,指思想不起,起,随思想变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此念,是有知有觉,即法界体性智;无始无终无念,是无知无觉,即庵末罗识。法界体性智,是普遍十方。真如无为法,分三种,选择生灭灭己,寂灭是无为;非选择生灭,寂灭是无为;遍满虚空,灭寂是无为。

第八识,外七识、六识、五识四种,指外面的环境,由见闻觉知,印相在第八识里面。内七识、六识、五识,由印相在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发挥出来。八识、七识、六识、前五识,是过去现在未来,循环往来的。证真如以后,见闻觉知,第七识、六识、五识为主观的我,由见闻觉知,前五识、六识、七识眼见得来的,思想得来的。客观的宇宙万物,通通的变真如。证真如后,过去、现在、未来生灭法,通通变为真如。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真如不动,知觉不觉起念或不起念,无知无觉无明无念,阿赖耶识知觉不觉起念,断念不觉空一切念。证真如后,真妄同体,真如,无明起念,无明无念,无明生灭,通通变为真妄同体。证真如后,八识、七识、六识、五识,通通变为真如,遍满虚空,不生不灭,凝然不动。未证真如以前,过去、现在、未来,一念无明,与真如两不相干。证真如以后,是一体三宝。不动是真如之体,动是真如之用。主是真如之体,客是真如之用。法界体性智即佛性,庵末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末那识即一念无明,第六识、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意。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唾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自心现量,指法界体性智。摄受及摄受者,指能取及所取,即八识妄想境界。言欲明白佛性及八识境界不同之处,须如法修行,离外道小乘、二乘断灭之法,而修唯心识观。如此之后,才能转识为智 (先明妄而后得真,妄是藏识,真是佛性) ,转识成智,真妄不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

住智慧心所住相已,即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住已即已做到) 。

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

前七地,二乘但行于空,不能行于空有。

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三乘得第八地,再修三相可至佛地。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即第八支佛地,缘觉自初地至此而证入。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诸佛有度已、度人之弘愿,非如小乘之自了,故能修而生此相,即第九菩萨地,是修三无数劫,六度万行而得者。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即佛地,是为菩萨之最后身,断余残习气,于七宝树下以天衣为座,成就乃至入寂位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佛与阿赖耶之分别,勿错认藏识为自性。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能明白佛性与阿赖耶之别,则百八句皆依自性发挥。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自相即佛性,共相妄想自性,即阿赖耶,皆借百八句以分别之。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

破我执、法执。

照明诸地。

前七地与后三地。

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杂五法自性。

破法执、我执。

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

本来圆满。

起幻境界。

转三界为法身净土。

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

超越三界诸天而至佛之境界。

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法身如如不动,无有变易。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一切法,亦复如是。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

四大种。

求那,极微陀罗骠。

皆尘也。

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 (横生妄计) ,作牛有角想。

此叙外道因执兔牛无角、有角,于诸法起断、常二见,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

(断常二见,皆阿赖作用,佛性离有无)。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

心量佛性,自心指阿赖耶。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阿赖耶所现。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因待即相对,有无相对。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

佛性离有无。

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破有、无二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闻说执兔角无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无,故不应作想,因而转计,意谓所以不生妄想者,岂不因观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无,以此不生妄想言无耶。前破因有计无,此破因无计无。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此言心因境生,故观察即想妄想,离有离无,皆不离观察,皆是妄想。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

因角而起妄想,若离角者,妄想仍能生,故曰:「离异不异。」皆阿赖耶作用。

乃至微尘分柝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用妄想分柝微尘至于无有,亦是不对。妄想与微尘二俱无性,佛性本来现成,圆满具足,离于对待,不必将有化无,亦不必于无计无也。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此斥待极微而计牛角是无,或观牛角是有而言兔无角者,皆为非理,不应用脑筋推测也。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用脑筋妄计有无,俱非正因,二俱不能成立。

大慧,复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

横法:横生妄见。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想分齐见妄想。

虚空与色,皆是佛性。外道见色而言有空,见空而言有色,不知佛性本无差别,因形状而横生妄见。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色大入虚空。

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

持者依也,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能持所持建立。

色空事,分别当知。

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是虚空随入色种中也,又云:「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宇宙万物虚空,皆是如来妙真如心。」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外道执四大种以为生因,各有自相,不同虚空。其实四大之相,乃根尘相对,因缘和合而成。就佛性本体观之与虚空无异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柝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剎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观牛角而分别兔角之无,再将牛角柝成微尘,而牛角亦无,此乃以法破我执也。我执既破,分别微尘之念仍存,是落法执,于是又将此分别心删除。法执破,但落于空执,一切既空,则凭何观察,而言无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

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末那识平等性智,六识为妙观察智,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皆佛性妙用也。

随入为一切剎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转识成智,则能明佛性无所不遍之理而为真正佛子,以自心方便般若修行,自智自度,以成佛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

六尘妄想本无,由因缘和合而生。

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众生受用身安立,皆八识作用。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

八识,三自性,五法。

无我二种净, 我执法执。 广说者所说, 如来如是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 , 不起思想。 心量安立处。

认不起思想为佛性。

恶见所不乐。

邪见非常乐我净。

觉想非境界。

缘觉用脑筋见闻知觉度量而到之境,非佛性境界。

声闻亦复然。

声闻断六根亦不对。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如来救世之说,乃自性大圆觉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众象而无分别。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为令众生远离自心烦恼见熏习气过患故,顿为显示最上妙法。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譬如阿赖耶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别,非是前后。

彼诸依佛。

报身如来。

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众生除自心现流不难,但明自心所现器界,皆是藏识作用,离于生住灭,则入于庵末罗识,安处于彼色究竟天,但仍未见真如佛性境界也。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

法身佛是体,依佛是用,由体起用,则光明照耀。

自觉圣趣,亦复如是。

顿悟圣趣,则一体三身皆具。

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

以无明为因,生三细。

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

以境界为缘长六粗。

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缘生无性。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此名报佛所说法相也。报身者,见闻知觉也。未明心见性时,见闻知觉是脑筋作用,其所辨之境,乃缘起境界也,此境属于依他起,遍计所执二自性。唯识云: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依他起性,是所遍计,以是遍计心等所缘缘故。如依于绳,而起蛇想,其所缘缘,但是绳故,本无蛇故。故云:彼诸妄想,亦无真实。所谓缘生无性也。若明心见性之后,则见闻知觉变为佛性,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依佛、化佛、法佛共为一体,所谓一体三身是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佛说法,乃离开心意意识及依他遍计二自性相,转识成智,妙用无穷。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圆成实性是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外道执断常二见,小乘断六根,破我见,落法见。二乘破法见,落于无色见,空洞境界,不能转身 (即无始无明境界) ,皆不能得化身佛之妙用。化佛者,以方便般若修六度,圆满成熟,转识成智,八识得八解脱。一切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等,皆是化身佛妙用,故曰:「离阴界入解脱识相」。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法佛者,法身也,即佛性是也。报身有缘起,前已言之,但一入法身究竟境界,则无所谓缘起,离于攀缘,乃最后之实在相,此时报身亦变为佛性,与法身无别,故能所相忘,一切所作根量相皆灭。法身是体,化身、报身是用,体用一如,圆满具足。非凡夫、二乘、外道计着我相,所著之境界,乃佛性大圆觉境界。三身既备,则究竟是体,而差别是用,皆建立于佛性之上。不分别是佛性之体,分别是佛性之用。昔人谓:「不分别是智,分别是识」者,非也。故自觉圣究竟差别相,是佛性妙用,当勤修学。而自心现见,乃阿赖耶作用,应当除灭也。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通分别相者,谓此二种,虽则通名声闻,而相各差别。二乘但得圣智差别而不得圣智究竟差别,盖未得一体三身妙用。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

真谛离欲寂灭。

修四谛。

息阴界入自共相。

言内。

外不坏相。

言外。

如实知。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名当体差别法相,名为自相。同是无常、苦、空、无我之相,名为共相。

外不坏相者,四禅天。内则觉观之定心不坏,外则器界不为三灾所坏也。

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

得色究竟天。

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

「不思议变易死」乃无漏善业所感之果,乃小乘定中境界。小乘人贪着此境,不肯舍去,未破无始无明。

得自觉圣乐住声闻。

得空寂三昧乐。

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自觉圣乐,乃见闻知觉之乐,非佛性常乐我净之乐。以上乃定性声闻。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声闻以寂灭门为乐,而菩萨以度生为乐。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

属于人相。

外道以大种等为生起之因,非作生者,如其非生起之因也。

自相共相。

属于我相。

先胜善说。

前已曾为解说。

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此明因境而起人我之相。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此明我执已破,入于法执,渐住诸地,乃不定性声闻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问世尊所发挥佛性境界与外道所计有何不同?此点最为重要,一般学佛者,多未能澈底明了,甚至以外道道理解释佛性,同于外道而不自知。良因佛性乃释迦自证入圆觉本体,然后发挥者,而外道或计神我是本体,或计自在天,四大,极微等是本体,皆因自身未证入本体,而用脑筋思想测量,作种种之假定。故虽说本体而实不同释迦所说之本体也。释迦所说乃绝对之本体,而外道所说,则属于相对之本体也。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外道虽亦言常不思议,自己未入本体,故属脑筋作用,不是自相佛性现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见佛性之后,再发挥佛性妙理,佛性常现不变,外道未入本体,所言不思议者,与本体全无关涉,因本体不现故。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

由证入而知佛性本现成。

彼则应常。

无往而非佛性。

由作者因相。

以脑筋作用为生因者。

故常不思议不成。

脑筋有变易,故脑筋作用之本体亦有变易,非最后之实相。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

第一义即绝对。绝对者,以绝对本身为因而成,再无其他之因。若有他因,则成相对而非绝对,落于第二矣。

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

佛性第一义,不属有无,及性非性,非一切言语所能及。

然佛性非同空无所有,证入者自知之,故自有其相。以绝对为因,非无因也。

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

离脑筋作用。

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离住灭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外道以世间万物变幻无常性,随计另有一不变之常,相是以无常为常之因,实不知常 (即本体不变) 究为何相也。故本体者,乃离脑筋作用之因及相,故曰「常」。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外道所谓常不思议者,以见自己脑筋作用等法。

性及非性,有已还无,以此无常,随思量计有常者。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

我亦先见世间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性及非性皆无常。

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见诸法无常之后,乃自修自证,入于佛性圆觉境界,常无因。

已证入本体,然后自本体发挥真理,知「常」无因,以自己为因,故无因。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

外道以「无常」为「常」之起因,则本体同于兔角矣。

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外道所言之「常」,皆是脑筋妄想言说出来。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兔角无实故,思量所得之本体,亦非实。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

因自己证入本体,明明白白晓得实相的境界。

离所作性非性,故常。

离开脑筋生灭,作用故常。

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不是因为外法无常,而思量有常,以无常为因。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

以无常为因,而计本体之常,实无法明白本体绝对,以自己为因之实相。

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

去自证而得之佛性境界远矣。

彼不应说。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生死涅槃是相对的,皆妄想分别,并无实性。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小乘停止六根作用,以为即是涅槃。

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断六根落法执,与转识成智不同。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

其实只有一乘。

说心量趣无所有。

误认无明窠臼、空洞无所有之境为佛性心量,故谓「心量乃无所有」。

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

佛性非空洞无所有,一切山河大地,皆妙明真心所现,故二乘不能明白佛性妙用。

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认阿赖耶为实有,故随之轮转生死。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

佛性本体圆满现成,离于生灭有无。

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佛所说不生,乃证入本体,离于生灭而说者。凡夫所说不生,实不明无生境界,全凭妄想而说。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

本来现成。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非生灭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

身及资财器界等,皆阿赖耶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见。

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以无始以来净染熏习力不同,故有此差别。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恰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 明德清笔记 》云:此言声闻乘无间种性也。而云「若闻说」等者,足征由师教熏发,所谓习性成种也。「断知时」,旧注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也,及乐修相智者。相,即偏空相;智,即我空智,乃声闻所乐修者,至若缘起发悟无生实相之理,非彼所乐,故云「不修」。因旧有小乘狭劣习气,今一闻所说,熏发现行,故「举身毛孔熙恰欣悦」耳。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此明声闻断证俱未究竟,自生满足灭度想也。然声闻依四谛修,但断三界见思烦恼,尚余尘沙无明细惑未尽,犹沈变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于天人魔外之中,便师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遂生得涅槃觉,此所谓得少为足者也。见第八地者,华严八地菩萨,证我空真如,乐住三昧,不起灭定,诸佛因而劝之曰:「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见第八地,现行为起烦恼,种子习气为习烦恼,以二乘但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外道梵天,谓万物皆自梵天长养而出。众生若能修行,复生梵天,则得涅槃。

复有异外道。

异句外道,即胜论师。

说悉由作者。

立六范畴,以为万物生起之因。

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由究竟万物之生灭,而求解脱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外道用脑筋计量涅槃境界,皆落于我执。于佛所说之法,无我见,不生信乐,故无分获得,终不能得解脱也。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声闻以断六根为涅槃,外道妄计梵天以为涅槃,俱于未出离中作出离想,皆因邪见所熏之结果,欲转彼恶见,应当修学上智三相。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

闻说十二因缘之法。无间者,即无间道,乃前念之因道。解脱道,乃后念之果道也。各别者,十二因缘其相各别。

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

离愦闹缘。

所有不着。

不着诸因缘法,破法执。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

闻说修行能现种种身,神通变化,遂信入,非若菩萨具度己度人之弘愿也。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

随顺其性而为说缘觉之法。

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

谓能明白一切虚妄生灭,皆阿赖作用之法。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破阿赖耶无始习气种子,转识成智。以上二种属于报身。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能以般若智自度,属于化身。

外剎殊胜无间种性。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属于法身。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若闻此一一法及身财器界皆阿赖耶所现等语,而不惊不怖者,是如来乘性, 《 金刚经 》 云:「若有众生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不定者,闻说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三种法时,皆可信入,皆能成就。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不定性者,皆可回小向大成佛。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本无三乘、五性、十地之分,为使初学者明了,故权说三乘、五性建立十地,其实无有地也,皆假设耳。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身。

此言不定性声闻得三昧乐之后,知法执之非,随进而破法执,得法无我见。此时落于空执,无始习气种子未除 (即无始无明) 于是利用自觉藏 (即六根) 打破无始习气种子,烦恼习除净,当得如来最胜身 (即法身) 。不定性声闻,既可得如来身,则不定性缘觉,亦可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 果, 往来及不 还, 逮得阿罗 汉, 是等心惑乱。

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须陀盘那」亦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入圣流,初果也;「往来」,二果也;「不还」,三果也;「阿罗汉」,四果也。此四种修行人,皆憎生死爱涅槃,憎爱未忘,故云: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佛说三乘,为随顺众生根器耳。其实佛性本体,离于有无,无智无得,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何有三乘耶?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佛性境界,凡圣情尽,一法不立,乃至心量亦不可得。「诸禅」,即二乘诸禅解脱。「无量」,即大乘四无量心等,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无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举上以该下,受想寂灭,即二乘灭尽定。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 菩萨阐提 , 世间解脱谁转。

彼断善根阐提,设非发大愿之菩萨阐提,则世间何由转而为解脱哉。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

不生信心,断善根。

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才入涅槃。

一阐提者,非无佛性,无涅槃性耳。至菩萨阐提,则为度众生故,不入涅槃,非不能入涅槃也。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一阐提不信佛法,反加毁谤,无法信入,故不能解脱。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诸 君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方入涅槃,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菩萨何以不入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

菩萨知一切法本来涅槃,佛性中涅槃生死无别,故亦无出入。

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

遍计所执性。

缘起自性。

依他起性。

成自性。

圆成实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妄想自性,唯识名遍计所执性,大乘止观名分别性,周遍计计度,故名遍计,即是虚妄我法二执。譬如于绳计蛇,于杌计鬼,毫无实境也。缘起自性,唯识名依他起性,谓心心所体,及相见分,并依众缘而得起故。成自性,唯识名圆成实性,大乘止观名真实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故名圆成实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着,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

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计着于名妄想内外诸法,是名相计着相。计着于相,妄想分别内外诸中自共相等,是事相计着相 (名,理障,所知障;事,事障,烦恼障。) 。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依事相而生计着为缘起。

云何成自性。

即法身。

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事障、理障皆缘无明而起。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圆满成实,故曰:「成自性」。前二种自性,乃阿赖耶识作用,第三种乃转识成智,故曰:「圣识所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二作分别,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相,觉想,属于遍计所执、依他起二自性,故曰:「自性二相」。由正智而证如如,则属于圆成实性,故曰:「是则成相」,乃以五法摄三性。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五法中名相分别。三法是藏识作用。正智,是转八识为四智,便达如如之境。如如是体,正智是用,体用不二,故曰:「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破我执及法执。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

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为「我所」。

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

谓蕴处乃无明所生起。

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

由外入者。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由内自现者。

欲破我执,须离我及我所。我者,自身是也,乃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所合成。求其初因,则以无明业爱为因。无明本无体性,四大五蕴等亦无体性,则何有我耶?我所者,根尘和合所生之相法,及阿赖耶所显现之一切影像,亦无实体,则我所何有耶?故曰:「离我,我所。」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剎那展转坏。

此明我身剎那成坏,本属无常。

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此明我所皆阿赖耶所操纵。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善知以上各相而破之,则得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

谓能解悟五蕴界处诸法,本自如如,与佛性无二无别,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未悟时,是无明作主,故名五阴妄想;已证悟,则一切皆是佛性。古德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也。

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阴界入等,自为因缘,互相激发,展转反复,并非别有主宰,故曰:「无动摇」。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

此言我执已破,落于法执,皆凡夫,非圣贤也。凡夫、外道为破我执故,修习观法净行,离自相共相,及不实妄想相,皆靠妄想之力耳。妄想之力,即法执是也,故我执已破,而法执未除,故非圣贤。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圣贤者,并法执而破之,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法执虽破,尚有空执 (即无所有地,无始无明是也。) 。须再破空执,然后得如来法身,然非先破法执不可,故曰:「善当分别」。分别乃阿赖耶作用,不分别则是无始无明 (即第九白净识) 境界,未到如来境界也。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

初地菩萨无所有地相,即无始无明境界,亦是空执法。

执已破,空无所有,并非佛性,切莫错认。此时正须努力,直往前看,祖师所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观察成熟,无明窠臼,圃地打破,如桶脱底,如死去重苏,何等欢喜,故曰:「观察开觉欢喜」,欢喜是菩萨第一地。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由破我执,法执,空执,得欢喜地,次第渐进,遂超九地而得第十法云地。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

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之后,秽土变为净土,地狱同于天官。

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用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

此时具有报身、化身、法身所谓一体三身,宇宙万类,皆是眷属。

从一切佛剎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诸佛授手,把臂偕行。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惟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外道未见真如实性,但见世间一切无常,计必有一「常」者,又计万物必有其起因,必有其本体,为欲解决此各种问题,故用脑筋测量,建立种种邪见。因其本未证入真如实性,所建立之断常二见,及各种起因,各种本性,如神我梵天大种极微等,皆是藏识作用,皆是蜃楼海市。又反疑佛所证所说之真如佛性为非,而加以诽谤,大慧欲免此过,故兴此问。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皆非真心所立。

身受用建立, 外界。 及心 内界阿赖耶识。 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外道建立异因及诽谤正法,皆因未明真如实性,不能明白根身器界等,全是阿赖耶识作用,故斥之为愚痴无智。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 。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四种非有有建立者,才非有而以脑筋假设为有也。本非有相而计着以为有相;本非有见,而计着以为有见;本非有因,而假设种种因;本非有性,而假设种种性,皆因未见真如实性,不明藏识作用,而有此四种非有有建立。复不悟其观察错误,而执以为真为是,故谤佛法为非。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非有相建立相者,外道误认蕴界处等所现之自共相为真实,而生计着,不知此乃阿赖耶无始种子习气所现,非真实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外道不明阴界处虚妄和合,乃八识见相,而执以为实法,建立种种邪论邪见。我者,外道所计也,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人者,人量外道也,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众生者,大外道也,以地、水、火、风、空,种大种为生因;寿者,外道所计也,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长养士夫者,尊贵外道也。计那罗延天能生四姓 (见 《 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 )。 凡此等等邪见,皆未见实性,而妄自假设建立也。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唐云: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非有因者,外道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非有性建立相者,外道未证宇宙实性,而各自推测假设一种实性,有以虚空为实性者,虚空外道是也;有以断灭为实性者,断见外道是也,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有以般涅槃为实性者,常外道也,如以梵天为涅槃因,又有以火声方时等为涅槃因。非作者,自然外道也。计一切无作用者,惟由自然。凡此等等,皆本无实性,而用脑筋计量妄自建立者,故曰:「离性非性」,等于兔马等角,有名无实。又如眼病见空中有垂发毛轮,垂发障眼而误认空中有花、有物,亦是非有,妄自建立耳。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剎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剎,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上段明外道全凭脑筋以测量实性,而建立邪见诽谤;此段则言菩萨修行先明白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转识成智,得圣觉智趣究竟。此时已具三身妙用,为教化众生故,现种种身,随缘化导。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得百千三昧,八解六道,无有障碍,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明心见性之后,世间与出世间无别,具三身妙用,神通自在,一切现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菩萨已略明五法、自性、无我等义,于本体问题,尚未尽懂,故兴此问。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佛言,佛性本无所谓空与不空,非言语所能表示,今汝言空空者,不出于妄想范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语,皆是妄想计着之名,与佛性本体毫无关涉也。此先破其脑筋成见,然后再为说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 宇宙万像。 性自性空。 物性与我性。 行空。 起念。 无行空。 不起念。 一切法离言说空 。不可说。第一义圣智大空。 佛性绝对无所不在,一切法皆佛法。 彼彼空。 相对之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宇宙万象,转变积聚,皆从缘生,而无实相。既明此理,则自共相生而不生,自他俱性而无性,相不生,故无住灭,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己者,诸根也;一切法者,宇宙万物也。根尘和合,然后识生,皆无实性,故生而一切法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由无始无明,生一念无明,一念起而成五蕴,故五蕴以一念无明为因,以所作业为缘,而辗转轮回;一念止,复归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空,故五蕴亦空。我、我所者,乃以无始无明为体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因一念起而生展转复归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本无自性,故名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皆是假名。假名者,脑筋所创造。凡脑筋所造,皆非实在。而实在者,又非脑筋所能造。故世间万法,一离开名字,便归无有。譬如龟毛兔角,有名无实。离开此名,欲觅其物了不可得。一切法皆如是,故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一切见过习气,皆依无始无明而生,无始无明打破,得自觉圣智,则一切皆变为佛性。真妄不二,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乃绝对空义。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见彼处无彼物而言空,见此处有此物而言有,全凭脑筋计量,全靠感官作用,乃最下之见也。外道断常,即属于此。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彼舍无彼象马而言彼空,实则舍不空,此丘不空,比丘性不空,余处有象马者亦不空,故彼彼空者,皆妄想计着,非绝对之空,乃相对之空也。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七种空中,惟一切法第一义大空是绝对,余皆相对。相对之中,又以彼彼空为最下,故当远离。欲达绝对空,必先自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离言说空,逐渐修习,然后得第一义大空。而彼空是凡愚下见,普通比丘,已无此见,故列最后。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佛性本来现成,离于生灭,而有无穷妙用,故曰「不自生,非不生」,然此理非常人所能领会,除非得无生三昧者,方能见之耳。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剎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举凡一切流转生灭之法,皆是藏识妄想自性作用,离开因缘和合,即无剎那相续流注种种现像。种种各别之性,即是无生。一切法皆非实性,一入无生三昧,则一切法成实性矣。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阴热、长短、黑白,皆属相对者。有阴然后热始成立,有长然后短始成立,有白然后黑始成立,互对待故。对待者,皆脑筋作用,非真实;惟佛性是绝对者,无长短,无黑白,无生死,一入佛性真如境界,相对者皆变为绝对。生死与涅槃无二,长与短无二,烦恼与菩提无二,生灭与不生灭无二,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因有生死,遂有涅槃,因有涅槃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就凡愚二乘观之,其相虽异,但就佛性上观之,一切只有佛性,故生死涅槃无二,生死涅槃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法空,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我所以常说法法空者,欲人离断常二见耳。虽云法空,而生死转轮不能出离者何也?乃因无始无明未破,发业种子不坏故耳。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倘能打破无始无明,达于真如之境,则所谓法空,皆是佛性,生死涅槃,同是真如,无别无二。愚夫凭脑筋妄想观察,故有生灭。诸佛圣智,离于有无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真如境界本不可说,佛为随顺众生希望,故设种种言教,由化城导入宝所,所谓「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如对渴鹿言水,又如黄叶止儿啼,但令众生发欢喜心耳,非实法也。故学者应依于了义,勿着言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大慧问佛常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众生皆具此不变佛性,为阴界处垢衣所缠,遂有妄想生死,岂非与外道所说有常者同耶?「求那」,此翻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是也。外道说有常依者,不依诸缘,周遍不灭。如神我、梵天、我、人、众生、寿者等是也。世尊所说如来藏常住,岂非同于外道所说之我乎?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佛言我所说之真我,与外道不同,有时说空,说无相、无愿、如、实际等等名称,皆为使众生明白如来藏而假立种种名称。其实如来藏境界,离于假名,觅此种种名称,了不可得,毫无干涉。佛为恐众生闻无我之语而生畏怖,故说真如不变,教令打破无始无明 (即妄想无所有境界) 。然后能入如来藏门,亲证空、无相、无愿等境。并非空谈,非同外道全凭脑筋计着而立我见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佛所说如来藏真如实性,乃亲自证入之后,就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理,故仅一佛性,而有种种说法。譬如制陶器者,于一泥聚,用人工水木轮绳等,制成种种陶器,器虽不同,其不离泥土则一也,如来说亦是如此。离一切妄想相,于真实境,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然皆不外欲使众生明白,真如妙理而已。故佛说如来藏,实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外道妄计人我二见,不能脱离,故说如来藏真实境界以开引之,令离于不实二种我见妄想,入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望其疾得无上菩提,如来若非就真如来佛性上发挥者,则同于外道矣。故依无我如来藏说法者,名为佛;妄计人我妄想说法者,名为外道,其不同在此耳。今之佛徒,未明本体,而妄说诸缘,同于外道矣,岂不深可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此重破外道所计,「人」即士夫及人量外道,「相续」即寿命外道,「阴」即众生,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即极微,胜论师所立。「胜」者,数论师立冥初为胜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生因,为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皆阿赖耶妄想作用,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对于本体,既已明白,乃为利益未来众生故,请佛说修行法门。「无间」者,二道之一,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已断惑已,正证理之智为解脱道。无间乃前念之因道,解脱乃后念之果道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四法者,明白阿赖耶及诸识作用,知一切法缘起非性,打破无始习气种子, (即无始无明) 离生住灭见,将八识转为四智,乃修行之大方便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自心现者,观察三界唯一真心,离于我及我所,无变易去来,不受熏染,其变幻无常之现象,乃阿赖耶识中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互为因缘,遂有种种色行,系缚生死,变化显现。若了缘起无性,则三界万象,皆为佛性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三界一切诸法,皆依无始无明而起 (即虚伪妄想习因) ,无始无明本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亦无体性,如阳焰梦境一样,故曰「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一切法既如梦幻,自他性俱不生,则入于自心分齐平等境界。外物既无有,则见识亦不生。能所既无,则因缘无由积聚。已知三界万象由妄想缘起而生,离开妄想缘起,则内外一切法了不可得,皆无实体,故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乃以无明空华为性,遂得无生法忍,生住灭见皆离。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言转识成智,则得自在无碍之意生身也,八地以前未离心意意识,犹是对治生灭境界,障碍未除。及无始无明已破,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则离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执、法执、空执俱破,事障、理障皆除,故得意生身。意生身者,乃法身之妙用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意生身乃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身所具之妙用,所谓「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未见性时,起心动念,皆是妄想、虚伪、习因;已见性后,则起心动念,流注不绝,不离佛性作用,于身无障碍,穿衣吃饭,嘻笑怒骂,尽是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乃至说法度生,俱无障碍。前所谓,空,无相,无愿者,此时空与不空等,无相与有相等,无愿与有愿等,一切平等,皆是佛性体用,所谓不二法门是也。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乃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菩萨为修四法故,破我执、法执、空执,得意生身,乃大乘方便,应当如是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请佛再说因缘之相,俾澈底觉悟,离一切性有无妄见,及顿生渐生等执,此乃转识成智之阶梯也,故作是问。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此示外缘相也,亲能起生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酪为因, [ 迭毛 ] 席芽酥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此示内缘相也,谓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其实皆无性,故曰「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认为实有。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此示因相,因即是缘,以藏识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当生因者,即唯识四缘中之因缘义,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谓当有因。一念者,一念无明是也,为十二因缘之作因。二乘人见世间一切烦恼生死皆起于此,以为破此一念,即可解脱。谁知一念无明仍有其所依之起因,即无始无明 (即无始习气种子) 是也。故一念断倒,空空洞洞,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仍不能解脱,是为空执。菩萨知空执之非而破之,则明心见性,得意生身矣。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此四缘中所缘缘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着,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此四缘中无间缘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此四缘中增上缘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此四缘中分别缘也。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像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是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明.释德清笔记》云:「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灰凝,于妄想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此明二系六因本不生,皆妄想分别。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此征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着相故。

此明四缘渐生诸法,但是妄想计着之相。佛性无攀无缘,转物而不为物转。一经见性之后,皆是佛性作用,故生而无生,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境上缘」,皆藏识妄想继续而生。欲学者破法执,故作是说。《唯识论》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夫心意识尚无别相,况四缘耶?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示法本无生,皆阿赖耶作用耳。根身器界,自相共相,无非唯识作用,识既无,因缘何有耶?因缘既无,则顿生、渐生何有耶?乃破法执之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花。

摄受及所撮,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勿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为随世俗故而说因缘,非实义也。凡愚执根身器界,为实有 (即我执) ,故以因缘法破之。二乘执因缘法为实法 (即法执) ,故以缘起无生之法破之,此皆随世俗而言说,非实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前言一切言说皆为世俗而设,皆是妄想相,然言说者,乃企图显示第一义心也。言说如指,而真心如月,因指而可见月,为自觉觉他故。则言说及所说二义,不可不通达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言说乃由脑筋思想而起,思想则由此四种境界而现,至于佛性境界,则超过此四种境界之外,故非言说所能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

此示言语以四妄想为因,以头胸等为缘。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言说由妄想而生,妄想是言说之因,故不异。然妄想藉言说以显示,故非不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指但能标月,非即月也,因指而见月。有如因言说而入第一义,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第一义圣乐,须亲切证入,然后能知,离于脑筋作用,非言语所能显示也。昔太原孚上座,初在杨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威,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师曰:「既如是,禅德当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即。」师一依所教,以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转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以 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见。」师遂罢讲。 (照《传灯录》)

故知言说是言说,第一义是第一义,两不相干。有时说得出,未心便真个知道也,又引《庄子.斫轮篇》一段。

《庄子.斫轮篇》曰:「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为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死矣。』轮扁曰:『然则君之读者圣人之糟粕耳。』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矣,疾则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嘱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夫斫轮小技也,真妙处当不可以言传,况绝对之理乎!故佛曰 : 「不可说,不可说」。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第一义是真如佛性,是绝对的,言说是起于妄想,是相对的,妄想依因缘而起,有生灭、摇动、展转,而真如乃自心现量,离于缘起,无生灭动摇等相。种种外性亦悉无有,故非言说所能及。凡相对者,一入于绝对,即变为绝对。故只有绝对者,而无相对者,相对不能显示绝对,不相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此颂示言说非实际,须亲切证入,方是实际,故佛言「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者,即指非月之谓也。昔毗耶一会,文殊偈不二法门之旨,一时三十二哲所说皆未许可,独维摩默然。文殊叹曰:「乃至无有言说,真入不二法门」者。

前段云空空者,不离妄想处,真意即是言说不能超出妄想范圉,诸性既无自性,最后只有入于佛性。佛性离于一切性、一切相,言说不能显,脑筋不能及,似乎是空。但佛性乃最究极之实在,无所不在,有无穷妙用,实不空。然此所言空与不空,皆言说也,如影而非实际,皆与佛性无关,甚至有错认无明空洞之境为佛性第一义空者,故曰「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此两空字,第一个是无明空洞之空,第二个是第一义空,最难分别,须打破无明之空,然后能入于第一义空。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愚夫所能了解,所能办到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此再启请世尊为说真实如来境界也。外道所建立者,四句百非也,一、异、俱、不俱,四句也;有、无、非有、非无,亦四句也;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四句也。四句百非,皆属相对者。而如来境界,离四句,绝百非,乃绝对真实境界。由欢喜地渐次增进入如来地,得一体三身妙用。一切诸法,皆是佛性,乃大乘菩萨所修,诸佛所行,为普益众生计,故特兴此问。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四句百非,澈底听闻,为害最大,故佛特加破斥。言凡四句百非,皆是愚夫不明自心现量为无明妄想所蔽而不自知,故有此种种计着也。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妄想见摄受。

此言无始贪爱种子习气 (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 ,内熏三毒,外发现行,堕于邪计。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认无明妄想所生之相为真实,依于四句百非而不觉其谬,终无法明心见性。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无明妄想所现,有如梦境,非有非无。执四句者,亦复如是。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外道未证真实境界,见世间诸法变幻无常,遂立四句,以为可以破他宗道理,其实四句乃建立于妄想之上。如沙上筑屋,不推自倒。而外道习气既深,不自觉其非,反说佛所说离有、无、无生之真如实性亦无,建立邪见,诽谤正法,故当堕地狱。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谓外道自恃邪见,转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反责他人不同己见也。自误更误人,学者可不慎哉。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旋火非轮,愚者自作轮想。法离四句,而外道妄计四句,而建立各种自性,皆空中楼阁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外道断常之见,有如愚夫认水泡为摩尼。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明.释德清笔记》云:三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故名现量;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量类度而得知故,比量有三支。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即宗、因、喻,三支,并合结为五分,且载因明论,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说,总不出三量是也。如所云:「自心现自觉圣智」等,皆现量也。所云「如幻水月光影空花,及微尘泥团瓶」等喻,皆比量也;所云「一切诸佛如来皆先权后实,及法佛、报佛、化佛说法」云云等,皆圣言量也,此三量建立也。所云「我以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外道立神我胜性等为宗」,皆宗也;「我以第一义自觉圣智等为因;彼以无始虚妄习气种子为因,及作、无作、生、无生、常、无常」等皆因也;如「虚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三支就中自有合结之文,皆五分论,故云「建立已。」佛说法不出三量、五分为楷式也。

三量五分论,乃用以破我执、法执之法也,故曰「离二自性事」,二自性即遍计依他是也。二执虽破,落于空执,错认无明窠臼为佛性境界,分别计着以为实有,仍未明心见性。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唐译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唐译云:「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所说,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唐译云:「一切诸法自相法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想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阿赖耶藏识如水,诸法如树影。水本无影,故非影,水能显现,故非非影。捞之不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非非树。其实无影亦无水,此皆外道依于四句而生之计着,非自心现量也。此明阿赖耶非心而外道计以为心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煞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妄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

以上譬喻,皆破外道四句,不离阿赖耶妄想作用。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为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外道四句,出自脑筋计着,脑筋本无,则四句何由建立耶。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佛说法离四句绝百非,而依众生根器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并非如外道凭脑筋计量而建立胜性、自在天、无作 (自然) 、微尘时,自性相续 (唐译宿作) 等也。

复次大慧,为静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唐云: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使众生净烦恼、所知二障,然后能分别三乘,由第一欢喜地而登佛地,如商主引导众人至宝所。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 (小乘外道破我执落法执) ,观察义禅 (中乘破法执落空执) ,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有念同于无念) ,如来禅。

上言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此明诸乘所修之四种禅,及四禅所属之地相。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

唐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相 [ 金巢 ] 连,皆是无常苦不净观。

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

唐云: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

是名愚夫所行禅。

小乘观世间轮回生死骨 [ 金巢 ] 无常不净,欲求得清净快乐之境,以为断六根停思想,即可得寂静之乐。谁知思想断尽,已得无想灭定,而贪着寂灭三昧乐,不肯舍弃,故我执虽破,而法执不除,此前六地相。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唐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

是名观察义禅。

我执已破之后,观法无我,渐次增进,得第七支佛地,破法执。法执虽破,落于空执。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见一切皆是佛性,念同无念,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度众生如无度,说法如无说,攀缘即是佛性,故曰「攀缘如禅」,乃第八菩萨地。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乃第十佛地境界,众生修行至此,大事已办,得如来身,故名如来禅。三种乐者:空、无相、无愿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此示愚夫禅之相也,「钵须摩」此云红莲花,谓若于禅定中见有日月形或红莲花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将思想断倒,如薪尽火灭,或如虚空一样,乃无想灭定,则堕声闻、缘觉境界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剎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法执、我执已被,落于空洞无所有之境,乃无始无明境界,祖师所谓「黮黮黑暗深渊,实可怖畏。」又譬「黑漆桶底」,「无明窠臼」,皆指此境。修行者已达此境,不可退悔,亦不可误认此为佛性境界,宜再往前看出,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囿的打破,遂见一切如如,圆满现成。此时诸佛授手,把臂偕行,心心相印,一弹指间,遂登佛地,达摩所传,即此法门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外道有涅槃,小乘、二乘亦有涅槃,大乘亦有涅槃。外道小乘以断灭思想为涅槃,二乘误认无明窠臼为涅槃,皆是有余涅槃,非究竟。惟大乘以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为涅槃,乃无余涅槃,才是究竟。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涅槃者,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之谓也。此时根尘识以及无始习气种子皆变为佛性,无生死亦无涅槃,一切皆是佛性。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外道二乘之涅槃,不离断常,是脑筋作用;佛之涅槃,是直接证入本体,乃佛性作用。因为佛性离无明妄想作用,故非常;妄想变为佛性妙用,故非断。涅槃者,本不生故不死,本无成故不坏,乃是绝对境界,无证无得。倘如外道、二乘因欲离生死而求涅槃,则有证有得,是相对者,仍不能离于轮回生死,故名有余涅槃。

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者,以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二乘舍生死求涅槃,外道以断常、一异为求涅槃,皆非究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二乘所认为涅槃者,厌喧闹而求清静,厌生死而求寂灭,将六根断倒,暂时思想不生,如海水无波,便以为是到涅槃境界。谁知思想暂时停止,仍会重生,海水虽暂时无波,风起仍有波兴,乃脑筋作用,故非究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即事、理二障也。言说自性是理障,属遍计所执性;事自性是事障,属依他起性。涅槃则属于圆成实性,故须破此二种自性相,然后能解涅槃之义。犹如离遍计、依他,然后能证圆成实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建立者,谓证入本体之后,由佛性发挥妙用,以接引后学,所谓「法佛说法」是也。第一种神力是在定光之中现身说法,乃间接之法;第二种是直接以手灌顶,如拈花表示佛性,以心印心,无有言说。此二神力惟大乘菩萨方能领受。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味。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法佛说法,惟已登初地菩萨入照明三昧者,方能领受。须知是等菩萨已于百千劫修习,方有此成就,然仍未离于对治,故须赖诸佛身面言说神力以引导之也。

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先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由初地至十地,对治门已通达究竟,入无对治境,得法身妙用,故诸佛手灌其顶,予以印证。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种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菩萨须住此二种神力,得见佛性,否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明心见性菩萨,具足三身妙同,动寂语默不离佛性,故曰「是等一切悉住如来种种神力」。菩萨说法度生,皆自佛性上发挥妙用,若离佛性,则同凡夫矣。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山石树木乐器等,虽是无情之物,然皆具足体同,不离佛性。凡有情之人类乎,故虽聋盲喑哑,残废不全,而其佛性不增不减。无量众苦,皆得解脱,皆有成佛可能。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以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如来于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用,现身说法,使诸地菩萨渐次增进,以达自觉地,不沈空,不住寂,不堕魔业外道,然后能得无上正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 可 说十二因缘,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也。 可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离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佛言:我说非同外道,所说无因、有因等,皆不出阿赖耶作用。而我所说乃就佛性本体上发挥。所以说因缘者,为破诸相耳,其实有阿赖耶,然后有内外诸法相生,但阿赖耶能摄所摄皆是因缘和合,并非实性。盖转识成智之后,一切皆是自心现量,皆是佛性。阿赖耶尚无,则因缘何有耶?外道不懂佛性之外无余性,故生种种计着过犯。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佛明佛性之外,无有余性,故疑若无性,不应有言说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

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此言诸法虽无,不妨言说也。唐译云:「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说耳。大慧如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诸法若无,则无言说。今兔角等虽无,而不妨有说,以此观之,汝义不成。」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剎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此明虽无言说而能显法。祖师扬眉瞬目,打鼓吹毛,竖拂拈槌,皆所以显示佛性,至若蚊蚋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可见非关言说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以盘大子 石儿女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以上破言说自性相,破所知障。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 二 之 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 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前明涅槃离断常,缘起非摄所摄,何故世尊复说常住真心,常乐我净。

佛告大慧:为惑乱。

认无明为常。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无明爱为佛性,一切皆是佛性。

大慧,如春时焰。

阳焰。

火轮、垂发、挞闼婆城、幻、梦、境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不入断灭故非不现,佛性不为物转,则现同不现,故常。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惑乱非性,故亦非常,与无常;智者转惑乱为佛性,故常。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

饿鬼不见恒河水,以为无水,世人见恒河水,又非无水。执无、执有而生惑乱,各以己见为常。

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

诸圣但见一切皆为佛性,故离颠倒见。

不颠倒,是故惑乱常。

转惑乱为佛性,故惑乱常。

谓相相不坏故。

虚妄相变为实相,实相不坏故。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种种相皆是佛性,为佛性转。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颠倒与不颠倒无二。

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除圣者之外,未见佛性者,于惑乱乃有沾滞,至认惑乱为有者,则愚夫所妄说也。

此破事自性相,即烦恼障也。烦恼障破,则烦恼即是菩提,惑乱即是真实。入于不二之境。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计着自共相者,是声闻乘,落我执;破计着自共相者,是缘觉乘,落法执;知一切唯识,外性非性,是佛乘,落空执。以上三乘是圣种性,一切皆由无明妄想作主者,是愚夫种性,亦即外道种性。上种种性,乃依惑乱而起者。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种性依于惑乱,惑乱本无性,故曰「非有事」;惑乱非不现,故曰「非无事」。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一切惑乱妄想,转识成智之后,皆变为真如佛性,非于惑乱妄想心意意识之外,别有真如佛性也。然为使众生破我执、法执故,故说真如佛性离于心识作用。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佛说惑乱即佛性,故问惑乱为有为无。佛言惑乱如幻,不可计着有无。若计著者,则无法转识成智,则如同外道定一、定异之论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前明佛性能转惑乱,此明惑乱不能转佛性。惑乱由无明起,非由佛性起,故与佛性无关,亦无过咎。无明窠臼一经打破,便归乌有,一切只有佛性而已。譬如幻术木人,因咒力而起变幻,由情识妄想而起,故无过咎,咒语停止便归寂然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 乱, 中间亦无实 , 中间若真实 , 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 , 若有相生者 , 是亦为惑乱 , 不净犹如翳。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故惑乱亦是佛性。惑乱既是佛性,则何必舍离耶?若欲舍惑求真者,亦是惑乱。舍垢求净者,即是不净。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缘生如实,非幻无以为喻,故说如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大慧问佛如幻,是否因为计着种种幻相而言。若依计着言,则所说亦幻;若别有所依而言,则此所依应非如幻。何以说一切如幻耶?且种种色相,缘起无生,无生则无现,无现则无所谓如幻,有似如幻相似之可言。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着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剎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 , 说法性如幻 , 不实速如电 , 是故说如幻。

佛言非计着种种相而言一切法如幻,乃因观察一切法速灭如电,故说如幻,愚夫不见也。既明诸法缘生无性,何有计着。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乃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既言一切性无生,则无相,何以可说如幻,岂不相违?盖误执无生为不现,而执如幻为有现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是佛性,皆是自心现量。根身器界,一切如如,生同无生,现同无现,故佛说无生,乃就本体佛性而言。说如幻者,乃为使众生明白一切妄想作用而言,不相违也。

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起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因果,无有缘起,本来现成圆满,故无生。既无生,则无灭。外道有因生,故有灭。有生有灭,便有轮回生死动摇。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佛说佛性无生者,为众生摄受生死,故说无生死:为外道断见灭见,故说无断灭:为弟子认十二因缘阴界处为实法故,故说诸法如幻。但以假名引导众生,故曰「以声性说」。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此明如来说法,皆是方便,本不可说。说如幻无生者,为破执耳。愚夫妄计诸法为实,故说如幻,以破彼执。外道妄立作因,故说无生,以坏彼因所作生,不令妄计自他身心自相,舍邪执耳。众生于实处妄见生灭,作不正论。若有能如实处见一切法超自心现量者,则我于无生二字亦不说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 性, 有性摄生 死, 观察如幻 等, 于相不妄想。

佛性无生,故是实性。有作者,皆非实性,故曰「无生作非性」。诸法无性,则离生死。若执有性,则有生死,故曰「有性摄生死」,能见诸法如幻者,则离于妄想计着矣。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名句如指,义句如月。善观名句,随入义句,犹如因指见月。所谓当依于义,莫着言说,六祖示诵经僧偈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如依瓶盆,而立瓶盆等名。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因名成句也,如瓶盆有铁钖铜木等铜盆,句义各异。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即文身,依文字能成名句, 《 说文 》 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有形相也。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句身如径迹,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别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因有名然后有所谓无色四蕴,因有形身文字,然后表示名蕴之自相。若离名言文字,则诸蕴将无由显现矣。故 《 密严 》 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名句形身相,皆假设无性,若不计着,则其相平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愚夫计着名言,如象溺深泥,无由自拔。西洋人研究哲学,即犯此病。尽向名句形身中穿钻,越研究越糊涂。如象溺泥中,越用力越陷得深。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俱、不俱乃尼干子外道所立,智者以离四句问无智者,无智者反斥为非正问,而以四句等义诘问智者,此时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但答云:佛说此等为无记论,应止不答,故我不答复汝。盖愚夫计着深固,若骤以大乘道理答之,非生恐怖,即生诽谤,故不置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外道执我,谓身命皆实在,或计有作者,是依妄想作用而说,皆无记论。无记者,无可记录,不记善恶之意也。佛所说离四句者,乃能所双忘,故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无能取、所取,而认藏识能取、所取为实在,不可理喻,故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四种记论,即直答、反诘、分别、止论是也。根未熟者,非理可喻,故止而不答,乃佛对付外道强辩之办法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 (无生,故无灭) 」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此段为根熟者说,即前三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 种, 一向反诘问 , 分别及止论 ,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 僧佉毗舍师 , 一切悉无记 ,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 自性不可得 , 以离于言说 , 故说离自性。

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中间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皆依妄想计着而立,非决定义,故曰「一切悉无记」。至于佛性,乃亲证之境,非言说所及,亦无一法可得,言说既无,何有自性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己。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者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殊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菩萨须明白小、中、大乘以至明心见性,各种方便,才能引导众生,故以为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次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而般涅槃。

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十使谓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设邪见,以三结总摄贪瞋痴慢,谓见惑之贪等必由三结而起也。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向上升进至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唐译:「分别。」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身见者,我执也,俱生者,有色、无色两见俱生也;妄想者,分别计着也。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此明须陀洹修行必先以人无我法破我执,使妄想计着断除,因为明白诸法缘起无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者身见相。

须陀洹破生身见,观察此身乃五蕴四大和合而成,色及无色,皆无实性,全是因缘展转相因,聚散无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则身见断;身见断则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无色同时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须陀洹已断身见妄想,得法善见,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师、染、净谬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刑,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相方便,故名断取戒相。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魏译云:「若须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此明破我执,仍须破法执也。三结已断,仍存能断之心不舍,则落法执,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唐译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须陀洹虽断世俗爱乐、女人等贪欲,而耽着禅味,故世俗贪虽断,而趣涅槃之贪未断,故仍未了生脱死。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者斯陀含。

二果犹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见色相,现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别所起见惑也。又以善修禅行故,一往来世间便尽余惑而入涅槃。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三果观三世色蕴悉皆无性,过恶随眠不起,三结已断,不复再来,故名不来。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诸禅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烦恼苦尽,即生生已尽,不受后有,此唯定性声闻言之,非佛菩 [ 萨 ] 所化现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言得果、得禅者,未离脑筋妄想作用,皆误认阿赖耶为佛性,故有禅相、果相,皆是法执。欲超此执,应转藏识离自心所见相,若仍凭脑筋作用,靠想受灭三昧而超自心所现境者,仍未离于阿赖耶作用,心量仍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 量, 无色三摩提 , 一切受想灭 , 心量彼无有。

将六根断尽空无所有,以为定佛性,其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也。此言愚夫禅。

须陀盘那果 , 往来及不还 , 及与阿罗汉 ,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 断知见真谛 , 此则妄想量 , 若觉得解脱。

四果有修有证,皆非究竟,皆未离于妄想范围,须明白二觉相,方得真解脱。下明二觉。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示正、邪二觉,乃得真解脱之门。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能离四句观察一切法,乃修行正途,故当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

外道凭脑筋测量计着,建立种种邪见,非正觉也,故当明白。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如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邪正既明,则不致误入岐途,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善地,乃至佛地,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得法身妙用。「善系心十无尽句」者,言就佛性上发挥妙理,以一法演无尽法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四大能造色者,乃妄想作用耳。佛性上四大不生,一切平等,名相平等,心量平等。所以有三界者,妄想分别耳。能明乎此,则离四句,离我我所,住如实处,得无生相。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乃四种妄想计着,其名其相,皆无实性。妄想既破,四大何存?外道计着,而立邪谛,甚可笑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万法唯识,识者既能执持种子,复受熏染,执着种种言说境界,故于余趣中相续受生。数论计神我即识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此破外道以四大种为生因,四大与色蕴,皆是众缘和合而生,而众缘乃依妄想计着为起因,非四大本身能造,而色蕴乃所造也。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乃因缘和合而成,求其体相,皆非实性,故曰不生。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外道执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皆妄想计着也,与我所说不同。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剎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五阴皆无体性, 《 心经 》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也。今言有色、无色者,为使凡愚易了解耳。其实如无色,四阴同于虚空。何可分为四数?无色者如是,有色者,何独不然!皆妄想计着所生也。若明心见性离妄想,则一切但是佛性,五阴亦变为佛性矣!何则?佛性超时间空间,超性非性,超四句,五阴亦然,故依计著者,则一切皆有数相,有四句,一切皆妄。若明佛性者,一切皆超数相,离四句,一切皆真。圣贤为使凡愚明了诸法如幻,故设五阴之法,其实此法为梦中之身,不可执其为有、为无也。若能如实知五阴本无,又能如实知五阴与佛性无别,则断外道邪见,能修寂静之法,破我执、法执、空执,入不动地,得无量三昧及法身妙用,普益众生。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立神我、自性等冥谛以为体性,诸法灭尽遂归冥谛,名为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外道计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为涅槃,又计四大是常,以为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立六句义以极微为常住,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遂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断受想行识四阴,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外道所计涅槃,不出阿赖耶妄想作用。佛所说涅槃,乃转识成智,妄想皆变为佛性,无生无灭,名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此明离六识无七识,故六识乃用功修行之根据。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识转,以彼因及所缘故,余七识生,若离彼因及所缘,则七识不生矣,故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七识在中间,司传送作用,与六识俱转,八识是种子,前五识是现行,现行熏种子,由意识为因,种子熏现行,亦由意识为因。若离意识,则种子现行不互为因缘熏染,失其作用矣,故云:「七识不生」。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现行熏种子,由前五识摄境相入意识,遂起分段计着,然后入八识熏子。意俱者,五八与意识俱转也。由外转内,或由内转外,皆以意议为俱,而起我、我所计着,思维等因缘,虽空而体不坏,故曰「成不坏身相」。六祖所谓「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也。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种子熏现行,以藏识所持之种子习气为因,由第七识传入第六意,起境界计着,复攀缘前五识,遂有生。故意识灭,则余七识亦灭,意识如一出入必经之大门。修行人,欲转识成智,必须转意识。意识转,则余七识皆转矣。至第七识乃司传送者,出入皆与意识俱,故六祖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 性, 所作及与相 , 妄想尔焰识 , 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 , 意趣等成身 , 与因者是心 ,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 彼浪则不起 , 如是意识灭 , 种种识不生。

佛为知涅槃无性,故不取涅槃,为破法执,又不舍作性而说因缘,为说转识成智之理,故立涅槃之名,皆假立施设以引导众生也。现行、种子互熏,皆以意识为门户,有意识,则七识皆成活动变幻,有因有缘,有波有浪。意识灭则一切皆停止,如瀑流尽,波浪不起,故曰「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妄想者,脑筋作用也;佛性者,非脑筋思想所能到也。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所双忘,超过妄想,证圣智境,明白种种外道理论错误之点。妄想虽无穷尽,而其通相,不外此十二种。此十二者,皆不出脑筋思想作用,皆非本体实性也。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此释十二妄想差别之相,皆外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计着也。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

外道立于本体之外,而妄企说明本体,作种种有无计着推测,假设种种理论,皆不出妄想范围。因其未入本体,未见实性,故无论如何用脑筋,终不能明白实性道理,越推测去本体越远。佛则不然,先明白诸法如幻,证入实性本体,见一切本来圆满现成,无有欠缺。离于生灭有无,欲说无从说,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一切诸法缘起无性,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实,凡愚执以为真。谓不异者,因其同属无性,非各有起因,乃和合而成;谓非不异者,因其能现种种相,虽能现异相,皆妄想计着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妄想属内,缘起属外。妄想起于计着,缘起起于和合。初本不同,后则因妄想摄受,缘起互熏,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此明取境境熏心,心者阿赖耶识也。心取境,故有种种支分生。若知其如幻,则生同无生,故曰「不成」,境熏心有种种相生,若知其是计着,则妄想亦不能成立,因不了如幻妄想,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心境相缚而生也。

妄想无所 知, 于缘起妄 想, 此诸妄想 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 种, 于缘起妄想。

妄想、缘起互为攀缘。妄想本无计着,因缘起而生计着;妄想本无多种,因计着缘起而有多种。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世谛第一义,无因生,凡此等等名字,皆是妄想,皆为破众生妄想而说耳。若离妄想,则无所谓世缔,无所谓第一义,无所谓外道无因生。入于圣觉境界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其实并无种种相,乃妄想所生耳。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计着缘起而生妄想,犹如目翳而见空华众色,其实无有也。因绿和合而不自觉,执以为实,故有此过。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妄想是遍计执性,缘起是依他起性,离此二性,则得圆成实性。如炼矿得金,云散月见。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外道因妄想计着而建立邪见,诽谤正法,不破自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缘起,本无性,互为因依,计着相名,相续而生。若欲说妄想缘起有性,则圆成实乃彼之性也。因为当妄想度尽时,所余者实性耳。故转识成智,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智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第一义是绝对的,本无差别,本不可说,为引导众生修行故,故说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以及自觉智所知障、五法、三自性等。凡此诸法,皆是相对者。相对者不能存在,一入于绝对之第一义时,便变为第一义。所以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成佛性,妄想、缘起皆是佛性,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者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迷时有妄想缘起,悟时则只有圆成实,一切皆圆成实矣。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因妄想故,建立真妄二性。其实言真言妄,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若入绝对,则一切无二无别。

妄想如画 色, 缘起计妄 想。 若异妄想 者, 则依外道论。

妄想如画师所用之颜色,因缘起而渲染,相互为用,和合而成。若认为各有生因者,则是外道之说。

妄想说所 想, 因见和合 生, 离二妄想 者, 如是则为成。

因妄想计着妄相,重重缠缚,无有了期。若能离此妄想缘起者,则得圆成实矣。

大慧菩萨摩词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教外单传之旨,惟在自证,不由于他。古祖师所谓:「我说的是我的,与你不相干」是也。自觉观察,是由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以打破无明窠臼。离见妄想,即是打破无始无明,超越一念无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入如来地。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如来妙法,惟有一乘,无二无三。一乘道觉者,谓无明窠臼已破,当体即是佛性,烦恼即是真如,法性平等不二,故名一乘。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受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 法华经 》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三乘者,设化城以引众生入宝所耳。因为二乘人根基薄劣,乐着小法,未能担当大法。若祇说一乘,他们畏难而退,反损道心,故说三乘之法以导之。然一乘道觉,才是自证无余涅槃法,二乘则是有余涅槃。因为二乘断六根,虽暂获寂静三昧之乐,乃相对之解脱,非绝对之解脱。烦恼虽断,智障未断,故我执破,而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示破法执、空执而得法身也。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无漏界觉指打破无始无明。上上无漏界者,指常寂光土,佛性圆满现成,故曰「满足众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此示诸乘分别皆妄想,其实无所谓乘及乘者, 《 金刚经 》 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为引导众生故,故权设方便耳。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三种解脱谓破我执、法执、空执也。唐译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 灭, 余习烦恼愚。

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境界风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而未破无始无明故也。余习烦恼,即无始习气种子,根本无明是也。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声闻贪着禅味三昧乐,住于无始无明境界,同于木石,乃至历劫不觉。

譬如昏醉 人, 酒消然后 觉, 彼觉法亦 然, 得佛无上身。

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如酒醒梦觉相似。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由初地至八地,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由八地入九地,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由第九至第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由前七地此入不动地之相也,得体而未得用。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由第八不动地入善慧地之相也,虽已具足妙用,尚未能一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此入第十法云地也,得体用一如,故生同无生,行同无行,作同无作。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佛性圆满现成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佛性本无所谓小乘、大乘,亦无所谓语言文字,亦无四谛解脱,离于有无境界。然佛为度众生故,而有摩诃衍乘法门,现十地相。菩萨修之而得三种意生身,自在庄严,以普度众生,依识得五蕴身,依智得意生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词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身已竟。随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此言十二支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为父,是生死根,断此二根,名害父母。此大乘道理也。小乘有修有证、有罪有戒,故有五逆,堕无间地狱。大乘利用逆以修行,不但不堕地狱,且可得无间行。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结习,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得如来法身。不现即随眠,诸使不现,入于无记境界。无始无明未破,故如鼠毒未彻底破除,尚能再发小乘,认无记境为佛性,乃错误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此言能破诸阴和合,名破和合僧,即破我执是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未明心见性时是识,见性后则七识是佛化身、八识是佛报身。三解脱者,无相无愿无作也。以此为恶心而使诸识转为智。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五逆在小乘是罪业,定堕地狱;在大乘则是佛法,可证菩提。五逆尚可证道,则世间一切恶事无非佛事矣。无间,无能间隔也,大乘无智无得,故曰「无间法」,其证道也,无能间隔。小乘有做作,则有五逆,其入地狱也,亦无能间隔。同一无间而大小乘不相及有如此,学者知所取舍矣。无间等者,善恶平等,即是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言以上所演五无间,倘着意行之,则堕地狱,不能得诸法平等。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唐译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言无间地狱,及无间等法,乃如来及见性菩萨未见性声闻,各为劝发众生造罪业者,使之顿除过犯而化现。为使声闻真造五逆罪者,知所改过,而现无间地狱相,演六道轮回之法;为使修大乘菩萨明心见性,故演无间三昧之法。其实无间地狱与无间三昧法,皆假立非实,神力化现,倘能明心见性,离我我所,无所摄受,入于不二境界,则地狱即天宫,五逆即菩提矣。或有遇善知识为示罪福无性,则不但过患顿除,且可由此而证法性平等也。」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有如皓日消霜雪。」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无间业可变为无间行,则何事而不可为耶。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二无我即我执、法执。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因为有我执,所以有烦恼障,有变易死。我执已破,法执仍存,由有法执,故有所知障,有变易死。我执、法执皆破,落于空执,二烦恼未断,即无始虚妄种子,及虚妄习气,又名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发业无明,元品无明;「一念无明」,又名枝末无明,润生无明,妄动无明。空执破,则二烦恼除,明心见性矣,故名佛之知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声闻缘觉,但能修此法者,皆可成佛,故名一乘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魏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前言断生死,故此疑佛不应有种种受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

唐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亦云「作用」,贤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亦云「金仙」,贤劫第二佛也。迦叶,此云「饮光」,贤劫第三佛也。四等者,四种平等,佛性平等,故一切皆平等。特举此四种者,为明如来说法,皆就佛性使用上发挥,无有障碍。故所说皆不离佛性,皆是平等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名者,实之宾也;实等,故名亦等。不但一切诸佛其名平等,即心,佛,众生,等名,以至一切名字亦皆平等。此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名字,皆变为佛性,即相对变为绝对之义也。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唐云:「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此言语音,即是佛性,佛性平等,故语音亦等。古法云:「如明真佛处,只此语声是」。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人天等声无能及者,故以譬佛音。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明心见性之后,得三身妙用,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法身即佛性本体 (又名化身) ,报身即见闻觉知,应身即六根;法身是体,报身、应身是用。体用一如,故名一体三身。法身绝对,超过时间、空间,无有过去、现在、未来,遍满十方,随类赴感,三身一体,故一切诸佛平等,阿那含与我何别耶?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明心见性之后无智无得,乃至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则?佛性平等,故法性平等;法性平等,则我与彼佛之法,亦皆平等也。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佛性平等,法界平等,无能外此。略举四种,以概其余。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诸佛所证自得之法,我亦得之,无一毫增减。然此法究竟离言说妾想,离文字二种趣,故说同无说。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此言成佛乃自然之要求,佛法乃本住现成之法,我但由之而已,故无可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佛佛道同,非但我不说一字,即一切诸佛,亦皆无法可说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计有、计无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一入真如绝对之境,则有、无有皆遣矣。外道计种种生因,其实皆脑筋揣量而已,故曰「无因」。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

唐云:「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云无。」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未达绝对之境,说有、说无皆非。因为无始无明未破,贪恚痴性仍存,而计以为非性,或有作意不取有性,使性相渐得寂静,遂自以为已入无相境界,皆非也,皆「作」病也。或妄谓三乘,但不着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勿生分别而已,此则「任」病也。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坏者断见也。先有后无,为断见;不加分别,亦断见也。绝对之境,烦恼即是菩提,故不必断也。若烦恼可断,则佛性亦可断矣。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剎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烦恼本无性,故不须断。见佛性而得解脱,无缚与缚者。若未见性而言无有相,则未离缚因,落于增上慢空见。一切仍有生灭,虽离文字相,亦是坏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若知佛性本无所生,亦无所灭,则有无俱离,万法如如,与诸佛偕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此问宗通相与说通相之别,即宗与教之别也。不能善分别宗通而徒分别说通者,则随脑筋思想测量而堕于众魔外道境界矣,故问之以免此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达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明心见性,惟在心行,自修自证,非他人所能说与,故远离文字妄想。打破无明,发明心地,是明宗通相,至佛说九部种种教法,乃自佛性上离四句百非,随顺众生根器浅深而巧为引导,使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宗通为自行,说通为教法。皆自佛性上发挥,非如愚夫之凭脑筋以测度也。若自佛性以观世界,则一切皆如幻梦。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妄想何由而生?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由不了一切有无皆是脑筋作用之故,外道所建立断常等见,皆是妄想。计着心心所法为实者,亦是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此不明脑筋与佛性之别也。故问何以脑筋生妄想,而佛性不生妄想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佛答非一生一不生,本皆无生也。妄想本无,因无明而有。无明者,如空中花,本无体性,因愚者执着而生,故谓为生。若能见性非性,离我、我所,身心转变,入于如来自觉境界,则无所谓生与不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若以世谛观世间,则一切有无变幻,皆因缘也。若就佛性上观,则无因无缘,离于有无,无所缘起,缘起者,乃愚夫计着耳。若能如此观,则心转得无我矣。世间既是因缘造成,而因缘则非有也,然因缘虽无,不落于空,自性本圆满无缺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语与义之分别。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断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语者,文字思想,皆出自脑筋。义者,离语言文字,直接出自佛性者也。故独一静处参究,打破无始习气,地地升进,转识成智,名为善义。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以义为本,语为末。若得本,则末亦同。故语义一如,若未得本,则勿以语辩义,应以语归义,以语言入义,如持灯照色也。唐译云:「因语言灯,入离言说境界。」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自性平等,如以言说计着,生种种见,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此重明脑筋计着之非,能使人堕于泥犁中,认脑筋所见为实有,固属妄想,然离脑筋则落无始无明,亦复非佛性无我境界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凡夫是世间智,认我身及世界皆为实有,患得患失,轮回生死苦海之中而不自觉是也。中乘、小乘是出世智,厌于生死苦恼,而望出离。大乘诸佛菩萨是出世间上上智,能明达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生与死不二,取与舍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是也。识是脑筋作用,故有生有灭。智是佛性妙用,故无生无灭;识有因有缘,有长养相,而智则无因无缘,与长养相;识是相对的,而智是绝对的。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如自共相、如不生不灭。

如生灭者,凡夫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佛菩萨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再明识、智之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得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着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此颂转识成智也。古德云:「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正同此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转识成智者,还契本心是也。本无所舍,亦无所得。外道有九种转变论,俱是脑筋凑泊,故成断常之见。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外道九种转变,皆是妄想作用。如金变作诸器物,乳变为酪,酪变为生熟酥等,果变为酒,若有、若无皆自心所现。外性非性,凡愚所执。惟真如佛性乃无变易,万物最后本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形处等转变俱是妄想。诸佛明智,则知世间缘起,皆如虚无飘渺之干闼婆城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语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剎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续、性非性计着相续、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自妄相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佛性如如,清净寂灭,本无所谓相续与不相续之相。相续与不相续相,乃起于妄想计着耳。凡种种相续相,皆由相对而起。菩萨见一切法寂静,则无有相续不相续相矣。佛性中本来现成,不变不坏,无缚无解,本自解脱,无有众生可得也。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上明佛性中本无相续、不相续,此明愚夫由妄想计着而生之相续相。若能明心见性,则无此相也。六祖云:「转三毒为三聚净戒。」则得真正解脱,一切相续皆变为佛性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愚夫由妄想生相续,如蚕吐丝自缚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  月溪法师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疏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下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愚夫所计自性,出自脑筋想象,非实知实有也。圣者所证明之自性,乃真知真见者,不可以愚夫肉眼不能见自性,遂谓圣者慧眼所见亦虚妄不实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此问圣者以圣知、圣见、圣慧眼能知性自性,何以天眼、肉眼及愚夫不能知?愚夫既离妄想矣,又何以不能知也。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佛性, 无变易,离有无,故曰「非颠倒」;凡愚未见佛性,计着有无,故曰「非不颠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圣者不同凡愚之见,以分别计执自相境界为佛性境界。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妄想既不能知自性,何以圣智则能知妄想耶?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圣者不妄想而见性,所以愚夫不妄想而不能见性,岂为欲使众生离妄想,而谓愚夫所见所实性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如必以众生所见为妄,而圣智所行为实,是亦堕有见空见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佛答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所以说圣智佛性实有者,恐众生闻诸法无性,佛性本空而起断灭恐怖耳。又所以说空法者,则因众生无始未破,生种种计着,认诸法为实,故说法空耳。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我所言非凭空而言,乃明心见性之后,住于自得如实空法,已离惑乱等见,得三解脱,故能如实就佛性上发挥,以心印心,离有无事见相。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菩萨不应立一切法不生宗,因为不生者,乃对生相而立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既立不生,必有生者,故其说自坏。生与不生是相对,非绝对本体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

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偏入有无法矣。有既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既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既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佛性本来圆满空寂,不可沾污,故不应立宗。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愚夫闻之惊怖,故说「有」以破「无」,说「无」以破「有」,使信入于大乘法门。故佛所说法非堕有无见也。此总结上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颂言:无自性者,本不可说,亦无事,无相续、不相续等相。愚夫妄想度量,如死尸之秽臭。

佛言一切法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计。谓佛性本无生灭,本来成就,故慧者不于生与不生上作计量。若外道所立一切法不生义,乃对生者而立。以生为因,仍属生灭法,圣贤、觉者悉除此种妄计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愚夫之人,无始无明未破,遂起妄想计着,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之相,无事生事,无性而设立自性。外道凭此而建立宗计言教,惑乱众生,惟真正佛子始能超出,不受其惑。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愚夫妄想计着,如阳焰非而作水想,是从渴爱而生也。圣者则不然,以佛性清净故,一切皆清净平等,亦无所谓自性与非性,一切不二,乃是圣果。

云何性非?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凡愚夫未见佛性,故内外漂动,不能入于平等。若能打破无明窠臼,妄心息灭,佛性现前,一切皆平等不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明为智。」

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凡起于脑筋文字事相者,皆非真智,因脑筋能摄、所摄而建立施设者,反是以障碍智慧,佛性无能取、所取,非脑筋所建立者,为方便引导故,设此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言凡愚因攀缘心而不得智者,竟因此种种故耶。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远极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难谓既因种种障碍而智不生,则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何以又说众生皆有佛性,可以转识成智?大慧之意,盖入于断灭见。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

魏译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

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唐译云:「我立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我所以说由脑筋而生之智,非真智者,皆是假名者,乃因我已明心见性,了达一切惟心所现,佛性本来现成不可得,因为无得,故烦恼不生,入三解脱。我之知者,乃破无始无明而知之,非如一切凡夫依无始以来习气计着而知也。若依脑筋而知,是名不知。

此段辨脑筋智与佛智之别。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唐译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着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今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用脑筋观察,无法见佛性,若因不见而谓佛性为无,则是住于断见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少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此颂斥所难之非,谓用脑筋攀缘外境不能见佛性,而遂谓无佛性者,妄说也。其实佛性不变不异,无所不在,徒为尔焰所障,故不能见。以此计量智之有无者,皆邪智也。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唐译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着外相,着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谓大慧未打破无始无明,不知佛性境界,故滞于言说方便,而执为实,未能离于四句百非而修清净通相也。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因佛斥其不善修二通,故再此请教也。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说通者,明达三藏十二部经典也。宗通者,参禅用功也。已明白经典道理,仍须验诸自心,不堕外道一异等邪见,超越心意意识,打破无明窠臼,然得能成佛果,谓之宗通。宗通境界,非外道二乘所能知,故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外道四句百非种种宗计,俱是脑筋计量而立,足障真智,习者永缠生死轮回故斥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此言慎勿近习世论之所以也。谓世论弟子,以畜生形,尚能摧伏诸天修罗,况复于人。

而我末法弟子,无道力者,倘一近习,岂不为彼破坏耶?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魏译云:「但见现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宗说诸邪法。」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此斥外道世论惟凭脑筋智建立种种生因断常等见,而无明心见性自通之论。故虽广说无量百千事门,皆不明佛性道理,且自以所立为是,实愚痴之甚。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言佛亦广说种种因缘譬喻,以引导众生,岂与外道同,而非自通耶。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有生灭来去者,名为世论。佛所说者,全自佛性上发挥,无生灭来去,故不同世论,良因佛性圆满现成,不计着外性非性,不落二边,妄想不生,入三解脱,非世论所可同日而语也。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

印度礼节,凡欲问时,先须白言:「欲有所问,愿垂听许。」名请空闲。今粗率遽问,故云「不请空闲」。

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外道所立四句百非,皆是脑筋妄想作用,而有此种种戏论,故佛斥之。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佛言:我唯说无始无明为三有之因,故不能见佛性,外道所说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而能生智,我不如是说。因佛性中无因、无缘,无能、无所也。此非汝及凡愚有取著者,所能知也。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上既言涅槃等尚无体性,但有名数,则婆罗门所问无明等等皆世论矣。盖除明心见性者外,其余皆是假名世论,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也。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问佛:所说既世论,颇有非世论者耶?佛答有,但与汝不同。我之说法乃由佛性上发挥,离说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而不离于自性。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婆罗门复问:何谓非世论?佛言此非外道所能知。因为不是脑筋度量所及也。此事须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妄想永息,方能知之,名非世论。至如汝等所说来去、生死、苦乐种种相,皆是脑筋作用,故名世论,非我所有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婆罗门如是问佛,佛如是答,而彼执着己见,反谓佛非于我法。此与大慧向所问者正同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此问佛无明与佛性之别也。贪欲起于无明,正法方便出自佛性,不可不知也。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因无明而起贪欲,故有取舍断常等见,复生苦阴等支,堕于轮回生死而不能自拔,故名为贪。贪摄受者,则不摄受正法也。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摄受正法者,应打破无始无明,贪欲自息,既已明心见性,则无人见我见法见,离我心意意识,不生不灭,与诸佛同一法身,故名为法,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此颂再明佛所说法与世论不同。一乃出自佛性,无生无灭,离于作所作;一则出自脑筋妄想,有生有灭,故名世论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问何法名涅槃?佛言外道以妄想测涅槃,非能随顺涅槃真相也。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此言有一种外道将思想断尽,不念去来现在境界,如火灭种败,空无所有,以为此即涅槃境界。其实乃是落于空执,落于无始无明境界,非涅槃境界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从方至方者,谓妄想与涅槃如一物之两方,去妄想入涅槃。犹如离彼方入此方。譬风起为妄想,风止则为涅槃。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此将六根断尽,一切相不生,清净快乐,而误认已达涅槃境界,谁知六根无法永断,一念再起,仍能招致苦因也。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此落于常见也。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便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是涅槃,今之西洋哲学有物质不灭说,即此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外道有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为涅槃者,皆错误也 (抄《人生观》) 。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

或谓福非福益。

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

此计罪福皆尽而入涅槃。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此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名为涅槃。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此言外道各以所立真谛为最高本体,而作涅槃想。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此计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前乃计冥谛六句为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计时外道,以时为常,而作涅槃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此计四句以为涅槃也。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外道唯凭脑筋遍计各种境界,以为涅槃,徒令心意漂驰,无一能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我所说涅槃,须真参实证,离于脑筋作用,打破无始无明,转识成智,登如来地,证深三昧,名为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此颂伸明妄想作涅槃见,不能得解脱,因为妄想起于无明,无明未破,无法见佛性,得真涅槃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此欲问佛明心见性,度己度他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问佛性与此等辞句,为同?为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佛言不同。因为因果等句,皆是相对者,落于二边,而佛性则是绝对者,故不同也。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佛性如果是生出来者,则有生便有灭,则是无常,与一切法相同矣,此非佛之所欲说也。若言佛性非所作者,则佛性同于兔角、石女之子,则落空矣。若说无佛性、无因、无果、则无生灭,无生灭则离于四句百非。四句百非乃脑筋妄想,不堕四句百非,才为智者所取,乃佛之本意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牛马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我者,妄想也,无明也。无明打破,不入断灭,佛性不增不减,故名无我。我者,如牛有牛性,马有马性,各以其性为性,各有其天地,然皆无明妄想分别也。打破无明,则一切法皆入于佛性矣。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此明佛性与五阴之同异。已见性者,五阴变为佛性,故非异;未见性者,佛性变为佛性,故非不异,故明心见性之人,谓佛性与阴同亦可,不同亦可。未见性之人则言同既不可,言异亦不可。何则?未见性者,若说佛性不异五阴,则五阴是无常,佛性亦变为无常矣。若说佛性异于五阴,则二者相对,如牛角相似则有长短差别,皆妄想计执也。不特五阴如此,一切法莫不皆然也。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牛角是相对者,故有左右长短形色之别;佛性乃绝对者,无长短种种差别,故不能谓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就佛性上言,无所谓解脱,而言解脱者,乃假此名以表德耳。若定说有解脱,则有色相可见,佛性变为无常;若定言无解脱,则谁更修行耶?故非异非不异。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

未见性时,菩提即是烦恼;已见性后,烦恼即是菩提,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

智慧尔焰异不异,常、无常,作、所作,有、无等等皆是相对名字,佛性是绝对者,超过一切名字根量,故无生无灭,无因果攀缘,是为如来正等觉体。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此总结答所问佛性义。一切根量境界,皆是相对者,而佛性乃绝对者,故不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佛性无因无果,内离脑筋,外离器界。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五阴与佛性平等,既无一异可见,云何而可分别耶?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佛性绝对者,故非作非不作,非如妄想所度量计执之境界。然佛性本来现成,亦非虚无,一切法不离佛性,法尔如如,无不圆满也。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有无是相对者,凡愚凭其脑筋感觉,对有而计无,对无而计有,有无乃受、想二蕴作用,非佛性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故凡执有我或非我,在言说上讨生活者,皆沉溺有二边之见,如外道各宗计,不但自误而且误人。故诸佛离于妄想所生之一切过患,观察于佛性无我,自参自证,能如是者,才能明心见性,名为正观。乃可称人天大导师,不可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问:如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但显无性之理而已。但佛又云:是如来异名,若无性则堕无,若异名则堕有,究竟如何?佛答: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欲人离二边之见耳,非以此为建立也。佛性本来圆满,不须头上安头,故曰「有无品不现」。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一切法既不生矣,安有一法可取,既无法可取,何得是如来异名?若是如来异名,名下必应有义,毕竟指何法义,而名不生不灭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佛性现成,故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佛性绝对,故不待缘,亦非落空。我所说意生、法身、如来等名号,乃指佛性无生本体而言,非一切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菩萨所知之境界也。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此显佛性虽有多名,而体则一。如天帝释,有千名字。又如手亦名抓;身亦名体。世间一物有多名者,不可胜举。名多而体一,亦非无体,如来佛性亦如是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明佛性一体而有多名,正显其离于名字相也。由体不异,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无去来,故不出不入。盖佛性普应众生,平等显现,而无去来之相,但随所见闻各别异耳。《华严.名号》云:「如来有四百亿十千名。」《法华.寿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姓氏不同,名号各别。良以法身无生,故无不生,佛性无名,故无不名。以无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离名字也。此非愚者所知。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愚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认名字为实,不能分别义与说之旨趣,故计着种种言说,故闻言佛性不生不灭,即作无性想。不知如来种种异名,实出一体,但能明心见性,则不解自通,皆会归于佛性终极本体也。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此言计着言说者,不达实义也。彼愚夫谓义与言说无别,谓义无实体,故言说之外更无实义,此乃愚痴之见也。不知言说出自思想,乃生灭法,而义者,出自佛性本体,不生灭之法也。故一切言说皆是相对之文字,而义则是绝对者,故离于性与非性,无生无体可得也。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此明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不堕文字相也。若有谓如来说法,堕文字相者,则虚妄说也。何则?佛性本体离文字故,故诸佛及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则?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也。佛言「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即此意也。然为饶益众生故,非无言说也。则如以指指月耳,众生若认指为月,则妄想耳。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佛性虽离文字,然为教导众生,使见性故,故仍借文字以宣教,非此,则教法坏矣。教法坏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谁为众生说法耶?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佛为引导众生故,不得已而就佛性上随宜方便说法,皆离于文字而说也。以众生根性烦恼不一,故所说各异,然无非欲直离于心意意识,使明心见性也。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若能明心见性,则知一切法性空,惟佛性真实,离于文字言说妄想,故诸菩萨但依实义,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文字是相对的,而佛性则是绝对的。故依文字者,堕于无明执着妄想,破坏第一义。自己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度人。若依文字而说法,则于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以及佛经章句,皆不能透彻明了。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若明心见性者,胸中七通八达,则可游戏无相三昧,以平等大乘法门教导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言明心见性者,则能如实知一切法,世出世间,摄受无余,建立大乘,化度众生,续佛慧命。凡所说法,不离自性,能知众生种种心性,而随宜为说。如实者,如其本来面目,真如本体是也。真如本体,不来不去,离于虚伪言说,故名如实。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此明执言说之误,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指月,因指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执指以为月,则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譬彼拘泥言教者,终不能见佛性也。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不生灭法,高深难入,有如生食,非婴儿所能消化,食之反足为病。故必以言教方便导之,如以熟食与婴儿,使易消化,而获长成。故修行者应明白文字方便,不为拘泥。如离指而视月,勿徒视指端也。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此教修真实义之方便也。真实义是佛性,是涅槃因。言说者,是妄想合,出自脑筋,不免生死。欲修真实义方便,必须亲近多闻善智识。多闻者,谓明心见性,善于真实义,非谓善于言说,能谈玄说妙者,为多闻也。多闻者,不随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故名曰大德多闻。故欲明心见性者,必亲近此种明眼善知识,至若计着言说之流,应当远离之。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正不达真实义与言说之别,故执言说以难佛也。若依文解义,则外道说作者诸因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因缘生诸世间;外道说外物因缘,世尊亦假说泥瓶种芽等外物因缘;外道说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法性不生不灭;外道说四大自性不坏,世尊亦有时分别四大自性。是则全无差别,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几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七、胜妙;八、自在;九、众生主也。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此言如来所说佛性,乃离有无生灭之见而说不生不灭,非如外道用脑筋计执有无而起生灭之见也。我所以说不生不灭者,乃因佛性本非有、非无故。言非无者,如幻梦中有种种相现,故云非无。言无性者,一切色相,皆非真实体性,而佛性乃不可见,不可取。明心见性者,但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六祖所谓「繁兴永处那伽定」是也。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脑筋乃虚妄不实者,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愚者认以为真,起不生不灭感觉,其实皆无有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故。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此言圣人见诸法不如实者,不以凡愚堕生灭妄见也。故云「不尔」。何者因圣人见佛性与妄想无二,当体如如不起分别异见。若谓佛性与妄想异,计着有佛性者,则不能见佛性。寂静本体,终不离于妄想也。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无相则无生,佛性是也。有相乃受生之因,脑筋是也。故得无相三昧者,便是涅槃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涅槃者,明心见性是也。打破无明妄想而见佛性,便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此颂明佛性离生灭,本不可说,为破外道、度众生使入于无生忍故,故申畅此义耳。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万法皆因缘和合而现,然皆无实性,一经分析,便归无有,盖由脑筋计量之故也。外道诸邪见,莫非出自脑筋妄想,故如梦幻垂发。佛为折伏外道有因论,故说无因以申佛性无生之义,使法流永无断绝。然佛说无因,实为一般外道不解佛义者所恐怖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此承上文佛说无因以破有因而疑难也。云此事究竟为何?何所因而有万法?复以,何故而万法生?此一一和合,毕竟于何处和合,佛乃作无因论耶?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此答显佛性离因缘生灭相也。谓能观察一切诸法不属有因无因,即顿见无生,而彼生灭之见顿息矣。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然因缘生灭,与佛性了不相干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此征无生义也。云何为无生?为诸法无性是无生耶?为诸缘中有法名无生耶?既有无生名,必有无生义,愿为我说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佛性圆满现成,故名无生,不属有无,性非性等义,非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诸菩萨所到境界,惟八地以上菩萨远离因缘妄想,转八识为四智,得意生身,是名无生。

无外性非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此颂佛性真空以显无生实义也。佛性不受熏染,无所摄受,故一切见自离,是名无生,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断灭之空,或虚空之空,以心境无生,故说空耳。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锁,凡愚不能了。

因缘和合而有生灭,离诸因缘,则无生灭,入于佛性平等境界,只此佛性是实,更无他性杂乎其中,故曰绝对。若言一异者,则是外道用脑筋妄计也。佛性中本无有无,未达佛性者,则但见十二因缘轮转如?锁,除此之外,悉不可得。离彼因缘锁,则生义不可得。生义不可得,则入于无生矣。入于佛性无生之境,则生与无生不二,十二因缘无非佛性也。然此理深奥,非凡愚所能晓也。

若离缘?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锁义。

如灯显众像,?锁现若然,是则离?锁,别更有诸性。

此释外道计因缘外别有生性义也。若谓离因缘外别有性,则因缘义破,而为无因之论矣。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锁,慧无所分别。

离因缘便是佛性,当未悟时,但见因缘,不见佛性,及其既悟,则因缘即是佛性,无所分别矣。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二乘贤圣于法有所得,亦非真实,惟生同无生,乃无生法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锁者,一切离?锁,从是得三昧。

若能察知缘生无性,则得无生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锁义,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内则痴爱诸业,外则钻燧泥团种子等质碍,皆属十二因缘范围。若谓除此之外,有实性从因缘生,则不名因缘矣。若谓因缘无性,则何以有展转相生之相乎?倘能明心见性,乃知因缘即是佛性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谓四大等法,因缘和合而生。外道计其有自性,乃出于脑筋妄想作用,就佛性本体上观之,四大与佛性,本无差别也。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佛性平等,本无二法,为对众生病而下药,故方便多门,然最后皆导入大乘,使归真如性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此问佛所说无常与外道所说无常之别。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言说:作己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外道计有作有舍,故无常性。有生则有灭,故名无常。无常者,对常而言,故凡常与无常,便是相对者。相对之理皆出自脑筋计度,皆非实法。七种无常,皆生灭法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妄计四大为能造,种种诸物为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坏灭,而先天无形之四大自性,则本来不生。以不生故,名之为常;以坏灭故,名为无常,皆脑筋计量而立。若佛性则本离有无,非脑筋所及也。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外道所计无常,乃用脑筋分析微尘使至不可见,而名无生,非佛性本来无生也。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外道用脑筋计有无常自性不坏,能破一切法。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用脑筋计量有异不异,常无常,能作所作,有因无因,皆妄想也。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见事有不同,便是相对者,非平等佛性。见有生者,便是无常。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有作者便是无常。既有无常,则有常。常与无常乃相对待者。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

若一切性无常者,则有成有坏,有过现未,堕于三世轮回中矣。

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唐译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四大造色,既有能造、所造,便是生住灭相,而外道用脑筋计度,故作无常不坏之想。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此破第一作已舍无常。外道计四大之外有能造者,异于四大,故四大是常,而能造者是无常。然自共相既无差别可得,则何可更造,则所谓常者,乃由无常而来也。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此破第二形处坏无常计也。外道计能造大种及所造色毕竟不坏,即分析乃至微尘际,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故以不坏色体为常。形状变坏处为无常,故云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佛破之曰:四大不坏形处坏现,此正坠在僧佉数论之中以僧佉计四大是常故。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此破第三即色无常计。若以色为无常者,则是形处状貌无常,非四大无常。若谓四大无常,则入断灭,非世俗所欲言。世俗所言非性者,皆入于断见也。但有虚妄言说,实未见自相也。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外道计能造、所造俱常,但两色中间有个无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续变异,自然坏灭,如乳酪等。此言色之异性现谓之无常,非四大无常。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如上所举各种外道无常见,皆用脑筋推想而立言,故妄想火烧四大时,但形状坏,而自体不坏。若四大自体坏者,则能造、所造皆断灭,此乃用脑筋计有一个坏,一个不坏;一个常,一个无常,皆非真实也。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此法显佛说佛性所以不如外道所计者,乃离于脑筋妄想。如外性本空,唯有真心佛性为实,佛性中本无生灭,圆满平等,故不说种种相有生灭及能造、所造。一切因缘所生诸法,乃四大会合差别而现。若离因缘会合,则无能造、所造二见,入于佛性圆满境界。至于妄想者,乃脑筋所生,而造作诸业。若欲离妄想,则唯有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证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入于平等不二之域,则安有所谓常与无常之可言耶。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凡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恶见。外道无智慧不自知其所计之非,执以为是,而反讥佛所说上上法为妄想,良可慨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所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此总颂外道七种无常,皆脑筋妄想,与佛性本体不同。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此颂转变无常也。外道因宇宙万象无常而计有常者存,见坏者而计有不坏者存,皆无常常邪见也。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凡外道无常者,皆出自脑筋计量,脑筋乃变幻流转无常者,故所计亦无常。如彼外道所计若生、若灭以及诸大自性,无非二见流转及能取、所取之作用也。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偏,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其他如计梵天为万物之根元,能生万物,皆彼妄心所造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此问大中小三乘所证境界不同之点。小乘断六根,中乘破一念无明,入灭尽定,得寂灭之乐,误以为证涅槃,其实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惟大乘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方证涅槃。修行者如不舍三昧乐,终无法证圆觉,故特作此问,以免错走路途。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二乘及六地菩萨入于灭尽定,虽暂时将脑筋作用停止。然一念再起时,烦恼仍生,非究竟也。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七地菩萨不断六根,不停妄想,唯破一念无明,前念破后念,念念正受,然此一念终未能舍,故未离于法执也。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七地菩萨已非如小乘之厌苦求乐,已得一念平等,一切法无差别相。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唐云:「分别想灭。」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初地至七地破十二因缘,一念无明,误以为涅槃境界,不觉当有无始习气种子存。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二乘入灭尽定,得三昧门乐不肯舍,作涅槃想,故落空不能度众生,名自了汉,断佛种子。八地菩萨舍三昧门乐,仍往前着力,以达于佛地满足境界,故不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此言佛所以立十地次第者,欲使菩萨得循正途以进,不至堕于外道邪径也。而以七地为一大关键,故须特加注意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此言十地三界诸行,不过假立以引导后学而已。若能超十地,得三解脱,则知无有十地诸法也。而愚夫则认以为实,此恐学者落法执,故随说随破之。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诸二乘人修行用功到菩萨第八地境界,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能见性,自共相习气缠覆其心,着于二无我,落于无明窠臼之中,而误为涅槃境,其实非真如佛性境界也。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耶。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菩萨入八地而不为三昧门乐所醉,为有大愿欲度众生,故不作涅槃想,故再进而打破无明窠臼,使妄想顿息,能所俱遣,明心见性,不堕习气形处。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由初地至七地,见一切法虚妄不实,至第八地则见妄想生起之处而破之,故无差别。离心意意识,入无生忍,悉见佛性中无有十地次第相续之相,故能说大乘寂灭妙法,以度众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此总颂佛性绝对,本无诸地,此乃过现未三世诸佛所同证同说也。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七八二地,尚属因地,至于自觉圣智清净涅槃,则是佛所证究竟果地也。七地是我执、法执境界;八地则是空执无始无明境界,故曰「无所有。」惟真如佛地,方为最究极之胜地也。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此言绝对佛性乃自在最胜之处,如太阳照耀万物,无所不至。佛于此发挥妙现,以化度三有。凡所发扬,皆不离佛性绝对道理。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由佛性上观之,十地与初地无别,其余各地,亦无次第,此破法执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大慧问佛性是常还是无常?佛答:佛性乃绝对者,离于常,无常等名字。因常与无常乃相对者也,故有过,是外道脑筋所计。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常与无常乃五阴所作之相。若如来是无常,则同五阴,阴坏则如来亦坏。但如来不同五阴,亦无成坏,不入断灭。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有成便有坏,如衣瓶等,便是无常过。如来本来现成圆满,离于差别因果,故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佛性亦不同虚空,若同虚空,则成空无,堕断灭见。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佛性又可譬如虚空之体性湛然,无所变动,故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等过,不以言语表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如来无生,乃方便而言。若执无生为常者,则同于兔马等角,堕于空无矣。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此言佛性本真常,而非愚夫所能知。如来真常乃圣智所自证,真实不二,包括世出世间,常住不变不坏,然此非外道用脑筋观察度量可能见也。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如来智全是般若妙用,不同于无明妄心作用也。由一念无明发作而造成不实之三有世界生种种差别。由佛性妙用而得入一真法界,无差别相。故未明心见性时,一切全是无明作主,及至明心见性后,则一切全是佛性作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用脑筋分别常与无常,堕二边过。若能明心见性,无分别觉,则永离常无常矣。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外道各以所计立宗,故有种种杂沓之义。若就佛性而言,则言说亦不可得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此问阴界入与佛性之关系。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此答言,佛性虽为一切众生所本具,但当众生未转识成智时,一切皆为藏识所支配,藏识中有善与不善两种种子,依于无明住地(按即无始无明,亦名根本无明)能受习气刺激,而变现诸趣,与七识相为因缘,如海起浪,长生不断,此乃不美种子发展之结果,与真如本性无关也。若美种子发展,渐次升进,最后则住地无明打破,离无常过,则可证悟自性本来无垢,毕竟清净,八识变为四智,阴界入等皆变为佛性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未转识成智时,其余七识,有生有灭,乃一念无明也。故曰「念念有七」,一念灭归无始无明 (藏识) ,一念起则分布于七识,生诸妄想,取诸境界,计着种种形处,而不知乃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关系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小乘断诸受根,使妄想及诸境不生,不知有苦乐,入于定中,或得四禅,遂作涅槃解脱之想。殊不知一念无明,虽停止作用,而无始无明未破,藏识未转,一旦念生,七识仍流转不灭。良因一切攀缘皆从诸识而生,诸识则因无始种子而生,种子未破,诸识不转,阴界入不变。若无始种子打破,转八识为四智,则阴界入皆变为佛性矣。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此言第八地之状况也。己登八地,见佛性之体,不为物动,然尚未得其用也。故须再乘愿力前进,勿受三昧门乐所醉,才能大彻大悟,登于佛地,完成等觉妙觉,体用一如,则得大自在矣。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若离名字,则无所谓如来藏识藏之名,无有生灭。,未见性名「识藏」,已见性名「如来藏」。然非佛性之外,另有识藏之体也,故六祖云:「但转其名,不转其实。」故一切修行者,登八地,住法乐,而不舍勇猛精进,以求达到转识藏为如来藏之目的,所谓「转识成智」是也。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如来藏与识藏,但有假名,乃二乘凡夫妄心所现者。然真如自性本体,元自清净,徒以无明客尘所复,故有此名,非佛性体中有此分别也。佛性者,分明现前,智者观之,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凡夫以妄心观之,则但见诸识所现境界耳。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别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藏即藏识,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故能宣扬正教,广度众生。非若二乘之沉于空寂,作涅槃想,而自满足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见性之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佛性虽与七识俱,而无能取、所取。未见性者,则藏识与七识互为消长,有能取、所取,故智者离之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万象如镜中之像,起灭杂然,皆无始习气种子所熏。若无始无明打破,则诸像顿息,诸事无事矣。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愚夫计着名言,不见实性,徒为人识所转,不能转得人识也。心,谓人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五识靠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众。一切相对宇宙现象,如一戏台,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前文已明之矣,但未说其究竟差别之相也。故重问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言凡夫妄想计着,故说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分别趣以破之,若明心见性,则但见佛性如如现前,无所谓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此言凡夫用脑筋计着俗数名相,故出生种种过患,以至流于生死而不知返也。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相者由根尘和合而生也,属外。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妄想由内生,设施众名,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无,依分别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佛性中本无名相,名相之现,如过客然。自生自灭,与佛性无干,故明心见性后,转识为智,诸识不生,非诸识断灭。盖已变为正智妙用,故生同不生也。非同外道声闻缘觉境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佛性中本无名相可得,名相者由妄想而立耳,故舍离妄想有无等见,则无名相,但有佛性如如不动。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初地菩萨闻说真如无所得道里,心不惊布,反生欢喜。盖慧眼成熟,已得解悟,然尚未证悟也。虽未证悟,已不复堕于外道恶趣,而能次第升进,以至法云地,证如来果。自利究竟,利他不息,善众生种种心性,而为分别说法,此乃明心见性而后能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为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妄想依无明而有缘起,佛性无缘起,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坏,故名成自性。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依无明妄想而生执着,故有八种分别。是八识作主,皆变幻不实。若能破我执、法执,则得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可摄众法也,所谓法者皆是相对,以五法摄整个相对宇宙万法,然后收入佛性中,则无一法可得,如如不动矣。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将三界归纳于五法中,由判明相名妄想以达如如。证此如如,即究竟智始,能开示演说,发挥佛性如如妙理,使众生悟入如如,不随其他恶趣所转,此佛法大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佛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一切大乘法,而明妄想起于无明,正智起于佛性,依无明故名识藏,依佛性则名如来,元是一体,俱转其名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性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表示。数量乃相对者,相对不能表示绝对也。所以言恒河沙者,乃于无可譬喻中,勉为譬喻耳。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佛性绝对,无可为譬,为使众生起信精进,故说佛道易成,诸佛易见,故云如恒河沙。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则为破其轻慢之心,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其实佛性并无难易,不可为譬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佛性无爱憎不受刺激,如恒河沙任人兽践踏,而不恼乱。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佛性不坏,无所不遍,地大不离自性,亦无成坏。恒河沙亦然,故以譬佛性。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以恒河沙譬佛性光明无限。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以恒沙譬佛性之无变易,离于生因。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以恒河无增减譬佛性,佛性无身,故无坏,故如来法身,本非身法。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以恒沙譬佛性大悲无厌舍。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以恒河譬说法随顺涅槃,如来随涅槃流,故无去来,是名如来。若有去来,则有成坏生死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大慧,意谓生死本际既不可知,则何辩乎解脱耶?佛答所谓生死及解脱等名相,皆依无始无明妄想而起。若无始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妄想身转八识变为四智,八识虽得八解脱,然非坏灭也。故不得言生死无边际,为破妄想故,作无边等名耳。明心见性之后,生死涅槃悉皆寂静平等。四智六通,妙用无穷,诸根诸识,皆是佛性作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佛性譬恒河之不坏不去,平等不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剎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剎那者时间也,时间乃相对宇宙之开始,一切法皆相对者,依时间而立,故以为问。西洋哲学亦以时间、空间为一重要问题。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佛言所谓一切法者,无一非相对者也。如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皆是相对待而立。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息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一切相对法,可归纳于八识及习气 (即无始无明)。由无始无明而起一念无明,即是八识;由八识而起五阴,即是妄想;由妄想分别而生时间 (即剎那)空间;有时间空间,然后一切法得以活动发展。若修三昧定,入于不动寂灭乐境界者,则是由一念无明返无始无明境界,乃罗汉果贤圣所修也。时间 (剎那)虽断,空间仍存。然当其由定而起,一念无明复生,则剎那复现,仍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离轮回,故非究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剎那时不住,名为剎那。

八识则相对法也。由八识而善不善等相对法展转变坏相续流注。八识互起相因,剎那不住,故名剎那,此明时间起于八识。

大慧,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剎那,无漏习气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八识属时间,而无始无明不属于时间,凡愚以为离八识超过时间境界,便是佛性,殊不知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彼计无始无明为同诸法剎那坏者,乃堕于断见也。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剎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暂停,则入于无始无明境界,空洞冥漠,无知无觉,不受若乐,然非涅槃因也。因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仍受刺激,与因俱,有生有灭,不过是七识暂为无始无明所覆而已。故凡愚见一念起,七识流注而以为有剎那,一念灭,入于无明住地而以为剎那坏。此乃妄想计着也,佛性中本无剎那可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剎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弥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佛性超于时间空间如金刚舍利不坏,倘证悟佛性之后而仍有剎那者,则佛不成佛,何则?佛亦是相对者,有成坏生灭也。然佛性实超过时间、空间也。如金刚历劫而不增减,绝对无二。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奥道理,故作剎那之想。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密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此问大乘修六度之法。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世间即人天行,出世间即二乘行,出世间上上乃一乘行。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波罗蜜,此翻「度无极」,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计梵世等未来殊胜果报为彼岸,故修布施等六法为能度能到也。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报,皆此类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二乘以得罗汉果为涅槃,徒乐已而不能度他。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大乘菩萨善能了知二种自性,分别所现,不生妄想,不生执着,为度他而修檀波罗蜜,不求果报,不求涅槃,妄想不生,而不舍持戒,忍知能取所取精勤不退,不堕二乘涅槃,不耽着禅味,用智慧向内观照,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是般若波罗蜜。此修大乘六度之大概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剎那想。

剎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剎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剎那坏?

「空」是空间,「剎那」是时间,皆愚夫起于脑筋作用。空间存于无始无明,时间存于一念无明。如凡夫所见河流,灯焰,种子等物,剎那迁变无常,故作剎那想。若离脑筋作用,当体寂然,一法不生,安有剎那?但此乃佛性之真剎那也。凡物有生则有灭,非愚者之所能知,一切时间过现未相续之性,皆出自脑筋作用,以无始无明为其因,脑筋作用乃依一念无明而起。当一念未起,色未生时,则空空洞洞,中间何所住耶?比时,时间相续性次第灭,既无所成则安有坏耶?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剎那?

佛性圆满坚固,如金刚舍利,又如光音宫殿,火灾不到,不可毁坏,此中安有剎那可见耶?此明佛性超过时间。

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剎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惟虚幻妄想之中,始有剎那可见,如视犍闼婆为幻,视四大种为实也。其实皆无实性,皆幻也。愚夫妄计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剎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佛性绝对,本不可说,如来为度生故,权为施设种种言教,以开示悟入。然为免听者执着故,随说随破,至不留片言只字,然后能入绝对之境。初说小乘,为罗汉授记,又谓小乘、中乘果不究竟,勉众生精进以修大乘,入真涅槃证佛果。又谓菩萨不涅槃涅槃,无佛道可成,无证无得。凡此种种宣说,无非欲众生破除我执、法执、空执也。然凡愚闻之,以为自相矛盾,未能洞其覆妙。又如来虽证无上佛果,而不免魔业恶障之扰,故大慧以此为问。旃遮摩纳,即婆罗门之女,木鱼系腹谤佛与之交通。孙陀利女,即外道杀女埋佛住处,谤佛杀其女也。空钵而出,是剎黎那村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第一问「记阿罗汉得成菩提」之疑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

唐译云:「我依本住法,作是密法,作是密语,非异于佛,后更有说,先如是诸文字故。」

此答第三「不说一字」之疑也。

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四「常定」、第五「化佛」之疑也。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乃因无始无明已破,二烦恼已断,法执、我执、空执皆除故也。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剎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此答第六「剎那」之疑。七识乃一念无明即剎那为之因,而如来藏者,乃无始无明,苦乐之因,即空执是也。凡夫不觉也。一般注疏谓:如来藏是佛性、真如随缘不变,非也。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此答第七「常随侍卫」之疑也。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追答第九「现魔魔业及恶业果报」之疑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追答第八「施设本际」之疑也。见七识灭,则误认无想天以为涅槃,而不知尚有无始无明未破,毕竟遂起妄想也。无始无明空洞冥漠,安有本际,须打破之,才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此偈但颂第一、第八两意,而余疑可并释也。初三偈颂第一意,后二偈颂第八意。识宅者,第八识为前七窟宅,第八识中潜伏之无始习气种子,即无始无明,受刺激而起一念无明,即第七识,为第六识亲依也。前七念念生灭,说为无常,纵令暂灭,仍非涅槃,盖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未断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此问食肉功德。谓外道邪见,尚有遮禁食肉者,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明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间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旃陀罗」,此翻屠者。「谭婆」此翻猎师,此斥食肉者。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 (唐云名师子生) ,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此引前车以为殷鉴也。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虽不自杀,亦不教杀,但以钱买肉,卖者因得钱而卖肉,是仍买者杀之也。设无人买,彼将安卖。昔善导大师宏净土,一时屠肆无过问者,为之改业。此其效也。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有时遮五种者,谓见杀,闻杀,疑杀,非自死,非鸟残,皆不得食也。或制十种者,谓人蛇,象,马,龙,狐,猪,狗,狮子,猕猴,十不净肉不得食也,此皆不得已之权渐法门,故于今经一切悉断,方为实义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况食鱼肉耶。大悲前行者,以大悲度世为职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鱼肉五辛及酒,皆鄙秽不净,应远离勿食。五辛者,一葱,二韭,三蒜等,四薤,五兴渠。

薤亦名荞子,江右等处多有之丛席妄言可用,大误大误。兴渠,此方所无。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除细虫,于中极恐怖。

西土麻油,先淹令出虫,然后压之,故不可食。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此明饮酒食肉为解脱之障。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有因,是故不应食。

人知杀者之恶,而不知买者之恶也。我若不买,彼何用杀。虽云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已杀,实则因我买肉,有以杀之,想之求之,岂无因哉。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诃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

罗剎猫狸等,偏于是中生。

此显食肉之恶报也。「陀夷尼」魏作「罗剎女」。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

缚象二译皆作象腋,亦经名也。 《 大云经 》 , 《 央掘经 》 , 《 大涅槃经 》 及此经中,悉说断肉食。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诃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初制三种净肉,即已断一切肉,以除见闻疑外,更无不杀之肉可得故也。而妄想分别谓果有净肉可食,何其谬哉。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当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此法显食肉之过,不食之德也。

偈曰:

稽首寂灭海,庄严妙色身,圆满总持门,永离文字相。

随缘和合者,自性清净僧,蒙以同体慈,哀愍摄受我。

能以思惟心,入此甚深藏,于一毛端头,现自觉境界。

普使见闻者,顿悟法性空,一切幻化缘,了远唯心现。

愿法界量灭,同入平等观,普于一切时,一切尘中现。

凡在有情身,共登极乐国。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之下终

月溪秉 师命草此疏,改盖开始于甲申三月,未及半而病作,遂尔搁置。迨乙酉四月来结夏峨嵋山,始赓续举笔,至六月底而卒业。前后一年,两易居所,岂易易哉。其中有待斟酌之处尚须俟诸异日,至其大旨,自谓无违于 释迦本意也。

本文依大乘精舍印经会《月溪法师讲楞伽经》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 。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四种非有有建立者,才非有而以脑筋假设为有也。本非有相而计着以为有相;本非有见,而计着以为有见;本非有因,而假设种种因;本非有性,而假设种种性,皆因未见真如实性,不明藏识作用,而有此四种非有有建立。复不悟其观察错误,而执以为真为是,故谤佛法为非。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非有相建立相者,外道误认蕴界处等所现之自共相为真实,而生计着,不知此乃阿赖耶无始种子习气所现,非真实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外道不明阴界处虚妄和合,乃八识见相,而执以为实法,建立种种邪论邪见。我者,外道所计也,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人者,人量外道也,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众生者,大外道也,以地、水、火、风、空,种大种为生因;寿者,外道所计也,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长养士夫者,尊贵外道也。计那罗延天能生四姓 (见 《 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 )。 凡此等等邪见,皆未见实性,而妄自假设建立也。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唐云: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非有因者,外道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非有性建立相者,外道未证宇宙实性,而各自推测假设一种实性,有以虚空为实性者,虚空外道是也;有以断灭为实性者,断见外道是也,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有以般涅槃为实性者,常外道也,如以梵天为涅槃因,又有以火声方时等为涅槃因。非作者,自然外道也。计一切无作用者,惟由自然。凡此等等,皆本无实性,而用脑筋计量妄自建立者,故曰:「离性非性」,等于兔马等角,有名无实。又如眼病见空中有垂发毛轮,垂发障眼而误认空中有花、有物,亦是非有,妄自建立耳。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剎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剎,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上段明外道全凭脑筋以测量实性,而建立邪见诽谤;此段则言菩萨修行先明白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转识成智,得圣觉智趣究竟。此时已具三身妙用,为教化众生故,现种种身,随缘化导。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得百千三昧,八解六道,无有障碍,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明心见性之后,世间与出世间无别,具三身妙用,神通自在,一切现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菩萨已略明五法、自性、无我等义,于本体问题,尚未尽懂,故兴此问。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佛言,佛性本无所谓空与不空,非言语所能表示,今汝言空空者,不出于妄想范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语,皆是妄想计着之名,与佛性本体毫无关涉也。此先破其脑筋成见,然后再为说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 宇宙万像。 性自性空。 物性与我性。 行空。 起念。 无行空。 不起念。 一切法离言说空 。不可说。第一义圣智大空。 佛性绝对无所不在,一切法皆佛法。 彼彼空。 相对之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宇宙万象,转变积聚,皆从缘生,而无实相。既明此理,则自共相生而不生,自他俱性而无性,相不生,故无住灭,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己者,诸根也;一切法者,宇宙万物也。根尘和合,然后识生,皆无实性,故生而一切法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由无始无明,生一念无明,一念起而成五蕴,故五蕴以一念无明为因,以所作业为缘,而辗转轮回;一念止,复归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空,故五蕴亦空。我、我所者,乃以无始无明为体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因一念起而生展转复归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本无自性,故名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皆是假名。假名者,脑筋所创造。凡脑筋所造,皆非实在。而实在者,又非脑筋所能造。故世间万法,一离开名字,便归无有。譬如龟毛兔角,有名无实。离开此名,欲觅其物了不可得。一切法皆如是,故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一切见过习气,皆依无始无明而生,无始无明打破,得自觉圣智,则一切皆变为佛性。真妄不二,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乃绝对空义。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见彼处无彼物而言空,见此处有此物而言有,全凭脑筋计量,全靠感官作用,乃最下之见也。外道断常,即属于此。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彼舍无彼象马而言彼空,实则舍不空,此丘不空,比丘性不空,余处有象马者亦不空,故彼彼空者,皆妄想计着,非绝对之空,乃相对之空也。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七种空中,惟一切法第一义大空是绝对,余皆相对。相对之中,又以彼彼空为最下,故当远离。欲达绝对空,必先自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离言说空,逐渐修习,然后得第一义大空。而彼空是凡愚下见,普通比丘,已无此见,故列最后。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佛性本来现成,离于生灭,而有无穷妙用,故曰「不自生,非不生」,然此理非常人所能领会,除非得无生三昧者,方能见之耳。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剎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举凡一切流转生灭之法,皆是藏识妄想自性作用,离开因缘和合,即无剎那相续流注种种现像。种种各别之性,即是无生。一切法皆非实性,一入无生三昧,则一切法成实性矣。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阴热、长短、黑白,皆属相对者。有阴然后热始成立,有长然后短始成立,有白然后黑始成立,互对待故。对待者,皆脑筋作用,非真实;惟佛性是绝对者,无长短,无黑白,无生死,一入佛性真如境界,相对者皆变为绝对。生死与涅槃无二,长与短无二,烦恼与菩提无二,生灭与不生灭无二,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因有生死,遂有涅槃,因有涅槃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就凡愚二乘观之,其相虽异,但就佛性上观之,一切只有佛性,故生死涅槃无二,生死涅槃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法空,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我所以常说法法空者,欲人离断常二见耳。虽云法空,而生死转轮不能出离者何也?乃因无始无明未破,发业种子不坏故耳。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倘能打破无始无明,达于真如之境,则所谓法空,皆是佛性,生死涅槃,同是真如,无别无二。愚夫凭脑筋妄想观察,故有生灭。诸佛圣智,离于有无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真如境界本不可说,佛为随顺众生希望,故设种种言教,由化城导入宝所,所谓「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如对渴鹿言水,又如黄叶止儿啼,但令众生发欢喜心耳,非实法也。故学者应依于了义,勿着言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大慧问佛常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众生皆具此不变佛性,为阴界处垢衣所缠,遂有妄想生死,岂非与外道所说有常者同耶?「求那」,此翻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是也。外道说有常依者,不依诸缘,周遍不灭。如神我、梵天、我、人、众生、寿者等是也。世尊所说如来藏常住,岂非同于外道所说之我乎?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佛言我所说之真我,与外道不同,有时说空,说无相、无愿、如、实际等等名称,皆为使众生明白如来藏而假立种种名称。其实如来藏境界,离于假名,觅此种种名称,了不可得,毫无干涉。佛为恐众生闻无我之语而生畏怖,故说真如不变,教令打破无始无明 (即妄想无所有境界) 。然后能入如来藏门,亲证空、无相、无愿等境。并非空谈,非同外道全凭脑筋计着而立我见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佛所说如来藏真如实性,乃亲自证入之后,就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理,故仅一佛性,而有种种说法。譬如制陶器者,于一泥聚,用人工水木轮绳等,制成种种陶器,器虽不同,其不离泥土则一也,如来说亦是如此。离一切妄想相,于真实境,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然皆不外欲使众生明白,真如妙理而已。故佛说如来藏,实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外道妄计人我二见,不能脱离,故说如来藏真实境界以开引之,令离于不实二种我见妄想,入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望其疾得无上菩提,如来若非就真如来佛性上发挥者,则同于外道矣。故依无我如来藏说法者,名为佛;妄计人我妄想说法者,名为外道,其不同在此耳。今之佛徒,未明本体,而妄说诸缘,同于外道矣,岂不深可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此重破外道所计,「人」即士夫及人量外道,「相续」即寿命外道,「阴」即众生,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即极微,胜论师所立。「胜」者,数论师立冥初为胜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生因,为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皆阿赖耶妄想作用,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对于本体,既已明白,乃为利益未来众生故,请佛说修行法门。「无间」者,二道之一,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已断惑已,正证理之智为解脱道。无间乃前念之因道,解脱乃后念之果道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四法者,明白阿赖耶及诸识作用,知一切法缘起非性,打破无始习气种子, (即无始无明) 离生住灭见,将八识转为四智,乃修行之大方便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自心现者,观察三界唯一真心,离于我及我所,无变易去来,不受熏染,其变幻无常之现象,乃阿赖耶识中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互为因缘,遂有种种色行,系缚生死,变化显现。若了缘起无性,则三界万象,皆为佛性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三界一切诸法,皆依无始无明而起 (即虚伪妄想习因) ,无始无明本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亦无体性,如阳焰梦境一样,故曰「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一切法既如梦幻,自他性俱不生,则入于自心分齐平等境界。外物既无有,则见识亦不生。能所既无,则因缘无由积聚。已知三界万象由妄想缘起而生,离开妄想缘起,则内外一切法了不可得,皆无实体,故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乃以无明空华为性,遂得无生法忍,生住灭见皆离。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言转识成智,则得自在无碍之意生身也,八地以前未离心意意识,犹是对治生灭境界,障碍未除。及无始无明已破,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则离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执、法执、空执俱破,事障、理障皆除,故得意生身。意生身者,乃法身之妙用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意生身乃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身所具之妙用,所谓「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未见性时,起心动念,皆是妄想、虚伪、习因;已见性后,则起心动念,流注不绝,不离佛性作用,于身无障碍,穿衣吃饭,嘻笑怒骂,尽是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乃至说法度生,俱无障碍。前所谓,空,无相,无愿者,此时空与不空等,无相与有相等,无愿与有愿等,一切平等,皆是佛性体用,所谓不二法门是也。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乃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菩萨为修四法故,破我执、法执、空执,得意生身,乃大乘方便,应当如是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请佛再说因缘之相,俾澈底觉悟,离一切性有无妄见,及顿生渐生等执,此乃转识成智之阶梯也,故作是问。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此示外缘相也,亲能起生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酪为因, [ 迭毛 ] 席芽酥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此示内缘相也,谓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其实皆无性,故曰「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认为实有。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此示因相,因即是缘,以藏识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当生因者,即唯识四缘中之因缘义,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谓当有因。一念者,一念无明是也,为十二因缘之作因。二乘人见世间一切烦恼生死皆起于此,以为破此一念,即可解脱。谁知一念无明仍有其所依之起因,即无始无明 (即无始习气种子) 是也。故一念断倒,空空洞洞,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仍不能解脱,是为空执。菩萨知空执之非而破之,则明心见性,得意生身矣。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此四缘中所缘缘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着,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此四缘中无间缘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此四缘中增上缘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此四缘中分别缘也。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像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是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明.释德清笔记》云:「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灰凝,于妄想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此明二系六因本不生,皆妄想分别。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此征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着相故。

此明四缘渐生诸法,但是妄想计着之相。佛性无攀无缘,转物而不为物转。一经见性之后,皆是佛性作用,故生而无生,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境上缘」,皆藏识妄想继续而生。欲学者破法执,故作是说。《唯识论》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夫心意识尚无别相,况四缘耶?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示法本无生,皆阿赖耶作用耳。根身器界,自相共相,无非唯识作用,识既无,因缘何有耶?因缘既无,则顿生、渐生何有耶?乃破法执之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花。

摄受及所撮,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勿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为随世俗故而说因缘,非实义也。凡愚执根身器界,为实有 (即我执) ,故以因缘法破之。二乘执因缘法为实法 (即法执) ,故以缘起无生之法破之,此皆随世俗而言说,非实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前言一切言说皆为世俗而设,皆是妄想相,然言说者,乃企图显示第一义心也。言说如指,而真心如月,因指而可见月,为自觉觉他故。则言说及所说二义,不可不通达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言说乃由脑筋思想而起,思想则由此四种境界而现,至于佛性境界,则超过此四种境界之外,故非言说所能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

此示言语以四妄想为因,以头胸等为缘。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言说由妄想而生,妄想是言说之因,故不异。然妄想藉言说以显示,故非不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指但能标月,非即月也,因指而见月。有如因言说而入第一义,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第一义圣乐,须亲切证入,然后能知,离于脑筋作用,非言语所能显示也。昔太原孚上座,初在杨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威,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师曰:「既如是,禅德当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即。」师一依所教,以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转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以 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见。」师遂罢讲。 (照《传灯录》)

故知言说是言说,第一义是第一义,两不相干。有时说得出,未心便真个知道也,又引《庄子.斫轮篇》一段。

《庄子.斫轮篇》曰:「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为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死矣。』轮扁曰:『然则君之读者圣人之糟粕耳。』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矣,疾则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嘱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夫斫轮小技也,真妙处当不可以言传,况绝对之理乎!故佛曰 : 「不可说,不可说」。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第一义是真如佛性,是绝对的,言说是起于妄想,是相对的,妄想依因缘而起,有生灭、摇动、展转,而真如乃自心现量,离于缘起,无生灭动摇等相。种种外性亦悉无有,故非言说所能及。凡相对者,一入于绝对,即变为绝对。故只有绝对者,而无相对者,相对不能显示绝对,不相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此颂示言说非实际,须亲切证入,方是实际,故佛言「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者,即指非月之谓也。昔毗耶一会,文殊偈不二法门之旨,一时三十二哲所说皆未许可,独维摩默然。文殊叹曰:「乃至无有言说,真入不二法门」者。

前段云空空者,不离妄想处,真意即是言说不能超出妄想范圉,诸性既无自性,最后只有入于佛性。佛性离于一切性、一切相,言说不能显,脑筋不能及,似乎是空。但佛性乃最究极之实在,无所不在,有无穷妙用,实不空。然此所言空与不空,皆言说也,如影而非实际,皆与佛性无关,甚至有错认无明空洞之境为佛性第一义空者,故曰「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此两空字,第一个是无明空洞之空,第二个是第一义空,最难分别,须打破无明之空,然后能入于第一义空。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愚夫所能了解,所能办到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此再启请世尊为说真实如来境界也。外道所建立者,四句百非也,一、异、俱、不俱,四句也;有、无、非有、非无,亦四句也;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四句也。四句百非,皆属相对者。而如来境界,离四句,绝百非,乃绝对真实境界。由欢喜地渐次增进入如来地,得一体三身妙用。一切诸法,皆是佛性,乃大乘菩萨所修,诸佛所行,为普益众生计,故特兴此问。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四句百非,澈底听闻,为害最大,故佛特加破斥。言凡四句百非,皆是愚夫不明自心现量为无明妄想所蔽而不自知,故有此种种计着也。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妄想见摄受。

此言无始贪爱种子习气 (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 ,内熏三毒,外发现行,堕于邪计。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认无明妄想所生之相为真实,依于四句百非而不觉其谬,终无法明心见性。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无明妄想所现,有如梦境,非有非无。执四句者,亦复如是。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外道未证真实境界,见世间诸法变幻无常,遂立四句,以为可以破他宗道理,其实四句乃建立于妄想之上。如沙上筑屋,不推自倒。而外道习气既深,不自觉其非,反说佛所说离有、无、无生之真如实性亦无,建立邪见,诽谤正法,故当堕地狱。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谓外道自恃邪见,转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反责他人不同己见也。自误更误人,学者可不慎哉。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旋火非轮,愚者自作轮想。法离四句,而外道妄计四句,而建立各种自性,皆空中楼阁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外道断常之见,有如愚夫认水泡为摩尼。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明.释德清笔记》云:三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故名现量;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量类度而得知故,比量有三支。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即宗、因、喻,三支,并合结为五分,且载因明论,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说,总不出三量是也。如所云:「自心现自觉圣智」等,皆现量也。所云「如幻水月光影空花,及微尘泥团瓶」等喻,皆比量也;所云「一切诸佛如来皆先权后实,及法佛、报佛、化佛说法」云云等,皆圣言量也,此三量建立也。所云「我以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外道立神我胜性等为宗」,皆宗也;「我以第一义自觉圣智等为因;彼以无始虚妄习气种子为因,及作、无作、生、无生、常、无常」等皆因也;如「虚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三支就中自有合结之文,皆五分论,故云「建立已。」佛说法不出三量、五分为楷式也。

三量五分论,乃用以破我执、法执之法也,故曰「离二自性事」,二自性即遍计依他是也。二执虽破,落于空执,错认无明窠臼为佛性境界,分别计着以为实有,仍未明心见性。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唐译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唐译云:「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所说,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唐译云:「一切诸法自相法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想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阿赖耶藏识如水,诸法如树影。水本无影,故非影,水能显现,故非非影。捞之不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非非树。其实无影亦无水,此皆外道依于四句而生之计着,非自心现量也。此明阿赖耶非心而外道计以为心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煞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妄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

以上譬喻,皆破外道四句,不离阿赖耶妄想作用。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为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外道四句,出自脑筋计着,脑筋本无,则四句何由建立耶。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佛说法离四句绝百非,而依众生根器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并非如外道凭脑筋计量而建立胜性、自在天、无作 (自然) 、微尘时,自性相续 (唐译宿作) 等也。

复次大慧,为静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唐云: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使众生净烦恼、所知二障,然后能分别三乘,由第一欢喜地而登佛地,如商主引导众人至宝所。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 (小乘外道破我执落法执) ,观察义禅 (中乘破法执落空执) ,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有念同于无念) ,如来禅。

上言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此明诸乘所修之四种禅,及四禅所属之地相。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

唐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相 [ 金巢 ] 连,皆是无常苦不净观。

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

唐云: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

是名愚夫所行禅。

小乘观世间轮回生死骨 [ 金巢 ] 无常不净,欲求得清净快乐之境,以为断六根停思想,即可得寂静之乐。谁知思想断尽,已得无想灭定,而贪着寂灭三昧乐,不肯舍弃,故我执虽破,而法执不除,此前六地相。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唐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

是名观察义禅。

我执已破之后,观法无我,渐次增进,得第七支佛地,破法执。法执虽破,落于空执。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见一切皆是佛性,念同无念,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度众生如无度,说法如无说,攀缘即是佛性,故曰「攀缘如禅」,乃第八菩萨地。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乃第十佛地境界,众生修行至此,大事已办,得如来身,故名如来禅。三种乐者:空、无相、无愿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此示愚夫禅之相也,「钵须摩」此云红莲花,谓若于禅定中见有日月形或红莲花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将思想断倒,如薪尽火灭,或如虚空一样,乃无想灭定,则堕声闻、缘觉境界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剎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法执、我执已被,落于空洞无所有之境,乃无始无明境界,祖师所谓「黮黮黑暗深渊,实可怖畏。」又譬「黑漆桶底」,「无明窠臼」,皆指此境。修行者已达此境,不可退悔,亦不可误认此为佛性境界,宜再往前看出,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囿的打破,遂见一切如如,圆满现成。此时诸佛授手,把臂偕行,心心相印,一弹指间,遂登佛地,达摩所传,即此法门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外道有涅槃,小乘、二乘亦有涅槃,大乘亦有涅槃。外道小乘以断灭思想为涅槃,二乘误认无明窠臼为涅槃,皆是有余涅槃,非究竟。惟大乘以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为涅槃,乃无余涅槃,才是究竟。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涅槃者,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之谓也。此时根尘识以及无始习气种子皆变为佛性,无生死亦无涅槃,一切皆是佛性。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外道二乘之涅槃,不离断常,是脑筋作用;佛之涅槃,是直接证入本体,乃佛性作用。因为佛性离无明妄想作用,故非常;妄想变为佛性妙用,故非断。涅槃者,本不生故不死,本无成故不坏,乃是绝对境界,无证无得。倘如外道、二乘因欲离生死而求涅槃,则有证有得,是相对者,仍不能离于轮回生死,故名有余涅槃。

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者,以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二乘舍生死求涅槃,外道以断常、一异为求涅槃,皆非究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二乘所认为涅槃者,厌喧闹而求清静,厌生死而求寂灭,将六根断倒,暂时思想不生,如海水无波,便以为是到涅槃境界。谁知思想暂时停止,仍会重生,海水虽暂时无波,风起仍有波兴,乃脑筋作用,故非究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即事、理二障也。言说自性是理障,属遍计所执性;事自性是事障,属依他起性。涅槃则属于圆成实性,故须破此二种自性相,然后能解涅槃之义。犹如离遍计、依他,然后能证圆成实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建立者,谓证入本体之后,由佛性发挥妙用,以接引后学,所谓「法佛说法」是也。第一种神力是在定光之中现身说法,乃间接之法;第二种是直接以手灌顶,如拈花表示佛性,以心印心,无有言说。此二神力惟大乘菩萨方能领受。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味。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法佛说法,惟已登初地菩萨入照明三昧者,方能领受。须知是等菩萨已于百千劫修习,方有此成就,然仍未离于对治,故须赖诸佛身面言说神力以引导之也。

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先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由初地至十地,对治门已通达究竟,入无对治境,得法身妙用,故诸佛手灌其顶,予以印证。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种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菩萨须住此二种神力,得见佛性,否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明心见性菩萨,具足三身妙同,动寂语默不离佛性,故曰「是等一切悉住如来种种神力」。菩萨说法度生,皆自佛性上发挥妙用,若离佛性,则同凡夫矣。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山石树木乐器等,虽是无情之物,然皆具足体同,不离佛性。凡有情之人类乎,故虽聋盲喑哑,残废不全,而其佛性不增不减。无量众苦,皆得解脱,皆有成佛可能。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以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如来于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用,现身说法,使诸地菩萨渐次增进,以达自觉地,不沈空,不住寂,不堕魔业外道,然后能得无上正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 可 说十二因缘,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也。 可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离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佛言:我说非同外道,所说无因、有因等,皆不出阿赖耶作用。而我所说乃就佛性本体上发挥。所以说因缘者,为破诸相耳,其实有阿赖耶,然后有内外诸法相生,但阿赖耶能摄所摄皆是因缘和合,并非实性。盖转识成智之后,一切皆是自心现量,皆是佛性。阿赖耶尚无,则因缘何有耶?外道不懂佛性之外无余性,故生种种计着过犯。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佛明佛性之外,无有余性,故疑若无性,不应有言说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

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此言诸法虽无,不妨言说也。唐译云:「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说耳。大慧如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诸法若无,则无言说。今兔角等虽无,而不妨有说,以此观之,汝义不成。」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剎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此明虽无言说而能显法。祖师扬眉瞬目,打鼓吹毛,竖拂拈槌,皆所以显示佛性,至若蚊蚋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可见非关言说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以盘大子 石儿女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以上破言说自性相,破所知障。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 二 之 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 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前明涅槃离断常,缘起非摄所摄,何故世尊复说常住真心,常乐我净。

佛告大慧:为惑乱。

认无明为常。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无明爱为佛性,一切皆是佛性。

大慧,如春时焰。

阳焰。

火轮、垂发、挞闼婆城、幻、梦、境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不入断灭故非不现,佛性不为物转,则现同不现,故常。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惑乱非性,故亦非常,与无常;智者转惑乱为佛性,故常。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

饿鬼不见恒河水,以为无水,世人见恒河水,又非无水。执无、执有而生惑乱,各以己见为常。

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

诸圣但见一切皆为佛性,故离颠倒见。

不颠倒,是故惑乱常。

转惑乱为佛性,故惑乱常。

谓相相不坏故。

虚妄相变为实相,实相不坏故。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种种相皆是佛性,为佛性转。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颠倒与不颠倒无二。

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除圣者之外,未见佛性者,于惑乱乃有沾滞,至认惑乱为有者,则愚夫所妄说也。

此破事自性相,即烦恼障也。烦恼障破,则烦恼即是菩提,惑乱即是真实。入于不二之境。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计着自共相者,是声闻乘,落我执;破计着自共相者,是缘觉乘,落法执;知一切唯识,外性非性,是佛乘,落空执。以上三乘是圣种性,一切皆由无明妄想作主者,是愚夫种性,亦即外道种性。上种种性,乃依惑乱而起者。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种性依于惑乱,惑乱本无性,故曰「非有事」;惑乱非不现,故曰「非无事」。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一切惑乱妄想,转识成智之后,皆变为真如佛性,非于惑乱妄想心意意识之外,别有真如佛性也。然为使众生破我执、法执故,故说真如佛性离于心识作用。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佛说惑乱即佛性,故问惑乱为有为无。佛言惑乱如幻,不可计着有无。若计著者,则无法转识成智,则如同外道定一、定异之论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前明佛性能转惑乱,此明惑乱不能转佛性。惑乱由无明起,非由佛性起,故与佛性无关,亦无过咎。无明窠臼一经打破,便归乌有,一切只有佛性而已。譬如幻术木人,因咒力而起变幻,由情识妄想而起,故无过咎,咒语停止便归寂然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 乱, 中间亦无实 , 中间若真实 , 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 , 若有相生者 , 是亦为惑乱 , 不净犹如翳。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故惑乱亦是佛性。惑乱既是佛性,则何必舍离耶?若欲舍惑求真者,亦是惑乱。舍垢求净者,即是不净。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缘生如实,非幻无以为喻,故说如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大慧问佛如幻,是否因为计着种种幻相而言。若依计着言,则所说亦幻;若别有所依而言,则此所依应非如幻。何以说一切如幻耶?且种种色相,缘起无生,无生则无现,无现则无所谓如幻,有似如幻相似之可言。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着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剎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 , 说法性如幻 , 不实速如电 , 是故说如幻。

佛言非计着种种相而言一切法如幻,乃因观察一切法速灭如电,故说如幻,愚夫不见也。既明诸法缘生无性,何有计着。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乃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既言一切性无生,则无相,何以可说如幻,岂不相违?盖误执无生为不现,而执如幻为有现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是佛性,皆是自心现量。根身器界,一切如如,生同无生,现同无现,故佛说无生,乃就本体佛性而言。说如幻者,乃为使众生明白一切妄想作用而言,不相违也。

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起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因果,无有缘起,本来现成圆满,故无生。既无生,则无灭。外道有因生,故有灭。有生有灭,便有轮回生死动摇。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佛说佛性无生者,为众生摄受生死,故说无生死:为外道断见灭见,故说无断灭:为弟子认十二因缘阴界处为实法故,故说诸法如幻。但以假名引导众生,故曰「以声性说」。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此明如来说法,皆是方便,本不可说。说如幻无生者,为破执耳。愚夫妄计诸法为实,故说如幻,以破彼执。外道妄立作因,故说无生,以坏彼因所作生,不令妄计自他身心自相,舍邪执耳。众生于实处妄见生灭,作不正论。若有能如实处见一切法超自心现量者,则我于无生二字亦不说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 性, 有性摄生 死, 观察如幻 等, 于相不妄想。

佛性无生,故是实性。有作者,皆非实性,故曰「无生作非性」。诸法无性,则离生死。若执有性,则有生死,故曰「有性摄生死」,能见诸法如幻者,则离于妄想计着矣。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名句如指,义句如月。善观名句,随入义句,犹如因指见月。所谓当依于义,莫着言说,六祖示诵经僧偈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如依瓶盆,而立瓶盆等名。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因名成句也,如瓶盆有铁钖铜木等铜盆,句义各异。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即文身,依文字能成名句, 《 说文 》 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有形相也。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句身如径迹,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别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因有名然后有所谓无色四蕴,因有形身文字,然后表示名蕴之自相。若离名言文字,则诸蕴将无由显现矣。故 《 密严 》 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名句形身相,皆假设无性,若不计着,则其相平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愚夫计着名言,如象溺深泥,无由自拔。西洋人研究哲学,即犯此病。尽向名句形身中穿钻,越研究越糊涂。如象溺泥中,越用力越陷得深。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俱、不俱乃尼干子外道所立,智者以离四句问无智者,无智者反斥为非正问,而以四句等义诘问智者,此时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但答云:佛说此等为无记论,应止不答,故我不答复汝。盖愚夫计着深固,若骤以大乘道理答之,非生恐怖,即生诽谤,故不置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外道执我,谓身命皆实在,或计有作者,是依妄想作用而说,皆无记论。无记者,无可记录,不记善恶之意也。佛所说离四句者,乃能所双忘,故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无能取、所取,而认藏识能取、所取为实在,不可理喻,故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四种记论,即直答、反诘、分别、止论是也。根未熟者,非理可喻,故止而不答,乃佛对付外道强辩之办法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 (无生,故无灭) 」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此段为根熟者说,即前三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 种, 一向反诘问 , 分别及止论 ,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 僧佉毗舍师 , 一切悉无记 ,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 自性不可得 , 以离于言说 , 故说离自性。

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中间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皆依妄想计着而立,非决定义,故曰「一切悉无记」。至于佛性,乃亲证之境,非言说所及,亦无一法可得,言说既无,何有自性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己。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者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殊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菩萨须明白小、中、大乘以至明心见性,各种方便,才能引导众生,故以为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次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而般涅槃。

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十使谓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设邪见,以三结总摄贪瞋痴慢,谓见惑之贪等必由三结而起也。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向上升进至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唐译:「分别。」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身见者,我执也,俱生者,有色、无色两见俱生也;妄想者,分别计着也。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此明须陀洹修行必先以人无我法破我执,使妄想计着断除,因为明白诸法缘起无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者身见相。

须陀洹破生身见,观察此身乃五蕴四大和合而成,色及无色,皆无实性,全是因缘展转相因,聚散无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则身见断;身见断则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无色同时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须陀洹已断身见妄想,得法善见,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师、染、净谬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刑,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相方便,故名断取戒相。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魏译云:「若须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此明破我执,仍须破法执也。三结已断,仍存能断之心不舍,则落法执,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唐译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须陀洹虽断世俗爱乐、女人等贪欲,而耽着禅味,故世俗贪虽断,而趣涅槃之贪未断,故仍未了生脱死。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者斯陀含。

二果犹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见色相,现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别所起见惑也。又以善修禅行故,一往来世间便尽余惑而入涅槃。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三果观三世色蕴悉皆无性,过恶随眠不起,三结已断,不复再来,故名不来。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诸禅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烦恼苦尽,即生生已尽,不受后有,此唯定性声闻言之,非佛菩 [ 萨 ] 所化现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言得果、得禅者,未离脑筋妄想作用,皆误认阿赖耶为佛性,故有禅相、果相,皆是法执。欲超此执,应转藏识离自心所见相,若仍凭脑筋作用,靠想受灭三昧而超自心所现境者,仍未离于阿赖耶作用,心量仍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 量, 无色三摩提 , 一切受想灭 , 心量彼无有。

将六根断尽空无所有,以为定佛性,其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也。此言愚夫禅。

须陀盘那果 , 往来及不还 , 及与阿罗汉 ,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 断知见真谛 , 此则妄想量 , 若觉得解脱。

四果有修有证,皆非究竟,皆未离于妄想范围,须明白二觉相,方得真解脱。下明二觉。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示正、邪二觉,乃得真解脱之门。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能离四句观察一切法,乃修行正途,故当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

外道凭脑筋测量计着,建立种种邪见,非正觉也,故当明白。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如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邪正既明,则不致误入岐途,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善地,乃至佛地,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得法身妙用。「善系心十无尽句」者,言就佛性上发挥妙理,以一法演无尽法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四大能造色者,乃妄想作用耳。佛性上四大不生,一切平等,名相平等,心量平等。所以有三界者,妄想分别耳。能明乎此,则离四句,离我我所,住如实处,得无生相。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乃四种妄想计着,其名其相,皆无实性。妄想既破,四大何存?外道计着,而立邪谛,甚可笑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万法唯识,识者既能执持种子,复受熏染,执着种种言说境界,故于余趣中相续受生。数论计神我即识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此破外道以四大种为生因,四大与色蕴,皆是众缘和合而生,而众缘乃依妄想计着为起因,非四大本身能造,而色蕴乃所造也。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乃因缘和合而成,求其体相,皆非实性,故曰不生。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外道执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皆妄想计着也,与我所说不同。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剎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五阴皆无体性, 《 心经 》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也。今言有色、无色者,为使凡愚易了解耳。其实如无色,四阴同于虚空。何可分为四数?无色者如是,有色者,何独不然!皆妄想计着所生也。若明心见性离妄想,则一切但是佛性,五阴亦变为佛性矣!何则?佛性超时间空间,超性非性,超四句,五阴亦然,故依计著者,则一切皆有数相,有四句,一切皆妄。若明佛性者,一切皆超数相,离四句,一切皆真。圣贤为使凡愚明了诸法如幻,故设五阴之法,其实此法为梦中之身,不可执其为有、为无也。若能如实知五阴本无,又能如实知五阴与佛性无别,则断外道邪见,能修寂静之法,破我执、法执、空执,入不动地,得无量三昧及法身妙用,普益众生。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立神我、自性等冥谛以为体性,诸法灭尽遂归冥谛,名为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外道计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为涅槃,又计四大是常,以为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立六句义以极微为常住,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遂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断受想行识四阴,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外道所计涅槃,不出阿赖耶妄想作用。佛所说涅槃,乃转识成智,妄想皆变为佛性,无生无灭,名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此明离六识无七识,故六识乃用功修行之根据。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识转,以彼因及所缘故,余七识生,若离彼因及所缘,则七识不生矣,故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七识在中间,司传送作用,与六识俱转,八识是种子,前五识是现行,现行熏种子,由意识为因,种子熏现行,亦由意识为因。若离意识,则种子现行不互为因缘熏染,失其作用矣,故云:「七识不生」。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现行熏种子,由前五识摄境相入意识,遂起分段计着,然后入八识熏子。意俱者,五八与意识俱转也。由外转内,或由内转外,皆以意议为俱,而起我、我所计着,思维等因缘,虽空而体不坏,故曰「成不坏身相」。六祖所谓「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也。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种子熏现行,以藏识所持之种子习气为因,由第七识传入第六意,起境界计着,复攀缘前五识,遂有生。故意识灭,则余七识亦灭,意识如一出入必经之大门。修行人,欲转识成智,必须转意识。意识转,则余七识皆转矣。至第七识乃司传送者,出入皆与意识俱,故六祖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 性, 所作及与相 , 妄想尔焰识 , 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 , 意趣等成身 , 与因者是心 ,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 彼浪则不起 , 如是意识灭 , 种种识不生。

佛为知涅槃无性,故不取涅槃,为破法执,又不舍作性而说因缘,为说转识成智之理,故立涅槃之名,皆假立施设以引导众生也。现行、种子互熏,皆以意识为门户,有意识,则七识皆成活动变幻,有因有缘,有波有浪。意识灭则一切皆停止,如瀑流尽,波浪不起,故曰「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妄想者,脑筋作用也;佛性者,非脑筋思想所能到也。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所双忘,超过妄想,证圣智境,明白种种外道理论错误之点。妄想虽无穷尽,而其通相,不外此十二种。此十二者,皆不出脑筋思想作用,皆非本体实性也。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此释十二妄想差别之相,皆外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计着也。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

外道立于本体之外,而妄企说明本体,作种种有无计着推测,假设种种理论,皆不出妄想范围。因其未入本体,未见实性,故无论如何用脑筋,终不能明白实性道理,越推测去本体越远。佛则不然,先明白诸法如幻,证入实性本体,见一切本来圆满现成,无有欠缺。离于生灭有无,欲说无从说,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一切诸法缘起无性,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实,凡愚执以为真。谓不异者,因其同属无性,非各有起因,乃和合而成;谓非不异者,因其能现种种相,虽能现异相,皆妄想计着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妄想属内,缘起属外。妄想起于计着,缘起起于和合。初本不同,后则因妄想摄受,缘起互熏,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此明取境境熏心,心者阿赖耶识也。心取境,故有种种支分生。若知其如幻,则生同无生,故曰「不成」,境熏心有种种相生,若知其是计着,则妄想亦不能成立,因不了如幻妄想,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心境相缚而生也。

妄想无所 知, 于缘起妄 想, 此诸妄想 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 种, 于缘起妄想。

妄想、缘起互为攀缘。妄想本无计着,因缘起而生计着;妄想本无多种,因计着缘起而有多种。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世谛第一义,无因生,凡此等等名字,皆是妄想,皆为破众生妄想而说耳。若离妄想,则无所谓世缔,无所谓第一义,无所谓外道无因生。入于圣觉境界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其实并无种种相,乃妄想所生耳。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计着缘起而生妄想,犹如目翳而见空华众色,其实无有也。因绿和合而不自觉,执以为实,故有此过。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妄想是遍计执性,缘起是依他起性,离此二性,则得圆成实性。如炼矿得金,云散月见。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外道因妄想计着而建立邪见,诽谤正法,不破自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缘起,本无性,互为因依,计着相名,相续而生。若欲说妄想缘起有性,则圆成实乃彼之性也。因为当妄想度尽时,所余者实性耳。故转识成智,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智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第一义是绝对的,本无差别,本不可说,为引导众生修行故,故说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以及自觉智所知障、五法、三自性等。凡此诸法,皆是相对者。相对者不能存在,一入于绝对之第一义时,便变为第一义。所以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成佛性,妄想、缘起皆是佛性,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者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迷时有妄想缘起,悟时则只有圆成实,一切皆圆成实矣。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因妄想故,建立真妄二性。其实言真言妄,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若入绝对,则一切无二无别。

妄想如画 色, 缘起计妄 想。 若异妄想 者, 则依外道论。

妄想如画师所用之颜色,因缘起而渲染,相互为用,和合而成。若认为各有生因者,则是外道之说。

妄想说所 想, 因见和合 生, 离二妄想 者, 如是则为成。

因妄想计着妄相,重重缠缚,无有了期。若能离此妄想缘起者,则得圆成实矣。

大慧菩萨摩词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教外单传之旨,惟在自证,不由于他。古祖师所谓:「我说的是我的,与你不相干」是也。自觉观察,是由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以打破无明窠臼。离见妄想,即是打破无始无明,超越一念无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入如来地。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如来妙法,惟有一乘,无二无三。一乘道觉者,谓无明窠臼已破,当体即是佛性,烦恼即是真如,法性平等不二,故名一乘。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受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 法华经 》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三乘者,设化城以引众生入宝所耳。因为二乘人根基薄劣,乐着小法,未能担当大法。若祇说一乘,他们畏难而退,反损道心,故说三乘之法以导之。然一乘道觉,才是自证无余涅槃法,二乘则是有余涅槃。因为二乘断六根,虽暂获寂静三昧之乐,乃相对之解脱,非绝对之解脱。烦恼虽断,智障未断,故我执破,而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示破法执、空执而得法身也。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无漏界觉指打破无始无明。上上无漏界者,指常寂光土,佛性圆满现成,故曰「满足众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此示诸乘分别皆妄想,其实无所谓乘及乘者, 《 金刚经 》 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为引导众生故,故权设方便耳。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三种解脱谓破我执、法执、空执也。唐译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 灭, 余习烦恼愚。

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境界风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而未破无始无明故也。余习烦恼,即无始习气种子,根本无明是也。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声闻贪着禅味三昧乐,住于无始无明境界,同于木石,乃至历劫不觉。

譬如昏醉 人, 酒消然后 觉, 彼觉法亦 然, 得佛无上身。

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如酒醒梦觉相似。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由初地至八地,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由八地入九地,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由第九至第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由前七地此入不动地之相也,得体而未得用。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由第八不动地入善慧地之相也,虽已具足妙用,尚未能一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此入第十法云地也,得体用一如,故生同无生,行同无行,作同无作。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佛性圆满现成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佛性本无所谓小乘、大乘,亦无所谓语言文字,亦无四谛解脱,离于有无境界。然佛为度众生故,而有摩诃衍乘法门,现十地相。菩萨修之而得三种意生身,自在庄严,以普度众生,依识得五蕴身,依智得意生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词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身已竟。随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此言十二支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为父,是生死根,断此二根,名害父母。此大乘道理也。小乘有修有证、有罪有戒,故有五逆,堕无间地狱。大乘利用逆以修行,不但不堕地狱,且可得无间行。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结习,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得如来法身。不现即随眠,诸使不现,入于无记境界。无始无明未破,故如鼠毒未彻底破除,尚能再发小乘,认无记境为佛性,乃错误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此言能破诸阴和合,名破和合僧,即破我执是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未明心见性时是识,见性后则七识是佛化身、八识是佛报身。三解脱者,无相无愿无作也。以此为恶心而使诸识转为智。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五逆在小乘是罪业,定堕地狱;在大乘则是佛法,可证菩提。五逆尚可证道,则世间一切恶事无非佛事矣。无间,无能间隔也,大乘无智无得,故曰「无间法」,其证道也,无能间隔。小乘有做作,则有五逆,其入地狱也,亦无能间隔。同一无间而大小乘不相及有如此,学者知所取舍矣。无间等者,善恶平等,即是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言以上所演五无间,倘着意行之,则堕地狱,不能得诸法平等。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唐译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言无间地狱,及无间等法,乃如来及见性菩萨未见性声闻,各为劝发众生造罪业者,使之顿除过犯而化现。为使声闻真造五逆罪者,知所改过,而现无间地狱相,演六道轮回之法;为使修大乘菩萨明心见性,故演无间三昧之法。其实无间地狱与无间三昧法,皆假立非实,神力化现,倘能明心见性,离我我所,无所摄受,入于不二境界,则地狱即天宫,五逆即菩提矣。或有遇善知识为示罪福无性,则不但过患顿除,且可由此而证法性平等也。」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有如皓日消霜雪。」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无间业可变为无间行,则何事而不可为耶。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二无我即我执、法执。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因为有我执,所以有烦恼障,有变易死。我执已破,法执仍存,由有法执,故有所知障,有变易死。我执、法执皆破,落于空执,二烦恼未断,即无始虚妄种子,及虚妄习气,又名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发业无明,元品无明;「一念无明」,又名枝末无明,润生无明,妄动无明。空执破,则二烦恼除,明心见性矣,故名佛之知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声闻缘觉,但能修此法者,皆可成佛,故名一乘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魏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前言断生死,故此疑佛不应有种种受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

唐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亦云「作用」,贤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亦云「金仙」,贤劫第二佛也。迦叶,此云「饮光」,贤劫第三佛也。四等者,四种平等,佛性平等,故一切皆平等。特举此四种者,为明如来说法,皆就佛性使用上发挥,无有障碍。故所说皆不离佛性,皆是平等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名者,实之宾也;实等,故名亦等。不但一切诸佛其名平等,即心,佛,众生,等名,以至一切名字亦皆平等。此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名字,皆变为佛性,即相对变为绝对之义也。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唐云:「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此言语音,即是佛性,佛性平等,故语音亦等。古法云:「如明真佛处,只此语声是」。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人天等声无能及者,故以譬佛音。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明心见性之后,得三身妙用,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法身即佛性本体 (又名化身) ,报身即见闻觉知,应身即六根;法身是体,报身、应身是用。体用一如,故名一体三身。法身绝对,超过时间、空间,无有过去、现在、未来,遍满十方,随类赴感,三身一体,故一切诸佛平等,阿那含与我何别耶?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明心见性之后无智无得,乃至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则?佛性平等,故法性平等;法性平等,则我与彼佛之法,亦皆平等也。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佛性平等,法界平等,无能外此。略举四种,以概其余。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诸佛所证自得之法,我亦得之,无一毫增减。然此法究竟离言说妾想,离文字二种趣,故说同无说。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此言成佛乃自然之要求,佛法乃本住现成之法,我但由之而已,故无可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佛佛道同,非但我不说一字,即一切诸佛,亦皆无法可说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计有、计无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一入真如绝对之境,则有、无有皆遣矣。外道计种种生因,其实皆脑筋揣量而已,故曰「无因」。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

唐云:「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云无。」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未达绝对之境,说有、说无皆非。因为无始无明未破,贪恚痴性仍存,而计以为非性,或有作意不取有性,使性相渐得寂静,遂自以为已入无相境界,皆非也,皆「作」病也。或妄谓三乘,但不着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勿生分别而已,此则「任」病也。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坏者断见也。先有后无,为断见;不加分别,亦断见也。绝对之境,烦恼即是菩提,故不必断也。若烦恼可断,则佛性亦可断矣。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剎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烦恼本无性,故不须断。见佛性而得解脱,无缚与缚者。若未见性而言无有相,则未离缚因,落于增上慢空见。一切仍有生灭,虽离文字相,亦是坏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若知佛性本无所生,亦无所灭,则有无俱离,万法如如,与诸佛偕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此问宗通相与说通相之别,即宗与教之别也。不能善分别宗通而徒分别说通者,则随脑筋思想测量而堕于众魔外道境界矣,故问之以免此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达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明心见性,惟在心行,自修自证,非他人所能说与,故远离文字妄想。打破无明,发明心地,是明宗通相,至佛说九部种种教法,乃自佛性上离四句百非,随顺众生根器浅深而巧为引导,使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宗通为自行,说通为教法。皆自佛性上发挥,非如愚夫之凭脑筋以测度也。若自佛性以观世界,则一切皆如幻梦。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妄想何由而生?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由不了一切有无皆是脑筋作用之故,外道所建立断常等见,皆是妄想。计着心心所法为实者,亦是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此不明脑筋与佛性之别也。故问何以脑筋生妄想,而佛性不生妄想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佛答非一生一不生,本皆无生也。妄想本无,因无明而有。无明者,如空中花,本无体性,因愚者执着而生,故谓为生。若能见性非性,离我、我所,身心转变,入于如来自觉境界,则无所谓生与不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若以世谛观世间,则一切有无变幻,皆因缘也。若就佛性上观,则无因无缘,离于有无,无所缘起,缘起者,乃愚夫计着耳。若能如此观,则心转得无我矣。世间既是因缘造成,而因缘则非有也,然因缘虽无,不落于空,自性本圆满无缺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语与义之分别。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断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语者,文字思想,皆出自脑筋。义者,离语言文字,直接出自佛性者也。故独一静处参究,打破无始习气,地地升进,转识成智,名为善义。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以义为本,语为末。若得本,则末亦同。故语义一如,若未得本,则勿以语辩义,应以语归义,以语言入义,如持灯照色也。唐译云:「因语言灯,入离言说境界。」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自性平等,如以言说计着,生种种见,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此重明脑筋计着之非,能使人堕于泥犁中,认脑筋所见为实有,固属妄想,然离脑筋则落无始无明,亦复非佛性无我境界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凡夫是世间智,认我身及世界皆为实有,患得患失,轮回生死苦海之中而不自觉是也。中乘、小乘是出世智,厌于生死苦恼,而望出离。大乘诸佛菩萨是出世间上上智,能明达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生与死不二,取与舍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是也。识是脑筋作用,故有生有灭。智是佛性妙用,故无生无灭;识有因有缘,有长养相,而智则无因无缘,与长养相;识是相对的,而智是绝对的。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如自共相、如不生不灭。

如生灭者,凡夫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佛菩萨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再明识、智之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得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着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此颂转识成智也。古德云:「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正同此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转识成智者,还契本心是也。本无所舍,亦无所得。外道有九种转变论,俱是脑筋凑泊,故成断常之见。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外道九种转变,皆是妄想作用。如金变作诸器物,乳变为酪,酪变为生熟酥等,果变为酒,若有、若无皆自心所现。外性非性,凡愚所执。惟真如佛性乃无变易,万物最后本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形处等转变俱是妄想。诸佛明智,则知世间缘起,皆如虚无飘渺之干闼婆城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语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剎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续、性非性计着相续、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自妄相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佛性如如,清净寂灭,本无所谓相续与不相续之相。相续与不相续相,乃起于妄想计着耳。凡种种相续相,皆由相对而起。菩萨见一切法寂静,则无有相续不相续相矣。佛性中本来现成,不变不坏,无缚无解,本自解脱,无有众生可得也。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上明佛性中本无相续、不相续,此明愚夫由妄想计着而生之相续相。若能明心见性,则无此相也。六祖云:「转三毒为三聚净戒。」则得真正解脱,一切相续皆变为佛性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愚夫由妄想生相续,如蚕吐丝自缚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  月溪法师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疏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下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愚夫所计自性,出自脑筋想象,非实知实有也。圣者所证明之自性,乃真知真见者,不可以愚夫肉眼不能见自性,遂谓圣者慧眼所见亦虚妄不实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此问圣者以圣知、圣见、圣慧眼能知性自性,何以天眼、肉眼及愚夫不能知?愚夫既离妄想矣,又何以不能知也。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佛性, 无变易,离有无,故曰「非颠倒」;凡愚未见佛性,计着有无,故曰「非不颠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圣者不同凡愚之见,以分别计执自相境界为佛性境界。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妄想既不能知自性,何以圣智则能知妄想耶?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圣者不妄想而见性,所以愚夫不妄想而不能见性,岂为欲使众生离妄想,而谓愚夫所见所实性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如必以众生所见为妄,而圣智所行为实,是亦堕有见空见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佛答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所以说圣智佛性实有者,恐众生闻诸法无性,佛性本空而起断灭恐怖耳。又所以说空法者,则因众生无始未破,生种种计着,认诸法为实,故说法空耳。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我所言非凭空而言,乃明心见性之后,住于自得如实空法,已离惑乱等见,得三解脱,故能如实就佛性上发挥,以心印心,离有无事见相。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菩萨不应立一切法不生宗,因为不生者,乃对生相而立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既立不生,必有生者,故其说自坏。生与不生是相对,非绝对本体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

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偏入有无法矣。有既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既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既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佛性本来圆满空寂,不可沾污,故不应立宗。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愚夫闻之惊怖,故说「有」以破「无」,说「无」以破「有」,使信入于大乘法门。故佛所说法非堕有无见也。此总结上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颂言:无自性者,本不可说,亦无事,无相续、不相续等相。愚夫妄想度量,如死尸之秽臭。

佛言一切法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计。谓佛性本无生灭,本来成就,故慧者不于生与不生上作计量。若外道所立一切法不生义,乃对生者而立。以生为因,仍属生灭法,圣贤、觉者悉除此种妄计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愚夫之人,无始无明未破,遂起妄想计着,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之相,无事生事,无性而设立自性。外道凭此而建立宗计言教,惑乱众生,惟真正佛子始能超出,不受其惑。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愚夫妄想计着,如阳焰非而作水想,是从渴爱而生也。圣者则不然,以佛性清净故,一切皆清净平等,亦无所谓自性与非性,一切不二,乃是圣果。

云何性非?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凡愚夫未见佛性,故内外漂动,不能入于平等。若能打破无明窠臼,妄心息灭,佛性现前,一切皆平等不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明为智。」

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凡起于脑筋文字事相者,皆非真智,因脑筋能摄、所摄而建立施设者,反是以障碍智慧,佛性无能取、所取,非脑筋所建立者,为方便引导故,设此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言凡愚因攀缘心而不得智者,竟因此种种故耶。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远极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难谓既因种种障碍而智不生,则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何以又说众生皆有佛性,可以转识成智?大慧之意,盖入于断灭见。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

魏译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

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唐译云:「我立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我所以说由脑筋而生之智,非真智者,皆是假名者,乃因我已明心见性,了达一切惟心所现,佛性本来现成不可得,因为无得,故烦恼不生,入三解脱。我之知者,乃破无始无明而知之,非如一切凡夫依无始以来习气计着而知也。若依脑筋而知,是名不知。

此段辨脑筋智与佛智之别。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唐译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着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今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用脑筋观察,无法见佛性,若因不见而谓佛性为无,则是住于断见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少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此颂斥所难之非,谓用脑筋攀缘外境不能见佛性,而遂谓无佛性者,妄说也。其实佛性不变不异,无所不在,徒为尔焰所障,故不能见。以此计量智之有无者,皆邪智也。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唐译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着外相,着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谓大慧未打破无始无明,不知佛性境界,故滞于言说方便,而执为实,未能离于四句百非而修清净通相也。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因佛斥其不善修二通,故再此请教也。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说通者,明达三藏十二部经典也。宗通者,参禅用功也。已明白经典道理,仍须验诸自心,不堕外道一异等邪见,超越心意意识,打破无明窠臼,然得能成佛果,谓之宗通。宗通境界,非外道二乘所能知,故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外道四句百非种种宗计,俱是脑筋计量而立,足障真智,习者永缠生死轮回故斥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此言慎勿近习世论之所以也。谓世论弟子,以畜生形,尚能摧伏诸天修罗,况复于人。

而我末法弟子,无道力者,倘一近习,岂不为彼破坏耶?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魏译云:「但见现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宗说诸邪法。」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此斥外道世论惟凭脑筋智建立种种生因断常等见,而无明心见性自通之论。故虽广说无量百千事门,皆不明佛性道理,且自以所立为是,实愚痴之甚。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言佛亦广说种种因缘譬喻,以引导众生,岂与外道同,而非自通耶。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有生灭来去者,名为世论。佛所说者,全自佛性上发挥,无生灭来去,故不同世论,良因佛性圆满现成,不计着外性非性,不落二边,妄想不生,入三解脱,非世论所可同日而语也。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

印度礼节,凡欲问时,先须白言:「欲有所问,愿垂听许。」名请空闲。今粗率遽问,故云「不请空闲」。

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外道所立四句百非,皆是脑筋妄想作用,而有此种种戏论,故佛斥之。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佛言:我唯说无始无明为三有之因,故不能见佛性,外道所说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而能生智,我不如是说。因佛性中无因、无缘,无能、无所也。此非汝及凡愚有取著者,所能知也。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上既言涅槃等尚无体性,但有名数,则婆罗门所问无明等等皆世论矣。盖除明心见性者外,其余皆是假名世论,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也。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问佛:所说既世论,颇有非世论者耶?佛答有,但与汝不同。我之说法乃由佛性上发挥,离说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而不离于自性。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婆罗门复问:何谓非世论?佛言此非外道所能知。因为不是脑筋度量所及也。此事须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妄想永息,方能知之,名非世论。至如汝等所说来去、生死、苦乐种种相,皆是脑筋作用,故名世论,非我所有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婆罗门如是问佛,佛如是答,而彼执着己见,反谓佛非于我法。此与大慧向所问者正同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此问佛无明与佛性之别也。贪欲起于无明,正法方便出自佛性,不可不知也。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因无明而起贪欲,故有取舍断常等见,复生苦阴等支,堕于轮回生死而不能自拔,故名为贪。贪摄受者,则不摄受正法也。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摄受正法者,应打破无始无明,贪欲自息,既已明心见性,则无人见我见法见,离我心意意识,不生不灭,与诸佛同一法身,故名为法,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此颂再明佛所说法与世论不同。一乃出自佛性,无生无灭,离于作所作;一则出自脑筋妄想,有生有灭,故名世论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问何法名涅槃?佛言外道以妄想测涅槃,非能随顺涅槃真相也。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此言有一种外道将思想断尽,不念去来现在境界,如火灭种败,空无所有,以为此即涅槃境界。其实乃是落于空执,落于无始无明境界,非涅槃境界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从方至方者,谓妄想与涅槃如一物之两方,去妄想入涅槃。犹如离彼方入此方。譬风起为妄想,风止则为涅槃。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此将六根断尽,一切相不生,清净快乐,而误认已达涅槃境界,谁知六根无法永断,一念再起,仍能招致苦因也。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此落于常见也。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便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是涅槃,今之西洋哲学有物质不灭说,即此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外道有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为涅槃者,皆错误也 (抄《人生观》) 。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

或谓福非福益。

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

此计罪福皆尽而入涅槃。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此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名为涅槃。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此言外道各以所立真谛为最高本体,而作涅槃想。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此计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前乃计冥谛六句为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计时外道,以时为常,而作涅槃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此计四句以为涅槃也。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外道唯凭脑筋遍计各种境界,以为涅槃,徒令心意漂驰,无一能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我所说涅槃,须真参实证,离于脑筋作用,打破无始无明,转识成智,登如来地,证深三昧,名为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此颂伸明妄想作涅槃见,不能得解脱,因为妄想起于无明,无明未破,无法见佛性,得真涅槃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此欲问佛明心见性,度己度他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问佛性与此等辞句,为同?为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佛言不同。因为因果等句,皆是相对者,落于二边,而佛性则是绝对者,故不同也。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佛性如果是生出来者,则有生便有灭,则是无常,与一切法相同矣,此非佛之所欲说也。若言佛性非所作者,则佛性同于兔角、石女之子,则落空矣。若说无佛性、无因、无果、则无生灭,无生灭则离于四句百非。四句百非乃脑筋妄想,不堕四句百非,才为智者所取,乃佛之本意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牛马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我者,妄想也,无明也。无明打破,不入断灭,佛性不增不减,故名无我。我者,如牛有牛性,马有马性,各以其性为性,各有其天地,然皆无明妄想分别也。打破无明,则一切法皆入于佛性矣。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此明佛性与五阴之同异。已见性者,五阴变为佛性,故非异;未见性者,佛性变为佛性,故非不异,故明心见性之人,谓佛性与阴同亦可,不同亦可。未见性之人则言同既不可,言异亦不可。何则?未见性者,若说佛性不异五阴,则五阴是无常,佛性亦变为无常矣。若说佛性异于五阴,则二者相对,如牛角相似则有长短差别,皆妄想计执也。不特五阴如此,一切法莫不皆然也。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牛角是相对者,故有左右长短形色之别;佛性乃绝对者,无长短种种差别,故不能谓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就佛性上言,无所谓解脱,而言解脱者,乃假此名以表德耳。若定说有解脱,则有色相可见,佛性变为无常;若定言无解脱,则谁更修行耶?故非异非不异。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

未见性时,菩提即是烦恼;已见性后,烦恼即是菩提,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

智慧尔焰异不异,常、无常,作、所作,有、无等等皆是相对名字,佛性是绝对者,超过一切名字根量,故无生无灭,无因果攀缘,是为如来正等觉体。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此总结答所问佛性义。一切根量境界,皆是相对者,而佛性乃绝对者,故不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佛性无因无果,内离脑筋,外离器界。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五阴与佛性平等,既无一异可见,云何而可分别耶?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佛性绝对者,故非作非不作,非如妄想所度量计执之境界。然佛性本来现成,亦非虚无,一切法不离佛性,法尔如如,无不圆满也。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有无是相对者,凡愚凭其脑筋感觉,对有而计无,对无而计有,有无乃受、想二蕴作用,非佛性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故凡执有我或非我,在言说上讨生活者,皆沉溺有二边之见,如外道各宗计,不但自误而且误人。故诸佛离于妄想所生之一切过患,观察于佛性无我,自参自证,能如是者,才能明心见性,名为正观。乃可称人天大导师,不可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问:如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但显无性之理而已。但佛又云:是如来异名,若无性则堕无,若异名则堕有,究竟如何?佛答: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欲人离二边之见耳,非以此为建立也。佛性本来圆满,不须头上安头,故曰「有无品不现」。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一切法既不生矣,安有一法可取,既无法可取,何得是如来异名?若是如来异名,名下必应有义,毕竟指何法义,而名不生不灭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佛性现成,故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佛性绝对,故不待缘,亦非落空。我所说意生、法身、如来等名号,乃指佛性无生本体而言,非一切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菩萨所知之境界也。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此显佛性虽有多名,而体则一。如天帝释,有千名字。又如手亦名抓;身亦名体。世间一物有多名者,不可胜举。名多而体一,亦非无体,如来佛性亦如是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明佛性一体而有多名,正显其离于名字相也。由体不异,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无去来,故不出不入。盖佛性普应众生,平等显现,而无去来之相,但随所见闻各别异耳。《华严.名号》云:「如来有四百亿十千名。」《法华.寿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姓氏不同,名号各别。良以法身无生,故无不生,佛性无名,故无不名。以无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离名字也。此非愚者所知。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愚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认名字为实,不能分别义与说之旨趣,故计着种种言说,故闻言佛性不生不灭,即作无性想。不知如来种种异名,实出一体,但能明心见性,则不解自通,皆会归于佛性终极本体也。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此言计着言说者,不达实义也。彼愚夫谓义与言说无别,谓义无实体,故言说之外更无实义,此乃愚痴之见也。不知言说出自思想,乃生灭法,而义者,出自佛性本体,不生灭之法也。故一切言说皆是相对之文字,而义则是绝对者,故离于性与非性,无生无体可得也。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此明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不堕文字相也。若有谓如来说法,堕文字相者,则虚妄说也。何则?佛性本体离文字故,故诸佛及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则?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也。佛言「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即此意也。然为饶益众生故,非无言说也。则如以指指月耳,众生若认指为月,则妄想耳。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佛性虽离文字,然为教导众生,使见性故,故仍借文字以宣教,非此,则教法坏矣。教法坏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谁为众生说法耶?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佛为引导众生故,不得已而就佛性上随宜方便说法,皆离于文字而说也。以众生根性烦恼不一,故所说各异,然无非欲直离于心意意识,使明心见性也。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若能明心见性,则知一切法性空,惟佛性真实,离于文字言说妄想,故诸菩萨但依实义,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文字是相对的,而佛性则是绝对的。故依文字者,堕于无明执着妄想,破坏第一义。自己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度人。若依文字而说法,则于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以及佛经章句,皆不能透彻明了。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若明心见性者,胸中七通八达,则可游戏无相三昧,以平等大乘法门教导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言明心见性者,则能如实知一切法,世出世间,摄受无余,建立大乘,化度众生,续佛慧命。凡所说法,不离自性,能知众生种种心性,而随宜为说。如实者,如其本来面目,真如本体是也。真如本体,不来不去,离于虚伪言说,故名如实。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此明执言说之误,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指月,因指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执指以为月,则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譬彼拘泥言教者,终不能见佛性也。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不生灭法,高深难入,有如生食,非婴儿所能消化,食之反足为病。故必以言教方便导之,如以熟食与婴儿,使易消化,而获长成。故修行者应明白文字方便,不为拘泥。如离指而视月,勿徒视指端也。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此教修真实义之方便也。真实义是佛性,是涅槃因。言说者,是妄想合,出自脑筋,不免生死。欲修真实义方便,必须亲近多闻善智识。多闻者,谓明心见性,善于真实义,非谓善于言说,能谈玄说妙者,为多闻也。多闻者,不随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故名曰大德多闻。故欲明心见性者,必亲近此种明眼善知识,至若计着言说之流,应当远离之。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正不达真实义与言说之别,故执言说以难佛也。若依文解义,则外道说作者诸因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因缘生诸世间;外道说外物因缘,世尊亦假说泥瓶种芽等外物因缘;外道说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法性不生不灭;外道说四大自性不坏,世尊亦有时分别四大自性。是则全无差别,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几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七、胜妙;八、自在;九、众生主也。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此言如来所说佛性,乃离有无生灭之见而说不生不灭,非如外道用脑筋计执有无而起生灭之见也。我所以说不生不灭者,乃因佛性本非有、非无故。言非无者,如幻梦中有种种相现,故云非无。言无性者,一切色相,皆非真实体性,而佛性乃不可见,不可取。明心见性者,但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六祖所谓「繁兴永处那伽定」是也。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脑筋乃虚妄不实者,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愚者认以为真,起不生不灭感觉,其实皆无有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故。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此言圣人见诸法不如实者,不以凡愚堕生灭妄见也。故云「不尔」。何者因圣人见佛性与妄想无二,当体如如不起分别异见。若谓佛性与妄想异,计着有佛性者,则不能见佛性。寂静本体,终不离于妄想也。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无相则无生,佛性是也。有相乃受生之因,脑筋是也。故得无相三昧者,便是涅槃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涅槃者,明心见性是也。打破无明妄想而见佛性,便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此颂明佛性离生灭,本不可说,为破外道、度众生使入于无生忍故,故申畅此义耳。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万法皆因缘和合而现,然皆无实性,一经分析,便归无有,盖由脑筋计量之故也。外道诸邪见,莫非出自脑筋妄想,故如梦幻垂发。佛为折伏外道有因论,故说无因以申佛性无生之义,使法流永无断绝。然佛说无因,实为一般外道不解佛义者所恐怖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此承上文佛说无因以破有因而疑难也。云此事究竟为何?何所因而有万法?复以,何故而万法生?此一一和合,毕竟于何处和合,佛乃作无因论耶?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此答显佛性离因缘生灭相也。谓能观察一切诸法不属有因无因,即顿见无生,而彼生灭之见顿息矣。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然因缘生灭,与佛性了不相干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此征无生义也。云何为无生?为诸法无性是无生耶?为诸缘中有法名无生耶?既有无生名,必有无生义,愿为我说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佛性圆满现成,故名无生,不属有无,性非性等义,非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诸菩萨所到境界,惟八地以上菩萨远离因缘妄想,转八识为四智,得意生身,是名无生。

无外性非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此颂佛性真空以显无生实义也。佛性不受熏染,无所摄受,故一切见自离,是名无生,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断灭之空,或虚空之空,以心境无生,故说空耳。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锁,凡愚不能了。

因缘和合而有生灭,离诸因缘,则无生灭,入于佛性平等境界,只此佛性是实,更无他性杂乎其中,故曰绝对。若言一异者,则是外道用脑筋妄计也。佛性中本无有无,未达佛性者,则但见十二因缘轮转如?锁,除此之外,悉不可得。离彼因缘锁,则生义不可得。生义不可得,则入于无生矣。入于佛性无生之境,则生与无生不二,十二因缘无非佛性也。然此理深奥,非凡愚所能晓也。

若离缘?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锁义。

如灯显众像,?锁现若然,是则离?锁,别更有诸性。

此释外道计因缘外别有生性义也。若谓离因缘外别有性,则因缘义破,而为无因之论矣。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锁,慧无所分别。

离因缘便是佛性,当未悟时,但见因缘,不见佛性,及其既悟,则因缘即是佛性,无所分别矣。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二乘贤圣于法有所得,亦非真实,惟生同无生,乃无生法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锁者,一切离?锁,从是得三昧。

若能察知缘生无性,则得无生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锁义,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内则痴爱诸业,外则钻燧泥团种子等质碍,皆属十二因缘范围。若谓除此之外,有实性从因缘生,则不名因缘矣。若谓因缘无性,则何以有展转相生之相乎?倘能明心见性,乃知因缘即是佛性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谓四大等法,因缘和合而生。外道计其有自性,乃出于脑筋妄想作用,就佛性本体上观之,四大与佛性,本无差别也。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佛性平等,本无二法,为对众生病而下药,故方便多门,然最后皆导入大乘,使归真如性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此问佛所说无常与外道所说无常之别。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言说:作己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外道计有作有舍,故无常性。有生则有灭,故名无常。无常者,对常而言,故凡常与无常,便是相对者。相对之理皆出自脑筋计度,皆非实法。七种无常,皆生灭法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妄计四大为能造,种种诸物为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坏灭,而先天无形之四大自性,则本来不生。以不生故,名之为常;以坏灭故,名为无常,皆脑筋计量而立。若佛性则本离有无,非脑筋所及也。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外道所计无常,乃用脑筋分析微尘使至不可见,而名无生,非佛性本来无生也。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外道用脑筋计有无常自性不坏,能破一切法。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用脑筋计量有异不异,常无常,能作所作,有因无因,皆妄想也。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见事有不同,便是相对者,非平等佛性。见有生者,便是无常。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有作者便是无常。既有无常,则有常。常与无常乃相对待者。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

若一切性无常者,则有成有坏,有过现未,堕于三世轮回中矣。

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唐译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四大造色,既有能造、所造,便是生住灭相,而外道用脑筋计度,故作无常不坏之想。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此破第一作已舍无常。外道计四大之外有能造者,异于四大,故四大是常,而能造者是无常。然自共相既无差别可得,则何可更造,则所谓常者,乃由无常而来也。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此破第二形处坏无常计也。外道计能造大种及所造色毕竟不坏,即分析乃至微尘际,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故以不坏色体为常。形状变坏处为无常,故云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佛破之曰:四大不坏形处坏现,此正坠在僧佉数论之中以僧佉计四大是常故。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此破第三即色无常计。若以色为无常者,则是形处状貌无常,非四大无常。若谓四大无常,则入断灭,非世俗所欲言。世俗所言非性者,皆入于断见也。但有虚妄言说,实未见自相也。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外道计能造、所造俱常,但两色中间有个无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续变异,自然坏灭,如乳酪等。此言色之异性现谓之无常,非四大无常。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如上所举各种外道无常见,皆用脑筋推想而立言,故妄想火烧四大时,但形状坏,而自体不坏。若四大自体坏者,则能造、所造皆断灭,此乃用脑筋计有一个坏,一个不坏;一个常,一个无常,皆非真实也。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此法显佛说佛性所以不如外道所计者,乃离于脑筋妄想。如外性本空,唯有真心佛性为实,佛性中本无生灭,圆满平等,故不说种种相有生灭及能造、所造。一切因缘所生诸法,乃四大会合差别而现。若离因缘会合,则无能造、所造二见,入于佛性圆满境界。至于妄想者,乃脑筋所生,而造作诸业。若欲离妄想,则唯有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证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入于平等不二之域,则安有所谓常与无常之可言耶。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凡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恶见。外道无智慧不自知其所计之非,执以为是,而反讥佛所说上上法为妄想,良可慨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所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此总颂外道七种无常,皆脑筋妄想,与佛性本体不同。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此颂转变无常也。外道因宇宙万象无常而计有常者存,见坏者而计有不坏者存,皆无常常邪见也。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凡外道无常者,皆出自脑筋计量,脑筋乃变幻流转无常者,故所计亦无常。如彼外道所计若生、若灭以及诸大自性,无非二见流转及能取、所取之作用也。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偏,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其他如计梵天为万物之根元,能生万物,皆彼妄心所造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此问大中小三乘所证境界不同之点。小乘断六根,中乘破一念无明,入灭尽定,得寂灭之乐,误以为证涅槃,其实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惟大乘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方证涅槃。修行者如不舍三昧乐,终无法证圆觉,故特作此问,以免错走路途。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二乘及六地菩萨入于灭尽定,虽暂时将脑筋作用停止。然一念再起时,烦恼仍生,非究竟也。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七地菩萨不断六根,不停妄想,唯破一念无明,前念破后念,念念正受,然此一念终未能舍,故未离于法执也。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七地菩萨已非如小乘之厌苦求乐,已得一念平等,一切法无差别相。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唐云:「分别想灭。」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初地至七地破十二因缘,一念无明,误以为涅槃境界,不觉当有无始习气种子存。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二乘入灭尽定,得三昧门乐不肯舍,作涅槃想,故落空不能度众生,名自了汉,断佛种子。八地菩萨舍三昧门乐,仍往前着力,以达于佛地满足境界,故不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此言佛所以立十地次第者,欲使菩萨得循正途以进,不至堕于外道邪径也。而以七地为一大关键,故须特加注意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此言十地三界诸行,不过假立以引导后学而已。若能超十地,得三解脱,则知无有十地诸法也。而愚夫则认以为实,此恐学者落法执,故随说随破之。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诸二乘人修行用功到菩萨第八地境界,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能见性,自共相习气缠覆其心,着于二无我,落于无明窠臼之中,而误为涅槃境,其实非真如佛性境界也。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耶。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菩萨入八地而不为三昧门乐所醉,为有大愿欲度众生,故不作涅槃想,故再进而打破无明窠臼,使妄想顿息,能所俱遣,明心见性,不堕习气形处。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由初地至七地,见一切法虚妄不实,至第八地则见妄想生起之处而破之,故无差别。离心意意识,入无生忍,悉见佛性中无有十地次第相续之相,故能说大乘寂灭妙法,以度众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此总颂佛性绝对,本无诸地,此乃过现未三世诸佛所同证同说也。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七八二地,尚属因地,至于自觉圣智清净涅槃,则是佛所证究竟果地也。七地是我执、法执境界;八地则是空执无始无明境界,故曰「无所有。」惟真如佛地,方为最究极之胜地也。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此言绝对佛性乃自在最胜之处,如太阳照耀万物,无所不至。佛于此发挥妙现,以化度三有。凡所发扬,皆不离佛性绝对道理。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由佛性上观之,十地与初地无别,其余各地,亦无次第,此破法执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大慧问佛性是常还是无常?佛答:佛性乃绝对者,离于常,无常等名字。因常与无常乃相对者也,故有过,是外道脑筋所计。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常与无常乃五阴所作之相。若如来是无常,则同五阴,阴坏则如来亦坏。但如来不同五阴,亦无成坏,不入断灭。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有成便有坏,如衣瓶等,便是无常过。如来本来现成圆满,离于差别因果,故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佛性亦不同虚空,若同虚空,则成空无,堕断灭见。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佛性又可譬如虚空之体性湛然,无所变动,故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等过,不以言语表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如来无生,乃方便而言。若执无生为常者,则同于兔马等角,堕于空无矣。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此言佛性本真常,而非愚夫所能知。如来真常乃圣智所自证,真实不二,包括世出世间,常住不变不坏,然此非外道用脑筋观察度量可能见也。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如来智全是般若妙用,不同于无明妄心作用也。由一念无明发作而造成不实之三有世界生种种差别。由佛性妙用而得入一真法界,无差别相。故未明心见性时,一切全是无明作主,及至明心见性后,则一切全是佛性作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用脑筋分别常与无常,堕二边过。若能明心见性,无分别觉,则永离常无常矣。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外道各以所计立宗,故有种种杂沓之义。若就佛性而言,则言说亦不可得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此问阴界入与佛性之关系。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此答言,佛性虽为一切众生所本具,但当众生未转识成智时,一切皆为藏识所支配,藏识中有善与不善两种种子,依于无明住地(按即无始无明,亦名根本无明)能受习气刺激,而变现诸趣,与七识相为因缘,如海起浪,长生不断,此乃不美种子发展之结果,与真如本性无关也。若美种子发展,渐次升进,最后则住地无明打破,离无常过,则可证悟自性本来无垢,毕竟清净,八识变为四智,阴界入等皆变为佛性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未转识成智时,其余七识,有生有灭,乃一念无明也。故曰「念念有七」,一念灭归无始无明 (藏识) ,一念起则分布于七识,生诸妄想,取诸境界,计着种种形处,而不知乃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关系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小乘断诸受根,使妄想及诸境不生,不知有苦乐,入于定中,或得四禅,遂作涅槃解脱之想。殊不知一念无明,虽停止作用,而无始无明未破,藏识未转,一旦念生,七识仍流转不灭。良因一切攀缘皆从诸识而生,诸识则因无始种子而生,种子未破,诸识不转,阴界入不变。若无始种子打破,转八识为四智,则阴界入皆变为佛性矣。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此言第八地之状况也。己登八地,见佛性之体,不为物动,然尚未得其用也。故须再乘愿力前进,勿受三昧门乐所醉,才能大彻大悟,登于佛地,完成等觉妙觉,体用一如,则得大自在矣。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若离名字,则无所谓如来藏识藏之名,无有生灭。,未见性名「识藏」,已见性名「如来藏」。然非佛性之外,另有识藏之体也,故六祖云:「但转其名,不转其实。」故一切修行者,登八地,住法乐,而不舍勇猛精进,以求达到转识藏为如来藏之目的,所谓「转识成智」是也。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如来藏与识藏,但有假名,乃二乘凡夫妄心所现者。然真如自性本体,元自清净,徒以无明客尘所复,故有此名,非佛性体中有此分别也。佛性者,分明现前,智者观之,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凡夫以妄心观之,则但见诸识所现境界耳。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别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藏即藏识,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故能宣扬正教,广度众生。非若二乘之沉于空寂,作涅槃想,而自满足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见性之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佛性虽与七识俱,而无能取、所取。未见性者,则藏识与七识互为消长,有能取、所取,故智者离之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万象如镜中之像,起灭杂然,皆无始习气种子所熏。若无始无明打破,则诸像顿息,诸事无事矣。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愚夫计着名言,不见实性,徒为人识所转,不能转得人识也。心,谓人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五识靠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众。一切相对宇宙现象,如一戏台,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前文已明之矣,但未说其究竟差别之相也。故重问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言凡夫妄想计着,故说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分别趣以破之,若明心见性,则但见佛性如如现前,无所谓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此言凡夫用脑筋计着俗数名相,故出生种种过患,以至流于生死而不知返也。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相者由根尘和合而生也,属外。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妄想由内生,设施众名,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无,依分别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佛性中本无名相,名相之现,如过客然。自生自灭,与佛性无干,故明心见性后,转识为智,诸识不生,非诸识断灭。盖已变为正智妙用,故生同不生也。非同外道声闻缘觉境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佛性中本无名相可得,名相者由妄想而立耳,故舍离妄想有无等见,则无名相,但有佛性如如不动。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初地菩萨闻说真如无所得道里,心不惊布,反生欢喜。盖慧眼成熟,已得解悟,然尚未证悟也。虽未证悟,已不复堕于外道恶趣,而能次第升进,以至法云地,证如来果。自利究竟,利他不息,善众生种种心性,而为分别说法,此乃明心见性而后能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为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妄想依无明而有缘起,佛性无缘起,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坏,故名成自性。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依无明妄想而生执着,故有八种分别。是八识作主,皆变幻不实。若能破我执、法执,则得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可摄众法也,所谓法者皆是相对,以五法摄整个相对宇宙万法,然后收入佛性中,则无一法可得,如如不动矣。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将三界归纳于五法中,由判明相名妄想以达如如。证此如如,即究竟智始,能开示演说,发挥佛性如如妙理,使众生悟入如如,不随其他恶趣所转,此佛法大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佛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一切大乘法,而明妄想起于无明,正智起于佛性,依无明故名识藏,依佛性则名如来,元是一体,俱转其名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性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表示。数量乃相对者,相对不能表示绝对也。所以言恒河沙者,乃于无可譬喻中,勉为譬喻耳。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佛性绝对,无可为譬,为使众生起信精进,故说佛道易成,诸佛易见,故云如恒河沙。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则为破其轻慢之心,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其实佛性并无难易,不可为譬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佛性无爱憎不受刺激,如恒河沙任人兽践踏,而不恼乱。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佛性不坏,无所不遍,地大不离自性,亦无成坏。恒河沙亦然,故以譬佛性。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以恒河沙譬佛性光明无限。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以恒沙譬佛性之无变易,离于生因。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以恒河无增减譬佛性,佛性无身,故无坏,故如来法身,本非身法。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以恒沙譬佛性大悲无厌舍。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以恒河譬说法随顺涅槃,如来随涅槃流,故无去来,是名如来。若有去来,则有成坏生死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大慧,意谓生死本际既不可知,则何辩乎解脱耶?佛答所谓生死及解脱等名相,皆依无始无明妄想而起。若无始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妄想身转八识变为四智,八识虽得八解脱,然非坏灭也。故不得言生死无边际,为破妄想故,作无边等名耳。明心见性之后,生死涅槃悉皆寂静平等。四智六通,妙用无穷,诸根诸识,皆是佛性作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佛性譬恒河之不坏不去,平等不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剎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剎那者时间也,时间乃相对宇宙之开始,一切法皆相对者,依时间而立,故以为问。西洋哲学亦以时间、空间为一重要问题。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佛言所谓一切法者,无一非相对者也。如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皆是相对待而立。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息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一切相对法,可归纳于八识及习气 (即无始无明)。由无始无明而起一念无明,即是八识;由八识而起五阴,即是妄想;由妄想分别而生时间 (即剎那)空间;有时间空间,然后一切法得以活动发展。若修三昧定,入于不动寂灭乐境界者,则是由一念无明返无始无明境界,乃罗汉果贤圣所修也。时间 (剎那)虽断,空间仍存。然当其由定而起,一念无明复生,则剎那复现,仍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离轮回,故非究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剎那时不住,名为剎那。

八识则相对法也。由八识而善不善等相对法展转变坏相续流注。八识互起相因,剎那不住,故名剎那,此明时间起于八识。

大慧,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剎那,无漏习气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八识属时间,而无始无明不属于时间,凡愚以为离八识超过时间境界,便是佛性,殊不知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彼计无始无明为同诸法剎那坏者,乃堕于断见也。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剎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暂停,则入于无始无明境界,空洞冥漠,无知无觉,不受若乐,然非涅槃因也。因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仍受刺激,与因俱,有生有灭,不过是七识暂为无始无明所覆而已。故凡愚见一念起,七识流注而以为有剎那,一念灭,入于无明住地而以为剎那坏。此乃妄想计着也,佛性中本无剎那可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剎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弥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佛性超于时间空间如金刚舍利不坏,倘证悟佛性之后而仍有剎那者,则佛不成佛,何则?佛亦是相对者,有成坏生灭也。然佛性实超过时间、空间也。如金刚历劫而不增减,绝对无二。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奥道理,故作剎那之想。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密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此问大乘修六度之法。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世间即人天行,出世间即二乘行,出世间上上乃一乘行。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波罗蜜,此翻「度无极」,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计梵世等未来殊胜果报为彼岸,故修布施等六法为能度能到也。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报,皆此类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二乘以得罗汉果为涅槃,徒乐已而不能度他。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大乘菩萨善能了知二种自性,分别所现,不生妄想,不生执着,为度他而修檀波罗蜜,不求果报,不求涅槃,妄想不生,而不舍持戒,忍知能取所取精勤不退,不堕二乘涅槃,不耽着禅味,用智慧向内观照,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是般若波罗蜜。此修大乘六度之大概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剎那想。

剎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剎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剎那坏?

「空」是空间,「剎那」是时间,皆愚夫起于脑筋作用。空间存于无始无明,时间存于一念无明。如凡夫所见河流,灯焰,种子等物,剎那迁变无常,故作剎那想。若离脑筋作用,当体寂然,一法不生,安有剎那?但此乃佛性之真剎那也。凡物有生则有灭,非愚者之所能知,一切时间过现未相续之性,皆出自脑筋作用,以无始无明为其因,脑筋作用乃依一念无明而起。当一念未起,色未生时,则空空洞洞,中间何所住耶?比时,时间相续性次第灭,既无所成则安有坏耶?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剎那?

佛性圆满坚固,如金刚舍利,又如光音宫殿,火灾不到,不可毁坏,此中安有剎那可见耶?此明佛性超过时间。

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剎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惟虚幻妄想之中,始有剎那可见,如视犍闼婆为幻,视四大种为实也。其实皆无实性,皆幻也。愚夫妄计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剎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佛性绝对,本不可说,如来为度生故,权为施设种种言教,以开示悟入。然为免听者执着故,随说随破,至不留片言只字,然后能入绝对之境。初说小乘,为罗汉授记,又谓小乘、中乘果不究竟,勉众生精进以修大乘,入真涅槃证佛果。又谓菩萨不涅槃涅槃,无佛道可成,无证无得。凡此种种宣说,无非欲众生破除我执、法执、空执也。然凡愚闻之,以为自相矛盾,未能洞其覆妙。又如来虽证无上佛果,而不免魔业恶障之扰,故大慧以此为问。旃遮摩纳,即婆罗门之女,木鱼系腹谤佛与之交通。孙陀利女,即外道杀女埋佛住处,谤佛杀其女也。空钵而出,是剎黎那村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第一问「记阿罗汉得成菩提」之疑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

唐译云:「我依本住法,作是密法,作是密语,非异于佛,后更有说,先如是诸文字故。」

此答第三「不说一字」之疑也。

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四「常定」、第五「化佛」之疑也。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乃因无始无明已破,二烦恼已断,法执、我执、空执皆除故也。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剎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此答第六「剎那」之疑。七识乃一念无明即剎那为之因,而如来藏者,乃无始无明,苦乐之因,即空执是也。凡夫不觉也。一般注疏谓:如来藏是佛性、真如随缘不变,非也。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此答第七「常随侍卫」之疑也。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追答第九「现魔魔业及恶业果报」之疑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追答第八「施设本际」之疑也。见七识灭,则误认无想天以为涅槃,而不知尚有无始无明未破,毕竟遂起妄想也。无始无明空洞冥漠,安有本际,须打破之,才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此偈但颂第一、第八两意,而余疑可并释也。初三偈颂第一意,后二偈颂第八意。识宅者,第八识为前七窟宅,第八识中潜伏之无始习气种子,即无始无明,受刺激而起一念无明,即第七识,为第六识亲依也。前七念念生灭,说为无常,纵令暂灭,仍非涅槃,盖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未断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此问食肉功德。谓外道邪见,尚有遮禁食肉者,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明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间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旃陀罗」,此翻屠者。「谭婆」此翻猎师,此斥食肉者。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 (唐云名师子生) ,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此引前车以为殷鉴也。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虽不自杀,亦不教杀,但以钱买肉,卖者因得钱而卖肉,是仍买者杀之也。设无人买,彼将安卖。昔善导大师宏净土,一时屠肆无过问者,为之改业。此其效也。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有时遮五种者,谓见杀,闻杀,疑杀,非自死,非鸟残,皆不得食也。或制十种者,谓人蛇,象,马,龙,狐,猪,狗,狮子,猕猴,十不净肉不得食也,此皆不得已之权渐法门,故于今经一切悉断,方为实义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况食鱼肉耶。大悲前行者,以大悲度世为职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鱼肉五辛及酒,皆鄙秽不净,应远离勿食。五辛者,一葱,二韭,三蒜等,四薤,五兴渠。

薤亦名荞子,江右等处多有之丛席妄言可用,大误大误。兴渠,此方所无。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除细虫,于中极恐怖。

西土麻油,先淹令出虫,然后压之,故不可食。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此明饮酒食肉为解脱之障。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有因,是故不应食。

人知杀者之恶,而不知买者之恶也。我若不买,彼何用杀。虽云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已杀,实则因我买肉,有以杀之,想之求之,岂无因哉。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诃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

罗剎猫狸等,偏于是中生。

此显食肉之恶报也。「陀夷尼」魏作「罗剎女」。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

缚象二译皆作象腋,亦经名也。 《 大云经 》 , 《 央掘经 》 , 《 大涅槃经 》 及此经中,悉说断肉食。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诃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初制三种净肉,即已断一切肉,以除见闻疑外,更无不杀之肉可得故也。而妄想分别谓果有净肉可食,何其谬哉。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当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此法显食肉之过,不食之德也。

偈曰:

稽首寂灭海,庄严妙色身,圆满总持门,永离文字相。

随缘和合者,自性清净僧,蒙以同体慈,哀愍摄受我。

能以思惟心,入此甚深藏,于一毛端头,现自觉境界。

普使见闻者,顿悟法性空,一切幻化缘,了远唯心现。

愿法界量灭,同入平等观,普于一切时,一切尘中现。

凡在有情身,共登极乐国。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之下终

月溪秉 师命草此疏,改盖开始于甲申三月,未及半而病作,遂尔搁置。迨乙酉四月来结夏峨嵋山,始赓续举笔,至六月底而卒业。前后一年,两易居所,岂易易哉。其中有待斟酌之处尚须俟诸异日,至其大旨,自谓无违于释迦本意也。

本文依大乘精舍印经会《月溪法师讲楞伽经》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 。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四种非有有建立者,才非有而以脑筋假设为有也。本非有相而计着以为有相;本非有见,而计着以为有见;本非有因,而假设种种因;本非有性,而假设种种性,皆因未见真如实性,不明藏识作用,而有此四种非有有建立。复不悟其观察错误,而执以为真为是,故谤佛法为非。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非有相建立相者,外道误认蕴界处等所现之自共相为真实,而生计着,不知此乃阿赖耶无始种子习气所现,非真实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外道不明阴界处虚妄和合,乃八识见相,而执以为实法,建立种种邪论邪见。我者,外道所计也,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人者,人量外道也,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众生者,大外道也,以地、水、火、风、空,种大种为生因;寿者,外道所计也,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长养士夫者,尊贵外道也。计那罗延天能生四姓 (见 《 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 )。 凡此等等邪见,皆未见实性,而妄自假设建立也。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唐云: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非有因者,外道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非有性建立相者,外道未证宇宙实性,而各自推测假设一种实性,有以虚空为实性者,虚空外道是也;有以断灭为实性者,断见外道是也,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有以般涅槃为实性者,常外道也,如以梵天为涅槃因,又有以火声方时等为涅槃因。非作者,自然外道也。计一切无作用者,惟由自然。凡此等等,皆本无实性,而用脑筋计量妄自建立者,故曰:「离性非性」,等于兔马等角,有名无实。又如眼病见空中有垂发毛轮,垂发障眼而误认空中有花、有物,亦是非有,妄自建立耳。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剎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剎,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上段明外道全凭脑筋以测量实性,而建立邪见诽谤;此段则言菩萨修行先明白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转识成智,得圣觉智趣究竟。此时已具三身妙用,为教化众生故,现种种身,随缘化导。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得百千三昧,八解六道,无有障碍,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明心见性之后,世间与出世间无别,具三身妙用,神通自在,一切现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菩萨已略明五法、自性、无我等义,于本体问题,尚未尽懂,故兴此问。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佛言,佛性本无所谓空与不空,非言语所能表示,今汝言空空者,不出于妄想范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语,皆是妄想计着之名,与佛性本体毫无关涉也。此先破其脑筋成见,然后再为说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 宇宙万像。 性自性空。 物性与我性。 行空。 起念。 无行空。 不起念。 一切法离言说空 。不可说。第一义圣智大空。 佛性绝对无所不在,一切法皆佛法。 彼彼空。 相对之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宇宙万象,转变积聚,皆从缘生,而无实相。既明此理,则自共相生而不生,自他俱性而无性,相不生,故无住灭,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己者,诸根也;一切法者,宇宙万物也。根尘和合,然后识生,皆无实性,故生而一切法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由无始无明,生一念无明,一念起而成五蕴,故五蕴以一念无明为因,以所作业为缘,而辗转轮回;一念止,复归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空,故五蕴亦空。我、我所者,乃以无始无明为体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因一念起而生展转复归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本无自性,故名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皆是假名。假名者,脑筋所创造。凡脑筋所造,皆非实在。而实在者,又非脑筋所能造。故世间万法,一离开名字,便归无有。譬如龟毛兔角,有名无实。离开此名,欲觅其物了不可得。一切法皆如是,故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一切见过习气,皆依无始无明而生,无始无明打破,得自觉圣智,则一切皆变为佛性。真妄不二,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乃绝对空义。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见彼处无彼物而言空,见此处有此物而言有,全凭脑筋计量,全靠感官作用,乃最下之见也。外道断常,即属于此。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彼舍无彼象马而言彼空,实则舍不空,此丘不空,比丘性不空,余处有象马者亦不空,故彼彼空者,皆妄想计着,非绝对之空,乃相对之空也。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七种空中,惟一切法第一义大空是绝对,余皆相对。相对之中,又以彼彼空为最下,故当远离。欲达绝对空,必先自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离言说空,逐渐修习,然后得第一义大空。而彼空是凡愚下见,普通比丘,已无此见,故列最后。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佛性本来现成,离于生灭,而有无穷妙用,故曰「不自生,非不生」,然此理非常人所能领会,除非得无生三昧者,方能见之耳。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剎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举凡一切流转生灭之法,皆是藏识妄想自性作用,离开因缘和合,即无剎那相续流注种种现像。种种各别之性,即是无生。一切法皆非实性,一入无生三昧,则一切法成实性矣。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阴热、长短、黑白,皆属相对者。有阴然后热始成立,有长然后短始成立,有白然后黑始成立,互对待故。对待者,皆脑筋作用,非真实;惟佛性是绝对者,无长短,无黑白,无生死,一入佛性真如境界,相对者皆变为绝对。生死与涅槃无二,长与短无二,烦恼与菩提无二,生灭与不生灭无二,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因有生死,遂有涅槃,因有涅槃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就凡愚二乘观之,其相虽异,但就佛性上观之,一切只有佛性,故生死涅槃无二,生死涅槃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法空,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我所以常说法法空者,欲人离断常二见耳。虽云法空,而生死转轮不能出离者何也?乃因无始无明未破,发业种子不坏故耳。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倘能打破无始无明,达于真如之境,则所谓法空,皆是佛性,生死涅槃,同是真如,无别无二。愚夫凭脑筋妄想观察,故有生灭。诸佛圣智,离于有无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真如境界本不可说,佛为随顺众生希望,故设种种言教,由化城导入宝所,所谓「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如对渴鹿言水,又如黄叶止儿啼,但令众生发欢喜心耳,非实法也。故学者应依于了义,勿着言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大慧问佛常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众生皆具此不变佛性,为阴界处垢衣所缠,遂有妄想生死,岂非与外道所说有常者同耶?「求那」,此翻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是也。外道说有常依者,不依诸缘,周遍不灭。如神我、梵天、我、人、众生、寿者等是也。世尊所说如来藏常住,岂非同于外道所说之我乎?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佛言我所说之真我,与外道不同,有时说空,说无相、无愿、如、实际等等名称,皆为使众生明白如来藏而假立种种名称。其实如来藏境界,离于假名,觅此种种名称,了不可得,毫无干涉。佛为恐众生闻无我之语而生畏怖,故说真如不变,教令打破无始无明 (即妄想无所有境界) 。然后能入如来藏门,亲证空、无相、无愿等境。并非空谈,非同外道全凭脑筋计着而立我见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佛所说如来藏真如实性,乃亲自证入之后,就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理,故仅一佛性,而有种种说法。譬如制陶器者,于一泥聚,用人工水木轮绳等,制成种种陶器,器虽不同,其不离泥土则一也,如来说亦是如此。离一切妄想相,于真实境,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然皆不外欲使众生明白,真如妙理而已。故佛说如来藏,实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外道妄计人我二见,不能脱离,故说如来藏真实境界以开引之,令离于不实二种我见妄想,入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望其疾得无上菩提,如来若非就真如来佛性上发挥者,则同于外道矣。故依无我如来藏说法者,名为佛;妄计人我妄想说法者,名为外道,其不同在此耳。今之佛徒,未明本体,而妄说诸缘,同于外道矣,岂不深可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此重破外道所计,「人」即士夫及人量外道,「相续」即寿命外道,「阴」即众生,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即极微,胜论师所立。「胜」者,数论师立冥初为胜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生因,为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皆阿赖耶妄想作用,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对于本体,既已明白,乃为利益未来众生故,请佛说修行法门。「无间」者,二道之一,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已断惑已,正证理之智为解脱道。无间乃前念之因道,解脱乃后念之果道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四法者,明白阿赖耶及诸识作用,知一切法缘起非性,打破无始习气种子, (即无始无明) 离生住灭见,将八识转为四智,乃修行之大方便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自心现者,观察三界唯一真心,离于我及我所,无变易去来,不受熏染,其变幻无常之现象,乃阿赖耶识中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互为因缘,遂有种种色行,系缚生死,变化显现。若了缘起无性,则三界万象,皆为佛性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三界一切诸法,皆依无始无明而起 (即虚伪妄想习因) ,无始无明本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亦无体性,如阳焰梦境一样,故曰「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一切法既如梦幻,自他性俱不生,则入于自心分齐平等境界。外物既无有,则见识亦不生。能所既无,则因缘无由积聚。已知三界万象由妄想缘起而生,离开妄想缘起,则内外一切法了不可得,皆无实体,故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乃以无明空华为性,遂得无生法忍,生住灭见皆离。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言转识成智,则得自在无碍之意生身也,八地以前未离心意意识,犹是对治生灭境界,障碍未除。及无始无明已破,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则离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执、法执、空执俱破,事障、理障皆除,故得意生身。意生身者,乃法身之妙用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意生身乃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身所具之妙用,所谓「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未见性时,起心动念,皆是妄想、虚伪、习因;已见性后,则起心动念,流注不绝,不离佛性作用,于身无障碍,穿衣吃饭,嘻笑怒骂,尽是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乃至说法度生,俱无障碍。前所谓,空,无相,无愿者,此时空与不空等,无相与有相等,无愿与有愿等,一切平等,皆是佛性体用,所谓不二法门是也。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乃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菩萨为修四法故,破我执、法执、空执,得意生身,乃大乘方便,应当如是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请佛再说因缘之相,俾澈底觉悟,离一切性有无妄见,及顿生渐生等执,此乃转识成智之阶梯也,故作是问。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迭、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此示外缘相也,亲能起生为因,疏能助起为缘。一切诸法,未有不从缘生者。且如泥团为因,柱轮绳水木人工为缘,而成于瓶为果;至若缕草种酪为因, [ 迭毛 ] 席芽酥为果,以类诸法皆然。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故云「前后转生」。内外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此示内缘相也,谓从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立缘之名,从缘而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之名,虽有三世因果,其实皆无性,故曰「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认为实有。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此示因相,因即是缘,以藏识互为缘起故,但约生起义为因,助起义为缘耳。当生因者,即唯识四缘中之因缘义,唐译云:「谓内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处,即作生死因,必有当来果,故谓当有因。一念者,一念无明是也,为十二因缘之作因。二乘人见世间一切烦恼生死皆起于此,以为破此一念,即可解脱。谁知一念无明仍有其所依之起因,即无始无明 (即无始习气种子) 是也。故一念断倒,空空洞洞,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仍不能解脱,是为空执。菩萨知空执之非而破之,则明心见性,得意生身矣。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此四缘中所缘缘也,唐译云:「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谓若根、若境,通为所缘,而起憎爱取着,能致后有生死不断,故云「相续因」。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此四缘中无间缘也,唐译云:「作无间相,生相续果。」以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故名「无间」。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此四缘中增上缘也。唐译云:「谓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谓单境不能生果,必假心为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缘故,如转轮王,于受用境变现自在。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此四缘中分别缘也。唐译云:「显了因。」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所谓「境像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是也。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明.释德清笔记》云:「此无想断灭因也。」谓无想外道,心虑灰凝,于妄想灭处,遂作相续已断而生无妄想见。以此为因,感无想报,以待灭为因,故云「待因」。论中无此,以此经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此明二系六因本不生,皆妄想分别。唐译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此征无生义也。谓诸法不一时顿生,亦非渐生。若顿生者,则不分能所先后,无因果相;若渐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译云:「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着相故。

此明四缘渐生诸法,但是妄想计着之相。佛性无攀无缘,转物而不为物转。一经见性之后,皆是佛性作用,故生而无生,亲能生起者曰「因缘」;心取外色等尘曰「攀缘」,即所缘缘;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曰「次第缘」,即「等无间缘」;心是境之「境上缘」,皆藏识妄想继续而生。欲学者破法执,故作是说。《唯识论》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夫心意识尚无别相,况四缘耶?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示法本无生,皆阿赖耶作用耳。根身器界,自相共相,无非唯识作用,识既无,因缘何有耶?因缘既无,则顿生、渐生何有耶?乃破法执之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花。

摄受及所撮,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勿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为随世俗故而说因缘,非实义也。凡愚执根身器界,为实有 (即我执) ,故以因缘法破之。二乘执因缘法为实法 (即法执) ,故以缘起无生之法破之,此皆随世俗而言说,非实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前言一切言说皆为世俗而设,皆是妄想相,然言说者,乃企图显示第一义心也。言说如指,而真心如月,因指而可见月,为自觉觉他故。则言说及所说二义,不可不通达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言说乃由脑筋思想而起,思想则由此四种境界而现,至于佛性境界,则超过此四种境界之外,故非言说所能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

此示言语以四妄想为因,以头胸等为缘。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言说由妄想而生,妄想是言说之因,故不异。然妄想藉言说以显示,故非不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指但能标月,非即月也,因指而见月。有如因言说而入第一义,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第一义圣乐,须亲切证入,然后能知,离于脑筋作用,非言语所能显示也。昔太原孚上座,初在杨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威,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师曰:「既如是,禅德当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即。」师一依所教,以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转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以 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见。」师遂罢讲。 (照《传灯录》)

故知言说是言说,第一义是第一义,两不相干。有时说得出,未心便真个知道也,又引《庄子.斫轮篇》一段。

《庄子.斫轮篇》曰:「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为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死矣。』轮扁曰:『然则君之读者圣人之糟粕耳。』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矣,疾则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嘱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夫斫轮小技也,真妙处当不可以言传,况绝对之理乎!故佛曰 : 「不可说,不可说」。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第一义是真如佛性,是绝对的,言说是起于妄想,是相对的,妄想依因缘而起,有生灭、摇动、展转,而真如乃自心现量,离于缘起,无生灭动摇等相。种种外性亦悉无有,故非言说所能及。凡相对者,一入于绝对,即变为绝对。故只有绝对者,而无相对者,相对不能显示绝对,不相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此颂示言说非实际,须亲切证入,方是实际,故佛言「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者,即指非月之谓也。昔毗耶一会,文殊偈不二法门之旨,一时三十二哲所说皆未许可,独维摩默然。文殊叹曰:「乃至无有言说,真入不二法门」者。

前段云空空者,不离妄想处,真意即是言说不能超出妄想范圉,诸性既无自性,最后只有入于佛性。佛性离于一切性、一切相,言说不能显,脑筋不能及,似乎是空。但佛性乃最究极之实在,无所不在,有无穷妙用,实不空。然此所言空与不空,皆言说也,如影而非实际,皆与佛性无关,甚至有错认无明空洞之境为佛性第一义空者,故曰「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此两空字,第一个是无明空洞之空,第二个是第一义空,最难分别,须打破无明之空,然后能入于第一义空。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愚夫所能了解,所能办到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此再启请世尊为说真实如来境界也。外道所建立者,四句百非也,一、异、俱、不俱,四句也;有、无、非有、非无,亦四句也;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四句也。四句百非,皆属相对者。而如来境界,离四句,绝百非,乃绝对真实境界。由欢喜地渐次增进入如来地,得一体三身妙用。一切诸法,皆是佛性,乃大乘菩萨所修,诸佛所行,为普益众生计,故特兴此问。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四句百非,澈底听闻,为害最大,故佛特加破斥。言凡四句百非,皆是愚夫不明自心现量为无明妄想所蔽而不自知,故有此种种计着也。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妄想见摄受。

此言无始贪爱种子习气 (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 ,内熏三毒,外发现行,堕于邪计。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认无明妄想所生之相为真实,依于四句百非而不觉其谬,终无法明心见性。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无明妄想所现,有如梦境,非有非无。执四句者,亦复如是。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外道未证真实境界,见世间诸法变幻无常,遂立四句,以为可以破他宗道理,其实四句乃建立于妄想之上。如沙上筑屋,不推自倒。而外道习气既深,不自觉其非,反说佛所说离有、无、无生之真如实性亦无,建立邪见,诽谤正法,故当堕地狱。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谓外道自恃邪见,转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反责他人不同己见也。自误更误人,学者可不慎哉。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旋火非轮,愚者自作轮想。法离四句,而外道妄计四句,而建立各种自性,皆空中楼阁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外道断常之见,有如愚夫认水泡为摩尼。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明.释德清笔记》云:三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故名现量;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量类度而得知故,比量有三支。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即宗、因、喻,三支,并合结为五分,且载因明论,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说,总不出三量是也。如所云:「自心现自觉圣智」等,皆现量也。所云「如幻水月光影空花,及微尘泥团瓶」等喻,皆比量也;所云「一切诸佛如来皆先权后实,及法佛、报佛、化佛说法」云云等,皆圣言量也,此三量建立也。所云「我以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外道立神我胜性等为宗」,皆宗也;「我以第一义自觉圣智等为因;彼以无始虚妄习气种子为因,及作、无作、生、无生、常、无常」等皆因也;如「虚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三支就中自有合结之文,皆五分论,故云「建立已。」佛说法不出三量、五分为楷式也。

三量五分论,乃用以破我执、法执之法也,故曰「离二自性事」,二自性即遍计依他是也。二执虽破,落于空执,错认无明窠臼为佛性境界,分别计着以为实有,仍未明心见性。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唐译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唐译云:「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所说,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唐译云:「一切诸法自相法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想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阿赖耶藏识如水,诸法如树影。水本无影,故非影,水能显现,故非非影。捞之不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非非树。其实无影亦无水,此皆外道依于四句而生之计着,非自心现量也。此明阿赖耶非心而外道计以为心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煞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妄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

以上譬喻,皆破外道四句,不离阿赖耶妄想作用。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为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外道四句,出自脑筋计着,脑筋本无,则四句何由建立耶。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佛说法离四句绝百非,而依众生根器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并非如外道凭脑筋计量而建立胜性、自在天、无作 (自然) 、微尘时,自性相续 (唐译宿作) 等也。

复次大慧,为静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唐云: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使众生净烦恼、所知二障,然后能分别三乘,由第一欢喜地而登佛地,如商主引导众人至宝所。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 (小乘外道破我执落法执) ,观察义禅 (中乘破法执落空执) ,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有念同于无念) ,如来禅。

上言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此明诸乘所修之四种禅,及四禅所属之地相。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

唐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相 [ 金巢 ] 连,皆是无常苦不净观。

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

唐云: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

是名愚夫所行禅。

小乘观世间轮回生死骨 [ 金巢 ] 无常不净,欲求得清净快乐之境,以为断六根停思想,即可得寂静之乐。谁知思想断尽,已得无想灭定,而贪着寂灭三昧乐,不肯舍弃,故我执虽破,而法执不除,此前六地相。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唐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

是名观察义禅。

我执已破之后,观法无我,渐次增进,得第七支佛地,破法执。法执虽破,落于空执。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大乘菩萨破空执,见一切皆是佛性,念同无念,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度众生如无度,说法如无说,攀缘即是佛性,故曰「攀缘如禅」,乃第八菩萨地。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乃第十佛地境界,众生修行至此,大事已办,得如来身,故名如来禅。三种乐者:空、无相、无愿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此示愚夫禅之相也,「钵须摩」此云红莲花,谓若于禅定中见有日月形或红莲花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将思想断倒,如薪尽火灭,或如虚空一样,乃无想灭定,则堕声闻、缘觉境界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剎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法执、我执已被,落于空洞无所有之境,乃无始无明境界,祖师所谓「黮黮黑暗深渊,实可怖畏。」又譬「黑漆桶底」,「无明窠臼」,皆指此境。修行者已达此境,不可退悔,亦不可误认此为佛性境界,宜再往前看出,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囿的打破,遂见一切如如,圆满现成。此时诸佛授手,把臂偕行,心心相印,一弹指间,遂登佛地,达摩所传,即此法门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外道有涅槃,小乘、二乘亦有涅槃,大乘亦有涅槃。外道小乘以断灭思想为涅槃,二乘误认无明窠臼为涅槃,皆是有余涅槃,非究竟。惟大乘以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为涅槃,乃无余涅槃,才是究竟。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涅槃者,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之谓也。此时根尘识以及无始习气种子皆变为佛性,无生死亦无涅槃,一切皆是佛性。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外道二乘之涅槃,不离断常,是脑筋作用;佛之涅槃,是直接证入本体,乃佛性作用。因为佛性离无明妄想作用,故非常;妄想变为佛性妙用,故非断。涅槃者,本不生故不死,本无成故不坏,乃是绝对境界,无证无得。倘如外道、二乘因欲离生死而求涅槃,则有证有得,是相对者,仍不能离于轮回生死,故名有余涅槃。

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者,以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二乘舍生死求涅槃,外道以断常、一异为求涅槃,皆非究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二乘所认为涅槃者,厌喧闹而求清静,厌生死而求寂灭,将六根断倒,暂时思想不生,如海水无波,便以为是到涅槃境界。谁知思想暂时停止,仍会重生,海水虽暂时无波,风起仍有波兴,乃脑筋作用,故非究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即事、理二障也。言说自性是理障,属遍计所执性;事自性是事障,属依他起性。涅槃则属于圆成实性,故须破此二种自性相,然后能解涅槃之义。犹如离遍计、依他,然后能证圆成实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建立者,谓证入本体之后,由佛性发挥妙用,以接引后学,所谓「法佛说法」是也。第一种神力是在定光之中现身说法,乃间接之法;第二种是直接以手灌顶,如拈花表示佛性,以心印心,无有言说。此二神力惟大乘菩萨方能领受。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味。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法佛说法,惟已登初地菩萨入照明三昧者,方能领受。须知是等菩萨已于百千劫修习,方有此成就,然仍未离于对治,故须赖诸佛身面言说神力以引导之也。

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先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由初地至十地,对治门已通达究竟,入无对治境,得法身妙用,故诸佛手灌其顶,予以印证。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种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菩萨须住此二种神力,得见佛性,否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明心见性菩萨,具足三身妙同,动寂语默不离佛性,故曰「是等一切悉住如来种种神力」。菩萨说法度生,皆自佛性上发挥妙用,若离佛性,则同凡夫矣。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山石树木乐器等,虽是无情之物,然皆具足体同,不离佛性。凡有情之人类乎,故虽聋盲喑哑,残废不全,而其佛性不增不减。无量众苦,皆得解脱,皆有成佛可能。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以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如来于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用,现身说法,使诸地菩萨渐次增进,以达自觉地,不沈空,不住寂,不堕魔业外道,然后能得无上正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 可 说十二因缘,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也。 可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离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佛言:我说非同外道,所说无因、有因等,皆不出阿赖耶作用。而我所说乃就佛性本体上发挥。所以说因缘者,为破诸相耳,其实有阿赖耶,然后有内外诸法相生,但阿赖耶能摄所摄皆是因缘和合,并非实性。盖转识成智之后,一切皆是自心现量,皆是佛性。阿赖耶尚无,则因缘何有耶?外道不懂佛性之外无余性,故生种种计着过犯。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佛明佛性之外,无有余性,故疑若无性,不应有言说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

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此言诸法虽无,不妨言说也。唐译云:「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说耳。大慧如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诸法若无,则无言说。今兔角等虽无,而不妨有说,以此观之,汝义不成。」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剎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此明虽无言说而能显法。祖师扬眉瞬目,打鼓吹毛,竖拂拈槌,皆所以显示佛性,至若蚊蚋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可见非关言说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以盘大子 石儿女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以上破言说自性相,破所知障。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 二 之 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 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前明涅槃离断常,缘起非摄所摄,何故世尊复说常住真心,常乐我净。

佛告大慧:为惑乱。

认无明为常。

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无明爱为佛性,一切皆是佛性。

大慧,如春时焰。

阳焰。

火轮、垂发、挞闼婆城、幻、梦、境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不入断灭故非不现,佛性不为物转,则现同不现,故常。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惑乱非性,故亦非常,与无常;智者转惑乱为佛性,故常。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

饿鬼不见恒河水,以为无水,世人见恒河水,又非无水。执无、执有而生惑乱,各以己见为常。

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

诸圣但见一切皆为佛性,故离颠倒见。

不颠倒,是故惑乱常。

转惑乱为佛性,故惑乱常。

谓相相不坏故。

虚妄相变为实相,实相不坏故。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种种相皆是佛性,为佛性转。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颠倒与不颠倒无二。

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除圣者之外,未见佛性者,于惑乱乃有沾滞,至认惑乱为有者,则愚夫所妄说也。

此破事自性相,即烦恼障也。烦恼障破,则烦恼即是菩提,惑乱即是真实。入于不二之境。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计着自共相者,是声闻乘,落我执;破计着自共相者,是缘觉乘,落法执;知一切唯识,外性非性,是佛乘,落空执。以上三乘是圣种性,一切皆由无明妄想作主者,是愚夫种性,亦即外道种性。上种种性,乃依惑乱而起者。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种性依于惑乱,惑乱本无性,故曰「非有事」;惑乱非不现,故曰「非无事」。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一切惑乱妄想,转识成智之后,皆变为真如佛性,非于惑乱妄想心意意识之外,别有真如佛性也。然为使众生破我执、法执故,故说真如佛性离于心识作用。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佛说惑乱即佛性,故问惑乱为有为无。佛言惑乱如幻,不可计着有无。若计著者,则无法转识成智,则如同外道定一、定异之论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前明佛性能转惑乱,此明惑乱不能转佛性。惑乱由无明起,非由佛性起,故与佛性无关,亦无过咎。无明窠臼一经打破,便归乌有,一切只有佛性而已。譬如幻术木人,因咒力而起变幻,由情识妄想而起,故无过咎,咒语停止便归寂然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 乱, 中间亦无实 , 中间若真实 , 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 , 若有相生者 , 是亦为惑乱 , 不净犹如翳。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故惑乱亦是佛性。惑乱既是佛性,则何必舍离耶?若欲舍惑求真者,亦是惑乱。舍垢求净者,即是不净。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缘生如实,非幻无以为喻,故说如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大慧问佛如幻,是否因为计着种种幻相而言。若依计着言,则所说亦幻;若别有所依而言,则此所依应非如幻。何以说一切如幻耶?且种种色相,缘起无生,无生则无现,无现则无所谓如幻,有似如幻相似之可言。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着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剎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 , 说法性如幻 , 不实速如电 , 是故说如幻。

佛言非计着种种相而言一切法如幻,乃因观察一切法速灭如电,故说如幻,愚夫不见也。既明诸法缘生无性,何有计着。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乃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既言一切性无生,则无相,何以可说如幻,岂不相违?盖误执无生为不现,而执如幻为有现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是佛性,皆是自心现量。根身器界,一切如如,生同无生,现同无现,故佛说无生,乃就本体佛性而言。说如幻者,乃为使众生明白一切妄想作用而言,不相违也。

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起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因果,无有缘起,本来现成圆满,故无生。既无生,则无灭。外道有因生,故有灭。有生有灭,便有轮回生死动摇。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佛说佛性无生者,为众生摄受生死,故说无生死:为外道断见灭见,故说无断灭:为弟子认十二因缘阴界处为实法故,故说诸法如幻。但以假名引导众生,故曰「以声性说」。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此明如来说法,皆是方便,本不可说。说如幻无生者,为破执耳。愚夫妄计诸法为实,故说如幻,以破彼执。外道妄立作因,故说无生,以坏彼因所作生,不令妄计自他身心自相,舍邪执耳。众生于实处妄见生灭,作不正论。若有能如实处见一切法超自心现量者,则我于无生二字亦不说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 性, 有性摄生 死, 观察如幻 等, 于相不妄想。

佛性无生,故是实性。有作者,皆非实性,故曰「无生作非性」。诸法无性,则离生死。若执有性,则有生死,故曰「有性摄生死」,能见诸法如幻者,则离于妄想计着矣。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名句如指,义句如月。善观名句,随入义句,犹如因指见月。所谓当依于义,莫着言说,六祖示诵经僧偈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如依瓶盆,而立瓶盆等名。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因名成句也,如瓶盆有铁钖铜木等铜盆,句义各异。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即文身,依文字能成名句, 《 说文 》 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有形相也。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句身如径迹,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别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因有名然后有所谓无色四蕴,因有形身文字,然后表示名蕴之自相。若离名言文字,则诸蕴将无由显现矣。故 《 密严 》 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名句形身相,皆假设无性,若不计着,则其相平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愚夫计着名言,如象溺深泥,无由自拔。西洋人研究哲学,即犯此病。尽向名句形身中穿钻,越研究越糊涂。如象溺泥中,越用力越陷得深。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俱、不俱乃尼干子外道所立,智者以离四句问无智者,无智者反斥为非正问,而以四句等义诘问智者,此时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但答云:佛说此等为无记论,应止不答,故我不答复汝。盖愚夫计着深固,若骤以大乘道理答之,非生恐怖,即生诽谤,故不置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外道执我,谓身命皆实在,或计有作者,是依妄想作用而说,皆无记论。无记者,无可记录,不记善恶之意也。佛所说离四句者,乃能所双忘,故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无能取、所取,而认藏识能取、所取为实在,不可理喻,故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四种记论,即直答、反诘、分别、止论是也。根未熟者,非理可喻,故止而不答,乃佛对付外道强辩之办法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 (无生,故无灭) 」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此段为根熟者说,即前三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 种, 一向反诘问 , 分别及止论 ,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 僧佉毗舍师 , 一切悉无记 ,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 自性不可得 , 以离于言说 , 故说离自性。

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中间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皆依妄想计着而立,非决定义,故曰「一切悉无记」。至于佛性,乃亲证之境,非言说所及,亦无一法可得,言说既无,何有自性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己。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者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殊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菩萨须明白小、中、大乘以至明心见性,各种方便,才能引导众生,故以为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次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而般涅槃。

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十使谓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设邪见,以三结总摄贪瞋痴慢,谓见惑之贪等必由三结而起也。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向上升进至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唐译:「分别。」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身见者,我执也,俱生者,有色、无色两见俱生也;妄想者,分别计着也。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此明须陀洹修行必先以人无我法破我执,使妄想计着断除,因为明白诸法缘起无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者身见相。

须陀洹破生身见,观察此身乃五蕴四大和合而成,色及无色,皆无实性,全是因缘展转相因,聚散无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则身见断;身见断则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无色同时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须陀洹已断身见妄想,得法善见,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师、染、净谬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刑,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相方便,故名断取戒相。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魏译云:「若须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此明破我执,仍须破法执也。三结已断,仍存能断之心不舍,则落法执,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唐译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须陀洹虽断世俗爱乐、女人等贪欲,而耽着禅味,故世俗贪虽断,而趣涅槃之贪未断,故仍未了生脱死。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者斯陀含。

二果犹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见色相,现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别所起见惑也。又以善修禅行故,一往来世间便尽余惑而入涅槃。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三果观三世色蕴悉皆无性,过恶随眠不起,三结已断,不复再来,故名不来。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诸禅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烦恼苦尽,即生生已尽,不受后有,此唯定性声闻言之,非佛菩 [ 萨 ] 所化现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言得果、得禅者,未离脑筋妄想作用,皆误认阿赖耶为佛性,故有禅相、果相,皆是法执。欲超此执,应转藏识离自心所见相,若仍凭脑筋作用,靠想受灭三昧而超自心所现境者,仍未离于阿赖耶作用,心量仍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 量, 无色三摩提 , 一切受想灭 , 心量彼无有。

将六根断尽空无所有,以为定佛性,其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也。此言愚夫禅。

须陀盘那果 , 往来及不还 , 及与阿罗汉 ,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 断知见真谛 , 此则妄想量 , 若觉得解脱。

四果有修有证,皆非究竟,皆未离于妄想范围,须明白二觉相,方得真解脱。下明二觉。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示正、邪二觉,乃得真解脱之门。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能离四句观察一切法,乃修行正途,故当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

外道凭脑筋测量计着,建立种种邪见,非正觉也,故当明白。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如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邪正既明,则不致误入岐途,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善地,乃至佛地,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得法身妙用。「善系心十无尽句」者,言就佛性上发挥妙理,以一法演无尽法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四大能造色者,乃妄想作用耳。佛性上四大不生,一切平等,名相平等,心量平等。所以有三界者,妄想分别耳。能明乎此,则离四句,离我我所,住如实处,得无生相。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乃四种妄想计着,其名其相,皆无实性。妄想既破,四大何存?外道计着,而立邪谛,甚可笑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万法唯识,识者既能执持种子,复受熏染,执着种种言说境界,故于余趣中相续受生。数论计神我即识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此破外道以四大种为生因,四大与色蕴,皆是众缘和合而生,而众缘乃依妄想计着为起因,非四大本身能造,而色蕴乃所造也。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乃因缘和合而成,求其体相,皆非实性,故曰不生。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外道执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皆妄想计着也,与我所说不同。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剎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五阴皆无体性, 《 心经 》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也。今言有色、无色者,为使凡愚易了解耳。其实如无色,四阴同于虚空。何可分为四数?无色者如是,有色者,何独不然!皆妄想计着所生也。若明心见性离妄想,则一切但是佛性,五阴亦变为佛性矣!何则?佛性超时间空间,超性非性,超四句,五阴亦然,故依计著者,则一切皆有数相,有四句,一切皆妄。若明佛性者,一切皆超数相,离四句,一切皆真。圣贤为使凡愚明了诸法如幻,故设五阴之法,其实此法为梦中之身,不可执其为有、为无也。若能如实知五阴本无,又能如实知五阴与佛性无别,则断外道邪见,能修寂静之法,破我执、法执、空执,入不动地,得无量三昧及法身妙用,普益众生。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立神我、自性等冥谛以为体性,诸法灭尽遂归冥谛,名为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外道计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为涅槃,又计四大是常,以为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立六句义以极微为常住,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遂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断受想行识四阴,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外道所计涅槃,不出阿赖耶妄想作用。佛所说涅槃,乃转识成智,妄想皆变为佛性,无生无灭,名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此明离六识无七识,故六识乃用功修行之根据。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识转,以彼因及所缘故,余七识生,若离彼因及所缘,则七识不生矣,故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七识在中间,司传送作用,与六识俱转,八识是种子,前五识是现行,现行熏种子,由意识为因,种子熏现行,亦由意识为因。若离意识,则种子现行不互为因缘熏染,失其作用矣,故云:「七识不生」。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现行熏种子,由前五识摄境相入意识,遂起分段计着,然后入八识熏子。意俱者,五八与意识俱转也。由外转内,或由内转外,皆以意议为俱,而起我、我所计着,思维等因缘,虽空而体不坏,故曰「成不坏身相」。六祖所谓「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也。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种子熏现行,以藏识所持之种子习气为因,由第七识传入第六意,起境界计着,复攀缘前五识,遂有生。故意识灭,则余七识亦灭,意识如一出入必经之大门。修行人,欲转识成智,必须转意识。意识转,则余七识皆转矣。至第七识乃司传送者,出入皆与意识俱,故六祖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 性, 所作及与相 , 妄想尔焰识 , 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 , 意趣等成身 , 与因者是心 ,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 彼浪则不起 , 如是意识灭 , 种种识不生。

佛为知涅槃无性,故不取涅槃,为破法执,又不舍作性而说因缘,为说转识成智之理,故立涅槃之名,皆假立施设以引导众生也。现行、种子互熏,皆以意识为门户,有意识,则七识皆成活动变幻,有因有缘,有波有浪。意识灭则一切皆停止,如瀑流尽,波浪不起,故曰「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妄想者,脑筋作用也;佛性者,非脑筋思想所能到也。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所双忘,超过妄想,证圣智境,明白种种外道理论错误之点。妄想虽无穷尽,而其通相,不外此十二种。此十二者,皆不出脑筋思想作用,皆非本体实性也。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此释十二妄想差别之相,皆外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计着也。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

外道立于本体之外,而妄企说明本体,作种种有无计着推测,假设种种理论,皆不出妄想范围。因其未入本体,未见实性,故无论如何用脑筋,终不能明白实性道理,越推测去本体越远。佛则不然,先明白诸法如幻,证入实性本体,见一切本来圆满现成,无有欠缺。离于生灭有无,欲说无从说,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一切诸法缘起无性,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实,凡愚执以为真。谓不异者,因其同属无性,非各有起因,乃和合而成;谓非不异者,因其能现种种相,虽能现异相,皆妄想计着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妄想属内,缘起属外。妄想起于计着,缘起起于和合。初本不同,后则因妄想摄受,缘起互熏,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此明取境境熏心,心者阿赖耶识也。心取境,故有种种支分生。若知其如幻,则生同无生,故曰「不成」,境熏心有种种相生,若知其是计着,则妄想亦不能成立,因不了如幻妄想,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心境相缚而生也。

妄想无所 知, 于缘起妄 想, 此诸妄想 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 种, 于缘起妄想。

妄想、缘起互为攀缘。妄想本无计着,因缘起而生计着;妄想本无多种,因计着缘起而有多种。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世谛第一义,无因生,凡此等等名字,皆是妄想,皆为破众生妄想而说耳。若离妄想,则无所谓世缔,无所谓第一义,无所谓外道无因生。入于圣觉境界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其实并无种种相,乃妄想所生耳。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计着缘起而生妄想,犹如目翳而见空华众色,其实无有也。因绿和合而不自觉,执以为实,故有此过。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妄想是遍计执性,缘起是依他起性,离此二性,则得圆成实性。如炼矿得金,云散月见。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外道因妄想计着而建立邪见,诽谤正法,不破自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缘起,本无性,互为因依,计着相名,相续而生。若欲说妄想缘起有性,则圆成实乃彼之性也。因为当妄想度尽时,所余者实性耳。故转识成智,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智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第一义是绝对的,本无差别,本不可说,为引导众生修行故,故说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以及自觉智所知障、五法、三自性等。凡此诸法,皆是相对者。相对者不能存在,一入于绝对之第一义时,便变为第一义。所以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成佛性,妄想、缘起皆是佛性,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者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迷时有妄想缘起,悟时则只有圆成实,一切皆圆成实矣。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因妄想故,建立真妄二性。其实言真言妄,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若入绝对,则一切无二无别。

妄想如画 色, 缘起计妄 想。 若异妄想 者, 则依外道论。

妄想如画师所用之颜色,因缘起而渲染,相互为用,和合而成。若认为各有生因者,则是外道之说。

妄想说所 想, 因见和合 生, 离二妄想 者, 如是则为成。

因妄想计着妄相,重重缠缚,无有了期。若能离此妄想缘起者,则得圆成实矣。

大慧菩萨摩词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教外单传之旨,惟在自证,不由于他。古祖师所谓:「我说的是我的,与你不相干」是也。自觉观察,是由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以打破无明窠臼。离见妄想,即是打破无始无明,超越一念无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入如来地。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如来妙法,惟有一乘,无二无三。一乘道觉者,谓无明窠臼已破,当体即是佛性,烦恼即是真如,法性平等不二,故名一乘。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受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 法华经 》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三乘者,设化城以引众生入宝所耳。因为二乘人根基薄劣,乐着小法,未能担当大法。若祇说一乘,他们畏难而退,反损道心,故说三乘之法以导之。然一乘道觉,才是自证无余涅槃法,二乘则是有余涅槃。因为二乘断六根,虽暂获寂静三昧之乐,乃相对之解脱,非绝对之解脱。烦恼虽断,智障未断,故我执破,而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示破法执、空执而得法身也。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无漏界觉指打破无始无明。上上无漏界者,指常寂光土,佛性圆满现成,故曰「满足众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此示诸乘分别皆妄想,其实无所谓乘及乘者, 《 金刚经 》 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为引导众生故,故权设方便耳。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三种解脱谓破我执、法执、空执也。唐译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 灭, 余习烦恼愚。

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境界风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而未破无始无明故也。余习烦恼,即无始习气种子,根本无明是也。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声闻贪着禅味三昧乐,住于无始无明境界,同于木石,乃至历劫不觉。

譬如昏醉 人, 酒消然后 觉, 彼觉法亦 然, 得佛无上身。

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如酒醒梦觉相似。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由初地至八地,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由八地入九地,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由第九至第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由前七地此入不动地之相也,得体而未得用。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由第八不动地入善慧地之相也,虽已具足妙用,尚未能一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此入第十法云地也,得体用一如,故生同无生,行同无行,作同无作。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佛性圆满现成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佛性本无所谓小乘、大乘,亦无所谓语言文字,亦无四谛解脱,离于有无境界。然佛为度众生故,而有摩诃衍乘法门,现十地相。菩萨修之而得三种意生身,自在庄严,以普度众生,依识得五蕴身,依智得意生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词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身已竟。随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此言十二支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为父,是生死根,断此二根,名害父母。此大乘道理也。小乘有修有证、有罪有戒,故有五逆,堕无间地狱。大乘利用逆以修行,不但不堕地狱,且可得无间行。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结习,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得如来法身。不现即随眠,诸使不现,入于无记境界。无始无明未破,故如鼠毒未彻底破除,尚能再发小乘,认无记境为佛性,乃错误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此言能破诸阴和合,名破和合僧,即破我执是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未明心见性时是识,见性后则七识是佛化身、八识是佛报身。三解脱者,无相无愿无作也。以此为恶心而使诸识转为智。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五逆在小乘是罪业,定堕地狱;在大乘则是佛法,可证菩提。五逆尚可证道,则世间一切恶事无非佛事矣。无间,无能间隔也,大乘无智无得,故曰「无间法」,其证道也,无能间隔。小乘有做作,则有五逆,其入地狱也,亦无能间隔。同一无间而大小乘不相及有如此,学者知所取舍矣。无间等者,善恶平等,即是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言以上所演五无间,倘着意行之,则堕地狱,不能得诸法平等。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唐译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言无间地狱,及无间等法,乃如来及见性菩萨未见性声闻,各为劝发众生造罪业者,使之顿除过犯而化现。为使声闻真造五逆罪者,知所改过,而现无间地狱相,演六道轮回之法;为使修大乘菩萨明心见性,故演无间三昧之法。其实无间地狱与无间三昧法,皆假立非实,神力化现,倘能明心见性,离我我所,无所摄受,入于不二境界,则地狱即天宫,五逆即菩提矣。或有遇善知识为示罪福无性,则不但过患顿除,且可由此而证法性平等也。」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有如皓日消霜雪。」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无间业可变为无间行,则何事而不可为耶。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二无我即我执、法执。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因为有我执,所以有烦恼障,有变易死。我执已破,法执仍存,由有法执,故有所知障,有变易死。我执、法执皆破,落于空执,二烦恼未断,即无始虚妄种子,及虚妄习气,又名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发业无明,元品无明;「一念无明」,又名枝末无明,润生无明,妄动无明。空执破,则二烦恼除,明心见性矣,故名佛之知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声闻缘觉,但能修此法者,皆可成佛,故名一乘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魏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前言断生死,故此疑佛不应有种种受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

唐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亦云「作用」,贤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亦云「金仙」,贤劫第二佛也。迦叶,此云「饮光」,贤劫第三佛也。四等者,四种平等,佛性平等,故一切皆平等。特举此四种者,为明如来说法,皆就佛性使用上发挥,无有障碍。故所说皆不离佛性,皆是平等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名者,实之宾也;实等,故名亦等。不但一切诸佛其名平等,即心,佛,众生,等名,以至一切名字亦皆平等。此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名字,皆变为佛性,即相对变为绝对之义也。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唐云:「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此言语音,即是佛性,佛性平等,故语音亦等。古法云:「如明真佛处,只此语声是」。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人天等声无能及者,故以譬佛音。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明心见性之后,得三身妙用,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法身即佛性本体 (又名化身) ,报身即见闻觉知,应身即六根;法身是体,报身、应身是用。体用一如,故名一体三身。法身绝对,超过时间、空间,无有过去、现在、未来,遍满十方,随类赴感,三身一体,故一切诸佛平等,阿那含与我何别耶?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明心见性之后无智无得,乃至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则?佛性平等,故法性平等;法性平等,则我与彼佛之法,亦皆平等也。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佛性平等,法界平等,无能外此。略举四种,以概其余。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诸佛所证自得之法,我亦得之,无一毫增减。然此法究竟离言说妾想,离文字二种趣,故说同无说。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此言成佛乃自然之要求,佛法乃本住现成之法,我但由之而已,故无可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佛佛道同,非但我不说一字,即一切诸佛,亦皆无法可说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计有、计无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一入真如绝对之境,则有、无有皆遣矣。外道计种种生因,其实皆脑筋揣量而已,故曰「无因」。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

唐云:「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云无。」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未达绝对之境,说有、说无皆非。因为无始无明未破,贪恚痴性仍存,而计以为非性,或有作意不取有性,使性相渐得寂静,遂自以为已入无相境界,皆非也,皆「作」病也。或妄谓三乘,但不着贪恚痴性为有、为无,勿生分别而已,此则「任」病也。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坏者断见也。先有后无,为断见;不加分别,亦断见也。绝对之境,烦恼即是菩提,故不必断也。若烦恼可断,则佛性亦可断矣。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剎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烦恼本无性,故不须断。见佛性而得解脱,无缚与缚者。若未见性而言无有相,则未离缚因,落于增上慢空见。一切仍有生灭,虽离文字相,亦是坏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若知佛性本无所生,亦无所灭,则有无俱离,万法如如,与诸佛偕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此问宗通相与说通相之别,即宗与教之别也。不能善分别宗通而徒分别说通者,则随脑筋思想测量而堕于众魔外道境界矣,故问之以免此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达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明心见性,惟在心行,自修自证,非他人所能说与,故远离文字妄想。打破无明,发明心地,是明宗通相,至佛说九部种种教法,乃自佛性上离四句百非,随顺众生根器浅深而巧为引导,使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宗通为自行,说通为教法。皆自佛性上发挥,非如愚夫之凭脑筋以测度也。若自佛性以观世界,则一切皆如幻梦。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妄想何由而生?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由不了一切有无皆是脑筋作用之故,外道所建立断常等见,皆是妄想。计着心心所法为实者,亦是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此不明脑筋与佛性之别也。故问何以脑筋生妄想,而佛性不生妄想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佛答非一生一不生,本皆无生也。妄想本无,因无明而有。无明者,如空中花,本无体性,因愚者执着而生,故谓为生。若能见性非性,离我、我所,身心转变,入于如来自觉境界,则无所谓生与不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若以世谛观世间,则一切有无变幻,皆因缘也。若就佛性上观,则无因无缘,离于有无,无所缘起,缘起者,乃愚夫计着耳。若能如此观,则心转得无我矣。世间既是因缘造成,而因缘则非有也,然因缘虽无,不落于空,自性本圆满无缺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问语与义之分别。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断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语者,文字思想,皆出自脑筋。义者,离语言文字,直接出自佛性者也。故独一静处参究,打破无始习气,地地升进,转识成智,名为善义。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以义为本,语为末。若得本,则末亦同。故语义一如,若未得本,则勿以语辩义,应以语归义,以语言入义,如持灯照色也。唐译云:「因语言灯,入离言说境界。」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自性平等,如以言说计着,生种种见,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此重明脑筋计着之非,能使人堕于泥犁中,认脑筋所见为实有,固属妄想,然离脑筋则落无始无明,亦复非佛性无我境界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凡夫是世间智,认我身及世界皆为实有,患得患失,轮回生死苦海之中而不自觉是也。中乘、小乘是出世智,厌于生死苦恼,而望出离。大乘诸佛菩萨是出世间上上智,能明达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生与死不二,取与舍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是也。识是脑筋作用,故有生有灭。智是佛性妙用,故无生无灭;识有因有缘,有长养相,而智则无因无缘,与长养相;识是相对的,而智是绝对的。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如自共相、如不生不灭。

如生灭者,凡夫智也。知自共相者,二乘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佛菩萨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再明识、智之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得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着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此颂转识成智也。古德云:「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正同此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转识成智者,还契本心是也。本无所舍,亦无所得。外道有九种转变论,俱是脑筋凑泊,故成断常之见。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外道九种转变,皆是妄想作用。如金变作诸器物,乳变为酪,酪变为生熟酥等,果变为酒,若有、若无皆自心所现。外性非性,凡愚所执。惟真如佛性乃无变易,万物最后本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犍闼婆城。

形处等转变俱是妄想。诸佛明智,则知世间缘起,皆如虚无飘渺之干闼婆城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语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剎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续、性非性计着相续、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自妄相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佛性如如,清净寂灭,本无所谓相续与不相续之相。相续与不相续相,乃起于妄想计着耳。凡种种相续相,皆由相对而起。菩萨见一切法寂静,则无有相续不相续相矣。佛性中本来现成,不变不坏,无缚无解,本自解脱,无有众生可得也。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上明佛性中本无相续、不相续,此明愚夫由妄想计着而生之相续相。若能明心见性,则无此相也。六祖云:「转三毒为三聚净戒。」则得真正解脱,一切相续皆变为佛性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愚夫由妄想生相续,如蚕吐丝自缚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  月溪法师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下疏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下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愚夫所计自性,出自脑筋想象,非实知实有也。圣者所证明之自性,乃真知真见者,不可以愚夫肉眼不能见自性,遂谓圣者慧眼所见亦虚妄不实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此问圣者以圣知、圣见、圣慧眼能知性自性,何以天眼、肉眼及愚夫不能知?愚夫既离妄想矣,又何以不能知也。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佛性, 无变易,离有无,故曰「非颠倒」;凡愚未见佛性,计着有无,故曰「非不颠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圣者不同凡愚之见,以分别计执自相境界为佛性境界。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妄想既不能知自性,何以圣智则能知妄想耶?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圣者不妄想而见性,所以愚夫不妄想而不能见性,岂为欲使众生离妄想,而谓愚夫所见所实性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如必以众生所见为妄,而圣智所行为实,是亦堕有见空见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佛答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所以说圣智佛性实有者,恐众生闻诸法无性,佛性本空而起断灭恐怖耳。又所以说空法者,则因众生无始未破,生种种计着,认诸法为实,故说法空耳。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我所言非凭空而言,乃明心见性之后,住于自得如实空法,已离惑乱等见,得三解脱,故能如实就佛性上发挥,以心印心,离有无事见相。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菩萨不应立一切法不生宗,因为不生者,乃对生相而立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既立不生,必有生者,故其说自坏。生与不生是相对,非绝对本体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

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偏入有无法矣。有既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既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既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佛性本来圆满空寂,不可沾污,故不应立宗。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愚夫闻之惊怖,故说「有」以破「无」,说「无」以破「有」,使信入于大乘法门。故佛所说法非堕有无见也。此总结上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颂言:无自性者,本不可说,亦无事,无相续、不相续等相。愚夫妄想度量,如死尸之秽臭。

佛言一切法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计。谓佛性本无生灭,本来成就,故慧者不于生与不生上作计量。若外道所立一切法不生义,乃对生者而立。以生为因,仍属生灭法,圣贤、觉者悉除此种妄计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愚夫之人,无始无明未破,遂起妄想计着,如翳目见空中有垂发之相,无事生事,无性而设立自性。外道凭此而建立宗计言教,惑乱众生,惟真正佛子始能超出,不受其惑。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愚夫妄想计着,如阳焰非而作水想,是从渴爱而生也。圣者则不然,以佛性清净故,一切皆清净平等,亦无所谓自性与非性,一切不二,乃是圣果。

云何性非?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凡愚夫未见佛性,故内外漂动,不能入于平等。若能打破无明窠臼,妄心息灭,佛性现前,一切皆平等不二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明为智。」

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凡起于脑筋文字事相者,皆非真智,因脑筋能摄、所摄而建立施设者,反是以障碍智慧,佛性无能取、所取,非脑筋所建立者,为方便引导故,设此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言凡愚因攀缘心而不得智者,竟因此种种故耶。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远极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难谓既因种种障碍而智不生,则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何以又说众生皆有佛性,可以转识成智?大慧之意,盖入于断灭见。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

魏译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

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唐译云:「我立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我所以说由脑筋而生之智,非真智者,皆是假名者,乃因我已明心见性,了达一切惟心所现,佛性本来现成不可得,因为无得,故烦恼不生,入三解脱。我之知者,乃破无始无明而知之,非如一切凡夫依无始以来习气计着而知也。若依脑筋而知,是名不知。

此段辨脑筋智与佛智之别。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唐译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着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今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用脑筋观察,无法见佛性,若因不见而谓佛性为无,则是住于断见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少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此颂斥所难之非,谓用脑筋攀缘外境不能见佛性,而遂谓无佛性者,妄说也。其实佛性不变不异,无所不在,徒为尔焰所障,故不能见。以此计量智之有无者,皆邪智也。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唐译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着外相,着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谓大慧未打破无始无明,不知佛性境界,故滞于言说方便,而执为实,未能离于四句百非而修清净通相也。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因佛斥其不善修二通,故再此请教也。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说通者,明达三藏十二部经典也。宗通者,参禅用功也。已明白经典道理,仍须验诸自心,不堕外道一异等邪见,超越心意意识,打破无明窠臼,然得能成佛果,谓之宗通。宗通境界,非外道二乘所能知,故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外道四句百非种种宗计,俱是脑筋计量而立,足障真智,习者永缠生死轮回故斥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此言慎勿近习世论之所以也。谓世论弟子,以畜生形,尚能摧伏诸天修罗,况复于人。

而我末法弟子,无道力者,倘一近习,岂不为彼破坏耶?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魏译云:「但见现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宗说诸邪法。」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此斥外道世论惟凭脑筋智建立种种生因断常等见,而无明心见性自通之论。故虽广说无量百千事门,皆不明佛性道理,且自以所立为是,实愚痴之甚。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言佛亦广说种种因缘譬喻,以引导众生,岂与外道同,而非自通耶。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有生灭来去者,名为世论。佛所说者,全自佛性上发挥,无生灭来去,故不同世论,良因佛性圆满现成,不计着外性非性,不落二边,妄想不生,入三解脱,非世论所可同日而语也。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

印度礼节,凡欲问时,先须白言:「欲有所问,愿垂听许。」名请空闲。今粗率遽问,故云「不请空闲」。

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外道所立四句百非,皆是脑筋妄想作用,而有此种种戏论,故佛斥之。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佛言:我唯说无始无明为三有之因,故不能见佛性,外道所说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而能生智,我不如是说。因佛性中无因、无缘,无能、无所也。此非汝及凡愚有取著者,所能知也。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上既言涅槃等尚无体性,但有名数,则婆罗门所问无明等等皆世论矣。盖除明心见性者外,其余皆是假名世论,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也。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问佛:所说既世论,颇有非世论者耶?佛答有,但与汝不同。我之说法乃由佛性上发挥,离说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而不离于自性。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婆罗门复问:何谓非世论?佛言此非外道所能知。因为不是脑筋度量所及也。此事须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妄想永息,方能知之,名非世论。至如汝等所说来去、生死、苦乐种种相,皆是脑筋作用,故名世论,非我所有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婆罗门如是问佛,佛如是答,而彼执着己见,反谓佛非于我法。此与大慧向所问者正同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此问佛无明与佛性之别也。贪欲起于无明,正法方便出自佛性,不可不知也。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因无明而起贪欲,故有取舍断常等见,复生苦阴等支,堕于轮回生死而不能自拔,故名为贪。贪摄受者,则不摄受正法也。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摄受正法者,应打破无始无明,贪欲自息,既已明心见性,则无人见我见法见,离我心意意识,不生不灭,与诸佛同一法身,故名为法,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此颂再明佛所说法与世论不同。一乃出自佛性,无生无灭,离于作所作;一则出自脑筋妄想,有生有灭,故名世论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问何法名涅槃?佛言外道以妄想测涅槃,非能随顺涅槃真相也。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此言有一种外道将思想断尽,不念去来现在境界,如火灭种败,空无所有,以为此即涅槃境界。其实乃是落于空执,落于无始无明境界,非涅槃境界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从方至方者,谓妄想与涅槃如一物之两方,去妄想入涅槃。犹如离彼方入此方。譬风起为妄想,风止则为涅槃。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此将六根断尽,一切相不生,清净快乐,而误认已达涅槃境界,谁知六根无法永断,一念再起,仍能招致苦因也。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此落于常见也。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便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是涅槃,今之西洋哲学有物质不灭说,即此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外道有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为涅槃者,皆错误也 (抄《人生观》) 。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

或谓福非福益。

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

此计罪福皆尽而入涅槃。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此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名为涅槃。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此言外道各以所立真谛为最高本体,而作涅槃想。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此计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前乃计冥谛六句为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计时外道,以时为常,而作涅槃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此计四句以为涅槃也。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外道唯凭脑筋遍计各种境界,以为涅槃,徒令心意漂驰,无一能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我所说涅槃,须真参实证,离于脑筋作用,打破无始无明,转识成智,登如来地,证深三昧,名为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此颂伸明妄想作涅槃见,不能得解脱,因为妄想起于无明,无明未破,无法见佛性,得真涅槃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此欲问佛明心见性,度己度他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问佛性与此等辞句,为同?为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佛言不同。因为因果等句,皆是相对者,落于二边,而佛性则是绝对者,故不同也。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佛性如果是生出来者,则有生便有灭,则是无常,与一切法相同矣,此非佛之所欲说也。若言佛性非所作者,则佛性同于兔角、石女之子,则落空矣。若说无佛性、无因、无果、则无生灭,无生灭则离于四句百非。四句百非乃脑筋妄想,不堕四句百非,才为智者所取,乃佛之本意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牛马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我者,妄想也,无明也。无明打破,不入断灭,佛性不增不减,故名无我。我者,如牛有牛性,马有马性,各以其性为性,各有其天地,然皆无明妄想分别也。打破无明,则一切法皆入于佛性矣。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此明佛性与五阴之同异。已见性者,五阴变为佛性,故非异;未见性者,佛性变为佛性,故非不异,故明心见性之人,谓佛性与阴同亦可,不同亦可。未见性之人则言同既不可,言异亦不可。何则?未见性者,若说佛性不异五阴,则五阴是无常,佛性亦变为无常矣。若说佛性异于五阴,则二者相对,如牛角相似则有长短差别,皆妄想计执也。不特五阴如此,一切法莫不皆然也。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牛角是相对者,故有左右长短形色之别;佛性乃绝对者,无长短种种差别,故不能谓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就佛性上言,无所谓解脱,而言解脱者,乃假此名以表德耳。若定说有解脱,则有色相可见,佛性变为无常;若定言无解脱,则谁更修行耶?故非异非不异。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

未见性时,菩提即是烦恼;已见性后,烦恼即是菩提,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

智慧尔焰异不异,常、无常,作、所作,有、无等等皆是相对名字,佛性是绝对者,超过一切名字根量,故无生无灭,无因果攀缘,是为如来正等觉体。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此总结答所问佛性义。一切根量境界,皆是相对者,而佛性乃绝对者,故不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佛性无因无果,内离脑筋,外离器界。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五阴与佛性平等,既无一异可见,云何而可分别耶?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佛性绝对者,故非作非不作,非如妄想所度量计执之境界。然佛性本来现成,亦非虚无,一切法不离佛性,法尔如如,无不圆满也。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有无是相对者,凡愚凭其脑筋感觉,对有而计无,对无而计有,有无乃受、想二蕴作用,非佛性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故凡执有我或非我,在言说上讨生活者,皆沉溺有二边之见,如外道各宗计,不但自误而且误人。故诸佛离于妄想所生之一切过患,观察于佛性无我,自参自证,能如是者,才能明心见性,名为正观。乃可称人天大导师,不可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问:如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但显无性之理而已。但佛又云:是如来异名,若无性则堕无,若异名则堕有,究竟如何?佛答: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欲人离二边之见耳,非以此为建立也。佛性本来圆满,不须头上安头,故曰「有无品不现」。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一切法既不生矣,安有一法可取,既无法可取,何得是如来异名?若是如来异名,名下必应有义,毕竟指何法义,而名不生不灭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佛性现成,故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佛性绝对,故不待缘,亦非落空。我所说意生、法身、如来等名号,乃指佛性无生本体而言,非一切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菩萨所知之境界也。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此显佛性虽有多名,而体则一。如天帝释,有千名字。又如手亦名抓;身亦名体。世间一物有多名者,不可胜举。名多而体一,亦非无体,如来佛性亦如是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明佛性一体而有多名,正显其离于名字相也。由体不异,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无去来,故不出不入。盖佛性普应众生,平等显现,而无去来之相,但随所见闻各别异耳。《华严.名号》云:「如来有四百亿十千名。」《法华.寿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姓氏不同,名号各别。良以法身无生,故无不生,佛性无名,故无不名。以无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离名字也。此非愚者所知。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愚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认名字为实,不能分别义与说之旨趣,故计着种种言说,故闻言佛性不生不灭,即作无性想。不知如来种种异名,实出一体,但能明心见性,则不解自通,皆会归于佛性终极本体也。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此言计着言说者,不达实义也。彼愚夫谓义与言说无别,谓义无实体,故言说之外更无实义,此乃愚痴之见也。不知言说出自思想,乃生灭法,而义者,出自佛性本体,不生灭之法也。故一切言说皆是相对之文字,而义则是绝对者,故离于性与非性,无生无体可得也。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此明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不堕文字相也。若有谓如来说法,堕文字相者,则虚妄说也。何则?佛性本体离文字故,故诸佛及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则?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也。佛言「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即此意也。然为饶益众生故,非无言说也。则如以指指月耳,众生若认指为月,则妄想耳。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佛性虽离文字,然为教导众生,使见性故,故仍借文字以宣教,非此,则教法坏矣。教法坏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谁为众生说法耶?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佛为引导众生故,不得已而就佛性上随宜方便说法,皆离于文字而说也。以众生根性烦恼不一,故所说各异,然无非欲直离于心意意识,使明心见性也。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若能明心见性,则知一切法性空,惟佛性真实,离于文字言说妄想,故诸菩萨但依实义,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文字是相对的,而佛性则是绝对的。故依文字者,堕于无明执着妄想,破坏第一义。自己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度人。若依文字而说法,则于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以及佛经章句,皆不能透彻明了。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若明心见性者,胸中七通八达,则可游戏无相三昧,以平等大乘法门教导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言明心见性者,则能如实知一切法,世出世间,摄受无余,建立大乘,化度众生,续佛慧命。凡所说法,不离自性,能知众生种种心性,而随宜为说。如实者,如其本来面目,真如本体是也。真如本体,不来不去,离于虚伪言说,故名如实。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此明执言说之误,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指月,因指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执指以为月,则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譬彼拘泥言教者,终不能见佛性也。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不生灭法,高深难入,有如生食,非婴儿所能消化,食之反足为病。故必以言教方便导之,如以熟食与婴儿,使易消化,而获长成。故修行者应明白文字方便,不为拘泥。如离指而视月,勿徒视指端也。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此教修真实义之方便也。真实义是佛性,是涅槃因。言说者,是妄想合,出自脑筋,不免生死。欲修真实义方便,必须亲近多闻善智识。多闻者,谓明心见性,善于真实义,非谓善于言说,能谈玄说妙者,为多闻也。多闻者,不随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故名曰大德多闻。故欲明心见性者,必亲近此种明眼善知识,至若计着言说之流,应当远离之。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正不达真实义与言说之别,故执言说以难佛也。若依文解义,则外道说作者诸因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因缘生诸世间;外道说外物因缘,世尊亦假说泥瓶种芽等外物因缘;外道说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法性不生不灭;外道说四大自性不坏,世尊亦有时分别四大自性。是则全无差别,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几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七、胜妙;八、自在;九、众生主也。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此言如来所说佛性,乃离有无生灭之见而说不生不灭,非如外道用脑筋计执有无而起生灭之见也。我所以说不生不灭者,乃因佛性本非有、非无故。言非无者,如幻梦中有种种相现,故云非无。言无性者,一切色相,皆非真实体性,而佛性乃不可见,不可取。明心见性者,但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六祖所谓「繁兴永处那伽定」是也。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脑筋乃虚妄不实者,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愚者认以为真,起不生不灭感觉,其实皆无有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故。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此言圣人见诸法不如实者,不以凡愚堕生灭妄见也。故云「不尔」。何者因圣人见佛性与妄想无二,当体如如不起分别异见。若谓佛性与妄想异,计着有佛性者,则不能见佛性。寂静本体,终不离于妄想也。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无相则无生,佛性是也。有相乃受生之因,脑筋是也。故得无相三昧者,便是涅槃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涅槃者,明心见性是也。打破无明妄想而见佛性,便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此颂明佛性离生灭,本不可说,为破外道、度众生使入于无生忍故,故申畅此义耳。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万法皆因缘和合而现,然皆无实性,一经分析,便归无有,盖由脑筋计量之故也。外道诸邪见,莫非出自脑筋妄想,故如梦幻垂发。佛为折伏外道有因论,故说无因以申佛性无生之义,使法流永无断绝。然佛说无因,实为一般外道不解佛义者所恐怖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此承上文佛说无因以破有因而疑难也。云此事究竟为何?何所因而有万法?复以,何故而万法生?此一一和合,毕竟于何处和合,佛乃作无因论耶?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此答显佛性离因缘生灭相也。谓能观察一切诸法不属有因无因,即顿见无生,而彼生灭之见顿息矣。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然因缘生灭,与佛性了不相干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此征无生义也。云何为无生?为诸法无性是无生耶?为诸缘中有法名无生耶?既有无生名,必有无生义,愿为我说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佛性圆满现成,故名无生,不属有无,性非性等义,非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诸菩萨所到境界,惟八地以上菩萨远离因缘妄想,转八识为四智,得意生身,是名无生。

无外性非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此颂佛性真空以显无生实义也。佛性不受熏染,无所摄受,故一切见自离,是名无生,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断灭之空,或虚空之空,以心境无生,故说空耳。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锁,凡愚不能了。

因缘和合而有生灭,离诸因缘,则无生灭,入于佛性平等境界,只此佛性是实,更无他性杂乎其中,故曰绝对。若言一异者,则是外道用脑筋妄计也。佛性中本无有无,未达佛性者,则但见十二因缘轮转如?锁,除此之外,悉不可得。离彼因缘锁,则生义不可得。生义不可得,则入于无生矣。入于佛性无生之境,则生与无生不二,十二因缘无非佛性也。然此理深奥,非凡愚所能晓也。

若离缘?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锁义。

如灯显众像,?锁现若然,是则离?锁,别更有诸性。

此释外道计因缘外别有生性义也。若谓离因缘外别有性,则因缘义破,而为无因之论矣。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锁,慧无所分别。

离因缘便是佛性,当未悟时,但见因缘,不见佛性,及其既悟,则因缘即是佛性,无所分别矣。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二乘贤圣于法有所得,亦非真实,惟生同无生,乃无生法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锁者,一切离?锁,从是得三昧。

若能察知缘生无性,则得无生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锁义,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内则痴爱诸业,外则钻燧泥团种子等质碍,皆属十二因缘范围。若谓除此之外,有实性从因缘生,则不名因缘矣。若谓因缘无性,则何以有展转相生之相乎?倘能明心见性,乃知因缘即是佛性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谓四大等法,因缘和合而生。外道计其有自性,乃出于脑筋妄想作用,就佛性本体上观之,四大与佛性,本无差别也。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佛性平等,本无二法,为对众生病而下药,故方便多门,然最后皆导入大乘,使归真如性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此问佛所说无常与外道所说无常之别。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言说:作己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外道计有作有舍,故无常性。有生则有灭,故名无常。无常者,对常而言,故凡常与无常,便是相对者。相对之理皆出自脑筋计度,皆非实法。七种无常,皆生灭法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妄计四大为能造,种种诸物为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坏灭,而先天无形之四大自性,则本来不生。以不生故,名之为常;以坏灭故,名为无常,皆脑筋计量而立。若佛性则本离有无,非脑筋所及也。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外道所计无常,乃用脑筋分析微尘使至不可见,而名无生,非佛性本来无生也。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外道用脑筋计有无常自性不坏,能破一切法。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用脑筋计量有异不异,常无常,能作所作,有因无因,皆妄想也。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见事有不同,便是相对者,非平等佛性。见有生者,便是无常。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有作者便是无常。既有无常,则有常。常与无常乃相对待者。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

若一切性无常者,则有成有坏,有过现未,堕于三世轮回中矣。

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唐译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四大造色,既有能造、所造,便是生住灭相,而外道用脑筋计度,故作无常不坏之想。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此破第一作已舍无常。外道计四大之外有能造者,异于四大,故四大是常,而能造者是无常。然自共相既无差别可得,则何可更造,则所谓常者,乃由无常而来也。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此破第二形处坏无常计也。外道计能造大种及所造色毕竟不坏,即分析乃至微尘际,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故以不坏色体为常。形状变坏处为无常,故云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佛破之曰:四大不坏形处坏现,此正坠在僧佉数论之中以僧佉计四大是常故。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此破第三即色无常计。若以色为无常者,则是形处状貌无常,非四大无常。若谓四大无常,则入断灭,非世俗所欲言。世俗所言非性者,皆入于断见也。但有虚妄言说,实未见自相也。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外道计能造、所造俱常,但两色中间有个无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续变异,自然坏灭,如乳酪等。此言色之异性现谓之无常,非四大无常。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如上所举各种外道无常见,皆用脑筋推想而立言,故妄想火烧四大时,但形状坏,而自体不坏。若四大自体坏者,则能造、所造皆断灭,此乃用脑筋计有一个坏,一个不坏;一个常,一个无常,皆非真实也。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此法显佛说佛性所以不如外道所计者,乃离于脑筋妄想。如外性本空,唯有真心佛性为实,佛性中本无生灭,圆满平等,故不说种种相有生灭及能造、所造。一切因缘所生诸法,乃四大会合差别而现。若离因缘会合,则无能造、所造二见,入于佛性圆满境界。至于妄想者,乃脑筋所生,而造作诸业。若欲离妄想,则唯有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证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入于平等不二之域,则安有所谓常与无常之可言耶。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凡夫未明心见性,故堕于有无二边恶见。外道无智慧不自知其所计之非,执以为是,而反讥佛所说上上法为妄想,良可慨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所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此总颂外道七种无常,皆脑筋妄想,与佛性本体不同。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此颂转变无常也。外道因宇宙万象无常而计有常者存,见坏者而计有不坏者存,皆无常常邪见也。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凡外道无常者,皆出自脑筋计量,脑筋乃变幻流转无常者,故所计亦无常。如彼外道所计若生、若灭以及诸大自性,无非二见流转及能取、所取之作用也。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偏,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其他如计梵天为万物之根元,能生万物,皆彼妄心所造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此问大中小三乘所证境界不同之点。小乘断六根,中乘破一念无明,入灭尽定,得寂灭之乐,误以为证涅槃,其实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惟大乘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方证涅槃。修行者如不舍三昧乐,终无法证圆觉,故特作此问,以免错走路途。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二乘及六地菩萨入于灭尽定,虽暂时将脑筋作用停止。然一念再起时,烦恼仍生,非究竟也。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七地菩萨不断六根,不停妄想,唯破一念无明,前念破后念,念念正受,然此一念终未能舍,故未离于法执也。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七地菩萨已非如小乘之厌苦求乐,已得一念平等,一切法无差别相。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唐云:「分别想灭。」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初地至七地破十二因缘,一念无明,误以为涅槃境界,不觉当有无始习气种子存。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二乘入灭尽定,得三昧门乐不肯舍,作涅槃想,故落空不能度众生,名自了汉,断佛种子。八地菩萨舍三昧门乐,仍往前着力,以达于佛地满足境界,故不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此言佛所以立十地次第者,欲使菩萨得循正途以进,不至堕于外道邪径也。而以七地为一大关键,故须特加注意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此言十地三界诸行,不过假立以引导后学而已。若能超十地,得三解脱,则知无有十地诸法也。而愚夫则认以为实,此恐学者落法执,故随说随破之。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诸二乘人修行用功到菩萨第八地境界,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能见性,自共相习气缠覆其心,着于二无我,落于无明窠臼之中,而误为涅槃境,其实非真如佛性境界也。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耶。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菩萨入八地而不为三昧门乐所醉,为有大愿欲度众生,故不作涅槃想,故再进而打破无明窠臼,使妄想顿息,能所俱遣,明心见性,不堕习气形处。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由初地至七地,见一切法虚妄不实,至第八地则见妄想生起之处而破之,故无差别。离心意意识,入无生忍,悉见佛性中无有十地次第相续之相,故能说大乘寂灭妙法,以度众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此总颂佛性绝对,本无诸地,此乃过现未三世诸佛所同证同说也。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七八二地,尚属因地,至于自觉圣智清净涅槃,则是佛所证究竟果地也。七地是我执、法执境界;八地则是空执无始无明境界,故曰「无所有。」惟真如佛地,方为最究极之胜地也。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此言绝对佛性乃自在最胜之处,如太阳照耀万物,无所不至。佛于此发挥妙现,以化度三有。凡所发扬,皆不离佛性绝对道理。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由佛性上观之,十地与初地无别,其余各地,亦无次第,此破法执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大慧问佛性是常还是无常?佛答:佛性乃绝对者,离于常,无常等名字。因常与无常乃相对者也,故有过,是外道脑筋所计。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常与无常乃五阴所作之相。若如来是无常,则同五阴,阴坏则如来亦坏。但如来不同五阴,亦无成坏,不入断灭。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有成便有坏,如衣瓶等,便是无常过。如来本来现成圆满,离于差别因果,故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佛性亦不同虚空,若同虚空,则成空无,堕断灭见。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佛性又可譬如虚空之体性湛然,无所变动,故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等过,不以言语表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如来无生,乃方便而言。若执无生为常者,则同于兔马等角,堕于空无矣。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此言佛性本真常,而非愚夫所能知。如来真常乃圣智所自证,真实不二,包括世出世间,常住不变不坏,然此非外道用脑筋观察度量可能见也。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如来智全是般若妙用,不同于无明妄心作用也。由一念无明发作而造成不实之三有世界生种种差别。由佛性妙用而得入一真法界,无差别相。故未明心见性时,一切全是无明作主,及至明心见性后,则一切全是佛性作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用脑筋分别常与无常,堕二边过。若能明心见性,无分别觉,则永离常无常矣。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外道各以所计立宗,故有种种杂沓之义。若就佛性而言,则言说亦不可得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此问阴界入与佛性之关系。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此答言,佛性虽为一切众生所本具,但当众生未转识成智时,一切皆为藏识所支配,藏识中有善与不善两种种子,依于无明住地(按即无始无明,亦名根本无明)能受习气刺激,而变现诸趣,与七识相为因缘,如海起浪,长生不断,此乃不美种子发展之结果,与真如本性无关也。若美种子发展,渐次升进,最后则住地无明打破,离无常过,则可证悟自性本来无垢,毕竟清净,八识变为四智,阴界入等皆变为佛性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未转识成智时,其余七识,有生有灭,乃一念无明也。故曰「念念有七」,一念灭归无始无明 (藏识) ,一念起则分布于七识,生诸妄想,取诸境界,计着种种形处,而不知乃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关系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小乘断诸受根,使妄想及诸境不生,不知有苦乐,入于定中,或得四禅,遂作涅槃解脱之想。殊不知一念无明,虽停止作用,而无始无明未破,藏识未转,一旦念生,七识仍流转不灭。良因一切攀缘皆从诸识而生,诸识则因无始种子而生,种子未破,诸识不转,阴界入不变。若无始种子打破,转八识为四智,则阴界入皆变为佛性矣。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此言第八地之状况也。己登八地,见佛性之体,不为物动,然尚未得其用也。故须再乘愿力前进,勿受三昧门乐所醉,才能大彻大悟,登于佛地,完成等觉妙觉,体用一如,则得大自在矣。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若离名字,则无所谓如来藏识藏之名,无有生灭。,未见性名「识藏」,已见性名「如来藏」。然非佛性之外,另有识藏之体也,故六祖云:「但转其名,不转其实。」故一切修行者,登八地,住法乐,而不舍勇猛精进,以求达到转识藏为如来藏之目的,所谓「转识成智」是也。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如来藏与识藏,但有假名,乃二乘凡夫妄心所现者。然真如自性本体,元自清净,徒以无明客尘所复,故有此名,非佛性体中有此分别也。佛性者,分明现前,智者观之,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凡夫以妄心观之,则但见诸识所现境界耳。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别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藏即藏识,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故能宣扬正教,广度众生。非若二乘之沉于空寂,作涅槃想,而自满足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见性之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佛性虽与七识俱,而无能取、所取。未见性者,则藏识与七识互为消长,有能取、所取,故智者离之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万象如镜中之像,起灭杂然,皆无始习气种子所熏。若无始无明打破,则诸像顿息,诸事无事矣。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愚夫计着名言,不见实性,徒为人识所转,不能转得人识也。心,谓人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五识靠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众。一切相对宇宙现象,如一戏台,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前文已明之矣,但未说其究竟差别之相也。故重问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言凡夫妄想计着,故说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分别趣以破之,若明心见性,则但见佛性如如现前,无所谓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此言凡夫用脑筋计着俗数名相,故出生种种过患,以至流于生死而不知返也。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相者由根尘和合而生也,属外。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妄想由内生,设施众名,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无,依分别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佛性中本无名相,名相之现,如过客然。自生自灭,与佛性无干,故明心见性后,转识为智,诸识不生,非诸识断灭。盖已变为正智妙用,故生同不生也。非同外道声闻缘觉境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佛性中本无名相可得,名相者由妄想而立耳,故舍离妄想有无等见,则无名相,但有佛性如如不动。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初地菩萨闻说真如无所得道里,心不惊布,反生欢喜。盖慧眼成熟,已得解悟,然尚未证悟也。虽未证悟,已不复堕于外道恶趣,而能次第升进,以至法云地,证如来果。自利究竟,利他不息,善众生种种心性,而为分别说法,此乃明心见性而后能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为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妄想依无明而有缘起,佛性无缘起,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坏,故名成自性。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依无明妄想而生执着,故有八种分别。是八识作主,皆变幻不实。若能破我执、法执,则得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可摄众法也,所谓法者皆是相对,以五法摄整个相对宇宙万法,然后收入佛性中,则无一法可得,如如不动矣。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将三界归纳于五法中,由判明相名妄想以达如如。证此如如,即究竟智始,能开示演说,发挥佛性如如妙理,使众生悟入如如,不随其他恶趣所转,此佛法大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佛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一切大乘法,而明妄想起于无明,正智起于佛性,依无明故名识藏,依佛性则名如来,元是一体,俱转其名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性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表示。数量乃相对者,相对不能表示绝对也。所以言恒河沙者,乃于无可譬喻中,勉为譬喻耳。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佛性绝对,无可为譬,为使众生起信精进,故说佛道易成,诸佛易见,故云如恒河沙。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则为破其轻慢之心,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其实佛性并无难易,不可为譬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佛性无爱憎不受刺激,如恒河沙任人兽践踏,而不恼乱。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佛性不坏,无所不遍,地大不离自性,亦无成坏。恒河沙亦然,故以譬佛性。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以恒河沙譬佛性光明无限。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以恒沙譬佛性之无变易,离于生因。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以恒河无增减譬佛性,佛性无身,故无坏,故如来法身,本非身法。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以恒沙譬佛性大悲无厌舍。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以恒河譬说法随顺涅槃,如来随涅槃流,故无去来,是名如来。若有去来,则有成坏生死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大慧,意谓生死本际既不可知,则何辩乎解脱耶?佛答所谓生死及解脱等名相,皆依无始无明妄想而起。若无始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妄想身转八识变为四智,八识虽得八解脱,然非坏灭也。故不得言生死无边际,为破妄想故,作无边等名耳。明心见性之后,生死涅槃悉皆寂静平等。四智六通,妙用无穷,诸根诸识,皆是佛性作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佛性譬恒河之不坏不去,平等不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剎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剎那者时间也,时间乃相对宇宙之开始,一切法皆相对者,依时间而立,故以为问。西洋哲学亦以时间、空间为一重要问题。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佛言所谓一切法者,无一非相对者也。如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皆是相对待而立。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息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一切相对法,可归纳于八识及习气 (即无始无明)。由无始无明而起一念无明,即是八识;由八识而起五阴,即是妄想;由妄想分别而生时间 (即剎那)空间;有时间空间,然后一切法得以活动发展。若修三昧定,入于不动寂灭乐境界者,则是由一念无明返无始无明境界,乃罗汉果贤圣所修也。时间 (剎那)虽断,空间仍存。然当其由定而起,一念无明复生,则剎那复现,仍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离轮回,故非究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剎那时不住,名为剎那。

八识则相对法也。由八识而善不善等相对法展转变坏相续流注。八识互起相因,剎那不住,故名剎那,此明时间起于八识。

大慧,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剎那,无漏习气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八识属时间,而无始无明不属于时间,凡愚以为离八识超过时间境界,便是佛性,殊不知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彼计无始无明为同诸法剎那坏者,乃堕于断见也。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剎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暂停,则入于无始无明境界,空洞冥漠,无知无觉,不受若乐,然非涅槃因也。因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仍受刺激,与因俱,有生有灭,不过是七识暂为无始无明所覆而已。故凡愚见一念起,七识流注而以为有剎那,一念灭,入于无明住地而以为剎那坏。此乃妄想计着也,佛性中本无剎那可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剎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弥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佛性超于时间空间如金刚舍利不坏,倘证悟佛性之后而仍有剎那者,则佛不成佛,何则?佛亦是相对者,有成坏生灭也。然佛性实超过时间、空间也。如金刚历劫而不增减,绝对无二。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奥道理,故作剎那之想。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密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此问大乘修六度之法。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世间即人天行,出世间即二乘行,出世间上上乃一乘行。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波罗蜜,此翻「度无极」,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计梵世等未来殊胜果报为彼岸,故修布施等六法为能度能到也。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报,皆此类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二乘以得罗汉果为涅槃,徒乐已而不能度他。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大乘菩萨善能了知二种自性,分别所现,不生妄想,不生执着,为度他而修檀波罗蜜,不求果报,不求涅槃,妄想不生,而不舍持戒,忍知能取所取精勤不退,不堕二乘涅槃,不耽着禅味,用智慧向内观照,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是般若波罗蜜。此修大乘六度之大概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剎那想。

剎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剎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剎那坏?

「空」是空间,「剎那」是时间,皆愚夫起于脑筋作用。空间存于无始无明,时间存于一念无明。如凡夫所见河流,灯焰,种子等物,剎那迁变无常,故作剎那想。若离脑筋作用,当体寂然,一法不生,安有剎那?但此乃佛性之真剎那也。凡物有生则有灭,非愚者之所能知,一切时间过现未相续之性,皆出自脑筋作用,以无始无明为其因,脑筋作用乃依一念无明而起。当一念未起,色未生时,则空空洞洞,中间何所住耶?比时,时间相续性次第灭,既无所成则安有坏耶?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剎那?

佛性圆满坚固,如金刚舍利,又如光音宫殿,火灾不到,不可毁坏,此中安有剎那可见耶?此明佛性超过时间。

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剎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惟虚幻妄想之中,始有剎那可见,如视犍闼婆为幻,视四大种为实也。其实皆无实性,皆幻也。愚夫妄计耳。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剎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佛性绝对,本不可说,如来为度生故,权为施设种种言教,以开示悟入。然为免听者执着故,随说随破,至不留片言只字,然后能入绝对之境。初说小乘,为罗汉授记,又谓小乘、中乘果不究竟,勉众生精进以修大乘,入真涅槃证佛果。又谓菩萨不涅槃涅槃,无佛道可成,无证无得。凡此种种宣说,无非欲众生破除我执、法执、空执也。然凡愚闻之,以为自相矛盾,未能洞其覆妙。又如来虽证无上佛果,而不免魔业恶障之扰,故大慧以此为问。旃遮摩纳,即婆罗门之女,木鱼系腹谤佛与之交通。孙陀利女,即外道杀女埋佛住处,谤佛杀其女也。空钵而出,是剎黎那村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第一问「记阿罗汉得成菩提」之疑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

唐译云:「我依本住法,作是密法,作是密语,非异于佛,后更有说,先如是诸文字故。」

此答第三「不说一字」之疑也。

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四「常定」、第五「化佛」之疑也。如来说法,全由佛性上发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乃因无始无明已破,二烦恼已断,法执、我执、空执皆除故也。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剎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此答第六「剎那」之疑。七识乃一念无明即剎那为之因,而如来藏者,乃无始无明,苦乐之因,即空执是也。凡夫不觉也。一般注疏谓:如来藏是佛性、真如随缘不变,非也。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此答第七「常随侍卫」之疑也。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追答第九「现魔魔业及恶业果报」之疑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追答第八「施设本际」之疑也。见七识灭,则误认无想天以为涅槃,而不知尚有无始无明未破,毕竟遂起妄想也。无始无明空洞冥漠,安有本际,须打破之,才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此偈但颂第一、第八两意,而余疑可并释也。初三偈颂第一意,后二偈颂第八意。识宅者,第八识为前七窟宅,第八识中潜伏之无始习气种子,即无始无明,受刺激而起一念无明,即第七识,为第六识亲依也。前七念念生灭,说为无常,纵令暂灭,仍非涅槃,盖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未断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此问食肉功德。谓外道邪见,尚有遮禁食肉者,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明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间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旃陀罗」,此翻屠者。「谭婆」此翻猎师,此斥食肉者。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 (唐云名师子生) ,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此引前车以为殷鉴也。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虽不自杀,亦不教杀,但以钱买肉,卖者因得钱而卖肉,是仍买者杀之也。设无人买,彼将安卖。昔善导大师宏净土,一时屠肆无过问者,为之改业。此其效也。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有时遮五种者,谓见杀,闻杀,疑杀,非自死,非鸟残,皆不得食也。或制十种者,谓人蛇,象,马,龙,狐,猪,狗,狮子,猕猴,十不净肉不得食也,此皆不得已之权渐法门,故于今经一切悉断,方为实义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况食鱼肉耶。大悲前行者,以大悲度世为职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鱼肉五辛及酒,皆鄙秽不净,应远离勿食。五辛者,一葱,二韭,三蒜等,四薤,五兴渠。

薤亦名荞子,江右等处多有之丛席妄言可用,大误大误。兴渠,此方所无。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除细虫,于中极恐怖。

西土麻油,先淹令出虫,然后压之,故不可食。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此明饮酒食肉为解脱之障。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有因,是故不应食。

人知杀者之恶,而不知买者之恶也。我若不买,彼何用杀。虽云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已杀,实则因我买肉,有以杀之,想之求之,岂无因哉。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诃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

罗剎猫狸等,偏于是中生。

此显食肉之恶报也。「陀夷尼」魏作「罗剎女」。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

缚象二译皆作象腋,亦经名也。 《 大云经 》 , 《 央掘经 》 , 《 大涅槃经 》 及此经中,悉说断肉食。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诃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初制三种净肉,即已断一切肉,以除见闻疑外,更无不杀之肉可得故也。而妄想分别谓果有净肉可食,何其谬哉。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当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此法显食肉之过,不食之德也。

偈曰:

稽首寂灭海,庄严妙色身,圆满总持门,永离文字相。

随缘和合者,自性清净僧,蒙以同体慈,哀愍摄受我。

能以思惟心,入此甚深藏,于一毛端头,现自觉境界。

普使见闻者,顿悟法性空,一切幻化缘,了远唯心现。

愿法界量灭,同入平等观,普于一切时,一切尘中现。

凡在有情身,共登极乐国。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之下终

月溪秉 师命草此疏,改盖开始于甲申三月,未及半而病作,遂尔搁置。迨乙酉四月来结夏峨嵋山,始赓续举笔,至六月底而卒业。前后一年,两易居所,岂易易哉。其中有待斟酌之处尚须俟诸异日,至其大旨,自谓无违于释迦本意也。

本文依大乘精舍印经会《月溪法师讲楞伽经》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