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十九张DVD

[卯十 显见离见 (分四)]

[辰初 引教质问]

[二 明昔是权]

[三 辨今非缘 四 正显离见 今初]

第一个[见]是真见,第二个[见]字,是妄见,显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在这里的见,是究竟如来的真见,不是前面讲的见精;前面讲的这个见精,在这里仍然列为是妄见。在这里已经完全讲到最究竟的真见,也就是佛的真见。所以,这一段有点困难。显见离见,这一段是显示这个真见,是离于一切的妄见,也就包括九法界,或者最微细的菩萨的境界。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我们这个究竟的觉性,是微妙不可思议,非因非缘,并非依于外在因,也不是必要假借外面的缘。但是,世尊为什么常常在跟比丘宣说法义的时候说:见性具四种缘?这见性就是要看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所谓因空,在这里不是虚空,是指距离,就是眼睛要看到一件东西,当然要有距离。贴到眼睛上怎么看东西呢?你也没看到说:一个人看报纸,把报纸遮在眼睛上,眼睛看东西,它一定要有距离的。眼睛的见性,要看到东西,必须要有距离。因明,就是必须要有光线。因心,这个心叫做作意,因眼,也必须要有眼睛还有神经系统。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医学名词,所以,并不是说有神经系统。它有浮尘根、净色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肉眼;净色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神经系统,是义云何?整段的意思是说:世尊!您既然说:必妙的觉性不需要借重外面的因、缘,为什么您以前在说法中说:见性又必须具足四种外缘呢?所谓因为距离、必须加上光线、还有心的作意、眼根,这样才看得到,也就是见性才起作用。为什么前面讲的:这个见性需要具足四种缘,现在又为什么说:必妙的觉性非因非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此科显见离见],显这个真见离一切妄见,[不是常途所谓情见之见,乃指见精自体耳]。见精的自体,要认识到这么深层的,已经超越一切的凡夫、外道、二乘人、权教菩萨的境界了,这个已经论到最究竟的。所以,乃是指见精自体,见精就是带有少分妄的真心,即真心带有少许的妄。《楞严经》从一开始,就是用这个名词;那为什么不要一下子就用真见呢?如来的究竟的真见呢?因为那个功夫不到,你一下子跟阿难,以及这些未得无漏的,讲了太究竟的,完全听不懂!所以,要带妄显真,带这个妄来显这个真,没有这样子,众生没有办法去了解真见是什么。带有少分的妄叫见精,但是不错了,已经是第二月了,虽然它不是真月,但是已经接近真月了。

[见精自体,真妄和合],我们一定要了解真妄和合是方便说,妄本来就空,哪来的合,或者是不合呢?[约义可分真、妄二见],也并不是说,真见、妄见各自有各自的体性,[并非真妄各体],不是这个意思。[但约见精带妄时,则名妄见],见精带有一分少许的妄,就是前面讲的,所谓的见性。为什么佛不一下子干脆就讲佛的这个真见呢?没办法,众生的因缘、根性、时空,都没办法去了悟最究竟的真见,所以,只好带妄显真。现在就带了少许的妄,这个时候名为妄见;[离妄时,则名真见。如人在梦时,则名梦人,离梦时则名醒人;梦人醒人无二人,真见妄见无二见]。这并不是有二个自体性,意思是:其实来自那一颗如来藏性,妄见只是妄动所见,真见就是离一切妄见。虽然分为真见、妄见来讨论,事实上并无二见。[今言离见者,即真见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真见是离开一切妄见,绝对的独立存在,所以,要讨论的时候,必须真跟妄一起来讨论;当他悟道的时候,就进入绝对了,绝对就不能再立一个真见。这个在次第修行上,或者是学术上;或者是讲经言谈上,必须要这样分:一个是真见,一个是妄见;等到我们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时候,真心本来就存在,不需要加一个真,那个时候这个真就是绝对,所以,叫做真见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只是离开那一分的妄见,留下来的就是纯真,把杂秽的妄除掉,就是真。就是我们矿区里面,开采出来的含有杂质的金,把那个杂质除掉、提炼,就会变成真金。金矿开采出来的时候,不能说那不是金,是带有杂质的金。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见性带有杂质,叫做妄见,这个见性完全离开一切妄见的杂质的时候,这个就是纯真的见,就是佛的见性,就是真见了。

这一段[故名为显见离见]。就是显示这个真见是离于一切妄见,就是在讨论这个。[即远离依他起,当下即是圆成实]。依他起就是依条件而起,[他]就是条件,依靠种种外在的条件而起来的,就是所谓缘起法。这个[远离]就是放下的意思,依他起就是如幻,不实在的、是假相。远离依他起是放下缘起如幻的假相,这个时候当下,当下就是不离本处,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圆满成就真实性,这是唯识学的名词。[上科因缘、自然二皆并遣,此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妙觉明性,不属外道自然则可],若说不属于外道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佛陀常常讲因缘法嘛!现在[若谓非因非缘,似乎不可;以因缘是自宗],这是佛教、世尊以前一直开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以因缘是自宗,是佛自己创立的缘起的思想,为什么何得与自己所讲的法互相违背呢?[何得与自宗相违?必此见性,非因非缘],既不需要因,也不需要缘,独立存在的见性。[世尊云何,昔日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就是距离,二、要假借光线的明亮[因明]、三、要假借动念的任意[因心]、四、要假借眼根呢[因眼耶]?你不是见性不需要假借外缘吗?现在为什么要借重于距离、光线、作意、眼根?为什么?这不是缘起才能见性吗?为什么佛陀说见性本来独立存在,不需要外缘的因、不需要外面的缘呢?[以目前不空、不明,则不能见,无心无眼,更不待言],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必因四种,方能成见,则见性自属因缘之义明矣!是义云何者]:这个道理到底是为什么?[岂今是而昔非耶]?到底今天佛所讲的见性不需要借重外缘是对的?佛是以前佛陀所讲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见性必须具足四种缘,是不对的呢?到底是今天讲的是对?或者是以前讲的缘起法是不对的呢?[抑或今昔相同],说今天讲的跟以前讲的是一样?[而我未达耶]?没办法明了。

[当机所引,乃眼根中眼识,如来所显是眼根中见性],眼识是借重缘起法,起执着和分别、认知、觉受,眼根当中的见性,是不需要借重根、尘、识。[正是根、识不分]。[根]是不生不灭的根性;[识]是由外界所引发生灭意识心,就分不清楚。所以,根就是不生不灭的见性,识就是生灭意识心,必须借重外在的缘起,阿难没有办法分。[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在这一段引这个并不恰当,这里所谓的根是指肉眼,也就是说:神经系统,这个根有浮尘根跟净色根。[愚者]是指阿罗汉,就算你证到阿罗汉,仍然没有办法分清楚,到底什么是意识心?什么是神经系统?所以,在这里,从圆瑛法师的角度应该是这样:愚者难分识与性,也就是说,证阿罗汉果的,仍然很难去理解意识心和究竟的本性。[阿难即其人矣!前来世尊,乃托见精以显见性,欲令证入妙觉明性,而得全体大用,而反认见性为眼识],把把这个不生灭的见性,认为是生灭的眼识。[何异将彩凤为山鸡],彩凤值钱;山鸡不值钱,彩凤比喻作见性;山鸡比喻作意识心。[视和璞为顽石],[璞]在石中没有雕琢的玉,还没经过加工,但是里面蕴藏着玉,经过雕琢价值就昂贵了,不是顽石可比了。把璞当作石头。[可不哀哉]?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修行人如果分不清楚,什么是生灭意识心,什么是如来藏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懂是用这个去修行,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大乘眼识,九缘方生],大乘法里面所讲到的,眼识必须具足九种条件,才能产生,[所谓:空]距离、[明]光线、[根]眼根、[境]外境、[作意(遍行心所之一)]、就是遍行心所里面的动念,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讲得很清楚。作意就是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心所。[分别]就是分别依,就是[第六识、染净(第七识)、种子],这个就是善、恶、无记的种子,必须要有种子才能起现行,现行薰种子。[(三类性境之一)、[根本]根本依,就是[(第八识)];必须有像仓库一样,把它储存起来。小乘法中就把它省略了,说具足四缘,[小乘法中略具四缘,缺一不可,即空]距离、[明]光线、[心]作意、[眼]眼根,[四缘],小乘讲的比较方便、比较少;大乘讲的就比较微细。[为眼识得生之缘],要产生眼识,眼睛的这个识性、识心,就必须要空、明、心、眼四缘,[并未曾说,四缘生妙觉性]。并不是说,佛从来没有讲过,借重着空、明、心、眼,可以产生妙觉性,能生妙觉性。因为妙觉性本来具足,于缘起法起大作用。[良以此性],就是妙真之性,[非生因之所生],绝对不是外在的生灭的因缘法所能生,本性具足。[乃了因之所了],这个了因就是悟明心地的,悟入如来藏性的人,所了,这个[了]是指显,才能显示出来。前面这个[了]跟后面这个[了]意义完全不同,乃是了因之所了,这个了因乃是了因佛性,就是悟明心地的人。有缘因佛性、有了因佛性。前面讲三因佛性,这个就是了因佛性。之所了就是所显示、显出来,意思是:只有悟道的人,大悟的人,才能显出妙觉性,不能说:借重于外在的缘起,因此佛法是用悟的;用教的只能在生灭的因缘法里面去理解、思惟、推论,当他进入佛的领域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阶位。所以,最后那一刹那,必须要顿悟,完全放弃生灭意识心,完全放弃逻辑的推论;完全必须要放弃任何的语言文字,在顿悟的那一刹那,没有任何的阶位、次第,没有办法用思惟的模式,统统没有办法!也就是最后那一刹那必须用跳跃的,那一刹那的悟入,必须要顿悟才有办法。用渐悟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的,没办法的!就像虚空,虚空没有从东边来,也没有往西边去,虚空从来不生,也从来不灭;从来不增,也从来不减。你在有阶位的12345678,或者逻辑的ABCD推论,或者是语言、数目字,这个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

二个人都没有开悟,是点不着见性的,甲是无明,乙也是无明,懂佛法,这样二个人一直讨论,二个人打死不可能开悟!这个见性必须要有人——外在的善知识把他点破,那一刹那,喔!爆发出来的内在,本来的具足,这样才有办法悟入佛的领域!靠人与人之间一直讨论,门都没有!所有的讨论没有办法离开阶位、次第、生灭意识心,除非上师大成就,是真的大彻大悟的人,他有办法让你悟入如来藏性,其他没办法。讲无生,他不知道无生是什么;你讲般若,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般若,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不知道那个是什么东东?说:那个人讲经讲得很好,不是真金喔,叫做镀金。大悟那个是真金,所有语言出来任何一个角度切入,统统是本来的面目,没有任何障碍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只有悟明心地的人,才能显如来藏性。[今说从因缘生,误之甚矣!初引教质问竟]。

[辰二 明昔是权]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言:阿难!我所说的世间诸法,用种种的方便才说诸法因缘生,因缘灭之相,诸因缘生灭之相,但非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讲诸法因缘生、因缘灭,生灭世间相,只是一时权巧方便说,所以,诸因缘相绝对不是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这个第一义谛含有二种,你一定要背起来,学佛到今天不能讲:第一义谛就是究竟一个,不是的!究竟第一义谛有二个:一叫做离缘第一义谛;二叫做离见第一义谛,老参的人,学佛相当久的人,不能不了解有二个第一义谛。离缘的第一义谛是说:在权教菩萨要转为究竟实教的菩萨的时候,必须叫他放弃种种的缘起,叫做离缘第一义谛。但是,悟入到最后那一刹那的时候,叫做离见第一义谛,是最微细的,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动念即乖,离见第一义谛。粗浅的就是把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这个叫做离缘,这个缘就是明、暗、空、塞这些外缘,因明、暗、空、塞而有见,要摆脱这些四缘,这个叫做离缘第一义谛,已经不得了。已经是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那一种功夫,就是已经超越凡夫、外道、二乘人、权教菩萨,这叫做离缘第一义谛。离见的第一义谛就是要接近佛的境界了,妄见,这第二月,就是见精,连这个见精自体相都是妄。意思是:那微细的能所的执着、妄见,都要放下,叫做离见第一义谛。离缘第一义谛就比较粗,可是,已经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了;离见第一义谛就是佛的境界了。

[此明今昔权实不同]。[权]就是权教菩萨;[实]就是实教菩萨,是不同的。[佛告阿难,我昔日说],假借四种因缘而生这个眼识者[四缘生识者,乃一时权巧方便,说世间诸因缘相,引诱小乘学者,免中外道之毒]。只要一中互外道之毒,就中到这个可怕的知见![彼外道妄计自然,我说因缘]而佛才说这个因缘[以破之],佛说因缘是为了破外道的知见,才这么讲。[非同今日所说第一义谛,修证了义之法,何得取彼而难此耶?二明昔是权竟]。就是不能把权教菩萨的思想,来为难实教菩萨的究竟义。

[辰三 辨今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我现在问你,一般世间人说:我能看得到东西,为什么他能够看得到东西呢?云何名见?云何不见?哪一种状况是能见到东西?在哪一种情形,说看不到东西呢?阿难说:一般就世间人来讲,因为有光和亮度,白天或者是晚上、夜晚的月亮,要不没有日或者是月,就一定要假借灯光,就是一定要有光线,不是太阳的日光就是晚上的月光,要嘛就是晚上的灯光,才能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这样才能看到。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假借日光、月光、灯光,那是看不到的,一片漆黑。

[此科辨今所说,非同昔日因缘]。权教。[故问之曰:诸世间人,说我能见:是以我为能见,物为所见,此乃一切众生共执。今诘以云何名见,云何不见者:为探其借缘不借缘],探其借外缘不借外缘,这是探讨要不要借重外缘,和不借重这个外缘。佛陀就是在问清楚,需不需要借重这个外缘?[答以因于日、月、灯三种光明,乃能有见,无光即无见,正述其必定借缘。此虽单举明缘,以该空、心、眼三缘,缺一不见],这里虽然单单举出明缘,就是说光线来讨论,当然一定包括距离、作意,还有眼根,缺一不见,缺一个条件是看不到的。[此昔日之权。阿难所述固是,然今日所说,是第一义,如第一番显见],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盲人瞩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同处于暗室,[所见无异]。因为一片漆黑。前面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盲人看到前面暗;跟有眼睛的人把灯都关掉,处在暗室,所看到的暗是一样的,[无异]就是没什么差别。意思是:[见性脱根脱尘,灵光独耀,又何借明缘]?不需要借重光线,[此即权实不同也]。权是借着四个条件,眼睛才作用、看得到;见性不需要。如果是实教的话,见性独立存在,无关明、暗。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那个时候把它说名为不见,就是那个时候没有见性存在,你看不到东西,就是没有见性存在的意思。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你就说没有见性存在,那么,应不见暗,见性就没了。所以,应当不可能再见到暗。事实不然,如果你一定可以见到暗,那么,此但无明,这个只是没有光线而已,无关你的见性。云何无见性?因为见暗也是见,光线只是为了显外境,无关于见性。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你就说没有见性,那么,见性应不可能再见到暗,因为没有了嘛!如果你还可以再看到暗,就表示你的见性没有失去啊,这只是暂时没有光线而已,不能说见性没有,为什么说你没有这个见性呢?所以,光线自有明、有暗,无关于我们见性。

[此显无明不是无见]。这一段是显示说,没有光线,不能把它当作是没有见性,没有光线只是暗;有光线只是明,明、暗无关于见性。无明是尘,是客尘,是外在,见性是主。[若如汝谓],就像你所说的,[无明时即谓无见者,应当并暗亦不见],因为见性不存在,见性不存在,当然看不到暗了。[方可谓之无见;但无明便谓无见,乃常情所执],一般人说没有光线,他就说看不到,就是无见,就是连那个见性存在都否定,这是一般人所执着的角度。[故以应不见暗诘之],应当说:你见性既不存在,那么暗现前,你就不可能再见到暗。[断无是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若必见暗下,申其正理。谓若无明时,必能见暗者:此但是明无],明就是光线没有,[而见不无],而见性不无,不无就是存在,而见性确实是存在的。[云何汝说无见]?这一段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见性无关于明、暗的。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阿难!如果依你的角度来讲:在暗的时候如果没有见到明,因为没有见到明相,看不到明相所显的一切动相、外相,这样角度来讲叫做不见的时候;相同的道理,现在在有光线的时候,你却看不到暗,同样是有一个不见啊,见明时候是见不到暗,见明的时候见不到明,还名不见,还是看不到,还是不见,二个统统不见。佛真了不起!这个话还不是一般人能讲得出来的!

[此明、暗相例,以致二皆不见,岂不大谬]!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如果说:明暗这二相自相陵夺,明来暗就去了;暗如果生,明就灭了。明相现前,绝不容许暗相存在;暗相之处,绝找不到明相。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意思是说:我尘互相倾夺,无关于你的见性,就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无关于互相倾夺的外尘。这段告诉你: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于中暂无,绝对不是说在一下子中间有暂时没有见性,不是这样子!没有这样情形,完全就是常存的。非汝见性,于中暂无,绝对不是你的见性,在中间——明、暗二相当中,突然暂时没有,不会的,见性是常存的。如是则知,[见明见暗]二俱名见,云何不见?见明也是见,见暗还是见,二个统统叫做见,见性统统在作用,为什么你讲不见呢?为什么你讲见性不存在呢?见暗难道不是见吗?也是啊。

[此结申正义。上科但是因谬反显],因为错误而反显,[决无二俱不见之理],决定没有明、暗皆不见的道理。[故申以正义曰:若复明暗二相,自相侵陵倾夺,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二相,时有时无,非汝见性,于中暂时或无]。只是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存。无关于你的见性,你的见性一直永远的存在,你的见性绝对不会在中间说暂时没有见性,或者暂时存在见性,不会的!见性是永恒的!我们修行,就是开采亘古以来存在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就是佛性。[此句须着眼,明暗有生灭,见性非有无],就是不属有,也不属于无。意思是用手指指不出,见性是有,你指不出;见性是无,它就是很清楚的在看。见性非有无,见性无关于有、无关于无,有,你也指不出来,无,也不对,那你看看哪里不是你的见性?没有见性,你怎么见树、见山、见水呢?所以,明暗有生灭,见性非有无。[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非暂无]不是暂时没有,意思就是[即常有],这一段是[正显见性常住,不生不灭,不借因不托缘也]。你讲到外在的因,就一定要讲到明、暗、空、塞;现在没有啊,不需要假借因、外缘,[世间常情]一般,[惟许见明有见,不许见暗成见],世间人看到有光线的时候,才说:喔!我的见性在作用,不知道见暗的时候,见性还是在作用![权教亦须具足,空、明、心、眼四缘,方能成见。此经为了义真诠],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究竟义,是了义的,《楞严经》是了义经。真诠也就是究竟,在诠释没有任何的善巧,诸法讲毕竟空,就是如来藏性,所以,此经为了义真诠,就是了义的究竟真理的诠释。

《楞严经》可不是一般的经典,还不是说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除非你开悟,否则你要讲《楞严经》,说真的是有点困难!你不知道如来那个心性是什么,从何讲起?也可以讲,就是照着文字这样念,你念的时候,你自己也不晓得文字的意义是什么,底下的人也听不懂,就这样念念经、念念解释。演讲是开般若智慧的,不是语言、文字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发心要讲《楞严经》,你基本盘一定要见性,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见性没有办法讲《楞严经》的,如来的心性那种东西,靠着语言一直推论,是永远推不到的。[但取暗中有见],但取暗中亦有见,也是有这个见性,[故曰如是则知,见明见暗,二俱名见,云何不见]?为什么不见?意思是:见性一直存在,无关于明、暗,你见明的时候,见性在作用;就是你见暗的时候,你的见性也是在作用,因为它见暗,没有见性,你怎么见到暗?见性不存在了?既然能见暗,见性继续作用。[是则暗中之见,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在暗中这个见性一直在作用,还是看到暗啊,根本就不需要假借眼根、距离、明相、[及分别之心耶]?统统不需要。[是则显一暗中之见,则四缘俱破矣。三辨今非缘竟]。在暗中也是一样,见性在作用,不需要假借空、明、心、眼这个外缘,统统破,连见暗见性都在作用的!

[辰四 正显离见 (分三)]

[巳初 先定离缘第一义 二 例成离见第一义 三 诘责劝勉善思惟 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是故阿难!你应当非常的清楚、了解,汝今应当了解,见明之时,见非是明;当你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见性绝对不是外面的光线,因为见性是常存的,光线是生灭,时存时灭的。当你见到暗的时候,我们的见性绝对无关于暗,因为我们的见性是常存的,暗一下子就会明;明了就会暗,我们的见生是无关于暗的,就算没有光线的暗,见性仍然存在的。所以,见性无关于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我们的见性并不是虚空;我们见塞的时候,见性也不是塞相。

[此显今教为第一义]。现在要显示,佛陀现在教你的是第一义谛。[然有浅、深两重,先显离缘第一义]。离缘第一义的根器就是:转权教菩萨为实教菩萨所用的,就是离缘第一义谛,不再有任何的善巧方便,转入究竟实相。[盖见性离缘之义,自盲人瞩暗,显见是心以来],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诸科],显见[不分],在这段当中的[前半]科,[半]就是前半科;[所显皆是离缘之见,此见即是见精]。见精是带少分妄的真心。所以,我们讲见性、见精,在没有究竟悟,只有这样讲,这见精就是第二月,虽然不是真月,但是,已经接近真月。[前文所云: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这个见精虽然不是究竟的妙静明心,(就是如来藏性);但是,它已经像第二月了。捏目所成,你只要把手一放,就见到真月了。你只要把那个微细带有少分的妄除掉,真月就显现,如来藏性就现前,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诸位!要见到第二月的时候,要到什么功夫?要放下凡夫、外道、二乘、权教菩萨,能见到第二月的时候,已经是不得了的功夫,叫做离缘第一义谛,知道吧!不要小看这个第二月,这第二月可不是一般的阿罗汉就有办法的,那个已经相当高超的功夫了!这第二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接近真月了。

[喻如第二月者,以其带]少分的[妄之故];妄心很少了,凡夫的妄没了;外道的妄没了;二乘的妄没了;权教菩萨的妄没了,剩下就是少分之妄。这在诠释什么?诠释接近真月。所以,以其带少分之妄故,[虽然带妄],少分之妄,[自体离缘],它的这个自体,离缘第一义谛,这个第二月,就是已经超乎二乘人——叫做因缘宗,[已自超乎因缘宗矣]![宗]就是思想。虽然带少分的妄,这个自体已经离开外缘,不假外缘了,意思是:纯粹心性的功夫,不需要借重外面的明、暗、空、塞,都不需要。已自超乎因缘宗,已经超越权教菩萨,或者是二乘人讲的因缘法。[是故阿难汝今当知。是故二字,承上是明暗,二俱成见之故。汝今当知:见明之时,此之见精,非是因明所有];当你看到外面明相的时候,这个见精,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光线而存在的。[见暗之时,此之见精,亦非因暗所生]才生出这个见性的,它是本来具足的,只是带妄。[见空见塞,可以例知,则此见精,不属因缘明矣。初先定离缘第一义竟]。

[巳二 例成离见第一义]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今天如果来听经闻法的,听不懂。回去她老公就问她说,你今天去听慧律法师演讲《楞严经》,是听到什么?我听到贫穷、下贱,统统是jian,无一处不是jian,不知道在念什么?完全一头雾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统统是见啦!就这样,你如果看得懂,我就服了你!就是这样子。如果了悟了,悟明心地,那这个就简单,没什么不得了的。说:四义成就,汝复应知,什么叫做四义成就?意思是说:这个见精离于四缘,就是离明、离暗、离空、离塞,也就是见性离外在的缘,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四义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这四种义理,也就是说:见性无关于明、暗、空、塞,这个四种义理很清楚了,你这样就能够成就离缘第一义谛。见性离缘,也就是见性离一切外缘,不需要明、暗、空、塞,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

底下更高,要显出离见第一义谛,这个就是佛,完全是大菩萨的境界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个有多重解释,从圆瑛法师的讲义先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个就是真见,第二个就是妄见,当真见见到妄见,体悟妄见本空的这个时候,见非是见,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所以,一跟三都是真见,二跟四都是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就是当真见见到了妄见本空的那个时候,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个真见的能见之性,犹离一切,[离]就是离一切九法界之见,因为九法界都是能所不断,所以叫做见犹离见。就是真见的能见之性,是犹离一切九法界的妄见。也可以这么解释:真正的能见之见性,犹离见精之自相,底下离这个见,就是妄见,是指还没有升华到究竟真见的时候,那个见性叫做见精之自相。就是连这个见精仍然有微细的能所,那个见精仍然带有少分的妄,那个时候,微细的能所不断的妄见。所以,见犹离见,就是真正的能见的见性,是犹离一切微细的见精能所的这个自相。见不能及,就是九法界一切的妄见,没有办法达到,这是第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第一个见是亲见到能见之性这个时候,亲自下功夫去见到、亲见到能见之性;第二个是指见性,当一个人加功用行,亲自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怎么样?所见到的见性,见非是见,这个时候亲见到的见性,非是见,还不是真见。见不是见是说:当他亲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此所见到的这个见性,还只是见精,还不是真正的佛的见性,究竟义的见性。佛的这个真正的能见的见性,是离一切妄见的。见不能及,是九法界的有限的见所不能达到的。九法界的见性,都是有一个限度,因为他有我执、法执,把自己框在这个执着的角度里面。所以,见不能及,就是九法界有限的见性是所不能及的,因为能所不断,能缘、所缘统统不断。意思是说:我们纵然可以放掉这些外缘,可是,我们微细的无明仍然在能所,那个微细的无明能所就是见精,知道吗?

佛陀告诉我们: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意思是:千万不要相信你是一个功夫很好的人,没有到证阿罗汉果,是不可以相信你自己那一颗心。没有证阿罗汉果,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譬如:我现在稍微有一点点功夫,就说:我这个财色名食睡无伤大雅!我去酒廊喝酒,无伤大雅!也去外面花天酒地,说:我很有修行!佛陀讲的:这个就死定了!如果你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千万不要相信自己是很有功夫的;一定要到证阿罗汉果,断见思惑,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意思是: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蒙蔽自己、欺诳自己,假借一些理由原谅自己,从来没有直心,面对自己的有漏烦恼的问题去处理的,没有的!你不可以随便相信你自己那一颗脱缰野马的妄心,你这样相信了你自己,你死定了!简单说:戒还是要持;因果还是要守。不可以大言不惭就说:我就是大彻大悟;我见性了;我已经成佛了;或者我是什么菩萨再来了!胡说八道,夸大其辞,膨胀自己,未证言证,死后堕阿鼻地狱,百千万劫不得超生!佛教最忌讳的就是狂妄无知。

千万不要说你是什么菩萨再来的。如果你去外面,有人告诉你说:他是什么文殊师利菩萨再来、观世音菩萨再来,是什么六祖,还是六祖婆,七祖还是妈祖婆、观世音,你不要信这一套,大妄语啊!不怕下无间地狱!真的有功夫,他怎么会告诉你这个?真的菩萨来的,他都怕你知道,还不能说呢!我们正信的佛弟子,有了自知正见以后,我就知道了,这个妄语是不可以随便乱讲的!所以,你可以在外面看看,稍微有一点点修持,就不得了了,为了名为了利,或者是欺诳众生,他比我懂得少,当然就好骗!你要碰到我们这个,怎么能够骗得过我们?再解释一下:云何复说因缘、自然,连那个微细的见精,仍然是妄见,那一种大菩萨的功夫,仍然是能所不断的见精,唯佛能见。为什么你还讲一些,我善巧方便讲的因缘,还有破除外道的自然,以及和合相与不和合相?还说什么因缘、自然、和合相?和合相就是因缘,只是文字调整美一点;与不和合相就是自然,其实是重复,但是,文字很美。连那个大菩萨的境界,都无法跟佛的真见所可比拟,还说什么二乘人善巧方便;还权教菩萨讲的因缘法;更不用说外道讲的自然,以及因缘的和合和自然的不和合相。更强化你,这一些都不能及,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权教菩萨,完全不能到达;连那个实教菩萨,没有到最后那一刹那,微细的无明,带有少分的妄,那一刹那接近真见的时候,仍然没有办法跟佛所可以拟。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师父再解释两遍,当师父也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个很难。

如果讨论到这个见性,这个见精是离于四缘,它是离明、离暗、离空、离塞,也就是见性是离缘,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汝复应知,更应当知道,真见见到了妄见之时,而体悟妄见本空,这个时候,真见就不会堕入妄见。见犹离见,这个真正的能见的见性,是犹离一切见精之自相,见精亦所不能及,唯佛能见。还谈什么善巧方便的因缘和外道的自然,以及和合相与不和合相?这是第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这个见精是离于明、暗、空、塞,很清楚,见性是独立存在,也就是见性离缘,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汝复应知,当我们加功用行,亲见到能见的见性的时候,此所见到的见性,还不是真正的佛的真见;真正的佛的能见之见性,犹离一切妄见,是九法界有限的见所不能及的,唯佛能见。云何还说一些善巧方便二乘人、权教菩萨的因缘法;更谈什么自然,外道所讲的自然,以及和合相的缘起法和不和合相的自然呢?好!讲到这里,听不懂,也只能到此为止,就这样子,就只能怪罪你那个业障很重了,我已经尽力了。很难找到这样子有责任的师父,怕你不懂,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解释,我已经够尽责了!

[此例显离见第一义。即显妙精明见性,喻如天上真月,此节较上更深一层]。前面讲的是离缘第一义谛,现在讲的是离见第一义谛。[四义成就者]:也就是指上面的见精,就是带有少分妄见的见精,已经不是[即指上面见精,非明、暗、空、塞四缘所有之义],这个明、暗、空、塞只是外缘,无关于见精的见性。[已成就离缘第一义,此理极成,无能破者。尚有离见第一义,汝复应知,若但悟见体离缘,而未见见体],[见体]就是见性之体,还没有见到见性的体性,[尚非圆悟],因为悟到了不生灭的体性,就是万法都是圆满。所以,大悟的人,他不会跟你争的,他处处相,处处无相,万法都可以退让;为了教育下一代,有时候可以显示某一些好象比较硬的态度,其实他的心还是圆满的。所以,圣人是论心的,有时候是种种善巧方便,无非都是心性所显的。所以,见到了不生不灭的体性,就是圆满;如果没有见到见性的体性,那就不够圆悟了,尚非圆悟了,没有悟到最圆满的地方。[必见见体离见],人一定要见到真见之体离于妄见,第一个[见]就是真见,真见之体离于妄见,你一定要体悟这个。[乃真见见体矣],[真]就是真正;[见]就是见到,真正见到了怎么样?[见体]就是见性真体,乃真见见体,才真正见到了见性的真体。所以,见性的真体就是寂灭,大寂灭涅槃,就是涅槃妙心,大寂灭涅槃海,无一法不是妙心,无一法不是绝对、空寂。所以,对境寂然,常不离佛,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是金刚三昧那种寂然,还不是突然定、突然不定,不是这个。[故以离缘为例焉]。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者:一、三见字,是纯真无妄,本体之真见,即妙精明心,如第一月;二、四见字,是所带一分无明之妄见],为什么要加一个所带无明一分?这个只有少分的妄,不是众生很重的妄见,[即见精明元,如第二月]。你一定要了解,这个第二月的观念,已经超越凡夫、外道、二乘、权教菩萨,而且是相当高深的功夫了!第二月,虽然真月,已经接近真月,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无始时来,此之真见,常堕妄见之中],常堕妄见。我们平常日用当中都在妄见,习惯了!我们神经兮兮的,要吃安眠药,或者是说要吃忧郁的药啊。这个药是不能随便吃的,有一个人睡不着,得了失眠症。很严重就去看医生:医生!我晚上睡不着,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医生就开了西药给她,那医生没有分,这一包拿过来的时候,哇!这个安眠药怎么会这么多颗啊?颜色怎么会这么多?然后那个病患就说:怎么吃呢?医生说:当你吃这颗蓝色药丸时,晚上会梦到刘德华;当你吃白色的晚上会梦到周杰伦;那个绿的吃下去,你晚上会梦到金城武。失眠很严重的就说:那我三颗一起吃下去,会见到谁?他说:那你肯定见到张国荣!这个药还是不能乱吃的,张国荣已经往生了,你肯定会见到张国荣!我们白天不要太紧张,也不需要太计较,一切众生,都在无知、是非恩怨中过一生,我们就是一个例外,因为众生常堕妄见之中。时时刻刻,那个我执、我见,他就是不可能放掉,不可能的!尤其是从小薰习的那个思想,要叫他放掉,简直就是要他的命!他养成的那种习惯、思惟模式,这个就是妄见。所有的哲学、或者其它的宗教;我讲的是不究竟的,还有他的生活模式;理哲学、诸子百家,当他研究到某一种思想的时候,他虽然学佛,可是,要叫他完全放弃以前的那一种固执!这个是困难的,这个就是环境会造成一个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冥顽不灵的地方,而自己不知道!他已经造成了对方的痛苦,自己不知道,他已经习惯这种方式。

因此,常堕在妄见之中,就是一切众生,平常日用都是用妄见习惯了![不能见妄],完全看不到,没有能力透视到妄见,所以不能见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见到妄性本空,更清楚!叫做不能见妄,[如人落水,不见乎水]。看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意见,诸位!你的意见很多,就表示你的烦恼会很重。这个团体,大家都是很不错了,讨论、开会,90%几都通过了,可是,你一个人就很多的意见,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好,那就会很多烦恼,知见会立知啊![若观行力强,脱黏内伏],[脱]就是脱去外在;[黏]就是六尘,外在的尘;对这个六尘攀缘,然后动念,真心被无明黏住了。内伏是指妄心,一个是指境,不要被外境黏住,同时要降伏你那一颗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脱去外尘的黏着,也就是对这个财色名食睡,看得很淡泊;看到众生的过失,你也不去说,除非众生愿意跟我们研究。我们给彼此之间一个机会、一个时空,看自己做了对外界行一切善,也绝对不会贪染,来宣扬。脱黏就是脱掉外面六尘的染污;被无明尘欲所黏住了,内伏妄心。

[伏归元真]久久,他就是要下功夫才有办法,伏归无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一点都不能造假,你就是需要时间,而且要真正的下功夫伏归元真,才有办法![发本明耀,则真见现前,即能彻见妄体,正当真见,忽见妄见之时,真见即离自体中一分妄见],因为你达妄本空自然离,这句话很重要!了解妄本空,你本来就放下。[而不堕在妄中,(如人觉梦,梦便不在,即已离梦中矣)。此之真见,非是带妄之见也。非是二字,即不堕之意]。

[又一解:四义成就者,以上四义,皆以能见之性,见于所见之境,而见性原非是境,以此成就,能例之法,例下能见之真见,见于所见之妄见,而真见非是妄见,令难知者,而成易知也]。有人怀疑就提出问题了,[问:心见尚不许为二,今于见,何反言二耶]?为什么还讲一个真见?为什么还讲一个妄见呢?[答:真非真]就是妄,[恐迷],他搞不清楚,[故不得不分也]。底下就角度来讲,[但约真见带妄时,即名见精];见精就是带少分的妄。[见精离妄时],这个妄是一切妄见,当见精离一切妄见,入于纯真之见,[即名真见,非实有二体也。而真见之所以非妄,见精之所以为妄之义,待下详示妄因科中,佛自明之]。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者:第一见字是真见],这一段有二种解释,[二、三见字皆带妄之见精,言此真见,犹离于见精之自相],离于见精就是如第二月,这个真正的见性是离于第二月,是真月,它一点少妄都没有,这真见是不带任何的妄的。犹离见精,犹离带有少分的妄的自相,这个自相表示能所不断。这个见精的自相是什么呢?就是微细能所,因为它带有少分的妄,微细的能所还是没办法断。[见精亦所不能及也]。因为这个真见是绝对离相的,离能所的如来藏性的。意思是:如来藏性是绝对的,不能像见精带有少分的妄,是不可以的。[良以有妄见时,真见全隐,及至弃生灭],你一定要到,放下这个生灭法的缘起假相,[守真常],而且这个常光常现前,[常光现前],这寂常的光、妙明的光,要常常现前,意思是:做功夫不能间断。为什么要常光现前?[即真见现前时,则妄见已空],为什么要常光现前?譬如:一边是指生死的此岸,一边是涅槃的彼岸,中间就是般若智慧观照的桥梁。这边的生死此岸跟这边的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度生死河的一座桥。桥的中间如果断掉,能不能到达彼岸?没有办法!这个就表示,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是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的桥梁,临命终才有办法接上去。佛学佛法、佛道,不能误会佛,也不可以不了解佛的用意,你不能说:我现在听到佛法,好!不听经、不闻法,不亲近善知识,这一段没有错。你碰到了佛法、碰到了桥的这一端。再来,接下来等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生死的此岸,听到佛法,把桥见到一点,然后就说:好!就念佛了!没有错,念佛,能够念得很虔诚吗?能够念得没有烦恼吗?念佛很好,中间那些无明、烦恼那怎么办呢?修行是要接到临命终的呢!从初发心修行,他要接到临命终那个正念,你才顺道去极乐世界啊,中间这个不能断掉。你常光没有常常现前,你怎么接下去净土?

我们不能错会佛的意思,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重要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修行它是二六时中都要降伏自我,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这一座桥,才不会中间被断掉,是很重要的!常光要现前,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就是这座桥梁,就是度生死河的法,这个法不能破的。时时刻刻这个法要健康、要健全,法不能破的,这船破了一个洞,你怎么到彼岸?意思是:这只船要很健康,到临命终的时候,哇!提不起来正念,忘了信、愿、行,平常修行念佛念得不错,因为没有在心性上下手,所以,临命终他没有把握。

真见要现前的时候,妄见即空,[故曰见精所不能及也。云何复说,因缘自然],还说什么善巧方便的因缘法,和外道的自然?[及和合相者:此责其执吝昔宗,不肯放舍],过去佛讲的因缘法,一直执着到现在。[今离见第一义],就是离于妄见之第一义谛之真见,[尚非离缘第一义所可及],离缘第一义谛比较浅;离见的第一义谛就很深了,唯大菩萨能了悟。[况世间戏论因缘、自然耶]?以及外道自然邪见人?自然就是邪见,[及和合相,与因缘一类戏论],所以,这个离见第一义谛是最上乘;也是最微细,也是最难断的。[末应有与不和合一句],不和合就是自然。[谅译者错漏耳。不和合,即自然一类,故以云何复说责之。此约见性离见论],见性是离一切妄见的,就这个角度来讲。[显其自相亦离],微细的能所生灭不断,叫做自相。微细的动念,你动念,它就有能、就有所,凡夫、二乘人、权教菩萨是没办法觉察到。显其自相亦离,[转入纯真无妄],纯真无妄就是绝对、就是没有能所。[亦四义中,常住妙明之义]。前面讲的:寂、妙、真、常,常住妙明之义,就是前面所讲的四义当中的妙明。[二例成离见第一义竟]。离缘第一义谛,就是离空、离明、离心、离眼,也就是离暗、离明、离空、离塞等等,因为缘起必须假借明、暗、空、塞;前面讲的就是空、明、心、眼,所以要离,完全独立。离见第一义谛,就是在内心深处里面,只要起少许的知见都不行!所以,这个是无上,唯佛的真见才有办法,这个不是凡夫、二乘人所能及,九法界亦不能及。

[巳三 结责劝勉善思惟]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你们这些声闻人,狭劣无识,因为没有开广大的如来藏性出来,当然没办法了,不能通达清净的实相。吾今诲汝,我现在教诲你们,当善思惟,要好好的思惟佛所说的语言,不可以疲怠,就是懈怠、懒惰。所以,诸位!你想想看,虽然本性具足,还要精进不懈呢!这个事相上,你必须要把这个习性、无明磨掉。告诉你们:当你们碰到逆境的时候,是好事;当你们碰到痛苦的时候,其实是好事;当你碰到人家侮辱的时候,其实是好事;你碰到一切的顺境,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会忘了妙菩提路。一个人生长在温室里面的小花,一个人生长在都是顺从的环境;换句话说:一个没哭过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佛的;一个没有苦过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就菩提之道的,修行无量亿劫来,一定要流很多的眼泪,受很的委屈、指责、谩骂,要流很多的血,无量亿劫来,才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之道。千万不要把自己说:我是六祖来的,一闻就开悟了!诸位!六祖是何许人也,他是再来人啊!

有一个人讲说:师父!那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再来人?我说:我知道啊!他就很高兴,我说:你是再来轮回的人!哪有这样子?真的,有一个大学生,这老菩萨就,你这个学佛才学多久,这么善变啊!他(学生)就跟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再来人?那时候年轻人在旁边听了是有一点点……是不是?对对对!你是再来人,你绝对是再来轮回的人!听你这种口气就知道!所以,那个学了少许的佛法,有时候狂妄,难调难伏,很难!无得疲怠,妙菩提路,精进修行,它是一定必须要这样子做,一点都不能懒惰。今天来这里底下坐二人半钟头,就算听一句、一个典故、一个启发,一个观念转变过来,我告诉诸位!都值回票价了!

[此佛责其滞小,勉其向大。声闻兼有学无学]。有学就是三果以下的称有学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阿罗汉四果称为无学。[谓汝等见狭志劣,无有广大殊胜之识],之识性。[执诸法为实有,不了依他如幻,妄起遍计执情],我们现在就是在缘起法里面加上一层执着,误认为它是有其自性,不了解缘起是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所以,妄起遍计执情,遍计就是无一处不周遍、不计度;[迷于清净实相之理,故曰不能通达。实相者:即如来藏,清净本然,真实之相,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故曰清净。实相有三:一、如实空义]:什么叫做如实空义?就是站在诸法毕竟空的角度说,叫做如实空义。诸法确确实实不可得,叫做如实空义。[称真如实理,空诸虚妄染法,此为无相之实相。远离能、所分别,万法本空,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站在如实空义的角度说的。[下四科七大,一一双非因缘、自然],后面会讲到。[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即此义也]。这空如来藏就是要把那个无明、烦恼、习气空掉,不是空掉那个本体,般若的清净自性不能空,它可以产生妙有的,空是空掉无明、烦恼、执着、分别心、种种的知见,不是连那个本体也空,般若之体存在的。

[二、如实不空义]:这是站在妙有的角度。没有一法不是清净法,是站在这个角度,叫做如实不空,不空就是妙有。[此为无不相之实相。以有自体,常恒不变,体虽不变,用能随缘,下忽生相续],虽然生三种相续的生灭续起,但是,[不外清净本然,审除细惑],里面说到[说不空如来藏,即此义也]。后面会讲到,不空如来藏,更一步的审除微细的惑。这一段是讲如实不空,就是妙有义。第一段是讲诸法皆空义,第二段如实不空义,就是万法都是妙有。

[三、如实空不空义]:也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当然是方便说。[此为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诸妄皆空,纤尘不立,万境纷纭,一真不动]。一真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说:一个真如,一心真如,这个心性是不动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记得!这几个字是中国人讲的佛法,这几个字不是佛说的,佛陀从来没有讲过: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打开佛所讲过的经典,绝对没有讲过这一句话;也没有讲过: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中国的佛法,语言的论述的语言。[下五大圆融,譬如虚空,体非群相,不拒诸相发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什么叫做离极?即一切相也不对,叫做离即。因为如来藏性无相,所以离即。即一切相要离,非一切相也要离,离非,非一切相也不对,因为相就是性,无相就没有办法显性。所以,非一切相也不对;即一切相也不对,要离。离非:也离开、放下非一切相。是即非即,就是一切相,也不是一切相。是即就是一切相,性相本一如,性不可以离开相,相不可以离开性;非即也不可以说就是一切相,因为一切相本是妄,所以非即。非即就是应该离一切相。[极显圆融,清净宝觉,说空不空藏,即此义也]。

[吾今诲汝下:如来欲阿难,悟明实相之理,故勖以三慧]。[勖]就是勉励。以三慧就是闻、思、修。[诲汝者,有诲必闻,闻慧也;善思惟者,正念观察(非缘心思虑)],不是能所不断那种思虑,[思慧也;无得疲怠者:无得因循悠忽,自谓疲劳,遂生懈怠],诸位!这个太多了,修学修道修到一半,走不下去了!我以前去教大学的时候,多少学生来跟我讲:恩师,恩师!我以后要跟恩师出家!到现在喔,那个讲得最快要跟我出家的,到现在一个都没有!倒是那些没有讲的,好几个跟我出家。所以说:这个修行,还不能用口头上讲一讲。要听到佛法已经很难,要持续也很难,中间不生疲劳就更难!到最后都是懈怠,有的干脆就说:喔!佛教这么深!十年、二十年还是弄不懂,干脆去信天主教、基督教,唱圣歌多好听,用祷告的也比较快!

[必须精勤进趣,未可半途或废,修慧也。妙菩提路者:即佛所证,无上菩提之道路。乃从凡至圣,中间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五十五位呢!我们中间到哪一位还没开始呢,还五十五位呢!就告诉你成佛有多难![《正脉》交师,总论十科文辞极妙,收摄得宜,因其字句长短,略为增易]:[易]就是改,有增加、有修改。[初科],就是我们《楞严经讲义》里面讲的:显见是心,他这里说初科。交光大师说:[显其脱根、脱尘,迥然灵光独耀];[二科]叫做显见不动,这一科就变成说:[显其离身、离境,凝然本不动摇];[三科]第三科不灭,交光大师说:[显其尽未来际,究竟常住不灭];第四科显见不失当中,[四科显其从无始来,虽然颠倒]但[不失];在显见无还第五科当中,[五科显其无往、无还,挺物表而常住];挺物表是超越,[挺]本来是拔出;[物表]就是有形相,或者无形相的意识型态。超出一切有形相的物质,超出一切生灭的意识型态,而心性、如来藏性常住。所以我们这个无还科里面,它就是没有往、没有还,超出一切形相,以及意识型态,生灭意识型态,统统要超越。在第六科显见不杂中,[六科显其不杂、不乱,超象外],象外就是缘起的假相。[以孤标],孤标就是独立存在;就是我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有这个独立存在的见性。[七科]就是显见无碍,[显其观大、观小,转物自在无碍];无论大、无论小,那只是相,无关于见性。若能转物,及同如来。这转物,其实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才更清楚,就是不被物转,自在无碍,从这个角度来诠释,更圆满,更能够成就诸位的道业,更能清楚认识这个如来藏性。所以,转物就是不被物转,更清楚的诠释,自在无碍。[八科]就是显见不分,[显其无是、无非],安一个是,安一个非都不对。[见真]、[妄情自息],如果你见到了真见,那么,这些妄情自然就息止。[九科]就是显见超情,[显其诸情不堕],这个[情]凡夫、外道、二乘、权教菩萨都是这个情,[远越外计]、外道计着自然,[权宗]是讲缘起法;不究竟叫做权,讲因缘法。[十科]就是显见离见,[显其自相亦离],自相就是见精,带少分妄见的真见,就是见精,连这个微细的能所不断的见精自相,仍然要离,因为真见是不容许有少许的妄的。[转入]佛的境界,就是[纯真无妄]。记得!动念即乖,你要修学佛道吗?你只要动到少许的妄执、妄分别、妄颠倒,统统离佛道愈来就愈遥远,一点都不行!叫做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动念即乖。[显见至此,可谓显之至矣]!意思是:能不能见性,你这十番显见当中。如果师父在这里讲,你这十番显见当中,没有一句听不懂的,了然于胸,完全知道师父在讲什么,你都能以心去领会,不是文字的知解,那么,你就是相当悟道的人,完全通达!师父从显见是心,显见不动,开始以来到现在,显见离见,没有一句听不懂,那你就是无障碍,你就是见性。

[旧解总将如是显意,而悉为破见,此(交师自称)所以不得已,而重疏之一端也]。[疏]再一次的解,就再一次的解释,另外一个开始。而重疏一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特就众生迷位]这个角度,[而尚有二种见妄未除],二种见妄。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见到这个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统统是妄。虚妄的执着这个色身;虚妄的看到山河大地;这个就是自己,自己的世界,心灵所影现出来的正依二报,叫做别业妄见。二者同分妄见,譬如说:大家共同看到的山河大地、看到的月亮,这个就是众生同分妄见。一个是别业,一个是共业。二种见妄未除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故曰:带妄显真耳。二种见妄未除,如璞蕴玉],[蕴]就是藏,就像还没有雕琢的玉,叫做璞;已经雕琢的玉就是纯玉了。意思是:还没有雕琢,蕴藏着真玉。[璞虽非玉],这个璞虽然外表看起来不是玉,[毕竟玉不离璞。前带妄显真,如指璞说玉];妄就是璞;真就是玉。[下文剖妄出真,如剖璞出玉;二见即见性所带,二种颠倒见妄]。由二颠倒者:即是迷真起妄。真、妄颠倒,妄生二种,分别见妄,是谓二颠倒。这就是二种颠倒见妄。[然真不离妄,如玉在璞;妄未除而真不纯,如璞未剖,而美玉之精莹],[莹]就是洁白,[不能焕发矣]!如果这个璞把它剖开来,还没有雕琢的玉,没有剖开来,玉显不出来。而美玉之精莹不能焕发,没有办法显发出来。[此下剖妄,虽似破而实显也],虽似破,而实在是显。[不可作破妄解]。意思就是显真,最重点是在带妄显出这个真,[初带妄显真竟]。其实就是显真,剖妄出真。

从七处征心到十番显见,七处征心是叫你舍识;十番显见是叫你用根,用不生不灭的心性修行。舍识用根,就是整部《楞严经》的重点。《楞严经》的重点,你没有说奢摩他,没有办法进入三摩;没有办法进入三摩,就没有办法进入禅那。说奢摩他、说三摩、说禅那,加起来就是首楞严大定。你连一个舍识用根的功夫都没有,下手处都不知道要用见性——不生灭的见性来修行的话,那么就永远没有办法进入首楞严大定。所以,我们现在还在讲奢摩他的空如来藏。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占《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的整整五分之一,这个篇幅占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大!它的重点就告诉你:明心见性是特别特别的重要,连佛的心你都不去了悟、不去认识,你怎么能够成佛?怎么可能成佛?什么是禅?就是佛的心。你连佛的心都不能体悟,你怎么成佛呢如何进入修行状态?每天为无明、烦恼、业力、习气就打垮你了!占了这么重大的篇幅,它有很深的含义,就是:你要重视开显如来藏性出来,用不生不灭的见性来做下手的修行,特别的重要!

到这个篇幅,把它做成DVD、VCD,散播到世界各地,佛教的正法就能重现,就了悟佛的正知正见,就不会走错了,到这个就不得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