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 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8片)

编码:100【DVD简体版】

(师父与众相互合十问讯)请坐下。

《楞严经义贯》,1032页,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义贯》,1032页,这一段是讲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1032页。

在这个《楞严经义贯》,要是有一点艰涩的人,那么,就再给一次的机会。许多初学佛法,或者是文学程度不够的人,都说这一本《义贯》白话,他们很受用!那么,只要众生受用,我们都不放弃任何一位众生。所以,我们这个白话文,虽然简单的浏览一遍,也给我们非常深的印象,同时也弥补我们《讲义》里面不足的资料。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注释】

“真性有为空”: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根元为是空。

“无为无起灭”:无为法本来就没有起灭,以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又,以无为法是依有为法而有故:有为法既然是缘生如幻,而无为法又是依有为而说的,所以知道无为法实不生。

所以,真正的无为法,是心契入毕竟空,如如不动,没有能所,还不能着一个有为、不可以立一个无为,统统不行,叫做真无为。

“言妄显诸真”:之所以说有为诸法是虚妄者,是为了突显无为法之真。

譬如说:你为什么是男人?因为他不是女人。你为什么是女人?因为她不是男人。所以,讲女,为了衬托男;讲男,又为了衬托女,这个都是一种名相。那么契入了真无为的解脱真实境,就没有妄和真的东西,统统没有!

所以,“妄真同二妄”:若说实有妄与真,则妄与真二者,统统叫做虚妄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性是绝待,犹非可说是真,或者是非真,如何还有能见之根,以及所见之尘?

“中间无实性”:既然内根、外尘皆不可得,所以在根尘相接、中间所产生的识,就更加无实体性可得。

就像昨天师父用这个拍手来表达,左手是六根,我的右手就像六尘,一拍,产生声音,这个声音表示识心分别。那么,很明显的,六根是依他起,六尘也是依他起。而六识心呢?仍然是借着根跟尘产生的,也是依他起。一拍,产生一个声音,就比喻说识心分别的一念,继续拍,就继续有念头。简单讲:根尘的念头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根尘从来没有停止,简单讲:就是从来不了解真,不了悟真实性的东西。

“结解同所因”:“结解”,结缚与解脱。“所因”,就是所依。凡夫之所结所缚、跟圣人之得解脱诸缚,同是依于六根。

现在就是会不会用功?打结也是根跟尘所产生的问题;解开来也是根跟尘彻底的放下。简单讲:万法回归当下,就看你有没有智慧?所以,我们从无量劫来,被捆绑得死死的,正因为我们没有听到佛法。说佛法很难,也对;但是悟了,说佛法很简单,也对,因为悟了就没有什么难跟易了。所以,这一辈子的解脱,就看大家给不给一次机会?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交”,就是交芦。你观察交芦中之性,则知空与有二者是都不对的。如果说有,那么中空没有实体;如果说空,但是不能坏相,则芦相宛然而有。

所以,佛法就是要合乎理,也要合乎事相,合乎事相。

譬如说师父要上来讲经,我一定先整容(整理仪容),再来,一定洗澡沐浴,我重法,表示对佛陀的正法一个恭敬,我先沐浴。所以,虽然悟到诸法不可得,没有能所;但是,做起事情来,发自内心对佛的恭敬,因为这个《楞严经》是佛陀所说,那么,我又是一个弘法者、说法者,理当至诚恭敬的祈求佛陀加被我,好好的把《楞严经》完成!所以,我每一次讲经,一定统统是沐浴,不会没有沐浴就上台,这个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

若言其空,则芦相宛然而有。简单讲:佛、法、僧三宝,这三宝的相是不可以坏的,理不可得,事不能坏。所以知道空与有俱说不得。(交芦用以比喻根与尘相依。)所以师父已经重复的用拍手来解释,根尘相依,中间所产生的识心分别,是刹那生刹那灭。

所以说:识心分别,是浮现在如来藏性上面的一种表层,如果是习气,就变成深层,无量劫来的习气,就是尘的最深的地方,他一出生,他就夹带无量劫来的业力跟习气,就很难去改过!纵然受到后天的教育,也只能扭转一些些,根本深处触及不到。所有的世间学问,大部分都是表相、观念、符号、知识;但深入生命的里层,也只有佛法,最彻底的也是佛法。所以,讲佛法是理性的宗教,这个表达,还不足以表达佛法的伟大,应该说:佛法是生命的终极圆满,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说:佛法是理性的宗教,有一点说:嗯!来推荐、来赞叹。但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是正法?佛法是让我们生命的终极圆满,我们之所以生命不圆满,是因为我们无明习气卡得太重,虽然有一个色身,包住了这个真心,可是用不出来,用不出来。所以,我们色身内在深层的,才是真实的生命、永恒的生命。这个肉身会烂、会坏;可是法身不会跟着烂、不会跟着坏,这个才是我们要的。

“迷晦即无明”:迷其为有、或晦其为空,二者皆是无明。也就是:若立空有二种知见,也就是迷与晦,所以,迷是指有,迷有;晦是指晦空,那么这二个字如果再加下去就更清楚:迷“有”晦“空”,那一看就知道,着有,还有着空。也就是结缚,是为凡夫,即堕生死法。又,此义也就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知就头上安头。所以,知见,前面二个“知见”是指清净心,清净心本来就具足有体用不二的功能,叫做知见,清净心的知见。立知,就不可以再安任何的执着、烦恼、分别、颠倒,或者是观念,就不可以!让清净心发挥,就知见无见。

所以,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就不会头上安头。简单讲: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自己给它下一个观念跟定义,好坏、是非,这个统统叫做头上安头。我们不懂得生命的本质是喜悦的,而把这个喜悦的本质搞得乌烟瘴气,好像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又觉得自己是对,硬要改变别人的观念,那这样子的话,完全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这样想一想,你怎么可能会解脱?这永远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世间最难的、最可怕的,就是观念变成一种强大的执着,而这个执着,背后又是一种霸道,就是:我叫你这样,你就是这样子!那么,这个世间就会很辛苦,就会过得非常辛苦!所以你想过着痛苦的日子吗?很简单!你每天想要去改变别人,我就保证你活得痛不欲生!你把你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你就一定会活得非常非常的累!如果你碰到一件事情,你很能够了解说:我并不想改变你,也没有必要去改变你,你活得辛苦,你自己去承担。所以有时候师父一直讲说:有时候学佛的人,还是要学:守本真心,自私一点,你就明明没有这个能力,就应当要守住这一颗本心、真心。

所以这个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简单讲:不困难!如果你把绝待的东西化成能所,或者是是啊、非啊,对待的;有啊、无啊,对待的;好啊、坏啊,对待的;相的男啊、女啊,对待的,那么,你的苦就没有尽,永远是生活在二元对立的观念里面。那么,听到了佛法以后,猛然一醒,彻底放下,你的生命就会变成无量的喜悦的心,无量喜悦的心。

那有的人,有时候碰到非常无知的人,就是精神病的,那就没办法了,这个道理不是讲得通的!所以,有时候你看e-mail来,或者是信件来,讲得很过火,我都跟他括弧:“这个人需要先看一下医生。”要先看一下医生!那个佛法已经没有办法解决他现在的问题,佛法解决正常人的问题,正常人的问题;那么你这个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要先看一下医生。

那么最难过、业力最强的,就叫做遗传,这个遗传就非常麻烦!遗传就是我们的DNA的键破坏了,也就是父母亲的键重新排列组合,这个键破坏了!譬如说你有隔代遗传,或者是这一辈子,家里有严重的精神失常,严重的,不是后天引起的,是有遗传,那这个会非常麻烦!这个孩子一出生,看起来完全正常,到十五岁、到二十岁、二十五岁,就完全病发,那个DNA的键破坏,完全没办法修复,那么这个就叫做非常悲哀的业力的问题,业力。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应该感谢你的爸爸、妈妈,同时感谢你自己无量劫来,算是善事还做得不少,做得不少,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

底下说:“发明便解脱”: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到解脱。

诸位!空是观念,有还是概念,如果实证的空,就是不可得;如果真正的有,也是不可得,体性不可得,便得解脱。

“六解一亦亡”:“六”,六结,比喻六根。“一”,是一中,喻一真。六妄之结如果解开来,那么一真之名亦亡。以既无妄,何必立真?

所以说:我们六跟一,数目字是相对的,有一才有六,有六才显一,所以当六没有了、不存在了,一当然也不存在。

“入流成正觉”:“入流”,就是入闻性之流。(这里不是指初果阿罗汉须陀洹的“入流”。)

1035页,【义贯】

“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体本“空”,以其因“缘”而“生故”有“如幻”化。

“无为”法本“无起”无“灭”,以依有为而有故,(如果没有有为,无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无为法也“不实如”虚“空华”,(故于无为法中,亦无实法可得;如果见无少法可得,这个就是真无为。)诸位!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诸法毕竟空。什么叫做无有少法可得?这一句话,你不要看了,囫囵吞的就过去。就是你心中听经闻法,记得!那个法是要让我们解脱的,不是让我们变成一种学问的执着,来自负、骄傲,变成:我是佛学的大通家,你是无知,你什么都不懂!那这个就叫做有法可得。所以,记得!真的入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赤裸裸的如来藏性、真如法里面,绝对不动到一念的高低,也就是真正的体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既然无有少法可得,那么,里面哪有日月星辰?哪有山河大地?哪有鸟兽虫鱼?哪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佛法可以集中在少许的字句里面,便解决、便打开如来那个大门。无有少法可得;有少法可得,没办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心记得!放空,再放空,彻底的放空;这一句也是多余的,因为本来就空。

底下,

之所以“言”有为是“妄”者,是为了托“显”无为“诸”法是“真”,所以若说实有“妄”、或实有“真”,则此妄与真即“同”为“二妄”。

真性本来绝待,没有能所,“犹非”可说“真”或者是“非真”,更“云何”实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可得?

根尘交接的“中间”所生之识本来就“无实”体“性,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动念就刹那生刹那灭。是故”知道根尘二法有“若交芦”,不能各自独立而存在,所以无自体;以无自体,所以虽现有二相,无实二体。

凡夫之“结”缚与圣人之“解”脱,“同”于“所因”,成“圣”成“凡”并“无二路”,俱依六根;如果六根结缚,那么就是凡夫,六根解脱,那么就成圣人。因此就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剩下的就是我们的志气。

“汝观交”芦“中性”,即知“空”与“有二”者“俱非”可得。

“迷”其为有与“晦”其为空,皆“即”是“无明”;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欲“解”缠“结”要“因次第”(就是要按照次第来),诸位!最后一念必需要顿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次佛。诸位!为什么叫做顿?就叫做没有次第。顿最重要的要显什么?显示圆满的生命,就像虚空,虚空,你把它分东、南、西、北方的虚空,这个是人为所定的方向;但是,真正的虚空是绝待的。我们的真如本性没有能所,犹如虚空一样,没有东、南、西、北。所以永恒的真理是没有标签的,没有任何的时空的。因此我们说:要因次第来解,是从凡夫到成佛;但是,禅宗有的一悟即入如来地,为什么?他就进入绝对了。所以禅宗的心法,就是最好的清凉药,一剂打得进去,契入我们的真如本性,这一辈子,其他的结统统解开。所以,欲解缠结,要因次第,要照次第。“六”妄之结既“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已无妄,何须立真?

所修之“根”须“选择圆通”之根,循此根而“入”于闻性之“流”即得见性“成正觉”。

底下是开示圆修之门,经文: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注释】

“陀那微细识”:“陀那”,全名叫做阿陀那,翻译成执、或者是执持、或者是执我。

我们的色身之所以有这个暖气一直存在,没有变成冰冷,诸位!就是第八意识。所以,一个人重度的昏迷,或植物人,前六识几乎没有在作用了,为什么还躺在那边?因为还有第八意识没有走,因为它执持最后的寿命。所以,全身都冰冷了,那么,第八意识就不存在了,所以,在座诸位!当你去助念的时候,你去助念的时候,全身都冰冷了,有某些地方,他手啊、脚啊还热热的,有微温,所以,这个时候还不要盖棺。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坚持说:一定要,至少至少要助念到二十四小时?最好是四十八个小时,要看当时情况,冬天或者是夏天。有时候我们会产生错觉,冬天的时候,全身都冰冷了,是因为外在的天气,其实他的色身,某些地方还没有走,是因为外面太凉了,所以,他那边热不起来,手啊、脚啊显得很冰冷;但事实上,神识还没有走,这个时候你就把他盖棺,就变成很可怕的梦魇了!在国外有发生这种情形,也就是说:棺材埋进去了,埋进去了,结果呢?它那个盖子还没有封,后来这个人又活起来,又活起来,活起来的时候就出来了,大家看到他都吓一跳!所以,现在国外那个棺材,棺材,旁边都有一个按钮,按钮,也就是说:万一你在棺材再活起来的时候,可以按那个按钮,可以按那个按钮,怕会再复活,有的人会变成这样。所以,如果你土葬下去,有的人,我们把他用这样子躺着(师父拟手心向上为脸向上躺);我们的祖先,有一个高祖母,她是这样子,结果捡骨头的时候,她骨头翻过来(师父手心向下),就表示还没有往生,在里面还在挣扎,就又翻过来,这当然是好几代的。这样子不是。。。我们后代的人,中国人常常注重这个慎终追远,慎终追远,这变成了罪过的子孙了,她神识还没有走,你就把她盖起来!

所以,这个是讲到第八意识。所以夏天体温,跟冬天的体温是不一样的!因此你助念到四十八个小时,当然会很辛苦,是比较保险啦,比较保险。但是一般人助念到四十八个小时,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能耐,或者是福报;除非你说你今天在文殊讲堂,又是参加助念团的,或者是你对常住贡献良多,大家都认识你,那你也没有话讲。而且你平常跟人家都结善缘,没有结恶缘,那么,你的临命终二个字:“妥当”了!因为有讲堂在。所以有的人,居士很聪明,在讲堂的旁边买了房子,这样才死得安心,妥当了!为什么?他知道啊,这一条路一定要走的,每一个人临命终,而且要走得增上缘强大的力量,那么,所以很聪明,很聪明。他平常就是很护法的。有的人来,说:请慧律法师帮我助念!你是谁?我又不认识你。你这二十年来,有没有参加过文殊讲堂的活动啊怎么样?他说:没有!喔!那没有就没办法了!是不是?你也没有参加助念团、义工,什么统统没有发心,突然来叫,讲堂没办法的,这个是真的,这很现实的,法师只有几个啊!是不是?这要出动法师,是多么谨慎、庄严的事情。我们没办法应付全高雄市的人,说来助念,我们就助念的,没有办法!所以就跟他讲:门没锁!(I'm sorry.)每个都去助念,这哪有办法?没办法!对不对?

有时候我们讲这个英文,老一辈的,英文跟中文差有一点。有一个阿婆,到美国去,她也是这样,说:喔!我到哪里喔,他们都跟我要一瓶老虎油!人家问她:为什么要老虎油?她说:我们台湾都用万金油,哪有在用老虎油?她说:大家都跟我要啊:“要老虎油。”都跟我要。我说:我们都用万金油、白花油,哪有在用老虎油?人家说:你念快一点,我听听看。要老虎油(I love you.)讲得很清楚,说要老虎油嘛,我哪有老虎油给他用?每个人都跟我要一罐,我哪有那么多?(笑)这语言意思就差很多了!不过音翻译得还真像;要老虎油,不要万金油啦!所以这个语言上要沟通一下。

底下,

因为阿陀那识能持有情之身体,所以这个执持识,就是第八识的别名。执我,因为阿陀那识能持有情之身体,令之不坏,又能执持善恶业之势力,令不坏失,所以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以此识之行相甚为深细,乃众生之本识,所以称之为“微细识”。

翻过来,1038页,“习气成暴流”:“习气”,是指无明习气。以众生的习气种子,熏成业力,业力的势力流注不断,所以能令众生的生死不断,而且其势力强大,有如海洋底下的潮流,其力强大,不可遏止。

诸位!你就知道,那个年轻人一谈恋爱,其力强大,不可遏止,没有得到,就杀掉她!你看,最近发生多少次,都是因为女的要求分手,男的不分手,你看,就杀掉她!到目前为止,尤其是最近几天。所以,人感情一发挥,没有理性,拉不回来,不可遏止,就变成伤人。

亦犹如悬崖之飞瀑,力量强大,如万马奔腾,莫之能御。

所以修学佛道,是需要一股强大的克制力。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真”,是指阿陀那识之体全真;“非真”,是指阿陀那识所现之相实非真,并非真相,而是循业妄现。诸位!循业妄现,就是无量劫来,简单讲就是:你银行存多少钱,你这一辈子要享受多少的福德,就是叫做循业发现。你投胎成蚂蚁,你的活动空间就是蚂蚁的范畴。你今天投胎成一只猴子,循猴子的业力,去发现你生活的空间跟时间。如果你是一只鳄鱼,那么,你就有鳄鱼的生活。如果你是一只老虎,那么一出生;你没看过老虎吃菜的,没有的,牠一出生,牠就是这样。循业妄现,而且是妄现,为什么叫妄现?因为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空无自性。所以,这个循业妄现,用一句最简单就是:你上辈子无量劫来,你的银行剩下多少钱,你这一辈子一出世,如果你欠债,你就来还债;你欠命,你就必需还命;欠钱,就必需还钱!所以,八识田中,叫做无量无边种种业的银行,统统存在里面,看你要放什么进去?杀人、放火,没关系,你这一辈子搞得轰轰烈烈,你下辈子循业妄现;或者是十辈子;或者是一百辈子,那不一定。

所以,阿陀那识的“真非真”,也就是所谓的“真妄和合”(但此“真妄和合”一词,依本经而言,实是假名、方便之词。因为以第一义谛来说,真与妄实不和合;不但真与妄实不和合,连“和合”一法也不是真,亦非实际,实无和合——所谓和合者,只是因缘妄现。故若以第一义言,阿陀那识,乃至阿赖耶识的所谓“真妄和合”,应当是:“相妄性真”——其相虚妄,其性是真。这一句才是佛讲的,真妄和合是中国的祖师讲的,相妄性真是佛讲的。是故莫为其假相所迷惑,应直观、透视、照见其真性。此也就是所谓“自见本性”,也是《金刚经》所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恐迷”,指如来恐怕凡小权乘之众,以无深智,所以生迷惑,而执此阿陀那识为“我”,而计实有“我”,如此则与如来的“二无我法”(人无我以及法无我)相违背,反而不能见真性,且有因此将“阿陀那识”混同外道邪计的神我(所谓灵魂或者是魂魄)之虞。“虞”就是顾虑。由于此等因缘,所以佛对浅机无智者,并不轻易开示微细的阿陀那识的道理。因为它太深了!

“自心取自心”:众生以愚迷颠倒,而以自心之“见分”取自心之“相分”。(此处之“心”是指第八识心)。

“非幻成幻法”:以有此迷惑妄取,妄取就是说:以为有东西可以执取。你看那个“铁达尼号”就是这样子,那个罗丝跟那个男主角李奥纳多,哇!这个男主角了不起,到最后那个板子给他女朋友用,给他女朋友用,他自己太冷了,铁达尼破掉以后,他就沉入深海里面,僵硬了!再来,中国的话,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死了,这祝英台要结婚的那一天,人家要来娶亲了,她就穿那个忌服,类似孝服,准备这一些礼品,来就祭祀。后来;当然,这是电影啦,那个坟墓就裂开来了,她就冲进去了,二个人就化成蝴蝶,成双,成双。我说:我们就晓得,那一种人类没有听到佛法,对那个感情的一种执着、男女的一种执着,或者是分离,心中那一种痛,还不是一个大彻悟解脱的人能理解的。他几乎没有方法可以解开,因为心中那个是无形的绳子,也不是说靠安慰就有办法的。所以,你从各个电影上来看,就知道那个有多么的难!那个痛入心扉,说: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那种感情上的一种执着,痛,旁边的人没办法理解的,旁边的人没办法理解的。所以,当你的家人、你的小朋友长大成人了,在感情重创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因为他已经走不出来了,当爸爸、妈妈的不要跟他讲:不然你去死好了!他就借此结束他的生命。不要这样子,爸爸、妈妈也应该客观,因为你自己已经走过来了,孩子走不出来的时候,要告诉他:没有关系,孩子!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但是,你冷静一下,只要你不结束生命,你就会有希望。慢慢的一步一步引导,这个就是很重要的!但是,通常很难,等你还没有引导完,他已经跑到顶楼要往下跳了,来不及了!所以碰到这个男女的感情,没有一点理性的人,一定会做出疯狂的举动,疯狂的举动。

致令本来“非幻”之法也变成“幻化不实”之法。

“不取无非幻”:“不取”,就是不取著。若自心不取著,则见一切没有“幻”与“非幻”之二法差别,本是一真所现。然于实修当中,欲“不取”须先“不缘”。又,“不取”即“不得”。此“不取”就是十二有支当中“取”支的还灭门。而于圆顿法门当中,古德皆说是紧要的下手工夫,也就是解脱之本,盖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内外根尘,则真、妄偕忘。“无非幻”,意思是无幻与非幻。以不取故,则幻与非幻皆不立,幻与非幻便成名言,而没有实体,皆不相干。

“是名妙莲华”:“莲华”,喻真性,能出于污泥而不受染,如众生虽受长劫的沦溺;1040页,然真性不失,所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乃至“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是《圆觉经》里面讲的)。是故“莲华”就是代表众生的本具、本自清净,不可污染、不可破坏的金刚佛性。(也因此佛法以莲花为表徵;也因此,诸佛菩萨之相皆坐(或者是立)大宝莲花之上。所以,那个也是表法的。表示诸佛菩萨皆以此本具金刚佛性为立足点,皆从此金刚佛性出生,皆住于此金刚佛性等义。)“妙”,不可思议之义,以真性长劫不动、不灭,似染而实不染,故名为妙。

“金刚王宝觉”:“金刚”,就是坚固、不可破坏、能破一切,以此而代表般若之智或者是佛性。以般若之智能破一切无明、烦恼、一切诸障,犹如金刚;以佛性不动、坚固、不可破坏,故如金刚。“王”,就是至高,最上、至大之义。世间当然是国王最大了。“宝觉”,就是真性。

“如幻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义为正定或者是定慧等持。所谓定慧等持,其实是来自同一个本性,才有办法定慧等持。意思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是均等的。其实这一句话更贴切应该讲:定如,慧亦如。这样答案就出来了。你要讲定慧等持,那怎么样才叫做等持呢?行者以般若智眼,如实观了一切法皆悉如幻。观一切法皆悉如幻,有什么好处?诸位!你要让他很痛苦的去执着,都不太可能,因为如幻嘛!所以失去的东西,你也不会觉得很可惜;拥有的东西,你也不会想要去占有它。为什么?都是如幻的东西,不实在的,这样子的话,你的日子就会完全彻底解脱。如是了悟已,其心不动,入于三昧,得无漏智,即名此三昧为如幻三昧。

“弹指超无学”:“弹指”,是一弹指顷,就是极短的时间内。“超无学”,其境界也就是超越阿罗汉之所证;又,“无学”在此代表二乘。此言,于极短时间内,就超越了二乘所行境界。所以,佛常常开示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就是如幻三摩提。

“阿毘达磨”:“阿毘”,就是无比。“达磨”,就是法。合言:无比法,以此法为从如来顶出生,所以这个法是最尊、最贵,是名“大佛顶法”,也就是最胜顶法。所以我们楞严法又叫做阿毘达磨法,是无上法!

“薄伽梵”:翻译成有德、能破(能破无明)、世尊、尊贵。《佛地经论》说:薄伽梵具有自在义、炽盛(光明)、端严、名称(闻名称赞)、吉祥、尊贵等六义。以多义故译音而不译义。

“一路涅槃门”:此为十方如来所共由的妙庄严路,所以由此而直通无上大涅槃之门。此经前四卷为大开圆解,是“悟门”;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修门,而且是圆修,圆修就能开采圆满的清净自性,要圆修。圆是对偏讲的,偏有、偏空叫做偏;而这里是圆,圆就是不偏空、不偏有,称为圆。此处开示圆修,是“修门”;第八卷成就圆证,就是“证门”。所以,现在我们还在修门,前面解门讲过了、悟门讲过了,我们现在是修。

【义贯】

阿“陀那”乃行相幽“微”深“细”之“识”,由于此识中所含的无明“习气”种子熏转本识,因而“成”就了众生的生死业力的“暴流”;此识其体全“真”,而其无明习气之相乃“非真”,“恐”无智之人“迷”其妄相为真,或者是迷真作妄;1042页,故“我”于权小教中“常不开演”。

众生以愚迷颠倒而以“自心”之见分“取自心”之相分,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整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个宇宙,其实统统是你的心的宝库,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如来藏性的东西,那么,我们能取、所取不断,就落入了凡夫的妄见。致令本“非幻”之法,亦“成幻”妄之“法”;若于一切法皆“不取”,则一切法皆“无”幻与“非幻”,幻与非幻皆悉不立,以“非幻”之法“尚”且“不生”,无有起灭,何况“幻法云何”而得“立”耶?如是顿了一切幻与非幻,“是名”为不可思议之“妙莲华金刚王宝觉”真心妙门,成就“如幻三摩提”;观一切法如幻、而其心不动,如是即得于“弹指”顷而“超”越二乘“无学”之境。“此”为如来之“阿毘达磨”(无比法),乃“十方”之“薄伽梵”(佛世尊)所共由之纯“一”直道妙修行“路”、通达无上大“涅槃”(一切法本不生不灭)之“门”。

【诠论】

关于阿陀那识,法相宗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而地论宗、摄论宗以及天台宗皆以之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彼论以为第七末那识执持阿赖耶为自我,就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这称为第七意识。简单讲:就是第八意识加一个我执,加一个法执,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末那执阿赖耶为自我,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看到的东西就加上一个“我”,这个就是第七意识。故以之为末那识之别名。然据宗门之《楞伽经》、本经(《楞严经》)以及《解深密经》,则知阿陀那识实在是指阿赖耶识而言。阿赖耶之义为:“我、爱、执、藏”,此则与阿陀那识之执持义是相同的。至于末那识之行相则为“恒、审、思、量”,这个我们有讲过唯识学,统统讲过了。恒、审、思、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种烦恼相应,所以,师父为什么说:你要研读《楞严经》,要有唯识的基础、百法的基础、《大乘起信论》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楞严经》听起来,很累、也很吃力!而此“恒审思量”与“见、爱、慢、痴”之烦恼已是属于比较表面的心相,乃至属于心所有法的范畴,所以并不与阿陀那“极深细”之行相相应。是故应依了义经而理解,不应依不了义。所以依经而言,且以经证经,阿陀那识应是指第八识,而非其他。又,以阿陀那识即是“本识”,行相深细,凡愚不易正解,所以如来才常不开演;而这句话在本经当中,以及在《楞伽经》,以及《解深密经》当中,佛皆作如是说。如果将阿陀那当作是第七识,则有二种矛盾:一、第七识并非甚深微细、甚深细,没有!二、关于第七意识,佛于权教中并没有“常不开演”。故可以知道阿陀那识不是末那识的别名。而是指第八意识的微细识,我、爱、执、藏。

底下讲:绾巾示解结次第,

经文:【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注释】

“祇夜伽陀杂糅精莹”:“祇夜”,就是重颂,也就是经文的长行文(散文)之后,再以韵文把前面长行的要义重述一遍,这重颂有两个作用:一、便于记诵、受持,因为颂体字数一定,梵文的原文又有押韵,有押韵,就像我们: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就是这个。我们以前念的诗啊、词啊、赋啊,有些还是要押韵。读来音调铿锵易诵;二、让听法者再把如来所开演的经义重点,复习一次。

而“伽陀”,是孤起颂,也就是颂文之前,并无长行文来相应。又,有些颂文中所开演的意义,是在前面经文长行文中所没有的,这种颂文,其形式上虽是重颂(祇夜),而实质上却是孤起颂(伽陀),所以下文说的“杂糅”,其义就是指此而言;以佛在上面的颂文中所开演的,虽大部分是前面长行文中已说,但还有很多重点是长行文当中没有的,例如“六解一亦亡”那一段,或者是“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等皆是。这个都是孤起颂,前面长行文是没有的。

1045页,“精莹”:剔透,犹如水晶,指如来的妙法偈,其形式杂揉了祇夜与伽陀,毫不死板,但其性质却都是一体精莹剔透。

“心目开明”:“心目”,就是心眼,也就是道眼。心眼开明,就是见法清明,得到正解,乃至胜解。诸位!这个正解跟胜解,就是修学佛道的起步。换句话说: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就是这个道理!你第一一起步,走错路,就愈走愈偏。。。你发射太空船,要达到另外一个星球,差那个0.01的角度,你都到不了那个星球!所以,发心一定要。。。虽然发菩提心,就一定要发正等正觉的心,殊胜的佛陀的正解,一点都不能偏,这样子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按照如实佛所讲的、诸大菩萨所理解的正解、胜解去做。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无遮”:“遮”,就是遮限。无遮限,就是无分别、无限制,指于布施会中,对一切圣凡、道俗、贵贱等一切人,平等同施,不论于财施、或者是法施皆然,这种布施法会即称为“无遮法会”。

“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六”,就是六结,喻六根。“一”,就是一巾,喻一真之名。“亡”,就是无,在此是指无用,不需要。若六结已解,则一真之名也是无用。“舒”,就是解。“伦”,就是类,这个法门之种类。此谓解开结缚的法门之种类以及修行的次第。

“洗涤沉垢”:“沉”,就是沉淀。“沉垢”,沉淀在本识中的微细无明业垢。

为什么要讲垢呢?我们说:暗藏在角落,很久没有清除叫做垢。一样的,我们内心的深处,从来就没有晒一晒,见光晒一晒!所以,我们那个棉被,久了放在阴暗处,要拿出来太阳晒一晒,打一打、拍一拍,比较不会有尘螨。在座诸位!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的人,就是把内心里面的尘螨拿出来晒,晒一晒!你愈掩饰自己的缺点,愈隐瞒自己的无明,你愈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如果有人说你坏话,或者是指引你、指导你、呵叱你,这个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因为自己的缺点看不清楚,讲太多的好话来赞扬我们,而我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就变成腐蚀我们,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我们真的有那么好。所以,万法唯心所造,就看你怎么样转这个念头?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顺境、逆境,统统是善境。记得师父这一句话:有智慧的人,顺境、逆境,统统叫做善境;没有智慧的人,顺境会腐蚀,逆境会发怒,统统叫做恶境,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所以,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这个垢,有时候我们要面对我们的心底的深层的污垢,就是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

沉淀在本识中的微细无明业垢。因为至此,与会大众多数表面上的浮垢或者是已经除灭,而沉淀在心底的,是故心相表面上已得清明,才能达到“心目开明”;但这只是“心表”的清明而已,而“心底”的沉垢犹正厚实未除,仍待以无上般若大智,方能照彻。所以古德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但圆满的佛道、究竟的佛道,却在最后那一刹那。换句话说:你今天所累积的善根、福德,就是为了那一念大悟前,做储备的资粮,做筹备的资粮,所有的福德、所有的善根,都集中在那一刹那,哇!原来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圆满,没有缺陷。所以,圆满绝对不可能在相,这相一定是有对立的、有能所的、有遗憾的。所以,简单讲:在相上追求的人,到最后就会落得非常悲惨,非常悲惨!

经文:【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注释】

“涅槃僧”:音译为泥缚些那,或者是泥洹僧;译为裙。十三资具衣之一,这个是戒律里面的,就是比丘有哪一些坐具、卧具、衣、钵,讲这一些的,这是十三资具衣之一。似尼众五衣中之下裙而稍异。义净之《南海寄归传内法傅》卷二载云:四部之殊,以著裙表异。这就是出家众的差别,四众就是在这个著裙的差别。那么,在汉传就完全没有了,我们出去,穿的是短褂、长褂,这个是中国的出家人,经过了改革;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出家众,与佛在世也就完全不同了,服装也不同。

“敛僧伽黎”:“敛”,就是收。“僧伽黎”,大衣,也就是二十五条衣。此为如来整理内外衣。以前是一条一条,现在不是,现在我们那个红色的边边,几条几条的红边,框着红边的祖师衣,其实就是一个线一个线。以前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布不容易得到,所以一块一块,一块一块这样补起来。。。跟我们现在的北传所披的红祖师衣,是完全不一样了。

“揽七宝几”:“揽”,就是引取。“七宝几”,就是镶嵌有七宝的小桌子。所以叫做镶嵌。镶嵌就是填补空隙。

“引手于几”:“引手”,就是伸手。

1048页,“劫波罗天”:也就是夜摩天,又翻译成焰摩天、炎摩天、或时分天。

“绾”:就是系。

“次第詶佛”:这个“詶(chóu:⑴古同“酬”。⑵古同“筹”)”,就是答。

经文:【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好!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注释】

“叠华巾”:宝叠华织成之巾。

“缉”:就是绩,就是麻,这个“缉”就是麻。以缕缝布之边。我们现在所讲的车布边,台湾话就是车布边。

【诠论】

“巾本一条”,喻心本是一。“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如来之意为:既然于一心所成之根结,都赋与不同的名(如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为何同一条华巾的结,你们却都给它同一个名,而不分别给予不同的名?这又进一步表示:巾之六结既同样是“结”,身之六根结也应同样是“根”,并无差别;然众生以无明,而强作分别,所以令诸根有别;诸根既有别,则成不同,眼根就不是耳根,耳根就不是眼根,则成不同;若不同,则不通矣。现在欲修“圆通”,须先打破如是的虚妄分别。

附及,《楞严正脉》说:“首五句稍以倒乱”,又说“我初绾巾”等二句应放在此段之首,这样文理才不倒;又说这是译写之误;圆瑛老法师承其说。鄙则以为经文如是次第应该没有错;我也是认为没有错,我的看法跟成观法师是一样的。而且,“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这两句置于此,有深的、甚深的含义,盖具深义焉:一、在修辞上,用来强调;二、“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更用来点醒听者:“心本是一”之义;三、“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为修辞当中之“修辞问句”,所谓“修辞问句”者,即实非问句,而是一种以“问句”来达到“强调”、“反讽”的意思等等目的之句法。那么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个结,应不可以再称为“结”,因为第一个已经称“结”了,因为“结”这个名称已经用在第一绾巾了。按照道理讲,第二、第三不应当再讲“结”了,就是强调:为什么你们还是讲结?正如六根当中第一个既已称为“眼”,其他就不可再称为“眼”了。如来用此事例看似平淡的问句,而来点拨当机,令其于习焉不察、“想当然耳”的无可置疑处,而生疑情,于是猛然觉醒众生的虚妄分别、妄立名相、循名取实之过谬,诸位!这十二个字,就是一切众生的毛病:虚妄分别、妄立名相、循名取实,所有的众生,统统是这个,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也就是《楞伽经》所明的相、名;见到外面的妄相,在相上安一个名,就有种种的言说,言说、文字而产生妄想,“相、名、妄相”之非,而一念回流,入于“正智”、“如如”。此如来之深意,不可不察,而以为译家有过。所以我们就了解,一切书生都是名字相,读书读得再多,统统是相、统统是名、统统是妄想、统统是观念。所以,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符号,也不是观念,著不得、取不得;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的方便说。

1051页,底下,六结虽异,一巾所造,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翻过来,1052页,【注释】

“巾体同是,因结有异?”:巾体本来是同一个,会不会因为打了结,而令巾体变成了不一样呢?比喻:心体本来是一,会不会因为有六根区隔,而令心之本体变成有异?是不会的。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我现如果想把最后打成的这第六个结,倒过来把它称为第一个结,这样能成吗?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第一就是第一,第六就是第六,怎么可能改变呢?如果要改变,纵令我是很有口才的人,而且尽我一辈子的工夫去辩说,也不能够把第六结说成是第一结,并且令听者皆承认有道理。换言之,即使再有口才的人,也无法用狡辩术而真正将这六个结的次第以及名称,全部都搅乱了。

“如是”:这是佛印可阿难以上所说。

“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这六个结虽然不是同一个,但是我们如果回顾其本因(就是本体),实只是一巾所造。佛在上面虽印可阿难所说,但是阿难一心只注意到“结相”之“异”,而没有注意到“结体”之“同”;这就是见“相”不见“性”。

诸位!见相就有无量差别;见性就平等一如。所以,我们之所以要得到有佛讲的平等心,从哪一个角度讲?是从性上讲的,从性上讲的。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指我们人人的本性。如果在相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就是缘起无自性,诸相、众相空无自性。所以我们就讲:这个相是不可得、是是法平等,是站在这个相的体性本空。所以,不生不灭有二个角度讲:在相上的角度讲:当体即空,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看的是生灭相,佛看的是永恒相,因为相不可得;相不可得,哪有什么生灭、不生灭的东西?相不可得,岂有生灭跟不生灭?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就是指相不可得。有相,你才论无常,再论一个常;佛性它不是相,体性它不是相,所以在空无自性的相的角度来说,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简单讲:这个宇宙当中,都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永恒的七大所构成的,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嘛!而我们看的是生灭相,是因为因缘凑合,内心妄动。所以,这就叫做生灭相。可是到佛的境界来讲的话,他没有这个东西,连生灭也不存在,不生灭也不存在,空无自性,就是绝对的如来藏性,在绝对的如来藏性,不论无常,也不论常。所以在相体本空的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只是在绝对的本体来讲,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这是站在性宗的角度来讲。所以,涅槃有二个角度来说:站在相的角度讲涅槃,相不可得,讲涅槃。站在性的角度来讲,它是绝对,没有能所,站在这个角度,讲无上大般涅槃。所以,佛无论是相、无论是性,都达到绝对的圆满,没有能所。所以,到这个地步,佛性非常非无常,非生非无生,讲生不对,讲无生还是不对,这里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形容,用人类拙劣的语言,没有办法形容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境,因为人类的语言太拙劣了,道不出佛陀的真义。唯有见性的人、大悟的人,用这个语言慢慢慢慢的引导,慢慢的引导。。。让你找到目的地,就是这样子。所以,大悟之人说法,纵横自在,不会死在文字里面。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本性流露出来的法,不是语言、文字里面的东西,他可以左右逢源,以一滴之水,就了解整个大海。

底下,所以,阿难一心只注意到“结相”之“异”,而没有注意到“结体”之“同”;这就是见“相”不见“性”。然如来之意则在藉著观察“结相之异”,而导引入“结体是一”,但是阿难之知见仍不及于此。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虽然六结是同一巾所造,但法如是故,既已成结,再要任意乱其次第,也是不可得。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一心所成的六根与一巾所成的六结是一样的;在毕竟同的“体”中,生出毕竟异之“用”:用虽有别,而体仍旧是一,不会因用之多寡而改变其体一之性。

【义贯】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来“只”是“一条”,当“我”系“六绾时”,即“名”为“有六”个“结。汝”现在“审”细“观察”一下:“巾体”本来“是同”一个,会不会“因”为打了“结”而令巾体“有”所差“异?于”汝“意云何”?最“初”的“绾结成”之时,“名为第一”结;“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若“欲将”最后的“第六结”之“名”,首尾掉换一下,而令之“成”为“第一”结,这样能成立“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真的“存”在,“斯第六”个成就的结其“名终非第一”。这个事实,“纵”然“我”经“历”多“生”、竭“尽其”一切巧言“明辩,如何”得“令是六结”搅“乱”其“名”称及次第?

“佛言:如是”!一点没错。“六结”虽各自“不同”,然“循顾”其“本”体之“因”,实是“一巾所造”,纵然是同一巾体,但欲“令其”诸结之名称次第变成“杂乱”无章,“终不得成。则汝”之“六根,亦复如是”:于“毕竟同”之体“中”,由于自心无明妄想之因缘缠结,而“生”出“毕竟”相“异”之用。

1055页,底下讲:六解一亡: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

经文:【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1056页,【注释】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嫌”,就是嫌恶,讨厌,不喜欢。“六结不成”,希望六结不成。此谓,你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六结,而希望它们不成就,不存在的话。

“愿乐一成”:也可念成愿乐(yao四声)一成,“一”,一巾。而愿意喜欢原来的一巾仍然能得恢复、成就。此比喻:你如果是实在厌离根结,而欲成一心清净解脱。

“是非锋起”:是与非之诤论如刀锋而起。以如是之诤论能伤人,尤其是能伤人之慧命,所以比作喻如刀锋。在座诸位!所以我们人类活在这个是非圈子里面,就一定会伤害到;我们一定要远离是非,这个人是非很多,你一定要远离。本身也不可以做一个是非的罪人,为什么?是非锋起,就会伤人,佛经也是这样讲。

“若总解除”:“总”,就是完全。这些结如果全都解除了。

“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六结如果解除,则无结存在(不存在就是不生),如是则无彼与此的位置、次第、与名相。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如果连“一巾”之名尚不可得,则“六结”之名云何得以成立呢?

【义贯】1057页,

“佛告阿难:汝”若“必嫌”恶“此六结”各异之状态,“不”欲其“成”立,而“愿乐”原来的“一”巾仍还原“成”无隔之一体,此事“复云何”而可“得”成就呢?

“阿难言:此”诸“结若存”在,则“是”与“非”之诤论必然如刀“锋”而“起”,易自伤伤人,“于”诸结“中”必“自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之诤论。“如来”您“今日若总解除”诸结,因而“结若不”复“生”存,“则无彼此”之位置、次第以及名相,如是则“尚不”得“名一”巾,更何况“六”结之名“云何”得“成”?

“佛言”;我所说的“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自“无始”以来,以“心性狂乱”故;心性狂乱就是重点,这个就是生相无明,莫名其妙心就发狂,起无明狂。所以,我们莫名其妙会起贪;莫名其妙会起大的嗔恨心;莫名其妙会起愚痴心,就是心性狂乱的缘故。因而虚妄之“知见妄发”,不是佛的真见,是妄见,知见妄发。如是“发”生之虚“妄”知见自无始来“不”曾止“息”,因而成为“劳见”(能见分)而“发”为妄“尘”(所见相分)。这就是“如”过“劳目睛”成为见病,“则”妄见“有狂”乱纷飞之空“华”相出现,“于湛”然“精明”之主体上,彼等空华犹似“无因”而“乱起”乱灭。1058页,就是这样子,“一切”有情与无情“世间”,包括无情器世间的“山河大地”之成住坏空,及有情众生世间之“生死”与“涅槃”,十法界一切染净诸法,“皆即”是“狂”心“劳”病所见之“颠倒”空“华”之“相”。

底下是:解结须从结心

经文:【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他这里念那个fou三声,我认为那个“不(fou三声)也,世尊。”我认为这个不好念,不好念,这一句我都是念:不(bu四声)也,世尊。这样子是不是很有力?“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这样很好念啊!对不对?你如果念成:如是解不(fou三声)?不(fou三声)也,世尊。怪怪的!所以我不要照他的念,我照我的念,你不觉得我的比较好念吗?对不对?“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喔!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对不对?如是解不(fou三声)?不(fou三声)也,嗯!世尊。怪怪的!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注释】

“偏牵其左”:“牵”,就是拉,扯。把有结的巾向左边一拉。左边比喻“有”,拉到左边,比喻凡夫以无明力强制真性令堕于有,且执著于此有,所以长沦生死,不得解脱。是故把巾往左边拉扯,不但不能解开根结,结果只有令结缚得更紧而已。

“偏牵右边”:“右边”,与左边之“有”相对,也就是“空”。喻二乘执空,滞于涅槃,故也不能解九界之根结,而证圆通。“左、右”比喻空有二边,皆成边见,诸位!这个 “边见”不是外道的断见的那个边见。见思惑里面有边见,是指断见跟常见;这里的边见不是,是指空有二边的意思。所以,空有二俱非,以皆违于如来中道正见。

诸位!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宁可不修行,宁可百年不修行,不可一日走错路。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这个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佛来指导我们,我们用什么方法都解不开这个心结,因为不懂法,所以,就想尽办法要解,愈来就愈奇怪!然后给这个不叫做善知识的,应该讲说邪恶的知识,用种种的神通、稀奇古怪的东西,蛊惑、迷惑,掉进那个邪见坑道里面,一辈子都跳不出来!所以想要修学的人是很幸运;可是掉进去恶知见、邪见的坑洞里面,却是生命中的最大不幸!他一心想向佛,本来有机会解脱,可是因为没有碰到好的师父,没有碰到好的增上缘,亲因缘没有办法起动起来,愈走愈偏,而且是执着自己对的,而且也会攻击别人,也会攻击别人。

有一次,一个打电话来,因为他听某某法师的,然后就说:慧律法师讲的法,我们准备把它串连起来,用火全部把它烧掉!包括讲《楞严经》,也要把我烧掉。那你就知道,他讲的是很认真的,他听那个法师的,就守住那个地方,不容许其他的法师有跟这个法师的意见、看法,有一点点弹性的空间,是不允许的。当他认为这个是真正的法的时候、死执不放的时候,其他法师的法一律不看!你想想看,你想想看!对不对?在座诸位!听师父的法,我一直叫你、告诉大家:一定要尊重,每一个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学佛就是学习尊重。可是他不是,他那个心就是像打结一样:我就是非要这样不行!其他的统统列为恶知见、邪见,那种态度是非常激烈的。那一种人类的对某一种相上的执着,或者是某一种认同的时候,他几乎解不开,这种叫做法上的一种执着。我们也很了解他的立场,因为他修的就是这一句佛号,也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激烈,为什么这么激烈。但是,因为他是众生,我们给众生就是一个原谅、一个宽恕,纵然他把我讲的光盘统统烧掉,我也不会生气,你做的因果,你自己负责。所以你就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师父所讲的法,而我们也尊重别人。所以听师父的法有一个好处:你会尊重所有的法师;尊重所有的居士的修行法门;你也会尊重任何一个道场的道风,每一个道场都有自己的道风跟依据吧!你也会尊重每一个宗派,你尊重南传、尊重北传、尊重藏传的法师。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我就跟他们讲:一根指头是很容易折断的,五根指头联合起来,就会形成致命的拳头!对不对?口径,佛弟子,出家、在家要团结,口径一致向外嘛!不是,他的炮火是向内的,而且是居士,居士敢向师父讲这样子,你就知道那个中毒有多深,没办法的,没有能力的。

所以解脱,有时候我们就讲,师父讲:有时候我们人要学自私一点,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你,我解脱我个人的,各人做,各人负因果。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也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你看看,是多么了不起的世尊,他也是没办法去改变九十六种外道。以释迦牟尼佛的例子,来看我们今天的立场,我们就不会觉得心里有委屈,或者是有压力,或者是有难过,或者是怎么样,没有关系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从有佛出世以来,附佛外道,包括外道,就不曾间断过,更遑论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台湾,这个时代的佛教这么衰微,证圣果的少、证量的少,能够吃一点苦头,像师父这样吃一点苦头,有一点经教基础,心性有一点少许的体悟,这个还派得上用场,还算不错了!对不对?因为我们离佛世太遥远了,你哪有办法去制诸外道?我们真的没有这个能耐。只能说:我尽力的把佛陀的思想、正法,传达到每一个有缘的众生;关于没有缘的众生,我们没办法度;关于伤害师父的、毁谤我们的、师父的,我们给一个宽恕跟原谅,因为他是同样同体的大悲,他也是未来佛,未来佛。我们也不能说他一定不对,站在他的立场,也许他在护持正法:我攻击你,我是护持正法。但是其实是护持那个法师。我看了这个世间,看得透了!所以,在佛门三、四十年,什么逆境、什么顺境、什么赞叹、什么毁谤没听过?所以,大风大浪,就可以造就一个良好的水手,我不会晕船啦,不会晕船。(笑)(众鼓掌)

这个就是讲,我们就是了解说,你看,在你们的心目中,你会觉得:师父为法、为众生,讲的完全正法,还有人要烧掉师父的法?有!就是有!(笑)可怕吧?可怕,知见非常可怕的!好!那你烧啊!《楞严经》,这一本不是佛讲的吗?那你烧啊!圆瑛法师这一本,那你烧啊!楞严咒,那你烧啊!你会觉得说:世界上有这种人?就是有!Surprise!太惊讶了!哇!这没有听师父讲,不知道有这种事情发生!喔!发生,发生,就是花生(谐音)的意思。

当然,经过了百般的挫折,你就会变成一个勇者,当我们坚持我们的理念,就没有敌人,就没有敌人。今天那个电脑的高手来了,他说:喔!慧律法师,您知道吗?您那个网站,那里面输入的,有德国的、有英国的、有法国、义大利的、有美国的,你看看,德不孤,必有邻,还是真的不错,这一点就很安慰!我们真的发心在做事情,也得到了广大的回响跟认同。所以说:我们还是做我们该做的工作,我也不会因为这样子一点点挫折,就产生了退失菩提心,不会的!

1060页,“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想看看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把这结给解开。这就是所谓的观机逗教,佛不直说,而令阿难自思自解。

“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心”,指问题之所在。此言,应当在结心之处,只要一解,此结就分散了,意涵不用左右牵来牵去,作一些不相干的动作:若不直攻问题的症结所在,怎能解得开?若直攻问题之症结,当下即解。所以这个“当于结心”也就是隐含了“直指人心”之义。(须知阿难乃大权示现,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便绍如来正法眼藏,为宗门之二祖,所以讲起来,阿难也是我的师父,我也是接禅宗法脉,他是二祖。故言外亦即是影射宗门心地法门,有以致之。)又,解从“结心”也是表远离左右二边的中道正见实义之修法,不作左拉右扯、二乘凡夫之“空、有”无益之行,直趋中道了义之处。

【义贯】

“阿难”问“言:此”由“劳”病所见的空华相“同”内心之根“结云何”可得“解除”?

于是“如来以手将所结”之“巾偏牵”拉于“其左”边,而“问阿难言:如是”能“解”结“不”?

“不也,世尊”。阿难答言。

1061页,第二行,如来“旋复以手偏牵”有结之巾于佛自己的“右边”,于是“又问阿难:如是”能“解”诸结“不”?

“不也,世尊”。阿难又答。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向“左右”两边“各牵”拉此巾,“竟不能解”诸结,“汝”且“设”一“方便”,看“云何”能令“解”结之事“成”就?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欲解结,应“当于结”之中“心”一“解”,结“即”便“分散”。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一点也不错,“若欲解除”诸结,应“当于结心”上动手解除。

【诠论】

有人也许会问说:要解巾上之结,当然是要直接在结上动手,这还用问吗?而且,这么明显的问题,佛为何把一条手巾左右牵来牵去,这很显然并非解开结缚之方法,只有越扯越紧;而如来为何这么作呢?愈扯愈紧,诸位!这个就是众生,众生想要修行,但是愈扯愈紧,心结打得愈深、愈大!就是刚刚师父所举的那个居士,他也认真在念佛、修行啊,但是,有不同的看法,就完全攻击,要烧毁,你看,这个心就愈扯愈紧了!这个不是佛法,哪一个佛弟子说要把《楞严经》烧掉的?听都没听过!

而如来为何这么作?当知:佛以巾为例的时候,是把问题简化,且就近取譬,令我们一看就明了什么是解结之方,而什么不是解结之方;这也是如来“深入浅出”的教授法。这以巾结为例,浅显明白,但若用在众生自身的根结上,可就不是那么单纯明显了,除非是得了无漏道眼之人,或已得法眼、慧眼之大菩萨,其他一切凡夫、外道、二乘,并不能一眼就看出那样作、那样修,究竟对不对?能不能究竟解除九界之根结?而佛大慈大智,设如是方便,让我们一看,马上就明白:左牵右扯、偏左偏右、堕空执有,不只是白费精力,而且把结越扯越紧了,所以,在座诸位!修行愈修愈烦恼,就是表示你走的路愈错!修行还有那种攻击别人的心态,还有不满别人,那么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所以,这个想要修行的人,愈扯就愈紧,心就愈捆死,记得!你走错路了,要冷静一下,再找一个大善知识,好好的来解开。如果你修行,看到的法,每次看,每次法喜;每次看,每次喜悦;每次看,每次解脱一点点,这就表示你走对路了,你走对路了!

所以知道凡夫、二乘之堕空执有之种种修行,实在是“错用心”,“虚费工夫”,不能解除九法界“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根结。所以知道佛智实不可思议,能以如此平实简单的事例,而来解说开发世界上第一等困难、隐晦难了的问题,令有智众生一望即得比量之知见,因而心开悟解。所以知道佛之为“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诚然不谬也。

底下,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经文:【“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注释】

“我说佛法”:指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到圆通,以至成佛的法门。

“从因缘生”:这个“因缘”是指最胜上的因缘,是如来自证的“如来密因”的因缘,而非凡小所解的因缘。

1064页,“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之最胜上密因,于此法中,乃不取著世间的任何和合的粗劣之相,以和合就是无常,无常即有生灭;然如来法为离生灭心而修,不得依生灭心而修;若依和合生灭之心或法而修,则所得之法也是无常生灭,所以知道和合之法是粗劣之相;但是如来之法,为依湛然精明之性。所以要依性而修,不要依相而修,诸位要了解这个,缘起法还是粗相,湛然精明之体才是。所以其法为至精纯胜上。又,二乘所依粗劣和合之法,(因为二乘是了解缘起法),皆是二法,如依空破有,依净破染等。然如来之法系令体入本自庄严,非空非有,本自清净,不可染污,究竟离诤,远离二法。

离诤,这个是功夫,没有是非就离诤;没有对错就离诤;没有空有就离诤;没有能所就离诤,诸位!这个离诤就是功夫。你跟朋友吵架,这表示你的离诤功夫还不够到家。你说:那个人实在是可怜、可恶,我不理他,他却一直来惹我!还是远离,众生就是这样子,有时候没办法远离!是不是?有时候,夫妻之间怎么远离?孩子都生了三个了,变成怨偶了,那你怎么远离?所以,有时候很无奈,我们出家人讲,是出家人的事,我们可以离诤,你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跟你吵架?对不对?那是我们出家人,讲是这样,很方便,你在家居士不一样啊,孩子都生三、四个了,夫妻之间吵到。。。对不对?所以,人家有一句话说:夫妻之间,爱起来如胶似漆,夫妻吵起来惊天动地!(笑)爱起来如胶似漆,吵起来惊天动地,真的是这样子。所以,这个离诤,是指你的立场有办法的,那么,在家居士就会很难了!

远离二法,离一切戏论,以一切戏论皆是粗相,为“众生知见”之本。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来以自觉圣智而开发明了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了知其本起之因(此即如来藏,为一切法之究竟本因),众生依此本因,而各随其所遇之缘,出生十界依正、染净一切法。

“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甚至一滴雨水,如来之智也能确知其中由多少小雨滴组成,因为如来已得正遍知觉,如实了知众生以何因缘,而可得多少雨水之滋润。我比较认同下面这一句,我认为这一句是表法的。那我也很厉害啊,对不对?一滴之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外所下的雨,我慧律法师也知道啊,多少雨?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啊!(笑)不是135,不然就是246,我也知道它。对不对?用猜的也猜得。。。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亦知头数啊!

1065页,“松直、棘曲,鹄白、乌玄”:“棘”,就是荆棘。“鹄”,就是天鹅;体长三尺馀,形状跟鹤相似,颈长,上面的嘴有黄赤色之瘤,全体是白色的。“乌”,就是乌鸦。“玄”,就是黑。此谓,松树以何因缘而挺直,荆棘以何因缘而弯曲,鹄何以生来就是白色,而乌鸦何以生来就是黑色。

“皆了元由”:如是等一切依正之法,如来皆了其元由。

“根结若除,尘相自灭”:“根”就是能取。“尘”就是所取。能取的六根之缠结若解除,则所取之尘自然不生。

“诸妄销亡,不真何待”:“诸妄”,指“能所”诸妄。能所诸妄既皆销亡,则不证真更何待?此即是:妄销真显露是也。

【义贯】

“阿难,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圆通,乃至成“佛”之“法”,系“从”最胜上之“因缘”(本源心地)而“生”,然此胜因缘“非”同凡小“取”著“世间”虚妄“和合”而生之“粗”劣之“相”;此乃“如来”依自觉圣智开“发明”了“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法”,了“知其”究竟“本”起之“因”(就是如来藏),所以这个如来藏有无量的种子,种子会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随”众生“所”遇之“缘”而现“出”十法界依正一切分齐之相。(以佛智正遍知觉,普知十法界一切总别之相),“如是乃至”即使是“恒”河“沙”数的世“界”之“外”的处所,其“一滴之雨”水,诸佛如来以其智“亦”能如实确“知”其“头数”(滴数——以佛如实能知彼世界众生以何因缘,而得受用多少雨水之滋润故);又,如来之智也对“现前种种”依正之相,皆悉了知其因缘,例如“松”树以何因缘而得挺“直”、荆“棘”以何因缘而弯“曲,鹄”何以生来即“白”,而“乌”鸦何以生来即“玄”黑,如来于如是诸法“皆了”其“元由”。

“是故阿难”,你今欲修无上菩提,而达佛之境界,即应“随汝心”性之“中”所近,而“选择六根”中之一圆通根去修,逮你修到能取之“根结若”得解“除”,则所取的“尘相自”然“灭”而不生,能取以及所取之根尘“诸妄”既皆“销亡”,此时若“不”现证“真”如实性,更“何待”乎?

所以,在座诸位!要取证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并不困难,但于能缘的识心分别、执着,彻底放下;于所缘的相,了知如幻,空无所有,诸位!能所一亡,真如自性自然就显现,也是在当下,也是在当下,识心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它是不二的。所以你不必跑、不必追、不必寻,就在当下!

1067页,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以及无生忍

经文:【“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诸位!这个无生忍是最重要的功夫,这个无生忍就是:所有的法都了解无生,同时没有能忍、所忍,叫做无生忍。已经完全除去能所,心二六时中都在三昧当中。所以,这个无生忍,就是佛成佛的功夫,他的忍辱不是说:我要硬忍!他的忍辱是与空相应,与毕竟空相应的,才能够达到无生法忍。所以,在座诸位!有人常常讲说:师父啊!我怎么知道我修行有所成就?很简单!用这个无生忍,印证看看你自己的功夫,你碰到顺境,人家赞叹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一直心花怒放,忘记了自我?碰到兄弟姊妹为了财产,分的时候,你有没有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你忍得住吗?或者是你碰到无理取闹的那一些陌生人,孰可忍,孰不可忍?对不对?

【注释】

“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六结现前”,即现前的六结。1068页,“萦”,就是缠、就是结。这现前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把它们解开,能不能在同一时间内都解除呢?

“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同体”,指同一个巾体。这六个结虽同是一个巾体,但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结成的。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初”,就是第一步,第一个层次。解脱有许多个层次,此是第一个层次的解脱:先证人空,表示我们这个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此是小乘所证的。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一切法不住著,叫做成法解脱,空性圆明,就表示完全放下,根、尘、识一十八界所有的万法,统统放下!空性圆明,圆明就是不缺陷了,不会着此执彼、执此着彼,都不会!

所以,“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证得“人空”之后,若上上增进,则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无空相可得,即证得“法空”,也就是“法无我”,而成就法解脱。“法解脱”,就是于法得解脱。此所谓的“法”者,一切法也,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凡圣、染净一切法;此为菩萨所证以及所行之境界。菩萨所得法解脱已,也就是一切法而得自在,故得遍法界虚空界,游诸佛土,度脱众生,成就甚难稀有、不可思议之事。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俱空”,指人空以及法空之二空。这又是更高一层次的证悟:菩萨在得到法的解脱,证得法空之后,又更进一步,证得人空与法空二者俱是无有自性,本不生,也就是所谓二空不生,“二空亦空”。这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说的“第一义空”,或者是“第一义谛大空”。第一义谛大空就是绝对空。

所以简单讲:没有一种事情、没有一法、没有一知、没有一见不放下,这个就是佛!没有一相不放下,没有一知不放下,没有一见不放下,没有一法不放下,统统放下!这个放下,知、见、法、相,统统放,这个就是佛!佛法很简单,着就是众生,不着就是圣,就这么简单,立竿见影!

“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三摩地”,正定;定慧等持,译为三昧。这里特别是指首楞严三昧。

“忍”,就是安忍,忍可,持心不动。

“无生忍”,也就是菩萨于三摩地中,观一切法本不生,而忍可于心,并以此忍智持心而不动,称为“无生法忍”;因为虽然菩萨以定慧力照了,了知一切法本不生,然诸法也常随种种因缘而如幻现起一切相,犹如空华、水月;菩萨自住三摩地中,观了一切空华、水月之相,虽有众相而无实性,虽然无实体性而仍随缘而现种种相,如幻如化,皆不可得;菩萨以甚深智如是如实观了,得成于忍,心不动摇,此境界称为“无生法忍”。

当你了解这个万法如梦如幻,你就不会一直在这个身体做文章,你就不会,以心最重要。所以,美德比美貌更迷人;智慧比刀剑更有力!

又,为何此“无生法忍”定要从三摩地得呢?因为无生法忍是诸佛菩萨所证最殊胜的无漏智之一,是与定心相应,与首楞严三摩地相应之法,非凡愚居散乱境得窥其奥,亦非二乘沈空滞寂之所能入,故唯能从以如来藏为根本的首楞严三昧中得。

翻过来,1070页,【义贯】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天所奉之“巾”,今有“六结现”在目“前”,若欲“同时解”除其“萦”缠之结,可“得同”时都“除”去“不”?

“不也,世尊。是”诸“结本”来是“以次第绾”系而“生,今日”若要解除之,“当”仍“须”依“次第而解,六”个“结”虽是“同”一巾“体”所成,但其萦“结”并“不”在“同”一“时”间,是“则”欲令“结解”除“时,云何”可以于“同”一时而得尽“除”?

“佛言”:众生修行欲令其“六根”之结“解除,亦复如是”,须依次第而行。“此”六“根”最“初解”脱时的境界为“先”证“得人空”(此为二乘所证境界);其次,若得上上增进,即证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因而远离诸相,亦无人空之相可得,于是即证法空,而“成”就于“法”得“解脱”;复次,得“解脱”于“法已”,再上上增进,如实照见人空与法空二空本身也是“俱空”无自性,其体本“不生,是名”为“菩萨从”首楞严“三摩地”中而证“得无生”法“忍”。

诸位!我们第十套到这一个段落。

那么,我们休息二十分,不能走,我们一定要。。。师父还会下来,一起诵这个楞严咒、十小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修学楞严的人,就是要实修,实修,我们很久都没有诵了,很久都没有诵了。所以,在座诸位!不管你有什么重要事,统统要放下,也不准走;走了的人,下次不要给他听,来了就把铁门关起来,把铁门关起来。听《楞严经》,就算你家发生火灾,你也不能走,楞严,首楞严大定啊!说:师父!我家失火了!失火是消防队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双手空空能洒水救火吗?讲得也没错,好!再坐下来!(笑)对不对?

请合掌,要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一切亡灵;消灾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文殊讲堂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的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