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①理体②,亦即真如③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④,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⑤、事事无碍⑥之一真法界⑦ 。《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⑧、普贤⑨法身大士⑩,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⑾十恶⑿,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⒀、势至⒁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注释】
① 实际:
《佛学大词典》: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盘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金刚三昧经(大九·三七○上):‘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二五·二九七下):‘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中略)实际即涅盘。’中论卷四(大三○·三六上):‘究竟推求世间、涅盘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此谓涅盘即实际,而生死与涅盘亦皆平等不可得而无毫厘之别。禅宗常用‘实际理地’一语,表示超越断绝一切差别妄见的平等一如之世界,或真实究竟之境地。
② 理体: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万有之本体,谓理性也。
③ 真如:
《佛学大词典》: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④ 华严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此华譬因行也。探玄记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究竟,环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为严。’此华譬果德也。大日经疏曰:‘华有二种:一者万行华。二者万德行。’
⑤ 事理无碍:
《三藏法数》:[理事无碍法界]条: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⑥ 事事无碍:
《三藏法数》:[事事无碍法界]条: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⑦ 一真法界:
《三藏法数》:﹝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⑧ 文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菩萨)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
⑨ 普贤: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菩萨)又作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中略)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晋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尔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探玄记十八曰:‘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⑩ 法身大士:
《佛学大词典》:[法身菩萨]条,指累积修行而断除一分无明,即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又作法身大士。大智度论卷三十八(大二五·三四二上):‘法身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萨不断结使,或离欲,得五神通。’此外,或指十地以上之菩萨。
⑪ 五逆:
《三藏法数》:﹝出华严孔目﹞[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⑫ 十恶:
《三藏法数》:[出法界次第]: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三、邪YIN],邪YIN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猒足也。[九、嗔恚],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⑬ 观音: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菩萨)旧云光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新云观世自在,观自在。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但常称之观音,指六观音中之圣观音。如法华普门品之观音,观无量寿经之观音是也。此为观音之总体。是与西方弥陀四菩萨之最初法菩萨同体。显教以为阿弥陀之弟子,密教以为阿弥陀之化身,与大势至菩萨皆在阿弥陀佛之左右(观音左势至右),而赞其教化。故称弥陀之二胁士。
⑭ 势至: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菩萨)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阿弥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弥陀之右胁。主佛之智门者。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真言以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曰:‘得大势。’大日经一曰:‘次近毗俱胝,画得大势尊,彼服商佉色,大悲莲华手,滋荣而未敷。’同疏五曰:‘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为大势。言此圣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为名。’
【译文】
又因为本经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它既能够契机又能够契理。所谓“理”,是指自性的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或者说是真实的本际。所谓“契理”,就是说本经是‘从自性最真实的智慧之中所流出’,‘其所开化和显示出的正是自性真实的本际’,并且它能够‘惠予给广大众生自性最真实的利益’,这三种“真实”,没有丝毫的虚妄或是权曲,是纯一的真实!而且本经还被称为是中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经中所诠释的一切事相和理体,就是《华严经》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华严经》中所显示的深秘奥妙的理体,正在本经当中,所以说本经契理。至于说契机,则更是本经所独胜的。经中的持名念佛法门,普遍地契合于上、中、下三类不同的根性,无论是凡夫、小乘还是大乘菩萨,全都收摄在其中。上上根性的人,正好能够全体承当,下下根性的人,也能依靠这个法门而得度。上到文殊、普贤这样的法身大士,也都发愿要求生极乐世界,而下到五逆十恶的人,在临终时如能发愿念佛,也必然能够随他的愿而得生净土。横超于三界之外,圆满踏入四土之内,当下便可以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并肩。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法门的究竟方便,以及善于对应多种根机。
【心得报告】
这一段的核心就是讲了两个字:“理”和“机”。理就是文中所谓的实际理体、真如、本际,乃至于三个真实,说的都是一桩事情,这也是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是除去本经之外,其所独具,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最高峰,义理非常深奥难懂,在后面讲述十玄门的章节有详细的阐述。而本经具足了十玄门,可称得上是中本《华严经》,足可以证明本经义理之深之广,已经达到了最顶峰。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让我们学人对这部经肃然起敬,与其他经典不可等同而视。机就是根机,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程度的水平。本经最为独到之处就是契机,换句活说,无论是什么样根机的众生,都能获得最真实的利益,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①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②。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③。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④宴坐⑤。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⑥。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⑦本尊⑧,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翼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注释】
① 太虚:
《佛学大词典》:(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十六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于宁波(即今鄞县)天童寺寄禅和尚,时与圆瑛法师私交甚密。十九岁在西方寺阅读藏经,因读般若经而有悟境。其后游学于杨仁山之只洹精舍,与欧阳渐、梅光羲同学。因受时代思潮之激发,故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进而兴国救世。民国元年(1912)赴广州宣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并与仁山法师首倡组织‘佛教协进会’,进京晋谒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提出改革佛教计画,中山先生以手令褒勉之。旋倡改金山寺为佛教大学,未获成功。翌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在追悼寄禅和尚大会上,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僧团制度。
民国三年掩关于普陀山。某夜,忽闻前寺开大静,心念蓦然断息,复历悟境。二十八岁又历第三次悟境。在关中先后撰写佛法导论、整理僧伽制度论、首楞严经摄论等书。二十九岁出关后,即代圆瑛法师参加台湾法会,游历日本,并在上海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为海潮音月刊。三十二岁,与欧阳渐之支那内学院有法义之诤。大师以平素反对用进化论之历史考证法研究佛书,故于日本学者考证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等书为伪书时,乃起而反对。尝作‘评大乘起信论考证’、‘佛法总抉择谈’,力主法相必宗唯识,并为起信论辩护。同时,倡导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禅宗。更主张以禅、律振兴佛教,且拟弘扬大乘佛法于国际上。时人将其归属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而以谛闲大师为守旧派之代表。
② 真俗二谛:
《三藏法数》:[二谛]条:[出翻译名义]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③ 世法:
《佛学大词典》:(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胜鬘经(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唐译华严经卷二(大一○·六中):‘佛观世法如光影。’
④ 闭关:
《佛学大词典》:闭门谢客而隐居修行。特指禅僧停止为人接众之事,而一心一意于自室中坐禅修行。我国佛教界颇流行闭关之风。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者,闭净土关;华严宗者,闭华严关等。其时,所住之处称为‘关房’。闭关者或阅藏研法,或专修一门,依各人预期之目标而有不同。期限亦不一定,有数月者,亦有数年者。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故关房外,须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
⑤ 宴坐:
《佛学大词典》:又作燕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⑥ 法要:
《佛学大词典》:指教法中之要义。又作要文、主眼。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四中):‘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注维摩诘经卷五阐说‘善说法要’一语时谓(大三八·三七○下):‘什曰:“此文不便,依经本应言,以要言说法,谓能简要之言折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善得说法之要趣也。”
⑦ 上师:
《佛学大词典》:茜藏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又作金刚上师。茜藏人称为喇嘛。喇嘛,为藏语 之汉语音译,本为 (上)与 ma(人)之复合词,意指上德之人。相当于梵语(古鲁、咕噜),意即师匠、师范,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对其师之尊称。
茜藏佛教特重喇嘛崇拜,于藏人之日常生活,举凡诞婚寿丧、疾病灾害,乃至旅游迁徙,皆特别延请喇嘛为之祈祷而后行事,至于出家之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之皈依,而有四皈依之作法;并以自己之身口意,悉数供养归投上师;认为奉侍喇嘛,即等于供事三宝。
以‘法统’而言,茜藏密教最重视师承关系,认为金刚上师乃师师相承中的大日如来之代表,故凡遇传受密法,必经金刚上师之灌顶,修持密法之仪轨亦须先请金刚上师加持之。又因密教强调心法相传,故密法之传授,必须由上师与弟子秘密授受。 依密乘之规定,堪任轨范师(阿阇黎)之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一)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二)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三)须受本尊大灌顶(阿阇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习诸经轨所说之修法。(四)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阇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茜藏之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佛爷。
⑧ 本尊: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一)根本主尊之意︰指某一宗派或某一寺院之主要崇拜对象。又称本师、本佛、主尊,或为别于胁侍、眷属等诸尊,而称中尊。日本佛教徒将一寺、一堂或一宗所供奉的主要尊像,谓之为本尊。其形像为木像、画像、曼荼罗、名号等。依宗派、堂宇之不同,所定的本尊也有别。一般寺院或依愿主、创立缘起而安置本尊,通常不离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大日如来、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也有少数宗派选择其他菩萨或护法的。
禅宗寺院中,佛殿之本尊为释迦牟尼佛,或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或文殊、普贤二菩萨,或无胁侍。僧堂之本尊为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众寮之本尊是观世音菩萨。法堂则随各寺而定。
净土宗寺院,古来即以阿弥陀佛或弥陀三尊(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为本尊。净土真宗则于绘像、木像为本尊之外,另以名号为本尊。其名号有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九字(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十字(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等三种。真宗尚将中国、日本等诸祖师绘于一幅,称为光明本尊。
天台宗以久远实成无作之本佛为本尊。日莲宗以‘南无妙法莲华经’为本尊,或以日莲所绘‘十界劝请大曼荼罗’为本尊,或以本门之释迦及本化之四菩萨为本尊。密宗以大日如来为普门总体的本尊,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诸尊为一门别德之本尊。
(二)指西藏佛教徒所修法门之所属主尊︰藏传佛教之修行者,必须选择某一佛、菩萨或护法为其一生中所主要供奉、学习的对象,并专学其法。此一对象对个人而言,即其修持之本尊。本尊一经选择,永不变动,正见摄持,以为修持之中心。如奉绿度母为本尊,则口不离其十字咒,身不异其绿色少女慈祥之貌,意不离其大悲三昧地。其他上师如莲华生,本尊如喜金刚,空行如金刚亥母,护法如出世麻哈嘎拉,皆可为本尊。在四根本中,上师为加持根本,本尊为成就根本,空行为空乐根本,护法为事业根本。
【译文】
另外所谓契机,还包含了契合时机的意思。释迦如来兴大慈悲,在佛法灭尽后的最后一百年当中,唯独将这部经留存于世,正说明了这部经能契合现在以及未来的社会状况。当前科学发达,人类所应具备的知识越来越广。社会的不断进步,让每个人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也倍增。所以大家都应该广泛地学习从而具备众多的技能,以鞠躬尽瘁的精神,努力参加建设,造福于人民,实现人间净土的愿望。近代的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经详细地引用过《无量寿经》的经句。正是由于本经兼含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详尽地显示出了真谛与俗谛。净宗法门的妙处,就在于‘不离开佛法,而能行世间法,不废弃世间法,而能证入佛法。’,因为持名念佛法门,最为方便。随处于任何地点都可以修,不必非要去隐居于山林;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念,也不必非要闭关打坐才行。只要能发出广大的觉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最低乃至只有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够往生。不耽误世间的工作,依旧能够快速超脱生死轮回。既能够自己觉悟也觉悟他人,广度未来的众生;又能够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利益,造福于当前的社会。所以经中说到:“将来在佛的经教即将要灭尽的时候,我以对众生的慈悲哀愍之力,特地留存这部经再住世一百年。假如期间有众生能遇到这部经典,并随顺其中的教诲而发愿求生净土,都能够得到度脱。”这部经的确是能够符合现在社会的实际状况,兼含真谛与俗谛,事与理都圆融无碍,无论凡夫还是圣贤都同样收摄,心与佛平等不二,所以才能够得以长久保存下来,并在法灭尽后仍能独留于世间。而且这部经不但是净土宗群经的纲要,世尊一代时教的指向与归趣,实在也是此娑婆世界,乃至以外的所有世界,现在与未来的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证得无上菩提的法要。因此我为感恩图报,发起无上的道心,恭敬地注解这部经,以延续佛的慧命。虔诚地祈请两土的导师(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十方的诸佛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以大慈大悲的恩德进行护佑,在冥冥之中以威德予以加持。希望这部注解,上能够契合于佛菩萨的圣心,下能够广泛启建大众的信心,凡是见闻的人,共同进入阿弥陀佛的一乘大愿海之中。
【心得报告】
“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出自于晚清沈善登居士的《报恩论》。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21世纪现代社会而言,净土法门可以说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将来越往后,这一点越可以突出体现。
末学自身的体会,“不离佛法”,就是不能离开这一句佛号,不能离开经教的熏习。仰赖现代科技,计数器是非常便利的,套在手指头上,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数量,只要工作中不需要脑力之时,随时可以散念。如果工作之余回到家,再能挤出少量时间定念就更好了。另外,手机中非常方便放入老法师讲经的音频,上下班的路上都可以听。总之,只要有心,相信再忙也可以腾出些时间来,随时随地,随分随力都还是可以修的。但同时,科技也带我们一个最大的障碍,那就是媒体、网络,其对我们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非常强大。恩师在讲经中曾经说到,有一天魔来找他,质问他为什么要侵占他的道场?原来是指责老法师的经教在卫星电视和网络上播放。恩师才明了,卫星、媒体网络原来都是魔的道场。现在是法弱魔强的时代,恩师在经教中多次勉励大家要远离媒体,他有权利播放,我们也有权利不听、不看,要做得了自己的主。一心放在经教和佛号上,随着对佛法的逐渐深入,我们会真实感受到烦恼逐渐降低了,心清净了,每天作息规律,身体也健康了,事业、家庭也会越来越顺利,这些真实的利益,只有真诚去做才会收获到。能做到的人,也的确非常难得和不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能够一切修学的同修,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议,无论是什么学历水平,大家也都别小看了自己,能够选择修学这个法门,老实、努力肯干,就是真实的智慧,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将来的前途无限光明!
“而行世法”,就是工作、生活,与大众相处。如果我们学佛,家庭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搞好,与外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大家看作异类,就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过失了,恐怕没有很好地活学活用,将佛法的智慧用到实处。如果我们把家庭、工作都搞得井井有条,自己每天都欢欢喜喜,身心健康,还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正确认识佛法,甚至跟着一起学佛,这才是佛法的真实受用。
“不废世法”,不了解佛法的人,总是认为佛教是避世的。有的人甚至误会,佛法中所讲的看破、放下,就是要我们必须放下世间的工作、家庭,找个清净的地方,如同出家人一样的生活,才是真修行。殊不知这样大错特错,这是“没看破,乱放下”,反而给佛法抹黑,起到反作用,这个因果,我们恐怕也不得不背啊。所以,学佛的前提是要正信,破迷开悟,才能离苦得乐!放下的前提是看破,搞清万法皆空的道理,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是要我们从心上能够放下,而不是事上,事上反而应该认真负责、更加做好才对。
“而证佛法”,平时给大众做个好样子,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给大众示现,没有病苦,瑞相稀有,一生不退作佛,就是证得佛法。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