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6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这一品在全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前面将西方世界都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信愿都确实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愿,我们应该怎样行?这一品经要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
不仅仅是净宗特别注意「信愿行」所谓的三资粮,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得生净土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里面,实在说最难的是信,真的叫「难信之法」。不但是菩萨祖师大德们说这个法门难信,即使诸佛如来也异口同声说这个法门难信。可是行就不难了,行很容易,难信易行。
因此,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再引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声称赞,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共同劝勉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对这个法门如果怀疑不相信,那就是对於所有一切诸佛都不能信任。这个障碍是自己障碍自己,绝对不是法门本身有障碍,而是自家障碍了自家,这个第一殊胜的利益就会当面错过。
我们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假如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了解不够透彻,这个信心就很难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我们读多了,仔细去研究思量,把这个道理明了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够建立。从信心生起愿力,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是从信心里面生的。一心称念这个动力又是从愿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因信这才发愿,因愿这才立行。
我们今天讲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对於这方面讲得简单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比较详细,讲九品,三辈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我们知道这一些事实,就晓得自己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增高品位。
唐朝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他这一句话讲得好,讲得太好了,这是事实,西方世界真实的状况。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这个问题就是看你遇到的缘怎么样。
遇缘殊胜,殊胜在哪里?遇的老师好,老师正知正见,对於法门了解的透彻,教导我们全程肯定,我们听了不怀疑,信心增长,这缘殊胜。如果遇到一个老师,对这个法门虽然相信,但是不够坚决,给你介绍这个法门也模棱两可,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样修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识,也许他修别的法门的,对这个法门也赞叹,但是对於另外法门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们修学就拿不定主意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同修当中,常常遇到,常常听到,这就是遇缘不同。
缘里面,遇到老师是缘,遇到同学是缘,遇到经典也是缘。这个经典之缘,我们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这一点值得我们自己庆幸,值得我们自己安慰。自古以来对西方净土的介绍,再没有像夏莲老会集本这样的完备,五种译本的精华全都在这一个本子里面,所以他这个本子确确实实是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圆满。
连一代专修禅密的,就是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和尚在那个时代,在中国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没念过书的,真的从禅里面开悟的;开悟之后,他会讲经,所以称他法师,不称他禅师,不称他上师;称他法师,讲经讲得好,没有念过书,会讲经。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在这一句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法门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此地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来,他的对象是『十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是讲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可见得清净的信心、真诚之心是成功的基础。
【凡有三辈。】
这是大分,把它大别的分为三个等级,往生有三等,『三辈』就是三等。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辈所具备的条件,经文不多,但是这个里面义理就很深、很广。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现在又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到底怎么回事情?一再强调是以在家同修为主的。我们在序分里面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人数超过出家的菩萨。因此,此地所讲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要从他本质上来说的,不是从形象上说的;不是从外表说的,从实质说的。
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家有四种。第一个,我们凡夫执著的这个家,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这个土地房屋是我的家,这都凡夫的执著,这个是第一类的。实在讲,这个家无所谓的,不关紧要。第二种,佛给我们讲烦恼是家,你能不能出烦恼家?第三种,佛说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种,佛说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佛叫我们出家,这个田宅之家不碍事,碍事的,烦恼、生死、六道,这个东西碍事。
家有四种,出也有四个讲法。出,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学佛的。第二种,身出家,心没有出;身出家了,是像个出家人样子,心里面还是牵挂著世间五欲六尘,心没出家。第三种,身心都出了。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没学佛的人?没学佛的人不在这里面。已经学佛了,在家学佛,身没出;虽然学佛,五欲六尘常常牵挂,一样也放不下,心也没出。这一类学佛的居士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这个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坏,他得的好处是在远益;就是长远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没有。
我们晓得四种家跟四种出,此地所说的「舍家」,这个出家,应该是心出,心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烦恼,这个高。所以贤护他们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境界,跟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没有两样,是平等的。这个就是此地讲出家这个意思。
「欲」,这个欲是广义,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我们通常讲爱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大类,这个地方不是这个范围。欲是什么?欲望,一个人有欲望,心就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无量无边法门我只取一门。前面跟同修们介绍很多了。
古大德告诉我们,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刚才讲了,身心都不出,都没出家。如果是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没出家。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行,如果讲修行,那就一门深入。目标在求解,可以涉猎全经,一切经可以多看。
如果讲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无量无边。修禅,学密,学教,修净,持戒,都能得三昧。我们念佛的人讲的是「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么?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假如你要是真正讲功夫的话,那只有一门,一门才能成就。我们今天著重是真实的功夫,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法门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发愿弘扬大乘,要讲经说法,那就必须要参考一些经论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确没有必要。即使是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缘,种种条件是不是统统具足。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们净宗古代的祖师就有好几个人,他一生当中也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就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这种例子很多,一生专讲一部经的。
你看倓虚法师那个《念佛论》里面举的那个例子,郑锡宾,这是我们民国年间人,他原来做生意的,以后学会讲《弥陀经》,他就到处替人讲《弥陀经》,他一生就专讲一部经,人家往生多自在,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我们发愿弘经,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涉猎许多经典,那不如就学一部。一部,实在讲,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这个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古来这一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经论也统统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了,还是弘扬一部经。我们弘扬这一部经,对於任何经典我们都赞叹。为什么?任何一部经典都能达到圆满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没有不成就。这是什么叫舍家,什么叫弃欲,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这是古时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在印度有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上常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学派,宗教有这么多。为什么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贬低他们,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内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换句话说,除了佛法之外,统统是外道。
在佛法里面严格的说,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属於外道;那个外道跟这个内比较接近一点,很接近了,距离不远了。为什么?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净心中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心外求法的,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门。沙门的意思翻成中国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奋的勤,息是息灭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里头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统统都讲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国儒家、道家,那个时候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定慧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没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讲礼,礼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个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这样的人都称他作沙门。
我们今天这个经典是大乘圆教,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圆教,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确实实是在末法时期度一切苦难众生,一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而作沙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认真的修行。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这两句话合起来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哪些地方应该要放下的,应该要舍弃的,我们统统舍弃掉;哪些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就决心一意求往生;劝我们舍离娑婆,我们就要认真把娑婆世界放下。这就叫沙门。
由此可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依本经的教训就够了,所以这个经典是我们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一定要尊重本法,我们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认真的学习。这是这个两句的大义。
实际上,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说,我讲三辈九品跟古大德讲法,有一点不相同。我讲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会讲错。我的说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教训来修行,百分之百的依从,统统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点,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品下生也应该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没有把握了。
我是这样一个说法,诸位想想看有没有道理?古人那个讲法很麻烦,听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晓得从哪做起。我们这个容易懂,也知道怎么个做法。
像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要舍家,舍家,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错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说老实话,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比在家障碍还多。你想想看,你在家里一天要应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里几个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个寺庙愈大就愈不得了,为什么?信徒太多,你天天就应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所以这个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里头没有,心里清净。换句话说,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牵挂,不可以有家室的忧虑,要把这个放下。
也许有人说,家里有很多琐碎事情,明天还要生活,日子怎么过,要不多想一想,那怎么行?实在讲,这些统统叫妄想,与事实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训》。我常常教人,学佛应该首先把《了凡四训》一口气念上三百遍,然后你就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么!你想,怎么想,还是那么多,不想也是那么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这统统叫妄想。
我们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得来的,是你命里头有那个福报,是修得来的。我们今生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今生所修的,是来生的果报。假如我们知道这个事实,断恶修善,勇猛精进,这个果报不要等来生。因为什么?它积得太厚、积得太多了,这一生就可以看到;换句话说,你晚年的日子愈来愈自在,愈来愈舒适,这一生果报就现前。所以这种果报叫现世果报,这一世当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决定无济於事。下面佛教给我们要: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个在净土法门叫正修、正行。
【修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双修。
『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三心,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菩提心。因为这个经典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说得很详细了。《观经》的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至是到了极处,诚是真诚。我们用心用真诚之心,决定没有一丝毫虚妄,真诚就是真心,这个不是妄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深心」,就是至诚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诚的心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对待自己是清净好善。这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用什么心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你要用这种心。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实了。他的说法是自古以来没人说过的,这是蕅益大师的发明;我们想想他老人家讲的话,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讲法,就是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想,他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这就是深心;他专求西方净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舍掉了,他心清净了。所以好善,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岂不就是回向发愿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利益众生。所以他讲得很简单,只要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说起来很好懂,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里面讲的是信愿,真信真愿。下面这就是真行了,怎么个行法?『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向」是专的意思,一向就是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这都叫专;甚至於连观想、观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门本来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统统用不上;《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要真的有,没有不行。
什么时候会有?我相信同修们这个境界你自己会体会。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里没有阿弥陀佛,现在才有;再过一年,前一年还没有,现在才有。到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不一样。真有是一个什么境界?世出世间一切事,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时你知道,可是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一丝毫执著;而且心里面确确实实明了,决定往生,对於往生西方世界,愈来愈有把握,愈来愈有信心,这是你真有了。
起心动念都是庄严净土。我们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从哪里庄严?实际上庄严自己的身心就是庄严净土。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污染一天比一天减少,烦恼、忧虑、牵挂天天少了,清净心天天增长,智慧天天增长,这是庄严自己的心。心庄严了,身就庄严了。中国人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身是个相,相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身体就健康长寿,不生病。将来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潇洒,这就是庄严净土。所以庄严净土是从庄严自己的清净心,庄严自己的清净身。
庄严诸佛菩萨,这是尽自己的心力,将这一个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奉劝大家共同来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庄严诸佛。佛的心愿没有别的,我们在这个经典从头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心愿就是希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就出三界,就断烦恼,就成佛道。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所有法门当中只有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决定可以达到的,决定可以满愿的。因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宣扬这个法门的,没有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尽心尽力来把这个法门到处去劝人,这叫庄严诸佛。这是诸佛度生的本愿。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你常说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么把握?我今天给你们宣布了,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如果你们也能这样做的时候,大家都有把握,决定不空过。
所以叫专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叫真经。我们想想,古大德为我们说明的,他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个第一?找哪个第一。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华严》的确是圆满的法轮;也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是最完整的教科书,无论在理、无论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讲到,没有一样有缺陷,一切经里面最圆满的是《华严》,所以推它为第一。
《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说《无量寿经》第一?《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不能圆满,还有缺陷。《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讲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它第一,这把《华严》比下去了。让我们认识这个法门,古人比到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本,这经本总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再继续不断的追。这在全经一看,当然四十八愿是第一。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净土,我们从这个经文上看,确实没有一字一句违背四十八愿的,可以说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都是四十八愿的阐扬而已,没有违背。四十八愿是本经的第六品,这是我们把本经第一的这一段经文找出来了。
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这个我们不必找了,古人替我们找了,古人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慢慢找,找到那个顶尖,原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我们反过来看,才知道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原来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最高最高顶尖的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一部整部大藏经,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华严经》的注解。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才知道这一句名号是真真实实的大总持法门。
如果单讲总持,密宗里头许多的神咒,禅宗里面许多的偈语,都可以说是总持法门;但是跟阿弥陀佛这一句话来比,统统比下去了。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不仅如此,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赞,这才体会原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也不离这一个总持法门。所以这四个字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第一法,这哪里能比!
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大家都会念,会念的人太多了,知道这一句名号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应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这一句佛号的心真诚,感应特别显著;不晓得名号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无心,所以没有感应。所以真心去念,感应不可思议。
这是教给我们正行,一定要一向专念。千万要记住,念这一句名号,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也都修了,一个也不漏。念这一句名号,再给诸位说,整个《无量寿经》都念了,《无量寿经》最后结归就是这一句名号;不但《无量寿经》,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拼命干。
所以黄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为什么拼命去干?因为他了解、他认识、他清楚,这个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这一句『修诸功德』,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功德」,总而言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帮助人念佛,帮助人认识净宗法门,才叫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愿生净土」,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生净土。为什么?因为不生净土,你就决定免不了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纵然我们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这一投胎,一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些都是事实。
我们在座的同修,哪一个人记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纵然再学佛,又要从头学起。从头学起很麻烦。刚才讲了,善导大师说遇缘不同,万一你遇到的缘里面有问题的话,那个障碍麻烦就大了。这个人一生遇缘,实在讲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同参道友,自古以来都说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这个就是缘好;缘好,自己不走冤枉路,尽量减少染污,这就是缘胜。所以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应得来的。
这个感应,说实在话,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里头,真的,第一句话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很有道理。那个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他就不说了。所以密宗里头讲四皈依,我们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里还皈依上师,要皈依老师,它是四皈依。密宗里头有形式上的四皈依,显宗里头没有,显宗没有形式,有实质。
所以在显教里面,我们入佛门,皈依的老师不重要,哪一个老师替我们授皈依的不重要。传戒的老师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样。出家了,剃度师父不重要,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些剃度师、传戒的师父、在家的皈依的师父、授戒的师父,都是介绍人,介绍你入佛门来的,这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传法的师父,跟密宗的上师没有两样。所以它没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师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没有差别。
学生对老师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老师的教导要认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这是依师。所以世出世间,说实在的话,师非常非常重要,关系我们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失败;无论是道业、学业、事业,师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是把上辈往生的人,他所具备的条件,它这个条件,经文虽然不多,但是它的条件是圆满的。实在讲,它是周圆的。下面要告诉我们满愿往生,这个愿圆满了。
【此等众生。】
就是像上面所说修行的这些众生。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是临终佛来接引。这个经上讲的简单,《观经》里面讲的详细。如果上品上生,佛与一千尊化佛来接引他。所以临终的时候,看到许许多多佛来接引,这是上品上生;看到统统是诸佛来接引,千佛接引。
【经须臾间。】
这是时间的短暂,『须臾』是刹那之间。
【即随彼佛往生其国。】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里,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打妄想。为什么?到时候是佛来带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实实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这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生处,前面都介绍过了,莲花化生。西方世界莲花化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那个花的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光跟色彩不一样。前面我们念过,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计算法,合我们中国的里,二十里,这是讲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现在公里来讲,那就是二十公里,这个花的面积小的花面积这么大。那个大的花比地球还大,我们地球跟它不能比。这一千由旬还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这经上说的,没错!
所以有同修就来问我,他说:法师,这个是跟经上讲的有了矛盾。什么地方矛盾?四十八愿里头明明说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身相都一样,都是「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样;那个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么会那么小?问得很好。西方世界跟华藏世界一样,是属於不思议解脱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弥陀佛是一样,没错;看看莲花确实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们这个凡夫境界,不能用我们的思惟想像能够测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经上常讲的不可思议,思是思惟,议是讨论。因为我们的言语、思量达不到,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是这个境界,这是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体会,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励我们精进。凡夫总贪心,贪莲花大一点,他就拼命念;愈念心就愈清净,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学,这个意思也讲的通。
但是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的诱导也是真实的,绝对不是用欺骗的方法来诱导我们。纵然是好心,但是后来有好结果。虽然是好心好结果,但是手段总未免还有一点遗憾,那就不圆满了。佛绝对不会用这个手段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决定不妄语,他所讲的一定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是我们思议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第一,需要仰信,我们对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实的状况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明了了,现在不明了没有关系,老实念就好,这个很重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两句,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那一边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萨,这个也就是难信之法。
【是故阿难。】
下面这一段是世尊劝勉我们的话。『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说的这些事实。因为这样一个缘故,我们怎么能不发心求生净土?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门里找不到的,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决定不能空过。佛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叮咛。
【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
阿弥陀佛,前面我们读到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有没有方法?有。有什么方法?佛在此地告诉我们: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
『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无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彻底觉悟之心。真正彻底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世事无常,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长远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那你就不要执著了,你就要放下。虚妄之事不妨碍,事事无碍。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的心,把这个东西舍掉,然后我们在这个事里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要去分别;一分别、执著,就生烦恼了,就造业了。如果一切不分别、不执著,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造业。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这是彻底觉悟了。
现在佛给我们说了,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圆满,我们相信,不怀疑,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这才叫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修学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保证你决定成就。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统统加持你,统统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复当专念极乐国土。】
这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当然阿弥陀佛的国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极乐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一定包括这个世界。这就是教我们、劝我们要专念佛。
【积集善根。】
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一心只是利益众生,一心弘扬佛法,特别是弘扬这一个法门。
【应持回向。】
就是应该把我们的所有一切功德『回向』。「回」是回转,向西方世界。换句话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决定不求现世的福报,也不求来生的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就无上的佛果,圆教究竟佛位。到那边证的果位,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一生成就。这是上辈往生的概况。再看中辈的: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中辈人懂得这个道理,不是不明了,为什么做不到?业障深重,我心里想做,但是有很多条件没有办法做到,环境不许可,或者是人事很复杂,不能称心如意去做,有业障。
『不能行作沙门』,换句话说,有很多忧虑牵挂放不下,这就是障碍,不能够全心全力去断恶修善,去积功累德。没有办法全心全力去做,应该怎么办?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辈人没有两样,下辈也是这几句话。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就在这一句,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这是一句总说。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贯注来修学,总得要随分随力,随自己的能力来修行『诸善功德』。「诸善功德」包括的范围很大,下面略略的举几条,提供我们做一个参考。像:
【奉持斋戒。】
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斋。这个斋,主要就是清净心,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都看作素食,这是错误的。这个斋,像八关斋戒,它那个就特别著重在斋。它有八条戒,有一个是斋,斋就是过午不食;换句话说,在一年、或者是一个月,能够修一天、修两天,修清净心,把所有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能完全这个时间来修学,我们一个月修一天总可以。一个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这就是这个方法,叫你尽自己的力量。一年总可以找个一、两天时间来认真的去修一下,这就是这个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场。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使这一个地方的人都有机会接触佛法。因为有道场就可以礼请法师大德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个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这个造像比建道场要容易很多。尤其现在我们用彩画的像,现在印刷术发达,非常方便。所以这个造像功德很殊胜。
【饭食沙门。】
这就是供养出家人,对於出家人生活我们照顾到,使他这个身能够安;身能够安,他就能专心修道。因为是凡夫,凡夫离不开衣食,如果生活没有来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个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对这个还是有忧虑。假如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能过得去,没有忧虑,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则道隆。
但是供养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反而造罪业。怎么说?如果让这些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从前供养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个人。出家人个人没有私财,没有钱财。供养这个团体,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给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现在社会结构完全变更了,哪个出家人没钱?每个人都有私财;这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著这个钱财怎么支配、怎么再多赚一点,这个糟糕了,阿弥陀佛早都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现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从前出家的环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没有问题,任何寺庙都可以挂单,它都会收容。现在这个也有问题了,这是社会背景不一样了,十方丛林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一个寺院,你想去住几天,一定跟这个寺院很熟悉。否则的话,人家不敢留你,怕惹麻烦。这是时势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这个佛门也不一样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说: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这是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是宣传佛法。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举出几个例子。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明天我再细细跟诸位分析。我们读经重视它真正的含义,我们要学习怎么个做法。
无量寿经 (第三十七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面,倒数第三行,第四个字看起: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
这一段是讲随愿往生。在中辈往生当中,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他的正行跟上辈完全相同;这个正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实在说这是心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上品人,心量广大,所以与佛心相应;中品往生的人,在心量上讲要差一等。在助修方面,虽然不能像前面大修功德;这个大修功德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大修、什么叫功德少?在佛法里面统统是说的心量、智慧、善巧方便,从这上面来说的,而不重在事上。如果重在事上,清寒人家那就永远不能上品上生了,这个太不公平。所以它完全在心量上。这个清寒人家想做无量无边的功德,他没有力量、没有财富、没有机会,他不是不做。所以《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就圆满功德了,看你发心大小。因此一切都决定在心量上,心地的清净平等,心量的广大慈悲,他念念当中都是修满了无量的功德,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在此地举的几桩事情,这几桩事情也随著心量大小。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看上辈所说的这些,大概中辈里头没有,中辈讲的在上辈没有,这就不对了,统统都有。实在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西方境界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怎么个不思议法?《华严经》上讲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不思议的法,有理有事。
前面这一段说过了,后面再补充几句。「悬缯然灯」,「缯」是幢幡宝盖一类的,缯是总称,这都是属於很华丽的丝织品,属於这一类的,这些东西的用意是在宣传。古时候资讯不发达,佛法是属於教学,教学一定是尊师重道,有教学的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个师道非常尊严。又不会宣传,总不能到外面宣传,我的道德学问都很好,这说不出口的。所以你要是请教这些高僧大德,他都很谦虚,说我也没有修行,也没有学问,什么都不会,都这么谦虚客气。那么这种教育如何来推广?推广就用幡幢,用这个工具。寺庙的前面都有旗杆,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是悬挂这些幡幢的,让外面人看到,远处人看到,今天寺庙里旗杆上挂的幡幢,一定有讲经,或者有法会,喜欢的自然就来了,所以这就是一种通知。你看到不喜欢来,也不勉强。所以它是一种讯号。
现在当然不需要了。现在通讯非常的发达,我们有发的通知,或者是报纸上刊广告,广播电视里头也可以用广告,或者私人用电话通知,都是属於这一类的。
所以读到这个经文,不一定说我们要去做个幡、做个幢,到寺庙佛面前给它挂起来,不是,那你意思就搞错了。它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就是我们要把讲经、法会这些活动,尽量通知自己所认识的人,就这个意思。
「然灯」,灯表智慧,灯也表舍己为人,所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一个人肯牺牲自己,为别人去服务,是这个意思,这真正「然灯」的意思。在这个灯当中,这个意思最显著的是蜡烛;你看蜡烛烧自己,愈烧愈少,烧到最后没有了,它的作用完全是照别人,这非常明显。再其次,就是一般寺院里用的油灯,油慢慢烧干了,都是照耀别人,取这个意思,舍己为人。
「散华烧香」,这都是比喻宣传佛法。把这个花香比作如来的正法,我们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将它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只求往生净土,愿生彼国。这是中品人所修的,举出这几个例子。
这个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接引他。弥陀所化之身,这里说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没有两样,这个我们要知道。法身、报身、应化身,在佛与大菩萨是一个身,一而三,三而一。在凡夫也都有三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但是三身都不见了,剩下来我们现在所感触到这个身是什么?这是业报身,造作的善恶业报。他们那个报身是愿力报的,是愿成就的;我们是业成就的,业成就的身就苦恼了,愿成就的身就得自在。所以佛的应化身是愿力变现出来的,与真身没有两样;换句话说,就是佛的真身。
『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佛来接引,不是一个人来,一定有很多人同来。上辈往生的,所见与佛同来的都是诸佛;中辈往生的,有菩萨、有阿罗汉、也有诸天人民,这情形就不一样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些统统是化身,也是化身,跟到阿弥陀佛一道来的。大乘心量的人,临终所见到的像是菩萨,他见到生欢喜,与自己心愿相同;小乘根性的人,往生的时候跟到阿弥陀佛来的是阿罗汉,也与他的心愿相同。所以这个要知道。
而这些来的这些人,说实在话,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要知道,我们任何一个人,不是这一生,过去真是无量劫又无量劫,我们过去家亲眷属、同参道友,不晓得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生生世世。有些我们从前的同参道友、家亲眷属念佛已经往生了,早在西方极乐世界成菩萨、成佛了,我们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到现在还在搞轮回,还在六道。现在我们这一生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在西方极乐世界,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去的时候,佛来接引,这些人统统都跟来了。换句话说,来接引你的人都是过去生中家亲眷属、同参好友。所以到极乐世界决定不寂寞,熟人太多了。那些人也不必介绍我跟你是什么关系,一到那个地方,你的能力也恢复了,智慧、神通、能力统统恢复了,一见面,一个个都认识了,彼此都认识了;这是多久不见,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又见面了。这个我们要晓得,这是实际的情形。
所以佛给我们讲三辈九品往生,实在讲那个世界是很不思议,非常非常不思议。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妄想,所以对这个境界往往生疑惑心;实在讲应当读《华严》,真正读《华严》,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许许多多,解决许多问题,才知道佛说法密义之所在,才能够体会到一些。
佛所讲的句句是真实,但是他那边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譬如《华严》上给我们说「一毛端」,我们汗毛毛端尖端很小。这个面积有多大?佛给我们说有佛在那里讲经说法,有无量无边菩萨在围绕在听经。这个境界实在讲把大小这个现象,我们体会感触大小的现象消失了,它没有大小。这个是事实,诸佛菩萨没有变小,这个一毛端没有放大。又给我们讲「一微尘」,微尘太小了,我们肉眼都看不见,微尘里面包含著大千世界,一般形容,所谓「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我们晓得,芝麻那么大一样,须弥山装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怎么进去的?这是《华严》给我们讲的,不是凡夫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到的,也不是能够言说的出来的,但是它是事实,超越了大小。我们今天一句总话说,它超越了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空间,它完全超越了。
佛说法依二谛而说,依真谛是佛的密义,依俗谛是我们的常识,是依这两个方式来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凡夫只懂俗谛,不能体会真谛。而佛教给我们是要教我们在俗谛里面去领会真谛,然后真正体会到真俗不二,法法圆融,这才能够真正认清了事实的真相。
临终这个人,见到佛来接引,一定是先接触到佛的光明。佛有光,佛在这个时候不但有身光,而且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这个时候见到了,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他的罪业就消失了,他的功夫就增进了。
平常我们讲往生最低的条件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任何的牵挂,没有任何的思惟,所思所想统统是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一片。没有到一心,这是烦恼是伏住,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烦恼并没有断,叫带业。临终接触到佛光,闻到宝香,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
所以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个话没有讲错。但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那个原文里头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如果以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往生,那往生的人就很少了,相当不容易。但是你自己只要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时候一接触到佛光,佛来一接引,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了,所以他并没有说错。何况这个一心不乱里面,功夫有浅有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跟理一心也分很多等级。这是来接引。到了西方世界之后:
【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都是一样的,圆证三不退。功夫,此地所讲的『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这是你自己的实学,是你自己的,不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阿弥陀佛本愿一加持,大家都一样,这一点要懂得。否则的话,一看的时候,这还是不平等。你自己能力的确是不平等,但是佛给你加持的,看起来就看不出哪个地方有什么多大差别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那个不可思议。再看下辈往生的: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前面不能大修功德,还可以小修;这个地方连小修也不够了,就是他『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他这个正修跟中辈、上辈没有差别,这个完全是相同的。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实在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尤其是处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念佛往生的绝大多数的是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个是居大多数。实在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还是少,一百个念佛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往生。我们要问原因在哪里?看看经文就知道。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一向专念?如果把这个做到了,可以说这个人就决定往生。能不能修功德,还不关紧要,为什么?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功德就在其中。
所以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为报佛恩,处事待人接物,随缘随分的把佛教介绍给能信能行的人就好了,也不必刻意的去做;刻意去做,那就错了,随缘去做。遇到这个缘分,我们就做;遇不到,不要刻意去做;刻意去做,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也就不专了。所以一定要随缘去做。
下面这四句是很重要了,这个也是关系能不能往生决定性的条件。一定要『欢喜信乐』,「乐」是爱好,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要真正生欢喜心。要相信,深信不疑。
现在是末法时期,《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叫邪师?他所讲的也根据一些经论的道理,或是轻视这个法门,或是否定这个法门,或者是怀疑这个法门。我们要一听了,信心就动摇了,本来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可以能够圆满的,结果听了这些人的话,信心怀疑了,这一生又耽误掉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这个「深心」,善导大师解释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点都不怀疑。不要说一般人来说,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度老太婆的,不是真的,哪有真的这回事情,我们不能相信;阿罗汉、诸大菩萨也来给我们说,甚至於十方一切佛都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权巧方便,不是真实的,我们也不相信,那个信心要坚定到这种程度。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告诉你,我还有一个方法比这个还快、还容易,我也不相信。我要谢谢释迦牟尼佛,你教我这个法门,我一心一意就依这个法门修学,决定不改,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那就决定得生了。所以这个「信」字非常非常重要,『不生疑惑』。
『以至诚心』,就是真诚的心,求生极乐世界。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前面,功夫深的,临终见到佛,不是在梦中,清醒的,他见到佛;或者是在念佛定中见到佛。这个是在梦中,所以梦中梦佛,好!梦佛,这也是你的功夫纯了,就是功夫接近一片的时候。因为你天天想佛,我们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就梦到佛了;梦到佛来说法,梦到佛灌顶,梦到佛授记,这都是非常好的瑞相。可是不要求,你如果要求,就错了;你有求,魔就得其便了,魔变成佛在你梦境当中出现,所以不能求。不求,梦到的,这个是感应;有求,梦到的,不是感应,而且很危险,这个要知道。
即使梦到,他这个是在临终时梦到,这是真的,这是决定不错,这是佛来接引他往生。平常我们要梦到,也不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生欢喜心,决定不执著这个好相,这就对了,完全正确。
【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是说往生的人大别有这三等,三等完全是自己功行不相同。读了这一段经文,我们应当勉励自己,力争上游,这才算是有志气。往生的机会很大,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要争上品上生,结果落到中品中生,还不错!如果我们标准定得太低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万一不到那个地方,这一生就耽误掉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力争上游。
这是说专修净土往生的。除这个之外,后头这一段就很了不起了。见到这个法门,这个经典实在是广大无际。我们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了,这一部经就涵盖了一切经,这一个法门也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有什么证据?这一段经文就是证据。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不是专修净土,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无论读诵哪一部经典,只要他念到心清净,临命终时把他的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是统统得生,这个了不起。由此可见,净宗的确没有门户之见,所以对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统统要赞叹。请看经文: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这个大乘法就太多太多了。凡是修学一切大乘法的,此地没有说小乘,为什么?小乘不相信有第二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第二尊佛,小乘人不承认,也不承认有他方诸佛国土,他只认定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他的心量局限在此地,这是他为什么不能生的原因。我们跟他说大乘法,他还否定,说大乘非佛说,大乘不是佛说的。现在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他们还是这样的执著。不过在最近几年,听说比较好多了。为什么?跟大乘佛法往来接触多了。下面这就是他往生的条件: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
这个语气非常肯定,他也是决定得生。这一段里面所说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像马鸣菩萨、龙树菩萨,都不是专修净土的。在中国,像永明延寿大师,他是学禅,由禅转过来的。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人,他所修的是三止三观;智者大师临终念佛求生净土,行。他有清净心,他对这个法门、对西方世界向往,希望能够追求阿弥陀佛。
在民国初年,我们看到这个例子就更多了。诸位拿到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江居士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写成了这一部《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在现代来讲,确实是《金刚经》注解的权威;研究《金刚经》,读他的《讲义》就够了,古今的注解可以说统统都融会包括在其中。但是他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近代往生传上有他。
还有一个作《心经诠注》的周止庵居士也了不起,他在《心经》上跟江居士一样,也用了四十年,写成一部《心经诠注》,这个人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师当中,民国初年的应慈法师,一生弘扬《华严》,最后求生净土。
这就说明了无论你在大乘法门里面,喜欢哪一部经、哪一部论,都一样的,成就必然是一门深入,这样才会成就,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功夫,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显露,然后以这个心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他一生都念佛,或者念佛很少,他在临终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而且品位高下是由他清净心的纯度,他的心力,他的愿力,决定他往生的品位,所以有些品位非常高。
经上说他往生的时候,『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他不是在梦中,「如在梦中」,这个「如」字是一个关键的字眼,跟下辈往生是梦见阿弥陀佛,那真正是在梦中。这个如在梦中,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往生那一刹那的时候见到佛,彷佛像梦中一样,他不是梦中,这个完全看他的功夫浅深。上品生的,也是见到千佛来迎接;中品生的时候,决定是见到无量的菩萨同佛来接引。这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能够专,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回向求生净土,一样成就。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有些人一生念观音菩萨、念《普门品》的,我们见到,欢喜赞叹,劝他一心一意回向求生西方就好,不必要改变。有人一生念《金刚经》的,念《地藏经》的,统统都能成就,不要改。他已经念熟了,念了那么多年,何必要去改他?用不著。只有在还没有选择经典,还没有选择法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已经在那里修学了,不要更改,让他功夫继续不断的去增进,这样就好。我们对他欢喜赞叹,加强他的信念,这对他是有真正的帮助。
而不可以说《无量寿经》,对他讲,《无量寿经》是经中第一经。不错,是第一经;实在讲这个「一」的时候,我过去也曾经说过,这个「一」是任何一部经都是第一经,只要你专精就是第一经,不是专精,那就不能称第一了。一心修学那就是第一经,每一部经都是第一经,这个才是真正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但是最要紧的,就是一定要劝他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才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它这个一段经文就是接引所有一切修学大乘任何一个法门宗派的人,统统接引。下面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这一章是前面这一章的补充。前面这一章「三辈往生」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往生品位高下不同,对於往生的人,实际上的修行说得不多;但是怎么个修法,实在讲非常重要。所以佛在这一品里面,全都给我们补充说明了,因此这一品也非常重要。它的结构与前面相应,就是上辈、中辈、下辈。末后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就是修学其他法门的。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我们看这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这一边这个「善」字是一个关键的字眼,因为西方世界纯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善的标准,实在就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福」,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三福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
三福第一条里面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真正能做到,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简单讲就是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以慈悲心修十善,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没有不生的。比这个标准再高一层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善心比前面讲的要深厚。最圆满的是具足第三菩萨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这十一句当作座右铭,常常放在心上,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违背这十一句的教训,那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标准的善男子、善女人,以这个为基础。
『闻此经典』,「此经」是《无量寿经》,就是指的这一部经。
第一,你『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给我们讲的理论,我不怀疑,我相信接受了;佛在里面给我们讲的一些方法,我也接受了;佛的教训,我统统依照经训去做,不违背佛的教训。这是「受」这个字里面的含义,我真正接受了。「持」是保持,也就是说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尽形寿去遵守。我不是做一天、做两天就舍弃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决定遵守经典的教训,这叫持,保持不失,这是真正修行。
『读诵』,这也非常重要。为什么?不读就把佛的教训忘掉了,不读就跟佛远离了。我每天把经念一遍,就是跟佛见一次面,听佛教训一番;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读经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听佛教训。如果以密法来说,读经就是接受佛的灌顶。你看黄念祖老居士解释灌顶,他解释决定不会错的,因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师,他是诺那活佛的传法弟子,这个决定不错。他告诉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给你,叫做灌顶。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真的是顶法。我们将这个顶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宣扬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讲解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劝人要修学这一部经典的;换句话说,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顶,你每天念两遍就一天诸佛给你灌两次顶,这个多殊胜!一定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会喜欢读它。
要读诵,常常读诵,不知不觉的受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所有的习气、业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长,体力也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感应,这是真正的感应。烦恼轻了,智慧长了,身体好了,健康强壮,纵然从前有些毛病,这毛病不要找医生,不要吃药,毛病都没有了。感应不是天天见神见鬼,那个感应不好,那个麻烦大了,这叫真正感应。以前对人对事出很多错误,现在都不会了,错误都没有了,这个就是好现象。所以就是读诵很要紧。
『书写』,「书写」的目的是流通。因为从前印刷术没有发明,佛劝大家流通佛法,唯一的方法就劝大家书写。你能够写一部,这个世间就多一部经典,所以这个书写的功德很大。现在我们要不要书写?真正能书写也很好,尤其如果说是中国书法写得好的,这是一种艺术品,也能够传留给后世,是个好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我们晓得它的用意是在宣扬。今天印刷术发达,书写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多印,广泛的流通,尽心尽力来做这一桩事情。当然我们还希望外国语文好的一些同修们,能把这个经典翻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字,广泛的流通,使每一个人都知道阿弥陀佛,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能遵照佛的教训去修行,我们这个世界就祥和,众生真正有福。
现在世界上为什么这么乱?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真的是身心不安,无所适从。原因何在?实在说,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环境,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招来了苦难。救护的方法,实在讲就在弘扬大乘。大乘经典里面,对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这一部经最适合。一切大乘经自己去比较,确实它最适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
这个经本我们推出来弘扬,时间并不长,好像是八三年、八四年,我们才开始来讲解这一部经,弘扬这一部经。到现在还不到十年,大概差不多有八年的时间,这个效果已经非常显著。原因在哪里?实在讲,不是我讲得好,而是一般同修一接触这个经典,他能生欢喜心,他觉得这个经典讲得很有道理,对我们现在生活还用的上,不太违背,容易接受。所以这个宣传效果就非常之好,几乎遍及到全世界了。
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在这八年当中,这个本子至少印了有三百万本以上。当然这个世界很大,四十亿人口,三百万册算不了什么。但是很难得很难得,比起一切大乘经典,其他经典来讲,这个经的弘扬算是第一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普遍,对於世界和平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书写就是印经流通,很重要!
『供养』,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先把这个名词简单说明一下。「供养」跟布施的意思相同,换句话,是一桩事情。不说布施,说供养,这是一个非常虔诚恭敬的心,这称供养。我们对上称供养,对下称施舍,因为什么?没有那一种恭敬心。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以对长辈、对父母、对师长、对佛菩萨这样恭敬的心,供养的心,去供养一切众生。
这完全是普贤行。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没有说布施。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无二无别,所以都是恭敬供养,这是我们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儒家也讲这些,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坚决。儒家讲「礼」,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这是礼里面最重要的精神,所以跟普贤行愿非常接近。
普贤菩萨又告诉我们说,供养有物质的供养,就是有财供养,财物供养,有法供养;两者比较,法供养为最。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行愿品》里面又给我们说了七个例子,法也是无量无边,给我们说了七条;这个七条可以说是七个大类,每一类里面细说是说不尽的。
第一条讲「如说修行供养」。我们真正把这一部经典里面的教训统统做到,不但是供养阿弥陀佛,同时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供养到了,我们要问一问,尽虚空遍法界这些菩萨、罗汉有没有供养到?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有没有供养到?全供养到了。大家冷静去想一想,你认为对不对?全都供养到了,真的一修一切修。
第二个说「利益众生供养」。实在讲利益众生供养,也是前面如说修行供养里面开出来的。你怎么知道利益众生?你用什么方法利益众生?这一部经典果然都做到了,这个利益众生的供养也包含在其中。所以说实在话,七类的供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如说修行供养,全都包括了,你里面再说多少,都离不开这一句;这一句做到了,全部都做到了。
它底下又说,「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说了这么多,都离不开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实在讲,这个经比《华严》好。好在哪里?好在它说得透彻。《华严》只是给我们讲一个纲领,例子有的时候是举得很多,究竟从哪里做起,《华严经》讲得太多、太繁杂,不晓得从哪里下手。这个经好,《华严》的纲领,《华严》的纲要。我们能够读这一部经,就等於天天在读《华严经》;依照这一部经修行,《华严》里面所有的法门统统都做到了、都修到了。这是这个经典无比殊胜之处。
现在我们要把话说回来,具体的供养是什么?自己照这个修行,给别人做个榜样,这就是劝人,身教;接著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劝他修行。你劝他,人家问你,为什么劝我修行?实际上讲,如果人家来问这一句,这已经不是很完美了;很完美是要他来找你,这就是你自己修行有成就。你每天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自己生活过得真正幸福,家庭美满,事业很顺利,哪一个不羡慕!人家问你,你怎么学的?我天天念《无量寿经》,照《无量寿经》修行,你要想像我这么一样幸福快乐,我这个经本送给你,你回家照做就行了。如果我们自己学佛学得很苦,那别人人家看你,送给他,他说,我这个我不学,你看你这个样子,我才不想这个样子。这个佛法就没有办法往外推广了。自己一定要做到。
尤其是经上讲得好,一个人心想佛时,《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这三经是一部经,心想佛时,我们这个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随心转。常常想佛,想个几年,你自己不知不觉,你的相貌就非常圆满,就像佛相;心里有佛,它慢慢会变。佛的身心清净,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到,佛的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所以他没有疾病。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把我们这个身体也转变成相似的清虚无极,所以百病不生,往生的时候自在。
过去香港何东夫人,那是我们一个好榜样,就是何世礼的母亲;他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老太太一个人念佛。从前多多少少都受了一点儒家的教育,所以虽然宗教信仰不同,还不至於有很大的排斥。儿孙还很孝顺,老太太自己念她的佛,他们天天上他们的教堂,宗教上彼此不相干涉,这个家里面伦理还能够顾到,相当不容易。老太太往生是盘腿坐著往生的,预知时至。
往生的那一天,把亲戚朋友统统都找来,我今天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跟大家宣布,你们念几声佛号送送我。这是全家儿孙基督徒也来,最后一个要求,我们母子一场,我今天走了,一生我对你信教不干涉,今天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念几声阿弥陀佛送送我,算我们母子一场,这说得合情合理。念不到十五分钟,老太太坐著就走了。
这一家基督教徒全念佛了,为什么?亲眼看到,这个一点不假。所以老太太度她家人,大慈大悲,她真有耐心。说实实在在话,她为什么念到这么好的功夫?为什么走得这么潇洒?在我们想像,老太太只有一个心愿,要度她一家人,自己要不成就,这一家人决定不相信。一句话不讲,临终时做给你看,你不能不信。一句话不说,全都学佛了,全都念佛了,这个很厉害。所以何东爵士夫人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度我们的家人,要度我们的亲戚朋友,你学她这个样子就对了。
这个老太太往生,开往生大会。这种会要是到处多开几次,这个净土宗没有人不相信;什么人说假的,也没有办法动摇别人的信心。这都要靠我们来努力。我们要想真正提倡这个法门,真正把这个殊胜的利益供养给大众,自己要真修;凭口说没有用处,一定要真正去做。
自己有殊胜的成就,实在讲这叫自利利他。自己为什么真干?因为要帮助这些人,自己在真干。这些苦难的人,把自己的品位抬高了;看到这些苦难人的时候,自己修学精进的动力就有了;是这么多人在这里受苦难,你大慈大悲要劝化他们,所以才勇猛精进,才有殊胜不思议的成就。这些都是真实的供养。
『昼夜相续』,这是精进,决定不懈怠,知道这是一桩大事,利己利人,普度众生。所以一定要相续不断,信心坚定,信心清净,不受一切魔障,一切的阻碍,阻碍不了。凡是阻碍的人,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有意来阻碍的,这是魔障,他是别有用心的;还有一类是无意的障碍。虽然无心,他对这个法门不了解,迷惑颠倒所致,我们都要怜悯他,以善巧方便勇猛精进,不受他的障碍,这就对了。
【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简单的讲,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个用心总不外乎这三大类,对人、对事、对物就统统包含了。一定要用真诚心,决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真诚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体,《观经》讲的「至诚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以一个真诚的心待人、对事、对物,无论什么人都用真心去对待。也许有人问,我处处用真心,那我吃尽了亏了?吃亏怕什么,上当怕什么,你在这个世间能活几年?我吃一百年亏、上一百年当,也划得来,我往生西方世界,到那里无量寿,值得!不肯吃亏,不肯上当,好吧,来生再轮回,生生世世再搞这些东西。这个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甘心情愿吃亏上当,我也不骗别人,我也不用一点虚伪的心来对人对事;决定不干,一定真诚。
对自己,遵从佛的教训,一心称念。对人,也遵从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统统照做。这一些全在『禁戒』这一句里头。这个「禁戒」不必到别的地方去找,本经具足,本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禁戒。
所以我这些年来到处提倡,同修们真正修净土的,早晚课念《无量寿经》。如果时间不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早课念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愿,就念这一品,然后念佛,佛号当然是愈多愈好,看你的时间;晚课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念这个五品,这五品是戒律。我们这样修法就是持戒念佛。念第六品,我们要发愿;念久了,慢慢的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就相同,心同愿同。三十三到三十七是阿弥陀佛处事待人的一个态度,我们要学,学阿弥陀佛的行为,我们的行同佛。所以戒律统统本经都具足了。三学具足,就是戒定慧三学,本经统统具足。
『坚守不犯』,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我们自己一个人所修的,积功累德,将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回向给世界。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不要讲法界,法界太大,回向这个世界,希望这个世界所有苦难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就是法供养里面「代众生苦供养」。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一个人修持,大众都托他的福,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些人要遭这个灾难,这里头有个大福德的人在此地,他不遭灾难;他在此地,大家灾难也就没有了,或者是减轻了很多。这是一个人有福,大家都沾光,都托他的福。福报一定要自己修,要认真的修学,可以能够消除世界的灾难。只要你真心做,努力做,念念为这一些苦难的众生去做;所做的功德自己决定不取,普遍施与一切众生,我为他们做的。所以菩萨勇猛精进,那个力量从哪来的?就是这一念的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不为个人,绝对不为自己。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这个就是忆佛念佛。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一段是补充前面所讲上品上生修学的方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 (第三十八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8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这是第二段,第二段正因有三句。首先说明它跟第一段的差别,也就是第一类人是上辈往生,第二类是中辈往生,实际上都是补充前面所讲的修因。虽然段落是这么分的,凡是经上所说的都应当要细心去体会,而且尽量的能在生活当中能把它做到。当然经典文字不多,只有这一卷,所给我们说的事相很有限;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琐琐碎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要体会到佛说法精神之所在。不要说佛经上没有说,大概我们做了没有关系,要能体会到它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要紧的,要把握它的原则,原则实在讲就是佛法里头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实在讲,这三句十二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
第二类就是中辈往生的,不像前面能够『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这个他做不到;做不到,必然有做不到的原因;这个也不要紧,佛告诉我们『要当作善』,一定要修善。实在讲,《观经》三福里面,第一福就是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地方就是很具体的教导我们要修十善业。
我今天下午,洛杉矶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他现在是不知道什么地方送给他一套《地藏经》大意的录音带,这是我去年讲的。去年在美国每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讲过,等於在美国转了一圈,讲了不少地方,统统都是讲《地藏经》大意。这个带子他听到了,听了很欢喜。
他就问我,他说:法师,你晚年不是完全都在讲净土,怎么会讲到《地藏经》去了?我就告诉他:我没讲《地藏经》,我说:我确确实实讲的是净土三经。他说:我拿的带子明明是《地藏经》大意。我说:《观经》三福里头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怎么讲?全部《地藏经》就是解释这两句话。他就明白了。《地藏经》就是解释这两句,而这两句话是我们学佛的大根大本。其实不只是修净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如果「净业三福」做不到,你连根都没有了。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法门是什么?孝亲尊师,后面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地藏经》全包括了。三福,真的《地藏经》讲得最透彻了。
这个地方也就是回归到基本的修学,十善非常重要。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佛叫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字怎么讲法?具体说起来要行十种善。十种善里面,第一个『不杀生』。杀生范围很广泛,有的用手来杀,有的用口杀;口下达命令,叫别人杀;看到杀,生欢喜心,也是杀;实际上没有杀,起个念头,恨它,要杀它,也是杀。这是培养慈悲心,换句话说,绝对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要从这个地方来修养。
第二、『不偷盗』。偷盗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不要认为我们没有做过偷盗;其实不然,佛经上一看,就晓得我们常常在犯盗戒。什么叫盗戒?这个佛家这个盗叫「不与取」。这是有主之物,主人没有答应,你动了他的,就叫盗戒。这个主人是一个人的,你把它盗过来了,这个结罪比较轻。实在讲,你这个偷盗将来要还债的,所谓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因果报应一点都不会差错。如果这个物主人很多,那就麻烦大了。哪些物主人很多?公家的东西。你譬如在美国有很多公共设施,这个设施如果是我们这一个市区市政府的设施,你要是偷盗了,那个结罪,就住在这一个地区的市民,统统都是它的主人,他纳税的,这个还债很麻烦,这么多人;假如是州政府的设施、是联邦的设施,那麻烦大了,那你将来还债要还这一国的,这一国的人都是你的债主。
世间人不晓得,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结罪最重的是什么?是三宝物,就是寺庙的。寺庙的东西,它这个结罪,不仅是这一个世界,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法界无量无边,所有出家人都是主人,你在这里偷他一点东西,这个结罪就不得了了。所以盗三宝物,必堕地狱,它这个结罪是这样的重法。不读佛经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
像我们在台湾的时候,我们在公家机关里做事,常常私人写个信,都拿公家的信封信纸,这都是盗戒。因为公家的这些文具是供给你公事用的,没有供给你私人用的。李炳南老居士他也在公家做事,他在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做事,他作主任秘书。每一次去领信纸信封,他都要跟孔德成报告一下,我这个要私人写信用。孔德成先生嫌他罗嗦,哪一个人不私人用,罗哩罗嗦的。我跟你说了,我就不犯盗戒;不跟你说,我就犯了盗戒了。为什么?你主管答应了,我就不犯盗戒。只有学佛的人才晓得,不学佛的人不知道。
你譬如经商的人,总想想方法少纳一点税,这个也是犯了盗戒。所以你仔细一研究,这个盗戒是最容易犯的,而且是犯得最多的。怎么办?这个事情罪业很重,一定要懂得,要知道,要忏悔,要修善补过。
盗公家款,在我们中国佛门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用现在话来讲,是小公务员。管什么?管财税出纳。手上常常有钱,都是公款,国家的钱。他把这个钱拿来放生,以后被查出来。当然常常去放生,这一笔款子亏了很多。查出来,论国法是要杀头的,是要斩首的。结果一审判,钱到哪里去了?放生去了,全都放生了;他没有做别的用处,全放生了。
以后报告国王,国王听到之后也很好笑,也没法子,国法论法要斩首。送到法场去斩首,就一面的吩咐监斩官,他说你看著,他如果面色有恐惧、有害怕,就把他杀掉;假如他没有一点恐惧,一点都不害怕,你就把他拉回来到我这儿来。结果他绑到法场要杀头,他一点恐惧都没有。这个监斩官就问他,他说:你为什么不害怕?他说:我这一条命换了千千万万的命,值得!欢喜!一点恐怖都没有。这马上就放他回来,去报告国王。国王就召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他说:我想出家。国王就成就他出家,做他的护法。这是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以后晚年完全回归净土,专心念佛。在传记里面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
你们看人家那个盗跟我们普通的盗不一样,普通盗的时候是要自己去享受,他这个盗是利益众生。所以佛法真的不是定法,通权达便,只有一个目标,利益众生,造福社会,这就对了,这就正确了;如果是自己享受,那就罪过就无边了。永明大师这个例子值得我们深深去省察。
第三是『不YIN欲』。无论在家出家,YIN欲决定增长贪心,增长邪念,这个对於出世间法有一定的障碍,一定要断YIN,这个才能够达到心地真正清净,往生品位增高。如果做不到,这是决定不邪YIN;十善里面是不邪YIN。邪YIN是夫妇之外,决定不许可。
但是这个经里面讲的,因为它的标准高,他是中辈往生,他不是下辈往生,中辈往生,他这个清净心有一定纯度。上辈往生要求的当然是更清净了。所以从这个经文里面,我们能够了解,YIN心不断,带业往生是下三品。中品里头没有,中品里头经上明明讲到要断YIN,这个念头都没有。
下面这四种是口业。不杀、不盗、不YIN是身业,身,三善业。口的善业,第一个是『不妄语』。实在讲,学佛,我们讲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从哪里做起?一定从「不妄语」做起。还有妄语,真心怎么能显露?一定真诚,不欺人,不自欺。这个在佛法里也是属於根本法,决定不欺骗人。
可是像这些戒律方面,一定要真正了解佛制定戒律的用意在哪里,要晓得它的精神,要晓得它的用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去活用,这个很要紧。戒律不是死的。如果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个是叫开戒,不叫做破戒,不是破戒;如果是对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那就不是开戒。利益众生的这个妄语是开戒,不是破戒。
譬如经上佛给我们举例子说,这是有一个猎人追了一只兔子,当然是要杀它的,走到三岔路上,这个兔子跑掉了,不晓得跑哪去了。这边有一个人看到,这个猎人问他: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兔子?明明这个兔子从这个路上走的,他说:我看到从那边去了,把猎人引开,救了它一条命。这个妄语是开戒,不是破戒,这是救护众生,救众生也救猎人,猎人杀生有罪。这样虽然有杀,他没有杀成功,他这个罪轻;如果真的这个兔子被他杀了,他这个罪重。
这是告诉我们,凡是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众生的,都是属於开缘;凡是属於利益自己的,统统是破戒,统统有罪。利益众生的,这是有功德;损己而利人,这是菩萨发心。
『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言语非常之美,可是目的还是在欺骗别人,诱导人家造恶。我们普遍的,现在可以说是普遍能够见到的,像现在的歌舞、戏剧、电影、小说,乃至於还有一些文学的东西,现在所谓是艺术,在佛法里面看,绮语。它引导人去做「杀盗YIN」,这个不得了!这个罪过太大太大了。
所以我在台北讲经讲到这些地方,有一些在学校念书念影剧的,听了之后就来问我,他说:那个罪过太重,我们是不是要转系改行?我说:最好改行,这是真的,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你要不相信,你仔细看看因果报应,中国、外国,凡是有名的这些电影明星,死得都不好,这是现世报,花报,果报就更可怕;他确实有报应。
他那个影响力比一般人大得太多了。我们这讲经说法,苦口婆心劝人行善,人家都不来。他那买票,价钱那么高,还有那么多人去听,你说有什么法子!你才明了现在这个社会上,听骗不听劝;骗他,花钱他也去;劝他,他不肯来;骗他,他肯来。这是绮语。
「恶口」是言语很粗,我们常讲骂人,或者说的话非常的粗鲁难听,这都属於恶口。
「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罪都很重很重。挑拨是非,有有意,有无意。有意的罪就重了,无意的是过失,有意是罪,无意是过,要看结果来断定他这个罪业的浅深。如果说挑拨两个国家战争,这个罪过最重了,战争的时候伤害多少生命财产,这个罪过是最重。小,挑拨两个人不和,两个团体不和睦。这也看事情的大小来结罪。这是口业的四类过失。
下面这三种是属於意业,意业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第一个是「不贪」。不贪、不痴、不瞋,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世间善法都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叫三善根。如果起心动念落在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这三个是最毒的,所有世间一切恶业都从这里生出来的。所以意三业真正是苦乐的主宰,苦乐的根源,我们不能不慎重。
世间人所贪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的是这些。起贪心得到了,还是命里头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你怎么贪也贪不到,这个就很冤枉。我常教大家念《了凡四训》,叫你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白了,他心清净,心定了。为什么?他晓得,想贪也贪不到;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到。了凡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他的长处在哪里?知命。知命就乐天,天是自然的,接受这个自然的果报,所以他没有妄想,心地清净。
他要没有遇到云谷先生,那就照孔老先生给他算的那个命,五十三岁就寿终了,一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命运去走。算命算得高明的,那一点都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学问。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说了一番大道理,命运有没有?命有。命从哪里来的?那是你前生造作的。前生造的因,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每个人造的因不一样,当然果报不相同。命里面富贵的,你就安於富贵;命中贫贱的,也安於贫贱,晓得这个事情一点都不能勉强,不会怨天尤人。这个富贵,他前生修得好,那有什么话说,应该他得的;我贫贱,我没修。
所以自己安於自己的现实状况,人人都能够明了因果,天下就太平,不会有争执。心定了,你这一生才真正叫有幸福,不打妄想了,富贵的有福,贫贱也有福,他会过得很快乐。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命运,不晓得因果,也不相信因果,那就胡作妄为,天天在造罪业,这个太可怕。
虽然命是有一定的,可是我们这一生的行为,这里面加减乘除是天天都有。换句话说,命运能不能改?能改。如果你每一天这个行业,加减乘除幅度都不高,善也很小善,恶有一点小恶,你的一生都照你命运去走去了,不会有变化的。假如有大恶大善,命运就改了。
所以实实在在说,四十岁以后的这个命运受后天影响最大;四十岁以前的是先天的,就是宿世所造的善恶业影响大;四十以后是你这一生已经修了四十年,这四十年的变化就很大了。如果真正觉悟了,能够认真断恶修善,你这后半世,就是四十岁以后,决定好转,这个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四十岁之前,纵然命不好,受一点苦,没关系,有体力,不在乎;晚年受苦,那叫真苦,那是真正可怜。
所以佛法,说老实话,不要说来生的好处了,就是这一生能叫我们老年享福,老年不受罪,这就了不起了。你真的相信,真的好好的去做,你这个晚年愈来愈幸福,愈来愈快乐,这要靠自己修。靠什么修?依照这一部经典修是最殊胜了。一再给同修提起来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要做。此地教我们要修十善业,我们就认真修;叫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不做;叫我们止的,我们就止。叫我们去的,我们就去;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去,这就对了,一点都不错。世间福报不必求,自然就来了。
我刚刚学佛的时候读《了凡四训》,这是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把这个小册子送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我年轻时候那个个性跟袁了凡很像,袁了凡有的那些毛病,我统统都有;袁了凡有的那一点点福报,我还没有;我这个毛病犯的比他还重。得到这本书之后,我才晓得可以改变的,如法炮制,依教奉行。
算命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岁。我也算了很多次命,算命的人都说我只有四十五岁,还不到五十三岁,我非常相信。什么理由相信?我家里过去的事情我不知道了,三代我记得。我的祖父、父亲,我还有个伯父,我父亲兄弟两个,祖父跟父亲、伯父都是四十五岁死的。所以他算我四十五岁,我点点头,我很相信,一般讲遗传,我很相信,看看自己这个个性造作的罪业,觉得非常可能。我也没有求寿命,也没有求富贵,这统统是学佛转过来,佛法转过来,没求。
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了一次病。我很少害病,一生没有害过病,顶多伤风感冒,几天就好了。四十五岁那一年得了一个重感冒,病了一个月,想想时间到了。所以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为什么?命到了,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就老实念佛等死。等了一个多月,活了,没死,没有求这个,这是感应。
以后有一年,就是蒋经国就任总统的那一年,就任第六任总统那一年,我讲《仁王经》。佛教会办一个仁王法会,我在那边讲《仁王经》。讲了二十天,遇到甘珠活佛,这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遇到的时候好欢喜。他告诉我,他说,过去我们认识很早,我刚刚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就认识甘珠。他说:我们常常在背后谈你。我说:谈我什么?很可惜,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事情我统统都知道,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不但你将来寿命长,你的福报也很大。
我这个福报、寿命都是这一生修来的,与前生不相干,都是这一生修来的,认真修。人家要问我感应,我这就是感应,我在台上就做证明,现在还站在台上,这就是感应。所以一定依照佛法修行,决定没错。
这个不贪,世间法不贪,出世间法也不贪,彻底放下,我们心才清净。有,不贪;没有,也不贪。最要紧的是清净心,有也等於没有一样。世间人都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一生一切所有的,你临死的时候,一样带不走,都是别人的,所以自己必须要把这个事实真相认清楚。眼前我们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我的?不是的。如果说是我的,这个人是愚痴,痴人说梦!我暂时在这里受用,就跟住旅馆一样,绝对不是自己的。你能把这个事实看穿了,贪心就没有了,对於生活上一切受用,你就自在,你不会计较,也不会认真。理明了了,叫理得,心就安了;心安,一定看到事实的真相;理就是事实真相。心安理得,理得心安,这是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了,所有一切的一切与自己统统不相干。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究竟干些什么?念佛。念佛第一,第一还是念佛。除了自己一心念佛之外,劝人念佛。一切诸佛菩萨都劝人念佛,我们尽心尽力劝人念佛,就跟诸佛同德同行。我们跟谁做朋友、跟谁是一类?跟十方一切诸佛,这是佛法给我们真实利益。学佛没能把这个事实搞清楚,那叫白学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多接触、多听、多看,对自己决定没好处。为什么?会影响自己的知见,影响自己的信心,这个问题严重。还是在家里老实念佛好,不要怕人讥笑,不要怕人讽刺,没有关系,那个不妨碍,一定要培养清净的信心。
本经一再给我们讲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容易,菩提心怎么个发法?什么叫菩提心?正好这一次旧金山「大觉莲社」找我去讲两次,底下这个星期一次,后面星期,两个星期,我选的这一段内容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我选的讲义是采取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注解这一段文,我把它录下来,现在都印出来,这个两次四个小时专门来讲发菩提心。因为平常很难得有这么一个充分的时间,来专门讨论这一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是真心,决定不会动摇,这才是我们成功的保证。菩提心一发,那个一向专念就不必讲了,他一定会专念。这是一切法能放下,决定不起贪心。
第九、「不瞋」。瞋是瞋恚。瞋恚这个烦恼很重,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人总是会发脾气,总是会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个伤害之大。佛门当中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积功累德,这个功德修的像什么?像树林一样,像森林一样,修了许许多多功德;可是这个森林一把火会烧光。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如果要问问自己,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要积功累德,我们积功累德到底有多少?想一想什么时候发过脾气,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如果早晨发了脾气,你功德只有几个小时。临命终时,如果一发脾气,你一生的功德都完了,都烧得干干净净,非常可怕。所以这个要知道,要特别提高警觉。凡是会引起你发脾气的,都是魔现前;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么多,没法子破坏,就劝你烧啊,烧啊。你就很听话,马上把它烧掉,这不是冤枉吗?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遇到逆境现前的时候,是决定不肯烧自己的功德,绝对不发脾气,修忍辱。能忍,而后才有定;能定,而后才有慧。所以六度里面,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布施、持戒是修,忍辱是保持、保全;不能忍的话,那功德都没有了。
诸位要晓得,福德烧不掉。福德有,功德没有,功德全烧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这是功德。一发脾气,戒定慧都没有了。福德有。常常发脾气,有瞋恨心、有嫉妒心,贡高我慢,好胜心,这样的人常常修福,当然功德没有,这都会把功德毁掉。修福,福报修得很大,将来到哪一道去投生?到阿修罗道。阿修罗有福德,福报很大,没有德。换句话说,瞋恨心很重,容易发脾气,容易伤害人,他的福报享尽了,必定堕落。这佛家常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这个一定要晓得,瞋恚对我们伤害是最大的。
末后一个是「愚痴」。什么叫愚痴?愚痴是没有智慧。世间有很多聪明人,佛经里面叫他做「世智辩聪」,他有辩才,能说,能写,能作,他没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真正能够辨别真假,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这叫智慧。乡下老太婆,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教她念阿弥陀佛,她一生就老实念,这真智慧。为什么?她选择的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的。这是正,不是邪;这是利,不是害;这是善,不是恶。她全都选对了,这叫真智慧。世间聪明才智的人,对於念佛法门怀疑,甚至於还毁谤,这是完全没有智慧,愚痴!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他不相信,他不修,他怎么会成就?而且还妨碍别人,还障碍别人修学,叫修学的人退心,这个罪过重。那个人明明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他在当中打个岔,把人家这个机会打掉了,这个罪过多重!这叫愚痴。
所以这个三条,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间善法都从这三条而生的。佛经里面常常讲善根,善根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此地看到了,真正修善从根本修,这才是聪明人;根本修就是修不贪、不瞋、不痴。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是第二个修行方法,昼夜念佛。前面讲你能够认真修十善,这个很简单,就十条,不多,容易修。认真昼夜念佛,『思惟』也是念佛。有人问我,我们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跟念佛会不会打闲岔?我说不会。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读经是忆佛,经上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这个就想这个事情,所以念经跟念佛完全相同。但是念别的经不行,只限於净土五经,因为这个五经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净土五经随便念哪一部经,统统都是念的阿弥陀佛。
尤其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非常不可思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指出,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过去没有人说过,没听说过,这是夏老了不起的发现。是不是真的?仔细一想,一点都没错。楞严会上,「圆通章」里面讲得清清楚楚,他在尽虚空遍法界提倡一心念佛,专修专弘,他是第一个人。他代表大智慧,唯有大智慧才选这一个法门,法界初祖。
我在没有听到夏老这一句话之前,我没有想到这一桩事情,我只想到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华严经》,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晓得,他是娑婆世界的初祖。世尊出现,第一部讲这个经,他就导归净土。佛法传到中国,在中国提倡专修专弘的是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慧远是中国初祖。於是初祖就变成三个人,这三个人我们要知道,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没有大智慧,不会选择这个法门,所以应当日夜不断的去念佛。会用功的人,随时随刻都不会间断。我这一句佛号,出声念也可以,不出声默念也行,心里面一定有阿弥陀佛。这个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那就是永明大师讲的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你真的就有净土。有净土就决定往生。心里头没有,往生就没有把握;心里面真有,往生就一定有把握。所以有是什么?一天到晚会念著它,不会把它忘记;其他的人忘掉有可能,其他的事忘掉有可能,阿弥陀佛决定不会忘记,决定常常在心念里头,这叫有净土,心里头真有。后面还有一句: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志心』是真心,『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世间法里面回头,依靠阿弥陀佛;从出世间所有一切佛法里面回头,专依《无量寿经》,这叫「归依」。「归」是回归。本来我们很多宗派、很多经典都想学,现在我回头了,我把那些舍弃了,我专依《无量寿经》,专依阿弥陀佛;每一天拜佛,我专拜阿弥陀佛;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想佛,专想阿弥陀佛;这叫归依,这个叫做「志心归依」。
『顶礼供养』,「顶礼」是表诚敬,真诚恭敬,依教修行,就是「供养」。依照经典教训去做,这是真正的供养,能这样修,决定往生。底下说: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人,实在讲贪生怕死。说得很好听,我们要求生净土,一旦到死的时候,手忙脚乱,又不想去了,还想多活几天。这有什么法子!这个念头一起,这一生就又去不成了。这个贪生怕死,说实在话,自己都做不了主,到那个时候,自己恐怖,自己迷惑了。平常自己不知道,不晓得自己的功夫;到这个时候,自己有没有功夫,完全表现出来了。应该怎么修法?天天想死,到真的死的时候就不怕了,这个很要紧。
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学佛的人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他老人家自己的佛堂就挂了一个「死」字。我们是从印祖画册里面,画册里头有这么一个字,缩小的,我把它照像放大,把它印了出来,也印了不少张。常常贴在自己卧房里面,叫自己晚上睡觉想一想,这一躺在床上就想到我要来死了,等著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等、天天盼望,果然这一天来了,心里面欢喜,就没有恐怖,就『不惊不怖』。这个要长时间的训练,要真正做到「不惊不怖,心不颠倒」,这种人决定往生。凡是不能往生,临终时候错乱,临终时候颠倒。
所以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说一句老实话,求往生的心不真不切;不真不切,所以功夫不得力。如果求往生的心很恳切,这个功夫自己能够体验的出来。这是中辈往生,补充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都是讲纲领的。再看下面一段,第三段是讲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的: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
这是说他的缘不具足,这一些他都做不到。那么应该怎么做法?佛在此地教给我们:
【有空闲时。】
你要会利用你的空闲的时候,或者是一个月,或者是一年,什么时候空闲,把这个时间抓紧;平常没法子修,就用这种方法修。
【端正身心。绝欲去忧。】
这两句话,第一句是具足威仪,威仪就是恭敬,我们讲的礼节;具足礼节就是表示对佛、对法的恭敬。『端正身心』,后面经文还有具体的说明。『绝欲去忧』,这个就是持戒,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短时间的,就是你利用空闲的时间,或者你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像通常我们去参加一个佛七,七天;一年参加一次,或者是两次,利用这个短时间。但是进佛堂修行就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都不想。我在这个地方修七天,我七天什么都不想;修一天,我一天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放下。这才是「端正身心」,没有一点忧虑,没有一点牵挂。
【慈心精进。】
这个『慈心』是对自己,也是对一切众生。真正修行就是慈悲一切。因为你修行,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你成就之后必定去帮助一切众生。底下教我们修学的方法。第一个: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贪餮』特别是指饮食,『悭惜』就是我们讲吝啬。
【不得中悔。】
就是中途后悔。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修了一段时期,听说别的法门比这个更好,后悔了,再去修别的,那就错了。不管人家怎么讲,我决定不后悔,我要一直修下去。
【不得狐疑。】
『狐疑』是讲怀疑。「狐」是比喻,狐狸好疑。所以喜欢怀疑都用狐疑来形容他。这是佛教给我们,不应当有的。如果有,一定要把它戒除。下面教给我们应当要做的:
【要当孝顺。】
这是对父母。
【至诚忠信。】
『至诚』就是真诚,诚到极处,这是真诚。以真诚的心对佛、对法、对老师,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忠信』是对大众,平常处事待人以忠信为准则。
这个都是讲的世间的善法。世善是佛法的基础,是佛法的根本;没有说世间善法不具足的,而有出世间善法,这个不可能的。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第一层,有第二层,没这回事情,决定不可能的。一定是先修世善,然后就是修出世间的。出世法:
【当信佛经语深。】
这是真实的智慧,一定要相信。
现在有些人为了要标榜自己,必须要批判佛经,能够把佛经推翻了一部,表示他的学术修养被世间人肯定,可以拿到一个博士的头衔。作一篇论文,推翻一部经论,推翻一个法门,可以得到世间的名利。这个人很多,我们常常看到。可是将来的果报,那就不堪设想了。
佛法慢慢衰灭了,怎么衰灭了?就是这个灭法,被这些人有意无意的,或者说它不是佛说的,或者说它是伪造的,或者说它是不可靠的,迷惑人心,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谤法。
我们要学佛,一定要找到真实的经典、可靠的经典来作依据。这个真实可靠到哪里找?到大藏经里头去找。这个经典,大藏经里面有,我们就可以相信。为什么?因为编到大藏经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古时候,如果这个经不是真正梵文从印度传过来,经过中国这些高僧大德的翻译,确实有证据的,才可以入藏。即使是佛弟子的一些著作,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著作,如果著作不符合经训,与佛的意思有违背,也不能入藏。
所以从前这一部书要入藏的话,是要经过当代的高僧大德们来审查;他们同意了,然后才把这个报告给皇帝,皇帝命令入藏,是这么样的慎重。所以这个《藏经》代代相传,就是朝朝代代国家承认它,历代的高僧大德承认它,那这还有什么怀疑!所以我们选择经典要以藏经为标准。
藏经要古时候的本子,现代的本子靠不住。现在人,我喜欢这个人,把这个人的东西也入了藏经;那个人我讨厌他,他的东西我就不要。所以现在到民国年间,标准没有了,这个要知道。
我们中国历代的藏经,最后的,就是最晚的这一部,是乾隆,清朝时候编的,我们所谓的《龙藏》。现在在台湾也翻印了,叫《乾隆大藏经》,这是最后的一部。最早的是宋朝的版本,《碛沙藏》。所以我们要以这个为根据。现代人所编的,我们就要特别慎重。为什么?不可靠的很多,就是说没有经过审定的有很多。从前那个标准很高很高,一般人的著作想入藏,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那么我们晓得『佛经语深』,佛经的真实。
关於这一桩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跟方东美先生提过一次,我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我有一个怀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佛经这么好,这样重要,为什么当年传到中国来的这个梵文的原本,没有保存下来?传到中国的原本太多太多了,翻译并没有完全翻译过来,因为时间、人力的关系,只是在经典里面选择好的东西优先的翻,没有翻的就很多。已经翻的、没有翻的这些原本到哪里去了?怎么会统统失传了?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方先生听了之后,也笑了一笑。他很幽默的说,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族自信心太强了,认为我们翻译的这个本子绝对正确,决定没有错误;而且翻译的文字比原文还要来得华丽真实。换句话说,有了汉文这个本子,梵文可以不必要了。
方老师这个话也不见得是有根据,想当然耳!很难得,他这个答覆不无道理。说明我们现代中国人可怜可悲。可悲在哪里?自信心完全丧失掉了,总认为别人都是好的,自己都是不好的,这是我们国家之衰,国家遭大难的根本原因。
想想我们过去的中国人,了不起!称自己国家叫「天朝」,在全球实实在在是第一等的民族,有第一等民族的自信心,民族的自尊心。如果不能恢复,中国不会强盛的。哪一天中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上确实是最优越的,中国就复兴了,中国就强大了。方先生说这些话是苦口婆心,唤醒我们要真正觉悟。他说的不无道理。
这是相信佛经,对於佛的经典不要去怀疑。大藏经里面有一部分经典列在一类,叫疑似部。古人对它怀疑,认为它来路不太清楚,找不出依据。但是为什么还保存下来?里面所讲的符合佛的意思,但是它的出处不明,所以把它归为一类,这叫疑似部。那个没有怀疑的,人家也把它摆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我们对於这些事情要慎重、要小心。实在讲,人家怀疑,随他去,他依他的,我老实念我自己的,我依这个法门修学,我得我的利益,不要去理会别人。
【当信作善得福。】
这就是教给我们一定要深信因果。善决定得福,恶决定得祸,祸福是果,善恶是因。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一心一意遵守奉行,就是依教奉行,不能有亏。「亏」就是不圆满,有欠缺;虽然依教奉行,但是打了折扣,没有完全去做到。「失」是完全舍弃掉了,根本就没有照做,那就失掉了。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
这是教我们要立愿,一定要立下一个坚固的志愿,要离开娑婆世界,要离开六道轮回。为什么?轮回太苦了,太可怕了!实在说生死不可怕,轮回可怕。怎么样才能脱离轮回?唯一可靠稳当有把握的,无过於念佛。实在讲,就是劝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为你事情很多,平常没有时间,这提供你意见: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这讲下品生的,从十天十夜到一天一夜,就是精进念佛,认真的念佛。或者是一年念一次,一年有一个长假的时候,十天,认真念十天;或者一个月当中能找到一个假期念一天,一个月认真念一天一夜,这样也行。这个一天一夜那是真念,不是普通的念,所有一切牵挂全都放下,这样念法。
念佛要按步骤,不可以躐等,不能贪求。开始念,我觉得一个月念一天一夜就很好。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们这种生活状况之下,一个月,一天一夜是很理想的。一年,如果有长假的时候,能够有三天三夜到五天五夜,就非常之好。一年一次,顶多两次。像在美国这个环境里面,一年有一次的时候,念三天到五天,那就很好,会很有受用。
但是要记住,精进念佛,心要清净,一无所求,这个很重要。如果你一心求见佛,魔得其便,会著魔;不能求神通,不能求感应,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纵然在念佛当中见到佛,这是很可能的;见佛、见光、见种种瑞相,很可能,要用什么样心态?见如不见。《金刚经》上一句话,牢牢的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我念一天一夜求清净心,绝不被这些外面境界把我的清净心给动摇了、给乱掉了,这叫好相,这是瑞相。
纵然见到,也不必告诉人。你告诉人,目的何在?还不是炫耀自己,我有功夫了,你看你都不如我。除这个心之外,你还有什么心去炫耀?用不著告诉人,自己明了,增长信心就够了,不用告诉人,这就对了。所以古时候自己有感应,有这些瑞应的时候,只可以告诉自己的老师,求老师做印证,做证明,其余的都不说,这是对的,这是正确的。这是下辈往生。
我们今天采取用功的方法是上中下三等混合起来统统用。像精进念佛,我们就采取这一段。这个正修、助修一定要把经典所讲的都要用的上,这样才好;有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那也没有法子,也不要去勉强;勉强,这个心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随顺自己的根性,随顺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心安理得,修学的时候身心愉快,功夫才会增进。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 (第三十九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面第二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於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这是第四类,说明十方世界诸菩萨众,这些人并不是专修净宗的,而是修学一切其他大乘法门,只要他能够回向求生,也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专修的人,他的果报是平等的,在这里我们完全看到了。
『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指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诸菩萨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达到七地这个境界是相当不容易。通常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那释迦牟尼佛很保守的说法,实在讲也是方便的说法,修到七地需要两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是发愿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那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所以在时劫上来说,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非常殊胜。
到达西方世界,这是讲菩萨愿意往生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愿意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都跟本愿里面所说的相同,所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一生当中决定作佛。
到哪里去作佛?这个就要看因缘了。佛不像我们,我们常常用凡夫的心去想佛菩萨,想经里面讲的境界,那总是打妄想,决定想不到的;换句话说,不管你怎么想都不是事实,这个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的是出乎我们想像之外。如果我们体会到这一层,我们就会老实念佛,就不打妄想了。经典里面所说的,古德教我们仰信就可以了。仰是仰慕,信是深信不疑。我们对西方世界,世尊给我们说的,仰慕、向往,深信不疑,这就对了。真正的情况,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明白了、都知道了。所以如其打妄想,不如老实念佛,这个多好。心愈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纯度,有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会现前,你会看到,这个古今都有人真正见到的。
作佛一定要有缘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一定要记住,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缘结得多,结得广了,众生的根机成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那你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叫成佛;成佛是这个意思。不是自己愿意化一个身;自己要有意思,那就不是佛菩萨了,那还是凡夫;凡夫自己才有意思,佛菩萨自己没有意思。所以佛心清净,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环境。我们过去生中的事情不知道,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无始劫中生生世世的情形,我们统统都知道了,都明了了。
我们生活在这一个世界,今天就是讲这个资讯非常发达,我们活动空间限於这个地球,实在太渺小了;到达西方世界,你的活动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你六根的能力蒙佛本愿威神加持,几几乎乎达到圆满了。我们睁开眼睛见,能够见到虚空法界,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个四十八愿我们都读过,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我们活动的空间太广大了。真的,我们这个地球像个鸟笼一样,我们今天被关在里头,出不去;一出去之后,海阔天空。这个关久了,不知道外面境界,你说多可怜!世界无量无边,至於到哪里作佛;哪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机缘是与自己的缘分,不是别人,与自己的缘分;成熟了,到那个地方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去度化众生。此地是举一个例子,你想到哪一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只要那一边众生有感,你必定就有应。
『随其精进早晚』,这个「早晚」就是迟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很快、很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就比较晚、比较慢。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因为他精进,精进不懈的,成就就快;那个懈怠懒惰一点,就比较慢。
但是诸位要记住,我们这边懒惰会退转,西方世界再懒惰的人都不会退转,只是进步得慢一点就是了。那个精进的人,进步快速;这个懈怠一点,进度比较慢,决定没有后退的,没有退转的。
『求道不休』,这一句是形容精进。「求道」,他从来不停止的,这个成就当然快速了。
『会当得之』,他一定会得到,这个得到,是无上菩提。
「不失所愿」是他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这是他自己的本愿,一定会实现的。
这一段里面讲的是十方菩萨。十方菩萨里面所说的修行,实在讲就是两句话,「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你看看这个经文里面,所以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菩萨精进动力的来源,就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大慈悲心,怜悯法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了要救度这些众生,那就精进努力,先成就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度化众生。自己悲心再重,如果没有能力,救不了众生的。后面这个两行是结劝:
【阿难。以此义利故。】
『义』是道理,前面所讲的这个道理;『利』是利益,这样殊胜的利益,也就是好处。前面所说的道理,有这么多好处利益,这个缘故。
【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
这一句都是讲的数字,这个数字太大了,没有法子计算,这么多的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我们前面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为什么要赞叹他?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补充说出来了。西方世界利益第一,九法界的众生,包括菩萨在内,都得到最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诸佛赞叹。诸佛赞叹,实在讲,就是劝大众发心求往生,他目的是在此地。
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也知道这个「义利」了,知道之后就应该向往诸佛,与一切诸佛同愿同行。诸佛菩萨做的,我们也模仿,我们也效法也照做。怎么做法?就是赞叹『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怎么赞叹?执持名号就是赞叹,读诵《无量寿经》的经典就是赞叹,随时随地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说给别人听。说全部的经,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许我没这个能力,我能记得几句就说几句,记得几段就说几段,这就对了,跟诸佛菩萨赞叹无二无别。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品。底下要跟我们说明西方世界那边的大众们,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也就是他们活动的状况。当然我们也非常关心,因为将来我们也要到那里去,佛在此地特别为我们介绍。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首先说明他方世界的菩萨,这一些菩萨们常常到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所以那个世界很热闹。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
这个经文正好紧接著前面这一段而来的。
【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
这是说明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他是为了来『瞻礼』,瞻视来礼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这个里面一定有听经、有请法,我们说请教,有疑问来问佛。
【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
到佛那里去,也跟我们世间人往来一样,总要带一点礼物去供养佛。他们的礼物跟我们的礼物不一样,他们的礼物,给诸位说,是象徵性的,不是像我们这边礼物是实用的。这个礼物是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也不是有意带去的。每一个人自然变现的礼物,像这些东西,香花、幢幡、宝盖,大小色彩也不一样,统统是无心显现出来的。
既然都是无心,自然变现,为什么有大小光色不相同?这与个人修行的功夫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你性德所现,修德所变的。香跟花是从持戒清净纯度变现出来的,幢幡、宝盖是从心地清净程度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这个里面,总而言之,离不开「戒定慧」三学。戒学,自然流露出来的是香花;定学,流露出来的是宝盖,宝盖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宝盖是防灰尘的,所以它代表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幢幡,是弘法的标帜,它是慧学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他不是有意的,自自然然的。戒定慧三学功深,他这个供养具就非常的庄严;戒定慧三学要是差一点,他显露出来的供养具,光色大小也差一点,所以这个变现出来的。从这里看到他修学真实的功夫,这个要懂得。这是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恭敬供养。
【听受经法。】
这是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菩萨们常去的,他有这个能力随时可以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他又:
【宣布道化。】
又回到十方世界去宣扬流布阿弥陀佛道德教化众生的真实利益。
【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无量寿经》,对於西方世界的佛、大众以及居处的环境,种种赞叹。所以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前面所看到,那个数字是没法子计算的,经常不断的往来西方世界,为我们传递西方世界的讯息。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下面是五言颂,一共有十七首半;四句是一首,有十七首半。我们看第一首: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前面两首是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於十方菩萨的赞叹,这些菩萨真正是难得。东方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刹。佛刹就是世界,而且都是指的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叫一个佛刹,一尊佛教化的。数量多少?像恒河沙一样,太多太多了。每一个佛刹里面有恒河沙数的菩萨众,这是指一个佛刹里头有『恒沙菩萨众』。恒沙佛刹,这个数量就太多太多。
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用现代的话来说,对阿弥陀佛的仰慕,到西方世界去求学。但是这些人不是像前面三辈往生的,三辈往生的是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等於是常随众,一天到晚在一起。这一些十方菩萨他们是通学的,上课完了,他就回家去了,他不住在学校里,所以他是来来往往。是这些人,所以这是很值得赞叹的,到极乐世界来求学,回去之后教化众生。他们这个生活方式、状况,大致上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些。像东方一样,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全是这个样子。
『咸以尊重心』,就是统统都以极其尊重之心,以真诚、恭敬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西方世界诸上善人。绝对不会说是只供佛,把大众都忘掉了,没有这回事情,一定供众。供佛,佛是代表。这一句指的是财供养。当然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是随心所欲变化而作,任何财供养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法供养。我们看下面这个经文就属於法供养:
【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大德,这些菩萨们都能够以和雅之音,赞叹都是歌颂,歌颂赞叹。『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前面读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究」是究竟,「达」是通达,究竟通达神通智慧,这是说阿弥陀佛的神通智慧超过诸佛,超胜诸佛。『游入深法门』,这个「深法」在一般讲就是法性之根源,穷尽法性的根源,彻底透彻明了法性的作用,这个就是「深法门」的意思。
【闻佛圣德名。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这一首偈子是专门赞叹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可以说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快速成就,稳稳当当,不会有一点差错。『圣德名』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你就能『安隐得大利』。「安」是安全,「隐」是稳当,「大利」是什么?是当生,就是这一生当中就得到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是真实的大利。
『种种供养中』,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一切法供养当中,第一个是「如法修行供养」。这就说出来了,你看「种种供养中」,『勤修』,如法修行,不可以懈怠,不可以疲倦。
初学的同修,『懈倦』一定有,从哪来的?无始劫来的业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功夫就提升了一层。你像我们一般念二十四小时的佛,就会念得精疲力倦,再念下去身体就支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克服障碍,克服困难;你真正克服了,你念起来就轻松愉快。这个要真干,不要怕,这个关口要突破。
我们在台北有一位许秋雄居士,开计程车,他差不多一个月都会念两次佛,半个月念一次,他是念两天两夜,他愈念精神愈好,他这个关突破了,愈念精神愈好。两天两夜念完了,他说只要休息两个小时,他就工作去了,精神饱满,这叫功夫得力。我们念一两个钟点,身体就不行了,这是业障现前,一定要把它熬过去,咬紧牙根熬过去,不可以倒下来,这一关才能突破。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是赞叹西方世界的环境,环境之美,环境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普庄严』,「普」是普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显现出来的。庄严里面,有正报的庄严,有依报的庄严。正报是人事环境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诸佛国难比』,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不能为比。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这是见到这个世界这样殊胜微妙,这些菩萨们见到,他们常常去。他们发的心是无上菩提心,他们的大愿是希望自己快速成等正觉,也就是快速的圆满成佛。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
这是说感应道交的快速。菩萨有感,阿弥陀佛立刻就有应。『无量尊』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立刻就有感应。『微笑现金容』,这个「微笑」是表示欢迎,十方来的菩萨,阿弥陀佛非常欢喜。
【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
凡是一切众生,包括菩萨在内,跟阿弥陀佛接触,佛一定是先放光加持。这个光从口出的,口说法。『遍照十方国』,因为这些菩萨从十方诸佛国土而来,因此跟佛的本愿完全相应,所以佛放光遍照十方国土。
【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两句话含有为一切大众授记的意思。光从口出,遍照十方,最后收起来的时候,绕佛三匝,绕三圈,光从佛顶收进去,表示佛所说的是无上的顶法。正是前面讲灌顶的意思,佛所说的法,无上顶法。所以我们从这一段经文里面看,从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这五句,或者加上前面「应时无量尊」这六句,就是灌顶。
我们知道了,我们明了了,《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这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我没念一遍,我念几句,念几句也灌顶一次。只要你念,只要你听到这个经典、听到佛号生欢喜心;你生欢喜心,阿弥陀佛也微笑。
不过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佛光灌我们的顶,我们不能够觉察,是自己业障太重。业障太重,佛的光明能不能帮助我们消业?给诸位说,决定消业。所以你常常读诵,常常念佛,不知不觉你业障消掉了,你智慧增长了,心地清净了,一切开明,这个就是佛光加持的效果。你不必作意,自自然然得到殊胜的利益。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
圆证三不退。这些菩萨绝对不是普通菩萨,因为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来去自如,都不是普通人。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还去不了,由此可知,这一些菩萨必定都是法身大士,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圆教讲,初住以上菩萨,法身大士,十方诸佛国土来去自如。但是要知道,圆初住的地位,『即证不退位』,「不退位」是圆证三不退,前面说过了,这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萨的境界。十方国土,初住、二住的菩萨,初行、二行的菩萨,或者是十回向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一去一个往返,他的阶位,实在说,还是初住、二住,但是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跟八地菩萨一样,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就跟我们往生一样,往生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是我们自己功夫成就的,实际上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神通、智慧、能力就跟八地菩萨一样,那是佛本愿加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十方菩萨同样得到殊胜不可思议的加持。
【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时会一切众』是讲十方来西方世界参学的这些大众,这个不是指极乐世界里面的人,参学的大众,哪一个不庆幸,彼此互相庆贺,非常欢喜。因为要靠自己修行到这样的智慧、能力还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这个不必用很长的时间修学,亲近阿弥陀佛立刻就能得到。所以互相的庆贺,生无量欢喜心。这些话到此地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从第九首到第十五首,这有五首偈,就是二十句。这个二十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二十句当中前面两句是释迦牟尼佛的赞叹,从第三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法了。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这两句是释迦牟尼佛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梵』是清净的意思,形容阿弥陀佛说法清净无染。我们世间人说法总有一个希求、有个愿望,这个希求、愿望就是心地的污染,心不清净了。佛说一切法绝对无求,佛有愿,没有求,愿度一切众生,并不希望你快快成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我愿是这样做,成不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成就,欢喜,很好;你不成就,慢慢来,不著急,所以佛,这个要学的。有愿无求,无求就随缘了。如果没有愿,弘法利生的工作就不能推动,所以有大愿,但对於众生是一无所求。虽然愿你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这一点我们要学他的本事。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一尘不染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音声叫梵音。佛有,我们也能有。为什么要染著?一染著,「梵」就没有了。
『雷』是指远闻的意思,你看「雷」一响的时候,音声很大,范围很广。这个意思就是比喻佛说法像雷震动一样,十方世界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是取这个意思。这是世尊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他的音声清净、远闻。
『八音畅妙声』,这个「八音」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形容他音声的美妙。这个八音,哪八种?黄老居士注解里头有,注解你们都有,回家查查就晓得,我就不要再罗唆了。赞叹佛音声的圆满。我们世间人音声再好都不圆满,佛的音声微妙圆满。下面这是阿弥陀佛所说的:
【十方来正士。】
『正士』是菩萨的称号。「正」是正觉,「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从前讲读书人,是正知正见的有学问的学者,称赞这些菩萨,正知正见的学者们。
【吾悉知彼愿。】
『吾』是阿弥陀佛自称。你们的心,你们的愿,阿弥陀佛说,我统统都知道。十方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这些菩萨们的愿望纯净专一。
【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他们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来看阿弥陀佛,目的何在?目的就在此地,是来庄严净土的。这个净土里面的内容包含的是无尽的深广。它是一个双关语,不是单单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意思就圆满了;不仅仅是庄严西方的净土,庄严十方一切佛刹的净土,它这个意思。求阿弥陀佛指导,为他们授记,帮助他们快速的成佛。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个心愿,所以阿弥陀佛非常清楚。
下面就教给他庄严净土作佛的修学要领。所以下面这个经文不多,教菩萨修学的方法统统在里面,真是精彩绝伦。所以这个一段经文,全部经文背不下来,这段经文要把它背熟,要常常念,常常想,常常记在心里,这是阿弥陀佛教十方菩萨众的重要开示,很要紧。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是教给菩萨。这首偈,就是四句,前面两句是智,后面两句是愿。要有真实的智慧,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明了,一切法都不真实。你如果完全觉悟了,真正明了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你自然就不动心了;不动心就是入定,於一切法中入甚深禅定;不动心,於一切法是真实明了。明了是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定,定慧等学,定慧圆满了。我们修定、修慧从这个地方修,这是真实的。
晓得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露是早晨的露水,时间很短;「亦如电」,电是闪电;「应作如是观」,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是事实的真相。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再给诸位说,也没有真假,也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也没有利害,你这个心完全清净了。
佛给我们讲真假,讲邪正,讲是非,讲利害,对谁说的?对凡夫说的,对那些看不破人说的。看不破是什么?他有执著;只要有一念分别、执著,这个法里头就有真假,就有是非,就有邪正。佛对这些人不得不说方便法,教你断恶修善。你要晓得,所说的全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是什么?帮助你不堕三恶道。首先第一步,把你提升到三善道,避免堕三恶道,这个不是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你超越三界,帮助你一生成佛,这个是他真正的目的。但是真正的这个目标达不到,你不能接受,这才给你说方便法。这个真实法是无法可说。此地阿弥陀佛为菩萨开示的,句句是真实法,这个不是方便法。
『满足诸妙愿』,「妙愿」,愿上加一个「妙」字,怎么说?我们常在《般若经》里面所看的,「真空妙有」,空上加个「真」字,有上加个「妙」字。真空,这个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空不叫真空。真空是什么?空里头有,有要果然是实有,就不妙了,有而无就妙了。所以真空跟妙有是一个意思,所谓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跟有是一桩事情,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有是同时存在的,从来也没有分成两个,那叫妙。你懂得这个意思,此地讲的「妙愿」也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妙愿,也就是愿愿都是妙有。愿而无愿,这个就妙了;愿,执著这个愿就不妙了。如果真有执著,有执著就变成凡夫了。
所以这个经文真是很不容易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说「我作佛时」,那就有我执,「作佛」底下那个「愿」是法执,我法两执都在,那他根本就是凡夫,他怎么能成佛?他之能成佛,愿而无愿,无愿而愿。愿有没有?有。有没有执著?决定没有执著。说「我」,不执著我;说「愿」,不执著愿。确实有,虽有,当体离开我法二执,这个愿叫妙愿。愿天天在发,决定不执著;虽然不执著,心心念念要兑现。有愿必有行;虽然有愿有行,对於愿行也不执著,得大自在。
菩萨怎么成佛的?他就是这么成佛的。我们今天发个愿,执著在愿上,执著在我上,这永远是一个障碍,这个愿就很难兑现了。他是发愿,没有我执,又没有法执,所以他的愿能圆满,他的愿能够兑现,道理在此地。
『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菩萨,依照我这个纲领去修学,你们将来成佛住的刹土跟我极乐世界一样,依正庄严。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
阿弥陀佛说法确实满他们的愿。『知土如影像』,前面讲了「必成如是刹」,又怕你执著这个刹土,就是执著净土这个相,那就又错了,不可以执著。如果执著净土这个相,就又变成法执了;有法执当然有我执,没有我,谁执著法执?所以这两种执著又会现前,那就不是真正清净了。
所以一定要明了「诸法皆空」,了诸法空,不会堕落在空里面。如果执著在空里面,还是执著,你并没有离开执著,你还是有执著。空也不执著。空怎么不执著?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你这就不落空了。
所以菩萨所修的,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虽修净土,知道净土像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知道虚妄,一心一意专心求生净土;空有两边不执著,这真正是中道第一义。
所以相是假的,只要你不执著,你可以尽情去享受,没有障碍,事事无碍。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他要处处执著,起心动念妄想执著,这个苦难叫自己找来的,本来没有,自作自受。六道轮回怎么变现出来?就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如果身心清净,於一切法一尘不染,自在受用,你所享受的是净土,哪有六道!
阿弥陀佛在此地给我们讲,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真正知道十方国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如影如像。影像有没有?影像真有。我们都知道,电视影像有,电影银幕上影像有,可以享受它,你不能执著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是可以享受的。
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说空有,总把空有分开,一边是空,一边有,总是不能够了解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给我们讲的真实义,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体空,因此你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是错误的。
『恒发弘誓心』,「恒」是恒常,从来不间断。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愿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一般在大乘佛法里面,跟我们讲四弘誓愿,讲四条。实在讲这四条也完全包括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也没有办法超越这四大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愿。所以四弘是总愿,四十八愿是别愿。等於说四弘是总纲,四十八愿是别目,有纲有目。「恒发弘誓心」
『究竟菩萨道』,「菩萨道」是讲行,要在生活当中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菩萨在六道、在九界叫游戏神通,他在这个世间跟世间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快快乐乐,他一点都不执著,能够帮世间人解释一切疑难的问题。你要说他为什么有能力解决这些疑难杂症?实在说穿了的话,也很容易懂。我们中国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菩萨是旁观者。当局者为什么迷?他有切身利害,每一念头都要想到自己利害。菩萨,与自己什么都不相干,所以他的看法就客观,他的看法就明了。
我们所有一切考虑先想到自己,这就是迷。所谓是主观观念存在,把这个事实就看错了。菩萨没有成见,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他永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於一切事物前因后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学成一个旁观者,那就跟菩萨一样了,不但是利害不相关,乃至於生死都不相干,这才是真自在。此地开示的,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究竟菩萨道」。
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来帮助初学的同学,把菩萨道的纲目具体的列出来,他就好下手。如果不晓得,从原理上讲,这个标准太高,我们学不到。我们懂得这个原理,从哪里学起?我们从《观经》三福学起。所以我给净宗学会的同修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只要依照这五个科目来修学,就是究竟菩萨道。因为到普贤这个大愿就究竟了,以普贤大愿这个心量来修三福、六和,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萨道。小的都变大了,为什么?心量大,心清净,所以三福六和都变成了清净,都变成了究竟。
【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
『具』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洪名。这一句就是教你老实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够遵守阿弥陀佛这一段开示的人,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觉了不迷,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胜』是殊胜,修最殊胜的『菩提行』。这个「菩提行」就是不迷、不邪、不染,换句话说,就是本经经题上标示的「清净平等觉」。觉就不迷,清净就不染,平等就不邪,这是最殊胜的「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
这是讲的成就,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要能这样去修学,你必定成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最后这一首是阿弥陀佛勉励十方诸菩萨,作他说法的一个总结。要『通达诸法性』,这讲相应。「法」,一切法;「性」是本质,我们今天讲的本体。一切诸法的本体是空寂的,佛法里面讲「万法皆空」,这个空是体空,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当体皆空,『一切空无我』。「我」当作主宰讲,一切法没有主宰。怎么来的?众缘和合而生的,无量的因缘凑合变现出来的。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这个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了,你对於一切万法决定不执著,不会起心动念;你对於一切万法,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的;觉就是认识的清楚,不迷。
『专求净佛土』,这个「净佛土」,这一句话也是双关语。第一个是求自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是自己真正住了净土。净土在哪里?清净心是真的净土,与十方诸佛的净土相应,心净则土净。第二个意思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用什么庄严?用自己的清净心来庄严。用什么方法庄严?帮助一切众生心恢复到清净,这是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是讲手段。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教化众生,帮助他恢复清净心,就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
『必成如是刹』,你将来自己受用的,跟阿弥陀佛净土无二无别,你是真正住净土了。
阿弥陀佛的开示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这末后两句是劝人修善;要知道修善,才能够有真实的成就。下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叙述的:
【闻法乐受行。】
这个『闻法』,是十方这些菩萨们听了阿弥陀佛开示,听了阿弥陀佛说法,欢喜奉行,依教奉行。
【得至清净处。必於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因为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教导,他身心清净了,他真正得到净土了。『清净处』就是净土。在什么地方?随所在处无不是净土。这些菩萨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住秽土,他住净土。你要问,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住净土。我们为什么住秽土?我们心不清净,我们要分别、要执著,所以我们住的这个环境就不一样了。真的,境随心转,这佛说的,没错。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手拉手,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不一样,确实不相同。我们搞六道轮回,他是清净国土。
『必於无量尊』,必定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受记成等觉』。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这是说明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得圆证三不退的利益。『无边殊胜刹』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广大,这个世界无量无边,无比的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变现出来的。『闻名欲往生』,十方世界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知道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一个不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想去。到那个地方,『自致』,自自然然就得到『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圆证三不退,就能得到。
【菩萨兴至愿。】
『至』是当真实讲,『兴』就是发起。这一些菩萨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十分明了,所以他是真心发愿。
【愿己国无异。】
希望自己这个国土跟阿弥陀佛的国土一样;换句话说,以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样子,做一个典型,来建立自己的清净佛刹,向西方世界来学习。
【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菩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自己发大愿,这个愿『普念度一切』,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各发菩提心』是讲他教化众生的目标,在第一个阶段要劝导一切众生真正觉悟。菩提心是觉心,菩提翻作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要教他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如阿弥陀佛前面所说的,前面他这几句所讲的,实在讲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就好办了,自自然然舍了『轮回身』,就脱离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怎么来?迷了才有六道轮回;觉了,六道轮回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所以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那个梦是迷梦,迷梦的人明明有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但轮回没有了,大千世界也没有了。换句话说,不但六道没有了,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了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要你真正觉悟,一觉就舍「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超凡入圣,从凡夫地成佛了,圆成佛道了。即使成佛,实在讲也是归无所得;要有所得就不会成佛了,有所得还是有执著。所以《楞严》上说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圆满,无所得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得到了。有所得,你得到的很有限;无所得是一切尽得,一切尽得叫无所得。无有一法你会放在心里,无有一法你会去执著它的,都不执著了。
【奉事万亿佛。】
这个下面是讲,所谓是成佛之后,倒驾慈航,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奉事万亿佛』,从佛位子上,自己成佛了,退到菩萨的地位,给一切迷惑颠倒众生做一个榜样,如何敬佛,如何孝亲,做样子表演给大家看。
【飞化遍诸刹。】
飞行自在,变化自在。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恭敬』,这是讲这些菩萨们接受佛的教化,欢欢喜喜、恭恭敬敬,一会儿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再过不久他又回来了,又到这里来又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他们在极乐世界生活的状况,我们在这一品经里面看到了。
无量寿经 (第四十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0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面,第一行: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於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前面一品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明,十方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参学的状况,是说他方世界的菩萨。在这一品里面要讲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往生到那边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状况。
所以一开端说『彼国菩萨』,就是极乐世界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萨。
『承佛威神』,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不承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能力;尤其是带业往生的。
『於一食顷』,这是讲时间的短暂,吃一餐饭的时间。在我们这个地方,一餐饭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半小时,顶多到一小时,就这么长的时间,这「一食顷」。
『复往』是往返,他有能力往返『十方无边净刹』。实在讲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国土,他都可以往返,他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这样的能力,实在讲确确实实是圆教八地以上菩萨的能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有这个能力,能力的来源是承佛威神加持的,他才有这么大的能力。
到诸佛国土目的是闻法,所有一切诸佛讲经说法,他到那里去供养诸佛。我们在《弥陀经》里面也看到,世尊给我们介绍,他说「其土众生」;这个地方是「彼国菩萨」,那个众生就是菩萨。「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是《弥陀经》上有这么一段经文。
《弥陀经》上讲的范围比这个小,这个地方讲「无边净刹」。《弥陀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它那个用意是别有意思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是十万亿佛国土,佛说这一句话就特别亲切,也就是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你随时可以回来,你要是想念娑婆世界这个故乡,你可以随时回来,你可以每天都回来。如果对释迦牟尼佛敬仰之心很重的话,希望常常来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天都有机会,时时都可以往返。《弥陀经》上是这个意思。本经这才说的周圆,可见得他的能力不限於十万亿佛。底下是略举供养的物品繁多。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这些供养具怎么来的?前面都跟诸位报告了,是随他的修持功夫浅深自自然然显现出来,所以是自然变化的,以这个来供养。这些供养,实在讲就是以这些供具,实质上是表现自己如法修行供养,实际上是这个,显示自己修行功夫的浅深,以这个来供养佛,这个叫真供养。
【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供养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以及佛的这些弟子们。此地这个『菩萨众』也不专指真正的菩萨;凡是佛的学生,阿弥陀佛世界这些菩萨,他眼目心中都认为这是菩萨。这个确实的,人成佛了,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成菩萨了,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变,真的会随心所转。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所以你要问自己境界究竟到什么程度了,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的出来。我们看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人都很善良,我们是真正善良。看到我很善,那些人都可恶,那个恶是什么?是自己恶心所起现行,才会看到别人都可恶。如果善心所现行的话,见一切人都是善人。几时我们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自己跟佛菩萨就非常非常接近了,就踏入他们的境界了。
在这个地方有一些人有怀疑,这个怀疑是正确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他怎么能统统都去?我们凡夫执著身只有一个,去一尊佛那个地方供养、听经说法,听法就算是回来,这个时间已经用掉了,还能到别的地方去吗?此地我们一定要了解,西方世界人每一天去参访一切诸佛如来,分身去的,化身去的,所以他同时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他?阿弥陀佛面前,他还坐在那里听经,还没动;不动,十方世界统统都去了。
所以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像他们这种能力才有办法学;同时能够听无量无边诸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有这个能力才行。我们凡夫要想学无量法门,实实在在不可能。所以诸佛祖师大德们劝勉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先修清净心,取西方极乐世界;到达极乐世界就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深信经典所说,字字不虚。
【其所散华。】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每一个人都去参学。所以十方菩萨到极乐世界这个状况我们看到了,极乐世界菩萨同样也到十方诸佛刹土,往来频繁。我们看这许多人到那里去所供养的这些花,所散之花:
【即於空中。合为一华。】
这个都是自然的结合,许许多多的花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好像它自自然然就组织起来了。
【华皆向下。】
因为花在上面,变成花盖了。花向下,看了真美;如果花向上,那就不好看了。它自然的时候,它花向下。
【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就变成一个宝盖一样。宝盖,它的作用是遮尘土的。其实佛的世界是清净的,一尘不染的;这个盖是形容其美,对我们来讲是防止一切心理、精神的污染,它取这个意思。盖取这个意思,变成了花盖。
【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
这三句是形容花盖的色香。
【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
开始这个花聚集起来,组织这个盖不大;是慢慢的扩散,这个花盖会扩散,会变大。
【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花盖就像云彩一样,扩散之后能够盖覆三千大千世界。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花盖就在空中是常有的、恒常有的现象。菩萨往来的人多,后面来的菩萨再供养,前面花盖就没有了,新的花盖就变现出来了。如果后面没有菩萨来,它这个花盖永远保存保持在那里,不会散落的。也就是诸佛道场总是有花盖的庄严。
【於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空中有『天乐』,「天乐」就是自然的音乐。这个天乐从哪里来的?未必是天人在那里演奏的,实在是这一些菩萨们,他们性德的流露,他们真正修持,性德的流露。心里面对於佛菩萨有真实恭敬之心,自自然然就感应到天乐盈空;何况又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阿弥陀佛对於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这是说明它的来源。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
『须臾』就是很快速,就是《弥陀经》讲的「清旦」,好像早晨吃早饭这个时间;时间并不长,他到十方世界供养、听经闻法,他就回来了。
【都悉集会七宝讲堂。】
回来之后是听本师阿弥陀佛说法,回到阿弥陀佛的『七宝讲堂』。
【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回来之后,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所以他们那边的生活,不是听佛说法,就是亲近十方无量无边诸佛。所以就跟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在学校读书还有压力,西方世界读书没有压力,真的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一丝毫的压力。除了听经之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研究讨论。我们在这经上都看到的,有在地面上讲经的,那是彼此互相讨论;有听经的,有坐禅的,有经行的,这是那边生活的概况。听了之后,『心解得道』,心开义解,我们常讲大彻大悟,「心解」就是大彻大悟,「得道」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们讲证果的意思。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
『五音』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交响乐。
【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
这一段是讲无情众生的供养。花树是无情的,它们能随人意。我们这边风一吹,树叶落在地上的时候是很不好看。人家那个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就好像编织图案一样,好像铺在地上像地毯一样,非常之美,也非常的柔软,不会脏乱。我们这边风一吹是制造脏乱,他们不会脏乱,那都是供养。
【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
这些『诸天』,实在讲并不是真正的天人;是些什么人?十方菩萨变化的,也有极乐菩萨变化的。因为供养本师,本师是阿弥陀佛,所以变现天人在空中散花。每一个人的能力就像《普门品》上所说的;《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身变化的。西方世界这些菩萨都有这个能力,也是逗阿弥陀佛欢喜,变现天人在空中散花。其实都是菩萨,十方菩萨也变,本国菩萨也变。因为他那边纯一菩萨法界,决定没有六道。我们看到六道情形,都是变化所作。这供养菩萨。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也就供养大众,供养阿弥陀佛,供养与会的这些大众。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
这是看出他们日常生活状况,所以这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末后这两行经文是总结,说明这个世界的美好,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流露。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
『本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流露出来,愿愿都实现了,愿愿都兑现了,没有一愿是虚愿。
【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
这是西方世界往生的这些人,他们自己所修的善根福德,加上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所以这个世界美好无比,『善根相续』,无缺故。
【善修习故。善摄取故。】
『善修习』是指他们自己修习,人人有智慧,人人都有善巧方便,这是讲自修。『摄取』是讲他度化众生;这些菩萨也是经常不断在十方世界帮助诸佛如来接引有缘的大众,他用的方法非常之善巧。
【善成就故。】
『成就』是自他功德,自己功德的成就,也能帮助一切众生成就真实的功德。
由此可知,为什么诸佛要劝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实在讲读这一品经,这个疑念总是解释出来了,疑惑也消除了。那就是他们不但生活愉快,生活的空间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生活空间;所有一切诸佛刹土,我们今天讲的太虚空,无量无边的星球,随意就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可以跟诸佛如来接触,下可以跟一切众生往来。
我们这个地方办不到,我们局限的范围实在太小太小了。今天我们生活空间只有这一个地球,没有办法离开地球生存。在地球上,你所往来接触的,只有人道;除人道之外,其他的五道都没办法接触。人道里面接触,彼此还有隔阂。所以在这里生活,你才晓得多苦,真的是苦闷。生到其他诸佛刹土,其他诸佛刹土统统有六道,没有佛的本愿加持;换句话说,生活环境跟释迦牟尼佛这个报土差不多,类似的。
一切诸佛世界只有西方世界特殊;这个特殊的实在讲就是凡圣同居土。如果讲实报庄严土,那个诸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个西方世界不足以为奇;真正不可思议的,值得赞叹的,凡圣同居土,其次的是方便有余土。因为西方的凡圣土、方便土跟实报土就平等了,完全相同;这是十方世界诸佛的四土是决定有差别的,不会完全相同。唯独西方净土,虽然是有四土,四土当中没有隔阂,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同时都能够圆满证得四土的依正庄严,这是唯独西方世界,我们在这一段经文里面看出来了。
就是二十六跟二十七这两品,看到他方菩萨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遍参他方诸佛,这是我们看到他生活的状况,实在是无比的圆满。读了之后没有不羡慕的,羡慕就应该要去。再看底下这一品: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这一品里面特别显示阿弥陀佛两位助手,帮助他教化众生的这两位大菩萨。这两位大菩萨,实在讲,不但是对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其实对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每一个佛国土都特别有缘分,不是偏爱我们这个地方。所以观世音菩萨也是遍满法界,大势至菩萨也遍满法界,绝对不是偏向我们这一边,这个我们要知道的。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
『菩萨众』是指九品都是菩萨,这个要注意到。不要去分西方世界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你这样分就错了,那是方便说的。真实讲统统是菩萨,每一个去往生的人都包括在其中。
【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
这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的人,只要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说是圆满的神通示现。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要求神通;求神通,说实在的话,弊多於利,你得的利益很少,副作用很大,容易走上歧途,容易招魔障。所以在这个世间修行,决定不求神通,乃至於连感应都不求,只求清净心,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的神通自然现前,你求它干什么?而且神通之大,几几乎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这是难信之法。
通常一般人修行修到这个境界,前面说过,至少要到八地,修到八地要费多少时间,要费多少功夫。这个念佛的人念几句阿弥陀佛就得到了,太便宜了。殊不知,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所以能够具有这么大的能力。
『洞视』,这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决定没有障碍。修神通的人,或者是证果的人,你譬如讲这个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阿罗汉,《地藏菩萨本愿经》很多人都念过,都很熟悉。光目女遇到这个罗汉,问他母亲现在在哪里?罗汉还要入定才能观察,不入定就见不到,入定才能观察;所以他必须作意,就是他要注意,他这个能力才现前,他才能看到他方世界;如果他不作意,那就见不到了。这个能力小,不大,不圆满。西方世界的人不要作意,就跟我们人一样,张开眼睛就看到了,用不著去注意看,一定要想看什么,不需要;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六道十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有这个能力。
『彻听』,耳根能量完全恢复,没有障碍了,再小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而且能远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音声统统听得清楚。「洞视」是天眼,「彻听」是天耳。
『八方,上下』,这就是十方。『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现在』;换句话说,他的能力确确实实超越了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八方上下是空间,这都是他六根能力圆圆满满能达到之处,他有这么大的范围。我们今天科技发达了,利用科学还不行,比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差远了,这是本能的恢复。
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在「寿众无量第十三」,三十八面,我们读过。在那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大士神光」这一段,我们看到他们每一个人能力那么大。这两章合起来看,假如诸位要细心能体会到一点,就毛骨悚然,那么多人、那么多眼睛、那么多耳朵,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一举一动,他们看得清楚;我们跟人说悄悄话,人家早就听清楚了。我们说是能瞒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早统统晓得,能瞒谁?一个也瞒不住,这都是事实的真相。
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真正念佛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正大光明,心地清净无染,将来我们才能跟这些人俱会一处。我们心里肮脏,外表装的像个样子,西方世界的人看到摇头,你不能来;你装得再好也不能来。到临命终时,没人来接你。什么原因?不同类。
因此,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无论与大众相处,无论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要知道无量无边的菩萨统统看的见,统统听的见,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底下这一段讲:
【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
这就是讲六道众生,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
【心意善恶。】
你心里面动一个善念,动一个恶念。
【口所欲言。】
你所说的些什么话。
【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你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开悟,他们统统都晓得。我们听到这个地方,问题又来了。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开悟,什么时候得道,他预先都知道,那不这都是命定好了;定好了还要修什么,到时候就开悟了,到时候就往生了,那不要修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这样会意,你就把意思会错了。你在这里用功,他看的见,他听的见;你功夫成熟了,他知道;你功夫没有成熟,他也晓得。这几句话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是你往生时节因缘到了,他跟阿弥陀佛一同来迎接你,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他都晓得;我们的心是真的是假的,都清楚;甚至於我们自己不知道,他晓得。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知道?我们自己会随著环境变化,自己做不了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看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往生?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下定了决心,我真的要去,这往生的时节因缘就成熟了,就到了。对於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还有贪爱,还舍不得,那这个缘就没成熟,这一生就去不了。所以人家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没有一样不知道。这两段经文应当合起来看,提高我们自己的警觉。
下面经文就为我们介绍观音、势至了,这是西方世界很特殊的两位大菩萨。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
『一寻』,「寻」在我们中国的意思是八尺。当然不能用我们这个眼光来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高大。而以什么来算?一寻,我们两手张开,这个距离、这个长度叫一寻。这就是说他们平常身上所放的光明,一寻有这么大的范围。像我们这里画的这个光,这还不到一寻。如果一寻,这一张开应该画到这个地方,这才是真正一寻大。
这是讲每一个去往生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光实在讲也不一样,光一定有,大小不相同,色彩不一样。原因在哪里?每一个人修行的清净心纯度不相同。能到达西方世界,他有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能往生;但是达到这个标准,有超过这个标准很多的,有距离这个标准很接近,因此他的心地光明不相同。
譬如我去年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那里有几个外国人,他们有天眼通。他看到夏莲居居士的照片,我们现在新印的书上有夏老居士的照片,他看了这照片,他说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曾宪炜觉得很奇怪,他怎么能从照片上看到透明,不可思议!说了一些,说得很对,说得很正确。曾宪炜来给我说,我说我相信,我不怀疑。
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不透明?不透明是有污染。每一个人身体都是透明的,透明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透明?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有染污了,所以这个身体不能透明。假如我们把这一些污染统统都去掉,我们身体也透明。所以这个事情不难。身体透明,这个人身体一定健康,绝对没有疾病。
所以有气功的人,看到人这个气,知道你什么地方有病。他看什么?哪个地方污染最重,那就有毛病。你的肺这个地方很黑,没有光,你这个地方一定有病。你胃里头不透明的时候,特别暗,这个地方有病。哪个地方染污得最严重,它的光不透。
所以这个气功看一个人,看你的疾病也能看得相当准确。但是有天眼的人,那看的就更准确了,比气功看的还要正确。他是看气,气是馍馍糊糊的,并不清楚;天眼看得就太清楚了,就像x光透视一样,非常清楚,一点都瞒不过的。尤其心理的状态影响到生理,心清净,身就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有光。
因此我们了解真实的状况,修行以修清净心为第一。实在说在大乘佛法里头,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禅心清净,念佛人清净,密也清净,教也清净,只是用的名词术语不相同,境界是相同的,都是修的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心净则身清净。清净心就没有病,哪里会有疾病!人会生病,总是心不清净。所以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心不清净来的。心清净,不可能有病的。这是讲到光大小不一样。
【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菩萨的心就更清净一些了,他的光明就更大了。这个地方所说的声闻、菩萨是比照他方世界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菩萨,没有声闻。而是说在西方世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烦恼还没有断,等於他方世界的声闻,是这个意思;就跟他方世界阿罗汉断烦恼的功夫相等,叫他做声闻。菩萨,那是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要破几分了,这个断证的功夫比声闻要高很多,称为菩萨,所以心就更清净了。愈清净,他的光明自然就大,光色自然就好。所以这个不是要心里去求的,这完全是修行真实功德的显露,装也装不出来的,变也变不出来的,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流露。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这两位菩萨性德流露几几乎乎跟阿弥陀佛完全相等。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阿难一听说,很急於要知道的,这两位菩萨是什么样的名号,怎样称呼。
【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这是把观音、势至特别介绍出来。『观世音』,「世」是讲世间,讲十方世界的世间,不是讲极乐世界;「音」是苦难的音声,十方世界众生有苦难,有苦难他就会发出音声。菩萨听到这个音声,自自然然就会来帮助他们,慈悲救苦救难。他不叫听世音,他用「观」,他不叫听。听,耳朵听,观是智慧观;这个观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才了解这个音声里面的真实状况。
观音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大势至』是代表智慧,代表的理智。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这个慈悲才具足真实的功德;如果慈悲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就坏了。佛门,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可是佛门也流出一句话,「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原因在哪里?慈悲跟方便要失去理性,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了,所以叫滥慈悲。他是有理性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种慈悲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你在佛门里面求愿,恶愿、自私自利的愿,没有感应;佛菩萨知道,不会来帮助你,不会来成就你。你所发的是善愿,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凡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绝没有自私的意念,绝没有私人的一丝毫利益,这个感应就非常明显。可见得他不是感情的。所以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代表理性。
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佛问大家修学法门。大势至菩萨在无量法门里面,选择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含义就深了;代表唯有真正的智慧才选择这个法门,真实的智慧、第一智慧选择真实的法门、第一法门。
所以《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讲得实在是太好太好了,那真的是专,专修专弘。一开口,大势至菩萨就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我们今天讲同志,真正志同道合,专修专弘的。五十二是指什么?五十二个位次。菩萨从初信位,就是初发心,初信、二信,一直到十信,十信位菩萨;再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再往上去,等觉、妙觉,五十二。五十二包括佛,菩萨只到五十一,到等觉,往上去,妙觉就成佛了。
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法门?就修老实念佛,就这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加任何其他法门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到成佛,成了佛之后,还用这一句佛号度化一切众生成佛。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菩萨修行之专,大势至菩萨第一,没有比他更专的了。他代表智慧,真实的智慧抉择这个法门。
而且方法真是简单到极处。在《圆通章》里面讲到念佛方法只有一句四个字,「净念相继」,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净是清净。什么叫「净念」?你有怀疑就不清净了,你有夹杂就不清净了。我念阿弥陀佛,还想念药师佛,还想念其他的菩萨,这不清净,这就不是净念了。我专修这个法门,还想参禅,禅净双修,禅净密三修,这就不清净了。所以要紧的是净念,净就是专一,一就净,二就不净。「相继」是不断。实在讲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常常勉励同修们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没有一个不成就,非常非常重要,这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
【此二菩萨。於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这说明这两位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缘分很深,菩萨曾经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在这个地方世界修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是观音、势至的故乡,没有往生之前,他在这里住了很久,他跟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缘分很深。
佛在经上曾经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地区,佛想在那里讲经说法,教化这些众生,这个地区的人跟他没有缘,不接受。於是佛就讲了,这一帮人跟舍利弗有缘,把舍利弗派去;果然法缘挺盛,都听舍利弗尊者的教化。别的弟子就问,这是什么缘故?你老人家去讲经说法,人家不听;舍利弗去讲经说法,一个个对他非常尊重。佛就讲了,他说舍利弗在过去生中,曾经遇到一窝的蜜蜂,他就对这些蜜蜂发了愿,将来我得道的时候,先来度化你们;今天这些人就是那一窝蜜蜂投胎来的。舍利弗曾经发这个愿,跟他有缘,所以这一次遇到之后,每一个人都欢喜,过去生中的缘。
由此可知,我们对待一切众生要发愿,愿决定不落空。我们附近的鸭子公园,我常常去喂那些鸭子、喂那些松鼠,我都发愿,都跟它们结法缘。所以说是你们家里遇到蚊虫蚂蚁也要发愿,我将来得道之后,我来度你们。那一窝蚂蚁也很多,将来都会遇到这种因缘。所以帮助众生成佛道这个愿要时时刻刻发,遇到一切人、一切物统统要发愿,要回向给他们。
这是观音、势至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分,过去生中发的愿深,发的愿广。特别是观世音菩萨,不学佛的人听到观音菩萨也欢喜;你看甚至於其他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看到观音菩萨都欢喜。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对於这个世界人实实在在缘分很深。这两位菩萨『常在阿弥陀佛左右』,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这是说明这两位菩萨普遍利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在《楞严经》上也看到,《法华经・普门品》念诵的人更多;这三部经都是专讲观音菩萨,三部经都说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也就是此地讲的『随心则到』。这个「到」是感应不可思议,非常的快速。心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观音菩萨化身在我们这个世界,在中国四大名山,普陀山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这个地方我没去过。我在香港,香港圣一法师常常到普陀去朝拜观世音菩萨。他告诉我,他说他在八二年第一次到普陀山,就是大陆刚刚开放,他进去到普陀山去朝拜,在梵音洞,传说梵音洞里面菩萨会现身相。他同行的还有两个出家人,三个人一起在洞外面拜观音菩萨。他们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现身了,三个人都看见,都非常的欢喜;继续还再拜,共产党的干部说不行,时间已经太久了,催他们离开。菩萨的相一直还现著在,他们看菩萨的相大概也看了有半个小时,时间很长。
回来大家一说,三个人看的不一样;三个都看见,但是看的相不相同;这个各人修持,心地清净、恭敬纯度不一样。圣一法师看到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全身是金色的,戴的是毗卢帽;另外一个法师看到是出家人,是一个比丘相。所以三个人讲的时候,三个人都看见,看的相貌不相同,颜色也不一样。可见得真的是随类化身,每个人见的都不相同。菩萨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你真的心地清净、虔诚恭敬,都能够见的到。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这一句的开示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真正遇到急难的时候,念观音菩萨非常有效。为什么到急难的时候,不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就在《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也正因为如此,印光大师当年在世劝勉学佛人,学佛是以念佛为主,大师劝导我们每一天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一千声观音菩萨佛号,不是为自己念的,是为世界一切苦难众生念的,这一千声佛号祈求世界和平,劝我们这样做。
实在说,今天学佛的人把老人家这个话忘掉了。如果每一个学佛人真的能够为全世界一切众生祈求和平,这一千声佛号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有真正不思议的功德。所以这个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再看底下一品: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这一品是紧接著前面一品来的,是前面这一品的延续,说明西方世界菩萨『愿力宏深』,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佛果。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
『现在』,是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未来』,像我们这一些发愿求往生,现在还没去,但是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这就是属於这一类的。现在虽然没去,你的意志坚定,深信切愿,西方世界已经把你算在他们一类了。这也是事实,我们必须要知道,身虽然还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心已经跟西方世界融成一片;换句话说,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今天在这个世间,一切不为自己,为众生,普遍劝勉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已经就算是乘愿再来了。
我们在这个世间,业力支配,所以不自在。现在我们这个愿力超过了业力,业力不做主了,愿力做主了,这就等於西方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菩萨。愿力做主,自行化他,全心全力为了弘扬这一个法门,自己专修专弘,也劝别人专修专弘,这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没有两样,已经列入菩萨一类了。
【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这个就是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现在此地深信切愿,一心念佛的人都算上。所以这个经与我们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经上所讲的,句句统统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讲的别人。这不就是一生必定成佛。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
有些人悲心很重,成佛要很长的时间;看到这个世界众生很苦,不忍心自己先成佛,我要先度众生。先度众生,这个愿难得,难能可贵,可不可以做到?可以。你到了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随时随刻都可以离开极乐世界去普度众生;能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你到六道里面绝对不会堕落。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发愿说我要先度众生后成佛,没有一个不堕落的。为什么?愿是很难得,可嘉的,你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你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境界里做不了主,会被境界所吞没,堕落了。所以一定要求生净土。这是他有大愿,他不愿意很快的成佛,他要再回到六道去度众生。『作师子吼』是比喻讲经说法。
【擐大甲胄。】
『甲胄』是比喻,古时候作战冲锋线阵是披的「甲胄」。现在战争也是如此,战车摆在第一线,战车就是甲胄,表示勇猛精进。甲胄是什么?甲胄是保护自己,防卫自己。在此地是代表戒律,严持戒律,就是入生死界,度众生的甲胄。你戒律精严就不会堕落,你有防范,不会堕落的。
【以宏誓功德。】
『宏誓』是你的愿望,度众生的大誓、大愿望。
【而自庄严。】
这个时候你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你才真的有智慧、有能力、有方法;这个方法是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利益众生而不染著,心地清净,永远保持清净,决定不会污染。有这个能力才行,这个叫庄严,真正庄严。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
这是讲你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当然不能够离开众生。众生在五浊恶世,一天到晚在造罪业,你要想度化他,你要跟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所以佛教菩萨,菩萨接触众生有「四摄法」,有「四悉檀」,这都是讲的方法、原则。
四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众生都有贪心,都喜欢小便宜,常常送一点礼物给他,给他一点恩惠,他就欢喜了。佛法常讲「先以利欲钩」,像钓鱼一样,先给利益钩他的心,使他对你有信心,对你生欢喜心;「后令入佛智」,最后慢慢诱导他,开真实的智慧,这是菩萨。
四悉檀里面,第一个「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的意思,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都给你讲原则,能叫一切众生对你欢喜,先要布施。
然后叫「爱语」。这个爱语,初次接触,要说什么?说他喜欢听的话,他跟我们是同类的。再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都有利益的,他高兴。最后这是菩萨最殊胜的方便,「同事」。喜欢打牌的,我陪你打牌,每一次打牌我都赢。为什么我会赢?我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样样都是第一,他对你很羡慕,要跟你学。你这个本事从哪里学的?我从佛法里面学来的,他就来学佛了。喜欢跳舞,我陪你跳舞,跳舞也是第一,哪里来的?佛法里来的。所以这叫同事。
所以菩萨教化众生,那个善巧方便是无量无边,绝对没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个目的是叫你对他佩服,对他敬仰,很想学他;你很想学他,他就把佛法教给你了,所有一切本事智慧都在佛法里面,这善巧方便。所以说『示现同彼』,我跟你完全一样,样样都超过你。
【直至成佛。不受恶趣。】
他在恶道里面是示现的,不是真的堕恶道。为什么不是真的堕恶道?他根本没有贪瞋痴,他怎么会堕恶道!他没有是非人我,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世间而离世间,跟大家和光同尘。实际上,他真的是菩萨,他住的是净土。这是真正佛法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是一,不是二。
【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这就是说明能力不丧失,智慧不丧失,能力不丧失,在这个世间,菩萨有能力长生不老。长生不老,别人不敢学你,为什么?你是神仙,我是凡夫,我怎么能学得到你?菩萨示现也跟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轮回再转世。
普通一般菩萨也发这个愿,但是我们都晓得有隔阴之迷,有退转。我们在本经前面所读到的阿闍王子,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过去是菩萨,现在作王子、作长者,退转了,过去事情都忘掉了,有隔阴之迷,有退转。西方世界再回来的这些菩萨,不退转,没有隔阴之迷。来到这个世间,过去的事情统统知道,统统清楚,不迷!换句话说,生从哪里来,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清清楚楚。从西方世界来,还回到西方世界去,来去自由,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知道宿命,宿命是一个代表,知道宿命就是六种神通都不会失掉,都不受影响,以这个能力来帮助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这也是说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的三十五愿,是「一生补处」,三十六愿是「教化随意」,这两样,这才真正叫我们修学得到究竟的圆满。
你想成佛,你一生当中很快成就;不想成佛,以菩萨身分广度众生,随心所愿,没有一样做不到,没有一样不圆满。这个究竟圆满都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威力加持,所以你得到的是这么快速。如果不求净土,你要想有这样自在的能力,照一般修行要修两个阿僧祇劫以后,你才能得到,没有这么快速就得到的。
实在讲,自己修学修到八地菩萨,你那个自在的程度,决定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的人。为什么?因为带业往生的人是乘阿弥陀佛果地上的能力。你自己修行修到八地,跟阿弥陀佛比,还差一大截。等於说这是享阿弥陀佛的福,藉阿弥陀佛的德能,自己来表现,好处在此地。
所以深明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的愿心才坚定了,才晓得除这个法门之外,搞其他的法门,决定困难,难以成就;走这个路子是决定成功,而且快速成功,稳稳当当的成功,只要听话,一门深入。
这个真实的好处,说实在话,有人善根深厚的,三个月就见到了,自己就感受到了。从哪里感受?心清净了,妄念少了,不作恶梦了。你从这些地方体会的时候,那就不一样。真正修上半年,这个效果就很明显,最容易看出来就是欢喜,法喜充满,烦恼忧虑真的就没有了,就少了。法喜带给我们,世间人讲健康长寿。我们中国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人老化,老化得很快,忧虑多很容易老化。愈到老年,忧虑的事情愈多,妄想愈多,所以老化就非常快,很明显,一年比一年苍老。如果心地清净,天天欢喜,不容易老。
所以我过去常讲,这个法门,不老、不病、不死,真了不起。如果果然你能够相信,你好好的修,人生最怕的「生老病死」,「生」我们过去了,不理会它;「老病死」真的可以避免。功夫深的,完全没有了;功夫浅一点,也可以减轻。现世的好处利益就不可思议了,往生以后那个利益完全是经上所讲的,没有一句是妄语。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