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71-77集圆满)——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71-77集圆满)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1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零九面,第六行,第七十段开始:

  【理趣释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

  这个意思很清楚,跟前面所讲的一样。重要的是前面曾经说过,『寂静』就是涅盘的意思,梵语称作涅盘,我们翻作寂静。寂静是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再看底下一段。

  【贤首心经略疏曰。】

  这是贤首大师注解的《心经》。

  【涅盘,此云圆寂。】

  『涅盘』也翻作『圆寂』。

  【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这是把圆寂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圆』就是他修德圆满,性德圆现,三障都断尽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也是三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讲惑障、业障、报障,也称为三障。通常一般「回向偈」里面讲「愿消三障诸烦恼」,这两个意思都通。

  【甄解曰,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

  『光寿法身』是总,『四十八愿』是别,可以说从光寿里面分开来讲,说成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要合起来讲,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总不出光寿的范围。因此,佛在《弥陀经》里面跟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就用无量光、无量寿来说。

  【甄解曰,又以摄生,则愿愿皆为众生,故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这是从度化众生悲愿来说的。弥陀弘愿归纳为四十八条,也就是『四十八愿』,愿愿它的深广都是无量无边,愿愿皆是如此。而每一愿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而发的,所以『愿愿皆为众生』。我们常说「四十八愿度众生」,底下讲『摄受众生』就是度众生的意思。

  【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故。】

  这个意思在经义里面呈现的很清楚、很明白。

  【如是四十八愿,互摄互融,不可思议。】

  这句话重要,分开来讲是四十八愿,仔细去观察,每一愿里面都包含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这很不可思议。所以《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到证明,事实是这样的,每一愿统摄其余的一切愿。这就是『互摄互融,不可思议』。

  【望西师云,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悲亦无边,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

  这是说明弥陀名号里面「无量光」的意思。如果不是这样说,我们对於无量光、无量寿只有一个很含糊、很笼统的概念,不晓得光寿含义之深,不知道光寿这个现象的殊胜。看了祖师大德这个说法,我们才知道光寿不可思议。

  十方诸佛都摄受众生,但是他摄受的范围有限,一般讲,一尊佛他的教化范围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一佛土,这是他的教区。教区大小也没有一定,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大,也有很小。像我们世尊教化的娑婆世界不算是太大,在诸佛国土里面不算是个大的范围,比娑婆世界大的佛国土很多。他方世界与佛有缘,佛也去度化,不是说他方世界与佛有缘的,佛就不去教化,佛还是去。佛以什么身分去?就像《普门品》里面三十二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现之身没有一定,所说之法也没有一定,但是有个原则是不会变的,一定是顺益,我们前面说过。「顺」一定是顺法性,与性德不相违背,「益」是利益,一定叫他现前得利益、来生得利益、后生也得利益,这个原则是决定不会变的。

  而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跟一切诸佛如来不一样,你看『横摄十方虚空无边』,你要说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大?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边际。一切诸佛刹土有边际,三千大千世界是个边际,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边际。为什么没有边际?佛所发的愿是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把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都包括在他摄受范围之内,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就没有边际,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的刹土可以说都是弥陀的净土,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劝导众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这是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特别是在净土经里面看得很清楚的。

  『国土无边』,所以『众生亦无边』,阿弥陀佛教化的众生没有边际。根熟的众生,这一生往生了,没有熟的众生,都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了缘。特别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今天我们佛门的同修,不管他相信不相信净土,不论他愿不愿意往生,谁不知道阿弥陀佛?只要他有一个阿弥陀佛在心里面,弥陀净土的种子就种在他阿赖耶识里头。不仅是所有佛门的弟子,包括极力排斥、反对净宗的,你反对什么?我反对阿弥陀佛,他阿弥陀佛已经在心里了。你反对归反对,阿弥陀佛金刚种子永远不坏,他将来这个种子成熟,还是往生极乐世界。佛门以外,其他的宗教,也都知道阿弥陀佛。只要他在这一生当中听过一声阿弥陀佛,见过阿弥陀佛的形像,无论是雕塑的、是彩画的,或者是见过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到处印得也很多,将来都是弥陀弟子,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过现在他还不能去。由此可知,弥陀摄受众生就广大,范围广大。

  『众生无边,弥陀大悲亦无边』,悲是怜愍一切众生,在六道、在十法界迷惑颠倒,受诸苦难,佛见了之后,生起悲愍之心。

  『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是智慧,所说的权智,这个光明是权智,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种善巧方便的智慧,这叫权智,这个光明是表这个意思。

  『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益是利益,摄受众生的利益无量无边。底下是『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这是这一段里头重要的意思。如果要想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就一定要无边的光明。无边的光明,刚才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这才能给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这是望西师所说这一段的大意。再看后面这一条。

  【大法炬陀罗尼经谓,诸佛有两种光明,一常光,二放光。】

  诸佛有这两种光明。

  【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谓以光惊悟,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也,今愿所指是常光。】

  这里面含义也很深。光表智慧,有没有这个现象?有,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能有一点定功的人可以见得到。现在中国大陆有不少人练气功,练过气功而有一点功夫的人也能见到。练气功的人,他不叫光,他叫气。不但每个人有气,它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相同,所有一切动物都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佛门里面叫它作光。现在科学家也知道、也晓得,科学家也不叫它气,也不叫它作光,叫它作磁场,其实是一桩事情,名词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所以观察光的大小、观察光的色彩,能够理解这个人的心行。心地清净、纯正之人,光的色好,他光的范围也大。这是讲的『常光』。如来果地,常光自然不必说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的加持,虽然说他烦恼没断,他没有这样殊胜的光明,但是蒙佛力加持,也显示出有这样的常光,这是不可思议。常光实际上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寂静。常光是清净心、平等心里面透出来的,你的心愈清净、愈平等,你的光色就不一样。

  『放光』,这是他受用。如果用二智来说,常光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知就是说一念不生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时候是真实智慧显露,是自受用,显示出圆满的光明。这个光明是没有中断的,『无时不照』。放光是后得智,是利益众生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放光就是应,感应道交。底下说『放光者』,先以光使人警悟。我们看佛经,特别在大乘经上,佛每次讲经说法先放光,放光现瑞。这是什么意思?是令大众生警悟之心。上根利智的人,一见到佛放光现瑞,不必佛说法,佛的意思他完全明白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见到佛光瑞相,他虽然感觉到非常稀有、非常惊奇,可是不知道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必须要用言说来说明。利根的人不必要。所以放光是『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这是摄受众生、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一种手段都行。

  『今愿所指是常光』,此地所指的、所说的是属於常光,不是属於放光。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曰。】

  这部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另外一个译本。我们现在念的《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就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跟罗什的译本大同小异,经文里面有这么几句。

  【彼如来。】

  『彼如来』就是称阿弥陀佛。

  【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

  这一节经文里所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常光普照,所以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赞叹、宣扬,这些赞叹、宣扬,皆是如来的常光。

  【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光明名号』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他的名号是光明。用这个方式来摄受一切众生,只要一切众生具足信愿,能执持名号,就决定得生,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来迎接,来接引。这是净宗无比殊胜之处,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

  一切众生修行证果,实在讲非常困难,很不容易。所以修行的人太多了,自古以来,此界他方,十方诸佛国土里面的修行人,都不容易,都是很难成就的。唯独念佛这个方法容易,所以称之为易行道。虽然易行,可是难信,太容易了,大家往往疏忽掉了,不认真,这叫真正可惜。有警觉心,真正明白事实真相的人,一定要抓住这个法门,就是信愿持名,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就得念佛三昧,你就住正定聚,你心清净。信愿行是三不是一,你念佛三昧得不到,你的心是散乱的;换句话说,念佛往生没有把握。如果入正定聚,念佛往生自己决定有把握。可是要如何能入这个境界?也就是一般常讲的念佛功夫得力。你的心散乱是功夫不得力,心清净是功夫得力,念佛三昧简单的说是功夫得力。凡是功夫不得力,念佛心依旧是散乱,总而言之,你必定没有能真正看破放下,你才犯这个毛病。果然真的看破放下,入这个境界是很自然的,应当如是,这是最可贵的。

  无量劫来,我们生死轮回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一生当中解决了,所以古人说这是希有难逄之一日,这个因缘多可贵。如果还有一念没放下,就造成障碍,我们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就障碍住了。所以,真正想在这一生解决问题,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不能不知道。在这个世间,什么事情最重要?念阿弥陀佛最重要。弘法利生重不重要?不重要,这是给你说老实话。弘法利生尚且不重要,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了!真正弘法利生的事情谁去做?诸佛菩萨、再来人他去做。为什么他可以做?他生死已了,他是佛菩萨化身来的,他不是凡夫,他来为我们服务。所以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是凡夫还是佛菩萨再来的?总要有自知之明。

  在古时候,人心纯朴,修行真有道心,所以寺院里头管事的那些人,我们讲执事,为大众服务的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凡夫做什么?凡夫做清众,只管修行,不管事务,这个要晓得。如果自己还是个凡夫,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就要学著万缘放下,老实当清众,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的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不至於这一生空过了。那些再来人,他们事情再多、再繁,表面的,外表忙得不亦乐乎,里面的心清净,一尘不染,那是再来人。里外都乱成一团,这是凡夫,不是再来人。《般若经》上说了,外面事情再多、再繁,里面若无其事,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这是大小乘经里面常讲的,入不二法门,他真入了不二法门。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落在二、三,那怎么行!不是不二法门,是落在二、三。落二、三就造业,善业有善果,恶业有恶报,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必定要受因果报应。

  我们看看弥陀,弥陀慈悲,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化无边,我们肉眼不认识。偶尔也有曝露身分的,那毕竟是太少数。像在中国历史上,阿弥陀佛应化来的,身分曝露的,有永明延寿禅师、善导大师、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这三位大概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这三个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也常在这个世间。近代的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这是少数的身分到最后曝露了,绝对大多数的身分人家不露,我们根本就不晓得。这是佛的光明名字教授摄化十方无量无边众生。

  【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一句是讲根熟的众生,什么叫根熟?对於这个世界厌倦了,确实他不希望来生再在这个世间,我们讲在这个世间活腻了,不想再到这个世间来,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叫根熟的众生。佛的光明对他的注照就特别显著,因为什么?佛光加持他,他这一生当中要往生,他不是等来生。他跟佛感应特别的密切,因为他对这个世间再没有贪恋,希求往生的心、希望见阿弥陀佛的心非常的强烈。这个强烈的愿望显示出来,就是强光。他本身就光强,阿弥陀佛的光也强,他在这里面起感应道交,『摄取不舍』,这决定得生。

  弥陀光照一切众生,但是众生不愿意去,众生不想念佛,不想生净土,对於世间五欲六尘还是贪恋不舍。佛光虽然注照他,他里头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抗拒,不但不能接受,抗拒。不是佛不慈悲,是本身有业障。虽然有业障,但是佛并不是不照顾他,佛还是照顾他,还是很关怀他,佛很有耐心,等他回头。什么时候他在六道里面,他觉得受够了,他厌倦了,他想回来了,那也是摄取不舍。

  【法华曰,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

  这个话说得好,真的是大慈愍。因为众生寿命短促,闻法、亲近的时机很短,非常难得。而佛法的修学是要相当长的时间,以西方极乐世界来讲,这是比较十方诸佛刹土,修学时间要超过太多了,就是时间短,短的太多。虽然说短的太多,我们从经典里面仔细观察,大概也要三、五劫的样子,就是三劫到五劫才能修成,时间是论劫为单位,而且这个劫是大劫,不是小劫。这是最短的了。像我们这个世间人寿,算你长寿,算你活两百岁,你也没办法完成,两百岁跟三劫的时间不能比。如果离开佛、离开菩萨,没有这些大善知识来照顾,我们退转的机会就太多了。常常亲近诸佛菩萨,你可以不退转,你稍微有一点偏差,他就给你纠正,他来照顾你。由此可知,西方世界修学环境的殊胜,是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够相比的。

  佛示现的寿命无量,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都受到阿弥陀佛、诸大菩萨的亲切照顾,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头你就成就了。这个大愿是怜愍一切众生。

  【澄宪赞曰,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谁不渴仰此愿哉。】

  所以弥陀悲愿里头,古大德常讲,长寿是第一德,排列在第一位,这个话很有道理的。所有一切的无量,假如要是没有无量寿,那些一切无量都落空。譬如我们讲,你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财宝,你短命,那所有一切无量都落空,你得不到享受。所以,第一要紧的要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你才能得到受用。你没有寿命怎么行?『佛寿无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跟佛的寿命相同,佛无量寿,往生的人各个都是无量寿,这是『化道至德』。「道」就是理论与方法,「化」是教化众生、摄受众生、接引众生,这个道理与方法达到极处。谁不仰慕?无量寿这一愿,哪一个不仰慕?

  有不仰慕的,迷惑颠倒的人不仰慕,为什么?他还舍不得娑婆世界,还舍不得这个地方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正仰慕的人是个什么样子?统统放下了,这真正仰慕,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好事,好事也放下,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比好事高明太多了。但是这个地方诸位不能错会意思,你今天要不要做好事?你要做,你要全心全力去做。为什么你要做?因为你没有到无事那个境界。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做好事,种好因,将来有好的果报。你要到无事那个境界,那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你现在办不到。所以无事,心里头除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外,什么牵挂都没有,那才叫无事;稍稍还有一点牵挂,你还是有事,你还是没有入这个境界。没有入这个境界,那就有因果;有因果,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决定对你有好处,你出不了六道。你才晓得无事的人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意思很深,决定不能发生误会,认为我是什么事都不要做了。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就错了。

  【澄宪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

  这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希求的,但是求不到,寿命是业力主宰的。色界、无色界天人,他的寿命是定力主宰的。欲界里面是业力主宰的,所谓是随业受报。人的寿命有一定,诸位看了《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一般世间人,占决定大多数,都有命运,你真正遇到一个高明的人,就能给你算得很准确。你看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给他算命,就算得那么准,说明命是业力主宰的。中国算命看相,它的原理是根据数学,多半是以《易经》,《易经》是属於数学,从数理里面推断的。这在佛法里面讲是属於比量,不是现量,是推理,推算出来的。功夫高明的人推断得很正确,但是也会有偏差、有错误,因为他不是现量境界。第二种是定功,这是遇到真正有修行人,有甚深定功之人,他在入定的时候能够看到你过去现在未来。他所说的决定没有错误,他见到的,亲自看到的。这是在世法里面我们看到的两种现象。

  所以命运决定是有。虽然决定是有,佛法不是宿命论,宿命论就是你命注定的,不能改变;在佛法说,命是一定有,但是可以改变。怎么改变?你的念头变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唯心造,这是不变的真理。我们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你起一个善念,那是增加,起一个恶念,就减少。每天念头在那里转,都有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但是加减乘除的幅度都不大,好像它有个标准线、基准线在那个地方,起伏都不大,人家算的时候还是算得满准,就是你起伏不太大。如果你一下子大起大落,就不准了。像了凡先生他明白这个道理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那是大起,所以超越他的标准线,命运改变了。如果是小善小恶,离标准线不太远的,你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命运,你的一生还是受命运的支配。所以要懂得,真正断恶修善,你可以把你的命运整个改变过来,命运好的更好,命运不好的可以转好。

  如果看破这一层,六道没什么好留恋的,十法界也不值得羡慕的,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你说我有悲愿,看到众生很苦,我要发愿普度这些众生,好,大菩提心!普度众生现在不行,现在没有能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回来,有能力了。现在就要度,那你就错了,好像看到有人掉到水里要淹死了,自己也不会游泳,发了大悲心下去救他,赔一条命而已,无济於事。你看到人掉水里去,回去赶紧去学游泳,这才是个聪明人。所以真正讲弘法利生,普度一切众生,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成就智慧、成就能力,你才能在十法界普度一切众生。不要认为现在众生受苦受难,决定来得及,他们堕在任何一道里面,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都能看到,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你真有能力帮助他,这才是聪明人。

  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无量寿,你寿命长,无论修学什么,你在一生当中决定圆满、决定成就。不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说老实话,我们以一生短短数十年寒暑,大乘经一部经都学不了,你时间不够用。再看底下。

  【继释云。】

  这下面是解释。

  【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

  我们说在世间修行,哪有不退转的道理?你这一生修得再好、修得再勤,寿命到了,死了。你是修行人,当然不会堕恶道,一转世,来生,你善根福德深厚,再继续修行。继续修行,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头来起,你才晓得多难,前生所修的全部退掉了。还没有成功,寿命又到了。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悟达国师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十世高僧。他是个出家修行人,死了以后到第二世,他又出家,十次,十世连续的,这很难得,算他修行有功夫,他的愿力非常坚固。第十世的时候,就是唐朝的悟达,才做了国师。这个出家人有大福报,得到帝王恭敬的供养,不是一世,人家十世修行才到这个地位。烦恼习气没断,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他就受不了。定力不够,生了欢喜心,起了贡高我慢的念头,觉得天下出家人没有一个能跟自己相比。这个念头一生,完了,护法神都跑掉了,冤家债主找到身上,几乎送了命。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修行多难!十世的修行,帝王供养的时候,这个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说,不生烦恼,若无其事,这个话讲得容易,做是真难,五欲六尘境界现前你能不动心吗?他算是有相当定功,皇帝送一个沉香宝座,不行了,他心动了,这一动就失败了。从这个地方看,你能体会到,『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

  悟达国师实在说他十世都是参禅,如果是念佛,他就早往生了,早没事了,这是在行门里头搞错了,没有选择念佛法门。

  【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

  这些事都是修行人非常向往、羡慕的。我们能够亲见佛,亲听诸佛说法,我们能跟诸大菩萨共同聚会,与诸大菩萨做同参道友,这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办得到。『供养诸佛』,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随时随地都有能力去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闻佛说法。诸佛说法,围绕诸佛的这些菩萨、声闻弟子,数量是无有边际,这些人是善友,你能够参与这个法会,亲近这些善友,这多快乐!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实在是指这桩事情。你所见到的,没有恶人,你所听到的,没有恶声,正是《观经》上所讲的,眼不见恶色,耳不闻恶声。

  『其德非一』,这是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无量功德怎么修?给诸位说,「信愿持名」就统统都修到,你不用这个方法,就难了,那的确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所谓积功累德,很长的时间。可是念佛人就方便了,因为这一句名号叫万德洪名,只要一心称念,老实称念,念念具足万德。实在讲,念佛的人很多,知道名号功德的人并不多。果然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哪有不持名的道理!我们修什么样的功德都非常难,而修这个究竟圆满的功德居然这么容易,怎么会不念佛?不可能的事情。凡是不肯念佛的人,对於名号功德是一无所知,把这一句名号等闲视之,所以错过了大好的机缘。你以为修其他的方法能胜过持名,这都是错误观念,什么样的功德都比不上持名。说实在话,我们就是用三千个小时,在这里辛辛苦苦讲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抵不得念一声阿弥陀佛,这是我跟大家讲的老实话。你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念这句阿弥陀佛,超过三千个小时讲解《华严》。这底下,我们说到这段文:

  【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

  『几计』就是「难计」的意思。『寿命短促』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圆满,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所谓是遗恨终身,这个地方是遗恨难量。

  【如玉杯无底故。】

  这是个比喻,『玉杯』是非常珍贵的宝物,底下有漏洞,『无底』,装什么东西都漏掉,存不住。

  【此愿最至要者也。】

  所以无量寿这一愿非常重要,你有长的寿命,你什么东西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望西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

  这一句话也说得好,可以说做为无量寿的总结。离苦得乐,当然要有寿命,没有寿命,这个乐谁去享受?所以一定要有长寿,才能够离一切苦受,得一切乐受。

  【群疑论曰,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究竟成佛。】

  这是《净土群疑论》里头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寿命很长,所以称之为无量寿。『纵令凡夫,还入变易』,这句话是假设的话,底下弧括这是解释,「了分段生死,而入变易生死」,在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这个现象。凡圣同居土往生的是凡夫,这句话主要就是以这个为对象,凡圣同居土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佛本愿加持,就得无量寿。无量寿,当然分段生死没有了,可是还是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真的有生死,是在境界每向上提升一层,有修学之苦。这个生死是比喻苦,就如同我们现在学校里学生读书一样。譬如学生读一年级,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勤奋努力的读书,明年升二年级。升二年级,则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这叫变易生死。你从一年级变到二年级,二年级变到三年级,三年级变到四年级,每一次变化你都有一番辛苦在里头,把这个辛苦比喻作生死,不是真的有生死,真的没有生死。

  在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下下品再变到下中品,下中品变到下上品,下上品变到中下品,再慢慢变到上上品,他要用修行的功夫。虽然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的指导,佛的教导、菩萨的辅导,自己还是要用功,不用功境界不能提升,这叫变易。确实他没有分段,分段是像我们死了之后,轮回再来,那是一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他们没有。这叫变易。『究竟成佛』,因此我们常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当生成佛的佛法,决定是一生成就。这个一生就是他决定没有分段生死,他有变易。

  【澄宪云,阿弥陀佛,弟子无量,三无量中,其一也。】

  阿弥陀佛弟子之中,『弟子无量,三无量中』,这说一个。「三无量」前面我们讲过了,寿命无量,这个大致情形我们能够理解。他的弟子也是无量,这些弟子从哪里来的?十方诸佛刹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个现象,好像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中心点,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老实说,用什么方法度众生成佛道?都是接引、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把他引导到极乐世界,他就成功了。诸佛菩萨把一个众生劝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教化众生的功德就圆满了。因为送到西方世界,保证他一生成佛,绝无退转。若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去帮助他,功德都不圆满。一切诸佛都是这样做,西方极乐世界天天去往生的人不可思议,太多了,弟子无量。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2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一面,第三行,从八十五看起:

  【悲华经曰,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

  这是在《悲华经》里面,我们也看到一个有力的证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声闻,也没有辟支佛,当然没有人天。『纯是菩萨』,这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跟《无量寿经》所说的完全相同。佛的本愿,十方世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经文是这么说的。他并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例外,没有这个讲法。既然没有这个讲法,我们就晓得,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包括边地,他并没有说边地例外,经文上没有这个,生到边地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不过边地,只是这个期间当中,最长的时间是五百年不能见佛,那个五百年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五百年,并不是极乐世界的。我们世间的五百年,在我们感觉是很长了,而在西方极乐世界看,那是很短暂的,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们的寿命是无量寿,我们这里寿命不能超过百岁,所以看到五百岁就很长。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的确是无比的殊胜庄严,生到那边去之后皆是阿惟越致菩萨。从《无量寿经》仔细去观察,全是普贤菩萨。

  在所有菩萨众中,普贤菩萨是最为尊贵的。大经上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而《无量寿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所有的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说明了,西方世界人人都是修普贤行,换句话说,皆是普贤菩萨,人数『无量无边』,前面也都说过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会疏曰,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称赞阿弥陀佛的。怎么个称赞法?就像是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宣讲净土三经,就是称扬赞叹,这是专为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除三经之外,我们这次选择的材料,提供诸位做参考的,你看多少经,这个叫附带讲的,不是专门讲的,佛在讲一部经上偶尔讲几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订做「指归」,意思就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是诸佛的称扬、赞叹。

  【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六方诸佛,证诚护念称名之人。】

  这也是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念佛人,这个地方『称名之人』,就是念佛的人,如经上所说信愿持名之人,就是这个地方所讲的。『如彼小经』,小经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念佛人得到一切诸佛护念,所以经题就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念这个经、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必定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

  【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

  这个就更难得,这是说明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这个事实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无量寿经》第三品里面,说到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阿难尊者是世尊的侍者,阿难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佛今天容光这么好,为什么会这么好?实在这个道理我们世间人也懂得几分,所谓是「相随心转」。你的相貌为什么这么好?心好,心好相就好。佛这一天现的相特别好,从来没有见过的,阿难就想他一定是念佛,佛也念佛。但是他不知道念的哪一尊佛,念的是过去佛、是现在佛,还是未来佛,他不知道。佛念阿弥陀佛,所以相貌就特别好。我们要想相好,不难,念佛就相好。你真正懂得这个,什么佛也不要念,什么菩萨也不要念,专念阿弥陀佛。世尊在经中说得很好,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哪有比念阿弥陀佛更好的?

  也许同学要问了,我们都念阿弥陀佛,相貌怎么都这么难看,都没有转过来?不是经不灵,是你没有真念,你没有老实念,念佛是念,不老实,所以你的相貌就有缺陷。念佛的时候里面还有杂心、还有妄想,夹杂这个,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如果你是一心专念,就不一样了。一心专念,实在讲,你念三个月相貌就转变了,相貌转变,体质也转变了。这都是事实,要紧的是专念,决定不能够夹杂。所以,佛也念阿弥陀佛。

  【继又释言。】

  底下是解释。

  【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

  这句话了不起,实在是太难得,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完全相同。《弥陀要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用什么方法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所以许多人,甚至於讲经弘法的法师,我都遇到过,他们来问我,蕅益大师对於《弥陀经》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其实一点都不过分。一般人怀疑他的赞叹,认为太过分了,实在讲对於净宗的事理没搞清楚。此地也说得很明白,『三世诸佛』,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底下说,『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省写,它完全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诸佛怎么成佛的?念『弥陀三昧』成佛的。这才真正显示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明白这桩大事、清楚这桩大事,这个人叫真正觉悟了,这个世间,所谓是身心世界真正放下,再没有一丝毫留恋。这个时候你心开意解,真正是法喜充满,你已经超越世间了,虽然人还没有去,确实已经超越了。

  【金光明经文句曰。】

  《文句》是注解的名称,《金光明经》注解里面说: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

  佛法里面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至心修道,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谓『至心』,简单的讲就是一心。《弥陀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心不乱,这四个字是关键。我们必须要晓得,二心就乱了,一心就不乱。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不能够契入境界,问题在哪里?我们没有用一心念。我们心里面牵挂的、忧虑的太多了,没有能够彻底放下。一心是要彻底放下,一心就是彻法底源,此地讲的『彻到心源』。心源是什么?就是讲的真如本性,佛经里面这个名词很多,实际、理体都是这个意思,只要把万缘彻底放下,这个境界就现前。放下之后,要在事相上来讲,不但六道放下了,六道舍弃了,你超越了,十法界也放下了,至心是到这个境界。十法界放下,我们到哪里去?回到一真法界去,这才是究竟真实的果报,十法界不真实。

  『尽心实际』,《无量寿经》讲了三个真实,「实际」是其中之一,这个叫至心。至心就是一心,念佛人对於一心不乱要重视,要努力向这个方向、目标去接近。方法就是舍、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我在讲席里面常常勉励同修,就是弘法利生的工作也要放下,为什么?心里还牵挂著弘法利生,你的心也是乱心,你所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诸位要知道,你能往生,你所修的福德都变成功德;你要不能往生,所修积一切功德都变成福德。这个事情要紧,许多人搞不清楚。修积的福德太多,不能往生,麻烦就大了。因为你不能往生,显然你的烦恼没断,烦恼当中特别是贪瞋、嫉妒,你这个念头没断。你又有大福报,你来生,如果说是你还修得不错,五戒十善还有相当成就,来生你得人天福报,你在人间作国王、作皇帝、作总统。因为你烦恼没断,瞋恚心很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斯大林之流的,那你就不晓得要杀害多少生灵!这是你的福报现前,福享完了就堕阿鼻地狱,那个时候要翻身就难了。我们今天学佛,千万不要修阿修罗的福报、罗刹的福报,这个事情就糟了。

  佛在《华严经》上教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这个开导了不起。菩提心是什么?说老实话,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菩提心,那样的人修一切善业是无量功德。如果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四相具足,一样也没有舍掉,你修所有一切的福德,福德最大的是弘法利生,建道场、弘扬佛法,你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你都会变成魔王,魔王魔子魔孙,魔业,可怕极了。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读了、听了不能领会,依旧还走这个路子,这就是所谓三世佛冤。

  【华严大疏钞廿三曰。】

  这是第二十三卷,这是清凉大师的作品,给我们讲回向。

  【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

  这是解释什么叫『回向』,回向很重要,回向能够拓开心量。凡夫之人心量很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佛教给我们,所修积一切善业功德,我自己不要,都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我有福,一切众生共享,不必自己享,用这个方法把心量拓开。因为真心、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由此可知,回向是明心见性的一种方法,在佛家常讲善巧方便,用这个方法来把我们这些业障消除,恢复明心见性。可是你得要真的有这个心愿,嘴皮上念「回向偈」,心里头不是那么回事情,不行,一定要心相应,念头相应。「回」是回转,「向」就是方向、趣向,『转自万行』,自己所修的六度万行、一切善业,哪怕再小的,点点滴滴的小善都回向。

  『趣向三处』,回向这三个目标。第一个是『众生』,这个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此地我们必须要明了,佛在戒经里面常说,众生造作五逆十恶,佛都能救你,盗三宝物,佛没有能力救你。我们听了这个话不免怀疑,五逆十恶的罪那是多重,偷盗三宝物,这有什么了不起!三宝,就是佛门里面,一根草、一根线这算是什么?为什么佛不能救?你懂得这个意思就明白了,你才晓得五逆十恶罪小,盗三宝物罪重。为什么?三宝物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的,你偷盗他一针一线虽然小,结罪的时候,你偷了哪些人?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东西你都偷了,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罪从这里结的,所以佛不能救,因为你的债主太多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债主。

  现在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把这个事情看轻了,不知道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释迦牟尼佛袒护他的徒子徒孙,庙产你们不要动,动了你有罪,来吓唬吓唬你,不是这个意思。佛不会吓唬人的,佛所讲的话句句都是老实话,哪里会吓唬人!这个东西是某个人,你偷他的,你盗他的,将来结罪还债你还一个人,容易对付。如果是个公共设施,这市政府设施的,公共设施,你把它偷掉,债主就是这一市的老百姓,是他们纳税来做的公共设施,你的债主就是这一市的市民。如果是国家的设施你偷盗了,债主是全国的国民,那个罪就更大了。佛法不得了,佛法不是一个国家,尽虚空遍法界,麻烦在此地,所以叫十方常住,它不是一个地方。所以这个问题严重。但是现在有没有十方常住?给诸位说,没有了,现在的庙都是家庙、子孙庙,不是十方常住。不是十方常住,你要盗他们的东西,结罪就没有那么重,因为它不是十方常住。若是十方常住就不得了,结罪就很重。

  但是我们现在有一桩事情,这也是常识,提醒给同修们做个参考。譬如我们讲席当中所做的这些录音带、录影带,以及印出来的经书,我们都是回向法界众生的;换句话说,这些东西都是十方常住物。我们没版权,欢迎流通介绍,成就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如果你拿去,加上版权所有,那不得了,你侵犯谁的版权?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是你的债主,这跟十方常住物无二无别,那个结罪就太重了。所以这些东西,我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以翻印、都可以流通,都可以拿去卖钱,不可以印上版权所有。印上版权所有,那就不得了,这个结罪就太重了。这个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回向众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我们所修积的一切,我们求什么?求智慧,不求福报。福报很容易迷人,所以世尊在《金刚经》上教菩萨,菩萨不受福德。菩萨修积无量功德,福报当然大,佛提出警告,决定不能享福,一享福就迷惑了。所以回向菩提就重要了,念念求正觉。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沾惹不得,一沾惹就入了魔道,佛跟魔的界限就在此地,丝毫不能够沾染。

  『实际』是真如本性,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涅盘。一切菩萨修学就为了这三桩,念念回向三处。

  【往生论注下曰。】

  这个《往生论》注解是昙鸾法师的注解,他有上下两卷,这是下卷。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这个回向是特别回向,祈求一切众生都有缘闻弥陀之名,都有缘读到净土三经,发愿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一个特别的愿。

  【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观经》上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与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所讲的十念必生是一个道理。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就在『念』字,这是关键的字眼。什么叫做念?心里头真有才叫念。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个字是会意,在六书里面,中国造字有六个原则,古时候称为六书,六个原则。这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一个,叫会意。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字的组合,上面是个「今」,底下是个「心」,现在心上真有,这叫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现在心里头真有。所以念不是口念,口念心里头没有,没用处;心里头真有,口里头不念,都行。所以念从心,不从口,你心上真有。

  有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懂得「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皈依,意思就是说从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从一切境缘里面回过头来,专依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如果念阿弥陀佛,还掺杂有外缘在里面,这叫杂念,这个不叫一心称念。功德虽然有,不纯,不纯往生就不可靠;纯,往生决定可靠。一切众生念佛为什么不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佛在一切经里面真正是苦口婆心、千言万语跟我们讲,我们实在讲充耳不闻。听了也不解其意,所以依旧是迷惑颠倒,不能开悟。这一切世间相,不但我们这个世间,六道、十法界,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讲的比喻实在太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不是真的,不应该留恋,不应该贪著。《金刚经》这首偈是看破,真正看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看破。看破之后,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也是《金刚经》最要紧的开示,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彻底看破。

  应无所住,心里头统统放下,住就是牵挂,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这样子念佛,那就叫一心称念,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能不放下,要彻底放下。一定要知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从电视、新闻里面看到现在的世界,到处天灾人祸频繁,这个现象怎么来的?世间这些科学家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找原因,他们找不到,他到哪里去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真正的原因。正报是什么?人心,人心善良就风调雨顺。今天世界这些人心里想什么?念的什么?说的什么?做的什么?这才是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这样说法,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无可奈何。

  所以现在说实在话不如古时候,古时候,我们读历史,如果国家有这些灾难,帝王大臣就要反省。减食,吃的东西这个时候都减少,修忏悔,希望能转这个业报,他从内心上真正反省。现在没有这回事情,现在认为你要这样做你迷信。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临走之前给同学们所说的,现在世界上灾难,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佛菩萨、神仙来,要把事实真相告诉他,你迷信,没人相信。我们对佛法稍微涉猎一点,知道这个里头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若不从人心上转变,这个世界灾难没有办法消灭的,只有一天一天的频繁,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到毁灭还不知道什么原因毁灭的,你说可怜不可怜?这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要了解,怎样去念要懂得,如理如法,必定有感应。

  【笺注曰,十遍称名也。】

  就是十念。十念要紧的是指临终的时候,临终十念决定没有夹杂,必得感应。我们再翻过来,看一百一十二页。

  【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

  这都是指十声佛号,是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所讲的。前清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这也是我们净宗的一位大德。他教给人早晚课诵用十念法,他是特别为了工作繁忙之人,没有时间做早晚课。他传下来的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每个人的气长短不一样,每一口气念的佛声多少不论,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早晚都不间断。如果一生不间断,的确在理论上讲,符合净念相继,符合相继这个道理,一向专念。除了早晚十念之外,要注重散念,散念所谓是有时间就念,有工作就停下来,没有工作,佛号就提起来。这是不拘多少,计数亦可,不计数亦可,要保持著心里头常有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的愿力要强,对於这个世间,实在讲,要生起厌离之心,不想再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什么好住的?这个很要紧。有厌离之心,你对这个世界决定没有贪恋,你往生的时候障碍没有了。有一丝毫贪恋,那就是个障碍,这个障碍,障碍你这一生不能往生,那叫真可惜。

  前年我在台湾遇到一位老太太,她来看我。她说她念佛念了三年,功夫不能成片,得不到受用。我就教她,你要一切放下,你功夫就得力了。她告诉我说,师父,我什么都放下了,就是孙子放不下。那个孙子是什么?孙子是她的魔,是她的冤家,把她拉住,不让她往生,她还喜欢那个孙子,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就告诉她,孙子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放不下孙子,你还搞六道轮回,苦死了!这个要有智慧,丝毫不能够牵挂。你真的想爱你的孙子,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成佛、成菩萨,你才能照顾到他,你才能真的帮得了他。你要搞六道轮回,你一点能力都没有,你帮不上他的忙。这是要有智慧的选择。所以这个十念是讲专念佛,『专称佛名』。

  【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

  这个一念解释也很特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合起来叫『一念』,这一念当中决定没有夹杂。所以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才称之为一念。

  【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

  这是经上世尊转述阿弥陀佛的说话,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个去法?『常念我名,莫有休息』,「莫有休息」就是不间断。实在上讲的最殊胜的无过於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简单明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莫有休息就是相继。可是念的时候,要净念,净就是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是净,不间断是相继,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做到净念相继,自然就都摄六根;能够都摄六根,一定可以做到净念相继,这是讲念佛的方法。

  说到效果,菩萨也说得很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势至菩萨讲话简单明了,一点都不罗嗦。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方法来帮助,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凡夫地念到成佛,你看多简单!哪里要那么多经论,罗哩罗嗦的。真正相信大势至菩萨的话,这一部《大藏经》就是垃圾,废纸一堆,这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东西给谁?是给那些罗嗦人用的,是给中下根人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上上根人,这最难得的。所以天天在那里研究经教,钻固执的,那都是下下根人,很不容易成就。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后才能够坚定自己的愿心,一门深入。

  底下一段,《观经》里面说的,这是一段经文。

  【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这就是前面我们曾经提过的,佛曾经说,你做五逆十恶,佛都能救你,五逆十恶,佛真能救。五逆十恶前面曾经讲过,这里不再说了,极重的罪业,没有比这个更重的。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善知识跟他说『妙法』,什么是妙法?念佛是妙法,这个妙法不指其他一切法。临命终那是关键的时候,说什么法都来不及,都没用处,就是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妙法,『教令念佛』。病重的人气力也没有了,未必能有音声,所以叫他想,观想,观想念佛。在这个时候最好能把佛像挂在他的面前,挂在他看得到的地方,这时候不讲恭敬不恭敬。他睡在那个地方,眼睛看到是他脚那边,佛像就挂在他脚头,他眼睛一睁开就看到佛像。这不是平时,平时当然佛像放在脚底下不恭敬,这不是平时,这是非常时候,一定要叫他方便。他看到佛像,想佛,愿佛来接引他,求生净土,教他这个方法。

  【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观想的能力要没有,没有怎么办?没有就是教他念名号,因为观想的力量比念名号的力量大,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你就作佛,他这人就变成佛,想什么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一切唯心造」,唯心造就是由心想生,这是根本的一个原理,想什么就现什么。众生心里想的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魔,不是佛,这个东西想不得。想这个东西都是搞六道轮回,都是跟一切众生结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这不是麻烦吗?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菩萨?天天想佛,天天想菩萨,刚才讲了,不但你的面貌慢慢会变成佛菩萨的面貌,身体也变成佛菩萨的身体。佛菩萨身体是决定不生病的,你要想身体健康,什么毛病都没有,最好的办法是天天想佛,你什么毛病都没有了。你看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有腰酸背痛的?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想佛、想菩萨这是最健康的。现在医学界也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生理的确受心理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生理没法子救。这里教他念佛,不能观想那就是称名,叫他称名。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实在讲,这就是十八愿里面所说的,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个时候念佛的心真诚,没有妄念,这个念相应,相应灭罪的功德就大了。所以,每一声佛号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人决定不是普通人,因此我们读了这些经文,绝不能存侥幸之心:不要紧,临命终还来得及,现在多干点坏事,还有救。要存这个念头,你就错了。因为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第一临终的时候头脑要清楚,这桩事情就不容易。我们看看许多这些亲戚朋友临走的时候,有几个人临走头脑清楚?大多数走的时候是糊里糊涂,迷惑颠倒,那就没办法,遇到善知识也没用处。虽然有很多人助念,他是不是真的跟著念,没有人晓得。所以那个助念,只说是有比没有好就是了,帮助他。他是不是能够跟著念,是不是能够回心转意?这就很难讲。所以第一个条件,临走的时候神智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条件就相当不容易。第二个条件,遇到真正念佛同修,简单明白的开示,你能够遇到。第三个条件,你遇到之后,立刻就能够警觉到,真正是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你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才成功,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不能成功。

  临终神智清楚是大福报,我们中国人讲五福,五福最后一个就是所谓的好死。什么是好死?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人不是普通人,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还是《弥陀经》上的话,「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在临终一刹那当中现前的,他成就了。所以这桩事情侥幸不得,它有道理,它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绝对不是一个侥幸人能够得到的。所以我们平常要努力,要认真的去念佛。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他念佛的效果,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边地往生,都是莲花化身。那个边地,佛经里面讲的有胎生,后又说明胎生是比喻,比喻什么?苦!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苦,他苦的是什么?没见到阿弥陀佛,没听到佛说法,他就是这个苦;除这个之外,他的乐受,经上讲的,相当於夜摩天、忉利天。他的苦就是不见佛,不闻法。而这个期间最长不过五百年,短的就很短。一念觉悟,一念忏悔,知道自己错了,障碍就没有了,他就能见佛,就能闻法。

  障碍,当然很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这是《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的,一个是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业障深重,一个是怀疑佛的智慧不是究竟圆满,总不外乎这两类的疑心。虽有疑心,但是他信愿持名很坚固,他真干,一点也不松懈。生边地是这么往生的。他是抱个侥幸的心,我念佛,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不就去了吗?没有就算了!这种态度,往生就生到边地,怎么可以说没有就算了?这是信心不清净,但是他还是专念。因为他专念,所以他往生了;因为他信心不净,里头还带点怀疑,所以他生边地。在边地,什么时候觉悟我错了,障碍就除掉了,就能够见佛闻法。末后这一段。

  【弥勒发问经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

  这个『具足』是指底下的十念,这个十念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十念不一样。弥勒菩萨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做参考,实在说对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

  【凡有十念,何等为十。】

  底下就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来。

  【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

  他这十条很重要,这个十条我们明了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去修学,可以排除往生的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消业障,这十条都是有助於消业障的修法。第一个就是『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这叫慈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前面两条就是慈悲心,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於一切众生,不毁其行』,即使诸佛菩萨都不例外。这个地方讲的「行」,通世出世法。我们只能够劝善规过,众生这个行是错误的、是恶劣的,佛菩萨只有劝告,而不能够说用种种方法去制裁他,这个不可以。为什么?行有业报,别有因果,所以只能够劝导,不能够来制裁。这个事情我在澳洲有一次讲演的时候,有位犹太教的领袖,在十几个宗教团体里面,我跟他们讲演的时候,这位犹太教的长老非常难得,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法既然是个高度智慧,大慈大悲,可是众生造作罪业,最后的审判,你们佛教是什么人来主持最后的审判?我给他的答覆,佛法是师道,佛跟一切众生是师生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犯过只有劝导,没有惩罚。他最后问,那犯罪的人很多,惩罚谁来负责?我就跟他讲,惩罚是上帝的事情,是你们上帝的事情。他也听了很欢喜,我们对他上帝也很尊重。我就举个比喻,我说我们佛教,好比国家的机构,我们是教育机构,你们是司法机构,我们没有冲突,我们很尊重司法。他要犯了过,你们上帝去惩罚他,我们就劝告,劝告不听,你们上帝去惩罚他。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总是以一片慈悲,即使他造作恶业,我们也不怪罪他,他必定有许多复杂的因缘,自己不能够控制。一定是常生慈心,保持自己心地清净,才能往生。

  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他自己心地清净、善良,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心所被外头境界引导起现行,谁过?自己有过;你自己没有过,你怎么会见到外面的过?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懂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起个恶念,看到一个恶人讨厌他,立刻要警觉,他不讨厌,我讨厌,他不恶,我恶,这样才能改过自新,才能够往生不退成佛。念念就是他坏,我不坏呀?见到他坏,自己先坏了!这个事与理,很少人知道,很少人警觉到,所以学佛学了一辈子还搞六道轮回,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

  【二者,於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

  对一切众生有怜愍之心,决定没有伤害的意念,有一丝毫伤害意念,你就错了

  【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诽谤。】

  佛说的法太多了,无量无边,不止这十个宗派。佛所说法是因一切众生而异的,所谓应机说法,众生的机感不同,因此佛所说的就不一样。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这些善知识们,祖师大德、善知识,教导学人,都是看你的根机,选择一门,叫你一门深入。你在这一门当中没有奠定很好的基础,决定不准你去看其他的经典,为什么?怕你看其他的经典,你搞乱掉。佛在这个经上说有,在那个经上说空,到底是有是空?许多学者,我曾经在台湾遇到台大的教授,我初学佛的时候,一位老教授,我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那时候那个教授四十多岁。他跟我讲他读过《金刚经》,他说释迦牟尼佛头脑有问题。我说怎么了?他说,他讲话颠三倒四,一回说有,一回说空,《金刚经》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大学教授,你说有什么办法!

  这就是祖师大德、善知识教人、接引人的时候,为什么叫你一门深入。因为众生什么?佛,实在讲,佛无有法可说,佛哪有说法?佛所说法是破一切众生的执著,你执著有,佛就给你讲空,讲空是破你执著有的。那个人执著空,佛讲有,讲有是破他执著空的。所以佛并没有说法。你不知道佛的意思,光听佛在这里说有,在那里说空,你就说佛说法颠三倒四。经里面这种情形太多了。所以你读经,看佛这句话,佛是对什么人说的?佛说这句话用意何在?「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佛家又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一定要晓得他是什么意思。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批评?因此,对佛所说一切法,我们听到纵然有疑,不可以毁谤,因为我们不知道佛说法的意义。唯有自己在一门深入得清净心、开智慧之后,然后你一接触,你才晓得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才真懂得,才佩服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否则的话,确实是不得其门而入。

  这是要『发护法心』,护法之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谤三宝,不容许自赞毁他,这个很重要。我学净土,净土好,人家学禅,禅不好,就毁谤别人,这是绝大的错误。为什么?禅也是佛说的,也是佛传的,我们说他不好,不就是说佛不好!这个叫毁谤三宝。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我们的好榜样。每一位善知识他专修一个法门,你看他对於善财的介绍,我只修这个法门,你要问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请教那一位善知识,他比我高明。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对!不但在佛法法门里面,我们修的法门自己要谦虚,要赞叹别人,即使我们遇到其他宗教,我们也要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才对,这才能摄受一切众生。其他宗教都包括在一切众生之内,你对他要慈悲,对他要关怀,对他要爱护,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你一开头就是你是魔是邪,我是正,那人家还能接受吗?不能接受。

  所以我们接触外教,基督,基督菩萨,神父菩萨,牧师菩萨,你们都是菩萨,将来都成佛。他听了很高兴,他必须要找佛经来看看,我们将来也可以作佛、作菩萨。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上有例子,胜热婆罗门那就是其他宗教的领袖,是菩萨,遍行外道是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示现种种不同身分,在教化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学佛人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跟外面完全不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展开来就包含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门,包含各个宗教都在里头,平等的,无有高下,这是《华严》的境界。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二行,从末后的一句看起:

  【四者,於忍辱中生决定心。】

  《弥勒发问经》里面讲的十种心,这也是求生净土的重要条件。前面三条我们读过了,这个第四条,『於忍辱中生决定心』。忍辱范围包括的很广,在大乘菩萨法里面是个很重要的科目,我们在《金刚经》上可以看到。《金刚经》是大乘菩萨法,菩萨法里面修学的纲领就是六波罗蜜,经里面,在六波罗蜜里面特别提到布施与忍辱,讲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持,如果没有忍辱,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忍辱,佛经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灾害的忍受。这些在近代,我们在资讯里面所听到的,相当频繁,比过去几年有增无减。当然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生活、修学都要有极大的耐心,要能够忍受。

  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人为加害,实在讲,也有很复杂的业因。那个人为什么找我麻烦,不找别人麻烦?凡是遇到这些事情,自己一定要认真反省。我这一世当中没有得罪他,他来找我麻烦,必定是过去生中的过节。不学佛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个道理,於是他不甘心、他不服气,这里面就产生怨恨、报复,这个事情真的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一桩非常残酷的事情。六道众生里头,最不幸的就是这桩事情,就是冤冤相报。学佛的人,如果我们要说他所得的殊胜利益,第一殊胜利益是什么?就是听了佛这些开示觉悟了,凡是与我过不去的人我都能够忍受,我也都能够原谅。自己深深反省,必定是过去世也是这种态度对他,他今天报复过来。能够忍受,这个帐到此地就了结,绝不能够有丝毫怨恨之心。这个关系很大,这是真正第一殊胜利益,是真实的受用。这一生在世间,不怨天、不尤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灾害都不怪别人。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忍辱仙人,那是修菩萨道的时候,菩萨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无枉之灾。遭这么大的劫难,忍辱仙人没有动一丝毫的瞋恚心,而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

  所以,外面境界实在讲没有好坏,好坏是在自己一念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好坏都是在自己的观感。忍辱仙人对歌利王,为什么不责怪他,将来成佛还第一个度他?这就是他们的观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认为受了很大的委屈、很大的伤害、很大的耻辱,我们以为是这样的,决定不能忍受,非报复不可,这是凡夫的观念。修行的人的观念,遇到这个境界,他是菩萨、他是大善知识,他成就我忍辱波罗蜜。他给我这种伤害,看看我能不能忍受?能不能在这个境界里面还是心平气和,还是丝毫没有波动?观念不一样。他要不给这个境界,我怎么晓得我的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我成就了?这一念观感不同。所以外面境缘哪有好坏,好坏的确是在自己的念头,自己心清净,念头善,世间没有一桩恶事,也没有一个恶人;自己烦恼不断,这个世间连佛菩萨也不是好人。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要忍受的,无论什么人一天到晚板著面孔,看到我们就讨厌,我们见到了恭恭敬敬,在这里头修,修忍辱、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就是真正善知识。不能把他看作恶人,把他看作菩萨、看作善知识,我自己成就了。善的境界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恶境里面没有瞋恚之心,这是修忍辱波罗蜜。

  第三类的是修法。我们今天讲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如果没有耐心,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修道也要有高度的忍耐的功夫。

  这三类忍辱往往有连带关系,所以这三大类它是融通的。我们成就道业不简单,今天我们生在这个环境当中,说是要找一个很理想的道场,到哪里去找?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什么地方人事物能如你意?为什么原因?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不善业,这一生的遭遇都是果报。我们幸亏遇到佛法,幸亏遇到大乘,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得到解脱。什么是解脱?就是善恶我都不放在心上,顺逆环境我都能够忍受,境界就平等了。平等的境界就是最好修学的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皆是道场,这样才找到一个真正的归依处。如果你心里面烦恼没有舍离,是非人我没有放下,你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一个修学的道场,你也找不到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你找不到。

  所以,在忍辱当中生决定心,什么决定心?决定不为顺逆境界所动,决定不为善恶境界所动。一心求出离,求出离三界,一心求生净土,就对了。这是第四个,决定心。

  【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

  这条非常重要。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到最后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贪著『利养』,这个例子太多了。我们有没有?如果细心去反省一下,也许就觉悟了。我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讲经,新加坡有位老太太,也是念佛往生。在临走之前,她这一口气咽不下,其中有个同修晓得,她有一栋房子,是政府给她的。这个老太太没有儿女、没有亲人,好像有八十多岁,是个孤单的老人,有些学佛的同修平常就照顾她、看看她。当中就有个同修告诉她,他说你是不是那个房子放不下?她点点头。他说不要管它了,随它怎么去。她还想找个人把房子处理掉。这个同修好,说不要管了,随它怎么去吧!她点点头,十分钟就走了。有一丝毫牵挂,差点就去不了,这是我们要高度警觉到的。我还有多少事情,要怎样怎样交代、吩咐吩咐,那就完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还得等待你去交代清楚,哪有这种道理!在平常就不挂在心上,钱也好、产也好、事也好,随它去,你才洒脱。哪有什么交代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法有护法神去护持,众生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业报,你管这些事情干什么?我常常遇到有些同修,他要来问我,想印这个经,想印那个经,这些事情问我干什么?我的这些录音带,他们要拿到这里去听,拿到那里去广播,全与我无关,我讲完之后就没有了。要真正放下,彻底放下,丝毫不挂,心净则土净,你才能往生得了。有一丝毫沾染,这个佛堂,我走了之后要交代哪一个,要叫他怎么做,你决定不能往生,你决定还搞六道轮回。要真正把它舍得一干二净,谁拿去与我都不相干,这才行,你才能往生的了。这是我一生辛辛苦苦经营,那就完蛋了,你来生还得辛苦经营。无量劫来,多少人念佛不能往生,就害在此地,这个念头放不下。所以,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能往生,好事不能往生,唐朝庞居士留下这一句开示。你做好事,你将来顶多是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你能往生吗?你的心能清净吗?不能,不可能,你心里面挂的东西太多了,这是最大的伤害。经上一再告诉我们,纵然供养恒沙圣众,圣众指佛菩萨,都不如这一生当中修正觉,我们改成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正觉。不是念佛往生,都不是正觉。

  我们这一生这个成就,就是无比殊胜的成就,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要度多少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活动空间,哪里像我们现在拘束在此地,动弹不得。三界是牢笼,地球是个牢笼,没办法出去。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小城是个牢笼,确实是重重监狱围绕著你,过这种苦日子。还有什么好留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我劝大家的话都是真心话,我今年七十岁了,古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李老师七十岁那年就常讲了「我该死了,我应该要死了」。李老师七十岁以后,我们常常听到他这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再不欺骗人。我要走了,要滚蛋了,这个世界与我无干了,我讲的话都是客观的话。所以你们修学佛法的,发心讲经的,我都劝你们,讲经是第二、第三,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你要把讲经摆在你一生的大事业,你也就完了。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无比殊胜稀有的因缘。你讲经的功德,弘遍全世界的功德,也不能与往生相比,那真是天上天下不能比。所以讲经是附带的,不是我们的正修,有缘就做,没缘就不做。

  一生没有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往生的人也不少。可是你要晓得,你真正往生了,你已经做了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个榜样给人看!你说法是言教,他做出个榜样是身教。谛闲老法师,民国初年,他那个念佛的锅漏匠,那个念佛的徒弟,一个字不认识,一部经也没学过,因为他不认识字,做粗活出身的。出家之后,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告诉他,你就这一句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日后准有好处。老和尚开示就到此为止,什么好处他也不晓得,他就听话,老老实实念了三年,你看人家走的时候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你说他有没有做弘法利生的事?他做了。今天提起他的事迹,让我们晓得,我们起了感动,他这一表现就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度众生不在乎言语。种种法门、种种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不必执著,凡事随缘就好,这个要紧。你的心真诚,方法不懂,你所讲的也感动人、也能动人心。你的心不清净、不真诚,方法再巧妙,说得天花乱坠,讲的时候,人听得满有趣,出了讲堂门,什么也没有了。这些都是事实。所以,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沾染,统统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放下,就不要去理会,不要去放在心上。

  【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

  这一句就是常说的发无上菩提心,『一切种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法里面讲智,有三种,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里面的正觉,正觉是一切智,正等正觉是道种智,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种智。我这样给你说明,你就容易懂了。所以,这一句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大家容易理解、容易辨别起见,就是高度的警觉心,念念觉而不迷。

  『日日常念,无有废忘』,常念的是念无上正等正觉,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这一句。《般若经》上所说的「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一句就是说这个。你要是得到这个法,就叫成佛。这个法有没有一定?没有一定。无有定法,名为佛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上有明文。这个理与事都很深,确实像法藏比丘所说的,非我境界,这真的,不是我们的境界。《金刚经》是佛对谁说的?对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什么是法身大士?四相破了就是法身大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法身大士,通常我们讲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还有我相、还有人相,决定没有证得法身;换句话说,他决定没有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别教初地的地位,他没证得。

  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是真难,不是假难,我们不是上根利智,幸而遇到念佛法门。蕅益大师说得好,我们日常念念求生净土,念念想见弥陀,要无有忘废,就是这个心,这就一点都不错。其他的全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独这桩事情真实,忆佛念佛,没有事,想佛、念佛,只有这个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日日常念,无有废忘」。

  【七者,於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

  这也是烦恼里面极重的烦恼,贡高我慢,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在「瑜伽菩萨戒」里面是列入重戒,在「梵网戒」里面它是轻戒,在瑜伽戒本里面它是重戒。这一条重要,为什么重要?这一条是普贤行的基础。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诸佛里面讲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对一切众生有没有尊重心?如果你要是真想这一生往生,而且真想这一生上上品往生,你就非学不可。学什么?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只有我一个。如果还有一个人是凡夫,我就瞧不起他,我还有一个瞧不起的;凡夫只有我一个,这才能做到一切恭敬,这是普贤行。他除障,这里说了,『我慢意』,慢是贪瞋痴,底下就是慢。极重的烦恼,由於这个烦恼,造种种恶业,有意、无意就造,障菩提道。

  『谦下言说』,谦是谦虚,下是卑下,真正能够做到自卑而尊人。菩萨之中,有一位叫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就是示现这桩事情,菩萨见到任何人都顶礼。在民国初年,民国十几二十年的时候,中国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有一位妙善法师,后来人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位法师的行谊很像佛门里头流传的济公长老,不修边幅,人很随便的。乐观法师曾经见过他,跟他在一起住过二十多天,所以乐观法师写了一本《金山活佛神异录》,就是他的一些故事。这个书过去在台湾出版的,但是我没见到,我是到新加坡才看到,有一位同修拿来了这本东西来给我看。我一看是乐观法师写的,我就很仔细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了我很喜欢。乐老跟我也有一段因缘,我早年在台北,第一次讲《弥陀经疏钞》,那个时候我没有经本,听众大概有一百人的样子,在「莲友念佛团」。乐老知道了,送了一百本经书给我,我们对他非常的感激。所以这本书,我在新加坡就给它翻印了两千本流通。

  妙善法师的行持就是常不轻菩萨,任何人向法师顶礼,他一定跪在地下回拜。他不像一般的法师,居士顶礼,「好,一拜,起来吧!」他不是的,他一定拜在地下。确实,这一条「於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妙善做到了,他是现身说法。他也没有讲过经,但是平常跟人家谈话,几乎句句都是佛法。

  【八者,於世谈话,不生味著。】

  这就是跟世间人接触谈话的时候。世间言词里面有很好的、有很美的,像这些好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也很能令人流连的,很能让人喜爱的。这就是世俗文人的习气,这个习气有碍於修行。早年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创建莲社,这是净土宗第一个道场,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在那个时候,谢灵运这诸位读书人都知道,历史上有这个人,是东晋时代的文学家,文章确实写得好,古文里头收集的有。他想参加莲社,遭到远公大师的拒绝。远公大师为什么拒绝他?喜欢做文章、喜欢做诗,这个习气太浓,成天搞这些东西,扰乱人修清净心。远公觉得他文学习气很重,不欢迎他参加莲社。另外有个人,没有想来参加,远公倒是邀了他几次,但是他没有来,陶渊明。慧远大师找过他几次,欢迎他来参加,他没来。陶渊明洒脱,心地清净。

  所以与世间谈话,再美的言词也『不生味著』,这个「味」我们称为味道,「著」是执著。世间的文学什么味道?喜怒哀乐。文学作品里面最普遍的,中国的四大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你去看这个,动心。你的感情随著他文字在跳动,他喜欢你也跟著喜欢,他忧你也忧愁。现在这些作品很多搬到电视上去,搬到广播上去,世间人都贪著这些。比这个更次一点的就更多,不胜枚举,包括现在的歌舞、唱歌、跳舞、戏剧,统统包括在这里面。

  【九者,近於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

  『近』是接近、是亲近,接近正觉。一个人能够觉而不迷,自然就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其他两个必定得到。从这里面自然就『深起种种善根因缘』。所以道人,修道人,一定要住在定境里面,『远离愦乱』,热闹场所要离开。这是讲环境能够影响我们心理,到环境不影响心理的时候,你已经得三昧,也就是说你已经住正定聚。这一切环境,人事、是非、善恶你都放下,你都不理会、都不在意了,你就入正定聚,那是正受,这是最难得的。如果功夫没到,环境还是会影响你情绪,那你就要觉悟,你最好能够离开、能够回避。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修学的道场一定是建在山林之中,不但远离都市,就连村庄都远离。

  古时候在印度,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因为他们行托钵的制度,道场建得与城市距离太远,托钵不方便。所以一般道场的建立,最理想的距离是三里,你托钵比较方便。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托钵的制度在中国就没有能够实行,所以中国寺院、丛林都是自谋生活。有些寺院有山、有田地,这些山林、田地租给农夫去耕种,他收租,收租就是收粮食,那他主食就不成问题。蔬菜多半是出家人自己种的,寺庙旁边有菜园,自己种菜。所以我们在寺院执事里面,我们看到有菜头,菜头是什么?种菜的,在寺院里专门管种菜的,种菜也是修行。一百零八个执事里头有他的职位,有这么一份工作。

  在现代的社会又变了,从农业时代变成工业时代。古时候山林寺院现在也开了马路上去,变成观光旅游的点,也没法子修行,也得不到清净。佛在《法华经》上讲的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佛在那个时代,把我们现前社会已经看得很清楚。他说在末法时代,对一切众生弘扬佛法,只适合於讲大乘,不适合讲小乘。大乘、小乘差别在哪里?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开放的。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你说保守,落伍了、不合时代,人家不要。所以现代一定要讲大乘,也就是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社会里面,我们应当如何「远离愦闹散乱之心」,这个事情比过去当然难,难得太多了。但是讲到成就,比过去的成就自然也高得太多了。从前远离这些境界他得清净心,现在在这个境界里面,复杂的社会里面得清净心,比从前人的确高多了;换句话说,古时候那些修行成就的人,如果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他未必能成就。现代这个时代能成就,决定超过古人很多倍,为什么?真看破、真正放下了。

  不但放下,彻底放下,知道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毫无滋味。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非常清楚,是一种错综复杂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的现象。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一首偈说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现象,「如露亦如电」是讲它存在时间的短暂,露是讲它的相续相,电是讲它的真相。所以,要能够体会到这桩事情、认清这个事情,哪有放不下的?哪里还会再有执著?一切人事物在面前,你说好,好;你说不好,不好。你问我,我没有意见,毫无意见。为什么没意见?因为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还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就是真的,就不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有什么意见?这样才能够远离愦闹散乱之心。这是大乘法。

  【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

  这一句里头这个『除去诸根』,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的意思是相通的,他都摄六根。此地讲「除去诸根」,是除去诸根的不正当的用途。眼分别色,耳分别声,六根分别六尘境界这是错误的,意根的贪著,把这些不正常的作用除去。除去之后,就是唯识家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由此可知,四智菩提是六根的正用,用的正确就叫菩提,错用了就是凡夫、就是烦恼。教给我们『正念观佛』,此地用观,为什么不用念?其实,观的意思跟念的意思相同,同中有不同,就是念里面,有离心意识念,有没离心意识念,都叫念。有没有离心意识很难辨别,但是用观,那就清楚了,观是绝对离心意识的,所以佛家讲「观照」。

  《心经》,观世音菩萨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用的是观,「观自在」,底下是「照见五蕴皆空」,他用的是观照。这也是行门的纲领,这是从修行方法上来说的,方法里面的原理原则。最初就是从观照入门,观照怎么修法,不能不知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舌尝,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里面,学什么?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观照,这就叫修观。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清楚楚,不是说我不分别,我就看不见,我不分别,我就听不见了。照听、照看,那是照,照里面清清楚楚,但是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定、是清净心,不分别、不执著是慧,是真智慧,这是定慧等学。在哪里学?一切时一切处。所以前面讲了,菜园里面种菜的他也是定慧等学,他也是在修观照,跟在禅堂、念佛堂那里修行决定没有两样。这才真正能够明了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六祖惠能当年在黄梅八个月,碓房里头舂米破柴,别人在禅堂里面参禅,听老和尚天天讲开示,他们用的功夫怎么样?一样的。能大师舂米是参禅,破柴也是参禅。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会不会用功!他舂米是观照,在修观,破柴也在修观;菜头在菜园里头种菜,他还是修观。你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门不能成佛?若有一法、一门不能成佛,佛法就算不了高明,佛法哪能说圆融?《华严》里面四无碍法界怎么能讲得通?所以你要懂得,法法皆是佛法,不但是佛法,法法皆是圆融的。唯有真正通达,深深体会,他生活里面得到乐趣,他的生活活活泼泼,真的活起来了。没有见到这个理,没有明白这些事,六道众生的生活,佛菩萨眼睛当中看到是死气沉沉。不要看他一天到晚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他忙什么?名利,钻到名利里去了,后果怎么样?三途里去了,暮气沉沉。佛菩萨、学佛的人的生活活活泼泼,前途是无限光明,无论在哪一行,无论做什么工作,他的功夫没有中断,正念观佛。佛是什么?佛是觉,佛是正,佛是净。

  佛法最要紧的是讲入,契入境界你才得真实受用。许多人学佛学一辈子没入门,不能契入,没入门,没有入门,得不到受用,还是烦恼、还是忧虑、还是苦痛,他没有得到解脱;如果入门的话,就得解脱了。解脱的相,是你的忧虑、牵挂这些东西统统没有,你的烦恼、苦痛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如何能入?大小乘经论上告诉我们,入不二法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任何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华严》,你仔细去观察,里面必然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证就是入,信解行,你要不入、不证,得不到受用。证入是我们现实的生活,许多人搞错了,以为证果应该是死了以后的事情,死了以后什么事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证?证果是现在的事情。行,行怎么样能证?行要融合成一,就证了,所以我们念佛,提倡一心称念,一心就证了,就入佛境界。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能证?因为我们是二心、三心在念佛,不是一心称念。学教的,展开经本不知道如来真实义,什么原因?三心、二心在学教,这怎么行?不懂得一心绝妙!

  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以净土来说,信愿行,如果把信愿行分做三个阶段,你没入,你不入这个境界,你没有得到净宗的妙处。三个要变成一个,你就契入了,你就证得了。信里面有愿有行,行里面有信有愿,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门。你要把这个分做三个,你就没法子入。所有一切法都出不了这个原则,《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要入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

  这些年,我们为了便利同修们修学,将佛法重要的纲领节录成十句。我们所修的就是修这个,我们所传的就是传这个,帮助别人的也是这个,千经万论所说的也不离这个。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如何能得到?最重要的关键就是「看破、放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自在、随缘」,最后我加个「念佛」求生净土,那就圆圆满满了。这个十句,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什么叫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正觉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乃至於自在、随缘、念佛都是真诚。一个一定包括其余九条,这才是不二法门!什么是清净?真诚是清净,平等是清净,乃至於自在是清净、念佛是清净。每一条里面都圆圆满满的包含其余的九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一不是定一,是任一,任何一个;任何一个都圆满包含著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就入了,你入境界了,入不二法门。

  如果你看到这十条,还是十个,我心很真诚了,可是慈悲还欠一点,那是假的,你真诚是假的。一必定具足十,那是真的,少一条都是假的,你没有契入。所以你一条意思不懂,你看前面九条,九条是注解这一条的。它是圆融的,它是个整体,不是分割的。那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怎么会不平等?心清净平等,这里头有真乐,那个乐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真的乐。为什么你不能体会?你没入这个境界。古人有个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喝,你怎么晓得它的温度?你一定亲自尝到,你才晓得。但是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永远不会知道。无论怎么讲那也是道听涂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

  这是十句,十句刚才说了,也是每一句里头都含摄其余的九句,这才叫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圆摄、圆融,那不叫一心,一心里面的境界无量无边。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接著这个来的。

  【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这个的确,句句都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明了。虽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可以做为我们现前修学的参考。做不到,要认真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用它做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要具足做到,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是法身大士的事情,他不是凡夫。这个『十念』就是讲弥勒菩萨的十念。

  【望西云,宗家不尔,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於三辈,摄於九品,莫不皆往。】

  这是解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我们引用了这么多的经论,弥勒菩萨也讲十念,但是跟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讲的十念意思不一样。十八愿讲的是人临命终时,就是念佛,念十声佛号,这个叫十念。『宗家不尔』,「宗家」是善导大师,古时候这些大德们对於善导大师的尊称。宗家有一点像我们讲宗祖一样,世法里面讲宗师,有这些意思。过去也有称宗长,意思都相同,都是一种尊称,对善导大师。

  他说善导大师的说法,『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一形」就是一生,一生修十念法,用这个方法来修行。我们也是得到这段经文的启示,所以我们提倡十念法,这个十念就是念十声佛号,一天念九次,最少念九次,当然次数是愈多愈好。因为这种念佛的方法时间短,你十声佛号念下去,大概一分钟可以完成。时间短,容易摄心,因为念佛主要的要讲求功夫,这里头决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夹杂是最难的事,念佛里面有夹杂,你的功夫全破坏了。我们十念当中求不夹杂可以做得到,太长的时间,妄想就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十句里头没有夹杂,这个可以做到。所以我们一天多做几次,好,我这个是确实真实的功夫,里面就真正做到不夹杂。你每天修的次数愈多愈好,这是上尽一形,就是你一生。

  『下至十念』,这个「十念」是临终十念。『通於三辈,摄於九品』,由此可知,三辈九品都包括在其中,用这个方法都能成功。所以品位高下,是在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不在乎多少。功夫是什么?真正念到心清净,我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不念佛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能够保持著清净,这叫功夫,一心不乱是功夫。起了一个念头,那就不是一心,起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乱了,就不是不乱。如何能够长时期保持一心不乱,这是念佛的真实功夫,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莫不皆往』,决定往生。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4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三面,从九十八条看起:

  【观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这是说十念往生。一般来讲,这是在临终的时候,它的关键在『至心』这两个字,就是以真诚之心,一心念佛,求愿往生。这样子十声佛号不间断,这就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所说的,《观经》也是这样说法,可见得与弥陀的本愿是相应的。十念法虽然是说在临终的时候,但是在一般同修当中,工作特别繁忙的,没有时间读诵受持,没有时间做早晚课,也可以采取这个方式。前清初年,慈云灌顶法师告诉我们早晚十念,他教的方法是尽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不论佛号长短,尽一口气叫一念,这个样子修十念法。他说如果一生当中,早晚都无间断,也符合《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符合一向专念的经义,必定得生。这是十念法用在日常课诵当中。

  前些年,我们提倡一天九次的十念,这个十念只是十句佛号。这个方法如果要不间断,效果也非常显著。因为十念容易摄心,念佛如果不能摄心,就很难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摄心就非常重要。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罗什大师曰,譬如有人,於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

  这一段是个比喻,说明『一念』,这个一念就是讲的一心称念。心里面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除一个念头之外,别无二念,这才叫一念。十念,每一念都必须如此,这个十念才有功夫。这段的比喻好懂。它是譬喻有一个人,在野外遇到强盗土匪,遇到这些恶人,这些恶人拿著兵刃要来杀害他。这个人就快走,走到一个河边,他就想,如果不过河必定就被杀。在这个时候,他的念头就是一心一意想渡河,只有这一个念头。渡河怎么渡法?一个是穿著衣服游泳过去,一个是把衣服脱掉游泳过去,他就想这个。总而言之是渡河,其他的念头都没有,这个比喻也好。他说如果穿著衣服,衣服很笨重,游水不方便。古时候的衣服跟现代的衣服不一样,尤其是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一块很大的布缠在身上,那渡河的确不方便。像我们中国古时候,要穿上海青这样的衣服,渡河也不方便。如果要脱衣服,恐怕时间来不及,后面盗贼追他追得很急。所以,这个时候只有这一念,并无余念,这是比喻这一念。

  【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

  这是解释前面所讲的具足十念。这个十念,情形也像这样,念念之中决定不杂妄想。

  【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

  『念佛名』,此地是讲的念,诸位要记住,念跟称名不一样。称名是把名号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称名。念是心上真正有,就是思念、忆念的意思。心上确实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忘,没有其他的杂念,这个叫一心念;如果念出声音,叫一心称名。可见得称是说出来,念是心上真有。只要心上有,不念出来没有关系;如果称而没有念,那没有用处,那就是口里头有佛,心里头没有佛,这个没有感应;必须要心里面有佛,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佛名也可以,『佛相』也可以,佛相就是常讲的观想,心里面确实有相。『无间念佛』,要紧的是不能间断,一句接著一句,十念当中都没有夹杂,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要符合这个标准。『如是至心,名为十念』,以极真诚之心。

  这一次我们在洛杉矶这几天,深深的感触到学佛同修们所遇到的困难。困难就是功夫不得力,修学不相应,依旧离不开烦恼、离不开业报,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实在说自古以来就存在。虽然祖师们说念佛法门,十个人修十个人去,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去,所谓万修万人去,理事都是正确的、都是真实的。为什么现代人,一万个念佛人当中难得有两、三个往生?这是事实,为什么?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没有做到。我们看《观经》,《观经》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这是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向往,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的方法。世尊没有教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是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净宗是大乘,《金刚经》也是大乘,大乘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具足。三福不具足,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换句话说,经就不是对你说的。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对我讲的,我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这一点要认识清楚,不能把这一生空过,那就太可惜了,真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基础扎稳,就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

  经里面第一个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真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这是事实,经上讲,我们每一位同修,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佛,为什么没往生?没有在基础上做功夫。所以,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不能往生,也是种善根,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所种的善根,无量劫至今天,善根很深厚,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这一生肯不肯做,肯做,决定有分。从第一,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以这个为基础,再建立佛法,「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的入门。再以这个做基础,这才建立大乘佛法,「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是根本的根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不管你修哪一宗,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你要没有这个基础,你修学任何法门,怎么勤奋用功,都不可能有成就,都是属於善根福德边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次还有个同修来跟我说,他说他每天持《无量寿经》,持很多遍,已经念的超过三千遍。我就告诉他,我说你是读经,你读了超过三千遍,受持,你一分也没有。他听了很奇怪,听的人也很多,大家现在是持经跟读经分不出来,以为读就是持,错了。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讲得很多、很透彻。持是做到,你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你做到没有?我问他一句话,《无量寿经》讲我们修行的纲领上的三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没有?他也很老实,他说我没有做到。你没有持,你没有做到。读经是第一个阶段,希望你读得很熟,把佛的教训都记在心里。当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就要想到佛教我们怎么做,佛教我做的我就要做,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我就不做,这叫做持经,这叫受持。受持跟读诵不一样,读诵是受持的前方便,必须要受持才有真实的功德利益。如果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是属於口善。这个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要认真努力修学,改过自新,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

  这一次我住在印海法师那个精舍里头,这也是老朋友,印海跟我也同年,我住的房间,从前是云霞法师住的,云霞法师过世整整一年。晚上天气很热,我们在院子坐坐,闲谈,无限的感慨。他出家比我早,在台湾许多的老法师跟他都有同乡的关系,这是江苏的法师。讲到证莲老和尚、智光老法师、南亭老法师,还有好像是悟峰法师,东北人,这些我都认识、都很熟悉。这么多人都是在七十五岁死的,再看看我们今年七十岁了,来日不多。云霞法师希望他能活到七十五岁,结果去年走了,七十三岁。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话没错,所以我跟大家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还能活几年?看到表面身体很好,大陆上真禅法师身体多好多壮,走路身体是挺直的,个子比我高,也比我胖,音声洪亮。过八十岁生日,过了生日之后十八天死了,谁都想不到,真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照我们以前一般的看法,总认为明阳会先走,明阳法师身体很衰弱,显出老相。没有想到明阳还在,他先走了,出乎人意料之外。

  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抓住宝贵的时光,时光就是命光,要干真的。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讲,「要真干」。人,一个人要成功,说实在的话,也有很多人问我,从哪里下手?古德常讲「从不自欺下手」,不要欺骗自己,不要欺骗别人,从这里下手。因为三业的恶习,口业最难,就是最容易犯的是口业。司马光一生,给我们做一个最好的榜样,一生不妄语,他做到了。历史上都有记载,司马光一生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不可以告人的事情,决定不做。他后来也是学佛,这是学佛有成就的人。此地讲「如是至心」,所以这两个字是关键,我们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此地。底下一段:

  【宗要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

  『今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所讲的十念,因为这是「发大誓愿第六」,这是第六品里面,就是注解四十八愿的。这个地方『十念』,里面包含了显、密两种意思。说了显密,『隐密』是密,『显了』是显,就把世尊一代时教统统包括在其中,这是实在的。所谓一字一句含义都无量的深广,广,是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是从广上说的;深,一直到等觉菩萨都不能够穷尽,显示其深。无论哪个字、无论哪一句皆如是。所以经要怎样体会?要真修,你有一分真诚,你就有一分体会,你有两分真诚,你就体会两分。如果不是用真功夫,你读经体会有限,你完全是在表面上,不能够深入。读经是看表面,听经也是听表面,不能够契入。契入一定要靠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这样才能契入进去。契入,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证果,信解行证。我们翻过来,这一段讲得好,一百零一段。

  【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

  这个『十念』就是前面我们念的弥勒菩萨的十念,我们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跟诸位报告过了。至心一念,这一念决定具足弥勒菩萨所讲的十念。你要说为什么?因为至心是真心,真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时间虽然短,但是这短时间所用的心是真心。像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一天九次这个十念法,时间虽然只要一分钟,你一天才修九分钟,但这九分钟是真心,九分钟的时间是至心,念念相续,这是很大的功德。念久了,自然功夫会成片,功夫成片,你二十四小时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用真心,都用真心就成片了。现在一天九次,不成片。成片不是讲我念佛二十四小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叫成片。这叫成片的话,古人为什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话行不通。成片是心成片,不是佛号不间断,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把真诚心念出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对待什么人一片真诚,这叫功夫成片。

  要知道,一片真诚这不是凡夫,是佛菩萨,佛菩萨是真诚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的真诚心也念出来,可见得跟佛菩萨就靠近了。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没有关系,要晓得,他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今天觉悟了,我们要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干这个事情。所以决定不要管人,人家用什么心对待我,都好、都不介意,《金刚经》上讲的,「大而化之,若无其事」,这个要紧。我们这一生才有救,这一生才不至於像过去生中一样又搞错了。由此可知,『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此慈等十念』,「等」是无量无边。下面一段。

  【阿闍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

  这是大小乘经上都常常说的阿鼻地狱的业因,五逆十恶,五逆罪重。这一段经文虽然不多,意思都说出来了。『族姓子、族姓女』,男子、女人。古时候的印度分四个阶级,中国在古代大致上也分为四个阶级,但是中国四个阶级不像古印度这四个阶级不平等,中国四个阶级是士农工商。无论是哪个阶级,男子、女人要造这五种罪,必定入阿鼻地狱。『云何为五』,下面说出了,第一个杀父亲,第二个是杀母亲。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不孝,罪就很大了,若再加以杀害,必堕阿鼻地狱。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不能说没有,很少,可是在现前的社会里面,几乎常有所闻。从前造五逆罪的人少,现在造五逆罪的人多了。过去我们读历史,看到历史上所记载的别报,现在造罪业的很多,好像没有看到报应。造罪业的人多了,可能有总报。所以现在这个社会,诸位稍稍留意一点,每一天世界上不知道哪个地区、什么时间,人一堆一堆的就这么死掉。不学佛的人也许感到惊讶、感到莫奈何,学佛的人看到这些现象一定深深的警惕,知道世出世法「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定就是果报。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回什么事情?你真的要看穿了,就是无量因缘业因果报的刹那相续循环的现象而已,真相就如此。

  我们在《般若经》里面读下来,《金刚经》这四个月讲下来之后,认识更清楚了。生命在哪里?刹那之间,真的是刹那不住,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以为真的有这些事实,那没有不造罪业的,造了,自己还要受。佛这两句话含义太深了,必须要晓得,佛为什么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须知,没出六道轮回的众生,成为一家人,佛讲了,什么因缘成为一家人?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佛讲这四种缘才成为一家人,没有这四种缘不会遇到。由此可知,成为一家人,过去生中恩恩怨怨,讨债、还债,搅成一团。如果过去是有怨的,来报怨的,那就变成杀父杀母,来报怨的。

  我们佛门里面常常引用这一类的,都引用方孝孺,明朝初年,方孝孺是来报怨的。方孝儒的祖父葬他曾祖父的时候,这个事情好像在《安士全书》里头有记载。他祖父葬曾祖父的时候,看了一个墓地,是一块好的墓穴。要挖这块地了,他连续三个晚上作梦,梦到一个穿红衣服的老人恳求他延缓几天,他看准日子了,请他延缓几天。他说他的家族在这个地方,他们愿意搬家,把这个地方让出来。结果他的祖父大意了,没有把这个事情当作一回事情,还是照他选的日子去挖这个穴,造这个坟。结果挖下去之后,下面是一窝的蛇,大概有七、八百条小蛇,就被他害死了。方孝儒就是蛇来投胎的、来报仇的。人非常聪明,传记上讲,方孝儒的舌头是蛇的舌头,蛇的舌头是裂开的,不是完整的。燕王篡位时候,下命令给方孝儒,叫方孝儒给他写诏书,方孝儒抗旨,不肯给他写。燕王说,你要不服从命令,我灭你九族。他说你灭我十族,我也不在乎。人哪有十族?最后连他老师也被杀了,叫灭十族,报仇来的。他的祖父害了七、八百条蛇,他这一个案子大概牵涉也有七、八百个人。这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不要以为我们今天人的势力强,欺侮弱者,欺侮这些小动物没有关系,它并不甘心、并不情愿,一投胎一转世,他就来整你。所以佛经上常讲,这个吃肉,虽然佛没有那么严格的说,严格的说大家都不学佛了。佛教化众生有方便法,教初学的没有那么严格,也不给你讲真实的,讲真实你吓跑掉了,不来学了。所以初学叫你吃三净肉、五净肉。到菩萨法里面才给你讲真实,实在讲,那个时候你自己已经觉悟、你明白了,明白了你不敢,还敢造业吗?还敢去损害众生吗?那必定是自食果报。

  一家人怨亲关系最密切,所以摆在第一。即使过去有再大的怨恨也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化解,他那边不化解,我这边化解了,有没有用处?有用。两边若能化解,那就没事了。一边化解,纵然受报,他也甘心情愿,他晓得这个帐到此就了结了,不再有报复的念头。如果有报复的念头,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而且一世比一世残酷,到最后必堕阿鼻地狱,瞋恚堕地狱。这些事情,在经里面讲这些因果讲得很多,《法苑珠林》、《经律异相》里面所节录是经论上所讲的。因果感应这些书,像《历史感应统记》、《感应篇汇编》里面所摘录的有许多是历史上的事实,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训,活生生的教训。教我们对於所有一切加害於我的人、陷害於我的人,我要知道业因果报,甘心承受,不生报复的念头,这个帐才能了。一心念佛才能感得佛来接引,这一生永脱轮回,这比什么都要紧;不脱轮回,这个报来报去决定不能避免。但是要想在这一生脱轮回,你就要真干,真干就是读诵、称名不行,一定要受持,要把佛的教训尽心尽力去做,这样才有指望。

  第三是『害阿罗汉』。阿罗汉,实在讲是证了果的圣人,我们在一生当中遇都遇不到,你怎么会去害他?但是与阿罗汉同等的这个罪是老师,阿罗汉在世间是老师的身分,教化众生的。所以这一句就等於现在害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教化一方,一方人得利益。你要是陷害他,实在讲,结罪不是跟他一个人结罪,是跟一方众生结罪的,所以这个罪就重了。这一方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机缘被你破坏了,这个罪就重了。

  第四『斗乱众僧』,也就是常讲的「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的罪很重。因为僧团,团是团体,僧是指修六和敬的团体。此地这个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僧。只要四个人以上住在一处,遵守佛的教诫,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遵守这六条戒条,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所以僧团不一定指出家的。如果是在家人,他一家四口,他四个人都遵守佛这个教诫,他那个家庭就是僧团。如果你恶意破坏,这个罪过堕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一切诸佛护念,一切善神拥护,它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的榜样,是一切团体的模范,因此结罪就重了。世间人不能够离开社会独立生存,人是个社会的动物,他一定参与社团,最小的是家庭,家庭也是社团。这是所有社团的榜样,社团的典型,你害它、去毁它的话,这个罪重。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团体,即使出家人团体,它没有遵守六和敬来修学,那它不是僧团。不是僧团,你去斗乱当然也是有罪过,没有这么重,不是堕地狱罪。如果是修六和敬的,决定是堕地狱罪。

  末后一句,『起恶意於如来所』,就是以恶意对佛。佛是人天导师,是世出世间第一大善人,佛有护法神拥护,任何人害不了佛。所以说你对他起了恶的念头,这个罪也是堕阿鼻地狱。我们再看底下一条,底下一条跟这条有关系,也讲五逆。

  【又华严孔目章三曰。】

  《华严孔目》也是属於《华严经》的注解,『三』是第三卷。

  【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

  这前面讲了,末后一条:

  【出佛身血。】

  『出佛身血』就是「起恶意於如来所」。「起恶意於如来所」这是通论,「出佛身血」是别说,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讲,什么人干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那个时候想害释迦牟尼佛,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虽然是兄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成就得到许多人的称赞、恭敬、供养,他起了嫉妒心,很是不平,时时刻刻想害释迦牟尼佛。把佛害死,他再成佛,他作新佛。他跟阿闍世王商量,你把你父亲害死,你作新王,我把释迦牟尼佛害死,我作新佛,咱们新王、新佛统治世界,岂不快哉!所以他就设下了圈套,他知道世尊每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要走哪一条路,他很熟悉。有一个地方,好像是个悬崖的地方,他就在那个上面堆了一堆大石头,等佛从底下走过去,他把石头推下来,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刚才说了,佛有护法神,石头推下来的时候,护法神用金刚杵拦住,这一拦,石头就变成碎片。碎片有一片砸到佛的脚,佛流了血。这是出佛身血的一个典故,这就是形容提婆达多起恶意於如来所,干的这么一桩事情。以后五逆罪里面,就有出佛身血这一条。这个里面有结罪的。

  【初二背恩养。】

  害父、害母,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无论过去世有怎么样过不去,但是这一生养育之恩你应当要报。从前教育,它的宗旨、它的中心,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这是从前教育的宗旨,著重在伦理道德。就是教小孩要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这是古时候教育的中心。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你在社会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这叫五伦。可是现代人,现在学校不讲这些了,今天社会这样乱,其来有自,不是偶然的,不是没有原因的。古时候受过这个教育,他知道有『恩养』,有养育之恩。父母对於我们有生身养育之恩,老师对於我们有法身养育之恩,我们开智慧了、我们明白事理了,这是谁的恩德?老师教诲的恩德。

  【次三坏福田。】

  就是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三条『坏福田』。这三条是世间真实的福田。一切众生对阿罗汉、对於僧团、对於佛恭敬供养,必定得福。而你把一切众生的福田毁掉,令一切众生没有地方种福;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没福了。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众生有没有福?确实是没福,即使是大富大贵,大富大贵也没福。为什么?没有地方种福。那他的富贵从哪里来的?富贵是过去生中种福所修积的,这一生他得的是报,享受,享受再不晓得种福,这个福享完了,来生没有了。不但来生没有,有很多人福报在一生都不到头,中年享尽了,晚年就没有了。诸位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好多!中年的时候发达了,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当中,成就了、发达了。到晚年的时候衰了、衰败了,甚至於很多破产了。这就是什么?福报不到头。这些事情稍稍留意,在现代这个社会,无论哪个地区,可以讲太多了。世间人在观念当中,是他经营不善,哪里犯了过错,这样子失败的;某个人怎样成功的。他所看到的是表面,他所看到的是缘,他没看到因,缘浅近,因深远。所以,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些事情唯有佛法讲得透彻,儒家也讲得很多,决定不是虚妄的。所以后面这三条坏一切众生的福田。

  【故名为逆。】

  这称之为五逆罪业。再看下面这一条重要了。

  【往生论注上曰。】

  这是昙鸾法师著的,昙鸾是生在我们中国南北朝的时代,是慧远大师以后,专弘净宗、专修净宗,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他说:

  【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

  这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决定不能够疏忽。『诽谤正法』,即使其他的罪业统统都没有,你只有这一条,犯了这一条你就不能往生。怎样毁谤正法?我们修净土的赞叹净土,毁谤参禅的、毁谤学密的。禅跟密都是佛传的,毁谤修学其他法门的,你要记住,虽然你自己修净土,觉得净土好,别人都不如我,你要晓得,你起这个念头不能往生,我们在过去讲席当中都曾经说过。为什么原因?毁谤三宝,那些法都是佛说的,你是谤佛;那些经典都是正法,你谤法;依照那些经论法门修学的人,那是僧。你谤佛、谤法、谤僧,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这个道理,实在讲并不很深。做人都不应该毁谤恶人,真正的恶人也不说,成就你自己的厚道、德行。何况要不是一个恶人,看到人家有一点点错误,大肆渲染,这还得了!这个不得了。人,没有说一个人没有过失的,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是人人都有的。

  世出世间圣人教学,都教导我们要能够包容人,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要能够饶恕,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成就自己的德行,避免自己的冤冤相报。你不能原谅别人,人家不能原谅你,一定的道理,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首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这是世间人没法子理解的,决定没有吃亏上当的,决定没有占便宜的。这只有我们学佛的人才懂得、才相信。「因果通三世」,你看三世你才晓得冤冤相报原来如此,哪有什么吃亏上当的!我这一生占了他的便宜,来生他占我的便宜;这一生他吃了我的亏,来生我要吃他的亏,全部都拉平了。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世出世间的真理,永恒不变,成佛也不能更改。不但对於学佛不同宗派的人,决定不能毁谤,要学《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不同,彼此互相赞叹,他是个参禅的,我赞叹禅,自己要谦虚。儒家的礼教给我们「自卑而尊人」,佛在《华严经》教给我们「自谦而尊人」,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对善财说,无量法门当中我只知道这个法门,我修学这个法门,其他许多法门比我更殊胜、更高的,你请教某某善知识,你去请教他,我不知道。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佛不但教我们,还在《华严经》上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表演给我们看,佛法里头决定没有毁谤人的。

  佛法里面规劝大众,某人有过失,我劝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劝他,一年只有三天,除这三天之外不许可。这三天不犯戒,除这三天之外,你就犯戒了。哪三天?自咨圆满,僧团里面自咨圆满,这个时候容许说别人的过失。但是听到的人要接受,知道他是善意的,不是恶意的,一年只有三天。除这个时候之外,你要劝人也可以,你说他的过失绝对不可以有第二个人听见,这行,这是你善意的规劝。为什么?人没成佛、没成菩萨,人都有面子,关起门来你劝他,行,这是真正善知识,真正的同参道友。如果另外有一个人在,这就不可以。儒家也如此,不但对同学,老师对学生的教诫也如此。我们在台中,李老师是我们的好榜样,真正的典型,我们这批跟他的学生,学生犯过失了,他要教训你,他一定叫到房间,门一关,没有人听见。所以学生对他的教诲感恩戴德。他不会在别人面前说你过失,这他做到了,修行要从这里修起。

  我们所修积的许多的功德,从哪里漏掉?从嘴巴上漏掉了。今天跟这个人讲,我跟你讲,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再跟那个人说,我跟你讲,你也不要告诉别人。他到处乱说,还说不要告诉别人,不要告诉别人,你何必跟他讲?所以,无量无边的功德,口业里头流掉了,身业跟意业流失的说老实话都少,口业里头流失的太多了。一生的修学,最后是一场空,什么也得不到,落了一身的罪业。这一条注意到,这昙鸾法师说的,这是口业,虽然其他的罪业都没有,『必不得生』,你看看这个多严重。下面说:

  【何以言之。】

  就是何以故?

  【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

  这是无间地狱里面,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知道。「但劫尽得出」,实在讲,大经里面讲的还不是劫尽,你这劫尽了,你的罪还没有尽,转移他方世界。必须你的罪报尽了,你才能够得出。

  【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

  这是前面讲你造五逆罪,劫尽你这个罪也就尽了,你就可以出了。可是毁谤正法的罪,这个麻烦,这个罪超过五逆罪,超过太多了。『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也说不出他什么时候能出来。但是这种罪业,实在讲,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造的人太多了,比造前面五逆罪的人多。大家不晓得这一条重,不知道,太可怕了。

  【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这个说得好,真的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世间人为什么会造五逆罪?没闻正法,所以他才造这么极重罪。今天你毁谤正法,你等於说是帮助一切众生造无间地狱罪,你这个罪重。这一条说得好,说得非常之好。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5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一百零五段看起:

  【观经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於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

  这段文是善导大师说的,善导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可以说,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说的。由此可知,净宗是真实平等,慈悲之极。愿文里面讲,唯『除谤法五逆』,这是讲这两种人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这个意思是就『抑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制止的意思,希望你不要造这一类重的罪业,因为这种极重的罪业必然造成障碍。要说这种人能不能往生?古大德在注解里告诉我们说,「唯除五逆谤法」,五逆罪能往生,这是《观无量寿经》里头说过的。造作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如果临命终时真正忏悔,一向专念,还是能往生。《观经》里讲的阿闍世王,阿闍世王这五种罪孽他都造了,确实造五逆罪。他是临终忏悔往生,《大藏经》里面有《阿闍世王经》,释迦牟尼佛讲他累劫的因果。而且他往生品位还很高,超乎我们意料之外,佛讲他往生是上品中身。这就是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依教奉行、积功累德往生者;另外一种是造作许多的罪业,到临终的时候才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这样念佛往生的,也能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来判断他往生的品位。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两种人,我们要知道的。

  但是就常识来看,造作罪业的人,这就普通常识来看,他的身心不安稳,我们常讲受良心的责备。他吃饭吃不好,睡觉也睡不好,因为常常作恶梦。学佛的同修,如果心地稍稍清净一些,你可以检验你自己的功夫。没有学佛之前,常常作恶梦,学佛之后,恶梦没有了,这是你第一步的功夫。你说其他的好像我没有觉得,好久不作恶梦了,这可以勘验你的功夫有点小小得力了。再进一步,烦恼轻了、智慧长了,这是成绩表现。如果学佛学很多年,还是作恶梦,身心还是不宁,不能够宁静,那你功夫完全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还是继续不断在造作罪业。由此可知,身心不宁,夜晚睡眠不好,死的时候还能得清净吗?一个人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关键是在最后那一刹那,不在平时。平时我们讲譬如练兵操演,临终那一刹那那是打仗,你的成功失败,关键就在那个时候。

  所以,平常心地清净、心地慈悲,临终的时候就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作罪业的人,往往在临终的时候他果报现前。《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好,你在世的时候,世法里头常讲,人在得意、走运的时候,你的气很旺,那些冤家对头、那些鬼魂,他看到你不敢靠近你,你的气太旺,他要回避你。到你好运走完了,运衰的时候,他看到你,报复的机会来了,你的势力退掉了,这个时候他来了,来找你麻烦。特别是在临终病重的时候、病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病人说他看到某某人来了,看到许多人,都是已经死掉的他一些亲朋好友,看到这些人来了。如果有这种情形发现,他的寿命大概就在两、三天,就不会很长。他会跟你说,某人在什么地方,某人在门口进来了。你要是到病院里面去看看,医生、护士都很清楚。是不是他的这些亲朋好友来了?不是的,在《地藏经》讲的,是他的冤家债主,变出他的家亲眷属来诱惑他,来把他带走的。带走之后,就报复他,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知道了。他所见的绝非是家亲眷属,是一些冤家债主变现的,是来找麻烦的。

  由此可知,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神智错乱,甚至於到家亲眷属都不认识,这个我们也常常看到。在这样状况之下,助念都没用处,我们一般人给他助念,所谓是尽人事听天命,能不能真正帮助他那是另当别论,我自己在人情上做到就好了,这个不能不知道。因此,罪业决定不能造,我们这一生往生的道路才平平安安,没有障碍;造作罪业是决定有障碍的。

  这两种业要都造,麻烦就大了,这两种业,『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前面昙鸾法师引经为我们说得很清楚。直入阿鼻地狱,「直入」就是无间地狱,当中没有间隔的,这个人命终的时候,这个地方断气,那里就入阿鼻地狱,没有中阴。在一般,中阴有四十九天,它有个间隔,这是讲他的罪极重,没有间隔,死了之后立刻就堕阿鼻地狱。堕阿鼻地狱时间就太长了。如果单单造五逆罪,在阿鼻地狱受苦是一个大劫,劫尽他的罪也就受完了,受完他就可以出来。而谤法这个罪业重,几时能出来?佛都不晓得。此地讲『历劫周慞,无由可出』,这是讲谤法的重罪。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佛说「不得往生」是方便说,但是要知道,也是说的事实。即是事实,又何以说是方便说?方便说的意思就是不确定,他也能往生。凭什么他也能往生?凭忏悔,真的忏悔,真知道自己做错了,行。所以堕地狱的众生,什么时候能出地狱?真正知道忏悔,就离开地狱了;不知道忏悔,是永远不能离开地狱。换句话说,堕在极苦之处,他什么时候能觉悟?在这个地方没人告诉他,没人劝导他,他自己怎么会觉悟?所以这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亦不是不摄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包括这些众生,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佛还是怜愍他,还是摄受他,这才显示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一个也不漏。造五逆罪、造谤法罪,阿弥陀佛也不舍弃他。问题就是他要回头,他要忏悔、他要回头,佛的愿才帮得上忙;他要是不肯回头,不能改过,佛没有法子度他。他一忏悔、一回头,心就清净了,标准在此地。不是我们讲口头上回头忏悔,那个没有用,要从心地上,将种种的恶念、种种的恶行都能够改变过来,这才叫真忏悔,那才有用处。口皮上的忏悔,一点用处也没有,正如同口头上念佛,也没有用。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一句相应。什么叫相应?相应是从真心里头念出来的。一天念十万声,没有一声是从真心里头念出来的。什么是真心?真心里面就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我们夹杂是非人我,怎么能相应?夹杂著烦恼习气,虽然念佛,我们的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这就没有用处。念佛最起码的功夫,净宗里面讲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能把烦恼伏住。烦恼有没有?有,不起作用,贪瞋痴慢都有,但是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这一句佛号念得把烦恼压住、控制住,这叫功夫成片。这样的程度才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

  如果见思烦恼断了,那个往生就是说的念到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清楚,见思烦恼断了是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那个品位就高了。换句话说,在西方世界成佛则距离近,时间缩短。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破了。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这是讲的四土三辈往生。我们见思烦恼没有断,能够控制、伏住,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也有九品,看你伏的力量大小。你伏的力量小,刚刚伏住,这是凡圣同居的下辈往生;能够完全控制住,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品位就增高了。所以,念佛要讲求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伏烦恼。这个统统合起来,都称之为念佛三昧,伏烦恼是念佛三昧里面功夫轻的,分破无明是念佛三昧里面功夫高的,都称之为念佛三昧。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理事搞清楚,往往自己以为我念佛还不错,这个误会就了不得。为什么?这个误会到最后把自己这一生往生的机会错过。所以,理跟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决定不要造恶业,这是佛在大小乘经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造作罪业就是自己在菩提道上给自己造障碍。

  底下这个文说,『虽得生彼,华合迳见於多劫』,这个「迳」是过也、至也,见於多劫。这个意思就是说,净宗经典里面常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是见阿弥陀佛的报身。我们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佛,佛来接引我们以及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不是报身,是应化身。花开的时候,见的就是报身了。到那边修行,花开见佛时间长短,每个往生的人不一样。这里头就是说明,罪业极重的人,他花开的时间就很长,也就是说,要在西方极乐世界耽误很久的时劫,这是「见於多劫」,经於多劫。换句话说,业障轻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花就开得快,你就能早日见佛,这里面差别太大了,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好因缘。

  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跟我们这里修行不一样,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由此看来,这个地方未尝不好,原因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有进无退,但是进得缓慢。这个世界是大起大落,要进,进得很快,要落,一下就落到阿鼻地狱去。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往上进,没有往下退,我们这个地方是大进大退。你要是勇猛精进,的确一天真是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何止百年,是千年、万年,真的超越。可是这个地方一退就不得了,一退就落三恶道去。这是说明,这个世界恶缘多,恶缘众多,你能够不退,这个了不起,这是真精进;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缘。因为这个事实,佛才勉励我们珍惜娑婆世界的好光阴,要把这个地方的恶习舍得干干净净。烦恼现行的时候,怎么办?马上念佛、读经,希望诸位这个经念熟能背,当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就把经念一遍,不对照本子,默读也很好。这一遍念下来,你的烦恼习气就没有了,就把它念掉了,这叫修行。或者是贪瞋痴慢的念头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这叫念佛、这叫用功。用这一句佛号、用这部《无量寿经》,把自己无始劫来以至於今生的一切烦恼、习气把它打掉,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心净则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清净心。

  末后这一段,『此等罪人,在华内时』,就是花没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在花里面。他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的,这是什么情形?这生边地,没入品。这很清楚、很明白,他是可以往生,但是他决定是生在边地。边地,佛在经上讲了,最长不会超过五百年,他受这个苦,这三种障的苦。可是佛经上所讲的这些话,一般也是讲个原则,至於在边地疑城之中,他也是莲花化生的,时间长短没有一定。有人生到那个地方,几天他就入品、就超越了,想必也有些人超过五百岁。

  正如同佛在经上说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人寿百岁,人寿百岁是讲一般平均的寿命。我们现在是在减劫,就是过一百年减少一岁。照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换句话说,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岁应当减掉三十岁。所以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人的寿命一般寿命七十岁。可是有不少人不到七十岁就走了,二、三十岁走的很多,三、四十岁走的更多,四、五十岁走的最常见了。但是也有活到八、九十岁的,超过了七十岁,甚至於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好像还有个一百零几岁的,是一百零五还是一百零六的。这就是各人的修学,积善积恶果报不相同。佛所讲的是讲一般大多数,少数例外的,那就不能讲了,那个讲就太麻烦、太复杂了。理跟事,我们都要明了、都要清楚,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很顺利的往生,决定不能造作恶业,同时要认真修忏悔法。

  这个忏悔,过去章嘉大师曾经教给我,我初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跟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很中听,有求必应。他说,但是有很多人虽然求,求不到,有求不应,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自己有业障,障碍了感应,如果能把业障消除,感应就能够现前。怎样消除业障?要认真忏悔。怎么个忏悔法?他讲得很具体,「后不再造」。这个说法跟儒家的讲法又相同了,儒家讲「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知道自己的过失了,下一次再不犯同样的过失。儒家叫改过,佛法叫忏悔。同样的过失天天造,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那个罪过就重了。为什么?自欺欺人,他不是欺人,自欺欺佛菩萨,你说这个罪业重不重?天天不改,天天造,自己欺骗自己,还每天求佛菩萨赦免他、保佑他,这是欺佛菩萨。那个人实在讲没救了,也就是此地所讲的不得往生,为什么?他迷得太重了,根本就不觉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合赞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

  《合赞》这一段话讲得也很好。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真正的意思是制止你不要去造五逆罪,不要去造毁谤正法的罪业,这是真正佛的意思。如果已经造了,佛还是慈悲、还是摄受,但是你要『回心』。已经造的人,就是说他能够真正忏悔,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发愿从今而后再不造这个罪业,这样行,佛还是摄取,所以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观经》阿闍王子那个故事就非常明显,那是杀父、害母、破和合僧,还跟提婆达多两个设计来害释迦牟尼佛,他临终的时候真的忏悔,所以他还能够中品往生。

  【善导大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

  这是善导大师的话,对我们生起很大的鼓舞。我们今天有幸遇到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在末法当中能够遇到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要』是极其重要,这是实在的话。在我们现前末法时期,除此一门之外,修学任何法门,要想成就实在是难。要不靠阿弥陀佛,我们想想,一生身语意所造的业,难免三途,这是实在的话。由此可知,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来说,学禅,如果能够得禅定,才能超过欲界。欲界里最重要的,财、色、名、食、睡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条,你用定功把它伏住,五条虽然没有断,不起作用。真正能把它伏住,不但在事相上你伏住了,不动心了,财色名食睡五欲摆在面前不动心,你才有能力生色界天,看你定功的浅深,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对於财色名食睡还动念头,你决定在欲界,色界你没有分。如果你还爱惜你的身体、色相,还喜欢你居住的环境,有这个念头,无色界天没有分。我们仔细想想,才知道参禅出三界之难,能不动心吗?能不动念吗?广钦法师说了一句话很妙,你要对这个世间贪恋一根草,你都不能往生,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这个世间丝毫不能贪恋,彻底放下,往生才有指望。换句话说,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毫放不下,有一丝毫牵挂、贪爱,参禅,色界天去不了。

  你要学密,那个标准就更高,密是真实的清净心。我们修净土,离开一切染缘得清净,比较容易,密宗是极染里面得清净,这个难。所以,学密非常危险。现在密宗为什么这么兴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密宗不要离开五欲六尘,让你尽情的去享受。享受成了佛,你说哪一个不喜欢?他不晓得,你尽情的去享受五欲六尘,后来在哪里?后来在地狱、在三途。你要尽情享受里面断了欲,你成佛了。他是不离欲,在五欲里头得清净心,所以他的清净比我们净土的清净要高,我们这个净比不上他。但是他要成就不了清净,他堕三途,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们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他们是实报庄严土。他不往生则已,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我们往生是凡圣同居土,不能跟他相比。但是他要不能往生,他决定堕三恶道,来生想得人天得不到的。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都是要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定要靠这个。这是二力法门,佛的力量接引帮助我们,我们自己发心真正依靠,我们才能够成就。昨天跟诸位说过了,这个缘分是非常稀有,彭际清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那不是假的。这个缘分是一生不退成佛,不是成菩萨、成阿罗汉,太难了,所以要知道、要珍惜。怎样能决定往生?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从哪里做起?要认真从三福做起,要认真去做,以这个为基础,然后依照佛的教训来修行,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一桩一桩的修正过来。经上讲的三业,那是总纲领,经文里面所讲的,那些举的例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举的例子来说明。总而言之,最要紧的是从不妄语开始,从不自欺开始。你还是欺骗自己,还欺骗众生,乃至於欺骗佛菩萨,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也空过了,真的是古德注疏里面讲的「不得往生」,这个损失就大了。世出世法里头任何损失不能跟这个相比,没法子比的。

  我们在前面跟诸位举例说,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来生生生世世,我们的活动空间很小,几乎局限在一个点,这么一个小圈圈里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的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多自由、多自在!如果能够常常想到这桩事情,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就坚定了。我喜欢我的生活空间大,我喜欢跟无量无边诸佛往来,我希望跟一切众生往来,不愿意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跟人都不往来,那个人等於坐监牢狱。你知道这桩事情,你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非去不可!《金刚经》上所讲「信心不逆」,非去不可,绝对不再搞六道轮回。凡是障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统统舍离,能不能离得掉?能离得掉。离是从心里头隔离,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唯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我们才决定得生。

  所以,纵然在这个世间吃一点亏、上一点当,让人家欺负,好事情,没关系,为什么?我要走了。无量劫来这些罗罗嗦嗦的债务,那总是要了,欺负我的人,这个帐了了,够了,骗我的人也了了,一笔一笔统统了了,我们这一生好去作佛,不再跟这些众生有任何瓜葛。所以,哪一个不是善知识?哪一个不是好人?帮助我消业障。诸佛菩萨耳目之中,没有不善之人,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要学这个。不要看这个人是恶人,那个人是善人,这样自己堕落在是非善恶之中,这是轮回心、轮回法。无量劫至今生,实在讲已经变成习气,今天觉悟了,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要把这些习气丢掉,不再干这个,这是决定得生之理。再看底下这一段。

  【往生论注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这个文要注意到,是讲这一生,这是说毁谤佛法的人、毁谤净土的人,他这一生决定不能得生。没有说来生、没有说后生,这一生不能得生,为什么原因?他不肯接受、他不肯念佛、他不愿往生。毁谤的障碍在这个地方。

  【善导大师云,弘誓多门四十八,遍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这是善导大师的一首偈子,这首偈意义非常之深。四十八愿,第一句是讲四十八愿,广度众生。第二句是讲十八愿,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所以古来祖师大德说,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中心,最重要的一愿,成就阿弥陀佛真正普度一切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平等得度、平等成佛,就在这一愿中。『偏标念佛最为亲』。下面则是劝勉我们,『人能念佛佛还念』,我念佛,佛就念我。我念佛是求感应,必定感应,是把自己的凡心转变成佛心,这个转变是真实不可思议。佛念我是佛力加持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有两种,大经上常讲,有冥加、有显加,冥加就是暗中加持,我们自己没有感觉;显加是明显,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得佛在加持。你自己会感觉到的,这是明显的,感觉不到的是冥,是冥加,冥冥当中,决定加持。

  在世出世法里头,唯有这桩事情叫真正可靠,靠得住。世法里头,求人,人靠不住,人的感情千变万化,早晨好了,晚上就恼了。特别是你看现代这个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两个人好了,好得不得了的时候结婚了,没听说几天,他们两个闹离婚了,你看看这个起伏多大?这就说明靠不住。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无论好也好、恼也好,学佛的人知道,皆是虚情假意。学佛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这个事情当真;换句话说,他总以平常心看,看得很平淡,看得很冷淡,假的,不是真的。求佛,决定可靠,佛是决定加持。刚才讲了,求佛没有感应,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要认真去反省、检点,把自己业障找出来,障碍在哪里。找出来之后,把障碍消除,感应就通了,感应道交。感应,这个障碍决定在自己内心,决定不在心外,你要是想有人为的障碍、环境的障碍,那是假的。障碍确实是在内心,要从心地里头把障碍拔除。所以「人能念佛佛还念」。

  佛在经论里头一再给我们说明,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从心想生的,心想就是识。我们想佛,就变成佛,想菩萨就变菩萨,看你怎么想法。如果你真想佛,你想上三个月,不要多,三个月就见效,你相貌就像佛,相随心转。你念佛念了十几年,相貌还没变,说明你念佛没功夫,没转变。念佛有没有真正功夫,有没有真实受用,还要问别人?一看就知道了。你念佛,像不像佛?你念观音菩萨,你像不像观音菩萨?三个月就有感应,就变了,半年就有显著的变化。如果有个老朋友,你跟他三年没有见面,他要见到你一定非常讶异,你才看到成果。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体质也是从心想生。

  有些同修,实在讲,生活得很可怜,很想改变自己的环境,又改不了。毛病在哪里?不信佛,这没办法,不相信。人在世间,哪一桩事情最难?不死最难。你要真正信佛,你这一生中确实可以做到不死,这个问题都能解决,何况其余?但是几个人相信?他还是相信贪瞋痴、他还是相信五欲六尘,这就没法子,没救了。不相信佛!生了病,我这次在格杉矶,遇到个同修得癌症,来看到我,见到我的时候就流眼泪。他不信佛,他要真信佛,不要来见我了。他来见我,我跟他讲了也没用。他想什么?他天天想他的病,这个糟糕不糟糕!这就坏了。如果能把念头一转,想佛,专心去想佛,『专心想佛佛知人』。专心想佛,人就变成佛,专心想观音菩萨,这个人就变成观音菩萨,这是真正改变环境、改变体质。治病从哪里治?这叫根本治。我们几个人在真干?几个人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重要,这三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成功了。

  由此可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功是功夫,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是功夫,德是你的收获。在现前,相貌端严,从凡夫相变成佛菩萨的相貌,体质,从凡夫的身体变成佛菩萨的身体。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如入禅定。古时候人能做到,现在我们也常常听到,听说有人做到,也有人见到有人做到的。这些先往生的人,给我们后人做见证,证明这桩事情不假,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换句话说,他肯放下,我为什么不肯放下?关键在此地,要真放下!我常常讲,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心里头常常有弘法利生,你还是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的心不清净,你不是佛心、不是菩萨心。菩萨没错,一天到晚弘法利生,人家心里若无其事,没有放在心上。怎么可以把这个事情挂在心上?《般若经》上教的就是教这个。你看那个心多清净,清净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佛心。从佛心起行就是佛行,换句话说,从若无其事而起行,这是菩萨行。心里头还有一念,还有其事,凡夫行,那不是菩萨行。所以末后这两句,实在讲是我们行门的指导纲领,不能够疏忽。

  【善导大师曰,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两句是极力的劝勉我们,世出世法之中,『唯有念佛』,除念佛之外,别无二法,你才得到佛光注照,得佛的本愿光明摄受,我们常讲的加持,得佛力加持。『当知本愿最为强』,这个「本愿」通指四十八愿,愿愿摄受念佛众生,所以说四十八愿度众生。别指第十八愿,别义是指第十八愿,广义是通指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我们看这一大段所引用经论、祖师大德这些说法,都是解释十八愿十念必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事赞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

  这非常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里面都含摄其他四十七愿。如果不能圆融遍摄,你就不能够契入,这是佛教给我们总纲领、总原则里面的入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四十八愿就是一愿,任何一愿都具足四十八愿,愿愿皆是四十八,这就不二。如果你把它看成四十八个不同的,你怎么也入不进去;几时能够融通不二,你就证得了,《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成为法身大士。这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去练!

  凡夫为什么称凡夫?就是因为他有分别执著。佛何以成佛?佛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就入不二法门,一有分别执著,无量无边,不知道无量无边诸法是一法,不知道。昙鸾法师《往生论注》里头说的,后面一定会用到,这个一法叫清净句。何以说清净句?因为心是清净的,清净心。我们读经、读祖师注解,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悟入。不二就入了,换句话说,离一切分别执著就入了,一落分别执著就不能入,凡夫之见。离一切分别执著,佛知佛见,佛知佛见跟凡夫知见,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六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6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五面,最后一段看起,第一百一十二段:

  【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

  《甄解》是日本道隐法师的著作,对於第十八愿的推崇,可以说是赞叹到极处。实在说,他所讲的全都是事实,这也是古大德所谓的,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中心。因为有这一愿,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了得度的因缘。所以这一愿是真实不可思议,这一愿是超越一切诸佛。

  底下又说『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三恶趣就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因为一切众生,不仅是我们这个世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在尽虚空遍法界,诸佛的世界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换句话说,也都有六道。这些众生哪有不造作恶业的道理?既然造作恶业,当然就感受恶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只要不超越六道轮回,恶报决定不能避免。唯有西方净土,能够帮助那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可以免除三恶道的果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要问,因缘果报,一切诸佛都不能改变,这是事实。如果佛有能力来改变这个事实,佛要不帮助我们他就不慈悲。实在讲佛不行,没有这个能力,你自己作的,自己一定要受。一切诸佛都没有能力,为什么阿弥陀佛有能力?实在讲,阿弥陀佛很聪明,也并不是他有能力改变我们的业报,但是他懂得,业因如果要没有缘不会结果,他在缘上帮助我们。可见得,并没有把我们恶的因消除,只是提供我们一个最好的修学环境,这个环境里头决定没有恶缘。你虽然有恶因,没有恶缘,不会结恶果。

  所以我们讲因果,因果是略说,要说得完全,是因、缘、果,因加上缘才变成果。譬如我们种瓜,瓜的种子这是因,它要没有缘,它不能结果。它的缘是什么?一定是要种在土壤当中,要有水分、要有肥料、要有阳光,一切具足它才长得很好,它才会结成瓜。如果把它的缘断掉,它不会结瓜的。像把瓜子放在我们这茶杯里面,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缘没有了。阿弥陀佛他这个想法就在这上下了功夫,使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没有恶缘,丝毫的恶缘都没有。所以,你带的恶业到那里去,放心,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你生生世世也不会堕三恶道,他把缘给你断掉了。换句话说,西方世界不去不行!有很多人愿力很强,看到现在这个世界众生很苦、很可怜,发了大心,要普度一切众生。这个心好,这个愿很殊胜,问题就是你自己必定有恶业、有恶因,外面恶的环境,环境就是世缘,财色名食睡摆在你面前,你动不动心?你受不受到干扰?如果你起心动念受它干扰,换句话说,你是自己都不能保,你怎么能度得了别人?自己还是不免堕三恶道。堕三恶道不是指一般人,讲经说法的人照堕不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在传记里面看得太多了,所谓是佛袈裟下失人身,这都是指出家学佛堕落了。他为什么堕落?就是恶缘,受到这个干扰,恶因加上恶缘,三恶道的果报现前。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变现出来的,它跟十方诸佛刹土不一样。十方刹土,我们得用比喻来说,大家比较能够了解,为什么极乐世界特殊,它跟别人不一样。十方刹土历史都非常悠久,这个里面的众生原本就在这个地方,生生世世在这个地方。像我们现在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历史很久,它有原来的居民,我们现在讲原居民。佛到那里教化,也没有办法完全度他,还得要很随顺他,慢慢来教化。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的,它是一个新兴的国家,这个国家里头没有原居民,都是移民来的。像美国这个国家,只有两百年历史,实在美国这个国家还有原居民,红番、土著,但是人数少,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西方极乐世界一个都没有,所有的那些大众都是从十方世界移民过来的。阿弥陀佛把移民的条件就限得很严,你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不让你进来,所以他的国家叫清净国土。你的心清净,我欢迎你来,你心不清净,你就暂时不要来;什么时候你心清净了,你什么时候来,这样就变成净土。如果美国移民当初要订下这个条件,必须要有高的道德水准,有好的技术,那美国今天不是这个样子。西方世界他订出这么一个标准,十方世界移民去的都符合这个标准,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所以那里变成一个佛的净土,到那里去就作佛了。

  他这个世界成立到今天才十劫,非常年轻,任何一个佛的刹土都是无量劫,哪有十劫的!所以是很新的一个国土,他移民的条件限得这么严,有一丝毫不清净、有丝毫的污染都去不了。我们《无量寿经讲记》印出来了,昨天我看到是刘承符老居士写了一篇序文,他在序文里面引用广钦法师一句话,广钦法师曾说,你要对这个世界,哪怕就是一根草你舍不得放下,你也不能往生。这就是说明对於这个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在此地。念佛是方法,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清净心给念出来,清净心念不出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常讲,念佛要功夫,什么叫功夫?清净心现前这是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晓得西方世界没有恶缘,所以说「无三恶趣之土」,这是讲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

  「不更恶趣」这一句又是一桩事情,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他方世界有三恶道。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也会常常到他方世界去参观、旅游,要遇到三恶道怎么办?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里有这些恶因、有这些恶的习气,到他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去教化众生,遇到这些恶缘我们怎么办?会不会又堕三恶道?阿弥陀佛说,不更恶趣,你不会再堕三恶道。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虽然你遇到这些恶缘,你会警觉到。你为什么会有这样高度的警觉?实在讲这不是自己的功夫,是佛力在冥冥当中加持你,遇到种种恶缘,你还是不迷,你还是不会堕落。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阿弥陀佛一定要见到,我们才得到保证。

  往生到西方世界,前面说过,我们生活的空间无限的广大。《弥陀经》上那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说你每天供养十万亿诸佛,十万亿是方便说,实际上不止。为什么说十万亿?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可以每天回来。这个世界你觉得还有家亲眷属、还有朋友,你想帮助他,你每天都可以回来,你时时都可以回来照顾他们。说十万亿佛国土用意在此地,其实不止,十万亿太少了,真的是无量无边世界,每天去旅游、去供佛、去度生。所以这得佛力加持不更恶趣。

  『具相好,现神通』这两句,四十八愿清清楚楚,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的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诸位要晓得,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人说的具足相好。西方极乐世界具足相好,大乘经上常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报得,不是修得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现神通」,神通这个名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才艺、能力。现神通,就是我们所讲多才多艺,广学多能,是这个意思。他的能力很强,没有事情他做不到的,没有事情他不通达,通就是通达,任何事情他没有障碍。这种能力,实在讲也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得灭度』,这一句是圆满。前面那两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这一句是自己亲证的,不是佛加的。自己亲证,当然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到,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修学,你才能够证果。前面所说的相好、神通那是阿弥陀佛加持的。

  由此可知,修行的成绩、功效,用这两句做标准也能够测验出来。我们学佛学了几年,我们相貌变了没有?我们体质变了没有?如果相貌没变、体质没变,虽学佛,没成绩。好像读书一样,虽然读书,考试都不及格。学佛的人相貌会变,变得慈悲、变得善良、变得温和,体质变得强壮,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问什么理由、什么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相随心转」。因为你学佛之后,你修行修的什么?修的慈悲心、修的清净心,修的是真诚心。真诚、清净、慈悲,相怎么能不转?自自然然就转了。我们也常在讲席当中说,真修的人、真精进的人,真精进是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精进。这样干的人,三个月就有效果,就不一样,半年那就很明显,效果相当显著,你自己一定会感觉得妄念少了,智慧增长,这就是成就。一般人看到你相貌变了、体质变了,这是自己修行,又得佛力的加持,特别是念佛修净土,感应不可思议。

  「而得灭度」这一句,我们先解释这个名词「灭度」。灭是灭烦恼,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灭的是这个,或者是一般经论里面所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有了,灭掉了。四谛里面讲的苦集灭道,灭是这个意思。度是度脱生死轮回,不但六道生死轮回你超越了,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分段生死虽然他没有,但是他有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罗嗦了。两种生死都超过了,这叫度。这是成就,就是讲成佛了,灭度就是成佛的意思。

  『入光寿海故』,「光寿」就是净宗经典里面讲的无量光、无量寿。你成佛证得无量光寿,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这个时候都现前,这才叫修学究竟圆满。

  『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此愿」是指第十八愿,十八愿最殊胜,没有比这一愿更殊胜。一切诸佛在因地当中发愿,实在讲没有想到这一愿,阿弥陀佛他想到了,他发这个愿。他的愿一发,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都随喜、都成就阿弥陀佛,这真实不可思议。再看底下这一段。

  【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

  在日本的佛教,诸位也许不甚了解,但是许多人听说日本人有本愿寺,本愿寺是怎么回事情?修净土的。你只要看到有本愿寺,有这个名称决定是净土宗的道场,以弥陀四十八愿为本愿。而第十八愿是本愿当中的本愿,『本愿中之王也』。由此可知,自古以来,特别是隋唐时代的大德们,包括日本、韩国在中国留学的这些大德们,无不认为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一切诸佛弘愿当中特别殊胜的大愿,都有这个看法。

  【肇公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肇公』是僧肇法师,他跟我们净土宗慧远大师是同时代的人,在我们中国历史是晋朝时代,东晋,南北朝时代。在当时,翻经最有名的法师是鸠摩罗什,僧肇是罗什的学生,罗什的学生人数很多,他是四位最杰出之一,当时称为「什门四哲」,其中有僧肇大师,是罗什的入室弟子。

  他这句话是解释『菩提』,菩提是梵语,什么意思?『道之极者』,极是登峰造极,在梵语里面称菩提。秦,那个时候他依止罗什大师,罗什大师当时住在姚秦,在秦国。那时候皇帝是姚兴,在历史上称为姚秦,也就是南北朝的时代。『秦无言以译之』,秦就是指中国,中国文字里头没有适当的字来翻译,所以就用音译,再加以解解。

  『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他用「正觉无相之真智」来解释菩提,觉是觉悟,正觉拣别邪觉。有些人虽然觉悟,但是他不正确,他不正。这是正确的觉悟,而且是离相的觉悟,这很重要;换句话说,若不离相,那个觉不算是正觉,必须离相,才算是正觉。《金刚经》上所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人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菩萨是发菩提心,修菩提道者,所以标准是要离相。离相的正觉才叫做菩提,这是真智慧,不是世间人所谓的聪明。世间人聪明,不是智慧,也就是说智慧要离相,没有离相的那个智慧,在佛法里讲那是世智辩聪,那是六道里面所谓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所说的。小乘圣者阿罗汉所证的就是正觉,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阿罗汉有没有离四相?离了,不但阿罗汉离四相,连初果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所以我们称他为圣人,可以说他当之无愧,须陀洹就开始离四相了。下面再解释,底下都是解释菩提的。

  【往生要集云二种菩提心。】

  《往生要集》里头讲两种菩提心。这些注解是注解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九愿,前面讲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十九愿就是讲发菩提心,这两愿都非常重要。因为三辈往生,佛都告诉我们,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可见得这两愿是有密切关联的。你说一向专念,如果没有菩提心,实在讲还是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能够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必须这两条统统具足,可见得发菩提心重要。

  《往生要集》,「要」是重要,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方法收集在这一部书里面,称之为「要集」。说到菩提心,他说有两种,第一种:

  【一缘事菩提心。】

  我们先看这一条。「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密乘是密宗所说的,密宗里面所讲的行愿菩提心,就是《往生要集》里所讲的『缘事菩提心』。

  【以四弘誓愿为体。】

  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与四弘誓相应,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条: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

  成佛有三身,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佛的身是依什么而现的?依智慧而现的,菩提是智慧,前面讲「正觉无相之真智」。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怎么现的?依善恶业现的,自己作不了主。无始劫来生生世世起心动念都在造业,造善业,我们得的果报就善,这一生享福;作恶业,得的果报就苦,这一生受罪。所以,这个身是善恶业现的。不学佛不了解这个道理,学了佛之后我们明白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哪一个不想好?谁不想自在圆满?能不能得到?能,佛跟我们说了,修因,你修自在之因,就得自在之果;你修圆满之因,你就得圆满的果报。你不修,决定果报不能够现前,一定要修。

  譬如我们常常遭遇一些苦难,人家欺骗我们,我们很难过。可是你学了佛,马上回头来想想,他欺骗我,他为什么不欺骗他?可见得他欺骗我,我造的是有这个业,今天果报现前,我应当要承当、要承受。哪有造了业不受果报的?没这个道理。将来我想有好的果报,换句话说,我这一生当中觉悟了、明白了,决定不造恶业。我不欺骗别人,人家不会欺骗我;我绝对不伤害别人,别人不会伤害我;我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恭敬我;我关怀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也关怀我,什么样因,什么样果报。你自己不造因,天天怨天尤人,那就罪上加罪,那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反省,要把恶报的因消灭掉,所谓改过自新。如《观经》上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希望自己生生世世眼不见恶色,不会有不顺心、不如意的境界让我看到;耳不闻恶声,叫我永远听不到有毁谤、有骂詈,或者说话粗鲁的声音,我永远听不到,这个人真的是得圆满、得自在了。可是自己一定要修因,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不能以恶色对一切众生,恶色是什么?发脾气,面孔板起来不好看。你这样对待别人,这是你造的业因,那众生也板起面孔来看你,也叫你难过。你说这个不好,说那个不好,别人也说你。所以我们口不出恶言,在形体上不现恶色,你修这个因才能有这个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菩提是真实智慧。凡夫为什么做不到?凡夫不是智慧做主,感情做主,情就很麻烦,情是千变万化,里面喜怒哀乐。如何能把情变成智?给诸位说,佛法里面讲的智跟情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感情。所以这个问题在迷悟之间,觉悟了的人,感情变成智慧,就称之为智慧;迷惑颠倒,智慧就叫它做感情。所以,佛跟众生的差别,在迷悟之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就变众生,在一念之间。

  第一愿,这是度众生的大愿。度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关怀、爱护,无条件的帮助,是这个意思。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没有任何条件,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这就是这一愿。这样的心行,这样发心、这样行事,行事就是落实在事相上,我对人对事物对事真的是这么做了,那你就与『应身菩提』相应。第二条:

  【烦恼无数誓愿断。】

  这是《往生要集》里面的文,现在我们所念的四弘誓愿,意思是一样的,文字稍微有一点不同。现在我们念的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无数』跟无尽意思相近,要断。这是修行的开始,我们修行从哪里开始?从断烦恼开始。烦恼要不断,无论你怎么样修,你的功夫决定不会得力。因为修行是修正,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修正行为叫修行。你天天念佛、天天读经,但是对於你的行持、心行没有丝毫的修正,那个读经、拜佛、念经都不叫修行,你没有修行。所以修行是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读经的时候,用经典来检点自己,我的思想、见解、言行,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正确的,要保持。如果与经上讲的是违背的,自己一定要承认我错了,佛不会说错,我错了,依照佛的标准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从断烦恼下手。

  【是法身菩提之因。】

  『法身』是本体,烦恼断尽了,清净心就现前,真如本性就现前。你看看佛经上常说的,见思烦恼断尽了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断尽了则成菩萨,无明烦恼断尽了就成佛。由此可知,证果与断烦恼有密切的关联,分不开的关系。你烦恼断一品,你的品位就高一层;不断烦恼永远是凡夫,菩提果位没有分,不但大乘菩萨没分,小乘初果也没有分,这是事实。我们从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经典里面佛给我们授记。《金刚经》上佛跟我们讲,我们过去生中曾经在无量无边诸佛所种善根,这是佛在《金刚经》为我们大家授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无量寿经》世尊为阿闍王子五百人所说的,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跟他差不多。《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善根、福德实在深厚,因缘也遇到了,遇到净土法门、遇到《无量寿经》,这是稀有难逢,我们在现前都得到了。都得到,换句话说,这一生就有机会往生、有机会成佛,有机会脱离三界六道!能不能真的脱离,关键在哪里?关键就是我们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譬如外面的障缘很多,恶缘很多,就是诱惑你,诱惑你叫你起贪瞋痴慢。假如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不再受诱惑,我们这一生就决定有把握往生不退成佛,决定不受诱惑。一个人要能做到决定不受诱惑,要懂得《金刚经》的义趣,《金刚经》末后二句、一偈,就是六句话,你要守住这个纲领,什么诱惑都不会困扰你。两句是修行的总纲领,就是断烦恼,烦恼怎么断法?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的烦恼就断了,烦恼再多,烦恼再大,也能断得掉;外不著相,就是外不受诱惑,里面不动心。这两句话,我常常用现代的浅显的语句四句来说,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常常记在心里,以这个为处世待人的原则,你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后面四句偈那是纠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我们常讲的看破,而「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放下。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是真的,作梦!年轻的人还在梦中,做得很热闹,不太容易警觉到,像我这个年龄,警觉就很高了。想想五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样,对於梦幻泡影这个说法非常深刻。再想想后来,光景不多了。像我们在台湾,我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当年那些老法师,受我们非常尊敬的、受我们所景仰的,都不在了。而我们自己现在也混成老法师了,老一辈的,许多都是七十五岁过世的、走的。我今年七十岁了,距离七十五岁只有五年,还有不到七十五岁的。前次跟诸位讲的,云霞法师去年走的,走了一年了,云霞法师就希望他能活到七十五岁,他七十三岁走的,去年。不到这个岁数走的人多的是,太多了。人命无常,所以想到《金刚经》后头「如露亦如电」,这首偈你能够细细去体会,哪有看不破的!人生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一场空,有什么好计较!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可是《金刚经》上没有因果不空这个句子。虽没有这个句子,意思有了,意思是哪一句?佛教菩萨,教给菩萨「不说断灭相」,不说断灭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因果不空。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是什么?就是业因果报循环相续的现象,这就是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给我们,应当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从这个理论、这个事实真相而说出的。

  这是说明,修行要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一定要从看破、放下下手。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能掌握这个原则,你的功夫得力,你会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你的心清净,你的智慧增长。第三句:

  【法门无尽誓愿学。】

  这个句子里头跟我们现在念的也差一个字,我们现在念的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跟无尽的意思也很接近。因为古书它的原文是这样,我们不能随便改变它,意思是接近。因为不学法门,你就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

  【是报身菩提之因。】

  『报身』是智慧之身。应化身可以说是从报身里头变现出来的、开显出来的,做为他受用,帮助一切众生,我们叫分身。报身是原来的一个身,从这个身变化,能变化无量无边身。所以,报身是智慧之身,智慧从哪里来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可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今天学佛,实在讲,我们的业障太重、习气太深、外缘不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四弘誓愿我们修前面两条,一定要发度众生的大愿。不能说这个众生我看不顺眼,我讨厌他,我不度他,你这个愿没有了。如果再不断烦恼,我对这个讨厌、喜欢,这是烦恼,可见得你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菩提心没有。没有菩提心,前面讲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跟经典说的原则不相应。你看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它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讨厌一个众生,不愿意度一个众生,自己不能往生。希望同修发愿我这一生真正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自己障碍自己。又变成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变成这个,这一生不能去,这一生念阿弥陀佛修积的,做来生的因缘,这一生的机会没有。那要问,你到哪一生才真正往生?哪一生当中你的心清净、平等,普度众生,不会讨厌一个人,不会欢喜一个人,那一生你就能往生。

  要紧!不可以对任何一个,对我再坏,甚至於想办法陷害我,要我命的,不但要钱,还要我命的,我对他都不能存一个厌恶之心,我不度他,这我自己去不了。必须要像《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你看忍辱仙人,人家做到了。割截身体我们现在讲凌迟处死,非常残忍,用刀给你一片一片割,这样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而菩萨没有动一点瞋恨心,没有责怪他。不但不责怪他,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这个人就是憍陈如尊者,当年那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们两个过去世有这么一段因缘。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可见得第一愿跟第二愿是连著的,有第一愿就有第二,有第二决定有第一。怎么可以对众生有一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从这两条下手,有这两条,我们就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后面两条,到极乐世界去完成。

  今天法门无量誓愿学,《大藏经》在此地,你去学吧!一辈子都学不完,你看前面不晓得后面,看到后头,前面忘光了。这就是说我们寿命太短,时间不够,我们业障太重,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这是业障重,没有办法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如把学法门这个事情放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说无量寿,时间够了,有的是时间。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我们智慧有了,我们的智慧、道力、神通几乎跟佛差不多,有能力学法门。现在学法门很糟糕,学不成。所以,现在学一样,一门深入,专修净土,专取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后面两个不难。这是『法门无尽誓愿学,是报身菩提之因』。

  【无上菩提誓愿证。】

  我们现在这个句子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翻译的文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

  【是求证得佛果菩提也。】

  这一条就是大圆满。

  【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

  这就是最后这一愿,是前面三愿圆满,你自然就圆成佛道,成佛之后,决定是普度众生。由此可知,成佛不是为自己,成佛是为了圆满第一大愿。你要不成佛,第一大愿永远不能够圆满,一定要成佛你的愿才圆满兑现。这是在事上讲的,我们现在讲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事相上,一定要这么做。第二种:

  【二缘理菩提心】

  前面讲事,事后头有个理,理事不二。「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我们看到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下文说: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於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这段话,如果能够通达《金刚般若》,这个意思很容易体会,这是说的事实真相。『一切诸法』,世间法、佛法,世间法里面分类不外乎三大类,人、事、物。人,包含到九法界有情众生,我们用一个「人」来代表,在佛法里所谓的有情众生。「物」是属於无情众生,我们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植物矿物是无情众生。第三种是「事」。这三大类就把一切诸法都包括了。必须知道,『本来寂灭』,现在是不是寂灭?是寂灭。寂灭是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实相、真实相,但是我们众生见不到。虽见不到,实在还是寂灭相,绝对不是因为你没有见到,它就不是寂灭相,没这个道理。你见到是寂灭相,见不到还是个寂灭相,不过是你没有发现而已,确实是寂灭相。寂灭是什么意思?本来不生,哪里有灭?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本来不生不灭,现在也不生不灭。你如果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佛经里头有个名词,你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就是本来寂灭。你才晓得所有一切现象的确是不生不灭的,你见到事实真相,这地位很高,无生法忍的菩萨。在《仁王经》上讲的,无生法忍分三品,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这个地位高了,证得无生法忍。

  这个境界在《金刚经》上有,就是在四句偈里头。比喻里不是说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那个电的比喻。露跟电都是比喻这个现象存在的时间,露水的时间很短,那是比喻相续相。相续相存在,但是并不长,像我们一个人活在世间,活了几十年,你天天见面是相续相,这个用露来做比喻。真相呢,真相用电,闪电,用这个来喻,真相是刹那之间。那只是个比喻,还不是事实,事实是什么?《仁王般若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电是比喻这个。如果依照这个算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一秒钟。这是不是事实真相?跟诸位说还不是的。现代科学进步,以前科学不发达,佛这样说法,大家就很不容易体会。实在讲,真相确实亿万分之一秒,这是讲现象的存在。这样短的时间,诸位想想,你能看出它的生灭吗?所以佛讲不生不灭,为什么不生不灭?生灭同时,生跟灭几乎同时。生灭当中有差距,你能看出生灭,同时就没有了,生灭确实是同时,生灭同时就是本来寂灭。人心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这是佛心,诸佛如来就是安住在这里,所以如如不动。

  『安住於中道实相』,这是真相。中道就是寂灭相,中道就是不生不灭的相,中道就是生灭同时的相,中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假设亿万分之一秒的存在的相。所以他心不动了,确实「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做到了圆满,他做到了究竟,这是事实。

  『圆成上求下化』,上求下化这是在事相上的,事相上表演的,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表演给谁看?表演给迷惑颠倒的众生看,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做戏,不是真的。这个在菩提心上,最上、顶上了,没比这个更殊胜,这叫『缘理菩提心』。这是从理上讲的,就是讲本来寂灭上说的,理事都说出来了。有理有事,有事必有理,理事相应就契入了,我们讲证果。理跟事不能相应,没证;理事相应,证得了,证得就是法身大士。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十七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77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劝发菩提心文》是前清省庵大师的著作,他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之好,非常的恳切。而这句话也是事实,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没有超过发菩提心的。因为唯有发菩提心,才能够将我们自己的性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圆满的透露出来。所以,没有比这个更善。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在大乘法里面决定不能成就。不发菩提心,修小乘法可以证得阿罗汉与辟支佛果,菩萨位决定不能证得。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佛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绝对不是菩萨,菩萨一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定破四相。如果四相没有破,他说他发了菩提心,那不是真的;真正发菩提心,一定破四相。所以,它是『诸善中王』,一切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

  这本书是前清彭际清居士做的,他是乾隆时候人,也做得非常之好。

  【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

  我们先说这几句。成佛所依的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菩提,究竟圆满的菩提心,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菩提心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我们称他作菩萨;没有菩提心,决定不是菩萨。所以,菩提心是『诸佛之本源』,是『众生之慧命』,慧命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实在的话,智慧是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菩提心是真实觉悟的心,没有菩提心就是迷惑颠倒的心。迷惑颠倒当然有错误,觉悟,那就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觉心。

  觉悟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不觉本无」,不觉是迷,迷惑,迷惑这个事情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把它断掉;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佛说一切众生迷失了本性,本性就是菩提心,迷失了本性。诸佛菩萨的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我们恢复本性。所以佛说佛无有法给众生,佛有什么东西给我们?没有!佛教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这个智慧德能决定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过去迷失了,现在佛教我们觉悟,教我们找回来,就这么一桩事情而已。所以,这是众生的慧命。

  【才发此心,已成佛道。】

  这个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成佛了,你什么时候发心你什么时候就成佛。也许诸位同修怀疑,我听说很多人都发菩提心,为什么他还不成佛?他没有成佛,他说他发菩提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是嘴皮上发的菩提心,心里面真正还没醒过来,所以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发,真发确实就成佛。他成的是什么佛?天台家讲「分证佛」,他不是究竟圆满佛,是分证佛,那是真佛,决定不是假佛。天台家讲佛有六种,叫「六即」。如果从真如本性上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实在的。本来虽然是佛,可是众生迷失了本性,换句话说,现在变成凡夫,你本来是佛,现在变成凡夫。佛教给我们,如何再回到本来的位子上去?这就需要修行。所以第一个这是原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据,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叫「自性即佛」。

  迷失之后,我们要靠修学、要靠修行,所以第二个位次讲「名字即佛」,名字位中。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有名无实。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念佛、天天在讲修行,都做些表面功夫,换句话说,功夫完全不得力。每天还是是非人我,还是分别执著,还是贪瞋痴慢,你有名无实。在这个位次上,没有办法了生死、没有办法出三界;换句话说,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这是初学第一个阶段,我们刚接触佛法。

  如果从这个上面,再把位子向上提升,叫「观行即佛」,观行即就起了作用。观,宗门里面讲观照,要用我们一般讲,你修行功夫得力了,你能够把所学的落实在你生活之中,行是行为,生活行为;换句话说,你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能够依照佛菩萨教训去做,认真努力去做,这叫观行即,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虽然功夫得力,你还是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还是不免轮回,依旧还要搞轮回。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不能了生死,因为你得力的功夫浅,不够深。你能够伏烦恼,你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依旧在三界之内。可是这样的功夫如果是念佛求生净土,行!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净土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方便在此地,其他法门,观行即不能成就,净土法门只要有观行就行,就决定得生。所以叫易行道,这个法门容易成就。

  从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观行是伏,伏烦恼,虽然有贪瞋痴慢,但是他有功夫伏住,不起作用。再往上提升,烦恼断了,那叫「相似即佛」,相似是跟佛差不多,有点像、很像了。能够做到相似,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相似是什么地位?跟阿罗汉是相同的地位,见思烦恼断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也有能力了脱六道生死轮回。他可以成阿罗汉、成辟支佛、成菩萨,他有这个能力。

  再向上提升,那就发菩提心了,诸位想想看,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都没有发菩提心,再往上去,「分证即佛」,发菩提心,菩提心现前。这个菩萨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在一般大乘经里讲,就是他入华藏世界,如果要是往生西方净土,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相似位是生方便有余土,观行是凡圣同居土。此地讲成佛,天台这六种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一点都不假,在《华严经》上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是分证佛,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金刚经》上常讲「诸佛如来」,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这一句,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位,四十一位都是分证佛,称之为诸佛。《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一发菩提心就入这个位次。发菩提心之后决定不迷,他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的确是这个看法,这个看法决定正确,没有错误,跟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完全相同,所以这叫佛知佛见。

  我们今天听佛这么说也知道,这首偈子我们也念得很熟,随时也可以说得出来,可是境界转不过来,还是把眼前这些事相当真,你转不过来。所以叫你名字即,有名无实。真的转过来,你就成佛,你就入法身大士。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

  这个五种智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么说五种?五种是讲作用不相同。这个五种,在唯识经论里面把它归纳为四种,叫「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这四种。『佛智』这一句是总说。『不思议智』是不可思议的,超越凡夫的常识,决定不是凡夫能够想像的、议论的,议就是说,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你想也没有办法想到,这叫不思议。『不可称』,称是称说,没有法子说,说不出来。『大乘广智』,广是无限的深广,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取这个意思。『无等』,没有能跟他平等的,『无伦』,伦是同类,也没有跟他同类的,至高无上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不是外面修得的。

  这样圆满的智慧,在一切众生分上,佛说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了,所以不能够现前。障碍虽多,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因为你有这两大类的烦恼,把你本能的智慧障碍掉了,如果你能够将这个障碍除掉,智慧就现前。所以修行,断烦恼重要。你看前面我们讲菩提心,就事上讲的这四弘誓愿,断烦恼是破烦恼障,学法门是破所知障。二障都破了,最后就成佛道。这是说明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一定要发。

  【教行信证文类曰。】

  这本书是日本古大德所著的,现在有翻成中文,在台湾也有流通,不难见到,这是净宗的一本好书。

  【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

  这是说明『信心』,信心实在讲,确实有浅深、广狭的不同。我们今天一般同修们有没有信心?当然有信心,没有信心你怎么会跑到这儿来听讲?没有信心,你怎么肯念阿弥陀佛?当然有信心。这个信心浅,不深、不广,所以作用非常有限,也就是说,虽有信心而不得力。什么时候你的信心才起了作用?这个标准就起作用了,『一心』,一心是真信。《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就是一心,因为你心里有二心就不清净,一心是清净的,二心怎么会清净。所以《阿弥陀经》上要求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常常提示,定慧均等,这是大乘法讲修行的纲要,定慧要等,要等持、平等。一心是慧,不乱是定,一心不乱就是定慧均等。由此可知,大乘法里只有方法不一样,手段不相同,它的原理原则、目标方向完全是相同的,跟禅宗、教下、密宗没有两样。但是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最稳当、最方便。一心就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

  这就说出了什么叫一心?心里面还有一个念头,就不是一心。『一心』里头没有『异念』,异是差别,没有。念佛人叫一心称念,一心里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阿弥陀佛以外,心里还有别的事情,你没有得一心。得一心的人,没有一个不往生。不得一心的人,往生就难了,换句话说,往生没有把握,要看你临终最后一念能不能放下,看看那个时候能不能一心。换句话说,你什么时候得一心,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

  如果你已经得到一心,你现在不想往生,可以,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你得大自在。所以你要问,往生的把握在哪里?往生的凭据在哪里?在一心不乱。也就是说,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间一切法与我无干!你们好也好,不好也好,与我都不相干,绝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了。自己的事放不下,别人的事放不下,那你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还要继续受六道轮回善恶果报。底下:

  【止观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

  这个『心不余缘』,括弧里有解释,「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这句话很好懂。《止观》是天台智者大师做的,这句话是在《止观》第四卷里面,这个『四』是第四卷,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虽然一生弘扬《法华》,弘扬《摩诃止观》,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因为他老人家树下这样一个榜样,后世天台宗的祖师几乎都是念佛往生的。像近代我们所知道的,谛闲老法师、倓虚老法师、静权法师,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们都是念佛往生净土的。所以说要『一心专志』,志是志愿,专志就是专愿,只愿见阿弥陀佛,只愿求生净土,其他的愿望统统都没有,这叫一心。

  【善导大师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

  这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他的言语很简单,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生就决定往生。这要『一心专念』,一心专念就是前面所说的,心里面决定不掺杂其他的念头,不但世缘不夹杂,佛法也不夹杂,这才叫一心专念。专念『弥陀名号』,因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心专念跟一心专称意思不一样,称是念出声音出来,平常我们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称。念不一定出声,不一定念出来,念是心里头真正有,你心里头没有别的东西,你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弥陀佛,这叫念。念,我们讲挂念、忆念,不在口上,在心上。念这个字是「今心」,就是现在的心,你心上真有,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你真有。

  『行住坐卧』,这四个字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你走著也好,住是你站著也好,你坐著也好,你睡在床上也好,你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什么事情都没有。你也不要去问『时节久远』,久远是时间长短,我要念多少时候才往生?不要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夹杂了,就不是一心专念。不要去问,根本就不管,就老实念下去就好了。时节因缘成熟,阿弥陀佛自然现在你面前接引你往生。所以不要问时节久远,不要问周边环境的善恶,一概都不管,只要一心专念,『念念不舍』。这样念佛就成功了,这样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我们常在讲席里头说,真正这样念,三个月就有感应,自己就知道,心理、生理都起了变化;能够坚持到六个月,变化就非常显著。所以说效果不可思议。

  【宋灵芝师曰。】

  灵芝法师在宋朝也是很有声望的一位出家大德,他留下来的著作也不少,对於律宗很有研究。他说:

  【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

  这是讲一般大多数人临命终时的现象,凡是有这些现象,都是堕三恶道。假如是来生还能够得人天果报,他的心也不颠倒;心要颠倒错乱,一定堕三恶道。可是这些现象,我们仔细去观察,常见。诸位要到医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十之八九都是这个现象。为什么?临终的时候神识无主,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宰,所谓做不了主宰,就是胡思乱想。诸位想想,平常你都做不了主,一天到晚打妄想,睡觉还乱作梦,乱作梦就是做不了主;能做得了主的人,不作梦,能做得了主的人,心里没有杂念,真正是身心安稳。他做不了主,这一生所造的善恶业,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这个时候都会起现行。

  下面举几个例子,或者『恶念』起来,这些恶念就是贪瞋痴慢,尤其是瞋恨、嫉妒。哪些人过去欺侮我,哪些人过去侮辱我,我应该怎样去报复他,他起这个念头。『或起邪见』,邪见是错误的见解。错误见解里面最大的是对於佛法怀疑,不相信有因果报应,这大邪见。『或生系恋』,系恋是贪恋这个世间的人事物,放不下,舍不得离开。『或发猖狂』,猖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失常,疯狂。『恶相非一』,临终时,你看到人垂死之前那个现象,很多、很复杂,总名『颠倒』。经上讲的心不颠倒,这些现象都叫做颠倒。不颠倒的人,心地非常安定、非常清净,我们讲头脑清楚,一点都不错乱。

  这个现象非常可怕,如何能避免?太难了,原因是习气无法控制。必须要平常修养,平常把这一切万事万法看淡,不必去执著,应当要放下,避免临终时候颠倒。因为临终颠倒,我们这一生求往生的机会就破坏了。这个机会非常稀有,真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这一日就是往生的那一日,太难了。临终时一颠倒就完了,这一生又空过了。一生空过,诸位要晓得,必落轮回,若落轮回,必定在三恶道。如果我们真认真、冷静的去思考、反省、检点一下就知道了。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一天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有几个善念?有几个恶念?善恶做个比较,善念少,恶念多,善念的力量薄弱,恶念的力量很强。前途往哪里去,自己还不清楚吗?所以要真正觉悟,要真正放下。

  【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

  《阿弥陀经圆中钞》,是近代佛门里面公认的《弥陀经》三种最要的注解之一。这三种注解,有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重要的注解。这三种重要注解,现在流通的只有两种,莲池、蕅益大师的两种流通特别广,《圆中钞》流通很少。学佛人还很少知道,因为它流通的数量少,我们在台湾曾经翻印过几次,但是量还是少。他的注解简单也相当扼要,可是实在讲,读了《要解》,可以不需要再读《圆中钞》。《圆中钞》里的意思,几乎蕅益大师的《要解》里面全都有了,这是它不能够广为流通的原因。而实在,蕅益大师的《要解》是继续这两位大德而来的,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蕅益大师的老师。蕅益是莲池的传人,他称幽溪大师称师伯,就是《圆中钞》的著作人,所以跟蕅益大师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也给我们很大的警惕。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但是见思烦恼太重了。『浩浩』是形容词,像大海一样,那么样的深、那么样的广,把我们的见思烦恼比作大海一样的深广。实在讲,别说断,伏都未曾,换句话说,前面说过,能伏你就是在观行位,能断你就在相似位。能伏就是你有把握往生,而且有把握随时可以往生,喜欢在这个世间住几年,不碍事;喜欢就走,就能走的成。确实没有病苦,来去自由,伏就行,念佛功夫得力了。我们今天虽然念佛,问问你往生有没有把握,这摇头,没把握;没把握,没有功夫,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烦恼没有伏住,说老实话,说『未伏』就是烦恼没有放下,伏跟放下是一个意思,断是彻底放下。不但没有彻底放下,根本就没有放下,这样念佛人,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难,太难了。临命终时,为什么要找些同参道友去助念?助念的目的是提醒,就怕在这个时候颠倒,他又去胡思乱想,又对世缘起贪爱之心,那就糟了。助念的目的在此地,帮助他提起正念。虽然如此,实在讲还是要一生修积善根福德,要求佛力加持。所以说他能够,『垂终』就是临终时候,『心不颠倒,原非自力,而能主持』,确实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修持。

  『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是蒙佛力加持的。可是佛力加持也有条件,不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那我们根本不要修了。全凭佛加持,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往生的只有两、三个?佛为什么特别加持这两、三个人,那么多的念佛人都不加持?加持有条件。条件是相对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你一分,你有两分功夫,你得到两分加持,你没有功夫,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不是佛不慈悲,要明白这个道理。大多数的念佛人没有功夫,这要知道,念佛的人很多,一面念佛,一面造作罪业,还以为他修积功德。这个道理在哪里?佛在经上讲,这绝不是他有傲慢,佛法讲这叫「增上慢」,他无知,误会把罪业当作功德,他错在这个地方,这个事情在今天很普遍。

  譬如现在的佛教提倡慈善救济,慈善救济是一桩好事情,尽心尽力去做也实在值得赞叹。慈善救济里面如果没有离开烦恼,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如果慈善救济是强迫别人来做,那就更要造罪业,那个罪业很重,重在哪里?把佛度化众生的形象破坏。佛教是什么?专门问人要钱的,吓得人家都不敢来,吓得人家在那里谤佛、谤法、谤僧。凡是谤三宝的人都落地狱,你把这些人统统往地狱里送,你的罪重不重?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的。所以,古大德教佛弟子,「好事不如无事」,《无量寿经》佛有明白的教诲,「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明白教诲。我们以世法、以佛法去供养无量无边恒沙圣众,都不如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实话。《金刚经》上讲得特别清楚,原因在哪里?你供养恒沙圣众,你修的是福,福不能超越三界。你来生享福,享福一定造罪业,福享完了,你的罪现前,必堕三途。佛说这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堕落,不是好事情。一个人这一生当中什么好事也不做,专门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的智慧、德能、神通跟佛一样,他就能普度法界无量无边众生。你才晓得,原来他暂时这几年不干这个事,将来他要广度众生,那才叫大慈大悲,那里头一点过失都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所以,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一定要得佛力加持。

  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做些好事,要记住一个原则,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随分随力,丝毫不勉强。我们生活有多余的,可以做点好事,决定不妨碍我们家庭生活,这就对了。而且虽然做了,决定不要放在心上,干干净净,若无其事,心还是要一心系念阿弥陀佛,不要去想著我做这个、做那个,不要去想。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录音带、录影带,有些同修整理把它做成书。台湾还有人打电话来给我,问这个录音带可不可以在第四台去播放?这关我什么事情!问这些书可不可以流通?与我统统不相干,你们喜欢怎么搞就怎么搞去,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学佛要舍干净,临终才能得佛加持,才能往生。有一丝毫其他的牵挂,我常讲,不要说世缘,弘法利生的事情不牵挂,有一天缘做一天,没有就不做,随缘,决定不攀缘。有缘很好,没有缘也很好,都好。一定要晓得一向专念要紧,善导大师讲一心专念,这个不能错了。什么事都随缘不攀缘,即使随缘也不放在心上。而随缘的原则在哪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随缘,大家就欢喜;放在心上,自己吃亏,自己就颠倒了,就乱了。所以,随缘也不放在心上,这才能保持正念。末后这一句: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虽非正念』,就是他并没有到一心,虽没有到一心,但是他有一向。诸位要知道,《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个里面浅深功夫差别很大。一心不乱,我们一生未必能做到,但是一向专念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方向,这个容易做。你有一向,虽非正念,能得佛力加持。如果你方向都搞错了,那就没法子,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得佛力加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只要心不颠倒就决定往生。临终的时候,最后那一念是念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

  【悲华经曰,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於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我』是阿弥陀佛自称,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佛来接引。即使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临命终时因缘具足,也是佛来接引的。佛来不是佛一个人,佛与大众,这些大众跟这个往生的人一定是有缘分的,没有缘分不会跟佛来。什么样的缘分?可能是过去生中你的父母、兄弟、家属,他们念佛已经往生了,在极乐世界。今天看到你也要来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他们跟阿弥陀佛一同来迎接你。也许是在这一生当中,或者是你的亲戚、朋友、同参好友先往生的人,他们跟佛来接引你。我们像常念诸佛如来,常念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因为你常念,常常恭敬、常常效法他们,这一点很重要,这些诸佛菩萨也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所以我们常讲恭敬供养,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养,供养而没有依教奉行,那不是真的供养。

  你看「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供养,法供养里面佛举了七个例子,第一个就是「如说修行供养」,非常重要,如说修行。观音菩萨教我们慈悲,我们念观音菩萨的名,礼观音菩萨的像,就晓得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就是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表智慧,我们对人、对事,理智而非感情,我们用理性,不用感情,这就是恭敬供养大势至菩萨。这样就有许多佛菩萨随同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接引的人数愈多,诸佛菩萨愈众,可以断定你往生品位愈高,我们在这一生要争取的是这个。这个世间全是假的,大家都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现在还贪恋,为什么?还没有死。你能保证你明天还活在这个世间吗?谁都保不住!人命无常,刹那之间,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到的。古人常讲「黄泉路上无老少」,要提高警觉,应当要放下,不要再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放在心上,成就一心专念,那就是无量的功德。所以是临终佛来接引。

  『现其人前』,这是说明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佛来接引的时候,这个人没死,活的,我们说他没断气。他是见到佛,跟佛走了,身体不要了、丢掉了。所以他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你修其他的法门,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唯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认真修学,它的功德利益的殊胜的确叫一个人不老、不病、不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梦寐所希求而求不到的。什么样科学技术、宗教、神通,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唯独念佛。这个利益就在我们眼前,为什么不要?还要贪图这个世间一点小利益,古人把它比喻作蝇头小利,苍蝇头上的小利,你贪这个干什么?愚痴到了极处。

  在临命终时,还是没死之前,见到佛。见到佛之后一定是先得到佛光注照,佛来他一定先有光。佛光一照,这个光帮助众生灭罪。实在这个时候的灭罪是什么?疑虑完全断掉,看到佛来了,决定没有怀疑,信心十足,佛来了,这才叫做圆满的功德。所以『得心欢喜』,生欢喜心。因为见佛,刚才讲,不但见佛,佛光注照,业障就消除,何况见佛!也就是我们讲,这时候烦恼完全伏住了。不是灭,要是烦恼灭了,那就不叫带业往生,那个业障就完全消除了。完全伏住,佛有能力帮我们伏烦恼,不能帮我们断烦恼。断烦恼,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在这个时候,他放下了,身体不要了,跟佛走了。所以,他是活著往生,他不是死了往生的,这是说明,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法门不死。

  【又曰,所有众生,若闻我声。】

  这个声,底下括弧说明,这个声就是名号。『若闻我声』就是假设听到阿弥陀佛名号。

  【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

  这是经文里面,《悲华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读过《弥陀经》,读过《无量寿经》,听过《无量寿经》,心里面向往,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起了这个念头,有这么一个愿望,临命终时,因缘成熟了,佛统统来接引,『临命终时,悉令见我』,都能够见到佛。『与诸大众』,能见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佛与大众前后围绕著你。

  【我於尔时,入无翳三昧。】

  『无翳』是比喻,「翳」是眼睛有了障碍,得了眼病,现在所讲的白内障,严重的白内障,失明,那叫翳。「无翳」就是无障碍的意思,就是无障碍的三昧。

  【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为说法。】

  这个众生,我们在经文上看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之人。非常深厚之人,为什么平时不晓得发愿往生?他是遇到障缘,勇猛精进的心发不起来。可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本愿之中不舍一人,他看定了你什么时候能回头,他在这个时候帮你一把。正如同禅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用一种非常的手段接引学人,也是看时机成熟了,你在将要开悟还没有开悟的关键时候,不是这个时候不会用这个手段。在这个时候,祖师大德必然用非常手段。像丹霞,看到一个人在这关键时候,烧佛,把佛像拿来烧,这是出佛身血,这是五逆罪!但是他用这个手段,能够叫这个人豁然之间开悟,这一开悟成佛了,一开悟就是法身大士分证位佛。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这是非常手段,用这个方法叫一个众生突然之间开悟;佛接引也是这个因缘。这是讲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刹那关键的时候成熟,佛在这个时候现身给他说法。所以这不是平常人。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种善根、修福德,非常重要。

  【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

  这一闻法,他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就跟佛走了。

  【故得宝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凡是这样往生的众生,我们在经文上细心去观察,品位一定都相当高,不在中下品。这一段是《悲华经》里面的一段经文。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