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喜欢念《心经》的人有大福报——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喜欢念《心经》的人有大福报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心经》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佛法精髓

  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曾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会责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的一个偈颂丢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

  这就说明,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整个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重要。从释迦牟尼佛出世转法-轮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甚至包括泰国、新加坡的诸位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藏传佛教中,以格鲁、萨迦、噶举、宁玛四大教派以及觉囊派为主的所有教派,都非常重视《心经》这部经典,都将其归摄于各自的念诵集里,不管早课、晚课,还是在其他时间,都经常持诵。

  在各个法师平时的讲经修习中,《心经》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经典。

  甚至包括给亡人超度、或作其他任何一个佛事,如开光、放生甚至修建房子等等,《心经》都必不可少。只要念诵了《心经》,整个事情就会非常圆满,中间不会出现各种魔障违缘。

  (我以前在学院也传讲过《心经》,但那时道友还不是很多,现在也不知那个时候的道友现在还剩下多少,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眷属无常,导师也是无常,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啊!)

  在汉传佛教中,大家也都清楚,不管在任何寺院,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天台宗等等,各寺院和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心经》,此经早已是汉地很多宗派共同修持的一部经典。

  不仅在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心经》,甚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等以修学小乘为主的南传佛教的僧众,也念诵《心经》。

  大概是99年以前吧,一位泰国的法师来到我们学院,当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位南传佛教大德随身不离的念诵集里,《心经》排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也许很多人也从网络或各种新闻媒体了解到,有些国家经常在一些大型体育馆等地方,举办讲解、研讨《心经》的见解及修法的专题活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佛教徒对《心经》的重视程度。

  虽然唐玄奘大师所译的这个《心经》译本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个字,和《金刚经》的五千多字比较起来,字数是相当少的,一部文字短小的《心经》,何以会受到如此待遇呢?

  就像利用现代科技,能将很多资料压缩在一张小小的光盘上一样,短短的《心经》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佛法精髓。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陀成道以后,在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三转法-轮,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

  其中的初转法-轮,佛陀阐演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

  二转法-轮,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法门;

  三转法-轮,佛陀开演了光明如来藏本体。

  在三转法-轮的所有佛法当中,最深奥、最重要的,是二转法-轮的内容。为什么说它最重要呢?

  因为二转法-轮揭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是三界众生走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所有二转法-轮的内容结集起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

  大家都知道,《般若经》包括广中略三种般若。

  其中的广般若,有十万颂。藏文的长版《大般若经》,都有厚厚的十二函;

  中般若,有二万五千颂;

  略般若,则有八千颂。

  所有《般若经》的精义,都包含在《摄集经》当中,如果将《摄集经》的经义加以浓缩,则就是《心经》。

  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脏与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换言之,《心经》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

  正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所以会受到历代后学者们的极端重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很有限,要想在一生当中学完八万四千法门,把所有的佛法全部精通无碍,实在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能抓住要点,就能起到提纲挈领之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学《心经》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名佛弟子,能遇到这样的殊胜妙法,也是千百万劫积累资粮的巨大福德所感,这是肯定的。

  虽然我没有神通,也不知道你们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但佛经里面说过,谁能值遇大乘佛法,必然前世与佛教结下了殊胜的因缘。

  如果没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即便是在梦中,也根本不可能听到般若法门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说思维并进一步修持般若法门的精粹了,所以,我们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和珍爱心。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随身携带,随时念诵《般若心经》,将《般若心经》作为依止的对境,放在清净高处,并经常恭敬顶戴。

  现在的世间人都很忙碌,要求你们每天念诵那些较长的经典就不太现实,但《心经》的内容却只有两百多个字,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抽出短短的两三分钟念诵一遍《心经》,应当不会对你们的事业、前途、家庭造成什么影响。

  听说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心经》很重视,每天坚持念诵《心经》,我心里特别高兴。

  虽然我们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所有含义,即便是出家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不一定能彻底明白它的意义,但在世俗谛当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毫发不爽的,念诵《心经》对你们的即生来世必然会有一定的利益。

  全知无垢光尊者是藏传佛教中十分伟大、杰出的一位上师,他所撰著的《窍诀宝藏论》当中也说过:“信解听闻佛法与随喜,赞颂趋入正法稍行持,皆离轮回播下解脱种。”

  凡是相信、听闻佛经,并随喜、称赞者,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念诵《心经》,都能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

  因为念诵《心经》所需的时间很短,所以有些修行人天天念《心经》,但有些修行人却认为,哪怕一天念一遍《心经》还是有困难。

  不过我认为,即使再忙,一天念三遍《心经》的时间应该是有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强迫大家,只是提出希望而已。

  佛法不是强制性的教条,而是令对方知道其利益和功德后,自觉地去接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不过,作为修行人,特别是已经放下一切俗务,一心向佛的出家人,更应该这样做。

  但如果每天只是敷衍、潦草地念诵一下表面的词句,却一点都不明白《心经》的意思,就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

  假如能在念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虽然《心经》的字数很少,字面意思看起来也很简单,不像俱舍、中观的某些论著,有很多的法相名词或逻辑推理方法,但就像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讲电流、光速、量子物理等高深问题,即使你磨破嘴皮,他们也是不知所云一样,空性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颖而陌生的概念,如果想彻底通达《心经》的所有内容,也是很难的。

  在《心经》当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与胜义实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仅要精通广、中、略三种般若的内在含义,还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俱舍论》,另一本是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如果没有学过这两部论著,不仅你们不能彻底领会其中的内涵,我讲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在《俱舍论》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等的概念,但却尚未抉择出这些概念的空性本质;

  在释迦牟尼佛示现圆寂以后,阐释般若经典的集大成者,即是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亲自授记过的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最重要的论典,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论》)。

  将《中论》密意诠释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论著,当数龙树菩萨的得意门生——圣天论师所著的《中观四百论》,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显句论》。

  通过《中论》等中观论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通达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

  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学习《心经》内容,便是得心应手之事了。

  但因为本人的智慧和讲解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心经》的深广内涵尽述无余,而只能点到为止,简单粗略地讲解一下其中的皮毛之义,一方面为某些初入门者种下一些般若善种;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座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听闻过很多佛经的,对《心经》的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听我的讲解就很容易;

  而有些人可能比我还清楚《心经》的内容,我都需要向他们讨教一番,让他们坐在下面多少有屈尊之嫌;

  而有的人又从来没有听闻过一次佛法,对于这些人而言,即使我今天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让他们彻底明白《心经》的所有内容;

  也许还有一些人在听了《心经》以后,认为《心经》里面说得很可怕,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简直是耸人听闻。不但没有生起信心,反而会恐慌至极,甚至生起邪见,因为《心经》的内容是很深奥的,故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其中的奥妙。

  佛经当中也讲过,听闻空性的人,必须是有很大福报与智慧的人。

  想知道自己是否与空性法门有缘,自相续当中的空性种子是否已经成熟,就可以根据自己听闻之后的感受来判定:

  如果在听了《心经》以后,寒毛耸立,热泪盈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则证明自己前世与空性法门有缘;否则,就与空性法门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藏传佛教中盛传着一个故事:

  印度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智者叫阿底峡尊者,想必很多佛教徒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可不是一般的出名,在整个印度东西南北的各个地方,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时,有两位修学南传佛教的比丘慕名来到阿底峡尊者前请求传法。

  阿底峡尊者先给他们讲了四谛法门与人无我的见解,两位比丘听后,喜笑颜开、连连称诺;

  阿底峡尊者接着又给他们讲了法无我与《般若心经》的内涵,谁知两位比丘听后,惶恐至极,连忙制止道:“大尊者!大班智达!求求你不要再讲了!我们觉得很害怕!”尽管他们一再要求,阿底峡尊者仍然不予理睬。最后,两位比丘只得捂着耳朵逃命般地跑开了。

  阿底峡尊者就此感慨道:仅仅受持一个小乘的清净戒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广闻博学,特别是要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否则,就无法精通佛的圆满智慧。(这个公案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圆满,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印度佛教盛行的年代,都会有一些小乘根器之人,虽然他们也是佛门弟子,但却只崇尚四谛法门与人无我见解,一听到般若法门,就胆战心惊,那么,在末法时期,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听到空性法门以后,感觉难以理解或匪夷所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你们中有些人会想:虽然我现在没有修加行,还无法修持大圆满,但学《心经》肯定不在话下,因为《心经》是很简单的法。

  按照《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般若空性法门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炼,而且要在听众的根基、意乐等各方面稍微成熟的时候才可传授,否则是不能传授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相续还没有对空性生起信心,听《心经》可能会有些困难,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接受,就可以先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其他一些法门,等打好基础后再听《心经》,这样可能要好一些。

  比如,对刚学佛的人讲《心经》,他们都会疑惑:为什么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我有眼睛,这是我亲自能感受到的,外面存在的色声香味这些东西,也是我亲自能感受得到的,佛教到底说的是什么啊?很多人不仅不能从中得益,反而会生起邪见。这也是为什么密宗大圆满的密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如修加行等等,在打好基础以后,才可进一步修持的原因。

  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佛时,听佛经中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人天乘的法门比较容易接受。

  在学习《心经》等甚深空性法门时,就需要观察自己的根基,不仅是大圆满,般若空性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接受,则不仅不能利益你,反而可能会害了你。

  对这个问题,大家要谨慎对待,认真反观,观察自己是否为听闻修习空性法门的法器。

  不过我想,在座诸位应当是与空性法门有缘的,要不然也不会坐在这间教室里。

  现在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感情、财物等等非常执著,之所以全世界每年自杀的人数不断上升,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如果这些人对《心经》的内容稍稍有点感悟:《心经》里面讲得多么妙啊!这些东西都是一种幻觉,是不值得为其伤神,更不必为其付出宝贵生命的。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的实有执著,这都是我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的结果。

  如果能有这样的觉悟,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也就不会选择自杀了。

  换言之,如果能认真地听闻、思维《心经》内容,对调伏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智慧,铲除自己的痛苦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02-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

  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

  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第一障:报障

  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两种。何谓正报呢?正报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人的身体看起来大致相同,都长著头、胳膊、腿等,但是相貌、体形、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相貌端正、姣好,健康长寿;有的相貌丑陋、难看,疾病丛生。

  甚至有的是短命鬼,不到中年,青年、少年就夭亡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不同呢?我们前面讲过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遭遇和这个果报身,正是前世所造的业而感的今世果。这是一面镜子,看看今世的果报身,就晓得前世所造的因如何了。

  我们前世做的好事多,今世就感得健康的身体、端正的相貌、长久的寿命。反之,前世做了些恶事,今世相貌就丑陋、身体就虚弱、寿命就不长久。

  依报呢?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也就是这个身体生活所需的条件。

  有的人住房舒适漂亮,衣食丰富俱足,进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房拥挤、简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体,屋不遮雨,饥寒交迫。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的差别呢?这也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所致。

  正报、依报都是根据前世所造的因而感得的果报。

  有的人说:‘哎呀!我命好苦呵!我永远都是这苦命了。’错了!因为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变。

  因感果,果又造因,因又感果,因因果果,循环不已,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一世受苦受罪,是前世造的因不好。这一世多造些好因,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因果就转变了,恶果转化了,时来运转,苦就少受了,生活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就会慢慢由坏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反过来讲,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报就大。但若不做好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做坏事,那么这个福报就会减少。

  一旦把福享完,则恶运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今世享福要惜福,仍要多造好因,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个福才能长久。

  第二障:业障

  接下来我们谈谈业障。

  什么叫业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每个人在干任何事业中,都免不了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挫折。

  生活在社会上的任何人,包括出家人,都是要做事的。

  出家人要修道、助道、弘法利生。在家人要工作。因此,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对大众有利,就要尽心尽力,好好地做,尽量把事办好、办圆满,这就是善。

  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事情没办好,还出了错误,甚至做损人利己的事,则是恶。

  所谓人道者,就是过去世做了善事,也做了恶事,善恶混杂。

  因为他贪嗔痴俱全,只是份量少些,所以他因中有善有恶,以致于办事时,不免会碰到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业障。

  顺便讲一下‘六道轮回’的六道。

  若贪嗔痴俱足,而且是多份量的,贪得无厌,人有己无就嗔恨,自己不及人家也嗔恨,不如意的时候就光火,贪嗔痴太深了,则下地狱;

  若嗔痴少些,而贪心很重,则是饿鬼道,贪火从口里喷出而不能进食;

  若贪嗔少些,愚痴得厉害,则为畜生道;

  若贪痴少些,嗔恨心重,好争好斗,则入修罗道;

  若只有少份量的贪,多份量的善则升天道。

  因此,我们要从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修持,息灭贪嗔痴三毒。

  这样,办任何事,遇到任何情况,就会理事圆融无碍。

  第三障:烦恼障

  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

  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乱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根本的烦恼障有六种:

  第一是贪,贪得无厌,要这要那,多了还要多,好上还要好,无有穷尽,欲壑难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刚才我们已讲了。

  第三是痴,贪和嗔均来自于痴。

  痴就是执迷不悟,迷真认妄,迷恋于世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名、利、财、物、色……,执妄为真,追求不已。

  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无止。

  倘若我们能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得的道理,正如《圆觉经》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知道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

  不去追求了,还会有什么生死轮回的烦恼吗?

  所以说,痴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正确、什么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处处瞧不起别人。

  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谦虚了。

  不谦虚就不能受益,善意听不进,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不能进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正修。

  若欲修证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

  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证。

  净土宗三资粮,第一就是信。不但净土如此,别的宗也是如此。

  没有信,怎么谈得上修证呢?

  不信则疑,一疑就坏了,就不能竭尽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证得圣果了。

  现在的学人往往疑法疑师,学了一个法,他不问自己是否已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勇猛精进地去修,只修了几次,就猜想:‘哎呀!这个法灵不灵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呢?’

  比如念佛,没念多少天,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妄想丛生呢?’再说打坐,没坐多少座,就说:‘我怎么妄念一点都没减少,反倒越坐妄念越多呢?’等等。

  我们打个比方,你要挖一个宝藏,知道金子埋在这块地下,才挖了几尺,深度还不够,你就不耐烦了,‘哎呀!怎么还没见金子呢?恐怕不在这里。’

  于是,换个地方再挖挖,还是深度不够,没有见到金子,就又换个地方去挖。

  换来换去,挖来挖去,功亏一篑,总没见到金子。

  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专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宝藏。

  这就是疑法、疑师的过错。

  常常有人这样猜疑:这个老师是不是有道行?这个老师传法好不好?或是议论某某老师已经明心见性了,某某老师还没有明心见性,妄加判断。

  殊不知判断老师,须要超过老师才能判断。

  你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你晓得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吗?

  自己还是个瞎子,以耳当目,听了别人怎么讲,自己就猜测、衡量别人,这就是疑师。

  因不信师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著师父跑,师父传给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无所证。

  所以,疑是坏事,是根本烦恼之一。

  第六是邪见,不正之见。

  如常见、断见、拨无因果等,都是邪见。

  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才是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没有了,断灭了。

  还有人不知发神通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认为有了神通才能谈得上明心见性,没有神通就不是明心见性。

  当他明明已经得了根本,已见了性,他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没神通,就没见性。

  非但误了自己,也贻误了他人,而且永生永世不能出头了。

  这些都是邪见。上述是烦恼障的六种根本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个问题。

  有些人误解了‘烦恼’的意义,以为烦恼只有贫穷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条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劳,所以痛苦烦恼不休。

  岂不知富人的烦恼比穷苦人还胜一筹。

  富人的烦恼虽然与穷人的烦恼不相同,他不是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但他们另有所愁,另有所苦。

  最近我们这里出了一桩事,不妨讲出来,让大家知道有钱人是怎样的另一种烦恼。

  文革期间,有些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房屋等被没收、冻结了。落实政策后,又退还给他们。

  讲起来钞票多,富有了,应该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恼了。但是,有这么一家,退还了十几万人民币和房屋后,父亲就把这些都分给了孩子们。

  三个儿子各分得几万元,最小的是女儿,将来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

  小女儿看见几个哥哥都是几万元,而自己却只有一个零头,心里很不满意。

  后来又分房子,三个儿子每人一统间,是大房间,而且卫生间、煤气灶俱全。

  小女儿分到后楼一间小小的黑屋,心里更不痛快了,越想心里越难受,悲伤地哭了。

  父亲见状,就教训了她一顿,她心中更来气了。吃饭时,她因哭得悲伤之故,气不顺,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

  父亲一看,啊!你还摔碗给我看,啪啪就是两耳光。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之极,就上吊自尽了。

  父亲看女儿死了,心里很悲伤,也怨自己处理不当,闯了祸,心里抑闷,不多久也死了。

  你们看,这不是有钱之后闯出的祸水吗?

  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并不比穷人少,甚至还要多;并不比穷人轻,甚至还要重。

  因为他们有了地位,有了钞票,就会患得患失。

  他们不仅希望现有的地位、钱财不要丧失掉,还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

  那么,这当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种种精神上的烦恼就更为难言了。

  更为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钱,贪心更重、欲望更浓,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花天酒地,狂嫖滥赌,以致最后走到倾家荡产或锒铛入狱的下场。我们就不去多说它了。

  天人也有烦恼。怎么会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吗?

  但是天人享完福后,还是要死的。他们不像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一旦枯死了,则天人也就寿终了。所以他们看到花枯萎了,就晓得自己时间不长了,到哪里去呢?还要听业的支配。他们也很苦恼。六道都没有离开苦。

  我们人活著,苦多乐少。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这样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

  我们人,刚从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

  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一样受苦了,到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

  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

  人,就是这样苦多乐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

  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经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一般说来,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有的还未体会到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苦呵!

  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

  你若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

  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

  这就是《心经》的作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