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21品下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下)白话文
二、闻法无住假名众生
前文说明佛不住着「能说”之相,因为不住法相,才名为真实的说法。说法者无生灭心,方能与真性相应,不落言声有为,种种造作诸相。
经文中,佛陀赞叹尊者,名「慧命须菩提”,此是佛陀二番嘉许,在第九分,佛陀赞誉尊者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因尊者不作是念,实无所行,不着我人众生寿者。今再次赞许,实乃尊者已闻说是经,深解义趣(见第十四分),能担起如来家业的付嘱。
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
慧命者,达佛智海,入深法门,悟慧无生,觉本源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
慧命须菩提,即悟解无生法,入佛智海,非去非来,非生非灭,与真源本性契合无间,能直下承担如来慧命的事业。此德,非世间福德可称量譬喻的,因此,佛陀赞扬尊者,不仅是人中有德的长老,且能悟解般若深慧,此慧德乃与日月同齐,法界同寿,绵延不绝,是真正以慧为命。圆悟克勤禅师说:
直下悬崖撒手,放身舍命,舍却见闻觉知,舍却菩提涅槃真如解脱,若净若秽,一时舍却,令教净裸裸赤洒洒,自然一闻千悟。从此直下承当,却来返观佛祖用处,与自己无二无别,乃至闹市之中,四民浩浩,经商贸易,以至于风鸣鸟噪,皆与自己无别。然后,佛与众生为一,烦恼与菩提为一,心与境为一,日与暗为一,是与非为一,乃至千差万别,悉皆为一。
方可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都混成一片,而一亦不立。然后,行是行,坐是坐,着衣是着衣,吃饭是吃饭,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自初不作计较,而随处现成。
净秽舍却,还来净裸裸赤洒洒的面目,洗尽铅华,返观祖佛用处,与自己无二无别。明暗、是非、心境、尘缘,乃至烦恼菩提,混成一片,悉皆为一。那时,闹市沸腾,人间风鸣鸟噪,自是木鸟看花,万籁俱寂。明镜高悬,任他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作计较。《妙色王因缘经》说: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病。
《金刚经》要我们心无所住,凡所有相,不生爱着,心有爱结,生忧悲恐怖,飘零于三界风尘中,流浪他乡。深解般若旨趣,听受金刚妙法者,知佛陀的深心真情,原是唤醒梦中人,不再受三毒的妄想煎熬,累劫身心沈疴之病。只要离却诸相爱着,人人本有个无忧无病之身。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买了一瓶酒,在返家的途中,摘取路旁的果实来吃,她吃得很高兴,不久口渴了,向村落的妇人要了一杯水喝,觉得水甘酣美味,便向妇女感谢的说:「妳的水太好喝了,我这瓶酒与妳的水交换。”那位妇人就拿了一瓶水与她交换。老太婆兴高采烈的将这瓶水带回家,打开瓶子想再嚐嚐看,可是发现水一点也不甜美了,不过跟普通的水一样罢了,她觉得很奇怪,再喝了几口,水依然没有味道。于是她邀了许多邻居来喝看看,但没有人说好喝。老太婆才如梦初醒,明白了是因为吃了甜美果实的缘故,无味的水才变得美味。
我们也常常不明真相,像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拿着昂贵香醇的美酒,去交换一瓶清水回家,凡夫的心行,见相成迷,于根尘妄生觉知,空起怨亲之想,致使人我诤论不休,相互欺凌轻贱。《金刚经》是诸佛心印,印可有我有人有佛有法的住相,即不解诸佛如来所教。空去虚妄诸相,妄心歇息,真心妙用,全体大现。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依三谛释义,听闻信受般若经教者,已生清净信心,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他已经不是凡夫(即众生),虽然发了菩提心,仍须信、解、行、证,庄严因地,具足福慧。以发心的立场,他是个菩萨,已泯除众生相,但果报仍在凡夫位,所以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众生──顺俗谛之名。
非众生──顺真谛圣者之名。
是名众生──顺中道第一义谛之名。乃圣凡不二,平等真如,般若本体也。
前文言,「说法无住”,不可作念,如来有所说法,不然即为谤佛,下文述解「闻法无住”,于般若妙义生起信心清净者,心不住闻法相,住着众生非众生之相,因为众生相当体即空,不论是未发心的凡夫,或是已生信心的菩萨,就平等法性中,无佛法二相,哪里还有众生相呢?
佛陀为断众生着相的习气,三番两次,殷勤咐嘱叮咛,要吾人善护念其心,不起佛法圣见,不堕断灭散乱之知解,令教凡圣尽,不住两头,方是正见。《大智度论》卷二〈释婆伽婆〉:
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习气。梅闍婆罗门女,带盂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身,何以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俱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如是等种种饮食、衣服、卧具、赞诃、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习气,不得称婆伽婆。
诸佛世尊,种种赞诃、轻敬事中,犹如真金,不论烧炙锻烤,都无增损。因心不着诸相,不起动摇,形色言声岂能诳乱欺瞒呢?
一位僧人向本空禅师请教:「如何喝茶说话,不着喝茶说话呢?”本空禅师问他:「你认得嘴吗?”僧人就问:「什么是嘴?”本空说:「那两片皮也不认识?”那僧人又问:「什么是本来主人翁?”本空说:「大庭广众之下不要牵爹拽娘的。”
又有一僧出来问:「请师父为我指出本性。”本空说:「你迷失本源已经多久了?”此僧答说:「现在蒙师父指示,我明白了。”本空说:「我要是能指示你,我就迷失本源了。”这僧再问:「那我要如何是好呢?”本空禅师以偈颂答道: 心是性体,性是心用。
心性一如,谁别谁共?
妄外迷源,只者难洞。
古今凡圣,如幻如梦。
凡圣如梦如幻,设教示道,不过为治众生妄想大病,病去药消,渡河弃舟,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赠别君素上人诗:
穷巷唯秋苹,高僧独坐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问法无言可说,因为那清明澄滢,五色辉映,能照破长夜,不被尘沾物坏的摩尼宝珠,非口议思惟能及。若能悟得风浪自风浪,波心不相干,由此触目扬眉皆是道,应物接机,迎宾送客,了无系绊,知见尽消融,耳目全无用,任梅子熟,栀子飘香,过去未来都无思量。
心不作念,佛法名相,有佛名法名,有佛相法相,如此般若的真实受用,能降伏妄想心,安住菩提真心。虽然《金刚经》旨在离相无住,并非要我们不去听受,不读诵奉行经教,不然佛陀就不会多次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无量劫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诸佛等,与受持四句偈等功德作校量,肯定受持读诵者的福德非算数譬喻所能称量。
所谓闻、思、修,入三摩地,佛法难闻,经教难信,能值诸师演说法义,是百劫难遇,须菩提尊者二次称扬「希有世尊”,是悟解无上法,难遭难遇,直至尊者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有一天,佛陀与他的大弟子阿难经过市街,在一个鱼贩面前停下来,佛陀跟阿难说:「阿难!你到鱼贩身边,摸一摸铺在鱼摊下的茅草。”
「阿难!你现在闻一闻你的手,有什么味道?”
「我的手充满腥臭的气味,令人感到难受!”
「阿难!一个人如果亲近恶知识,不依诸佛正法行道,就像铺在鱼身的茅草,令人嫌恶,最后必然恶名昭彰。”
佛陀和阿难走到香贩的面前,对阿难说:「阿难!你去跟香贩乞化一个香囊!”
阿难依照佛陀指示,乞了一个香囊回来,佛陀又问他:「阿难!你暂时将香囊放下,再闻一闻你的手,看看有什么味道?”
阿难闻过手后,跟佛陀说:「我的手上,现在香气无比!”
佛陀就开示阿难说:「阿难!一个人如果是亲近善知识,依诸佛所教,熏习德性,必然能够让人欢喜受益,美名远播。所以阿难!你今后应该经常和舍利弗、目犍连他们在一起,他们清净的德行,必然会启发你光明的本性,就像手里握着香囊一样,熏习善知识所教,奉行正道,自然内德馨香。”
《金刚经》的威德,不只是一袋香囊而已,它如华严香水海,除去无量劫中的恶习腥臭,令我们身心涌现香云,触物香薰十方,遍及法界。《金刚经》分分皆妙门,字字化百障,处处开启吾人含藏的恒沙性德,以《金刚经》所教,回向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忧无恼。我以处世六妙门,和各位分享《金刚经》的妙用。
(一)以无贪为富有。
(二)以无求为高贵。
(三)以无瞋为自在。
(四)以无痴为清凉。
(五)以无相为净土。
(六)以无得为涅槃。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