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刘素云:无量寿经(第五集)文字版——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刘素云:无量寿经(第五集)文字版  

  无量寿经(第五集)

  刘素云老师 试讲

  2018年3月14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二品经:

  〖德遵普贤第二〗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段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我们先把有关名词解释一下。

  首先看〖贤护〗。

  “贤护”是什么意思呢?是既能保护自己纯正的思想行为,又能乐于护持他人的意思。贤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修学净土的弟子,地位与普贤、文殊、观音、势至相同,都是等觉菩萨。贤护菩萨的名号,是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义。

  下面,再看〖等十六〗。

  以下列出的十五位,来自他方世界,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有证的在家菩萨。这一段经文里,一共是十六位菩萨。

  下面看〖正士〗。

  “正”是正知正见,“士”是知识分子。知见与佛相同的知识分子称为正士,也称大士,是菩萨的别名。

  现在我们来看经文里的第二位菩萨,〖善思惟菩萨〗。

  这位菩萨,他的思想见解都是纯善的,代表专修净土的人具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与阿弥陀佛相应。

  第三位菩萨,〖慧辩才菩萨〗。

  这位菩萨是有智慧、有口才,能把净宗的教理教义说得让人相信。

  以上两位菩萨表“难信能信”。哪两位呢?就是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这两位菩萨表法,是表两位菩萨“难信能信”。

  第四位,〖观无住菩萨〗。

  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在此代表修净土的人,对一切法,心不执著、不留恋,念佛求往生。

  第五位,〖神通华菩萨〗。

  表灵活应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学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门,介绍给广大群众,让大家都能够明白,都能够接受。

  第六位,〖光英菩萨〗。

  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英发”是发挥。表这部经能显发我们深广的智慧。

  第七位,〖宝幢菩萨〗。

  “幢”是圆筒形的旗帜。古时候,如果道场有讲经时,就把“幢”挂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众可以来听经了,所以“幢”表宣扬佛法,“宝幢”表宣扬最殊胜的佛法。以此,在这里表宣扬本经的法缘是无比殊胜的。

  第八位,〖智上菩萨〗。

  “智”是智慧,“上”是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学本经就能得到无上的智慧。

  第九位,〖寂根菩萨〗。

  “寂”是寂静,“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静是修行的根本。在这里代表依照这部经修学,就能得身心清净。

  第十位,〖信慧菩萨〗。

  表能深信本经。

  第十一位,〖愿慧菩萨〗。

  表肯发愿学习,求生净土。能深信发愿,就是有真实智慧的人。

  十二位,〖香象菩萨〗。

  是比喻念佛的能量很大,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

  以上三位菩萨,是代表往生的三个必要的条件:信、愿、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资粮。

  第十三位,〖宝英菩萨〗。

  “宝”是智慧宝藏,“英”是精华。“宝英”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华,能令凡夫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决定成佛。

  第十四位,〖中住菩萨〗。

  “中”表示中道,“住”表示安住。把心安住在这部经上,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就能得到中道的第一真理。

  第十五位,〖制行菩萨〗。

  “制行”是指控制我们的思想行为,念佛就是制行。在这里代表持戒念佛。

  最后一位,〖解脱菩萨〗。

  “解”,解脱烦恼。“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表示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就能往生净土,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得大自在。

  看最后,〖而为上首〗。

  这十六位大菩萨,代表在家众菩萨众的上首。

  在第一品中,同修们是否还记得举出了三位菩萨?他们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三位菩萨是出家众。

  在这一品中,举出了十六位菩萨,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众。为什么出家众只举了三个,而在家众举出了十六个,这要表示什么?是表这部《无量寿经》主要是以在家人为度脱对象,再进一步说,这部经是佛专为我们在家人说的。

  我们能不能感受到佛恩浩荡?如果我们遇到了这部经,遇到了这个法门,又当面错过了,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你错过了成佛的机缘。

  讲到这,我想很多同修会感动的。因为以前这个理念可能不是太清楚的,不知道这部经是佛专为我们在家众生说的,所以我们是否应该生起感恩之心!

  在这十六位菩萨当中,除了第一位贤护菩萨是示现在娑婆世界,他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弟子。其他的十五位菩萨,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来到了灵鹫山听法的,来参加释迦牟尼佛的这一次无比殊胜的法会,来做影响众。那这个又代表什么呢?代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都讲这一部经,都护念这一部经。

  我再说一遍,代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都讲这一部经,都护念这一部经。他们听说佛在灵鹫山讲《无量寿经》,就从他方佛国来此听经,说明这个法会是“一切诸佛所说”。最后这句话也很重要,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说,而是“一切诸佛所说”。

  佛菩萨的名号都是表法的。佛菩萨没有自己的名号,他们的名号,是因为众生的需要而生的。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号,是怎么生的呢?

  是在这个时代,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学的这个教区,这个世界的众生业障很重,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用“释迦”二字。“释迦”表示什么?是“仁慈”的意思。刚才我前面说,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众生业障重,缺少慈悲心,很自私自利,所以佛用“释迦”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表示“仁慈”。其次,这个世界的众生,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心不清净,所以佛用“牟尼”两个字。牟尼是寂灭的意思。

  假如释迦牟尼佛是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他这个名号,肯定就不是释迦牟尼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人人大慈大悲、清净寂灭。所以说,佛的名号都是表法的。

  在这一品经里,列举出了十六位在家菩萨的名号,当然也都是用来表法的。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比如说〖贤护菩萨〗。

  他是表什么法呢?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个护念的意义很深,诸佛如来必定要护念真正念佛发心求道的学生。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只要你发这个道心,真正依教奉行,诸佛如来没有不护念的。这可以说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教导我们如果你遇到了真正发道心的同修,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去护持,给他们提供方便的修学条件。如果我们不能护持真正发道心的同修,诸佛菩萨怎么能护念我们呢?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想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持,我们也要护持真正的学佛人,真正断恶修善的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想想我们自己本身,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说,下面这一位〖观无住菩萨〗。

  看到这个名号,我们就会想起《金刚经》上的非常重要的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从这两句话上开悟的。菩萨在这里告诉我们,《无量寿经》跟《金刚经》没有两样。《无量寿经》包括了全部的《金刚经》,包括了全部的《般若经》。观无住菩萨在这里暗示我们,用他这个名号告诉我们什么?学《般若》不如学《无量寿经》。这个可能我们很多同修,是第一次听说。我再说一遍,《无量寿经》包括了全部的《金刚经》,包括了全部的《般若经》。观无住菩萨暗示我们学《般若》不如学《无量寿经》。

  再比如下一位〖神通华菩萨〗。

  表行愿方便无不具足。有障碍就不方便。行愿方便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哪四无碍呢?就是: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神通华菩萨这个名号,在暗示我们什么呢?暗示我们学《华严》不如学《无量寿经》,真是表法意趣甚深甚广。

  再接着往下说〖光英菩萨〗。

  表无量无边深广的智慧,都是由一句阿弥陀佛显发出来的,显示出本经之德用无边。

  再比如〖宝幢菩萨〗。

  表智慧殊胜,表弘法利生,代表弘法之法缘殊胜。

  下一位是〖智上菩萨〗。

  无上的妙智。在本经之中,代表本经的内容是无上的智慧。如果你想求智慧,不必念六百卷《大般若经》,显示出本经之殊胜,无有一法不具足。

  再比如,〖寂根菩萨〗。

  表《无量寿经》是六根清净的修行方法。还有“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这三尊菩萨在一起,表净土三资粮,也就是三个重要的修学条件:要信、要愿、要行。

  再比如,〖宝英菩萨〗。

  表愿海万德庄严。表性所含无尽的宝藏,无尽的智慧。

  再比如,〖中住菩萨〗。

  表阿弥陀佛是中道第一义谛,玄妙之极,方便之极,平常之极。

  再比如,〖制行菩萨〗。

  表持戒念佛,这是修行的下手之处。再具体点说,就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那五个修学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句阿弥陀佛佛号,把这五个科目统统都包括进去了。

  最后一位,〖解脱菩萨〗。

  他排在最后,代表果报,果报是得大自在。

  以上十六位在家菩萨的表法,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在家修行一样能够成佛!

  特别是末法时期,出家修行反而比在家修行难。

  出家真修行的人反而少了,为什么呢?为什么说出家修行的人反而少了呢?不是说出家人少了,而是说出家修行的人少了。为什么?大家都有目共睹,忙着盖大庙,忙着应酬,天天搞法会,度死人,整天忙这些,哪有什么工夫修行。所以说现在很多出家人的修行,反而不如在家人得力。在家人一天可以念几万声佛号,出家人比不上在家人,就从这一点来说也是这样。

  末法时期,世事颠倒。佛陀在世的时候,修行成就的排序是,这个很多人都清楚。那个时候,修行成就的排序是: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那现在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正好颠倒了。现在是:在家女众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第四。这个排序,应该这样说,真是佛法的一种悲哀。

  现在大家都富裕起来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始忙着建道场盖大庙。庙宇盖得越来越富丽堂皇,数量多、规模大,却把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本怀忘了。就是我们是干什么的,把世尊的本怀忘掉了。出家人不能深入经藏,不能弘法利生,佛法就衰微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眼前的事实,每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的本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除了讲经教学之外,我们的世尊没有做过别的事情。可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正好是与我们本师本怀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说,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头脑不如古人?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福报不如古人大?老法师告诉我们,绝对不是。是什么原因呢?老法师这样说的,我们现代人的头脑比古代人聪明,福报比古人大。那为什么反而道心退却了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往释迦牟尼佛的正道上走,我们把路走邪了。因为我们走上了邪路,所以才导致了目前的现状,末法时期就是这种现状。

  有同修问,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正路?一句话,讲经教学、教化众生,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正路。那什么是邪路呢?除了讲经教学,统统是邪路。注意这个词“统统”,离开了讲经教学,统统是邪路,这个统统代表所有。那你想,唯一的正路,讲经教学。除了这条路,其它都是邪路。因为走上了邪路,所以就失去了道心,造作了罪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了。

  这一段经文讲到这里,我们把它总结概况一下,这一段经文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的“贤护菩萨”,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萨。其他十五位菩萨,则是他方世界来此参加法会的菩萨。由前面十四位菩萨的名号中、含义中,让我们认识这部经典的殊胜。第十五位,“制行菩萨”,教我们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后一位,“解脱菩萨”,代表修行的果报。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菩萨的上首。这一段,就是我对这一段经文的一个概括总结。

  下面,请同修们看下一段经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也先解释一下有关名词。这个“咸共”的“咸”,就是都的意思,全部的意思。“共”是共同,“遵”是遵守,“修”是修行。“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总的归纳起来,是大家熟悉的十大愿王。

  这十大愿王的名目如下:“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一段经文里的每一句经是什么意思。

  先看〖具足无量行愿〗。

  就是说,以上参加大会的菩萨们,人人都遵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他们也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无量的行愿。

  下一句,〖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安住”是安住不动的意思。“一切功德法”,是菩萨修行成佛以后的圆满功德。这里是教育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后面有“游步”,就是游戏神通。

  “行权方便”,很善于教导,能随众生不同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菩萨们的神通游戏,自在游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需要,来协助教化他们。

  “入佛法藏”,对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达明了。“佛”是觉悟、明了。“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藏”是含藏的意思。

  “究竟彼岸”就是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这是上面这段经文,比较难理解的一些词语,先把它简单地给大家解释一下。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经文。

  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句经文是说明与会的这些大众,在这些大众里,有比丘众、有二乘众、有菩萨众、有出家众、有在家众。所有出席这次大会的这些大众们,没有一个不修普贤大士之德的。所以说普贤大士之德,是建立在前面讲过的五个科目中的前四个科目的基础上。

  刚才我说了五个科目是什么,再说一遍这四个科目,就是它的前四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如果没有这四个科目,哪来的普贤大士之德?这四个科目,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基础,是决定不可以缺少的。尤其是三福和六和,就好像是盖房子的地基,如果盖房子地基没有打牢,这房子怎么能盖得起来?即使是勉强地把这个房子盖起来了,由于地基不牢,它也会坍塌的。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打好这个修行的地基。

  “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普贤行跟其他的菩萨行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是这一段经文,就这一句经文里的一个重点。就是究竟普贤行和其他的菩萨行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呢,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

  普贤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心量广大,永远没有疲厌,这是他的特色。因此学佛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自己,念念想自己的小家庭,念念想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念头太小了,圈子也太小了。普贤菩萨是念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一点没有一个菩萨能比得上,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漏。

  这一句话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漏”,你说普贤菩萨的心量该有多么大!

  我们现在也在修普贤行,这个大心量我们究竟学来没学来,还是只是说说而已。所以,普贤行可以这样说,是真正的圆满行。圆满就是没有缺欠。普贤行是圆满行。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我们对于十大愿王,便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只有你理解了这个意义,才是我们对普贤行有了真正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如果理解了这个,有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没有?就是古大德曾经说过:《华严》和《法华》这两部大经,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文字。这句话可能是仍然有些同修不太理解。

  大家都知道《华严经》和《法华经》,是佛四十九年里所讲的经典里,非常重要的两部经。现在说《华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大经,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文字而已。有很多同修,一时半会儿好像理解不了。事实是这样的,我把它讲到这里,同修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渐渐地去理解,逐渐就会理解的。

  就像我前面多次说过的,《无量寿经》是通往极乐世界的主桥。《华严经》和《法华经》是上这个主桥的引桥,就是这么一个关系。大家都知道《华严经》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佛人的一句阿弥陀佛,圆摄十大愿王。注意这个词圆摄,念佛人的一句阿弥陀佛,圆摄十大愿王。

  若真的一句佛号中有十大愿王,即“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从开始讲到现在,大家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是太重要了。这一层一层地在给大家在讲解,这个印象肯定也是越来越深刻。

  因为讲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那咱们就讲一讲,这个“十大愿”究竟都是什么?有的同修知道,有的同修熟悉,有的同修还不完全知道。

  所以在这里,我想给同修们介绍一下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

  第一,〖礼敬诸佛〗。

  “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真诚。内敬外礼,“礼敬”就是这个意思。“诸佛”,看到这个字样,很多同修以为,看到诸佛菩萨的形象,就要去恭恭敬敬地礼拜,这就是“礼敬诸佛”。可能现在,我们有许多同修是这样认识的。就是见到佛像恭敬地去礼拜,这就叫“礼敬诸佛”。老法师告诉我们,如果要是这样去会意,普贤菩萨会流眼泪的。因为什么呢?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礼敬诸佛”不是这个意思。

  到底应该怎么样是“礼敬诸佛”呢?

  《华严经》上讲得很明白,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诸佛是谁?

  答案:一切众生即是!我们这个认识,恐怕以前大概没有那么深刻吧。我们以为佛像就是佛,不以为众生是佛。有的同修说众生是佛,但是也是在口头说说而已,实际内心深处,没有把众生真正地看作是佛。

  要求我们是对佛怎么样恭敬,对一切众生要同等恭敬。这个修饰语“同等”两个字,就是说你对佛怎么样恭敬,你对一切众生就要同等恭敬,这叫“礼敬诸佛”。

  这回听明白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能小瞧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众生。过去我一再说,包括蟑螂、蚂蚁、蚊虫,它们都是未来诸佛。我们礼敬它们,就要像礼敬我们所说的礼敬佛像一样去礼敬,这就对了。这就叫同等礼敬。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最近我多少有一点感受,就是我现在所在这个道场,有几个小动物。有六条狗,有一只小猫咪,就像我们这个小道场的一个成员,我们就是这样对待它们的。我们对待这些小动物,没有把它们看作是动物,而是把它们看作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它们都是未来佛。我们对它们是很爱护、很关心的,没有一个人去伤害它们。

  你们从这些小动物的名字里,就可以知道了。这六条小狗它们的名字是,一个叫“大悟”,不是大彻大悟嘛,我们这个小狗狗有一个叫大悟。还有一个叫“一真”,一真法界嘛,一真。还有一个叫“觉觉”,不要觉悟嘛,破迷开悟,有一只小狗叫觉觉。还有一只小狗叫“西西”,还有一只叫“归归”,两个合起来,就是“西归”,要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嘛,所以西西、归归。最后一条,就是我家里原来的那个小“刘优秘”。这就是六条小狗。它们也和睦相处,互相也不打仗,挺好的。还一只白色的小猫咪,名字叫“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我们修行,我们要的果报,不是希望幸福自在嘛,我们那小猫咪就叫“自在”。这六条小狗和这一只小猫咪也和睦相处,就这个景象真是挺感人的。

  所以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都要礼敬,不可以轻视,不可以小瞧,更不可以看不起他们。

  老法师曾经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什么呢?说我们今天给人写信,最后不是要落款嘛,落款要落名字。我们学佛的同修往往都习惯是,署完名字以后,后面写合十。老法师说,写“合十”,不肯写“顶礼”,这一点你就没有修普贤行。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大吃一惊。因为什么呢?老法师要不说,我真不知道这回事儿。我就曾经这样写过,比如说我给某某法师写信,我最后署名就是“刘素云合十”。我真的这样写过。虽然次数不是太多,但是毕竟是写过。如果没听老法师这么说,我确实是不知道。

  老法师给个答案,就是理由,为什么说你写“合十”不写“顶礼”,你就没有修普贤行?老法师是这样说的:你落款合十,就说明你认为你给写信的对方他不如你,你认为你比他强。那你就想啊,我比你强我凭啥要给你顶礼,写个合十就不错了。老法师就这么给我们剖析的。我听了以后我就想,真得多学多看,否则,有很多东西因为不懂就犯错了。

  老法师说,你不给他顶礼,你怎么知道他不如你。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他和阿弥陀佛也没有两样。你见着阿弥陀佛,见着释迦牟尼佛,你顶不顶礼?你肯定是顶礼,你不会只合十的。为什么你给他写信,你就不顶礼呢?是说明你自己的心里有贡高我慢,你觉得你比他强,所以,我给你合十就可以了。

  看到这儿我就想,真是学一点咱们就要落实一点。从今天开始,咱们就要把这种分别、执著给它去掉,要把小心量变成大心量。因为什么呢?我们写个顶礼不费什么事。但是它表示你心里的念头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当今人们最缺少的就是礼敬,就是诚敬,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老法师一再告诫我们说:诚敬是性德。我们要把性德开显出来,这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是不是这样?老法师教我们,他说:别人对我合十,我给他顶礼;别人对我鞠躬,对我点头,我给他行礼。就是告诉我们,你一定要比对方做得更好一些,不能当作口号来讲。

  有的人说我瞧不起某某某,这个你就错了。就在平等对待众生的这方面,应该这样说我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做。现在身边的同修,有些时候也说,我对待众生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时候我还觉得挺得意。现在和普贤行一对照,那差距是太远了。真的是很惭愧!我就想从现在开始,从零做起,好好修普贤行,把普贤行在心里扎根,在行动上落实。

  下面,再说“诸佛”,不但是指有情众生,《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大经上也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指有情众生说的。那么无情众生呢?老法师告诉我们:“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两个性是一不是二。”就是佛性和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们是无二无别的。

  因此,不但对一切人要礼敬,对一切事和物也要礼敬,这才是真正的普贤行。

  老法师给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说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什么榜样呢?因为,五十三参里,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家的,是五十三位菩萨示现的。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的都是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还有修邪道的。善财童子对这五十三个人,是平等的恭敬。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的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没有善恶。所以,老法师举善财童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地礼敬。

  有同修说了,刘老师,您刚才说,对事、对物也要礼敬,那怎么礼敬啊?桌椅板凳我们天天也去磕头?这个理解就有偏差。对物要礼敬,为什么?因为物有法性,刚才说了。那对有法性的这个物,究竟应该怎么样礼敬呢?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礼敬。

  我在这里说,这个不是笑话人。有的人家里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你进去一看,你第一感觉,挺爽,让你心情挺愉快的。这是一种。实际它倒不一定这个家怎么华丽,不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豪华的东西,但是它就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有的家里呢,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固定的地方,乱七八糟的。

  我记得,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我见过一个这样的佛友,她家是供了一尊观音菩萨。咱们就不说她家里乱到什么程度,我说用那三个字是比较确切的,就是脏、乱、差。不说她家怎么样,咱们就说,她这个所谓的佛堂。她这个佛堂呢,也叫不上一个佛堂,就是在一张桌子上,供了一尊观音菩萨。你这个吧,如果条件就是这样,无可挑剔。你能不能把它收拾得干净利索一点,就是脏抹布、乱手巾、什么衣服,乱七八糟的,都在这桌子上放着。然后观音菩萨前面,拉了一根铁丝儿。铁丝儿上是挂得滴溜当啷,反正叫人一看心里都堵得慌。

  你这个完全可以动动手,就可以把它摆得整整齐齐,桌子擦得干干净净,这不就是对物的礼敬嘛,也是对菩萨的礼敬啊。你说在菩萨眼前,摆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连——说不好听的,连没洗的袜子都在上面堆着,这对菩萨都不礼敬吧,对这物也不礼敬啊。

  比如说,有一次,我跟我非常熟悉的一个人说,我说你用的那个毛巾,你弄完了、拧完了以后,你能不能把它抖落得板板整整的,挂在那个杆儿上或者铁丝儿上,拧巴拧巴一抖落。我说就像那个干巴鱼似的,一条一条的,都搁那个杆儿上这么当啷着,挂着。你这个,你就是对物不礼敬。这个不费吹灰之力,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有的同修说,那对这些物也得磕头,我刚才说了,那个理解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你对物爱护,你就是礼敬。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尤其是小夫妻,老夫妻也不是没有,咱们小夫妻因为年轻气盛,可能有些时候俩人弄点不痛快、别扭了,有的就开始动手了。动手了,有很多的时候就摔东西。反正碗啊,盘子啊,什么玩意儿得手,拿过去就摔过去。然后这碗也碎了,盘子也打了。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年轻的时候,这事我干过。因为我和我老伴儿俩,就两条:一条,是怄气,谁也不跟谁说话。我没说嘛,两个月一句话不说,那都是我干的事。再一个,就是气到一定程度了,没地方发泄这个怨气,怎么办呢?摔东西。所以我家那个碗啊,碟子啊,盘子啊,反正没少让我摔碎。摔完了以后怎么办?那你吃饭还得用,上商店再买呗。最后自己明白了,不能再摔了。因为啥?你摔完了你还得去买,你那不是傻气嘛,你买不得花钱嘛,你不是一笔浪费嘛!

  所以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就告诉同修们,如果是小两口有点矛盾,搁嘴说,但是我不主张骂人。我为什么摔东西呢?因为我不会骂人,我不会打仗。所以急眼了我就摔东西,就拿这个发泄自己那个不满情绪,你这个就是对物不礼敬吧。你说那碗招着你了吗?那碟子惹着你了吗?你干嘛把人家都摔碎了,是不是这样,那不讲理嘛。

  所以对物的礼敬,就是把它摆整齐,收拾干净,这是对物的礼敬。

  那有的人说,那事咋礼敬啊?那事也没有个形象,也不像物,那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的,它们都有形象。那事没形象,那怎么恭敬呢?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去把你这份工作、这份事情,给它做好,这就是对事的恭敬。你别不负责任,嘻里马哈,那就是对事的不恭敬。

  在这里,我想说一点什么呢,就是要入乡随俗,这礼敬要入乡随俗。我以前是不是举过这个例子?有一次,我从香港要到广州。香港同修送我和刁居士我们几个去火车站,要坐火车。到了火车站以后,它有一个栏杆儿,中间有一道门,就是我们得通过这个门进去以后,然后检票上车。这栏杆儿外面,就是送我们离开香港的同修们。

  结果就在那个门外,香港的同修和我们刁居士,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给我鞠躬,我给你合十。就在那个门口,因为还有其他的旅客,人家也要经过那个门。那他们在这,你给我行礼,我给你鞠躬,全都在阿弥陀佛!我看都要引起围观了。那些人都搁旁边看,寻思这些人干嘛呀?可能都把我们这些人当精神病了。

  后来,我就赶快拽了刁居士一把,我说行了、行了,赶快进去吧。叫我拽着她胳膊,给她提溜进去了。然后香港的同修也笑了。后来我跟刁居士说,我说这个不行,人家公共场合。这是我遇到的一次。以后,我们就注意这个了,那就简单的一告别,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能连搂带抱的,带拽着的,然后又阿弥陀佛没完没了的,你磕头我行礼的。这时候不是入乡随俗了,你影响公共场所秩序了,是不是?

  还有一次,我记得是我们出国那一次,在机场候机。老法师我们都在椅子上坐着。这个时候,来了一些人,我估计可能也是学佛的。见着老法师以后,一大片,跪下来给老法师顶礼。老法师紧着说,一礼、一礼。那已经跪下了,开始礼拜了,老法师也没法说了。师父就说,一礼、一礼。结果这些人是一礼不行,必须得三礼。

  后来老法师跟我们说,像这个就不太合适。因为机场候机大厅,这是公共场所,不可以这样的。这个我们就记住了。就是你在什么场合,应该用什么礼节,你得明白。你不能越杠,得入乡随俗,这个就对了。如果做过分了,你说我礼敬嘛,那就过分了,也谈不上礼敬了,是不是?就这个,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下。这是第一愿。

  第二,〖称赞如来〗。

  分别一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第二是“称赞如来”。为什么把“诸佛”改为“如来”?它有它的深刻的意义。“诸佛”是从形象说的,“如来”是从性德上说的。

  比如说,在《金刚经》里,有的时候说诸佛,有的时候说如来,有很多人不理解,说怎么回事呢?一会这么说、一会那么说。这回我讲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凡是称诸佛,都是从“相”上说的;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性”上说的。由此可知,在形象上,我们要平等地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但是在性德的开显上,确实有迷悟之分。因此,称赞与礼敬是有差别的。这回听懂了吧?一个是从“相”上说的,一个是从“性”上说的,两者是有差别的。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我们可以看到,与性德相应的,善财童子就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善财童子便礼敬而不赞叹。比如说,胜热婆罗门,他是代表愚痴,善财对他礼敬而不赞叹;甘露火王瞋恚心大,报复心重,善财对他礼敬而无赞叹;筏苏是一个妓女,善财对她有礼敬,没有赞叹。这就是五十三参里面其中的三位,唯独这三个人没有赞叹,其他的都赞叹。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赞叹用“如来”,而不是用“诸佛”?老法师告诉我们,说“善”要与“真性”相应,就是善要与你的本性,你的真性相应,才值得赞叹。如果与心性不相应,与大乘佛法不相应,都不能赞叹。所以,我们以后要注意,什么时候我们礼敬,什么时候赞叹,一定要把这个分寸把握好。

  老法师老人家慈悲,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说现在台湾的佛教,做慈善救济事业的很多,很广泛。老法师说:我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对这个从来没有赞叹过。

  当时我听到这,看到这,我又有疑惑了,为什么呢?做慈善事业,那不是好事嘛,为什么不赞叹呢?

  师父给的解释是这样的:虽然慈善事业是善法,我为什么不赞叹?因为它是世间的善法,不是大乘的佛法。在这,说那个善法是世间的善法,不是大乘的善法。说:如果我们对世间的善法加以赞叹,换句话说,可能会让人误解,这就是佛法。老法师给的答案就是这样的。说:如果是这样,也是误导众生,这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说学校,小学也好,中学也好,大学也好,学校的事业是什么?是教学。如果教学有成绩,我们应该给予赞叹。如果学校偶尔地做那么一次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也值得我们赞叹。但是如果作为一所学校,把学业荒废了,老师们不教书了,学生们不念书了,天天去社会上做慈善事业。你想想,我们还要不要赞叹?因为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了,这个我们不能赞叹。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

  佛法的本分是什么?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弘法利生,普度众生,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开了这个,老法师说这叫不务正业。这个理念,同修们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就是我们什么时候该礼敬,什么时候该赞叹,老法师是举例子给我们说明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听得懂。

  比如说,以前的寺院和庵堂都是佛法的教育机构。我们在大经上读到,佛寺每天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二时就我们今天来说是八小时。你想想,佛寺八个小时讲经,八个小时修行。修行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参禅,二是念佛,这是修行。念佛的人,每天是在念佛堂念佛八小时,在讲经堂听经八个小时,还有八个小时休息。这不三八二十四个小时嘛,二十四个小时是这样分配的。所以那时候的修行人,没有多少时间打妄念。

  所以,佛教的道场是寺院,寺院是教育机构。我们看看目前的状况,寺院成了旅游观光的地方,是不是这样?所以它就失去了教育机构的本来面目了。

  老法师告诉我们,寺院和庙宇不一样,庙宇是什么?是祭祀鬼神的地方。我们现在把寺和庙完全混为一谈了,寺也是庙,庙也是寺。现在称寺的不太多,牌子是什么寺,但是大家一说,到大庙去,上某某大庙去,都是这样说。很多地方把祭祀鬼神的庙,也混同于寺了,这就是一个错误的做法,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地方。现在把寺和庙混为一谈,这也是佛教另一个悲哀。

  佛寺是教化众生的教育机构,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如果舍弃了修学,舍弃了教学,这就是忘了本,所以不能赞叹。在这里,什么时候赞叹,什么时候不赞叹,我觉得老法师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我们赞叹错了,会使一些人对佛教产生错误的看法,他们可能认为这就是佛教,实际那不是佛教。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比礼敬难修。为什么?因为贡高我慢几乎每个人都有,不知不觉它就现形。这是无始劫以来俱生的烦恼习气,一定要把它断除。

  礼敬就是折服骄慢。学谦虚、学恭敬,无论在言语,在起心动念,在行为上,都要认真地修学。称赞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辨别是非。是正法,是善法,我们要赞叹。如果有偏有邪,我们就绝对不能赞叹。

  今天的时间到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明天接着往下讲。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