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3——手机学佛网
请掀开经本第四面,从大字看起,《大方广佛华严经》,从这以下呢,这是介绍经题。经题是全经的纲领,了解题目的意义,一部经的内容就可以能够把握到了,那么也晓得这一部经的意趣、归旨所在。经头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十种解释,解释得非常地详细。如果依疏钞来讲呢,我们这七天,大概只可以讲七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地简略。那么重要的地方,谛闲法师还是依清凉疏钞所说的来给我们介绍,我们看这个注子。‘合释者,如清凉国师。’那么底下都是疏钞里面的话,这种简单的解释可以说散在许多古德著述之中,因为讲得简单明了。
‘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这个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就不多说了。虚空太大了,无量无边,那么用这个大字来形容它。‘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沧海是大海,在我们地球上可以说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占整个在球百分之七十,这是比喻,比喻什么?法门无尽,比喻法门无尽。‘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这是‘广也’。那么这三个字,大是讲本体,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界就是时劫,我们今天讲星球。
太空当中多少星球呢?无量无边,我们的心都能够包容,这是你本来的心量。现在很可怜,两个人在一块都不能容纳,糟糕不糟糕!两个人住在一起还意见不合。没有人跟他住,他一个人;一个人还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连自己都不能够相容,这真正可怜啊!迷惑颠倒,真是迷惑颠倒到极处了,我们一定要觉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还是前面跟诸位说的,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我们离开了分别、执著,你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太虚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没有一样不能够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样,什么都能够容纳,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恢复自己本来面目,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
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去分别、执著而已。离开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触之内。像大经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这个知与能,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这就是经上讲的佛的佛知佛见。一有分别执著,我们的知见不正,所以邪知邪见;我们自己要觉悟,本来是正知正见,现在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大方广是自己的体相作用,体用一个大来称赞他。相呢,用方。作用,广,广大无边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都是赞叹本体,赞叹我们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佛是人;我们今天的病,就是觉与所觉,这是病,这是无明。在楞严经上,楞严经的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来的?这是大问题,本性里面本来没有无明,无明从那里来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有知,我有见,有知有见就是无明。我也无知,我也无见,你真的无知无见吗?你还是有啊!你有无知,还有个无见,那还是无明。佛知佛见,是见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这里头没有加一个知见。那么我们想想,加的是什么知见呢?你要是聪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别的知见,加的是执著的知见,加的是妄想的知见,你加这些东西在里面。你不加这个东西,就佛知佛见了。
那么我这个拿在手上,你们见到没有?见到了。佛知佛见。见到这什么?毛巾,那就错了,这就无明了。它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嘛!你要给它起个名;我说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还固执、还执著。所以是一切无明从分别、执著、妄想而生;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确实是平等。所以众生可怜,就是可怜堕落在无明里头,没有办法自拔。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离觉,是能觉;觉的对象是所觉,能所两边都不分别,都不执著;换句话说,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智慧从那来?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还是分别、执著,那个分别、执著,就像水一样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静的,它的作用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说这个照呢,就叫做知见;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见跟般若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凡是从外面学来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见,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这个诸位要晓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听经要会听,看经要会看。会看的人,开智慧;会听的人,开智慧。不会看不会听,那就像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那是四十华严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里头,经题里面所讲的,增长邪见。不会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见愈多;那个知见,邪知邪见。拿我们中国俗话来说呢,记问之学,你看得多,记得多。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知见靠不住啊!不是你亲证的,所以说道听途说,不是你自己亲证的,不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
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了,是无量的智慧,朗万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见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没有问他的时候,他是无知,般若无知,寂静的境界;你要去请教他,他无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头,关链就是在这两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般若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就是念佛法门里头所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自己永远是无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净,所以佛菩萨自受用是清净心。
清净,那真正叫有福啊!一点烦恼都不生,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那无所不知是什么?对别人起作用,有人请教他的时候,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的,帮助别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我们现在又搞颠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别人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颠倒了,样样颠倒,麻烦大了!所以诸位,佛法里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记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语里头,而是在你自己清净心中;然后拿经典来对照,看看相应不相应?相应了,与佛知见没有两样。要不相应呢?要改过来,不相应是我们知见有错误了。所以经论印知见,印证的,它给我们作印证。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比较比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们就保留,继续保留,证明自己见解没错;不相同的要改过来。
这是佛。‘芬敷万行,荣耀众德’,这是‘华’,华是比喻。所以我们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见到花,就要想到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代表的万行,行门。要像花一样的清香,一样的美丽,我们的行不能有染污,取这个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这个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是表这个意思;乃至于画的花、绣的花,或者是金银做的宝花,全都代表这个意义。学佛的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灯,跟一般人供养的意义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圆玆行德,饰彼十身’,这是‘严’,严是庄严,以万花来庄严。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题,庄严什么?庄严自己。自己的身,不只这一个身,自己有十个身,十身是代表圆满,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十身。我们今天只晓得肉身是自己,除这个之外,我们有智慧之身,我们有威德之身,不只这一个肉身。一定要晓得,要以种种的行门来庄严自己圆满的身相,像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从这个经题的大意,你就能看到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是自性体相用。在比喻上像一个大的花园,这花园里头,每一个种的品种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从这个意思照映前面所讲的大方广,它能容纳,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够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广,成就它万德庄严。所以佛菩萨绝对没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萨,人不接受;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众生对佛菩萨不平等,这个就是佛与众生差别的所在。
下面再解释这个经字,‘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这个是‘经也’。那么这是清凉用最简单的词句解释经题,后面呢,还要详细说明。那么至于七立选题,这是佛学常识,此地写得很清楚,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说。我们现在看第五页第六行,那么这是详细地给我们说明经题所含的意趣,先解释大方广这三个字。‘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体是本体,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但是自古以来,到现在这些哲学家,中国外国那些科学家,都在探讨,可是到现在没有结论,各人说各人的,从来没有一家说得叫我们听了心悦诚服,没有,各说各的。佛法里面所讲的呢,的确让我们真正能够相信,能佩服。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华严经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生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了不起。
可是这八个字里头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这一部华严经,或者我们说一大藏的经教,也就是解释这两句话而已。所以心是本体,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达摩传来这一支,六祖大师发扬光大的南宗,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心。所以说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标是在明心见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明心这两个字从那里来的?从对无明而说的;我们现在心不明了,所以把那个无明去掉了,我们心就恢复光明了,叫明心。我们现在有了无明,我们见外面都是见的六尘,所以见性是对六尘讲的。我们今天眼见的色尘,耳闻的是声尘,尘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够离开六尘,那我们见的是性,眼见的是色性,耳闻的是声性,所以六尘就变成六性了,六性其实是一心。明心见性这个名词是这么来的,是无明跟六尘的反面,这是禅宗修学的目标;也就是此地我们所看到经题上的大方广,大方广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是本体。
因此一切万事万法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对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欢;对于 恶人恶事,你也不要讨厌,全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你的神通可真广大啦!那一个有你神通这么广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变的。所以对那个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为道嘛!有什么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变魔术的人欺骗了,这个很要紧;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会变魔术的,会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骗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术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骗。那么也许你会问,我怎么变现出来呢?为什么会变现这么多东西呢?如果我自己会变,我都变好境界多好呢!为什么又变成三恶道呢?你问得没错,这个理很深,事相当地复杂,也绝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可是这个事情并不难体会。
譬如说,没有证果的人都会作梦,你们晚上睡觉都是作梦,当你作梦的那个时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晓得自己在作梦,把梦中的境界都当真实的,也在那里分别、执著、打妄想。可是你醒过来之后,你仔细去想想,梦从那来的?你梦的时候,也梦到很多人,也有你欢喜的,也有你不欢喜的,也梦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陆飞禽,从什么地方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能变的是你的心,所变的是梦境,这就是经上讲的唯心所现,现的境界。那么你在梦中种种分别,种种执著,梦境里面的变化,那是唯识所变。能现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那就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变。能现能变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所以禅家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是大,实实在在是大。上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面到最微细的微尘,全是自己变现之物。我们现在迷了,在境界里头不自在,被境界所转,这个叫凡夫。觉悟的人,像诸佛菩萨,他自在。他自在在那里呢?他能转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转,这个自在了。像楞严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跟佛没有两样了。现在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说这是一个好现象,不会再迷信了。可是事实上不然,相对地,迷信程度越来越重了,并没有打破迷信,从那里看呢?算命、看相、看风水,哎呀!我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这个等而下之的驾乩扶鸾搞一贯道,里头也有不少大学教授,受过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这真是不可思议。
可是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能看出一点,那就是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书,拿多少个学位,他还是被境界所转,逃不出命运。那我们学佛,最起码的成就要能够超越命运,不被命运所转,这是我们最起码的成就。如果连这一点成就都办不到,还被命运所转,这人可怜,这个学佛没有收获,这个学佛不得法,所以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转命运。那么能不能转呢?给诸位说,决定能转。转命运,容不容易呢?我告诉你,很容易,不难;但是你要懂理论,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就很难很难。好像我们开了个号码锁一样,你不晓得号码,费了半天的力气,开不开,难啊!你晓得号码,到手轻而地易举马上就打开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理论与方法。
那么再看第二,‘方,以就相得名,常遍为义。’大方广这三个字,大是讲的本体,方是讲的现象。相是体之相;相呢,常,常是永远不变,这个叫常,永远没有改变。遍呢,是普遍于十方三世;三世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永恒不变,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说作用,‘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是包容,博是博大,没有一法不包。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那么大家就明了了,这一部经就是讲的我们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里面,用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说明它,那么佛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就好,要用许许多多的名词呢?佛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分别,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词,只要说到这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嘛!何必要执著在名上呢!一定要执著在一个名相?打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观念,所以晓得佛说种种名,还是说的这桩事情,那么这样就对了。
下面它讲的有性体,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那么诸位请看第五页倒数第二行,我把这个文念一念,当中的我们就不说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去。‘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广者,指性具也。’性里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师悟道的时候,他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跟五祖说了五句话,当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里具足的,他是真真入了这个境界,他说出来的。那么这种境界在华严来讲呢,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呢,刚刚得理一心不乱,就见到这个境界了。
那么见到这个境界呢,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法身大士,证得清净法身。‘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这是天台家以三谛三观来释经,就是解释经,这是天台家讲法。真是讲理,理体;俗是讲事,事虽然有变,有生灭,有变易。理不变,体不变,体是真的。所以古德为了这个事情做了一个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说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质料,它不会变的,做出的器具呢,可以随自己意思来变。我愿意要个金碗,我就把它做个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个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个杯子。金还是那么多,金不变,器常常变;事是常常变,理不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如此。
凡是能变的都叫做俗谛,从事相上;凡是不变的原理、真理,我们叫它真谛。那么什么叫中谛呢?中谛是统真俗二谛,所以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啊!这是称为中,合而为一了;我们先一个从理上讲,一个从事上讲,理事是一,理事不二,这叫中谛。所以底下说,‘中谛统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真谛从理上讲。偏在理的一边。偏在理的这一边时候,没有事相,但它能现。譬如我们刚才讲作梦,能作梦的那个心,是真的,叫真谛;变出那个梦境,那是俗谛。可是你要是觉悟了,全梦即心;心,做梦的时候问你,你心像什么样子啊!变的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那就是心的相嘛!心起了相嘛!心的相分。可是那个相分,你每天晚上作梦,不是作一个梦,作的梦不一样,可见它在变,它有生灭,它在变;能作梦的那个心,它不变,它不生灭。所以能作梦的那个心,是真的;所做的梦境是俗谛。
梦不离心,心不离梦;梦即是心,心即是梦,叫中谛。这个说法诸位细细体会,天台家讲的三观的意思,你会能够懂得一点。然后用这个原理,就是真假中这个原理,观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合乎这个原理,所以它用这个原理解释一切法。所以真谛是泯一切法,心里面本来没有一切法,能现一切法。那个心不是梦;心要是梦的话,那梦就不会有生灭了,那个梦天天要一样才行,不会有变化的。心不是梦,心里面没有梦;但是心能现梦,能现梦境。所以从心上讲,心里头没有梦,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广。’俗谛讲心能现一切梦,虽然它没有,它能现。‘性体,即心之体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广,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之体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这我只念到此地,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要特别著重一念这两个字。
我们现在无有办法体会到大方广,也就是不能够入佛知见,就是我们念头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了,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乱;一念,尽虚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确是随心转的,心一了,境界就是一,心二了,境界就乱七八糟,境确实随心转啊!所以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清净庄严,是一真法界,没错啊!可是我们自己在这个里面的时候,我们的心乱了;心乱了,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乱七八糟,也是乱的。所以常讲我们这个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佛法里头出来的,是佛学的术语。
三心是讲什么呢?八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识是心;八个都可以叫心,那么讲三心是讲这三个,第八、第七、第六、这三心。二意呢,是讲第六意识,第七意根,二意呀!说这个意思,就是你已经把一念转成为,转变成三心二意了,这是凡夫。所以修行应当是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这个情形之下,大方广整个华严经的境界就能够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见解,你的感受,如同诸佛,没有两样,问题是在一念上。修净土的人,他的目标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此地说的一念。念这个字;中国的文字不能变更,中国文字是极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结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国相比。
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不争气,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们在国外,常常听到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世界第一,这是外国人都承认,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不团结,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容,所以被外国人瞧不起。外国人最赞叹的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们不团结。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日本人,日本人长处在那里?团结。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个地方,日本人决定用日本货,这他们特色。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个外国货,你看他用全是自己的,真厉害呀!所以外国人对日本人,恨透了!他赚别人的钱;别人赚他的钱,不容易,赚不到,他团结。他对内虽然有争执,对外决定团结,所以日本人这么小的国家,他能够立国,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团结两个字。
在美国有个流行语,说一个人,单独讲一个人,全世界中国人第一;两个人,犹太人第一;三个人,日本人第一,团结嘛!中国不团结。单独个别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国人,犹太人也不及中国人,中国人世界第一。中国人要能够团结,这个世界上就没他们的日子过了。所以上帝也很公平,给中国人最聪明,叫中国人不团结,他们才有日子过,他才能混得下去。我们自己要警觉,一念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见得这不是修成的,本来具足啊!
那么底下讲呢,就它的名词很多,诸位一看就明了了,此地只不过举了几种,实际上我们要在经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种;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说的这桩事情。那么下面呢,我们再看它解释佛华严这三个字,从第六面倒数第六行,‘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所以佛这一个名词,是从果上称的,我们讲修行证果,而且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极果。就好比我们念书,这是一个最高学位的称呼;现在你们在学校里,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没有了。那么佛这一个名称呢,就好像在佛陀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像博士的头衔是最高的学位,称佛。这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称之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觉之用是照,跟我们这个作用不相同,我们不晓得照,不晓得用照,只知道分别、执著;只晓得用分别,不晓得用照。
所以照,像我刚才讲的,这个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起一念分别,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时候,像镜子照外面东西一样,它没有分别,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一样不分明,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里面有了分别,有了执著,外面就有隔阂,为什么呢?你有成见了。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他为什么迷呢?因为他有分别、执著,他一看到问题,他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观的,他没有利害,与他自己本身没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较客观,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对于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为什么?他一点利害都没有。所以要学的,要学觉、照,这个也是讲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则。
那么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要会用照,佛法的名词叫观照,这是第一层的功夫。观照,就是不用分别、执著,很客观地看外面这些境界;以清净心看,以平等心看,这个是观照。这是初用功的时候,初初学佛,用功的时候,这个就叫观照的功夫。他清净心、平等心,以客观的态度看一切人事,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这个叫观照。那么功夫再进一级呢,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做得很纯熟了,这就叫三昧了。三昧叫正受。这个境界,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里面,你决定不动欢喜心,不起欢喜心;逆境当前的时候,决定没有恐怖心,没有烦恼心,就是贪、嗔、痴、慢,决定不会起来。
我们中国人讲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没有了,心里面不起了,决定不起。心永远保持著清净,这叫得定。禅家里面讲的禅定,念佛的人讲的念佛三昧。其实在我们念佛法门里讲,这个叫事一心不乱,在一切境界里能做得了主宰了,如如不动。可是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中程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见了,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见了。照见呢,见就是见性,智慧开了,如大方广的境界,要照见才行。所以这个里头有三层功夫,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观照功夫,观照是伏烦恼,这个是观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参禅方便,因为念佛人的观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在境界里面,心才一动,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所以它特别地方便。譬如顺境,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欢喜心换成阿弥陀佛。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起烦恼了,阿弥陀佛,把烦恼换成阿弥陀佛,总也换得快,这就是观照,你很快地能够换能阿弥陀佛,这是观照。那么念上几年呢,阿弥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里自自然然不动心,不起念了;不分别,不执著了,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时候,到理一心不乱。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