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
六祖惠能大师(西元638—713年),祖籍河北燕山,岭南新州(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yu)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第二 般若品 经文.注释
【问题讲解】
一.惠能大师的出身如何?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四.衣钵与传法的关系如何?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六.为甚么要吃肉边菜?
七.甚么是密意?
八、为甚么五祖要劝惠能大师“不可速说”?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十.惠能大师悟道以后,怎么样生活?
一.惠能大师的出身如何?
惠能大师,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三八)二月八日,唐宣宗钦天二年(七一三)八月三日圆寂,世寿七十六岁。父亲姓卢,名行瑫,母亲李氏;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信佛虔诚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
据说在惠能大师诞生时,家中来了二位奇异的出家人,主动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众生,能作佛事”;预言他将来必能把佛法惠施给世间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师的籍贯,本为河北省范阳县人,由于父亲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因而在新州落户。用现在的话说,惠能大师应该属于客家人。
惠能大师从小家庭贫穷,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他没钱读书,只靠卖柴维生。后来因送柴至客店,在门外听到有一位客人读诵《金刚经》,心有所感悟,想学习佛法。后来经一位客人的鼓励赞助,而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
由于这样的因缘,过去大家总以为六祖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一向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相反的,由《坛经》各品内文可知,他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六祖惠能师承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座下开悟,成为禅宗第六祖。
当初,惠能从南方的广东要到湖北的黄梅参访弘忍大师时,因为家贫,不但安家费没有着落,就连路费也负担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为安道诚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两银子做为安家费,同时也解决了路费的问题。尤其,母亲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当她知道儿子欲往远方求法时,虽然心中万分不舍,还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学道的心愿。
当惠能到了黄梅的时候,五祖大师正在聚众开示佛法。见了惠能,五祖问:“你来这里,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远来礼拜大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一听,因为惠能来自岭南,所以说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来路不凡,还想和他多谈些话,但又见徒众都随侍在左右,于是命令他先随众作务。
惠能问道:“和尚!弟子自心常现智能,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么事务?”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说,到糟厂去!”
从此惠能就在黄梅住了下来,并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为修行。
所谓“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经过八个月以后,五祖弘忍有意将祖师的衣钵传给门人继承,于是对门下弟子说:“你们每个人都作一首偈语来给我看,如果谁能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就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作为第六代祖。”
当时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众所公认最有资格继承祖位者,他经过一番思惟后,作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一看就知道是从“有”的上面来立论。
神秀作了这首偈语以后,总觉得不是真的明心见性,于是不敢呈给弘忍大师看,只得在半夜时分,悄悄的写在墙上,心想:“明日五祖看了这首偈感到欢喜,是我与法有缘;如果说没有开悟,是我宿昔业障深重,不该得法。”
隔天,五祖看见了这首偈语,知道神秀并未见性,就说:“这首偈语没有开悟,不过,大家早晚念诵,也能增长智能。”
全寺大众一时纷纷争相传诵。在磨坊里的惠能听到了,觉得这首偈语未见本性,也请了一位名为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刺史的副官)为他代笔,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是从“无”上来立论,意境上明显比神秀高出许多。五祖为怕引来别人对惠能的嫉妒、迫害,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语,并且说道:“也是没开悟!”
过了几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磨坊门口,对着里面的惠能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筛!”
五祖会意,意思要等他印证,于是当即振锡三下,表示三更入室。惠能听后,依约于三更时分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别人见到,开始为他讲说《金刚经》。当五祖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闻言。廓然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向五祖说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弘忍大师知道惠能此刻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成为禅宗六祖。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以后,他明白由于惠能是一个劳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为宗门祖师,门下的弟子不会服气,所以要他深夜离开。当五祖送惠能来到九江驿时,令惠能上船,并为他们把橹摇船,惠能说:“请和尚坐下,由弟子来摆度。”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以,惠能大师得法以后,他自度度人,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师得法以后,可以说灾难重重,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师得法后南下,经过两个多月,到了大庾岭。这时大法已经南下的消息早就传了开来,所以黄梅全体大众都不服气,有数百位随后追逐而来,欲夺取衣钵,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将军出家,俗名惠明的,赶在大众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路旁的石头上,说:“衣钵是法的表征,岂可用暴力来争夺?你们要衣钵,就拿去吧!”于是就隐避到草丛里。
果然,当惠明要来拿取衣钵的时候,怎么样都拿不动,因而觉悟到衣钵代表的是佛法,必须要有大善根、大福报、大智能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觉悟地对惠能大师说:“我为法来,非为衣钵而来。”
惠能大师便从草丛里走出来,趺坐在石头上为惠明说法。惠明于言下契悟,礼拜六祖惠能为师。
第二次,当惠能大来到广东宝林寺(一般人称为曹溪南华寺,当时叫宝林寺)时,却又被恶人寻着,只得离开宝林寺,隐藏在猎人队中,韬光养晦,以待机缘。
在猎人队中,时光一晃,十五年就过去了,惠能大师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四十岁左右了。经过这一番磨链,自觉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便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的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说《涅槃经》,寺前悬挂着的幢幡随风不停地飘动着。有两位出家人对着飘动的幡子,面红耳赤的争论不休。
甲僧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
乙僧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是幡子在动。”
原来两人争论的是幢幡所以会动的原因,而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于是惠能大师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大家一听,“哦!这个人说话倒很有见地,一定有相当的来历。”便将他请到寺中。经与印宗法师一番相谈后,印宗法师说:“久已听说黄梅五祖的大法南来,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说明身分,并应印宗法师之请,出示衣钵给大众看,其后,更为印宗法师阐示“甚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听了之后,心生欢喜,于是为当时还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并且为他传授戒法。从这个时候起,六祖惠能正式成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师。印宗法师很自谦,说明愿意拜在惠能大师座下,请惠能大师收他做弟子。惠能大师从此便开始了东山顿宗法门的开演与弘化。
六祖大师不仅生前魔难重重,甚至涅槃圆寂了以后,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伤害。他圆寂入塔后,多少弟子日夜保护,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韬更是誓守大师的肉身。至开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夜半,新罗(今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二千两银子买通了汝州人氏张净满,想要盗取六祖的首级,带回朝鲜供养。
案子发生以后,张净满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审问,刺史柳无忝却不知道如何判罪,因为杀人罪是指杀死活人,何况他们盗取六祖的首级,也是出于恭敬的心,想要带回朝鲜供养。不过虽然是出于好意,总是违法。后来,六祖大师的弟子令韬与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罢了事。此后,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窃,但都是不久即被寻获。
综观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真是受尽种种苦难,但他仍能不为八风所动,显道救世。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者为了真理,为了正义,应该不畏魔难,不计毁誉。因为,凡是身负大任的人,是非毁誉总是难免,纵然伟大如六祖大师者,也在所难免。
四.衣钵与传法的关系如何?
传法,是老师以一件袈裟、一个钵传给门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传给了你。正如佛陀当初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朵花,在座的弟子们都不知道是甚么意思,唯有大迦叶尊者站起来,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叶就藉着一个拈花、一个微笑,心灵相通了。所以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山等待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传给他。
从佛陀到大迦叶、阿难尊者,直到后来的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钵相传。但是到了六祖以后,衣钵不传了。为甚么呢?因为常常为了衣钵相传,大家争执不舍,就是六祖大师,为了得到这衣钵,三次命如悬丝。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传衣钵了。”
不错,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六祖大师所得到的衣钵,是承袭西天二十八祖达摩所传下来,主要就是令法不断。从初祖大迦叶尊者到二十八祖达摩,到中国的六祖大师,这当中,时时有为这袈裟争执而舍命的。例如中国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盗过三次;惠能大师得法的袈裟,前后被偷过六次。
大家为甚么为了一件袈裟、一个钵,要这样相残呢?社会上一般人为名利争,为权势争,就是为“我”争,出家人的我执破除,法执不破,为我不争,为法要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后来就不传衣钵了,因为不传衣钵的关系,六祖的法反而更加开阔。依《坛经》所载,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有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为记录《坛经》者,神会为南宗禅奠定了历史的地位。其它如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弟子们共同弘扬禅宗,真是灿烂光辉。所谓一花五叶,就是指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这五宗,后来再加上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
惠能大师在法性寺得到大众的拥护,次年再度回到宝林寺,由于跟随他学道的有数百人,而宝林寺的空间很有限,不够居住,惠能大师就向当时的一位大地主陈亚仙说:“我向你化缘一点地,盖房子给跟随我学道的人居住。我只要一块卧具大小的地就够了。”
地主说:“这么一点地,那简单,好吧!你要那一块?”
惠能当下把他的坐具一摊开,据〈六祖大师缘记外记〉记载,这坐具一展开,居然尽罩曹溪四境的土地。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神异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这许多土地供养六祖大师来建寺安僧,弘法传道。这就是六祖建的道场──南华寺。据说,直到现在,南华寺里六祖不坏的肉身还在,正如台湾汐止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刚不坏之身,是代表他们慈悲、道德的成就。这些有修有为的肉身菩萨,不禁使我们心生景仰,缅怀不已。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度,度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病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歎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甚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说:
“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沙弥!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的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的把屠夫托了起来……。
这故事的含意是说,只要你有悔过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灭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问题,只要你有心自度,师父当然就可以做一个使你得度的因缘。
如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讲的修福修慧、行解并重外,以下提供几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要改心:我们的心要改。如果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舍的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痴的心不能改成智能的心,懒惰的心不能改成精进的心,即使听闻再多的佛法,终究没有用。今天的社会大众,“万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体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后的身体和衣服才能干净;心肮脏了,一样要洗,所谓“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自度的第一个要诀。
要换性:性情、性格也要换一换。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不是说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恶劣,只要肯修改,下定决心,恶劣的性情也会改成善良的性情。一个人有所谓气质、修养,改变气质,净化身心,这是人格不断的升华,就是要我们不断的改心、换性。
要回头:人生的路,前面是半个世界,后面也是半个世界。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不顾一切地向前走,向前争;结果到头来,人生就象是一条小路,像一道窄门。如果懂得回头是岸,懂得欣赏回过头来的世界,那么,人生将更广阔,更有余地。所以,有时候我们以退为进,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转身,要懂得回头。
现在一般人,有时候对于世间上的知识,也都晓得听闻,但却不知实践,不知奉行。例如: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就是这本经我听了,但是经文的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却往往做不到。因此,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经,也就是只有“如是我闻”,没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希望读《六祖坛经》的大家,都能够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闻”,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为甚么要吃肉边菜?
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关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是开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隐居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混在一起,虽说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见到猎人捕捉的很多动物,如果是幼小的、怀孕的,就把牠们放了;打猎的网子不密,他就网开一面,让动物逃生,但是猎人每天把捕获的猎物拿来作下酒的饭菜,惠能大师他是吃甚么呢?他也是吃那许多的猎物吗?
惠能大师说:“当吃饭的时候,不错,猎人们煮的是捕捉来的动物,但是,我只放几根菜叶子在肉锅里面煮来吃,吃的是肉边菜。”在佛教里,有所谓吃“三净肉”,也就是: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正如中国儒家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也。”
凡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所谓恻隐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生活,却不吃捕获的猎物的肉,只吃肉边的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阿弥陀佛,满口的慈悲,心里面却充满着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没有用。因此,学佛的人是要净化身心,要改心、净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计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师这种大乘根性的人,不在这些小事上拘泥,我们不可以用六祖吃肉边菜,而认为六祖大师的行为有所不当。何况那时候的惠能也还没有出家!
七.甚么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总希望有密传、有密法。当六祖惠能大师离开黄梅的时候,惠明追赶上来要抢夺他的衣钵,后来,衣钵他拿不动,感到惭愧,就请求惠能大师为他开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他本来面目。惠明又问:“请问大师,除您所说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有甚么密意吗?”意思是问惠能大师:“密意以外,还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师回答他:“如果能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话,就是要能回光返照,不向外求,要从自性里面去追求,所谓密意,就在你自己那边。”
我们常听人说:“我有一句话告诉你,这是个秘密,不可说的,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这个人听了以后,又再转告给另一个第三者,他说:“我刚才听了一个秘密,我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
于是就这样辗转相传,那里有甚么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道就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密意。
有一则公案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那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甚么?再问一次。”
“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
“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不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甚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个无言说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个信徒来向他请教佛法,老和尚横说、竖说、这样说、那样说,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应付这位难缠的信徒,费尽唇舌和他对话说佛法,认为是件苦事。
有一天,这位信徒写信来约时间,又要和老和尚论道,老和尚感到又有麻烦的事来了,脸上不是很高兴的样子,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卖豆腐的来了,看到老和尚的异样,就问:“嗯!老和尚今天怎么不高兴呢?”
老和尚说:“跟你讲没有用。”
“老和尚!说一说嘛!或许我能帮你分忧。”
老和尚说:“有一个信徒老爱问佛法,常常和我辩论、为难。”
卖豆腐的听了以后,说:“老和尚!你觉得为难的话,让我来应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这么高,都难以叫他信服,凭你一个卖豆腐的,又有甚么办法?”不过想想,“好吧!让你这个卖豆腐的跟他对一对也好。”
卖豆腐的说:“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给我。”
约定的日子到了,卖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宝座上。那个信徒来了,一进大门,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远远地,他就把两双手十个指头竖起来。这个卖豆腐的假和尚看到来人竖了十个指头,就赶快伸出五个手指,对方立刻竖起三个手指,卖豆腐的比出一个手指,那个信徒立刻顶礼膜拜,欢喜而退。
回去以后,逢人就讲说:“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彻大悟了,他的佛法实在高明啊!”
“怎么高明呢?”
他说:“我一去,把两双手十个指头一竖,(这就是说十恶如何对付?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问老和尚:‘十恶如何对付?’他立刻伸出五个指头,意思就是说用五戒就可以对付了。然后我又伸出三个指头,就是问:‘贪欲、瞋恨、愚痴三毒怎么对付?’老和尚用一个指头,表示一心就能对付了。你看,这个佛法多高明!”
这个信徒所体会到的是这个道理。另外一边,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问这位卖豆腐的:“你今天讲了甚么道理,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个信徒真是没良心、没道德,他一来,就同我竖了十个指头,意思是问我十块豆腐要卖多少钱?”
“那你怎么说?”
“这豆腐一块五毛钱,十块豆腐五块钱。我就用手跟他比一比,五块钱。”
“然后怎么样?”
卖豆腐的说:“那个信徒实在坏透了,我们小本生意,赚钱困难,他还跟我还价,三块钱卖不卖?我是很不高兴,就用一根手指指着他,暗骂他:你这个坏良心的!他给我这一骂以后,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赶快向我磕头,礼拜而去了。”
所谓“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讲述佛法,信徒认为这不是佛法;卖豆腐的五块钱、三块钱,他却悟道了。所以,有时候是佛法的你不能体会,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时候看起来不是佛法的,因缘际会,也能悟道。因此,过去的禅师们看到花开花谢,悟道了;听到打板声、开门声、碗破声,开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够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八.为甚么五祖要劝惠能大师“不可速说”?
惠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真传。得法后,五祖送他到江边,对他说:“日后的佛法将由你盛行,你现在就好好去,努力向南走,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佛法要紧的是等待机缘,因此五祖告诉惠能大师,不要急于向外面传播佛法。其实,世界上无论甚么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幸得来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万丈高楼总要从基础,一砖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须要养深积厚的工夫,所谓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讲的是因缘,因缘聚合则成,因缘不聚,则一切事情皆难成办。所以,世间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别人做事似乎比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则困难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缘聚合,自己的因缘不具足。
事实上,有时候速成的东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树木,一年成长的树木,只能当柴火烧;三年、五年成长的树木,把它砍下来,可以做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树木,可以做栋梁。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以后,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对外弘传,必须等待机缘,六祖大师因此隐居在猎人队中,以待机缘。
反观现在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人,无论做甚么事情都是不耐烦,你要他学成以后,在那里待十几年,等待因缘成熟,他就不耐烦,他急于求售。所以,过去大陆丛林的师长常讲:“佛法不是黄鱼,也不是青菜、萝卜,你放心,它不会腐烂。”
佛法是等待有缘人的,像南泉普愿大师,在茅屋里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甚么?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烦。有两句话说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可妄自一开。”蛋还没有孵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它啄破;饭还没有煮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锅盖打开。鸡蛋要等孵熟了以后,才能一啄;饭要等煮熟了以后,才能一开。因此,五祖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养深积厚,等待因缘”。这一点,无论是时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罢,都要知道,机缘就是一切条件具备了,只要因缘条件具足,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如果“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则如满山的花树,东风不来,也无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总之,凡事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行,必须“万事具备,因缘具足”,只要因缘具备,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无事不成。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维摩经》里,曾经叙述这样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随文殊师利菩及比丘们到维摩居士那里,去探望慰问他的病情。
在维摩丈室里,很多菩萨、比丘都站在那里,维摩居士看得出来,舍利弗心里好像很不以为然,意思是说,我们这么多的大人物到了你这里,你看,房屋里面一无所有,也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怎么不请大家坐呢?
维摩居士就问舍利弗:“尊者!你是为法来呢?还是为床座而来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维摩居士!我们是为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
在《六祖坛经》里面,惠明曾经对六祖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抢夺你的衣钵而来的。”
有的人听闻佛法,只是因为好奇,他并不在意佛法里面讲的甚么;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点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或者发财之道;有的人在佛法里面,只希望获得看相、算命,预知未来祸福穷通之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听经闻法。
过去,印光大师在上海讲经: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听众一半没有了;第三天,愈来愈少。所以,印光大师就有一个感觉:好多人不是来我听讲经的,他是来看印光长的甚么样子,是不是三头六臂。看过了,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和尚,还要再来听他讲甚么话呢?所以,印光大师后来就发愿,用书信度众,不再公开讲说。
甚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听闻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证,对自己身心有甚么受用,你问他:“到那里去?”
“去听某某法师讲经。”
“讲得好不好?”
“讲得好啊!”
“怎么好法?”
“听不懂啊!”
听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师讲经说法,要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困难。意思是说,我们依循佛经,照本宣科,那样比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机,让你能接受,就很难。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佛法而来,为听法而来听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过去有一位法远禅师,他从南方到北方去参访归省禅师。南方较热,北方比较寒冷。在热带居住的法远禅师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归省禅师的道场,先到客堂挂单。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有人来理会;到了下午,也没有人来接待。同来的道友饥寒交迫,天色暗了,气温更加寒冷,陆续有人生气的离开。
到了晚上,同来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远禅师一个人。知客师父终于出来了,问他:“你来做甚么的?”
他说:“知客师父慈悲!学人来到这里,想要亲近归省老禅师,我来求他传授佛法的。”
知客师听完,不分青红皂白,拿了一盆水兜头就往他身上一泼,他说:“我们老禅师没有时间会客,你赶快离开吧!”
法远禅师还是很虔诚恭敬地说:“知客师父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到北方来求法,岂能为你区区一盆水就泼走呢?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候归省老禅师。”
由于法远禅师求法热诚,终于被允许住下来,担任典座的职务,也就是煮饭、烧菜、做苦工。
当时的寺院里很清苦,几百个出家人,几乎每天都没有油煮菜。有一天,法远禅师拿了一点油,煮面给大家吃。这个事情给归省老禅师知道了,把他叫来质问:“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它来做人情,煮面给大家吃呢?现在你要赔偿。”一个贫穷的参学学人,那里有多少钱能赔偿?
“你把衣单留下来抵押,人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佛法没有求到,衣单却被扣留了。但是法远禅师丝毫没有怨言,心中暗暗决定:“我还是去化缘,替人念经,有了一点钱,再来赎回我的衣单,再来求老禅师开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门口的走廊上。”
半个月以后,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么不走?你怎么住在我们的房子里?虽然是屋檐下,也是我们寺里的房子,你要缴房租。”
想要赎回衣单,不但没办法赎回,又要他缴房租。但是,经过许多考验以后,法远禅师终于得到老师的赏识,欢喜的把方丈、住持的位置传给他。
我们寻师访道,要经得起考验;我们服务社会,或者做任何工作、事业,都要能经得起考验,都要能受得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为法而来,不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而来。求佛法,要有真正的发心。学佛,佛要我们学他做甚么?学佛就是学习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说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来种性无缺无余。学佛法要真正的为佛法而来,为悟道而来,为远离烦恼而来,为了生脱死而来,只要发心正,立愿广,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圆满成就。
但是,时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钱财给人家倒闭了,他就怪阿弥陀佛没有保佑他,他念佛是为了要保护自己财产,然而从因果法则来看,钱财被人家倒闭了,是源于贪心,或是由于高利贷的交易,怎么能发财呢?再说阿弥陀佛不是你的财务经理、保险公司。所以,在佛法里面,我们往往都有一些不正当的要求,不合因果的法则。因此,用不合理的态度来听闻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们要真正地为佛法,为真理,为完成自己的人格,为圆满自己的生命而来听闻佛法,这才有意义。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二 般若品
【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①,师陞座②,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③。”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能。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能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④,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⑤地狱⑥,一切大海,须弥诸山J,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⑧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⑨,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⑩,不行小道⑾。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能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能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⑿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⒀即菩提⒁。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⒂烦恼尘劳⒃。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⒄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⒅,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⒆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歎,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⒇,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21),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22)。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23)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24),皆因人置,因智能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25)出六门(26),于六尘(27)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28)。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29)及心通(30),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31)。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32)。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说通(29)及心通(30),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31)。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32)。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歎:“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①请益:学人请师训诲的意思。在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请教的意思。
②陞座:登法座说法。
③波罗密多:译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④刹土:略作刹,梵语音译。译作土田,华梵并举,故称为刹土,即国土的意思。
⑤天堂:指天众所住的宫殿。行善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享乐的地方。
⑥地狱:十法界中属于五趣六道之一。一般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⑦须弥诸山: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成的大地;须弥山就是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央。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的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
⑧邪见:不正的见解。主是指拨无因果的见解。即否定因果的道理,而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这就是邪见。
⑨法界:广义泛指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耳、鼻、舌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自性各异的意思。
⑩大事:指转迷为悟的事。
⑾小道:指空心静坐等。
⑿唐言:即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
⒀烦恼: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又称随眠、缠、盖、结、缚、漏、取、系、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一般以贪、瞋、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⒁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⒂五蕴: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行蕴,除色、受、想、识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各类聚。
⒃尘劳: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
⒄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⒅法门: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为众圣入道的门径,故称为法门。
⒆三昧: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⒇阎浮提:阎浮,译为赡部,树名;提,译为洲。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所以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21)有情无情: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
(22)见性:彻见自心的佛性。
(23)修多罗: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若特指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有綖线的意思。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綖线串花不散,所以称为修多罗。
(24)十二部经: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经。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25)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26)六门:又作六情、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27)六尘:又作六贼。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28)边见:偏执于极端一边的见解。例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29)说通: 能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机而说法无碍。
(30)心通:又称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称为心通。
(31)慧日:佛陀的智能普照众生,如日一般,能照破无明生死痴闇,所以喻为慧日。
(32)三障:障碍圣道、善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