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继续登载讲义(十二),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丙初、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是教我们往生的方法。佛告诉舍利弗尊者以及大众,往生西方的条件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换句话讲,少善根福德因缘就不能得生彼国,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善根,就是能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福德就是能够发愿念佛,所以讲念佛人是世出世间第一大福德之人。人天的福德少,世间人闻到这个法门能够生起信心,但是为什么往生难呢?根本原因就是福德少,情执太重,放不下六亲眷属、财产等等,对世间的一切放不下,这就是福德不够。二乘跟权教菩萨是善根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不能生起信心,是小乘思想,觉得他们根机很好,应该修学依仗自力断惑证真的法门,就是难行道法门;念佛法门很简单,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是阿公阿婆念的。所以小乘根机的人不具足这样的善根。因缘也非常重要,就是要理解净土的深意。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能蒙善知识开示,生起信心发起往生大愿,是他宿世的善根成熟,福德具足,遇到善知识开示就是因缘具足。我们在座的净土行人,能够听闻净土经典,理解净土深意,这就是因缘具足。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就必定往生,那如何才能令其加深呢?很简单,我们现在要多听经,发大愿,多念佛,善根福德因缘就必定加深。如何修学这个法门呢?经中讲到“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善男女?这里善者,是指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之人,简单地说就是具足真信、切愿、力行,以此为标准。“闻说阿弥陀佛”,这个“闻”非常有讲究,意义深广,不仅是听闻,于闻中要能生起深信,且发大愿,深信发愿就具足了善根福德。“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从这里我们看出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不同,其他法门教我们放下执著。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讲,大地众生本具的佛性之上覆盖了无明妄想执著,叫我们破除执著,但是这里叫我们执著这句名号,而且要持续不断地执著。前面讲到,所念佛号不可思议,法藏比丘因地发大愿,六度万行成就了这句万德洪名,我们把万念转化为佛号这一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句名号也要舍弃,最终圆满佛果。我们现在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执持这句名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执持的意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就是要将万念转化为阿弥陀佛这一念,所谓都摄六根,意根要想着阿弥陀佛,舌根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身根自然恭恭敬敬,眼根也不会东张西望,鼻根也不会乱闻了。平时我到佛堂门口一站,里面人眼睛都唰地一下往外看,这就没有都摄六根,外境来了心也跟着飞出去了。经常有人问到,不念佛时觉得自己没什么妄念,念佛之后妄念怎么多起来了?要知道,妄念不是因为念佛而增多的,其实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以前没有用心去观察,现在正因为念佛的缘故妄念才显现出来。我们不要去管它,继续摄心,时间久了妄念自然就减少了,用它个三五年保持这一念,那功夫决定成就。当然,在念佛之前一定要持戒,戒是降伏妄念最好的方式。在念佛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殊胜的境界也是自然的,不要去执著,我们讲过七菩提分,要舍去一切境界。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这是克期取证的方法,我们现在打精进佛七就是从弥陀经这儿来的,定七日为一期,七日当中万缘放下,专心念佛,以求一心不乱,果能念到一心不乱就成功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清净海众现在其前,慈光摄照,往生之人正念昭彰,心不颠倒,亦不昏沉,如入禅定,跟随阿弥陀佛清净海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面请看藕益大师的注释。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菩提是梵语,中文翻作觉悟。正道即八正道,修学无漏深法,通达涅槃。菩提正道,就是觉悟一切世间的真相,发菩提心,修学无漏大法,了生脱死,圆满佛果。这是一般的讲法,无论哪一个法门都适用。对净土法门来讲,善根亲因就是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愿不可思议,深信释迦牟尼佛介绍的净土法门、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这种深信就是往生西方的善根,就是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修学净土法门有正道法与助道法,正道即念佛,执持这句名号,助道是辅助正道的。“施戒禅等”讲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包括三皈五戒、四摄六度万行是往生西方的助道法,是福德。不但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做一点小小的善事,布施钱给乞丐,乃至一切善行善心皆是往生西方的助道法。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六度万行种种助道法,都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成为往生西方的资粮。“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声闻缘觉是二乘人,只断了见思烦恼,沉空滞寂,享受涅槃之乐,视三界如牢狱,不肯发心出来救度众生,没有菩提心,菩提善根少。人天道的众生没有断见思烦恼,所修的是人天福报,福报与福德是有差别的,福报是有为法,福德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出世法。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这两种人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何才能多善根多福德呢?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我们是二乘根性的人,人天道的人,我们善根少福德少不要紧,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执持这句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名号具足了弥陀万德,念这句名号就是将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我们的功德,那我们就多福德,每念一句佛号皆具无量的善根福德,如果我们把所念之佛的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福德更加不可思议。“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以散乱心称念这句名号,福德也不可思议。散乱心称念名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无信愿,像有些人到寺院来游玩,他听到阿弥陀佛随口也念一句佛号,虽然未必相信,但已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金刚种子,种下了得度的因缘,即便这辈子不能往生,他跟阿弥陀佛已经结下了缘,待机缘成熟他会念佛求生西方。还有一种人是具足信愿,散乱念佛,可以往生。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持名功夫之深浅,只要具足信愿,散乱心称念也可往生。散乱心称佛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一心不乱称念佛号功德更加不可思议,一心不乱称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故使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我们在这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在念我们,我们至诚恳切在念佛,阿弥陀佛也在恳切念我们,善根福德具足了,就能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应。“文成印坏。”古时候印刷用泥模,只能使用一次,文字印好的同时泥模就坏掉了。这里以文成印坏为喻,我们信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就,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我们的色身,这个娑婆世界的业报身就谢掉了,同时在极乐世界莲花化身也便成就了。“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谓不来而来,不往而往,从事相上来讲有来往,阿弥陀佛确实要来接引我们,我们确实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但从理性上来讲没有来往,西方极乐世界不出我当前一念心性,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凡夫心识所变现的,唯心净土,哪里有什么来往呢?这就是理事圆融的讲法。“行人心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这个色身去往生,而是心识去往生,“心”就是真心,“识”是我们的妄心,阿赖耶识。带业往生西方没有断烦恼,没有转识成智,真心与妄心皆有,往生之时是真心跟妄心去往生,就是心识往生。前面我们讲过,心识是真妄不二。好比大海水,风平浪静时就是我们的真心,境风一吹起了波浪就是妄心,其水性无二。哪一天我们觉悟了,知道一切法皆是空相,此心不随外面虚假的空相境界所转,如如不动,心得平静,就能转识成智。由此我们知道,临终之时一定不能为外境所转,如果临终时没有好因缘,身边子女哭哭啼啼,心随外境所转,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那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临终之时的因缘非常重要,千万不能颠倒妄想,身边一定要有善知识开导,正念提起,这样就可以心识去往生,即是烦恼未断,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福德少的人身体虚弱不能讲话,但是正念能够提起。福德大的人身体健康,也能讲话,能够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福德更大的人预知时至,这样的人不生病。现在有一种观念,人死之后还去给他助念,其实这非常难,人活在世的时候都迷惑颠倒,死后更加迷惑颠倒,很难助念成功。往生是在活着的时候往生,死后再助念不容易成功。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弥陀经中善男女的标准是具足信愿。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六道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只公鸡具足信愿念佛,他也称为善男子。大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论身份之贵贱,或王侯将相或乞丐流氓;不论年龄之长幼,或七老八十或年幼无知;不论六趣四生,六趣就是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生是出生的方式,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切众生只要具足信愿,皆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蒙善知识开导,具足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称为善男女。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名是假名,德是实德。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假名,但是能够感召真实的功德,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我们的功德,一德不漏。为什么能转呢?前面讲过了,这是法藏比丘因地发大愿修万行所成就的。我们现在念他就是启迪自性本具的阿弥陀佛,自性弥陀,这样就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就是前面讲的自他不二。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

  修学这个法门以持名为正行,其他方便善巧为助行。我们现在做点经忏佛事也不妨碍,善巧方便度众生,众生喜欢做经忏佛事,就先以这个来接引他,最后还是要把他引到念阿弥陀佛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正行,其他诵经、持咒、做一切善事是我们的助行。藕益大师在文中告诉我们,这句佛号统宗教而无外,宗教即宗门教下,宗门指禅宗,教下就像华严、贤首、三论宗,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句阿弥陀佛具足了一切法门,持名是修学净土法门的正行。

  【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其他一切法门不必再去费心了,修学念佛法门非常简单,但念这句佛号即可,上至七老八十的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可以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念佛成佛,不走弯路,是谓直捷,很难相信。

  下面别释闻思修三慧。按照一般讲法,闻慧是听闻经教而生的智慧,思慧是思维经典义理而生的智慧,修慧是通过修学禅定而生的智慧。藕益大师依照三慧对持名念佛进行了解释。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听闻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知道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发起信心发起大愿念佛,这就是往生的条件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了,就是闻慧。如果听闻净土法门的殊胜却不能生起信心发大愿,与不闻有什么差别呢?虽然种下了金刚种子,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得度的因缘,就不算是闻慧。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执”是执著于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持”是不间断。我们对一切世间法都放下了,但对这句名号执著念去,念念不间断就是智慧。现在一般的净土同修,到了念佛堂才能生起念佛的心,回到生活中早就把念佛的心抛之脑后了。真正念佛的人任何时候都要念佛,行也念坐也念睡觉也要念,清净的地方出声念,不清净的地方默念,一直持续不间断,这样必然成就。工作的时候也可念佛,净土圣贤录就有一则案例。古时衡州有一位姓王的铁匠,一家四口以打铁为业,一日不打铁生活就没着落。王打铁感到人生如何这般苦啊,便很想修行了脱生死。一天一位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他就请出家人进来喝茶,进而请教了生死的方法。因为铁匠目不识丁,出家师父就介绍了最简单的方法,教他信愿具足念阿弥陀佛。此后打铁拉风箱时,他拉一下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推进去也念一句阿弥陀佛,每打一声铁亦念一句阿弥陀佛。别人跟他讲,你打铁已经非常辛苦,再加念佛不是更辛苦吗?实则是他有了这种信愿心,边打铁边念佛便不觉辛苦了。念了几年功夫出来了,有一天跟妻子讲我要回家了,妻子说这就是你的家了,他说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的家,妻子以为他开玩笑说那你去吧,他又开始打铁,打了一会儿,自在往生,站着往生,往生之前说了一首偈子,“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印光老法师也教导我们,“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念佛人时刻不能忘记这句佛号,干净的地方出声念,也能利益其他众生,但闻弥陀名号,即使不能生起信心,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不干净的地方,厕所里,可默念这句佛号。“然有事持理持。”念佛也有两种修法,事持和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从事相上讲,要确信实有极乐世界,确有阿弥陀佛在说法,我们一定要求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出自观经,凡有心者皆能作佛,佛是由心事造而成,修行人以佛为榜样,发现与佛不相应之处就加以改正,这便是修行。当修德圆满,性德显现,心就是佛。这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如同一个孝子,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想念着母亲。事持之人虽不知净土法门深意,不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但能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不间断,这样的人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事持是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中下根来讲的,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从事持下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教导我们除一句佛号不起别念,那如何才能专志于佛号呢?从前一个国王问出家人,念佛怎样才能专心?出家人请国王找来一位即将行刑的死囚,叫死囚端满满一碗水绕皇宫四周步行一圈,同时让一群宫女在大道两边载歌载舞,如果水没溢出来,就赦免他的死刑。死囚听了非常高兴,就照吩咐端着满满的一碗水,走过坑洼不平的道路,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上这碗水,绕皇宫一圈花费了几个小时,走下来碗中水竟一滴未洒。皇帝便问他,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死囚说我端的哪里是水,是我的性命啊。出家人告诉国王,这就是专心,念佛就要像这样专心才可以。如此专心念下去,时间长了就能够得到一心不乱。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里讲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理持之人明白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当下一念心性,正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自性当中具足一切万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当前一念,乃至十方世界皆不外当前一念心性。谓“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法是自性所造。在玄义中讲过,心能造百界千如,当前一念心能造三恶道,也能造佛法界,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心念所造,故华严经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明了弥陀万德洪名是自性本具,自性所造,这是解悟,及至证悟就要执持这句名号。修学净业的人,一定要将我们的心拴住这句自性所造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为我们这个心所系念之境,念到心外无佛可念,也没有念佛的这个心,能所两忘,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时候就成就了。事持跟理持相上面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要勇猛精进去执持这句名号,结果也是一样,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讲了,修学净土法门两种人成就,上智和下愚,上智的人就是理持,下愚的人是事持。事持的人听善知识讲极乐世界好啊,娑婆世界确实感受到苦,像我们老菩萨,不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他确确实实感受了这个娑婆世界的苦,听了别人讲乐,他就能够发起这个心,这就是事持,决定可以往生。理持的人就是上智,能够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样的人执持这句名号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事持也好理持也好,皆是以心系念这句佛号,这个属于思慧。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克期,指克期取证,就是限定一个时间,在此期间用功精进办道,能够成就。办事,乃承办生死大事。对于净土行人来讲,规定一段时间精进念佛,争取在这期间能够成就,就是克期办事。那要多长时间呢?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七日就可以办生死之大事。经文有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修学这个法门,只要用心,七日就可以成就,这是一切法门不能与其相媲美的。很多人不相信七日就能成就,在《净土圣贤录》与《往生传》中,七日成就的例子很多。宋朝有一位莹珂法师,这位出家人是一个污道沙门,造了种种的恶业,《地藏经》讲的好,“伪作沙门,心非沙门”,这样的出家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有一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将来肯定要堕恶道,生大怖畏,就去向同参道友请教有什么办法能不堕地狱。同参道友就给他介绍净土法门,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命终时发起信愿心也能够往生,他听了这个法门很欢喜,就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坐在里面精进念佛三天三夜,终于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跟他讲,你还有十年的阳寿,十年后我再来接你。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讲,我这个人根机很差,十年当中会造很多恶业的,我还是不要这十年了,您抓紧时间来接我吧。阿弥陀佛看他发了这样的大愿心,就跟他讲,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三天后就来接你。莹珂法师听后很欢喜,便走出寮房告诉大家,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接引我,你们来助念送我一程。其他人听了觉得他在吹牛,在说笑话,这种破戒的出家人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大家虽不相信,但也不妨一看,将且答应了。三天后,他就叫出家人做早课念阿弥陀经回向给他,送他一程。念了十几声佛号,真的舍色西归,这是七天成就的例子。我们现在做佛七,就是从这段经文来的,七日克期取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也参加过佛七,也一直在念佛,我怎么就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呢?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我们在这儿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把心用在这上面?绝大部分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啊。定慧不均,要么就昏沉,入睡觉定,流口水;要么就是人在佛堂里面,心早已出去了。所以寺院举行佛七,就是定在七日当中要克期取证,以期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根机好的人在七日取证当中,一日就能证到一心不乱;根机差的人七日能够证到一心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是另外一种讲法,利根的人在七天当中,每天都能保持一心不乱;钝根的人只有一天能保持一心不乱;中等根性的或六五四三二天保持不乱。弥陀经是以七日为一期,在其他经典中有所不同。比如《无量寿经》定的十日,“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这是针对在家众的。《鼓音王经》也讲十日,经文有“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中定四十九日,经文有“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心神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经》是定的九十日,经中讲到“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文殊般若经》也是定的九十日,“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这是各经之中克期时间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能够保持一心,生死就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多次讲过了,一心有两种,分别是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由念佛断烦恼的程度来划分的。念佛断除见思烦恼得事一心不乱,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这是讲事一心。我们前面讲过,念这一句佛号有事持与理持之分,事持者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能认识到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进而能够发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下愚根性的人,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事持。若能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出现前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去执持这一句名号,就属理持。事持和理持从表相来讲是一样的,都要发信愿心执持这句名号,都要专注一境,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上,别无他念,如此行持下去就有定力,能够伏断见思烦恼。所谓念佛有定力,就是有智慧能够伏断烦恼,在生活当中就可以检验。伏烦恼就是心不随境转,举个例子,我们在佛堂里面念佛,家里哪个亲人中了五百万,如果你的心能够如如不动,那你就伏住这个烦恼了;如果你心生喜悦,烦恼就没有伏住,喜悦也是烦恼,是顺境。如果遇到逆境,打佛七的时候家里某个亲人过世,你的心里面非常难过,这时烦恼也没有伏住。真正达到一心,不为境界所转,不管顺境逆境都保持这一念,这是伏烦恼。断烦恼就要有智慧了,面对顺境或逆境,就用智慧去观照,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相,所以修净土法门还需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帮助我们伏断烦恼。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净土学习《金刚经》不是杂修,它能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明白世间的道理。所以断烦恼必须要用智慧,伏烦恼要用定力。念佛能够念到断除见思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只是伏住见思烦恼,这个功夫比较浅,叫伏惑事一心,能够达到伏惑事一心也是非常不容易啊,这就是经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你现在念佛有没有把见思烦恼伏住?伏住了将来也非决定能往生。如果临命终时遇到逆境,没有好的因缘,伏住的烦恼遇到逆缘又会现前,你又会随着欲望而走。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伏见思烦恼就是圆教五品位的菩萨,初信位就要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圆教七信位就断尽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渐次断尽的,这时才是断惑事一心。断见思惑的程度不同,所证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按照天台宗六即佛来讲,伏住见思烦恼属于观行即佛,断除见思烦恼属于相似即。“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不论是事持这句佛号还是理持,持至心开,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同生性,就开始破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这个心就打开了。这个心,我们的真如本性,无始劫以来一直被无明妄想执著覆盖于上,一旦开始破无明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圆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六即佛来判,就属于分证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为什么凡夫总有是非矛盾,大家虽然在学佛,但相聚到一起还是会有矛盾,就是为见思烦恼所乱。见思烦恼就是我执心,讲得明了一点就是自私自利心,什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见思烦恼重,我执心就强;见思烦恼轻,我执心就轻。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为见思烦恼所乱,如如不动。“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二边是对立的二边。罗汉有对立,有生死有涅槃,凡夫更有对立了。到了理一心,法身大士的境界,就不会产生对立,生死即涅槃,不会落入空有二边,真空妙有。“即修慧也。”上面所讲的七日克期取证及这段事持与理持,是介绍修行过程中,如何用一句佛号得到事一心与理一心。得到一心不乱就是得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所以称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从这儿来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对于修学念佛法门的人,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这句佛号,在临命终时一定要能够保持一心不乱,转万念为一念,心不能颠倒。心不颠倒为所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接引,是所应。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一定要心不颠倒,一定要一心不乱。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见思乱。”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临命终这一刻是相当的重要,这个时候念佛一定要有功夫,就是不能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见思二烦恼就是前面讲过的五种邪见及贪嗔痴慢疑,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让它现前。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临命终的场所很重要,遇缘很重要。如果临命终时在家中,已经有念佛成片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但是逆缘来了,儿女舍不得你走,抱着你痛哭,就把你的烦恼又调出来了,会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这时心就不清净,心随境转了。所以临命终时一定要有殊胜的因缘,有善知识开导,有一个地方能够助念。如果能够伏住见思烦恼,有殊胜的因缘不让见思烦恼现前,就能召感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以及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前来迎接。“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三有即是三界之生死,欲界称为欲有,色界称为色有,无色界称为无色有。简单地说,就是不会再贪著三界之内的一切快乐,欲界有五欲之乐,色界有微妙色身及四禅定的快乐,无色界有四空定的快乐。临命终时一定不能贪著这个世间的一点点快乐,如果一留恋就没有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贪恋一起,相应的就是三恶道。“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终保持一念,见思烦恼未断但能将其伏住,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断除见思烦恼,就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这是事一心不乱的果报。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净业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乱,就不会为空有二边所扰乱,就能感召阿弥陀佛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其他的清净大海众也与佛一样的相好庄严前来接引。“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理一心不乱的人到临命终时,不会起生死涅槃两种邪见。凡夫执著于生死见,著有;阿罗汉执著于涅槃见,著空,执著于空、有都是邪见。证理一心不乱的人不会有生死涅槃二种颠倒之见,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无明烦恼,就是在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除四十二品无明烦恼,就在究竟常寂光净土。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报。

  对于净土行人,我们一直讲要发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们平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到庙里面来做这么多功德,念这么多佛号?目的就是为了临终那一念。临终一念相当的重要,如果跟阿弥陀佛相应就能够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那肯定是往生不了。从教理的角度讲,一定要伏断见思烦恼,要么伏住,要么断除。那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就是取决于当下。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发心,现在就要开始放下,真干实干,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心才不会颠倒,才会有福德因缘。临终的因缘也很重要,前面讲过,临命终时没有断除烦恼,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缘烦恼还会现前,你还是随着它走。我们伏住烦恼的同时,还要遇到一个好的因缘,心才不会颠倒。我们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少不要紧,当下就发心,信愿执持这句名号,现在要跟所有的人广结善缘,这样就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将来必定往生。反之,现在不肯发心念佛,一念佛就这儿疼那儿痛,广结恶缘,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就是你要真干,发起深信切愿,广结善缘,老实念佛,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们,我们的心识从头顶离开身体。所以我们现在临终助念判断是否往生,都要去测试他的体温。头顶热的,头顶最后保持有热度的就是往生,眼睛发热的到天道去了,最后热度在心脏位置就在人道,热在腹部是到了饿鬼道,膝盖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脚底板发热到地狱道了,这是最后检验是否往生的一个标准。我们只要现在发真心,老实念佛,广结善缘,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最终蒙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与清净大海众来接引,我们的心识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当中没有中阴身。如果往生其他道还有中阴身。娑婆世界的身体不要了,极乐世界莲花托胎,这叫“文成印坏”。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是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复复讲这个法门的殊胜。“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修学这个法门非常简单,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刚会说话的小孩,都可以念这句佛号,个个都能修学。谓直捷,只要一心称念这句佛号,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所以不走弯路。“仍至顿至圆。”往生就能横出三界,了生脱死,圆证三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称顿超圆证。“以念念即佛故。”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议,名是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我们念这句佛号,就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当不可思议,我们反观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么,在念阿弥陀佛吗,有没有跟阿弥陀佛相应?我们是不是每天在念贪嗔痴,在念贡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够成佛,念贪嗔痴贡高我慢将来就是三恶道。“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如来的一代时教无非就是观想参究,我们念这句佛号不要再去观想了,不要再去参究了,一句佛号就成就。这句佛号即包含了释迦佛的一代时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导,是大总持门。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阃是门槛。上上根指等觉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众生都在求生范围之内。下下根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可以看出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摄机之广,上至等觉菩萨,下到三恶道众生都是他摄受的对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根据自己修行的功夫、断烦恼的程度,所感来接引的佛不一样,前面讲过,有些是化身佛来接引,有些是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所生的土也不尽相同,没有断见思惑的在凡圣同居土,断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无明的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按照娑婆教理来判断。但是在极乐世界往往会胜进,没有断见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来定的。“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横有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八教,竖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念这句佛号就包含了五时八教,换言之,如来的一代时教不出这句佛号。“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念佛法门是佛彻底大悲心所讲,他哀怜我们这些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所以佛无问自说,不似其他经典都是有人发起因缘,只有这部经是佛无问自说。世尊深感末法众生遇此殊胜法门难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经文中多次讲到其“难”。上面是解释经文,底下蕅益大师为了破除众生的怀疑,设了几个问答。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段是解释为什么不劳观想。“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之一。有人读过观无量寿经会产生疑问,观经当中专门教我们修观,这里蕅益大师叫我们不劳观想,观经是佛说的,言下之意是不是与佛所说相矛盾?“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劳观想就是出自观经。观无量寿经从第一观日想到第十二观普观想,都是讲的观想念佛,这些殊胜之观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观,观阿弥陀佛报身之相,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在赞佛偈里描绘得很清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五座须弥山那么高,一座须弥山的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是我们的一百六十八万公里,五座须弥山就是八百四十万公里。我们这个世间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里,而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八百四十万公里,那凡夫怎样去观想?绀目,阿弥陀佛报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个大海那么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这个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观想的。“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佛在观经中说到“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开第十三观劣像之观,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劣应身,这是观像念佛。观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这是阿弥陀佛的劣应身,勉强可以观想。但是对于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修观像念佛犹为困难。“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第十六观就是为末法众生所设,教我们持名念佛。“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这部弥陀经就是专主第十六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非常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就是持名念佛,不劳观想。“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末法众生虽然根机迟钝,但是我们的心体与诸佛没有两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我们迷得很厉害,业障深重,福报浅薄。我们的心性也能够具造百界千如,观像念佛之像即是诸佛之心作心是,无量寿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从理上讲没有差别。“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所以修劣像观的人不需要修胜观,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观想,因为理上都是一样,像与名字皆是心作心是。

  未完待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