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推荐本源法师用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开讲,将分若干期登载,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讲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内容——信、愿、行三资粮,所以弥陀经的核心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也是净土法门的核心。首先,广陈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学成就果地上的圆满,我们的自性虽然具足了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但是我们要通过阿弥陀佛果地的清净庄严才能够启发我们自性的庄严。第二,由信启愿,释迦佛以及六方诸佛都是要劝导大众,闻者既然知道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应该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第三导行,正示净土行人要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作为我们的正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印光大师称蕅益大师所著的这部弥陀要解,说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也难以超越其上,可见这部弥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师把正宗分分为信、愿、行三科,近代圆瑛法师称此乃千古绝唱,深合佛意,无人能及。从这点可以看出,蕅益大师真的是佛来度化我们大家的。
“信愿持名,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很多人认为净土法门不讲究智慧,只要老实念佛就行。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实念佛之前,我们忽略了“信愿”。从这部经的听众可以看到,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听众,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是听众,从这个事相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修学这样的法门是非常讲究智慧的。从信愿的内涵来讲,它也是讲究大智慧的。明宗当中我们讲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每一个信中都包含了无量的智慧。再看“愿”,也具足了无量的智慧。首先讲愿离娑婆,如果没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这个世间真相是怎么一回事,你认为它是常乐我净,认为一切都是恒常的,怎么会放弃娑婆世界的一切呢?当然这个放弃不是不要,不是舍弃。如果我们没有真智慧的引导,也许就把厌离娑婆理解成放弃的意思。现在有些人认为,修学净土法门要厌离娑婆,这个是消极的思想,这也是因为缺少般若智慧啊。净土法门讲厌离娑婆,是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执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借助一切假相来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助缘。我们面对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净土法门非但不消极,而是更积极地去生活。愿生极乐,也是要有大智慧啊,这么多佛净土,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去极乐世界呢?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佛净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净土法门的深意。所以净土法门是智慧的法门。“行行”就是以执持六字洪名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两足尊就是佛,我们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双修。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学佛学了一辈子,念佛念了一辈子,但是最后却不能往生,这是什么原因呢?蕅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在老实念佛,但是有没有具足信愿?能否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在于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于有没有具足信愿。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执著心在念,没有目标的念,有什么用。能否往生是取决于信愿,我们到底有没有“信愿”念佛,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蕅益大师在这里做了一个比喻,信愿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双脚,如果没有眼睛给我们指导方向,但有双脚始终难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愿,在这个前提下,再精进念佛,那是无比的殊胜。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佛首先自问极乐名号的由来,为底下解释极乐世界作铺垫。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众生”在佛经中通常有三种解释:(1)众人共生之义;(2)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在这个地方不是这三种意思,这里众生是指能够享受极乐世界快乐的这些主体,包括从等觉以下众生,等觉就是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的大菩萨,深位菩萨。底下的声闻、缘觉、六道众生统统包括在内。下下品的都能够享受极乐的快乐,何况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苦乐进行一个对照。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娑婆世界,这个名号是梵语,中文译作“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要能够忍受种种的痛苦。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先释三苦:(1)苦苦。这是相对于极乐世界种种的乐跟娑婆世界对应的苦,比如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有天气寒冷、炎热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时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2)坏苦。这个世界也有快乐,但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我们的快乐背后往往隐含着痛苦。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觉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干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喝多了就会觉得苦。再举个例子,我们在这个世间,有些人家里面几代同堂,觉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这种天伦之乐背后就隐含着痛苦,也许无常一到,死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幸福的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背后都隐含着痛苦,这是坏苦。(3)行苦。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像无聊、空虚,虽然不是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问了,既然乐与苦是相对的,那极乐世界没有众苦,我们怎样知道它是快乐的呢?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快乐是相对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显现出极乐世界的快乐,让我们生起愿生之心,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心。
宋代大德慈云忏主,把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修行的难易进行了比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四十二章经》中讲到人有二十难,有一条就是生值佛世难,来到这个世间能够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有迦叶佛、释迦佛,但是他们已经成为过去佛离我们而去了,未来有弥勒佛,但我们等到弥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况且我们也没有时间去等。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讲,还是有大福报的,只要我们信愿具足,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同居土今现在说法,就能够亲近到佛。所以只要你发起信心、发起愿力,就必定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亲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前几天,跟我苏州的一位同学交流,我们现在大陆最缺少的就是讲经法师。讲经不是随随便便地讲,要能够真正地做到。能说能做是圣人,能做不能说是贤人,能说不做是骗人。讲经法师少了,我们听法的机会也就少了。如果现在的出家人都发心出来讲法,那我们将会把末法扭转成为正法。讲经说法确实不容易,所以对于一切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我们一定要赞叹。在娑婆世界我们很难听到佛法,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众鸟为之说法,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你想学唯识,弥勒菩萨在那里,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多么殊胜啊。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在娑婆世界啊没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难出来不伸手,什么原因呢?娑婆世界的众生我执心很强,都是在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紧张,互相利用,特别在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甚至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当中也有这种现象,拉帮结派人我是非,我们学佛了还去搞是非,什么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们与恶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恶道的果报啊。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我们亲近的都是诸上善人,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与诸上善人相聚一处,经过佛法的长期熏修,法喜充满。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魔就是障碍。有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它们归类就是外魔和内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们修学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贪、嗔、痴,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孙。现在开始学习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为要空他的眷属,把他的魔子魔孙拉过来成佛,所以他要来破坏。出家人受羯磨的时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辗转相告,传到魔王那里他非常害怕。如果我们学佛之后还是搞贪嗔痴,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兴了,还是回来做魔子魔孙了。跟外魔相比内魔更可怕,就是烦恼、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些佛弟子不用功办道,与佛法不相应,他在那边流泪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释迦佛还未示现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为没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来就随顺业力在六道之中轮转不停。当我们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一得往生,横截生死。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想出离三界,首先要断见惑跟思惑,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惑,是见解上的错误,有五种错误的见解:(1)身见。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执著,认为四大五蕴和合的身体是真我,所以要维护这个身体,防止它衰老,去保养化妆美容,但是要知道这个身体总是要衰老的。(2)边见。要么执著于空,要么执著于有,要么执著于正,要么执著于邪,这就有了对立,有对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就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3)邪见。与佛不相应、跟佛法不相应的见解都是邪见。(4)见取见。执著于自己错误的见解,不听正见。(5)戒禁取见。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见。以前有一帮居士来到弥陀寺,非常发心,不到斋堂用斋了,过午不食非常令人赞叹。他们的领队跟我介绍说,我们不但过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间烟火。我就非常纳闷,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天道众生禅悦为食啊,后来观察才知道,他们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就是用电饭锅烧饭烧菜,没有烟没有火,这是非佛戒,就属于戒禁取见。我们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才能初入圣流,证初果。要想彻底离开三界,还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思惑,是思想上的问题,贪、嗔、痴、慢、疑。贪什么?财、色、名、食、睡。所谓“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贪心导致的,但是由于愚痴,还不知道贪心怎么起来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弥陀佛,想法都是跟贪嗔痴相应,跟魔在相应。为什么会贪,因为痴,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点本事就开始贡高我慢,对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怀疑。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要想出离三界是竖着出离,那必须要把见惑跟思惑统统断尽。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有人说太难了,太难了不要紧,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不要竖着出去,横着出世,没有断烦恼不要紧,只要具足信愿老实念佛,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永远离开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在我们娑婆世界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而且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这一天起心动念有多少在为别人考虑的,有多少是在为自己考虑的?你为别人考虑的多,那你这个人必定成就,如果为自己考虑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跟三恶道相应啊。《地藏经》大家都在读,阎浮提众生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啊,而且所造的业恶业居多,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恶道。所以我们要发心,一定要这一辈子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三恶道,而且不闻三恶道之名。有些人读了弥陀经又有疑问了,师父你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还有鸟儿在那说法,鸟不就是畜生道的吗?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啊,变化所现,一是要让大众闻法方便,二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分别了啊,众鸟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为了生计,为了生存,虽然自己发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碍。为了谈成一笔生意,要陪客户喝酒、娱乐,为了升官发财行贿,种种好话说尽,逢迎拍马,红白喜事广造杀业。经常碰到有些人来问我,怎么办?这个就是尘缘障道苦啊。到了极乐世界,不必为了生计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谀奉承,不要去考虑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非常短暂。在末法时期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很难成就,因为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门还没有成就,乃至于即将成就,但是死魔已经来了,来世有隔胎之谜,来世还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统统作废,得了人身,要重新再来,因为寿命短暂啊。但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在娑婆世界修行,经常容易退失我们的初发心。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非常精进勇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归西天,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寺院里面我们也经常看到,刚刚到寺院里面来,勇猛精进,时间长了以后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得大乘正定聚,永无退失初发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脱,成就圆满菩提,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这个成就还不是究竟佛。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能够成佛也非常不简单,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自力与他力相结合,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聚会一处,见闻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转。以上是对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修学的难易进行了对比,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大众生起往生极乐的大愿心。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有分别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的,都是五浊很轻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没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经历过,但是早已忘记了。住胎十月称为胎狱,在母亲肚子里面这十个月就是受的地狱之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你看那个小孩子就哭啊,苦啊,来到这个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后没有用了,没有价值了,遭到亲人的抛弃,社会的抛弃。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了,不是这儿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动不便。老了以后我执心还越来越强了,你说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觉慧法师,躺在医院里面,他说我生老病都经历过了,还有一个死苦没经历。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四大不调非常难受。(4)死苦。这个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弥陀寺都能够感受到,我们经常给老菩萨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后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们不能自在往生,这种死苦佛经描述就像生龟脱壳一样。我在灵岩山的时候,看到好几位出家人,灵岩山的当家悟性长老,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用功办道,不为名闻利养,最后在宝华山传戒,自在往生。灵岩山的养斋老和尚,也是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念佛,逢人就劝念佛放生,最后预知时至。前天来的那位沙弥尼讲到她熟悉养斋老和尚,说他的皮肤像小孩子一样的,将近九十岁的人了,最后是打精进佛七预知时至往生啊,给我们生起无比的信心。我们一定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最后自在往生,如果我们现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将来以后不得好死,要明白这个道理。(5)爱别离苦。爱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们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情,所以佛讲我们叫“有情”啊,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的情。相爱的人在一起很高兴,但是一旦分开了呢,一个人先走路了,还有一个人哭哭啼啼的,你怎么不把我一起带走啊,痛苦,这个叫爱别离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个缘,这个缘是无常的,总有一天要结束,没有永恒的爱情。(6)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有意见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来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这个与佛法不相应啊,真正的佛菩萨是圆融无碍啊,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欢喜,不会跟众生格格不入的。我们在一起如果有对立有冲突,那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佛法是没有对立没有冲突的,是不二法门。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一切恶缘善缘都是我们学习之处。有人讲了,三人同行,其他两个都是坏人,一个小偷一个诈骗,我向谁学去?别人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啊,所以一切恶行的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当中没有对立,跟众生相处令一切众生欢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喜欢上一个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欢一样东西,自己没有能力买,痛苦。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到最后死的时候也死不瞑目,牵挂。没有想到极乐世界,牵挂我这一生还有一个目标没有实现,求不得是苦啊。(8)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们清净的佛性,清净佛性不能显现都是五阴在起作用。五阴逼迫我们的身心带来种种的烦恼,整天妄想纷飞,欲望强烈,想东想西,继而胡作非为造作恶业就感召前面种种的痛苦。在这八苦里面大家有些都亲身经历过了,应该明白,一说即通。还有无量诸苦,天冷,弥陀寺怎么比上海还要冷这么多呢?夏天热是苦。我们有很多苦啊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苦了。所以二乘的圣人看我们这个三界如牢狱,看我们这些众生犹如我们看粪坑里面的蛆虫,它在那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面,说不定也在为了名闻利养在争啊夺的,它沉浸在那种苦乐之中,一日无常到,生命就要结束了。我们人就像那个蛆虫一样的,也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拼命地争名夺利,最后堕落三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明白了这样的苦,就要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并不是要放弃它,而是借助于这些假相来成就我们往生的资粮啊。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上次讲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痛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怀胎十月胎狱之苦,我们只要当下发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当中就有我们一朵莲花,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我们越精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我们对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这个莲花就要枯萎了)。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业报结束以后,就能够自在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生苦,皆是莲花化生。极乐世界“但受不病不老”,这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世间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极乐世界不会生毛病,也不会衰老,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寿命等同阿弥陀佛,无量寿,所以也不会有死苦。“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这是针对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为了生计在奔波,从出生就要开始奋斗,一直奋斗到老死。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不要担心,极乐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饭,动一个念头食物就现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动一个念头,衣服就现前。在极乐世界也没有怨憎会苦,皆是诸上善人相聚,与一些大菩萨相聚。这里列举了几种娑婆世界众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其实快乐远远不止这些,所以用“等乐”概括。上面讲了娑婆世界同居土与极乐世界同居土的对比,下面继续讲其它三土的苦乐对比。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与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苦乐对比。方便有余土的众生都是断见思烦恼的。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有些是藏教众生通过修学析空观拙度证入的,有些是修学体空观巧观证入的,这些众生证入了空性,所证的空性是顽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发心出来救度众生,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就是阿罗汉果位的众生,他不愿意发愿再去救度众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修学圆教的体空观证入,即色即空,不住于偏真涅槃,而是能够发起菩提心,从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够利益众生,净佛国土,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与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主要是修学別教次第三观证入的,先空观,断见思烦恼,显一切智;次假观,断尘沙烦恼,显道种智;后中观,破无明烦恼,显一切种智。这是次第修学,有隔别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证入的,一心三观者,是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能够圆融无碍。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皆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没有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修学次第三观的隔别不融之苦,但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与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有分证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圆满的圆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断了十二品无明,不圆满,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渗漏,无明烦恼未尽,变异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没有能够真常不变,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极乐世界常寂光净土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无明烦恼全部断尽,断除了一切习气,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满证佛果,故受称性圆满究竟乐。上来对娑婆与极乐四土的苦乐进行了对比,底下继续强调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见思烦恼未断,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到凡圣同居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里重点讲信愿持名的殊胜。我们通过信愿持名,虽然未断见思烦恼,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受之乐与佛无异。因为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能以佛的善根作为我们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为我们的福德,我们的善根福德与阿弥陀佛一样,能够享受阿弥陀佛一样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又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可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能发起往生西方之心,这就是多善根。阿弥陀佛名号是能念之心的所缘之境,这句名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多福德。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发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缘,因缘具足就能得生同居净土。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当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我们只要发起念佛成佛之心,当下其实就能圆净圆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下所发之觉心与佛没有两样,好比将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这滴水的特性与大海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发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当然,我们的自性功德妙用还不及佛,因为我们的修德还没有圆满。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里是特显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极乐世界与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胜之处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所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为什么这样讲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讲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上三土,就能够跟声闻、菩萨、阿弥陀佛在一起,其它国土其它世界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我们在娑婆世界,哪里会跟这些诸大菩萨跟佛在一起。极乐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别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出离六道至少要断见思惑,我们在座的已经修学这么长时间,连最少的见惑都没有断尽,就是没有证初果。但是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只要信愿具足,烦恼没有断,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所以殊胜无比。众生闻听此法门无比欢喜,优游从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这样一个法门也非常简单,就念一句佛号,站着念,坐着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干净的地方出声念,不干净的地方默念,所以优游自在。现在念的时候自在,将来走的时候也能够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弥陀寺这些往生的老菩萨,有几位是最后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个十八九天,他没有往生,助念的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信愿不够至诚,念佛功夫不够深。上次讲的,在灵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后都走得优游自在啊。养斋老和尚,预知时至,没有痛苦,自在往生。灵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长老在宝华山传戒当中走掉了,也没有痛苦,这个叫优游自在啊。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段描绘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殊胜,佛在这里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诸大众,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四宝周匝围绕,所以国土叫作极乐。栏楯,就是栏杆,横木叫栏,竖木叫楯。用栏楯来庄严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线,我们娑婆世界是用围墙来庄严界畔。罗网,用来庄严虚空。行树,用来庄严陆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围至七重,上面覆盖了七宝罗网。这些栏楯跟罗网皆是金、银、琉璃、玻璃这四宝合成。在这样殊胜的依报环境中,我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国土称为极乐。从表法的角度来讲,栏楯表戒,能够防非止恶。罗网表定,依此能够伏住我们的心。行树表慧,道树高远。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金、银、琉璃、玻璃表常、乐、我、净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后面还会详细介绍。四宝,表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恒不变,是涅槃的本体。乐,指涅槃之体永远沉浸在涅槃之乐当中,能够运用自如,所以称为真乐。涅槃之体即是真我,“我”有自在义与主宰义。涅槃之体能够断灭一切污垢,于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净。凡夫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无净计净;二乘认为苦、空、无常、无我,佛用常、乐、我、净四德来对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颠倒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也就具足了佛的常乐我净这四德:与佛一样寿命无穷无尽,是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乐;身心自在游戏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是自在;身心清净,外无恶缘,是净。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弥陀经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比较简略,依报只讲到了栏楯、罗网、行树,没有讲到宫殿楼阁,《十六观经》当中就讲得非常详细,讲到了宫殿楼阁,在我们周边,这些宫殿楼阁是谁住在里面呢?都是佛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周边全部是与佛菩萨这些清净大海众在一起。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刚刚讲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缘故。外面所接触的人也皆是佛、清净大海众这些清净无为之众,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真因缘。这些真因缘都是由于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感召来的。四土为什么会有这些清净庄严,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清净庄严的?下面开始辨明四土修因证果。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个“此等庄严”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净庄严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学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胜庄严。第一、由增上善业所感。这个增上善业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大家听到这个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四种缘: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念佛成佛的亲因缘。如果能够保持净念相继,不间断,就是等无间缘。以佛号作为所缘之境,是所缘缘。念佛能够感召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被,以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就是增上缘。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含摄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经中告诉我们,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增上善业就是指信愿持名。
第二、圆具五品观所感。这是天台宗圆教观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随喜。我们知道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够发心修学,修止观,天台宗的止观。二、读诵。读诵大乘经典,解其深意,帮助止观。三、解说。能够为他人解说,方便别人修学。四、兼行六度。刚刚开始修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修学止观稍微明了了,这时还是要以自修为主,兼行六度为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兼行就是随喜随缘去利益众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动去行持这六度法门。修成这五品观能够降伏五住烦恼,相当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讲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胜妙五尘为体。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因缘所生法,两土皆是靠五尘为体,娑婆世界的五尘是色声香味触,极乐世界也是靠这五尘,但是五尘差别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尘,就比如人,众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极乐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身体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极乐世界所见皆是胜妙色。娑婆世界我们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聋;极乐世界有树作百千种乐,有鸟儿出和雅音,所听之声皆是胜妙声。娑婆世界环境污染,臭气熏天;极乐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宝香合成,所闻皆是胜妙香。娑婆世界,众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甜的,喜欢清淡的,喜欢油腻的,总是众口难调;到了极乐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厨妙味,尝到的皆是胜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换洗;极乐世界天衣着身,身体所觉皆是胜妙触。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尘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我们心地的清净与否所感召的净秽之土。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跟贪嗔痴烦恼相应,所感的世界就不清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已经伏住见思惑了,不起现行,所感召的国土就是清净之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经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表明在极乐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讲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内容——信、愿、行三资粮,所以弥陀经的核心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也是净土法门的核心。首先,广陈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学成就果地上的圆满,我们的自性虽然具足了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但是我们要通过阿弥陀佛果地的清净庄严才能够启发我们自性的庄严。第二,由信启愿,释迦佛以及六方诸佛都是要劝导大众,闻者既然知道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应该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第三导行,正示净土行人要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作为我们的正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印光大师称蕅益大师所著的这部弥陀要解,说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也难以超越其上,可见这部弥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师把正宗分分为信、愿、行三科,近代圆瑛法师称此乃千古绝唱,深合佛意,无人能及。从这点可以看出,蕅益大师真的是佛来度化我们大家的。
“信愿持名,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很多人认为净土法门不讲究智慧,只要老实念佛就行。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实念佛之前,我们忽略了“信愿”。从这部经的听众可以看到,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听众,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是听众,从这个事相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修学这样的法门是非常讲究智慧的。从信愿的内涵来讲,它也是讲究大智慧的。明宗当中我们讲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每一个信中都包含了无量的智慧。再看“愿”,也具足了无量的智慧。首先讲愿离娑婆,如果没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这个世间真相是怎么一回事,你认为它是常乐我净,认为一切都是恒常的,怎么会放弃娑婆世界的一切呢?当然这个放弃不是不要,不是舍弃。如果我们没有真智慧的引导,也许就把厌离娑婆理解成放弃的意思。现在有些人认为,修学净土法门要厌离娑婆,这个是消极的思想,这也是因为缺少般若智慧啊。净土法门讲厌离娑婆,是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执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借助一切假相来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助缘。我们面对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净土法门非但不消极,而是更积极地去生活。愿生极乐,也是要有大智慧啊,这么多佛净土,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去极乐世界呢?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佛净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净土法门的深意。所以净土法门是智慧的法门。“行行”就是以执持六字洪名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两足尊就是佛,我们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双修。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学佛学了一辈子,念佛念了一辈子,但是最后却不能往生,这是什么原因呢?蕅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在老实念佛,但是有没有具足信愿?能否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在于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于有没有具足信愿。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执著心在念,没有目标的念,有什么用。能否往生是取决于信愿,我们到底有没有“信愿”念佛,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蕅益大师在这里做了一个比喻,信愿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双脚,如果没有眼睛给我们指导方向,但有双脚始终难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愿,在这个前提下,再精进念佛,那是无比的殊胜。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佛首先自问极乐名号的由来,为底下解释极乐世界作铺垫。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众生”在佛经中通常有三种解释:(1)众人共生之义;(2)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在这个地方不是这三种意思,这里众生是指能够享受极乐世界快乐的这些主体,包括从等觉以下众生,等觉就是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的大菩萨,深位菩萨。底下的声闻、缘觉、六道众生统统包括在内。下下品的都能够享受极乐的快乐,何况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苦乐进行一个对照。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娑婆世界,这个名号是梵语,中文译作“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要能够忍受种种的痛苦。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先释三苦:(1)苦苦。这是相对于极乐世界种种的乐跟娑婆世界对应的苦,比如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有天气寒冷、炎热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时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2)坏苦。这个世界也有快乐,但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我们的快乐背后往往隐含着痛苦。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觉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干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喝多了就会觉得苦。再举个例子,我们在这个世间,有些人家里面几代同堂,觉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这种天伦之乐背后就隐含着痛苦,也许无常一到,死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幸福的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背后都隐含着痛苦,这是坏苦。(3)行苦。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像无聊、空虚,虽然不是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问了,既然乐与苦是相对的,那极乐世界没有众苦,我们怎样知道它是快乐的呢?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快乐是相对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显现出极乐世界的快乐,让我们生起愿生之心,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心。
宋代大德慈云忏主,把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修行的难易进行了比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四十二章经》中讲到人有二十难,有一条就是生值佛世难,来到这个世间能够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有迦叶佛、释迦佛,但是他们已经成为过去佛离我们而去了,未来有弥勒佛,但我们等到弥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况且我们也没有时间去等。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讲,还是有大福报的,只要我们信愿具足,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同居土今现在说法,就能够亲近到佛。所以只要你发起信心、发起愿力,就必定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亲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前几天,跟我苏州的一位同学交流,我们现在大陆最缺少的就是讲经法师。讲经不是随随便便地讲,要能够真正地做到。能说能做是圣人,能做不能说是贤人,能说不做是骗人。讲经法师少了,我们听法的机会也就少了。如果现在的出家人都发心出来讲法,那我们将会把末法扭转成为正法。讲经说法确实不容易,所以对于一切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我们一定要赞叹。在娑婆世界我们很难听到佛法,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众鸟为之说法,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你想学唯识,弥勒菩萨在那里,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多么殊胜啊。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在娑婆世界啊没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难出来不伸手,什么原因呢?娑婆世界的众生我执心很强,都是在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紧张,互相利用,特别在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甚至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当中也有这种现象,拉帮结派人我是非,我们学佛了还去搞是非,什么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们与恶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恶道的果报啊。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我们亲近的都是诸上善人,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与诸上善人相聚一处,经过佛法的长期熏修,法喜充满。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魔就是障碍。有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它们归类就是外魔和内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们修学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贪、嗔、痴,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孙。现在开始学习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为要空他的眷属,把他的魔子魔孙拉过来成佛,所以他要来破坏。出家人受羯磨的时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辗转相告,传到魔王那里他非常害怕。如果我们学佛之后还是搞贪嗔痴,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兴了,还是回来做魔子魔孙了。跟外魔相比内魔更可怕,就是烦恼、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些佛弟子不用功办道,与佛法不相应,他在那边流泪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释迦佛还未示现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为没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来就随顺业力在六道之中轮转不停。当我们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一得往生,横截生死。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想出离三界,首先要断见惑跟思惑,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惑,是见解上的错误,有五种错误的见解:(1)身见。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执著,认为四大五蕴和合的身体是真我,所以要维护这个身体,防止它衰老,去保养化妆美容,但是要知道这个身体总是要衰老的。(2)边见。要么执著于空,要么执著于有,要么执著于正,要么执著于邪,这就有了对立,有对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就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3)邪见。与佛不相应、跟佛法不相应的见解都是邪见。(4)见取见。执著于自己错误的见解,不听正见。(5)戒禁取见。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见。以前有一帮居士来到弥陀寺,非常发心,不到斋堂用斋了,过午不食非常令人赞叹。他们的领队跟我介绍说,我们不但过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间烟火。我就非常纳闷,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天道众生禅悦为食啊,后来观察才知道,他们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就是用电饭锅烧饭烧菜,没有烟没有火,这是非佛戒,就属于戒禁取见。我们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才能初入圣流,证初果。要想彻底离开三界,还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思惑,是思想上的问题,贪、嗔、痴、慢、疑。贪什么?财、色、名、食、睡。所谓“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贪心导致的,但是由于愚痴,还不知道贪心怎么起来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弥陀佛,想法都是跟贪嗔痴相应,跟魔在相应。为什么会贪,因为痴,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点本事就开始贡高我慢,对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怀疑。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要想出离三界是竖着出离,那必须要把见惑跟思惑统统断尽。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有人说太难了,太难了不要紧,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不要竖着出去,横着出世,没有断烦恼不要紧,只要具足信愿老实念佛,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永远离开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在我们娑婆世界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而且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这一天起心动念有多少在为别人考虑的,有多少是在为自己考虑的?你为别人考虑的多,那你这个人必定成就,如果为自己考虑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跟三恶道相应啊。《地藏经》大家都在读,阎浮提众生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啊,而且所造的业恶业居多,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恶道。所以我们要发心,一定要这一辈子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三恶道,而且不闻三恶道之名。有些人读了弥陀经又有疑问了,师父你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还有鸟儿在那说法,鸟不就是畜生道的吗?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啊,变化所现,一是要让大众闻法方便,二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分别了啊,众鸟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为了生计,为了生存,虽然自己发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碍。为了谈成一笔生意,要陪客户喝酒、娱乐,为了升官发财行贿,种种好话说尽,逢迎拍马,红白喜事广造杀业。经常碰到有些人来问我,怎么办?这个就是尘缘障道苦啊。到了极乐世界,不必为了生计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谀奉承,不要去考虑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非常短暂。在末法时期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很难成就,因为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门还没有成就,乃至于即将成就,但是死魔已经来了,来世有隔胎之谜,来世还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统统作废,得了人身,要重新再来,因为寿命短暂啊。但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在娑婆世界修行,经常容易退失我们的初发心。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非常精进勇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归西天,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寺院里面我们也经常看到,刚刚到寺院里面来,勇猛精进,时间长了以后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得大乘正定聚,永无退失初发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脱,成就圆满菩提,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这个成就还不是究竟佛。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能够成佛也非常不简单,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自力与他力相结合,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聚会一处,见闻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转。以上是对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修学的难易进行了对比,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大众生起往生极乐的大愿心。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有分别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的,都是五浊很轻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没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经历过,但是早已忘记了。住胎十月称为胎狱,在母亲肚子里面这十个月就是受的地狱之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你看那个小孩子就哭啊,苦啊,来到这个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后没有用了,没有价值了,遭到亲人的抛弃,社会的抛弃。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了,不是这儿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动不便。老了以后我执心还越来越强了,你说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觉慧法师,躺在医院里面,他说我生老病都经历过了,还有一个死苦没经历。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四大不调非常难受。(4)死苦。这个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弥陀寺都能够感受到,我们经常给老菩萨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后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们不能自在往生,这种死苦佛经描述就像生龟脱壳一样。我在灵岩山的时候,看到好几位出家人,灵岩山的当家悟性长老,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用功办道,不为名闻利养,最后在宝华山传戒,自在往生。灵岩山的养斋老和尚,也是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念佛,逢人就劝念佛放生,最后预知时至。前天来的那位沙弥尼讲到她熟悉养斋老和尚,说他的皮肤像小孩子一样的,将近九十岁的人了,最后是打精进佛七预知时至往生啊,给我们生起无比的信心。我们一定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最后自在往生,如果我们现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将来以后不得好死,要明白这个道理。(5)爱别离苦。爱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们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情,所以佛讲我们叫“有情”啊,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的情。相爱的人在一起很高兴,但是一旦分开了呢,一个人先走路了,还有一个人哭哭啼啼的,你怎么不把我一起带走啊,痛苦,这个叫爱别离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个缘,这个缘是无常的,总有一天要结束,没有永恒的爱情。(6)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有意见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来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这个与佛法不相应啊,真正的佛菩萨是圆融无碍啊,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欢喜,不会跟众生格格不入的。我们在一起如果有对立有冲突,那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佛法是没有对立没有冲突的,是不二法门。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一切恶缘善缘都是我们学习之处。有人讲了,三人同行,其他两个都是坏人,一个小偷一个诈骗,我向谁学去?别人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啊,所以一切恶行的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当中没有对立,跟众生相处令一切众生欢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喜欢上一个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欢一样东西,自己没有能力买,痛苦。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到最后死的时候也死不瞑目,牵挂。没有想到极乐世界,牵挂我这一生还有一个目标没有实现,求不得是苦啊。(8)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们清净的佛性,清净佛性不能显现都是五阴在起作用。五阴逼迫我们的身心带来种种的烦恼,整天妄想纷飞,欲望强烈,想东想西,继而胡作非为造作恶业就感召前面种种的痛苦。在这八苦里面大家有些都亲身经历过了,应该明白,一说即通。还有无量诸苦,天冷,弥陀寺怎么比上海还要冷这么多呢?夏天热是苦。我们有很多苦啊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苦了。所以二乘的圣人看我们这个三界如牢狱,看我们这些众生犹如我们看粪坑里面的蛆虫,它在那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面,说不定也在为了名闻利养在争啊夺的,它沉浸在那种苦乐之中,一日无常到,生命就要结束了。我们人就像那个蛆虫一样的,也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拼命地争名夺利,最后堕落三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明白了这样的苦,就要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并不是要放弃它,而是借助于这些假相来成就我们往生的资粮啊。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上次讲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痛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怀胎十月胎狱之苦,我们只要当下发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当中就有我们一朵莲花,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我们越精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我们对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这个莲花就要枯萎了)。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业报结束以后,就能够自在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生苦,皆是莲花化生。极乐世界“但受不病不老”,这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世间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极乐世界不会生毛病,也不会衰老,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寿命等同阿弥陀佛,无量寿,所以也不会有死苦。“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这是针对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为了生计在奔波,从出生就要开始奋斗,一直奋斗到老死。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不要担心,极乐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饭,动一个念头食物就现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动一个念头,衣服就现前。在极乐世界也没有怨憎会苦,皆是诸上善人相聚,与一些大菩萨相聚。这里列举了几种娑婆世界众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其实快乐远远不止这些,所以用“等乐”概括。上面讲了娑婆世界同居土与极乐世界同居土的对比,下面继续讲其它三土的苦乐对比。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与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苦乐对比。方便有余土的众生都是断见思烦恼的。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有些是藏教众生通过修学析空观拙度证入的,有些是修学体空观巧观证入的,这些众生证入了空性,所证的空性是顽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发心出来救度众生,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就是阿罗汉果位的众生,他不愿意发愿再去救度众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修学圆教的体空观证入,即色即空,不住于偏真涅槃,而是能够发起菩提心,从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够利益众生,净佛国土,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与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主要是修学別教次第三观证入的,先空观,断见思烦恼,显一切智;次假观,断尘沙烦恼,显道种智;后中观,破无明烦恼,显一切种智。这是次第修学,有隔别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证入的,一心三观者,是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能够圆融无碍。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皆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没有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修学次第三观的隔别不融之苦,但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与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有分证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圆满的圆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断了十二品无明,不圆满,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渗漏,无明烦恼未尽,变异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没有能够真常不变,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极乐世界常寂光净土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无明烦恼全部断尽,断除了一切习气,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满证佛果,故受称性圆满究竟乐。上来对娑婆与极乐四土的苦乐进行了对比,底下继续强调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见思烦恼未断,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到凡圣同居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里重点讲信愿持名的殊胜。我们通过信愿持名,虽然未断见思烦恼,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受之乐与佛无异。因为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能以佛的善根作为我们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为我们的福德,我们的善根福德与阿弥陀佛一样,能够享受阿弥陀佛一样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又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可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能发起往生西方之心,这就是多善根。阿弥陀佛名号是能念之心的所缘之境,这句名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多福德。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发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缘,因缘具足就能得生同居净土。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当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我们只要发起念佛成佛之心,当下其实就能圆净圆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下所发之觉心与佛没有两样,好比将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这滴水的特性与大海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发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当然,我们的自性功德妙用还不及佛,因为我们的修德还没有圆满。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里是特显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极乐世界与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胜之处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所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为什么这样讲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讲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上三土,就能够跟声闻、菩萨、阿弥陀佛在一起,其它国土其它世界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我们在娑婆世界,哪里会跟这些诸大菩萨跟佛在一起。极乐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别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出离六道至少要断见思惑,我们在座的已经修学这么长时间,连最少的见惑都没有断尽,就是没有证初果。但是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只要信愿具足,烦恼没有断,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所以殊胜无比。众生闻听此法门无比欢喜,优游从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这样一个法门也非常简单,就念一句佛号,站着念,坐着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干净的地方出声念,不干净的地方默念,所以优游自在。现在念的时候自在,将来走的时候也能够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弥陀寺这些往生的老菩萨,有几位是最后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个十八九天,他没有往生,助念的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信愿不够至诚,念佛功夫不够深。上次讲的,在灵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后都走得优游自在啊。养斋老和尚,预知时至,没有痛苦,自在往生。灵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长老在宝华山传戒当中走掉了,也没有痛苦,这个叫优游自在啊。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段描绘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殊胜,佛在这里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诸大众,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四宝周匝围绕,所以国土叫作极乐。栏楯,就是栏杆,横木叫栏,竖木叫楯。用栏楯来庄严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线,我们娑婆世界是用围墙来庄严界畔。罗网,用来庄严虚空。行树,用来庄严陆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围至七重,上面覆盖了七宝罗网。这些栏楯跟罗网皆是金、银、琉璃、玻璃这四宝合成。在这样殊胜的依报环境中,我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国土称为极乐。从表法的角度来讲,栏楯表戒,能够防非止恶。罗网表定,依此能够伏住我们的心。行树表慧,道树高远。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金、银、琉璃、玻璃表常、乐、我、净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后面还会详细介绍。四宝,表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恒不变,是涅槃的本体。乐,指涅槃之体永远沉浸在涅槃之乐当中,能够运用自如,所以称为真乐。涅槃之体即是真我,“我”有自在义与主宰义。涅槃之体能够断灭一切污垢,于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净。凡夫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无净计净;二乘认为苦、空、无常、无我,佛用常、乐、我、净四德来对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颠倒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也就具足了佛的常乐我净这四德:与佛一样寿命无穷无尽,是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乐;身心自在游戏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是自在;身心清净,外无恶缘,是净。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弥陀经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比较简略,依报只讲到了栏楯、罗网、行树,没有讲到宫殿楼阁,《十六观经》当中就讲得非常详细,讲到了宫殿楼阁,在我们周边,这些宫殿楼阁是谁住在里面呢?都是佛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周边全部是与佛菩萨这些清净大海众在一起。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刚刚讲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缘故。外面所接触的人也皆是佛、清净大海众这些清净无为之众,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真因缘。这些真因缘都是由于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感召来的。四土为什么会有这些清净庄严,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清净庄严的?下面开始辨明四土修因证果。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个“此等庄严”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净庄严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学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胜庄严。第一、由增上善业所感。这个增上善业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大家听到这个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四种缘: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念佛成佛的亲因缘。如果能够保持净念相继,不间断,就是等无间缘。以佛号作为所缘之境,是所缘缘。念佛能够感召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被,以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就是增上缘。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含摄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经中告诉我们,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增上善业就是指信愿持名。
第二、圆具五品观所感。这是天台宗圆教观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随喜。我们知道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够发心修学,修止观,天台宗的止观。二、读诵。读诵大乘经典,解其深意,帮助止观。三、解说。能够为他人解说,方便别人修学。四、兼行六度。刚刚开始修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修学止观稍微明了了,这时还是要以自修为主,兼行六度为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兼行就是随喜随缘去利益众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动去行持这六度法门。修成这五品观能够降伏五住烦恼,相当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讲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胜妙五尘为体。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因缘所生法,两土皆是靠五尘为体,娑婆世界的五尘是色声香味触,极乐世界也是靠这五尘,但是五尘差别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尘,就比如人,众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极乐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身体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极乐世界所见皆是胜妙色。娑婆世界我们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聋;极乐世界有树作百千种乐,有鸟儿出和雅音,所听之声皆是胜妙声。娑婆世界环境污染,臭气熏天;极乐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宝香合成,所闻皆是胜妙香。娑婆世界,众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甜的,喜欢清淡的,喜欢油腻的,总是众口难调;到了极乐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厨妙味,尝到的皆是胜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换洗;极乐世界天衣着身,身体所觉皆是胜妙触。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尘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我们心地的清净与否所感召的净秽之土。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跟贪嗔痴烦恼相应,所感的世界就不清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已经伏住见思惑了,不起现行,所感召的国土就是清净之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经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表明在极乐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方便有余土的修因证果。方便有余土的清净庄严是由修学即空观智与相似三观所感。第一、即空观智。不是前面讲的通教所认为的偏真之空,这是圆教的即假即中之空。通教的偏真之空是顽空,不能起作用,圆教即假即中之空能够从空出假,不住于偏空之中。第二、相似三观。相似,就是六即佛的相似即。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是利根菩萨所修之观法,认为当前一念心性之中就具足了空假中这三观。
修学这两个法门就能够感召到方便土的妙真谛。修学藏教的析空观或者通教的体空观,就能够见到真谛,但是这里谓“妙”真谛,就不可思议了,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才能得到这样的妙真谛。无漏之五尘,也是所感之果。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以五尘为体,不过不同于凡圣同居土的胜妙五尘,因为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比凡圣同居土的心来的清净,所以感召的国土也是清净,是无漏五尘。漏,就是烦恼,所以这五尘是无见思惑所感之五尘。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实报庄严土的修因证果。实报庄严土的清净庄严主要由两方面的因行感召而来。第一、妙假观智。妙假观,非別教的次第三观,是圆教的即空即中之假观。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虽然见思烦恼已经断尽,尘沙烦恼尚未断尽,尘沙烦恼会障碍他们去度众生,所以这一土的众生还是以自修为主以度生为辅。到了实报庄严土,这些众生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已断,无明烦恼亦破,本具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就是能够从空出假,协助佛去度化众生。第二、分证三观。修学一心三观,分破无明,证入圆教分证位。破四十一品无明的时候就开始分证佛性,这些众生从破第一品无明烦恼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所感之果,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体。“妙”俗谛,就是简别次第三观所感隔别不融之俗谛,是圆教即真即中之俗谛。无尽五尘,指色声香味触中,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尘尘无尽,实报庄严土也不出这五尘。实报庄严土的众生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亦破,所感之土当然比方便有余土众生更加殊胜,是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这段是介绍常寂光净土的修因证果。常寂光净土所感之果的因行就是修学即中观智以及究竟三观。第一、即中观智。非別教次第三观的中观,是圆教即空即假之中观,此中观最为殊胜之中观。第二、究竟三观。修学一心三观,证入圆教究竟位,这个时候四十二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佛性彻底显现,究竟圆满佛果,成为圆教的究竟佛。
所感之果,就是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妙”中谛,简别別教相对于真俗二谛之间的但中,是圆教即真即俗的圆中。色声香味触五尘,在常寂光净土里面称为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圆融周遍,不可思议,这是常寂光净土所感之体。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是说明四土圆融无碍。上面为什么对四土的修因证果分别说明呢,就是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中论》讲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同居土是因缘所生法,方便有余土是即空,实报庄严土是妙假,常寂光净土是即中,这是用中论这首偈子来说明四土就是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如果按照实理来讲的话,四土庄严清净,圆融无碍,在这四土当中每一土又具足了四土。从带业往生到同居土的众生来看,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方便、实报、寂光也是因缘所生法。极乐世界唯一同居土,又横具上三土。从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有余土的声闻来看,一切法皆是空,则同居、实报、寂光无不是空。极乐世界唯一方便土,则横具上下三土。从断无明烦恼,证法身,往生到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来看,一切法都是即假,则凡圣、方便、寂光也都是即假。极乐世界唯一实报庄严土,则上下三土无不即假。从断尽无明烦恼往生到常寂光净土的佛来看,一切法即中,凡圣、方便、实报也皆是即中。极乐世界唯一常寂光净土,所以横具下三土。极乐世界每一土都能够圆具四土,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之。同居土能够圆具四土,圆融无碍。同居土的人民是代表因缘所生法,其土声闻代表即空(即空就是方便有余土),其土菩萨代表即假(即假就是实报庄严土),其土的佛代表即中(即中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凡圣同居圆融无碍,极乐世界的同居土真俗中三谛能够圆融无碍,一土具足四土。因为在这一土当中有声闻(声闻就代表方便有余土),有菩萨(菩萨代表实报庄严土),有佛(佛就代表常寂光净土),所以是一土具足四土,不可限量。下文如有显理之处,皆仿此处。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藕益大师防止有人堕入情见,执理废事,故用问答形式来破除众生的这种情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土是事相,有种种的清净庄严。常寂光净土即是理体,那为什么也有五尘庄严呢,为什么也有色声香味触?有些人觉得它是理性,不应该有。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偏执于理性,忽略了事相。要知道理事不二,理由事显,事得理成。下三土的清净庄严就是常寂光净土的事相,寂光是下三土清净庄严的理性。所以常寂光净土称性五尘具足不可思议无量庄严,是诸佛究竟的依报之土。“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如果有人执著于理性,认为寂光净土只有理性,不应该具足这胜妙五尘,那真正佛的境界跟二乘的顽空就是一样的了,因为它不能显现出事相。二乘的空跟有隔别不融,常寂光净土是空有不二,圆融中道,称为真空妙有,这种空能够起作用,能够幻生万法。所以理性之无量光明全体显现即是称性胜妙五尘。以上就是四土的修因证果。
未完待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