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四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四集)  

无量寿经菁华  (第四集)  1993/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02-18-04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二六、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世尊这几段话,说明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遍游佛刹。这个地方用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的刹土,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太空当中所有的星球,他都有能力到达。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够觉察到的空间依旧是非常有限。我们这个空间之外,还有没有空间?给诸位说,还有空间。不但有,而且真的是无量无边。现在科学家用科学仪器来侦察、从数理上推论,知道空间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决不限於我们现前能力能够觉察的这个空间。

  佛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就可以想像到空间(佛法里面称作法界),实在是太大了。这样广大的法界,都是菩萨游历的范围;哪一个地方有缘,哪一个地方就示现。第二十六条所讲的就是示现。菩萨示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功德」两个字我们要搞清楚,功是功夫,德就是收获,「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是指我们能够得到些什么。功德里面所说的「德」,得到的是「圆满」,换句话说,无所不得。我们求无量的寿命,寿命可以得到。我们求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能力,一切的无量,统统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修功,后面就得果,这是「功德」。

  「功」要怎么修?佛法里面教给我们三个原则,「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依照这三样东西修学,这叫「功」。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要是得定,戒就是「功」。为什么?因为你有所得。你得到了什么?得到定;有「功」有「得」。修定开悟了,那这个定就是「功」,开悟就是「得」。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不算功德,为什么?没有得;有「功」没有「得」。没有得,戒是不是白持了?给诸位说,也没有白持;此时戒就变成福德了,持戒变成来生得人天的福报。诸位要晓得,人天福报的「得」太小了;要是得定,「得」就大了。

  修定要开悟,修定若不开悟,「德」也小。修定不开悟,得的是什么?果报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没有能够出三界,所以「德」就小。如果开悟了,明心见性,就是超越三界,「德」就大了,所以「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个「无量」,无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无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这是果报,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学佛就是希望将来自己要成佛。怎样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前面这一句重要,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离一切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们的执著放不下,这是病根的所在。执著上加个「一切」,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出世间法也不能执著,因为「一切」里面包括了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执著,能够把一切妄想、执著统统舍掉,就「成就无量功德」。

  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总是以这个为目标。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相当困难。如果有一桩放不下,不能舍离,就谈不上成就。这个世间几个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阿弥陀佛,真正兴起无尽的大慈悲心,在法界当中建立一个特别修学的道场;极乐世界就是特别修行的道场,让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这很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诸佛道场,世出世间法都得要统统放下才能成就,唯独阿弥陀佛的世界不放下也行,大家才真正得救,真正是得度了。佛法里叫得度,外教里叫得救,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诸上善人(就是诸大菩萨),他们来协助我们、来帮助我们,还是要「舍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好,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今天对於极乐世界信心生不起来,愿心不恳切,实在是对於这些事理没有搞透彻,心里面总还有怀疑。虽然听说好,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也没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实三经里面真的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很透彻,还是怪我们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经典摆在我们面前,念了几百遍、几千遍,还是不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们看了、听了,依旧不能够透彻,是自己业障习气重的缘故。

  业障习气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么心?有真正求脱离生死轮回的心,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这个心就好。这个心实在讲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就从这个地方生的。知道世间苦、轮回苦,有出离的心,你就会觉悟。将来这些经典跟古大德的注解,你一定会明了、一定会透彻。这一段是说修因证果的原理。底下一节,

  二七、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两句与「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性质,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风来表达。

  「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个物体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在佛法里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原子、电子、粒子。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不是佛经里面讲的「微尘」?不晓得,不得而知。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将来科学进步了,现在所看见的原子、电子还可以分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四大特性中,「地」表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能把它看出来,叫「地大」,它是一个物体。

  第二个特性是「火大」。「火大」表示它有温度。第三个特性是「水大」,表示它有湿度。现在科学里不叫做「火」,也不叫做「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第四个特性叫「风大」。风是什么?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动。

  现代科学确实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的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至组成星球、星系,小则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我们现代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你说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一个基本的物质。

  基本的物质从哪儿来的?从心法变现出来的。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里面的「见分」跟「相分」,「能见相」跟「境界相」。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从理上讲是空的,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这个「有」叫「假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而「空」是真的。

  真假怎么说法?在佛经里面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就不是真的。所以「空」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至於「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生老病死」,任何一个人都能觉察出来。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都不停,所以它是在变化。

  至於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於星球,有「成住坏空」,都是我们能够理解、觉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统统都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叫它做「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

  但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就大错特错。「真空」在哪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哪里?「妙有」就在「真空」里面。「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看明白。看清楚、看明白有什么好处?帮助你「舍离一切执著」,都清楚了,没什么好执著。

  执著从哪里生的?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著。搞清楚了,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著?自然就肯放下,就容易放下。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

  真空是讲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做真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色,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於我们连思惟想像都达不到,我们六根完全对它失去效用。但是它确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

  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就叫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见到性之后,就像经上讲的,你就不生不灭了。至於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像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都变不出来;见到性之后,自己就能够变现得出来了。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了主宰,自己作了主人,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上说的、从本体上说的。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就是指「生身」和「烦恼」这两桩事情。「余」是讲的习气,是最难断的;最难断的,统统都断干净了。「生身」是怎么回事情?就是生死,我们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现在这个身体寿命到了,死了之后,像佛经上讲的,一般人大多数四十九天以后,又去投胎,又去找一个身体,这个叫「舍身受身」,就是生死轮回。

  第二个叫「烦恼」。生死轮回是相,是现相。为什么有这个现相?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六道轮回的现相是烦恼造成的,烦恼断了,轮回就没有了。所以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六道生死轮回就超越了、就没有了。

  下面是比喻;经上说的比喻很多,我们只取几句,作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参考。

  二八、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雪山」是比喻,佛经里面常用雪山比喻洁净。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正是喜马拉雅山的南面,所以雪山距离他们很近,佛讲经常用这个来做比喻。心清净就像雪山一样,一片白色,没有一丝毫杂色,取这个意思,指的是心地清净。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不但是佛法,世间法也一样,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事业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业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学念书,像上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你要没有耐心忍耐四年,你就毕不了业。

  学佛也不例外,所以经上常讲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真的是天文数字,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若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念到《阿弥陀经》,念到净土经典,心里面非常喜欢。喜欢什么?因为西方世界成佛时间很短,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从经上仔细去观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长四劫就成就了。我这个说法大概都说得太多太多了,但是最长不会超过四劫。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个是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而西方世界的声闻、菩萨,一生补处,人数很多。这句话很重要,它是说阿弥陀佛十劫以来的成就,很可观!

  特别要注意的一桩事情,经文(《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诸上善人,其数甚多,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后补佛,不是普通菩萨。十地以下的称为「善人」,「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诸位仔细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哪一种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觉菩萨。等觉的人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萨,第三位才是声闻,愈来愈少,於是我们就能想到这些统统是十劫内所成就的。

  如果第一劫去往生的已成等觉,第二劫以后去的现在还是菩萨,那么会是等觉少、菩萨多,这一定的道理。现在等觉多,菩萨少;由此可知,大概第五劫、第六劫去往生的,现在都证等觉了,它人数才多!

  所以我们从经文里仔细去观察、去推想,我们博地凡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边成佛,最长不会超过四劫,应当差不多三劫就可以成就。「三劫」跟「三个阿僧只劫」不成比例,这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之可贵,非去不可!你不去这个地方,你的苦头就吃大了。你若去别的世界修行,成佛时间太长太长了,西方世界快。

  当然,成就快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最殊胜的是圆证三不退。我们在他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所以时间花得太长。我们晓得这个事实,今天对於修净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信、真正有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换句话说,要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非去不可,非见阿弥陀佛不可,要有这样的决心,老老实实的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除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紧。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计较了。一切得过且过,不要去计较、执著,对於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净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节俭愈好。节俭,说实在话,是少造业。过得愈简单愈好,对於这个世界没有贪恋!求生的心是愈来愈恳切、愈来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於心里动的善念,统统都回向庄严净土,不求世间的福报,这样就好。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这是讲心清净,像水一样清净、平等。佛面前供一杯水是最简单的供养,香花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供养,没有关系,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清净心。每天看到这杯水,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像水一样平,不起波浪。这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佛的心就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我们也要这样学法,把自己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洗刷干净。「尘垢」就是指这些东西。

  二九、其心正直。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其心正直』,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真诚,以真诚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有人说:「诚心诚意待人会吃亏的」。吃亏不怕,为什么?吃不了多久的亏,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一点很重要。假如怕吃亏,别人骗我们,我们也欺骗他;不真诚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诚,我们用心跟他们不一样,到那个时候就算阿弥陀佛很慈悲,愿意接引我们去,但是那个地方同学伴侣那么多人反对,阿弥陀佛也没有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诚的心要在平素养成,我们用至诚待人接物。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这是讲自行化他。「论」是讨论,讨论是自他二利,不但帮助别人,也能够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这是「论法」。「求法不倦」,没有懈怠,没有疲倦。求法要「专求」,不要多求。为什么?我们今天第一个是时间有限,也就是寿命有限。在六道里面,我们寿命不长,没有时间学很多东西,所以要专求。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边就无量寿;有无量的寿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愿」里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应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

  关於「四弘誓愿」,我常说我们在现前要的是前面二条,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正修行,「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底下二桩事情,「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这个地方,我们晓得那两条是办不成功的。底下讲,

  三十、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这两句是说明我们处世的态度要「淳净」、要「温和」。淳净是内,温和是表现在外面。尤其是「和」,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讲心,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现前。「明察」是属於智慧,「寂定明察」就是佛经上另一个术语,叫「定慧等学」,有定有慧。

  我们世间人常常追求幸福、快乐、美满,这些名词都很好听,实际上能不能达到?我在一生当中,活了这么大的年岁,不但没有见到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得这些好听的名言是「有名无实」。什么原因?没有定慧,哪来的幸福?哪来的快乐?真实的幸福、快乐、美满,是从定慧来的。心地清净,充满了智慧,「真善美」确实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

  我们能够放下万缘,就是把修定的障碍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是修定,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明白的开示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福慧双修,很多人不知道。

  为什么是福慧双修?你想想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哪一个人的智慧能比得了阿弥陀佛?哪一个人的福报能比得上阿弥陀佛?我们在净土经论里去观察,阿弥陀佛的智慧、福报,不得了!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极尊」,就是智慧里面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里面,智慧、福报最大的是阿弥陀佛。

  念阿弥陀佛的人,若能真心念、诚心念,真诚就能感应道交。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念相应」,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变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弥陀佛的福德,变成我自己的福德。佛念久了,不知不觉,阿弥陀佛的福慧我们都沾上光了,都跟他融通变成一体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时间短,成就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把阿弥号陀佛无量劫所修行的变成自己的,这个方法妙极了。所以,「寂定明察」(也就是福慧双修),我们在一句佛号当中就能完成。

  三一、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这一句著重在『无有爱贪』。「爱」是烦恼。你看「十二因缘」里面(十二因缘是解释六道轮回的),这十二条里面只有三个是因,这三条就是「爱、取、有」。这三条任断一个,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

  佛教给我们,对於世间法(世间包括六道、天上),「爱贪」断掉了,轮回的因就没有了。如果「爱」没有能够断,「取」上断掉也行。「取」是什么?「取」就是执著。诸位要晓得,「爱」是惑、是迷惑,「取」是执著,「有」是业,所以不执著能够超越轮回。当这个「取」也去不掉的时候,那就在「有」上断,这个功夫就更深了。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我们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看中国人最熟悉的济公活佛,他的爱贪好像没有丢掉,执著也没有丢掉,他怎么能成就?他没有「有」,这个功夫太高了!我们凡夫后头两条做不到,就在「爱、贪」上下功夫,那么我们身心就清净了。身心为什么不清净?你有爱、有贪。有爱就有瞋恚,为什么?爱要有妨碍,就生瞋恚了。所以从这一个字里面,「贪瞋痴慢」,乱七八糟的统统都有了,这个是根!这个要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了。

  实在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对於能够往生,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它;就是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钱、有势力没有用,带一身病苦,还是活受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是真正的福报。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是身心清净。「无有爱贪」,身心就清净了,实在讲,这真正是第一条养生之道!从这个基础上,信、愿、持名,求愿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下面一条:

  三二、志愿安定。求道和正。净定安乐。】

  『志愿安定』,世出世间法有没有成就,就看他的志愿是不是安定。「安」是讲心安,「定」是讲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学,善导大师讲得好,如果是为了学「解」,任何经典都可以学,可以多学;如果是讲到「行」,讲到将来要证果,那只有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能成就。学多了那是忌讳,决定得一门深入,所以我们修行跟求解不一样。

  在这一个社会、这一个时代,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乱世,真的是天下大乱的时代,生活非常的艰苦。世界有许多落后的地区,我们就不必说了;像美国这种先进的国家,我们仔细观察这边大众的生活,还是苦,真的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果我们还以一部分时间用在「解」上,实在讲是相当可惜!应当把力量集中在行门上,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就像古时候祖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这是下定决心一门深入,不求解了;时间精力都用在行门上,这是求得决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你选择正确了,就心安理得,心安就是定於一门。

  『求道和正』,这是讲修学的态度。用什么态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处的「和」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道」,不缓不急,用这种心态。「正」是决定与佛的教诲相应。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深信切愿,这是「志愿安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以经典的理论方法作依据,那就「正」了,修学就没有错误。

  『净定安乐』是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受用。我们的心清净,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满,确实就像世间人讲的幸福、快乐、美满,真的能够享受得到。所以修净土殊胜的利益,不仅是在往生之后,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得到了。

  底下一段是佛教诫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什么地方迷惑了,哪些事情做错了,他并不知道。他要知道,他就不会做了,就不会遭受这些苦难的恶报,所以这都是迷惑!

  三三、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於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为心走使。有无同忧。】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这一句话是总说。「世人」是指六道的众生,不仅仅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道。不但在做,还争著在做,做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什么是要紧的事情?给诸位说,了解六道轮回是要紧的事情;这就是说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这个事情要紧。了解六道轮回,也是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分,这个事情要紧。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事情要紧。没人去做,大家对这个要紧的事情他不著急,他不争著去做。诸佛菩萨看在眼里面,看到这些众生,感叹的说:「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可悯!

  『於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为心走使,有无同忧』。「剧恶极苦」是指果报。「剧」是讲的「大」,大恶!这是说什么?「十恶」。世间人没有觉察到,身造杀、盗、YIN;口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造贪、瞋、痴。这十大类的恶业不断的增长,所以是「剧恶」。有了这些恶业,哪有不受苦报的道理?大的环境是六道轮回苦,小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从生到死,生活之苦。

  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他「勤身营务,为心走使」。这个「心」是什么?是贪、瞋、痴。为贪瞋痴天天在忙个不停。每一天勤奋忙碌,为的是什么?为「贪瞋痴」在忙,为「名闻利养」在忙,为「五欲六尘」在忙,都搞这些!「营务」,营是经营,务是造作。「有无同忧」,「有」是指你得到了,得到了怕丢掉,很苦;你没有,想得到也苦,患得患失,天天在干这个事情。这个是我们现在社会的写实,人间的真相。下面一条也是。

  三四、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佛对於我们的教训。人与人之相聚都是缘,这一生当中就是偶尔见一次面也是缘分,何况能够到同一个家庭,变成一家人,这个缘分就更深了。缘是多生多世结的,不是偶然的。缘很复杂,佛告诉我们,世间众生、父子夫妇有四种缘;当然缘很复杂,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没有这个四类的缘,就不会结成一家人。

  这四种缘是什么?第一个是「报恩」的。过去生中有善缘、欢喜缘,这当然是最好的;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第二个是「报怨」来的。过去的冤家债主来报怨,这是我们常讲的败家子;小孩将来长大,搞得家破人亡,报怨来的。这些都是事实,我们要晓得。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债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他少,讨几年,讨完了,他就走了;讨债鬼。一般这小孩生得都非常可爱,很喜欢他。为什么?你才肯还他。还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学,花了不少钱供养他,到时候他走了。第四种叫「还债」的。还债是儿女欠父母的,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对父母生活会供养得很周到;欠得少,大概就是生活叫你不挨饿、不挨冻,供给你一点点就行了。没有孝敬心,对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照顾你,那叫做还债的。有这四种缘,这才变成一家人。

  缘疏一点的就是家里的亲戚朋友,缘较接近的都变成一家人了。世间就这么一回事,所以不要把它当真。当真,你就苦了,罪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业。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

  善缘当然好,但恶缘既然来了,总归是要报的,所谓「欠命要偿命,欠钱要还钱」。既然来了,是不能不酬偿的。但是后天的教育能够补偿,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道理,纵然过去世有怨,怨能够化解。实在讲,没有不能化解的怨仇,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化解;若能化恶缘变成善缘,化世间恩爱之缘变成法缘,这是最殊胜的了。

  佛这一段开示就是教我们,家庭如何能够处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够遵守佛的教训,纵然有意见,纵然有不平,都有个分寸,不越界限、常轨,这就很好。所以教给我们『父子兄弟,夫妇亲属』,「亲属」是讲我们的家族,『当相敬爱』,这是做人的道理。

  古时候一个人能够治家,就能治国。古时候的家跟我们现在的家不一样,现在是小家庭,古时候都是大家庭,一般多半都是四代同堂,还有五代同堂的,一家往往有一、两百人口。所以能够治这个家,那就可以治国,真是一点都不假,这要有学问,要有德行。你掌管这个家,家里都是有亲属关系,处事要公平,要能叫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

  儒家讲五伦(五常)、十义,义是义务,每一个人都具有十种不同的身分,你要尽到你的义务,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里面,对父亲,是儿子的身分,你要尽孝道;对你的儿子,你是父亲的身分,你对他要慈爱。所以「懂得伦理,明白道义」这叫做教育。

  现代人没有教育了。教育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如何跟人相处,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人怎么相处,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维持家庭和睦兴旺、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盛、世界和平。但今天已没有这种功效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与古时候教育的目标恰好相反。所以应该要知道敬爱,要相敬相爱。

  『无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嫉妒心,这决定不可以有。

  『有无相通』是讲在物质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帮助他,主动地去帮助他,不必要等他来求,也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地照顾。世间每一个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报就不一样。福报大的人要照顾那些福报少的人,大家就能够相安了。如果有福报的人,像社会上我们今天讲的企业家,如果是为富不仁,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别人的疾苦,社会一定会有动乱。小的动乱是盗贼,大的则是整个社会的动乱。如果富有的人能够照顾贫民,贫民生活能够过得去,知道富有人对他有恩惠,这个社会就会安定,人人都能够过太平日子,所以「有无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安定,我们生活才能过得幸福;如果社会动乱,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财富,都过得很痛苦。

  『无得贪惜』,不可以贪财、吝惜。「惜」是吝惜,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别人。

  『言色常和』,言是言语,色是面色。这是讲要常常带著笑容,说话温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对於这一点非常重视。所以佛门正式的道场,诸位在中国大陆能够看见,道场的建设是有一定的格局。走进道场,第一个建筑物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言色常和」。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学佛?才能够进佛门?像弥勒菩萨一样就受欢迎了,就可以入佛门了,它表这个意思。

  『莫相违戾』。「违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见不同,意见不同必然就有纷争。「莫相违戾」,这也是很难的一桩事情。现在所谓的要「建立共识」,建立共识的观念是正确的。如何来建立?谁服谁?这个事情就难了。

  我们观察现在这个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政党,维系的时间都很短,里面都分裂了。为什么分裂?大家的意见不相同,没有办法建立共识,谁都不肯服谁,这个我们今天看得很清楚。

  我们再看看古时候这些政治人物、政治领袖,确实比现代这些政治领袖高明、聪明。他们用什么方法来领导大众建立共识?古圣先贤。大家一听都佩服,没话说。中国在汉朝,从汉武帝开始,用孔孟学说来建立共识,他的作法确实使人家心服口服,於是孔孟的学说一直到满清都遵守。

  满清在中国统治了二百六十多年,除了尊孔之外,他学佛,满清的帝王都是正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的时候,康熙、雍正、干隆,特别是雍正、干隆的时代,宫廷里面读《无量寿经》,很高明!皇帝没有写多少语录,说「你们都听我的」;听佛的、听孔子老夫子的。大家都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佛的,这没有话说,人家是心服口服!用这个方法来建立共识,高明!

  今天大家不讲这个,都是以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主张。听你的人少数,不听你的人多数,所以很容易分裂,这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多去想想。我们再看底下这条:

  三五、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两句话是警惕我们,要知道防范灾害,不但是自然的灾害,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灾害。虽然现在没有,人必须要有远见,要能看到将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样做。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世间的人事变幻无常。在从前无论怎么变,还能够判断个几成。什么原因?大家都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个道德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是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所以判断容易。现在这个标准舍弃不要了,在中国,孔孟不要了,古圣先贤的东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换句话说,今天的思想是无所适从,这非常可怕。

  我们从最近一年来所得到的消息,有一个好的预兆,那就是大陆上现在有一些学者,想再整理中国的古籍,希望把中国古籍能够发扬光大,这真的是好消息,给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我们每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应当全心全力来支援他们,希望他们这个工作能做得很圆满,能够提前完成。

  我听说在下个月(九月份),在海南大学要召开一个《四库全书》的研究会,这是全国性的。还有一个消息,《四库》所没有收录的那些书,有目录,现在他们按照目录,希望把这些书编成像《四库全书》的续篇,大陆上有计划来做这工作,这也是很可喜的一桩好事情。类似这些事情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眼光。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想一桩事情、看一桩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为什么?我们这一个国家好,别的国家落后,我们还是有苦难的。

  以美国为例子,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世界上许多落后的国家要靠美国救济。没有多少年,美国今天拖垮了,恐怕将来要靠别人救济。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实在讲是眼光不够远大。救济别人,别人未必感恩。我们看到美国救济很多国家,但接受救济的,都怨恨美国。为什么不把教育、科技转移?我一个国家富,为什么不希望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富?这是眼光的问题,心量的问题,见识的问题。如果美国真的在那个时候能够把科技、教育,普遍向落后国家地区推广,美国今天必定是更强大、更富有。

  佛家讲因果,靠施小惠是不行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真实的见解。佛在此地给我们提了这么一个原则,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都用得上。

  三六、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无可乐者。】

  这部经是汉朝时候翻译的,译经的时候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所以诸位如果细细比较一下,就拿佛经跟《古文观止》来比较,佛经比《古文观止》里的文字浅显得很多;换句话说,像当时的白话文一样。翻经人的苦心,希望佛经能够普遍流通,稍为有一点学术基础都能够看得懂。

  『若曹当熟思计』。「若曹」是汉朝时候的话,就是「你们大家」的意思。「当熟思计」,应该好好的想想、仔细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会认真去做。什么事情?『远离众恶』。浅近的解释,凡是於别人有损害的都叫做恶,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也是对没有意思出三界之人所说的标准。

  假如我们想了生死出三界,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恶」的解释就更深一层。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哪些事情对自己有利?下面讲『爱欲荣华』;这是世间人所贪求的,这些东西决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你念念心都在这上面,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还贪恋这个世间,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没有用处。所以必须在现前就把一切享受统统舍弃掉,要晓得这不是一个好事情。所以对自己有利益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舍;对别人有害的,决定不能做,这是「远离众恶」。我们真把「理」想通了,在「事」上就会有很高的警觉心,时时刻刻警惕自己。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现在我们对於选择善法明白了,也有这点智慧了,也能看得出来、能辨别、取舍善恶。对自己选择的善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於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我们只取「净土三经」,其他的统统放下,心就定了。一生依照「净土三经」的教训修学,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做有利於社会大众的事情。我们做这些事情要随缘随分,尽心尽力,那叫圆满功德。有同修听说我在大陆上做了一些事情,要发心来帮助我,我统统谢绝了。为什么谢绝?刚才讲,尽心尽力就圆满了。不要攀缘,攀缘是别有目标,搞名闻利养。我有一块钱就做一块钱的事,我做完就功德圆满了。要想动脑筋找大家凑钱给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烦,做得再多也不是圆满功德;何况这里头弊端很多,我们要晓得防范。图个心地清净,心安理得,好!这就快乐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烦。

  做这些事情,决定是有利於社会大众、国家民族,我们目标放在这个地方。我们做得少没有关系,抛砖引玉。将来别人觉悟了,有大能力的人,他来做,我们不是更自在?别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这样就好。所以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沾,沾上都是麻烦。钱财决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东西,绝对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恶能够辨别清楚,我们「勤而行之」,勤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

  『爱欲荣华』就是我们讲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过眼云烟。纵然现在得到了,我们在社会上冷眼旁观,许多人得到了,但没有几年统统丢掉了。不但眼前我们看得多,自古以来的例子就不少。

  我想同修们,你们念古文《圬者王承福传》,好像是韩愈作的,很有味道。「圬(ㄨ)」是作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没有几年他家败了,卖给别人,别人又请他来整修;他一生看的事,就是看到兴、亡都不长久。富贵能保一生就很难,能够保三世,那就要相当的德行!所以通常我们看到富贵的人家,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后身败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积德修善,唯有修善积德才能保得住;否则的话,保不住!世出世间,只要诸位冷眼观察,都能看得到。

  你仔细看出世间这些出家人后来的结局,然后想想佛给我们讲的,确实非常有道理。这个里面「事」、「理」明白了,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自然然就会警惕、就晓得应该怎样去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