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九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7-09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我们接著看《普贤菩萨行愿品》偈颂的第十九颂,十九颂是「修行二利愿」,就是自利利他。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要: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首偈里面,前面两句和末后两句也是《华严经》上很有名的句子,我们常在古大德许多著述当中都引用到。『勤修清净波罗蜜』,通常佛在大乘佛法里面劝我们修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名词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个名词下面都有一个「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一直到「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不清楚。「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照这个意思来翻是「彼岸到」,「波罗」是「彼岸」,「蜜」是「到」,依照中国的习惯,我们是讲「到彼岸」,他们是「彼岸到」。这样解释,我们还是不太容易明了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它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到家了」,就是这个意思。到家了,就是你功夫做到圆满了。譬如写书法,在新加坡,松年老和尚是国际闻名的书法家,他的书画画得好,我们说到家了,他的功夫到家了,印度人讲「波罗蜜」,书法波罗蜜,绘画波罗蜜,实际上就是含有究竟圆满的意思;他把这个法门修得究竟圆满,这叫「波罗蜜」。
菩萨修六波罗蜜,今天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要「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指菩萨六度,六样都要究竟圆满,而且还要清净。清净是决定不执著,如果执著,虽修,不清净。般若经里面常说的「三轮体空」就是教我们离一切相,譬如我修布施,不要想到我今天修了多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有个「我」就著了我相,虽然修布施,不清净,有我相。同时,我布施供养某某人,那个人相也没忘掉。你看,我相具足,人相具足。我今天供养他多少东西,这个相也具足,这就不清净。必须「我」也忘掉,我们布施供养的对象也不要记在心里,布施的钱财物品也不要放在心里,要让这个心干干净净,做了如同没做一样,做如不做,始终保持身心之清净,一念不生,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样才达到真正清净,所以菩萨教我们要修清净波罗蜜,这样才如法。不但要修,要勤修,「勤」就是努力精进去修学,这叫勤修。
『恒不忘失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有三条,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也说了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这两个合起来看,什么叫「直」?原来「至诚」就是「直」。什么叫「大悲心」?「回向发愿」就是「大悲心」。这两个合起来是清楚了许多,可是初学的人还是不能够明了里面清楚的意思,必须要加以说明。「直」是正直,「正」是不邪,直不是弯弯曲曲的。我们的心要正、要直,心原本就正直。佛在《观经》上说得很好,「至诚」,真诚到了极处,这就是直心。换句话说,心里面有委曲,心里面不真诚,这就不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觉」。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本来是觉的,觉不是学来的,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说得很好,「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菩提心,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有的,虽然有,现在没有了,现在是不觉。菩萨又告诉我们,「不觉本无」,不觉本来没有。觉是本来有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乃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有;不觉是妄心,妄心本来无,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我们从这个地方产生了信心,知道「妄」可以断,「真」可以恢复,可以得到。
三心是真心,真心怎么会有三心?真心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三个?原来佛给我们说的是有体有用,它是一个。直心,或者我们讲「至诚心」,这是真心的本体,换句话说,真心就是真诚,真心就是直心。真心起用,它起作用的时候,自受用,我们自己受用,叫做「深心」,深心是清净慈悲。清净到极处,慈悲到了极处,这样的心,他自自然然好德好善。好德好善也不是学来的,是自性里面的功德。真心就是自性,菩提心就是自性,自性对自己起作用,不要人教的,他自然好德好善。德与善达到最高峰是佛法。由此可知,他对佛法自自然然的爱好向往,不要人教,也不要人劝勉,这个心叫「深心」。我们这个心起作用,一个对自己,还有一个对别人,对人也是自自然然的生起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慈是给众生快乐,换句话说,看到众生快乐,自己真快乐;看到众生苦,自己就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离苦就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这是真心起作用的时候对他。所以一就是三,三就是一。体是一个,作用是两个,作用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这样说之为三,事实是一个心,就是真心。
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就是建立在菩提心上,因此小乘人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辟支佛很了不起,但是他没有菩提心,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不能说他没有慈悲,他也有慈悲,他不是大慈大悲。他也好善好德,好善好德不究竟、不圆满,为什么?小乘佛法,他很满足了;大乘佛法,听到不想学,这就是好善好德的不圆满。对待众生的慈悲,众生去找他、求他,他教,他肯教;众生不找他,不求他,他不理会,不像菩萨,众生不找他,菩萨找到你家里来。《无量寿经》说过,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所以菩萨的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没有分别,没有界限,只要看到众生苦,你不找他,他就来了。所以我们常讲,为什么叫小乘?没有菩提心,这是大、小乘最大的一个差别。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儒家孔孟学说,今天代表孔孟学说的是四书五经,如果再扩大一点,就是十三经,这是儒家教学的教科书,它的入门是《四书》。《四书》是宋朝朱夫子朱熹编的,编得非常好,真正值得我们赞叹。他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取《论语》、《孟子》,这四样东西合起来称之为《四书》。「中庸」是讲理论,实在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学」讲方法,如何从一个凡夫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分量不多,讲得相当透彻,很难得。中国从前念书人没有不读《四书》的,而且都能够背诵,这是中国教科书里面最基本的教材。《论语》跟《孟子》这两本书是把理论跟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你看这种教科书多圆满,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
《四书》跟《华严经》的结构非常相似,是不是当年朱熹朱夫子读了《华严经》忽然来了灵感,编出这么一部书?因为它很像《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修行方法,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带表演的,把佛讲的理论方法实际上应用在生活当中。《华严》表演,因为篇幅很大,讲得很详细,几乎把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的生活状况与修学的方法统统讲到了,这是《华严》的特色。在《论》、《孟》里面,是以孔老夫子代表圣人,孟子代表贤人,你看看人家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大学」里面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教学的层次,教学的宗旨,换句话说,希望达到这一个效果。它的中心是诚意正心,跟佛法讲的菩提心不谋而合,由此可知,儒家的教学在小乘之上。因此佛教在中国,小乘经典虽然翻译得相当完备,大藏经里的小乘经跟泰国巴利文经典两个一对照,差不多统统都有,很完全,巴利文比我们多,多得非常有限,小乘经典翻得很完整。可是小乘在中国隋唐时候虽然兴起一个时期,时间很短,就衰了,没有人再学了。传到中国来,为什么中国人不学?诸位要知道,中国人是以儒家四书五经、十三经代替了小乘,而且它还直通大乘,因为儒家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它讲的诚意、正心,儒家讲两个,我们佛家讲三个;两个,一个体,一个用;我们是一个体,两个用。它把两个用归纳成一个用,「正心」;体也是至诚,也是真诚、诚意。所以一个人,心要不诚,在儒家讲决定不能成圣成贤。儒家的学位也是三个,圣人、贤人、君子。圣人好比现在学位里的博士,贤人好比硕士,君子好比学士,这才拿到学位。怎么拿到学位?都要从用真心,对人对事对物要有一番真诚,要有诚意。佛法也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佛法的学位是阿罗汉(辟支佛算阿罗汉一类的)、菩萨、佛三个学位。
儒家所讲的不详细,所讲的是纲领,佛法讲得非常精细,这两个合起来看,实在讲是相辅相成,可以弥补对方之不足。儒讲得太简单,佛说得太详细,详细让我们清清楚楚了解真实的状况,简单扼要、提纲挈领便於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学。修学要抓纲领,理解那是愈细愈好,它们真的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佛对於世间的期望跟孔老夫子没有两样,希望从真心出发,每一个人都用真诚之心,然后达到修身。「修身」,就是自己品德学问修养的成就。「齐家」,家庭的美满。「治国」,今天讲国家政治制度都能够上轨道。「平天下」,天下人都能得到公平;天下人都得到公平,每一个人不会有争执,就天下太平。儒家教学的基础与理想跟佛法相同。
现在问题来了,我很想用真诚心,但是真诚心怎么老是生不起来?对不对?每位同修都想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不出来,天天在喊「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菩提心还是喊不出来,我们的真心诚意总是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有障碍。障碍把你的诚意障住了,想发也发不出来,怎么办?必须要断二障。孔老夫子说的二障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二障又是相同的,他们两位没见过面,没通过信,没有交换过意见,这是中国人所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他们的确是看到事实真相,他看到真相,佛也看到真相,两个人说出来是一样的;两个人没有开过会,也没有交谈过,没交换过意见。
佛给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东西障碍你的真心,使你的真心不能现前,必须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你的菩提心才能现前。小乘人为什么没有菩提心?小乘人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所知障还是障碍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现前,原因在此地。再看看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致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破所知障,你看两个人真的是一样。「格物」,「物」是烦恼,「物」是欲望、物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物欲。「格」是要跟它打一仗,要跟它格斗一番,要战胜物欲的意念,是这个意思。你能够战胜物欲,不为物欲所动,你的烦恼就没有了,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我们要看破,要放下,破烦恼障就是放下,破所知障是看破,所以儒家讲格物之后要致知,你看看,他讲的这个教学过程跟佛讲的又是不谋而合。佛教给我们「四弘誓愿」,这是修学的顺序,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烦恼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学法门,这样才能把这两种障碍突破,我们的诚意才能现前,菩提心才能真正发得起来。我这样解释,我自己觉得讲得已经很清楚,不晓得你们大家有没有听懂?这个很不好懂,我过去初学佛听一些法师大德讲菩提心,听了好多遍都没搞清楚,都含糊笼统,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这是依照儒、佛正统的解释。
蕅益大师还有一个特别的解释,简单明了,想一想是真有道理,实在难得。他老人家的解释,我们在佛经上没有看到,古来祖师大德的著述里也没有看到,我们对於蕅益大师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我们起真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一想他这一句话,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为什么?一心求生净土,他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当然就放下,烦恼就没有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是破所知障,就是破无明,就是儒家讲的致知。因此我们才恍然大悟,从前有些人问,有很多老太婆念佛,字也不认识,从来没有听过经,为什么他往生能站著走、坐著走,看到佛来接引?她有没有发菩提心?你要问那个老太婆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她不晓得,那没有菩提心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这个解释才使我们真正开悟明了了,原来这个老太婆的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你看,真诚、好德好善、大慈大悲,真的统统具足了。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这种讲法,我们很容易听懂,很容易明了,很容易接受。
《要解》做得真好,印光老法师对於《弥陀经要解》的赞叹,赞叹到顶点了,他老人家说过(《文钞》里头都有),即使阿弥陀佛来到我们这个人间替《弥陀经》亲自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赞叹到顶头了。我们再想一想,印光大师是什么人?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蕅益大师一生,身分没暴露,从大势至菩萨的赞叹,我们也能够猜测到,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因为赞叹他的不是别人,是大势至菩萨。中国人真的是有福,感得诸佛菩萨时时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世间其他地区没有见到的。中国人的福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古圣先贤、列祖列宗,他们累积下来的大德,我们后世的子孙纵然在遭到劫难的时候,还有佛菩萨时时刻刻的照顾。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做个结论,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听不清楚,没懂得,不要紧,不要去理会,放到一边就好,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行了,这个总很容易明了,这就可以了,这就是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决定不能够忘掉。
普贤菩萨在此地教我们「恒不忘失菩提心」,「恒」是恒常,时时刻刻不忘我要求生净土,时时刻刻不忘我要见阿弥陀佛,这样的人是真正觉悟了。菩提心就是大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心里时时刻刻有这个念头,念念不忘净土,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就是真正大菩提心,就是此地讲的「恒不忘失菩提心」,只要有这个心在就能够消灾灭罪,你相信吗?你也不要去拜忏,也不要去特别修消灾免难,不要搞这些佛事,你的灾难都消了,你的罪业也消了,你们知道怎么消的吗?因为你的心清净,清净心里面不能藏罪业。罪业在哪里?在不清净心里,你现在心清净了,你的罪业往哪里藏?没地方放了。你的心很肮脏,所以罪业都藏在里头,不会漏掉的。心一清净,罪业就没有了,消灾灭罪,普贤菩萨讲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灭除障垢无有余』,「障」是业障,「垢」是烦恼、习气、染污,统统都灭除掉,「无有余」是灭除得干干净净,所以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这一句佛号要从菩提心里面生起来才管用。如果没有菩提心,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消不了灾,也免不了难,古人笑话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枉然?就是没有能力消灾灭罪,你的心还是染污的。因此这一句佛号要从清净心里面念出来,要从正觉心里面念出来,就是真诚心里面念出来,这才有用,罪才灭掉了。『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就是一切,菩萨所修的八万四千行门、无量行门,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具足,统统成就;「一」就是一切,一修一切修,一条也没有漏掉,所以「一切妙行皆成就」,这种修行方法多么殊胜!
『於诸惑业及魔境』,「惑业」是自己本身具足的,迷惑造业。我今天心清净,心真诚,再也不迷惑,再也不造业,迷惑造业没有了。「魔境」是外面的境界。外面魔,自己心里没有魔,外魔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内里头有「诸惑」,「诸惑」是内魔,外魔才有办法侵入来扰乱你。《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魔有四种,第一个是「五阴魔」,这个没有办法,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这个身就是五阴身。五阴是什么?「色」,色是物质,我们的肉身是色;「受、想、行、识」是心,识是心,受想行是心理作用,心跟心理作用,这是魔,这是五阴魔,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摆脱了,参禅到明心见性就摆脱了。怎么知道摆脱了?《心经》是做个证明,《心经》一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就摆脱了。我们今天五蕴不空,我们没有照见,天天念《心经》也枉然,没有用处。那在禅家讲功夫。
禅家功夫分三等,最浅的是「观照」,观照得力,功夫才上轨道,如果观照不得力那就白修了,所以最浅的功夫是「观照」。再深一层,「照住」,照住就是得禅定。禅定有浅深次第不等,通常佛在经上把禅定功夫浅深分为九个等级,在三界之内,色界天四禅四个等级,无色界天四定四个等级,八个,第九定超越三界了。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是第九定,这就是照住,还没「照见」,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见」,照见就见性了,真心显露,菩提心自然就现前。这是我们讲禅家的功夫层次。
念佛人也一样,念佛人最低的功夫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相当於禅宗的观照得力,照住相当於净土宗的「事一心不乱」,照见相当於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禅宗修学很难,净土宗就用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功夫成片也是用这个方法,事一心不乱也是这个方法,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个方法,甚至於将来到成佛还是这个方法,一句佛号永远不改变。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假借,不要借任何法门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理一心不乱,心开意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怎么不断惑?到这个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破五阴魔,可见得破五阴魔是要真正的功夫,没有这个功夫,五阴魔是破不掉的。
第二种魔是「烦恼魔」,烦恼就是魔。烦恼从哪里起来的?从贪瞋痴起来的,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修行,不仅是禅宗,任何一个宗派都要求从根本修。你晓得什么是根本,既然知道贪瞋痴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本,我们要想断烦恼,把这个东西拔掉就好了,根拔掉了,枝叶就不要管了,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会修的人。不会修的人在烦恼里面枝枝叶叶在修,能修得到吗?好像是断掉了,过两天又起现行,为什么?根在,像树枝一样,剪掉了,过了几时又长出来,它有根在,所以你必须把根拔掉。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根拔掉?断贪要用布施,布施度悭贪。菩萨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就是贪心太重,用布施的方法把你的贪心度掉,所以那个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我们布施的功德在哪里?功德是把自己的贪心破掉,这叫功德。布施是功,得到的是我贪心没有了,贪心没有了,心地清凉自在。布施不是别人得好处,自己得好处,别人得好处太有限了,那一点点好处算得了什么,自己得的好处太大了。无量劫来生死轮回就是贪瞋痴在做主,今天我们把贪瞋痴拔掉,换句话说,轮回就摆脱了,永脱轮回。怎样把瞋恚断掉?六度里面的忍辱,忍辱度瞋恚。用什么方法来破我们的愚痴?愚痴就是无明,六度里面的般若,般若度愚痴。所以六度度什么?度自己,菩萨修六度是度自己,度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的烦恼魔断掉,菩萨用这个方法。
此地,普贤菩萨是菩萨里面上上乘者,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比通常大乘菩萨修行的方法高明太多了,他教给我们「清净波罗蜜」,我心清净了。你有贪爱,心不清净;你有瞋恚,心也不清净;你愚痴,心还是不清净。心要清净了,贪瞋痴烦恼魔自然就没有了,它无处藏身自然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达到清净心?一句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心就清净,没有第二念,没有二心。心清净,行清净了,所以才能够破烦恼魔,这是四魔里面的第二种。
第三「死魔」,死魔也是对修行人讲的。修行虽然你很用功、很勤奋,精进不懈,但是断烦恼难,破所知障也难。佛法经典那么多,你功夫还没有得力,经典还没有念完,寿命到了,这糟了,这一死又要轮回。我这一生没有过失,没有犯罪,都做好事,来生又再得人身,你能够生下来就再学吗?不可能。到你接触佛法,想学佛法,最早也是十六、七岁,换句话说,这一死一生当中拖了十六、七年没学,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纵然遇到佛法还得从头来起,不能接著来。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如此,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出离轮回,没有办法了生死,这一生一死有隔阴之迷,前世的忘干净,今生只好从头再来,多苦!依据《无量寿经》、《金刚经》上所讲的,我们在座每一位同修,你们接触到佛法能生欢喜心,能在此地坐两小时,不偶然,经上给我们讲,这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植善根福德因缘无量无边。你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隔阴之迷,所以你不要想「我这一生修得不错,虽然没有修成功,我来生接著再干」。我过去生中修得也不错,这一生中怎么样,你就晓得来生是什么样子,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才知道这个事实之可怕。所以死魔很可怕。
有没有方法对付死魔?念佛可以对付死魔。一心称念,一心求生,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魔从我们这一生永远跟它断绝关系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死,我活著的,样样清楚,眼也看得见,耳也听得见,鼻也在呼吸,嘴巴也会说话,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我现在跟他去了,跟你们大家拜拜再见」,活著走的,不死,死魔就远离了。
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属於本身的,只有一个天魔是外面的,外面这些妖魔鬼怪来障碍我们,来找我们的麻烦,但是他要想来找我们,我们心里要有内奸才行,有内奸跟他勾引,他才有力量。我们里面没有内奸,他再强大也没办法侵入,无可奈何。内奸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今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哪个地方,我都遇到很多著魔的,妖魔鬼怪附身,非常痛苦,一看到这个人就非常的不正常,精神不能振作,非常的委靡,很可怜。他来告诉我,他著魔,常常听到有人讲话,或者看到有形相现前,白天、晚上都不能安宁。
我这一次在旧金山讲经就有一位男同修来跟我讲,他著魔一年多了,也问过许多法师想方法替他解除,把这个魔鬼赶走,都没办法。他来问我,我告诉他,我说:我也没办法,但是我问你一句话,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喜欢。我说:难怪了。喜欢神通就是内奸,把这个魔引来了,是你自己把魔引来,别人没有办法把他赶走。你要用什么方法把他赶走?从今以后,什么神通、感应这些念头消灭得干干净净,不再搞这些了,诚心诚意念佛,那个魔就会走了,为什么?你不爱他了,你不喜欢他了,他只好走。你爱他,喜欢他,他怎么会走?你明白这个道理吗?法师大德为什么赶不走?你爱他,你喜欢他,没法子。必须你自己真正不再喜欢他,不再爱好他,那个魔觉得没兴趣了,只好走了。这是从理上给你说,著了魔要用什么方法远离他。凡是著魔,心绝对是不清净。你修清净心,他就没有办法立足,自然就走了。清净心得诸佛菩萨护念,得护法善神保护,诸佛一护念,魔就走了,魔不会抗拒佛菩萨的。由此可知,对付天魔,心清净,天魔也不能够侵犯。这是「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你在这个世间修因证果一帆风顺没有障碍,这是得到自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没有障碍。
后面这两句话是比喻,『犹如莲华不著水』,这个比喻是教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要清净到什么程度?要像莲花一样。所以佛法以莲花作标志,就是叫你常常看到莲花,常常想到莲花,我的心要像莲花一样。莲花的根生长在泥土里面,在池塘底下污泥里面生根,它的茎在水里面,花在水的上面。佛把泥比喻作六道,六道轮回,六凡,是污染的,泥土是污染的,你的根虽然生在这里,没有关系。把水比作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上面的四圣法界是清水,清净不染。水是清净的,花开在上面,换句话说,清净到什么程度?六凡不染,四圣也不染;换句话说,世间法不染,出世间法也不染,世法、佛法统统不染,这才高明,染上佛法都不高明。
佛在《金刚经》上特地给我们提出警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给我们讲的所有一切法,我们现在暂时用它,到我们成就了,丢掉不要了,佛法也没有了,这才真正成功。好比我们人生病,病了当然要吃药,药吃了,病就好了,病好了,药也丢掉了,病是世间法,药是佛法,世间法没有了,佛法也不要了。如果病好了还吃药,又吃出病了,哪有好人天天吃药的?天天吃药准害病不可。所以劝你们同修不要送些补药来给我吃,我身体很正常,你们送洋蔘、送燕窝,我又生病了,这些是病人吃的,正常人不吃这些东西。诸位同修要明白,不要送这些东西给我,我还没生病,等我生病需要的时候,我再向你要,我没有生病,不要送给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没有病就没有药,有病才有药。
所以这是用莲花来表法,我们要超越六凡四圣。六凡四圣都超越了是什么境界?这才不得已,《华严经》上说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假的,真的只有一法界,一真法界,一是一心。我们净土宗好,净土宗是直接修一心不乱,就用这句佛号,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超越六凡四圣。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的利益,实在说不是一般人都能知道的,不是一般人能知道那还罢了,许多的菩萨都不知道,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真难。
后头又有一个比喻,『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运行,它「不住」,不住就没有妨碍,如果住了那就有妨碍,换句话说,这个意思是教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不要执著,「住」就是执著,就是你心里面有了,你心里面会念它就著了。我们修净宗的跟修禅宗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难易也在此地分。禅宗,心里面有一点点执著就错了,这个很难。净宗的方法是教你执著一个,把其他的执著都放弃,就执著阿弥陀佛,用一个执著代替所有一切执著。心不执著太难了,太难了就叫你执著一个,所以以一法代替一切法,就执著阿弥陀佛,等到念到大开圆解、大彻大悟的时候,阿弥陀佛也不要了,为什么?病好了,药就不要了,阿弥陀佛也不要了。阿弥陀佛也不要了,不要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再念?病虽然好了,病根还没除。
什么时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用念佛的方法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大开圆解、大彻大悟,得到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无明有四十一品,你才断一品。断一品,病真的就好了,病根没除,换句话说,药是不要吃了,还需要进补调养。调养用什么方法?还用老方法,还用这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再破后面的无明,一直到成佛。成了佛,这佛号不要了,为什么?病根统统拔除了,完全恢复健康,这个时候当然不要了。不要了,那句佛号还不肯放弃,为什么还要念?那是大慈大悲念给众生看的,让众生看看,「佛都念阿弥陀佛,那我们应该念阿弥陀佛」,是度化众生,做一个样子给众生看,「佛都念佛,我们念佛一定不会错」。
你问释迦牟尼佛,「佛,你是修什么方法成佛的?」佛给你说,「我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那我们听了这话不会错了,这个法门可靠。佛是不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是的,一点都不错,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也许你们同修们要问我,「你这个话出在哪个经典上?」出在《阿弥陀经》上。天天念《阿弥陀经》,没发现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你再看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他就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念经疏忽,人家念经细心,实在讲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点破,我念《弥陀经》念那么多年也没发现,这是真的,蕅益大师一点,我们自己仔细一看,没错。
这是教我们学佛的人对於一切法不应该执著,但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要说一切不执著,我们决定做不到,怎么办?这就是净宗的方法好,教你执持名号。你就执著在这一句名号上,除名号之外,其他的统统不执著,这好办,我的心可以拴在一个地方,否则的话,我们凡夫感觉到落空,这是修行当中一个困难的难题,净宗帮我们解决了。
接著底下两首是「成熟众生」,换句话说,自己成就了之后,一定要发心帮助别人,尽心尽力帮助人,帮助人是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福报。我们以财富帮助别人,我们的财富会源源不断而来,永远用不尽。我们以智慧、以能力帮助别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健康长寿自自然然圆满,都能够获得,这是佛给我们讲的施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想得这个果报,你又不肯修因,没有因哪来的果?你修因,后面一定得果报;有果报,前面一定有因,这是佛法跟我们讲得清楚,这就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们看明白了,自己才认真肯这样做,不要害怕。
凡夫愚痴,迷惑颠倒,总是恐惧,怕将来没有钱怎么办?生活过不去了,所以要积财,不知道积德,他要积财,不晓得修积功德。可是财富,你前生真的有这个因,这一生你会得大财富。如果前生没有修因,因不真,因是假的,今天你得的财富是假的,那个财富是给你看看,过眼云烟。你发了大财,过个两三年到处去躲债,倒闭了,或者是犯法,问题都来了,搞得自己一身难保。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许许多多这种现象,看得很多,他神通广大,不知道怎么样发了大财,可是过了一两年,这个人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听说躲债去了,或者是被政府通缉,犯法了,或是逃税,或是犯其他的经济犯罪,公司行号都垮了,那是从前修的因不真,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说个比喻,譬如在佛门里面修功德,你很慷慨,马上拿到捐助的本子写下捐一百万,写了之后又不肯拿来,这就是假的,将来有一百万的时候,拿来看看,看了之后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一点都不会差。有人赚钱赚得好辛苦,那是修因的时候做好事布施,布施了之后又后悔,「捐了这么多钱」,心很痛,像割肉一样,很痛苦,布施掉了,他将来赚钱的时候,好辛苦才赚来。有些人赚钱很容易,钱源源不断自然就来了,那是他布施得很痛快,布施之后都忘掉了,心里没有一点痕迹,很舒服坦然,将来他福报来的时候,赚钱赚得很容易,一点都不操心,钱财都来了,所以什么因,什么果。佛门里面讲供养法师,这是福报,怎么供养?你做了好的菜饭送到师父住的地方来供养他,这个福报就很大,你将来得福报很自然。如果你在斋菜馆请法师,法师要流著大汗走到那边去,好辛苦,你将来赚的钱、得的福报也很辛苦才能得来,这些都是事实。所以你看这个世间,因因果果一点都不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差错一丝毫。世间是什么?一大因果循环而已。
所以福自己修,德自己求,修福德不如修功德的好,功德里面有自然的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福德的果报往往都是很愚痴,有福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福享完之后,因为他没有真智慧,他做事情有欠缺,有缺陷,有过失,还是免不了轮回,免不了三途,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现在在我们这个世间落后地区,他们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之苦,像非洲很多地方,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真正值得人怜悯同情,我们有多余的,伸出一点援手帮助他们。实在说,他为什么得这样的果报?当然有因,他自己不知道。
而在一切善福乃至於功德上来讲,无过於教育,一切功德当中,教学的功德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亲眼所见的,在中国,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孔老夫子。孔子当年在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在社会上没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曾经做过鲁司寇,做过官,时间很短,时间不长,所以他在社会上谈不上地位,又没有钱。那个时候教书,他也不收学费,只是象徵收一点学生送给他的礼物,随学生随意送,送一点礼物,礼不可废,夫子不要钱。不像现在,现在有很多人开补习班很赚钱,我听说在台湾开补习班的,一个月有的能赚到百万,台币一百万的收入,真可观,它学费很高。从前教书志在传道不在要钱。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提起来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你就晓得从事於教学的功德有多大。他的子孙代代都好,而且都被一切人照顾。孔德成先生到美国,美国听说他是孔子的后代,特别礼遇他,这是福德不可思议,功德、福德都不可思议。
再看一个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虽然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迦毗罗卫国在那个时候是一个部落,他那一国多大?没有新加坡大,比新加坡小得多了,是一个部落酋长的儿子,这个读历史要清楚,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他把国王舍弃了,出来求学。求学的生活非常艰苦,生活几乎像乞丐一样,所以那个时候谁瞧得起他?到以后他的道德学问成就了,无碍辩才,这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得到这些诸侯国王们的尊敬、护持,邀请他各处去讲学,讲经就是讲学。他也是居无定处,哪里请就到哪里去。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踪迹,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要靠走路,我们打开印度地图,释迦牟尼佛几乎从南走到北,北面是喜马拉雅山,他的故乡,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南面到锡兰,南北东西他走遍了,到处教学,那么他的功德就大了,今天全世界提到释迦牟尼佛也没有人不尊敬的,我们到今天还沾光,还接受他的教训,你才晓得这种事业,就是千年万世的事业,在所有事业当中第一大。
一位大政治家,大仁慈者,建立一个王朝,建立一个国家,传多少代?传个十代,传个二十代,二十代就很少了,在中国传十代的不少,传几百年那是修几百年之福。孔子、释迦是修万世之福,怎么修的?教学,什么都不要,尽义务来教学,只要你喜欢跟我学,我都教你。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种族,印度有四姓种族,不分,我们教学是平等的,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党派,只要你肯学,统统都教,像孔老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这样,没有条件,没有拣选。这是两位在世间出现的大教育家,我们从他们一生的史迹当中能够看出,功德与福德怎样修才是千年万世永远保持著,这是值得我们警觉与效法的。
我们今天要想修千年万世真实的功德、福德,学孔子,学释迦牟尼佛,念念都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把自己的苦乐忘掉了。你想想,孔夫子周游列国,释迦牟尼佛周游五印度,不辛苦吗?他比我辛苦多了,他要走路,我现在周游列国坐飞机不要走路,坐飞机受一点辛苦比走路那个辛苦舒服太多了,这个事情怎么能不做?我们今天的享受比孔夫子、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超过百倍都不止,我们吃的苦头恐怕只有他们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我们还要叫苦,怎能对得起老师?对不起老师。所以想想老师当年那个情形,我们今天一切怎么能不知足?样样都知足,应该尽心尽力努力把老师的教化发扬光大。
儒、佛确实是一体,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圣贤的教育,真实的利益。真正觉悟,真正体会了,自然就发真诚之心来从事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如果你真正入进去了,给诸位说,快乐无比,哪些快乐?你体会不到,为什么?你没有这个经验,你没有入这个境界,给你稍微说说,你想一想,体会不会深刻的。因为从事於这个工作,名利丢掉了,不要名利,名利很苦恼,争名夺利很苦;贪瞋痴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忧虑没有了,牵挂没有了,到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你说怎么不快乐!这是现在就得到,现在就享受到。无论在哪个地方,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跟大家打成一片,这是自在,这是快乐,这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所以菩萨成就之后,这是利益众生。二十三首,意思也非常好:
【所有与我同行者。於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个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修行有一个很难突破的障碍,就是同修与同修之间的闲隙。大家虽然都是来学佛,其实佛是什么没搞清楚,学的是什么也没搞清楚,糊里糊涂就来了,来了也糊里糊涂修行,盲修瞎练。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因此就有摩擦,同修的人愈多,换句话说,摩擦的机会也就愈多,这一样他生烦恼了,那个他不痛快了,所以僧团不和。僧团不和,修行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没有接受理论方法的基础。从前的人福报比我们大,不是说物质文明,这个享受古人不如我们,但是在心情与对於大自然的感受,今人不如古人。古人福报之大,他是先求学,他有老师指导。从前寺院丛林是佛教的学校,每天上课八个小时,所以他有理论的基础,有方法的教导,他教你怎么做法。
八个小时上课,佛经里面讲的二时讲经,二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八小时。佛经上讲的二时是印度的时辰,印度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六个时辰,白天三个时辰,晚上三个时辰,所以它的一个时辰等於我们现在四个小时,二时讲经就是八个钟点讲经。每天是八个钟点在讲堂里面听经,他统统都听清楚了,统统都明白了。在一块念佛或者参禅也是八个小时,那八个小时是真正用心修,修什么?修清净心,修禅定,到后来这个修行的方法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是禅、一个是净。禅是打坐,听八个钟点的课,禅堂里面再去坐八个钟点香,剩下来八小时,你每天吃饭、洗澡、洗衣服,这些工作就很忙碌了,而且睡眠四小时,实际上你吃饭、活动只有四个小时,诸位想想还有什么时间打妄想?没有时间打妄想,所以那种教学成果非常显著,寺庙里面住三个月,人都变样子了,气质完全变化。这是接受教育,它的教育非常严格。念佛堂里面就是念佛,念八个小时的佛,每天四小时睡眠,吃饭很简单,动作也很快速,否则的话,哪来那么多时间?
以前是学校,现在寺庙不讲经了,不讲经,理论不知道,方法不知道,各人搞各人的,我觉得这个对,他觉得那个对,这两个就有争执,就不和了。现在道场,你要问什么原因搞到这个程度?就是讲堂没有了。如果我们真正要能恢复佛教的教学,说实在话,每天至少是四个小时讲经。现在人健康的程度,头脑复杂,污染严重,比不上古人,就是他有很重的病,一天叫他搞十六小时,他吃不消,他的身体没有办法支持。减一半,八小时,四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修行,真能做到这样就相当不错,佛法才能上轨道。几时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这样的道场,佛法就开始复兴了;没有这个道场出现,佛法就逐渐逐渐在凋零。
所以我们读到这段经文,想到我们同参道友,我们共同聚会在一处,这段经文就是具体说明六和敬的重要。要修六和敬,六和敬的要求,当然人数愈少愈容易,人愈多愈不容易。第一个要求我们建立共识,就是见解要相同。我们的爱好,同样喜欢一部经,同样喜欢一种注解,同样喜欢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个真叫志同道合,这见解相同,这是我们共同在一块修行的基础。既然志同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小道场来共修,人多总要定一个规矩,至少有作息时间,早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早课,几点钟早餐,总要定一个时间,这就是「法」,每个人都要遵守,这就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尊重规矩,每个人都有守法的观念、意愿,喜欢守法守规矩,这很重要。第三「身和同住」,我们同住在这一个道场。现在像居士道场,你们自己都有家庭,不是同住在这一个地方。从前念书都要跟老师、同学在一起,真的是同住。同住有很大的好处,同学当中一天到晚互相的砥砺琢磨,互相的切磋琢磨,学问上互相的研究讨论,修行上互相的依赖,所以睡眠是睡在一起。
中国古时候房屋的建筑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建筑就像日本人榻榻米的房子,那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日本人学回去之后,一直保留到今天还没有把它毁掉,实在讲这是日本人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日本人穿的衣服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日本人,无论是男子、女子,穿的和服,和服也叫吴服,吴是春秋战国的吴国,吴国是现在的江苏,你就晓得那个服装是春秋战国中国江苏一带、江南一带人的服装,他们学去之后,一直到今天还保持这个样子,还没改。我们看到日本人真的非常尊敬。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老早丢得干干净净,今天提起来都想不到是什么样子。我们读《礼记》,《礼记》里面讲的这个服装,我们根本不知道,想都想不出来,虽然古书里头画的有图,也看不清楚,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和服就是《礼记》上讲的服装,到那里看到了。房屋的建筑也是中国汉朝以前,汉唐的建筑,都保存到现在。所以日本是中国古代的博物馆,到日本去,中国古代的东西都看到了。所以你要读历史,读中国古书,到日本一定要去看看,看看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所留下来的遗迹。
刚才讲到建筑,榻榻米的房子,晚上睡觉睡在一起,白天铺盖收起来放在小橱子里面,晚上拿出来铺起来,睡在一起,现在讲睡通铺,这是「身和同住」,不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就不是同住。同住有什么好处?睡觉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为什么?要不然同学就骂你「睡觉都不老实」,就乖乖的。一个人睡觉就放肆了,没人管,可以随便了。很多人睡在一起,白天大家看到你,坐著也规矩,站著也规矩,晚上睡觉大家仍睡在一起,睡得老老实实,睡得规规矩矩,这样才把一个人的坏习气统统淘汰掉,磨炼掉,你才晓得这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做学生一定统统住在一起,要睡通铺。我们从前抗战期间念书,流亡学生住在学校里,一间寝室差不多睡二十多个人,都睡在一起,一个看一个,都乖乖的,都老老实实的,这很有道理。这是讲「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大家都要养成忍让的精神,能忍,能让,不要争执,纵然有不同的意见,慢慢的来沟通;不同的见解,慢慢的来化解;坐下来,把心平气和,我们来讨论、来研究两个不同的想法、看法如何把它接近,使彼此能够相容;不要争执,不要动意气,这才像一个团体。天天吵吵闹闹的那不像团体。「意和同悦」,住在一起的人,每个人法喜充满,为什么?他的德学天天有进步,烦恼习气天天少了,他怎么不快乐?真快乐。末后一条,「利和同均」。物质生活的享受一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做老师、做校长的受用比学生要好一点,不可以,佛法的讲求是师生物质生活平等,学生吃的是什么,老师吃的也是什么,绝对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学生没有话说了。这个展开到社会上就是今天讲的财富分配要平均,差距不要太大,这个社会决定是安定的,不会动乱。贫富差距大了,如果富人不能照顾贫人,贫人心里生怨恨之心,就要造反,就要闹事,社会就不安宁。
从前中国的教育是教导富人要照顾贫人,逢年过节要布施,要散财,让这些贫苦的人欢喜,他们过年,我们年也能过得去,你要晓得这是社会安定,这是真正修福。如果富人不肯照顾贫人,贫人的怨气,他不晓得因果,他抱怨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他有钱,我没有钱?这个不公平、这个怨气就会生出是非,所以富人家里被强盗抢了,他说「抢得好」;被火烧了,「烧得好」,他才不去帮助他,他在旁边叫好。假如富人能够散财,能够照顾他们,把他们生活都能照顾到,他会感恩,「这个富人常常照顾我们,是我们的恩人」,他家要有什么难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助他。土匪不敢抢他,为什么?保护他的人太多了。他家里要有什么意外失火的时候,每个人都去救火,为什么?於他有恩。所以照顾别人是真正照顾自己,不肯照顾别人才叫愚痴,真正不晓得照顾自己。所以「利和同均」是非常的现实,也非常的重要。
六和敬里面实在讲最重要的是三条,第一个是「见解相同」,今天讲建立共识。第二个是「戒和同修」,要守法,每个人都能养成守法的意愿。第三个是「利和同均」,我们的利益、财富要接近,不要有太大的差距。这个样你的团体一定兴旺。六和敬用在家庭,你一家父母兄弟姊妹都修六和敬,你的家庭一定兴旺。你把六和敬摆在你开店,用在你的店里,你们的老板伙计,公司行号里面对你的员工来修六和敬,你的事业一定兴隆;你做到圆满,你在这个世间第一,为什么?菩萨商人;你用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一定强盛,是世界第一强国;你能够延伸到全世界,天下太平。
这是佛法最基本的戒律,是学佛人必须要依靠的。舍弃了六和就没有僧团,僧团建立在六和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皈依三宝,「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所有一切世间任何团体,只有佛家六和敬的团体是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你要知道六和敬的团体,那个僧不单单讲出家人,和合就叫做僧,你一家人修六和敬,你的家就是僧团;你一个公司行号修六和敬,这个公司行号是僧团,那是真正的僧团。出家人在这个道场不修六和敬,那不是僧团,那是假僧团,佛菩萨不承认的,你这个团体不足以为贵。修六和敬的团体才真正贵重,真正值得一切诸佛称赞,龙天鬼神的尊敬,这是我们应该晓得的,这一段是讲这个精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