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四三页:
疏【又多则大本十日,声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少则大本一日,观经十念等。言日者,以经天道晦明之一周故。】
这还是讲克定期限来念佛,讲七日主要的是《阿弥陀经》,给我们订的日期是一日至七日。『多』,《无量寿经》讲『十日』;《大集经》讲七个七,连打七个佛七;《般舟三昧经》讲专修念佛法门,以九十天为期限。由此可知,时间长短,佛在经上讲的并不一致,为什么?诸位要晓得,佛讲经是契机契理,某个法会有那个法会的听众,听众不相同,也就是听众的善根习气不一样,有些善根厚的、根利的,佛讲的期限就少;根性钝的、业障深重的,佛讲的期限就长。我想如果释迦佛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一定不会讲七天,七天我们决定做不到,七个七也做不到,恐怕要讲到七年,三年到七年也许能成就。现在我们的根性比古人差远了,心地杂乱,古人的心确实清净。杂乱就是苦报的根源,心地清净就是乐报的因由。大本跟《观经》里面讲少则一日,《观经》讲的更少,『十念』。底下这一句很重要,不管是一日是七日、十日,凡是讲一日都是讲一昼夜,『晦明之一周』,二十四小时算一日。由此可知,念佛如果白天念晚上休息,那是念半日,不是一日。
钞【期要者,若据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则非日非劫,焉有七日。】
这从理上讲。
钞【若据菩萨修行,动经尘劫,则无穷无尽,何止七日。】
菩萨从事修上来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七日怎能成就?这是一个从事上讲,一个从理上讲。
演【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以日者时也,依色心分位假立,无有自体故,百法中时,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摄。今如来得菩提,坐断三际何有於时,时者皆众生妄想分别也。】
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没有实体可得。时空在《百法》里面属於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说,它属於抽象的概念,绝对不是事实。佛法讲一切法,心法是精神方面,色法是物质方面;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甚至它也不是心所有法,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面假设的,它不是事实。因此,我们对这个要清楚,不要去执著,执著就变成妄想了。时劫,实在讲是每个人从观念当中产生的一种错觉。有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就是每个人感受不相同。经上常讲「念劫圆融」,把一念一刹那变成无量劫,这时间就过得太慢!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刹那,这个时间过得好快!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何况六道众生?又何况十法界众生?宋朝秦桧害死岳飞,堕阿鼻地狱,听说他现在已经变成猪,曾经被人杀,杀的时候剥皮,猪身上写「秦桧七世身」,他已经做七次猪。阿鼻地狱是无量劫,他怎么出来做猪?他堕地狱的感受是无量劫,所谓度日如年,过一年就等於过几百年一样,他是那样的感受,决不是以世间年月日来计算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实话,时间不是定法。
演【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佛,超诸方便成十力。】
这是给我们说明了真相。真相如是,佛为什么要给我们列一个期限?
钞【今立期要者,以末法众生修诸功德,精进恒难,废弛恒易,应须克限,乃发胜心也。】
为什么给我们订一个期限?怕我们懈怠!希望我们在他老人家规定期间当中会有一个成绩,是为了精进免懈怠,用意在此地,所以他订一日、七日、十日,或是三个月、三年、五年。中国祖师大德把我们初学的这个阶段就订了五年,五年学戒,希望在五年当中完成修学的预备基础。这还不是学佛,是学佛的预备基础,五年当中建立,这就是要讲求身心清净。现代人修学的困难就是这个基础没有了,实在讲,世出世间法都是要建立在清净心的基础上,为什么?唯有清净心,他才有悟处,他才能悟入。儒家从前念书讲悟,佛法更重视悟入。心地杂乱是决定不能悟入的,你要想悟入,就要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佛法也是妄想分别执著,连佛法也要放下。
叫你念一部经、念一个咒,目的是用这一念止一切妄念,是用这个做手段,希望你恢复到心地清净。几时心清净了,可以接受佛法,这时候才广学多闻,才有能力听经、参禅,不具这个基础没有用处的。古人用这个方法,几千年来成就的人不可称计,我们今天把这个方法舍弃,这一代不但没有开悟的,黄念祖老居士讲连修行的人都没有了。没有修行人,换句话说,就得不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加持,没有修行的地区,那就是妖魔鬼怪横行,这怎么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怎么会不遭难?怎么不受苦?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今天不管什么人,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如果不是与古圣先贤教训相应,我们统统不接受,决定不采纳。古圣先贤教我们「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这才博学多闻,一定要知道这个顺序。
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讲解,「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参访文殊菩萨,发菩提心学菩萨道,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这个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怎么修学?在文殊会上,这叫本会。《四十华严》分为本末二会,本会就是接受佛法基础的训练,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时候老师开放了,让他出去参学。参学是末会,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到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部《四十华严》,岂不就是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佛修行的次第。
中国历代祖祖相传,五年学戒,著重在断烦恼习气,成就自己的法器;五年之后真正身心清净了,不会被境界动摇,我们佛门常说「八风吹不动」,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绝对不会被境界所动。听人家讲还会动心的,没有资格参学,一定要到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这是古德订的期限,五年。参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悟?每个人不定,因为每个人善根不相同,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不相同,福德不相同,缘分不相同。
净宗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善导大师在《四帖疏》讲:在遇缘之不同。讲得好!这一句才真正契合弥陀、世尊的本怀。因为弥陀、世尊是用平等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如果这个人过去世善根深厚,他上品上生,这个人善根差一点就下品下生,这还是不平等。他老人家说九品往生在遇缘的不同,善根薄的人,遇的缘好,遇的缘殊胜,上品上生;善根厚的人,一生没遇到胜缘,往生的品位低一点。缘是什么?缘就是信愿行。你遇到的善知识,遇到的同参道友,帮助你建立坚定的信心,这个缘胜;如果遇的缘只劝你念佛,但是为什么念佛没搞清楚,自己半信半疑,这个善知识也讲不清楚,遇到的缘就差一点,你念佛也就不很认真,这样往生品位当然就低一点。遇缘不同,那才是真正符合平等度生的宗旨。实在讲不仅是这一生,累世!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缘是无比的殊胜。莲池、蕅益,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将大小二本这样详细的介绍,这个缘的确是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当中要不能上品上生往生,这很冤枉!
昨天我听演培法师的讲演,看到这些年轻人,他们口口声声标榜人间佛教。诸位同修仔细想一想,我们今天念佛到底是人间的佛教还是天上的佛教?「净业三福」是世尊在《观经》里面恳切的告诫,必须遵守,你说它是什么佛教?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这是人天佛教。这四条做不到,没有资格受三皈,因为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前面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受三皈的,有没有考核你够不够资格受三皈?糊里糊涂都受了。所谓人情佛事,他有没有资格不晓得,他是不是真正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修十善业?要是依照这个标准,说老实话,我们有没有资格受三皈都成了问题。再回过头来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后半部完全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正的人间佛教,这不是讲假话的。
人、天、二乘、菩萨、佛是一个!不可分的。我们见思烦恼断了,就换个名字称你做阿罗汉,人没有改变。譬如你念书,你念到大学毕业,人家称你知识分子,你拿一个博士学位,从此以后就称你博士,你有没有改头换面?还是这个样子,换个名称而已。你对宇宙人生彻底觉悟了,就给你一个头衔,称你为佛。所以五乘佛法,哪里是界线?你们去找找看,界线在哪里?你能不能把界线找出来?找出界线那才有区别,找不出界线,原来是一体的。
《楞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要再问一句,「住一切相」,底下一句怎么办?你们会不会呢?还是一切法!譬如没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是你,得博士学位以后还是你这个人,有什么两样?离一切法,觉;住一切法,迷。觉的是他,迷的还是他,哪有两样?所以给你说,迷悟不二,一个人。离即同时,离是这样,即也是这样。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也要穿衣吃饭,日常生活没有两样。觉了是佛,迷了叫凡夫。觉悟的人离一切相,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迷的人,心里有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在这里。克期,订下一个日期,真正的用意是防止我们懈怠。底下解释世间人重视七:
钞【七为世重者,如礼忏曰七夜,持咒曰七遍,此经栏网行树曰七重,乃至国家祀祖曰七庙,教民曰七年,竭诚曰七日斋戒之类,是也。】
世间人的风俗重视七,所以佛在经上就用这个;如果世间人重视八,佛就说八,佛无有定法可说。你们重视这个,我就给你说这个,提起你的注意。中国人对於侮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好!祖师译经将忍耐翻成忍辱,因为中国人对於辱看得很重视,认为这个不能忍,不能忍的都要忍,能忍的更不必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佛说法契机契理,佛不离二谛而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如来他的见解,俗谛是我们凡夫的见解,总离不开这两个原理来为大家说一切法。
钞【免地狱者。】
这是注解《疏》「七日称佛,免地狱苦」。
钞【经律异相云:有王害父,七日当堕地狱。一尊者教其称南无佛,王便一心称佛,七日不懈。命终,至地狱门,称南无佛,遍狱罪人皆得解脱。】
《经律异相》有这么一段公案。国王杀害父亲,这是五逆罪,极重的罪,果报是堕阿鼻地狱的。为什么七天念佛就可以免除地狱?真正的忏悔。诸位想想,他不忏悔,他怎么肯念佛?肯念佛就是忏悔,回头是岸,过去做错的这些罪恶不怕,怕的是不肯回头、不肯改过,那就不得了!儒家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是大善?改过是大善。真正能念佛,能念七天七夜,那是彻底的悔改,不但自己不堕地狱,感化地狱众生都超度。
钞【利钝者,有谓利根一日,钝或至七。】
这是讲人心从散乱到定。散乱心念佛,念到心得定,念到清净,根利的人一天就可以得到;钝根的人,可能要念好几天,甚至念到七天才能得到。这是要真正下功夫。我们今天念佛念了七天,清净心还是得不到,原因在什么地方?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换句话说,功夫都破坏了。所以七天、七个七天都不能成就。我想很多同修都希望真正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几个人去寻找不能成就的原因?你没去找。如果你把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到,把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你就会成就。这个障碍是什么?大致上说起来,贪瞋痴慢、五欲六尘,你放不下!所以一面念佛,一面常常牵肠挂肚的事情自然就跑出来,总有放不下的。第二个因素,没有能够死尽偷心,投机取巧,这个念头没有把它消灭掉,我们念佛的心不真、不诚,这也是得不到清净心、得不到一心的重大障碍。所以自己要认真去检讨,要把这些障碍统统消除,彻底放下。为什么古人能,我不能?无论在事上、在理上说,别人能,我也应该能,这就对了。如果从定再回归到散,钝根的人得到定可能一天就失掉,利根的人能保持七天,清净心能保持这么久不会失掉。
钞【今谓利钝二根,各一至七。】
就是一日到七日。
钞【利根者,性敏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无所乱。】
念一天就能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除了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外,各有功夫浅深不相同。假如浅深相同,怎么能分九品?九品也不能分。分九品,可见得功夫至少分成九等。最下下等的都有资格往生,何况上品?下下品的事一心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是不是我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心口佛号不断,这叫一片?这的确是样子像一片,相似的一片。真正的一片是什么?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再不会挂在心上,挂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叫真正的功夫成片。还有其他的事情牵挂,不叫做功夫成片。古人所谓这一句佛号念到像铜墙铁壁相似,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管用,你形式上到一片没有用,必须心里确实没有牵挂了。也许同修说:这真难!不容易做到。难在哪里?难在把一切法认了真,当真的了,不晓得这一切法是假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对於这一切法牵肠挂肚,这个放不下,那个看不破,冤枉,不是真的。这是我们念佛往生之所以不能成功,最大的妨碍就在此地。
你能把世间一切法看破,这是智慧,真正一切放下,这是功夫!然后这一句佛号,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才会相应。有一丝毫牵肠挂肚放不下就不相应,麻烦就在此地。「相应」两个字也要认识清楚,有些人认为我心里有佛号,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就相应,这是心、耳、口相应,与佛不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与佛不相应。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法界。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这个心跟虚空法界是一样的,身跟虚空法界是一样的,身也没有差别!
诸位细细去体会我刚才讲的两句话,「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住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四圣法界;「住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六凡法界,四圣六凡不二,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一切法,一切法没有两样!这与一切法就相应,有一念执著就不相应。世出世间一切法完全没有执著,这样才相应,这样才是究竟圆满的人生。人生是快乐无比,谁愿意搞那么苦恼!苦从哪里来的?你执著来的。你不执著,哪来的苦!一切法你真正能不执著,苦就断掉,苦就没有了。
钞【其稍钝者,或二或三,乃至七日,方得纯一;亦有利根,经於七日,端然一心,终不少乱;其稍钝者,仅六仅五,乃至一日,或便散乱。是故各有利钝,不应偏属。】
『偏属』就是告诉你不要执著,这些都是现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有没有?相有,虽有不是真的。
钞【十日者,大本云: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
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讲的,订的期限是十天十夜,关键在『斋戒清净,一心常念』,斋戒清净就是不怀疑、不夹杂,常念就是不间断。真正抓到这个重点,没有不成就的。经文这些关键的地方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把握住,才晓得佛号要怎么念法。
钞【又鼓音王经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鼓音王经》也是讲十天十夜,方法没有两样,都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样才能成功。
钞【七七日者,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
佛在《大集经》上说的,并没有指哪一尊佛,没有特别给我们标指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有净土,你想往生用念佛这个方法都能满愿。何况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以名号接引一切众生,所以念阿弥陀佛那就更殊胜。
钞【九十日者,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於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
修般舟三昧相当不容易,期间很长,九十天。九十天是九十个昼夜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可以站、可以绕佛、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诸位想想,修般舟三昧,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没这个能力,要年轻、要有体力、要有精神,才能修般舟三昧。『一心系念』,一心,把修行的要领都包括了,你心里还有妄想执著就不是一心,还有疑惑也不是一心。
钞【又文殊般若云:九十日中,端坐西向,专念於佛,即成三昧。】
『文殊般若』它是坐著念的,「般舟三昧」是站著念的,这都是以九十天为期,很难,不容易。
钞【一日者,大本法藏愿云:一心系念於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生我刹。十念者,观经下下品云,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声称佛等。则知一日至七,随日多少,皆往生期,顾力行何如耳。】
这是《观经》讲的十念法,一念十念在《观经》、《无量寿经》都讲得很详细,无论在理、在事、在境界上都说得很多。要紧的是老实念佛,克期求证,使自己真正做到精进不懈,目的是在此地。
钞【晦明一周者,从子至午,乃自晦而明;从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为天道一昼夜。】
子时是夜晚十一点至一点,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从晚上子时到第二天午时是从暗至明,从午时再到晚上子时从是明至暗,这叫『晦明一周』,就是一昼夜。
钞【夫心固刹那生灭,况昼夜乎,於此一心,所谓二六时中,念念无间者也。】
这把佛在经上讲的本意给我们说出来,就是叫我们念佛不要间断。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来,办自己的生死大事。学佛的人不可以不知,能办生死大事者,人生哪有不幸福美满之理?大能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无上佛乘决定包括人天,人天不能包括无上佛乘,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学佛要从做人学起,人都做不好,哪里能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教给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你想做佛,先把人做好,人不能做好,成佛没希望。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七日,以平时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国。】
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重要在平时的功夫,千万不可以疏忽。
钞【平时者,恐人执七日之文,谓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终,方名七日。】
怕人家误会这七天大概是临命终前的七天,念七天这就往生,怕人家在这里起误会。
钞【故言或临终、或平时,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
这几句话很要紧,平常念,念到心清净,要把这清净心保持,不能让它失掉。要想永远保持,那就是《观经》三福里面的「深信因果」,这才真正永远保持,为什么?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心是定的,他没有恐惧,他不会散乱。世间人最害怕的就是日子过不下去!都是为衣食在烦恼,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需要为这些事情操心,天天操心,你日子是这么过,不操心日子还是这么过,不能说不操心的人日子就过不去!还没听说过,这操心岂不是冤枉操了心。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就是让大家对这个事实真正觉悟、真正认识,不操心,不再去打妄想,一个人一生统统是命里注定的,你还操什么心?纵然命不好,也得要受。命怎么不好?前生造的因不好。要想好命,只有现在造好因,改造自己的命运,重新再造自己的命运。《了凡四训》讲得很透彻,操什么心?所以这本书非常重要。确实,不但是学佛,连做人都要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谈不上佛法,怎么能学佛?这才是真正要紧的,也等於是一部经典,不亚於经典。
我们的心果然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就定了,知足常乐,对於现实的生活满足,满足就快乐。有人说:这样子未免太消极,这个社会怎么可能进步?决定不消极,也决定不会防碍社会的进步,社会是更进步,人生更美满,为什么?在这时候真正知道替众生服务。了凡先生没搞清楚的时候他是很消极,搞清楚之后他非常积极,他就不消极了。哪个菩萨是消极的?哪个佛陀是消极的?我们没见过,甚至连消极的阿罗汉也找不到。人天里面消极的,那真正是可以找到。声闻、缘觉、诸佛菩萨找不到,都是积极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的。
所以念佛的功夫要在平时养成,到临命终时用得上;平时不养成,临命终时手忙脚乱,用不上。所以什么事情都要看淡,都不要认真,把得失这个关要打破,绝对没有得失心,得到就像做梦中得到的,失掉也像做梦中失掉的,这样就好。有没有得失?有,得失不关心,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的心怎么不清净?这时候念佛功夫才得力。
真正修道人,道业上精进,事业上随缘,缘殊胜多做,没有缘就不做,这才自在。演培法师这一次到我们讲堂那边来住,我们台湾的同修都出乎意外,怎么想也想不到他为什么跑到我们讲堂来住?他实在想看看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他住这么多天看到了,我们的事业随缘不化缘,不是在那里想一个计划,我们今年要做些什么什么?不搞这个,那叫打妄想!明天还没有到,想明天的事就叫做打妄想。所以我们没有计划的。我们也不问人要钱,我们守住一个原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心多自在!可是人家要是送钱来,我们要替他做事,他送得多就多做一点,送得少就少做一点;不送最好,我们就不要做了,这多快乐!他这次看到了,看到我们大家在一块相处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我们这个快乐,实在讲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照做才得到快乐。我们的理想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的目标,近程的、眼前的是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和平;远程的,我们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们这个佛法是人乘是天乘?所以绝对不是在空谈,我们真正得到!幸福美满,这是真正的人间佛教,非常踏实,快快乐乐。不打妄想,不自欺、不欺人,把经典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叫学佛。
下面这一大段注解的文字很长,占全经八分之一,解释「一心不乱」。这是《弥陀经》,特别是《弥陀经疏钞》重点之所在。
疏【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
这一句是总说,是总纲领。
钞【心者,拣口诵而心不念也。】
著重在一心不乱。
钞【一者,拣心虽念而念不一也。】
它每个字都非常重要,念佛著重在心念,口念累了可以休息,不念没有关系,心里不能没有佛。心里要有佛,口里不念没有关系。心里面只能有一尊佛,不能有两尊佛,因为两尊佛就二念,那就二心念佛,这个不可以,要一心,要专。
钞【不乱者,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
『不乱』就是一心达到纯熟,因为有一个杂念就乱了。
钞【一心不乱,净业之能事毕矣。】
一心不乱,从事到理有种种差别不等,大而分之,理有九品,事也有九品,再细分之,四土各九品,四九就三十六品,理一心三十六品,事一心也是三十六品,这还是粗分,大分。虽然都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还有浅深差别不相同。
演【口诵而心不念者,口诵佛名,心驰万境,是为读佛,非念佛也,以念从心故。】
「读」里头没有心,那叫读佛,不是念佛。「念佛」是有心,今心,现在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那才叫念佛。读佛那个没有心,口里念得很大声,心里在胡思乱想,都在读佛,大声的读佛,这个不管用。
演【心虽念而念不一者,虽心念佛,净秽交驰,是虽念佛,非一心也。以一心者纯净故。】
心不清净,不清净就是有夹杂。念佛有夹杂就是不一,一就不会有夹杂。
演【念虽一而有时不一者,虽少时一心,后复还乱。所谓朝则勤,而暮则怠,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虽一心还复乱也。以不乱在无间故,皆非净业之能事也。】
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要在这个念不间断。间断就不一,虽然有的时候到一心,可是过几个小时又退转,又乱了。诸位仔细去体究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也跟大家提示了,可是你要真正仔细去体会、去追究,要把这个找出来。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现在是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有很多人提出来,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的简单,这行吗?这可靠吗?一生当中依靠一部经就能成就吗?如果依照一部经成就,佛为什么说那么多经典?说那么多法门?听起来也满有道理。我们听了心会不会动摇?会不会改变念头?这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成败关键之所在。所以念佛要求老实念佛,老实跟外面的境界接触愈少愈好,我们也不要跟人争论,他修他的,我修我的,才有成就的指望。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