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一)
以上将《无量寿经》的概要分为十点作简要解说。现在进一步阐释《无量寿经》的大意,也就是从《无量寿经》的宗旨、核心来做重点发挥。只要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即使对内容的文文句句不能完全了解,也可以掌握整部经的重点,就好像一件衣服如果提起领子,就可以将整件衣服提起来一样。
一个宗派无论他所说理论是多么高深、玄妙,多么有感应,可以感动多少人,可以吸引多么广大的群众来聚合,或是这个宗派有多么庞大,但是如果没有依据佛教经典,没有符合佛所说的旨趣,那么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就是外道。所以,外道和佛教的区别,就在于佛教各宗各派都是以佛所说的经典做为依据,若是没有依据佛所说的经典,都叫做外道。
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佛所说的经典和祖师的论注,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三经》,也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净土宗祖师的传承以及著作,主要是:
一、龙树菩萨《易行品》
二、天亲菩萨《往生论》
三、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四、道绰大师《安乐集》
五、善导大师《五部九卷》。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有不同,但都共同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依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根本大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以念佛往生愿来发挥、来开展净土宗的宗义和教理。
这五位祖师在这方面的著作,它所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内容非常广阔,但是,它有一个宗旨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读诵经典,就要掌握经眼,就好像一个人若没有眼睛,就不明白前途,不知道要如何前进;学佛的人,若不懂得经眼,就无法进入佛法的宝藏。即使能进入佛法的宝藏,能够读诵经典,也认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宝物?什么是经典的核心?若这样,有读诵经典等于没有读诵;有进入宝藏的仓库,也等于没有进入一样。所以,任何一部经,即使我们读诵一千遍、二千遍,甚至五千遍、一万遍,但是,若不了解经眼,也可以说只有读诵的功德,无法得到这部经的真正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我提出五段经文,叫做“大经五文”来作为说明。这五段经文若能掌握,进而融会贯通,这样就已经掌握了整部《无量寿经》的重点。反之,若对这五段核心的经文不了解,也等同不了解《无量寿经》的宗旨。
“大经五文”第一段文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还没宣说四十八大愿以前,首先就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文就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里,就好像五支大柱,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我们的往生成佛。
开展出来,就是这五段重要的经文,但是,就根源来说,全都在第十八愿,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彻底了解,但是,只要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都掌握到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在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里,都可以得到肯切的说明和开展。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是在《无量寿经》<序分>之中的发起序。发起序主要就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它的重点、目的之所在。
这段文虽然只有三十一字,但已在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由此可知,诸佛出现在这世间,主要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对我们净土宗很重要、有很深奥的意义。净土宗的念佛人,若是可以将这段经文背起来,就背起来,思考它的意义,会给我们产生一种很安心、很感动、很欢喜的心境,尤其是在枱面上弘扬净土宗的法师大德,更加要背,而且深刻了解它的意义。因为这段文很重要,所以,在好几个地方,我都有讲解过,不仅百读不厌,而且也多次欢喜弘扬。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里所说的“如来”,所指的是哪一尊佛呢?近的来讲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就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可以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既然十方诸佛出世的目的,是为了要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就一定要讲可以救度十方众生的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所以,虽然就讲此经的人而言,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若就广远来说,如来是指十方三世诸佛。但是,它主要的意思还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因为,凡是诸佛出世,都会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可以达成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进一步说,十方如来为什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所成就的缘故,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的经文,总共是六句,二十四字。这段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救度的名号。
因此“无尽大悲”这四字,就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一、诸佛无限大悲。譬如《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虽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这么多修行者当中,是很难找到有一个人可以得度生死的,唯有依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念佛法门可以使得不论是正法时代的任何修行人,或者像法时代的任何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甚至灭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他念佛就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证果,而且不论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来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的,而诸佛本来就有无限的大悲,他们出世就是要救度众生,因此,他们始终必定要说念佛的法门,否则不能普渡众生。
因此,印光大师说:
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说,假使释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诸佛,没有宣示开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脱生死了。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这段法语是说,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后,要去广度众生,全部都要依靠的法门。因此,十方诸佛要成佛,要靠念佛之法,要化度众生,也是要靠念佛法门。所以,净土念佛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总持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总包含的法门,所以不论要成佛也好、要救度众生也好,都包含在里面,从开始到圆满,成始成终,都要依靠这个法门。
印光大师还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他宗派的修行者,听到、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生起疑惑;认为菩萨成佛要靠念佛,若没有念佛,就不能成佛。十方诸佛要救度众生,也要靠念佛,如果没有弘扬念佛的法门,那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真的是这样吗?那佛陀为何要说其他的法?其他的法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其他的法岂不是要放一边?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偏颇了?免不了会有这种的疑惑,会有这种的疑惑是很自然的,原因在于对净土宗尚未深入了解,若能详细了解净土法门,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机,以及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会彻底肯定印光大师所说的这段法语,是真语、实语、不虚语、不妄语。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九界众生是指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些都是九界众生;包含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以及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这三圣六凡合起来叫做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只有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圆满成佛。因此,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也还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快速圆满成就佛道,就有这样内涵存在。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是没有依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或舍去这个法门,这样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详细思考就可以清楚了解。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会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中沉沦,在六道苦海里轮回。
所以,要完全救度十方众生,就必须要弘扬念佛法门,虽然,他有背后很深奥的道理,但简单来讲,因为念佛很殊胜,又很简单、很容易,无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士、农、工、商,都没有分别,都做得来,因此,可以社群化、大众化、普遍化,甚至常态化、时尚化。
所以,任何人念佛都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若是要修其他的法,因为不单纯、不容易;也许圣者做得到,但凡夫做不到;或者善人修得来,恶人却没有希望。唯有念佛是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
也因为念佛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在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因此,念佛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知道,就会现身来将他接引到极乐世界。
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而且念佛很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易行道的本身又拥有殊胜的功德,因此,念佛法门不仅是易行也是殊胜的法门。
印光大师又说: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这句好像对联,文字很优雅,内涵很殊胜。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意思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可以畅展十方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满足诸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就是畅怀。
“开众生归元之觉路”就是为十方众生开出一条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道路。
二、弥陀第十七愿。所谓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靠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而来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如前面所说的,“无尽”就是无限量、无穷尽。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他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要使得上至文殊、普贤菩萨,下至甚至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或者已经堕落在阿鼻地狱,受到无尽痛苦的众生,也都同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度尽纵穷三世,横含十方的众生才算是无尽、无限的大悲。这种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甚至连等觉菩萨也无法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十方众生,所以,必须要使十方国土的每一尊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就必须要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发一个让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宣扬他的名号功德的愿,同时也要让所有人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的第十七愿。
若没有发这个愿,阿弥陀佛就无法救度十方众生,也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且,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已经成就,这样,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就必定会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假使,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没有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岂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还没成就,或者,阿弥陀佛根本没有这个愿呢?
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十方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自然会符应第十七愿的功能,就必定会以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作为诸佛出世唯一的本怀。使得十方众生都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也是凭着第十七愿的愿力,来宣说阿弥陀佛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且,十方诸佛如果没有弘扬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因为,有这样的内涵,所以,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若可以弘扬这个法门,也自然符合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内涵。
所以这无尽大悲,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无限量的慈悲,其实就是在阿弥陀佛本身。唯有,阿弥陀佛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如果,若没有阿弥陀佛,我们末法的众生,就完全没有指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样,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就会有缺陷,我们只要详细思考,就能够清楚明白,肯定了解此中的道理。
因此,就阿弥陀佛来说,无尽大悲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大悲;就净土法门来说,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也就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这段法语有二种的意思,一、就众生来讲:含括范围,上至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其他的等觉菩萨众生,乃至造了五逆十恶的地狱众生。二、就根机来讲: 含摄像等觉菩萨这样上等的根机,以及像阿鼻众生这样下等的根机。不论任何众生、任何根机都是净土法门所包含,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九界众生都包含在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之中。
印光大师还说: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这段法语,简单解释就是说,不论上至等觉菩萨也好,甚至阿鼻地狱的罪恶众生也罢,都需要念佛,怎么说呢?还没有成佛以前,念佛可以仗佛愿力往生成佛;成佛之后,也可以仰赖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来救度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可以救度六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摄取接引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在另外一种版本中,“无尽大悲”也叫做“无盖大悲”无盖和无尽,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阿弥陀佛这无限的大悲,无尽的大悲,是可以覆盖十方诸佛,但却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任何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受到阿弥陀佛大悲的庇荫和覆盖,所以,才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他的大悲,来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大家是法师也好,莲友也好,若可以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这样也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我们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还烦恼具足,贪瞋痴尚未降伏,还没有超凡入圣,还未离开三界六道,没有像佛一样具足真正的大慈悲,但是,如果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这样我们自然也和十方诸佛一样,是在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在实行无尽大悲,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的背后有阿弥陀佛,有他的功德、他的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在加持庇佑。
所以《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若能念佛往生就是自行大悲,若能劝人念佛往生,就是化他大悲,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大慈大悲的法门。
因此,我常说: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因此,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有一首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意思就是说,我们相信、接受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之后,也劝人来相信接受这个法门,这就是“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能自信还要教人信,是一层比一层困难的,所以说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是指如果我们能弘扬念佛法门,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而且,也和十方诸佛一样将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普遍弘传开来。
“真成报佛恩”,就是说像这样才是真正的在报答佛恩,报答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为我们成就极乐净土,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十方诸佛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引导我们,使我们今生今世可以出生为人,可以遇到佛法,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最后,可以来自信教人信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将教法留传到现在,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来相信、来接受弥陀的救度的大恩。所以,唯有自信教人信,才可以报答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这三佛的大恩。
若是没有弘扬这个法门,这样就无法展现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就不能真正报佛恩,所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这首偈的意义就是这样。
“自信教人信”这五字,有二层意思:一、自信才能教人信;二、自信必定劝人信。
一、“自信才能教人信”:就是说如果自己还没有相信,就不可能使人相信。譬如:有人贫穷,需要别人金钱的援助,我们发心想去救济他,但是,我们若是口袋空空,这样要如何救济他?必须我们自己有财物,有智慧、有能力,才可以救济对方:才能没得吃让他有得吃,没得穿让他有得穿,他没有地方住,也可以布施房子给他住。不论他有什么物质上的需要,或者精神上的苦恼,我们都可以圆满对方的需求,否则救济就成为一种空谈。
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先有东西,才可以给人东西;我们若是有这个“信”的东西,自然就可以将这个“信”传播出去,若是自己不“信”,要如何传播“信”呢?不信就是疑,疑甚至会来阻碍自他信仰这个法门。所以,第一层的意义就是“自信才可以劝人信”。
二、“自信必定教人信”:一旦我们真正信受了阿弥陀佛救度之法,我们就必定会主动去将这个法劝化传播出去,这种必然、必定的心,是不用他人勉强、鞭策、苦劝,就会自自然然从我们内心发露出来,而且,以沛然莫之能御的行动力去传播这个法门,就好像决堤的大水从上面冲下来,无法抵挡一般,这就是“自信必定教人信”。
释迦牟尼佛形容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三界火宅,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充满着种种的苦,释迦牟尼佛又说这种苦,就好像大海一般深无涯底,而且是无尽广阔的苦海,所以以大海来形容。
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在火宅里面、在苦海之中,每一个人,除非他没有感觉自己是在火宅里面、是在苦海之中,这样他才不知道要寻求出离;若是知道,他一定会很殷切的找寻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的方法,这时,他就会进入宗教中来追求解脱之法。
因为,只有佛教才有说这种道理,唯有佛教之中的净土宗,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有办法能让我们今生就可以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他若是能找到这样的法门,就自然会去劝人来相信。因为他也有父母、子女、兄弟等六亲眷属,这些六亲眷属同样也都是在三界之内、火宅之中,也同样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一切众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有父母、儿女、六亲眷属。所以,若是以自己来看别人,我们自己想要求出离,别人也需要求脱离,何况这些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亲人,所以,就想要赶快将这个法传播出去,给我们每一位亲人。让大家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利益,都可以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所以说,自信必定教人信,必定劝人信。
假若没有自然发心去教人信、去劝人信、去弘扬这个法门,这就表示,他还未信,既然还未信,他就没有那个心,这样就是请他来弘扬这个法,也是勉强不来的;反之,如果他已经相信,接受这个法了,那时不必勉强他,他也会来鼓励、劝信亲友们,主动来弘扬这个法。
善导大师的这首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是根据《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以及《阿弥陀经》<流通分>所写出来的,对我们净土宗有很深的意义。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所说的这个法,是非常难以令人相信的法。所以即使是辩才无碍的释迦牟尼佛,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这个法也很困难,因此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为一切众生说这种难信之法,非常困难,因为这个法信也困难,讲也困难,因此,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就是在做难中转更难之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真正报诸佛之恩。
为什么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呢?因为这不仅是易行之道,而且又很殊胜。法是这么容易,即使凡夫俗子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依这个法,快速离开生死轮回、而且快速成佛。这么容易,功德又这么高超,这么殊胜,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生命经验与想像。因此,一般人信不来。
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这个法门,唯有佛与佛才能够理解。若是二乘:即大乘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也都无法完全了解。因此,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即使相信不来,也要接受,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也是难讲之法。因为这么容易,又这么殊胜,若能够讲得圆满,这样“真谛”、“俗谛”,就能互相圆融;若没有办法讲圆满,那么,“真谛”有讲清楚,“俗谛”也会有缺陷,反之亦然。所以很难说。这也表示,若说得不好,会使人误会,认为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真是这样,其他的善事,譬如说:五戒十善,到底要不要持守?甚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或戒定慧三学,或六度万行,到底要不要实践?和念佛有什么关系?所以,这就很难说得让所有人都明白。
其实,“真谛”和“俗谛”的分别,若以我们净土法门来看整个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是“真谛”,“真谛”是出世间法,就是可以使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超凡入圣的法,叫做“真谛”或“真谛门”。
除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所有的法,对我们净土宗来说,都属于“俗谛门”。“俗谛门”就是指,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在世间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时,应该要怎么做才能使家庭安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使人和人的接触可以互相欢喜、不对立、不冲突,这都属于“俗谛门”。
所以要清楚、明白的将这“真谛门”和“俗谛门”分别开来,这样,要往生才不会有障碍;如果没有分清楚,互相混杂,导致“以真谛误解俗谛,乖违伦常”;或“以俗谛混入真谛,疑惑佛智”,这样要往生,就会有障碍。因为,认知不清的人或许会认为,念佛也不是往生的正因,必须要有助行,而且,这个助行就是要以其他的善行,譬如:三福啦!六和啦!三学啦!六度啦!十大愿王啦!将这些加起来一起回向,往生才有可靠,这样就是把“真谛”和“俗谛”混杂了。像这样,能做得到的人,我们真替他高兴、赞叹;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本来就了解众生的根机,为了要救度十方一切圣、凡、善、恶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所发的本愿,根本就没有在讲什么条件,若有,就只要我们念佛而已。
如果,九界众生,都来念佛依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众生来说,就是一机,机是指众生,就没有圣、凡、善、恶的分别,因为大家都是念佛之机。就法来说,就是一法,而且这种法,本来就没有掺杂、没有杂修,大家所念的都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所有的功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八万四千法门,乃至十方诸佛的功德、一切菩萨的功德、八万四千陀罗尼的功德,都包容在里面。因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有三宝的功德、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的总结晶。所以,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圆满俱足所有的功德,可以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
因为这个法是这样难讲和难信。因此,我们唯有接受,如果了解道理后才来相信的,叫做“明信佛智”;虽然不了解道理,如果也可以一生都信受这个法,这叫做“暗合道妙”。
所以,十方如来能够依凭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这样就可以达成无尽大悲的功能,我们凡夫俗子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我们也就如同十方诸佛一样,响应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做弥陀的手脚来弘扬、达成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这二字,以文字来说,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不过,若是就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说,又有更深一 层的意义。
“矜哀”的“哀”,就是悲哀的哀,是说大慈大悲的佛,因为众生的愚痴而产生悲哀的心。看到我们众生不知道自身已深陷火宅之中、浮沉于苦海之内,这一世虽然出生为人,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未来一定会堕落在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之苦,非常长、非常激烈。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都还悠悠泛泛的过日子,因为佛有智慧,深刻痛感这件事,因此,是以矜哀的心情来看我们众生,为我们悲哀,来怜愍我们。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为三界是众苦充满的火宅,所以,不仅会引发诸佛对我们众生的矜哀之心。就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自信教人信”,一个已经自信的人,对于其他的人,也自自然然的会流露出和佛矜哀三界的这种悲心。
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良心、有爱心,只是没有显露而已。在四书《孟子》的文章里,孟子就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意思就是不忍、也是同情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都有同情心、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恻隐”,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仁,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爱的心。孟子又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若无恻隐之心,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不是人,若不是人,就是野兽了。因为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当我们看到最亲的亲人,竟然没有将这个法来传播给他,让他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三界火宅、离开六道苦海,这样,我们还是人吗?
诸佛矜哀三界,而我们既然是三界的众生,所以都是十方诸佛所矜哀的对象。虽然,诸佛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以说,就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指所有对象中的主要对象。
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苦恼的,若有一个人说他没有苦恼,这不是说他有智慧,或者很乐观,反过来说他是愚痴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说众苦充满,佛就以火宅来形容,好像一间房子,已经着火了,而且,熊熊大火,将整个门窗都包围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安稳在火宅里过日子吗?这是不可能的,也因为有发觉到,所以,就会引起惊慌,就会追求脱离。对我们而言,有这样的苦恼,也是一种好处,可以说是一种逆增上缘。
所以,十方诸佛的悲心是以三界为对象,三界之中,又以苦恼的众生为正客,因此,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善导大师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的大悲,是以苦者为主要对象,因此,十方诸佛的心,都会特别悲愍“常没众生”。所谓“常没众生”,就是常常沉没在三恶道中的众生。
“没”和“浮”是相对词,“没”就是沉入水底,表示在危险、痛苦之中。“浮”就是浮出水面,可以呼吸空气。我们以水面为界,水面上比喻“天界”和“人间”,水底下是指三恶道。在六道之中,如果出生在天界,可以暂时享受天福;若是出世为人,虽然有苦,但多少也会有安乐,不像在三恶道,完全是苦。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的众生,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出生为人,若没有离开三界六道,将来在生生世世无穷尽的轮回之中,一定会在某一生、某一世中堕入三恶道中,那时,就会长时受苦无穷,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离。
“是以劝归净土”,因此,十方诸佛都劝导我们众生要回归极乐世界。归就是回我们的故乡,回我们的家,若不是回去自己的故乡,回自己的家,那就不是归。因此,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安稳的所在、成佛的道场、证悟佛性的地方,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所以往生极乐叫做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救生人员会跳入大海的目的,就是要救溺水之人。如果一个人,他会游泳、以游泳为乐,在水中安安全全的,就不必救生人员来救度,所以只有溺水之人,才需要被救度。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至于已经在岸上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救度。也就是说,已超凡入圣,离开三界六道的,就好像已在岸上,若还在三界六道中,就表示还在水里,还需要救生人员来救度,这个救生人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众生会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所以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要藉着人身,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人身,如果没有把握今生,一旦失去人身,就不知道要等待哪一时?哪一世?要等待几劫之后才可以再回复人身?
我们众生虽然知道要把握人身来听闻佛法,发心修行。但是往往会发觉自己是“有心修行而无力修行”,因为认真修行一久,就会发觉其实自己是无力修行的,就会更加清楚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自己的烦恼、妄想是多么深,多么微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可以降伏,更没有能力可以断除,那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陷入煎熬折磨之中。当然若是不认真修行,或是修行不久的人,因为没有深入观察内心状况,他就很难发觉自身的真实情境。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有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有善恶报应。那么,他当然会悠悠泛泛的过日子,而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愈了解佛法,就愈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道心,那种迫切感。
因为,生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叫做“生死事大”,为什么是大事呢?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为一旦失去人身,就必定会堕落三恶道,三恶道的苦,不用等到面对,我们只要现在一想,就会使我们全身冒出冷汗,因为,那种的苦,根本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可以形容的,只要想到,内心就会非常恐怖,所以是大事。
“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体的,好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的纸没有离开背面的纸,因此,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在一起的,只要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生和死并没有分开。
我们活在这世间,其实就是已和死亡在一起了,过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就接近阎罗王一天。不仅如此,死对我们来说是危机四伏,随时都环伺在我们的四周。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无常,不是说老了,才会接近无常,或者,重病无常才会来到,不是的。是任何人,不管年轻、年老、健康、生病,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死亡。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的无常心会很深厚,有这种深厚的无常心,他才会发愿修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发觉,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浅薄、福德很少,根本无法依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以,有两段话对我们修行人有很大的启发,我来念一遍: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所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第一段话是说,我们众生若是以“身业”和“口业”,来做标准的话,因“身业”是举止动作,别人都看得到。“口业”就是嘴巴所讲的话,别人也都听得到。如果是以这种外在的言语和行为,来做为标准,那么在这天下间,就还会有人格很圆满的人。
但是,如果是以“意业”作为标准,因为“意业”是心里的所思、所念,没有说出口,因此,别人没听到、也没看到。如果是以“意业”来作为标准,在这天下之间,就找不到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了。
第二段话是说,若是从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这世间还有圣贤之人。但是,若从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世间就都是罪人。
因为,我们所说、所做的,若是别人可以听得到、看得到,我们就会谨言慎行,态度会很好、会恭敬、有礼貌,表现得很得体。但是,若就他的心里的念头,或是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呢,就难免会有不应该想的也想、不应该做的也做。因为,认为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就减少羞耻之心,我们凡夫就是这样。
我们将这件事做为一面镜子,来回照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很端正?很纯洁?我们外表的行为都在持戒、都在行善,但是我们的内心,真有如实吗?有心口一如吗?还是言行不一?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我们都做得很好看,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有那么完美吗?我们是不是很丑陋呢?所以古德说: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YIN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法语就是说,我们人道众生所修的五戒,以及天上众生所修的十善啦!四无量心啦!禅定啦!这种人间、天上的“因”和“果”,就佛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颠倒的、是虚伪的,不是真正的功德。
论五戒十善,或就三福来讲,第一福“世福”所说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以净土宗的俗谛来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做的,是起码的人伦道德。这样,怎么会说是颠倒、是虚伪呢?所谓颠倒就是不正:白的却当作黑的、黑的又当作白的;对的当作错的、不对的当作对的。虚伪就不是真实、是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若还没有断除烦恼,这样所做的善行,都有掺杂三毒的烦恼在里面,佛说这是“有漏之善”。漏到哪里去?漏到贪、瞋、痴三毒里去。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就是“杂毒之行”,所修的善行,也都掺杂着凡夫的贪、瞋、痴在里面。
能够断除贪、瞋、痴之后所做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如果还没有断除烦恼,还在三界六道中,这样,不论是可以让我们生而为人的五戒、往生天界的十善,都还是有漏,还算是虚假不真实的。何况我们世间的凡夫俗子,根本连五戒也持守不了,更遑论清净了。
《净度菩萨经》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为,皆是三途业。
我们一个人一日当中,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八亿四千万是形容非常多。所起的每一念、每一念,其实都是在造做三恶道的业因。
《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又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YIN、妄语、百千罪状。
若以这几段经文,做为法镜,来对照我们的三业行为,我们就会发觉,即使自己想要修行,也是无力修行的,甚至,修行的心也是虚假的。那个时候就会想追求一个即使自己没有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也因为认清自己没有力量,可以说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时阿弥陀佛慈悲的誓愿,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是让我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是我们修行人最后的指望。其实,也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指望。因此,虽然如来是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但在三界之中还是以我们这种苦恼、造罪的众生做为主要救度的对象。
也就是刚才说的“正客”,正客就是说我们在宴会中,主要宴请的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都来了,但是,这个主要的对象还没来,这样,宴会就不能开始,若这位正客一直都没有来,那所办的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这四个字是表示释迦牟尼佛为了讲这个法,为了度这样的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以这件事做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矜哀三界的众生,要救度三界的众生,才出现在这个世间。
反过来说,释迦牟尼佛若不是矜哀三界的众生,他就不一定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因为,没有那样的必要。反之,对于不在三界内的众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苦恼,自然就不是如来矜哀的对象。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光阐道教”这四字中,“光”就是光大,“阐”就是阐扬,就是光大阐扬八万四千法门,“道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这里说的“道教”,“道”就是正道,“教”就是佛的教法,所以“道教”这二字也可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
因此,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其目的,就是要“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个“欲”字,就是佛心、佛愿的所在,他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于三界众生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送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就是惠施给我们阿弥陀佛救度的第十八愿,让我们可以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接受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所以,听闻以后,就信心欢喜、就可以乃至一念、乃至一生,都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和权假、方便是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既是真实,就直接了当,当下就可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必定可以解脱生死,可以往生,可以快速成佛,这就是“真实之利”。这不是权假、方便,不是迂回的,而是直接当下,这就是“真实”。
这里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无量寿经》《流通文》所说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俱足无上功德。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大利”,也就是成佛的“无上功德”。这种大利这种功德,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会成佛。
这段经文说:“为得大利”,它的反面,就是“为失大利”。在《无量寿经》中也有说到“为失大利”的内容,所谓“为失大利”,就是因为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会失去往生成佛的大利益;若是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实大利。
所以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就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不接受,这样就会失去大利;反之,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这样就会得到大利。
所以,能不能得到大利,或是要不要得到大利,决定于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相信还是怀疑;从另外一面来说,就是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专修或是杂行。专修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意,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得大利”,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若能深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明信佛智”,就能“为得大利”。如果“疑惑佛智”,就会怀疑弥陀救度,没有专一来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就会“为失大利”。
所以,“如来出世本怀文”,就是在阐扬这部经的重要性,在显明《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要讲的本怀经。也就是说,若有讲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本心就可以满足;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这个“畅”就是满足。满足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部经若没有讲、没有弘扬出去,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愿就还没有得到满足。
若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说,有二部经都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是《法华经》和《无量寿经》。
《法华经》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若单从这句经文来看,则《法华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经。
《法华经》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使三乘的圣者,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归入一乘的佛果,所以《法华经》就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境界、进入佛的果位,这就《法华经》来说,叫作“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法华经》主要的目的。所以从《法华经》这几段经文来看,《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如果以《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二部本怀经来比较,哪一部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这部分我以二门来解释,大家就可以清楚明白。
第一、就“相对门”而言:这二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为,就权教、方便教来说,二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不能成佛的;不过《法华经》说,不只菩萨可以成佛,而且声闻、缘觉也可以成佛。两者对比,亦即那种权巧方便的教理,和《法华经》所说的一乘教理来相比,则《法华经》就是真实之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因为《法华经》是能使声闻、缘觉成佛之教。
又,就权教、方便教来讲,说恶人啦!凡夫啦!不能成佛。因为有烦恼,而且烦恼还没有断除,怎么可能离开三界?若没有离开三界,这样就永远都在六道中轮回,还未超凡入圣,离菩萨成佛的境界,还差很远,所以恶人凡夫不能成佛。
可是,《无量寿经》却说,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从佛的慈悲来说,佛特别哀愍罪苦的凡夫。所以,进一步说出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的《无量寿经》,确实也是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此,就相对性来说,《法华经》和《无量寿经》这二部经都是“出世本怀经”。
第二、就“绝对门”来说:《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圣者也可以成佛,但是,没有说到六道凡夫也可以成佛。可是,《无量寿经》则进一步说,不只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即使人道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也都可以依靠念佛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都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生,当然,也不会再退转回来三界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六道凡夫也都可以当生解脱而成佛
所以,由这点和《法华经》来比较,这部《无量寿经》确确实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出世本怀经中的本怀经,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可以使“五乘齐入”的广大的法门。所谓“五乘齐入”就是指人道、天道的众生,以及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因为念佛来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真实报土而快速成佛。
再说《法华经》是引导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圣者。若论三乘的圣者,已经是证果的圣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很少。而《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对象,就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天乘,所以是“五乘齐入”。既然是五乘齐入,这五乘的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就有这样的内涵。当然,十方众生还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那五乘的众生,为什么都可以“齐入报土”呢?善导大师说:“正由讬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做为强缘,才可以使得五乘的众生,都能平等进入极乐世界。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果位,然而,《无量寿经》却是救度五乘的众生齐证佛果,而且,能同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说的无量光、无量寿。因此,《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成佛,他的佛号就要叫作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众生若能听到这句佛号,就都可以到他的极乐世界。
“众生闻此号”,就佛教而言,这个“闻”往往都包含“信”在内。假使没有信,就叫做“闻不俱足”。“闻不俱足”就不是真正的“闻”;若有信,就叫做“闻俱足”。所以,这里说的“闻此号”就是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
“俱来我刹中”,就是无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九界众生,都可以一齐到他的极乐世界,所得的结果是怎样呢?是“如佛金色身”,而且“妙相悉圆满”,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就是相貌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微妙清净庄严,圆满而没有任何缺少。“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同时也和阿弥陀佛一样,俱足四十八愿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可以去利益、救度十方众生。
明末清初有一位净土宗祖师,就是蕅益大师,他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也就是说,若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俱有无量的光明与无量的寿命。
印光大师也说: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意思也是说,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所以,若深一步论真正的本怀,《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群萌”就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的“惠”就是白白送给他,不讲任何的条件,不是条件交换的。
“真实之利”就是成佛之利,因为,宇宙法界之中,唯有佛是真实,除佛以外,一切皆是虚假,所以,唯有成佛之利才是真实之利。
总之,如来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因此,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也可以用另一首偈语来说明: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救度法。
也就是说,不论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这世间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也许有人对于弥陀救度法门不是很了解,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也会产生很大的质疑,质问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归纳成为八大宗派,哪有说单单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呢?
其实,这样的讲法不是在否定其他法门,而是立基于如来的“本怀”来讲的,所以才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而诸佛会出现在世间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法门,根本就无法达成救度十方众生的目的。如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所以经文才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样,我们进一步来讨论,净土宗是什么样的宗派?净土宗就是救度的宗派,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凡是净土宗的念佛人,都应该先要知道我们净土宗就是真正救度的法门。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一开始就要清楚、明白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有得救,是得救”,要去追究、理解这个救度的道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净土法门无论是杂修杂行回向也好,或者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好,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法就是救度的法。而且是阿弥陀佛要救我们的法,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法。
这句名号俱足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有业障的功德在里面,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资粮在里面,也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快速成佛的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是无形的;若以有形的显露出来,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想想看,假使没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要怎样去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要如何来救度我们?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见阿弥陀佛、去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所以离开了阿弥陀佛,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体不二,也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本体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分开,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佛已经证悟到所谓“四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所以,就理事无碍来说,“理”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事”就是事相,我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这句名号,与佛的本体之间是无碍的、是互相融通、互相一体、没有分别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能以名号来度众生。
传统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很少在说救度这两个字,这是根本性的缺陷,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能持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出世在人间或是天上;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还是凡夫,而且,善导大师称我们这样的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确实是如此,不是说他今天能出世在天上,就没有罪恶,他过去的所造罪业的因缘若成熟了,还是会堕入三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涅槃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因此,六道的众生,都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所以,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么叫做“救度”和“得救”呢?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没有办法可逃离,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的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间,消防员从空中降下了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这样,我们终于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做譬喻。
若以救溺水之人来做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但是,“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
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见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身边来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的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这样,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危及生命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惠”就是白白送给他,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这样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是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他有一天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而且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以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这位员工说:“某人你这么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个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甚至,你出院以后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白白得到的叫做“惠”。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要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白白送给我们。那释迦牟尼佛会将这个法送我们,追根究底就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七愿,阿弥陀佛发愿说: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弘扬、称念他的名号,同时引导十方众生,仰慕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所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有这种深厚的涵义。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希望大众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大意(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从第八次佛一开始,我以十段文来介绍《无量寿经》的概说,接着在上次佛一中,又以五段重要的经文,来讲解《无量寿经》的大意。
第一段文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文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经文,如果说《无量寿经》是一栋大楼,这五段文就好像五根支柱,撑起了整栋大楼,其中的第十八愿就是这栋大楼居中的大柱。
第一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在上次“佛一”中已经解说过了。这次将从第二段,也就是第十八愿开始讲解。
第二、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字,请大众合掌随我诵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有关第十八愿的内涵、道理,我有写一本“第十八愿讲话”,这本书若是还没看过的人,请至少要看一遍,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了解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这部经所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正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完整的名称又叫做“念佛往生成佛愿”,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同时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第十八愿对《无量寿经》而言,就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是最重要的核心,因此《无量寿经》所说的经法,就是以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为中心点。
第十八愿的愿名叫做“念佛往生愿”,有什么根据呢?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还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从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我们可以了解第十八愿主要是在说念佛往生的内容。因此,第十八愿的愿名才叫做“念佛往生愿”,因为往生就必定成佛,所以也叫“念佛往生成佛愿”。
因此,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人,首先应该要详细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第十八愿既然是往生愿,如我们对第十八愿能充分了解,就肯定可以往生;若对第十八愿不了解,就不肯定能往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就是要让我们对极乐净土产生欣慕。所以,四十八愿之中,除了第十八愿以外的四十七愿,也叫做“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然后归入专一念佛的第十八愿,来往生极乐净土并领受这种清净庄严的境界。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国土第一”的境界,意思就是说:在十方国土之中,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世界、最为第一的。
我在第八次佛一介绍《无量寿经》的内涵时,就有引用阿弥陀佛国土第一的愿,内容是: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极乐世界是最为第一的,所以叫做“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在十方净土诸菩萨中是最为第一的。“道场超绝”说明在极乐净土成佛之快速,是超越十方国土最为第一。“国如泥洹”则表明所得到的涅槃之乐,也是最为第一的。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灾难,非常安稳、清净、庄严、圆满,无缺陷,而且远离生老病死,在这里生命可以永恒安乐的存在,所以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因此,我们若有感受到娑婆世界的种种灾难与缺陷,感受到这里是不圆满、是无常、痛苦的,而将娑婆世界的苦与和极乐世界的乐做个对比,自然就会厌离娑婆之苦,而欣慕极乐之乐了。再者,极乐世界和十方国土对比的时候,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也都超越第一的。
既然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世界,我们理所当然要往生这个世界,但要怎样往生呢?就是要依靠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只要乃至十念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第十八愿,一旦了解第十八愿,就会知道第十八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救度非修行。
第十八愿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因此,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怎么说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广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累积万德洪名,呼唤我们要来让他救,只要我们念佛,他就要将我们救到极乐世界。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出家或在家,善人还是恶人,是平生还是临终,是人间的众生或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只要能念佛,可以听到这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要把他救到极乐世界。
因此,就这点来说,净土宗第十八愿所讲的法,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不是在说众生的修行之法。所以第十八愿只说:“念佛必定往生”,不说其他的法。假使第十八愿不是说救度的法,那我们众生就必须靠自己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我们就根本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了。为什么?因为自我检讨,我们有在修行吗?我们会修行吗?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样的修行?检讨到最后,一切都没有,我们没有真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
一般讲修行的内容,就是指“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先不谈禅定或智慧,单单以戒律来说,五戒也好,十善也好,我们能做得来,做得圆满吗?何况说禅定和智慧呢!
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具足,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想要来生做人,或者出生在天上,是不可能的。何况想要超脱三界六道轮回,更是没有希望。因为,就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我们的心只有追求五欲的心,没有修行的心;我们的力,只有造业的力,没有修行的力。
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一定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所以,他不会用我们所做不到的方法来要求我们。阿弥陀佛一定会以符合我们的根机,用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方法来救我们。
因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的佛,所以,在他的“根本愿”里,阿弥陀佛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是归属于十方众生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主动平等、无条件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佛。此后,我们只要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能够这样,自然就可以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平生之时,就会受到阿弥陀佛的保护,能消灾解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放光拿莲花来接引我们。所以,对于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只要想佛、念佛,自然而然,佛就有这种功能作用来加持着我们。这样说起来,净土法门和第十八愿都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在说我们的修行。所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
二、乘船非走路。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就以安稳、快速的坐船来形容念佛法门;念佛就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他一定会把我们从此岸送到彼岸。而不是要我们众生辛苦的靠自己的双脚去翻山越岭的行走,所以说是乘船而不是走路的法门。这是龙树菩萨在二千年前所做的比喻,当然二千年以后的现在有飞机,如果以坐飞机来形容就更加贴切。
众生可以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凡夫、一种是阿罗汉、另一种是菩萨。对凡夫来说,因为根机下劣,要他走路不够力气;对阿罗汉来讲,他身心勇猛、健步如飞,一个钟头可以走六十公里;对菩萨而言,菩萨已经断除烦恼,而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好像在开法拉利车,一个钟头时速可达340公里。
所以,这三种众生就根机来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连走路都不够气力,而阿罗汉就能健步如飞,如果是菩萨就像开车又更快了。
现在,这三种众生,都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地面行走,而是同时都坐上阿弥陀佛的飞机。不以自己的速度为速度,都以佛的速度为自己的速度,而且远超地面速度,远超一切速度。这样一来,不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或者罪恶生死凡夫也好,都会从娑婆的此岸平等而且同样快速地往生到极乐的彼岸,而且都能同时获得成佛的果位。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五乘齐入”:也就是人间、天上这两种凡夫,和小乘圣者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这五种众生,都能同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时成佛。因为,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修行,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善导大师说这是“同因同果至菩提”。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众生都坐阿弥陀佛的飞机。这样,大家就是同一速度,就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为我们的速度,以阿弥陀佛的力量为我们的力量,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为我们的功德,我们只要念佛,这些都完全可以得到。若能进一步了解第十八愿,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内涵。
三、易行非难行。
念佛大家都做得到,因为它简单,不困难,非常容易,所以是“易行道”。若是要自己去修戒定慧,或者六度万行,这样,就是“难行道”,非常困难,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不适合我们的根机。
四、念佛非杂行。
只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从现在到临终,都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所谓的杂修杂行:要诵经、要拜忏、要参禅、又要深入经藏去研究种种的经教。然后,进一步再以戒定慧的过程去修,或者天台宗,或者华严宗,或者禅宗,或者密宗的种种法。我们都不必去做这些,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非杂行,大家都做得到。
五、专一不杂乱。
就如《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如果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二心、三心,就非常杂乱。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也就是执持名号的意思,因为执持名号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没有杂乱。
六、如实非虚假。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就如刚才的比喻,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做为我们的速度,这种的速度才是真正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如果是靠自己的修行,我们再怎么苦修、苦行,都没有办法达到目的,这样就不是真正的速度,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如果再多的苦修、苦行,都无法让我们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都还让我们在六道之中,过着无穷尽的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生活,那种修行,就不是如实修行。因为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成佛;如果是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使我们了脱生死,而且快速成佛,这岂不表示念佛就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
总而言之,第十八愿讲的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而且是如实修行,真正修行的法,虽然是如实修行,真正的修行,但它只是轻松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什么苦修、苦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内容,都在第十八愿里面。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根源、本体、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的宗派,也没有我们可以往生的极乐世界,更不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同样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因为,阿弥陀佛示现在世间,就是凭着第十八愿来救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建设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示现成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那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世间的目的也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之法,才能真正彻底广度十方众生。因此,释迦牟尼佛也好,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不出现世间便罢,一旦出现世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以此来救度十方一切众生。
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出现在人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进一步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的希望,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无法了脱生死轮回,达成离苦得乐,快速成佛的目的。
因此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就要了解第十八愿。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首先要掌握根本,根本掌握了,其他枝叶花果自然就在里面了。
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王”。“王”是自在、独尊、唯一的意思,也是统领一切的意思,只要有第十八愿这个愿王,其他四十七愿自然就都在里面。
第十八愿也是超世愿,也是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根本关键。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叫做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但是,这其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也不能算是超世愿。
释迦牟尼佛尊称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是光中极尊,是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缘故。假如,离开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佛教所强调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就无法达成。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而不能出离,我们希望得到成佛之乐,却无法达成。如果,在佛教之中没有一个拔我之苦与我之乐的法,那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就是虚假、就是妄语。但是,佛所说不可能虚假,不可能打妄语。因此,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确确实实就有“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所以,第十八愿非常重要,是净土宗的根源,也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的根本、精华之所在。
现在,我来讲一个“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加拿大,在一间养老的医院里住着一群老人,这些老人都有慢性病,只是病情有的轻,有的严重,基本上住在里面的老人,除了吃、睡,和受到医生、护士的照顾以外,就是在等候临终,等待死亡。
在里面服务的人员,有一位是从大陆来的小姐,这位小姐,她心肠很好,对人亲切,很细心很耐心,讲话也很柔和。因此,得到老人们的喜爱,他们总是学着说中国话,把她叫做“阿妹”。
这天阿妹一上班,就有位玛利亚病者来办公室要求转病房。玛利亚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西班牙移民,和她同住的是位本土加拿大老太太,80多岁,叫莫亚。莫亚最近病情加重不能起床。玛利亚说,莫亚被鬼缠身了,每天晚上哼唧很吓人。阿妹去看莫亚,果然,莫亚说,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她的已经去世20年的丈夫站在床前,或挤到床上。阿妹安慰她们,梦不要当真。可是两个老太太都说见鬼了。这件事持续了几天,整个病区都在议论,因为人们都听到半夜莫亚惊怖叫唤。
阿妹告知院长。院长来询问后决定,请牧师来。这天来了牧师,在病房读诵圣经。很多病友也来了,一起祷告。可是没有用,夜里莫亚仍说看见亡人来了。很多病人也心绪沉重。院方开会专门研究,请了一些病人家属参加。有家属提出,请和尚来做佛事。温哥华很多华人,不同肤色的人互相尊重信仰。出家人,在西方社会,被敬重。
既然有家属提出方案,院方就征求莫亚老太太家属意见,他们同意,就请了一寺院两位师父去医院。这天师父读诵了佛经。晚上,一切恢复平静。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莫亚现在每晚可以安静入睡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医院六楼。七楼一位老者,叫托马斯,一个老头,严重心脏病已经住院多年,常年卧床。听说了莫亚的故事后,他详细向阿妹了解情况后,请医院为他请和尚来,因为几天后是他106岁生日。
这天,他的家人从世界各地来了,共五代四十多人,聚会在医院的会议室。会议室布置成了冷餐会,很多花和食物。很多老人,很多生日是这样在医院度过的,他们活着似乎就是等待生日时见见子孙。人老了,真的很可怜,世界就是一个圆,回到只能喝稀饭趴着爬着的状态。
很多病友和医生护士都去参加托马斯的生日了。和尚也来了。和尚应老人要求念了经。阿妹是学佛的人,阿妹知道,师父念的是《阿弥陀经》。所有人屏息听着,这些老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倚门站着、或坐在轮椅上,或躺在躺椅上,他们中只有很少几位华人,可是他们似乎都听懂了,不少老人在流泪。
而后,切蛋糕。这时,大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气。托马斯看着上空,微笑着说(English)哦,很大的莲花,我上去了,再见,再见!
这个老人就这样走了……他双手合十。
各位莲友,我刚才所说的“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大家有听清楚吗?(有)。这件故事就充分显露、证明,阿弥陀佛的法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如果是修行的法,这位老人怎么能看到莲花,而且坐上莲花,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这个法,是阿弥陀佛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任何众生的法。所以,才可以使得不论是什么信仰,有修行、无修行的人,只要他想往生,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件故事已编在我们的净土宗双月刊第六期,也有放入我们净土宗的网站,你们只要上网就可以看到。这件事不但能显明我们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而且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宿世的佛缘成熟了,才会一听到师父来诵经以后对方就可以安稳好睡,从此不再受到鬼魂的干扰,所以他觉得诵经很好,师父诵经可以驱鬼、可以避邪、可以解冤,可以得到安全、平安、安宁、安稳、吉祥和利益,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相信这位老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请问各位莲友,是不是这样?(是)。诵经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因此,他要过生日,当然就会要求院长,请师父来诵经,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而他做这种选择,可说是智慧的选择。
二、其实这位老人,可以说已经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只不过因为执着而走不了。106岁对人类而言,不但是高龄,而且是超高龄的。但是,老人已经身染重病好多年了,都躺在病床上,对他来讲,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也不愿。但是,他所受的这种老、病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可以说是点滴在心头。按照这种情形,可算是临命终的时候,但因为他有一大堆的子孙眷属,让他难分难舍,让他还有要看子孙,要和子孙在一起的这种情执。
各位莲友,我们若活到106岁,好吗?(不好),对,要长寿,但也要有一个原则,就要健康,不要躺在病床上让人喂食,让人把屎、把尿的。对不对?(对)
所以,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过程,病当然是苦,那老也是苦,因为老的本身也是一种病,老的时候,五脏六腑各种机能都已经衰退,感觉不再轻松了。所以,老也是一种苦,虽然,好像没有什么病,不过,老的本身就是病。
我们希望长寿,但是,更期望健康,如果期望长寿又健康,就必须从今开始,多多念佛,阿弥陀佛会消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报。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听经闻法,共修念佛。这时候,最好是嘴巴要张开一点,声音放大一点,为什么?因为,很难得有这样共修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念佛,其实也是阿弥陀佛在对我们呼唤,他呼唤我们,要求我们要让他救度,这种心是非常积极,非常迫切,也是非常诚恳的。
十劫以来一直到现在,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阿弥陀佛都不断的在呼唤我们,从极乐世界恳切的呼唤到娑婆世界,目的就是要我们接受他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心非常的殷切,好像慈爱的母亲盼望着流浪在外的子女,能够早日回家一般。所以,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也同样要出自内心,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的当下也应该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呼唤我们的声音也同样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现在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要愿生极乐世界,也应该要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出自我们的内心。因此,不知不觉之中,就会以恳切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越念精神越饱满,心情越快乐,所以是以踊跃欢喜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当我们检讨自己,从生生世世以来到现在,我们在六道轮回所受的苦,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苦不堪言。今天,有阿弥陀佛的调摄,我们才可以获得人身,听闻佛法,又能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稀有难得的心情,也是欢喜踊跃的心情。
所以我们在这里共修,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嘴巴就要张大一点,声音要从我们的丹田发出来,来回应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当然,我们是救度的法门,平时念佛,是依个人的根机去念,不管一天可以念多少句,也不管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杂念,只依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可以说就是“易行道”。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知不觉就和平常的心情不一样,就好像木炭,把它放在仓库里,那就是冷的,现在这些木炭是被放在火炉里,所以是很热的。
若论故事里的这位老人,他也是执着。一般而言,执着是众生的本性,我们会执着贪、瞋、痴,执着顺境、执着逆境。对我们好的,我们执着;对我们不好的,我们也执着的把它放在心中。各位莲友,我们有执着吗?(有),很执着,我本身也很执着,若不是执着,就已经超凡入圣了。所以,凡夫的本质就是执着,就是执着贪、瞋、痴,也执着各种分别,各种计较。
如果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心不执着,要往生是很快、很自在的,心若是有执着,这样就是断气了,他的神识也还不愿离开这个肉体,不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躺在病床上昏迷的人,他若不执着,就会很快往生;若有执着,可能一年、两年,甚至好几十年都还躺在那个地方。
在香港,有一位老太太,她身染重病,已经不能吃、不能喝,可以说是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而已。医生也判定这位老太太大约只剩一个星期的生命而已。但是,这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他去南美洲以后一直都没有消息,老太太的心中就一直挂念她的儿子。她的亲友知道了,就到处打听,等连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坐飞机回到香港的时候,已经超过五个月了。拖了五个月之后,老太太知道她儿子已经回到她身边,听到了儿子的呼叫声,这时她才断气。
若论这位老太太不能吃、不能喝,以医生的专业判断,就是差不多七天的生命而已。结果呢,可以活五个月,也就是说,她躺在那里,那口气一直不断,这样拖了五个月,为什么?就是执着,执着要看到她的儿子,要听到她儿子的声音。
所以,一个人的执着,也可以说是念力,是不可思议的。这念力的意志非常强,执着非常强,会致使她的身体拖了五个月,这位106岁的老人,一样也是有这种执着的心理。所以,才会躺在病床上好几年,若没有执着,当下说往生就往生了,这是属第二点。
三、临终的人可以看到阴界、看到冥界。因为一个身染重病接近临终的老人,可以说是阴盛阳衰,也就是说他的阳气渐渐的衰退,阴气渐渐增长,阴气若增长,他就会看到他将来要去的境界,他就会看到一般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境界。
就好像病房里,看到鬼魂的那位老太太,她已经八十几岁,可以说就是阴盛阳衰,所以才看得到鬼魂。如果是身体健康、年轻力壮、阳气强盛,这样自然就不会遇到阴的,不会看到这种阴间的境界。
四、就是当师父诵经完以后,大家都闻到一股香味,而这时106岁的老人,他眼睛看着空中说有莲花出现,然后他就满心欢喜,和大家挥挥手,说一声再见,bye bye,当下就断气而往生了,这就显示佛菩萨出现的现象。
虽然,他只说看到莲花,而没有说他看到佛。但是,佛也好,佛光也好,莲花也好,都是一体的,只要是看到其中之一,那就知道佛菩萨已经来临,无形中就会受到佛光的摄受,受到佛的安慰、保护和启发,才要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他寿命已经尽了,这时只是看他的心念有没有执着?他愿不愿意往生?在那个时候,他的心念是想要坐着莲花和阿弥陀佛去。所以,一念之间就坐上莲花随阿弥陀佛往生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五、就是说如果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看到佛来迎,他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善、是恶。若论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有皈依吗?他有吃素吗?有修行吗?他都没有,他是一位外国人,外国大部分所信奉、传扬的,都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他是个还没有佛教、佛法观念的人。
所以,对这位老人来说,佛法他完全都不知道。因此,所谓“信、愿、行”,他也都没有,佛教对他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当下他想要往生也可以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遇到的就是这个法。
为什么呢?因为师父们为他所诵的经,不是《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维摩诘经》这类的经。因为若是这类的经,就和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有的稍微有关系,有的完全都没有关系。但是,二位师父为老人家所诵的经就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也等于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只要愿意往生,就可以往生。此外,这部《阿弥陀经》也叫做《诸佛所护念经》,就是十方诸佛都来证明念佛往生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同时十方诸佛也都来劝十方众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诵这部经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出现。
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正处于阴盛阳衰之时,所以,会看到其他人所不能看到的,而且他一旦看到了大莲花,心中就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安慰和启发,而认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确实才是他所需要的,因为这种境界可以使他离苦得乐。所以,当下一念之间,他想要往生,立即就往生极乐世界。
六、这也显明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法门,没有任何的条件,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如果不是这样,论这位老人,他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任何修行,他一生之中,恐怕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听过,就是到最后他微笑向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尽管如此,他照样能看到莲花,也能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证明,往生完全是靠佛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不是靠其他的法,更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愿生极乐世界的人,此后我们只要想佛、念佛就必定会往生。这种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小小的动作,只要开口念佛而已。但是,所得的果报,却是非常殊胜,而且这种果报,是成佛的果报。
七、因为这位老人还能讲话,所以才说出“有莲花,大家再见”这些话。假如他已经昏迷或断气,然后经过助念,虽然不能跟我们说“有莲花,大家再见”,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已经昏迷的人,尤其是断气的人,当然他无法向我们说他所看到的佛来迎,或看到莲花,看到佛光等这些境界。但是,依照教理我们就会知道,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就会拿着莲花来接引。就好像这两位师父在为老人家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着莲花出现在老人的面前一样。
那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相信有极乐世界可以做为我们的归属,有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所以就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呼唤,愿生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念念不舍。
如此一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有信、有愿、有行。虽然有信、愿、行,但最后归属在于行,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个行,并不是靠我们的自力,因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大修行,是真正的修行,而且念佛的本身,也是大功德,是可以让我们圆满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念佛虽然不像修行,却是大修行,真正的修行,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开大巴士的司机,他本身并没有信佛念佛。不过他妈妈是信佛念佛的人,也因为母亲念佛的关系,所以在他的心中就有念佛的印象。有一天,他开着巴士上高速公路,看到前面发生连环车祸,当下就有好几个人被撞死。那时候,高速公路上的来往车道都堵住了。他看到对面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妇女,抱着她在车祸中罹难的丈夫大声痛哭。
这位司机看了很不忍心,不知不觉就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知他才念到第二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就看到从妇人所抱的尸体当中,浮出她丈夫的身影,然后就在空中给他跪下来,向他礼拜感谢。为什么呢?因为他念了佛,阿弥陀佛当场加持了死者,让他可以离开这种惨像。他从来没有被人家拜过啊!所以他就说:“哎呀!你走吧!你走吧!”一挥手,这个魂识就升起来,升到半空,往西方而去。
这件故事,也可以显明净土宗是救度的法,对方遇到车祸,当下丧失生命,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就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来救度他,所以那个人,当下就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像这种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他虽然没有念佛,但只要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马上就知道,就会来救度他。何况我们现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都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来接引我们呢?
《观无量寿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念佛人,一生之中都会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来保护,现生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到了临终就拿莲花来将我们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这个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那我们要如何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阿弥陀佛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了。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它的根源,就是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在说念佛往生的愿。
所谓愿,有“通愿”和“别愿”这二种。“通愿”也叫做“总愿”,也就是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都共同要发的愿,又称为“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所以叫做“通愿”,也叫做“总愿”。
另外一种就是“别愿”,也就是每一尊佛,他在“因地”成为菩萨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所发的不同的愿;也就是除了四弘誓愿以外,他们个别所发的愿叫做“别愿”。就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或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这些都是属于“别愿”。
阿弥陀佛除了四弘誓愿之外,又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而且,四十八大愿也是十方诸佛菩萨“别愿”之中的“别愿”。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个别所发的,不同于十方诸佛的愿。而且这四十八大愿,和其他诸佛所发的“别愿”比较起来,这四十八大愿特别开阔、宏广、深遂,所以超越十方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就发誓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所独有的,不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而且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所以又称为“超世愿”。这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这样的超世愿,自己也这么说是超世愿,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赞叹和宣扬。因为,这段“我建超世愿”的经文,就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寿经》里。
进而言之,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才得以被称为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之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有,但是可以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论十方众生所包含的范围是何等的宽广,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大宇宙中所有国土的众生,都属于十方众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和其他净土的众生却非常不同。差别在于我们这里的众生,烦恼特别重,罪业特别深,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的,是被十方诸佛所摒弃的众生。这些众生其他诸佛菩萨无法救度,但是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所以,这个愿才称为“超世愿”。因此,善导大师也称赞这个愿是“别意之弘愿”,或“别异之弘愿”,也就是说这个愿和十方三世诸佛的愿不一样,是特别殊胜、弘广的大愿。
所以,释迦牟尼佛除了在《无量寿经》中赞叹这个愿之外,也在《弥陀偈经》中赞叹说:
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所以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条“别愿”,也叫作“超世别愿”,或叫做“别意弘愿”与“别异弘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条别愿当中,又有“根本愿”和“因本愿”的分别。若以“因地”来说,这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叫做“因本愿”。“因本”是对果,对果来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的因,才能达到成佛完成极乐世界的果。也就是有四十八大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因本愿”。
“根本”是对枝末来讲的。在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愿是“根本愿”,其他的愿是由这“根本愿”所生出的枝末愿,都是为了要达成“根本愿”所发的,都要归结到“根本愿”里。
因此,由这点来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的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有其他的愿,或者其他的愿都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譬如:
第一愿叫“无三恶道愿”,也就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因此,不管有没有罪业的众生,他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因为,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称都没有,何况是事实呢。
第二愿叫“不更恶道愿”,就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将来如果想要到其他十方世界去显化救度众生,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
第三愿叫“悉皆金色愿”,第四愿叫“无有好丑愿”,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同样都是金色之身,同样都是容貌相好庄严无等伦。
再来,从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自然都可以得到六种神通。第十一愿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获得不退转,进入涅槃成佛的境界。
可以说,四十七愿的每一愿都非常殊胜、非常重要,都是必需的。可是这么美妙、殊胜的地方,如果没有众生往生,也就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四十八愿虽然每一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但其中以第十八愿最为殊胜,因为它是“愿王”,是“根本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那刚才所说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乃至第十一愿“悉皆成佛”等等这些愿,当然也无法成就,甚至连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因为,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无法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既然不成佛,所有的愿就无法成就。
在四十八大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第十八愿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往生的愿。其他四十七愿的殊胜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设计,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而建设的。
好比说父母为了儿子建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如何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前庭、后院又要如何规划……。种种的构思都是为了儿子,这一切都建设完成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没有儿子来住,这样所盖的房子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当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这点来说,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
缘此,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解说、赞叹这个愿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要让只要听到这句名号,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可以进入不退转的境界。
所以“本愿力”就是这句名号的力量,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说到名号的力量,其他譬如第十九愿也好,第二十愿也罢,都不是专门在讲念佛的愿。因此,这首偈也叫做“本愿成就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解说第十八愿的内容,由这首偈就能知道,释迦牟尼佛唯以第十八愿做为“本愿”,不是以其他的愿做为“本愿”。
善导大师也把第十八愿称为“本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注解《观无量寿经》在最后结论的地方,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里,介绍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也提出净业三福种种修行的内容。但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讲十三定观和三福九品,但他的本意,不是在十三观,也不是在三福九品里,而是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涵意。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十八愿愿文只有三十六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却是非常深广。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了解。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背后的道理虽然广大、深奥、高超、微妙,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让我们来领纳、了解的,却是极其简易、浅显和平常。如果不是这样,净土法门就不能称为“易行道”了。
第十八愿这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三十六字若是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
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
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国土,
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称念我的名号,
我就一定要让他往生,
如果不能往生,我誓不成佛。
以白话文来翻译,因为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所以可以做几种、甚至多种的翻译。但是,无论做多少的翻译,都必须要“万变不离其宗”,都不可以错解佛意。而且,最好是越简单、越明白越好。
设我得佛
“设我得佛”的意思是“若我法藏成佛之时”。法藏菩萨他誓愿要成佛,无论如何,决定要成佛,所以第一句就表明他是要成佛的,因此说“设我得佛”。但是,这个“设”字,也在显明他的背后是有条件,有目标要达成的。
假使这个目标没有达成,那他就要再继续修行,一直到达成目标,他才要成为一尊救度众生的佛,成为一尊让十方众生都来称扬赞叹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才用这个“设”字,“设”就是“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如果没有成佛便罢,只要成佛,就必需达成某种目的和理想,这就是“设”。
但也不是说,可以达成就达成,若无法达成就放弃,并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只要还未达成目的就要再继续努力,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多少的修行,都必定坚忍不退转,不达成目标誓不停止。“设我得佛”具有这个涵义。
一般的说法,成佛必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但是,阿弥陀佛的成佛,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超过千倍、万倍、亿倍以上,所以《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后功圆果满时,他才成佛的。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成佛,要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要修这么多的功行呢?这后面会再做解释。不过从结论而言,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要完全的、绝对的把我们从娑婆救到极乐世界,而且还要让我们快速成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花那么长久的时间来修行才能成佛。这也表示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罪恶生死凡夫,贪、瞋、痴太强盛,罪障太深重,阿弥陀佛一定要经过那么久的积功累德才能救得了我们。
如果不是为了要救五浊恶世的众生,而是要救其他世界的众生,那就不必花那么久的时间去修行了。这也显示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众生的心是非常真实,相当恳切的。他誓必救度我们,若不能救度我们,他的誓绝不停止,愿绝不放弃,一直到可以救度我们,他才要成为这尊佛,涵义是这样的。
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就是指“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这种说法含盖非常广阔。但是就要点来讲,即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全部都包含在内。这样说起来,在座各位包括我慧净,我们全部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人人都有份,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既然人人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之一。那么人人也都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之一。
因此,只怕我们不愿往生弥陀净土,不肯专称弥陀佛名;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因为,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为我们而发,他锁定的对象就是我们,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发“十方众生”的范围之外。
若以众生来说,一般就是指十法界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内。也就是十种境界,十种范围的众生,简单的说就是包含圣人和凡夫。
圣人可分为四种: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种众生叫做“四圣”,四种圣人的境界。另外就是六种凡夫的境界,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这六道包含: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和地狱道。这些众生都还在六道中轮回,本身的贪、瞋、痴还没有断除,更有旷劫以来罪业还未清净,所以叫做“六凡”,六种凡夫的境界。
这十种境界的众生对阿弥陀佛而言,除了“佛”以外的九界众生,都是他在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所以这些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要摄取,所要救度的对象,也都是极乐世界所要接纳的众生。
从大范围来说,“十方众生”就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六种凡夫的境界,以及三种圣人的境界。因此,除了佛法界的众生之外,可以说所有的众生都在“十方众生”里面了。
若是缩小范围来讲,在《无量寿经》的异译本,也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
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包含着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罪业深重,受苦也最激烈的众生。他说希望这些众生全部都往生到极乐世界,来接受我的感召和教化,很快的就能全部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是无量庄严的相貌。
所以,若从这几句经文来看,“十方众生”就包含三恶道的众生。同时在《庄严经》还有一首偈,也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他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如果以这首偈来看,阿弥陀佛救度主要的对象,就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所以说“轮回诸趣众生类”,这“诸趣”就是六道的意思。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就是说阿弥陀佛从成佛到现在乃至未来,永远都会以他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来救度众生,直到将阿鼻地狱的苦众生全部都救到极乐世界为止。所以说“度尽阿鼻苦众生”。
阿鼻地狱的众生,一定是在世间上造了最深、最重的罪业,这种罪业的果报,使得他在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是无穷无尽的。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在《地藏经》说,阿鼻地狱的众生,受苦非常长久,即使娑婆世界已经灭尽了,但是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要辗转到其他国土去受阿鼻地狱之苦,等到这个世界再度形成的时候,那些阿鼻地狱的众生,又要回到这世界的阿鼻地狱再继续受苦。
阿鼻地狱众生所受的苦非常重,时间也非常长,使得阿弥陀佛更加悲愍、不忍,更想要赶快将他们救出来,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为,佛的观念、见解和我们凡夫是不同的,悲心越深彻,对罪苦众生就越加同情。
当然,我们在这世间,要有正义感,是非要分明,不可以是非不分,否则,这世间就会混乱,人民就无法平安,无法过安乐过日子。但是就佛来说,他是充满着爱心和包容的,他本身的“心”是清净的、是超越善恶的,以清净的佛眼来看众生,众生无论是善,或是恶,是在天界、人间,或者三恶道的众生,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是可怜的众生,都是应被悲愍的对象,因为这些众生,无论是善、是恶,是在天上或是地狱,差别并不大,都在六道中轮回,随时都身不由己的在轮转。
今天,我们有因缘学佛修行,如果没有了脱生死轮回,转个身、换个环境,机缘就不同了,就有可能去造罪、造业。所以都在天上,人间、地狱,来来去去,不断的来回轮转。因此,佛看我们众生的善恶,都是不究竟的。这方面的情境必须我们的心,能超越善恶的观念才能理解,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
虽然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最后,还是必须“自净其意”。我们的心,如果还在善恶观念之中,还有分别、执着,这样就不清净。心若不清净,遇到善的环境会执着善,遇到恶的环境也会执着恶,所以必须超越。
对佛来说,他已经超越善恶了,而且证悟到空性。修行人一旦证悟到空性,他的悲心自然就会产生,怎样产生呢?就是体悟到“一即一切”,一切众生都和他一样具足这种无贪、无瞋、无痴,不会造罪、造业的空性。但却因为一时的迷误,而起无明、造罪业,而受到无穷尽的轮回。其实这种轮回是不该受的,是冤枉的,但是众生就是迷而不悟。
所以,证悟到空性的菩萨,自然就会生起这种慈悲喜舍的心,就要来救度众生,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我们如果能了解空性,对佛的救度,自然就会增长信心,就知道佛救度众生是法尔自然的,而且是没有分别的。
再来,对于十方众生,善导大师的解释是: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这段法语一开始就说,“一切凡夫”,也就是指这一切的凡夫之人,不论他是善、是恶,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这一切都不问,也不问他学佛念佛的时间有多久,是一辈子呢,还是两三年,或者是最近几日才开始念佛,这些都不问。重要的是他能否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这样毫无疑问的就必定会往生,决定会往生。
所以,这段法语虽然很短,但意义很显明,也让我们很安心。因为我们都是凡夫,而且我们有恶、也有善,我们念佛的时间,有人已经念几十年,也有人只不过是念几年,甚至有人才刚开始学佛、念佛而已,但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分别这些,只要他专一念佛就可以了,可说给任何人任何时都有希望有光明。
善导大师又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
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进一步将十方众生,以造罪凡夫来代表。一切造罪的众生,只要愿意回心念“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净土,一生永不改变。能这样做当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圣众,自自然然会欢欢喜喜的来迎接他,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就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他是众生,他称念阿弥陀佛的时间,不管是七天,或只是一天,甚至是临终的时候,才念十声,乃至一声一念而已,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就像刚才所讲“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托马斯这位106岁的老人家,他一生之中,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学佛念佛,没有信、愿、行,也不认识佛教。可是他最后只起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当下他也照样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了。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事,假使他寿命可以延长,相信他也一定会成为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的念佛人。
所以,就对象来说,只要他念佛,不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是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或根本都无信仰,这一切都不问。而且也不问他是如何念?怎么念?只要以他的根机去念佛,这样就已经是获得阿弥陀佛救度的十方众生之一了。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不管他是善、是恶,念佛的时间是长、是短,这一切都不用问,只要他一心念佛,直到临终也不改变,这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像这样能够专一念佛,不改变、不退转的人,十人念佛就十人往生极乐世界,百人念佛就百人往生极乐世界,千万人念佛就千万人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万人修,万人去”,和他的根机是高、是低没有关系;也和他心性的本质是好、是坏没有关系;当然和他智慧高低、学问深浅、品行优劣,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一个真正的念佛人,自然他的心性就会改变,因为他自然的就会仰慕清净、良善、高尚,而不会一直停留在那种下劣、恶质的性格之中。
我们在这里说念佛,是就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说的。不明白的人,也许会误解说念佛就只是为了往生,念佛的对象都是要往生的人,所以是临终快要死的时候才念佛,那平常就不一定要念佛。如果平常我们想要消灾免难或是要祈求福报,是不是就要离开这句“阿弥陀佛”,另外去念其他的佛菩萨,去念其他的咒语,或去修其他的法门呢?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叫做万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经所有的法门,所有修持的功德、力用,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脱生死轮回,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固然没有错,若要祈求现世的福报,念佛照样都可以达成。
现在我来说一件事证,在大陆有一位张其强居士,今年大约六十五、六岁左右,当他小的时候,无意中在路边看到一尊石头刻的“阿弥陀佛”,他觉得很亲切,也很欢喜,从那时候起,他多多少少会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也是他过去的宿善成熟了。
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如果有什么愿望,他都会向阿弥陀佛祈求,他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的大陆,当时普遍都很贫穷,有一次他很想吃中秋月饼,就向阿弥陀佛祈求,在那么贫穷的年代,能吃到中秋月饼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没几天他妈妈竟然拿中秋月饼给他吃。
这个小孩子,因为念佛向阿弥陀佛祈求,愿望就能达成。所以从此以后,他如果想要书本啦、笔记簿啦、铅笔啦,都向阿弥陀佛祈求,往往都可以满愿。当然,对这小孩子来说,因为他的心念单纯没有杂染,所以比较容易感应道交。
到了他长大的时候,虽然曾想要出家,但是机缘不成熟,只好在家做生意。不过,他每天都会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几年前,有一天他从国外经香港回大陆,在香港转机,可是他莫名奇妙地看错了时间,他发觉后,赶紧坐计程车驰往机场,没想到司机竟然也开错路,这连续的意外让他错过飞机班次。当时心中非常懊恼,只好重新办手续搭另外的班机。这时候,柜枱的小姐跟他说:“你本来要坐的那架飞机,起飞才十几分钟就发生空难坠毁,飞机里全部的人都罹难了,幸亏你没赶上。”这样说来,他没有坐上这架飞机,反而是大难不死,他的生命可以说是捡回来的。
一般而言,坐飞机是很重要的事,我们都会尽量去记住这个时间,怎么会将时间记错?而此时司机又开错路,这一连串的意外应该都是阿弥陀佛的巧安排,冥冥之中有阿弥陀佛在护持,使他错过那架会发生空难的飞机。
另外还有一件巧合的事,当天有好几位要去大陆朝山拜佛的老菩萨,也因为某种因缘,没有坐上那架飞机。所以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在现生之中,阿弥陀佛就会保佑我们,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让我们一生之中,能够消灾免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空难是非常严重的灾难,遇到这种灾难的人,几乎都会失去生命。可是这位张居士他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花一毛钱,或是请人来诵经拜忏,或是自己去点灯消灾。全都没有,他也没有做任何特别的祈求,自然就能消除他生命中这么大的灾难。
这也显明,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即使不知道要做什么特别的祈求,但是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灾难。所以会预先来帮我们消除灾难。因此,不管是往生前、往生后,都很适合念佛,而且应该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有关十方众生,印光大师也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
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也就是说,上等的根器就如同文殊、普贤这类的等觉菩萨,或者是根器下劣,就好像五逆十恶这种愚痴造恶之辈。不论这些众生的根机是高、还是低,全部都是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所要摄取、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
印光大师又说:
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意思是说,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之法,是从等觉菩萨到阿鼻地狱等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必需要修习的。也就是说,等觉菩萨须要念佛,阿鼻地狱的众生同样也须要念佛;还未成佛之前念佛,等于是在自修,这样就可以成佛。成佛之后,也没有离开这句佛号,也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印光大师又说: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意思是说,只要还没有成佛,那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六道的凡夫也好,或是已出三界的圣者也好,都不能舍离这个法门,一旦离开这个法门,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佛道。当然,就等觉菩萨来说,距离成佛只不过还有一个位阶。但是,他们若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成佛;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成佛恐怕还要很长久的时间。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这段法语是很实际的,因为十方诸佛如果能够以念佛之法来救度十方众生,使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这些众生就可以在这一生之中往生极乐、快速成佛,也就是可以一世圆满、当生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众生恐怕就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更不能快速成佛。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有很微妙的意义。其他祖师大德的法语,同样对我们了解净土法门,有很大的增益作用,我们要多闻熏习,使之入心、入脑、坚固、不退。
至心信乐
接着我们讲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这四字,把他翻成白话文就是“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的“信”就是信受、“乐”就是欢喜,所以说真心地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
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来说,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我的救度;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讲,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必定可以救度我,因此有了喜乐的心,这叫做“至心信乐”。
世间任何事,都需要真心,真诚实意,如果不是这种心,那岂不是彼此的交往是虚假的?在这世上我们待人处世,真诚实意、实实在在是最基本的,何况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真心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真心愿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真心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那怎么能够往生呢?
所以,“至心”就排在最前面,因此才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个“至心信乐”的“信乐”,有二种解释,一种是“因地”上的解释,另一种是“果地”上的解释。
在“因地”上的解释,信乐的“乐”,破音读成“ㄧㄠˋ”(要),乐就是喜爱的意思,相信有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很欣慕、很喜爱这个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信乐”这二字就读作信乐“ㄧㄠˋ”,《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因地”来说,这个乐“ㄧㄠˋ”字,就是好乐,喜好的意思。如果把第十八愿,当做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那么,“至心信乐”这四字,往往都读作至心信乐“ㄧㄠˋ”。
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读作至心信乐“ㄌㄜˋ”(乐)。乐“ㄌㄜˋ”就是欢喜,不只是信乐“ㄧㄠˋ”,而且进一步的欢喜。也就是说我们所好乐“ㄧㄠˋ”的,我们所愿望的,我们所喜爱的,都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所以,我们的心就转为欢喜的心。因为,已经得到了,并不是还没有得到,还在那里盼望,还在那里好乐“ㄧㄠˋ”,喜好,而希望可以得到。
可是,现在并不是这样,他已经得到了,他的愿望已经达成了。所以,他就安心了,就会产生喜乐;如果还没有得到,他就会盼望这些景物、事情可以得到。而且,因为还没有得到的,什么时候能得到,自己也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那样就会忐忑不安。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他所发的每一愿都已经成就了,当然第十八愿这“根本愿”也同样成就了。第十八愿说: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就可以往生。因此我们决心愿生极乐世界,决心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等于就是已经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里,已经时时刻刻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已经就是阿弥陀佛的人,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所以,也等于是离开了娑婆的此岸,向着极乐涅槃的彼岸前进。
既然已经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样就已离开六道轮回了,所以他的心就有喜乐,因此他就会从“至心信乐(ㄧㄠˋ)”转为“至心信乐(ㄌㄜˋ)”,就有这种差别。
“至心信乐(ㄧㄠˋ)”的心情,就是他还未得到;“至心信乐(ㄌㄜˋ)”的心情,就是他已经欢喜得到了。我们这个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也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果地”的功德,这才叫做“果地”的法门。
如果在“因地”没有得到“果地”的功德,那他从“因地”开始,就要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一步一脚印的去修,一世又一世不能间断的去修;如果是“果地”的法门,就不是这样,只要今生今世的果报体舍弃了,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我们净土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不是“因地”的法门,所以有一段法语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阿弥陀佛以“果地”正觉的功德,来赏赐给我们“因地”的众生,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我们“因地”的众生,就能拥有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这是“因该果海。”而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完全都是为了“因地”的众生来累积、来成就的。因此是“果彻因源”。这段法语的意思非常好,可以充分显明我们净土法门的特色,也就是“果地”的法门。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能够深入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自然就会了解这个法门就是“果地”的法门,是不必经过第二生,就能在今生当生成就、一世圆满。因为第二生就要到极乐世界接受佛果,所以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样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娑婆是苦海,极乐世界则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而且只要念佛就必定可以远离娑婆往生极乐。因为是这样,我们自然就不会去祈求人天福报,自然就会真正发起愿往生的心。
欲生我国
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而言,就是“欲生我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如果是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愿生彼国”,也就是“真正愿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欲生我国”这四字充分显露着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悲心呼唤,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主动积极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祈求、拜讬,也不问所要救度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众生?也不讲任何条件。在我们还不知道,还不懂得要祈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兆载永劫以前,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了。请问各位莲友,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发四十八大愿时,有经过我们众生的同意吗?(没有),有经过我们众生的拜讬吗?(没有)。
在兆载永劫以前,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业,也不知道轮回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可以说就是无明、懵懂、愚痴。根本就不知道有一位菩萨,为了要救我们,已经在为我们发愿,在为我们修行了。这些我们完全都不知道,从过去以来,直到今生今世,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假使,我们没有学佛,没有进入净土法门,没有研讨善导大师纯正的净土法脉,我们就不知道是阿弥陀佛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悲心的显露,是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十劫以来直到今日此时,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阿弥陀佛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唤我们,要接受他的功德愿力,接受他的救度,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所以,阿弥陀佛要发愿,要救度众生,都是主动的,而且是非常积极的。怎样积极呢?我们净土宗的道场,本尊就是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一手拿着莲花,另一手伸得长长的,所谓“金臂遥伸垂念切”,他迫不及待的要把我们拉出三界火宅,离开无边的苦海。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去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涅槃之乐。
所以本尊往往是站着,而不是坐着。站着就显示出一种积极、主动、迫切的姿态,不必经过祈求、恳求、拜讬,也不用任何条件来做交换,是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来救度十方众生,这就是佛的悲心。
所以,当我们念第十八愿的愿文,要深切的去感受“欲生我国”这四字里面,有阿弥陀佛的悲心,有阿弥陀佛的心血,有阿弥陀佛的眼泪,文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内涵却是非常深奥。
我们说慈母倚门而望,这位慈爱的母亲站在门边盼望,眼睛凝视着远方,日夜思念的孩子,是不是该回来了?看到这位母亲日夜站在门边,我们就知道母亲的心是多么悲切,当我们看到“欲生我国”这四字,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的心是多么悲切。
佛是无心的,但是,佛以众生心为心,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维摩诘经》也说:“菩萨悲愍众生,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病愈。”意思是说,众生若有病苦,菩萨就跟着病苦;直到众生离苦得乐之时,菩萨才可能得到安乐。
就好像母亲照顾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婴儿若是好吃、好睡、健康、笑咪咪,母亲也就跟着欢喜;婴儿若是吃不好、睡不好,时时都在哭,也查不出哭的原因,是受到惊吓还是哪里不舒服都不知道?就是一直哭,这样母亲的心会安稳吗?
我们很多莲友都做过妈妈,很能体会做母亲的心情,我在这里怎么说也无法贴切的来形容。因为我毕竟没有做过妈妈,所以没有切身之感。不过,我对我的母亲,却是非常的怀念。
各位莲友,你们当时养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对不对?(对),婴儿若是健康、快乐,你们就跟着快乐,对不对?(对)。今天,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大悲的心,对不对?(对)。悲就是悲伤、悲哀、悲痛,现在阿弥陀佛的心,是充满很大的悲伤、悲痛、悲愍。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看到还有这么多的众生还沉沦在苦海之中,被三界火宅焚烧、受六道轮回之苦,那阿弥陀佛的心怎么会安呢?所以阿弥陀佛的心,是在悲苦之中,因此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这也显示着阿弥陀佛悲愍众生的心情,他必定要救度众生,绝对要救度众生,非得要将众生救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这就是“设我得佛”里面又包含着“欲生我国”,也就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呼唤。所以一开始,阿弥陀佛就将他所有的功德,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一直呼唤我们要领受他的功德,要赶快回到他的极乐世界。就好像父母寄钱给远方的子女,就是希望子女都能早日拿到这些钱过好日子,而且有资粮可以早日回家。
阿弥陀佛从西方净土传来了“欲生我国”的悲切呼唤声,那我们在娑婆世界,就要以恳切的心说我们“愿生彼国”来回应阿弥陀佛。能够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心和我们众生的心就能心心相印,就能“感应道交”;佛的心和我们的心,就一体不离。
所以,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那我们是不是要答应,要回应说我们“愿生彼国”,然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啊?(是),阿弥陀佛的呼唤声我们有听得很清楚吗?(听得很清楚)。
因为,阿弥陀佛的呼唤的声音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平时虽然我们也在念、也在听“南无阿弥陀佛”,但要进一步了解,这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的声音。有一首偈说:
虽是我称并我闻,实是弥陀召唤声。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心声,也是我们众生答应阿弥陀佛的心声。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就有佛的心,也有众生的心。因此,做为一个净土法门的行人,我们不念佛便罢,若是念佛就一定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不了解这种道理的人,他就会杂修杂行,以此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作条件交换,再向阿弥陀佛祈求说:“阿弥陀佛,我回向这些功德,您看这样够吗?应该够了吧,将来请您来接引我,不要把我忘记了。”这样,就是不了解佛的悲心,和阿弥陀佛还没有“感应道交”。若是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他一生就会专一的忆佛、念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会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相续,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
针对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呼唤,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三心释”的“二河白道喻”里,用一句法语来形容: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这句法语也是很深刻的,显露出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悲愍和保护。我们只要一心一意的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都不改变,这样,阿弥陀佛保证永远会护持我们。所以我们不用惊慌将来会再堕落三恶道,不必有这种顾虑。我们决定可以离苦得乐,可以离开娑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这句法语很好,很能真实确切的流露阿弥陀佛的悲心呼唤。
善导大师另外有一首偈,也是在形容阿弥陀佛的呼唤,内容非常好,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字都充满着阿弥陀佛的悲心,每一愿都是在传递着阿弥陀佛的心声,殷勤、恳切呼唤我们众生要欣慕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那里没有三恶道,可得六种神通,可以当下进入涅槃。而且极乐世界没有灾难,没有缺陷,清净无染污,永恒常住安乐,永远自在解脱,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所以四十八大愿的每一愿,也都在呼唤我们要念佛。念佛就能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这也是善导大师对“欲生我国”的解说。
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中,对第十八愿解说的法语非常多,而且都很简要、明了、肯切,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善导大师对念佛往生这件事是绝对的肯定,他直截了当、斩钉截铁的说:“必得往生、定得往生、即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像这类的文句、法语很多,没有半点含糊,毫不模棱两可,不会让人看起来有丝毫的疑问在里面。
所以,要了解纯正的净土宗,要了解第十八愿的内容,我们就必须要研究善导大师的教理。不过,我们上了年纪的莲友,没有精力可以深入教理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知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生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且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即使已经昏迷了,或者病苦缠身无法念佛也没有关系,那时只要静静的等待阿弥陀佛,他自然会来接引,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他不会打妄语,他不会失约,时间到一定就会显现。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可以了。
若论资质根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就外相来说,也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幼的不同。但这些差别都没有关系,只要以每一个人目前的根机去念佛,有时间的就念多一点,没有时间的念少一点。唯一相同的就是有时间就要念佛。
内心比较清净的人,他念佛时比较没有妄想、杂念;心事多的人,他一念佛就妄想纷飞,但也没有关系,因为各人的根机不同,各自以自己的根机去念佛就可以了。因为是阿弥陀佛在积极呼唤我们,拜讬我们让他救度,要我们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念他的名号。因此,我们今生就以自己的根机去想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就这样忆佛、念佛,只要不改变题目就可以了。因此,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这句法语很简短,但却斩钉截铁、丝毫不模糊、不模棱两可。让我们一看,就感觉身心清爽,很安心,很安慰,非常的干净俐落。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的最后,对于“欲生我国”也有解释,他说:
《大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这是将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合起来做解说。因为,第十八愿是因愿,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第十八愿也已经成就。因此,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就全部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这二句只有八字,同样是干净俐落、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让我们一看就非常清楚明了,只要愿往生,都可以往生极乐是世界。
昙鸾大师又说:
《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
就是说,造了五逆十恶罪,具足种种不善业的众生,他也可以因为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说这种众生就该被打落第十九层地狱永不超生,不是这样。
这是在形容佛的悲心大愿,而不是在鼓励我们众生作恶没有关系,绝对不是这样。对佛来说,是他悲愍不舍我们,知道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他绝对不欢喜我们这些罪恶生死凡夫再去造罪、造业。因此,一个体悟佛心的众生,他一定不会故意去造五逆十恶,或者造种种的罪业。当然,在业障起现行的时候,他的身、口、意会犯恶。但他的内心,却是有惭愧心、忏悔心、柔软心的。
此外,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也根据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这句法语,解说得很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很安心、很欢喜。所谓“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就是说如果有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听到极乐世界,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污染,是安乐、没有苦恼的,这时他就“克念愿生”,起了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这样,他也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现在就进入“正定聚”的阶位,已经是“正定聚”的菩萨的身分了。所以这句法语非常好。
昙鸾大师又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意思就是说凡夫的定义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成就才是凡夫。像这种烦恼成就的凡夫,理所当然都应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能出离,更不可能进入佛的净土境界。但是,这种烦恼的众生,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界六道的业障根本绑不住他。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断除烦恼,却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涅槃。而且现在身体还在娑婆世界,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已经预先得到涅槃的功德,这叫做“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这种功能、作用,确实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不是我们凡夫,甚至菩萨、声闻、缘觉可以了解,可以思议的境界,这是佛的境界。如果是可思议的境界,那就是凡夫的境界,或是菩萨、声闻、缘觉的境界。只要是佛的境界,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只能无条件的去相信、去接受,除此之外,是没有办法用任何言语来论断的。
有烦恼就必定会在三界六道,但为什么有烦恼却又能够进入净土,不受三界六道的轮回所捆绑呢?这完全是靠佛的愿力。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还未断烦恼,就预先可以得到涅槃的功德,现在还是凡夫,却能进入菩萨的阶位,所谓“凡夫菩萨格”。当然这都是佛力在运作。
这几段法语,都是就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来做解说的。往生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目的,这个目的绝对不打折,也不妥协,是非达成不可的。因为佛陀说“人身难得”,一旦失去人身,就有可能堕入三恶道。
印光大师也说: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说得很简要、很迫切,同样斩钉截铁,甚至是铁口直断。他说下辈子要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困难。一般不了解道里的人都会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困难,比将来做人还要困难。其实不是这样,印光大师说未来要做人,比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困难。当然这句话有他的道理,因为将来要做人,必定要有做人的条件,也就是要守五戒以及五戒所相应的善行,要这样才能够再继续做人。
但是,持戒行善对我们来说,往往是缺少的多,具足的少。可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早就为我们建设好的,而且是他在那里拜讬我们来领受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现成的,这句万德洪名也是现成的,我们只要念佛,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自自然然不勉强的。所以,印光大师才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印光大师又说:“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若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一定会堕入三恶道。这道理非常清楚,因为六道是轮回的,既然在六道轮回无法出离。那么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就总有一天会轮到你。
因此,我们对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打折扣、不可模糊、不可妥协的。人生许多事情或许有的可以打折、妥协,唯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必定要达成,不可失败,不可退转。不过,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所以说起来也很容易、不困难,所以是“易行道”不是“难行道”。
印光大师还说“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是啊!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大悲心,来利益诸群品,来救度十方众生。所得的利益当然比得道还要大,自力修行所得的道不是阿罗汉,就是菩萨。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得道更加超越。
印光大师还在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果能生死心切”,意思是如果我们的生死心很恳切,对生死轮回非常惊恐害怕,决定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
“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相信得来,而且没有任何怀疑的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如果能够这样,虽然还未离开娑婆世界,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换句话说,在今生今世就可以脱离娑婆世界,不会永远都在娑婆世界做客人。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身体都还没离开娑婆世界,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嘉宾就是指尊贵的客人。
所以这段法语也是在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做解说。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能相信得来,这样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了。
因为,一旦对第十八愿相信,就一定会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此后,就会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从今天开始,就和六道轮回分开,将来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无常、就是苦、就是空。所以《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我们在这世间,夫妻的恩爱,父母子女的恩义,世间的荣华富贵,种种的享乐,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它是会改变的,有一天一定会消失的。所以我们人生最后都是空,当这些爱欲荣华都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就会不快乐。因此说“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而不是“乐”。
《无量寿经》又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虽然在家庭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六亲眷属,而且也都很恩爱。表面上大家都在一起,不过确实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当他出生的时候是孤独的来,到了他离开世间的时候也是独自而去。所以,再恩爱的夫妻也无法永久作伴;再孝顺的子女也无法代替父母的病苦,何况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再说,我们内心有很多事,其实也不敢向我们身边的人说,再恩爱的夫妻,往往也有一些不愿意告诉对方的秘密,不想完全透露的真心事。
所以,人生旅途无论有人做伴也好,无人做伴也罢,对自己来说,都是孤独的。独生而来,独死而去,而且不论要去的地方是苦或是乐,都只有自己去独自面对承受,没有人可以陪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我们心中的苦,我们身体的病,都没有人能够代替的,生死轮回更是如此,因此有段法语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人生就是一趟孤独寂寞的旅行。
《地藏经》说: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母子女虽然是骨肉至亲,恩爱无比,但在生死轮回的路上,却是各人走各人的路,离开了今世,就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时候。即使能相逢,也互不认识,在六道轮回之中,各人所造的业报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所以,我们与家亲眷属要好好珍惜这几十年在一起的光阴,因为时间一旦过去,离开之后就永远不能再见。
我们想要家亲眷属永团聚,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以“欲生我国”来呼唤我们,我们也必须以“愿生彼国”来回应;而且“愿生彼国”也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不可妥协,不能打折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可以使我们成佛。我们的愿望也许无量无边,唯有往生成佛的愿,才是最高超,也是最根本的。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圆满我们今生今世所有的愿望。
此外,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阿弥陀佛悲愍的呼唤,也是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十方诸佛会出现在世间,目的也是希望我们众生,全部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是三佛之目的,三佛是指阿弥佗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一即一切,佛佛道同。十方三世诸佛之所以出现世间,无非都是要以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地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念佛一法才能够既容易又殊胜地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不出世则已,一旦出世,始终都必须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也以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为其出世本怀。
当然,往生极乐世界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目的,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而快速成佛。所以一切众生,尤其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人道众生来讲,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人生短短只有几十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用来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