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四一页:
经【饭食经行。】
这经文只有一句,我们看注解:
疏【承上食时,故次言食。经行者,循环不断义,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适也。】
《钞》里面举《无量寿经》来证明:
钞【饭食者,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
我们这个世间生活非常之艰难,很辛苦才能得一个温饱。实在讲,在台湾生活比较容易,赚钱容易,外国人看到很羡慕;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区生活相当的艰难,生活确实不容易。反过来我们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才知道那个世界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十方的众生都希望生到那边去?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确实有它的好处,他方世界所没有的。
『诸往生者』,就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够信受佛语,听佛的劝告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人。『其饭食时』,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那个地方人的身体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哪里还要吃饭?实在是用不著,不必靠五谷杂粮维持身体。如果靠五谷杂粮来维持身体,这个身体是污秽的、是会生病的。色界四禅天以禅悦为食,不需要饮食,这还是在我们六道里面,西方极乐世界难道连四禅天还不如吗?诸位要晓得,佛在此地所讲的,还有吃饭的这个念头、这种习惯,像我们娑婆世界人生到极乐世界还没几天,这个习气还没有忘掉,想想「怎么这么久没吃饭?」,有这个意念;这个念头一动,境界就现前,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受用随心所欲,变化而作。这是指我们欲界众生,特别是指我们凡夫、欲界的天人,生到那个地方去,当我们想吃饭的时候,此地你看那个地方饮食之好!『银钵金钵,种种宝钵』,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餐具,这个餐具之美、质料之好,七宝的餐具,随意现前;心里面想什么,它就像什么样子,形状、大小、色彩、花样、质料,没有一样不是随心所欲,不必经营、不必造作,随念就现前。
钞【百味饮食,充满其中。】
餐具里面都盛得满满的,平常喜欢吃的统统都摆在面前。
钞【酸咸甘淡,各如所愿。】
味道是最美的、最适合自己的,是自己变化所作。
钞【不余不缺。】
所变现的饮食不多也不少,恰如其量。
钞【不以美故,过量而食。】
我们这个世间遇到好吃的东西,贪吃、多吃一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现象。
钞【食已自消,而无遗滓。】
这个食,并不是真正的吃,这东西一现前之后,眼睛一看到,鼻闻到这个味道,意以为食,那当然没有渣滓。
钞【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
绝对不著相。西方极乐世界住久了,这个习气没有,就没有这回事情;这都是刚刚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久的这些人有这个习气,饮食会应念现前。
钞【身心轻利,食毕化去。】
吃完之后,自然饱满,不想要了,这些菜饭、餐具都没有了,所以不必收拾、不必清洗,一切都是化现的。
钞【时至复现。】
食时,你再想,它又现前。这是其他世界没有的,《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的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的法界。这是讲那边饮食之好,用不著操心,用不著辛苦去经营。
底下讲「经行」,经行是非常好的一种修学方法,经行就是散步。饭后百步,对於帮助消化、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佛门里面,像打佛七,过堂之后就绕佛经行,绕几周再结斋,大家才散会,这叫经行。经行好处很多!行,为什么叫经行?古时候天台家,他们是一面散步走著一面背诵经典,所以叫经行。我们现在多半是走著念佛。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消化,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这个运动不急不缓,非常调和。经行也能对治昏沈,譬如坐久就昏沈,精神提不起来,甚至打瞌睡睡著。佛门里面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修学,经行、礼拜、跏趺而坐,这些方式互相调适,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疲倦。
昏沈重的人,最好能多走、多绕佛,年岁大的人用这个方法就更好。前年我在屏东讲经,遇到钟景德老居士,他告诉我他八十多岁。他从前学密、学禅,很用功,学了几十年。前年碰到,告诉我:不行,那些功夫用不上力,我现在老实念佛,一天念三万声。年岁大了,他也不看经,就是念佛。三万声怎么念?屏东乡下他到处走,走一步念一声,每天念三万声,走三万步。念到八十多岁,满面红光,声音宏亮,对身体的确是有帮助。念佛心清净,经行,运动身体灵活,这是应当努力来学习的。
钞【循环者,如经贯纬,络绎连绵,往来无已也。】
这是形容经行。
钞【食已而行,一以调身,使无凝滞。】
这就是帮助消化的意思,吃完之后经行。
钞【一以调心,使不放逸也。】
另外一个作用,调心,心得清净。因为你经行的时候,不是念经就是念佛,心里面没有妄念。
钞【彷徉者,优游自得意。】
悠然自得,形容这里面有真正之乐,清净的乐趣在里头。
钞【世人食已。】
这是讲一般世间人。
钞【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
世间人吃饭之后忙著工作;没有工作的人,吃完之后他睡觉。学佛的人,吃饭之后经行。
钞【彼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这是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大众日常的生活,多么的悠然自在。
疏【唯言饭食,不及衣等,唯言经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弥陀经》文字很少,所以生活状况只略略提一提,说得不详细,这省了很多。衣食住行,说了食,衣省掉;讲经行没有说到禅坐,坐也省掉。这些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说得详细。
钞【衣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又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璫璎珞,华鬘带锁,诸宝庄严,百千妙色,自然在身。】
这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的愿文,这个愿文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给我们的,释迦佛的转告就等於阿弥陀佛亲自宣说没有两样,决定真实。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生到那边的大众,『所欲衣服,随念即至』,真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前面讲饮食,这是讲衣服。衣服不要裁缝,衣服不会肮脏,不须洗换。天衣无缝,没有裁缝的,全是变化而作,你喜欢什么样的料子,它就是那个料子。西方的衣都是七宝的。我们这边的宝,它的体性坚硬,不能做衣服;西方极乐世界金银琉璃七宝都是软的,很薄就跟布一样,可以做衣服。所以,他『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环钏,就是手镯这一类;『耳璫』,耳环;『璎珞』,挂在胸前的装饰品。我们常看到佛菩萨塑像、画像,胸前配的有璎珞。『华鬘带锁』,华鬘,宝花穿成一串一串戴在身上的;「带」是衣带,衣带里面佩的七宝叫「带锁」。
『诸宝庄严,百千妙色,自然在身』,这是讲衣饰,衣服装饰,随心所欲,自然在身。西方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所以人的相貌是一样,生活起居衣著都是随心所欲。当然他断惑证真的程度不相同,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光明大小不一样;惑断得多,他的光明大,这光有一由旬、十由旬到百千由旬。
钞【又云: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
『涂香』,包括的范围很广,像香水这一类,涂在身上的,这叫涂香。『末香』,粉末类,香粉可以擦在身上,檀香末可以燃烧。
钞【其香普熏彼佛国界。】
这句话要注意,阿弥陀佛的国界在哪里?给诸位说,阿弥陀佛的国界没有边际,尽虚空遍法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国土。这个很奇妙,为什么?如果我们这个国土在阿弥陀佛之外,咱们怎么能往生呢?阿弥陀佛的教化又如何能达到我们这个地方呢?我们这个地方有《无量寿经》,有《阿弥陀经》,换句话说,经典所在之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达到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算是在阿弥陀佛国界之外,是在阿弥陀佛国界之内的。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都讲《无量寿经》,都劝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说其他的佛国土有边界或许还能讲得通,阿弥陀佛的国界没有边际,的确是广大无边。他这个香普薰法界!光明遍照,宝香普薰。底下解释《弥陀经》为什么省略:
钞【故不言衣,以食摄衣,及一切资生之具故。】
衣、食,说一个其余就包括在其中。『资』是资养,『生』是生命,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物质的生活,统统包括在饮食里面,说一个就够了。饮食是我们生活资生之具,就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
钞【不及坐者。】
只讲经行,没有讲坐。实在说,修行还是以「经行」为主,特别是老修;初学的人要坐,比较容易摄心,老修就不重视这形式上的坐。六祖大师讲坐禅,不是说盘腿面壁打坐,他是取「坐」的意义,坐是不动的意思。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身不动。心在五欲六尘当中不动,这叫做坐。所以他说「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坐,他那个坐禅是这样坐法的。所以他是行住坐卧统统叫坐禅,而不是盘腿面壁。实在讲,六祖大师当年在黄梅八个月,从来就没有进过禅堂,他在后院作苦工,舂米破柴,他那个叫坐禅,他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是真正在坐禅,没有形式的在坐禅。禅堂里面那是形式上在坐禅,未必有禅定!如果心还攀缘、还著相,那个没有禅定。所以这是跟《华严经》鬻香长者所说的完全相同。
钞【教开四种三昧。】
『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有四大类的修法,第一种:
钞【一曰常行。】
『常行』,就是经行,特别适合年老的人。第二种:
钞【二曰常坐。】
『常坐』,是要年轻的时候修学,年岁大了不行,年岁大体力不够,坐久了受不了。常坐,二、三十岁年轻人行,因为这个时候他这腿子比较软,他坐到功夫真正得力,他血脉能贯通不至於麻木,三十岁以上就比较困难。像我们年岁人,盘腿坐,坐不久腿就麻,这就证明不行。一般老和尚他能坐几个钟点不下座,他腿不发麻,那是年轻时候练出来的。我们中年以上学佛不行,不要勉强去学,我们学常行三昧,不学常坐。第三种:
钞【三曰半行半坐。】
一半行一半坐。我自己念佛是经行的时间比坐下来念的时间长,经行走,走得很累的时候坐下来念,坐一会儿恢复了,再走动。第四种:
钞【四曰非行非坐。】
这是佛家常讲的四句。这就是说明,三昧的修学不重形式,重在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功夫,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心地清净。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字,你得到一个,那两个必然同时得到;不可能说我心清净了,我还迷惑颠倒,我还邪知邪见,没这个道理。真正觉悟的人,心一定清净;大开圆解的人正知正见,必定是觉悟、必定是清净。所以的确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下手功夫最方便、最容易,无过於求净。所以净宗特别重视清净心,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著重这个。心真正清净下来,烦恼少,智慧就增长;智慧增长就是「觉」,就不迷,迷是烦恼,觉就是智慧,自自然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所以这个法子确实在一切法门里面来讲,它有特别殊胜之处,容易学。
钞【就此文中,则唯第一。】
在这个经文里面,四种三昧他取的是第一常行。可见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般修行采用第一种方式的占多数。
钞【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莲华中。】
『二部』就是大、小二部,大部经就是《无量寿经》,小部经就是《阿弥陀经》,经上都讲,往生的时候是坐在莲花里面往生。这就说明确实那边是有坐的,不是没有坐,有坐。
钞【般舟三昧则复言立,当知以行摄坐,及四威仪故。】
经上说得简单,说一个「行」,行住坐卧都包括在其中,那边的人的确生活悠闲自在。
演【教开四种三昧,一曰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经,亦名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空中立,以九十日为一期。】
这是《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诸位同修读了这个经不要执著,不要一看到这个,「我要发心去修」,你修不成功的,不要去勉强,不要去学好看,不可以自欺欺人,每个人根性不相同。般舟三昧的修学,说老实话,总在十几、二十岁,三十岁以后修学就相当困难;九十天不睡觉,不但不睡觉,不可以坐,可以站、可以走,不能坐下来,当然更不可以躺下来,这叫「佛立三昧」,也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不准坐下来、不准睡觉,日夜不断九十天,这叫般舟三昧。你想想看,这是什么人修的?修成之后,他看到十方诸佛站在空中,这是感应。
现在有很多人说「某某人真正发心闭关修般舟三昧」,我听了合掌恭喜,难得,为什么?我做不到,我一天一夜就要睡觉,九十天,三个月不睡觉,难!这不是平常人。如果说是三十天睡大觉念佛,这个我相信,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三十天不睡觉、不坐下来,这个你给我讲,实在是半信半疑,这说得好听的;说得不好听的,我根本就不能相信。诸位同修要知道,这确确实实是有,这是什么人才能修?心地相当清净,心地清净的人睡眠就少。色界天人得到禅定,没有睡觉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他统统没有了,所以他不要吃东西、也不要睡觉,那当然没问题,不要说九十天,九百天、九千天也没有问题。可是你没有这种功夫,你做不到!你这样会把身体搞坏,决定不能勉强。所以佛门里,像这个不能劝人。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说法四十年,他老人家不劝人吃素,劝你学佛、劝你皈依,不劝你受戒,他有好几种不,为什么?你功夫不够。吃素都不劝了,更不劝人持午,像这些不能够勉强的,是他自动发心。尤其持午,日中一食,那是要到心地相当清净,烦恼少了,他自然可以做到,因为心地清净,他消耗量少了。饮食是能源,我们身体这温度、体温的能源,饮食到肠胃它就产生能量来供应我们身体的消耗;身体是一部机器,你要不加燃料的话,它就出毛病。但是这身体每个人体质不相同,有人消耗得多,有人消耗得少,消耗多的,他补充就要多,消耗少的,他补充自然就少。
消耗能源最多的是什么?给诸位说,是妄想。我们的饮食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消耗在妄想上,如果你没有妄想,你的消耗自然就少;真正劳心、劳力的消耗很少,妄念消耗得多。阿罗汉得九次第定,他没有妄念,他消耗得少,他一个星期吃一餐饭,够了;辟支佛定功比阿罗汉更深,消耗更少,半个月吃一餐就够了。我们平常一个人一天吃三餐,还要吃零食,晚上还要吃消夜,这证明什么?妄念太多,不补充不行,非补充不可。所以李老师不劝人持午。为什么不劝人吃素?因为有很多人想学佛,就怕吃素,一听到吃素他就不来了。李老师说不必吃素,都来了,广招来众,他有他的方法,所以他不劝人吃素。这个样子学佛就方便了,晓得学佛不一定要吃素,大家就不害怕。
佛门里头有这种修行法,我们要晓得,但是这种方法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修学的。这个三昧修成了,那个心是真正清净,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头脑要清醒,不能随随便便就被人骗。某人一说「我曾经在什么时候修过般舟三昧」,当然你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那个般舟三昧是真的九十天没有坐下来?还是九十天坐在床上、躺在床上修的?我们不晓得。不晓得,从哪里看?看他的思想、看他的言语、看他的行持就知道了,这个东西骗不了人。真正有过这样的功夫,这个人是圣人不是普通人。因为般舟三昧跟别的三昧不一样,纵然退,退的不会很多,他这功夫下得太深,心要是不清净,信心要是不坚,决定支持不了九十天,可以说他信愿行三资粮是达到相当的境界,这九十天下来之后,说一句老实话,他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决定有把握。如果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有贪恋、还有迷执,那么他如果说是修过般舟三昧,我不敢相信,为什么?与他的言行不相符,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演【二曰常坐者,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名一行三昧,唯专念法界故也,亦以九十日为一期。】
般舟三昧是只可以走、只可以站,不能坐下来。《文殊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修行方法,它不是走、不是站,它是坐,说老实话,坐下来九十天比般舟三昧容易,这九十天真正入了禅定。你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老和尚有的时候一入定,定半个月、一个月、二个月常有的。有一次他入定,是冬天过年的时候,过年前他煮一锅芋头,芋头放在锅里之后,火生起来,他老人家在旁边打坐就入定。这一入定,他也什么都不晓得,年老早过去;过了年之后,有几个朋友来给他拜年,拜年的时候看老和尚在打坐,再看看他那锅里的芋头都长毛了,用个引磬在他耳朵旁边敲,他马上出定了。「你们来得正好,我锅里的芋头一起吃」。老和尚,你什么时候煮的芋头?「我哪一天煮的,刚刚煮的」,年早过去!他一定定了半个多月,在他感觉当中只有几分钟。虚老和尚一生没有修过般舟三昧,但是他常坐三昧的确是常修的。真正有定功,这是可以,它也是九十天为一期。
演【三曰半行半坐者,出法华方等二经,法华三七日为一期,方等不限时节。】
这里面就是有坐也有行,就像我们现在打佛七,绕佛、止静就是采取方等这个方法,并不限定期限的。但是《法华经》里面是三七,二十一天为一期。
演【四非行非坐者,亦名随自意,意起即观故也。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通於四仪,及诸作务。】
六祖大师在黄梅就是修这个,舂米破柴,非行非坐,他在工作,工作也是三昧。这是行住坐卧统统有,它没有局限。实在讲,这种方法我们来修学是非常恰当,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家工作非常繁忙,压力很重,采取这种方法来修行是最方便的。
通常佛七当中,行策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代祖师,他用的方法是「半行半坐」。他把念佛人分成三班,每一班有四个出家众来带领,带领就是一班经行,两班止静;经行的人要念出声,止静的人不念,止静的人在休息,专门听,听经行的人念佛的声音,心里专心听,那就不打妄念,听佛号,不念。这样子它是一班念一千声,念一千声这第一班止静,第二班经行,叫换班念;第二班一千声念完,第二班止静,第三班经行;第三班念一千声,再轮流到第一班。他用这个方式,他这是常年念佛,白天、晚上都用这个方法,像佛七,一七为期,或者是二七,或者是三七,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人不累,他念一千声,他有一个适当的时间来休息,恢复体力,轮到他再念。因此,他这个精神能提得起来,时间能够持久,采取这个方法。念佛堂里面,给诸位说,只有一句佛号,没有其他东西。我们现在这一般佛七,说老实话叫佛七法会,为什么?里面有唱赞、诵经、回向,甚至还有念疏文,名堂很多!在念佛人来讲,这叫夹杂,夹杂很多东西在里头,这个不专、不精。
真正念佛堂,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苏州灵岩山,印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他的念佛堂,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日夜都不间断。日夜不间断怎么念法?白天就像这样大家轮班念;晚上轮值,四个人一班,大概一班是念两个小时。当班的人,那是非去念不可;不当班的人就可以随喜,你有精神喜欢去念,你就跟著念,你要是不念,你回到寮房去休息。念佛堂规矩是这个样子。
所以进念佛堂,经都不看;念佛堂外面的大众,那就要按照早晚课诵去念诵。大雄宝殿里面的课诵就跟平常完全一样,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念这些,念佛堂里头没有,进念佛堂那是专修净土,就没有这些拉拉杂杂的。它以一七或者七七为期,七个七打完之后有一个大回向,这个算是很特殊的,这是一般佛七。常年念佛堂里头,没有回向,为什么?他的目的都是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其实不回向乃是无上回向,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所以那个回向都在念念之中,不要再做回向。
我们现在在国外开念佛班,所使用的方法是采取第四种「非行非坐」,这就是采取随意,随你自己意思。我在国外劝勉同修们,每个月至少念一天佛,这一天是二十四小时,一个月念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但采取随意的。念佛的时候可以经行、绕佛念,可以坐著念,可以拜著念,什么时候行、什么时候坐、什么时候拜,随你的意思,不必跟大众一起;大众一起受约束,他就不自在。
我们把佛堂划三个区域,在佛像当中这个地方,这是拜佛区,你喜欢拜佛,你就到这里拜;拜佛后面这个区,这是止静的,坐在那里念佛的;旁边这是绕佛的,你喜欢绕佛,你到旁边去绕佛,绕累了,你到后面去坐;坐到累,你想拜,你到前面来拜。所以把一个佛堂划分为三个区域,完全随意。不必大家一起拜、一起坐、一起经行,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很自在,都欢喜,没有拘束!你迟到也没有关系,你早退也没有关系,不与任何人打招呼,进了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见任何人都不打招呼,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你有重要的事情要早一点走,你爱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走的时候也不要跟人打招呼;你有事要迟一点来也没有关系,念佛堂门是开的,自由进出,大家就方便,都欢喜。
这个方法在此地就是第四种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这个方法「通於四仪」,四仪就是行住坐卧。有些人初学的时候体力不行,二十四小时不睡眠没有办法,很疲倦的时候可以去打个瞌睡,但是不能躺在床上,海青不可以脱,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睡一下,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惊醒再跟著念,采取这个方法。念久了心清净,的确他愈念精神愈好,就不会有睡眠了;还有睡眠,换句话说,他的功夫还没有真正上轨道,真正上轨道的时候不会有睡眠,二十四小时决定精神很饱满。你顶多休息一、二个小时,体力就恢复,不会觉得很疲劳,这是你功夫真正得力;觉得很疲劳,还要去睡八个小时,这都是没上轨道,功夫不得力。
「及诸作务,公私怱遽」,公家的事情、私人的事情,怱遽就是很忙碌,「亦不碍修」,用这种方式不碍,这个方式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行住坐卧,只要不要用思考、不要用头脑的事情,工作也可以念。所以这是四种三昧里面第一方便。
疏【称理,则自性常定,是饭食义。自性常慧,是经行义。】
《疏钞》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这全部的经文句句消归自性,『称理』就是消归自性,这是经文读了能够与真如本性相应,我们读《疏钞》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要学习。我们将来读一切经也像莲池大师一样都能消归自性,那你就有大受用。佛家讲消归自性,儒家讲心得,你读了之后心里真正得到,消归自性就真正得到;没有消归自性,你没有得到。所以心得不容易。我们看过很多人读书心得报告,东抄西抄,那是笔记、杂记,那不算心得;写得最好的,也不过就是读了一点感想。心得是真正有所体会、有所领悟,在此地就是「称理」,就是他有体会、有领悟。他从这个经文上悟出来,饭食是『自性常定』,常定是禅悦为食;经行是『自性常慧』。
演【自性常定者,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心地无散自性定。】
「那伽」,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龙象,龙咱们没有看见过,象看见过,大象好像常常在定中一样,走起路来,它是四平八稳慢慢的走,像在定中,行住坐卧统统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这是举这个比喻。所以不必是盘上腿打坐才叫定,他走路也是定,他站在那里是定,躺著睡觉还是定。所以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
又说「心地无散」,散是散乱,这是讲自性本定。我们的真心从来没有散乱过,诸位念《楞严》就明了。实在讲我们今天这个散乱心是意识心、是八识心,不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散乱过。释迦牟尼佛就一切众生真心本性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从你真心本体上来观察,你跟佛没有两样。你今天不如佛的,就是你不用你的本性,你要用八识,这个很糟糕!所以凡夫出毛病就出在这里。
如果这个不容易体会,我们再说个简单的,但是简单的只能说到彷佛,很难说到恰到好处。我们今天常讲感情、理智,感情就好像是八识,理智就好像是真如本性。你不用理智偏用感情,这个麻烦大了!佛菩萨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所以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动!唯有不动才有智慧;心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所以要晓得,我们的真心没有散乱,真心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所以《楞严》称为「常住真心」,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在佛没有增加一点点,在凡夫没有欠缺一点点,这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
我们今天学佛,学什么?无非是恢复我们的本性而已。使我们从此以后在生活当中、在日用平常当中,用真心不用妄心,这就叫佛、就叫菩萨。凡夫,他有真心他不会用,他用妄心,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起惑、造业、受报,这很冤枉的一桩事情。明白这个事实,就晓得诸佛菩萨与我们差别在哪里?差别在用心,他用真心,我们不会用真心。所以佛陀的教化,就是教我们恢复本能,跟佛菩萨一样用真心不用妄心,这就是佛陀的教学。
演【自性常慧者,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又云:心地无痴自性慧。】
前面这一句出自《华严经》,《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世尊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虽有,是真的有,现在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佛这一句底下经文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正是把众生无始劫以来的病根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著,所以不能恢复自性,不能把自己的智慧德相显露出来。因此,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人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法我执破了,就成佛。二执就是二障,人我执就是烦恼障,法我执就是所知障,这两种执著产生出两大类的障碍,障碍了如来智慧德相不能现前。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有什么用处?要把这两种障碍念掉、要把这两种执著念掉,这样才能往生。
往生是要靠心净,心净则土净,不是在你一天要念多少声佛号,不是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这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古德所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的「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深浅」,他没有说多少,深的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两种执著都破掉;功夫浅一点的,念到事一心不乱,破一种执著。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真正往生、真正得到经典里面所说这样殊胜的利益,那就得要认真,一定要把烦恼习气、妄想执著念掉!这些东西一现行就是业障现前,什么叫业障?妄想是业障、分别是业障、执著是业障,这个东西一冒出来,马上就是「我业障现前」。怎样忏悔业障?「阿弥陀佛」,业障就没有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就是忏除业障,就是把妄想执著这个妄念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掉。你真的能换过来,业障就消除。所以,忏除在哪里作?随时随处,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修忏除业障,这样修法。绝对不是说我罪业很重,我找几个法师、找几个同修来拜个《梁皇忏》,那个没用处的;一面在拜忏,一面还打妄想,业障照样现前,没用处。
所以你要晓得,真修行,不要搞形式、不要搞一个样子,那样子是假的,不是真的,不管用。真正的修行是心地功夫,如何使你自己的清净心能够得到、能够保持,这是真功夫。「心地无痴」,无贪瞋痴,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真心里面只有般若智慧。贪瞋痴是八识里头才有,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才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它是心所有法,八识才有,真如本性里面没有。所以从自性上讲没有贪瞋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唯有智慧。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