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8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8集)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国学治要》心得报告之四:一朵小花 一个世界——学习民国初年小学生作文的粗浅体会。

  净公老教授曾说:「我们今年印出来的《国学治要》,诸位都看了。《国学治要》当初编订的,是以什么样的程度为标准?高中学生。高中学生他们就可以做自己的参考资料,或者自己自修的读本,他就有这个程度。所以我们小时候,抗战期间在福建念小学,我们学校校长,好像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当时做我们小学的校长够资格了。他能够读《国学治要》,那还有什么问题!所以,从前小学里头的老师,大概初中毕业就很多,而且教得很不错,这年轻的老师。这是宏扬教义,普利众生。」

  老教授说:「唐太宗搞的《群书治要》是传统文化治国平天下的精华,不但可以救中国,可以救全世界。太难得了!我们接著又发现了一套书,《国学治要》,这是我十几年来梦寐所希求的,想编一套这个书。没有想到古人已经编好了,那这多省事。编得真好,将近一百年前编的。它的序文我看到了,那个时候,民国初年一些专家学者、古文学家,他们发心编这套书帮助一般学生学习。它这个书的水平,什么人可以读?高中学生可以读,高一、高二、高三,他们有能力自修,是用这个水平来编的。民国初年,就是那个时代,小学生的模范作文,现在我们找到了不少,很多人找到旧书送给我,我都把它印出来,让这些学文言文的增长信心。你看那个时候十一、二岁小朋友写的文章,写得那么好,现在大学文学院毕业都写不出来。这叫国文程度一落千丈,真的,不是假的。希望我们迎头赶上,首先要救自己,然后救我们的一个家,再救社会、救国家,再救世界。也要循序渐进,自己没有救想救别人,没这个道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常想,在过去大概三、四十年前,我还有几本,应该有十本,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一些作文。但是居无定所,这常常搬家,把东西都搬掉了,现在只剩两本放在澳洲。我在讲席当中提到这个事情,我很感激,有心人,不知道是哪一位同学、听众,他们替我找来了一堆,这么多一大套,好像有二、三十本。我翻了一翻,感慨万千!民国初年,我看是民国三年到民国十年,我还没有出世,小学生的模范作文。真的是小学生写的,他写了哪个学校、名字,那是小学生自己写的,写得真好!他的年龄也不过是十岁左右。高小的学生那就写得更好了,高小大概在那个时候十二岁到十五岁,那时候高小。我们的《国学治要》,这是民国初年一些老师、教授,他们编的这套书,标准是高中学生。就是高中学生的程度,这个《国学治要》他们可以做为自修的本子,他们都能看得懂。你说中国这个国文到现在,古人讲『一落千丈』好像是形容,现在好像是真的。」

  在老教授的讲席中,曾多次为我们讲解《国学治要》的重要性时,提及民国初年的小学生作文,这让想要学习《国学治要》的我们,也想学习一下这些了不起的文章。接触了这些文章后,让我们感受到,民国初年的小学生作文,就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我们展现的是那个质朴的时代一个个清新的世界。

  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智慧的符号。而文言文将语言和书面文字采用不同的系统,让几千年后的人依旧能够读得懂,看得明白。今天,只要稍稍懂得文言文,您读《论语》时,就像跟孔老夫子对面谈话一样。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传承方式,才一直流传至今。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在内忧外患中,我们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开始对固有的传统文化逐渐轻视,乃至到了「废经废伦」的地步;新式的学校逐渐取代了古老的私塾,学生的课本也从经典换成了新的白话国语课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於白话文运动,国语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而且逐渐过渡到高级小学。白话文就这样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至今已经有八十余年。(图一为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国语课本书影。孩子们能看到的是一朵朵小花,但看不到的是一个中华泱泱文化童蒙养正的世界了。)

  弟子们的书法老师,是今年已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当年曾就读过厦门的私塾。老师曾教导我们,当时私塾的学生们有一次写文章后,拿到等第时傻了眼。私塾的老师,一位方正的前清秀才,判定无人及格。为什么?因为弟子们赶时髦,写的都是白话文。那个年代就是如此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

  是啊,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学习这些文言作文的时候,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些作文蕴藏著深厚的文以载道的底蕴,充满了朴实的中国人代代承传的智慧,散发著简要详明的雅韵,让人回味无穷……通过它们,我们一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甲、文以载道 代代不绝

  《初学注释论说轨范》、《评注论说轨范》是民国初年邹公登泰先生所撰述的两本重要的学习文言文写作的好书,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二O一二年予以重印。《初学注释论说轨范》一书中,太仓李公联圭先生序云:「余校订一过,觉宗旨纯正,一以孔学为依归,於世道人心裨益不浅,非寻常教科比也。」

  邹公登泰先生书中亦云:「右计篇一百二十有六,特色有五。一宗旨纯正也。阐发道德,鼓励言行,以孔学为归宿。一体格谨严也。拈题虽不一类,而措词用笔往往矫正世俗,藉端蒙养。」

  这里所说的就是中国文以载道,把古圣先贤所悟得的道义、智慧、理念、方法、精神、经验,都用这些文字写出来留给后世,真正是无尽的宝藏。这些宝藏现在管用,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好,解决二十一世纪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严重问题,是人类存还是亡,文化是继续还是断绝,统统在这个点上,这是什么时代我们得认清楚。他说要拯救二十一世纪这个社会,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蔡老师礼旭先生教导我们:「文章是拿来做什么的?『文以载道』,是要把人生处世待人的大道彰显出来,这才叫文章。古代人写文章,『言而世为天下则』,这要为后代负责任的,不可以乱写,不是我想说啥就写啥。现在市面上自己什么个想法就写上去,多少的年轻人都被这些思想误导。『文以明道』,文章是拿来明白大道的;『文以贯道』,透过这些千古文章让智慧贯通。」

  南朝刘勰云:「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

  唐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其门人李汉云:「文者,贯道之器也。」(《昌黎先生序》)

  柳宗元云:「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北宋欧阳修云:「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君子之於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於事,而又见於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与张秀才棐第二书》)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云:「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

  南宋理学家朱熹云:「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於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

  明清时期,黄宗羲云:「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李杲堂墓志铭》)

  顾炎武云:「文之不可绝於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日知录.文须有益於天下》)

  清章学诚,他的《文史通义》有《原道》三篇,「夫道备於六经,义蕴之匿於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於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立言与立功相准,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从而救之,而非徒夸声音采色以为一己之名也。」

  张公文治先生《国学治要.古文治要卷一序》云:「大抵古文之根源,在於积理养气,其文辞必求雅训,而其立言贵有益於世。」

  老教授说:「你说文言文难,那是什么?那是你推卸责任,你无知。想到民国初年,大概在民国二十年,那时候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看不懂,那是小学生写的文章。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行,现在的人不行?没有学,问题在这里。从前那些学生,他从小学就学,从小学展开书本就是文言文。童蒙养正的这些书,小学生念的,《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的教科书,《弟子规》也在其中,小学读的有几十种,全是文言文写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六、七岁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学,所以他到十岁,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文章就写得非常好,他能懂得引经据典。」

  老教授说:「多大年岁写的?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应该年龄不会超过十三岁,八、九岁的小学生到十三岁,这个年龄阶段写的,写得非常可爱,看到真欢喜。从这些文章里面,可以看到小朋友的智慧、德行,他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纯真。」

  乙、入则孝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云:「孝,善事父母者。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会意之恉。呼教切。二部。」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请看《初学注释论说轨范》给初等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的范文——《释孝》:

  生我者何人乎?父母也。养我教我者何人乎?父母也。父母之德何以报乎?孝也。孝何如始何如终乎?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呜呼!圣人以孝教人,孝子即以孝立身。

  短短数行,掷地有声。

  《诗经.小雅.蓼莪》云:

  毛诗序:「《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民国初年这位佚名的小作者的《记梁燕》,即为《蓼莪》的承传:

  梁有双燕,衔泥筑巢,育四雏。黄口外仰,索食孜孜。是时,翁母燕捕青虫饲之,倏忽十余往返,辛勤备至。嘴爪虽裂,雏犹啼,饥不己,翁母忘其疲也。如是者历三十余日,翁母渐倦,雏则渐肥,鸣声喃喃,如习语言。时振刷其羽,做奋飞之势,一旦羽毛丰满,则从翁母飞翔庭树间,徘徊数日,各随风四散而去。顾翁母意犹恋恋,时於高空做呼唤声,若欲其雏之归者。逮久不返,始知其雏之终不归矣!於是,却入空巢,啾啾终夜不已焉。嗟乎!吾人不皆有父母乎?曾亦思己当雏时,父母亦若是之辛勤乎?已当远适他乡时,父母亦若燕之恋雏乎?兴言及此,吾知天涯游子,必不若雏燕之长离翁母矣!

  读毕此文,异乡游子岂无思念父母之心?忆及一日,恭聆刘教授余莉老师之讲座,曾播放一微电影「路过」,看罢不禁泪流满面。片尾写到:「这不是一道趣味计算题,和你一样,我和父母相隔两地,每年能回去两次,一次四天,除掉应酬、睡觉,每次只有一整天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中国人平均寿命是七十二岁,我妈妈今年六十四岁,算一算,这辈子还剩多少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十六天?只有十六天!你呢?不要每次都只是『路过』他们身旁。熟悉的味道,等你后悔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了。」

  丙、出则弟

  《说文》大徐本云:「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云:「以韦束物。如輈五束、衡三束之类。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引伸之为凡次弟之弟、为兄弟之弟、为岂弟之弟。诗正义引说文有第字。」

  请看《初学注释论说轨范》的范文——《释弟》:

  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夫兄之年长於我者也,代父之职以教导我者也。我当敬之。然则凡天下之长於我,又足教导我者,皆我所当敬者也。非然是者,谓之不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民国初年一位佚名的小作者,姐姐要结婚,父亲请他归家帮忙,他得向尊敬的校长大人请假,写下这一篇孝亲尊师、剀切感人的请假函:

  禀校长有事告假

  校长大人钧鉴:顷接家严来谕,知家姊於本月某日为于归吉期。届时不无预备及应酬等事,命生在吉期前后停课数日。生思光阴最为宝贵,且求学时期亦甚有限,似此多辍,未免有荒功课。然出自父命,又难违背。况堂下无人,谁去赞助?即对於家姊一方面亦不得不到家话别。反覆思之,此次告假,实有不能或避者,特将家书进呈尊鉴,务请给假数天。一俟事毕,即行来校续课,绝不敢一再延迟也。端此上禀。敬请钧安。生某某谨上。

  尺牍是一种学问。在清公上人所写的《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感怀两位老恩师》中,就提及当年周家麟老师教导《大乘起信论》暨尺牍等。

  在那个时代,不会文言尺牍,是不会给人看得起的。这么优雅的文句,也许也随著那个孝亲尊师的时代而远去了,真是临风依恋,久违钧诲,不胜孺慕。

  约友赏菊笺

  时届深秋,百花凋谢,木叶尽脱,其挺奇姿卓然为霜下杰者,独有菊在耳。家君素有陶潜东篱之癖,闲居艺种,今已盈园。每晨夕欣赏时,弟追随绕膝,不觉移时。念足下旅寄此间,独居寡侣,无与为欢,际此日曜多暇,敢请枉过一赏。谨当扫径以待,不胜企伫。

  这是邀友人赏菊的书信,一位追随父亲绕膝的孩子,竟和其父一样,也有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杜甫先生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雅意。两位小友相见,是否有会心一笑?

  谢友赠菊花书

  某君:足下奉赐书并菊数枝,感谢良深。夫菊之为物,不与凡卉伍。凡卉於春夏和暖之时含芳吐葩,绮丽悦目,一经霜雪,则枯萎零落,独菊挺秀傲荣,寒而弥劲。故古人言,菊以霜下之杰,诚哉斯意也。

  菊之始亦一野卉耳。其色与香,且不及寻常之桃李。有如今日之美者,乃经人工之培育,则种以日变千状万态,不可胜穷。见赏於高人逸士,供诸幽斋,咏诸诗歌,乃由野而进於文,此菊之所以可贵也。

  人者,亦莫不然。岂独见夫菊哉?人生自幼受父母之教诲、师长之训迪、朋友之规戒,薰陶涵煦而成人,犹野菊受人工培育而成家菊也。若无教诲、无训迪、无规戒,日与不肖者为伍,则不独不能为学行兼全之人,且不得为常人。此犹野菊不得人工之培壅,不及寻常之桃李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为菊为人,其理一也。足下以菊为赠,倘亦有深意存於其间耶?兹推说其理,以谢足下,以为何如?某谨白。

  赠人以菊,何其深意?这篇尺牍,不仅将菊之「霜下之杰」的本色一笔点出,更引申一层,告诉人们,菊「有如今日之美者,乃经人工之培育」。故吾人「不可忘父母之教诲、师长之训迪、朋友之规戒」。行文总归「孝悌」之道,妙哉!

  丁、谨而信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云:「谨,慎也。心部曰。慎、谨也。从言。堇声。居隐切。十三部。」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

  以下是《评注论说规范》的范文——《说慎》之节录:

  慎也者,吾人不可须臾离者也。慎则处处获益,不慎则事事被害。如饮食不慎则致疾,言语不慎则招怨,交友不慎则有损名誉,处事不慎则徒耗精神。他如,不慎於火,而有焚身之患;不慎於水,而有灭顶之虞。甚矣。慎之时义大矣哉,奈何世之人每不知此。告之以事前宜周详审度,彼则弃而不顾,於是临事乃仓皇无措矣。复告之以临事宜多方思虑,彼则置若罔闻,於是事后乃追悔无及矣。

  此段反正相生,文情茂美。

  谨慎之於晨,则《弟子规》云:「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一篇民国初年小作者的《论眠床》颇为入理:

  床为器用之一,专供人之睡眠。则其有利於人亦非浅矣,岂可轻视之乎?盖人之做事,终日劳动脑力,既乏精神亦疲。若无床以供睡眠,将何以修养此脑力与精神哉?而说者谓人宜勤不宜惰。怠惰之人每多贪眠,是床所以养成怠惰之习惯也。何足重哉?然而人之勤惰,在人自为。勤者自勤,惰者自惰。夫岂有此眠床而始养成其怠惰之习惯耶?

  民国初年小作者汪绍曾的《记任末之好学》颇为感人:

  昔者任末好学,家贫学无常师,负笈四方,不畏道路之险,舍於丛林之下,恒藉星月之光而读。常叹曰:「人生当求学,学既精虽没犹存,否则虽生於世,亦行尸走肉耳。」蒙曰,任末不惧途路之艰难,求学於千里之外,宿於荒野丛林之中,而不知苦者,因欲学业之成而留名於万世也。假令任末惜其身体,不涉险阻,不知求学,老死於户牖之下,安能成学留名於后哉?噫!若任末者可谓能立志者矣!

  谨慎之於衣服,《弟子规》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民国初年小作者的《衣服之功用》启人深思;

  衣服者,所以保卫身体者也。人无衣服,何以调寒暖?亦所以整肃仪容者也。人无衣服,何以壮观瞻?是衣服之不可或少也亦明矣。今之衣服,大别有二。一用以御寒者,曰:「棉裘。」一用以去暑者,曰:「麻葛。」以其功用论之,整肃仪容犹其次焉者也,实所以保卫身体耳。今之人置备衣服,但趋向时尚,反致失其功用者,不亦愚乎?

  此文末段又合「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今日追求时尚者观之,岂不惭愧?

  戊、信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云:「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十二部。古多以为屈伸之伸。 ,古文信省也。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

  段玉裁先生对古文信的说解特别感人。民国初年小作者的《慎言论》,则以短小的篇幅说出了信的古义:

  言为心声,心之所欲,必以言达之,而后人乃知之。是言之不可失,或已也亦明矣。然言有当言,而言者亦有不当言而言者。当言而言者,人必重之;不当言而言者,人必轻之。且多言之人,必有所失,一失言而被人轻视,其害犹小;一失言而坏人名誉,其害则莫大焉。语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不慎乎?

  《初学注释论说轨范》中,有《释信》一文:「语云:朋友有信,非专属交友也。暑往寒来,天时之有信也;燕去雁来,物类之有信也。人独可无信乎。人而无信,非特无以交朋友,亦何以自理於社会。社会之交际,万变纷纭,所尚者,惟此信耳。」

  此一段文字开端,「民无信不立」,作此以告国民。天时、物类两层,尤为他论所未及。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弟子规》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请看民国初年小作者薛鸿远的《虞孚传》:

  虞孚,漆贾也。计然教以种漆之术,虞孚信之,得漆数百斛,可以资生。其妻兄教以作为伪之术,虞孚又信之,以致丐死异地。呜呼!孚何幸而遇计然,又何其不幸,而遇其妻之兄也。虽然,亦孚之自取耳。夫鱼目不可以混珠,珷玞不可以乱玉,人知之。孚宁独不知之,乃知之而仍为之者,是其贪心之所以致也,以一时之贪心,而失败若此,人又谁谅之而谁怜之哉。

  这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的方法,得了种漆的技术。三年之后,漆树长成了,虞孚就把它皮层割开,得漆汁数百斛,打算要装到吴国去销售。他的舅兄对他说:「我常常在吴国做买卖,知道吴国人是喜欢装饰的,所以漆在吴国算是高贵的物品。我曾经看见过那儿卖漆的人,常常把漆树叶煎成膏,搀在漆里,有加倍的利润,而且没有人知道的。」虞孚听了大喜,就照了他的话,把漆叶煎了几百坛膏和真的漆一同装到吴国去。那时吴国正和越国断绝来往,越国的商人不到吴国去做买卖,吴国人正愁缺少漆。专做承揽买卖的人听得虞孚有漆运来,非常欢喜,就亲自出城迎接,领他走进吴国,并且极力慰劳他,邀他住在客栈里。那承揽买卖的人,见虞孚的漆品质很好,便和他约定时间,备了现款来拿漆。虞孚看见销路这样快,欢喜得很,就在晚上把漆叶煎成的膏和真漆搀和了,等候买主来提货。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吴国承揽买卖的人来了,他看见漆坛上的封条很新,有些疑惑起来,便向虞孚请求改约,再过二十天成交。哪知到那天,漆都腐败了。因此,虞孚没钱回去,做著乞丐死在吴国。

  《郁离子》中的典故,经小作者的点评,让我们了解到了信之於人,性命攸关的道理。

  己、结语

  净公老教授说:「这些年,我们搜集了一些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作文,让我们读到之后,对现前的社会教育感慨很深,特别是感到危机就在面前。如果不能复兴,恐怕十年、二十年之后,文言文就看不到了。这有没有关系?关系很大,怕的是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会断绝在我们这个时代。」

  老教授说:「可是文化,尤其是小学,像民国初年小学生这种成就,永远再看不到了,不但小学生写的这些作文中学生写不出来,大学生也写不出来。有没有方法再恢复?太难了,没有人教了。私塾教学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学校不教文言文、不教认识汉字,一直到现在,现在甚至於连正体字改成简体字。外国的一些学者看到这种情形,大声疾呼,汉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废,经书不可不读,瑞典汉学家(欧洲的)高本汉说的。这些人现在都过世了,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没有了。我们眼看著传统文化的衰没灭亡,心里很难过,但是有什么方法?爱莫能助。」

  听到这番话,让人心酸。弟子做为一位中文系硕士毕业的学生,最近花时间恭敬学习了一些民国初年的小学生作文,真正体会了那个年代的小学生高尚的心灵,纯正的思想,美好的文字,非我辈可以书写。

  老教授说:「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是怎么样把汉字保存下去,把文言文保存下去。大家都不要了,我们找几个少数的,对这个有兴趣,我们帮助他,我们成就他,让他们认真学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继承下来,传给后世。当然,凡事都有因有缘,然后才有果报。我们内心有这个认知、有这个念头,常常想著,这是因。现在看来,外缘慢慢也具足了,我们要邀集志同道合,一起来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是别人不干的,我们干。我们这一生,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做我们感觉得应当要做的事情。」

  「私塾的教育,古老的教学方法,是造就圣贤君子的,大乘佛法里面是造就诸佛菩萨的,那个理论,教学的理念好、方法好,现在人不知道。现在说出来,批评的人多、反对的人多,真正听得懂的人不多。听得懂,我们就有这个使命,要认真努力去做,去实现。」

  是的,为何在私塾教育的时代,每个孩子都会写文言文,都会读四书?我们的九十岁的书法老师读过私塾,就会写文言文,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为何弟子就写不出?那是因为没学。因此,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的学习是可以普及的,文言文的教育是可以恢复的。这是每一位年轻的中华子孙都应该重视的。现在我们真的感受到,周遭的同仁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当最近师父上人提及会读《四库全书》的人可能全球只有一百人,或者不到五十人,而且都已七、八十岁的人了。弟子们深深感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的路途遥长。然文昌帝君训示曰:「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

  时值丙申春日,特录一篇《评注论说轨范》中有清空之致的《新年祝词》:日轮旋转。岁序新更。环球耀彩。大地生明。农游於野。商休於城。工嬉於场。士息於黉。旗飘五色。酒进百觥。六街深巷。雅颂声声。少年儿女。活泼天成。手舞足蹈。乐不可名。或游郊外。高放风筝。或访同学。围棋一枰。或侍师长。访胜怡情。或随父母,曲巷买饧。斯为民国。景象承平。鮿生际此。未免有情。敢进椒颂。以志葵倾。

  这就是那个质朴的时代,这就是那些像小花一样的少年,民国初年的会写文言文的少年。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垫脚石,再造一批这样的少年!

  弟子们在此也真诚祝愿「一元复始,文化再兴。三阳开泰,世界和平」。

  以上是惭愧弟子妙音学习《国学治要》和民国初年小学生作文的心得报告,仰望各位当年的小学生,吾辈的老长辈。弟子德行浅薄,学识鄙陋,恐不能将这些老长辈的作文描画万一。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教诲。恭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读了梁同学的这篇报告,这是学习《国学治要》心得报告的第四篇,主题是学习民国初年小学生作文,他的体会、感想。我相信我们在座许多同学,听到这个报告、读到这篇文章会产生同感。这是我们眼前第一桩头等大事,不知道那就没法子,既然知道这回事情,不能不努力。

  我们学习汉学年龄过去了,希望都在年轻人,今天年轻人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而真正的希望是下一代。所以,图文巴的同修要发起办一个一条龙的学校,我在香港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因为,宗教回归教育,我们有这个念头有几十年了,都没有办法实现,缘不成熟。如果这个缘能在图文巴实现,这是一桩好事,是世界上第一桩大好事,值得我们全心全力来拥护,把这桩事情做好。

  这个报告,希望我们净宗学院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这份资料至少要念个三十遍到五十遍。不是要求背诵,三、五十遍,三十岁以上的人,背诵都办不到,十几二十岁可以。为什么?熟记在心头,勉励自己,鼓舞自己,我们做出牺牲奉献,来推动这桩事情,把这个一条龙的学校办好。我们可以跟孩子一同成长,孩子现在在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我们能不能发心做他们的老师,用过去传统私塾里面的教材,跟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念小学,我们就是小学老师;孩子念中学,我们就是中学老师;孩子念大学,我们就是大学教授,跟著孩子一起成就。

  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看得懂《群书治要》跟《国学治要》这两部书,这两部书是《四库全书》的钥匙。《国学治要》专讲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四库全书》;而《群书治要》那个作用更大,它就是《大学》里头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习主席所说的中国梦。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哪里下手?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下手。《大学》上讲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资料,唐太宗在中国经、史、子这三个部分里面,搜集精要、精华,抄写出来编成这部书,大概有五十万字。太宗二十七岁做上皇帝,用什么治国平天下?就用这套书。这套书可以救中国,这套书可以救全世界,救急。所以我们的学习、办学,终极的目标课程就这两部书,《群书治要》跟《国学治要》,培养这两部书的师资。把这些老师培养成功之后,希望他们能够教化下一代,我们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下一代、再下一代。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带给全世界千万年的盛世,这不是妄想,这是理想,这是可以落实的,是一桩伟大的事业,圣贤事业。

  梁同学有这么好的基础,先走一步,希望不灰心,真正发菩提心继续努力,把这桩大事带起来。我们在旁边给你做护法,弘护结合,相信会有成就,能落实。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