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9)——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9)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共修经文讲义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9)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①,应无所住②行于布施③,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④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⑤。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⑥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⑦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再者,须菩提,菩萨在行布施时,应该不住于任何法,也就是应不住于色布施,不住于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住于任何相。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于相布施,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在你看来,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向,东南等四维方向和上下方向的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布施的福德也会像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一心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啊。

  [注释]

  ①法:广义的法,是轨持义。指宇宙中的一切万事万物,作为一种轨范、规则,可以对万事万物进行认知,使事物不失其表征自己和区别其他的特征。狭义的法,指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在佛教中某些特定的场合,专指佛所讲的教法或修行方法。

  ②应无所住:即不住于任何法。因为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空性,因缘会聚时存在,因缘不具时则又归于散灭。

  ③布施:菩萨六度之一,即将己之所有,施予他人。布施依所施物的不同,又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法施是以正法施予他人;无畏施是令他人脱离困苦危难等可畏之事。

  ④ 色、声、香、味、触、法:佛法对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中“十八界”的划分很是细致。十八界又分为六境、六根和六识。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分别通过六根,缘取和认识所对的六种境。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所对之境。

  ⑤相:即事物的相状或特征。不仅仅是眼所见到的才是“相”,耳所听到、鼻所嗅到、舌所尝到、身所触到、意所认识到的,都是“相”。如现代人说电磁波,虽然不能真实见到,但人心中却有电磁波的概念、特征等影像,这些都属于佛法所说“相”的范畴。

  ⑥虚空:(1)空大、空界的别称。指一切色法存在的场所、空间。(2)指虚空无为。虚空无为为六无为法之一。此处为前义。

  ⑦四维:指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

  [解说]

  上一段主要讲人我空。证人我空,可得二乘涅槃,虽然能脱离轮回,但未得佛无上正觉。菩萨发心为成佛道,当然不以二乘果位为满足。二乘果位并非究竟,仅是佛权巧方便的教法。佛引导众生的终极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同证佛道,正如《法华经》中所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接下来,佛为大乘菩萨们讲述了法我空的修行之道。

  佛接着告诉须菩提尊者:“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的修行方法,摄于四摄六度之中。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六度为布施、持戒、安忍(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六种法门。佛在这里以布施为代表,实际上通指四摄六度。菩萨应该如何修习布施呢?应该在布施的时候,于一切法都无所住。再具体说,即是经中所说“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施。”

  佛法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不同的分法。这些仅仅是划分的粗细不同,其中十八界的分法最为详细。在十八界的划分中,能了别事物的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了别的对象称为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也叫六尘);中间的媒介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识根,六识通过六根来认识六境。十八界概括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佛法中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从没有脱离认识的主体,即你所见到的色境,是由你的眼识通过你的眼根所认识的,同样对于声、香、味、触、法也是一样,所有这些认识都离不开根和识。认识的主体(心识)不同,或者六根有病,那么所见到的这个世界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举例来说,一个患有眼病的人,可能会看到空中有毛发等相,实际上空中并无毛发;一个色盲的人,可能分不出红色和绿色,那么他所见的红花绿叶和正常人所见的一定不同;又如患黄疸病的人见海螺是黄色的,而海螺实际上是白色的。

  如此等等,由于六根的问题,人们所见的世界并不相同。对于不同六道众生,由于心识的不同,所见的世界差异就更大,佛教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六道众生对于“水”的认识。

  在佛的经典里有这样的记载:印度恒河边上有无数的饿鬼,累年累月受饥渴之苦,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为什么就下恒河边的饿鬼居然看不到恒河的水呢?其实并不是他们见不到恒河水,而是他们见到的恒河水竟然变成了不能饮用的脓血。

  我们人类所见的水,在饿鬼众生看来并不是水,而是脓血。其他道的众生看水时是不是也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水在鱼类的眼中是它们的宫殿,在天人的眼中则是美妙的甘露。六道众生对“水”的认识并不相同。这说明能认识的主体不同,被认识的同一客体也会变得不同。

  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被认识的客体,并不具有一定不变的实质,这就是一切现象空性的原理。

  那为什么不同的众生会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认知呢?这就是业力的作用。由于众生各自所造业的不同,从而使众生具有各不相同的六识和六根,在通过他们认知外界事物时,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特别说明:考虑到每次学习时间不适合过长,每日的共修资料有一定的篇幅限制。请学习者注意,切不可断章取义,共修内容需要恒心连续持续学习,思维法义综合理解融汇贯通,树立正信,依教奉行,解行并重。

  【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

  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摩诃萨,

  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

  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忏悔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

  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