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方便品第二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09 年12 月29 日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大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也就是第二品方便品。我们说《妙法莲华经》这是佛祖当年在灵山会上,面对几千比丘、八万菩萨以及天龙八部众多的众生所说的一部大乘、最上乘、一佛乘经典,语言上是当时的口语、白话,我们今天读起来都非常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没有什么不解的地方,是不是?《妙法莲华经》非常浅显易懂。我只是领众,咱们共同来诵读,来参悟,就有关第二品方便品的言外之意,对佛祖言辞不到处,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我们把《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法让他更现代化一点,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原经文我们刚才诵读了一遍,原经文的内容说了些什么大家可能都能够了知。
我们在解说方便品之前,先引用一段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大家都熟知的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段话,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而这种思考完成以后呢,我要花很大力气把他转换成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原话,他的意思就是说他在深度思维状态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呢?用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的一种更具相、更形象,从深度、广度两方面都是同步的高级思维方式。话说回来,我们所诵读的《妙法莲华经》,佛祖所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形象思维,我们读起来不仅文字上、语言上朗朗上口,而且他里面所说的义理也是非常形象,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一个特点、特征。他的语言特征及他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方式。
“方便品”及后面的“寿量品”是本经的两大中心。当时佛由甚深三昧起,称叹三世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真正的佛法是诸佛究竟了知诸法的实相。“十如是”我们今天再讲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也就是“如是因缘果”,还有“报”,“因缘果报”。平常我们所说的因缘果报,就是从《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如是因缘果报,如是体相性力”。“如是力”,我们又叫做“如是用”,我们说诸法的体相用,还有诸法的因缘果报,这是我们要了知的,要记住诸法的体相用与因缘果报。我们说学佛法,是要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提升我们的悟性,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佛圆满究竟把握事物的认识能力。诸佛圆满究竟的认识能力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呢?在方便品中,我们看到了诸佛提出来诸法都有十如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是七如是:诸法的体相用,还有诸法的因缘果报,再加诸法的本末究竟,跟如是性,如是作,加起来十如是。
什么是诸法的体相用?
体,我们说世间的事物从抽象的理论到具相的物体,他都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的真实相状。什么是体呢?我们打个比方说,这块镇尺以什么为体呢?以木为体。我这个水杯是以不锈钢、以钢体为体。相是什么呢?拿镇尺来说,镇尺的相是立体长方形,这个不锈钢杯,他的相是圆锥体。用是什么呢?事物的用是什么?镇尺顾名思义,他就是镇纸的,他摆在这儿,体是以木为体,相是长方形,用呢是作镇纸,他已经发挥着他的作用。凡事物不仅有体有相,而且有体有用,要不具备用的话,他就不可能放在这儿,不可能存在,没必要、不存在。水杯他的用,显而易见,摆在这儿不是摆设,他的用是盛水的,我们用来喝水的。用,在法华经里是“如是力”,这就是用的意思,这就是事物的体相用。凡事物都有体相用,形象的、具相的物体是这样,抽象的理体、理念、概念,这些道理,我们看不见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的道理、法则、规律,也同样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状况。
佛法的体相用
我们说佛法,我们所修学的佛法,看不见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那他的体相用怎么说呢,佛法以什么为体呢?先说佛教,佛教以什么为体?佛教就是以我们平时最开始所接触到的“三宝”为体,三宝是佛教的体相用,佛是体、法是相、僧是用。虽分体相用,但实际上是三位一体。我们说佛教的体相用是佛法僧,那我们是弘扬佛法,具体到佛法的体相用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找到答案,通过体相用就能全面准确地帮助我们来认识佛法、领悟佛理。
佛法体相用从小乘的基础教理讲,体是什么?基础教理以什么为体?体是根本,我们在座的大家现在都是诸上善人,都来领悟唯一佛乘,大乘教法,肯定大家都有基础佛理作支撑,才能够领悟大乘佛法,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从基础佛理上来的,都有基础佛理这样起码的佛法的理论。基础佛理的体相用怎么说?佛教的体相用是佛法僧三宝,佛法的体相用是什么?他以”觉悟”为体,觉悟我们简称“悟”,以悟为体,没有悟就谈不上佛法,那我们学的是佛学知识,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以”悟”为体,以”正”为相,正怎么讲呢?正就是正知见、正思维、正精进,八正道那一类的总括,主要指的是正知见,以正知见为相,要不断地扶正自己的知见。“境风吹识浪”,环境的风时时刻刻都在吹拂着我们的认识,第六意识,意识的波浪。我们的知见时时刻刻于事事物物上面都有可能受环境的影响,有的知见是不是时刻保持?虽然有摆动有摇摆,但是不至于被环境的风吹得走了样,或者是远离了正知见,时时有这样的考验。所以我们要保持正知见,正知见是佛法的相。六祖大师说的好:“悟时就是佛,迷时是众生”。这是将知见和悟放在一起说,集中起来说。用,佛法是“度”,是解救我们众生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永恒相,是不生不灭。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法身,解救自己的慧命,让慧命能够充分显现,从而从烦恼生死中解脱出来,走向生命的自在永恒,这就是觉正净的净,蕴含着佛法的用意、作用,他的用处目的。净就是清净法身,这个净不是清净心,而是指清净法身,这样更完整、更准确一些,但有时呢也可以拿清净心代表来说,因为清净法身要通过清净心来体现,没有清净心就没法认识到自己的清净法身。
佛教的体相用就是佛法僧,净土法门法师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不说佛法僧,他直接引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话就说觉正净。我们接触佛教,学习基础佛学、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找到真正解决众生慧命有用的方法——佛法,我们的目的、核心主要学佛法,古代的六祖大师也好,当代的净土法门法师也好,他们把握佛法,直接就讲佛法,不是佛教的体相用,而是佛法的体相用,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佛法的体相用,体相用是为了便于理解、便于认识,我们可以这样地分解,但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乃至于后面的诸法的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他都是三位一体、多位一体的,其实就指的一个事物、一个体。
佛教很注重三皈依,认为三皈依是入门,三皈法是佛法的入门学,他强调三皈、推重三皈的用意就在此地,直接从大处,给我们一个完整准确认识佛法的科学方法,就是从体相用入手,从事物的体相用来认识,从佛法的体相用入手来认识佛教,来把握佛法,这样一个角度,既完整而准确。佛祖当年特别推重、特别强调三皈依,为什么强调三,不是一,不是二,也不是四、五,为什么是三呢?就是从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体相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用这个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佛教、佛学、佛法,就不走弯路,是这么一层意思。
佛祖是大觉悟者,就是遍觉。从空间广度的角度来讲,遍觉,也就是觉他;从深度的角度讲,自觉,也就是对于所见、所闻、所思,他都能够用事物的如是体相用,因缘果报这样的科学的、独特的认识观、认识方法,能够认识事物的本源本相,从本源上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所以他是大遍觉知者,是大觉悟者。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认识,这才是佛的认识,提升认识、提高认识,提升我们的觉悟、悟性。
后面的因缘果报,还是在体相用的基础上,体相用他是一个从三位一体,事物的存在,他之所以存在,起码具备体相用这样一个存在相状,后面的因缘果报,这些是细化了,从时间上分析具体某一个事物他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上变化又细分了因缘果报。有时间我们可以多思维,要拿具体的事物来对,每一件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体相用来分析。不信我们可以随便提出一个事物,我们可以用体相用来分析,就可以完整准确、全面透彻地来分析某一件事物。
时间和空间的体相用
时间的体相用,时间的体是什么呢?你刚才说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时间,也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大宇宙存在的一种相状。为什么我们平时对于这个存在,有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很反常的念头出现:“我为什么会到人间来,到人间来究竟为了什么?”这不只是来人间,对于存在本身来说,你不想在人间呆,像昨天晚报上登了一则消息,说是地球上每隔三十秒,就有一个人选择离开人间,自己自杀,不想在人间呆。不想在人间呆,以为就万事大吉,就没有了吗?一切都归为零,什么都不存在了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这就是最愚痴的,没有正知见,没有觉悟,他才有这样的想法。对存在本身来说,你走到哪儿都逃脱不了空间、时间对你的束缚、局限,逃脱不了,除非走出六道,就是挖掘、认识生命存在本身,认识他以后呢,回归到本源上来,只有回归到本源上来,才可以不被时空所束缚、所局限,但其实还是在时空里面,只不过不受时空的拘束、摆布,所谓六道苦海,就是受无形时空的束缚。所谓的大解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命自身的解脱、大自在,就是在时空上能够任意自由、能够作主,这就是成佛。
至于说天堂地狱佛国,那是形象的说法,我们刚才说的形象思维,爱因斯坦也说他心动思维的时候用的是形象思维,当思考完成以后呢,还要花大力气把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可能做的也是,我们一直接触到的佛、道,还有民间的一些信仰,一开始接触到的这些都是形象、形象思维、形象的一种说法,具相的天堂、地狱、佛国,全都把他形象化、具相化,但这个便于更多的人来接受,而真正能够完全接受天堂地狱佛国的人,那是从形象思维又转换成抽象思维的大智者,他完全能够接受。古人用形象思维,是两个极端的人在用在说,一种是大觉悟的人,他从抽象的理体,到具相的事物,理上究竟了,他又回到具相上,这个时候呢抽象与具相,性相一如,他才能够坚信天堂地狱极乐佛国,这是因为他从高处下手,复归于平淡、复归于平常,绝对彻悟的高智慧大觉悟者,就用形象思维。还有一种就是最低端的人,也用形象思维,他对于那些高深的道理不太能了解,但是如果你给他讲一些形象的故事,他就能够接受,比如说对他讲极乐佛国的依正庄严,他就能够坚信,道理他不明白。这也是净土宗常说的,两种人最容易成就——“上智下愚”。上上根的人对极乐世界的理他明白,所以能够坚信;下下根的人他理上完全不了解,但是他听说有极乐净土,他就相信,就肯老实念佛,也能成就。
时空的体相用,就是他存在的真实相状是什么?大家都听说过,对时间的描述,有人说时间有两个极至,“一念千载,千载一念”,这就说我们对时间存在的感受,世界为什么存在呢?上一次我们通过学习佛法,整个大千世界的主语是什么呢?主语是人,具体的人,人很抽象,再具体一点说大千世界的主语是我,每个人都是我,每一位众生是我,既然主语是人是我,世界因何存在?世界因我存在,这很简单。其实看上去很难的问题,甚至摸不着头脑,没法说的问题,在佛法的启发下也就迎刃而解,很好解释。世界因何存在?世界因我存在。这句话或许有人不赞成,离开我地球不转了吗?世界不存在了吗?常常这样说。这个指的是离开体相用,离开体,离开根本的话、离开主语的话,那大千世界就没法形容,就没法思考。所以说我们这样就容易走入困惑,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困惑,固步自封,我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大方向就错了。
佛祖教导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始终要围绕不出本位,围绕本体,不出本位,不能离开根本。如果我都不在了,世界对我来说在不在?就像我们地球人根本就不知道银河外星系,那些大千世界,那些存在,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接触不到、理解不了,对我们来说他们存在不存在都一样。这个就涉及到存在还要加上灵性存在。
我们一般人类的认识,以前早就强调、总结,哲学家的总结:“人类的认识观,要么是偏于唯物的、要么是偏于唯心的”,很容易走这两个极端。所谓唯心唯物,就是把如实地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搞错了,唯物的认识观,离开我,离开灵性存在而单从物质的角度看问题,我不存在,世界照样在,地球照样转。如果离开我,离开我的主观感受,离开灵性存在要看时空的话,单从唯物的角度讲时空的体,时间也不好用数字来计算,时空的体是无限的。加上了灵性存在,加上了主语,加上灵性,加上我,我对时空的感受,这样才是佛祖教导我们如实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必须要加上我的感受,因为我存在所以世界才存在,因为我存在才有时空的感受,反过来说,世界的存在正好印证了我的存在,时空的存在反过来正好为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所谓的相对的、辩证的。
佛法是超辩证法的思维,他更从实质上讲体相用是一体的,我们说我,什么是我?如果说小我,一时一地的我,也许一个念头,具体的一个念头是我,要讲真实的我,讲大我的话,整个世界、大宇宙都是我,我能感受到的,我能认识到的,都属于我的范围,这就是一个形象思维。小我是一个念头,单一方面生灭不定的念头,大我指的是所有时空的存在。时空的体是什么?时空的体就是我,就是灵性的存在。时间是什么?是我,是我的存在就是时间,要离开我的存在,时间以分分秒秒来计算,钟表在那儿滴滴答答地走,那是游戏,没有什么意义。空间也同样。时空的体是什么呢?是在觉悟状态下的我,大我。
宋朝的大儒,他参照佛法禅宗开悟,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时空的体就是我,就是我心,这是宋明理学家的原话。“宇”是所有时间,“宙”是所有空间,所有的时空加起来是宇宙。开悟的人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就说明时空的体要去丈量是不可能的,用数字来统计也是不可能的。就相对而言,时间可以用分秒来计量,有开始有结束,那不是大时间,大时间是没有开始结束的;空间要用尺子来丈量也是局部的小空间,大空间也是没有一个概念,不可以表述。这正好印证了,古人的另一句话:“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也是对时空的一种描述。说小时空就小到一个点上,甚至于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念,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念头展开来可以为无限的时空,他指的就是时空加上我们的意念,加上吾心,加上灵性存在,物质存在加上灵性存在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反映。
佛祖给我们人间带来的大法、妙法,妙就妙在这个地方,他是用他独特的方法、认识观,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唯物论也讲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但从佛法的角度看,他是离开灵性的角度,是单方面的,从物质的角度分析事物,他会得出这样结论。单从唯物的角度来研究物质世界,研究物质存在,研究学问的话,那将来地球人类不存在了,甚至地球也不存在了,他的问题还没完,还没结束,他的文章还没写完,他人不存在了,他的文章还没写完;他人不存在了,他的话还没说完;他人不存在了,他的思考还要继续。他还没抓到理,为什么?他还不是如实地认识,他离开了灵性的存在,大方向就错了。
这个十如是,佛祖倡导的事物的体相用。我们就这一个问题说了这么多。时空以觉悟、以吾心为体,还有古人的话为论据:“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时空以吾心为体。时空的相是什么呢?六道就是时空的相,时空的相有时候是一个点,有时候是一条线,有时候是一个平面,对有的众生来说是立体的、三维的,对更高级的众生来说他是多维的,他就是以六道为相。时空的用是什么呢?就是物质存在跟灵性存在,也就是大千世界和我们众生存在本身非常自在、庄严、快乐,妙用自如。
我们占用这么多的时间来解释时空的体相用,这对提升我们的认识悟性,甚至对我们开悟都有很大的帮助。开悟就是解决时空局限的问题,开悟以后没有苦,只有乐,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非常自在快乐的一件事。有人或许说你们学佛修行是不是很苦,自讨苦吃。我们说不是这样,局部地看是很苦,或者从表面上、从表层看、从现象上看是苦了一点,但从内在的实质上看,我们是走出了相对的苦乐,而达到了没有相对苦乐的极乐!所谓极乐就是只有乐,没有苦,极乐又叫作清净法乐,或者叫作禅悦法喜。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寻求真正的快乐,不是自讨苦吃,而是寻求真正的快乐。
下一个话头:生命的体相用是什么?
生命以什么为体?生命以“乐”为体,以“快乐”为体。快乐就是生命存在的源泉,存在的可能,存在的第一因。从乐的角度来讲,世间乐,我们的业报身最初也是来自于相对的乐,从乐而生,因为第一因都是相对的,都是有生灭的,所以我们的业报身也不究竟,也是有生灭的。而法乐禅悦、清净乐是原本具备的,是离开相对的,绝对的大自在、大快乐,他就是法身的本源。体悟法身,也是要从禅悦法喜这个角度,什么时候认识到清净法乐,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到法身,才能够认识到法身,认识到超越时空局限的生命的真实存在。我们修行还是在求,追求快乐,乐是生命的体,灵性存在的体,大自在、大快乐,如果离开乐,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他也不可能存在。
生命的相是什么呢?生命的相,其实还是众生相。或许有人问,成佛以后干什么去?是什么形象?是不是金碧辉煌的,像镀金的塑像一样在极乐世界那么坐着呢?不一定是,他表相上显的还是众生相。为什么显众生相?他的用意是要化身到众生里面来救度众生,但是实质上、内在的心里行为上,他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大自在、大解脱,但在外相上还是众生相。用也不一样,他到人间来的目的,觉悟者成佛以后,佛菩萨到众生界,到人间或者是其他五道众生里来的目的,他是为了随缘、随愿度众生而来。相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是相同的,而体跟用截然不同,但体跟用的不同,我们一时还很难认识到。所以真正的佛菩萨,不是在空中显光现影、放光现影,他还是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围,在六道众生里面。他的相和我们是一样的,而他的体,他的用心,他的用是为了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很难了知、很难认识到、很难发现。所以佛菩萨的化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也不觉察。这是生命的体相用。
小结
什么事物都可以通过体相用来分析他的实质、本质,谁要不信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来,我们大家一块分析,肯定能够找出他的体相用,认识他的本质、实质。这是一个规律,是佛祖认识事物的独特方法,这就叫作佛祖是究竟了知诸法实相,怎么样了知诸法实相呢?通过十如是,十如是根本的还是前面的三个,就是如是体,如是相,如是用,通过这个来究竟了知诸法实相。
正文我们刚才诵读了一遍,方便品经文比较长,我们主要着重分析了体相用。这一品题目,方便品,为什么叫方便品呢?他就强调了佛祖以前说法的时候,所说的这些都是非一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在《法华经》里面,说佛祖以前说的都是方便说,今天法华会上,灵山法会上,要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是通过以前的方便,佛祖要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真正一乘法,只有一乘法,那才是佛的真实说,而不是方便说,故名这一品为方便品。
这一品除了十如是,三如是,还有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祖他是“以一大事因缘”来到我们人间,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说真实佛法,就是一佛乘,经典的原话是一佛乘,为了给众生开示一佛乘,让众生能够悟入一佛乘,这就是佛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什么是一佛乘?我们前面说了很多,但我们还要反复地说,要悟入一佛乘,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要树立正知见。通过正知见,我们看到世间学问里讲的主客观,主观客观,在佛祖如实的正知见的这个角度来看,世间学问里面所说的主客观,是一定要把他统一起来,要树立“一”,正知见首先是以“一”,以“不二”为前提。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动画,以动画的形式来再现当年灵山会上,佛祖将要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场面、情境。我们已经读诵过两篇了,就是通篇把全文都念诵过以后,我们不一定就能够找到微妙法在哪儿,不一定就悟到微妙法,也许有的人能够悟到,也许更多的人不一定能够悟到微妙法。微妙法用今天现在一点的话说,就是真理,能够提升我们生命品质,乃至最后完全认识肯定我们的真实生命——法身慧命,对认识我们的真实生命有帮助的,我们说这才是唯一真理。法身慧命是最真实的存在,是灵性生命的本源。我们说最真实的才是最根本的,才能够永恒,经得起时空考验的,时间上是永恒的,空间上是普遍的,最普遍的、最永久的、永恒的,与生命相关的,指的就是法身慧命。之所以是永恒,生命的永恒相,我们最需求、最需要,最有必要去认识他,去把握他、去拥有他。因为是普遍的,每一位众生,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一位众生他灵性存在本身,非常伟大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人人都有必要去认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教化——宗教现象。
我们说现代文明的源头、根源都是来自于宗教理论,为什么?因为古人把生命存在真实意义的眼光就已经放到了“认识、发现生命自身”。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佛教,还有中国的道教,众多民间宗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宗教的现象呢?没有行政上的指令、约束,也没有军队、军人的那种命令约束,大家都很自觉、自主地走到一起来,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求真实的存在,要寻求唯一的真理,求真理。通过佛祖的点化,我们知道真理的唯一性,世间只有一个真理。真理的第二个特征——针对性,必须是跟主体、主语,也就是跟我们存在本身、觉悟、灵性体,跟我们主观相应的才是,跟我们人,跟生命的存在无关的,所谓的大道理、真理,他是不是真理我们不知道,但他不是最主要的,不是人类,不是众生最想要的,因为他有没有都可以,他不是第一位。所以真理还有一个针对性,针对解决、解释生命自身问题,对解决生命自身问题起作用的真理才有意义,这是真理的针对性。真理的普遍性,我们知道之所以是真理,因为他能够普及,六道众生,只要是灵性存在都普遍适用。这是真理的三个特征。
我们认识到佛法就是这样一种真理,他是唯一的、有针对性的,针对我们解决生命自身根本问题。他也是普遍的,能解决所有众生的根本问题。妙法,“妙”在哪儿呢?这也是妙法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妙法的唯一,讲“一”;第二点呢,就是我们认识妙法要讲方法,其实真理人人都具备,甚至就是与真理同在,但就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真理同在,但就是对面不相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到认识真理的方法,佛祖说法,前面他要方便说法,解释了真理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法身,生命的永恒相,到最后说《法华经》这样的一乘了义经典的时候,他的真实说、究竟说就是所谓的妙法,主要是说对于什么是真理,我们大家都有共识了,现在问题是如何认识真理、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真理。像《妙法莲花经》这样的大乘了义经典,他主要就是从大乘,从宏观上给我们一个如何认识真理,如何更直接更有效地认识真理的方法,这就是妙法的微妙主要是“妙”在这。掌握了真理天涯咫尺,掌握不了这个方法咫尺天涯。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这里。其实所有的宗教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尤其是宗教,他基本上对什么是真理大家都有共识。问题是对认识真理、如何去完整准确去把握真理这方面具体就有差距了。佛祖找到了最直接有效地认识、把握真理的方法,所以最究竟,他讲彻悟,这是佛法的特点。
我们说真理人人具备,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与佛平等,跟佛都是一样的。而认识法身的方法,也就是怎样去认识法身,就成了问题。佛说的大乘、小乘,二乘、三乘,什么罗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些都是方便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只有像《法华经》这样的大乘了义才讲,从宏观的角度,从大觉、大方向上给我们众生开示佛的本怀、佛的知见。佛在《法华经》上跟我们说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妙法,什么是究竟圆满解脱的大法,是原原本本毫不保留地开示出来,叫作和盘托出。关键是我们众生怎么样去悟入佛之知见。
悟入微妙法的条件
要悟入,首先要有气度,这个气度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他又很实际,影响我们的认识观。每个人的气度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一样,只不过气质比较外表化,气度是内在的东西,佛经里叫作法器、根器,我们现代话说是气度。气度一定要恢宏、要高远,否则的话妙法对他来说就成了真正的“妙法”,微妙不可思议,他难以捉摸,难以接受,一佛乘就成了难以捉摸的玄妙之法,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就成了天书了,他就没法去理解。在方便品里我们也看到了,有五千弟子退席,佛还没开始正式说呢,已经有五千人走了,离开法会现场,这就是他们的气度不够。也不怨他们,不怪他们虔诚心不够,或者是悟性不够,这不是悟性的问题,是气度不够!五千人离席,佛默然处之,说离席了也好,剩下的都是能够领悟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实之人,走的这些就像一棵树的枝叶一样,比较浮的,根器浅的这些,就让他们离开也好。
认识大乘妙法,一佛乘,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在《法华经》里叫作“会三归一”,就是把我们以前所有的知识经验,来一个汇总,来一个概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至少要认识到微妙法,他是囊括了主客观也好,唯心唯物也好,他包括了所有的学问经验,就是一切事物的大汇总,一切事物我们把他归到一处。我们刚才说的体相用,就是佛祖以归纳的这种方式、统筹的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认识事物本源的科学认识观,简单说就是要具备专,专一,专一求悟,这也是我们的先决条件。不专一我们就很难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就很难突破我们习惯了的这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这种方式就很难突破。所以佛教一开始讲皈依,皈依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上的一个具体方法。大汇总的“一”,我们用宋明理学家的那种理念说就是“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才是真正的我,大我,不分二、三,不分二乘,三乘。这是只有大气度,超凡的气度才能够悟到超凡的微妙处,因为只有超凡的气度,超常的统摄专一、专注,才能够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就是两个先决的条件,一个是气度;一个是专一、专注。
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唯一性。那我们目标确定了,我们就寄心要专一,这也是认识妙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专一。佛祖特别强调专一、专注、专心。法华会上五千人为什么退席?除了气度上不够,还有对于什么是大法,真正的佛法他还没有悟透,他内心认识上还有法执。法执就是有二有三,真理是两到三个,觉得他已经有真理了,佛现在说的这些是什么呀?他不能接受。
好,方便品全经文,我们也读了一遍,主要的大意我们也点到了,我说的这些也是就仅凭我对佛法,对《妙法莲华经》一点点的认识、体悟,给大家做的一个交流汇报。我也没有太多的参考前人、古人讲《妙法莲华经》的内容,也就是没有照本宣科,完全出自我个人对佛法,对《妙法莲华经》直接的、切身的体会、体悟而说的。
问题讨论
接下来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讨论方便品里的一些问题。方便品里面的十如是,如是体相用,如来这个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应该记住,应该应用。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居士:“回小向大”理解了以后,“行”要跟上去吗?
师父:当体即真,当下即真。要说转换那也只是心灵上的转换,那也是最快的,几乎不需要时间,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这就是佛乘,微妙就体现在这儿。悟是顿悟,渐悟就指的是二乘三乘的这种方便说,那个不算是悟,那是不断地提升认识高度。悟的延伸义讲的很多,毛主席也讲要提高政治觉悟,现代口语也讲悟性高,来评价一个人认识的综合能力,或者禅宗讲顿悟、渐悟。但是彻悟就是一个,就是认识到法身,法身原本具备,不是我们从外边找来的,不是学来的,不是搬来的,原本具备,一旦认识到了,那就是当体即真,当下即是,没有说行为跟上跟不上,没有这一说,这就叫作立地成佛。六祖大师说的悟就是佛,迷就是众生,不用去通过一定的渠道、方式、时间去转化,当下即是,转化不需要时间。因为我们本来一切都具备,本来很圆满,本来很自在,真实的是原本的,反过来说原本的才是最真实的。讲我们认识真实那就是最原本的,最原本的就不需要去修饰,去人为的造作,他原本如此,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一佛乘、微妙法,就体现在这里。
相对于方便,大家就要认识究竟,认识到真实,方便是相对于真实而说的,通过参悟方便品,我们认识到真实了没有?原本如此,一切都是非常的美好、美妙,但这是在不动念的情况下,第六意识的妄念妄识一动,那就“境风吹识浪”,掉到万花筒里面去了。
居士:如果心中动念,随着外边的境界跑了,该怎么办?
师父:要说心的话,他也有体相用,通过体相用来分析真心妄心,真心不用守,真实不要去人为造作。要守住妄心,看住妄念不起,真实不用守。用中观的话说,“破妄显真”,只要把妄念看住了,当下就是真实,真实就自然显现。真实之所以不显,是因为被妄识所遮住、遮照,看住妄识、妄念不起,真念、真实自然显现。我们说心的体是什么呢?体就是第一觉知,我们平时叫做直觉。直觉是最真实的,是真心,是原本真实的。比如说我要抬手抓镇尺,说要抓,几乎就是同时当下马上就抓,不需要从物化的角度说,先要大脑发号施令给手,然后手通过神经系统传达,然后再去抓东西,这是物化的说法。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第一真实、直觉是什么?科学根本没有办法解释。本来就是离开推理,不需要用逻辑去推的东西,科学解释的时候就解释的不对,那是单从物质、物化的角度。但我们说真实存在是物质跟灵性的统一体,我要抓我当下就抓,不需要慢慢的这个过程,当然我们说确实是通过大脑发号施令,有这么一个过程在,这只是我们从物质的角度讲,不真实!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加上灵性,物质存在跟灵性存在高度统一,同时同步,我要抓这个东西,当下即真,这就是真心。相是什么?就有分别了,我们抓的要准确,他的轻重缓急,自然就有心的妙用,其实体相用是一体,心的体是直觉,是当下,一切是现成的,这是真心,这个叫作大圆镜智也好,或者是叫作原本真实也好,这是体。真心的相是什么呢?我们说明明了了而不去分别,不分别不是一塌糊涂,其实我们很明了,就不分别,不去刻意去分别。用,那就是遵循事物各自的规律、法则,所以我们在茶城联想到禅宗的“禅茶一味”,他也是体现真实一佛乘的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弟子问师傅什么是佛法,师傅说吃茶去,这就是通过很自然地喝茶,在世间相,在众生相里面见法身,认识到法身,在世间规则里,通过喝茶来体悟真心的显现,喝茶我们从相上说和普通人喝茶没有什么两样,但内涵就大不一样,内涵我们是不分别的体相用,真心跟后天的妄心是统一的、同步的,这就是为什么是禅茶一味,从喝茶中的仪式动作,到茶味儿的品尝,都是通过虚妄来显真实,也就是我们上次说的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来体现,真心的流露要通过妄心来显现,只要看住妄,真实自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就在背面,妙法的微妙就妙在这儿。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真正的心理学,是心法、是内学。
还有通过学习体相用,就知道现在大众化的一个词“相由心生”,这也是从体相用找到答案,“相由心生”本身的理念就是出自于佛法,体相用是三位一体的,我们便于理解便于掌握,把他分为体相用,在真实的情境中他是不分的,他是一体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相中有体,体中有相,当下即是,通过相就能看到心,相由心生,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好今天就先到这里。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