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俱舍论浅释,俱舍论全文,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手机学佛网

俱舍论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  

  第七讲正宗分——常行精进觉

  我们昨天学习了《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第三觉是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能够身心自在,其原因就是我们对外界的要求太多,追求的欲望太盛。如何才能够去除这些欲望呢?菩萨在觉悟的情况下就要“安贫守道”、“常念知足”。

  知足是对自己环境的了知,用我们整个生命不停的为一切众生去服务、去努力、去精进。“安贫守道”的要点就是一个“安”字。当我们整个生活遇到麻烦的时候,你能否安心?把心安在什么地方?所以古人说: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心而已。这个放心就是安心的意思。

  那么在整个菩萨道上,他的安心,就不是安在财富、名利、种种外在的物质上,而是把心安在禅定当中。这个禅定如何去安?就是我们要守护自己的六根门头。怎么守护呢?我们前面介绍了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无明的时候,看到意识妄想背后的那个意根的时候,你要时时地守住他,不让他起心动念。那么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得大受用,这是一个禅定的修习方法,同时也是开大智慧的一个前方便。

  在第一觉知,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世间是无常的,一切事物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没有一个可主宰的。可是,我们大家总以为可以主宰,这是一种错觉,所以佛菩萨就告诉我们要修习定、慧。

  第二觉知是让我们要获得生命内在的一种自由的力量,这需要定慧等持。那么到这里,如果诸位根性很利的话,知道禅定的修习方法,也知道佛法是以智慧为根本,那这样子好好修行就能上路了。

  但是大部分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无始来在生死当中轮转习惯了,已经非常的堕落了,最堕落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常常懈怠,这是障碍我们修行进步最大的一个难关了。

  所以,在第四觉知里面,佛又再次地告诉我们,“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能够在定慧等持的情况下修行,就已经走在学佛的大道上了,也就是说在实修上面已经开始努力,开始精进了。但是,此时最容易出现的弊病就是懈怠。

  所谓“人之初,性本堕”,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就是,经常只有在被逼迫的时候我们往前努力,没有逼迫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努力。特别是生死的逼迫,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总是不知不觉,没有觉察。正因为没有去观察,我们才会变得很懈怠、很堕落。

  所以在第一觉里面,佛陀就把这个大问题提出来,还告诉我们要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要观察,不观察不行。以前有不少同修在修学佛法的途中,不停地会问我同样一个问题:我也信佛,也知道修行的方法,为什么我就不能上路,修行修不下去?感觉打坐坐不下去。自己也知道心里挺乱的,也想修行就是修不下去。原因在哪里呢?一般情况下我就告诉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你生死心不恳切。如果你想到刀已经放到你脖子上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无论如何也会精进地走下去。

  过去有一个故事,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次他就把一个判死刑的罪犯放出来,让他端满满的一盆油转一圈,如果能够一滴油都不漏出来,就能得到赦免,否则就要被砍头。这个死囚听了之后就全神贯注地端着这盆油转了一圈,一滴油都没有洒出来。为什么?当时有一位禅师禅定功夫非常好,梁武帝就说,你这个禅师既然功夫很好了,对于美色当前会不会起心动念。禅师说:我不会动念。梁武帝就找了几个美女来给他洗澡。洗完澡之后发现禅师也确实没动心。梁武帝就问他为什么你不动心,别的人都会动心。这个禅师说:我是生死心恳切呀。我知道生死轮回就是六根追寻外在的六尘,所以才会有生死轮回。那我现在为了解脱生死,所以不得不小心。梁武帝当时不相信,这位禅师就告诉他,你把一位死囚放出来试试看。当死囚端着这盆油的时候,在路的两边也有各种歌舞伎乐,美女非常多,在旁边击鼓唱歌,非常热闹。但是因为这个死囚一心想活命,不想死,所以他端着这盆油还是走过去了。

  那么我们平时的用功用不上路,用功总是被现实当中的各种环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别人在骂你还是在笑话你还是在赞叹你,总是被这一切的言语琐事所耽误,妨碍了自己的修行。这最大的根本就是生死心不恳切,所以在第一觉里佛陀就直接告诉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观察。即使有了这种观察,可是我们的习气毛病非常的多,于是,“人之初,性本堕”这个说法,就在很多修道人当中,或者说在很多人性当中都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

  在真正知道定慧等持的这个道理之后,那修习禅定的方法你也有了,知道人生的整个生命以智慧为根本的这个知见也有了。比如诸位念“阿弥陀佛”,念佛的时候,不应该是散乱的心去念的,要一心去念,而且要念到根子上来,念到你这个妄想纷飞的这个妄想停了,然后还要念到“能所两忘”,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朝这个地方去努力。如果方向也明确了,方法也知道了,这种情况下你还念不起来,那么就特别需要注意防护自己的道心。恒常地以“精纯不杂,进而不退”的精进心,来破除见思烦恼的恶行,最终必能摧折降伏烦恼魔等各种魔怨,出离三界轮回的生死牢狱。这就是说解脱了分段生死,获得了究竟的涅槃。

  那么在获得究竟涅槃之前,我们要知道懈怠的情况,第四觉知的第一句话“懈怠坠落”,“懈”是懈废,“怠”是怠慢,“坠落”就是懒惰。“懈废”是什么呢?懈废就是我们应该修行,应该去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说你昨天念佛好一点,念1千句,今天呢,你不念1千句了,念5百句,明天念3百句,最后你不念了,废除掉了。这就是由于你的懈怠而废除了自己的善行。

  在“四正勤”里面有一句叫“未生善要生起,已生善要增长”,已经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长,不能堕落,不能懈废。

  懈废这件事情是非常麻烦的,自己应该做的修行方法,你不懂不知道,没有用到位的时候,没有真正修行起来的时候,你还在这里受苦受罪,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就很容易懈废掉。

  过去韩愈有一句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就是一切事业都是因为你的懈怠而荒废的。那么我们的道业也同样,因为你的懈怠使自己过去本来好好的修行现在慢慢也就懈废了。所以这个“懈”字,大家要认真,要吃紧。古人说“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你要是没有保持这颗道心,没有修行,没有坚持,那么时间长了,也就会慢慢的作废掉了,废弃掉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明白,比如说你修行一个法,这个法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够罢休,如果你不修到这个程度,中间半途而废了,那也是懈废。比如说参禅,当你的这个疑团生起来了,整天可以盯住疑团打成一片了,但是疑团打成一片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打开本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很辛苦很累,然后放下了,这个也是懈废。因为你不够精进就懈废了,懈废之后依旧又轮回了,这也叫做“坠落”,这样的懈废就是坠落。

  如果是净土宗,一开始相信净土,知道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相应,开始拼命念佛。念佛念了一半的时候,觉得还没有得一心不乱,可能因为你没有窍门,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比如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很多,次第也很清楚,什么情况下你怎么念佛,用了多少功夫,会达到什么境界,这个在佛经当中,祖师大德都讲述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你不明白这一切,那么你念了几年佛之后,看看自己念佛功夫不进,没什么明确的表现,自己就不念了,那么不念之后这个念佛也就废除了,也就是让自己的功夫懈废了,作废了,这样子也是一个坠落的表现。

  特别是,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还没有到临命终时,你的功夫就一直要做下去。这中间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和事事一心”的境界上的差别。念佛的方法,也有事相上的“持名念佛”,也有理性上的“实相念佛”。如果你在事相上念佛,有受用了之后,你可以接着用理性念。如果你事相上不能够得受用,思维比较敏捷,或者根基比较利的,可以直接从理性上去念,进行实相念佛,这也同样是净土宗的信愿念佛的一个实践法门。

  所以,对妙法的闻思特别重要。那么落实在具体修行上,每一个法门,特别是《八大人觉经》告诉我们的是侧重实践的法门。那么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拥有了一个法门,如果你还没有去修行,还没有去实践,没有达到这个法门所要求的境界,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对这个法门的机;另外一种,你对这个法门不信,包括对自己不信,对这个传法的师父不信,对这个法本身不信。只有不信和不对机的这两种情况,你可以放弃。

  如果说你相信了这个法门,已经是对机了,那么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子你才能够有受用。如果今天这个修一修,明天那个修一修,后天呢?比如说今天念念佛,明天持持咒,后天再诵诵经,来来去去,没有哪一样让你真正上路的。这样子时间长了也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会废弃的。

  这个 “懈”字,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警觉不够,松懈了。你松懈了自己的修行,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堕落了。这个堕落,里面翻译的经文叫“坠落”,坠落知道吗?坠落是直线地掉下去,堕落还是慢慢的。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念佛没有一心,没有念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的这个情况下,你就松懈了,那么你就会直接地堕落。直接堕落是什么意思呀?就是你肯定只能在火宅当中再受苦。

  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特别警觉自己,不要以为净土可以带业往生,我现在就可以拖拖拉拉的,是一着,不是一着。有空就像消遣一样的,念念几句佛,然后发发愿,觉得想往生就以为能往生。告诉你,现在你要是松懈自己,很危险。如果你工作很忙,那么你,比如你今天能够坚持五千句阿弥陀佛的,那么你看时间,你每天能坚持的你一定要坚持。一直增加,不能减少,不能使自己松懈,这非常关键。

  明白了定慧等持的原理之后,修念佛的人是这样,那么参禅的人呢,如果你还没有打破本参之前,你就松懈了,那也是直线地坠落,坠落在轮回当中,不可能得到解脱。其他的,修密宗的方法也是如此。比如说“五加行”,“五加行”里面有磕大头,十万个大头,如果你磕大头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非常努力地把它做好,那么你也是松懈了。这样松懈下去对以后整个“五加行”的功德以及你的精进心都会起很大的坏影响。

  每个法门的修行,他的要求以及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分清楚,不是说我念佛一定要求开悟,求明心见性,如果我没有达到明心见性就算荒废,不是这个意思。念佛的目的,以及参禅的目的和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每个法门我们要知道,应该做到什么样,什么程度才算好,如果做到了,那就是成了。这样子,我们大家就可以护持自己的道心了。护持自己的道心就是你最好都能坚持,身体上不能坚持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去坚持。这样子只有精进,不能退堕。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懈怠的“怠”字,“怠”就是怠慢,这个在许许多多修行有一点受用的同修当中就显出更为明显了。怠慢什么呢?首先是怠慢这个法,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说你修行这个方法有一点点受用之后,你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法,不对的。这种观点非常的危险。

  许多人念阿弥陀佛,持名得一点受用,就以为只有口念阿弥陀佛的持名才能算真正念佛,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就认为不对,还是持名最好,这就是一种对法的怠慢。因为你觉得行,就是这样子了。或者说你修行得到一点受用之后,得少为足。比如说参禅的人,破了本参,重关和牢关还没有破,他就以为自己已经不得了了,参禅的法门,禅宗的法门我已经全部悟透彻了,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这个就是对法的怠慢,这样子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精进。这点在修行上,无论你修哪个法门,修戒律也好,天台也好,禅宗也好,念佛也好,如果对法产生怠慢了,那么你的坠落就非常直接非常快了。

  所以说,我们对法无论如何不能怠慢,因为法门里面包涵了无量的妙谛。比如说念佛法门,表面上看就是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好像挺简单的,实际上里面的内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都可以包罗。那么你得到受用了,只是其中的非常微少的一份而已。即使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就是这个时候,你也才把握了持名念佛的这部份而已。所以,对法不能怠慢,对于定慧等持的这个法也不能怠慢。

  “懈怠”的这个“怠”,第一是对法产生怠慢。第二是对人产生怠慢,这点是最要不得了。什么叫懈怠?就是自己懒惰不想干了,然后还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怠慢,跟傲慢是一样的,看别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别人修行用功,能算啥?我才是修行呢!这种心态出现了。如果这样子,那么只要你一个念头出现,你的修行马上就在退落,就在直接的坠落,因为你已经偏离了佛法的解脱道的根本精神,也偏离了定慧等持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里面,第一是对法的怠慢,第二是对人的怠慢。以前有同修问我,怎么来比较自己的修行?我说,修行有三不比:第一,不跟古人比。有些人才用功几天,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古人也没什么。这种观念固然是错误,另外一种呢,我们也不能觉得自己比古人相差很远,就产生自卑心。所以最好不要跟古人比,我们看看《高僧传》,那大家心里就寒了,因为古大德个个都是善根深厚,都是再来人,我们一看自己业障深重,就丧失信心了。所以,可以向古人学习,但不能跟古人比。第二,不跟今人比。不跟今人比就是不跟我们生活当中的道友同事以及周围的人相比。因为如果他比你好,你就会嫉妒;他比你不好,你就会傲慢。特别是修行有受用的人,稍微有点受用了,他就开始怠慢,觉得别人没什么,自己好,特别是同修之间。所以这点特别重要,不能跟今人比。第三,不跟后人比。因为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精。每个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善根和学佛的起点也不一样。就像在这个聊天室里,有些同修刚刚进来,甚至连佛门都还没皈依,刚听到佛法,那么你一看到他讲的没有道理你就生起怠慢之心。这个怠慢心不能生,但是我们秉持一种慈悲心去教化他是可以的。如果说不是以慈悲心而是以怠慢心,瞧不起他的这种心态,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了。因此,不要去跟后人比。

  综上所述,在明白定慧等持的情况下,你的修行无论是有受用还是没有受用,对自己不能松懈,对别人不能怠慢,对法也不怠慢。这样子你要是把握好了,那我们修行负面的影响的这种作用就会消除掉了,障碍我们的一些拦路虎就被扫除了。

  扫除了之后,我们在这个学佛的路上怎么走下去呢?下就说了,“常行精进”。常而不断,行而不止。“常”就是要有恒心,我们在《八大人觉经》一开头就讲了,“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个“常”就是要有恒心,不能得少为足,不能得到一点点受用以为就已经成了。也不能急功近利,修行的许多人,特别容易急功近利,这个法修几天有受用了,然后就赶紧改修一个,又希望从别的法当中受用。如果修这个法没有受用,那么你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还有一些学佛的人,总是想找一些特异的感觉,比如说修行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怎么没有开神通啦,没有入禅定啦,身体怎么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种种现象,总是想追求身体感官上的一种特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眼前的效果,追求眼前的这种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事实上,是你对自己的基础,对自己身心的状态,对自己的起点了解的不够。

  那么当我们对自己的身心环境以及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跟大家说了,修行三不比,不能跟古人比,不能跟今人比,不能跟后人比。但是有一比,跟谁比呢?就是跟自己比。跟自己怎么比?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恒心做下去。昨天做了的今天有没有再做;昨天做得好的今天有没有做好;昨天做坏了的今天有没有消除他。就是要跟自己永远努力比下去的。

  曾经,香港大学的一位老教授(现在已经过世了)牟中山先生他就说过,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无穷尽地奋斗。这个生命无穷尽地奋斗就是“常行精进”的“常”,就是不间断,无穷尽地努力下去,一定要秉持这样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凡夫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修了几天行,就可以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就可以睡大觉,就可以休息了。或者以为证入涅槃之后就可以休息了,以为这样子就十足了,实际上当你真正证得涅槃之后,诸佛菩萨还会来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你没有痛苦了,你再去帮助众生吧。

  所以,整个生命的内在,我们每个生命的内在,都有一种永远都努力下去的这样一种力量。“常行精进”就是直到成佛都不能间断。

  在经文里,这是一个特指,是指我们在获得解脱之前,我们绝对不能间断。如果你在获得解脱之前,你就没有恒心,没有毅力,那你就很容易松懈自己,很容易坠落了。所以要常行不断,行而不止。

  “常行”的“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修行。就是你秉持了一个修行方法之后,你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念阿弥陀佛,念一句算一句。做善事,五戒十善我们也要做一件算一件,就是要这样子,不停地往前走,绝对不能后退。这是“常行”。

  那么,下面“精进”两个字是很重要的了, “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许多同修都听过净空老法师的讲经,他特别提倡修净土要专修,要精进专修,要精纯不杂地专修。有些人听到这句话之后就认为,如果说大家一卷《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那么其他三藏十二部是不是不要了呢?诸位,如果你这样理解就误会了老法师的意思。他讲的这个精进,是指你正在修行的过程中,这句佛号你绝对不能间杂。所以在许多的,特别是唐朝善导大师他就提倡要专修不要杂修,善导大师之后的历代祖师乃至民国年间的印光大师都是提倡要专修佛号。还有就是《西方确指》里面也提到了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一生就能够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真正解脱生死的痛苦。净土宗第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解脱轮回的痛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精纯不杂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专修,不要杂修,在用功上是这样子的。那么进而不退呢,也同样。这句佛号,比如说要是你记数的话,不能昨天念五万,今天念四万,而是要不停地进步、增加。

  精进,在方法上是这样,在内心上呢?内心要变得非常精细、精确、精巧,不要使自己整天粗粗鲁鲁的。如果说你一个念佛修行,禅定功夫好的人,对于环境,对于身边的人,除非他在特殊的情况下用功,比如说禅宗在参话头的时候,他对环境没有什么感觉,自己会一心地用功。那么在一般的念佛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定慧等持的,禅定和智慧同时往前修的,那么你的内心也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细,一直到有时候不用说话,你看到对方,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那么慢慢的,所谓的他心通就会显发,就是这样子,由于智慧更加微细了,你内心的这种观念也越来越精细、越精纯,越没有杂染了,就像镜子一样的亮光,那么我们的心光就会放开了。

  所以,精进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实际上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修一个法门一定要到这个法门有受用了,这个法门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之后,我们才可以再继续选择别的法门来修,或者有些法门就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这个就是讲“常行精进”,也就是我们方向已定,方法已明,勇往直前,但知耕耘,不问收获,这样一种心态来“常行精进”。

  这之后,我们可能又会出现许多的问题,那么下面接着就说“破烦恼恶”。“烦恼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见思二惑。

  见惑就是我们对身心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经常讲有十使,包括“五利使”和“五钝使”。 “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还有戒禁取见;“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总共十种。

  见思二惑都是在这十种范围里面。思惑一般包括了“贪嗔痴慢”这四种。见思二惑的种数在三界里面是非常多的。

  由于我们不懂得人间真正的苦,也不懂得苦的原因,以及解决苦的正确方法,更不懂得解决苦之后的境界,所以就会在三界里面产生八十八种见惑,也就是在知见上有八十八种错误。

  在思想上呢,思维方法上我们还有八十一种。其中欲界有九种,九品的思惑;上面的四禅八定,八定当中的每一定又各有九品,即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加上欲界的九品总共是八十一品的思惑。

  见惑是指道理上的不明白,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认为这个色身以及我们的感受、行为、观念、精神,认为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我,这就是知见上的错误,就是我见。在三界里面,这个我见非常强烈,这个属于在理论上,在道理上没有明白,就是见惑。

  思惑是指在事相上,我们没有能力主宰自己。没有能力敌得过烦恼的干扰。比如说,在观念上你明明知道贪、嗔、痴不好,贪多肯定不好,你已经知道了,但是一遇到好的东西你马上就贪了。事实上,没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心里面从来就不会觉得贪、嗔、痴是好事,从来也不会觉得嗔恨是好事,可是一遇到事情,马上又生起贪、嗔、痴了,这个思惑就出来了。

  见惑在前面破,思惑在后面破。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首先在道理上,要让自己明白,在三界里面没有一丝一毫可以让我们安住的,不能认为这里是个快乐的世界,也绝对不能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有个可以主宰的东西。只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观察之后,内心就不再放在三界里面了,就不会再放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上面了。

  如果能够放下一切执着,这颗心不要放在身体上,也不要放在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亲戚朋友任何人任何事上,在心里面从此一笔勾销,全部放下了。这个时候你看看,这个世界就没有哪样东西可以障碍你,可以影响你了。那么这时候,知见上就不再有错误了,就是见惑没有了。

  见惑破了之后,你在生活中,明天或者待会又落在六根六尘当中了,这是因为思惑还没有破,还需要再修定力和智慧。这时要有方法、有恒心、有毅力,然后很精纯地往前走。见惑和思惑烦恼一定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破烦恼恶,是除三业染污的恶行,身心清净,那就解脱在望了。见思二惑可以在我们的身体上、语音上,以及我们的思想上,不停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身口意三业。特别是讲话,我们在聊天室里面大部分都是在造口业,口业一定是心里想到的你才会造出来,而心里产生错误是因为有见惑和思惑的存在。

  见惑有五钝使和五利使。五利使包括我见(身见),执着有一个我;边见,比如唯物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这是断灭论。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不要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常见论,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人,永远都活下去。有些人认为灵魂是永远不灭的,这个观念也是常见。常见、断见都是错误的知见。还有一种是邪见,邪见就是一些非常邪的观念。比如认为这个世界的灾难是由某个人来主宰的,想让这个世界有末日的时候,他就有能力给你末日,所以你得求他。这一切都是邪见的范围,都不是正确的。还有见取见,被认为已经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思想,还在这上面认为自己就是对的,非常固执。这种观念就是见取见。还有戒禁取见,就是明明没有什么好处的戒律,他拼命要守持,守持这种毫无意义的苦行。佛经里面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无意的苦行不能去做,这就是五利使。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那么这十种知见没有了,在思想上,在行为上我们又逐渐调伏了思惑,这样一来身心就逐渐得到清净。

  我相信许多初修都是以净土宗念佛为修行法门的,这句阿弥陀佛认真念起来的时候,各种观念都没有了,所有观念都放下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很清楚,这个就是降伏了我们的见惑。降伏了,不是断,是降伏。

  另外一个,就是在事情上,你遇到什么事情了,一开始总是烦恼,后来念佛时间长了,你一遇到事情猛然会念上一句阿弥陀佛,时间再长,你没有念出来,心里面也会明明白白的,知道在念阿弥陀佛。那么这样一来,见思惑都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来降伏了,身心也清净了。当然了,禅宗和其他法门都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的效果,只要方法得当。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出兵,来对治我们的烦恼魔了。下一句就说“摧伏四魔”。 “催”就是摧毁,“伏”就是降伏;“四魔”就是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和天魔。

  烦恼魔,就是见、思二惑的烦恼。实际上,最明显的就是贪嗔痴这三者。对于喜欢的产生贪心,不喜欢的产生嗔心,无关的产生忽视、冷漠、不关心、无所谓、无所知这样一种愚痴心。这就是见思烦恼魔。

  五阴魔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这五阴魔遮盖了我们生命的绝对自由。诸位想想看,我们哪一天不是为物质色法去奔忙,去劳累,去辛苦呢?为色法去辛苦,这是色魔粘住了我们。我们还为我们的感受、思想、分别以及思想的这种过程去着想、去奔忙、去劳累。从而也使我们自己毫无自由。在阿含经典里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一位商人到海里去采宝,在海岛上遇到一罗刹,被抓住了。商人挣扎起来,一拳打过去,结果拳头粘在罗刹的身上收不回来。他另一拳又打出去,结果又粘住了。同样的,他踢出去的两只脚也粘在了罗刹的身上。最后他用头撞向罗刹,也被粘上了。这时候罗刹就问他:现在还拿我有什么办法?商人说:即使我的手脚,我的头都被粘住了,但是我的这颗心还不会随你所转,所以你根本就抓不住我。这样一来,面对他的毅力和决心,以及他的这种意志,罗刹就把他放掉了,说:你真是了不起。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凡夫众生对于五欲的执着,对于五阴境界的执着。我们对于色法,栽进去了出不来,粘住了。对于受想行识,也是粘住了。所以,这样一来,我们粘住了五阴之后,就被五阴的这个魔鬼死死地捆住。诸位,这个时候怎么办?只有像这位商人一样,只要我们这颗心不随他所转,他也就没办法了。再用前面讲的定力和智慧,定慧等持,再加上精进心,那么就能够破除五阴魔了。

  死魔是指生死魔,也就是无常。我们现在能够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不能解脱轮回的痛苦,那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呢?就非常渺茫了。所以,不要等某个时候再学佛修行,不要等,因为死亡没有定期。“人生必定有死,死亡无有定期。”这是佛法里面解脱道上两句警觉的名言。我们要不停地警告自己,死亡必定会到,死期是没有定的。明天、今天、等一下都有可能。

  孔子观察到人命的无常,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家请他明天去赴宴,他今天白天不收,他要过了夜以后明天再收。为什么呢?孔子不收过夜帖,原因就是警告自己,生命无常,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再活过来,所以我们要警觉。

  对于死亡,说他是魔,是因为今生修行,要是还没有解脱,死了之后,隔胎又迷掉了,又不知道修行了。所以,死亡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个魔鬼,会害我们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只要死亡了,我们很多事情就会撂下,对修行也是如此。

  所以,死亡就是魔鬼,我们看,如果大家今天在这里好好用功修行,你觉得还是蛮好的,但是一旦告诉你,说你明天会死了,得癌症了,或是遇到什么情况,你可能今天是心神惶恐,不知所措。这样子死魔就正好影响了我们。

  过去有个老太婆,她整天到庙里去拜佛,拜佛的时候总是求阿弥陀佛:你早点接引我往生西方吧。我家里什么,孙子呀、儿子呀、儿媳妇呀都对我不好,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留恋了,你赶紧接引我往生吧。天天到庙里去拜阿弥陀佛,这样祷告,这样祈求阿弥陀佛早点接引。有一天这个庙里面有一个小和尚就跟她开了一个玩笑,事先躲到阿弥陀佛佛像的背后。这天老太婆来了,又在祈祷:阿弥陀佛你早点接引我往生吧。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这个小和尚就说:好的,你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那你回去就可以往生了。这老太婆吓得赶紧跪下来磕头:阿弥陀佛我不要走,我现在孩子还放不下,孙子还放不下,他们还怎么样怎么样……吓得踉踉跄跄地跑出寺庙了,回去躺在那儿话都说不出来。这就是死亡对一个人的恐惧。

  那么,只有当我们能够常行精进,破除了见思烦恼的时候,有了智慧定力的时候,死亡对我们来说才不产生影响,才不会再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了。对于解脱了的圣者来说,生死完全是自由的,生死自在。这是死魔。

  第四是天魔,天魔就是六欲天的天魔,他总是来捣乱我们,破坏我们的一切善法、好事,我们要做好事了他来捣乱,这就是天魔了。实际上,有时候天魔会来附体的,比如说你要修行的时候,旁边总有人捣乱,他其实也不愿意,但是一看到你修行,就是想故意捣乱捣乱你,觉得好玩。这就是他无能为力的一种天魔的情况,这种情况也非常的麻烦。

  摧伏四魔之后,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那么这个“伏”呢?“摧伏四魔”的“伏”是降伏,但还没有断。降伏了四魔,这时候,我们只破除了见惑,就是我们知见上已经正确了,八十八使的见惑破完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当中,在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生起贪欲、嗔恨、傲慢这些。也就是烦恼、五阴,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你。比如说当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无有一丝一毫东西可以贪著的这个时候,你就是初果的境界,降伏了烦恼,但并没有断。四魔都降伏了,这就是“伏四魔”的意思。

  当四魔也“摧”了,也“伏”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是出三界了。所以下一句说,“出阴界狱”,出就是出离,阴是指五阴,界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在其他的一些讲解当中,比如说星云大师和俞凌波居士的《八大人觉经》讲义里面,他们提到出阴界的界都是指三界,而净空老法师,他提的是“十八界”。实际上,内容是一样多的,因为三界轮回的所有内容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是细说,“三界”是从不同的境界上说。

  我觉得讲“十八界”会容易体会些,对于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当你见思烦恼全部破除,或者说思惑已经被伏住了,见惑已经被破除了,也就是四魔被伏住证到初果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十八界”的束缚,也就是离开了三界的束缚。这个束缚就是狱,监狱,就是不自由的意思。

  离开了“十八界”的束缚,我们的生命真正证得解脱的道果,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从前面的第一觉到第四觉,到这里为止,就是整个生命获得绝对自由的一个总体的方法和路数。

  如果说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特别是“出阴界狱”,我觉得诸位同修如果想今生获得生命的绝对的自由,那么你首先就要来观察自己的这十八界,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细细的观察,眼根是什么,耳根是什么,乃至“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又是什么。然后再观察六根所对的 “色、声、香、味、触、法” 这六尘,也要看清楚。最后,六根对六尘之后产生的分别你也要看清楚。这十八界,如果你真的全部看清楚了,他就不会再束缚我们了,那我们的生命也就自由了。在前面的几讲,我们强调过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不能自由的原因就是对外界的要求,外界就是指这十八界。

  十八界其实就是三界的内容,三界是从修行或者众生的境界来说的。从境界来说的,我们轮回受苦的环境,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就是以欲望为根本,包括食欲和色欲的这样一个世界。色界虽有色身但没有欲望,因为他处在四种禅定当中,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这四种禅当中的是色界。无色界是没有形色可以看见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他有意识的分别,意识还存在,所以他能够感知这个世界的存在。他们处在四禅八定的后面四个定当中,分别为空无边处定、事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个定是属于三界里最高的禅定了。

  实际上,十八界里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当中,意识和意根是最难明白的。如果说你能够把这个意识和意根看清楚,那么你整个生命的解脱,也就差不多了。整个佛法的解脱道,无非是讲我们如何出离三界的痛苦。如果诸位有机会去听闻阅读四阿含经,就会知道他的重心,是让我们不停地去感受我们的牢狱,当解脱了束缚我们的牢狱之后,我们的生命达到百分之百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生命内在的那种百分之百的力量就全部显发出来了。这时,你会发现我们原本就是自由的,只是以前被十八界,被六根六尘六识粘住了,被五欲捆住了,没有解脱出来。

  那么解脱之后是不是一切都不要了?这是个重要问题,前面叫我们不要贪心,当你真正解脱之后,是不是这个世间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些就不要了?比如说你是个在家人,获得解脱之后是不是你的妻儿子女就不要了?一个出家人,他解脱之后,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众生、他的师父、父母以及兄弟,就不要了,扔掉不管了呢?

  诸位,这是个大问题,佛法最精要的就在这个地方,他是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在观念上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树立,佛法告诉我们解脱这一切的束缚,解脱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的束缚之后,他并不是让我们完全地把这一切舍弃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也是我们生命当中本来具备的,你没有必要舍弃他。不但没有必要舍弃他而且还要认认真真地去感受他。当你感受到你的生命在六根六尘六识当中起到的无量无边的妙用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宝藏,取之不竭,用之不完。

  那么这个宝藏怎么体现呢?还是通过世间国土,乃至四大五蕴,五阴六根,十二入十八界,还是通过这一切来显示我们的妙用。这个妙用的显示就是《八大人觉经》的后面四觉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要如何获得生命的绝对自由和幸福。那个就是大乘菩萨道了。在获得大乘菩萨道之前,我们在内心当中一定要对这十八界有个准确的认识,不要受他束缚。

  我们凡夫众生很愚痴,是瞎子,没有智慧的眼睛,在宝库当中摸来摸去,反而为宝所伤。也就是说,六根六尘六识以及四大五蕴的这种种法要,实际上是我们生命的全体妙用,可是我们是瞎子,不懂得这是宝,反而被这一切伤害得够呛。佛陀看到我们这一点,于是他告诉我们:先不要在这个宝库里面呆了,出来吧,先把眼睛治好,然后再回去好好地欣赏那些宝物。是这样子的让我们先离开三界,然后再回过头来,还要回去受用三界里面的这个宝库,四大五蕴就都成为我们的妙用了。所以,有一句诗说:“拔出红尘梦里身,回看苦海半沉沦。慈航普渡无休息,厌世翻成救世人。”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