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 第三卷
第二释本觉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四镜下明性净本觉。又亦可上来总明觉体。此文辨觉相。下四镜文双明体相也。初随染中文有三。初总标。二列名。三辨相。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初中言生二种者。此二既在随动门中。故云生也。生已不离不动觉体。故云与彼不相离也。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言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第三辨相中二。先明智净。于中有二。初直明净相。后此义云何下问答释成。前中亦二。初因后果。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因中依法力熏习者。谓真如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此在地前。依此熏力修习资粮加行善根。登地已上。行契证如。故云如实修行。十地行终故云满足方便。此在金刚因位极也。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果中二。初断果。后智果。由前方便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其不生灭之性。此根本无明尽故心无所合。即显法身本觉义也。即于此时能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之相。不灭相续心体故。令随染本觉之心遂即还源。成淳净圆智。成于应身始觉义也。然此始觉无别始起。即是本觉随染作也。今染缘既息始还同本。故云淳净也○释疑中初问后答。问中执真同妄难。后简妄异真答。
此义云何 难意云。如上所说。动彼静心成于起灭。今既尽于生灭。应灭静心。故云此义云何也○答中法喻合三也。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答意云。业等染心名诸识相。此等皆是不觉之相。故云心识之相皆是无明。非约心体说也。又更转难云。既言识相皆是无明故说灭者。即应别有体性离于真如。即真妄别体难也。答云。如此诸识不觉之相不离随染本觉之性。以是故云不离觉性。此无明之相与彼本觉之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不可坏。若依非异非可坏义。说无明即明。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说无明灭觉性不坏。灭惑之义准此知之○喻中四句。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初句真随妄转喻。次水风不相离者。真妄相依喻。水非动性者。真体不变喻。此显非自性动但随他动也。若风止灭下息妄显真喻。此明若自性动者。动相灭时湿性随灭。而但随他动故。动相灭时湿性不坏也○合中次第合之。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初净心合海也。因无明动者。合风起水成于波浪。以水不能自浪。要因风起波也。风不能自现动相。要依于水方现动也。故动即水。动无别体也。所况可知。俱无形相不相离者。合相依也。以湿全动故。无于水相。以动全湿故。无于风相。心法亦尔。真心随熏全作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无非是真。故无无明相。故摄论云。见此不见彼等。又云。若见一分。余分性不异等。又云。即生死故不见涅槃。即涅槃故不见生死等。如摄论第二殊胜后广说。心非动者。合水非动性也。无明灭者。是根本无明灭。合风灭也。相续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照察之性。是合湿性不坏○第二不思议业中。初标后释。释中二。初依体总标。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也○二所谓下别辨。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于中四句。一横显业德广多无量。二竖显业根深穷未来际。三显业胜能无功应机。四显业胜利益润不虚。如此则是报化二身真如大用无始无终相续不绝故。如金光明经云。应身者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故。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不尽用亦不尽。故说常住。宝性论云。何者成就自身利益。谓得解脱。远离烦恼障智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何者成就他身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无始世来自然依彼二种佛身。示现世间自在力行。是名成就他身利益。问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业。云何利他说无始耶。答有二释。一云。如来一念遍应三世所应无始故。能应则无始。犹如一念圆智遍达无边三世之境。境无边故。智亦无边。无边之智所现之相。故得无始亦能无终。此非心识思量所测。故名不思议业也。二云。以无明尽故。始觉即本。然彼本觉无始世来常起业用益众生故。始觉同彼。故亦无始。以一切佛无差别故。无新旧故。皆无始觉之异故。本觉平等无始无终故。故能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此本觉用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妄心厌求。用则于彼心中称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然相应。虽不作意。现无不益。故云种种而现得利益故也。上来随染本觉之相竟○自下第二明性净本觉。亦可是体相合明。于中有二。谓总标别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前中以空及镜皆有四义故。取之为喻。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谓镜体不无能现万象。三净镜。谓磨治离垢。四受用镜。置之高台须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前中约空不空为二。后中约体用为二。又初二体。后二相。故云觉体相也。又初一及第三有空义。第二第四有镜义。故举二喻○释中别解四义。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 初内真如中妄法本无。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
远离一切心镜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下释空义。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等。非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可现。如镜非不能现。但以兔角无故。无可现也。非觉照者有二义。一以妄念望于真智。无觉照之功。以情执违理故。如镜非即外物。以彼外物无照用义故。即显镜中无外物体。二以本觉望于妄法。亦无觉照功能。以妄本无故。如净眼望空华。无照瞩之功。亦如镜望兔角。问若然者。何故下因熏习中即现一切世间法耶。答彼约依他似法。是此真心随熏所作。无自体故。不异真如。故彼文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也。今此约遍计所执实法故。无可现也。问所现似法。岂不由彼执实有耶。答虽由执实。然似恒非实。如影由质影恒非质。镜中现影。不现于质。不现质故。故云空镜。能现影故是因熏也。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 第二因熏中释内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二作内熏之因。亦可初是因义。后是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言如实不空者。此总出因熏法体。谓有自体及性功德故○下别释二因。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初中一切世间境界悉现者。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也。不出者。明心待熏故变现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不入者。离心无能熏故。不从外入也。不失者。虽复不从内出外入。然缘起之法显现不无。故云不失也。不坏者。诸法缘集起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非刃能伤。以同镜故不可坏也。常住一心者。会相同体。以一切法下释成同镜所由。以于心中显现无出入等故。即无体性。无体性故。本来平等不异真如。故云常住一心乃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又一切染法下释后因义。染法不能染者。以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现染之时非染所染。亦乃由现染故反显本净。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反显镜净。岂此秽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则无以显其不染也。智体不动者。以本无染。今无始净。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又虽现染法。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如镜中像随质转变。然其镜体未曾动也。具足无漏等者。此本觉中恒沙性德无所少也。又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故胜鬘经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也。又十种佛性中业性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第三中。初标次释。言法出离者。谓真如之法。出于二障离于和合故。云出离。前明在缠性净不空如来藏。今明不空出缠离垢法身。如宝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相故。不空法者。出法体也。谓即前因熏。出烦恼等者。粗细染心名烦恼碍。所依无明名智碍。离和合等者。净心出障破业识等和合也。离和合杂相故名淳。无惑染故名净。出无明故名明。谓大智慧光明等故云淳净明也。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第四中。初标后辨。谓即彼本觉出障之时。随照物机示现万化。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故云依法乃至示现故。问前随染中智净与此法出离何别。又前业用与此缘熏何别。答前约随染故还净说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觉说。此约自性故离障显法体。即明此法用俱就法体说。是故前云智。此云法。前云业。此云缘也。然法智虽殊。体无差别。以始觉即本觉故。但今就义开说。故有境智不同也。
○第二不觉中有三。初明根本不觉。二生三种下明枝末不觉。三当知无明下结末归本。又亦可初明不觉体。次明不觉相。后结相同体。前中有二。初依觉成迷。后依迷显觉。亦则释疑也。以彼妄依真起无别体故。还能返显于真。即是内熏功能也。由是义故。经中说言。凡诸有心悉有佛性。以诸妄念必依于真。由真力故。令此妄念无不返流故也。初中有三。谓法喻合也。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法中。初不了如理一味故。释根本不觉义。如迷正方也。不觉念起者。业等相念。即邪方也。念无自相下明邪无别体不离正方也。即明不觉不离觉也。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喻合可知。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后文中二。初明妄有起净之功。后明真有待妄之义。良以依真之妄方能显真。随妄之真还待妄显故也○第二末中略作二种释。一约喻说意。二就识释文。初者本觉真如其犹净眼。热翳之气如根本无明。翳与眼合动彼净眼。业识亦尔。由净眼动故有病眼起。能见相亦尔。以有病眼向外观故。即有空华妄境界现。境界相亦尔。以有空华境故。令其起心分别好华恶华等。智相亦尔。由此分别坚执不改。相续相亦尔。由执定故于违顺境取舍追遣。执取相亦尔。由取相故于上复立名字。若有相未对时。但闻名即执。计名字相亦尔。既计名取相发动身口。攀此空华造善恶业受苦乐报。长眠生死而不能脱。皆由根本无明力也。第二释文中有二。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后境界为缘生六粗。前中亦二。谓总标别解。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相离 标中言与彼不觉不相离者。明相不离体故。末不离本故。以依无明成妄心。依忘心起无明故也。
云何为三 前中三细即为三。各有标释。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初中释内。以依不觉者。释标中无明。即根本无明也。心动名业者。释标中业也。此中业有二义。一动作义。是业义故。云依不觉故心动名为业也。觉则不动者。反举释成。既得始觉时即无动念。是知今动只由不觉也。二为因义。是业义故。云动则有苦。如得寂静无念之时。即是涅槃妙乐。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患。果不离因者。不动既乐。即知动必有苦。动因苦果既无别时。故云不相离也。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梨耶自体分也。如无相论云。问此识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下二约本识见相二分为二也。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第二能见相。即是转相。依前业相转成能见。故言以依动故能见。若依性净门。则无能见。故云不动则无见。反显能见必依动义。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既云所缘不可知。即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也。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第三境界相。即是现相。依前转相能现境界。故云依见故境界妄现。下反举释可知。如楞伽云。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又此论下文明现识云。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乃至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此等并约本识现相义说。此之现相常在本识。何况转相业相在六七识耶。此三并由根本无明动本静心成此三细。即不相应心。属赖耶位摄○自下境界为缘生六种粗相。即分别事识也。如楞伽经云。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等。此之谓也。问三细属赖耶。六粗属意识。何故不说末那识耶。答。有二义意。一前既说赖耶。末那必执相应。故不别说。故瑜伽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故。又由意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是故次说六粗。必内依末那故。亦不别说。二以义不便故。略不说之。不便相者。以无明住地动本静心。令起和合成梨耶。末那既无此义。故前三细中略不说。又由外境牵起事识。末那无缘外境义故。六粗中亦略不说。亦可计内为我属前三细。计外为我所属后六粗。故略不论也。楞伽中亦同此说。故彼经云。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乃至广说。经中现识。即是三细中现相也。分别事识。即是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经下释分别事识中。乃云攀缘外境界起于事识等。故知事识非是末那。此论下文并亦同此。宜可记之。释文中有二。谓总标别释。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别释中六相即为六段。各先标后释。此六之中。总有三对。谓初二为一对。谓事识中细惑。执境法为实故。六染中同是法执。地上菩萨所断。亦入下五意内摄。以有依止义故。次二为一对。谓事识中粗惑。于前实境上复起贪嗔等惑。即是下入五意后别明意识。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等。六染中二乘等所断也。后二为一对。谓依惑造业。苦报长沦也。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初言智相者。谓于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现故。始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性。故云依于境界乃至不爱故也。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二相续中依于智者。明起所依。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觉受。不爱境起苦受。数数起念相续现前。此明自相续也。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续。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故云生其乃至不断故也。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三执取相者。谓于前苦乐等境。不了虚无。深起取着。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等也。言依于相续乃至苦乐者。是前相续相也。心起著者。是此执取相也。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四计名字相者。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名言。是分别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也。上来起惑。自下造业感报。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五起业者。谓着相计名。依此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六业系苦者。业用已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缚。故云依业受果不自在也。上来末相竟○当知下第三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如前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也○自下释所以。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疑云。染法多种差别不同。如何根本唯一无明。释云。染法虽多。皆是无明之气。悉不觉之差别相。故不异不觉也。故云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也。上来总释不觉义。即约染法辨心生灭竟○自下第三明染净同异之相。于中有三。初总标。次列名。后广辨。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辨中初同后异。同中三。初喻次合后引证。
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初言同相者。染净二法同以真如为体。真如以此二法为相。故云同性相。种种瓦器譬染净法也。皆同尘性者。器以尘为性也。尘以器为相。故云微尘性相也。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合中言无漏者。始本二觉也。无明者。本末不觉也。此二皆有业用显现而非实有。故云业幻。此等合种种器也。皆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作此生灭门中染净二法。更无别体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为相。净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云。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染相。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引证中依于此义乃至涅槃者。依此同相门。如上本末不觉。本来即真如。故说一切众生性自涅槃不更灭度。故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言菩提之法乃至无得者。依此同相门。如上始本二觉。即是真如。故诸佛菩提非修得也。又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今约觉亦即真故。诸佛菩提无新得也。言非可修相者。望前涅槃非是了因修显故。言非可作相者。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故。毕竟无得者。此之二果即性净本有故无得也○自下释伏疑。疑云。若众生已入本来涅槃更无新灭。即已同诸佛。何故不能现报化等色身耶。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释云。法性自体本无色相可见。如何使现色等耶。故云亦无色相可见。又疑云。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二色者。诸佛何故现报化等种种色耶。释云。彼见诸佛种种色等者。并是随众生染幻。心中变异显现。属后异相门。非此同相门中。本觉智内有此色碍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觉不空恒沙德中亦无此色相故。云而见色相乃至不空之性也。何以得知彼法体中无色相者。释云。以本觉智相非是可见之法故也○异相中先喻后合。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合中随染幻差别者。是无漏法也。性染幻差别者。是无明法也。以彼无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性差别故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论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也。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上来染净不同。释心生灭竟○自下第二释上立义分中因缘。于中有二。初明生灭因缘义。后从无明所起识下。显所依因缘体。前中有二。初总标。后别释。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标中言因缘者。梨耶心体不守自性。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又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是生灭因。外妄境界动起识浪。是生灭缘。依是二义以显因缘。诸识生灭相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体。唯依心体。故言依心。即是梨耶自相心也。能依众生。是意意识。依心体起故云转。转者起也○下别释中初问。
此义云何 此心作众生义云何也○下别显示。于中有三。先释所依心。次释意转。后释意识转。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 初中言阿梨耶者。是上所说心。即是生灭之因。有无明者。于梨耶识二义中。此是不觉义。即生灭之缘。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故。言以依等也。上总中略标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别释中具显因缘故。说依心有无明也。问上说依觉有不觉。由此不觉力故。动彼心体令起灭和合。方有梨耶业识等。何故此中说依梨耶有无明乎。答此有三释。一由梨耶有二义故。谓由无明动真心成梨耶。又即此梨耶还与彼无明为依。以不相离故。何者。谓依迷起似故。即动真心起业识。迷似为实故。即依梨耶而有无明也。二云。梨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别就其本。说依觉有不觉。今就末位论。故云依梨耶有无明也。此即二义中不觉义。在梨耶中故说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随缘之义。此随缘义难名目故。或就未起。说依真如有无明。或约已起。说依梨耶有无明。然此二名方尽其义。故文前后绮互言耳○不觉下次释意转。于中有三。初略明。次广辨。后结归心。初中即明五种识相。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不觉而起者。所依心体由无明熏举体而动。即是业识也。前依梨耶有无明。即依似起迷。今熏净心成梨耶。即依迷起似。此二义一时。说有前后耳。言能见者。即彼心体转成能见。是转识也。能现者。即彼心体复成能现。即是现识。能取境界者。能取现识所现境界。是为智识。起念相续者。于所取境起诸粗念。是相续识。依此五义次第转成依止。依止此义而生意识等。故说为意。故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此意下第二广释。于中二。初标次释。释中五意即为五段。各有标释。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初中言无明力者。谓根本无明。即所依缘也。明心不自起。起必由缘。不觉心动者。正明起相释成业义。起动义是业义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第二转识中。言依动能见者。依前业识之动。转成能见之相。转识有二。若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在本识中。如其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在事识中。此中转相。约初义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现识中。初法次喻后合。言能现一切境界者。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故现妄境界。以其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现于种种无边境界故也。合中言五尘者。且举粗显以合色像。而实通现一切境界。故上法说中云一切也。若依瑜伽论中。则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今此论中偏就五尘者。以此约牵起分别事识义故。作是说也。任运而起者。非如六七识有时断灭。故简异彼也。常在前者。为诸法本故。明此识在诸法之先。以是诸法所依故。此拣异末那识也。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第四智识者。是事识内细分别。谓不了前心所现境故。起染净微细分别。故云智也。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五相续者。亦是事识中细分。前六相中相续相也。以念相应不断者。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住持已下有释。一但属此相续识。以约其功能释相续义故。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令成堪任成果之有。若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此则引生令熟。又复能起润生烦恼。能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无差违也。如是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意识。以是义故名相续识。次言念已迳乃至妄虑者。显此识用粗分别相不同智识微细分别故也。二又总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业果。是前三细功能。属梨耶。后念已未之境。是后二功能。属事识细分也○第三结依心中有二。先正结属心。后此义云何下释疑广辨。初中先顺结三界。后返结六尘。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前中言是故者。是前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现似曰虚。隐其虚体诈现实状曰伪。虚伪之状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作也。十地经中亦同此说。离彼现识则无尘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故云离心则无等也○释疑中有三。初问。次答。后当知下结也。
此义云何 问意云。现有尘境。云何唯心。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答云。以一切法皆是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异体故。说唯心。疑云。何以此心作诸法耶。释云。由妄念熏故生起诸法。故云妄念而生也。又亦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见。而我所见唯是异心。释云。言异心者。是汝妄念分别而作。故云妄念生也。即分别自心者。既境唯现识。无外实法。是故分别但分别自心。即显无尘唯识义也。心不见心者。既尘无相。识不自缘。是故无尘。识不生也。摄论云。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故也。能所皆寂故。云无相可得也。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则不生。此中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与中边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依无尘以遣识。与中边下半偈同。此等约行说。故遣依他性也。故瑜伽论云。问诸修观行者见遍计所执无相时。当言入何等性。答入圆成实性。问入圆成实性时。当言遣何等性。答遣依他起性。以此当知。唯识观成。则无有识。楞伽亦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此之谓也。若依此论。无明动真如。成生灭缘起。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也○结中有四。初即结相属心。二是故下举喻以说。三唯心下一句。释外伏疑。四以心生下反验唯心。显境成妄。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前中无明者。根本无明也。妄心者。业识等也。以世间一切诸境依此而成。谓即现识等也。若无明未尽已还。此识住持境界不息。故云住持等也。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喻中言无体可得者。示此境界离心之外无体可得也。又亦即是心故复无体也。如镜外无影。镜内复无体故也。释疑中疑云。既其无体。何以宛然显现。释云。此并是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耶。反验中。疑云。何以得知心上显现。释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无明力不觉心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等故。言心生则种种法生也。此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别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源还净。故云灭也。既心随不觉妄现诸境。即验诸境唯心无体也。问上说生灭结过属无明。此文辨因缘。云何结属心。答前以无明动彼静心令其生灭故。此生灭功在无明。今此因缘和合道理。以成办诸法。无性义显。不住义彰故。就和合结属于心也○释意识中。初标后释。释中有五。初约人辨粗。二计我下出其惑体。三随事下明执所依缘。四名为下制立其名。五此识下明识起所依。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初中言即此相续识等者。明此生起识粗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别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依止义门。则说为意。此中约其能起见爱粗惑相应从前起门。说名为意识。谓意之识。故名意识也。依诸凡夫者简非圣人意识也。以前智识及相续识。通在二乘及地前等菩萨所起故。故今约凡显其粗也。取着转深者。以无对治故。追着妄境转极粗现。故云深也。惑体中。非直心外计境为粗。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所。或执即蕴。或执离蕴等。种种妄计。此显计我之相。所依缘者。谓但攀于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云随事等也。名意识者。此论就一意识义。故不别出五识。但说意识分别六尘。亦名分离者。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云分离也。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复说为分别事识也。下明识起所依者。见谓见一处住地。即见道惑也。爱谓欲色有三爱。即修道惑也。以此见修二惑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故云增长也。上六粗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并相从入此意识中。及后六染中。执相应染亦入此摄。上来广明生灭因缘义竟。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