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维摩经》与净化人生
一、什么是人生
人生的意思很难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此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而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的生活又是什么?人的生存与其他动物又有什么不同?且让我们讨论一下。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人心、有记忆、有思想、有分辨的能力、有感情、有理智、有知识、有学问,其他的动物只有求生的本能,若干高级动物虽有少许记忆及感情,却没有人类潜在的慈悲及智慧。因此在所有动物之中,要修行、愿成佛的是人,其他动物则不可能。相反的,从佛法的观点看,只有人既能造业,又能受报,其他动物,只能受报不能造业。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为人类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心,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有行为就有回馈,因此造了业就会有果报。像我常举的例子说,老虎吃人是本能的平常心,人吃老虎是贪瞋等的烦恼心。平常心不会造业,虚妄执着的虚荣心就会造业了。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是在一边受报,一边造业,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只为了受报。
人的生活是在做什么?一般以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可以生活了。其实不然,人的生活中有许多无关乎吃饭、穿衣、居住,而是属于心灵生活的问题,却主导着我们的身体也影响着我们的环境。
人的生存,除了饮食男女是与其他动物相同的本能之外,还有名誉、道德、伦理、责任等的观念。
人可以经由教育而影响其生命、生活、生存的现象,也可以由环境、生活背景,以及过去世带来的业报、因缘,而产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因此世间有许多人专门制造问题和困扰,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烦恼或麻烦,可以说那些都是人的行为,都是从他们的心灵活动产生出来的。
有的人可能一生中经常被人视为好人,突然有一个时段做了坏事,被人视为坏人了;有的人则可能对所有的人都很好,但对特定的某些人却很坏。故对于究竟谁是好人或坏人,便很难判断。所以我常这么说:「人间没有坏人,只有偶尔有人动了坏念头,做了坏事。」坏事可以改,坏心可以变,如此净化的人生或人生的净化,方有其实现的可能性。人的可贵处就是有可能从坏变成好,从好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今天用《维摩经》的观点来讨论净化人生的问题。
二、净化的人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佛国品第一〉
这两段经文的第一段,是讲的心,第二段讲的是身和心。不论是净化的人生或人生的净化,都得从人的身心净化做起。
刚才讲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人心,跟其他的众生不一样。每一个人在基本观念上都会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好人,可是在心智混乱糊涂的时候,或在某种以自我中心的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往往会放弃成为好人的念头,放弃受别人赞叹的意愿,而以「能流芳百世固然好,遗臭万年是不得已也」来自我搪塞,甚至根本不在乎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只要目前能得到想要的就好。因此,人心之所以有好坏与善恶之别,是受到业力的驱使,故有环境的影响以及各式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所致。
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讲,人如果能使此心安定,那就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因此经文指示我们要「心常安住」,心住于不动,心便能不受环境的诱惑或威胁,不管环境如何地变,此心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在佛学上称之为「心不随境转」。更进一步还可以使得境随着心转,《维摩经》所说「心净国土净」,便是随着我们的心清净则所居的国土亦自然清净。
当我们心中无烦恼时,看这个世界即是和平的世界;当在心中充满了仇恨、愤怒的情况下,看这个世界则是疯狂混乱的。心常安住于平常状态就能无碍解脱,无碍解脱就是心无罣碍,你骂我、说我、毁谤我、诬蔑我,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但皆无碍于内心的安静。
有一位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在刚被选出之后来见我,他说此次选举他没拉票也没换票,会当选是因大家见他不讲话就给他一张同情票,当时他无得无失,打算能被选上很好,落选了就不当。结果拉票拉得凶的也当选,没拉票的也当选,究竟怎么样才对?就很难说了。我想以平常心拉票或以平常心不拉票都是对的,只要心中无罣无碍无得失,就是得解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所谓「念定」是我们的心念处于一种非常安定的情况下,便能包容一切、接受一切、涵盖一切;如果心不能安住,那是散乱的状态,这时看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被这种散乱心所扭曲尚不自知。心念若安定,不论接物待人皆能随缘应对恰到好处,能够统理全局,把握整体,成为辩才不断的法师。
辩才不断,即是无我无碍的辩才,它的形成是由于不预设立场,亦即随时随地以对方的立场为主,不以自我的立场为立场。一个辩论家如执着有自己的论点、自己的观念,到最后一定会输。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辩论不是最好的办法,立论虽有其必要,但是最高明的辩论则是无言胜有言。那就可能达到辩才无碍了。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是说,修诸功德及智慧,目的皆为修心。而以无我心做一切事是大功德;以众生的立场为众生做一切事,就是智慧的功德。如何能有功德、有智慧呢?《维摩经》告诉我们,要以六度法门修其心、严其身,不要用世间的种种虚荣满足自己的心,不要用高贵的衣服珍宝来装饰自己的身体。
威仪和礼仪可分三大项目:心仪、身仪、口仪。心仪是有清净心、有恳切心、有真诚心,这样的人讲的话,必能使人心悦诚服。不要怀疑别人、否定别人,而用标榜自己来肯定自己。如果一切作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接触多了人家自不会喜欢他;有的人则是沈默寡言,不善辞令,但以真诚恳切的心待人,倒是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这就是威仪和礼仪的功德智慧。
我有一些皈依弟子,在开始做法鼓山劝募会员时,总觉得他们自己不善辞令,大概找不到护持会员,也募不到款。我说:「如果会讲话是花言巧语,你越讲人家越怕你,认为你是骗子;如果不会讲话而能诚诚恳恳地与他人接触,人家便会相信你,会把净资自动送给你。」这就是修心的功德智慧。
「相好严身」就是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庄严身体,凡夫众生没有那样的相好,当于一举手一投足的待人接物,都要亲切有礼。懂礼貌的人应见了人最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至少也应该记得对方面孔,见面时以欢喜心、恭敬心,合掌问讯,再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种礼节,会使人感到欢喜,愿意跟你亲近。所以,礼仪就代表着相好。
每一个人都能从面部的表情及身体的动作,通过威仪礼貌,让人觉得你是一位相好庄严的修行者。这在「身仪」方面,可包含坐、立、行动、举手投足、低头合掌等的姿势,与人同行时、出入电梯时、上下汽车时的先后顺序等等。万一不曾受过礼仪训练也勿自卑,但要谦虚诚实;待人一定要亲切和善,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口仪方面,跟人讲话时最好不用粗俗语、流俗语、低俗语,常带客气的敬语和尊敬,譬如尊称对方某某居士、某某菩萨、某某法师,是尊敬的称呼。跟自己的同门信众之间宜互相称呼师兄师姊;对于尚未皈依三宝的人士,宜称呼他们先生女士,对年长的称呼老先生、老太太,或称呼伯伯、叔叔、阿姨也很好。
菩萨不需要用世间的虚荣来装潢门面,也不用以珠光宝气、穿金戴银,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绿绿、庸俗不堪。就像绣花枕头,外表很漂亮,里面全是棉絮草包;至于内在的充实,除了知识学问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有诚恳心,对人要谦让恭敬,要有恰到好处、适如其分的礼貌。这就是一种庄严,所以人的净化是从心的行为净化起,再从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表现出来净化人间。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佛国品第一〉
此文是说,菩萨的心,不受世间染,犹如莲花不受污泥染;经常处于空寂的心境,对于一切现象已能不被罣碍;礼敬亦是如空,无所依赖。
菩萨住于世间,而能不为色、声、香、味、触等的五欲所扰乱,就好像莲花从污泥里面生长出来,其在水面上所开的花是纤尘不染的。
菩萨在五欲世界广度众生,自身不享受五欲,也不为五欲困扰,虽然为了度众生而在世间受苦受难,但其心境则经常住于空无所依的寂灭状态,认为所受所做等于没有受没有做。受尽苦难折磨,等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因为是为众生受苦难,不是因为自己的业报而受,所以等于没有受报。
「达诸法相无罣碍」,「诸法相」是指世间的每一种现象,包括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任何一种现象都是从空而有、从有到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能够了知如此一切现象,而不为任何现象难倒困住,便称为无罣碍。
凡夫所见的一切现象,认为是有的,小乘罗汉所见的一切现象是空的,而菩萨看一切现象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他自己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是空;众生还在这些东西的环境之中,所以是有。因此用有来达到空的目标,以空的体验来帮助有的众生,这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无罣碍心。
「稽首如空无所依」,「稽首」是顶礼的意思,顶礼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三宝。如空的三宝在此处主要是指「法」,意思是对如空的佛法僧,要非常恭敬的礼拜赞叹,但也不把它当成是自己所依所靠的执着物。
一般人皈依三宝,是要依靠三宝来修行的,解脱自在的菩萨则是用佛法广度众生,不以佛法作为自己的依靠,因为已经没有我了,还有什么需要依靠佛法的?一般人为了自利极需仰赖佛法,大菩萨是用佛法利益众生,不为自利,因已无我,无须佛法作为自利之依靠,所以叫作「无所依」。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佛国品第一〉
这段经文是说,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中,以十善法来化度众生,所有被他教化的众生用十善法作为生活的、生存的、生命的方式和运作。当在菩萨成佛之时,这些众生都已成就了十善的功德,而到菩萨的净土与他一块儿生活。
《维摩经》此处所说的十善,与平常的五戒十善的十善法略异,一般所说十善法:是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愚痴)。《维摩经》则从更积极的角度,另立如下十项善法的名称:
命不中夭:未成年而死叫夭;不中夭是说在儿童乃至青少年时期不会死亡,至少到成年以后才会死,因是菩萨身所以不会短命,此是不杀生的善业果报。
大富:不偷盗,所以有大富贵。
梵行:不邪YIN,能守禁戒,没有男女欲事。
所言诚谛:不妄语、不说谎。
常以软语:不恶口、不骂人。
眷属不离,善和诤讼: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所以眷属不会分离,有诉讼斗争的时候很容易解决。
言必饶益:不说无意义的话,所说必有益众生。
不嫉:不妒嫉人。
不恚:不瞋恨人。
正见:没有邪见,信因果明因缘。正见是了知人一定有过去和未来,天天生活在变动中,一切因缘随时有散、有聚、有合、有离。深信因果,明了因缘,不落常见与断见;常见是认为生命是永恒的,相信有一个至高的神,是唯一而且永恒的;断见是认为人死如灯灭,人生如幻泡。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是说,一个净化的人生,除了修十善法之外,还应学习得像维摩诘菩萨一样,做一个入世而不染于欲乐的梵行居士。十善是普通的居士所应修持,对一个真正修菩萨行的居士则更应学习维摩诘菩萨的言行。那就是虽身为一个居士,却能遵守出家比丘的清净律仪;虽居住于俗人的家庭,但生活得像出家人一样地简朴清净;虽是居士身分,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欲乐和禅定,都不贪恋染着;虽示现有妻有子,实际上经常在修离欲的梵行,绝不沾染男女的欲事;虽有家属、亲属、部属,却常喜欢与他们在俗情方面保持距离。对居士而言,有时为了参加某些场合的应酬,必须依规定而做适当的打扮,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维摩诘菩萨也有因需要而打扮,但他的威仪比一般人高贵,所以他是用律仪的相好来庄严身相。相好是指人的威仪、礼仪,而非指刻意的妆扮。一个人的相貌与他内在的修养息息相关,所谓相由心生,心中的状态,自然地会反映在脸上的表情。在饮食方面,只要有肉体,必定会像凡人一样地,需要吃喝,但不以普通人的饮食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以心中的禅悦为滋养法身慧命的主要饮食。禅是智慧与慈悲的总合,以智慧处理自己的事,以慈悲处理他人的事;心中经常保持平常心,有安定感,叫禅悦。肚子饥渴的时候会想到饮食,胃中消化完毕,又会感到饥渴;禅悦充满之后的菩萨行者,则在精神上经常觉得很饱满而不虞匮乏。有一种人是财势中饿鬼、权力中饿鬼、名位中饿鬼、男女欲事中饿鬼,贪得无厌,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如有禅悦,则可使你经常满足。
三、观身非实净化人生
维摩诘言:「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两句经文,是说众生的诸病,是起于四大和合而成的业报身,由于众生尚在被诸病苦折磨之中,我维摩诘进入众生群中,也示现了病相。
「四大」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那便是地、水、火、风。如果四大不调,身体就会有病。地是身体内的骨胳、肌肉、神经、经络、血管、毛发、牙齿、皮肤、指甲等,地也含各种维生素;水是血液及脂、泪、唾、汗、尿等各种分泌腺;火是热度体温;风是呼吸空气。其中任何一大失去平衡,身体便会生病;因为以四大为身,就不可能没有病。任何一个人,希望四大完全调和的可能性不多,只有程度的或多或少罢了。所以人的身体生出来时就带着病,人的心灵则在未生之前就有病,把多生累劫的业障病带到这一生来。
维摩诘菩萨本已得大解脱,为了慈悲度众生,所以出生于印度的毗耶离城,也示现有病,而发起了这场问疾说法的大法会,来净化人心、净化人生。
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是维摩诘菩萨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城,为度众生而示有身体,因有身体而现出有病,也可直接说,因有众生所以有病。维摩诘菩萨以他自身有病的样子来告诉大家,身体是无常的,经常在变化的;身体是非常的脆弱,随时随地都可能死亡;身体是无力的,人的体能非常有限;身体是不实在的,出生之后,便不断地迈向老、病、死亡。所以明智之士,要知道身体是很不可靠的、是不足依怙的,宜提高警惕心,珍惜它、善待它、善用它。
年轻人身健力壮时,可能不顾一切地糟蹋身体,转眼之间一过中年,百病缠身,即使还能过日子,也是在很快地老朽退化。我记得自己还很年少,怎么一下子已经是六十四岁了,真是想不到呀!诸位年轻人,你们别高兴得太早,很快就会跟上我这把年纪的。无常带给我们无限的苦恼,但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就不会把这个身体的问题当作是不得了的事。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方便品第二〉
我们的身体看似坚实,其实就像天上的浮云经常在变化,剎那间即变幻无常;身体的细胞经过不断地新陈代谢,很快地汰旧换新;身体要饮食要洗澡要排泄,直到老死为止,随时都在变易;身体的组织念念不断,分分秒秒有如闪电般快速地变动着;身体本身没有主人,身体上每样东西都是取之于地球,归还于地球。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无一不是拜大地、大自然所赐。地、水、火、风,都来自大自然,复还大自然,因此经文要说,身体无主、无我、无寿、无人,乃因如地、如火、如风、如水。身体以四大为家,身体不实,四大假合,回归四大。这便是你我和他大家拥有的身体。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是说,我人生命所寄的身体,是秽恶不净的、是虚幻不实的,尽管给它清洗、给它衣食,终究也会消失,在身体尚未消失之前,它却是百病丛集的渊薮。
一般人没办法一下子就肯定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所以应修习观想。例如每天早上起床之后要刷牙、洗脸,晚上上床之前要漱口、洗澡、洗脚、换衣服,这已表示身体是不干净的。漱口之后不大可能把漱口的水吞下去,吃进的东西也会成为大便、小便等秽物排泄出来,目前虽然有人主张以喝自己的小便治百病,但也并非把小便当成是干净的,就更遑论是大便了,这些在在表示身体是不洁净的。人类有身体就会遇到灾难,如没有身体,虽有烈火、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现象,也没有被伤害的对象了。
至于「百一病恼」的意思,是说四大之中的任何一大有所增损不调,便可能有一百零一种疾病生起。四大不调则共有四百零四病生也。地大生黄病,水大生痰病,火大生热病,风大生风病,各有一百零一种病。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是说,我们的血肉之身是可厌的,最好是换成佛身;佛身就是法身,法身是无量的功德智慧身,那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功德法身,才是真正最好的身体。
佛的身体共有三种:化身、报身、法身。
佛的化身,是指例如两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而应化投胎成为人,在人间成佛,此身虽比人间的凡夫长得更庄严些,传说中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但是人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他照样都有,凡夫也仅能看得到佛的应化身。
佛的报身,是天色身,像大梵天王那样美好的身体,不会有臭秽、疾病、饥饿等种种问题,不会有人间的寒、热、水、火、风、震等灾难降临。
佛的法身,不是一种有形的东西,而是由功德智慧所成,是指持戒的功德、修定的功德、修智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解脱知见的功德等所成,名为法身。
佛的法身,虽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看见,却是任何人都有可能以自己的身心行为来体现,凡是能够持戒、修定、修智慧、明解脱而心向解脱、助人解脱的人,便是实际表现了法身功德。也可以说,凡是能净化人生、净化身心的人,便是法身功德的显现。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段经文,描述伟大菩萨的人生观。维摩诘菩萨告诉我们说,肉体的色身是无常的,但也不可厌离这个身体,因为法身的功德,尚需要借人间的色身来修行。一切众生中,唯得人身,始能够修行,所以佛说「人身难得」。
虽然色身的存在,会为我们带来种种的苦难,但也不可因此而去赶快住于涅槃;苦的原因,不在于是否有色身,乃在于是否有烦恼。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魔王恐惧会有众生闻法悟道,故劝佛陀:「你已成佛,世间多苦,你已出离,你就赶快涅槃吧!」魔王如此说是害怕魔子魔民也跟着学佛,不仅自私,也是太不慈悲了。因此大梵天王就来代替众生向佛请法:「释尊您已成佛,不能赶快涅槃,很多众生需要您说法。」因此菩萨虽知此色身不若法身,但也不说乐于涅槃,仍是一生又一生的广度众生。
虽说此一色身是四大假合,并不是我,但却知道,色身不是我,众生还存在,仍得借用此色身的生命,来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来净化人生、净化身心。
虽说四大假合的身体,是空非实,但也不说毕竟寂灭才是真实的佛身。前面已讲空的意思,必须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空,才是真正的空,不是空掉色身以后就不需色身了,执色身为我是烦恼,借色身修行,便见佛身现前。
以自己有病之身,体验害病的滋味,设身处地,来怜悯众生的疾病,便是菩萨的慈悲。菩萨因了解自己,从过去无量数劫来,也曾受过种种苦难,故能体会众生所受的苦难,而用佛法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皆能提升各自的品德,净化身心,离苦得乐。
四、享用法乐净化人生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云:「……汝等已发道意(发起无上菩提心)」,复言:「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菩萨品第四〉
根据经文,因有天魔波旬率领一万二千魔女来扰乱持世菩萨,被维摩诘从旁说破,波旬即自行离去而舍众魔女于现场,听维摩诘说法,维摩诘菩萨称她们为诸天女,告诉她们:「你们在闻法之后,已发无上菩提道心,已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再沈湎于五欲之乐了。」修学佛法,便能法喜充满,五欲之乐是刺激的享受,法喜之乐是慈悲、禅定与智慧的清净与解脱。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菩萨品第四〉
这段经文,有五层意思:
教诫那些天女,在信佛、闻法、供僧而为三宝弟子之后,应当远离五欲之乐的贪恋;知道佛法之后,晓得五欲之乐是非常危脆,五欲虽可爱,但在五欲享受之后,接下的便是苦的果报。所以不宜享受五欲之乐,应当享受修学佛法的法乐。
是为了维护、增长道心,必须要利益众生、敬养师长。
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门。在前面已曾讲过,六度包含万行,即是修行一切菩萨道的法门,那便是发菩提心、成就佛道的法门。
要乐于修行断除一切烦恼的法门,要乐于修行庄严佛国净土的一切功德愿行。
乐于亲近同修菩萨道的善友知识,同时对于不是修行菩萨道的一般人,也不要把他们当成是一种障碍,应该要以平常心跟他们相处;换言之,菩萨道的修行者,须以平等心看待佛教徒和非佛教徒。
五、消融烦恼净化人生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卅:「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诸佛当然是已得解脱,但在尚未解脱之前的因中,修行菩萨道时,为求大解脱的佛法,必须发愿度众生,故说要得解脱,须向一切众生的心行中求。解脱与烦恼的束缚是相对的,心中有烦恼,便等于是有疾病。佛法教我们解除烦恼,不仅修智慧,还要修慈悲,以智慧除烦恼,用慈悲度众生;智慧一定要跟慈悲同时并行,才是菩萨成佛的双轮两翼。所以诸佛得解脱是从救度众生中去做的。
「一切众生心行」,就是众生的烦恼现象。这句话有二层意思:1.是菩萨为了度烦恼的众生,自己也表现得跟众生一样的有烦恼,才得以接近烦恼的众生,再去度化众生。2.是菩萨自身没有烦恼,是为协助众生消灭烦恼,而生存、生活于众生之中。这便是诸佛得解脱的原因。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段经文,看来非常难懂,其实如已懂得《金刚经》讲的「降伏其心」,即与此经的「调伏其心」相同。调伏烦恼心、对治烦恼心,就是降伏众生的心病。
维摩诘菩萨说,菩萨所害的病与众生所害的病是相同的,都是从过去世的妄想颠倒而生种种烦恼疾病,这种病并无实法,可惜众生无知,于虚妄的五蕴法,起颠倒想,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把无我当成我,以不净当成净,因此产生种种的烦恼,造成有我的诸病。
若知四大无主,四大所成的肉体生命亦无有我,执着有我,便有病,不生我想及众生想,病本即除。这就是佛法,而此佛法既无我想及众生想,起作用时,不言我起作用,作用寂灭时,也不言我寂灭了。如果执着佛法而起法想,也是颠倒,也生大患,唯有离我及离我所,疾病即除。
不要把不净的四大之身当成是清净的实法;不要把四大假合的身体当成真实的「我」;不要把身体的享受当成永久的快乐;不要误认身体永远不死;也不要误以为有一个永续的灵魂,否则就在此四种颠倒妄想之中而有种种烦恼,那能不病!
六、解脱生死净化人生
维摩诘答文殊师利之问而言卅:「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住度脱一切众生。……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当行正念。……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卅:「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卅:「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卅:「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无住孰为本?」答卅:「无住则无本。」〈观众生品第七〉
人生到了这段经文所说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在为人生应如何净化做总结。人生是活动在生与死之间,离开了生与死就谈不上有人生。对于生死的看法,凡夫贪生怕死;二乘厌离生死,逃避生死;菩萨则是在生死中而不畏生死,自由于生死。因此「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如来功德就是前面说过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身功德,依靠这些力量就不会害怕生死,为度众生而在生死之中来来去去,自由出入。
经文「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之意,就是住在生死之中,度脱一切众生,这是伟大的菩萨行者。如果是贪恋生死、厌离生死,都不是大乘的菩萨精神,当然也不是求成佛道的心行。
经文「欲度众生,除其烦恼」的意思,是要除去自己的烦恼,也要协助众生除去烦恼,那么就要修学菩萨行来除烦恼了。
要除烦恼就要守持正念,若修观想的方法、参禅的方法、持诵的方法等,若正念相继,或净念相继,便能得三昧了,便能进入《维摩经》的不二法门了。
如是一心念佛、念法、念僧,或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或是专修任何一种菩萨法门,就是行的正念。
正念的工夫绵密,则要做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善法即是正念,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十善法。不善与善,也可配合四正勤来修行:未生之恶令不起,已生之恶当断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这些都是以心为主导,以身体为根本。初是为善去恶,终则超越善不善法。
因为身体原是依贪欲而生,因贪欲而有身体的果报。贪欲是以虚妄分别的执着心为本;虚妄分别的执着心是以颠倒妄想为本;颠倒妄想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若知如此,虚妄分别也没有着力点了,那就是「无住」。
总而言之,人生是虚妄有而真实无,若能体验到这个真理,假有妄有的人生,正好就是佛的法身。若无虚妄的人生,不需要说佛的三身,也不用诸佛菩萨来度化众生了。
我们要从人的层次提升到佛的层次,须经过净化人生的阶段,须用人的身体来修学佛法,广度众生,修福修慧,多结人缘,这是净化人生的原则。有了净化的人生,才有净化的社会和净化的世界。祝愿人类幸福、众生幸福。(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