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述要 第一卷
智谕法师著
述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
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称。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 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盘,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
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
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
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
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乔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骄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闻思。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
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
盘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盘。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盘。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如是知者,名之为觉。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
。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
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法无实体,当是无生。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实有体?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故曰何以故?无生处故。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万法幻现,亦因缘有。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性亦无性,性依相显。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盘。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
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无分别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
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
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何以故?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胜蔓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蔓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
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兼及末世一切众生。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
。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无实体。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
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无自性。法无自性,是无其法。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盘。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
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何以故?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此是一法,原非两般。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心无定体,无性为性。无性随缘,现一切法。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
灭。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
故。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故亦名为幻。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
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
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离此「远离」之念,依然是有所得念,取著定性念。此念依然是如幻的,故依然须远离。
展转遣除,旨在破执,破其有所得心。若有少法可得,便是虚妄之凡情见,悉应遣除。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一切法皆悉缘生无性,所现法相,皆是幻化虚妄。虚妄者是无其法,如果是实有,不应名为虚妄。既然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实体,则是无法可离。若有所离,无非虚妄。到无所离处,全妄即真觉性不动,故曰即除诸幻。
既知一切法皆是幻化虚妄境界无有实体,即是说明一法非有非无不即不离也。若起心离一切法,一切法既然可离,当有实体,有实体者岂是幻化虚妄?
所以一切法是幻化虚妄境界,故不可离。如果起心去离,便是虚妄。故知坚执持远离心是虚妄,远离坚执持心是虚妄,离远离亦是虚妄。得无所离,即无虚妄,故曰即除诸幻。
如是展转层进,即已说出修习如幻三昧,永离诸幻的方便渐次。得无所离处,即觉性不动也。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
。不入断灭。】
举譬喻说明,钻木取火,是以木钻木,譬如以幻修幻。火譬如圆觉智慧,未得火时,须钻木而求。譬如未得智慧时,须以幻除幻而求。及至火出,则两木皆烬,灰飞烟灭。譬如智慧既生,则知一切幻化虚妄,既不住幻,复不住真,即此圆觉智慧,即是无所住心。故曰火出木烬,灰飞烟灭。一切无住,即证圆觉。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幻尽觉性不动,故曰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
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诸幻无实,不可取著,故曰知幻即离。幻法无性,无性即是圆觉,故曰离幻即觉。迷真即幻,知幻即觉。幻之与真,只是迷与不迷的差别而已。故不须作方便,亦无有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而修行,便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世尊以偈重颂。无始幻无明者,无明幻化虚妄,无生无因无根无本,故曰无始幻无明。
无明无体,决非自性建立,必从如来圆觉妙心建立。如果无明有自性建立,便非无始幻无明了。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空花虽灭,只是恢复原来之净空。所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幻灭亦复如是,幻灭正是觉性圆觉。因为觉性不彰,即是被幻所嶲,今幻既除,则是觉性圆满而离障,所以说觉心不动。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偈颂所说,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
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
。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
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贤菩萨所问,及佛所答,系从理边说。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多不得其方便。今普眼菩萨,直问修行方便渐次,系从事上问。普贤菩萨,系据理总问修行。普眼菩萨,系依事分别问于修行。普贤菩萨据理而问,无有方便亦无渐次,是收大乘顿教根机。普眼菩萨所问,方便事修,则摄一切渐修群品。
普眼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唯愿大悲世尊,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方便渐次。如何思惟其义,如何住持其法,未悟者作何方便令其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如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
若有正方便正思惟,则入佛道。若无正方便正思惟,便入邪妄。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普眼菩萨为免众生堕入邪妄,故而启请。
闻佛所说如幻三昧也。修如幻三昧,须以幻除幻,以幻除幻者,系据理而言。理深机浅,则机浅众生,智有不逮,于是心生迷闷,于净圆觉,不能悟入。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因为如幻三昧,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依他起无性,便离遍计执,并无其他方便。远离遍计执,便知依他起无性,如此便是圆成实,并无渐次。如幻三昧,性实如此。故今问方便,只是假说耳。
普眼菩萨,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
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
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仍是先赞后答。师资缘合,普眼菩萨等,奉教欢喜,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
幻。】
如此方便,系为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所设。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何为正念?凡所取相,即非正念。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取著虚妄,便非正念。实相无相,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是正念。云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无所住也。心不住于相,亦不住于无相,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是为正念。故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亦无,一切无住,是以远离诸幻。
当知远离诸幻,即是正念。而正念者必是远离诸幻。如此便是如来净圆觉心。
如来于说事修方便以前,先强调理修,以确定其正因。修如来净圆觉之正因,即正念无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译为止,定也。离诸散乱,不取于相,无有妄缘,名奢摩他。
「先依」者,修行人首应除其散乱,故曰先依。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者,依如来所教修止之行也。止则得定,定能生慧,定慧二道,可致无上觉。故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持戒是得定之前方便,故须坚持禁戒。戒相繁多,不及备述。总之戒之功德,在于防心离过,三业清净。身不恶作,心不狂驰,即得定方便。故修止观行者,应须持戒。戒定慧圆满,便得成就佛道。
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安处徒众者,示与众共修,同得增益安乐。非是独见独行,非仅为自己了脱。这样以平等心,无人我见,方能得定。
宴坐者,安坐也。身安则不为愦闹所乱,心安则不被欲盖所烦。若能如此,便是宴坐静室。宴坐静室者,非是处于寂静之境。如果身不得其安,心不得其平,徒然囚居静室,岂能安处?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
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
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
实同幻化。】
「恒作是念」下,是起观慧。当知修止必归于观,修定必归于慧。如果有定无慧,便成外道。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众生执身为我,今破身见,即是破我见。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风。四大性质,坚湿暖动。地性属坚,水性为湿,火暖风动,是为四大。
我们知道,凡多法所成,必无实体。例如「林」,是多木所成,故林者只有假名而无实体。身亦如是,既由四大所成,故知身无实体。众生依身立我,身既无有实体,当知「我」亦是假名。
若谓多法和合方有相,则知未和合时无相。既然未和合时无相,无相和合焉能有相?故知身相是假,唯识所现。既然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等多法成地,当知地亦无有体相。
同时发毛……等,皆无常法变坏法。如经云,色无常是变坏法。法若无常,即非实有。
水大火大风大,皆如地大,同理可知。
既然四大皆空唯是假名,云何虚空和合能成为有,假名和合能成为实?故知身者,幻化虚妄之法也。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令起观照,身由多法所成,多法各归其自体,则此身纯属虚妄,故曰妄身何在。
如果四大各离仍有身在,则此身应在四大之外。如果四大之外有身者,则此身应非四大和合而有。若非四大和合而有,则身应无坚湿暖动。今身有坚湿暖动,故知身为四大和合而有。既知四大和合而有,故知身属虚妄。故曰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是说明,修习如幻三昧入手处。先从切近处观身如幻,据理再观余法,即得如幻三昧。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
缘相假名为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四缘即四大也。四大皆幻化虚妄法,故曰四缘假合。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依身而有,身为四大假合,故六根亦为四缘假合而有。四大已属幻化虚妄,假合而成六根,故六根亦是妄有。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四大于中假成六根,于外假成六尘。六根居中,六尘居外,根尘和合,虚妄缘接而成习气,故曰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习气者,无明也。
当知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一切诸法,唯是心现。自心现于六尘,复以自心所现六根取著之。能取既妄,所取亦妄,所生无明习气亦妄。故曰中外和合,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六根无体,六尘无体,无体和合而有六识。故知六识虚妄,亦无实体性。众生迷惑无知,妄生计著,执有实体,故有虚妄,妄想心生。此妄想心无有实体,全是无明虚妄。此无明妄识,于中积聚,似有缘相。众生执著实有心体,故曰假名为心。
今欲求净圆觉心,首须除此,虚妄幻相之无明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
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缘根尘而有六识心,此虚妄心者,即是识心也。识心是六根取六尘相而起,故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也。
四大本是虚妄,当然六根六尘亦是虚妄。根尘既是虚妄,缘根尘所生之六识心,自然亦是虚妄的。故曰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六根中既然所缘之尘各归散灭,所以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
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善男子下,正明除幻。除幻者,即永断无明,成就佛道也。文殊章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今即破众生身心相也。
众生之见,总认为心在身中,心依身而有。身是四大假合,本非实有。身既然无,心将安在。故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尘本是无,心取方有。因为尘是众因缘生而无实体,全由识心所现,还以自心取之。故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尘是幻化虚妄,而无实体。无有实体,是无其尘。尘既非有,云何有灭?无灭之灭,谓之幻灭。故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幻本无性无体,幻灭既灭,即是恢复一切法无性之理体。此无性之理体,即是真如。真如非幻,故曰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于一法界中,无有二法。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觉亦一心,迷亦一心,一心觉则众生是佛,一心迷佛是众生。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故曰无佛无众生也。求佛道者,本此一心而修,便是根本智。
诚所谓寻波全是水,无水不是波。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者,用喻圆觉本净,被无明幻垢所蔽。非是无明幻垢以外另有圆觉,而是身心幻垢永灭,则圆觉本自清净。
圆觉清净,便无幻垢。若无幻垢,则身清净,心清净,尘清净。尘无性则遍十方,一尘遍十方,十方在一尘,故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疑者见彼摩尼实有
五色。】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摩尼珠映于日光,能幻现五色。而摩尼珠实无有色,随方映照,幻现五色罢了。
此用喻三性,三性者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一切法相缘而生,无有自性。若法有定性,必不可改变,是无业报因果。今一切法皆因果法,善因缘得善果报,恶因缘得恶果报,是知一切法皆因缘生。法属因缘,则无自性依他而有。故依他起者,虚妄法也。
凡夫无知,妄执依他幻有之法为实有,是名遍计执。随遍计执心,妄现一切法,于是堕入生死轮回。
智者知依他无性,无性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便归圆成实。故如实知依他起便归圆成实,迷于依他起便成遍计执。
今以清净摩尼珠,喻圆成实。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喻依他起。愚疑者见摩尼实有五色,喻遍计执。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疑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
心。自相亦复如是。】
圆觉净性,犹如摩尼珠,本来清净,虽处垢秽而不染。何以故?诸染污法,悉如幻故。圆觉净性者,圆觉无性也。无性随缘成一切法,故现于身心,随类各应。随六道品类,现六道身心也。
虽然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但圆觉净性,实无如是等相。而愚疑之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说明愚疑者,虚妄于依他起上遍计执著也。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
垢及说名者。】
由于迷幻失真故,不能远离幻化。所以我说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皆是幻垢,覆蔽清净圆觉。
幻垢对离,说名菩萨。
菩萨者,修习如幻三昧人也。修习如幻三昧者,以幻除幻也。以幻除幻,有能除之智,所除之幻。能所对立,故曰对离幻垢。此即以幻除幻的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幻垢既尽,清净圆觉现前,能所对待皆无。对除者,无以幻除幻也。如两木相因,火出木烬。此时究竟成就大圆满觉,即佛是也。及至圆觉清净,成就佛果,即无对垢,不言以幻除幻矣。
无说名者,无说教者也。至究竟佛道清净圆觉时,一真法界,不二不别,无说法之佛,亦无所说之法。清净平等,无生无灭。
或者有人疑问,若无说法之佛,亦无所说之法,那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又作何解释呢?
当知清净圆觉,无性随缘,乃有诸佛兴化十方,无量劫来无有休息。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证得诸幻灭影像者,如实知依他起性如幻也。如实知法依他无有自性,法无自性,焉得有相?证得诸法无相,便入实相。实相无相,故一切法相,皆同幻像。知幻即离,故曰证得诸幻灭影像。证入圆觉,如实知一切法依他无性,实相无相,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者,等虚空也。依他起性,体是虚妄,由圆觉故,方如实知。故曰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若能放舍遍计执,自然如实知诸法依他无性。知诸法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便是证入圆觉。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等同虚空,此虚空性,圆觉所显发也。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
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圆觉究竟,则转识成智。第八识名心,显心清净者,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也。心清净则离染究竟,无所住著。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大圆镜智,离染无住,是以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者见分,尘者相分,皆由自证分所变现,自证分即第八识。既然心清净,自然见分相分清净。以下闻尘、觉尘,皆是见相二分。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
见分清净,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则尘不染于心,于是第七识转平等性智。是以眼根清净,转成所作智。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根尘相缘,而生眼识。根清净不取著于尘,则眼识清净。
识者第六识也。第六识具分别用,此分别用,见分所摄。前五识对缘,必有一分意识俱,名率尔堕心。率尔心后,必有寻求。今根清净不妄取尘故,是以第六识清净转妙观察智。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根清净则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以第六识已转妙观察智,是以见分不取著相分。以识不取尘故,所以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
如上同理可知。以如是道理,见、闻、觉、知,一切清净。故曰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根清净则不取于尘,根不取尘,则尘不染心。是以色尘清净,声尘清净,香尘清净,味尘清净,触尘清净,法尘清净。于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清净。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
是。】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者,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既然六尘是四大所造,故六尘清净,四大自然清净。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所造色,内造五根。五根者,眼耳鼻舌身。外造六尘,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根是能依,尘是所依,能依为正报,所依为依报。依正二报,成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于三界中,有二十五种果报。欲界有四恶趣(地狱、鬼、畜生、修罗),四洲,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天,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有四空处,是名二十五有。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清净。十二处者,六根对六尘是生识之处,故曰十二处。其中由于法尘清净故,所以意根亦清净。故曰四大清净故,十二处清净。
既然六根六尘皆清净,所以生六识亦清净。故根尘识十八界皆清净。
既然十八界清净,当然依正二报皆清净。故曰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彼清净者,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也。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者,世间法也。自十力以下,明出世法清净。
十力者,佛于方便智中,开出十力,十力即佛之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碍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佛既具十种智力,于一切法决定明了故,于大众中说法无畏。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一、法无碍智,二、义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内充,四无所畏外显,所以一切功德智慧,不共凡夫三乘,名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本来八万四千是泛指数字,形容数目很多。若欲求其来处,谨列出供读者参考。
据说八万四千,有多出处,今仅引贤劫经介绍之。贤劫经云,诸佛功德,有三百五十种门。各修六度为因,有二千一百诸度,于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成二万一千诸度。各对治众生四种心患──贪、嗔、疑、等分──。成八万四千。
虽然如此,不过我们要知道,八万四千者,是泛指之言。
一切清净者,谓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依他无性,无性空寂,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
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现相。故一切法相,由因缘和合而现。
其实因缘和合,并未曾现相,一切法相乃唯心所现。何以知之?因为因缘和合现相,一定未和合时无相。如果未和合时已有相,不应言因缘和合而现相。
既然未和合时无相,则和合亦不应有相。何以故?因为无相和合,不应有相故。如果无相和合而成有相,那么聚无便可成有。不如道理。所以法实无相,唯心所现。吾人所见之相,唯自心现,还以自心取之。实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相,犹如空华,幻化虚妄。是故诸法无相,乃为实相。一切法相故不可取,即此无相亦不取。若取无相,便是取著无相相。故诸法实相者,无相无不相也。
一切实相性清净。
一切者,指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世间法出世间法而言。谓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世间法出世间法,皆实相无相也。如是诸法,因缘所生,既然法属因缘,必无自性。无性为性,故曰性清净。
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因为众生身心,是由四大十二处十八界,根尘识构成。既然四大等实相无相,性本清净,所以一身清净。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一切众生之身,无不由四大根尘识所构成。所以一身清净,定知一切众生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一圆觉清净。
十方一切众生之身,无非四大根尘识所成。故多身清净,十方众生一皆圆觉清净。实相者,圆觉也。故曰圆觉清净。
这一段文是说正报清净,以下是说依报清净。依正二报清净者,是谓依正二报不可得也。依正二报不可得者,即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随缘现十法界,故诸法一相而诸相宛然。虽然诸相宛然,而无性湛然。所谓法尔如是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
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一世界者,是一佛国土世间。一佛国土,乃至一切佛国土,无不是四大所成。既然四大清净,所以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横遍竖穷,一切佛土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
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虚空以无性为性,觉性亦以无性为性。虚空横遍竖穷,觉性亦横遍竖穷。故虚空平等不动,觉性亦平等不动。
以觉性无性为性横遍竖穷故,所以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故,当知即是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
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
满法界。】
圆觉实性,以无性为性。无性则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亦复不碍全是觉性。以觉性无性,则非染非净,故曰清净不动,圆无际故。既然觉性无性,约理言则一法不立,约事言则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则无所谓是。一法不舍,则无所不是。以无所不是故,是以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无不是圆觉实性所显现。
由于以上的道理,故知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六根六尘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皆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为根尘识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皆无性故。既然一切法无性,是故不碍一一法,各各遍满法界。
是故一尘无性,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不碍在一微尘。以无性故,一尘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尘而不小。
所以经文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
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先作法说,后作譬说。由彼妙觉性,无性遍满故,根尘等,亦无性遍满。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性遍满。既然遍满以无性故,无性则不可坏不可杂。何以故?因为无性即一真法界性故。
以下譬说。譬如一室千灯,其光互映,互摄互入。其光融合为一,而不碍千灯并照。是知一室千灯,其光似一,而实是千光。何以知之?因为若灭掉五百灯光,或灭掉一部份灯光,室内灯光必暗。故知千光成一光,一光即千光。一一光不坏而成一光,虽成一光,而一一光不杂。
故一室千灯,其光圆满无碍。一灯光入一灯光,一灯光入一切灯光,一切灯光入一灯光,一切灯光入一切灯光。此入彼时,即是彼摄此。一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时,即是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切。如是无性为性,各各遍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一一灯光,遍融无碍,无坏无杂。
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性遍融,无坏无杂,所以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
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觉成就者,权实智究竟,如实知一切法依他起无自性,证入我法二空之圆成实性也。所以圆觉成就,则如实知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自性。
于是知缚与解依他无性,如幻如化。是故不与法缚,不求法解。诸法尚无,云何有法缚法解?若谓有缚有解者,颠倒见也。
不厌生死,不爱涅盘。
生死涅盘,皆如幻无性。生死涅盘尚不可得,厌生死爱涅盘,岂非颠倒?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持戒毁禁,皆本无性。若能证得无性,戒体自然清净具足。故自性清净心,本来如此,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亦不染。若一味住著于持戒,分别于毁禁,皆是法缚也。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久习初学,皆如幻事。若证得圆觉,便知一切无性。一切法尚且无性不可得,焉有久习初学可得?当知有所得心,皆是虚妄。故诸佛菩萨,随情现假,度化众生。所谓建水月道场,修如幻佛事。所以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五识晓了前境,均无憎爱。五识晓了前境者,眼了色,耳了声,鼻了香,舌了味,身了触。今唯言眼光晓了前境者,略其余也。
眼光晓了前境,只管见尘,并无憎爱之心。憎爱之心,起于第六识。五识晓了前境,必有一分意识。此一分意识第一刹那,名率尔堕心。率尔堕心,犹不起憎爱。第二刹那以后,便有寻求、决定、染净、憎爱了。
眼光晓了前境,无分别寻求故,所以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光体无二者,无分别,无能所,无寻求也。以无分别能所,无寻求故,是以无憎爱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只恒河沙诸佛世界。犹
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
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心者,圆觉妙心也。得成就者,是一心圆满无住。一心圆满无住不生分别,自然横遍竖穷,非有非无。
既然一心圆满无住,故不住于修亦不住于证。以成就时,既不住于修,复不住于证,所以说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圆觉妙心清净无住,无住则无所照,无所照则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普照。
以圆觉普照圆无际故,是以无所谓照。以无所谓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正以常照故常寂,复常寂故常照,故曰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以下,是说圆觉圆满无际,寂而照,照而寂的情况下,是寂灭无二不动的。一切法的生灭动止,皆如空华,幻化不实。故曰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只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因为一切诸法,缘起性空故,幻化非实故。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一切诸法,无非圆觉,故一切即一,为一真法界。此是以理约事,事虽千差,而理性是一,故曰一切即一。理性虽一,不碍事有千差,故曰一即一切。以事分理,则一即一切,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无差而差,是为不即。以一切即一故,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差而无差,是为不离。以不即故,所以无缚。以不离故,所以无脱。
不即不离不缚不脱,是一法界。一法界者,一切诸法皆一法界也。以一切诸法为一法界故,所以众生本来觉性圆满,本来成佛。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涅盘之分别。故菩萨及末世界生,修习圆觉妙心得成就者,始知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昨梦者,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空无所有。生死涅盘,亦复如是。迷时分明有生死,厌离生死,则执有涅盘。觉后方知五阴皆空,五阴空故,生死亦空。生死空故,涅盘亦复无有。故曰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
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
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如昨梦故,幻化不实。既然法非实有,等同空花,焉有生死涅盘可得?既无生死涅盘,焉有起灭来去可得?是以当知生死本来无起无生。无起无生,当亦无灭,无灭者无涅盘也。有生则有来,既无生故知无来。有灭则有去,既无灭故知无去。以如昨梦故,所以生死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所证者,大圆满觉也。大圆满觉者,一真法界理性也。其理性不二不别,以不二不别故,所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能证者,无住(应为作字)无止无作(应为任字)无灭。
其能证者,即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亦即于一真法界起行修也。
一真法界中,无有分别,故无修亦无证。既然无修无证,云何言于一真法中起于行修耶?于一真法界中起行修者,心无所住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所证之圆觉,无定性不可得。能证之因地行修,无所住不可得。如是无界为界,曰一真法界。所以如来本起因地法行者,在以无住心,冥契无所得法。如是心无分别,法亦无分别,是谓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是名圆觉,亦名正遍知。
至于作、止、任、灭,皆为有所住有所得心。体是虚妄,非正修行路。此四法,皆分别见也。
作,是起作意,求证菩提。止,是起作意,止诸烦恼。故作与止,皆是分别能所,皆有所住有所得。不知于一法界中,菩提本具,无得无失。烦恼本空,无取无舍。故作意求真除妄,一皆是妄。
任,有人闻作意求真除妄皆是虚妄,于是一切任缘,不事修行。此是外道法,不知若无修行,不能自然证觉自然成佛,故名任病。当知所谓修行,非是起心动念,而是以无住心契无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证入圆觉。心无所住则空人我,法无所得则空法我。
灭,是起作意,灭生死求涅盘也。不知生死虚妄,非实有法。法非实有,云何可灭?当知生死无性,体即涅盘。于生死外,岂另有涅盘可得?
总之作止任灭,皆有所住有所得心,皆虚妄分别见。故是修行上四种病。
若证成圆觉,证入一法界,便得性海圆融平等如如。无能无所,无我无法。如水起万重波,无波而非水。此即一大总相法门体也。故经云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犹如波相虽息,水性不动也。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
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最后结论,悉如上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重颂长行文。偈中颂义,皆如长行文,览文自明,不另作解释。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
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
翳朗然。慧目清净。】
金刚藏菩萨具仪启请。启请之前,先叹得益。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
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
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
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
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代众生发问,非是菩萨不知也。第一个问题,佛谓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因为断尽一切无明,方成佛道故。
第二个问题,假使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迷之与觉,不能同时俱有故。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