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述要 第三卷
智谕法师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中,先讲三观单修。今讲单修奢摩他。
唯取极静,识心一念不动也。一念不动,则生智慧。其智慧喻如金刚,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故曰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如此法门,勿须以幻除幻,便得究竟。故曰不起于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菩萨起大悲心,怜愍如幻众生,故曰唯观如幻。
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以佛力者,菩萨上求佛法也。变化世界者,菩萨下化众生也。菩萨自不作粗业,并教令众生不作粗业,名净佛国土。变化世界者,净佛国土也。
菩萨净佛国土,行四摄六度一切万行。故曰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故陀罗尼者,圆觉也。于圆觉不失寂念及诸静慧。圆觉者,无分别智,根本智,故曰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前奢摩他,唯取寂静便得,不须起幻,不须起六度万行。今修三摩钵提,须随缘起幻,须修六度万行。虽修六度万行,却是随缘不失性。所以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所谓菩萨虽行空寂而不证涅盘,虽入生死而不染世间。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
单修禅那。】
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诸幻化相,及与静相,俱名障碍也,故不应取著。不取作用者,不取幻相,不取静相也。
独断烦恼,烦恼是住著心,挂碍心。不取幻相,不取静相,不取有相,不取无相,不取一切相则烦恼断尽。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实相者,无相无不相也。无相者性空,无不相者缘起。诸法缘起性空则无相,诸法性空缘起则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是诸法实相。
心不住有相,是实相无相;心不住无相,则实相无不相。心既无住,则不生烦恼。心不生烦恼,则不碍有相,不碍无相,不碍亦有相亦无相,不碍非有相非无相。故断尽烦恼证实相者,便得大自在。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
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至静,是先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旦静慧发生,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照诸幻者,是修三摩钵提。所以便于静慧中,起菩萨行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
他后修禅那。】
以静慧故,证至静性,是修奢摩他。烦恼是生死因,生死是烦恼果。因既断自然无果,故曰断烦恼永出生死。此是修禅那。所以说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
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寂静慧是奢摩他。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是三摩钵提。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是禅那。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
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力,是奢摩他。断烦恼已,是禅那。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是三摩钵提。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
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以至静力,心断烦恼,是奢摩他。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是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后修禅那。】
以至静力,资发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断烦恼是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
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力用资寂灭,是齐修奢摩他禅那。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是修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
摩他。】
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是修三摩钵提,然后取于至静,是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后修禅
那。】
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是先修三摩钵提。而取寂灭,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
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是先修三摩钵提。安在(应为住字)寂静,是中修奢摩他。而断烦恼,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
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是先修三摩钵提。断烦恼故,是中修禅那。安住至静,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
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以变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钵提。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是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
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是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断烦恼,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
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资于寂灭,是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
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
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种种自性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故种种自性,即无性也,空性也。安住于静虑,中修奢摩他,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
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灭力者,先修禅那。
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作有二种,作、无作。作法有起有灭。所以作法不应常作不息,如果常作,不应言有作。所以作法必是有起有灭,以对灭而言,故言作也。既然作法有起有灭,灭法不应更起。是知作法起灭,必以无作力而有作。无作力即是性空,性空随缘,方起于作。既然作由无作而起,故知作法即是无作。作法即是无作者,缘起即是性空也。故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是中修三摩钵提。清净境界归于静虑者,后修奢摩他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
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者,先修禅那。种种清净而作静虑起于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
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资于至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
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灭力资于变化,是齐修禅那三摩钵提。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
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前三轮是单修,最后一轮是圆修。圆修者,圆教根机也。云何圆修?所谓圆修者,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中,一修一切修也。
云何一修一切修?空即无量,无量即空。诸佛如来证无上觉,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无量知空曰正,于空知无量曰遍知。圆觉慧者,无上觉正遍知也,智也,一切智境也。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境智冥合也。
空即无量者,依他起也。法依他起则无自性,无性随缘成就一切法,故法无自性即圆成实,圆成实者,无量即空也。圆成实者,诸法性也。依他起者,诸法相也。性者无性,无性为性。相即无相,无相而相,是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圆觉。故曰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者,圆教人也。清净随顺,即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是名菩萨二十五清净定轮,一切菩萨应如是修行。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依此轮修者。先当持戒修清净梵行。寂静思惟者,虔诚恭敬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表至诚恭敬,非草率从事。
于二十五轮,各以纸标,记二十五轮名字,然后将纸标混合一起。至心求佛哀佑,不可选择,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自己根机,是顿是渐。
依示修行,不可疑悔。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圆觉不得成就。疑是取结后不信,悔是取一结,复取一结以观究竟。这样便于圆觉,不得成就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因为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定生慧,故曰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方如来,及三世行者,无不依二十五轮修行,而证无上菩提的。但除去上智的顿觉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须依二十五轮修习。及不信二十五轮,不随顺法的下愚人,亦不依二十五轮修习。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盘】
文义明显,不须解释。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
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蘖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
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
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
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净诸业障菩萨,具仪启请。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因为上章曾有「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句,故净诸业障菩萨言,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蘖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佛修此法,曾历恒河沙劫勤苦修习。我等今者,不劳修习,闻佛开示,于一念间便得。故曰犹如一念。
若此觉心本性清净,云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如果觉心本性清净,应无有染。若无有染,云何染污?如果本来有染,云何可说觉心本自清净?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
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
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允为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从一念虚妄起,迷惑执著。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法界中,本无有分别,一切法性皆空。犹如海起万重波,波波皆是水,以水约波,皆无分别。而众生一念不觉,妄执四大为我身相,六尘缘影为我心相。于是妄执身心为我。既执著我相,于是分别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故我人众寿者,皆幻化虚妄相也。众生于一法界中,妄起分别。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
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一法界中,无有分别,众生妄分别有我。以妄执我故,无间而有我所。人众生寿命者,我所也。于无分别中,乃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憎爱二境者,我所也,亦即人众生寿命。于我所法,适我意者则生爱,不适我意者则生憎。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本来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性皆空。而迷人虚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为我,已属虚妄,复以虚妄我执于我所。不知我与我所,皆是虚妄。故曰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我依我所而假立,我所依我而假立。既是假立,故我我所非为实有,所以说二妄相依。
于一法界中,唯是一心,无诸业道。而一念不觉于我所境,妄生憎爱。于是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故曰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众生由于妄执我我所为实有故,乃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既然妄现诸业道,于是妄见流转。
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一法界中,本无生死可厌,亦无涅盘可求。而二乘人,妄见有生死可离,有涅盘可求,于是落入不了义法。二乘人厌生死流转,妄见涅盘。生死涅盘者,非法也,乃二乘知见也。若于一法界中不妄立知见,则不见有生死,亦不见无生死,不见有涅盘,亦不见无涅盘矣。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由如是等分别见,乃不能入清净圆觉。
清净圆觉者,无性随缘圆成一切,随缘圆成一切,还归无性。所以清净觉,无性而随缘,随缘而无性。既然无性则无分别,所以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如果觉能违拒诸能入者,则此觉是自性有。若为自性有,便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便非清净觉。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有诸能入,即是我相,即是分别。故有诸能入,非觉入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念者妄念也,凡夫以妄念而入生死,生死者迷闷也。二乘人知生死念虚妄,于是息生死念取涅盘。不知生死虚妄则无实体,法无实体,云何可息?故动念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无始本起无明者,一念不觉也。一念不觉,执幻化而为真实,故曰无始本起无明。以无明故,妄执幻化之四大及六尘缘影为我身心,故曰无始根本无明为己主宰。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一切众生者,泛指凡夫二乘。凡夫二乘,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故曰生无慧目。慧目者,观文中「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意,应是指真空慧目言。未得真空慧目,则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未破无明未见法性,始分别执著,迷幻为真。
生无慧目,谓从无始来,即无慧目也。例如盲者有二种,一种是后天失明。后天失明者,未盲之前,犹曾见色也。一种是生即无目,根本未曾见色。生无慧目者,言盲之甚也。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众生迷四大为自身性,迷六尘缘影为自心性。而四大及六尘缘影,体皆幻化虚妄。故曰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犹如有人,不自断命。
凡夫二乘,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彼等执身心等性为我。以爱我故,不能自行舍离身心等性。谓迷人不能自断无明,必待佛宣教而后开悟也。犹如人皆爱命,不能舍爱自断一样。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
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迷人执身心为我产生爱者。于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众生执著身心为我,而生爱憎。此爱憎者,由无明所生。无明生爱憎,而爱憎复反熏无明。无明与爱憎,相由而增长。故相续增长,如此求道,徒增生死,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无有分别。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既成佛后还是佛。
众生以执我故,妄起分别,分别能证所证。不知所证者,皆我心所起。故曰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
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说明有证有取,皆是我相。因为于一法界中,无能证取所证取之分别也。
百骸调适,勿忘我身。
百骸调适之时,不计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与「亡」字同义,无也。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
四支者,四肢也。弦缓,如琴弦之失调,故曰摄养乖方。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针艾者,针灸也。无病时忽忘我体,有病时微加针灸,方知有我。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取时即是我相,犹针艾时,方知有我。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
如来毕竟了知者,无上菩提也。清净涅盘者,佛究竟涅盘也。若众生心执著证于如来无上菩提究竟涅盘,皆是我相。因为无上菩提究竟涅盘,不可得也。何以故?一切法缘起性空,即此空性,假名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即无所得也。凡有所得,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
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所谓人相者,即众生心有所悟证之理境。有所悟证,即是分别。能分别是我相,所分别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
「我者」,即我所也。有所悟证,皆是我所。于我所而生憎爱,由憎爱造业受苦。受苦者,还是「我」也。但以悟有我所,憎爱心生,随境而转,所以不复认「我」矣。此说明人相者,即我所也。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悟」,是取著于外境。众生不如实知真是自己本来面目,于是分别我所,取著我所,虚妄随我所而转。心随我所而转,不复认我。故所悟之我所非我,能悟之心随我所转,其道理亦是同样的。因为执著于「悟」,心随境转,已超过一切能证者。因为能证者,随我所转故。这些皆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
圆悟,莫作圆满觉悟解。真正圆满觉悟,便无分别执著,与取著人相截然不同。此地所谓圆悟者,是迷人自以为彻悟涅盘,皆是我所也。我者即是我所。
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最后结论说,只要心中少有取著悟的想法,只要自以为备殚证理,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备殚证理者,自以为完全证悟其理境,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总而言之,人相者我所也。若人执著我,便是我相。执著我所,便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
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
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
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我们已经知道,以上所说我相人相,是我我所执。而我我所执,总名为人我执。今众生相,是法我执。法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故众生相者法执也。
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众生心自证是我相,心自悟是人相。我相是我,人相是我所,我我所不能及者是法相。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我是众生者,谓我是五众所生也。此人有三重妄执,第一执有五众其法,不知五阴皆空。第二于五众中,复执有我。第三于我复执有生灭。
则知彼人说五众生者,即说明五众非是我相,非是人相,而是法相。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既然说我是色受想行识五众所生,当然我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所以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既然说我是色受想行识五种众多法所生,则色受想行识非是人相。所以五众之法,既非我相,亦非人相。非彼我者,非人我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但诸「众生」二字,是指迷惑众生而言。「了」是了别。了别于能证者是我相,了别于所悟者是人相。故曰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而于我相人相以外,既非我相亦非人相,但是存有「所」了别的,当然即是我执以外的法执了,便名众生相。
故知我人众寿四相者,不外我法执也。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犹如命根。】
本来圆觉清净,无有分别,既无能照,亦无所照。若分别能照所照,便是虚妄,便是生灭,便是寿命相。
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清净无相,云何可照?若众生心照清净,此清净便是众生心所法。觉所了者,觉是八识,所了者是心所。心心所法历然,即现生灭,故成寿命相。
如此看来,了证的我相,了悟的人相,了别的法相,皆不出心心所法,皆有生灭的寿命相。我相人相众生相是横说,寿命相是纵说。如果以现代语说,前三相是约空间说,寿命相是约时间说。如此便约尽一切法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业智即是业识,为无明力,不觉心动也。故业智者,体即虚妄。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言妄不自见其妄,必待善知识教化,而后知其妄也。如果妄能自见其妄,必是妄能自断其妄。如果妄能自断其妄,必是众生皆能自度。如果众生皆能自度,必不待佛度,不待法度,不待僧度,众生皆可自然成佛。事实并不如此,故曰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犹如命根者,言众生不能自断其命,必待佛教化,方能断惑证真也。例如前所言「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今简略其言,谓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
无别有冰之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大圆满觉,无能所分别,无能照所照。凡有能所分别,即非大圆满觉。故曰若心照见一切觉的,皆为尘垢。尘垢者,识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别也。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能觉与所觉,不离尘垢也。
汤是热水,如滚水销冰,冰销而为水,无别有冰。如果知冰销原是一水,则知能觉所觉无有分别。若知能觉所觉无有分别,则知存我觉我亦无分别。
存我者能觉也,觉我者所觉也。能觉所觉唯是一心,故曰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能觉者是我相,所觉者还是我相,所以说存我觉我。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
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末世众生,末法时期之众生。不了我人众寿四相虚妄,我法二执不断,不出六道轮回。纵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有为者,生灭法也。纵多劫修道,不出生灭。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谛闲大师曾引偈曰:「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是有风灾,假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我辈末法众生,应深警惕之。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末法众生修道,确实认一切我为涅盘也。每闻人言,我已得道,我已开悟…… 蘖斯经文,方知皆是我相。
有所得是外道,无所得为佛道。于佛道中,有何可得?六祖言本来无一物,汝开悟甚么东西?故我辈末世众生修学佛道,应老实从离四相著手,庶几不远矣。
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为成就。
末世众生,误以涅盘、证、悟,为我所法,故曰认一切我为涅盘,认为有证有悟名为成就佛道。不知诸法缘生无性,即此无性假名涅盘。无性则不可得,证此不可得,假名曰证。悟此不可得,假名曰悟。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
我爱根为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
不解脱。】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认一切我以为涅盘,犹以贼为子也。因为众生执我,必生爱憎,以爱憎造诸恶业,恶业因缘,堕于苦道。故执我为涅盘者,犹以贼为子也。我执一念,偷尽功德财,故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
有我爱者,即欲我不生不灭。故曰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不知我、法二执,缘生无性,无性正是涅盘。所以说伏我爱根,为涅盘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有一般人,知「我」为生死根本。如果无我,则无人受生死矣。于是厌憎于我,故曰有憎我者,亦憎生死。这是暗示二乘人。
不知我是缘生,缘生则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故有我。无性随缘,故无我即是有我。随缘无性,有我即是无我。法非有非无,何生死之有?既无生死,何爱憎之有?有爱憎者,即有所住心,有所得心,不离生死也。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憎由爱生,故曰境背爱心,则生憎嫉。故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盘。如果无爱,便亦无憎。当知爱者真生死,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
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学人于后得智中,知一切法依他起无自性,证我法二空,是名菩提。
然末世众生不然,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以己微证,非是真证也,乃众生自以为证也。故接著说,犹未能尽我相根本。当知未尽我相根本,岂是证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
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者,爱也。闻赞则喜,便欲济度,系「由有诸欲助发爱也」。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者,憎也。闻谤则嗔,即系「境背爱心而生憎嫉也」。爱憎二心,由我心起。故曰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
藏识者,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藏识。第七末那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故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
游戏诸根曾不间断者,我执于六根起现行故,所以游戏诸根。第七末那识,虽有转变而无间断,故曰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
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我相是总,人众生寿命相,皆属我相,故略说我相。执我有二,即人我法我。我法不空,不能入清净觉。
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若知我缘生无性,则知我空也。若知我缘生无性,当知一切法亦缘生无性。若知我法二空,可入无生,入无生者,名入清净觉。既入无生忍,则无我受谤,无人毁我。故曰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既然我法俱空,故实无我说法。既然无我说法,故于顺我者不爱,违我者不憎。如果作有我说法想,便是我相未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者,末世众生皆以有所得为法也。不知有所得者,皆我人众寿四相,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然勤精进于有所得,徒益诸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者,乃取相修行也。不知其所解行者,皆是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于圆觉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茚。由彼众生未断我爱。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茚,是我慢重者。这两种人未断我爱,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
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茚对境不生。彼
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
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末世众生希望成就佛道,无令求悟。因为所悟者,皆是人相,非佛道故。若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因为人相由我相所生,以我见多闻,必取著于相。多闻而取相,唯能增长我见,不入法性。
那么菩萨怎样化导众生呢?但当令彼众生精而专一,勤而不懈,降伏其烦恼。起大勇猛心,未得令得,未断令断。烦恼者广说无量,略说即贪嗔爱慢谄曲嫉茚彼我恩爱等。
「得」者,智德也。「断」者,断德也。诸法依他而起,其相如幻。其相如幻,则无实性。无性故能随缘现一切法相,以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故,所以无性即是圆成实。由依他起性,悟入圆成实性,假名曰得。而入圆成实者,即圆觉也。然圆成实性即是无性,故得而无得,无得而得。
云何谓断?法依他起,体即无性。然凡愚妄执依他而起之幻相为实有,乃成遍计所执性。以遍计执故,乃生贪嗔爱慢谄曲嫉茚彼我恩爱等。然遍计执性,纯属虚妄执著,故应断除。若断遍计执,则贪嗔爱慢谄曲嫉茚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然遍计执性虚妄无实,故断而非断,非断而断。是之谓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也。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圆觉。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若于所求,不知依他无性,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不入清净觉海者,不入圆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疑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一切法无我,而众生虚妄执我,即无始无明也。由执我而生四相,故不成菩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疑。
我执是种子,其相微细。贪嗔疑是起现行,其相粗显。无明生时,由细而粗。然修断次第,须由粗至细。故一切众生,虽然由执我爱而妄流转。然欲悟圆觉,须先去贪嗔疑。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
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
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普觉菩萨,具仪启请。
心意荡然者,心无挂碍也。
获大安隐,安隐者涅盘也。大宝积经,及大方广三戒经,均曰「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心无分别,则无挂碍。故曰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普觉菩萨先叹得益,然后请问。请问末世众生修佛道者,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因为修学佛道,勿令求得,有所得者,皆是外道。唯令除病,病除而后,佛性自然圆现。
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
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
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畏道眼者,能正见道不堕邪见,故称无畏。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
。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将发无上菩提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应求一切正知见人。云何是正知见人?正知见者,心不住相。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因为正知见人,如实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不落二乘境界,应广度一切众生。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善知识诱导众生,所施方便不同。有时示柔和而摄受之,有时现威严而折服之。总以利益众生为怀,故虽现尘劳烦恼,心恒清净。
善知识有时示现有过,实系以身示教。赞叹清净梵行,开导后学,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后学若知此意,勿论善知识顺教逆教,均应以师敬之。不可以我慢心,辄论善知识过。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此是答覆,应求如是人。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
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虽处尘劳中而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虽见之而心无骄慢。应供养之,不惜身命。
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抟者抟食也。当时印度人,以手抟饭而食曰抟食。抟财者,食财之略称。供养善知识,不惜身命,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而不能舍呢!
今每闻妻子眷属,欲依佛出家,而坚持不舍者,即不能以妻子眷属而施善知识也。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善友者,善知识也。不起恶念者,不生骄慢,不毁谤加害也。如是即能成就无上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起大悲心,普度一切。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
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诸法皆因缘而起,既然起属因缘,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而起。因缘而起是有,因缘起法无性故无。无性即是随缘,故无是有之无。无是有之无,不得谓「无」,不得谓「非无」。因缘即是无性,故有是无之有。有是无之有,不得谓「有」,有不得谓「非有」。
故一切诸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亦有亦无,是为世谛。非有非无,是为第一义谛。而世谛者,即第一义谛随缘也。第一义谛者,即世谛无性也。故入世谛,即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入涅盘。此之谓妙法也。
善知识云何证此妙法?心无所住也。因为此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证此法者,须心无所住,即此「无住」亦不住。是之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由于这种道理,故欲证此法,应离四病。四病者,以下另有别论。
一者作病。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法,无生无起无作。故一切法清净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别。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须除病,病尽真如自现,故勿须起心造作。云何为病?病者遍计执也。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彼人不知,本心清净一念不生,便是圆觉。因为圆觉性,本不动故。如果起心动念,翻成虚妄。今于本心起种种造作行,欲求圆觉,无异缘木求鱼,抱冰求火。故曰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涅盘生死
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
任病者,任凭自然也。当知修学佛道,不应除法,但须除病。众生无始时来,皆在虚妄病中,若不除病,不应自然成佛。若众生可自然成佛,便勿须三宝化导矣。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涅盘生死无起灭念。
不断生死不求涅盘者,以为生死涅盘皆空。涅盘空则无起,生死空则无灭。
如此说空者,是恶取空,以坏因果故。集为生死因,苦为生死果。道为出世间因,灭为出世间果。若著任病者,则不知苦,不断集,不修道,不证灭,如是则坏佛法。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不知法性者缘起性空,性空缘成。性空随缘成一切法,非是缘起以外另有性空。若于缘外有空,此空即是断灭空。
若任彼一切自然发展,即是随诸法性者,那么众生何以有不觉?因为任彼自然,应无不觉。若无不觉,何以有始觉?若无始觉,何以有分证觉?若无分证觉,何以有究竟圆觉?故圆觉性,非任彼自然而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止者止息也。诸法缘起性空,诸念无性,无性本空,焉可止息?若起心止念,能止念者即是妄念也。所以若谓「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即妄念也。一切法不可得,云何能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复次,既曰一切性寂然平等,云何可得?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彼圆觉性,非有非无,等虚空故,横遍竖穷故,所以非止念所合,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
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
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来空寂,何须更灭?复次一切法无性缘成,缘成即是不灭。故灭是不灭之灭,不得谓定灭。若谓定灭,即是断灭。
一切烦恼身心既是因缘生,当是无生,无生云何有灭?故谓定有灭者,边见也,故说名为病。
谓根尘虚妄境界永寂者,系偏空滞寂也。不知一切法缘起无性故空,此空是有之空,有之空不落断边。空无自性随缘成有,此有是空之有,空之有不落常边。离于二边,契乎中道,方是诸法实相。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圆觉者,如实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实知缘起性空,是于无量知空。如实知性空缘起,是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故圆觉性非是定寂。谓一切法永寂者,病也。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法本无相,无相者实相,故一切法无非实相。实相无相,故一切法本来清净。只怪众生动念住著,以致有染。作任止灭四病,皆是有住生心。今离四病,以无住心契于实相,始觉合于本觉,故则知清净。
作是离四病观者,名为正观。正观者,除病不除法也。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观者住著生心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
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
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末世众生欲修圆觉者,应当尽形寿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即善知识。经言云何善知识?云何恶知识?无我为善知识,有我为恶知识。因为有我者必生三毒,生三毒者必造十恶业,恶业因缘必堕三涂,故为恶知识。无我者则不生三毒,不造十恶业,不堕三涂,故为善知识。
父母生我五阴身,善知识全我慧命。五阴身令我入生死,慧命使得解脱,故善知识恩德,尤在父母之上,故应尽命供养承事。阿难白佛言,众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善知识功德有其半。佛言,众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全由善知识功德。
善知识欲亲近者,欲兴度化也。莫执我见,应断骄慢,敬顺所教。善知识若因他缘离去,不可妄生怨恨,应敬顺其意。近之则慢,远之则怨,非事善知识之道也。
善知识教化,有其二道,一者顺,二者逆。应摄受者摄受之,是谓顺化。应折伏之,是谓逆化。当知善知识现顺现逆,旨在利益众生,非是有爱有憎。其心犹如虚空,不住著不取相。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者,了知自身及众生身,同一法性身也。
修行者如是行,方能入圆觉。此段经文,是回答普觉菩萨,行何等行之问。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
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
如是。】
此是回答除何等病之问。
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第八识见分,妄取著第八识所变相分,起憎爱心,种入八识田中,成自种子。故第八识又名一切种。由于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所以生死轮回相续不断,以致不得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是言诸病之因。若复有人以下,是言除病之方。若人怨亲平等,心无有二,则离憎爱种子,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即应时而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
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
堕邪见。】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度尽无量无边无数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也。因为众生无性,即我法性身。同时离一切相,即是法性。故曰令一切众生入于圆觉,而无取觉者。
此答,云何发心,不堕邪见。度尽一切众生不取众生相者,悲导智也。不取一切诸相而不舍度一切众生者,智导悲也。菩萨发心,应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悲智双运,方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觉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盘】
偈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
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
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
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觉菩萨请问安居修行。我等今者,已得开悟,是现前得益。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是请护益后世也。
安居者即安置净居,克期求证的意思。
并请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
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
。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请问,佛允为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
如我已说。】
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略言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期也。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
此等众生,具大乘根性,且秉信欲修圆觉者。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伽蓝,译曰众园,即僧众所居之寺院,在僧伽蓝安处徒众,即作寺主领众也。既然领众,自然有缘事系身。如是之人,可依我所说三观二十五轮,随分思察。此是随缘修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无有他事因缘者,例如不领徒众,及无弘法利生等因缘所羁绊者。即应如法启建道场,例如佛七道场,禅七道场等等。建立道场,立定期限,克期求证。
佛说有三期,为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所设。长期百二十日,为上根人所设。上根人力胜,可于百二十日勇猛精进,不生懈退。中期百日,为中根人所设。中根人力次,不堪百二十日勇猛精进,故减为百日。下期八十日,为下根人所设。下根人力再次之,百日精进犹不能堪,故再减为八十日。
安置净居。
启建道场,必应结界净坛,香花供养等,曰安置净居。此者,凡无有他事因缘者,应建立道场,克期求证。若有他事因缘,即应依三观二十五清净定轮,随缘修习。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
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
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若佛现住世,则不须施设形像,但正思惟不起妄念可也。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佛灭后现前无佛,当施设形像。心存者,心存如佛现前。目想者,见佛形像作见佛想。正忆念者,正忆念于佛也。故曰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者,种种庄严道场。
经三七日……是向十方佛求哀忏悔。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遇好的境界,烦恼、所知二种负累减轻,故得心轻安。经过三七日礼佛求忏,一向摄念,令心不散驰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
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佛制夏三月安居,不外出游化。如果结定三期修圆觉期间,遇到结夏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声闻人结夏安居,须结界羯磨。凡参加结界羯磨者,皆得和合安居,曰安住徒众。今心离声闻,为清净菩萨止住,故不假徒众。意思是说,不以结夏安居,废修圆觉也。
大疏云「建立道场,或在伽蓝,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已临。入众安居,则乖誓约,自终期限,又犯毗尼。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辩明。为俗乖律即非,因大废小无失。故决定毗尼经说,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心离声闻者,大小不同。次下即说不假徒众者,不必六和。」
此段文的意思是,若于誓约修圆觉期间,遇到结夏安居时,可因清净菩萨止住,圆满修行圆觉。可以不必参加结夏。但应于佛前作白,以下便是作白之文。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盘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
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
不系徒众。】
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作白前先自明身份。
踞菩萨乘。是自明欲依菩萨乘法修行。
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诸法无非实相,实相无相则灭「生」。实相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即不废一切相,则灭「灭」。生、灭俱灭,谓之寂灭。故修寂灭行,便入实相。既然实相无生无灭,故曰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
以大圆满觉,为我道场,身心安居。明欲修圆觉行,不为四大及六尘缘影所局也。
平等性智,涅盘自性,无系属故。
第七末那识执我,转依后则以无我为性。以无我无分别故,名平等性智。故平等性智者,诸法如如也。
涅盘自性者无性也。以无性故,是以不生不灭。平等性智,及涅盘自性,均如如无有分别,故无所系属。
今我敬请以下,是白佛愿文。不依声闻者,不系徒众也。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同入清净实相也。当与十方佛及大菩萨,同入实相三月安居。为修无上妙圆觉大因缘故,心离声闻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菩萨示现安居者,以修大圆觉为安居也,非如声闻乘人,系属徒众,故曰示现安居。
过三期日者,若过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此时夏安居尚未竟,可以不受夏安居限制,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
可取。】
此诫邪谬也。佛法是一,无有二法,二法即是魔法。故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然总是一法。解则解其所信,行则行其所解,证则证其所行。如是信解行证,方能不违佛教。故诫之曰,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所闻者,略如三观二十五轮。以下略述其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
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
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
取。】
先明修奢摩他境界。既云境界,当是论证不论解。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此之谓也。
然凡夫无知,唯有据理推之。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静极则明,明之谓觉。故至静为体,明觉为用。例如水性不动,而波起万重。万重之波,无非一水。若于一波会其为水,则便觉知波波皆是一水。于是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此不过凡夫据理而推,非亲证之现量境界也。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既然静极便觉,所以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则觉亦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若觉遍满一世界以下,是言所证之境界。法界唯心,犹万波一水,既然于一波中可知一切波,故觉遍满之人,能于一心中知一切众生心。故曰于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最后叮咛说,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
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
取。】
次说修三摩钵提境界。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
观经云,心想佛时心即是佛,以熏能成种故。
依种种门,渐次修行。
三摩钵提如土长苗,非是顿得,故须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并须广发大愿。久久熏习,方能自熏成种。如土长苗,方得渐次成就。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若不如此者,终不可取。总而言之,奢摩他可不起于座顿得,而三摩钵提须是渐修,不可顿得。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
之雨。犹如目蘖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最后说修禅那。先取数门,数门者数息观也。数息观本是小教修习法门,今于圆觉门中提出者,取其为初首方便也。天台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介绍数息观甚详,此地不多作介绍。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分齐者,分剂也。心中了了分明,知念头之起、住、灭,分剂头数。心既了知,便不随念转。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既于数门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于四威仪中亦分别了知。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蘖所受用物。
此是修禅那所证之境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诫谬误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三观初首方便者,奢摩他初首方便先取至静,三摩钵提初首方便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及大菩萨,禅那初首方便先取数门。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者,圆修也。若人圆修三观,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
憎爱嫉茚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
舍渐次求证。】
此是开导末世钝根众生如何修习。末世钝根众生求道不得成就者,系由昔世业障所致。
当勤忏悔者,末世钝根众生,应行事忏,应至诚发露忏悔,求佛哀佑。
常起希望者,起胜进心也。先断憎爱嫉茚谄曲诸恶,求胜上善法欲心。于三种净观,随学一事。若此观不成,复学彼观。心不放舍,必期于成,不可生疑悔心,亦不求速成。必须不放不舍,渐次求证。
是知末世钝根众生,必须忏悔业障,不放不舍,渐次求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行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销灭 佛境便现前】
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
。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
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贤善首菩萨,请问经教名字,以便流通。并问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护持经之人,流布此经至于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
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仍是先赞后答。贤善首菩萨及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
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是颂扬此经功德。圆觉经为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圆觉经能令萨远离诸幻,彻见法性,故为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清净眼目者,不为幻翳所障。
十二部经者,非是十二部帙,而是十二部份。一、修多罗,二、只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奢多伽,七、阿浮达磨,八、阿波陀那,九、优婆提舍,十、优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罗。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
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宣说是经名字,是经有五名。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圆觉者,究竟觉也,究竟觉者佛境界也。故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既然唯显如来境界,却是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者,说明一切众生依圆觉修行,皆可成佛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顿教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群品,可见此经顿渐全收。譬如大海不让小流,百川所归也。蚊虻修罗,皆得充满,言各种根机,皆能得益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
经名及一句义。】
此下校量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
别半偈。】
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半偈。何以故?因为此经可令众生至佛地故。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
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闻此经名信心不惑者,为能入也。若人闻经名字即能入教,当知是人善根昔植。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因缘,如是乃至尽恒河沙诸佛所,种诸善根,方能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贤善首菩萨曾问,云何护持经之人?今世尊回答说,当护末世是修行者,莫令恶魔及诸外道,恼乱修行者之身心,致令修行者生于退屈。退失道心,屈伏于恶魔外道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
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
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
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先说金刚守护。
金刚者,金刚宝杵也。以所执武器彰名,故名金刚。
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及其眷属。皆发愿守护持经人。若后末世一切众生,凡能持此圆觉经者,我等当守护之,如护自己的眼目。不但守护其人,乃至其所居之道场修行之处,我等金刚率领徒众,无分晨夕而守护之。不令魔外恼乱,不令修行人退屈。其所居之处,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天王,初禅大梵天王也。大梵天王护持佛法,为娑婆世界主。世尊成道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世尊受请后,始往为五比丘说法。
二十八天者,总说三界释梵诸天。
须弥山王者,忉利天主也。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故曰须弥山王。
护国天王等,护世四天王也。
释梵诸天,皆顶礼佛足,发愿护持经人,常令安隐者,常令安乐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
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
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大力鬼王名吉盘茶,与十万鬼王,亦发愿护持经人。彼鬼王等发愿言,我等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不令修行人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一由旬四十里也。其人所居,方圆四十里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等当使其碎如微尘。
以上诸金刚,释梵诸天,及大力鬼王等,皆发愿守护持经人。可见修圆觉者,功德无量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此经已,在会诸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释梵诸天王等,一切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终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