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我们序文不看,自序这个地方不看,直接翻到经典部分,也就是前面四个page不看,直接翻到《大方广圆觉经》这个地方。

  [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一个句点,一个句点,段落分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这样念就对了。

  [上海] 就是大陆。上海有一间讲堂,叫做[圆明讲堂沙门圆瑛] 外号,[弘悟] 内号,这是同一个人。譬如我叫做云林沙门,因为我是云林县人;云林沙门慧律悟根,我的内号叫做悟根,觉悟听根本。但是,你如果叫悟根,没人认识,这是内号。[讲] 这同一个人。

  [受法门人] ,就是跟着他学法的人,受法的,同时听这一部经典的人。[雪相][戒净] 也是同一个人,[敬录] 。

  [今讲此经,依贤首宗]贤首宗就是华严宗,因为是贤首国师将它弘扬扩大,所以,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贤首宗讲经一开始,都是先[开启十门。]这是用十个角度来讲,[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悬示的意思是说:大概,大概指示这一部经典在讲些什么,[悬示]就是大概的开示。就是前八门一开始,就先让你了解这部经在讲什么。[第九门总释名题,]就是解释这个经的题目。[第十门讲解经文。]。但是,[今为便利听众起见,],所以[移第九门,]第九门就是总释名题,就是先解释这部经的经题,所以说:[总释名题,而为第一,],我们研究这部经典,要先了解这一部经典经题的意思。所以,[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 茫然就是迷迷糊糊,才不致于迷糊迷糊。

  [十门者:]哪十门呢:

  [甲 一总释名题],先了解这部经的题目的意思为何。 [二教起因缘],讲这部《圆觉经》的因缘是从何而来。 [三藏乘摄属]第三,这部《圆觉经》是属于三藏的什么藏,是经藏、律藏、论藏呢?乘就是:是声闻乘、还是菩萨乘呢?是大乘还是小乘呢?摄属就是说:是属于三藏当中的哪一部,经、律或是论?或者是属于大乘?属于小乘?是菩萨乘,或是声闻乘呢? [四体性深远],这部《圆觉经》的体性是广是狭? [五能诠教体],就是说:这部经以何作佛事。以文字、音声,能诠教体。

  [六所被(“被”pī)机宜]“机”就是根器,这部《圆觉经》到底是对何种根机而说?在第六门来讨论。 [七宗趣分别],本经最重要的在讲什么内容?它是以何为宗。 [八力用殊胜],研究这部经之后,能产生什么作用?为了使我们离妄证真。它有什么殊胜之处? [九传译流通]这部经从印度传来,翻译的经过程是如何?由谁翻译?为何能流通至今?传译流通就是历史背景,它的历史背景,让我们了解这部经典是从何而来。如何流通?有一个交代。才不是像神教的扶鸞,起乩说谁来降临,然后随便画一画,就说是释迦牟尼佛降乩;佛经不是这样,它是确确实实有根据,说出经典的历史、是从何而来,所以,佛经的真伪,一定要有翻译的人是谁。这很简单,你要判断一部经典真、伪,就看它是在哪个朝代,由哪位三藏法师翻译流通的。 [十讲解经文],所谓讲解经文,就是将整部经从头到尾作解释。

  甲一 总释名题

  这个题目的地方要写很多字,在【大]的旁边写:体;体是绝大,绝对的大。在“大[方]”的旁边写:相;在“大方[广]”的旁边写:用,也就是:大、方、广就是体、相、用。这部经在讲什么?这部经在讲绝对的本体,绝大的本体。再来,这部经的相遍十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皆由此经出,所有的三身四土,都要由《圆觉经》证悟,[方]就是事相遍十方,相遍十方。[广]呢?就是妙用很大叫做广,所以[广]就是用。在[用]的旁边写:圆觉妙用。原来这部经就是在讲我们本性圆觉的妙用,这个[用]就是圆觉的妙用。再来,大方广,在[方]左边写:正;[正]叫做方,就是说直趣菩提。[正]就是智,这个[方]就是一种正确的智慧,非常正的智慧,我们所讲的正道。所以说:[大]就是体大;[方]就是相遍十方,叫做正、叫做智慧;[广]叫做用、叫做圆觉妙用。圆觉叫做圆满的觉性,[圆]满[觉]性。圆觉就是我们圆满的觉性。什么叫圆觉?就是一心的别名,圆满的觉性就是一心的别名。也就是说:大方广——体相用,就是我们的一心;我们的一心,就是我们圆满的觉性。一句一句念比较容易了解。再来,[修多罗]“修多罗”: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喔!这部大方广圆觉经典,契经就是合佛的道理,又合众生的根机。[了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叫做了义;换句话说:小乘不究竟、不显了,当然就是不了义。经藏皆名修多罗,就是诸经,一切经典都叫做修多罗。了义,修多罗这部契经、这部经典,诸经当中是了义经。所以,“修多罗了义”就是说:诸经典当中,以这部经来说,叫做了义的经典。[经] 指本经,只有单单指本经,而不是指诸经。上面的修多罗叫做经,但是,它是指诸经。修多罗了义,就是诸经当中的了义教;底下这个[经]就不同了,这个“经”叫做别名,就是说:只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部经。最后一个“经”字是指只有这部经,上面那个“修多罗”是指诸经,只要合佛的道理、合众生的根器。[卷上】卷上,以前古代没有印刷术,所以,都是把经典捲起来,捲起来分上卷、下卷。我们现在为了保留古人的名词,了解以前不叫[册],现在叫上册、下册,以前叫做卷上、卷下。

  [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这部经典有五种名,但是,这部经典是取第一个名字,跟第二个名字,你看!这部经典第一个名字叫做[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你注意看:“大方广圆觉”,取这五个字;第二个名字,取[修多罗了义]。本来这部经有五种名字,这是从第一个、第二个各取五个字,第三个没有采用。[三、秘密王三昧,],这部经也可以叫做《秘密王三昧经》;这部经也可以叫做[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经。这部经本来有五个名字,但是,五个名字当中,只取第一、第二个。[为要事周义尽,],事相圆满,义就是道理已经极尽,也就是究竟的意思,事相很圆满,道理也很究竟。[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简单切要。[结集且标两号,] 两号就是两个题目的名字连接起来,[而于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第一种名字,第一种名字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所以说[复略陀罗尼三字,] [略]就是省略、去掉,把第一个名字省略掉[陀罗尼]这三个字。[第二题全取,]第二题的名字叫做修多罗了义,全部节录下来,所以: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是所解释的法的道理,被这部经典所解释的道理。[后一字是能诠文字,] 所以就是经典,第十一字就是“经”。能诠文字,能够解释的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什么叫做实之宾也?就是说:实在是道理之宾,“宾”就是客,外在的,名字。我们说:主人是道理,客只是外来的,借重着文字来显示这个道理,实就是:实在它只是道理,道理以外的,那当然就是借用名字了。实之宾也,是只是道理的外在作用。[循名务必核实。]“循”就是依,如果按照这个名字,务必、一定要核实,就是要契合这个实在的道理。[题者,经之纲也,] “纲”就是鱼网最粗的那条线,最重要的!我们把网一撒下去,拉起来,从那一条最粗的绳子拉,大的目叫做纲。[解经] 要解释这个经典,[贵在提纲。] 提纲就是重要的,抓鱼的粗的绳子,纲目嘛。[今先解前五字。] 现在先解释五个字。

  [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 底下就解释了,[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此云大乘)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摩诃衍,中国话叫大乘,一种是大乘法,一种是大乘义,义理、道理的意思,大乘法皆不离众生心。[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圆觉在缠,] 这个“缠”就是指烦恼,我们圆满的觉性被束缚着,开发出来叫做圆觉,没有开发出来叫做如来藏心,就是这个意思。[即是众生如来藏心);] 把它调过来叫做藏如来心,孕育着如来清净之心;反过来念即是众生如来藏心。所谓如来藏心,就是孕育着如来的本性,却没有开发出来,还蕴藏着。圆觉在缠就是说:我们圆满的觉性,还在烦恼的束缚当中,换一个名词,叫做如来藏心。如来藏是《楞严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是法,所谓以就是众生的心。[所言义者,]义就是《圆觉经》在讲什么?大乘的内容在讲什么呢?讲体大、[即体、]体是绝大,我们绝对的本性叫做体,绝待的本性叫做体,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叫做体。[相、] 由体发起的相,是没有分别、清净之相;一切清净之相不离体,所以,相是遍十方。[用,] 由般若智慧影现在事相、外相当中,就能产生种种的妙用。所以,体大、相大、用大,这都是大乘的义理,大乘所讲的道理,都离不开体、相、用[三大之义也。《大疏》云]这是一本书,[:凡欲解] 如果想要了解,[了义经论,] 如果要解究竟实相,叫做了义经论。[先须明释] 清楚的解释[法义,] 先须明释,要先清楚的去解释什么是法,什么是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义”就是道理,所谓的道理才能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用这个道理来照法,什么叫做照法?照法就是说:用这个道理来陪衬着这个法起来,用这个道理来作标准,然后对照看看这个法是不是正的,是不是正法,法就能显示出来。世间人拿镜子照自己的容貌,君子用良心返照自己,君子知道做事情要有良心;学佛的人用因果的镜子返照自己,是否符合因果的道理?圣人用本性返照自己,有没有合本性?各有不同,法即显了。[今先讲大方广三义,后讲圆觉一法。

  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圆满觉性的全部。[此体竖穷三际,] 竖就是直线的来算的话,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我们圆满的觉性,这个体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止。[历尘劫而常住;] 经过尘沙劫,尘劫就是无量劫,仍然安住。[横遍十方,] 就横的来说是遍十方。[无边无表,]无边就是没有一个终止的尽端。无表呢?你没有办法显示出来,因为它是没有形象的东西,无表,你怎么样指示出来呢?你怎么样表达呢?它没有形象的东西,你如何表达呢?[超象外以孤标;无名立名,强名曰大。] 超象,超一切现象界以外而独有的,那就是体。“孤”就单独,只有它,孤标。只有这个体能够这么大的,无边无表,横遍十方,尘劫常住,竖穷三际。说:无名立名,这个圆觉的全体,我们这个圆满觉性的本性,无名立名,因为它没有名字,所以,不得已立名。强名曰大,强名就是说:不得已,我们勉强的,强名就是很勉强的来说它是一个“大”字,无法言说。所以,强名,不得不;强就是不得不,不得不讲它只是一个“大”字。[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对小说大。[若大外有小可对,则非至大。]举例:我们世间人很不会说话,说:我很伟大!“我很伟大”,表示有对方比你差;如果我很伟大,有一天人家跟我比较,这样,我又矮人一截了。所以,说自己很伟大的人,就是很不伟大,愚痴,不聪明!说:我很伟大!意思是说:你很愚痴,有一天人家比我们伟大,我们就变成愚痴,变成落入阶段、对立的比较。你如果说:我不伟大。没有比较,我很平凡,这样当下、当体就是平等法,平等法,没有经过比较;你没有落入人家的把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艺术,讲话有艺术的人,就抓不到把柄。为什么?我们如果自己觉得很我慢;或者是觉得对别人有恩;或者是觉得自己很伟大,这样就是落入阶段,这就不是佛法,这样会受人指陈。古代的贤人说了一句话:善于议论别人者,于边(在旁边),于侧面,人亦议论他。这句话很有道理,就是说:我议论别人、批评别人好坏,我如果落入这种观念,那么,你就有懈可击,旁人就会来讨论我们、议论我们。古人很厉害!假使当相就圆满,我今天在别人面前,不讲别人的坏话,我不讲别人的坏话,无论他好坏,我们都平等,别人听到我们这样讲,无懈可击,我们讲的都是平等心,他想讨论我们,就没有资料可以讨论,因为我们没有落入阶层的比较。所以,讲话的用词很重要,我们如果讲到佛理,语气要肯定,要肯定,有决定心;如果讲到自己的意见,我们就用“包容”、“参考”。譬如:人家来文殊讲堂参访师父,我们的用词就要用[参考];今天你们四、五百人来到这里,我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互相研究一下。如果讲错还能转圜,我是说[研究]而已呢!我是说互相研究。互相研究就是说:我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望你指教的意思,这就不落入把柄。但是,如果讲到佛的道理,讲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不能这样讲了;这个往生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再研究看看好了!这样就完了,这样讲经就完了!要奠定众生的信心,怎么可以让你用[研究]的?对不对?讲到往生是不能让你用“研究”的,那是佛讲的话,佛是圣人啊!一定要讲到让众生百分之百相信,那是佛讲的话,往生极乐世界,这不能用“参考”的。如果是我们自己讲的,要用[参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说错了,大家互相研究一下。知道吗?所以,古人说的没错,讲话有没有艺术,差别很大!要夸奖自己,也要夸奖得很有艺术,随便夸奖自己,人家会受不了,夸奖自己,也要让人起欢喜心,你明知道他在自夸,不过听起来很舒服,比较没有压迫感。这个“大”,不是对小来说的大,叫做绝对的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是由小而成,则非本大。]不是绝大,不是当体就是绝大,本来就没有大,是因为有比较嘛![今圆觉之体,]是[绝对待,]对待就是二元,对立叫做对待嘛!绝诸二元对立。[无前后,] 无前后就是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大。有一个探险家进入深山探险,他入山之后,遇到山中的原始民族,那些原始民族的体格都很壮硕,他不知道人家背后藏了一把刀,这个探险队就拿一把刀出来,他想:那些原始民族看到一定会害怕!那些原始民族又高又壮,看他拿刀出来,马上从背后拔出一支更大的刀,吓得他把刀子一丢,拔腿就跑,因为那支刀比他的更大!那一幕你可想而知,看了就很好笑,他以为拿那把刀出来,对方会害怕,结果人家拔出一把比他大三、四倍的刀子,吓得他拔腿就跑,意思是来比看看谁的刀子大啊!无前后,不是比较的大,[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这就是“大”的意思。[方者,就相得名,]就是指我们圆满本性、觉性之德相。[即指圆觉德相。此相本不离体,] 相不离我们的体性,[即体中所具功德之相。]体中所具功德之相,简单讲就是清净之相。[又方者,正也,] “正”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体、相、用,大、方、广,这个“方”就是正,[即正智圆照。]正智就是一点都不偏,中道智慧、实相智慧叫做正智,圆满照一切。[一切诸佛,因地法行,] 因地,就是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皆依正智圆照。] 修行若欲达到佛的境界、入涅槃,不了解《圆觉经》的道理,无有是处!所以,最后面佛就劝你:意思教化成就无量无边的阿罗汉,不如为他演说圆觉的思想,所以,佛很赞叹这部圆觉的道理。因此,从因地修行到果地觉,不了解这部经典,不可能成就![ “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但是,二者皆无相。话虽如此,但却是同一体,圆照就是我们自性大智慧光明,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本性,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诸佛依此圆照之正智,照空无明,] “空”就是破除,照空无明,彻底的破除这个无明,因为有圆照的智慧,所以照空,彻底的破除无明,[得成佛道,是为方义。]

  什么是大方广的“广”呢?这个“广”字,很多人用来取名字,在出家人当中,很多人用它来作为法号!譬如:法广、妙广、广文、广品,出家人用这个“广”字的很多。为什么?这个“广”就是很大的妙用。[广者,从用得名,] 从这个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为何说这个[用]是不可思议呢?因为它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此用亦从体起,]“体”就是本性,依体起用,这个用就不得了!若是依识起用,那个叫做分别、执着,依识起用,那个用是自私自利、我执法执;若是依体起用,依本性起用,这个就大用现前。[谓此觉体周遍,] 周遍就是平等,无所不包,那当然平等,才能无所不包嘛,你不平等,当然就有高低、对立,当然无法周遍。所以,摆平了自己,天地万物就世界太平了!摆平了自己,还要加上一层不恐惧,也不颠倒,不恐惧、不颠倒,就是摆平了自己。我们今天为何不能得到平等心?因为我们有恐惧,因为我们会颠倒,因为我们恐惧、颠倒,所以,我们的本性不能周遍,我们每天都怕失去什么东西。白天颠倒、晚上也颠倒;白天作白日梦,晚上作夜晚的梦。每天都在颠倒,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如果了解本性,大地无寸土,所谓的寸土就是说:一切的国土都是空性的,连寸土都没有。也就是说:连三千大千世界国土,他都能空了,也就是佛的度量,大到包容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哪里像这个世间的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自私自利,到处伤害别人呢?圣人所过的日子,或是他拥有的宇宙,虽然跟世间人同样生活在娑婆世界,事实上他心中的宇宙,完全跟这个世间的宇宙不同。他是活在和平的世界,无论外面的战争再激烈,他都空一切相。三千大千世界他都能空了,哪有金钱不能空的道理?名利、男女一切,他会空不了?所以说: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人人具足,每一个人都有。[潜兴密应,广多无尽。]“兴”就是运、运用的意思,潜兴就是暗暗的运作,然后秘密的相应。我们的本性蕴藏于内,悟道的人,他就会运用,能秘密的应用,运用于一切事相当中。“兴”就是运转,可以暗暗的运转它,可以秘密的应用它。广多无尽,本性通达无生,就能运用于一切事相,你做事业,悟到本性就很好用,白天认真赚钱,晚上闭眼休息时,第一个观念:这都是虚妄的东西,我是俗家人,必须赚钱!晚上睡觉就全部放下。所以,在家人如果明心见性,妙用同样现前,他无挂无碍、无障无碍,为什么?无尽的智慧都在当下这一念,虽然他白天很认真的工作,可是,晚上却睡得很香,为什么?他没有得失的观念,因为他已经尽力了![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所以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无碍,碍不了他!他抽烟也无碍、他嚼槟榔也无碍、他拜佛、念佛也无碍,因为他已经无相,什么事碍得了他?我们今天所有的障碍,都是因为在相里面才有障碍。他已经完成本性的觉性,他只是表演给众生看,变成只是一个演员,没有一个固定的角色,本性无形象,你要他演什么都行,他拍桌子,拍桌子也是大彻大悟,为什么?这只是事相而已,他心中无恨、无执着、无贪瞋痴,他只是随顺拍一下,表示:我有反应了。他要让你知道:我有反应了,因为我要给你答案。众生拍桌子的心态就不同了。以凡夫和圣人来说,为什么祖师大德要拿香板打人?他并不是恨众生,是为了让你开悟才会打你,他并不是用瞋恨心,而是用清净心。所以,一切事相对明心见性的人统统无碍,他做生意也无碍,他要怎么运用都可以!而我们每天跟佛睡在一起,夜夜抱佛眠,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所以,来说:师父啊!您同情我,为我开示,让我开般若智慧。自己有般若智慧不拿出来,老是要我跟你开示,真奇怪,当下就是!他说:当下在哪里?我就找不到啊!我说:要找一定找不到!他说:那不找呢?我说:不找更不行!他问:那该怎么办?我说:本性找不到,本性不能用找的,当体就是!他问:当体是什么?我说:问这一句就代表还早!当体简单讲:智慧心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了解缘起性空,运用一切妙用,这就是了!这是什么?这又无法言说。既然无法言说,为何现在又说?不说,你又不懂;说出来又不是。真难了解!念佛啦!对啦!念佛啦!不然怎么办?阿婆听一听就说:慧律法师!都听不懂呢,不知道在讲什么?没关系!你念阿弥陀佛就好!喔!这个就有办法!最快速了,对不对?对啊!三餐不愁吃穿,整天拼命念阿弥陀佛,准备往生极乐世界,至于《圆觉经》,就多少听一些,当作薰习,你去极乐世界,佛也一样讲这部经,因为十方诸佛同样要研究这部经,到了极乐世界,也有一部叫做《圆觉经》。等你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这部经:这个我听过了!你就轻松多了,因为在文殊讲堂就听过了。无论你到哪个诸佛国土,都要研究这部经,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要研究这部经典,从因地修行到佛果,都不能离开这部经典,迟早要研究。所以,你要认真听,因为去极乐世界也一样要听,那么,我现在就先讲给你听![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 什么叫做禅机呢?禅就是定慧均等叫做禅,就是不可思议的本性妙用叫做禅,禅就是不能用语言去形容。禅在印度话叫做禅那,我们现在讲:禅定。这个“禅”字其实是印度话,我们加一个“定”,“定”是中国话,变成印度话加中国话,变成“禅定”;其实不是指禅定,是指禅那。什么叫禅那?不可思议的本性妙用,叫做禅。所以,参禅是什么?又不能用语言讲,又不能用手比,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竖拂拈槌,] “竖”就是立,“拂”,以前的出家人都拿一支拂尘,那支拂尘,有的是用马的尾巴的毛所做成的。像我们去受三坛大戒的时候,他们都会派五个人站在戒师旁边,其中一人会手持拂尘站在一旁,到了中午要上供的时候,上供的时候要说法,说法的时候,先拿抚尺拍一下,然后唱颂,唱完之后就挥一下拂尘,挥一下,我有看到戒师这样挥一下,然后开始说法。讲几句禅语,跟你开示。表示说:你今天来打斋,我为你说法。其实信徒都听不懂,因为来打斋的人只顾着拜,台上讲什么都不知道,加上底下又吵,去打斋的人又很多,上面在讲什么都听不懂。竖拂就是立拂,拿那个拂尘。拈,我查辞典,用手指拿东西叫做拈,我们说拈香,拈香就是这样子,(法师齐眉,双手作拈香),齐眉表示吉祥。拈香的时候,第一次,用左手插阿弥陀佛的位置(中间);拈第二支香,用左手插观世音菩萨的位置 (对角右侧,观众看是左侧);拈第三支香用右手插大势至菩萨那个位置(对角左侧,观众看是右侧),拈香也是有规矩的。转角的时候要九十度,这有规矩,我们有受过训练。因为我个子矮,站中间拈香的机会很少,比较不适合站中间。竖拂拈槌,这个槌就是我们所讲的铁槌或是木槌。[无非妙用!”] 行住坐卧的意思,[故有广义。] 运用很大、广的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先立这个法的义理,然后再出这个法的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法义先了解之后,再讲这个体。

  [圆觉者,]什么叫圆觉呢?[圆满觉性也。具足众德曰圆,]具足一切德行叫做圆,[照破无明曰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缘”就是生灭;“不变”就是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性,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性,随一切生灭法而不变。[本来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随迷缘而成六凡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众生,[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的法界,六凡、四圣,合称十法界。[虽为迷悟所依,]“依”就是所依靠,但是,[不为迷悟所变;]但不为迷悟所变。[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水如果遇到冷就结成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但是,无论是冰或是水、水气,变来变去,本质都一样,[其性始终不变。]只是温度不同而已,也就是随着缘而有不同。[圆觉平等,在圣人分上,不曾增一丝毫,]不曾经多出一点点。[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金刚经”是法,]什么是法呢?[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圆觉,并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而非肉团之假心,] 肉团就是指我们的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不是这个肉团的假心,也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个意识妄想心。[亦非意识之妄心。世人皆认假为真,]认假就是认为说:你的心在何处?答:我的心在这里!(法师手拍胸口)指着心脏这样说。你的心如果在这里,那么,人死后心脏还在,却没有作用了!人死后心脏还没烂掉,还在身上,可是,却没有作用了!所以说:世间人都认假为真,[或认妄为真,]妄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当作真心,认为我们每天于食衣住行计较、跟人家吵架、贪瞋痴的那个意识分别执着心,是我们本来的心,这叫做认妄为真,认识虚妄的东西,当作我们清净的真心,[却将本有圆觉之真心,迷昧不知,故为不觉之众生。众生迷昧真心,可以试验。]可以作试验。[且问于人:汝有心否?] 你有没有心?[必答曰:有。再问: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在这里有一颗心。[此但认肉团为心,乃是认假为真。不知肉团心,本无功用。若有功用,此心存在,应皆有用,何以世人乍死,]才刚刚死亡,“乍死”就是刚刚死亡,刚刚去世的人,[此心尚在,即无知觉,足证无用也。]我们的心脏不能有一点缺损,心脏如果缺损,人就没救了,心脏没有再生的能力。人最大的器官是肝脏,肝脏大概有1.5公斤,肝脏它有再生的能力,心脏不能切除,肝脏可以切除,肝脏就算切除十分之七,剩下三分,它只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整个肝脏又全部恢复。我们人的全身,心脏切除,就没有了;胃部切除,不能再生;肝脏它可以再生,肝脏就是我们的化学工厂。譬如他抽烟、酗酒,喝酒喝得很凶,精神紧张,当记者的晚上要赶稿件,一直抽烟,因而得肝病,造成肝硬化,就是变成脂肪肝,脂肪肝就是说它不能分析,不能起化学变化,围绕着这脂肪变成凝固,肝硬化,所以要把它切除,切除后留下好的,经过半年,可以把整个肝脏又成长完全,变成原来的样子,心脏不行。以前读书时,家里常常煮猪肝给我吃,所以,我知道它的大小。底下,为什么人死后,这个肉团心还在,却无知觉呢?这样就能证明,这个心脏没什么作用,它的跳动只是帮助身体运作而已。[或曰:此心死时无用,生时而能思想分别,何谓无用?答曰:此则一迷再迷,又将第六意识之功用,认作肉团心之功用。非特肉团心,是假非真,即第六意识,亦是妄非真也。] 也是虚妄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楞严会上,阿难认识为心,如来斥为非心,]“斥”就是指责,说:那个不是真正的心!那个不是心![指名妄想]心[。后向根中] 根中就是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指出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之如来藏心,即是圆觉真心。] 就是六根门头惊天动地,禅宗开悟的人就是这样,为什么惊天动地?因为他证得平等心,眼见、耳闻统统平等,没有高下,完全平等,运用自如,不受影响,这就是圆觉真心。

  [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译云大总持),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什么叫陀罗尼?我们说:大悲心陀罗尼、楞严陀罗尼、药师陀罗尼、往生陀罗尼,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一切义。[《起信论》云]《起信论》是一部很重要的论,我们唯识学讲完之后,再来讲《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八识规矩颂》,慈航菩萨写的注解;再来就是要讲《大乘起信论》,这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有人说这部经典是假造的,有的人说是马鸣菩萨作的,有的人说不是,自古就有很多关于《大乘起信论》的争议。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是伪经,不是真正的马鸣菩萨造的,但是,《大乘起信论》有其伟大之处,我认为还是要了解。[:“心为大总相法门体”者是也。] 大总相法门的体,[圆觉真心,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一切诸法,无不从心建立。佛告文殊云:“无上法王,] 法王就是佛,所以,取“法王讲堂”这个名字,是非常之大![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 由此生什么呢?[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在解后文)] 有大陀罗尼门,叫做圆觉。圆觉能流出什么呢?由清净心,流出清净真如,菩提涅槃,与种种波罗密;波罗密叫做到彼岸,能令一切九法界众生及圣者,直接到佛的彼岸,叫做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又告普贤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切众生,我们当体即是,种种的幻化,当下虽是虚妄的东西,悟,真心不离虚妄,当下就悟,都能产生如来圆觉妙心,这意思是说:悟不分时间、空间。师父早就告诉诸位:悟不是等到有一天才悟,悟都是言下大悟,而不是今天讲,明天才悟;明天讲,明年才悟。你今天不悟,明天照样不悟;你现在悟,明天一样悟,悟是无始无终。如果说有一个开始,是方便讲,本性本来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说:我现在开始悟了!其实无量劫来,本性本来就存在,怎么说现在才开始悟呢?所以,用一个时间的假设,说有一个开始。所以,言下大悟,恢复本来的面目,就没有时间、空间的束缚,无始无终。离一切幻化,就是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非幻不灭。知幻,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的,你就马上放下。知幻即离,了解这世间是虚妄的,马上你就放下,那就是本来面目。非幻不灭,就是说我们的本性,非幻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不曾离开我们。因此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 所以,会修行的人很快很快,他在听经闻法一刹那之间,直接入涅槃,不生不灭的佛的境界,剩下来的,就是除掉那些不良的习气,叫做长养圣胎的功夫,悟,开始起长养圣胎的功夫。我们虽然了解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的习气、欲望,有时候,我们的誓言抵不过诱惑,我们虽然悟到本性,但是,定力不够,不能不长养圣胎,习气一样断不了。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如是则一切诸法,不离圆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一心就是圆觉,圆觉就是一心,[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维摩诘经》)[则曰:不思议解脱;] 这都是在讲我们的本性,[《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 这都是在讲同样的东西。一真法界也好、如来藏性也好、不思议解脱也好、一乘实相也好、真如实际也好、寂灭一心也好,都是在讲我们的佛性,平等清净的佛性。[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 佛性法性本来不二性,所以名殊,“殊”就是有差别,名称虽然有差别,但是,这个本体是一,叫做[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A[本具圆觉,而迷背圆觉者,]是六道凡夫也,[六凡也;]这句话要这样念:本具圆觉,而迷背圆觉者,是六道凡夫。B [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是[二乘也;]C[分证圆觉,]分证就是说:尚未究竟圆满,但是,分破分证,就像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虽然还未圆满,但是,已经有圆满的气氛出来了,叫做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还未达到圆觉者,是[菩萨也;]D[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是[如来也。]这就是所谓的如来。[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十法界就是事相,圆觉就是无生的理体,离开无生的理体,就没有所谓的十法界,事相的十法界;离开了事相的十法界,就没有所谓无生的圆觉体。[体周十界,用等恒沙,不即诸法,不离诸法,]不能讲当下就是诸法,也不能说离开这些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你如果说不即,即就是诸法,圆觉就是诸法,那圆觉变成生灭了;如果圆觉离开诸法,那圆觉就变成怎么样?另外一个独体,所以说:不离诸法,这叫做无上心法。

  我们已经将“大方广圆觉”五个字解释完了,底下解释修多罗。

  [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后,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是诸经之通名。]诸经就是说:很多经典都叫做修多罗,只要佛讲的,或者是经过佛印证的,三法印或者实相印,都叫做修多罗。[凡经藏,无论大小乘,同名修多罗。

  了义者,]究竟的实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叫做了义,意思是小乘就是不了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也叫究竟,[谈理至极,]最彻底的,[显现明了,非同小乘,] 不是小乘,小乘怎么样呢?[权渐] 渐就是有次第,是[方便]法,而圆觉是怎么样?它是究竟的了义,直接顿。所以,权渐方便是小乘,方便是方便菩萨,所谓的方便道,不是究竟的实义[,隐密之谈,] 隐密就是说:还有很多的道理没有发挥出来,只要讲到这个地方。他的根机仅止于此,所以,佛只能讲这些话。[说不究竟也。]遇到根机利的,告诉他:你要大彻大悟!遇到懈怠的,告诉他:明天开始,你只要早晚课不缺就行了!跟他说早晚课不就行了,他会怀疑:出家人只要早晚课不缺就好了吗?不是这样就好了,那是师父方便,不然他待不下去啊,他懈怠惯了,做早晚课就做得很累了!有个妈妈养了一个笨儿子,成绩很不好,每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不然就是考最后一名。他妈妈就告诉他:你下学期只要考倒数第二名,赢一个人就行!为什么?因为他总是垫后,很慈悲,不敢赢别人,考最后一名。一般人就会:啊?做妈妈的居然这样教儿子;考倒数第二名就好,没办法,他从来没赢过别人啊,不得不这样说!或是说:你只要考六十分就好了!这是不究竟的说法。所以,佛说小乘是方便而已,方便说。[昔顺宗皇帝,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如果就事相上来说,[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圆器就是说:根器是属于利根顿悟的人,这是比喻。圆器受法,就是大根器的人、顿悟根器的人,接受这个法,那么,没有一法不圆满,直接透入实相的道理,无碍。所以,有得无得是由人,得之是由人,此亦皆了义。[此二皆不必拣,]都是不必分别,“拣”就是说把它选择起来。[今约开方便门,]开方便门来讲,[示真实相,有了不了。]有了义与不了义,[故《净名》]就是《维摩诘经》[、《涅槃》、《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者,大乘教也,不了义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这样子,把它分开来,一往就是一向都是这样分。[若大乘中,虽然六度齐修,]一起修。智慧与慈悲并运,[智悲并运,定说三乘不一,]三乘,但是不合一。[亦非了义。]这不是究竟,一定说三乘;“不一”就是不同。意思是:大乘当中,虽然六度一起修,智慧与慈悲并运,定说三乘不同,但是,这也不是了义,要说圆融。[若会三权归一实,]会这个三权,三乘的方便,回归到一实相的大乘法,也就是[以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乎万流,]玄炉就是这个铸器的炉,群像,无论你铸造什么像,都在这个炉中,离不开这个炉,统统它是这个炉做起来。所有的东西放进这个炉中,都一样,陶于群像。若是做成以后呢?做成之后就不一样了,各个像都不同;但是,本性、本质都一样。譬如:用铜去做,铜的佛像本质都一样;用木雕的,就同样是木造的,但是,雕刻出来的像不同。是不是?所以,玄炉陶于群像,做出来的像虽然不同,却是同一个炉出来的。智海总乎万流,智海就是汇集一切的万流。[无二无三,无不成佛,方为了义。]究竟的了义。

  [《大宝积经》]喔!《大宝积经》的份量很大,有几百卷,我看大藏经的时候,《大宝积经》的份量很多,很久都看不完![:“佛告舍利弗:若诸经中,宜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就是实相,[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也是生灭法,[名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有取舍的念头。[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所以叫不二门。[”此经如来住法性土]法性土就是说常[(寂光净土),]法性土就是没有真正这个土,一片光明,法性土就是理性土,理土,没有真正这个土,这个土是通达我们圆觉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理性之境,叫做常寂光净土,其实没有这种土,理土,尽虚空、遍法界都叫做常寂光净土,只要是佛;众生是业报身,他看到的就是秽土。[现受用身(他受用报身),]自受用以及他受用,实报庄严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源,主伴俱会,] “主”就是佛,[伴]就是声闻、缘觉、或菩萨,[为十二法身大士,直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圆满觉性,与佛无别,直截分明,]清清楚楚,[毫无隐覆,]一点都不隐瞒。[是契经中,了义之法,非不了义之法也。] 不是不了义之法,[上十字所诠之法义讲竟。]所解释的法讲完了。所解释的法就是说:上面所讲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十个字讲完了。

  [经之一字,是能诠文字,]是以文字而能够解释这个道理。[即契理契机之教。问:题中上有修多罗,译为契经,下经字,即契经之略称。]为什么一个题目有两个“经”字呢?双举就是两个“经”字,修多罗也是“经”,底下最后一个字也是“经”,所以说[一题双举,岂不重复耶?]为什么讲两个“经”字出来呢?[答:上指诸经,下指本经,必须双举,方显此经,为诸经中了义经也。] 一切经典当中的了义的一部经典。[卷上者,上古之经,皆装成卷,舒之]就是展开来[以便读诵,]我们现在都排版印刷了。[卷之以便供奉。]古人也有供奉经典的。[后代易制,]易是改变,制就是排版,后来改变成排版了,[未易其名,] 但是不改它的名字,[故仍称卷。]现在不用“卷”了,用“册”,但是,不改变它的名字,所以,仍然用卷。[此经分为上下两卷,]上下两卷,[今当上卷,故以卷上称。一总释名题竟。

  甲二 教起因缘

  如来教法,决不孤起,]“孤”就是单独,没有因缘,双跟单,双就是有因缘而生;孤起就是单独而起,佛陀的教法,绝对不会无因缘而生。[起必有由。] “由”就是原因。一定有原因。[究其教起因缘,] “究”就是探讨,探讨它教起的因缘,[有总有别。]总因缘与别因缘不同,[总,即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开示众生什么呢?每一个人[本有佛之知见,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成佛是也。]本有佛之知见,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作佛,成佛作祖。所以,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大家来听经闻法、流通素食、流通经典,都能与众生结善缘,以后他成佛,就会想到:这位法师,无量劫以前创造一间讲堂,让我听经闻法,所以,我今天才能成佛作祖。他就会来度我;如果我还在六道轮回的话。所以说,将来是你们度我,还是我度你们,仍是个未知数,或许将来你们比我更行也不一定,目前我只是暂时教你们。这很难说的,只要你肯用功精进,佛性就能显现出来。[此为一代时教总因缘。

  别,即就本经,]这部经典所说的,佛陀为什么要来说教?这部经典[有十因缘。乃以本觉真如,]本觉,我们清净本来的觉性,真如。[内熏为因,]内熏就是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与真如,作为熏习的根本,本来有的。[十二菩萨,请问为缘。]十二菩萨是一个一个起来问,佛一一回答,显示这个圆满的觉性。

  《圆觉经》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呢?这部《圆觉经》发起的因缘。[一、为示因地法行故。]因地法行就是说:你还未成佛,你一定有一个开始修行的因地,到最后[修证佛果,不离因心,]因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要修行成佛作祖,要用什么心去修行才能成佛作祖呢?要用圆满的觉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如果不用圆满的觉性修行,会落入二乘人的果位,或是无法达到究竟佛果,这样的果报。紆曲就是弯掉了,不能真正达到目的,紆曲也就是变相,不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佛经里面常常提到。[故文殊创问本起之因,]本起的因缘。一开始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起来向佛陀顶礼,请问佛陀因地修行的问题。[如来答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这句话,是我们成佛作祖最重要的一句话,你应该用什么心去修行?我解释一下:圆照叫做不取不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那种清净,圆照。这个“圆”就是一切相皆不取,这样才能达到空性的圆满法,空才能达到圆满法,照,自然产生妙有。所以,圆可以说当下就是照,圆满的空性,当下就照破一切天地的无明,这就是圆照。这个照有破除无明的力量;圆就是一下子就进入清净的本体。圆照就是说圆满的清净心,一下子就照破了无明,马上可以显示出清净的觉相出来。而我们修行如果修错了,就会一直团团转,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所以说: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你若能用圆照清净觉相的心修行,在刹那之间就能永断无明,这个就是顿悟成佛,这个就是六祖的功夫,刹那间就悟入,不必弯弯曲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上,即名诸佛,在一句话好好的去体会、观照,眼见、耳闻,六根、六尘一切,当下就无碍。[方成佛道。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在座诸位!你如果想成佛作祖,就是一定要听这部经,没有这部《圆觉经》,你就是没办法,你没有办法圆满的成就佛道。

  [二、为示离幻即觉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离一切幻妄的执着,你当下就觉悟。也就是说:我们时时刻刻要了解,今天我们是在作梦,梦中我扮演一个角色,每一个人要永远记得这句话:离幻即觉,离一切幻化的错误,当下就是觉悟。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是错误,因为那是增加你的痛苦,编织一个牢狱、一个痛苦、一个负担,自己承担。今天你眼睛所见,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我们都被外境骗得迷迷糊糊,以为是真实的东西。所以,幻化的东西不值得我们痛苦、执着,离幻即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当处[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一切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叫做当处。一切幻化,当入都生如来圆觉妙心,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是你自己不知道。我今天的烦恼,我希望找到哪一个地方,我才来开悟,或者向外追逐,跑这个地方、跑那个地方。你找来找去,要找什么?你永远都找不到,因为你内心的取舍没办法放下,绝然跑到天涯海角,你的执着心仍在。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告诉诸位,哪里是最好的道场?清净心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圆满的觉性,就是我们最好的修行。今天如果你说:我去哪个地方;去瑞士修行,马上就可以开悟!我马上用飞机载你去瑞士让你开悟,再把你载回来。如果说你去哪个深山里面,去阿里山跟猴子住在一起,能够大彻大悟,我马上载你去跟猴子一起住!禅宗讲一句话:不善用心,纵然裸露,吃一切苦,如外道者,不名修行!禅宗很早就跟你讲得很清楚了。你不善用心,不会用功的人,就算你穿树叶,像原始人一样的,没有语言,披上树枝,或是修一切的苦行,都名外道,不名修行。心外求法嘛,你不懂得道理嘛!有圆觉性的人,大彻大悟,你悟了,当处就是,就算我穿得很漂亮,我一样开悟,化妆打扮、穿金戴银都无碍,悟道的人,你戴什么首饰都没关系;你穿一件两千万的衣服也没关系,事情就是如此。你说贫穷才有道,这是对一般的众生来说,所谓:富贵修道难;可是,像维摩诘居士是大富之人,维摩诘居士是大财富的长老,在印度当时是一个大财富者,是古佛再来,他并不是示现很贫穷,而是示现大富大贵,财富惊人!对不对?他要穿什么、吃什么没有?但是,他不贪着,明明知道这是幻化的东西,方便运用。我们今天要了解,一切幻化,当处都生如来圆觉的妙心,我们今天就是不了解。有一个修禅的人修了很久,去请示禅师:禅师!你说即心即佛,我怎么不见心,也不见佛?他说:大德,你不见心、不见佛,也没有人障碍你啊,大德自不见心,也不见佛啊!是你自己没有见到,活生生的作用在那个地方,也没有人阻挡你啊,并不是我拿什么东西挡住你,说你不见即心即佛的道理;你不见佛性,没有人阻挡你啊,是你自己没看见啊!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圆觉妙心现前却不会用,像今天又有一个居士来,为了他儿子:哎呀!师父!拜托一下,我儿子联考落榜了,希望他能来参加短期出家。我告诉他:一切都是因缘法,这个孩子如果不肯来短期出家,你勉强他也是不受益,没用!问他有没有皈依,也没有,还没皈依。要是我今天身为人父,或是当学生的老师;我教我的儿子,就尽量、简单的跟他讲一下,关心他一下,跟他讲清楚,其余的就不是我的问题了。有没有智慧,差别是很大的.有一个信徒打电话来,她的女儿脚不方便,留学日本。她女儿年纪可能也不小了,母亲想:女儿残废,脚不方便,最好是不要结婚!可是,她的女儿认识了一个手臂残缺的人,右手没有了,只剩下左手,她的母亲一直反对,她就一直烦恼,担心女儿不幸福,因为女儿的手不方便,如果先生手又不方便,以后要怎么养孩子呢?她就一直很烦恼,反对这件事,她女儿却认为:妈妈都不为我着想,只站在她的角度想!所以,她打电话来请求师父。我就告诉她:你这样处理不对,你一直反对她,她不会感谢你,因为她不了解你的用心。年轻人有一个期间会有冲动性,一直想要走结婚这条路,这是难免的!你一直反对,她会一直抗拒你。我说:今天如果是师父生到这样的女儿,我会告诉她,我跟你讲清楚,你的脚不方便,嫁给对方也是残缺的,以后经济能力会很困难,你自己要好自为之,去吧!要是我,会看得很开,所以,有没有智慧,处理事情就不一样了。我告诉她:你不能一味的阻止她,这样会弄得母女变成仇人,她要嫁,你却不答应,会变成仇人,对不对?处理事情不是这样子的,就像我在教导徒弟一样的,利害关系我都跟你分析得很清楚;你要考虑妥当,想离开讲堂,要先考虑妥当才出去;如果出去之后想再回来,说真的,那就差不多没有这种机会了,很难有这种机会!今天如果我走结婚的路,我会这样教女儿:你要嫁人,要考虑妥当,我不会阻止你,因为爸爸走结婚的路,有苦难言,我已经苦在前头,让你了解了,你要考虑清楚才嫁,嫁人不好受!我跟那个信徒说:你的女儿作这样的决定,我告诉你这是一定很痛苦的,因为双方都残废,这条路会走得很辛苦很辛苦,非常辛苦!尤其是我们有听到佛法的人,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迷迷糊糊;有听到佛法的人,身体不方便,又决定走结婚这条路,这是很糟糕的![不了如幻,是名不觉,]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不了解、没有智慧,就是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你如果离开幻化,就叫做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一知是梦,即已离梦,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三、为示修行渐次故。]渐次就是次序。[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清净圆满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八个字要画起来,为什么要画起来?就是说,你看经典要注意它在讲什么,它有重点,你如果随时都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怎么会为了一点小事困扰呢?我看有的人才四十岁而已,我今年四十,有没有操劳是差很多的,我问木工阿华:你今年几岁?我三十四!小我六岁呢!我以为只差我两岁,竟然差我六岁,看起来就像我的……说个谐音就好。

  我们是一个修行人,我尚且是有病在身,还能保持这个面相,你才三十四岁就这样子,因为每天都操劳妻儿的事。有妻儿操劳烦心,真的!貌相就是完全不一样,他小我六岁,却苍老很多,明天不要跟他讲喔!事实就是如此,都是为了家庭,没办法!所以说:一个修行人,他心地的用功,为什么?我也不曾在操劳烦心什么,一切随缘,你有相当的智慧,哪一件事情能困扰我们?那是不太可能的事!当然,我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已经能够在事相当中随遇而安,可以这么样讲。所以说:我们若能远离诸幻,这是最大的美容。我们会妆扮自己,这很好;但是,我们的心一定要用智慧滋润。我们要保养这个皮肤,可是,你为什么不保养这个本性呢?保养这个本性,就是远离诸幻,一切不可得。[幻身灭故,]幻化的身若灭,[幻心亦灭;]身体若灭,幻化的心就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注意听!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就是我们用智慧,观照这个虚妄的、幻化出来的尘,把它破除掉,就是你有这种智慧,也不能执着。所以,幻灭的智慧,有这种功夫,让它灭的智慧,也不可以执着。[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觉性,我们的本来的面目不灭,觉性不灭,[即是修行,]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一直放下,放下到无可再放,我们清净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因为一切欲望都不能束缚你,一切习气不能束缚你,无量的智慧、妙有便现前。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这是讲《圆觉经》的第三个因缘。

  [四、为示穷尽深疑故。金刚藏闻前章,]听到前面那一章。[圆觉普照,]我们圆满的觉性普照十方,[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兴三问]因此向佛陀问三个问题,[——一问:若诸众生,]我们这个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也就是无明从哪里来?我们说:我们本来就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自无始劫以来,佛性没有显示出来?为什么还会产生无明呢?无明从哪里来?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是佛,那么,无明是从何而来?要问一个开始:无明到底从哪个时间、从何而来?[二问:若诸无明,众生本有,]如果无明是众生本有的,[何因缘故,]为什么原因,[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以什么因缘,既然本来就有无明,为什么说本来成佛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三问:十方异生,]“异生”就是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何时复生,又产生无明、烦恼呢?[然此皆根心之疑,]根心就是说:我们一般众生的根本的心灵的疑问,一般心灵上的疑惑,都有这种疑问:我们今天本来是佛,后来又起无明,那么,已经作佛、成佛作祖了,几时还会再起无明呢?本成佛道,后起无明,那么,释迦牟尼佛您已经成佛,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呢?所以,这部经讲得很好,问题也问得很好![能障大乘正信。佛善说譬喻,]譬如什么呢?[答以譬如销金矿,]譬如深山里蕴藏着金矿,我们把金矿开采出来,它已经存在多久了不晓得,我们把它开采出来,经过冶炼、炼炉,产生金子的本性,打造成黄金、金项链、金戒指,变成纯金。这样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本有杂质的金矿,因为它已经冶炼成纯金了。所以,金就是比喻我们的佛性,我们今天就是放在无明山中,如果没有经过善知识开采,没有经过一番的冶炼,我们的佛性就显示不出来;既然佛性显示出来了,就不可能再起无明。就像深山里的金矿,把金矿加以冶炼、熔化,去掉杂质,变成999纯金;我看人家在买黄金,都是999,有的则是写千足,它就不可能再变回深山中还没冶炼过的金矿。我们现在就是在无明山的,有一颗菩提金,菩提本性之金,还未开采出来,没有经过冶炼;等到冶炼出来之后,就不会恢复以前的样子,就不会恢复以前含有杂质的金矿了。而你也不能说你得到纯金,因为它本来就是纯金的性质,只是把它开发出来而已,这部《圆觉经》就是这样比喻。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销”就是熔化、去杂质,去掉杂质,销金矿。金非销固有,金不是经过提炼以后才有,虽然是恢复金的本质,[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但是,必须要经过销成就。“销”就是修行的意思,还是要经过修行才能成就。虽然你是佛,道理来说是如此,但是,要经过无量劫事相上的吃苦、修行。[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诸种种的怀疑自然就释怀。[佛为示穷尽深疑,]佛为了解释我们更深的疑惑,[故说此经。]此为其因缘。

  [五、为示离障顺觉故。]离障,离哪两种障呢?事相上的障、理上的障,顺这个觉性。[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理就是不悟无生;事就是习气难断。理就是我产无法悟到无生、不生不灭;事相就是习气难断,虽然知道一切法无生,但是,断不了,知道归知道。所以,事相就是指习气难断,理体就是不悟无生,这样你就没办法修行。就算你开悟了,你必须要长养圣胎,悟后也是要起修,磨炼这个定力。所以,依事理二障,[而现浅]跟[深,遂有五性差别。] 以前我们有讲过五性的差别。[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就是想要进入,你想要进入如来的大觉的圆满的海。泛是指泛舟,要驾着船才能进入大海,泛舟的意思就是进入的意思。你想要进入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就是事相跟理障,事相就是:坏的习气一定要赶快断掉,譬如瞋心、嫉妒、一切执着、不好的、不良的习气要断掉。理呢,应当以无生的理,来作为般若智慧的基础性。[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没有所谓的大根跟小根,[皆成佛果。]所以,《圆觉经》是成就一切众生佛道,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觉悟与不觉悟,渐次就有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佛为了示离障碍,顺这个圆满的觉性,[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所以,我们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实说,要修行很困难!在家人放得下的机会比较难,因为有业,金钱、夫妻、儿女的业,所以,在家人若能从火炉里面提炼出来,在家人的成就也是不得了,因为有逆境、恶的环境让我们修行。出家人比较单纯,他没有夫妻关系、没有金钱的痛苦束缚、没有一切感情的执着、不必为了三餐、儿女操劳,所以,出家人修行成就的机会比较大,因为他的障碍比较小。总而言之,出家的先决条件还是要碰到善知识;如果没有碰到善知识,还是没用!你剃度二、三十年,还是一样没用!因为你不了解,什么叫做入道,要怎么入都不知道!所以,出家外缘少经外,最重要的就是师父的问题。那么,在家人如果能亲近善知识,于一切时间、空间的逆境观照,这样成道也不容易!在家人所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定,在家人比较没有定力,我们观照起来,在家人定的力量,整天算起来可以说没有几分钟。她会生气,看到她先生就气,看到他太太就一肚子火,你叫他定,他定不下来。所以,在家人所要培养的就是那个定力,放下。你想想看:如果我明天就要往生了,我又能如何?放下!在家人的修持方式,般若的智慧支持的在定里面,这样我们的生死才有把握,简单讲就是放下的意思。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开示修行必须要依照观照。[大凡行人,]一般的修行人,[欲奋真修,]“奋”就是精进,如果想要精进,你想要精进的真正的修行,[须假禅观,] 必须观照。禅观就是无生观、圆觉观,在这里叫做圆觉的观。[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故答威德所问,皆以悟净圆觉,] 要悟到究竟的清净圆满的觉性。[依悟起修。]依悟起修,也就是长养圣胎的功夫,你悟到平等,但是,习气难断,烦恼难断。所以,有一种人讲话是无意识状态,因为他讲习惯了,讽刺别人习惯了,他一讲话就像刀在割,有!有这种人,他不讲几句讽刺别人的话,就很痛苦,觉得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不曾讲过好话,只要一开口,就是对人冷嘲热讽的,他讽刺人家习惯了,这也不能怪他。没办法,这是他的习气,所以,我们修行当中,对外境不必太重视。我们要认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习气,他是无心的。这样我们才不会太报怨,不要常常说:他讲话伤害我!其实他是无心的,没有这个意思,因为他我慢惯了,讲话不冷嘲热讽就很难过,他前世卖刺刀习惯了,这辈子不讽刺别人就很难过。有一种人真的是这样喔,讲话不酸溜溜的,好象不能过日子,不能随喜。悟道的人才不会说这些,悟道的人,谁要讲这些话呢?[悟即慧观,虽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分别,]奢摩他就是偏于慧、三摩偏于定、禅那就是定慧均等,这后面会讲到,三种分别。[无非随顺觉性而修。佛为示修必依观,故说此经。

  七、为示轮观随修故。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无所谓“修行”这种名词,[及能修习者。] 无所谓的修行,也无所谓的能修。[依于未觉,]按照这个不觉悟,[幻力修习,便有二十五轮。]二十五种情形,这后面会谈到,因为还没讲到,这个名词看起来会比较陌生一点。[以能修之机不一,致所修之门亦多,故答辩音所问,或单修,或双修,]单修一个慧、或单修一个定、或者是双修这个定或者是慧;单修就是偏于慧,或者是偏于定;双修,定也修,慧也修;圆修,两种都平等。[或圆修,或先单后双,或先双后单,各随根器。常持此轮,随顺修习,不久得证涅槃。佛为示轮观随修,故说此经。

  八、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金刚经》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就是一期的生命,叫做寿者相;我相,执着有一个五蕴身的我;人相,执着一个外在的对方;众生相,一切包括畜生的六道轮回的众生。譬如寿者相,人执着人的生命,七十岁、八十岁一期的生命。[不成菩提。]着四相就不成菩提。[四相有二:(一)、迷识四相,]迷了四相,[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枝末无明是依照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叫做粗糙的无明,能够为二乘人所观照,而到凡夫也可以了解的,譬如贪瞋痴。二乘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的开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那是指枝末无明,不是指根本无明,因为十二因缘是小乘法。十二因缘的开始那个“无明”,是指枝末无明,不是指根本无明,这个要注意!枝末无明所起,[能障小乘涅槃,]断不了十二因缘,[不出分段生死。]无法跳脱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二)、迷智四相,]迷于这个究竟的大智慧,无上的菩提。[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根本无明叫做微细无明;枝末无明叫做粗糙的无明。根本无明不为凡夫、二乘人所知,名根本无明,二乘人也没有办法。根本无明叫做最微细的法执;根本无明又有一名叫做生相无明,产生起心动念的生相的无明。本来自体分是没有见分跟相分的差别,那一念动,动就是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叫做根本无明。[能障无上菩提,不尽]就是不能断,[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境界的转变,方便称为生死,它其实没有生死。变易就是说:由粗糙慢慢断,剩下的微细,微细慢慢的转变,成为究竟的佛果。所以,变易其实不是生死,是境界一天一天的转变,境界一天一天的变化。[佛告净诸业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此示迷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明修行所证,便生证、悟、了、觉,四种法执,]以为我有所证、我有所悟、我有所了、我有所觉,其实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此示迷智四相。二种四相颠倒穷尽,]都尽了,[乃入如来清净觉海。佛为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九、为示四病应离故。] 四种病应离,应该离,哪四种病呢?[四病者:作、任、止、灭是也。]作病、任病、止病、灭病,一者作病。修行人,第一,有作病:若复有人,作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就是种种的修行,欲求圆觉。欲求圆觉,就是有所求,有求于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满的觉性,不是用生灭法造作而能得,要全盘的放下,悟入,不是作入,要悟,不能用作。作病:若复有人,作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这一段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任病就是:任从自己的习气,他以为是解脱的圣人,任从自己恶劣的习气,以为自己是解脱的圣人。当他在造业的时候,他就说:这无碍啊!以为这个是圣人。他今天贪,就说:没关系啊!贪,自性本空啊!他就这样子。不修行,然后说自己是圣人,这是很糟糕的!说:生死涅槃本来空,我也不用修行了!所以,这个任病,有一点接近断灭的这个念头!任从自己,反正也没有所谓的生死,也没有所谓的涅槃,任,起心动念也不加以克制、也不加以对治,以为任就叫做修行。所以,虽然佛性本来具足,你也不能任从习气的侵损,还是要克制、对治;虽克制,也不把它当作是克制;虽对冶,也不当作是对治,这样才叫做功夫。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我停止,意思是,停止变成一种断灭,落入这个冥顽不灵的空性,变成不能产生妙有。止就是说:我停止,那就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我证悟佛性后就不度众生!我就停止,入寂灭法。为什么?他怕自己起心动念,度众生会起烦恼!对不对?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不是说你停止,诸念永息,叫做圆觉,不能这样子,圆觉性不是这样,你止一切现,而无一切止,没有一切妄想,但是,妙有常常现前。所以,止,不能见圆满的觉性。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六根、六尘虚妄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为什么?因为圆觉性有无量的妙有。所以,灭病,以为全部都灭掉。好!简单解释一下,后面会再开示。你要先了解这四种病,作,圆觉性非造作;圆觉性不是任运恶习性,以为是解脱,以为是圣人;圆觉性不能停止就可以见到;圆觉性不是用灭的方法而能得。[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这作、任、止、灭,本是修行;但是,执着于作、任、止、灭,又变成是病了。[以此四者,药病双通,执之,能为入道障缘,即是病;] 就是生病了。[不住,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你如果不执着,就可以当作修行的方便,当作是药。[又四者互为药病,以作则止治;止则作治;任则灭治;灭则任治。故告普觉当知: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你想求正见,要怎么做呢?前面那一句,你有没有注意看?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怎么样叫做正见呢?心远离二乘,[法中除四病。]作、任、止、灭。[佛为示四病应离,故说此经。

  十、为示真修实证故。]真修实证,[此经文殊创问]创问就是他发起的,发起这个问题。[: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结以知是空华,]空华意思是虚空有华,这是一种错觉。所以,你如果了解虚空无华,[即无轮转。]轮转就是没有生灭,那就没有所谓的生灭相。[自下正宗十位菩萨,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修”就是行,一切修行人,不能离开这四个字:信、解、修、证。信,你要先相信圣人的话,解,我先了解经典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先勉强相信圣人的话是不欺骗众生的;解呢?先了解一下;修就是行,要实地的去体会;证就是到最后就是悟,信、解、行、证,就是证悟,原来佛陀所言,确确实实是无上妙法。[此上八种因缘,而于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还不能解决事情,只是听到而已,没用![见陈嘉馔,未克除饥]“陈”就是陈列在前面;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放在前面,见到陈列在你面前的美好的食物,未克就是不能,还是不能除掉饥饿,放在前面没有吃到啊!只听到药,无益于我们的病苦,只听到药而已嘛!看到前面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实际去吃,还是不能治饿病。[,故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所以,你不要一直用祈祷的方式,你用祈祷的不实际,说:我祈祷怎么样!还是要实际的去修行!以前有一首歌,好象是叫《千言万语》,我每天都在洗澡(祈祷)~~~(法师唱)没用!快赶走爱的寂寞,有那么厉害吗?以前不懂,还唱得很快乐,这首梦歌我还很会唱呢,没用!现在听到佛法,一直觉得以前实在幼稚得可笑,很幼稚!十几年前、或者是二、三十年前的思想,没有听到佛法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真的有天壤之别!听到佛法以后,感觉上,一切都可以免了,都是虚妄的东西。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才是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上期一百二十日,中期一百日,下期八十日),克期取证,踞菩萨乘,]就是根据。“踞”本来是老虎蹲的姿势叫做踞。[修寂灭行,即是真修。同入(证入也)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道场,伽蓝就是道场。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才是真正的道场。我早就告诉过诸位:你要找道场,要找到内心解脱的道场,你舍此道场,取彼道场,一样的道理。[即是实证。佛为示真修实证,故说此经。以上十种别因缘,已尽一经之要义,故贤善首,请问经名流通。二教起因缘竟。

  甲三藏乘摄属

  已知此经,教起因缘,未知藏乘,何所摄属?]是属于哪一藏呢?是属于经藏、律藏或是论藏呢?[藏有三藏,如来一代时教,不出经律论三。经,为定学之藏;律,为戒学之藏;论,为慧学之藏。此皆从正不从兼(如经正诠定学,亦有兼诠戒慧),]兼的意思是说,经典正面是讲定,但是,也有讲到戒律的问题,从正不从兼,譬如讲定,但是附带讲戒;讲戒,但是附带也讲定、慧,是这个意思,此皆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如律多分说戒学,亦有少分说定慧),此经是经藏摄,其中所诠,正属定学,虽有少分之戒(如普眼章中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持戒,定多慧少,是不是?或者是慧多定少。[安处徒众等),]先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及少分辩论之慧(如普贤,金刚藏各申三问,皆含辩之义),]都是存在论慧,[此皆兼带而已。]附带而已。[乘有二乘:]到底这部《圆觉经》是声闻乘?或是菩萨乘?这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菩萨乘,绝对是菩萨乘,对声闻不可能这样讲。[一、声闻乘(去声,是喻车乘也),二、菩萨乘。声闻乘:闻佛说法之声教,而得道果,故名声闻。以其机小,]根机太小了。[谈理狭隘,]所讲的道理比较小。[凡三藏中,]经、律、论,[有谈小乘教、理、行、果,俱属声闻乘。菩萨乘:以菩萨有大根大智,佛为说大乘,谈理深远。凡三藏中,有谈大乘教、理、行、果、俱属菩萨乘。此经佛与十二菩萨,说圆顿教,从因至果,远离二乘,皆依圆觉。踞菩萨乘,]就是说位于菩萨乘,[修寂灭行,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不是普通人。[从此开悟,乃属菩萨乘。]有的众生就是有这种根机,宿世都是修菩萨乘。[三藏乘摄属竟。]就是藏乘摄属,是属于什么藏的?是属于菩萨藏;是属于什么乘的?是属于大乘的,叫做藏乘摄属,属于经藏,属于大乘摄属。

  [甲四体性深远

  已知此经,属经藏,菩萨乘摄,但未知以何为体?然诸大乘经,皆以实相(即真心之别名)为体。此经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佛依法性土(音度),] 法性的国土,法性土就是无相。[现受用身,与诸菩萨,皆入三昧,凡圣一源,] 同一个根源,源就是根本,同一个水源嘛,同一个水源,就是同一个根本。[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此经始终,皆明圆觉,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故为一真。文殊请问:如来因地法行。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即是圆觉。如来藏心,有此功能,此心“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 圆满的觉性,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因为他无所着,菩提涅槃,及波罗密(到彼岸),以此清净圆满的觉性,能教授一切菩萨,一切菩萨因地修行,都要如此,才能达到诸波罗密。[此经亦从如来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来藏为体。其体性深远,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四体性深远竟。

  甲五能诠教体

  已知此经,体性甚深,未审何为教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此方就是指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真教体就是怎么样能够教育众生,以什么为根本?就是:以什么为根本的教化众生的方法?就是用音声,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一直在讲经说法,用讲的,用音声作佛事。释迦牟尼佛用讲经说法,所以说:此方真教体,娑婆世界真正教化众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在音声,在音闻。所以,能诠教体,[释迦牟尼佛在世,以音声语言,而作佛事,则声为教体。如来灭后,]如来灭度之后,纸、笔之教,[纸墨之教,则以名]相[、句]子[、文]章[为教体,此但略说。而]音[声、]用笔写出来的[名]相、名相加起来就变成[、句、]句加起来就变成[文,但是能诠,]只是能够教育、解释。[若无诠之义]你讲一讲,要有讲出道理啊![,不成教体,故必通摄所诠,文义相随,而为教体。]要有文章、要有道理,这是相辅相成的,而为教体。[圭峰大师,以能诠教体,略作四门。第一、随相门:]随相门就是事相,[以声、名、句、文,通摄所诠。]有的用音声讲讲经、有的用名相、有的用句子、有的写文章。[第二、唯识门:]这个也是事相。[以若文若义,]道理的义,[皆是识心所现。]所以,这还是不出事相。[第三、归性门:]这是理门,随相门是事相,唯识门是识,归性,那是理体了。[性是真如妙性,以识心无体,体即真如。第四、无碍门:]无碍就是理事,具足了理跟事,理事圆融门。[以随相属境,唯识属心,合之则成心境无碍。前二门属事,]随相、唯识属于事[第三属理,]归性门属于理,[合之则成理事无碍,]就是第四门。[故以无碍为教体。此经圆觉,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应属归性门。]归性门,专门讲本性的东西。[又《普眼章》,]普眼菩萨那一章,讲到六[根、]六[尘、]六[识等,一一清净不动,遍满法界,无坏无杂,则成事事无碍法界,应属无碍门。此经应以归性无碍为教体。]一切归入我们的性体,真如的妙性,简单讲:圆觉就是讲我们真如的妙性。[五能诠教体竟。

  甲六所被机宜]

  所被就是说:所适合的根机是什么?“宜”就是适合,根器的适合,所加被的根机是哪一些比较适合?那就是大菩萨了。

  [已知此经,能诠教体,未审所被何机?盖众生根机不一,]教的对象也不同,所以,[教不对机,不能成益,机不对教,亦不得益,务必机教相当,方成法益。但此经收机最广,有正有兼。经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根机很利的。[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此正当被之机也。]这就是这部经所被之机,所以,这部经对利根众生很受益![又云:亦摄渐修,]慢慢修行的法门。[一切群品,]就是一切众生。[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小流最终还是要进入大海,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大海。[乃至蚊虻,]虻,就像苍蝇,吸血的一种动物,夏天草丛里面都有这种,叫做虻,类似于苍蝇。[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如是则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被此圆顿教法一薰,但得听闻,无不获益。]只要你听到了。所以,我们今天想要活得很快乐,就要研读、听闻《圆觉经》,虽然不能像佛菩萨一样;但是,日子就已经很好过了![谓宿根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得闻熏,]如果宿世没有大乘种性的,也能受熏习,[而成圆顿种性,如华严食金刚之喻。]永远不消化,[此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了这部《圆觉经》,你有一天就会证得圆满的觉性。[甲六所被机宜竟。

  甲七宗趣分别]

  就是本经最重要的在讲什么。

  [已知此经,所被机宜,]就是利根、顿根,不了解这部经最重要的是在讲什么?[未审何为宗趣?当部所崇曰宗,]所崇向的,归向的,[宗之所归曰趣。当部者,即此部之经,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谓也。]这部经它最重要的是崇尚什么?[即重要之谓也]。讲些什么?[此经重要之点,即在圆照清净净觉相。此一句,为十方如来,成佛之因地心。诸佛因地,]底下就是整部经典的重点:[皆依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相。]就是在讲这句话!我们一下手就让它圆满,一下手就用圆满的觉性修行,圆满的觉性,要记得!离一切相,不管在任何的状况之下,都要自由意志,不受任何的业力、习气的束缚。就是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完全看你是什么心?你说一个没有大彻大悟的,虽然在做善事,那是意识心,无法成佛作祖。所以,悟到圆觉,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下手,我们就跟佛的最终的境界的心一模一样,你要达到圆觉,就是即心即佛,心当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性,舍得不能再舍,圆觉性就显现出来。那是用渐次性来说,若是顿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说的那句话就是如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尘埃就是哪里有什么麻烦呢?哪里有什么挂碍呢?一切觉性没有所谓依据什么,无所依据的东西,没有能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也没有一个东西来显示一个清净的台,绝对的东西,你以什么为台呢?以心为台,那心又是能所。本为无一物,圆觉自性的光明就是这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说六祖是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一句话就知道了,这是大彻大悟的圣者啊!还照寂灭清净的觉相。我告诉诸位:悟道并不困难,悟道哪有什么困难?问题是悟道以后,那个习性怎么断呢?这才是功夫!你有所觉悟了,你怎么下手?你要怎么样培养你的定力,不受外缘、不受你的习气、不受你的欲望、不受你的错觉、不受你的分别而所动摇?师父今天做的,我永远宽恕众生,我心中到今天为止,不恨任何一个人,我永远尊重对方,不干涉任何人的私人的生活,你告诉我这个人多坏,没用;你一直毁谤他,也没用;你一直来赞叹这个人,对我没有作用,我只会随喜你,我永远不管众生;这并不是自私,而是你有你的立场,你的觉悟只有到这个程度,我没有理由要改变你,我一定要先改变自己。永远宽恕众生,永远不干涉其他的众生的立场,你如果犯法,国家会制裁你,你无知,你自己受苦,我有权力。我教化你,我尽我的力量。对于我的内心里面调整,好好的调整自己。人家问我什么事:好!你很少听我讲不好的;会讲不好就是你要去亲近邪知邪见的人,我就会告诉你:这样不好,你要考虑考虑!这样我会跟你讲,因为你去亲近他就完了!我这样就很自在、很快乐,我不会去担心别人好坏、我不会担心你来不来,你来我赞叹;你要走,我随缘,一切法无碍,不是我的问题,当处寂灭法的东西,哪里说有得有失、有取有舍?取舍是生灭法,我若在当相取舍,就是求生灭,不是求无为法,那不是道啊,道是当处,它清清楚楚在你面前,它很清楚的就显示在你的前面。终日寻道不见道,有没有听过禅宗讲这句话?整天都在觅道:我在求道!道,它不是求的东西,它是悟,放下就是,歇即是菩提,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毕竟空性的心,那就很自在,很快活![圆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净觉相,是自心之理。以智照理,照到惑净智满,永断无明,法身理显,方成佛道。则此经以圆照觉相为宗,成就佛道为趣。七宗趣分别竟。

  甲八力用殊胜

  已知此经,以圆觉真因,菩提极果,为宗趣,未审何为力用?此经以离妄证真为用。]整部《圆觉经》讲一个字,归纳起来,依圆觉自性的光明,还照寂灭清净的觉相,只讲一个字,讲什么?就是那个“离”!你就是要离,摆脱;放不下,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放不下,我又能怎么样?没办法啊![承前]根据前面[圆照清净觉相而来,既能照到,本来清净之觉相,则知世界身心,皆如空华;空原无华,病目]因为你眼睛有病,所以虚妄的见到[妄见,本无所有。故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无明妄惑,]无明虚妄的惑,[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果要用八个字,就是这一句。如果要用一个字,不是“离”字,你如果离开虚妄的东西,一切当作是游戏人间。[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这是同样一种事情,不是有一个离妄,有一个证真,离妄即是证真,证真即是离妄。[《弥勒章》中,勤断诸爱见,离妄也;]爱见就是占有欲,尤其是男女,或者是金钱,或者是这个欲望,都是爱见,我执我见也是爱见,放下。我告诉诸位:包容异已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表示说:每一个人都有爱见,所以,你不要跟众生斗争。因为他一定要保护自己嘛!爱见就是保护自己的看法,你不要跟他争,他对就让他对好了;就没有办法啊,谁要自己认输呢?师父处理事情就是这样:我今天的生命观就是这样,我讲堂的事情,你只能提供参考,全权由我裁决!这样才会好做事!你自己的那间公司由你掌管,全部由你裁决,不然意见会不同啊,人多,意见就多,你什么事情到师父这个地方,由师父裁决,我有智慧,我裁决,你们一律安静!不然你要听谁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事非,我的生命观就这样,譬如我是一个插花老师,今天给文殊讲堂插花,这样我来插,别人就一律安静,你如果比较厉害,我在做事,插到一半,你一来就唠唠叨的,这样你来插,我的个性就是这样,这样比较没有意见,插得不好看没关系,至少不会纷争啊!不然我们融合其他的意见,先提供起来,等到我做的时候,其他人一律安静;如果是你在做的工作,你放心,我永远不会干涉你,我这个人不会干涉别人,师父,这样好不好?好!那是你的事,我什么都好!师父,花插的好不好看,好看!你不去插,我不会管你好看不好看。所以,插这些花,每一盆我都说很好看,因为你插的嘛。你诚心要来供佛,这份心就很美了!统统好看啦!怎么会不好看?所以,要跟师父相处在一起,要了解我的个性,我作的裁决就由我处理,你安静一点,不要多嘴;要是你在处理,就全权让你处理,我的生命观就是这样。不然,你看哪一个团体不乱的?这个团体会大乱,一人一句,每个人的意见一大堆,你怎么办?你要怎么做事情?你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底下,承前圆满的觉性,要了解一切都是虚妄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就是觉悟。本来清净的觉性,则知世界身心,皆如空华;空本来就无华,因为我们的眼睛有病才会看到,本无所有。所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就没有生灭。又无明妄惑,不是实体,梦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到梦醒的时候,了不可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离,就是离妄;即觉,就是证真。所以,认真的断诸爱。[便归大圆觉,证真也。乃至“圆觉章”中,诸障若消灭,离妄也,佛境便现前,证真也,故以离妄证真为用。八力用殊胜竟。

  甲九传译流通]

  这部经是怎么来的?由谁翻译?如何流通?[已知此经,力用殊胜,未审译自何时谁人所译?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唐就浊唐朝,罽宾就是新疆的喀会米尔一带,都叫做罽宾。沙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叫做沙门。佛陀多罗,这是他的名字,译。就是唐朝时,在新疆省的喀什米尔,有一个出家人三藏法师,叫做佛陀多罗,本经就是由他所翻译。翻译就是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佛陀多罗,中文叫做觉救,他能够自己觉悟,又可以救人,就是自觉觉他。

  [唐,纪时代。]唐朝,中国最强的一个朝代,我们汉朝跟唐朝,是最强盛的时期;而元朝跟清朝是落入外族的统治,是外族来统治我们中原,这两个时代可说是中国的亡国的时间,就是元朝跟清朝。[在我国唐朝,长寿二年。]这是一个年代。[罽宾,此云贱种。]下践的种族。[以此国]“以”就是因为,因为这个国家开基的人,[开基,]是[由末田底迦]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立] 就是创建,[五百伽蓝于此,]这个伽蓝在这里不可以当作清净修行的地方,要解释为[团体];你如果说五百个伽蓝,这样变成五百座寺庙,这样不对,伽蓝是一个和合的团体。他创建了五百个团体。[买异国贱人,]就像美国买黑人一样,买另一个地方的贱人,以前人口可以自由买卖。以前有所谓卖身葬父,我这个人给你估价,估看看,到你家做几年奴才,换钱来埋葬我父亲。所以,以前的富人日子很好过,现在不行,禁止贩卖人口,现在已经不行了!古代贩卖人口很正常,就像在买卖畜生一样,在菜市场交易:这个人你要卖多少?这个女孩才十八岁而已,有钱人就把她买回家,他总共娶了多少个?娶了十二个,把她买回来排第十三个,不过十八岁而已!现在是禁止贩卖人口,以前则是很正常。[以充役使,]担任劳役工作,这些劳役之人,逐渐的传宗接代,[后生育繁盛,自立君长,]君长,自己变成统领了。[邻国鄙之,]邻国就是旁边的国家;鄙之就是看不起,轻视叫做鄙,[故以贱种名焉。]就是因为这样而命名。[此国在北印度。]印度的北边。以前到底是哪一个人的疆域也不晓得,在印度的北方,喀什米尔。[沙门,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称,]这个“沙门”以前讲过好几遍了,[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断惑证真,]“惑”就是无明,[已得道果者;二、说道沙门:宏法利生,]来救度众生,[代佛宣扬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斋犯戒,既坏佛门者。佛陀多罗,此云觉救,]中国话叫做觉救,[以自觉觉他,救人救世也。罽宾国人,于东都白马寺,]我查这个词汇,东都原来是河南省洛阳县的东方,叫做东都;白马寺在河南省洛阳县的东。[翻译此经。按《开元释教目录》及《古今译经图记》,]这两本书[皆同此说,]但是[不载年月。据道诠法师疏云:羯湿弥罗,]这个“羯”有的翻译成迦,迦湿弥罗国。有一位[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以前的法师都是通达大藏经、三藏;现在不是,你问现在的人:你看过大藏经没有?有!看过用多久?两秒钟!为什么?《大藏经》嘛,三个字!他是看过那三个字,不是通达三藏。本来我也打算要流通大藏经,人家跟我说:师父!是要卖给谁啊?的确如此,不知道要卖给谁?一年能卖几本呢?靠这个会饿死!如果你要买大藏经,再告诉我就好,我再代替你订购。想想也没错,因为我们高雄的水准太高了,文化的绿洲。这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里面都是文言文,没有相当教育程度,那真的没办法![于长寿二年,龙集癸己,]这是个年代。[持梵本(印度经本)至神都白马寺翻译,]以前称洛阳为神都,在白马寺翻译。[分为上下两卷。译者,易梵语为华言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各有其官,东方曰寄,]东方掌这个语言的叫做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鞮,念dī[,北方曰译。]掌语言、文字的,由此方到彼方,由彼方到此方,叫做译。所以,喀什米尔就是在北方,它是讲:北方的译官。如果今天是在西方的话,它就会说:西方的狄鞮官。所以说:[彼时北方译官,]因为掌握东、南、西、北不同,如果是在东方就变成说:东方的寄官,也是等于翻译官的意思。我们现在都称呼译官,是习以为常,以为把梵文翻译成中文都叫做译官,而不了解这只是北方的用词而已。知道吗?[兼善西语,]他很了解西方的语言,就是印度文。那时候北方的译官,都了解西语,[梵本西来,请其翻译,]梵本来就请他翻译,[遂以名焉。]我们真的要感恩他,我们今天能看到这部《圆觉经》,就是由他们翻译的,不然,我们看得懂吗?我们看得懂印度文吗?忽长忽短的写满一整排,好像蚯蚓一样。你去泰国看看,泰国字都是一个个圆圈,更性格的是阿拉伯,阿拉伯的字看起来好象在跳舞,看起来很像长长的蚯蚓,看不懂!阿拉伯很奇怪,我们到巴林机场的时候,下飞机买东西,过境而已,不能出去,卖东西的没有女人,都是男人,个个都留着短短的胡须,相貌都差不多。所以,他们那个国家很奇怪,到晚上没有女人,都是男人在卖东西,一般都是小姐在卖,他们没有,全部都是男的。回教国家的风俗很奇怪,对女人非常刻薄,她们都把脸包覆起来,回教国家的女人, 是一点地位都没有;他们的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因为穆罕默德娶了五个,所以,少教主一个。他们的女人都很努力的工作,我说他们那边的女众,跟我们这边的客家女众差不多,整天就是劳动,拼死拼活的做!我在美浓看到女众在耕作,数百斤的稻子就这样扛上身,每个都做得像牛一样,那个真是……台湾的女人哪有办法?她们都是从白天做到晚上,客家人就是很不简单!叫我们现在的台湾人去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