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普觉菩萨
此章说明邪师病。邪执谬见,不但自心固有的人难于断除,由师友的熏陶而来的,其力也大。修行的人必定要亲近善知识,然而不知选择,遇邪师、邪友,而一味盲从,必致反受其误!况且世间邪见的人,又好为人师,以其邪法自害害人,所以选择师友不可不谨慎!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禅病”,即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依据佛法说,在动乱不安的时代,圣人、贤人虽在世间,但都隐伏。为什么呢?因为人心败坏,不信还有人能修行证悟解脱,听说有人证悟则会咒骂他们,而造恶业。令人得到神通感应的修法,却越来越多人相信。所以普觉菩萨提出以下五个问题:一、众生向何等人求学?二、当依何法来修?三、要怎样修?四、要除去何病?“病”是指烦恼。五、当如何发心?始免为邪法转移?请佛明示,使末世修行人,不入邪途,所以说“令彼群盲不堕邪见”!“群盲”,末世众生无有慧目,好像盲人,容易陷于歧路。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道眼”是弄清楚修道的法门,会修此法门而具有智慧。“无畏”是对修道不会恐惧,即是修行而得正知正见,很有信心的意思。譬如行路,可以依靠眼睛来看路,前途无畏。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求何等人的问题。末世众生将发大心行菩萨道,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以修菩萨道来说,其善知识要:
一、“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即此善知识心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若执著声闻、缘觉所修证的境界——苦、空、无常、无我,就违背菩萨道。
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此善知识为了利益众生,虽现尘劳之相而心常清净,“尘劳”是忙碌于世俗事。
三、“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善知识表面上看来有种种过失,但是经常赞叹修梵行,指导众生持好戒,不会犯戒律。
菩萨道与解脱道对戒的清净有不同的诠释,声闻人持戒清净是为了个人解脱,菩萨持戒清净是为了利益众生。有一些在声闻戒被认为是犯戒的行为,但是在菩萨道却是清净的。菩萨为了不堕恶道而持戒外,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持戒,所以菩萨戒里的饶益有情戒很不容易受持:一切对众生有益的事,菩萨都要做,若不做就是犯戒。
向此善知识求学,就有机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末世众生已得如此正知见的善知识,为了求法,应当不惜生命以供养他。根据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听到罗刹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为了向罗刹求下一句佛法,而把色身布施给罗刹吃。而他所求到的法只是一句话,即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为了求法,不惜生命的典范。
此善知识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经常表现出清净的操守,虽然有时候也示现种种过患,不过对于这样的善知识,依然心无傲慢,真正求道者会不惜以生命供养,哪里会舍不得钱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此明依人的问题。在修行学法过程有依人与依法的差别,其中“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不管善知识的成就高下,只依善知识所讲的正确教法。不过,密宗的教法认为,如果你依止某善知识以他为上师,双方认定了师徒关系,对上师就要“依人不依法”。所以在你还没有认定之前,要非常小心地观察清楚,才选择是否以他为修行上的根本上师。一旦认定后,上师的任何缺点都必须认为是方便示现,你都不因此起恶念,这就是依人不依法。
有人批评密宗的依人不依法,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行上找到真正好的善知识,的确是依人不依法。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本身是不知道要怎样修行的,好的善知识应该知道学员应该修什么,在此情况下,如果学生对其所求的善知识有信心,善知识教导他做什么,他都应当去做。要绝对相信善知识不会害你,会害你的也不应该当你的善知识。所以在你求善知识之前,应该谨慎判断。
“彼善友”是指善知识。如果所依止的善知识有什么过患,求道者也不会生起骄慢心,认为善知识不对,自己对。求道者之所以会对善知识生起恶念,是因为判断善知识不行,不信任他,对他不满。要做到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可真不容易,这也证明自己心地清净,正念纯熟,才能如此。如是即能究竟成就无上正觉,从此慧光开发,遍照十方世界,所以说“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自此以下四节,个别解释修证圆觉法门的四种病。
一者,作病:“作”是指起心造作。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修种种的法门,要求证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不是从修来、作来的。根据本经的说法,觉悟本来具有,并不是去修、去作才有。如果去修、去作才有,就是因缘所作出来的果报。如果觉悟是因缘所作就是生灭法,有生灭的觉悟终归因生灭而失去觉悟。因此,觉悟绝对不可以是从因缘所作而得到。佛的圆满觉悟绝对不是从有为法中造作修成无为,佛觉悟的圆觉妙心,不属于佛,也不属于众生,也不属于因缘而有的生灭法。原来迷惑者所见业果的因缘离合的幻化相,全是觉性的显现;所以觉悟时,不见迷惑时所见的一切幻化相,只见本来圆觉妙心本无一切相。
觉悟非作得,但是,成佛是由作而得。成佛所具备的种种功德、跟众生的殊胜因缘,要成就庄严相好、种种国土,那是作出来的。本经中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修道者以为在迷惑中的各种修行能求得觉悟,如此修行就是作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此任病与前作病刚好相反。有任病的人认为:“不必断生死求证涅槃,因为生死流转和涅槃还灭都不实在,一切就随因缘,反正因缘到了自然成佛,就如此自动能证圆觉。”然而“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虽然本来圆觉而迷者执取为不觉,执取的行为不会自动随因缘转变成不执取。要觉悟佛法必须要有因缘时节,比如修行人证阿罗汉果,必须因缘具足才能够完成,任随因缘是无法成就的。
说到生死的因缘法——十二因缘,是有顺生死和逆生死的不同,顺生死的因缘必定继续生死,逆生死的因缘才有机会觉悟。何谓逆生死的因缘?在觉悟时只见心的显现,在迷时执著所显现的法,此时你唯有先认识烦恼,然后摆脱烦恼执著的行为。只有摆脱执迷的烦恼才有机会觉悟,你才知道烦恼所见皆非,原来一切就在觉悟中,所以觉悟并非迷惑时的身心所能修出来。比方说,你去看电影,影片中的情节高潮起伏,演员的演艺精湛,使你着迷地全神贯注观赏电影。看戏着迷时,只要动一念心不想看就可以不看戏了,因为清醒的心不曾消失,也不曾错乱,虽然心念全部投入在剧情中,随着情节而情绪波动,心还是清醒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凡夫执迷世间有如观众执著银幕上的剧情,期望随着所执著的剧情转、转、转……转到觉悟,那是不可能的!唯有看戏的人动个心念,想想剧情以外的事,他才猛然清醒,知道自心本来自在,与剧情无关。圆觉也是一样,就在迷惑当下,圆觉不曾消失,只是迷者的心不观察本来清净无相的圆觉心,却迷惑以为身心里有能知的心,是无法自然觉悟的。因此说要证悟圆觉,不可以随波逐流——任,任其自然的意思。随波逐流只会让心继续执著在身心世界里转来转去,如此是不能觉悟的,是一种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止是停止、消灭的意思。有些人认为:“我今于自心降伏诸妄念,使妄念永息,只要妄念永息,则证得一切法性是寂静平等,如此就能证圆觉。”佛家把停止妄念的修法称为止,止并非智慧,所以不能解脱。外道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觉悟到善念恶念都是生死,于是认为把心念停下来就不落入生死,他不知道断一切念是有为的造作心,会得到无想报的因果,最终是死后轮回到无想天,如此修行是不对,这是一种病。圆觉妙心本来就在,不因妄想失去圆觉,降伏诸妄念与圆觉无关,所以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修道者把妄念止息并不能够觉悟。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在永远断除一切烦恼,证悟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是根、尘所生的虚妄境界?一旦证入身心皆空,就一切都寂灭了,如此就能证圆觉。”这是把个人的身心寂灭相当成圆觉。然而“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圆觉中所显现的万法,本无生死、本来寂灭,迷者不知反而执取有生灭相,于是寻求出离生死及证入寂灭。认为可以断生死入寂灭是一种断灭见,所以是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总结。离四种修行人的通病,则圆觉知见清净。作是观者,即圆觉性非作得、非任有、非止合、非寂相,名为正观;如果作他观者,即以作、任、止、灭来证悟涅槃,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明行何等行的问题。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奉善知识。彼善知识想要来亲近,应当断除骄慢心。不要看到善知识有不如自己之处,就生起骄慢心,觉得自己了不起,善知识不行。如果善知识要远离,应断除嗔恨心,不要认为善知识对不起我。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当善知识对你示现顺境、逆境时,心应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修行人亲近任何善知识的时候,要知道身心毕竟平等,没有所谓身心与世间的差别,乃至了知一切众生与己同体无异,因为一切都在觉中,都是圆觉所流露出来。“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这样的修行,才能够进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明除去何病的问题。末世众生没办法成道,皆由无始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憎爱,这一切种种憎爱的种子,“种子”是比喻过去所种下的因。我们从无始以来有很多自他憎爱的病,所以不能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除病就是要除去自他憎爱诸病,必须以平等的心观人。对待最可憎的怨家,有如对最敬爱的父母,一心平等无有二致,即知此人自他憎爱的种子已断。观人如此,观法也是如此。若以平等心观法,则生死、涅槃没有异样,自他、憎爱亦复平等无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明云何发心的问题。末世众生欲依圆觉的道理修行,应当发如是心:“尽于虚空界一切众生,我都要令他们证入究竟圆觉,而且觉悟到于圆觉中没有所谓证悟、觉悟者,以此除掉他人、我人一切诸相。”如此发上乘心修菩萨乘,不堕外道及下乘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稀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普觉菩萨你应当知道,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寻求具有正见的善知识。“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因为是圆觉法门的善知识,所以善知识的心要远离声闻、缘觉二乘,其所教导的教法中要除掉四种病,即作、止、任、灭。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善知识来亲近,不要生骄慢心;善知识要远离,不要生嗔恨心;看见善知识的种种境界,应当心生稀有,还如同佛出世。修行人应当把善知识当成佛在自己的面前一样。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在修行的时候,不要做非法的事,要持戒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要发愿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在其中知道没有我、人进入觉悟,应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最后证得般涅槃。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