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九)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阿难尊者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既然这个微妙的觉知性(见性),确实不属于‘因缘所生’。为什么世尊您,又时常向比丘们宣讲,说‘见性\’需要具备四种因缘才能够现前,所谓的虚空因缘、光明因缘、心之因缘和眼根因缘。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妙觉性】微妙的觉知性。就是世尊前文所说的“如是精觉妙明”,仍然指的是“见精”和“见性”。
但是,通常情况下,佛法当中“妙觉性”则指的是“妙明真心”,或者说“佛性”。虽然是同一个词,含义却有所差别,需要大家依据上下文,善巧理解才好。
【见性具四种缘】“见性”需要具备四种因缘才能够现前。
“见性”本无形相,如世尊前文所说:“汝今因见,见性现前”,只有在“看见”发生的时候,“见性”才会得以显发。因此,佛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的虚空因缘、光明因缘、心之因缘和眼根因缘。假如没有这四种因缘,咱就无法“看见”,而咱的“见性”呢?也就不会现前了(其实,此乃方便之说,并不了义,后面,世尊将会替咱详加开示)。
其中,“心”是“因”,眼根、虚空、光明三者是“缘”。为啥说“心”是“因”呢?如《楞严经》第一卷所说:“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眼睛(眼根)只是能够显发色相,所以还属于“缘”;而心则不同,“见性”直接源于它,它才是“见性”之因。
另外两种“缘”,也同样不可缺少,否则,咱还是看不见,一个是“光明”,这很好理解,太黑暗了,咱就看不见景物了。另一个是“虚空”,也就是说,在咱的眼前,必须是空旷的,没有东西遮挡,咱才可以看得见景物。
在前文“第八番显见”当中,世尊通过与娑毗迦罗等“自然外道”的见解相对比,显发出见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远离一切戏论。
然而,阿难尊者可是广学多闻呀,他清楚地记得,世尊曾经屡屡宣说因缘之法,并明确地说过,“见性”现前,需要具备四种因缘,所谓的虚空、光明、心和眼睛。这样的话,嘿嘿,世尊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了么?那么,其中的道理何在呢?咱看世尊的解答。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陀说道:“阿难!我平时所说的,世间法的种种因缘生灭之相,还不是最究竟的第一义谛。”
【世间诸因缘相】世间法的种种因缘生灭之相。
啥叫“世间法”?就是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因缘而生灭,轮转不定,终究无常。它的反义词呢,就是“出世间法”,也就是“超出世间之法”,指的就是一切法的不生灭性。
佛教当中,世尊通常以“二谛”来说法,龙树菩萨的《中论》称之为“俗谛”和“真谛”,也有经论称之为“世俗谛”和“胜义谛”,“胜义谛”也叫做“第一义谛”。其中,“谛”是“真理”的意思。人们常说:“真理无处不在”,其实呢?以佛陀的正觉智慧来观察,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所以说:“法无定法”。乃至于一切真理,也都是相对的。
因此,即便是最简单的讲经说法,也必须要照应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两个方面,必须兼顾到“法相”和“法性”才比较圆满。所有的“世间法”,都是“法相”,都是因缘生灭之相;而“出世间法”呢,则正是其如如“法性”,本有的不生灭性啊。
再说通俗点儿,“法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现象”,而“法性”则是“现象”里面隐含着的“本质”。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可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呢,则必然能够透过一切纷繁芜杂的“法相”,当即明了其不生灭的如如“法性”。
同时,智慧者不会因为看到了“本质”,就去否定“现象”,相反,他对于“现象”会比常人清楚许多。而明心见性的人呢,不会因为明达了“法性”,就去否定“法相”,相反,他的心已经“性相一如”的缘故,正好可以“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正好可以自在说法呀。
【第一义】就是“第一义谛”。
如上所说,“第一义谛”也叫做“胜义谛”,是最究竟的法界实相。“第一义”本非语言可及,不过,随顺着种种因缘,也可以方便讲说。
对于阿难尊者的疑问,世尊明确告知,所谓“因缘生灭之法”,只是随顺着“世间法”的方便讲说,并不是最究竟的“第一义谛”。究竟说来呢,“见性”虽然是“第二月”,却也是不生不灭的,并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而有”,终究远离一切戏论分别。
关于其中的道理,下面,世尊就为大家详加开导: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我再来问你:所有世间的人们,在说‘我能见’的时候,他们把什么叫做‘见’,把什么叫做‘不见’呢?”
【我能见】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认为自己是“能见”,而一切景物则是“所见”,这就是自心和境界的“能所对立”,这样的心境,就是生死轮回之心。
圣者则不然,诸大菩萨们亲证了法身,真正觉悟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心是境,全境是心。随着这样的觉悟,一切生死轮回,顿时冰消瓦解,在在处处,无非是本来面目,了无生死可得,也终究不会落入断灭。
或许,咱大家暂时还做不到大菩萨们的心境一如,不过,就当前来说,咱可以让自己的心尽量地包容一些,而不要斤斤计较。咱需要学会“看破”当前的一切境界,知晓它无非是心,是心念和习气的变现,因此,完全不必跟随着它乱跑,而只需要明了它,包容它,同时,放下它,不要在意它。
这样的话,咱大家就比较容易接近“妙明真心”了。
对于世尊的问题,阿难尊者回答得很爽快: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回答:“世间的人们,当他们因为太阳、月亮或者灯光,而看见种种色相的时候,就叫做‘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以后,只是一片黑暗,就叫做‘不见’了。”
【日、月、灯光】太阳、月亮或者灯光。
人世间的照明,基本靠这三样。无论科学技术有多么地发达,也只不过会使灯的种类和功能更加丰富而已,太阳和月亮则是不可取代的。
因此,某些人所谓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终究只是他们不自量力的疯狂叫嚣而已。结果,只会因为破坏自然而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呀,只有“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才是人类生存之王道。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不是要改变什么,更不是要改造什么,修行是要明白实际状况,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那需要极其宁静与光明的心,所以,才需要禅修。如何看清本质呢?如何禅修呢?咱不明白,所以,才需要向已经觉悟的伟大老师——佛陀来学习,才需要学习经论,才需要亲近善知识,等等。
一旦认清了事物的本质,认清了法性,那么,任何改造都不需要,正好自在地随顺于法性,那就是佛陀。
世尊这个问题,看起来属于生活常识,很简单,所以,阿难尊者随口就回答了。但其实呢,里面还是有问题,有不容易觉察的漏洞。咱看世尊的层层开导: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如果没有光明的时候,人们看不见种种色相了,叫做‘不见’的话,既然是‘不见’,就应当看不见黑暗才对。”
“如果确实能看见黑暗,这就说明只是没有光明而已,怎么能说没有‘见’呢?”
——这样就清楚了,平时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明暗“色相”方面,反而忽略了自己那个不随明暗变化的如如“见性”,这就叫做“喧宾夺主”呀!也可以叫做“本末倒置”。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阿难!如果说在黑暗的时候,因为看不见光明色相的缘故,就叫做‘不见’的话;那么,如今在光明的时候,也同样看不见黑暗,这也应当叫做‘不见’才对啊。那么,这光明和黑暗两种情况,就都叫做‘不见’了。”
这样,也就自相矛盾了。与前文阿难尊者的回答:“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相矛盾了。因此也就反证出,人们的常识“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是错谬的。
那么,怎样才不会错谬呢?请听世尊的解答: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实际上,这只是光明和黑暗两种相的互相取代而已,并不是你的见性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因此可以知道,光明和黑暗这两种情况都叫做‘见’,怎么能叫做‘不见’呢?”
【自相陵(音:灵)夺】互相取代。
——原来,咱大家在光明的时候,可以看见光明;在黑暗的时候,可以看见黑暗,这就是“如如常见”呀!一切众生都是如此,其“见性”如如常在。
这样,世尊就再次帮助大家显发出“见性”的不生不灭和了了常在,它超越了光明和黑暗两种境界相,从而,否定了世尊平日里所说的“见性具四种缘”的方便说法。同时,这也就印证了世尊前文所说:“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那么,啥才是关于“见性”的“第一义谛”呢?咱来仔细学习世尊的逐层显发: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因此,阿难!如今你应当知道:看见光明的时候,‘见性’不等于光明;看见黑暗的时候,‘见性’不等于黑暗;看见通畅虚空的时候,‘见性’不等于虚空;看见阻塞景物的时候,‘见性’不等于阻塞。”
本段经文,四句法义里面,每句的第一个“见”,是动词“看见”;而第二个“见”,则是名词“见性”。这就是文言文的特色,言简意赅。咱大家必须要明白其具体含义,否则,法义就不清晰了。
总而言之,无论见到了什么景象,那个景象都不能够代表咱的“见性”,它只是帮助显发了“见性”而已。那么,“见性”到底啥样子呢?
答:没有任何样子,它是本空而自明。
问:那么,如何才能够看见这个本空而自明的“见性”呢?
答:“见性”终究无法看见,只可以自知自明。正如世尊如下开示: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既然这四种法义都能成立,以此类推,你还应当进一步知晓:‘见性’发起‘看见’的作用之时,‘见性’其实并不等于所发起的‘看见’。因为,‘见性’是超越‘看见’的,‘看见’永远也无法企及‘见性’本身。”
——换句话说呢,那就是:“见性”其实是无法被‘看见’的。
为啥呢?因为,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相,都是幻相,而“见性”本来无相,它不属于任何相,也不属于任何概念。况且,“看见”就是“见性”的作用,它发源于“见性”,一旦“看见”之作用发起,“见性”就显现为“看见”,哪里还会另外有一个“见性”可以被‘看见’呢。
这就好比“水波”和“水性”的关系一样,“水性”的特色是:至柔无形,润泽万物。但是,一旦起了“水波”以后,“水性”固然不会被破坏,却不再是无形了,而显现为“水波”之形。
因此,无论“水波”如何地涌动,它也永远到达不了无形的“水性”。虽然“水波”就是“水性”的显相,也就是“水性”的作用,但是,本质上来说,“水性”是超越“水波”的,远非“水波”之形相可及呀。
关于这一点,倓虚大师说得好:“鱼鳖兴波寻静水,蛟龙乘雾觅晴天”,那些不会用功的人,总是刻意地精进与努力,结果呢,以造作之心,只能结出业力之果实,却终究无法悟道,无法明心见性啊。
在生活当中,许多学佛人,都在进行着独特的修行活动,他们往往自己发明创造一些修行方法,偶尔还会有人来问我:“法师,你看我想出来的这个方法咋样?”通常,我都会这样回答他:“我很笨,所以看不出你这个方法如何。因为,我自己没有能力发明修行方法,我都是依照着经论来修行的。”
直到如今,我所讲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自己发明的,其中,语言文字是老祖宗们发明的;而法义道理,以及修行方法呢,则是从经论里面学来的,最多,不过是加以灵活运用,和灵活表达而已。
不仅“见性”如此,“妙明真心”更是如此。只可以智慧观察而明了,终究无法被看见。纵然是智慧观察,也是方便之说,能观察的和所观察的,哪里会是两个呢。
所谓的“明心见性”,其实,本来无心可明,无性可见。那只是剥落了层层牵挂和执着以后,当下一念间的觉悟而已。只要咱一念觉悟,与本来相应,就会充分明了“本性”非生非灭,自在无形,当下得到极大的心安,远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
那么,如何“剥落”执着与牵挂呢?
答:其实没啥好剥的,波澜不兴,水自清净。只要逐渐放下攀缘习气,平静地念经与禅修,虔诚地信赖佛陀,天天如此,岁岁坚持,那么,在如来法性光芒(也是自性光芒)的照耀下,一切执着与牵挂都将会自然消亡,明心见性,那只是早晚的事。
出家多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信赖”佛陀,比“信仰”佛陀,要更加可贵与难得。因为,“信赖”发自于平等心,是相互的;而“信仰”呢,则发自于不平等的卑下心,是单方面的。“信赖”佛陀的人,必然已经了知,佛陀距离自己并不遥远;而“信仰”佛陀的人呢,则很容易把佛陀当做了高高在上的神明,只是用来礼拜供奉,而不敢去效仿与学习了。
学佛,学佛,主要在于向佛陀学习,而不仅仅是礼拜和供养啊。
既然“见性”无法被看见,那就说明,它不属于任何相。同时,它也不属于任何概念,正如世尊前文所说,不可以用世间的“戏论名相”来分别它。因此,前面阿难尊者的种种见解,无论说它是“因缘所生”,还是“自然而有”,等等,这些都是相,都是概念,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如同戏论一般。
所以,世尊继续说道: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你怎么能够再说‘见性’属于‘因缘所生’,属于‘自然而有’,或者属于‘和合而生’之相呢?”
【和合相】和合而生之相。
一般说来,当眼根与色尘相对的时候,‘见性’因眼根与色尘和合而生,这时,此“见性”也就指“眼识”。但这仍是方便之说,并不了义。后文,世尊将会替大家详加开示。
大家需要明了的是,无论“因缘所生”、“自然而有”,还是“和合而生”,这三者都属于“相”,都是“法相”,是可以被“看见”的,也就是被观察到。可是,因为“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缘故,“见性”非“看见”所能够企及,所以,就说明,“见性”并不属于“因缘所生”、“自然而有”以及“和合而生”这三种相。
“见性”如此地不可思议,它既不等于所看见的各种色相,也不等于那个“看见”之作用。它远离一切相,终究无法被看见,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就是世尊开导咱大家的,关于“见性”的“第一义谛”。
到了这个时候,“见性”就不再是“第二月”了,其中,已经没有了“能见”和“所见”的对立,能所一如当中,“见性”周遍法界,即是“妙明真心”,即是“第一义谛”,即是“清净实相”。
如此微妙的法义,并不容易认识,更不要说通达了。所以,世尊慈悲地呵责阿难,也呵责一切声闻乘修行人说: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你们这些声闻乘的人啊,心量狭小低劣,缺少见识,所以不能够通达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
“我如今反复教诲你们,你们要好好思维观察,不要沉醉在无为空性当中,因为懈怠而耽误了无上菩提之路。”
【狭劣无识】心量狭小低劣,缺少见识。
声闻乘的修行人,以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来修行,从初果须陀洹开悟空性,到四果阿罗汉证悟空性,都只是围绕着“空性”来修行,而不曾通达“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的一如妙智慧,不曾通达第一义谛。所以,无法像大菩萨们那样,大做梦中佛事,广度有缘众生,而心常自在。相比较而言,世尊时常呵斥声闻人,说他们狭劣无识,智慧短浅,乃至于如同“焦芽败种”,白白辜负了本有的种种妙功德,等等。
【清净实相】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
啥叫“清净”呢?那就是说,本性从来就不曾被染污,也永远不会被染污。啥叫“实相”呢?那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而不需要刻意把它变成清净。因为,其本性,从来就不曾染污呀。
佛陀,从来就不是世界的改造者,而只是“清净实相”的发现者和觉悟者,那就叫做大觉世尊。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不要沉醉在无为空性当中,因为懈怠而耽误了无上菩提之路。
对于空性的了悟,乃至于证悟,很容易导致沉醉于其中,而落入一种懈怠的无为。即便是八地菩萨也是如此,由于深达无为的缘故,便会出现沉迷于无为的情况,此时,佛陀会为菩萨说法,劝导他进一步广行菩萨道,以便圆满无上菩提。
到这里,世尊解答了阿难尊者关于“见性具四种缘”的疑问,阐明了那并非第一义谛,而只是方便之说。同时,还引发出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深奥法义。
对此,阿难尊者有点儿吃不消了,便只好继续向世尊恭敬请法。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