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四)——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四)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当时,世尊便对众弟子当中的诸位大菩萨,以及诸位已得漏尽的大阿罗汉们说道:你们各位菩萨与阿罗汉,都出生在佛法当中,并证得了无学果位。”

  “那么,我来问你们,你们最初发心修证圆通,觉悟‘十八界\’的时候,是以其中的哪一界最为圆通呢?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证入‘甚深三昧\’的呢?”

  【生我法中】出生在佛法当中。

  佛弟子的色身生命来自于父母,而其法身慧命则来自于佛陀与教法。因此,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时常赞叹诸位大弟子,说他们“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即是佛子”,等等。

  【三摩地】此处特指大菩萨与大阿罗汉所成就的种种“出世间三昧”,亦名“甚深三昧”,亦名菩萨“无量百千三昧”。其内容,就是具备无漏慧及种种功德妙用的定慧等持之禅境。

  世尊所问,正是阿难尊者最关心的“圆通本根”,也是咱大家最关心的修证根本。同时,世尊并未局限于“六根”来发问,而是直接把修法的范畴拓展到了“十八界”,涵盖了整个法界。

  其实,“十八界”与“七大”是并列的概念,它们都涵盖法界,都无所不包,只是立名的侧重有所不同,分类方式开合有别而已。

  有人问:既然如此,那“五蕴”也涵盖法界,也和“十八界”、“七大”是并列的概念,是否也可以作为获得圆通之途径呢?

  答:当然可以。只是,“五蕴”亦名“五阴”,在《楞严经》最后,世尊将从另一个角度来阐发“五蕴”圆通之修法,即破“五阴”而成就圆通,成就“六根互用”之修行历程。详见第九卷和第十卷。

  在世尊发问之后,诸位圣弟子们纷纷予以回应。首先,是最早成道的“五比丘”,由其中的憍陈如尊者做代表,来回应世尊的询问,表明他们所修的圆通法门: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于是,憍陈如尊者等五比丘,便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憍陈如恭敬地对佛说:我们在鹿野苑和鸡园修道的时候,见证了如来成就正觉的最初情形,得到佛陀您最早的教化,我们都是听到佛陀说法的音声,而觉悟了四圣谛。”

  【憍陈那】即“阿若憍陈如”,简称“憍陈如”,译为“最初解”,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个证悟阿罗汉果的人。

  【鹿苑】即“鹿野苑”,亦名“鹿园”,也被称为“仙人住处”,或“圣者来临之地”,等等。

  “鹿野苑”之得名,据说在远古之前,此地为森林,是一个庞大鹿群的居住地。后来,那里的国王打猎至此,发现鹿极多,从此便经常来打猎,鹿群伤亡惨重,整日里惶恐不安。于是,鹿王独自来到王宫,以人的语言求见国王,问国王为何要打猎?国王回答,说喜欢吃鹿肉。鹿王便允诺每天进贡一头鹿,请求国王不要再到鹿群所在地去打猎。国王高兴地答应了。

  从此,每天都有一头鹿自己走进王宫,供国王食用。国王也守护着自己的诺言,再也不去打猎了。有一天,鹿王亲自来到了王宫,说是来进贡的,国王大为惊讶,问道:

  “难道我已经把鹿群都吃光了吗?”

  鹿王回答:“承蒙大王慈悲,鹿群得以繁衍生息,越来越壮大了。”

  “那你为何亲自前来进贡呢?”

  “今天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明天它就要生产了,可是,整个鹿群谁都不愿意替它,所以,我就替它来了。”鹿王平静地回答。

  国王听了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发誓从此再也不吃鹿肉,再也不去打猎了。同时,国王下令保护鹿群所在地,任何人都不许侵扰。

  这个地方因此得名“鹿野苑”,据说,久远以来,这里不仅仅是鹿群的安乐家园,也是许多仙人和圣者的修行之地。

  【鸡园】古印度“鸡头摩寺”所在地,也是佛教著名的道场,历来多有圣者住持。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当佛陀询问诸比丘是否已经了悟的时候,我首先回应,得到您的印可,称我为‘最初解\’,赐名‘阿若多\’。”

  “您的法音微妙无比,秘密契合于圆满法界,让我从音声得证阿罗汉果。”

  【佛问比丘】指佛陀一边询问五比丘,一边开示,而“三转四谛*轮”,具体情形如下:

  当时,佛陀成就正觉以后,从菩提树下来到鹿野苑,度化自己最初弟子。五比丘本来共同商议好了,大家都不要理睬悉达多,因为他竟然舍弃了苦行,以为他退道了。可是,当佛陀来临之时,自然有觉悟者的威德之光,使得五比丘不由自主都起身相迎,恭敬礼拜。

  于是,佛陀为五比丘说法,所谓“三转四谛*轮”,即:

  初转,亦名“示转”,佛陀告诉五比丘: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转,亦名“劝转”,佛陀说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然后,佛陀便询问五比丘,是否已经了悟。憍陈如首先回应,便是:

  三转,亦名“证转”,憍陈如尊者对世尊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就这么简单,憍陈如尊者首先在五比丘当中证得寂灭,成就阿罗汉果。关于其中法义,请大家自行查阅学习,善自体会。

  【阿若多】翻译为“最初解”。

  有人问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证果为何那样容易呢?

  答:一是时节因缘优越;二是人家根机猛利;三是佛陀的慈悲加持与引导;四是在此之前,人家已经苦修多年并早已深入禅定了。以如是种种因缘,证果比较容易。

  再问:如今又为何如此困难呢?

  答:尘俗扰扰,人心杂乱;既少正见,又缺禅修。微小功德,尚图果报;广大布施,谁人肯行?若有一丝一毫的财色名利之牵挂,想要得证无漏圣果,真比登天还难呀。

  不是说别人,我自己也是如此,大家各自努力。

  由于憍陈如尊者等五比丘,都因佛陀说法之音声而入道,在“十八界”当中属于“六尘”之“声尘”,所以他小结说: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们的修证过程,以音声之‘声尘圆通’为上。”

  此乃“二十五圆通”之第一,名为“声尘圆通”,“五比丘”因佛陀说法之法音而获得圆通,成就阿罗汉果。法音属于“声尘”,故名“声尘圆通”,属于“六尘圆通”之一。

  有人问:“六尘”当中,不是应当以“色尘”为首吗?为何要先开示“声尘圆通”呢?

  答:“六尘”本无先后次序,只是随着人们的习惯而以“色尘”为首,究其本质,“六尘”是平等的。由于五比丘乃是最早的佛弟子,也是最先在佛陀教导下证得阿罗汉果的出家众,因此,由他们首先来回应世尊的询问,顺理成章。

  另外,《楞严经》特别强调“耳根圆通”法门,所以首先开示“声尘圆通”以作铺垫。最后,到了第六卷,才由观世音菩萨开示“耳根圆通”,这样首尾呼应,凸显出“反闻闻自性”之修法,为娑婆世界众生的最佳圆通法门。

  接下来,第二位是优波尼沙陀尊者自述圆通: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

  “接着,优波尼沙陀尊者,也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也是最初见证佛陀成道的人之一。”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但我贪欲较重,您便教导我修习不净观,通过观察种种色相不净而生起了大厌离心。于是,我逐渐觉悟到‘色性’并不真实,从不净的色身,终将变成一堆白骨,白骨也终将风化粉碎为微尘,微尘再风化为‘极微尘’和‘邻虚尘’,最终将归于虚空。”

  “当‘色性’消融之后,‘空性’也了不可得,于是证入寂灭无为,从此成就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亦名“优波尼杀昙”,翻译为“极微”、“尘性空”等等。尊者因观察“色尘”之微粒,从“微尘”到“极微尘”,再到“邻虚尘”,直至了悟色性不实而觉悟空性,得证阿罗汉果。

  其实,不净观的道理并不难懂,只是需要实修,长期实修观察。当禅修观察到“色性”不实,等同于“虚空性”的时候,还应当知道,“空性”也并非实有,两者皆是“本空”。

  当证悟了“色性”与“空性”皆是本空之时,色、空二法也就通达无碍了,此时的禅修者,便会发起广大神通,但未必已得圣果,有些外道也可以修行到如此境界,如此境界不可停留。有智慧的人,于此处一回头,便会了知自性非生非灭,本来寂灭无为。如实证悟了自性,知其即是法性,即是空性,那才是无学道的圣者,如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八地以上菩萨,等等。

  ——法理如此,至于实际修行,大家各自努力。没条件修行的人,好好积累福慧因缘,为将来的实修解脱打好基础吧。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如来您为我印证,并赐名‘尼沙陀\’。”

  “当我修行到‘色尘\’消尽之时,便觉悟了无处不在的自性妙色,它微密难知而圆融周遍。因此,我是从观察色相之修法而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尼沙陀】译为“色性空”。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色入空之‘色尘圆通\’为上。”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尘圆通”之第二“色尘圆通”。

  接下来,第三位由香严童子自述圆通: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接着,香严童子也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听如来说法,您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境界相,看看它到底从何而来。”

  【香严童子】香光庄严童子。因以童子身出家修行,以童子身得证圣果,故名童子。香光庄严则是其修行方法,也是如来的印可与赐名。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那时,我告辞佛陀之后,便独自敛神静坐,斋戒清修。偶然间见到有比丘点燃了沉香,当时没有风,可香气依然默默地飘进了我的鼻子。”

  “于是,我便按照您的教导,观察这个香气的来处。观来观去,却发现它既不来自于沉香木,也不来自于虚空;既不来自于烟,也不来自于火。”

  “它飘去而无所停留,飘来却没有来处,就这样来去如空。推而广之,一切法也都是这样的来去如空,哪里有什么好分别的呢。我因此而消灭了虚妄分别之‘意识\’,显明了无漏智慧。”

  【宴晦清斋】敛神静坐,斋戒清修。其中,“宴”即宴坐,指息心静坐;“晦”即收敛心神,不胡思乱想。

  【沈水香】即“沉水香”,简称“沉香”,是最名贵的香木之一,也是名贵药材,气味高雅沉静,有安神养心之功效。

  “香气”为何不来自于沉香木?因为,单单把沉香木放在那里不点燃,就不会有浓郁的香气(当然,极淡的香气是有的,但远处的人闻不到;而且,和点燃后的香气不太一样)。

  “香气”为何不来自于虚空?因为,别处的虚空就没有这个香气。

  “香气”为何不来自于烟?因为没有风,根本看不到烟飘过来。况且,别的烟就没有这个香气。

  “香气”为何不来自于火?因为,沉香木上的火星离人很远,没见它跑过来。

  类似的观察,大家可以参考《楞严经》第三卷当中,有关“十八界”虚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之论述,其中,世尊已经开示得很清晰了。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承蒙世尊为我印证,并赐予‘香光庄严\’之名号。”

  “当时,当我放弃了意识的虚妄分别,‘香尘\’之气味忽然消灭,便觉悟了无处不在的自性妙香,它微密难知而圆融周遍。因此,我是从观察香气之修法而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倏(音:书)灭】忽然消灭。“倏”,忽然,忽然间。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香气来处之‘香尘圆通\’为上。”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尘圆通”之第三“香尘圆通”。

  接下来,第四位由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自述圆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接着,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还有与会的五百位梵天王,也共同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

  【药王菩萨】乃久行菩萨道之等觉大菩萨。据《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记载,过去无量劫以前,日月净明德如来出世之时,药王菩萨就已经成就了“现一切色身三昧”,此乃十地菩萨之甚深三昧,当时名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后来,为报佛恩而燃身供佛,自在地舍弃色身,为十方诸佛所赞叹。

  需要说明的是,“燃身供佛”这个修法,通常是地上菩萨的法门,为了彻底断除“色执”与“色因”,断除轮回之因而修此法,凡夫不可盲目效仿。因为,尚未于色身得自在的缘故,容易因疼痛而产生嗔恨心和懊悔心,适得其反。

  据《法华经》和《楞严经》,凡夫修行人可以“燃指供佛”,或者在臂膀上“燃灯供佛”,等等,以表明自己出离轮回之心,作为将来断尽轮回的菩提种子。因为,要想成佛,必须要彻底放弃对于色身的贪爱,当“色执”消融之际,菩萨才有可能位登八地,证入无为。

  【五百梵天】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三类梵天王。其中,统辖整个大千世界的梵天王只有一位,即“大梵天王”;其下,每一个大千世界当中,有一千位中千世界梵天王;每一个中千世界当中,有一千位小千世界梵天王。正因为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如此众多的梵天王,所以,在许多重大法会上面,才会有诸如“五百梵天”等等前来拥护。而他们,其实都是正在行菩萨道的大菩萨。

  据《华严经》等经典,小千世界梵天王,多由八地菩萨示现;中千世界梵天王,多由九地菩萨示现;大千世界梵天王,多由十地菩萨示现。

  【法王子】菩萨之别号。佛陀为“无上法王”,菩萨则为“法王之子”,故名“法王子”。

  下面,药王菩萨代表大家,首先阐述自己修行成就之前的宿世因缘。原来,二位菩萨与五百梵天王,入道之前,曾在久远劫中,做人世间的“良医”,即医德医术俱佳的优秀医生:

  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我们大家无始劫以来,常常做人世间的良医,口中尝遍了这娑婆世界的种种药物,如草、木、金、石之类等,其名字与种类多得数也数不清。”

  “对于这些药物,我们完全了知其苦、酸、咸、淡、甜、辛辣等味道,以及各种药物混合之后,共同变化出来的味道。对于这些药物是属于凉性还是属于热性,是有毒还是无毒,等等,也都能够完全了知。”

  【草、木、金、石】几乎包括了自然界的一切物类,无论花草、树木、金属、矿石,等等,大都可以入药。

  【十万八千】此乃约略数字,意思是多得数也数不清。

  自古以来,人类的良医,就如同神农尝百草一样,必须得充分了知“药性”,其中,首先是其“味性”,通过“味性”再进一步了解,是凉性还是热性,是有毒还是无毒,等等。然后,再针对病人的病情,予以适当的药物配伍,便可以药到病除。

  因此,药王菩萨等,他们宿世常为良医的缘故,对于“味性”特别擅长。后来,当他们遇到如来出世之时,那是远古的古佛了,那位世尊顺应着他们的根机,便教导他们观察“味性”的来处,他们因此而得以悟入: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后来,我们由于恭敬承事如来,得到如来的教导,方才了知‘味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属于身心根识,也不在身心根识之外。”

  “我们如此分别观察‘味性’之因,却终究了不可得;虽不可得,此‘味性’也不曾落入断灭,它即是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性\’,我们因此得以开悟。”

  【身心】身指六根,心指六识。此处,则特指舌根与舌识。

  有人问:药王菩萨为何不说明,自己是在哪位如来的教导下开悟的呢?

  答:那是因为,药王菩萨、药上菩萨以及五百梵天王,他们未必由同一位如来所教化。

  再问:那为何他们会一同起身,来共同回应世尊的询问呢?

  答:他们都因观察“味性”而得道,所修都属于“味尘圆通”的缘故。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承蒙如来的印可,并赐予我们兄弟药王与药上两菩萨名号。”

  “如今,我们在楞严法会当中,作为世尊您的法王子。追溯以往,我们都是因为观察‘味性\’,获得了觉悟明了,方才证入菩萨果位的。”

  【昆季】兄弟。其中,“昆”即兄,“季”则指兄弟当中的老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味性’之‘味尘圆通’为上。”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尘圆通”之第四“味尘圆通”。

  接下来,第五位由贤护菩萨等自述圆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