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五)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结解同因

  世尊说偈

  绾巾六结

  六解一亡

  解结次第

  圆通方便

  六尘圆通

  一 陈那声尘

  二优婆色尘

  三 香严香尘

  四药王味尘

  五跋陀触尘

  六迦叶法尘

  五根圆通

  一那律眼根

  二周利鼻根

  三憍梵舌根

  四毕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六识圆通

  一鹙子眼识

  二普贤耳识

  三孙陀鼻识

  四满慈舌识

  五波离身识

  六目连意识

  七大圆通

  一乌刍火大

  二持地地大

  三月光水大

  四琉璃风大

  五空藏空大

  六弥勒识大

  七势至根大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结解同因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这一科文发明结解无二,怎么叫结解无二?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结的时候也是从这六根上结、解的时候也是从这六根上解,结什么呢?解什么呢?说造业从哪里结成的?就是由这六根结成的,你要是解也得从这六根上解,阿难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请教佛说,「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佛说解结都从六根,阿难没领会,在这里他又问,说人结这个业从哪里结的再从哪里解,他疑惑有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结的,哪个地方解,「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设若不知道结业的根本,我信这个业终久解不开,他说到这儿又问,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我及法会中有学的声闻,什么叫有学声闻?这佛法之中到了无学,无论哪一法不用再学了,以这个为本,学到无学之处,阿难才证到初果,他所以未到的地方还很多,「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这是阿难自己说的,从无始劫来佛说的道理都不明白就叫无明,生一回死一回,与诸无明一块灭一块生,我生的时候无明也生、我灭的时候无明也灭,没离开这个无明,「虽得如是多闻善根」,他自己说我虽然得着多听多闻善法,结这些善根,虽「名为出家」,还是不究竟,「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我虽然是出家证到初果,比凡夫强一点,他自己说一个比喻,就像发疟疾的人,俗语说发疟疾,今天好明天又犯,这就叫如隔日疟,他怎么说如隔日疟呢?他证了初果,他要静坐入定就像无病的人,他要一出定就像犯了病一样,一出定就胡思乱想,一入定心里的观念就不散乱,他自己说我就像发疟疾似的,又对佛说,请佛大慈大悲总要哀愍我沉沦陷溺呀,我是沉沦在苦海里头,陷溺到底了,「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解是解脱,不但我们现在学佛人得益,「亦令未来苦难众生」,还有未来学佛的人、受苦遭难的人,「得免轮回」,都可免轮回,轮回指生死说,生了死、死了生,永远不断,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这三有就是有欲、有色、有无色,所谓三有皆有生死之苦,「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阿难尊者及法会大众都五体投地,给佛行礼,「雨泪翘诚」,雨泪就是掉眼泪、翘诚就是一身一心的恭敬,以身心恭敬掉着眼泪的样子,「伫佛如来无上开示」,伫就是等着,等着佛说无有再上的开导指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阿难请佛开导指示,这时世尊磷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未证四果阿罗汉皆为有学人,「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也为未来的一切众生,「为出世因」,给未来的众生作出世的因缘,「作将来眼」,作后来的眼目,好认识佛法的大道,「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佛的手放光好比是南阎浮提出的紫金光一样,以这个手摩阿难顶,佛慈悲先摩他的顶,这就要给他解释这个道理。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十方指着四正、四维、上下,普遍佛的世界,「六种震动」,震是震吼击、动是动涌起,震吼击是声音、动涌起是形相,动是地动,这是佛的道德威力所成,佛法是惊天动地的,动有三种:从地上动、从地涌出、从地上起来,六种震动是表有声有色,「微尘如来」六种震动,惊动了无数的微尘佛,这就是十方的如来,「住世界者」,这还未归常寂光,在世界上还度化众生就有这么多的佛,不是一尊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出现,就是现在住世度化众生的佛,如同微尘数那么多,佛若不说谁能知道这么大的妙境,「各有宝光,从其顶出」,这些位如来各有宝光,各各都放宝光从其顶出,都从头顶上放出光来,「其光同时,于被世界」,如微尘数的这些如来,在他自己的世界上住着,各佛有各佛的宝光,从头顶上放宝光,「来只陀林」,释迦佛来这个地方说法,「灌如来顶」,十方如来放光,来到娑婆世界都灌在释迦牟尼佛的头顶上,这个光对光都接在一块,「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大家一看十方的佛,从十方放光来灌在释迦佛顶上,「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从来也没见过这稀有之事。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大家都听见十方的如来像微尘这么多,都是异口同音告阿难说,「善哉阿难」,佛赞扬人,多数说善哉,说善哉阿难,很好了,「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从有生以来就有这个无明叫俱生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使汝轮转生死结根」,这个无明,能支使你轮回生死,「生死结根」就是结业的根本,「唯汝六根」,阿难问,十方如来恐怕他不信,结业的根还有旁的,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在你的本身上,解开也是在你的本身上,没有二样,「唯汝六根」,就是你现前的六根,「更无他物」,没有其他的东西,「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前边告诉你,使你轮转生死也是六根,没有旁的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是佛的果位,「今汝速证安乐解脱」,证佛果为解脱,解脱世界尘劳一切苦处,「寂静妙常」,到了这个地方,寂静普遍的、不可思议的就叫妙常,是什么?拿什么成的?「亦汝六根」,也是你的六根,你的结业生死也是六根,你想成佛也是六根,「更非他物」,不是旁的。还有个物让你成佛,这阿难又疑问了。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阿难虽闻十方如来的声音,虽闻如是的法音,「心犹未明」,心里头还没明白,「稽首白佛」,稽首就是行最重的礼,对佛表白,「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他这又是疑问,十方佛对他说,他还疑惑,他心里不明白,他给十方如来稽首表白着说,云何使令我生死轮回?这是由六根来的,安乐妙常也是六根来的,同是六根而不是旁的事物呢?这是阿难的疑问。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佛告诉阿难说,根和尘是一个源头,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六根对六尘是一个源流,没有二样,「缚脱无二」,你被他捆绑上也是六根,你想离了六尘也是六根,没有二样,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六根六尘中间发生六识,眼识乃至意识,识性是个假的、虚妄的,没有本体。所以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这个识性,看着又如同空中的华,一会儿就完了,那不能长远。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这说由六尘发出的知,因六根才有形相,「相见无性」,这六根是见分、相是相分,这指着两边这个色相上说!这相、见两者没有自性,对着相上论,「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由这个知,他就知这个相,「相见无性」,这是说这个形相上,前边说的是性,这地方说的是相,「因根有相,相见无性」,见是能见、相是所见,他没有自性,是怎么个意思?「同于交芦」,这个芦草,它是一个一个的在围子边上生出来的,被风一吹就弯了,两个芦草对在一块了,拿风一摆当,芦草对芦草一磨,把皮磨破了,芦草一出土,他还是水湿性,两下一磨,磨出水来,就沾上了,这两个芦草沾在一块就叫交芦,两下相交成了芦,他没有本体,他根本上没有体;离开甲乙二芦,离开甲就没有乙、离乙就法有甲,本体没有真实,因尘发出知识。因眼根见着形相,这两边互相借用,「相见无性」,这相上是个无性的,因相才有见、因见才有相,就像交芦一样,因甲芦才叫乙芦、因乙芦才叫甲芦,才叫交芦;若没有相就没有见、没有见也就没有相了,他两面对待起,这都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根本,「是故汝今」,是指着阿难说,「知见立知」,在知见上再立知,「即无明本」,即是于本知本见上再立上知见这就错了,你看我们心知眼见,这是本知本见,在本有的知见上再立所知所见,这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无见」,在本有的知见上,不再立所知所见,「斯即涅槃」,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地方,成佛的断德,「无漏真净」,这才是没有欲漏的一个真正的寂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你还说什么这里头还容着旁的东西,什么也不能容。

  世尊说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这一段文是重颂的文,甚么叫重颂呢?上边长行文里已经说过了这个意思,佛又恐怕人不明白,又重颂,就像作诗,一定是几个字一句,有五个字、七个字、六个字、四个字一句的,就叫重颂,现在这段文就是显性,显出性来,做为修行的根本,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叫「明心见性」,所以说要想修行必须要明白这个性,才能修行,要不显出这个性来,你拿什么修行?你怎么修还是世间法啊!这科文显性,以为修行人的根本。

  「尔时」,就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上边长行文说过了,又想重叙,把这个意思宣扬一下,让人明白、让人记着,所以就说偈言,咱们说作诗,佛经上说是作偈子。

  这个偈子上说「真性有为空」,这真性两个字就是一动一住,这一段文是专门发明真性的意思,真性上边说过,旁的经文也有,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在这个地方简单说就叫真性,真性这两个字不容易明白,「妙真如性」,这是简单的文,是不可思议的,你思想不到、你议论不到,你思想的就不是、你议论出来的更不是!这是说非是真性的意思,显这个真性,这个真性没法说,说没有真性,不是真性的地方都说完了,剩下的不可说的就是真性,就是这么个意思。底下说非真性的事情,明白了非真性,这个真性是不可说的,你就显出这个真性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底下说有为者不实,就是空的,没有真实的道理,因什么呢?「缘生故如幻」,你要说有为,就是因缘所起的,从因缘上生,是故如幻化,就不是真实的事情,转眼就销灭了,「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若这么说,这个无为法对不对呢?也不对,无为就没有起灭了,什么事情也不为了,哪还有起有灭呢?这个地方说无为,正是说没有实在的道理,「不实如空华」,不实在就像空中的花一样,没有实在的,若这么一说,「言妄显诸真」,这行不行呢?也不行,你要言虚妄的事情,拿这个妄显这个真理,这个也不妥当,怎么个理呢?「妄真同二妄」,你不是说以妄显真吗?连妄带显的这个真理,同二妄,这两样都是虚妄,因为这个真是依于妄而显出来的,所以连妄也是妄、真也是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与非真,犹无法可说,你还说什么有能见、有所见呢?全没有了,「中间无实性」,能见、所见都没有,这个中间就没有真实的性理了,「是故若交芦」,这是说一个比喻,是所以的原故,就像交芦似的,什么叫交芦?甲乙二芦交凑在一块,中间没有实性,不是原有的,比如没有实性就与交芦似的。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这颂是说结解同因,上边都说过,六根怎么结的,再从六根上解,六根造成的世间上的业力,就是受苦的业力,结成这个业就是拿六根结的,你要解还得从六根上解,从什么地方结的还得从什么地方解,「结解同所因」,都是这一种事情,这个因由是相同的,「圣凡无二路」,结与解是一样的因由,都是从六根上,能解的就是圣人,能结不解的就是凡夫,无论圣人凡夫没有二条路,就是在六根上这条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你观察观察,两下里相交的这个性,空也不是空、有也不是有,你说空说有,这两样俱都不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你要迷昧晦暗了,这地方就叫无明,这是修行的大障碍;你心里发明,这就叫解脱,在哪儿结的,在哪儿解,这话说得很爽神,所以到究竟处,他没有造作,他就是无为法,无为是怎么个无为法呢?一个字,就是一个明白的明字,佛经上用这个明,儒书上也用这个明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儒、释的道理是一家的。说空也不对、说有也不对,怎么个意思呢?前边说过,圣人在六根上解、凡夫在六根上结,「圣凡无二路」,都在六根上,这又说「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说你观交中性,你观空也不是、有也不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迷昧晦暗了这就叫无明,心里头没明白,要说发明就在这个明上解脱了,怎么叫解脱呢?你心里明白就是一个明明了了就是,就没有能明、也没有所明,一有能明、所明就错了,你所明白的是什么?你能明白是谁能明白呀?能所双亡,当中有一个明字,一发明这就解脱,并没有什么造作。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这又重颂前文,指示修行以合妙性,这个妙就是一个不思议,刚才说的发明便解脱,这个明就是不思议,也没有能明的、也没有所明的,就是自己这一个明明白白的这个明就对了,你要说我明什么,一有所明之处就错了、一有能明的工夫也错了,就是一个明就对了,说完了「发明便解脱」以后,这又指示修行以合妙性,最要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这么个意思,重在这个性上,性是个体、心是个用,心性、体用是不相离的,也不是两样、也不是一样,「解结因次第」,说解的时候也得挨着解,你结业在六根上,不定由哪个地方结的,解也是一个一个的解,「解结因次第」,解和结有一定的次第,「六解一亦亡」,你要把六根都解了,一也就没有了。

  根选择图通。入流成正觉。

  从六根里头选择,哪根圆融,假比从眼根上用功、从耳根上用功,这就分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修行用功法在前文说过,后文也有,没详细说,这一部「楞严经」把这个理发明全了,究竟选择就是从耳根入手,从闻性比眼根上接近,这眼是见前、见左右,不能见后边;这个闻性能闻十方,显出闻性普遍十方。我们人自己不觉,修行人一研究慢慢就觉出来了,要选择从耳根上入手就接近,你要从眼根上用功,他有见的地方、有不见的地方。这个闻性就是心里头明明白白的,也没有所明、也没有能明,就是一个明,这地方不说明吶,这个明包的宽啊;若说知,有见、闻、觉、知,就照知说,也没有能知、所知,就是一个知,见、闻、齅、尝、觉、知都可以,这一个明字包的宽,「根选择圆通」,哪个圆融?哪个通达?由这里人修行的这一流,就可以成正觉,正觉是不偏不倚,佛者觉也,人要成佛,就是成就人的本觉,这里说「入流成正觉」,这不是能觉、也不是所觉,中正之觉、本有之觉。这是说这个修行的话,不是从头至尾的说,他是重颂前边长行文里的意思,重颂也是选择着说,不是一定的次序,说入圣人之流就能成正觉,也没有能觉、也没有所觉,是本有的正正当当的知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我们人人有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我们都用所知觉,所有世界上的一切事务,万别千差我都知道,这都是所知觉,不知道有个能知觉,都着在所知觉上,本知觉付于九霄云外,也不闻不问了、也不知道,其实这个知觉以本知觉为根本,你一知道什么就是所知觉,有所就显出能来,成佛是能所双亡,就是保护自己的本知觉,都是自己现成的,不用向这里求、那里取,都在自己身上带着,哪个人没有知觉?这说「入流成正觉」,得从根上选择圆通,将来指实了,就是耳根圆通-闻性;这一个闻性是遍满十方,这个闻性总其说就是人的心,人的心都说在肚皮里,其实连带肚皮外也无处不是心,处处都有知觉、都有心,说心在肚子里的是个妄想心,真心在身体外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不承认,观念的时候,你得观念真心,不要观念这个妄心,这是说「入流成正觉」,这是一段一段的,这个文不连着,他是颂前边那个长行文,那个地方恐怕人不明白,所以再重颂一说。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这是孤起颂,前文还没有,他自己起来的,前边长行文上有叫重颂,「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佛说的这四句叫孤起颂,长行文里没有,「陀那微细识」,陀那这两个字是梵音,要翻中国话就翻执持,执是拿手抓住、持是放不下,拿手持着他,这是说人的病根,佛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之具,破人的执着;陀那起初的时候叫微细识,极微细,假比那一样放不下,他不知不觉,抓住了放不下,永远放不下,这个地方叫微细,人也查不出来,这就是说妄想的根本,「习气成暴流」,就是这个熏习,在世间上习来习去的成了暴流水,你躲也躲不住、拦也拦不住,这是我们人心里头胡思乱想,止也止不住,这个毛病有犯的、有不犯的,说到这里,「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是佛说,这个「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了,不容易拦挡了、也不容易去掉了,这个地方是「真非真恐迷」,你说他真,他又不是真的;你说他非真,他又是真的,所以他就是一个生死的根,你说他真,他又是生死的根;你要说他非真,又是离波求水,也不好不求、也不好实求,你一个劲的求还求不着,你要不在这个地方用心,人的妄想还不容易去。佛说陀那微细的识,习气成了暴流,说他真也不对、说他不真也不对,所以这个地方不是迷惑人吗?倒是真?倒是不真?所以佛恐怕人由这里迷惑了,说「我常不开演」,佛不轻易说这个「陀那微细识」,这地方不好说真、不好说假;不好说是、不好说不是,因甚么?真又非真、非真又真,这不是迷惑人吗?佛因此不常常的开导演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个地方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怎么叫「自心取自心」?这个人无非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受、想、行、识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取自己的心,这就错了,因为不明白是自己本有的而去取,所以错。

  这个心说起来万法唯心,见、闻、齅、尝、觉、知也是心,这地方你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拿这个心观照这个心,这个地方就是「非幻成幻法」,不是幻化的事情就成了幻化了,这个心就是现量境,不是有所取的、不是有所求的,你要一取一求,本来不是幻就成了幻,一求取就成了幻,「不取无非幻」,要不求取就没有非幻了,用不着求取,这修行法一尘不染,你若一求取就染了尘啦,不取就对了,「非幻尚不生」,若不取的话,连非幻也不会发生,非幻都没有了,「幻法云何立?」幻法从哪里成立?这是说不让人有求取的心,无求取的心怎么个修行法呢?就是个现量的境界,你现前的心量也没有能、也没有所,本来这个心就是个明,也没有所明的地方,你要说明白这个、明白那个,那就错了,自己就把自己迷惑了,这个地方是说无为大法,是无作无为,下文又赞叹这个法门。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是颂叹法门,颂扬赞叹佛经上佛说让人修行的法门,给他起个名字,叫什么?「是名妙莲华」,叫「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三样是一个名字,底下说这个功能,「弹指超无学」,这是颂扬赞叹这个法门,这地方是说修行正宗的名词,怎么叫妙莲华?妙是不可思议,佛法重用莲华这两个字,世间上花草很多,多数是先开花后结子;这莲华是花果同时,花和果是同时出,有花就有子,这表示佛法因果同时,有立地成佛的,就在人的根性利钝,你看「妙法莲华经」上,龙女转眼成佛,说易很容易,难起来多少世还修不成,这里表示这个法门就是花果同时,就叫妙莲华,底下说这一样不完全,这三样才算一个体,「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金刚是坚固不坏的,金刚王是更坚固了,这是比喻人的知觉,「如幻三摩提」,翻正定、正受,正正当当的修佛法的禅定,有正当的享受,他怎么说如幻呢?幻化无常,这是说反面的,怎么如幻呢?因也如幻、果也如幻、因果也是如幻,一如幻一切如幻,佛法是顿超直入,没有这些个啰嗦,你要是说出来,有为也是幻、无为也是幻,有为、无为两边也是幻,所以这统统都是幻化无常,这个如幻推到了一切法,这一切法都不用,就是无法,三摩提,是正定正受,上边说的这三句是算一个正定正受,修这个有多么快,你看「妙法莲华经」上龙女成佛就是这个样子,八岁的龙女道理都明白了,这是根性的关系,「弹指超无学」,弹指之间,就能超出无学去,到无学的时候把佛法都学成了,不用再学了,这个无学,不像普通的人讲的无学就是没有学问,是不用再学了,所有应学的都学完了,不用再学了,是这么个道理,说无学不容易,弹指之功就能超过去,「此阿毗达磨」,阿毗达磨就翻无比法,这是没有可比的大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毗达摩翻无比法,世界上论佛法之中各有各法,然而,佛法之中无比法,所有佛说的一切法都比不上他,这是无有可比的,梵音就叫阿毗达磨,这个无比法是一切诸佛菩萨都尊重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是众圣共遵,十方的诸佛都是从这一法上成的佛,薄伽梵是佛的圣讳,涅槃门就是阿毗达摩无比法,连十方诸佛都是由这一条路,这涅槃翻不生不灭的一个门径。

  绾巾六结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这一段文是解释六解一亡,六是指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解开了,一也就没有了,不但六数之中的一个没有了,这一个没有也没有了,这六解一亡就是这么个意思,一空到底,这个空不是眼前看见的虚空,这是什么空呢?这个空分有五层,我们常见的就是虚空,什么形相也没有,依着这个就叫空,这是一层空,你要一入圣位,就明白知觉能所双亡,把眼见的虚空撂下了,这是人空没有了;把我见没有了是第二个空;第三是法空,我也空了、法也空了,我法俱空;第四到了空也空了,所以就叫妙有真空,就是入菩萨位;第五是真空妙有,这又回来了,妙有真空,这在最后这一个空字,这是菩萨的知见,要到了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到了究竟的佛知佛见。这时是说阿难与法会大众悟的,有彻底的、有不彻底的,可都得着利益了,这是阿难尊者代表叙说这个利益,「于是阿难」,就是在这个时候,「及诸大众」,听见最后这个意思,所以心里受了利益了,「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如来是十种通号之一,佛有十种通号,佛是第九,如来是第一个,搁在一块堆,怕人不明白,「闻佛如来」,这是通号中两个号合在一块,「无上慈诲」,没有比他再高尚的慈悲的教诲,慈是一种慈爱,佛是爱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才生起慈心教诲,教诲大众,大众闻佛这个无上的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佛说的法,只夜是重颂、伽陀是孤起颂,怎么叫重颂?怎么叫孤起颂呢?在前边长行文中有三两个字一句、有四五个字一句,不一定几个字算一句,因为长行文中说的道理,恐怕大众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才重颂,把长行文中的意思再重叙一下,再重说一次,拿几个字一句的文说,就像我们中国人作诗,几个字一句这是一定的;佛法里头叫颂,颂还不一样,颂扬这个道理字句总是要恭稳的,所以孤起颂和重颂是承着上文说的,「杂糅精莹」,杂是参杂、糅是糅在一块、精微不杂,莹就是智慧的光明,杂是指的佛说的一切法糅在一块,用这个重颂或者孤起颂再重说一次,这里头的道理就叫「杂糅精莹」,重叙一次反而不明白,所以这种妙理是一种「妙理清彻」,怎么叫妙理?发明这个道理,不是可思想、可议论的,怎么办呢?他就是曲引旁征,绕着弯的引出来,让你自己认得自己的心,怎么叫自己认得自己的心?这心就是人的知觉,让你自己的知觉说得自己的知觉,就是这么一句话。若认得自己的知觉,把世间上一切的烦恼都放下,这就叫修行,保住自己本有的知觉;这个知觉有三种,我也常说,有能知觉、所知觉、本知觉,人光用所知觉,世界上有人所说的话我记住了,所有的什么事情、什么事相、什么物我都懂,这都是指的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声、色、货、利,这总不离见、闻、觉、知,这都是所知、所见、所闻、所觉,这是人迷在所上了,所是所有的事情,人迷在所有的事情上,该怎么办?佛说没有旁的法子,怎么叫佛?佛就是知觉的觉字,哪个人没有知觉?人的这个知觉都用在所知觉上,把本知觉就迷了,不但所知觉不对、能知觉也没彻底,佛说的成佛大法,就是本知觉的觉字,大家要知道就叫佛,哪个人没有知觉呢?哪个人不能成佛呢?因什么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所知觉就累住了,我所有的身体、我身体以外所有的事业,这统统都着在所上了、着在所知觉上,怎么不好呢?被他所累了。这个身体也是个物,有远有近,所以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知见的一分子、形相的一分子,人都迷在形相这一分上,这形相有生有灭、有苦有乐,所以因着乐就显出苦来、因着苦就显出乐来,这都是个对待法,佛说的本知觉到了真空妙有上了,把能所都放下了,本知觉是什么样呢?自己可以回心考察,考察什么?你看看所知道的事情,那当然心里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什么呢?声望啊!形色上有声有色、说我还存多少金钱?还存多少货?得多少利?…人人都如此,没有这个不能生活,这就偏在一面上,为事相上累住了,这就是一个情,情就向下坠,理就是往上升;往往人得意的时候,理正气壮,挺着腰杆,天然的,你不让他挺着腰杆,他也挺着;你看他不对了,竟然在人情这方面不讲理了、随心所欲了,到了场面上腰杆就挺不起来了,就堕下来了;理往上升、情往下降,人情上的事情就多了,是非人我,他自己与这个理上亏了,他自然的就挺不起腰来。学佛的人就是要明白这个理,明白了这个理,你常观这个理,你就不明所以然也能升天,到天上也能享福;你要一味的纵情,一点理也不顾了,就是随你的私情就堕落了。这个人常念念佛经、常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情,你明白这个理,心自然而然的就向上升,他是天然的,你不用一定怎么用功,你明白这个理了,你这个心里就有了章程了、有了主宰了,这个天性就向上升;你若是没有理,光是在人情上,这身体就堕下去了,这是天然之势。这个时候法会大众说得的利益,阿难尊者表示说「心目开明」,说心也开了、眼目也明了,这个道理看真了,指着这道理说,「叹未曾有」,赞叹未曾有,从来也没听见过这种道理,就是这么一句话。

  阿难尊者了然了佛的「妙理清彻,心目开明」,这是赞叹未曾听过的这种道理,这个时候还有疑心不解, 阿难赞叹完了佛,发明得的利益了,他这又重新祈求,还有不明白的。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阿难合掌顶礼,顶完了礼对着佛表白就说,「我今闻佛无遮大悲」,现今我闻听见佛说的这个道理,上边说的是无上的慈诲,没有比佛再高尚的,这又说「无遮大悲」,慈是慈爱之意,大悲是大而无边,对一切众生都有悲悯的心,悲悯众生不明白真理,受苦!这是佛的慈悲心,佛法以慈悲为本,这是要紧的,「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把这个道理都说出来了,一点也没有遮盖的地方,这是佛悲悯众生的心,佛所说的没有旁的,「性净妙常真实法句」,无非是让人明心见性,虽然见了性也得要净,不被世事污染了,心不作思议,也没有可议论的地方,研究到这个地方,「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一开口说就与佛法错了,你的心一举念就违背了,「性净妙常」,佛说法让人明白了,这个性得要清净,心里得要不思议,得要常常的这个样子,永远不变,这叫「性净妙常」,「真实法句」,这是得的好处,佛说的真正实在的大法,称为「真实法句」,句就指着佛说的话,这是他得的益处,后首还有不明白的,「心犹未达六解一亡」,我的心里头还没通达,「六解一亡」,六就是六根,这六根造业结成了,非礼的也要看、不应当说的也要说、不应当听的也要听,说到这里合孔子说的视听言动,非礼的时候就不为的道理差不多,这里也是这么个意思。说六解就是眼六根结的业,怎么叫结业呢?人的眼睛爱看、耳朵爱听、鼻子爱闻香、舌头爱尝味、身上爱触感、心里头分别,意是心之所发,正式的心说是意,心里头发动的就不一样了-有善有恶、有是有非,这是他得的益处,他自己领了,底下还有不明白的,「心犹未达六解一亡」,我心里还没通达,六根所结的业总是不善业,这个业有三种:有善业、恶业、不动业。往往说造业,不一定是恶业,还有善业,若解开这六样,就不造业了,佛说的法为解这个业,凝结的、不对的六根,这种天然的习气都能去掉、都解散了,结是凝结住了、解是解开了,是这么个比喻,他自个儿说我这个心里还没通达,「六解一亡」,六样解开了,哪个地方还有个一?六解还必定亡个一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问题,把这个六解:眼见、耳闻乃至心里头分别,不应当的都给他解除了,把习气毛病都解散了,不随着六根转就亡一了,有一句成语「识得一,万事毕」,把这六样去了就归了一了,这一也不要,六结解开了,一也不叫他有了,把这六种毛病去了,归于一个真心,心里还有分别,还是有个相,也得把他彻底的丢了,那么怎么才算对呢?就是一个现量的境界,现前这一量,你不起分别心,这就是修行的法,你见也只管见、有耳就闻,不随着眼见的转、不随着耳听的转,就照这两样说,谁不愿让人称赞,有人贬斥就不愿意了,人人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用多说,拿这两样比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把六样去了,六是个数,还要一亡,一也丢了,你要还留这一样,那也没干净,他说六解还有个一亡,是问这个地方,把六样解脱了,六根不妄作妄为,这归了一,归这一个真理,这六样习气都没有了,这个地方说因什么没明白呢?不通达的地方?就是六解一亡,这里头必有个次序,「舒结伦次」,舒就是解开、结就是结成,说舒结都有伦次的,都有一定的次序,这个地方不明白,说到这里,还得求佛把这个道理给说开了。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惟垂大慈」,惟望如来垂大慈心慈爱一切,现在他自己还有法会大众,将来还有我们从来学佛的人,这里都关系着,「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再怜愍我们法会上这些人,「及与将来」,并及未来人,「施以法音」,我还得说这个大法,为什么呢?「洗涤沉垢」,为的刷洗涤净了沉沦的泥垢,人的心里头自己随便思想,思想的有的不能对人说,这都是脏垢,都是不净的事情,修行就是一个自性清净心,心一清净,哪个时候都叫修行,不是提另还有个什么法,要有个什么法把心又污染了,你要有个什么法,心里还有个影子,这个心以养的正大光明,无所不照、无所不沾,不但不沾,连沾的习气也没有,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法究竟的地方,我还有心里沉沦的思想都洗净了。他这么一求,佛拿一条腰巾带子(系裙子用的),当下还有围裙,佛以腰巾(系腰的带子),拿他结上六结,这就是迷惑,你把六结去了就如同解开了,就是这么个比喻,迷惑就是六根被六尘所染,不迷惑就是六根不染六尘就对了,没有什么巧处,就是这个意思,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承认、也不容易接受。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即时如来」,佛在这时候不但说,还拿事相做比例,「于师子座」,这个座位分层次,皇上、帝王坐的为龙墩、大将军坐的叫虎位、佛坐的叫师子座,表示佛说法的威德,能销灭一切习气妄想,师子为群兽之王,佛说法好比师子吼,吼一声群兽皆战,这表示慎重尊贵的意思,就在这个时候,佛在师子座上,「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涅槃僧就是内衣,靠身的裙子,僧伽梨是大衣,也叫福田衣,僧人的衣有七衣、九衣、大衣,都是一块一块做成的,那是表示稻田,也叫福田衣,修福的田地,在这清净比丘的身上学习,可以增福,所以叫福田衣,这时佛在「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几是个长桌子、小桌子,四方的圆桌子就叫桌子。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劫波罗翻时间,我们人的时间是照着日月说,日头(太阳)一出一没算一昼夜,月亮一亏一圆算一个月,这是表示时间的,「劫波罗天」比日月高,日月达不到,自己就变出时间来了,咱们这里照日月算,十二个月叫一年,十二个时辰叫一日,三十日叫一月,他送给佛的华巾,几是长形的桌子,「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佛把这六个扣,一一都结成了拿在手中,你看这是什么?还是照样的回答佛说:「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唯。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祇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这一段文佛把华巾拿在手里结六个扣,结成之后就问阿难,「此名何等?」这是佛结华巾,比喻人的迷惑,迷惑自己的本心,佛告阿难说,「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这是佛特意的这么问,不这么问他这个迷惑破不了,我先说一说,要不大家不明白,佛说这个意思是一个比喻,一条巾子好比人的一个真心、结成六个扣好比眼等六根,人都迷在六根上,不认得自己的本心,佛特意拿这个做个比例,让阿难自己说,「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阿难说此巾是一条,虽然本来其体是一,「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你绾多少扣就有多少名字,「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这是佛刻意的问阿难,「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这是阿难讲的,合佛的这个理。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佛说你知道结一个扣有一个结子,一条巾好比真心成了六种妄想,「我六绾时,名有六结」,这六结是指的眼、耳…等六根,「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巾体比方是个真心,这个体是个同的,因着这一个结就不同了,这是显什么呢?佛法是个唯心的法门,因迷在六根上,就当做因,所以佛特意问他,「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这是说这一个真心绾成了一个结,一个真心结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是真心,这地方显这个,佛说:「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佛问的意思,含着拿六根能成一个真心吗?阿难一听不对,「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说不能,我的世尊,这六个结扣若存在,便是第六名,第六终不是第一,佛特意问他,这六根含着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真心,「终非第一」,阿难又说了「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阿难对佛讲这个理,一是一、六是六,佛怎么说这六个结扣能成第一呢?六个哪能成一个呢?这里是阿难迷惑,他不知这六根就是一个真心所化的,要不,他怎么都知道呢?眼见、耳闻等,这是一个真心变成的六种浮尘根,这是佛指点法会上的人,我们研究这个理得要知道,这个地方不明白,永远是迷惑,阿难说六个就是六个,不能成一个,佛暗含着问他六结能成第一吗?阿难当然说第六不能成第一,这是阿难对佛讲这个理,说纵我历生尽其力的明明白白辨别,如何能令是六结乱名呢?岂不知佛这里头问的是这一个心。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言如是」,佛说不错,「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你说的这个理对,佛就把这个理说出来了,你看这六结,一是一、二是二,到第六,你要知道是「一巾所造」,这里含着六根就是一个真心造成的,这六样都是虚妄的,都迷惑了,你要把这一个真心保护好了,不用这六样,这意思在里边含着,说「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不同,是一个真心所造的,「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这一个真心让这六样杂乱了,不能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这给他说明白了,你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这么个样子,你是一个真心成的,「一巾所造」,就比如一个真心,你觉着眼、耳、鼻、舌、身、意是真的,他有生有死,「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这一个心成了六样,成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不是心,意者是心之所发。

  六解一亡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这是佛立这么个比喻,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你若必定嫌其六个结,不愿意让他成,「愿乐一成」,愿意成一条巾,「复云何得?」你再说一说,怎么才能成一条巾?阿难言,「此结若存」,既是结的这个名存在,那就错了,「是非锋起」,就互相交锋对待了,「于中自生」,于中互相不同了,在这里头起了对待,「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这个结扣就不是那个结扣、那个结扣就不是这个结扣,「如来今日若总解除」,如来今日若总起来把这些结扣都去了,「结若不生,则无彼此」,这里头含着六结各有伦次,要是一条巾就没有不同的地方,你一分开,他各有所能,「尚不名一」,尚且这个一还立不上名,「六云何成?」这是阿难的意思,他上面问佛什么叫「六解一亡」,因此佛才把对待给他引出来,六解一就没有了,「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这是阿难的话,佛引到这里,让他自己说,阿难说到这里,佛说不是知道吗?「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底下才合上他的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佛说,「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你问的这六样若解,连一也没有了,有六个存在当然是从一起的,六若没有,所以说一也没有,这是阿难问佛什么叫「六解一亡?」把这个「六解一亡」给他说开了,底下佛立个比喻破他的迷惑,佛对他说「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从无始以来你的心性就是狂乱的,自己是杂乱无章的,「知见妄发」,心性狂乱了,当然你那正知正见就妄发了,「发妄不息」,佛指若阿难说,不知道理的人就是如此「发妄不息」,当然是没有歇着的时候,时时在妄,「劳见发尘」,由劳这个知见就发出尘劳来了,这底下说了一个比喻,说「如劳目睛」,如同你把眼睛用的大过了,「则有狂华」,就看出花来,空中见出花来,这像什么似的,「于湛精明,无因乱起」,这就是于湛然清净、精纯不杂、明明白白的这个真性,无故的、没有因由的乱发起来了,你知道这个就能从恨本上解决了,「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这是佛给他说开了,当时说法会人都如此,我们后来的人也是如此,说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乱用、妄用,这是自己劳碌自己,「无因乱起」,就好比一个眼睛,你把他累的起了花了,这是拿小比喻大,说一切世间从哪里来的?就是「妄自作劳」,你的心不住本位,妄自发生出了六个结扣,好比眼、耳、鼻、舌、身、意「妄自作劳」,这都是人心所变的,自己不守住本位,生死,涅槃是不生死,连生死带不生死,「皆即在劳」,搁在一块是狂妄「妄自作劳」,「颠倒华相」,这就起这个颠倒华相,底下正显一切法唯心造的。

  解结次第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阿难言,此劳同结」,这个劳就如同结扣一样,说这个比喻,阿难承认了,所以他自己说,这是人妄自作劳,生出来了山河大地,「此劳同结,云何解除?」怎么解除这个结呢?「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佛把结成六个结的巾掣在左边,就问他「如是解不?」若这样能解开吗?阿难说「不也,世尊」,这样不能解开,「旋复以手,偏牵右边」,你说左不能解,掣在右边解开不?阿难说「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佛说我以手左边右边牵过来牵过去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想个方法把他解开,这是逼着阿难说怎么才能解开?「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阿难回答佛说「要解这个结扣,从这个结心的地方解,『解即分散』,这是说从心上结的还得从心上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佛说你答的不错,是这么个解法,「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这明明的告诉人,你破世间上这些迷惑,从心上结的还得从心上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佛对阿难说,我说因缘生,你别误会了,世间常说因缘和合就生出来了,好比土与水往一块一参合就成了泥,以这个合这个尘相,就算是,不是这个!「非取世间和合粗相」,不是世间这些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如来发明的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不是离开世间提另还有个出世间法,你得会用,得要知其本因,你知道迷惑在哪里结的,就在哪里解就对了,「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原来这个因由缘而出,能够知道这个道理,这就行了,「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你要放下一切,能解开了,你把心一定,山河大地立刻就成空,完全是人心结的,还要从人心上解;如是,你要能够这个样子,不但一切一切都解开了,就是恒河沙数世界以外一滴之雨,就是这么大的片面一滴一滴之雨点,都知道下了多少点,这话说的玄不玄?这个道理怎么回事情呢?这个地方说这个心就是这么大,你自己不认得,我们的心包大虚空,不是有这么句成话吗?「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个虚空你看是大不大?生在人的知觉里头,虚空就像海中的一个浮沤、人的心就是大海,你要把这个地方承认了,各位我说这么大,这个心当时就这么大,你自己不承认,「一滴之雨,亦知头数」,一滴之雨都能知道,怎么个理呢?一滴之雨都在你的心里头,要不你还得数数去,都在你心里造作的。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日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你不但知道现前种种松林是直的、棘休是曲的、鹄鸟是白的、乌鸦是黑的,「皆了元由」,你都能知道它们的根本元由,你把心保住了,无所不能,成佛也是这个心,何况妄想造成的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就是妄想造成的,以是之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你用功要选择六根,「根结若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从哪一根除都行,一根退元,你把他成就了,六根是一样,你除一根就行了,「尘相自灭」,世间上这些尘相,自然的就悄灭了,「诸妄销亡,一切世界上的宇宙山河大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多少的世界都是虚妄的,当时就销亡了,「不真何待?」这不叫真,什么是真呢?佛说出这个真道理来告诉人怎么修行,这个心一清净,求什么有什么。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这一段文是比喻解结次第,这是佛问阿难的话,你要解这个结,应当一个一个挨着解,结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结的,解时还得次第而解,这是比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人的六根是凝结成了的,眼也看不远、耳也听不远,鼻、舌、身、意都有一定的限度;要把这六结解开,这个人的见、闻、觉、知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人被六根局住了,所以见不超色、听不越声,人要恢复了本体,就不只这么一点作用,所以叫人学佛,不可以大材小用,佛对阿难说,「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我现今问问你,这个「劫波罗巾」就好比一个真心,他结出六个结,结出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作用,这是大材小用,你要把他解开了,这是大材大用,佛说「此劫波巾,六结现前」,比方真心上结了六种妄心,「同时解萦,得同除不?」同时在一个时候解萦,萦就是结这个扣,有结的、有没结结实的,能得一块解除吗?这六个扣都把他解开,能不能?这是佛问阿难,阿难回答说「不也,世尊」,不能吶!那哪能一块解开呢?佛特意的问他,让他证明这个事情,「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阿难对佛解释这个意思,不能一块解开,得要次第解,本以次第绾生的,今日当次第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阿难对佛说,结这六个扣是一条巾结成的,结扣的时候是一个挨一个的结的,「则结解时,云何同除?」解这个扣哪能一块解开?还得一个一个的解。佛特意让阿难自己说给法会人听,「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是怎么个理呢?怎么个解除?说人修行得择一个法,从眼、耳…等六根上都可以入手,后面一共说了十八样,六根、六尘、六识都可以恢复原状、都可以明心见性。佛对阿难说,也得一个一个的解,二十五圆通都可以修,所以究竟选耳根圆通,耳根要修行好入手,耳根有个闻性籍着声音显出自己闻听的这个闻性来。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上来说修行,六根随你选择一根入手,底下是照着一根说,「此根初解」,怎么叫解?不让他拘住了!我们人自己就被身体拘住了,不能自由,「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这就是证声闻缘觉的功夫,得证人空,人这个身体就障碍不住人这个心了,可以随着心随便用,「空性圆明」,这就深一步,这就是法空,「成法解脱」,法解脱是世间上一切法,什么也障碍不住,高山峻岭随便就走过去,一点也挡不住,「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怎么叫俱空不生?人空、法空,人法俱都空了,在俱空的地方也不生执着性,不但人空、法空,连空也空了,这空什么呢?就是不执着,你要一执着就被他所累了,「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个名字就是菩萨的位子,人空是阿罗汉的位子,这一深入是菩萨的位子,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无生忍」,证了无生无灭的果位。

  圆通方便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重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阿难及法会大众蒙佛开导指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智慧觉悟了,明白了圆通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一点迷惑也没有了,知道修行的方法是怎么回事了,「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这个时候向佛顶礼,给佛谢恩,「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在法会听佛指示,「身心皎然」,不但身明亮、连心也明亮了,痛快得没有障碍,「虽复悟知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个地方就表示佛恩,心里这么一开悟,这还有没求的,还得向深处求,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很悟六亡义」,这是承着上边六解一亡,已经说过了,虽然是说六根一解,连一也没有了,统统的一解一切解了,「然犹未达」,我还有没通达的地方,还有不知道的,「圆通根本」,学佛讲究证这个圆通的道理,这个圆通的道理的根本在哪里?底下还要请求,世尊!「我辈飘零」,就是不知道向哪里走,没有一个准宗旨,「积劫孤露」,这是说他自己迷惑的时候太长了,也不知道走哪条路好,「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是感激的说,这个哪能想到,心里所想不到、也考虑不到,这就参杂在佛的座下了,说到天伦就像慈父慈母似的,「如失乳儿,忽遇慈母」,上边比天伦之父,这又比慈爱之母,这又如同失了乳的小儿没有乳吃,就苦了,又遇着他自己的母亲,这就得着饮食了,心里该有多么欢喜安乐,「若复因此际会道成」,设若是因此机会成就道果,「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时候阿难尊者心里头感觉很通达,「所得密言」,密言是言外思义,不是直接说,用话显出来,曲引旁征,从旁边把他征明了,「还同本悟」,明白这个理并没有旁的,还是自己的本心,还同自己本悟的,不是外得的,「则与未闻无有差别」,与没听见的一点分别也没有,还是这个人,还是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有明白糊涂的分析了,「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我心里头惟愿世尊发大悲心,惠施给我们后学的人秘密精严的道理,「成就如来最后开示」,能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这是说到底了,「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五体投地」,给佛行最诚的礼,「退藏密机」,是把心沉下去,不向外放,专等着佛开示,「冀佛冥授」,希望佛在不可见的地方,把这个道理授给我们。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这一段文是如来垂训圣众,询问诸菩萨及阿罗汉修什么方法证的圣果,「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菩萨是大乘的菩萨、阿罗汉是小乘,都证了果位了,虽然是大乘、小乘之分,佛在法会上一问,心中都了亮了,对于佛法清净徧知,因法会听众很多,让他们听听怎么证的果位,「生我法中」,你们今生在佛法之中,都「得成无学」,什么叫「得成无学」呢?修行的次第已经都修到了,不用再学了,证到无学的果位了,「吾今问汝最初发心」,你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悟十八界」,你们起初入手以十八界为入手的方便,这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佛问这十八种修行的大法,「谁为圆通?」哪个人得着圆通的道理?修到这个究竟的果位呢?「从何方便,人三摩地?」你们是从哪一种方便人到正定正受?三座地翻正定、正受,是果位的名词,这是佛问法会大众怎么证果,让他们回答,有两种益,第一知道已证圣果者是以何法入手,第二能令没证果者听到好跟着学,佛问到这里,法会里当然有为上首的就回答了。

  六尘圆通

  一 陈那声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主

  佛成道以后,到了鹿野苑,还有一个鸡园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僧人所住的地方,佛初度这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那,他是头一个随着佛在雪山上修苦行的,憍陈那在旁的经里也有翻憍陈如的,憍陈那是梵音,翻中国话叫法器,他原来是个侍火外道,也叫火器,他领着四个人在鹿野苑修行,「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首先从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对着佛表白说,「我在鹿苑及于鸡园」,我在鹿野苑及于鸡园这两个地方修行,「观见如来最初成道」,我见着如来最初成道的时候,给我们说法,「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我们由这儿悟明四谛之理,怎么叫四谛?有四种道理,研究实在了,研究到究竟的地方就叫谛,这个四谛有世间的二谛、有出世间的二谛,苦谛、集谛是世间的二种因果,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的二种因果。人在世间上人人都有痛苦,轻重多少不均,苦谛是果,从集谛上来的,集谛就是招集来的,这不是谁给的,完全是自己招来的,集就是因,一因一果,这个谛字是不可更改的,一定要承认,谁也逃不出去,先说这个苦因苦果,人人所承认的,怎么个苦法呢?人有八苦交煎: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谁也逃不掉的,怎么知道呢?人一生下来就哭,难过啊!苦阿!这都知道是苦;老也得苦,像我八十多岁走路不加小心就得跌倒,就跌出毛病来,这是痛苦,不用细说;病苦,这不在老少、也不在富贵贫贱,病到了身上不是好受的事情,非受这种苦不可:最后是死苦,都看见过的,这是四种苦。还有四种苦是:爱别离苦,亲爱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死一个离开了,这是顶苦的,谁也不能说一定没有;怨憎会苦,在一块做事,弟兄不合,你憎恨我、我怨恨你,或者是同事做买卖不合,还离不开,我又怨恨你、你又憎恶我,天天还得聚会,从心里烦也离不开,离开就没有饭吃,不离开又不合理,勉强就得受苦,这叫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人在世上求的太多了,求财财不得、求官官不得、求利利不得,少儿没女的求儿女也不得;到究竟还有五阴炽盛苦,这五藴就好像拿火烧的一样,这苦在五藴,生生世世、日积月累积累的这个苦,这五种苦处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相的身体,不能独立,非帮忙的不可,吃的、穿的、住的,有这个身体就得有享受,没有衣、食、住不能生存,这里就分出富贵、贫贱来了,有苦有乐就从这里头比较出来,有身体要享受衣、贵、住,你得想主意,无故的衣、食、住不来,光想主意也不行,还得实行实做,人家行你不行,你还得学知识,有了做事的知识才能做事维持生活,所以说五藴炽盛苦,就像拿火烧的这么难过,这叫八苦交煎。佛说的这个道理是警觉人,让人离苦得乐,哪个人不承认,说没有这个事,那是说不到的,说由集招来的身体就苦,把这个苦困苦果说完了,怎么能离苦呢﹖再说出世的因果,出世的果是灭谛、出世的因是道谛,灭是寂灭,把习气毛病慢慢的都把他销灭了,才能得一种寂灭,就没有这些个苦恼发生了,就得安乐了,这叫灭谛,这个灭谛是专能把一切的苦恼灭了,灭字又当安乐讲,怎能得永远的安乐呢?得修道,叫道谛,修道的道理就多了,所以人学佛道能证这个灭谛,证了灭谛能离生老病死这些苦,佛说苦真是苦,你得承认,说离苦得乐真得永远的安乐,这叫四谛法,佛一出世给弟子们说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憍陈那自己说的,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比丘翻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身命,佛在世的时候,僧人都托钵,当下南洋群岛信佛的地方,仍然还是托钵,到了中国这又变化了,所以僧人给人诵经说法,由这上头做饮食,就没有托钵了。佛问比丘我,我起初对佛说的法解悟开了,阿若多是梵音,翻解悟的解,如来印证认可我明白了悟了佛法,解悟这个道理成就了,成就在这个妙字上,由佛说的言语达到不思议的地步,妙字是不可思议,你思想不到、你议论不出来,这个地方就叫妙,「妙音密圆」,妙是佛说的不可思议的道理,密圆是秘密不可见、不可明白的地方,我圆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到后都圆满了、明白了,称为「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闻到佛说妙法的音声,我才证到不生不灭的阿罗汉果,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生死,也不是炼的、也不是修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要承认这个生死,这就没有办法了,佛说的道理就是让你自己认识自己,认得什么呢?认得就是个阿若多,就解开了,解开这个妙,要紧就在这个「妙音密圆」,不可思议是圆满的人的知觉,也不是所知所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自己的本知本觉,尽虚空、徧法界,统统都是自己,自己就不承认,人人都如此,所以佛说的道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他成了佛让一切人都成佛,成佛也不是贵的事情、也不是贱的事情,是人的本份的事情,佛者就是知觉的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没有能知觉、所知觉,就是现前的本知觉,大家天天早晨起来,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做梦,还不知道去做什么事情,就在这个时候,看看你自己心里还有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一发动,是非人我就起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能可以密圆,密密之中不可说的时候圆满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不是听佛所说的话,我是在音声上悟的道,得证不生不灭,才知道﹗明白啰﹗就是认得自己就对了,「佛问圆通」,佛你问圆通的道理,圆融无碍、通达一切,「如我所证,音声为上」,要在我所证的果位,以音声为最上,他把话说完了,他是头一个,一共十八界后头还有七大,一共二十五位菩萨大士,佛的慈悲了不得,引出这二十五位来,先说这十八样,后边还有七样,为的是人的根性不定在哪里开悟,你这样不明白,还有那样,你明白一样二十五样都明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二优婆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目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优波尼沙陀这是梵音,翻中国话叫净少,也叫知觉,知道的空理还没圆满,因此为名,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我也是观察佛最初成道的时候,佛教化我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净的,人都拿身体当自己了,所以就迷在身体上了,苦恼就多了,身体表示这么一个相,表示出来自己有知觉、有佛性,「观不净相」,观这个身体是不干净,所以我才「生大厌离」的心,我把身体看轻了,「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我悟了形形色色的这个性都不干净,都由不干净上来的,白骨、皮肉筋血,死了、烂完了,连骨头都化成微尘、都归于虚空,「空色二无」,空也没有了、色也没有了,这个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真空妙有的那个空,这个空要分在哪个地方讲,空也没有了、形色也没有了,我厌离他,把身体观化了,「成无学道」,不用再学了,证了无学的道了,「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如来你给我印证,我叫尼沙陀,那个时候将近证果,还没证到圆满,优婆尼沙陀只明白少分的空理,是那么个意思,「尘色既尽」,我观来观去的这个尘色已经都没有了,「妙色密圆」,在这时的身体成了不可思议的妙色身,密密之中得了这个圆融无碍的真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我从我自己的形相证得无生无灭,佛问我圆通的道理,我自己证到的是以形色的身体为上。

  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这一段文是香严童子观察香尘开悟,「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从座位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着言说,「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闻听见如来,「教我谛观」,谛观就是审定实了观照,观照就是观念,佛告诉他观照「诸有为相」,诸般有作有为的这些形相,从这里你就可以慢慢的就能开悟,「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这是香严童子自己述说佛教他的修行法,辞了佛自己找个地方去修行,宴就是找一个地方宴安、晦就是藏起来,找个地方不让人见面,清斋就是清净的房舍,找这么个地方好悟这个道理,「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我看见比丘们燃烧沉水香,这种香木很重,放在水里都能沉下水去,这种「香气寂然」,燃烧完了这个香的气味寂然,人闻着这个香味,心就寂然不动了,心就净了,所以这种沉香就有这种好处,「来入鼻中」,鼻子闻见了,「我观此气」,在这个时候我就观察这种香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也不是木、也不是空,这个沉水香已经烧完了,你要说是虚空,虚空也没有这个香味;也不能说是烟,烟也没有了;也不能说火,火也灭了,香味仍然还在,「去无所著」,香味去了也没所著住,「来无所从」,这香味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由是这么一想,这个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无来、也无去,也非空、也非木,也非火、也非烟,就在这个时候,「由是意销」,自己心里头想不到的地方就开悟了,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观察这个香味,无来无去,找不着头绪,借着这个气味,「由是意销」,心里就不妄动了,心一发动就是意,心不动的时候就开悟了,「发明无漏」,这心里就明白了,明白无漏的道理,漏是漏落,无漏就是没有漏落的地了,心不乱动就归一了,无漏就圆满了;像我们这个心不是漏在这里、就是漏在那里,一天这个心不闲着,所以这叫世间法的心,以这个有作有为的心引导的无法可动了,动就是随着木、随着空、随着火、随着烟,你是无所随,都不是,这个没有所著住的地方、也没有所出去的地方了,这个心就定住了,「由是意销」,意是发动性,他不动了,「发明无漏」,这个心一乱跑,随哪里就漏下去了,到了无漏的时候,这个心就住在本位上了,这是开悟的地方,这是香严童子他从这里醒悟了。我们人听这个经、研究这个经,要回光返照,把心返过来不往外跑,以这个就学习学习,就可以入手。佛是大慈大悲,用这个修行法,让这些个二十五位菩萨、罗汉说说他们自己证果的意思,为的是让法会上的人听,好跟着学,我们听了知道了,就有入手研究的地方,当下不明白的,常常的研究,一点一点的就相应了,因着这个,心就没有漏落的地方,「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如来印证我得香严的名号,叫香严童子,童子这都是童真出家的,「尘气倏灭」,尘世上这种气怎么就倏灭了,就是因这个香气一住,这六尘一点也染不着了,这个心不随六尘跑,我们这个心每天都用在这六尘上,这个时候这叫一尘不染,拿这个香气引着就住在本位上,「妙香密圆」,什么叫妙香?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你说这个香是从哪里来的?向哪里去呢?就有这股香味,火也没有了、烟也没有了,因什么还有香气?「尘气倏灭」,闻着这个香味,心里这么一住,尘气倏然就销灭了,就不随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转了,所以「妙香密圆」,因什么开悟呢?就在这个妙,这个妙字怎么讲呢?就是心思想不到、口议论不到,还有这么一种事情,这就叫妙,这个妙从香来的,叫「妙香密圆」,密是不可分别,是分别不开,这一分别不开,这个理就圆融无碍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我从这个香的庄严,我的心就不乱跑了,得证阿罗汉果,了却分段生死,了却变易生死就是菩萨。我们这个人都有二种生死,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这个身体告一段落,活几十岁一死,这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就是人的心,一会儿这个心又生了,生完了又灭了,这是生死的根,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变易生死。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还没断这个变易生死,断了变易生死就成为菩萨,菩萨修到究竟才能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对着佛说「如我所证,香严为上」,我以香庄严我这个自性,才明心见性,以这个为上,这是香严童子证道的来历,底下挨着各位大士叙说个人成道的因缘,让法会大众听,让后来人依法修行,这是佛的慈悲。

  四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一段文是药王、药上二位菩萨,这是弟兄二人,怎么称为法王子呢?够了菩萨的身份才叫法王子,佛为无上的法王,菩萨能可以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药王是用药知法、药上是识病用药,这是大端的意思,他代领五百位梵天修学佛法,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说,「我无始劫」,菩萨都经了多少万劫,这是叫无始劫,无量劫的时间太长了,无量劫做什么呢?「为世良医」,为世间上良善的医生,不是庸医用药害人,良医可以因病下药,药到病除,他对佛说,「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上古的时候为良医都得自己采药,不像现代都是现成的,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呢?娑婆这两个字是梵音,翻堪忍,这个娑婆世界最苦,我们这个人还都能忍耐,受得了,就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这二位菩萨用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这都可以入药;草呢?药草就不用说了,木头也有入药的,沉香、檀杳这些木都可以入药,金是水银之类的,石就是化石、石膏这类的,「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就是这么多尽都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淡等六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各种药草弄来做成九、散、膏、丹,或者制成药水,「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当然得知道冷药治热病、热药治寒病,有毒可以不用、还有以毒攻毒的,这都不一样了,「悉能徧知」,统统的普徧都得要知道,这是说行医治病的时候,由这儿又「承事如来,了知味性」,早先光知道药味,不知道药性,自从承事佛,常闻法要,知道万事万物各有各性,明白了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知道药的性,说他空也不空,有一种药才有一种味,他也不空啊﹗说他有,又没有,见不着这个性,你说他就是身心,他本来的材料是草、木、金、石,哪能说他是身心?又离不开身心,你非得拿舌头尝才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才知道他治什么病,因着这个,「分别味因」,了知味性也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也不是身心、也不离身心,分别这个味的性是因什么起的,「从是开悟」,就因这上头醒悟了,知道这药味沾在舌头上才尝得出来,要论到性上就不知道了,不能说他是空、是有,也不能说他是身心、也离不开身心,这是说到这个无形相上了,「分别味因」,分别味的这个因是因性而有,没有这个性就没有这个相,这世界上两种东西︰一种性、一种相,因有这个性才成立这个相、因有这个相才显这个性,要离开相向哪里找性?这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还不是相、相还不是性,「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分别味的因是因性而有相,分别味的因才明白究竟的性理,万事万物就是一性所成,随着这个滋味、形相,这就各有分别,性是一样的,因形相这个性也就随着变了,究竟的性是整个的、不可思议的,「从是开悟」,悟什么?就悟这个性,由这个有分别的相悟到这个无分别的性,「蒙佛如来,印我昆季」,昆是哥哥、季是弟弟,为「药王药上二菩萨名」,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是佛给立的名,因着这个药能治病,以这药性上能明心见性,所以才称药王、药上二菩萨,「今于会中,为法王子」,菩萨能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因味觉明」,因这个滋味才觉悟明白心性,「位登菩萨」,佛给证明登了菩萨位,「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我们弟兄所证悟的,「味因为上」,是由滋味才明白这个性理,我说「味因为上」。

  五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这一段文是肾首菩萨说触尘开悟,触是或冷或热触在身上感觉出来,从这上头开的悟,「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跋陀婆罗也翻贤护,与这位菩萨同行伴侣有十六位,开士就是菩萨的别名,也称为开士、也称为大士、也称为菩萨,他们一同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贤首菩萨与十六位大菩萨对佛叙说过去多少劫以先,闻古佛说法出家的时候,「于浴憎时,随例八室」,佛法在古代就有半月洗身的事,僧人分上座、中使、下座,「随例入室一,照例随着大众走入沐浴的屋子里,「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突然间醒悟了水洗身子的因由,「既不洗尘,亦不洗体」,怎么知道既不洗尘呢?麈乃触尘,尘相乃无知的东西,怎么会有洗尘的这么一种事情,既不能洗尘也不能洗体,说洗尘也说不通、说洗体也说不过,这个话不好讲、不好明白,就在这个不好明白的这个地方开悟,你要好明白就是人的所知障,常知道的就以为明白了,就是这个不好明白、不好分别的时候,这个心里头就不动转了,说洗尘也不对、说洗体也不对,中间就安然了,这个心就分不开了,就显出无分别心来,无分别心就是一个不思议,不思议就叫妙法,妙就当不可思议讲,这个心就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安然无事了、就不分别了,「得无所有」,也不是洗尘、也不是洗体,这个地方是了无所得,由这里起头,「宿习无忘」,这是往昔的习气,记住这个,就忘不了,这是时间很久了,在威音王佛的时候,这时见着释迦牟尼佛,这是多少万劫了,由这个善因,他证到菩萨杲位,就不能忘了,「乃至今时,从佛出家」,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由古到今,从佛出家乃至到了现今,又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令得无学」,跟着释迦牟尼佛得着无学的位子,「彼佛名我跋陀婆罗」,我的名字还是过去的威音王佛给我起的,彼佛就是威音王佛,跋陀婆罗也翻肾首、也翻贤护,「妙触宣明」,这是触尘,水向身上一触动,心里头醒悟了,也不洗尘、也不洗体,是「妙触宣明」,水触在身上,宣发明白,显然明白了不可思议的水触到身上,也不知是洗体、也不知是洗尘,由这儿开悟了,究竟的成就了,「成佛子住」,佛子就是菩萨,有成佛的基础了,住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初级证菩萨果,先证初住,成佛子住,「佛问圆通」,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你问我怎么得圆通的道理呢?「如我所证,触因为上」,如我证的果位,就是水触在身上,以着这个为高上的开悟。

  六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这是迦叶尊者观法尘悟道,「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摩诃翻广大的意思、迦叶翻饮光,他身上放光、满面上也放光,不但外皮上是金光,他张开口,金光都从嘴里流露出,就像光饮到他的口里去了,是这么个意思,不但他自己出家,他的内人也出家了,「紫金光比丘尼等」,这是这一个比丘尼代表他一家人,没有说有多少人数,紫金光比丘尼,他身上也是放光,放紫金的光,「即从座起」,都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于往劫」,在多少万年以前,「于此界中」,于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名日月灯」,名字叫日月灯佛,也叫日月灯明佛,「我得亲近,闻法修学」,我跟着日月灯佛修行学道,「佛灭度后」,日月灯佛灭度了,「供养舍利」,佛圆寂了焚化出来的舍利,都会放光,人修行也有烧出舍利的,颜色不同,有黑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红的,佛的舍利都是白的,佛的舍利来我们中国的浙江省宁波县阿育王寺供奉,我亲眼看过两回,关于看佛舍利,最好看见白色的,其次是红色,最不好是看黑色的,第一次我看见黑色的,这说是罪业重了,又待了几年,谛老法师圆寂,我给他发殡去,没赶上,以后又从有舍利的庙上路过,我再去拜看,又有十几年了,我这回一看是白色的,我心里的话,这业障必是销了不少,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人看一样,还有看不见的,没有缘还看不见,这是说供佛的舍利,「然灯续明」,点着常远的灯,俗语叫常明灯,也就是常供佛灯,总是让他光明,不让他灭了,「以紫光金,涂佛形像」,佛圆寂以后塑的佛像,他拿紫金光金贴在佛的身上,这就是一分诚心,「自尔已来」,从此以后再转为人,「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所生的身体,常常圆满,紫金光色就像拿紫金光聚成一个人似的,「此紫金光比正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属,这是同一个时候发心出家,「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我观察世间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能长远,总归变坏,靠不住,怎么办呢?这就用定功修空寂,「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这是迦叶尊者说,唯独用空寂的功夫,他观世间上一切法都是空的,空是无形、寂是无声,他观一切法也没有形、也没有声,你观什么形、什么声,他观没有形、没有声,「修于灭尽」灭尽是个定的名字,修在灭尽定上,把这一切法都灭尽了,功夫也就修成了,「身心乃能度百千劫」,他这一说身心能度几百千劫,这一劫就有几千万年,他说劫就有几百千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