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4月29日
请大家合掌!
至心赞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至心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经文】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释经】以戒律来庄严自己、清净自己,因此得以将佛法弘扬于三界之中,做为三界中一切众生的模范。
【说明】
众佛友!
"毗尼"一词,是梵语的音译。
原文是 vinaya 。
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鼻奈耶。又作毗尼、比尼。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
一般将"毗尼"一词,译为“律”。
“律 vinaya”与“戒sila ”是有不同的意思的。
我现在来深入说明。希望大家要静心学习。
众佛友!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这里所说的“戒”,就是指“戒”和“律”。
又如经云“正行、法行、持戒清净,所愿必得”。
也是指“戒sila”和“律vinaya”。
问:那“戒 sila”和“律 vinaya”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答:如四正勤中的“已生恶令断”,名为“戒sila”。
又如四正勤中的“未生恶令不生”,名为“律 vinaya”。
众佛友!
我再用白话来说明。
当我们的行为习惯,引发恶报了,才开始自己要求自己要修正行为习惯,令恶报得以断除。这叫“自戒”。
又当我们的行为习惯,还未引发恶报,但是当我们观察到别人也有同样的行为习惯的人得到恶报了,这时我们就懂得要求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得以避免恶报的现前。这叫“自律”。
因此,戒律,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之意。
用白话来说:戒律,就是“自己的行为已引发恶报就戒掉,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恶报就自律而不再做。”
众佛友!
现在再来说明什么叫“严净”。
众佛友!
“严净”,就是“庄严、清净”之意。
问:庄严什么?清净什么呢?
答:庄严戒律,清净戒律。
所以才说“严净毗尼”。
问:依什么标准来说此人已经是“庄严戒律,清净戒律”呢?
答:要说明以什么标准来形容一个人已经是“庄严戒律,清净戒律”之前,我要先来说明,有关“戒、律”的一些相关的用词。
问:与“戒、律”有关的用词,有哪些呢?
答:这有很多,今略说我们平时需要常用的:
一、持戒清净:
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已经引发恶报后能修正行为习惯,或观察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不改则会于未来引发恶报所以修正行为习惯,当他修正到于未来完全不会因为这个行习习惯而引发任何的恶报,这时名为“持戒(律)清净”。
例如:
有人,喝水时因为没有注意所以被热水烫到嘴巴,这就是“行为习惯引发恶报”。这时他如果愿意开始来观察反省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愿意修正令朝向清净。则名为“持戒”。
又这时,当此人,观察后自知,自己喝水时之所以会被烫到,是因为自己“没有注意水温”,所以才会引发被烫到的果报。所以他就提醒自己于将来喝水时,当提起注意。这时名为“自律”。
又这时,如果此人,于下一次喝水时,又忘了注意而又再被烫一次,这时,名为“持戒不清净”。
又这时,如果此人,于下一次喝水前,就时时提醒自己,因此能保证自己于下一次喝水时,绝对会“注意水温”。这时名为“持戒严谨”。
又如果此人虽然有“持戒(愿意修正令朝向清净)”,但是于下一次喝水前,不懂时时提醒自己,因此不能保证自己于下次喝水时,绝对会“注意水温”,所以有可能于下一次喝水时就会忘记注意水温。这时名为“持戒羸弱”,简称“戒羸”。
又如果此人虽然原先有“持戒(愿意修正习惯令朝向清净)”,但是于下次喝水之前,告诉自己,被烫到又有什么关系。所以根本不会去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温。这时名为“破戒”。
又如果此人当初因为不注意水温而被烫到时,也不曾起念想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则名“无戒(行为不改)”,又名“轮回业(行为习惯又再继续)”。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有“持戒”,并于下一次喝水之时,能记起要注意水温,因此喝水时没有被烫到。这时名“得戒力”,但不名“持戒清净”。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就开始“持戒”,并时时“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严谨(提醒到不会忘记)”,但是有一次喝水时,因为跟人家在说话,而忘记注意,所以还是又被烫到一次。这时还是算“持戒不清净”,名“犯戒”,而“非破戒”。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就开始“持戒”,并时时“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严谨(提醒到不会忘记)”,而且,不论在跟人说话,或任何情况下,只要是喝水时,都能注意而不被烫到。但是,喝热汤时,却没有这习惯,所以还是被烫到了。这时也是属于
“持戒不清净”,名为“戒体有漏”,名为“犯戒”,不名“破戒”。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就开始“持戒”,并时时“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严谨(提醒到不会忘记)”,而且,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会引发危险、无效、后患。这时名为“持戒清净”。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就开始“持戒”,并时时“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严谨(提醒到不会忘记)”,并时时将行为习惯的“漏洞”补起来,时时在进步,只是还未达“无漏”,还未达“清净”。这时名为“学戒”,名为“戒增上”。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烫到后,就开始“持戒”,并时时“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严谨(提醒到不会忘记)”,而且,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会引发危险、无效、后患。已达“无漏”,已“清净”。则名为“无学”。
又此人名为“解脱”。
又如果此人已无漏、已清净,属无学位,是解脱身,而再增上依此清净行为基础,开始学习更多,运用更广,则名为“解脱知见”。
众佛友!
今天只是略说,其实还有很多相关的需要去深入了解,而今天只简单说明一小小小小的部份。
现在回到经文。
所以“严净毗尼”就是“持戒律严谨清净”,白话“对于已经引发恶报,或可能引发恶报的行为习惯,都时时提醒自己要修正之,并已经修正清净。”
现在来说明“三界”。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十法界”的众生,包含: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于“十法界”,又分为“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其中,“四圣”于三界自在,不会被拘限。
而“六凡”则是被“拘限”于“三界”之中。
问:什么人是被拘限在“欲界”之中呢?
答:欲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属于被拘限于“欲界”。
问:什么众生是被拘限于“色界”之中呢?
答:色界天的众生。包含: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有九天)。共十八天。
问:什么众生是被拘限于“无色界”呢?
答:无色界天的众生。包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问:这些众生是造了什么业(行为习惯)才会被拘限在这“三界”之中呢?
答:有“十结”,将众生绑于“三界”之中,而不得出离。
问:哪十结呢?
答:十结,又分为“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
问:什么是“五下分结”呢?
答:欲界,名为“下界”。色界及无色界,名为“上界”。“五下分结”,就是会将众生绑于“下界(欲界”的行为习惯。即:身见、疑、戒禁取、嗔恚、欲界贪。
问:什么是“五上分结”呢?
答:“五上分结”是指有五种行为习惯将色界及无色界众生绑于该境界不得出离的烦恼结。即: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掉举、无明。
问:这十结的断除,有次第性吗?
答:有。
问:请说明断除“十结”的次第性?
答:一、于一切如实观,不依妄想、不依颠倒、不依执著,则“断疑”,此修行成果,名“法眼清净”。
二、“断身见、疑、戒禁取”,此修行者,最慢极七世,就能解脱成阿罗汉。此修行成果,名“初果”,又名“须陀洹”。
三、“断身见、疑、戒禁取”并且,于“嗔恚、欲界贪薄弱”,此修行者,最慢先生欲界天,再来人间投生时就能证阿罗汉。此修行成果,名“二果”,又名“斯陀含”,又名“一来”。
四、断五下分结,此修行者,最慢生于色界的五不还天,于该天中修行成阿罗汉。此修行成果,名“三果”,名“阿那含”,名“不来”,又名“不还”。
五、断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此修行者,即“四果”,名“阿罗汉”,名“无生”。
好!现在来说明经文。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就是指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已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都能对自己的行为习惯,严谨的修正之,并已经清净无漏。所以能于三界之中教化众生,弘扬正确的修行方式,可以做为三界众生的模范,让众生来学习。
众佛友!
今天也讲了不少。但都是属于实修的部份。希望大家欢喜接受自我要求。祝进步。下课。
作业:
一、戒与律,有何不同?
二、没有戒律,可以解脱吗?
三、什么叫持戒?什么叫犯戒?什么叫破戒?什么叫戒清净呢?
完毕!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