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
文殊讲堂
讲题: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日期:2009.5.15-2009.5.23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5片)DVD
[申二 破合]
前面是破[和],现在是破[合],佛陀为了让一切众生彻底的了解,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不属于缘起,所以不和合;但是,却不能离开和合,所以,一直在强调,同时分开来讨论。
经文[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现在就是问这个见精,妙净见精,因为二妄已除——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已经除去了,所以,才用这个[妙净见精]。就是纯一无杂的见性,是用这个名词。所以,楞严经在某个时候,它用的这个名相不同的时候,你就必须要特别注意!这个纯一无杂的见性,叫做妙净见精。
[此破合。凡言合者,如盖与函相合附],[函]就是藏物的小箱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宝贵的东西,这小箱子上面有个盖,小箱子叫做函,上面有个盖子可以紧密的合着,把它保护和隐藏起来。所以,这上面的盖跟函就是相合附,[而不离也]。
经文[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这个单单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难,这个不是念中文系有办法的。师父先解释一遍,同时呼吁大家:你的反应要快,听这个《楞严经》,开慧的楞严、开智慧的楞严经,没有相当好的脑筋没有办法;听不来的就作未来因。诸位!这个也是挺重要的正确的观念,佛经里面常常提到,听经闻法,如果不懂的就退,那很可惜!因为你今天所种的这个种子和因缘,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长、会成熟。譬如你今天听了《楞严经》,也许你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解脱,或者超三界;但是,你有这个因缘,就完全不同,经过了百千万劫,哪一尊佛,也许叫做妙音佛,也许叫做净光佛,随便举个例子,刚好要选这个出家,随走过去,有善根的人看到这尊佛,他就会想跟着这个佛陀出家。这是讲的比喻,种善根跟不种善根,那个不种善根的看到这一尊佛,他会远离的。
可是,今天在讲堂,也许你听不懂;但是,原来是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的时候,还听了慧律法师讲《楞严经》,这个善根一种下去,它经过了无量劫,就一定会发芽。那连这个因都没有种下去,没有结下这个善缘,你将来就完全没有因缘。所以,这个叫做功不唐捐,在你的八识田中,种下了这个金刚种子——听经闻法,百千万劫都不会消失!这个种未来因很重要的,我举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十几年前,有一个卖门卖茶叶的,跟我说:师父!我经营茶叶很久了,您如果要喝茶叶的时候,您记得!一定要喝好茶,好茶温胃,打通你的这个血行,而且除掉污秽的气,这个很好!您记得喝茶慢慢喝,一口一口喝。我从十几年以前,根本就没有喝茶的习惯,完全没有。只是有这个专业的人士,这样来到师父的面前讲他的好意,当时,我并不在意,这个种子种下去,十几年来,我从来不喝茶。
有一天,差不多两个月前,我早上睡醒的时候,头非常的痛,很痛很痛。有西药,那个止痛药都摆在前面的,可是,西药我已经很久不敢碰了,因为那个后遗症很严重,都不敢吃那个什么普拿疼、止痛剂,一粒西药都不敢吃,就一直让它痛,很痛很痛!痛的时候,自己要去突破,这个早上医院也没开,中药也没有,只有西药,西药不敢吃,这么痛怎么办呢?自己要想去突破。我现在就现成的东西,有没有一种能够治头痛的,而且没有后遗症的、对我身体又能够健康的?突然去想到茶叶,这个可能不错!这个是信徒送的,可能人家去外面郊游、旅游的时候,看到好茶买来送师父的,我就一直摆在那边。
突然想到要泡茶,头痛到这种程度,不处理不行。十几年来,种的那个泡茶的种子,就突然想到要治疗这个头痛,试试看!就把茶叶拿出来,想说:这个会好吗?没有办法!西药不敢吃,只有试试看,就把台湾高山茶,上面标示的,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是怎么样台湾的好茶,这个解说。好!那就把它泡了!我不懂怎么泡茶,随便抓一撮,只知道说把它热水滚滚的烫下去,因为我这个是外行的,从来不喝茶的。随便泡吧!就喝了,奇怪!竟然剧烈的头痛好了,好了呢!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有吃西药、没有吃中药,就这样好了!
从那一天起,我到现在每天都喝茶。所以,交待你们一个任务,去找好茶,拿回来算我成本就好,不要赚我的钱,最好是不要赚太多。刚刚要上课前还喝茶。我现在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今天听经闻法,什么时候会用到,你不知道,这个智慧的种子一种下去以后,金刚种子一种下去以后,你百千万劫都有可能,会出家修行、了生死证果,乃至于成佛。如果你今天连这个种子的因缘都没有,听到困难的就畏缩、退缩,那么,就非常可惜!我只能这样劝劝大家。
师父先解释一下: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意思是这个见性,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明相走了,见性就跟着走了,至于暗的时候,到暗的时候,就是不明,所以,先前的这个明相就已经灭了,暗来,明就灭,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若明合者,如果见性只有跟明相才合,那么,暗来的时候,明已经去了,明相已灭了。此见就是见性,这个见性即不与诸暗合,为什么?跟人家跑掉了,云何见暗?
这样你如果听不懂,我举个例子,譬如大家都去过公园,公园如果有厕所的话,厕所里面有一面镜子。诸位!男众如果是表明相的话,女众如果是表暗相的话,在座诸位,有一个男人上去厕所,照镜子,把镜子拿走了;那么,下一位女众来,进去有没有镜子照?没有,镜子被拿走了!懂这个比喻吗?非常好!所以,明相如果跟见性合的话,那么,就跟见性跑掉。暗相来,就看不到暗相。若见性跟明相合者,至于暗相来的时候,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此见性就不与诸暗合,因为跟明相跑掉了,云何再见暗呢?为什么会再见到暗呢?可见,见性不随明、暗而亡,明来见明,暗来见暗。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句你反应要很快才有办法听得懂。假设说这个见性见到暗的时候,却不与暗合,没有跟暗合,却能够见到暗,简单讲:这个人如果见明的时候,那一定怎么样?如果与明合的时候,应非见明,跟明相合的时候,应当没有见明,为什么呢?因为见暗的时候,不需要与暗合,简单讲,见明的时候,也不需要与明合。是不是?
这一句就是反过来,另外一个角度讲。再讲一遍: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两句是转过来,前面八个字段落,后面急下的,转过来那个念头,先讲前面八个字。若见暗时,不必与暗合,不一定跟暗合,意思是,我们了解见性见暗的时候,一定要跟暗合啊!现在把它假设说,若见暗的时候,不必跟暗合,那么,急转直下,反过来同样的道理,跟明相合的时候,应非见明,为什么?合就是不见,对不对?不合就是见。前面是: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现在与明相合,当然就不可以见明。
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听懂?怎么都没什么表情?若见暗时,不一定跟暗合,与明合的时候,就应当非见明,既不见明,如果这个见性不能见到明相,云何明合,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了明非暗?我们却清楚的知道,是明而不是暗呢?整句再解释一遍: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如果这个见性跟明合的时候,那么,关于暗的时候来到,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这个见性就不能与诸暗合,因为被明相带走了见性,云何可以再见到暗呢?表示见性不随明、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换另外一个角度,如果看到暗的时候,不一定跟暗合,那么,反过来说,跟明相合的时候就应非见明,意思是:这是矛盾的、不可能的!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见性见不到明相,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是明相,而不是暗相?这样听得懂吧!好!听不懂就作未来因了。
[此正破明合。若与明合者,如圆盖合于圆函],圆函就是匣子,藏物的小箱子,这个就是函。[附而不离,至于暗时,暗生明灭],就是暗相生,明就灭。[见]性[与明合,自必随明以俱灭],[自必]就是当然,当然随着明相就俱灭了。[此见]性[即不与诸暗合],因为跟明跑掉了,[既不合暗,云何而能见暗]?如果见性不跟暗相来和,又怎么能够见到暗相呢?[若见暗时,不与暗合者:恐防谬计,不必暗合,而能见暗。故破云:若见暗之时,不必定与暗合,依旧与明合],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急转直下,[而能见暗者,则不合能见],则不合能见暗,[合应不见,汝见与明合者,应当见暗,而非见明矣]!
[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此归正破。既与明合,应]当[非见明,云何现前],为什么?意思就是:前面的假设是错误的,云何现前?为什么你现在[与明合时,了知是明非暗也?明暗是二,见性是一],明相有来去、有生灭,见性没有。[明、暗有生灭,见性无去来,岂可说合耶]?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意思是:举一个明相来举例的话,那么,其它的暗、通,以及诸群塞,亦得如是,依此类推就可以明白。[此以上可以例知,故云亦复如是。初破和合竟]。
[午二 破非和合 (分二)]
[未初 承示转惑]
[二 别为破斥 今初]
非和合也不对,非和合怎么能够见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呢?不和合的话,见性没有相,如何来显呢?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这样子静静的思惟,听佛的开示,现在觉悟到此[本]妙,[觉]就是觉明,元[清净体],就是本妙觉明元清净之体,原来的清净之体。与诸缘尘,明、暗、通、塞,因为要往外去攀缘的,不是明相就是暗相、就是通相、就是塞相,叫做缘尘,外在的尘。与诸外在的尘——明、暗、通、塞,及心念虑,就是我这一颗能分别的心,非和合耶?它不是和合。
[当机闻说,证菩提心,不从和合起,遂转惑],因此转惑[非和非合,离缘别有],离开这个明、暗、通、塞的外缘,而别有清净自性。[此妄情计度,势所必至。观其问词曰],阿难说:[如我思惟,末句殿以耶字,是未敢自决,而请佛求决]定[也。此妙觉元者:指此根中见性,乃本妙觉明,元清净体,具不变随缘二义;依不变义故非和合,依随缘义非不和合],所以,非和合,或者是非不和合,两个角度不一样。[性、相互融,真、俗无碍,此以剖妄之后,乃立斯名]。
[与诸缘尘:即明、暗、通、塞,所缘]的[尘境。及心念虑:即六处识心,以心为识体,念虑为识用,此正辩根性之与尘识],尘是外在的,识是内在的,尘识,尘识,尘所引出来的心的念虑就是识。[非则俱非也。初承示转惑竟]。就是非和合、非不和合。这段是说,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我思惟,这个本妙觉明,元清净体,与诸明、暗、通、塞、念虑的意识心,是不和合的。佛就破斥他:不与明相合,你怎么见明?不与暗相合,你又怎么见暗?
[未二 别为破斥 (分二)]
[申初 破非和]
[二 破非合 今初]
经文[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师父先解释一遍:佛言,说你现在又说,意思是,你一直重要用二分法,不是左边就是右边,不是右边就是左边;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怎么样转都是那个念虑心,从来没有体悟到迥脱根尘的那个绝对的心性,脱不了!所以,怎么样讲,就是以世俗之见、妄想的分别,而来揣测佛境。所以,没有见性的人,你不管怎么讲,他完全没办法理解和体悟,没有办法,只能作未来的因。
佛言:汝今又言,这一句佛有感伤、感叹的意思,你为什么一直重复,这样子不是左边就是右边呢?觉非和合,为什么又说我们的妙觉元,本妙觉明,元清净体非和合。我现在问你:此妙见精,这个本性、如来藏性,如果非和合,假设说你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为非明和?好!是没有跟明相来和,那又为什么能够见明?见性不与明和,如何见明?为非暗和?如果见性不与暗和,又怎么能见暗?为非通和?[通]就是贯通、贯穿,就像虚空之处就是通,如果这个见性没有与塞和,又如何那个地方是阻塞,为什么能够知道?见性没有触及到明、暗、通、塞,如何知道明暗、通塞?
[此正破非和,以显非不和也]。意思就是讲不和合是不对的,非不和就是没有办法离开缘起,[非和者两物异体,各不相入之谓也。佛言:汝今又言此妙觉元,非和合者,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应如砖石并砌],就像砖是砖,石头是石头,砖跟石头形状不一样啊,[砌]就是把它堆叠起来,很明显的你了解这是砖、这是石头,这个就是明显的不和合。同时把它堆叠起来叫做并砌,砖跟石头堆叠起来,你很明显可以看到这是砖、这是石头,为什么?[彼此各不相入],砖的形状跟石头的形状不一样,砖是四四方方的,石头有的成圆的、有的成扁的,不规则。[为与明、暗、通、塞,四法之中,与何法非和耶]?你说说看。[此中见精称妙者,亦二妄已剖故也]。[剖]就是分析,已经除掉了。好,底下世尊就告诉他道理。
经文[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我们的世尊要阿难好好的省思、冷静分析一下。师父解释一下这一句:如果我们的本性,不跟明相和,则见性跟明相必有边畔,没有和。我举个例子,你看,如果不和。师父的左手代表现性,右手代表明相,如果没有和,就是没有完全密合,就象这样(法师双手合掌),见性跟明相,你会发现什么?中间有一条界限对不对?这个就是不和的结果。如果我们的见性没有跟明相和,那么,见性跟明相它就有一条界限。因为没有和嘛!有一个裂缝、裂线。
汝且谛观:佛陀要阿难好好的仔细观察,何处是明?哪里是明相?在明相当中,你又怎么个分辨出见性?意思就是:明相、见性根本就是不二。见到明相,譬如说我们光线看出来,我们看的明相,现在讲堂这么亮,这个灯光这么清楚,我们的见性看出去,你有办法分辨说这是见性、这是光线吗?当然没办法分啊!要不然你从光线里面分出见性给我看看,谁有办法?这个就是表示是不二,见性跟明相是没办法分的,就是很明显的和。何处是见?哪里是见性?诸位!在见性、在明相,自何为畔?用什么来当作界限?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这么容易。
[此但约明破。若见非与明和],如果见性不跟明相和。[如砖]、跟[石]头[并砌],[砌]就是把它堆叠起来,就是砖是砖,石头是石头,为什么?体格格不入,[体不相入],砖块是四方形的,石头是呈不规则的,有的圆、有的扁、有的大、有的小的,很明显你就知道,这个是砖、这是石头,因为体不相入。[则见之与明,必有边际界畔],那一定的道理,因为没有和嘛![此是必然之理。汝且现今谛实观察],好好的观察,[何处是明相?何处是见精]?释迦牟尼佛就,你根本分不出哪里是明相?哪里是见精?意思是:不和是不可能的,见光明,见性本身就存在,见性就是由光线来显现,这两个是不二,你不能讲它不和。[在见精与明相二者之间,自何处为界畔耶]?意思是你找不出来,找不出来就是和,[此先与索畔]。
经文[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好!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不必这样一直逼迫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阿难!如果在明相当中,这[明际]就是有光、光线之下。若明际之中,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必无见者就是:你一定要说,必定没有见性的作用,假设说你是这样讲。则不相及,诸位!没有见性,哪来看得到明相呢?不相及就是不和合,见性跟明相彼此之间不相及,没有和合。见性跟明相不和合,当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处尚不在,连明相都不知道在哪里,畔云何成?连明相的界限到哪里都不知道,界限怎么能说得通?
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在明相的当中,你一定要说没有见性的作用,那么,就表示见性跟明相不相及,就是没有和合,见性跟明相不和合、不相及,见性没有来到明相的中间,当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处尚不知,畔云何成?这个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你说有界限,界限在哪里啊?你说这个国家,国土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国家的界限在哪里?
[此蹑成破意。谓言纵有边畔,亦如砖石之不相入。际者界限也]。就是界限,[承上见精、明相,各有界限],如果各有各的界限。[见中无明,明中无见]。这个要注意,底下那个[无明]是没有光线、没有明相。见中无明不能说:见性当中没有智慧。哇!那完蛋了!是见性当中,没有所缘的光线,[明]就是明相,明中无见,就是明相中也没有见性,是这个意思。见中无明,明中无见,意思是见性当中并没有光线的明相;或者是明相当中,也没有能缘的见性,这两句是这个意思,完全不相及。
[若明相界限中间,必无见者,则彼此不相及],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不和合,两个不相及,[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处;处尚不知,边畔从何分别]?好!举个例子,譬如假设有人讲说:我在南部的山区盖了一栋木屋,请问:木屋的界限到哪里?不知道。[木屋在哪里?]就不用讲界限到哪里,为什么?连连木屋都不知道,怎么知道那个界限是哪里?处都没有,哪里有界限?[畔既不分,则非和之义不成矣]!意思是一定要和合。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如果见性不与暗和,就见不到暗;如果见性不与通和,就不知道是通;如果见性不与塞和,就不知道是塞相,亦得如是。[此破一,自可例余。初破非和竟]。
[申二 破非合]
经文[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这个文字很容易的,[此破合可知]。
经文[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解释一下:如果我们这个见性,并没有跟明相更紧密的合在一起,那么,则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本性是本性。则见与明,这见性与明相怎么样?性、相乖角,一个是属性,一个是属相,见性是性,明相是相,什么叫乖角呢?就是两角永远没有交会点,[乖]本来就是违背的意思,没有交会点。如耳与明,耳朵、耳根本来是对声尘的,你现在把耳朵拿来跟光线来对,是对不上的,光线是针对眼睛的。说:耳与明,为什么?了不相触,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说:我用耳朵来看事情的。对不对?眼睛坏了,眼睛瞎掉了,说:我用耳根来看的。那没有办法!是不是?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触,[触]就是会合,没有触合到。
再解释一遍:如果这个见性不跟明合,那么,见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相违背,就像耳根来对这个明相的不可能;耳根是对声尘的,明相是对眼根的,根本就两不相触,了不相触,意思就是要合。
[首句牒定。若见不与明合者,则见与明,一属性,一属相,彼此乖违角立,各不相顺]。[角立]就对立,各不相顺。就像牛角两个角对立着,牛的两只角一辈子都不会相触、相碰到,叫做角,这个角比喻牛角,佛经常常用的。[此据理论,下以喻明。既然非合,应如耳根之与明相],耳根不是对明相的,耳根是对声尘的。[了无关系,不相触合;触即合也]。
经文[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意思就是:假设说你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若不相和合,且不知明相所在,你这个见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里,见性看不到明相啊!若不相合,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啊!见且不知,[见]就是见性,见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里,那又怎么能够分别明相,所谓的合或者是非合之理?意思就是讲不通。见性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讲什么合跟不合?意思就是这样子,就是非合不行。
[此承上]面[既不相合,纵见之],就算看到[亦不能见,见且不见,自然不知明相所在;如耳听明],[明]就是光线,[听且不能听,岂知所在耶?知既不知,云何甄别明白,合与非合之理]?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此例破,可知],可以知道。[后无结文者],没有结文。[因此科但释前超情科中余情,故不另结]。意思是:后面有贯串的意思,跟前面超情科中的余情一样的道理,所以,在这里不另结;后面还有贯串的义理,就是会通四科,即性常住,有更扩大。[文自阿难妄识破后,求示寂常妙明真心,而如来指与根中见性,十番极显其真],我们十番显见里面,一次又一次的显出我们的真心,显出我们真心的本性。为什么佛要我们自己珍重,不要自暴自弃,是每一个人根中都有佛性,先从一根来找,再扩大六根,一根叫做见性,六根叫做藏性。
诸位!要有一个观念,单单指眼睛,这个叫做见性;如果统统指六根的本性,譬如眼睛叫做见性;耳根叫做闻性;鼻叫做嗅性;舌头叫做尝性;身体叫做触性;意叫做识性。六根里面,一讲到同一个性,这个时候要讲如来藏性;单指一根开发,叫做见性,是用眼根单刀直入来讲,让大家容易了解。所以,单以一根眼根来讲,叫做见性;如果六根同一个性,这个时候要讲如来藏性,名词就不一样了。
[二见复剖其妄],同分妄见,还有别业妄见,把这个妄分析出来。[克就当人分上,最亲切处,分明指出,会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妄不离真],诸位!妄不离真,为什么?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妄]就是指妄识,[真]是指真心,妄识就是真心的影子。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影子而已。因为意识就攀缘这个假相,落入这个观念变作影子,而把影子当作是真实,所以,一直攀缘这个生灭的无常假相,痛苦不堪!但是,你要找真心又可以离开妄心;妄当体即空就是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此中复明,本妙觉元,非和合与不和合,密示万法一体之旨],讲非和合也不对,讲不和合也不对,超越一切非和合与不和合。密示万法一体之旨,本来就是一真平等法界,同一个如来藏性,分什么合还有离?[大科尅就根性,直指真心已竟。自此以前但显理究竟坚固,若不知所指之心,不独近具根中],不只是在六根当中的根性,其实我们的本性,[实则量周法界],实则是指:其实我们的如来藏性,是量周法界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是很富有的,每一个人都是大富翁,整个宇宙。在莫于相上住着,整个宇宙的财产其实都是你的;但是你现在却执着,揽这个宇宙当中少许的四大,误以为这个是[我],所以,你的思惟、你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个我执的假相,所以,你很贫穷!我们活得非常的贫穷,很可怜!就是整个宇宙的财产都是我们,我们现在变成非常贫穷,为什么?流浪六道轮回,变成一个怎么样?街头的流浪汉。我们现在就是在六道轮回的流浪汉!
我看电视报导,人家面包店没卖的面包,那个老板心肠很好,给这些街头之友,就是流浪汉,来发。我们现在就是很可怜,在六道当中,轮回当中,我们本来是佛性,没有用出来;这一颗摩尼宝珠,大富大贵,最尊贵的佛性没有用出来,我们用的是妄心、妄识、妄执着,为什么?揽这个宇宙当中少许的这一些元素,误认为这个是自我,而把整个宇宙全部丢掉!所以,这一辈子没有佛陀来示现,我们不知道,我们竟然也是佛,我们是大富翁,整个宇宙的财产竟然是我们的。而我们贪着的却是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睡的那个房子、银行里面的存款的簿,对人尖酸刻薄,我们享受这个贫穷,却不知道我们是大富翁,我们多么的可怜!
流浪六道轮回,谁来可怜我们?谁来同情我们?所以,佛经里面讲:粉身碎骨无以报佛恩,都没有办法报答佛陀的恩、对我们的大恩。那么,今天佛陀入涅槃了,我们依照他的法来修行就是报佛恩。无论如何,我们粉身碎骨,也要把正法传出去,让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是名报佛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无以报佛恩。所以,我们内在里面,无论出家、在家,能够听到无上的正法,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定要报佛恩。
我们是三宝弟子,把自己的身口意清净就是报佛恩,你有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时间出时间,有空间出空间;如果你家很有空间,腾出来放法宝、散播法宝,这个有空间出空间;如果你有时间送法宝,打包寄出去,用电话、用网络,都可以救众生,尤其是现在资讯发达的。所以,实则量周法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本性是佛。[则何以明事究竟坚固耶]?不只是在根中见性,实则我们的如来藏性量周法界,要不然怎么能够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见性对一个佛弟子来讲,有如此的重要,而竟然一切众生都把它放弃;我不想听经、不想闻法,我只想念念佛。多么的可惜,真的可惜!
[故下会通四科,全事即理,圆彰七大],全事即理就是:相就是性,事就是生灭,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事就是有为,当体即空就是理,就是无为,事就是相,理就是性;事就是生灭,理就是不生不灭;事就是有为,理就是无为,当体即空,有为就是无为。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理事不二,性相不二,性相不二,这个就是佛法的精髓。圆彰七大,[全相皆性],诸位!在相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就是让你不可以偏颇。
譬如你一个好好的身体,你要把它搞得生病;当然这个跟业力有关系,常常讲说:哎呀!这个是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但可惜,你不知道相就是性。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佛性显现不出来,你一个人车祸、重伤害,乃至变植物人躺在那边,虽然法法平等,佛性人人皆有;问题你躺在加护病房,躺在那边急救,也许救不起来!没有错,人人皆有佛性,重病、昏迷不醒,有佛性,佛性用不出来!这样你就知道,照顾这个身体、健康的身体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性相不二,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好的道业。所以,全相皆性,无量无边的山河大地,其实就是如来藏性。
[极于三如来藏],三如来藏其实就是一真,它是站在角度不一样,站在破相的角度,讲空如来藏;站在缘起的角度,叫做不空如来藏;站在一真的角度、平等的角度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圆融无碍;说奢摩他,令悟一切事相,无非理性],说奢摩他、说三摩、说禅那,这是整部《楞严经》重要的大科,第一大段就是说奢摩他。为什么要讲奢摩他呢?让我们微密观照,定中有慧。令悟一切事相,无非理性,[乃统世界、身、心,为一定体。自此见性,转名如来藏性],从此叫做如来藏性,[以能遍为诸法实体,乃对万法而立名也。初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
[楞严经讲义第五卷终]
诸位翻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再看下来——正宗分底下A正修具示成佛妙定,再往下看——B如来答定,再往下看,这个最重要——C正说妙定始终。正说妙定始终,那三个大段你要看清楚:A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我们现在就正在讲这一段。说奢摩他就是微密观照,定中有慧叫做奢摩他。B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C说禅那证位,令入圆定、直趣菩提。我们这第一大段是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开这个无上的如来藏性,那你怎么样懂得如来密因呢?说奢摩他令悟如来密因就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佛陀简而言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修行单刀直入,从本性下手,令心无所增减就是修行。你拥有很多的财产,统统是幻;你今天一无所有,仍然是幻,所以,随缘度日,该有的责任就有。
简单讲:第一个就是叫你开悟见性,你才有办法,依此不生灭的本性下去修行,就叫做如来密因;如来的密因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特别的重要!你第一个A没有,就不用讲到B了,第一个就没有悟,你讲什么B呢?说奢摩他令悟密因大开圆解,B就是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C就是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A加B加C,等于首楞严大定。这个观念很重要,人家会问你说:你听师父讲《楞严经》讲那么久,什么叫做首楞严大定呢?你就跟他回答:A加B加C,就是首楞严大定。他如果再继续问的时候,你不说:你不要再问了!这样就好!有功夫的只知道A加B加C,就不要再问下去了(法师笑)。
好!我们要开始翻开《义贯》,在讲《义贯》前,有几句话说明:有一个法师跟我讲,师父!您讲这个义贯,为什么都一直念?速度很快!我跟他讲:你想想看,我们《楞严经讲义》,那个文言文那么艰涩,我们用的时间那么长,如果这个《义贯》的白话文,所用的时间,也同《楞严经讲义》的文言文,时间那么长,你想想看!一般来讲,讲楞严经大部分的都是讲《楞严经讲义》过了,就不再讲这个《义贯》,那师父为什么要讲?我想说,有些初学佛法的人,他的学历不够,只有念到国小或者是国中,所谓的文化水平不是很好,教育水平比较差一点,他很想修行,可是,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难。又不是老参,因为老参有相当的基础了,听这个不陌生;可是,对一个初学《楞严经》来讲,像我们前面天讲这个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的文言文,你看,多么的艰涩、多么的难!
所以,师父慈悲,希望能够救度更多的众生,使这些楞严大法、佛陀的大法传得更普遍,更多人了解《楞严经》的伟大和世尊的伟大。如果说,佛法那么好,可是,经典那么艰涩、那么难,到最后大家就会放弃,因为看不懂,没有人解释。所以,一直坚持要讲这个《义贯》,是因为再给初学佛法的人一次机会。那么,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艰涩的阶段,如果后面就比较简单的话,《楞严经义贯》某一些段落比较容易,就不需要一直讲。师父会衡量,看情形。讲《楞严经义贯》就是要让楞严大法更加的推广,更能够使上、中、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所以,我们才不厌其烦的在这里重复;虽然在重复,可是用的时间不能那么长,对不对?用的时间那么长,那怎么讲得完?讲得太慢了,不行!师父有师父的立场。
第十三节,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编排的,《楞严经义贯》的这个章节,跟《楞严经讲义》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就依照《楞严经义贯》来念。
第十三节 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注释],[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心犹未开]指的是[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因为这个道理,阿难等先前没有听过,所以心未开。诸法有和合,成一合相,那是权教。一合相师父讲的,缘起法就把它当作是一合相来看,就好象真的有那个相,事实上是方便说,那是权教;权教就是方便说的,还不是究竟义。如来一时方便摄引钝根之人,故说[因缘和合而生法]。然依第一义实法,第一义实法就是究竟实相;究竟实相就是毕竟空相的角度来说,不但[所和合]的结果之[一合相]不可得,乃至[能和合]的因与缘亦无自体性。
诸位!因与缘无自性是什么?不是因空、缘空,因当体即空,缘当体即空,空不合空,所以叫做无自性体,不可得。因空、缘空、空不合空,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得中,没有缘起,缘起即空,方便说有缘起。故究竟实无和合,一合之相如空华、阳焰,犹如幻化。故《金刚经》云:[所谓一合相,非一合相,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为什么讲贪着其事?因为没办法透视那个相,合起来那个假相不实在的。
[见见非见]:第一个[见]是动词,第二个[见]是名词。若能见到[能见之性],此犹非是真见,以有能所故。有能所就不是绝对的见,绝对的见就是无见。有能有所,则生灭炽然,非是真常不生灭性。[弘慈]:大慈。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方才[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之理;但尚未闻佛开示[诸]法[和合]一[相,与不和合]之理,因而于此,[心犹未开]悟,[而今更闻]佛说能[见]到[见]精者,犹[非]真[见],则[重增迷]惑昏[闷,伏愿]世尊依于[弘慈],广[施大慧目,开示我等],令悟[觉心明净]。阿难[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如来[圣旨]。如来所说的话,统统叫做圣旨;我们凡夫没办法。
经文[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注释,[大陀罗尼]:[陀罗尼],总持之义,此为以一法而总摄一切理、持一切事,于一切教、行、境、果之理与事,无所不摄、无所不持,故称总持。例如此经以如来密因之妙真如性,总持一切修证之理与事,无不能究竟坚固圆满。所以,开佛的知见特别的重要,就是如来密因。[诸三摩提]:[三摩提],正定。
[妙修行路]:六十位修证之道。还有的讲五十五位,其实这个是分类不同,有多、有寡,这个在唯识学、《璎珞经》、《华严经》,略有所不同,或者是小乘的经典,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证果的这个果位,大、小乘多多少少谈的阶位有一点不同,大致上是相同。[强记]:记忆力很强,闻即不忘不失。这算是不错了,但是,对于真修行没什么帮助,修行不是靠强记的。[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于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而起的细微秘密观察照了真性之智,犹未了悟。
诠论,这个诠论很重要,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对《楞严经》的一种重要的诠释,这个诠论就特别重要!注解《楞严经》的高僧大德,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诠论就是成观法师有独到、可贵之处!所以,多读他们高僧大德各个的角度,能够帮我们智慧扩大、视野扩大、经教扩大,更能够了解《楞严经》的思想,所以,特别重要!
[大陀罗尼门](大总持门)为本经之精要。本经之总持门分两大部分:一个是理总持门,二为事总持门。[理总持门]就是心,以理就是心,心即是理,此部分即是开示[心真如]之理,以此一理而摄持无量之理。所有的理不离心,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所以《大乘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诸位!这个不生不灭,它的重点就是不增不减,你为什么会生灭?就是执着,认为有东西增,拥有很多很多财产、拥有我执,这个就是增;或者是人家对不起你,你有失落感;或者财产失去、人家欺负你,你好象失去什么;或者失去朋友,这个就是得跟失,所以,就会化作一念的生灭。因此,修学佛道的人,这个得失心要稍微放下,拥有的东西,知道它是幻;失去的东西,那就过去了,也不要在意。
故说[心真如]是理总持门。又,理总持门亦是解悟门,谓行者于此心真如理,在破无量邪见、恶见,妄想、我见之后,于此平等、圆成之理,得以现前信解,悟了,故是解悟门。其次,本经之[事总持门],是指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所以,我们每次《楞严经》讲完,要持一个楞严咒。谓行者于理上悟后,即在事上起修。所以,这个事修特别的重要!本经亦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何谓[事须渐修]?所谓[事],是指除障、持楞严咒要这样子,事修可以除障。净业,要真正的去修,转识这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所以古人悟了之后,便去住山二、三十年,就为了一心潜修,以便除障,净三业、转八识而令始觉(最初开悟)合于本觉,达于究竟觉。
此非一蹴可几,而且要有方法(就是法门),而本经所开示之悟了以后的修证门即是[首楞严神咒]大总持门,依此神咒总持法门,以此父母所生之身,即得现身除障、净业、转识成智,证大菩提,转大*轮,度脱众生,作大佛事。所以,密宗讲即身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所以,密宗很迷人;但是,经教不通、心性不明,会很迷惑!每天只知道念佛、持咒、观想,对如来藏性不知道。此大总持门不但是我们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胜大威力法门,连十方如来坐菩提场、降伏众魔、成等正觉、转大*轮,也是依此陀罗尼总持门(如是本经中如来所说)。
经文[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注释,[一切众生]:除了六凡之外,在此还包括二乘及权教菩萨。[由二颠倒,分别见妄]:由于两种颠倒心之分别,而见种种妄相。[当处发生]:[当处],本处,亦即本心本识之中,谓这些颠倒妄见,非离心别有,而全是在本心中发生,所谓不离本处。[当业轮转]:即在这些本业中而轮转,亦即,轮转者,除了这些[业]外,更无人受此轮转:轮转者业也,非他,是中无人;所以一切轮转非离此等业而有。所以,我们活得多么的冤枉,并没有真正受轮转的人,就是因为业在转,这个业就是烦恼、无明惑,所有的生灭轮回,统统来自一颗无明、愚痴的心,而且轮回的很冤枉;歇即是菩提,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轮转就停。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体悟、了悟那个放下的可贵,什么时候?如果修行当作起点,那么,谁先放下,就谁先到达终点,到达终点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所以,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时时刻刻都要下的功夫。
[云何二见]:[二见],此二种颠倒分别所起之妄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别业],即不共业,即每个众生个别有的业,亦即所谓[殊相]之妄见,此类妄见,人人不同,因为每个人所造集之业都不尽相同的缘故。这句话,易言之,即是[自业所感之妄见]。自己造什么因,自己得什么果,这世间不用怨天尤人,懂得佛法的人,就是不用怨恨,你为什么出生在这个家庭?为什么跟这个爸爸、妈妈结这个父子、母子之缘?那就是业了!每一个人的业不同,所以,业现前就是认命,不用算命,认命接受这个事实,歇即是菩提。[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这就是一切众生,或一部分众生所共有之业(共业)所起之妄见,即唯识百法中称为[众同分],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色法、心王、心所法,是依色、心王、心所三位假立,这个我们在《百法名门论》都讲得很清楚了。此句,易言之即:[共业所感之妄见]。
义贯,佛言:[阿难,一切]凡外权小之[众生]之所以[轮回世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二]种[颠倒]心之[分别]而[见]种种[妄]相所致,而此二妄见乃于众生本心本识中[当处发生],非离心而生,亦令众生[当]此本[业]而[轮转],非离业而别有轮转,(轮转者业也,此中无人,无作者、受者)。你看,我们轮回得有多冤枉,因为万法空无自性,所以,苦得很冤枉。正因为我们的业识不断,业就是生灭意识心。[云何]为[二]颠倒所起之妄[见?一者]为[众生]依个[别]之[业]所起之[妄见](自业所感之妄见);[二者]为[众生]共[同]有[分]之[妄见](共业所感之妄见)。
经文[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注释,[目有赤眚]:[眚]为眼睛有病生翳;[翳]为眼睛上所生障蔽视线之膜,例如白内障。赤眚即红光眼;比喻[无明惑]障蔽真见。[夜见灯光]:[夜],比喻众生在迷位中之生死长夜。[灯光],比喻如来藏性或一真法界。[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五色]比喻五蕴及三界身土。众生以俱生无明(眚目)覆盖遮蔽,故于一灯(自真如)之处,还妄见有五色之光影属于此灯(五蕴属于此心)。[为是灯色?为当见色?]:为是灯之色?为当见之色?是这灯原来所有的色呢?还是妄见所成之色?
[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非眚人],眼睛没病的人,比喻佛及大菩萨。佛及大菩萨眼翳已除,妄惑已净,故得清净眼,净法眼。此言,这五色圆影如果说是灯本来实有之光色,那么为何眼睛没毛病的人就不会看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然而这些圆影实只是目患眚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若是见色],若说此五色圆影是眚见(有翳病之见)所成之色。[见已成色],见已成色就是有情变成无情,见性是有情,色是无情;这当然不是这样子,假设说了。如是则能见之性已成为圆影之色,有情的见性,变成无情的圆影之色了。见性便应不再存在了。如是则那个患眚病的人,能用来见那些圆影的,又是什么呢?所以不应说:哪些圆影是眚见所成之色——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有圆影,哪来能成之圆影、所成之圆影?能见圆影者?所见之圆影既无,则哪有能见这些圆影者?——所见既无,则能见虚妄,亦空无所有。所成圆影既实无,则定无能成者:故若问说[圆影是什么东西造成的?]此言本身已是虚妄。
妄不可讨论,妄本无因,妄是虚妄,妄不可得,还需要妄上加妄,一直去讨论吗?[若此圆影离灯别有]:[离灯别有],即是不依于灯,不属于灯。[灯]比喻如如之理。[圆影]比喻依惑所见之五蕴及十界身土等。此句为言十法界自他依正身土,并非离于如如之理而别有,乃是以幻惑故,于真相而起幻觉。诸位!要好好的体悟,在破相的时候,佛陀讲幻;破相以后,佛陀讲处处是真,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陀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讲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五蕴身就是佛!以前世尊常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如幻、如梦、如泡影,这是站在什么角度?是站在破相的角度。现在显真的角度,就懂得珍惜了.
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说: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样不是佛性,这个五蕴身就是佛,所以,你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爱护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这个五蕴身就是佛,你能伤害他吗?能跑去自杀吗?能够无缘无故的去伤害你这一尊佛吗?即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就是佛;十二处——六根、六尘就是佛;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直下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无一法不是如来藏。五蕴是如来藏、六入是如来藏、十二处是如来藏性、十八界是如来藏性,佛陀站在开发真心的这个时候,无一法不是我们本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色身,要健康,把佛性显露出来,有因缘要救度众生,活着更有意义,要自利、要利他。[离见别有,应非眼瞩]:如果这些五色圆影是离于眚见别有,也就是说圆影的产生,并非由于眚见,它们是离于翳目而有自体,故不须眚目来造成。如果是离于眚目所成,应该就非眚眼所能见的。(然而五色圆影实在是眚目能见,故圆影非是离眚见而别有自体。)
义贯:佛言:[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譬[如世间人](凡外权小之人),凡夫、外道、权乘、小乘人,都包括在内。[目]患[有赤眚](心中妄惑犹在),因为不是佛嘛!于[夜]里[见灯光]之外,还[别有]些[圆影五色重叠],就是说正常人看,只有灯的光明,眼睛红肿病的,除了这个灯的光明以外,多出来五重光影,就是在讨论这个影是从哪里来?是妄,不可讨论。(于一如如理而见有十界自他身土,法界森然。)阿难,[于]汝[意云何?此夜]里的[灯明所现]之[圆光(迷眼所见之幻化法界)为是]属于[灯]光原来有的[色](十法界是如如之理本有的?)?
[为当]是此人眚[见]所成之[色]?(还是妄惑之见所造成的?)[阿难,此]圆影[若]是[灯]本来实有之[色,则非]患[眚]病之[人]为[何不同]样看[见]?意思是说(若十界身土为如如理本来实有,为何诸佛菩萨不能同见?)因为诸佛菩萨唯是一真法界,平等不二,毕竟空寂。然[而此圆影]实[唯]有患[眚]病之人[之]所[观]见者(只有众生心有妄惑,才妄见十界身土实有。)然而,[若]说此等圆影[是]眚[见]所成之[色],则能[见]之性既[已成]为圆影之[色,则彼眚]目之[人]还能用来[见圆影者]应[名为何等]?
(见已成影,即不复有见在;若见不复在,如何能再看到圆影)?然而眚目者实能再看到圆影,因此可知,圆影实非眚见所成——其实,不管众生病不病目,看得到或看不到,圆影实本不生,任何情况下,圆影之体相不可得,非在灯内、非在灯、非在病目中、非从病目中出,为什么?于一切处皆实无圆影可得:它只是幻化而已,我们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一切众生相就是什么?就是幻。十界自他身土亦复如是,非在如如理(灯)中,非在如如理外,非在众生能见之见精中有(妄惑之心中非有,亦非从妄惑之心中生,实本不生。)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而[别有]自体,[则合](应该)于其[傍]所[观]之[屏]风、围[帐]、[几]椅、[筵]桌等皆[有圆影出]才对。(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圆影非离灯而别有自体性。十界身土亦如是,虽非如如之理所有,然亦非离于如如之理外,别有十界身土可得——也就是说,十界非在理中,不在理外,离于内外。)若此等圆影是[离]于眚[见]而[别有]自体性,则[应非]翳[眼]所能[瞩],然而,[云何眚]目之[人]确能以其眚[目]而[见圆影]?(如是可知,五色圆影非离见别有自体。十界身土亦复如是,非离幻见而别有自体性。)
你看到这个,读了那么长,却不知道在讲什么?师父用这个文言文,单刀直入就跟你解释。师父贯串起来解释一遍,说:阿难!什么叫做别业妄见?就像世间人有得红热病的眼睛,在晚上看这个灯光,还另外跑出个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这个夜、灯光所现的五重圆影,为是灯跑出来的五重圆影?还是见性所跑出来的五重圆影?阿难!此若是灯跑出来的五重圆影,那么请问,眼睛没有毛病的人,为什么看不到这个五重圆影?而此五重的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见色,如果是见性所产生的色,那么,见已成无情物的色,就是色见了。则彼眚人见圆影者,那么那个眼睛有毛病的 人,看到五重圆影,名为何等?总不能用无情的色见见到有情的见性啊,这个讲不通的!
复次,阿难!如果这个五重圆影,离灯而另外有五重圆影,不必灯就有影子,那么,这旁边的屏、帐、几、筵,应该自己会跑出圆影,可见圆影跟灯光有关系。如果说离开见性而另外有,离开见性,意思就是不需要见性,就可以看得到这个圆影,那就跟眼睛没关系,应非眼瞩,就跟眼睛没关系,云何眚人目见圆影?为什么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五重圆影?听师父这样贯串不是比较快吗?这就比较快了!这样一贯串起来,那就很清楚了。
经文[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注释,[色实在灯]:[色],灯光之色,即灯原有澄明之色;此澄明之光色实在于灯,离灯无光,然此光若以净眼来看,并无五色圆影。[见病为影]:[见],能见。[影],所见之光影。以能见之见精有病,故令所见之灯光变成有五色影。[影、见俱眚]:所以说所见之五色影及能见之精皆有眚病——这比喻不但能见之根身器界是无明之影,连能见的见精,也是无明赤眚之所起。总而言之就是心的问题、心病的问题,我们的心起知见之病。
[见眚非病]:[见],彻见、照见。若如实照见一切能见之精与所见之影,皆是眚病,了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皆是真如之影像,不实在,当体即空,一切法无生,那么,如如智见如如理,则一切法无生,并没有这些无明。所以,皆是眚病,(非眚不见),则当下就怎么样?离病。也就是《圆觉经》所说之:[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是],即也。此谓,若能当下眷取,知能见所见不实如幻,知道能见、所见不实如幻,则终不应再依圆影幻相,而起忘惑,记得!见一切相,如如不动,他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记得!见一切相总是幻,幻无实际,记得如如不动,就契入佛性。作如是虚妄言说:五色圆影是在灯呢?还是在见呢?意思是这些都是多余的,只要落入言语、意识形态、文字、观念,就统统是妄上加妄。所以,佛法本无可说;但是,也不得已方便说,在方便说,了悟方便说是空,也不可得。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非],离也。此谓,乃至在此[即灯、即见]之妄惑中,更起如是虚妄之言说:或者此五色光影并非在灯中,是离灯而有自体性的吗?或是离见而有体的呢?此即惑上加惑。因为五色光影,连[即灯、即见](在灯之中、在见之中)都不可得,则更不可能[离灯、离见]而有自体性。讲即不对;讲离还是不对,于中没有任何的言说,如如智照如如理,本不可得,悟无所得,没有能所,就是佛法。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澄净无影之光[色实在]于[灯](离灯无光,光中无影),但以能[见]之精有[病]故令光成[为]五色之[影](如如之理实一相澄明,并无十界之影,以众生心病而为影);所见之妄[影]与能[见]之精[俱]是[眚]病;他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能见的,其实就是因为你透过无明,所见的一切相,其实是不存在的,能见的无明这一颗心不存在;所见的一切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也是不存在。我们问题就出在:能见的这一颗无明的见病不存在;所见的这些相仍然不存在,都是病!但是,了悟能见的无明见病不存在、是幻,所见的相、境界还是幻,当下就没病,佛就是没有病的人,佛就证悟到一切法无生,没有能所。
然而若能一念相应顿[见]一切能所皆由[眚]所幻,则当下[非病];若能如是当下体取,则[终不应]再依幻相而作如是虚妄之[言]曰:此五色圆影到底[是]即[灯]而有的呢?还[是]即[见]而有的呢?妄上加妄,这是多余的。乃至复[于是]等虚妄言说[中]更[有]进一步的戏论曰:或者此五色光影[非]是即[灯]而有?(而是离灯而有的?)抑或是[非]即[见]而有?(而是离见而有的?)如是即妄上加妄,惑上加惑。
经文[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我先解释一遍:就像第二月,它本身不是体、不是影,为什么呢?第二个月所产生的,是因为你把它捏(动一个念头),捏了眼睛所成的。有智慧的人不应当说:这个捏的根元是形、非形,是月亮的真形吗?还是非形?或者离见,或者是非见。此也是这样子,这是眼睛有毛病所成的第二月,今欲明谁是灯?是见呢?因为它本身并不存在,何况分别非灯?非见?又转计非灯非见,意思就是:第二月本身就不存在,是幻。
注释,[第二月]:捏目所见之第二个月亮。[捏目]比喻无明妄动。[第二月]比喻由于无明,而于实相外,见有妄相。实相本来就是无相,诸位!这世间的真相就叫做实相,佛教讲的这个名词,你一定要了解。世间的真相是什么?它就是无相。世间的真相是什么?世间的真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世间的真相是什么?没有相啊,一切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假相。世间的真相是什么?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个叫做实相,实相叫做无相无不相。[非体、非影]:此第二月实非有自体,亦非是第一个月之影。[第二之观捏所成故]:此第二个月之所以能被看到,全是由于捏目所成,若不捏目,眼不花,则不会有此见。
[此捏根元是形、非形]:以此[捏目]为根本因,所造成的第二月,若还去分别它到底是[真月的本形]呢?还是[非真月的本形]?[捏目]之举已是妄为,捏目所见之第二月更是妄上加妄,若再在此第二月上去分别、争论说:这第二月的形状是真月之形?还是非真月之形状?讨论这个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本身是妄,第二月本身就是妄的东西,怎么讨论它是什么形状?所以,我们在虚妄当中一直讨论。则成多重之虚妄。[离见、非见]:这第二月是离见而有自体?还是非离见而有自体的呢?
义贯,佛言:譬[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此第二月[非]有自[体]、亦[非]是第一月本身的[影]子,[何以故]?此[第二]月[之]能[观]所观,乃纯是[捏]目[所成故],本来无一物。是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由[此捏]目之[根元]所造成的第二月,[是]真月之本[形]呢?还是[非]真月之本[形]?是[离见]而有自体呢?还是[非]离[见]而有自体?[此]灯与五色光影[亦如是],乃[目]有[眚]病[所成,今]尚[欲名谁是灯]所造成的呢?还[是见]所造成的?更[何况]还进一步[分别]说:或者并[非]由[灯]所成?亦[非]由[见]所成?如是等分别,岂非愚妄之极?
所以就说:妄本身无因、无根,因为它是妄,所以,不需要一直讨论,放下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人生跟宇宙,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你一直要去追寻,那追寻不到答案,你的命运如此、你的业力如此、因缘如此,所以,很多事情,你只要放下,答案就显现!知道吗?放下,接受这个事实,它就是命,接受它,不需要再讨论,歇即是菩提。佛的缘起法就是这样子。所以,常观知足,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今天我有听到了正法,我以前什么伤害、什么痛苦、什么创伤都值得!知道吗?统统值得!哪一个对不起你!你家被倒多少钱;哪一个负心汉背叛你,你只要进入文殊讲堂听《楞严经》,一切都不在意!
经文[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这个在《楞严经讲义》他讲得很多;在成观法师的这个《义贯》,这一段就写得很少,所以,有互补的作用。
注释,[同分妄见]:众生共业所感、共有的妄见,看到同样虚妄的东西。[平陆]:平原、平坦的陆地。[东西括量]:[东西],省略了南北二字。东西南北都包括来计量。[唯一国人同感恶缘]:这两小国中,只有一国的人以共业而感受同样的恶缘之果报。[当土众生]:[当土],当地。
[晕、适、佩、玦]:[晕],日旁有气。这个一般是指日、月,两种解释都可以,日跟月旁边的气,他这里是用太阳,日旁有气。[适],黑气。[珮],日上有如玉带之气。[玦]太阳四周有气,其形如有缺口的玉环。这些都是日月之灾象。我们在《楞严经讲义》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浏览一下就行。[彗、孛、飞、流]:[慧],即慧星,欲称扫帚星。[孛],慧星的一种,但光芒短,且其光四射,而慧星则光芒长,且光拖于后。[飞],星星绝迹而去。[流],星光之相往下注。这些都是星辰之灾象。[负、耳、虹、蜺]:[负、耳]为阴阳之气。[虹],彩虹。[蜺(同霓)],为霓虹之处环,内环称虹,外环称霓。
经文[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注释,[以此二事]:指眚目所见之五色光影(别业妄见)及种种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者。[进、退合明]:[进],即演绎。[退],即归纳。演绎是指推论,愈推愈广;归纳就是范围由大缩小,叫做归纳法。[合],合观归结。[明],表明、说明。
义贯,佛言:然而这些日月星辰等的灾变不祥之象,[但此]小[国]之人才[见]到,而[彼]邻近另一小[国]之[众生],对于此等现象却非但[本所不见,亦复不]曾听[闻]过。[阿难,吾今]即[为汝以此]眚目所见光影(别业妄见)及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事]作个[进](演绎)、及[退](归纳)之审析,并将其归结[合]而观之,以示[明]其理。
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注释,[虽现似境]:其圆影虽现出似有实境;亦即,那些圆影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我们现在就是,看起来没有一样不是真的,所以,众生哪会去觉悟?这世间看起来这么强烈的感受,哪一个说这世间是假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全世界、全宇宙的人,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的;只有佛弟子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但终究还是那看到的人其翳眼所成之幻境,不是真实的。[眚即见劳]:[劳],病也。若有眚病即是其见有病。[非色所造]:所以那些圆影并非外色所造,而是自己眚目所见。[然见眚者终无见咎]: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都是眚病所为,终不会再堕于眚见之咎;意思就是:看一件事情要用健康的心去看,那就什么都迎刃而解,用真如之心去看,没有能所;用如如不动的心去看,没有能所;用离一切相去看,没有能所,就这么看,就这么如如不动,就这么解脱!也就是:知幻即离,觉已非梦。
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众生]因个[别]之[业]而造成虚[妄]之[见],因而[瞩]见[灯光]之[中所现圆影](见一真法界中现有自他根身器界),其圆影[虽现]出近[似]实际之[境]界,然而[终]究是[彼见者]之[目眚所成]之幻境,并无真实之实体(自他根身器界虽现如实有之境,终究是自心妄惑所成,并无实体)。
[眚]目所见之境[即]是[见]之[劳]相(见之病相),[非]是外[色所造],乃自眚病所成。[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皆是[眚]病所成[者],则[终无]复堕于眚[见]之[咎]矣(如觉了即不复梦矣)。如今以由眚病而见圆影之事来[例]同[汝今日以目观见]些三界之[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一切有情无情、依报正报,其实[皆是]你[无始]以来所患眚[见]之[病所成],并无实体!
这个重点就是说:所有万法都是心的见病所产生的,看了种种的感受、种种思惟、种种的造作,问题统统是出在哪里?出在无始的见病,就是见一切相,以不健康的心看这件事情。而这个问题分粗跟细,先天带来的这个执着性太强,所以,二六时中,都一定夹带一个我执,白天虽然比较容易克制一点,看到名、利、色三关,仍然是团团转。所以,要修行,它难,就是连白天都控制不住!白天控制得住,远离这一些烦恼,晚上呢?一睡觉当中,这些意志力没有了、消失了,于梦境又显现种子,所以,它困难就是难在太微细了,佛经太难理解,而且要真实的去解脱,太难太难!
可是,如果你不去接触佛法,那就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接触佛法的众生,都能受益,哪怕是听一句、听一个典故、一个故事,哪怕是一句佛陀的简单开示,也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对宇宙的看法,也能够让我们活得很快乐。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像佛一样,可是,日子已经不远了,解脱的日子已经不遥远了,只要我们有心。坚持,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记住哲学家这一句话;当你目标正确,坚持,你就一定有所收获!我们学佛的目标正确,你一定要做一个动作,就是:我坚持听经闻法,刮风、下大雨、下冰块我都来!坚持,一定有所收获,这是勉励大家;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说一句实在良心话:要听到楞严大法,还挺难的,还非常难得的因缘,诸位还能够坐在底下,能有因缘聚会一堂,难能可贵!
经文[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因为《楞严经》翻译得很简短,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像这样的话这么省略,没有相当的佛学的基础,或者是经教上的通达,实在很难理解他在讲什么。
注释,[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相分),晃如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差不多一切众生,没有证圣果的,百分之一百都认为境界是实在的,它是很受用的,眼睛可以见、耳朵可以听,这个一点都跑不掉。所以,那种从小到大没有觉悟的智慧心,就是运用执着和知识,那么,这个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明]之[觉]是妄觉,并非真觉;因为自心本觉,而起一念无明,还欲求觉;以此一念之妄求,反而转真觉为妄觉,而往外求索,故成根本无明。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有在作用,只是这个作用是妄心在作用,不是真心。譬如你看一个人,很恨他,这个就是五重圆影,本性没有这种东西,产生心的病态。譬如说你嫉妒一个人,而佛陀说:没有那个人让你嫉妒。或说你想要占有一件事情,佛陀也告诉你:没有东西可以让你占有。我们没有办法如如智照如如理、无生的理,我们一直认为有东西,那问题就出来了,病态的心就出来了,攻击、伤害、毁谤、不满、牢骚、抱怨、贪瞋痴、嫉妒、占有,没有一样不是心中的阴影,就是这样一直产生不必要的心态、不必要的病态;不必要的病态就是真心的圆影。
此谓,承上句,现似实有的前境,原来实是我自己最初心起妄觉而欲求明之根本无明,因而幻起能见分,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如是所造成的眚病,而究其实,这一切能见与所见,并皆没有实体,就是无自性的意思,皆是眚病。这个就是看出来的见病。意思是没有正觉的看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看到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看到的,把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实体,所以,在这个缘起的假相里面迷惑了,又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贪瞋痴慢、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恶知见等等,包括你大学的学者,仍然无法跳脱这一些,仍然没有办法跳脱这个知识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因为他那个是妄觉,不是真觉。
[觉见即眚]:若觉自己能见,此即是眚病。亦即,此能见实是妄见,而我们就一直以这个妄见为本,就一直看出去,就一直烦恼。而此能觉亦即是妄觉,非真觉——其实是一种病。[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问题出在红热的眼病,就问题出在无始的见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仍堕在眚咎之中。所以,平常心是道,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做平常心就是道?不必有太多情绪的东西,没有必要,这个都是心灵的负担,别人好坏,跟我们生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此实见见]:这样便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为什么还把一精明的妙觉明性称为六和合的见、闻、觉、知,且妄认其为真实有此六分别,本来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眼睛就对明暗、耳朵就对动静,没有办法逾越这个范畴。并且认为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我能看、我能闻,这个就是我的心啊!不晓得这个是妄识、妄分别,能分别的意识心是妄见,所分别的相是缘起、是空,不知道!而实际上,一切能见所见、能闻、能觉、能知併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皆是一精明体上所起的眚病,能所不断就是眚病,能缘的心、所缘的相,一直误认为确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个妄识的执着心,其实是没有实体的,妄识无体、妄识无处、妄识非心,这前面讲过,都无实体。
[汝今见我及汝……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所以以你现所见到的我及你自身,以及种种器世间,与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都是你的见精之眚病所成就的,眚病就是无始的见病,无量亿劫以来,看什么,那个见就是生病,没有一天是健康的。并非能彻见[一切法皆是眚妄]之真见。[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彼见性是绝对,没有能所,诸位!见性就是没有能所,它是绝对的大智慧、绝对的大解脱、绝对的大自在、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大慈、绝对的大悲、绝对的无分别、绝对的无相,它没有能所。彼见性乃真精妙明,[真]就是非假,[精]就是纯一无杂,真精妙明,纯一无杂,没有妄,完全真心。所以它的性从来没有跟着见精起眚病,意思是如同虚空,从来不随相转,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相,虚空从来不受相的影响,这个就是比喻得最好!所以见性不名为[能见],因为它是绝对,没有能所,因此更无[有所见]:以其不病故,无有能所之分。所以,见性是自体分,清净的心。
义贯,佛言: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就是相分),晃如近[似]真实[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界;其实[元]来是[我]最初心起妄[觉]求[明]之根本无明,这什么意思?就是头上安头,就是知见立知,清净心本来就是绝对的知见,却把它头上安头,叫做知见立知,本觉本来就没有妄,而去加一个明,就变成妄觉,不是真觉。幻起能见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而成[眚]者;是故若[觉]自己能有所[见即]是[眚]病(因真如法界中,实无能见所见)。
虽然起了能所之心,但若能以[本觉]妙[明]真[心]去[觉]了能[缘]与所缘二者皆是虚妄,即[非]有[眚]病了(见眚非病)。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复堕在[眚]幻之[中]了。[此]即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若能如是觉了,则[云何复]将本一精明之妙觉明性[名]为六和合之[觉、闻、知、见],为什么讲六和合?因为六根面对这个外面的六尘,叫做六和合,眼睛与明、暗合;耳朵与动、静合,就变成六和合。而更妄认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及外境相?所以,我们内在里面的想像、种种的相和记忆,其实是不可得!
[是故汝今]现前所[见]到的[我及汝]自身,[并诸]器[世间]及[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皆即]汝之[见]精之[眚]病所成,而[非]为能彻[见]一切法皆为[眚者。彼]清净[见]性乃[真精]妙明,其[性]从本以来即[非]有[眚]病[者](本性从来不病,不与妄合;其体虽究竟不染不变,却有随缘幻化之用),诸位!这个随缘其实是方便说,虚空从来不随缘,虚空若随缘就变成生灭;虚空不离因缘,但它不是因缘法,虚空如果能够随缘,虚空就变成生灭法;佛性如果可以随缘,佛性就变成生灭。所以,佛性从来不随缘,只是不离因缘,要如是见解,才是佛见。是[故]妙明真性[不名]为能[见],以其实无能所之相。
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一国[众生]由于[同分妄见]之共业所见种种灾象,来[例彼]因眚目而生[妄见],见灯有圆影之[别业一人:一病目]之[人]实[同彼一国]之人,[彼]病目人所[见]之[圆影]乃[眚妄所生],并非即灯或离灯而有实体,抑即见或离见而有实,本无有生。因为一切法无生。而[此]国之众生因[众同分所见]之[不祥]诸相,乃[同]分妄[见]共[业中]所感[瘴]疠[恶]气[所起]之妄相。而此等诸妄相,[俱是无始]无明熏成[见妄所生]之虚影,犹如空华、阳焰。
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相,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其实那是影像,没有实体。所以,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相都是记忆的残影,所有的记忆,也是妄识所分别、存在的一个假相。因此我们不能看到缘起的假相叫做幻影,一直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的真实性,这个是愚痴的人!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必须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去一切的分别,空掉一切的颠倒,令心无所增减,是真正的修行人。
诠论:人虽有一、多,业亦有同、别;然其为眚见则同。因为一国之人之同分妄见(见到日月星辰灾相),人数多且规模大,牵涉亦广,所以较难了解;而一人病目见灯有圆影,则事件比较单纯,易于了解;然而两者之道理实同。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国家就对了。因此佛即以一人来喻多人,以[别业妄见]来比喻[共业妄见](同分妄见)。
经文[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注释,[诸有漏国]:即非清净佛土。[虚妄病缘]:虚妄之见病所缘之相分。此病非实,否则永不得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能见与所见和合,而虚妄现出生相,复和合又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然实没有生死,亦无和合。譬如说你悟到父母亲未生本来的面目,父母亲没有生我们,我们什么时候生?爸爸、妈妈结婚的产品,就是和合,父母亲结合,这个就是和合,因缘。而我们这个色身也是缘起,我们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什么时候生?说我们今天有死,那只是元素散了而已。我们一辈子,用比较透视的眼光来讲就是说:集少数的元素出生,说我们生;慢慢这个元素增加了、年岁长大了,说我们壮,或者是我们健康,这元素又比较多了,因为吃、喝,新陈代谢;慢慢我们这个元素老化了,起不了作用了,最后这元素散灭了,四大元素散灭了,没有了!从生、老、病、死,都没有真实相。没有真实相就是假相,所以,缘起我们叫做生,缘散我们叫做灭,其实一切法本自无生,今也不灭,要这样如是见解,能够慢慢的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
证悟到一切法无生有什么好处?就完全不随假相转,你转你的、我转我的,我转的是转烦恼成菩提、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我们是这样转,转自心性成无上菩提。众生不是,众生是跟着假相拼命的转!为什么?心从来没有定过,绝对没有,他误认为它是真的。一个人没有是非、恩怨、善恶、对错这种能所的东西,你看他的日子是什么?就真正的找到幸福了,生命真的有着力点了。我们不是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乐吗?结果,你在这一念的佛性里面,竟然找到了幸福跟快乐;而且这个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是真正的快乐。
[诸和合缘及不和合]:[根尘识]三者相应染,名为和合;三不相应,名为不和合。这后面会讲到,三种相应染,还有不相应染。名为不和合,[众同分]为心不相应行法,所以[不和合]即指[同分妄见];而和合缘即指[别业妄见]。师父前面已经讲过了,共业跟别业其实有交叉性、有时空性、有进退性、有复杂性,不是单一的,这样来解释,就知道佛法的广大,佛法甚深,佛教的究竟和圆满;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说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消极的,只有大愚痴的人会这样讲!
义贯,佛言:这又可进一步来比喻,以[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乃至可例整个[娑婆世界],甚至[并洎十方]之[诸有漏国]土等一切器世间,[及诸众生]等一切有情世间,这一切依正[同是]本[觉]妙[明]本自[无漏]的[妙心]随缘幻起的[见闻觉知虚妄]见[病]所[缘]之相分,唯自心现;诸位!这一句很是重要!为什么叫做唯自心现?就是你动什么念头,就过什么日子,就这么简单,动恶念,你就一定过痛苦的日子;动善念,你就会过快乐的日子,有善果嘛!动佛念,你就一定会成佛,唯心,唯自心现。
能见所见[和合]而虚[妄]有[生],众缘[和合]而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简单讲:总归世间就是两个字:生灭,就是无常、就是无自性。[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别业妄见)[及不和合]缘(同分妄见),如是[则复]能[灭除诸]分段、变易[生死]之[因],离幻即觉,离幻就是当下,离幻的当下就是觉,没什么诀窍,就是放下而已,坚持放下的人就是佛!故速能[圆满菩提]本[不生灭]无上大涅槃[性],重获[清净本心],证得[本觉]出缠而得[常住]不动不坏,入法界性。
第十四节 破和合及非和合
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注释,[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觉元],妙觉明元,亦即本性。佛知道阿难虽已离因缘以及自然之计,但仍未脱和合及非和合之执,这不只是阿难,是一切众生,众生不是认为说缘起的因缘和合相,要不然就认为是非和合相,这一定的道理,他没有佛的智慧,绝对没办法脱离和合和非和合的观念。仍在疑惑本性到底是和合而有的呢?还是非和合而有的?[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因此也以为能证无上菩提的因地之心(亦即如来密因),也是和合而起的。
义贯,佛言:[阿难,汝虽先]已[悟]了[本觉妙明]其[性非因缘]所生,亦[非]堕无因果之[自然性](已离因缘、自然之计),然[而]你[犹未明]了[如是]不生灭之妙[觉]明[元](本性),既[非和合]而[生、及]非[不和合](仍未脱和合与不和合之执)。[阿难,吾今复以]现[前]所对之[尘]境来[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妄想],不是用本性。一切众生之妄想而计本性为[和合]而有,认为本性也是从[诸因缘性]和合而生,因[而自]生[疑惑],而更疑能[证]无上[菩提]之因地[心](如来密因)也是由[和合]而[起者]。
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很长,稍微解释、贯通一下,则汝现在的妙净的见精,这个本性,到底是跟明相和?或者是跟暗相来和?或者是跟通相来和?或者是跟塞相来和?如果是跟明相来和,那么,你现在看看这些明相,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何处夹杂你的见性?能分辨见性跟明相互相夹杂之处吗?如果我们现在,见性和明相很清楚的可以辩明:这是见性、这是明相,那么,一个能见的——有情的能见见性、一个无情的相,夹杂起来,就变成什么形像呢?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