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华严经浅释,华严经全文,太虚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手机学佛网

华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太虚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十九年十一月在成都佛学社讲──

  解题目

  一 解经题

  二 解品题

  三 解译题

  释经

  甲一 承前启后分

  甲二 正说行愿分

  乙一 长行

  丙一 正说大愿

  丁一 标名列数

  丁二 牒名别释

  戊一 总牒

  戊二 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礼境

  辛二 能礼因

  辛三 能礼相

  庚三 无尽

  辛一 四喻无尽

  辛二 三业无间

  己二 称赞如来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赞境

  辛二 能赞相

  庚三 无尽

  己三 广修供养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出所供境

  辛二 出能供因

  辛三 出能供相

  庚三 无尽

  己四 忏除业障

  己五 随喜功德

  己六 请转法轮

  己七 请佛住世

  己八 常随佛学

  己九 恒顺众生

  己十 普皆回向

  丁三 结愿令知

  丙二 显经功德

  丁一 校量闻功德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别明众行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举一行

  庚二 彰五果

  己二 别明净土

  庚一 显法功能

  庚二 别明胜果

  庚三 究竟成佛

  丙三 结劝受持

  乙二 偈颂

  丙一 标举

  丙二 正说

  丁一 正颂大愿

  戊一 别颂十门

  己一 礼敬

  己二 称赞

  己三 供养

  己四 忏悔

  己五 随喜

  己六 请转法轮

  己七 请佛住世

  己八 后三愿

  庚一 合颂三门

  辛一 总表回向

  辛二 别颂三门

  壬一 常随佛学

  壬二 恒顺众生

  壬三 普皆回向

  癸一 别发十愿

  子一 护法愿

  子二 二利愿

  子三 成熟有情愿

  子四 不离同伴愿

  子五 供养愿

  子六 利益愿

  子七 转法轮愿

  子八 净土愿

  子九 承事请佛愿

  子十 速成正觉愿

  癸二 总结十愿

  子一 总结前十

  子二 结归二圣

  丑一 结归普贤

  丑二 双结文殊普贤

  庚二 颂生净土

  戊二 总结无尽

  丁二 赞经胜德

  戊一 校量闻经德

  戊二 显余众行德

  丁三 结劝受持

  丁四 总结回向

  丙三 结赞

  甲三 总结流通分

  显要旨

  一 诸法实相不可说而说缘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说而说因分之所显

  三 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佛华严义

  四 依愿教修愿因而克愿果

  【解题目】

  古来讲经者,多在题前先提出经中要义而广谈,若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门悬谈等。因当时听者精熟佛典,故可如此。今则多有初听佛经者,若先事玄谈,则必致茫然莫解!故先解题目,次释文义,然后乃开显其要旨。

  一 解经题

  甲、大方广  此三字、有从一字一字先下定义者,有援引体、相、用等三法以配释之者。此种解释,有不切梵文原意及望文生义之弊。按方广为十二分教中之方广分,瑜伽师地论说:‘余十一分通大小乘,方广专属大乘’。故经题方广之名者,即为表示是大乘经。与大乘妙法莲华经等题名大乘者无异。故方广为大乘之代名词,亦大乘经之通称也。且方广亦译作方等,如无上等正觉,亦译作无上遍正觉,故大乘经亦通称方等经典也。大乘之境行果:以大乘经教所诠理为境,菩萨之行为行,以佛果德为果。作长期之修养,集广大之资粮,究竟涅槃,圆满菩提,量极广博,故名方广。方者量也,方为量之表现,量为方之自性。如二十四不相应行之‘方’与‘时’。即为方量、时量。方量分长短、宽狭、高下为六方。故谈空间者,虽至极微亦有六方分。如时间,亦可加入为第四度所量之久暂。故若以方为空间之代名,则时间亦不出方之范围。故方广总指空量,俱极广博也。而此经于方广之上更加一大字曰‘大方广’者:以方广示能诠所诠,其量宏广;亦犹是后得如量智上所缘之相对广,而非根本如理智上所缘之绝对大。如能二智同时一念而现,则其所缘乃亦大亦方广,曰大方广。此为八地以上之菩萨及佛所证得知心境。而七地以下之菩萨,前一刹那中根本智现前,而后得智则不现前;后一刹那中后得智现行,而根本智又不现前;根本智缘理,后得智缘事,所缘教法唯是后得智境,故名方广而不名大。然八地菩萨,虽已能二智同现,事理双证,犹是在妙观察智上能如此耳。须待佛果方能镜智圆明,法界清净,于念念中证一切法,若性若相无不周遍,曰正遍知,以尽法相之量而名方广;复以同时即为法性之体,而名大方广也。盖此经以菩萨极地之普贤行海,显毗卢如来之圆满果海;正诠圆因所显圆果上之大方广法,故题大方广之名也。

  乙、佛华严  然大方广一题,犹可通于余部,例大方广圆觉经等。佛华严,方是此经之专名。严即庄严,通于能所。佛是佛果,华是因华。古谓以菩萨之因华,严如来之佛果,华为能严,佛为所严,理亦未尽。华应统指五趣异生、三乘圣众、诸地菩萨心境华报业报而言,不但指菩萨之因行。而且因华为佛果之庄严,佛果亦为因华之庄严;佛华互为能严所严,如千光之映射,交遍相彻,离障无碍,曰佛华严。佛出于世,国土山河,人天鬼畜,林树花果,繁炽昌盛;而同时佛亦以器世间主一切有情之所围绕,成觉场之严饰。犹日光明,森罗万象,而显现宇宙之庄严。但日光辉映而无万象,亦不足以彰日之妙,则非互相显现以为庄严不可。是以经中世主妙严品等,是明以器世间、有情世间之华而为佛果之庄严也。由佛之示现,成正觉而转法轮,有十方菩萨集会说法,乃至一切有情闻法获种菩提善因,乃至得果;则是以佛之果海功德,为因华之庄严也。然五趣之业报、三乘之修证、及十方菩萨之福慧,以如是等一切因华皆汇为普贤之行海;以普贤三昧,显离言绝思之毗卢遮那佛圆满果海。亦以毗卢遮那威神之力,彰始从外凡终至等觉一切有情行位之普贤境界。如曼荼罗,佛与菩萨及天人等互相彰显以成庄严。

  丙、经  梵语修多罗,亦云素怛缆,此云契经。含有二义:一、契理,谓佛所说,皆契真理,不同凡外倒说矫论;是以可导闻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机,以大悲心随顺有情方便而说,恰合机宜,应病与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机,可常可法,故译之曰经。佛弟子结集佛之所说法,皆名为经。故经又为三藏中经藏所摄诸部之通名也。然此经属大乘摄,故名方广经。又此经是诠圆因所显即大即方广之圆果法者,故又名大方广经。复次,此经是专诠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法者,故特名佛华严。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也。

  二 解品题

  此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出唐贞元年间所译之四十卷佛华严经,即当于初唐所译之入法界品。但唐初所译,独缺最后之此文,故此文乃四十卷中最后一卷,现在别行为一小本。因此、今之品题,非唯此本之题,乃为四十卷之总题。独此一本,亦得名普贤行愿耳。兹分三段讲之:

  甲、入  入通所能,所入即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入即普贤行愿。

  乙、不思议解脱境界  境界者:依普贤行愿之圣教,由教起解,由解生行,由胜解入加行,由加行得分证,由分证至满证,达到究竟;复由究竟摄化世间,自他交互,因果该彻。如此重重所知境上各有分际,谓之境界。可约说为:信解境,解行境,行证境,证满境,教化境。如是重重境界,每一境界又各有重重境界之不同,可思维之。言解脱境界者:有天、人、鬼、畜五趣所见境界不同,吾人所见之长江,鱼鳖见为虚空窟宅,天见为琉璃等。故即凡夫境界之中,又有各类差别。凡夫境界之上,有三乘圣境界,有佛境界。凡夫境界,由烦恼所发业,与自业所系果而有障碍,故不得谓解脱境界。今于境界上加解脱一名,按佛典说,解脱有二:一、心所中有胜解心所,胜解亦曰解脱;即指此胜解上所现境界,是谓解脱境界。二、烦恼所发业苦能离系时,无障碍,无系缚,名为解脱境界;此唯三乘圣智所证之境。境界之名,可通圣凡,而解脱境界则通于四圣。加之以不思议三字,则非未破法执未离所知障之二乘圣智及地前菩萨之所行境矣。故不思议解脱境界,非初地菩萨不能亲证入也。一涉思想议论,即落对待境界。二乘对凡夫名解脱,犹有相对。不思议,即思想不能用、议论不能立之绝对境,然不思议境亦可有两重:一、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二、后得无分别智所了知一切法相。从根本智上所发后得智,以所知障已破除故,非世间分别心所执取之法相。每法皆见其来无始,其往无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为地上菩萨所知所见之不思议解脱境界。到八地以上菩萨,较初地更深,性相理事,同时不二;由八地以上菩萨到金刚道后,乃入于究竟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佛华严经,为十地后心最高位菩萨普贤智慧所显毗卢遮那之佛境界。故佛华严中所明一切菩萨位修行,皆可谓普贤行;其境界亦皆可谓不思议解脱境界。

  丙、普贤行愿  普贤二字,义通人法,然正指为一切菩萨上首之普贤菩萨也。梵音三满多曼陀南,亦译遍吉,义同普贤。按此本之末,明普贤为一生补处住灌顶位,一切菩萨上首;即明普贤为十地后心法云地极地之菩萨也。等觉菩萨,有多经论不开此地,故即摄于十地中。第十地菩萨,于十方如来所有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行,悉能承受,故名普贤。一切法雨,此菩萨智如虚空普能容摄,故名普贤。所以一切菩萨修行圆满,皆名普贤;以普贤能承受圆满究竟一切佛法故,亦能以普贤圆满行海而表毗卢遮那果海也。此为普贤本义。然亦可通释一切所知法一切众生:一切法及一切众生。各各当体真如法性,即是常遍纯善清净;故一切法一切众生当体法性,即名普贤。次就有情众生各各心中,皆具出世无漏善法种子,即是本性普贤;故本来一切众生,皆是普贤也。再从闻大乘法,开悟圆理,通达真如清净,发菩提心,遍观诸法性相,起正信心,即为信解位之普贤。解行位上,遍观法性,修集六度菩提资粮,是为普贤。从真见道,智证遍行真如,依根本智,引发一切后得智行,是为普贤。第十地普贤如前说。到佛地后,从无缘同体大慈悲所起三轮不思议之教化,谓之普贤。此依普贤智德,自一切异生至佛,皆谓之普贤。行、读杏音,指所行事;读如原字,即能行行。今作能行行读。佛位即果,菩萨即行。菩萨地亦有果,非究竟果,皆是得果之阶梯,仍是因行。到普贤地因行圆满,故一切菩萨行皆摄入普贤行海中。行愿者,行之愿也。欲修普贤行,须先发普贤愿。佛华严经在此本前,有八十卷,所显果海皆属毗卢遮那,而能显者皆普贤行。一切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所有因行,皆摄属普贤行;善财参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后进参普贤菩萨,亦明会归于普贤圆满行海义。如此普贤行之高上远大,今又皆摄入普贤愿中。总摄一切,普摄一切,令初心菩萨即从发愿而得一切菩萨行,及至佛果一切功德,是谓能入之普贤行愿也。

  三 解译题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乃大唐贞元年间,通达经律论三藏法之师,是谓三藏法师。般若此云智慧,乃译师之德号。奉时王诏敕而译,示译事郑重也。

  【释 经】

  契经均具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承上而来,为佛华严经全经正宗分中所未了之一部分,连最后之流通分,本止二分。现就单行本言,亦可分为三分:即一、承前启后分,即此品之序分。二、正释行愿分,即此品之正宗分。三、流通分,即此品之流通分,亦为全经之流通分。

  甲一 承前启后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因承前文,故曰尔时。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菩提即大觉义,萨埵即有情义。上求大觉,下济有情,谓之菩萨。菩萨位分高下,十信位初发心即名菩萨,经过住、行、向、加、到初地位,方名摩诃萨。普贤为住十地后心之最高位菩萨,故名菩萨摩诃萨。摩诃大义,引伸之有多义,胜义。即一、心境广大,二、解行众多,三、功德殊胜;具此三义,故名摩诃。普贤为有情中上求菩提而又具有大、多、胜三德之菩萨,故名菩萨摩诃萨。

  虚空可以测量,如来胜功德虽以最高位普贤菩萨之智慧力,称量不能穷尽。正表以普贤圆满之因行,显扬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果海,虽为显扬之极,终不能尽。如来为佛果十号之一,梵语多陀阿伽度,谓从正智证真如中而来为一切众生示现世间也。此如来正指毗卢遮那,通指诸佛。称叹毗卢遮那如来功德,即遍称叹诸佛如来功德。因诸佛平等平等,无有高下。普贤菩萨称叹已毕,而此段中还继续称叹不尽,故经文如下: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普贤菩萨在如来座前大法会中,遍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厌离一切恶法,常亲近善知识,随学菩萨行,修集功德法财,故名善财童子。表示善财菩萨为初发大心之凡夫,此通外凡内凡。外凡在十信位,内凡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亦名地前菩萨。善财自参文殊菩萨后,已开真解,生深信心。为欲使其信心──即菩提心──成就不退,故令历参诸善知识,以至今见普贤更为说之。不退、为生生世世能亲近三宝,增长解行,修习一切福慧资粮,不至再造恶业。虽尚有生死,但常生人天之中,故名不退,亦名成就。广参善知识,随学菩萨行,方能成就信不退。菩萨虽不拘定形相,以能担任大事,具丈夫相,故曰男子。能担任上求大觉下济有情之大事,故曰善男子,菩萨通称也。

  如来功德下,表如来功德,不但普贤菩萨称叹不尽,即虚空无边世界无量中之无量诸佛,经过极长时劫,亦说不尽。不可说,为十种大数最后之一数。十种大数,已非世界数量,此更为菩萨思想所不能有,故曰不可说。刹、梵云刹多罗,此云国土,或曰世界。佛刹,即佛世界。析世界为极微尘,极表劫数之多。劫、俗指灾难者非。梵音劫波,此云时分,即时间也。一刹那亦名劫,极长时间亦名劫,佛典上另加区别词以别之。如一刹那、小劫、中劫。此但曰劫,通常指世界经过一度之成住坏空而言──就住劫言,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复倍倍增,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此辗转增减,经过二十度曰一住劫,余三相等。

  甲二 正说行愿分

  乙一 长行

  从行之广义言,愿亦行也。说明此愿,能总摄一切普贤行,能发生一切菩萨行,故曰普贤行愿。

  丙一 正说大愿

  丁一 标数列名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一者至十者为数,礼敬诸佛等为名。佛华严经,以佛功德为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之庄严,启发大心凡夫之信解心──即成就佛果功德之心,亦即菩提心──;又以一切众生一切菩萨发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即以庄严佛果功德;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发心──即发成就佛果之心──从佛果上发起,即因该果海。佛果功德,由摄一切因地心行之普贤菩萨心行而为显现,即果彻因源。

  有一类大乘经论,先从众生心境上,说明一切法平等之法相法性;依此平等相性为所观境,修行而得证果。佛华严则先开示佛果之福智境,令一切众生依之起信心解行。故从称叹而起信发心,皆重在成就佛果功德。由信解上发起仰慕心,由仰慕心发起自身成就心,抱定佛果功德为所观境。即此愿成就佛果心,继长增高而不反退;依此发心而修行证果,此其所以别于余一类经也。前八愿为上求。前八愿力充足之后,扩充大悲心,以所成就功德,布施于一切众生而无所著,故后二愿为下度众生之愿。

  丁二 牒名别释

  戊一 总牒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出世圣人,与世所称圣人不同。世圣系人道中圣人,出世圣人乃超出人天三界之圣人。简小乘圣人,故曰大圣。

  戊二 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

  庚一 牒名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礼境(心所对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法界义广,今略释之。法界,狭义即十八界中意识所对之法界。广释尽一切所有境──包括有无,含义最广──名法;穷尽一切法之量,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曰法界。尽法界,即尽此无所不包无所不摄之法界也。虚空界、即空间──包括无量国土,十方即空间之方位,有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面也。

  辛二 能礼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辛三 能礼相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业通善恶、无漏有漏,并非全恶。恶业曰业,净业亦曰业,并非均须断灭之。佛法不说断灭相,误解则成外道、或小乘。用何礼敬?即前六识思心所上相应之善心所,所起之净三业。能礼身无量无数,所礼佛亦无量无数,互相交遍,名曰无尽礼。

  庚三 无尽

  辛一 四喻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众生,业,烦恼之四种,皆无尽故;喻今礼敬无尽。众生指六道凡夫之异生。佛界、众生界、皆即真如,故不增不减,此法性义。具有出世无漏种者乃得涅槃,无种者则不得涅槃,故不增减,此法相义。二义皆显众生无尽。

  辛二 三业无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指一刹那心,非指念心所。谓此心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相续也。间者间隔,前刹那及后刹那皆礼敬,中间不夹以他念曰无间。不起为断;前刹那起,后刹那续起,曰无断。

  己二 称叹如来

  庚一 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叹如来者: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赞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前节但礼敬佛,此兼及大乘菩萨僧。

  辛二 能赞相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言辞以声音为本。

  庚三 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礼敬虽通三业,而遍重身业。赞叹亦通三业,而特重语业。语业即口业,因口为发语之工具故。惟发语不但口,兼喉舌等,故不曰口业而曰语业。身语均不离意故,上二又以意业为主。以无意业,则礼敬不诚,赞叹不切故;犹眼见物而手不取,于自身不生关系故。

  己三 广修供养

  庚一 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供养摄于布施,对于三种福田,应行布施。即一、敬田,对于有德可敬而行布施。二、悲田。对于有苦可悯而行布施。三、恩田,对于有恩须报而行布施。此云供养,即敬田也。

  庚二 释相

  辛一 出所供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辛二 出能供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辛三 出能供相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华鬘等为六供养。如是等云,谓修供养具如云遍满虚空之观想也。以上资具供养,以下为资具供养与法供养之比较。法供养非以法布施人,故与法施不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下,出两种供养之比较。资具供养不过得福,法供养成就波罗密行,故胜也。俱胝、十万,即亿也。那由他、百万,即兆也。迦罗,梵语一毛之百分之一。算分、谓可算,数分、谓可数,喻分、谓可喻,优波尼沙陀,即极微尘数。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供养大乘三宝,应以如说修行等为真供养。因求佛求菩萨庇护固不可废,必发体念佛心,照佛作事,方可谓之真学佛者,真学如来道者,真修菩萨行者。如来之所以为如来。亦由如说修行;故行法供养,为如来所重。世间之孝子,向不仅以色养为足而重养志,况佛法岂可仅以资具为供养乎?

  庚三 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四 忏除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此为所忏境。忏、具云忏摩,译为悔。言忏悔者,梵汉合名。所忏本通三障,单言业者,以正能为障故。因烦恼心(即贪瞋痴),起烦恼行(即有漏不善业);以非烦恼心所发,不成为恶业故。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相。能忏仍恃三业,从三业造者还从三业灭故。忏法,重在发露认过,誓不再造。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明无尽无间,义同前说。

  己五 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中文义,如前分判。忏悔不修,不能开自新之路,而除过去之一切过恶;随喜不起,不能广向善之心,进未来之一切德业。随喜与嫉妒相对,不起随喜而生嫉妒心,为世间通病,故应发菩萨随喜心。此一切智,非指道种智、一切种智、相对之智,而为佛智总名,谓一切法无不明了也。般涅槃为八相成道之最后相。随喜次第:初、诸佛,次、六趣四生──地狱众生善根不断──,次、二乘,次、大乘。依佛声教修行而得解脱,曰声闻;辟支佛即独觉。三果以前皆有学,四果阿罗汉为无学。

  己六 请转法轮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法贵流通,以名句文讲演,使人闻之而生了解。依解修行,而能证果。即以证得之法,广为众说,俾未知未悟者,闻而生解起行。如是辗转流通,如轮之转动不停,俾未知者信解,未证者得证,曰转法轮。此与外道在色身上用功,如转气透三关等邪说有别。故请转法轮,正名请诸佛说法也。以种种方便言说讲解,使未了者了,未证者证也。等正觉,又名遍正觉。即三藐三菩提。如何而请?仍以清净三业,即身礼敬,口赞叹,意随喜等请之。

  己七 请佛住世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诸佛将涅槃时,请佛住世也。佛应现世间,非依自现,依众生因缘现,依众生之善根成熟不成熟而现。善知识,通三乘凡圣位,外凡为凡,内凡称贤。须陀洹以上,是圣位。大乘之善知识,通三贤位及十圣位。为利益众生故而请住世。

  己八 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毗卢遮那或卢舍那,同译遍照。摩诃毗卢遮那,译为大日,日亦遍照义也。旧以卢舍那为报身,毗卢遮那为法身者,非也。在三身中,同为地上菩萨所见他受用身。从初发心精进不退至种种难行苦行,谓身命尚可布施,何况资具房舍?乃至句,总结。三乘均可言菩提:阿罗汉、称声闻菩提,独觉、称辟支佛菩提,正遍觉、方名大菩提。现种种佛身,即本经言佛在菩提道场成正觉后,升忉利、夜摩等天说法,所现各种佛身不同也。刹利即刹帝利,为印度四姓之一,执政权之贵族也。婆罗门,译言净裔,旧说从大梵口所生故名,为印度掌宗教及教化之族。乃至句,总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名圆满音。毗卢遮那如来如此,十方诸佛亦如是。余解同前从略。

  己九 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愿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作为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何等众生,即经所说之种种是。刹海即世界海。世界无量差别,其中众生之差别更无量:一、生类不同,二、住处不同,以及其余种种不同。无足如蛇类、蚓类,二足如人、禽类,四足兽类,多足虫类。无想、指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指非想非非想处天。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广显菩萨以大悲心起行。大悲与世间慈善不同:世间慈善,系出有余而济人之不足,其本身与痛苦隔开,心中且有尊己卑人观念,即无悲心,即不平等。故仅得人天善果。佛菩萨身,为济世度生而示现,不为自己,故曰同体大悲。于被济度者,并无轻视心,等于供养父母、师长乃至如佛,故曰平等饶益。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以下,皆释随顺众生相。何以故下,分二:初顺佛心,次显增大悲心。二乘只求自身解脱,即非大悲心;菩萨为解脱一切众生苦恼,拔济沉沦苦海之众生而起大悲。有大悲心方能发起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本。

  次何以故下,分三:初法,次喻,又次法喻合。譬如下为喻,生死旷野下为法喻合。龙树、无著等菩萨,均有修大悲心法。不然,则发二乘自了生死之解脱心,不能成大果也。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明此义。不见能度众生之我,不见众生为我所度;以平等心饶益一切众生,皆视为如幻如化而不着,此为大乘不共之大悲般若门。般若共三乘,大悲心不共。余同前释。

  己十 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求大菩提,布施众生,皆为回向意。此总结以上所修大愿功德,均无为己心也。悉皆回转而向众生,故无取着。一切布施于众生,即四无量中之舍;着即有限量,便不广大。又有我即有取,有我所即有侧重,侧重即落巢臼。菩萨观法性本空,法性平等;既不见有我,亦无所取着。回向分三:即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一切众生。此虽单指回向众生,而其回向众生之愿,无边际,无限量,便是回向法性真如;回向众生,悉得解脱,成大菩提,便是回向无上菩提;故亦通于前二。以此功德之威神力为胜增上缘,能使众生离恶向善。修十善等为人天正路,修出世善业为涅槃正路。代受重苦,非仅为众生安乐,乃使皆有机会趋向学佛。

  丁四 结愿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十愿俱发曰具足,十愿充足曰圆满。欲成就普贤行,须满足普贤愿;依愿起行,愿始充足。由十信以上,应常修此十大愿。依此十愿故一切菩萨行自起,故能成就三事:即一、成熟一切众生,二、随顺无上正等菩提,三、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丙二 显经功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文略分三:即供具妙,布施广,时劫长,均不及闻此愿功德。此十大愿,凡能成就无上菩提之一切愿均摄其中,故曰愿王。发此愿时,一切佛功德即总持于心,故曰愿王。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别明众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灭除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受、领受。持、忆持。读、面读。诵、背诵。以及听讲,为人解说,以经布施等,故曰乃至。无间,本受恶果时阿鼻地狱名。以五逆业,必堕此狱,故名。身心等苦,均属于报障者。魔罗等,为恶浊世间中之恶众生,能害他众生。具名魔罗,译言杀害者,能障害出世善根故。夜叉又名药叉,有威力鬼。鸠槃茶,丑陋鬼也。毗舍阇,啖精气鬼也。远离即得安宁,社会多数人失了人天善法,其共业精神上先行不安,恶鬼神等因而得势,扰害众生,使人群激乱;以佛经威力令鬼神等安,故人心亦安也。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举一行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此举一行,以下分五。

  庚二 彰五果

  辛一 增上果

  ‘行于世间智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叹,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行、指作事。云翳障月。无有云翳,即表修持此愿,不为其他一切所障;能胜出一切世界之上,故曰增上果。

  辛二 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节言依普贤愿得果,其成就同普贤菩萨。修普贤愿,必成就普贤身──往生极乐亦具微妙色身──故为等流果。不久、非指短时间。十愿成就,则信心不退,虽须经过二或三阿僧祇劫;既有时间可计,决定可得佛果,故曰不久。

  辛三 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此三句明异熟果。以愿力故,不生恶趣。在善趣中,不生边地下贱。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方有力量可以宏法利生,如释迦牟尼佛之选种姓父母。异熟者,异类而熟。无漏善本不生无记之异熟果,以愿力故,可作一种资助。即以无漏善愿资助此发愿人之旧有漏种,得一种更优胜之业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士指人,从人作事所发之作用曰士用。永不堕恶趣,故曰破坏。正念胜解,不为外道所摇动,而能摧之曰制伏。

  辛五 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众生一切供养。

  烦恼发恶业而成诸苦果;不作恶业,自离苦果。欲不作恶业,须除贪、瞋、痴等烦恼。愿力之威力甚大,能摧伏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解脱烦恼,同于阿罗汉──译音应供──故堪受众生供养。

  己二 别明净土

  庚一 显法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切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此显往生,不用另修他法,常诵此经、发此愿,即得往生也。得报由于引招总报之业,此业或善或恶,其力甚强。此业种摄植第八识种子,到成熟时,由此业种,引第八识种起现行,受一期之报身曰命。命即此业种现行之势力分限,命之长短,犹箭受弹力出发之远近。力尽箭堕,亦犹业尽命断,故此业力之势限曰命根。力未尽,箭不落,业未尽,命不舍。命终者,报尽也。临、将近也。此刹那中,一生所行或善或恶,都在心上涌现;善现则生欢喜,恶现则生恐怖忧苦。最后一刹那心现起之时,善则牵引趣生善地,恶则趣入恶地,出世净业则生净土。此时、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行。

  发此愿者,依此愿力,最后刹那,必然现前。凡人临终时,第一刹那舍本有。第二刹那落于闷绝无心位,即死有。第三刹那即依善恶业得中阴身,即中有。舍本有,即五蕴报身解散,死有入闷绝位。中阴身并非俗所谓灵魂,乃随后有所应受报而现之过渡身。但此时后报未生起,易可转移;若此时为之作福,可得转善也。即至最后舍本有时,愿能贯澈前中后三刹那而现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曰于一切时引导其前。经文一刹那时,指第三刹那愿力现起时。

  中国通行净土经论,专明依阿弥陀佛愿力而得往生极乐净土。其实净土不但极乐,如药师经所说之药师净土,维摩诘经之阿閦佛净土,弥勒上生经之兜率内院净土,均净土也。欲往生各种净土,须各修其往生之各种因行。此经不说往生华藏世界而说往生极乐净土者,依经考之,有二重意义:

  第一义:从许多经论观察之,知极乐净土为初地菩萨所见之净土──梵网经千佛台上所现之净土,为二地菩萨所见之净土。佛之究竟净土──即自受用身土──圆满圆满,周遍周遍,毕竟无相可现,无法可说,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其有名相可表现者,皆如来为菩萨所现──即一切可以由身土之相表现者,乃如来从圆满果海中为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土。其为人天所现者,为应化土。初地净土,为未入地前菩萨或初发心之一切凡夫、所最容易亲近观想而求往生者,以初地净土与地前内外凡邻近,故导之往生此极乐净土也。极乐为初地净土义,略举二证:一、佛应外凡内凡及其余一切众生处娑婆世界者。此经中说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日夜,极乐一劫又为某世界一日夜。如是进行至第九重之某世界一劫,第十重普贤所住之佛世界一日夜。故娑婆世界进一步,即为极乐世界,可明极乐为初地之净土;亦可明普贤净土,为第十地净土也。二、楞伽经记龙树菩萨,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凡入初欢喜地以上菩萨,当然有往生之净土。龙树为初地菩萨而往生极乐净土,故知极乐为初地菩萨所证之净土。由此更可见与内外凡世界相邻近,而最容易证入者,为极乐净土,故各经多明之。

  第二义:由普贤愿而往生于极乐世界,尚更有一重要义。欲显诸佛所现之果,须观察其何因行修成。显明释迦牟尼之佛果,必从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中明其因行,教人照此修学。欲明阿弥陀佛所成果,亦必先明其因行。经明阿弥陀佛最重要之点,乃在因地中广发取净土摄有情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或为二十四愿,或云四十四愿,乃开合不同也──,并未显及其他六度万行;但说如何发大誓愿,成此净土,摄受十方众生。其净土之果,由誓愿成功;故修其净土之因行,特重誓愿也。依愿修行,修到初地,当然往生。亦可依誓愿之力往生,但愿不切,决不往生。只靠自力修行,则非到初地不能往生也。故特重愿。

  他种净土,亦必各修其因行,方得往生,然不如弥陀净土专以发愿成。今明发愿所成生净土果,故专在弥陀净土也。又诸因地已高者,为自力所证入之净土。其他内外凡初发心菩萨及博地凡夫等欲往生者,必依仗其愿力。今以专发此菩萨大愿故,乃生此弥陀愿力所成之净土也。愿与回向不同。回向、必先修有善根,以已所修一切功德布施众生。愿、则尚未修诸善根,亦可发愿。且发愿时,善根未必随之渐成也。

  庚二 别明胜果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正显地前菩萨,仗愿力所生之初地净土,地前、地上菩萨当然遍满其中。文殊、普贤、弥勒,皆第十究竟地之大菩萨,以其遍于十方净土之中,现身无量,故亦现身于此极乐净土中也。其人自见生莲华中,指上品往生相。言九品莲华,皆随因地程度高下而现。得授记已,并非从此即不修菩萨行,尚须经一或二阿僧祇劫之长劫修行故。菩萨不为自己安乐而生净土,乃为亲近佛菩萨得不退转故而生净土;亦为分身十方普利众生而生净土。生净土,则得到一不退转之地位。譬如吾人在不良善之社会,不安宁之国土,不能安心修学;嗣见某国秩序安谧,社会良好,学校完善,乃迁入留学,则容易得一良好之结果。故其学业必能成就,且成就后更可回入原来国土而改善之。菩萨生净土,亦复如是。以五浊恶世,难如愿成就,故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而求便于修习。

  庚三 究竟成佛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因成佛已有一定期间,故曰不久。教化众生,尽未来劫海,为令佛种不断故。从佛果上现八相成佛事,譬如人常作好梦。又梦以睡眠力作增上缘;佛现此事,以众生善根力作增上缘。善根有成熟与否,而辗转相续无尽,故佛教化众生现八相成道,亦相续无尽。

  丙三 结劝受持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但大愿功德,即寻常小事,亦惟佛方能澈底了知。往昔佛与舍利弗等经行,鸽见佛影不生恐怕,见舍利弗影即生恐怕。怪而问佛,佛使入定观察此鸽。舍利弗在定中,见此鸽前身亦为鸰,再前身仍为鸽,推而再向前观察乃至若干劫亦仍为鸽,卒不能穷鸽之前因。故唯佛智,恒沙界外一点之雨,皆知其数。除佛而降,皆有限量。故修行人小有成就,不可自满,因所知有限,而未知者尚无尽。到此境界,不过与人所知稍有加耳。故曰惟佛了知。

  乙二 偈颂

  偈、梵语具云伽陀,译言颂。文句整齐,同于诗句,故曰颂。言偈颂者,华梵双举也。每四句为一偈颂。此又分二类:一、孤起颂,即长行未说者。二、重颂,重伸长行已说之义。此处则通二种。

  丙一 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欲重宣此义,即重颂。此初重宣有二义:一、使闻者易于记忆不忘,故重宣。

  二、使初说未到会而尚未明了者,有再听机会,故重宣。

  丙二 正说

  丁一 正颂大愿

  戊一 别颂十门

  己一 礼敬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人师子,佛别名。狮子为百兽之王,有大威力,降伏一切猛兽。佛亦有勇猛威力,为人中圣,能摧伏一切魔外。前二句所礼,后二句指用何礼。第二偈指所礼相;何以能遍礼无余,即依普贤威神力故。第六七八等句,表珠网交辉,重重无尽。

  己二 称叹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声音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己三 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三偈兼重观想。丛林晚课诵此,惜鲜能观想者。妙高即弥卢,谓积聚如须弥山也。

  己四 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前二句示所忏。身口七支,推索其根,由于意三。业即五遍行心所中之思心所,通于三性。思能动心心所,发于身语故曰业──身语以意之发动为主。若能如理作意,则成善业。若思心所与烦恼之贪、瞋、痴等相应,则成恶业。故第三句表业以何为依而发生,从身根、语根及意根;因意根总摄五根故。忏不但业,并忏烦恼。因烦恼不起,恶业不发故。

  己五 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己六 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世间灯亦佛德号之一。世间,通器、有情、正觉三种。能破三种世间之无明暗者,唯佛,故曰世间灯。佛说法依众生机感,故必须劝请。

  己七 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涅槃、广义,诸佛常在涅槃之中,所谓用而常寂,故曰无住涅槃。就狭义言,众生机缘既尽,示现入灭,归于无相,乃曰涅槃。但有人劝请,仍可相续,犹薪尽有人添柴,火仍不灭。

  己八 后三愿

  庚一 合颂三门

  辛一 总表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诸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其次序不依长行十愿,故曰总表回向。所修功德,不为人天福利、二乘小果;一切回向法界众生,无上菩提,所谓财不积于己而布施一切也。修功德不回向,祇能得人天有漏福报,或成就二乘小果故。

  辛二 别颂三门

  壬一 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天人师,亦佛十号之一。

  壬二 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也。

  壬三 普皆回向

  癸一 别发十愿

  子一 护法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常劫修行,非一生一世之事。但欲在诸趣中护持不失,一、须得宿命智;二、须出家修戒,方能常生人天胜族,不坠三途八难──按菩萨亦有入三途度生者,故尤须得宿命智──;三、说法流通,舍报受生,皆求住正念之中。地前菩萨虽有隔阴之迷,但以善根力充足故,虽不尽知宿命,必能遇知识闻法开悟,前生功德善根悉皆现前。修净戒有十句,而以无垢、无破、无漏、无穿四句为最要。破、垢、穿、漏,皆以器为喻也。说法流通,则法常住于世,故亦为护法也。西藏呼图克图,即来义。亦为初发心菩萨依愿力再生之意,其愿即护法愿。宗喀巴令达赖、班禅等转世,即修此愿所至。

  子二 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无菩提心,不成菩萨行。菩萨住世而不同污,犹如莲花不着水等。

  子三 成熟有情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尘刹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第一颂除苦,即大悲心。二句与乐,即大慈心。

  子四 不离同伴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善知识即善友,能互助成其事。又乞取头目手足之恶众生,亦为成就布施、忍辱之善知识。

  子五 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道字、义通有漏、无漏。有漏,如六道、三道等,意即路也。无漏,指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体即智也。

  子六 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诸有,即指世间众生。分三有、九有、二十五有、六十二有及宇宙万有等名称。恒演普贤行者,如水恒流不断曰演。

  子七 转法轮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一一毛端,有三世佛国土。辩才海,指四无碍辩等。合于诸法真理之行趣,曰理趣。

  子八 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一念通于三世,曰三世一念。一念心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心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未无实,依于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仍然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三种佛境界,即佛净土也。依颂皆可作观想,一念遍入三世,所谓刹尘互遍,劫念圆融,即法界观也。

  子九 承事请佛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一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照世灯、即佛。成道等,即指八相成道。

  子十 速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佛具十力,此广为十二力。摧灭一切烦恼,指佛断德。

  癸二 总结十愿

  子一 总结前十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严净,庄严清净也。国土为共业所成,能率大众共同修行善业,曰净佛国土。

  颂首指依报,第二句指正报。依第一义说法,曰善能分别诸法。

  子二 结归二圣

  丑一 结归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别言之,曰十大愿王,即此十愿;归结曰普贤愿。如来长子,明普贤为一切因行无不圆满之最高位菩萨。故普贤行为究竟圆满之因行。

  丑二 双结文殊普贤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欲发此大愿,仍待智慧去了解。依解方能起信,依信方能发愿,故归功文殊师利之大智慧。所谓依慧生信,由信发愿也。文殊师利、梵语,又曰曼殊室利,译言妙吉祥,亦究竟位智慧最胜之大菩萨。善财童子首参文殊,即表得般若智;此般若即初闻法得文字般若。文殊菩萨以般若启导初发心六千比丘已,又开导善财,使发菩提心,遍参一切善知识。最后参至普贤,其功在开发理解,依普贤成就清净愿也。发大愿之目的,在成菩萨行。此经即明依文殊之胜解而求普贤之胜行,所谓以文殊之解为标准,而达普贤行之目的也。

  善财依文殊已发菩提心,但不知如何修行,故参诸善知识。即依文殊胜解之勇猛智,深解常得现前,故修学诸行也。般若分三:曰文字般若,依文字起信解。曰观照般若,依观起行。曰实相般若,依智证真。智能解脱烦恼,降伏魔邪,故曰勇猛。

  庚二 颂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下,表生净土之功。以上皆为孤起颂,别颂十门分八段竟。

  戊二 总结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以上正颂大愿竟。

  丁二 赞经胜德

  戊一 校量闻经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戊二 显余众行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即常远离恶知识一偈,颂增上果。次一偈、颂等流果。又次一偈、颂士用果。又次半偈、颂异熟果。又次半偈、颂离系果。第六第七总颂胜德。含识,即指有情也。

  丁三 结劝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文同长行,摄入一念,无不圆满。

  丁四 总结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前二句能回向,末二句所回向。

  丙三 结赞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此普贤说偈已竟,如来为之印定也。契理契机,故双称善哉。文至此,为全品之正说行愿竟。

  甲三 总结流通分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晋佛陀跋陀罗译此经有六十卷,于入法界品文不全。唐初实叉难陀译此经有八十卷,于善财见普贤赞佛德毕,无流通文。唐之中叶贞元年间,译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即入法界品。而此末卷普贤愿文,唐初未有;后代流通本,因加入此品,共成八十一卷,而全经乃有流通分;故此段是全经之流通分,不惟此行愿品之流通分也。佛为法会之主,菩萨等为助伴,故此经又名不思议解脱法门,而结成法会诸部众之信行也。文殊有其眷属菩萨,及在佛华严会所化六千比丘等众。文殊表般若,为佛功德母,故首列之。弥勒为九百九十六位贤劫菩萨之上首,曾经受记,在此土当来补处成佛者。所以文殊、弥勒为释尊大乘弟子之上首,大乘经典亦由之结集也。普贤则为一切十地后心灌顶位菩萨,及十方一切菩萨众之上首。印度之太子,受皇位时,取四海水以灌厥顶;此曰灌顶,以太子喻等觉菩萨也。此经正为菩萨而说,故先列菩萨众。次列声闻众,统摄缘觉。舍利、是鸟名,即鹙鹭,弗者、子也。母名鹙鹭,以母名子,故云鹙子。目犍连、此云辨菽氏。此二为声闻众上首,故特举之。而八部亦各有其统率领导之世主。是诸众等,悉皆信受奉行,即流通佛化于世也。

  【显要旨】

  一 诸法实相不可说而说缘起之所成

  诸法离言自性,惟是无分别智所证,非思想言说所能到。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成唯识云:‘假智诠不得诸法之自相’;皆明此义。故唯从缘起所成以说之。缘之所成,遍于诸法,而能起之缘约为四: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是也。从缘所生之法相曰缘生。心法、四缘生;色法、增上缘及因缘所生。观一法生,遍一切法皆是能起之缘,则缘起义亦不可说。故从能起缘以说明诸法,要在诸缘中择取其胜者为根据点以讲明之。由其择取之根据点不同,遂成多种之缘起见。今以四缘纶贯诸说:

  甲、因缘之缘起说:即是阿赖耶识缘起,又可名一切种缘起。以非现行之阿赖耶识能缘起,乃阿赖耶识所持之一切种子为能起别别诸法之别别亲因也。譬一茶杯,从土亲办茶杯体,土对茶杯,可喻亲因,故成因缘义。色法现行,由色法种子生。各各种子。亲办各各现行自体,即为一切种缘起义。

  乙、所缘缘之缘起说:即所谓真如缘起是。真如不为他法生,亦不为缘生他法。真如应不可说缘起,但昔人说真如缘起,义亦可通。以真如是无分别智所知境故,亦是应可知境。换言之,即是所缘缘也。于此真如所缘缘上迷而不知,即成所知、烦恼二障及诸染法;从此真如境上如实了知,即成根本、后得二智及诸净法。所以真如为迷悟依:依之而迷,依之而悟。故从所缘缘上可说真如缘起。

  丙、等无间缘之缘起说:等无间缘即开导依。同类心心所聚,后一刹那心聚之得生起,由前一刹那心之避开而引导。由前一刹那心为避开引导缘,而生起后一刹那心,是为等无间缘缘起。从见道位前说世间有漏善之极位为世间第一位,以与出世间无漏善邻近,此前一刹那有漏善等无间缘,能引导起后一刹那无漏真见。成唯识论上说:‘有漏无间无漏智生’,从真见道入相见道,得无漏心位,得再从无漏之等无间缘起义,由不觉而生觉,亦可由觉而起不觉,所谓如来藏缘起义。心之等无间缘上起有漏心,故论又说:‘无漏无间有漏识生’。此有漏无漏无间生

  丁、增上缘缘起说:又有三:谓六大缘起,十二有支缘起,法界缘起。第一、六大缘起:一切色法皆依四大,名能造色。但非谓色、声、香、味、触皆从四大所生,以四大亦即触法一分故。然其余所造色,皆依四大为基础而现起,故四大为余色法之增上缘,而并非因缘。空大、谓无碍性,分位假法及虚空无为,皆摄归于此。以无碍故,得成诸法变化生灭,亦属于增上缘。识大、统括现行心心所法,一切法皆识心所了或心识之变相,亦是从增上缘以明。故六大缘起,为从增上缘所说之缘起义。第二、十二有支缘起:无明、为十根本烦恼,亦为遍于诸烦恼之烦恼。行、即指从无明等烦恼所发有漏业,思心所是业之自体。余亦一一皆从心心所自种子而起现行。谓缘起者,并非无明为亲因缘而产生于行,乃是以无明增上缘而资发行耳。无明有资烦恼而发生有漏业之增上力故,曰无明缘起行也。此有漏行能摄植第八识种,感当来世真异熟识,曰行缘识。如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乃至触缘受、爱、取、有、生、老、死,皆是增上缘义。此十二支缘起溯缘无明,专说有漏法之缘起,亦可谓之无明缘起。第三、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有‘尽一切法之量界无不为能起缘’义,是故亦云无尽缘起。而四缘中以增上缘最广,除去上说三缘所余一切缘,皆增上缘摄。故若依一切现行法为缘,说为法界缘起,恰与增上缘缘起义相当。然若以现种相性之一切为法界缘起义,则法界缘起──不但增上缘缘起──为总摄四缘而说缘起之缘起义矣。

  上述诸缘起说,以法界缘起说为最周圆;而最精细明确者,则为一切种缘起。法界缘起最圆满者,以说一一法皆四缘所起,无异说每一法为一切法而起;一切法又为每一法而起。佛华严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明此缘起义。故佛华严法乃从法界缘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说而说因分之所显

  果海离言,所谓圆满圆满,平等平等,所以果分不可说;而但可从因分上所显之果分功德以说之。故一切经之所说者,不出从菩萨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从二乘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从六凡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菩萨位又有从十信乃至十地。位位心境上所显佛功德。就心所显有高下深浅之异,故诸经所说法,有其大小、偏圆。佛华严中所显佛法,则以九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二乘、一切菩萨之心境上修证所显之佛功德,各各皆融归普贤圆因所显佛功德;故每一行皆显毗卢遮那圆满功德。

  三 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佛华严义

  如前题中已说。

  四 依愿教修愿因而克愿果

  前三为全经之要旨,而此为本卷之要旨。依普贤之愿教,对十方微尘刹佛境界,勤发十愿为因;克成五果及往生极乐国之果,皆为愿果。昔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而成阿弥陀之佛土,今亦依普贤教发十大愿之愿因,克成愿果而生极乐。既生不退,终得满普贤愿,证毗卢遮那圆果也。(普照、余苍一、楼维克合记)(见海刊十五卷十二期)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