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华严经浅释,华严经全文,海云继梦: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六章 善谛听!——手机学佛网

华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海云继梦: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六章 善谛听!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第六章 善谛听!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而佛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

  文殊菩萨问目首菩萨,如来的福田等一无异、无二无别,为何众生布施果报会有不同?换言之,我们说「佛寺中福田第一」,大家来供佛,那彼此所得的福田应该都一样才对,怎么果报都不同呢?怎么会有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等?长相、家庭、财富、眷属、官位、功德、智慧,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那些都是我们过去生在如来处所种的福田,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情况是这样,既然佛对每个人都平等无异,为何每个人所种的福田都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目首菩萨怎么作答。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

  譬如凈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

  如阿揭陁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

  亦如凈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

  譬如毘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如来福田是一,有如大地是一,但这个福田随着种子的不同,各生种种不同的芽。佛对众生(大地对这些种子)是没有怨亲区别的,「佛福田」也一样。

  好多人在福田第一的佛门中种福田,但为何所得的果报不一样?这要看你的心境。譬如我们现在讲经,每个人听经的心理就不同,有人完全投入在听经问法上,有的则边听边打成绩,「嗯!这师父讲得不错,比某某人讲得好一点……」这样听下来,两者受益当然不同。当他一边帮师父打分数时,根本就没在听,人随在坐,但听经的智能福德一点也未获得。

  到佛门中做功德也一样,好多老菩萨喜欢到道场煮饭,这样发心固然很好,可是叫他唱梵呗,大磬只差没被敲破。要他参加高级班接受更进一步的训练,又推说不识字,诵经很困难,所以最好就是叫他煮饭。煮饭当中又有很多不同,有些人纯粹发心煮饭,事情做完就悄悄走了,有些人虽然很发心,但舌头长,煮饭也造是非,甚至成群结党,搞到最后大家没饭吃,为什么?因为一生气就干脆不来了。原来发心到佛门中种福田,怎会弄成这样?这哪叫发心?根本就是争风吃醋,以为是种了福田,其实所得果报非常糟,这跟事情做完就静静走的人相比,福报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植福时内心种类不同,果报现前时也完全不一样。

  如今常有人包整辆游览车载大家去朝山,假设车上坐了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的长相都不会相同,因缘、家庭、背景也有异,其朝山的心态,包括参加动机、车上的心境及到达目的地后的心态,各个不同,而福报完全是从这边看的。譬如大家同样都到铜锣九华山朝山,基本标的皆然,然因心态迥异,所得果报便不同。我刚学佛不久,某次参加承天寺的朝山,一部游览车和十几部轿车一同上去,游览车先到达,大家一步一拜,从晚上十一点拜到凌晨三点,拜得很庄严。

  那十几部轿车的人,出发前则先吃点心,因此姗姗来迟,可是我们到达山上时,他们竟然到了。问他们怎么拜那么快?他们说:「还不简单,你们一步一拜,我们三步一拜,这样就追上你们了。」想想,如此朝山功德会一致吗?当然不一样。可是就个人而言,总以为拜的路途一样,所获功德也一致才是。但,就不一样。此即用心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佛的福田就那么一段路给你拜,但有的人一步三十公分三步一拜,有的人则一步一百公分三步一拜。所以千万别说种福田很容易,这当中可是千差万别。

  修法亦然!你念佛我也念佛,为何你成就而我不成就?这都是用心方法的殊异所致。现代人很容易拿「统一标准」来衡量,以为人人成就应该一体皆然。不是!因为每个人用心的情况不同。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水只有一种状况,它本身没有变化,但因容器的形状各自迥异,所以水也产生种种形状变化。佛福田和水一样,因着众生的因素才有变化。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佛的福田跟巧幻师一样,能让众生获得喜乐。但众生所得喜乐不同,因为果报在后面,谁都无法预见。任何宗教活动都会有很多人投入工作,并因此产生满心欢喜的情况,这让他更喜欢投入。这样的投入会获得好人缘,但能否持续,则是成就与否的关键。

  有几年我常深夜去承天寺朝山,很多人到了山上都累昏了,往大殿旁一靠就睡起来。我们告诉他:「大雄宝殿四周,包括大雄宝殿柱子,身体都不能靠,否则福田通通消失,得不到了。」有人一听,立刻正襟危坐,可是有人就认为:「那是在骂我,不可信!他应该平常就讲,而不是这时候才讲。」平常讲他没听,境界来临后告诉他,又觉得是骂他,这朝山功德能否得到呢?所以佛法能令人产生欢喜没错,但众生未必真的都能得到。

  大部份的人在这时施以教化都会欢喜接受,可是有些人不能,所以佛的福田像巧幻师一样,这里不能接受,他就不在这里讲,而在另一方面示现。所以有些人深夜朝山没问题,但叫他功课做到天亮,他做不来。佛的福田善巧方便,你要白天做功课就白天做吧!佛的福田有变化,能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才智王」就是很聪明的国王,他可以使大家都产生欢喜,「佛福田」也一样。然而虽然「能令大众喜」,但所显现的部份不同。譬如大家都可修福报,盖寺庙时,发心买瓦有买瓦的福报;供养时,买衣服买鞋也都各有福报,这当中有种种变化,不是只有单一方面让人发心,随众生的需要,所得果报也不同。

  「譬如凈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像清净的明镜一样,随着色尘(众生的心境、尘境)而显像;「随心」就是那个尘境,随心能够获得种种不同的果报,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种福田。

  「如阿揭陁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阿揭陁药」以现代化来讲就是仙丹。佛的福田「如阿揭陁药」般,会随众生的种种烦恼而给予对治。有些人福报很大,但烦恼一堆,通常这种情况会教他「清净心布施」;有些人福报不够,烦恼也多,这时要教他智慧,两者的对治不同。但不管是教智慧或教布施修福,前提基础都是「清净心」。

  现在他有了烦恼要解除,我们通常教他暂时把烦恼摆一边,好好修福报或智慧,烦恼自然消失。这个「烦恼暂时摆一边」,即是真正的福报,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有些人根本教不了,他会认为:「来找你就是要帮我『解决』烦恼的,你却叫我把他摆一边?」

  以前有位国王,老年时才生了一位公主,很是高兴,一直希望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把小公主变大。有一位聪明的修行人对国王说:「可以,只要将公主交给我,下次带回来时,她就会长很大了。」国王答应了,并给那位修行人很多钱,要他把公主训练成琴棋书画皆通达。十五年后,修行人带着公主回来了,果然长得亭亭玉立,国王看了很高兴。所谓「一夜之间」,就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之间」,这是那位修行人懂得「善巧方便」,否则难不成把公主像气球一样拿去大气,然后「一夜之间」长大?人在这时候,有他的善巧方便可以运用,会不会用就靠智慧了。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太阳刚出来时,能照耀于世间,佛福田也像日出时照耀世间一样,能够灭除种种黑暗。能够除烦恼、灭黑暗,唯有「佛福田」才能真正做得到,其它福田没办法。求神问卜也会得到一些福报,但通常都有副作用。譬如很多人家里供财神,钱财滚滚来没错,可是身子坏了,家庭破碎了,这样就没什么意义,而佛福田不会有这种状况。

  「亦如凈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像无云的满月普照大地,佛福田也像凈满月普照大地,对任何地方都平等。这种普照是清凉的。

  「譬如毘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毘蓝风」是一种舒服的强风,它能使大地震动,佛福田也一样,意即佛福田能像毘蓝风一样,普遍饶益众生,能够摇动「三有的众生」;「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意即能够摇动三界的众生。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亦然,能够烧一切有为法,所以真正的佛福田本身是清净的。

  如来福田是「无漏福德」,一般人所修的大都是「有漏福德」,有漏福德是你花多少钱就得多少果报。有漏福德有两个特色:一、它要来就来,你不要也不行;二、它现前以后就没有了。

  你看建醮大拜拜那只猪公的福报大不大?从乳猪长到一千二百公斤,睡冷气房、喝牛奶,还要两个人帮牠洗澡、冲马桶。可是长到一千两百公斤后,大拜拜到了,肚子一刀被剖开,嘴里含个大橘子,趴在那里给人看,这就是牠的福报。牠这辈子能得这么大的福报,下辈子不见得有,而且就出现这么一次。想想看,这种有漏福田哪里来?怎么修来的?有些人看到有人要盖寺庙,人家说这只梁一百万,「好!一百万没问题,可是名字要刻上去,别人才看得见。」有没有?大猪公趴在那边,人家都看得见,果报马上现前。为什么会这样?愚痴嘛!才会修这种有漏福报,他主要是让大家看的。愚痴的果报,所以它有漏,而现前以后就没了,因为他也是发心那么一次。

  要怎样发心才是真正的无漏呢?真正无漏的福田是,你要的时候它就来,它自然与你相应,而且用不完;不仅这辈子,下辈子还会在现前,这叫「无漏福田」。有漏福报是你要的时候它不见得来,不要的时候它却一直来,因为它是随因缘而出现的,因缘成熟,不出现也不行,而且用完就没了。所以说修有漏福田会产生隔世冤,就算不在三恶道受苦,即便在人间享受这个福报也会造业。很多人这辈子很有口福,吃遍山珍海味,美馔佳肴,还有最近流行吃到饱,吃不下硬撑着吃,这是有漏福报。所以若不知无漏福报怎么修,那就很麻烦,这辈子造业后,下辈子岂不受苦?这就是「隔世冤」。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勤首菩萨是《八十华严》的翻译,《六十华严》则翻译成精进首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一、佛教是一,为何众生得遇佛法,却不能断烦恼而出离呢?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的色、受、想、行、识,为何都没什么改善?这样佛教对众生到底是有利益还是没利益?

  一般人不敢这样问,会认为没有获得利益,是本身的业障重,不敢说佛教不好,可是具有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就这样问。这是个很冷静、很实际的问题。为何说很冷静、很实际?文殊师利菩萨使我们自性性德当中的智慧性德,精进首就是以精进为主的性德(当然这不表示只有精进没有其它的,还是有),用智能来叩精进这个性德:「要怎么精进?」「精进」便告诉「智慧」该如何精进,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在这里没有隐瞒,也无需隐瞒,因为是自身的展现嘛,所以便无所谓诽谤、犹豫或不信等等。

  学佛自己一定要有足够的疑情,这并非亵渎三宝或凌虐教主,而是谨慎履行佛陀的教法,接受,但不盲目;接受,但也要求证。求证亦非一般人所说「眼见为凭」的那种,而是透过自己去印证,不但如此,还要印证再印证,因为用我们的识性、意识形态所得到的答案不见得是真的。

  「对于自己所做的能够肯定对或不对」,要到达这个程度至少「我执」要破才有可能,否则一定会被意识形态所左右。换言之,你在听经闻法或做选择时,一定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但这不能代表真理。

  要认为「我的选择一定是对的」,前提必须先破我执才有可能,因此「印证、求证」在我们的语言模式里会常常使用,但在实际进行中并非易事。这是我们提出来和各位勉励的,在我们自性性德当中,可以如此反复思考,此即是「正思惟」。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谛听」一般都解释成「我告诉你,你要注意听」,其实它的意思是指「要会听」、「善于听」,不要被文字给骗了,不要掉入语言的陷阱,但一般人很难做得到。有为同修就常问:「上次那样讲,这次怎么这样讲?」因为状况改了嘛!这就是不会听。有些人很专心听、很注意听,但不会听「谛听」,通常这种人的心比较狭隘,缺乏活泼性。

  谛听有两个条件:第一、要站在讲者的立场听,而不是站在「听者」的立场,这是最大的差别。我们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不但站在「听者」的立场,还站在「反对」的立场,这更麻烦了,所以只要是善知识(不管是法师或在家居士)一上台,他就开始打成绩,开始评估讲得好不好、对不对,而不是融入讲者的心境,没有融入法里面。

  有一次我刚讲完经,有人送封信来说「应该念ㄛ弥陀佛,而不是念ㄚ弥陀佛」。这是在听法,还是考国文?这不叫「谛听」,而是「乱听」。他若是站在讲者的立场,就知道笔误、口误的现象会有,彼此就会交融,这时就会融入讲者的心境。

  第二,要站在佛陀的立场听,因为他讲的是佛法。一个行者,必须先与正法相应,然后跟善知识相应。所以听经时,一、要站在善知识的立场听,二、要站在佛陀的立场。

  何谓站在佛的立场?易言之,即是站在觉悟的立场听。可是我们还没觉悟,怎么站在觉悟的立场听?不要紧!就从这个地方来训练觉悟,正因尚未觉悟,仍是一个迷惑颠倒的凡夫,所以我的观念、意见百分百是错的,站在「我的立场」听,怎会听出答案来呢?所以要站在善知识的立场、站在佛的立场。我还不知道「绝对」的立场是什么,那么跳开「我的立场」来听总可以吧!也就是不执着我的意识形态,以这样的情况来听才叫「善谛听」,但一般人做不到啊!所以听经闻法并非你想的那么容易。会来听经,是善根、福德、因缘没错,但借着听经要能够有所成就,就必须「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众生有无获得利益呢?我现在把真正的答案告诉你,有的很快解脱,有的很难出离。他先总说这一点。有些人很快解脱,像六祖惠能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速解脱」了,但我们可能不知已经搞了多少辈子,可是还在这里苦恼,这就是难出离。事实上,要是大家都速解脱,那就很快了!你看僧肇法师,十八岁听闻佛法,廿一岁便开悟,廿九岁往生。他后面的七、八年就够了,比我们七、八十年还来得殊胜,留下《肇论》那四篇文章,至今仍受瞩目。人生有意义,短短几年就够了,否则拖个几百年也没用。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假如想要除灭无量的过失、缺点,应当在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这句话是接前一句「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讲的,你想要速解脱,就应该除灭无量过恶。问题是「无量」过恶怎么除?假如从「五钝使(贪、瞋、痴、慢、疑)」下手会除不完,因为必须一个一个除掉。例如戒除「贪」,则贪吃、贪喝、贪享乐、贪便宜等通通得除掉,那要等到何时才能全部凈除?这辈子若能改掉一、两个,其实就很不错了。

  很多人戒烟戒了一辈子还戒不掉,戒酒戒进棺材还改不了。这种情况就是从「钝使」(性质很迟钝的烦恼)的方向来改,非常不容易。有为同修戒烟戒了半个世纪还戒不了,但学佛一年以后,自然不抽了,别人问他怎么改的,他自己也很讶异,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因为学佛修行是修正不当的观念,观念改了,行为自然修正。

  行为属于「钝使」的部份,应该要从观念来修正,观念属于「利使」。「五利使」就是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即是通常我们讲的学术思想,坚持只有他的逻辑理论对,这个毛病学者专家最严重。「戒禁取见」,学佛人这种情况最多,戒这个、戒那个,被戒条绑得死死地,不会融通变化,不懂得开、遮、持、犯。「邪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有身见」,简言之,就是下辈子一定再来,因为执着我身实有。「边执见」就是执着于二种边见:执着于死后就断绝,或执着于死后常住不灭。「五利使」的部份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所以就产生「五钝使」贪、瞋、痴、慢、疑的部份。

  「利使」属于观念、理上的部份,钝使则属于行为的部份,因此包括了贪、瞋、痴、慢、疑等生活习惯上的习气。习气要改不容易,但观念上能改,习气也会整个纠正。

  我们观念上最大的问题何在?意识形态!「我执」、「法执」很重,那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能破,我执、法执就破了。我执、法执一旦破了,贪、瞋、痴、慢、疑等等都会变得可爱,因为你已经不是用观念来指导贪、瞋、痴、慢、疑了。

  我们现在为何严格要求过午不食?戒贪吃!可是当你观念里已无贪吃的习惯,什么时候吃就变得无所谓了,因为你不是为了吃而吃。台湾为何严格规定吃素?戒贪吃!可是当你的观念已经不贪吃,则吃不吃肉也变得不那么重要。观念上一改,吃什么都一样,现在正因为观念改不掉,所以《地藏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就有「无量诸过恶」,包括以这种意识形态来学佛,都还是「过恶」;它没有说「起心动念,除了拜佛以外,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观念不对,连拜佛也是罪、也是业。为什么?贪功德啊!

  很多人听说佛寺门中福田第一,而且「礼佛一拜,罪灭恒沙」,但是拜到一个头变两个大,罪没灭,烦恼依旧,但他继续拜,真是「至诚可嘉,愚痴可悯」,因为不知道自己观念里还有贪。甚至有人学佛后慢心仍旧很强,回到家里:「不想跟你们讲,你们都是业障鬼!」他慢心起来了。某些基督教徒这种情况特别严重,他们信上帝,说我们都信魔鬼,你看那慢心有多重?佛教徒也有这种情况,「我们佛法是最究竟的」,别人讲什么都不听,「你梦到圣母玛利亚是错的,我梦到观世音菩萨才对!我们的才究竟。」这种在观念上就不对了。这样学佛会有功德吗?绝不可能!观念改了,无量过恶才有办法改,否则不可能。

  这后面还有一品,说尽管再怎么学、怎么发心六度万行,若不学《华严》,则不叫「真实菩萨」,只能叫作「名字菩萨」。为什么?观念没改!学《华严》根本上就是改观念,观念一改,「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南阎浮提众生之所以刚强难化,就是因为观念错误,要化就要先转化观念,否则不管在何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想要「灭无量诸过恶」,得从意识形态下手才行。

  「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当然事相上这些要改没错,但理上的意识形态要先破,否则那些都没必要讲了,讲不出个所以然。「精进是什么?」,它的真实义一定要先弄清楚,好多人都以为「忙碌」即是精进,所以一天跑三个道场,从早忙到晚,其实都搞错啦!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微少火」就是小火,「樵」就是柴。柴是湿的,火又很小,那火很快就会灭了。在佛的教法中也一样,懈怠者就像「微少火」一样,我们所修的功德如果只有一点点,就像用小火去烧那「无量过恶」,火很快就被湿的木柴给灭掉了。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那个「缘」是干燥的才有可能,如果是湿的话,火烧不起来。

  我们现在的福德,就像微少火一样很不够用,但假如观念能改,意识形态能破的话,那就不是微少火了,而是劫火,能烧尽一切。现在意识形态像金刚存留于我们体内不能消化,要把这个金刚给破了,要下多少力量?意识形态若是能破,那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永远持续增长。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像钻木取火一样,火尚未出来,就频频休息,那没有用。一定要钻到火出来,把他引燃后才能停止,否则搞个一百年也没用。懈怠的情况就是这样。

  学佛人常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初学佛的人,想要好好下工夫,障碍却很多。没学佛前都没人找,学佛后才刚开始要用功,几百年没见的老朋友就通通跑出来了,而且一聊又特别晚。问他是否住下来?「不!我就要走。」结果到了十一点还不走,你已经累得要命,功课也还没做,怎么办呢?这时你只要懂得怎么做功课,功课照样可以圆满。怎么做呢?以前曾经提过「三摩地修持法」,这里再简单提一下。

  譬如你要做功课,刚好有人打电话来,一接,哇!是个大嘴巴,两个钟头恐怕跑不掉,这时就看你要「明讲」还是用「念请」。明讲,好吧!话匣子要开了。你先三称本师圣号,念开经偈,然后开始「转*轮」,你转你的,我转我的,大家就这样讲电话,讲完后未挂电话前,先念回向,刚才讲了两个钟头,就像念了一部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明着说,对方也一定不敢乱讲话。

  假如是爸爸打来的,你就「念请」,默念本师圣号,念开经偈:「现在我要跟父亲讲《父母恩重难报经》……」虽然还是和爸爸讲电话,但心在道上。这时你也会随时提醒他:「这件事情不要紧,你可以多念佛,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是不是在转*轮?这两个钟头,他若能听进去一句,那就值回票价了。讲完自己也要默念回向,如此便做了一堂功课。

  朋友来也一样,「有没有学佛啊?没有?那我们初见面,大家结个善缘,先合掌念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三遍,再念开经偈」,之后就可以照常讲话。这时朋友可能就会问:「刚才念什么?」你便可趁机大转*轮了。你这样带领他,相信以我们的教法,你很平畅地这样告诉众生,他们一定可以接纳。

  *轮随时都能转,但若不懂要领,便会产生很大的困扰,觉得好像非得拨个时间出来诵哪部经不可。告诉你,只要诵一部经就可以,不管哪部经,这样你就明白功课很好做了,随时心都在道上,不会有问题。有时间要多诵经、多听录音带,这样跟人家转*轮时,才不会一厢情愿自己讲自己的,这样的成长两方面都可具足。所以我们在讲「懈怠」和「精进」时,自己可以掌握得到,并不是定的功课没做到就表示懈怠。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日珠」就是凸透镜,它会聚光,像放大镜之类的东西。日珠放在太阳下面会聚光,假如底下不放东西,他不会点燃,火终不可得。换言之,你现在听经也像「持日珠」,事修就是「物承影」,假如只有听经却无事修,火终不可得,这也是懈怠。我们希望大家参与华藏工程、抄经、研讨等,就是「以物承影」,如此才可能成就,否则「日珠」弄得再大都没用。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赫日」就是太阳很大时,大太阳照着,小孩子却闭着眼说:「为何没太阳?」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太阳,谁叫你要闭起眼来。佛法如此殊胜,你自己不张开眼好好修学,却怀疑佛法的殊胜,怀疑自己怎么没获得法益?不!这都由于你的懈怠。你若照着佛法好好修,定然可以获益。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用芒草箭遍射破大地这没问题,但「无手足」就没办法了。「手足」,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基础。

  好多人常问:「师父!怎么开智慧?」开智慧又不是剖西瓜,刀一切就开了。你这样一问就能开智慧吗?一定要有足够的资粮基础,否则不可能。大家都想要开智慧、想要成就,但没有「手足」不行啊!好多人说:「有啊!我一天大悲咒念好几遍……」念多少遍不是重点,若每次都像录音机那样走过一遍,没有用,一定要懂得用心。假如光做事相的部份,只是在行为上,观念若没改,则想灭除无量诸过恶,很难!所以自己一定要把资粮基础打起来,也就是要先有破我执、破意识形态的基础,这样要进一步翻破就容易了。假如不做这种工作,那就属于懈怠的人。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用一根毛要把大海水通通吸干,那不可能。这是譬喻我们下的工夫太少,想要成就那么大的事业不可能。

  有很多人说:「我全心全意的投入,一天功课做八小时,够不够?」告诉你,若只是在事相上用功,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投入也没用,事相再怎么做都不名「真实菩萨」,一定要从心里头好好革新一番,那时候从观念上改过来就不仅是「一毛端」了,而是「大善根器」。

  一般人所做的功课叫「一毛端功课」,这要成就大海水的事业根本不可能。想要把大海水给干竭掉,首先观念上要改变,把我执、意识形态给破掉才有办法,否则那种功课都叫「懈怠」。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劫火」很大,用「少水」去灭它,不可能灭;同样的,烦恼火那么大,我们所修的功德够不够呢?假如每天做八个钟头功课,大概三、五年后就没什么烦恼,但也可能变了一个人:瘦瘦的,弱不禁风,脸色苍白,头发直垂,穿着海青,戴一条念珠,只差走路手没伸直用跳的。为何变这样?因为已经耗竭了生命能量,这种情况不能谓之「精进」。

  烦恼火起,你能否「如理观察,知一切法空」?知烦恼亦是性空,马上转过来,这个水就是大水了,整个劫火便都消灭。所以你起码要,一、把起火的根源给堵住;二、把火焰给扑灭。这两点我们绝对可以做到,但若抓不到要领,反而采取反方向动作,那就达不到目的了。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有人见到虚空,然后坐的好好的,却说自己在这个虚空中翻腾不已,那其实是胡说八道、做白日梦,这叫懈怠。

  有些人听闻佛法后觉得很殊胜,但却不修,只管把佛法的殊胜搬给别人听,这种情况就叫「知道」,明白佛法很殊胜,却「端居不摇动」此即是懈怠。这种和没有听闻佛法并无两样,当然他把佛法的殊胜讲给人听也会有福报,结善缘一定有,下辈子也许可以当个老师教课也说不定,不过对自己了生死毫无帮助。像这种都属于懈怠,知道以后必须去感受、体验、力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