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普贤行愿品浅释,普贤行愿品全文,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手机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

  一个顶礼,圆满七支供养

  依「普贤十大愿」,精进地运用自己的身语意,让一切众生真正获得快乐,远离痛苦。

  这是第二十八届祈愿法会,首先我要向在座代表功德与福德的仁波切们,住持佛教的祖古们,僧伽大众、以及在家男女弟子们,祝福各位吉祥如意。大家今天能聚在这金刚座圣地,我感到非常高兴。

  今天是祈愿法会的第一天,在这第二支香的时段,我的责任是解说〈普贤行愿品偈文〉。由于波卡仁波切最初在金刚座,播下普贤祈愿的种子,延续至今,每年都能奉诵十万〈普贤行愿品偈文〉,我更觉得〈普贤行愿品偈文〉是整个祈愿法会的精神与心髓。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普贤行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没有能力让在座的各位,都因为这堂的讲说而获得利益及启发。但是由于这责任落到我身上,所以我也只能不懂装懂的来为各位解说。在这里,我会以热忱与自然的心情,尽力而为。

  各位在座的上师都能如汇聚大海一般,聚集在贤劫千佛都将在此成佛的圣地金刚座,在如此有福气的时刻里,希望大家能以无误的心态与行为来听闻佛法。

  对于说法者而言,就算是一个满身罪业、低贱卑微的人,如果他所说的话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算接受他的开导也没有过失。有时就算是五、六岁的小孩子,也会说出很有道理、很深刻的话语。对此我们不能随便的忽视与看轻,何况现在讲的都是嘉言妙句,所以请大家要能放在心上。

  华严经,经中之王

  所谓普贤行愿,是出自《华严经》的祈愿文。《华严经》也是一切经中之王,可说是王中之王,顶尖中的顶尖,也是大乘经典中最广、最长的经典。但是佛陀在宣说《华严经》时,却只用了21天来讲说,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宣讲了《华严经》。

  《华严经》的卷数与品数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有81卷、60卷、还有40卷等不同版本。其中81卷的《华严经》本身并不完全,主要原因在于《华严经》的原文最初有十万偈诵,而翻译出来的却只有4万5千个偈诵。另外宣讲《华严经》的地方,也分别在九个不同的场所讲说。

  最初佛陀在成道时,坐在菩提树下讲说了六品。之后在普光明殿,第二会讲说了六品。另外也在一些天界,如兜率天、忉利天等讲说了《华严经》,最后又回到普光明殿说了几品《华严经》。总之佛陀总共宣说了九会,分别在九个不同的地方,宣讲了《华严经》。

  《华严经》之向外流传与传译

  早在西藏盛行佛法以前,佛法就已经在中国弘扬与盛行,因此《华严经》也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中尤以〈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梵行品〉等最为人所知、流传广泛,因此对这三品的研究与论著也非常齐全繁多。

  至于《华严经》在中国的典故说法中,贤哲们认为,这应该是来自印度的说法,据说当时龙树菩萨到龙宫览读藏经,他在那里见到的便是《华严经》。那时《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以现代的说法就是有上中下三册。

  上册的内容,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数,这是人间所没有的;中册应该也没有,而下册华严,有4万5千偈传到中国,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81卷华严,另外还有5万5千偈九品尚在印度,没有传到中国来。至于藏文版的华严,约有40多卷。因此,华严是大乘经典中,至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接下来要讲到〈普贤行愿品偈文〉了,这是我们平时经常念诵的愿文,但偶尔一个人念诵时,却会出现一下子念不出来,甚至连〈普贤行愿品偈文〉中的七支供养都想不起来的情况。在第十三世DB法王的时代,有一位瑜伽大师,他带着一位侍者,是在楚布寺当过纠察师的僧人叫做蒋采,俩人一起去圣地朝圣。这位蒋采侍者心肠不错,但是没什么知识,因此一路上,他总是烦烦忉忉、问东问西。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很神圣的山洞,进入山洞后,大师就说:「今天能来到这神圣的地方,真是很有福气的事,你来念诵一下普贤七支供养吧。」结果这位侍者念来念去,总在几句上绕着念,转不过去,光从「所有十方世界中」念到「悉皆回向于菩提」而已,还不是念诵全部的愿文呢,但就是绕来绕去的念不完。于是大师问道:「没有简短一点的吗?」实在没办法了,蒋采只好念了这一个偈子: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平常大家一起念时,都能跟着背出整个愿文,但往往自己独自念诵时,却没法完整背诵。可见在文词上,〈普贤行愿品偈文〉有其难度。在意义上,华严既深又广的含意,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数的内容,真不是我们能马上理解领会的。因此在念诵〈普贤行愿品偈文〉时,若能一边念诵,并配合着思维其道理,这样去讽诵的话,将会更有意义。

  念诵愿文,首重明白其意

  〈普贤行愿品偈文〉的注释中,有陈那大师、释迦贤大师等撰写的许多印度论著;而在藏传的论著中,也有格鲁、萨迦、噶举、宁玛四大教派的各种著作。例如棉东苍巴大师所写的《普贤行愿品偈文释论》,就很容易了解而且非常精要,对于这些论著,我们都应该多去阅读。不然祈愿法会总是在念,却不懂愿文的意义,无法跟别人讲说,甚至自己都不明白意义的话,实在是不太好。

  现在,我要像盲人找东西一样,东抓西抓的来讲解〈普贤行愿品偈文〉了。在中国的《华严经》研究中,有说法是以「普贤十大愿」做为大纲,来讲说〈普贤行愿品〉,所以我也会以这样的大纲来教学。由于藏文的论著当中,大纲的分类非常繁琐,一个标题中又引申出其他的小标题,这对翻译来说很困难。此外,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最后也会弄不清楚到底讲到哪里,不知该怎么去对应主题,所以我将不使用藏族释论的大纲分类来解说。

  在中国针对华严最著名的研究讲说者,是「清凉国师」。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曾在五台山住了很久,而五台山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清凉山」。清凉国师所撰着的《华严疏抄》,可说是华严的经注中最有名的。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清凉国师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的寿命很长,至于他到底活到多少岁数,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有些说活到121岁,有些则说活到104岁。总之,他的一生经历了九个朝代,并成为七个皇朝的国师。在洛本甲所著作,藏文的《中国佛教源流》一书中,对于清凉国师也特别给予赞叹和着墨,他可说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大师。

  至于藏文的经注,多是源自印度陈那大师的释论,以及其所分类的大纲,来做为经注的基础与准则。最广泛的注解,要数却些阿阇黎的版本了。不过却些阿阇黎的经注习惯,总是喜欢写得详尽且深广。

  所以在我做了一些汇整之后,将主要以汉地《华严经》的科判大纲分类,并依照「普贤十大愿」的顺序,来讲说〈普贤行愿品偈文〉。这中间若有需要做详细的解释,便会参考印度与西藏大师的经注分类来说明。

  以下就从顶礼、称赞、供养,到忏悔等按照顺序来讲说。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首先讲的是「顶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在愿文的主颂当中,是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一直到「深信诸佛皆充满」。若以普贤菩萨的发愿来说,是属于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若以愿文的意义来看,这四个偈颂主要讲的是顶礼,这也是七支供养的开始。

  从中文《华严经》的分类来看,身顶礼和意顶礼,属于在这顶礼支当中,至于语顶礼,则另外放在称赞支里面。总之,我们在这解脱道上,或者说在这通往遍知佛果的道路上,即是修行的道路。虽然在这修行道上,却无法明确的指出来说,这就是通往佛地的道路。因此所谓的道路是说,在我们心上,去种下能够成佛的种子,以及积聚成佛的因与缘。

  积福除障,七支供养最殊胜

  修行之道最主要的因缘在于积聚福德,若俱生缘不足够的话,要达到转化自心、了证于心的近取因会非常困难,所以积聚福德、净除罪障是极为重要的。积福除障的方法有很多,在大乘的方法中,最殊胜的方法便是七支供养。而针对这七支供养的修持,说得最详尽清楚的就是〈普贤行愿品〉偈文。在七支供养当中,就包含有积聚福德,以及净除罪障两个部分。

  很多人可能觉得顶礼、赞叹、供养等这七支法,看来很简单,因此觉得不是很重要。但各位要知道,在很多经典中提到佛陀前往各个净土说法,所有菩萨们皆前往听法时,都会做到七支供养的修持。由此可见,这七支供养不是一般的修持,而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修行的精华,更是重要再重要的修持。

  1. 顶礼:讲到顶礼,在一个顶礼当中,其实也能包含整个七支供养的修持,也就是透过一个顶礼,来达到七支供养的修行。当我们用身语意,以虔敬之心来礼拜时,即是做到了顶礼。

  2. 供养:如果我们的身语意都有着信敬,则十方诸佛菩萨都会欢喜,能令诸佛菩萨欢喜就是供养。供养的意义在于透过献上各种供养的行为,让对方开心与欢喜。

  3. 忏悔:因为诸佛菩萨的欢喜,使我们福德积聚、罪障消除,于是这就成为了忏悔。

  4. 随喜:由于积福除障了,自然的我们会生起一股欢喜之心,而随喜也自然的产生。

  5. 请转*轮:积聚福德、净除罪障,能使我们自身成为法器,变成有缘能够领受教法的容器,于是,因为佛陀的无误遍知,就算没有祈请转*轮,佛陀也自然的常转*轮及常住于世。

  其实对佛陀而言,他本身了知一切知识,该证的已证、该断的已断,所以并不需要对自己转什么*轮。佛陀转*轮是为了有缘的众生,但是弟子们如果不接受、不想要,佛陀也不能随自己意的勉强转*轮。所以我们请转*轮,意思是准备好了,愿意接受,于是佛陀才能对我们转动*轮。

  6. 请佛住世:至于请佛住世,原因是不论佛陀住在任何国土,都有其度化众生的因缘与需要,如果没有必要性和特定的因缘,佛陀不会特别住于某个国土。简单来说就是佛陀很忙,所以不会没事待在一个地方。另外佛陀也不会没原因、没道理的施行佛事业,佛陀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众生,然而,若不需要为众生做什么的话,佛陀也不会去住彼世间。因此佛陀是否住世,完全取决于众生。当我们心中准备好,身语意也带着诚意来请佛住世、请转*轮的话,佛陀便会接受我们的请求。

  7. 回向:最后,将以上所作所为而积聚的广大福德,回向证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是,我们只在一个「顶礼」当中,便完整了「七支」的修持。

  若要说到顶礼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议的。在《业报差别经》中提到顶礼有十种功德,而寂天菩萨也在《集学论》中说,顶礼一拜时,在一个顶礼之下身体所覆盖的大地,等于能成为八万四千由旬黄金大地微尘数转轮圣王的利益。所以过去一些上师曾表示,若思维顶礼的意义,就会觉得自已的身体真是太小了,如果身体高大一些,下面所包含的黄金大地也会广大一些,那么利益将会大一些。因此大礼拜确实有其必要性,因为做小礼拜的话,身体下方所覆盖的面积会比大礼拜少了许多。

  双手合十的意义与功德

  接下来要讲一个发生在中国上海的故事,过去我也说过,因为这是真实的事情,所以连报纸也曾报导过。

  有个做屠宰生意的养猪户,在他临终时,来了一位游方的僧人,为他讲说因果及佛法的道理,于是临终时这位养猪户心中对佛法生起信心,最后他在一只手高举做合十的姿势中死去。过了一阵子,养猪户一家人分别做了同一个梦,在梦中,父亲回来跟大家说:「明天我会投胎到邻居养猪户的猪圈里,并且成为一只小猪。这只刚出生的小猪会长着一只人手,看到这只有人手的小猪时,请大家一定要救它!」

  于是隔天这家人跑去邻居的猪圈一看,果真有一只长着人手的小猪出生,他们赶紧将这只小猪要来,并送到寺院放生的园地里去放生了。在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仅只是一只手当胸合十,就有这等功德利益,要是这位父亲不曾在死前虔诚地单举一只手,那他的家人也不可能因此找到他,而这只是单手合十的功德呢。

  至于佛教徒,都有双手合十的习惯。在律典中说,合十时双掌要中空,而不是完全紧贴在一起。双掌中空的意思,代表着无我、空性与法身;这里并不是说光合掌就能拥有无我或空性,而是指我们自身也必须符合这合掌的意义。就好像拿着一支手机,自己在那儿说这个按键代表法身,那个按键代表空性一样,这根本是毫无意义。例如有些上师会讲说法帽所代表的意义,一方面是代表着祖师大德们的加持,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人说说就算数,因为这样是无法具有加持力的。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其象征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心,因为心生感受,于是使得眼见也有了意义。

  合掌的手形,象征着色身,当两只手掌合在一起,便代表能生起智慧与方便双运之道,已生起得安住,安住已得增长。另外在藏传佛法中,有将双掌置于头顶、喉间、心间的方式,这是依于密乘的道理,双掌置于头顶,代表解开顶轮的脉结,成就诸佛的相好,尤其是成就佛陀顶髻威摄相好。双掌置于喉间,也就是喉结附近的位置,代表着解开喉轮的脉结,具足说法六十四妙音,成就喉咙如法螺的相好。双掌置于心间,是指两乳的中央,这是代表能成就诸佛之心遍知智慧缘起。因此这些行为从正面来说,是建立缘起,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是净除罪障。

  顶礼别毛躁,小心吓到上师

  以西藏和中国顶礼的传统来看,是三起三伏的顶礼,也就是每拜下去一次,就要起身一次,总共三次,这也是西藏与中国特别的顶礼传统。印度则没有这样的方式,印度的顶礼是跪在地上,三次双掌伏地顶礼,不需要站起身来。

  大礼拜的传统,在显乘经典中曾提到善财童子如木倒地一般的顶礼,这就表示,即便是显乘也有大礼拜的出处来源。以密乘来说,大礼拜时必须持气而拜,因此能够全身伏地又起。但是过去我在西藏,看到一些华人法友来见我,一见到我就重重的拜倒在地上,发出很大的声音,当时我真是吓了一跳,以为那人会不会因此而撞得头破血流。有些人的顶礼,还真的是会吓到上师呢。

  因此要知道,顶礼是表示对上师与三宝的恭敬,而我们现在的顶礼,有时会吓到上师,有时则会让人觉得感冒,因为是急急忙忙、乱七八糟的去顶礼。当然三宝不会感冒,不过上师可是会,所以顶礼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毛躁、激动,以及粗鲁的扬起很多灰尘。

  身语意的顶礼

  从「所有十方世界中」到「一切遍礼尽无余」都是在简略讲说身语意的顶礼。对于住在十方一切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人中之尊,诸佛如来,我们要尽所有的去顶礼。至于要怎么去顶礼呢?〈普贤行愿品偈文〉提到: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

  1.身的顶礼:

  这一偈主要在讲身的顶礼。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要怎么说才好呢?总之,在一个针的尖端上,即使是那么一小点的地方,就有广大十方世界微尘数的诸佛菩萨存在着。

  科学家也发现,在我们前方这片土地上,就有连人眼也看不见的无数原子,那种极小的原子,跟一小块木头比起来,木头便有如高山了。这里我们可以想,有如最微细尘埃般数量众多的诸佛菩萨,就在自己的前方,若能这样思考,就能知道现在这金刚座的范围中,每个人面前的微尘,到底有多无数、广大。一微尘中就有广大十方诸佛菩萨,而且还不只是一粒微尘而已,是一切微尘中都有十方诸佛安住在其中。

  讲到《华严经》所提到的微尘数时,就得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说一下。我们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属于太阳系,而在这太阳系中,地球是第三个行星。一个太阳里,可以装载一亿个地球。但是跟银河系比起来,也就是凌晨我们看到天空时,有那么点白雾雾的一小区,能容纳的行星就是数不胜数、千亿万亿的数量了。银河系的范围有多广呢?若要计算的话,其中的距离要用光速来计算,也就是光的速度走十万光年的距离。而光速有多快呢?例如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概8分12秒的时间便能到达。

  在一秒之间,光的速度就能绕着地球走七圈,同样在一秒之内,光速也能走三十万公里远的距离。以这么快的速度,整个银河系之间还要走个十年才能到达,银河系就是这么大的范围。不过若是跟一个宇宙比起来,银河系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粒米,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在一个宇宙中有多少个银河系、多少个太阳系。于是在没法形容的情况下,科学家只能说,这是有如整个地球的微尘数量般众多的星系。整个宇宙,也就是所谓的三千世界,我们要让自己的身体化现成为三千世界微尘数般众多,并且让这每一个身体,都向着三千世界微尘数般的诸佛顶礼。

  当然我们现在无法真的去化身无数,只能利用观想的方式。但佛菩萨的神通广大不可思议,加上我们众生的妄念分别不可思议,我们妄念是无尽无际的,由于这两种不可思议的结合,于是当我们认为、想着自己成为微尘数般众多,并祈求微尘数诸佛在我们前方,而向诸佛顶礼时,那么由于因缘的具足,就能真的发挥出力量。以上是身的顶礼。

  2.意的顶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一偈讲意的顶礼。就像我刚刚提过,在一个针尖上,就有着广大微尘数的诸佛。其实科学家也发现,整个宇宙也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不光是佛陀,而是每一个佛陀,所有一切的诸佛,都有着菩萨、声闻比丘等亿万海数的眷属所围绕着,这一切海会圣众都在一微尘中存在着,这是意的顶礼。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3.语的顶礼:

  至于语的顶礼是以下这一偈: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赞叹的部分。有些上师说,无量数化身,又化出无量数头,再化出无量数嘴,以前听到这种说法觉得很难接受,因为这样来观想真是太恐怖了!一个人具有无数的头已经够可怕,还要想说化出无量的嘴,这真是太困难了。一些道次第的大师们是这样解说的,但我的想法是,无量数化身,也就有无量数的头、以及无量数的嘴。因此每一个化身上只有一个头,一个头上只有一张嘴,一张嘴里只有一条舌头。就用这等同微尘数化身的无量数自己,向诸佛赞美赞叹。

  另外,现在也有人说普贤行愿的赞佛方法,就是先想好赞美词,然后放到网路上,于是就有很多人能看到。总之普贤行愿的修持,是我们能怎么想就怎么想,心能多大就多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完全没有设限的去礼佛赞佛。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大乘的发心、大悲心比天空还宽,比法界还广,因此要先训练我们心,让我们的心先熟练所谓的广大。光只是想要宽广并没有用,需要有些方法练习,而这方法就是我刚刚所说的观想,于是心自然就能练习变得更宽广。

  刚开始先对一微尘能生起慈悲心、智慧心,然后慢慢让慈悲与智慧的光芒遍照一切微尘,最后再进步到让智慧与慈悲心的光芒遍洒一切世间生命,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无所求、无分别,才是真顶礼

  刚刚说了这么多关于「顶礼」的教导,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到佛堂,来到佛陀圣像前双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向佛陀顶礼,但是,心中却带着有所求的心态,这样就不算是真的顶礼了,毕竟佛陀不需要我们的讨好,而且拜佛的人多得是,我们不论拜不拜佛,对佛陀来说也不多一个或少一个。其实我们礼拜是为了替自己积聚福德、净除罪障,因此是为了转化我们自己,并不是要去改变佛陀什么。顶礼的真义在于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所以没有一个众生是完全没有任何功德的,就像佛陀所说:「不会有绝对好的众生,也没有绝对坏的众生。」因此,一点优点功德都没有的众生,是不存在的。

  一个学法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不会随便什么都去采取收集,它的目标是花朵的精华、花朵的营养,也就是花蜜,因此学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样,用智慧与信心,去汲取值得学习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就算只有一点点的优点与好的特质,我们也要对他生起敬重恭敬的心去赞叹、支持,若能这么做,才是如同〈普贤行愿品偈文〉中所说,做到真正的顶礼与赞叹。不然,我们只不过是奉神的人,并不算是真正追随佛菩萨学习、修持正法的人。

  所以不要光只是往上看,同时也要往下去看看,只是向上去赞颂,却向下欺凌,这就很不对了。现在有很多人,听到某些地方或某些人遭遇苦难,反而手舞足蹈、拍手叫好或旁观看戏,甚至要拿酒来助兴庆祝,这真是很糟糕。

  尤其是刚刚提到广大国土,这里不光是指这个世间,而是说所有国土世间的一切众生,对于他们的功德善业,我们都要去随喜,并且顶礼赞叹。首先我们要对功德较大、善业较大的对象去顶礼赞颂,然后慢慢的也能对一切众生都顶礼与赞叹,这才是普贤行愿的道理所在。不然只是顶礼赞美佛陀,其他的完全都不理不管,这可不是普贤行愿的精神。

  菩提心的禅修

  接下来我们一起禅修。既然我们是实修的传承,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怎么去禅修了,这里我们要禅修的是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想,有时我们坐在飞机内往下看,会看到整片的大地,还有一座座、一排排的房子。但是当我们站在地面的时候,却只能看到前后的景物。从天空往下看,有时也会想,这么多人,这么多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是怎么生活的?在大地上居住的人们,虽然想要幸福快乐,却很少人能真正获得幸福快乐。至今为止,人人都在为了追求幸福而辛苦着努力着,甚至冒死犯难的拼命着,却仍然无法获得究竟的幸福快乐,也因此,多在不满足及失望中度过一生。

  这原因是众生因心迷惑而产生,迷惑的心不是外在或他人让我们迷惑,不是因为衣服穿错而迷惑,也不是因为说错话而迷惑,最主要的迷惑来自我们的想法,因为错误的思想、想法而迷惑了。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要透过什么因,才能够得到善的结果,以及什么因,会得到坏的结果。由于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做了坏的因,却期待得到好的结果,做了善的因,却以为会得到坏的结果,甚至还宁愿抛弃善因,如此完全颠倒是非、颠倒因果,于是我们的痛苦无尽、迷惑无尽。

  由于迷惑无边,所以并非一日、一月、一年,而是一生一世都在受苦当中。若有救怙者还好,但是连能救怙我们的人都没有,比如说身体病了可以看医生,然而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医生,没药可吃的成千上亿,得重病却没钱获得医疗的也是成百上万。最大迷惑的根源是心,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让心不要再迷惑。可是人们不知该如何鼓励自己,对他人抱着期待,却又无法真的相信,于是就在这种矛盾中想要离苦得乐,却无乐且受苦,对于这样的众生,我们要生起怜悯之心,并且发愿,我要精进地运用自己的身语意,让一切众生真正获得快乐,远离痛苦。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一起来禅修三分钟。

  (法王引导大众禅修,三分钟后,法王击磬请大众出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