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金刚经浅释,金刚经全文,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10——手机学佛网

金刚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10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经按照判教上来讲,说法有的是直说,像六祖大师把整个的金刚经分成三类,叫做体、相、用。它的体就是以无住为体,无相为宗,妙有为用。把整个的金刚经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但是比较笼统,我们要是顿悟的人一下明了可以这样说,对于刚刚学教的人来讲,他没有分判,没有辨,没有明。也就是说,他没有显示本经和它经的差别。辨,辨宗一般说每部经典每部经典的意思,还有这个明,它一般是分成三。明这个体里面,像我们这些凡夫啊,它有一个辨别的能力。举例来讲,讲佛陀的果德------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次第在里面。有发菩提心、伏菩提心、出菩提心、证菩提心,很多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都是在辨别里面。到最后面才证悟到真实的菩提心是什么,(你何时证悟到真实的菩提心呢,证量上会得何益处?)包括这部经典的菩提心是什么。如果要是顿悟的人,一下悟到了,证悟了这个究竟的道理,可以这样说以无相为宗。如果要对于一个凡夫,还没有证悟的人,不能辨别,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看金刚经。以无相为宗,那什么叫无相呢?无相、无住、妙有这个体倒底是什么呢?妙有又是什么呢?妙有里面次第会更多。

  六祖大师这个顿悟是过于简单。你看六祖大师写的那个口诀,虽然是一针见血的说,但是我们看了以后呢,他没有分判。就是说,好像这部经典好像是天下第一一样。剩下的那些经典,我们还是会不到。比例来讲,我看了金刚经和别的经典放在一块分判的时候,我应该是怎么分判呢?

  所以那个天台大师,还有那个贤首宗也就是唯识宗,唯识宗里面说的这个大小偏圆顿渐,有的是藏通別圆来判教,用种种方式来讲这部经典。就是每个人他用自己的那个判教的方法,和这个研究经典的方法,来判这部经典。所以讲经,说实话说好讲也不好讲,他必须以个人的证量;第二个明了这个体,一旦明了错了,整部经典的会意就错了。你举例来讲,像现在的一位老和尚,他学的是什么呢?他把中国的佛教啊,用因缘乘,就是缘觉,用缘起性空来讲。他说整个的佛教就是一个缘起性空,缘起性空的法呢,他属于是止,又是别。别教是对于这个菩萨法来讲,止教是对于这个缘觉来讲,因缘的缘就是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法。别教呢是菩萨法。他把整个的究竟的地方都讲到这个地方来了,讲到这个地方来所以这部经典的本意他就会错了。比如有的说禅宗的顿悟的法门是错误的,是狗急跳墙的修法;有人讲净土法门法师是错的,他为什么会评论别人错呢?他以自己个人所研究的经典而判,判教的时候判错了,因为他判错了。比例来讲吧,我要是学哲学的,你怎么讲话我都在哲学观点里转,如果我是学这个心理学的,你怎么讲话我都在心理学里转,如果人学文化的,怎么做都像学文化,我要学逻辑的、或者哲理的,他围绕着自己的判教来判于别人,所以你判错了。有人把金刚经当作是小乘法会于圆乘的,他以小乘教法来判圆乘。比如他证阿罗汉,以小乘的教法来证于缘觉,那他是阿罗汉的教法,他的判经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法,而众生随类解?如果你是大乘的人,不管讲什么法都变成大乘。如果你是小乘的人,我怎么讲法都变成小乘。好比我现在讲法,你在观诸法空相,你就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空的,本体是清净的,生灭灭已寂静为乐啊,那你一直观察师父讲法的时候本来是个生灭的体,生灭的体本来是寂灭是空,师父怎么讲都落到空里面去了。你观察我这个话的时候,你一直观察生灭的体是空性的,那么说我怎么讲都落到空性里面去了。我讲的是无为法,但是每个人的深浅是不一样。会到你心里面,有人变成小乘,有人变成中乘,有人变成大乘,有人得到阿那含的解脱,有人得须陀洹,有人得斯陀含,有人得阿罗汉,有人得菩萨种种三昧,有的人当来下生就要做佛了。所以按照判教的方法,有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啊。

  所以天台大师汇集了诸方所有经典来判,他编辑了一个讲经的模式。他这个模式分为第一是名,一切经典皆有名。第二是显体,显体分三:显,辨,明三体。第三是明宗,宗是讲修行,是显宗就是说本经的意思;它也有辨,每个里面都有辨,辨宗、明宗即说明宗旨是什么。第四是类用,是讲经典的妙用,主要是讲有解脱有般若有法身。第五就是判教,判教的时候就是属于是诸家了。一般人讲经都是这样的讲,首先把它拟个题目出来,按照这个题目去讲,这是一些文字的技巧,文字当然有文字德了,文字可以把我们的心慢慢解开,了解它的实相。就像把我们眼睛放眼睛,耳朵放耳朵,鼻子放鼻子,把我们分开,哎,你发现自己没有了,空掉了。你如果不靠文字解的话,那我们的心里就很模糊,用文字来判,它就在我们大脑里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来。

  首先就是这个实名,通名。通就是经的意思。三藏十二部有经律论,只要是佛说的,都叫经。佛陀制的戒律,叫律。经是讲定,律是讲戒,论是讲慧。论有论部、律部、经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但是也有菩萨说,你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是必须要有佛证,只要不是佛所证的话,不称名为经。在中国唯独的有一部经典叫六祖坛经,是我们中国历代的祖师公认,认为它和佛相应了,后来把它取名叫六祖坛经,是唐朝时代的。经,什么叫经?若称上经者,经是上契上会于佛,下摄于机,对上来讲是会于佛理,对下要会于众生的心,如果这部经典只能讲跟佛相应,而不能跟众生心相应,那肯定不是经。只要跟般若相应的话,它一定跟我们的心相应。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不管说的哪一部经典,都能够跟众生心相应,如果不能够跟众生心相应者,释迦牟尼佛不会说,也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说无依故,释迦牟尼佛没办法说,因为离开众生的心他就没办法开口了。就是诸佛跟诸佛讲话的时候,就是佛跟佛通。但是佛陀要跟众生讲话的时候,必须依众生的心来讲的,离开了众生的心怎么讲呢?所以这部经典离开了众生,佛陀也没办法讲的。所以在此世界,不管是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任何一部经典只要是经,我们众生一定能够领受,一定能从这里面得到利益,并且我们能持诵能会到。所以真正通达的人,一通万门开啊,你一到这个屋子里面来了,所有的门都打开了,不会有哪个门打不开。很多人学法门,认为在没有进来之前我学某个法门,但是一个人开悟了以后,哪个门不能入,哪个门不能出呢?如果那个门打不开,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经是会于众生。如果你到果里面到经里面去了,而这个经是会于众生的心的,如果你会不到,那你肯定有问题。因为你是众生,如果会不到你的心里面去,你不是有问题吗?想一想。所以真正明了的人,而去诽谤佛经的话,这个人一定不是开悟。或者说这部经典可以开悟,那部经典不能开悟,他肯定有问题。因为经典跟众生心相应,你现在是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啊。如果你要会于佛,你肯定会会于众生的。所以任何一部经典,它都会跟众生心相应。

  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该感受到任何一部经典的“经”,都是无比珍贵,都能够会于我们的心。我们看不懂,是因为你没有开悟,你没有明了,如果真正明了,每部经典会于诸佛会于众生。在我们现在修,你说我修净土法门,修禅宗,修密宗,在因地上面只是内用而已,论次第而已,论见而已;从顿上面来讲的话,是没有的。所以此门无宗,以无相为宗啊,无相无不相,一切相都在无相之中,无住之体。无相为宗,宗就是宗旨就是修的意思;宗与体相应,与众生心相应,这一念的般若智慧,叫无相,是指我们跟体相应的那一刹那。就是说我见到这个东西,我不执着了即无相,因为他的本体是无住之体。无住是讲体,就是讲宇宙法界的本体,它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但是无相它是相对的,对上来说它跟体相应,对下来说跟用相应。所以叫做无相为宗。如果你要不明了这个宗旨,那么说就等于没有宗,那就等于你没有修行。

  一部金刚经其实就讲这三个体。头一部分是讲心空,然后讲法空,一个是妙用,一个是讲经的功德,就是讲这个过程。从第一会讲阿罗汉是讲这个心空,讲菩萨不住于相是讲法空,心无住到法无住;到了十六会十七会激发我们要我们起信,然后论宗,就教我们起妙用,教我们怎么修行。后面又讲修行的功德是怎么感召出来的,再到最后就变成流通分。降服其心讲了两次,前面的降服其心完全是显示佛陀说法的因缘,然后把法空、心空,和让我们起信的这个过程讲完以后,又重复的讲众生云何降服其心,是给我们一个总持。就像有个人问我,他说我讲的无量寿经讲得特别好,但是我无处下手,我不知道怎么下手,就是这个意思。啊,我教你怎么下手,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应当观一切法平等,应当行一切大悲心。其实讲这个东西,还是在我前面的那一段话,但是我给你一个总持一下,后面是讲我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做。

  金刚经教我们怎么做呢?是应无所住还是住于体住于相呢?

  其实金刚经里面也是叫你怎么去做,这个心怎么去住到这个体里面去,这个心怎么去住到那个世间相上面去,怎么样的受持,后面讲的很简单的了,你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就是随顺大众来讲的,完全顺从众生讲的。在佛陀体上面来讲没有如幻如化的这个体,是恒顺众生的心讲如幻如化,佛陀没有幻化的体,那为什么要讲如幻如化呢?是众生的心有所偏执,所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讲,观众生如幻如化,还是随顺众生,教众生如化安住的这个体。所以最重要的是前面的这段话显示出般若智慧,这个是非常的重要。这个就是通名为经,上会于佛理,下会于众生,与佛相应,与机相应,机法同体,就是跟用跟体是相应的。过去在密宗里面讲经讲的非常很妙的,这个经就像那个瓶子一样,花都在这里面,经就像这根绳子一样,把所有的道理全部紧锁在一块,令我们从这里面得到解脱。如果没有佛经我们怎么解脱呢?

  金刚经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的哪些证量?

  这部经典把所有的密义,用最精确的方法,文字的技巧,心把它紧缩在一块变成这本书。所以我们研究经典很重要。如果我们一生中的修行,靠你的散乱心,不闻慧,靠你慢慢体悟,怎么修?这部经典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证、所说,我们可以把他的心态全部用过来,用到我们心里来。这部经典是佛陀上证于十方诸佛,下证于十方众生的心,用简单的一篇小小的文字,紧缩在一起。鸟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精炼的法,都含摄在这几段文字里面,就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是很多精要在里面,是佛陀所证量,但是我们把他当作无所谓,有人看一遍就丢在一边不管它了。这里面是真正的精华在里面,这里有十方诸佛的心,有十方菩萨的心,有十方众生的心,下至于六道,上至于四圣,都在这部经典里面。上会于十方诸佛,下会于九界众生。如果这个经典不能会于众生的心,不能会于诸佛的心,那就是邪道。所以我们对经典为什么要尊重,这里面俱足无上真净功德,真实清静的功德。所以这部经典放在哪个地方,就有十方诸佛所护念,十方菩萨所护念,放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都会吉祥。因为这部经典浓缩了十方诸佛的果德,众生的因德。所以我们应该感受到每部经典的受用,对经典无上的恭敬。

  在我们没有闻法之前,在我们皈依的时候,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遍圆一切情即非有情。皈依三宝里面就讲了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为理,住持三宝为相,此相落于理,如果说我自性就有三宝,我不皈依可不可以?我皈依自性就可以了,我干嘛要皈依住持三宝呢?皈依自性三宝正好是住持三宝,因为住持的三宝就是你的自性的体,自性的相。离开自性的相哪来的自性的体呢?离开相哪有体呢?你对这外面的三宝不恭敬,就等于你对你的心不恭敬。所以你光有这个相不了解心,其实这个相具备了无上的功德,因为这个相就是你心。一个人开悟以后自然会对相有无上的恭敬心,因为了解一切情及非有情种,就是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体,都俱足了真净的功德。所以这部经典在文字般若上面跟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是一体不二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一个明了的人当然是无上的恭敬。就像我们皈依三宝一样,不可以说我们皈依自性就可以了。从相上讲,无情至有情啊,无情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你把眼睛挖下来有情吗?耳朵挖下来有情吗?我们把它挖下来以后就没有情了,那我又在哪里呢?你说没有情把,把那六个字放到一块的时候它又有情。有情无情在哪里呢?我们错觉,以为自己现在能讲话叫有情,好像不能讲话的就不叫有情。如果它跟我们没有关系,比如经典上讲,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个人被车子压死了,但是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什么人看不见呢?有德有福报的人看不见。大家想一想,这个有相的东西跟我们心应该没有关系,我们的心完全离开这个相。但是你发现有德的人、清静的人、有福德的人,他看不见那个相,比如天人就看不到。但是那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处处都有灾难的时候,他到处看到不好的东西,所以这个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跟你有德没有德还是有关系的。所以外面的相是无情的,但是你的心跟相有联系的,外面的物质跟你的心事实上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能是两个东西。就像我们昨天讲体相一样,离开相哪来体,离开波哪来的水,离开水哪有波,波跟水是一体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被压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这是我的恶业。或者你福德很俱足,应该看到的是天人的境界,天人看这个世界是琉璃,地狱的众生看这个世界是大火坑,饿鬼看的是到处都是不能吃的饮食,畜生看到是无明,我们人看到的就是山河大地,阿修罗看到都是非常锐利的斗争工具。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世界,每个人相上看到是不一样呢?这就是说,我们的心跟这个法界是相通的,心跟事是相应的。所以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不可以只皈依理上三宝,而不皈依事上三宝,这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一般人是着于事而不着于理,就是对于理上不管它,只想着事,必定就落于情见;只讲理而不落于事,就等于是狂见。有人只讲万法皆空,我不执着了,这个世界都是空的啊,我干嘛要去执着呢?这个是叫偏空,是狂人。过去有个沙弥在打坐,看到师父走过的时候也不站起来也不合掌,师父问他:我来了你不合掌恭敬一下吗?徒弟说:我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师父一看说:啊,那你开悟了。然后啪的一巴掌打过去,师父说: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这就是狂见,现在很多人修修到后面都是狂见。

  还有一帮人落在情见里面,般若智慧也不去管了,在事上面特别的用功,非常的认真,见佛就拜,见经就念,什么道理都不懂。事上跟理上要双融,变成中道思想。经肯定是中道思想,佛陀的经典怎么会不中道呢?难道还偏于某一个地方吗?所以我们评论一部经典的时候,都犯了一种过失,我们对佛陀指指点点,好像你是佛一样。你看一看,我们哪一天不犯过失呢?如果你通达于般若智慧,怎么会犯这种过失呢?在你智慧没通达之前,你哪一天不犯过失呢?像**法师讲:我只看无量寿经,这是最好的经典,这是犯过失的。为什么呢?他意思说这个经典是无上的经典,别的经典就不是无上的经典了!其实你悟到这一部经典,一切经典都是通达的。你只是从此门而入,但是一切经典都可以入,只是这部经典很容易让你入,就是无量寿经能令你好入而已。但是别的经典如果你听懂了,你也可以进入到极乐世界里面去。比如我不到极乐世界,但是我到毗卢遮那佛那里去,立即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我到观音菩萨那个地方去,观音菩萨立即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我到药师佛那里去呢?药师佛也可以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我到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去呢?也可以立即把我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哪一部经典都可以把我们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要是通达了,必然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十往生论》里面讲,里面都没有讲念阿弥陀佛啊,一个讲正观,就是无缘观跟体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十种,一种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心常无染,心常正观。正观就是无缘观,无缘观就是跟实相相应的,是体相一如的中道思想,此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供养出家人;或者出家;或者拿药来供养布施于大众。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无染观,就是在此世界不要生出一种执着的想法,要生出清净心,无缘之心。在此世界做一切事情,你心里面坦坦荡荡的,一点都不牵挂,不执着,做而无做,无做就是做。因为我做的这个体是无缘观,这里面没有一个我在做,但是我做了,你一直安住在这个体上面,你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在续藏里面有一部这个经,叫《十往生经》。还有一部经典叫《佛说无量寿大事因缘经》,据说是后来人汇集的。但是这部经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十往生经》因为无缘观跟实相相应,实相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我们见到了法身,必然了解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我们不能往生、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你另有愿故,不舍本愿。现在众生呢,一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个要成就清净法身,像金刚经。金刚经是非常妙的一部经典,就是成佛,不讲发菩提心,不是讲要建立庄严国土,没有讲不退转。

  “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部经典只要你通达了这部经典的教义,如果你在这个世间还为人轻贱,人家轻视你,贱你,说你没有本事。但按照因果上来讲,你应当堕地狱,或者做饿鬼畜生。但是因为你这部经典开显出来了,在你心中建立了,你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此罪不但不堕地狱,还灭一切罪,还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无相为宗,得无住为体,得妙有为用,就是佛的境界,都是佛的受用,现世就是佛。所以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金刚经讲的就是:上无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间没有一个我所得。这个世界非常清晰非常清净。你说你到哪里去呢?我本来就是佛没有我啊。这个事就是佛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人看到是什么呢?是我要离开这个苦,认为这个世界是苦。明了的人就不是这样的,没有苦了这个痛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身体的生灭没有关系的啊。这个相上的生灭,我们现在吃喝拉撒、行住坐卧,都是佛的境界,都是妙用的境界,这里面没有一个我,没有我谁往生啊?没有我谁成佛啊?没有我谁是众生啊?没有我这个世界谁在苦啊谁在乐啊?这个时候你发现,哎,我在修什么东西啊?我天天在打坐干什么啊?我天天在念佛干什么啊?你想一想!所以只是大家不敢承当!你要敢承担,就是这样子!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中间没有一个我可得。这个世界和佛陀的果德是无二无别。这里面就有无上的妙用,在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妙用,在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妙用,在天界有天界的妙用,在人界有人界的妙用。你要到哪个地方去,你很自在。比如我现在悟到了,我在人道是这个样子,我下辈子来人道还是这个样子,我没有觉得我下辈子不来做人了。如果我要到娑婆世界来,我就是这个样子,很简单!如果我不到娑婆世界来,会是什么样呢?那我就到天道去,天道是什么样的呢?我还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证悟到这个道理,你就是佛,到哪个世界都没有得没有失。到哪个世界都行菩萨道,但是无菩萨道可行,不可思议,安住在寂灭体里面,获得的果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实际就是叫常寂光土,此灭彼生,天道也没有人道也没有。就是说你现在灭掉了,你到哪里去呢?常寂光土去了,到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去了。到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照样还没有灭,这个地方的众生还在这个地方,妙用还照样有。所以把金刚经听懂了,你到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叫实相,但是实相还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还是实相。那个地方的果德是什么样的?寂灭的。六祖大师圆寂就在寂灭处,就是毗卢这那佛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现在。现在六祖大师是哪一个呢?又是你,又是他,每个人都是六祖大师。如果你把金刚经会懂了,现在安住在这个地方,你的后身是什么?现在我们独立有分别心,还有这个识,我们觉悟了以后就是一念觉性在那个地方,一旦你这个身体灭了,你就到你自己所觉的这个体上面去就见到毗卢遮那佛,你就分身尘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一个毗卢遮那佛的身体,一念之间就恒沙世界,跟西方极乐世界遍满十方。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五十二位法身大士,这一切一切的相,都是毗卢这那佛一个人。华严经讲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讲十地菩萨的时候,毗卢遮那佛有大愿摄取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大愿就是悲心,遍满十方故,恒沙妙德其名为愿,这个愿摄取了十法界所有的众生。在我们因地讲叫大悲心,在果地上就是恒沙妙德,就是他的功德遍满十方。在华严境界叫做地,极乐世界有大地平整,这个“地”就是大悲心,就是法身的妙德。因为他得平等故,在一切众生心想处。

  如果你把金刚经搞懂了,西方极乐世界自成,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的吻合。如果你要坚固的心安住在金刚体上面,金刚般若智慧里面,把六祖坛经安在你心里面,无所得故。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体,无相无住。

  在《十往生经》里面讲,就是叫无缘观,一切无缘观是正见,包括“我”也是无缘,安住在无缘的体里面不动。了解这个世界就是一部金刚经,无住之相,一切心没有我,一切法没有我。心离垢故,我即离垢,法离我故,法即清净。心无我故,诸心无常,没有真实的我存在,你心就清净。一切法没有我,那法就清净。

  每部经典,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它都有这个意思。这个叫“通”。一切经典都叫通。大家以后看到经典应该知道,此相即体,此体即相。看一切佛经就是自己的体,就是自己的生命,就是法界。它浓缩了你自己本来的自性、法身,你内心本来俱足的恒沙妙德就在这个经里面。

  真正修出对经的恭敬,对戒的恭敬,对法的恭敬是非常重要的。这能直接成就你得法的体。

  所以对经不恭敬,就是对自己的法身不恭敬,对经不恭敬,就是对报身不恭敬。你不恭敬,你的妙用就不能现前,那过失有多大呢?特别是对金刚经的诽谤,或者对经典不恭敬的话,严重的堕到无间地狱无有出期。乃至有轻慢之心,还有分别之心,因为你对于法身不恭敬,就等于你心即狐乱,你的心就像发狂一样。对法上你不恭敬,分别心非常强,那你将来贫穷下贱,讲话没有人信,做事情做不成功,身体老是生病、短寿,五德、五种福报都不能现前。

  对经的用就是你现在的用。大家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六根俱全,还有一个真实的心,真实的信仰,这是过去不是一佛二佛出世,而是无量劫来在佛前种诸善根故。如果你没有善根,哪会闻到这部经典呢?乃至于四句偈等,过去讲经是四句一偈,四句话为一个偈子,就是说,只要你金刚经里面读四句就称为一个偈子。而这个偈子你听到四句,此人不是一佛二佛出世,是在无量佛面前已经种诸善根,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净信就是闻而信,就是清净的信,你生出了无相无体的这个体,也就是你明了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你现在会于心的那一刹那,就是如来实知实见。可看出我们今天讲,不知道在哪个佛面前,在无量无边诸佛面前已经种诸善根。我师父讲就是闻到阿弥陀佛这声名号,也是无量劫前在佛面前种诸善根,你才能闻到南无阿弥陀佛,闻到不是听到。你看猪也听到了,在佛面前种了大善根怎么会做猪呢?所以绝对不是听,一定是闻到了。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阿者是佛的意思,弥是菩萨的意思,陀是一切经咒陀罗尼,就是经的意思。也就是无量寿是佛,无量光是法,无量觉是僧。无量寿是一心是我们的本体,无量光是代表法是正念的意思,无量觉是代表清净的意思,体相用就是佛法僧。如果你把南无阿弥陀佛解开来了,跟金刚经有什么区别?解开之时,此人是无量劫前在佛面前种诸善根。乃至一念生清净心,就是心中无有疑惑,断疑生信。断疑,就是断法界的迷惑,断除你自己六道轮回的生死。我们现在为什么六道轮回呢?就是疑。我们平常讲“疑”好像是怀疑的疑,现在我们不能成佛的原因都是疑体,疑之体和疑之相,疑不是就光怀疑的疑,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地方,都因为里面有疑心在那个地方。如果你没有疑,你立即成佛。断疑,当下就获得金刚的信心,就没有疑了。金刚是断疑故,金刚是断烦恼故,疑就是烦恼。你有烦恼就因为疑,疑就是生死,疑就是障碍,疑就是怀疑心。你有贪瞋痴慢疑,都是因为有疑心在那个地方,你有财食名色睡地狱五条根。因为有疑心,你一天到晚痛苦不安、焦虑不安、烦恼种种在你心中不断的打滚,都是因为有疑心。我学佛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有烦恼呢?因为你有疑心啊。如果你没有疑心,你就是信了,断疑生信,信里面是解脱的,疑里面是烦恼的。(如果你没有解脱,一定还要在信上做功课;如果你有烦恼,一定要照得破你的疑惑;断疑能成就生信)

  大家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因为疑心太重了。这个疑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大家想一想,只要你烦恼的时候,难道我会怀疑金刚经吗?有人讲:我不怀疑啊,但是我就是有烦恼啊。其实你没有会于金刚心啊。如果真正会于金刚心,无缘观生起的时候,绝对不会烦恼的。这里的用是什么?就是我们心中的衡量,了解你自己在烦恼的时候,就是因为你有疑心在那个地方。我们要思维一下金刚经,你的疑心断掉,烦恼即断。有人为一件小小的事情,生很大的烦恼,为什么呢?他不会于金刚心啊。你离开了般若智慧,你一点点小事情就会生烦恼,你即使讲得天花乱坠的,但是在那个时候不能用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的烦恼都从那个地方生出来。真正的有金刚心的话,有金刚之意,心中一点疑都没有,那就一点烦恼都没有。水不动波啊,水里面没有一点波浪,非常清净的。即使有波浪也是清净的。我们利益众生,这个叫波浪,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个叫波浪,但是这个波浪是清净的,无缘观故。我们要会到经的这个体。

  不知道大家听懂没有,这个“经”字,一定是我们皈依之体,我们应该尊重。我们要断除我们的生死之疑。我们现在就应该体悟到,不能够把它当作是一种学问。这个经上会于诸佛,下会于众生。我讲的时候,你会到了你用心体悟到了,不是感受到了,感受和体悟是两回事。现在人只知道感受,而不知道体悟,体悟是智,感受是情,用感情往往跟识是相应的,而体悟是跟慧是相应的。所以我们讲经的目的,要你体悟,而这部经讲完以后,就像经典上讲,有多少人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位。如果你只是感受,讲完以后你一直感动感动,没有用的。因为你不是体悟,般若智慧就不相应,跟慧不相应,那你出门不又吵架吗?又是非嘛,心中又是烦恼嘛。如果你用体悟的话,你慧就出来了,你一出门可能马上就得阿那含果位哦,就可以飞起来了。你人没有飞起来,但是你心已经飞起来了,跟法界已经圆融了,神通俱足了。你立即得到神通,但是这个神通,是“神”通了,并不是身体通了。

  比丘尼证了阿罗汉还不能把地下一根草拿起来。为什么?她身体有障碍,但是她心没有障碍,她还是阿罗汉。所以不要以为说我看金刚经悟到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不一定要怎么样,身体不需要去反应,但我心就不一样了。我心从这个走出去,发现你心神通遍于十方,你的心跟外面是沟通的。你不断的沟通,这个通达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不断的观察通达,社会上也有人神通啊,小小的神通也有一点啊。比如这个人笑笑的,就知道他心里很快乐,从肉体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也叫通啊,因为从相貌上我就可以通达你的心。有人从房子坐向,你住在那个地方,他就看得出来,你这个地方住会对你不好。他也有个小通,从相上可以通。还有从相貌上面,身上某一个地方,行为上讲话上啊,也可以有某些通达。这种小小通世间人很多的。你看那个护法神,外面邪魔外道的那些护法神,他也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