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六祖坛经浅释,六祖坛经全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 定慧一体——手机学佛网

六祖坛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 定慧一体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体

  [净慧和尚解说]

  顾名思义,“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门,就是说,从此岸渡到彼岸,有六个法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或者说有六条船,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并不意味着,只修其中的某一度就可以从次岸渡到彼岸,而是要六度齐修,六度要同时修。

  在六度中,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最彻底的是智慧这一度,如果将禅定和智慧合在一起来讲,就是“定慧”。其他四度就是助行。所谓助行,就是帮助我们实现正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六度又可以用戒定慧来概括。戒有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这就可把前面的四度都概括进去。佛教修行的总纲不外乎戒定慧。我们平常讲持戒、修定、证慧。六祖在这里虽然没有强调戒律的重要性,但是他讲定慧一体。如何能实现定慧一体呢?必须要有戒律来做保证。

  一 定慧一体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星云大师译文]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別。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

  [净慧和尚解说]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品》在《坛经》里面,应该是一个中心内容,是具体的修行法门。我们要想当下就到达西方,就要从修定慧入手;我们要顿悟,也要从定慧入手;我们要开大智慧,证入涅槃,也要从定慧入手。上一品的无相颂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西方只在目前的前提是“听说依此修行”。不修行,西方还是西方,你还是在娑婆世界。

  定慧是佛教的根本。没有定慧,那他就不叫作法门。只能叫作是“学说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说的“佛教文化”,或者说是“学佛学”,而不是法门。我们在柏林禅寺所传的,外表看来是佛教文化,实质上是传一个法门。佛教文化是从知识上讲的,可以使我们增加见闻,使我们了解佛教的一些东西。有时候,也可能拿它来作我们茶余饭后聊天的资料。而法门呢?是讲修行,是讲受用。不修行就不可能有受用,所以说,它是一个法门。

  学佛法并不一定要把整个三藏十二部经都学懂你才有受用,学到一句也有受用。很多老太太,他一个大字不识,她就学得四个字“阿弥陀佛”,最后她就有受用,这就是一个法门。佛法的根本,是要解决生命当中的困惑,解决人生当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实用的法门。如果你只注重定不注重慧,你可能会无明火很大,会很愚痴,你坐还是坐得住,但你没有正确敏锐的知见。另一方面,你智慧是有一点,却没有定,最后成了狂慧,狂慧再一发展就成邪见了。所以定慧要相资,要互相来补充,这与解行的关系一样,“有解无行长邪见,有行无解长无明。”

  定慧是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怎么个即法?这既是修行得到的境界,也是我们在万事万物、日用运为当中应该把持的一个度。

  从修行来说,比如,我们在用功的过程中要提起觉照,使我们的慧心能够高度地集中,排除一切妄想杂念,与此同时,里面就包含了定。所以即慧之时定在慧,定慧二者同时在运用。慧心的高度集中,没有定做基础,你的思想很快就会分散。

  我们的妄想很多,就必须用定来排除我们的妄想,使心态能够平和,身心得以安定。在这个时候,同时也包括慧的作用,如果没有慧的作用,就无法判断你所保持的心态是否符合修定慧的要求。这就是说,你在用定之时,慧就包括在定里面;你在用慧的时候,定就包括在慧里面。

  佛教是圆满的,是圆融的。所谓圆满,是讲世出世法同时具足,没有缺陷。所以在世界的历史上,才有佛教的名王出现。像印度的阿育王,像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佛教国家,如泰国,就是以佛法治国。他的国王、总理都必须是佛教徒。他们在任何场所都供奉佛像,首先大家都要向佛像顶礼,然后才做其他的事情。无论国王还是大臣,见了和尚都要磕头礼拜,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定,所以泰国的国民都非常纯朴。

  佛法是一个修行的法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法门,特别是定慧。我们一定要把信仰的层次逐步地提高,从专求菩萨保佑,提高到自己去保佑别人、自己来保佑自己。提高到这样的层次就好了,那就每个人都是佛了,每个人都是菩萨了。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等”是平等,是无二无别,是一个样。“慧”到什么程度,“定”也要同时跟上。你说得一丈,还不如行得一寸。你行跟不上,你就没有实际的受用。行不跟上,你解得再多,也只是说食数宝。说食,自己的肚子饱不了;数他人珍宝,自无半文钱,像银行的管理员一样,一天不知接触多少钞票,到了月终发工资的时候,还是那“二百五”是给他的。

  [经文]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星云大师译文]

  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入定”这种分別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內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

  [净慧和尚解说]

  六祖这里所讲的,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定慧才不分先后。但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定慧还是有先后,就像三无漏学所讲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从证得的智慧来说,应该是先有禅定,然后才有智慧。上次我曾经讲到,定好像我们的身体,戒好比是我们的双腿,慧好比是我们的眼睛,所以叫定身、戒足、慧目。这里讲到定是体,慧是用。真正进入到定慧等学的阶段,就不是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而是定慧同时。

  如果把定慧看成是各别的,并成为固定不变的见解,那就等于说,法有二相。实际上,法是平等的,法没有二相,只有一相。具足了一个东西,其他的就同时具足。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一个人口中说着好听的话,心中却不善,心口不一。心口不一怎能算是定慧等学呢?心口不一,定慧就不等。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内心有东西,外表也是一个样,这样就是定慧平等。

  [经文]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⑴。

  【注】

  ⑴ 四相 《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维摩经·弟子品》载,维摩诘(化身成居士的菩萨)对佛弟子目犍连说:“凡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专说奢摩他(寂静)、三摩(正定)、禅那(正思维、禅定中的智慧)三净观的《圆觉经》载,佛对净诸业障菩萨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是我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是人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仍是从自身心流出的认识。还有少想,都是人相。是众生相?已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但仍受禅中幻境(即心中众生)所惑,这是众生相。是寿者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但禅中仍有觉所觉,未能彻底脱离无始无明引起的生灭现象的困惑,即是寿者相。

  [星云大师译文]

  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争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净慧和尚解说]

  六祖在这里说这个“诤”,就是希望在顿渐的问题上争先争后。定慧是平等的,定慧是体和用的关系。如果在佛门中,因为见解不同,因为所修法门不同,而去争先争后,那就跟迷人没有区别,那就增加了人我之见,那就堕到《金刚经》所说的“四相”当中。

  [补注]

  佛教中有“无诤三昧”、“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诤”等说法。可以理解为“诤”即是矛盾,无诤就是矛盾的消融,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定慧是体与用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有先后、无先后,谁先谁后,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不可执于一说。

  [经文]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定慧就像什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沒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净慧和尚解说]

  我们用灯光来说明定慧之间的关系。定慧就像灯光一样。这个灯不是指那个工具,是指光亮的本身,灯没有点亮的时候叫做灯盏,只有点亮了才叫灯。定,比如是灯,慧,比如是灯所放射出来的光芒。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两个,体是一样。离了灯没有光,离了光也不知灯在何处。定和慧,也跟这个比喻是一样的。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